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朱胜军

【教学内容】

~P62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课本P6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2、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3、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便捷与合理。

【学情分析】

本班有52个学生,其中28个男生,24个女生。学生们的性格很开朗,活泼。有着较强的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是自控能力弱,上课常说话和开小差。很多良好习惯需要慢慢培养。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度量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

比赛用纸、学具(方格纸、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小印章等)、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涂色比赛)

⒈师(呈现下图):大家来进行涂色比赛。请一名同学上讲台来涂,其他同学在自己的座位完成涂色任务,最快涂完的获胜。

台上用

⒉知道“面”的概念。

(二)认识面积

⒈初步认识面积。

⑴请学生用手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

⑵请学生说一说:数学书封面和课桌的桌面比,哪一个面比较大?

⑶通过更丰富的素材,积累比较面的大小的经验。教师请学生观察教师中黑

板面和国旗的表面,说一说哪一个面比较大。

⑷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教师举例说明: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国旗表面的大小,就

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⒉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

⑴动作、语言相结合,说明身边物体的面积。

请学生边摸边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

⑵通过想象,举例说明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

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边想象边说一说它们的面积。

⒊用丰富的实例,进一步完善对面积的认识。

⑴摸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一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⑶为学生提供一个橙子,请学生摸一摸橙子的表面,说一说什么是橙子表面

的面积。

⒋将数学书按不同的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三)探讨比较面积的方法,发展度量意识

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为学生提供下面两个图形,让学生思考哪一个面积大。

学生可以看一看,也可以放在一起比一比。

⒉交流比较方法,引发认知冲突。

⑴让学生思考:能不能直接看出哪一个面积大?

⑵让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一比,想一想:能比出结果吗?

⑶小结: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都不太容易一下子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⒊探讨量度单位,培养度量意识。

⑴激发度量意识。

请学生思考:你还能想到其他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吗?

如果想不到,可以一起听听小精灵的建议。(课件呈现)

请学生思考:你听懂小精灵的话了吗?如果选一种图形作单位,这个图形可以是什么形状呢?

⑵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度量的方法。

为学生提供足够数量的学具,两人一组,可以用学具在长方形中摆,也可以在长方形中画格子,还可以用小印章在长方形中通过盖章的方式惊喜量度。

⑶交流反馈,确定度量单位。

组织学生反馈,说说自己选择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摆的。

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说明自己的想法,再通过电脑课件一起回顾各种不同的方法。

可以用圆形作单位:

也可以用三角形作单位:

还可以用正方形作单位:

组织学生结合以上三组图形思考:

①用这些图形作单位,能不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②如果要准确测量出某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用什么图形作单位最合适?为什么?

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体会:一是正方形能铺满所测图形;二是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在摆放时不受摆放位置和方向的限制。、

教师介绍:国际上就是规定用正方形作面积的单位。

(四)应用面积单位表征面积,感受单位的价值

1.完成P62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四的第1、2、3题。

交流时,让学生不但说明自己所填的结果,还要说明自己是怎么想的?(五)总结

回顾一下我们的活动,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还知道关于面积的那些知识吗?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比较,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得到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会运用。 教学过程: 一、摸一摸、比一比、找一找、说一说。 今天我们班来了这么多听课的老师,让我们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学生鼓掌) 感谢大家的热烈的掌声。 热烈的掌声是我们两只手的什么地方相碰发出的声音? 也就是我们手掌的整个面都相碰了,这个面也叫手掌面,伸出你的左手,用右手摸一摸你的手掌面。 谁想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让你摸一摸,2-3名学生)比较这两个手掌面,谁的手掌面大,谁的手掌面小? 手有手掌面,且有大有小,数学书也有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拿出你的数学书,和老师一起摸一摸课本的封面。(手要贴着封面,按一定的顺序,慢慢的摸,摸课本封面的全部) 比较一下:数学书的封面和你自己的手掌面,哪一个面大?哪一个面小? 我们再一起摸一摸练习本的封面。 谁能找到一个比练习本的封面大的面? 谁能找到一个比练习本的封面小的面? 我们发现物体表面有的大,有的小.物体表面的大小是物体表面的(停顿一会)——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面积 .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面积。板书:认识面积。 例如说:课本封面的大小是课本封面的面积.————课件出示本句和老师一起说一遍课本封面的面积. 谁再来说说什么是课本封面的面积?说的真好,谁还能再说一说。(2名学生) 那手掌面的大小是……? 谁能连起来说一说什么是手掌面的面积? 什么又是脚掌面的面积?(同上) 什么又是练习本封面的面积? 什么又是课桌表面的面积?(同上) 你还能自己举个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吗? 大家说得真好。 那你知道教室地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呢? 你能把这句话说完整吗? 篮球场的面积指的是……。

《什么是面积》课堂实录

《什么是面积》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什么是面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认识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画方格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 3.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格子图;附页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直尺;剪刀;铅笔;橡皮,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数个。 教学过程: 本节课直接从学生已有的平移与旋转知识经验出发,在动态中生成“面”,当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面”和“面积”时,再回归到生活中,让学生找物体中的“面”,感知“面”在“体”上,体会“面”无处不在,这样,“面”从哪里来就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了落脚点。 一、感知、直观操作生成“面”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持播放flash动画设计导入,其主要意图是帮助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尽快的调整为上课状态、做好学习准备。 1、演示移动“点”动成“线” (1)请大家用动作比划一下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2)出示方格图,要求把图中的红点向上平移5格。 (3)要求学生把这个红点的运动路线用彩笔画出来,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4)教师用动画演示这个点平移,并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点”的平移能形成一条“线”。 2、平移线段形成”面” (1)再把这条线段向右平移6格,这条线段移到了什么位置?(学生示意) (2)用笔画出这条线段平移时留下的痕迹。想一想,留下的痕迹是什么样子?多媒体演示,就像一把刷子慢慢的刷过去,从左到右在方格图上留下一个长方形。 小结:“线段”的平移就形成了一个“面” 二、动手操作,感知“面”的大小,理解“面积”的意义 1.直观感知,引出课题 多媒体演示两个长方形的面,让孩子交流:他们分别是由哪条线段平移出来的呢?分别说说哪个大,那个小? 师:每一个面都有自身的大小,在数学上就叫做“面积”。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面积(板书课题)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

《厘米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 1、能熟练的运用我们学校的几何图形的教学模式。生活引入- 观察操作-总结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2、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并能对学生及时地进行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从整节课可以看出 本课以生动的Flash动画课件创设了“阿福的新衣”这一情境,一下子吸引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注意。在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为什么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体会到:为了测量得准确和交流的方便,需要用统一的工具——尺来量。使学生在认知矛盾冲突时产生了要学习尺的迫切需求,很自然地进入到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也初步体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应用。这种设计,将导入和新授融为一体,以知识为主线,以学生的积极情感为保证,有利于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2、设计了大量的实际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长度观念。 对厘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教师充分利用实物,组织学生活动,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如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借助1厘米的小棒感知1厘米,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用自己的方式表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了解1厘米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观念,为进一步学习米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在测量过程中培养估测意识。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估测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估测也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教学时,教师非常重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如在估测铅笔的长度时,先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估计一下这枝铅笔长几厘米,并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培养了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不足: 1、环节设计的时间的分配不太合理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飘萍小学陆紫霞三年级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生的空间观念从一维过度到二维,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是关系到后续的进一步学习。学生对于长度、面积、体积三种单位极易混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相当薄弱。纠其原因,学生没有形成准确鲜明的表象可能是根源之一,有些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定义,公式。让学生背熟也是原因之一。其实这远远不够,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1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 比如课堂直接从用方格纸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小是否一样引入。一个图形有6个小方格、一个图形有24个方格,为什么呢原来比较面积的大小,统一的面积单位是重要前提。在引出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时,及时利用课件呈现生活中的物体,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的面积单位。 2、强化数学的体验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使学生始终思考探索中不枯燥,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在引出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时,课堂设计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站一站的活动,感受1平方米面积的大小。 3 、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不足之处: @ 1 、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 2 、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对小组合作的评价也不够到位。小组合作的成果只由个别学生参与了汇报,忽视了其他成员的参与,只注重对汇报的同学评价,却将其他同学的功劳一笔勾销,势必使小组活动演变成为个人展示,这些都值得我去反思、努力。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导学案

【探究活动一】、认识新朋友 1、这些图形你认识吗? 摸一摸;看一看;再说一说. 2、认识新朋友 长方形正方形圆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探究活动二】、了解新朋友 1、找一找 试试看;请你从立体图形这些老朋友身上;找到新朋友的影子. 2、动动小脑瓜;想一想: 这些新朋友有怎样的特点?大胆说一说. 预设: 长方形:长长方方;四条边直直的;对边 一样长. 正方形:四四方方;4条边直直的; 并且一样长 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直直的; 其中一组对边是倾斜的 三角形:有三条直直的边、三个角 圆:由一条曲线围成;圆圆的. 板书图形;和名称 【导学二】、了解新朋友 1、找一找 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平面图形; 在那些立体图形里见到过. 观看PPT动图. 2、动动小脑瓜;想一想. 根据平面图形;引导学生总结平面图形的特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激 励学生的出色表现. 三、总结(5分钟) 1、引导学生说出根据板书;说出平面图形的名称. %1、引导学生找出教室里的平面图形; 从而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无处 不在;以及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当堂测评(12分钟)

三、我的收获 1、说一说;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2、;巩固练习;思维拓展: 生活中你还见过这样的图形吗?请你在教室里找找今天我们学过的五种图形. 四、当堂测评:动动手;画一画; 说一说 1、请你用立体图形画出一个平面图形. 2、用你准备的平面图形组合粘贴一幅画. 3、作品展示;再说一说1、能用立体图 形;画出平面图 形;进一步了解立 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的关系. 2、动手用自己准 备的平面图形做粘 贴画. 3.将优秀作品在黑 板上展示;并请学 生说一说;这幅画 是有哪些图形拼组 而成的;再次复习 本节课的新授知 识;并且通过粘贴 画感受数学的美. 五、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二) 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认识面积》公开课教案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0~62页。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神奇,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例认识并理解物体及图形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难点:理解面积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学准备:正方形、长方形、方格纸、小圆片、橘子、粉笔盒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很开心,因为家的房子在装修房子,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你们从图中看到什么?生:工人给墙面粉刷。生:工人给地面铺地砖。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我们生活中,除了墙面、地面,你们还能找到其他面吗? 生:书面、桌面… 师:你能从这些物体找到面吗?如果找到,请用手摸一摸。(学生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师:再摸摸硬币、橘子的面(学生摸一摸)师:同学们,不管这些面是平的、弯的,它们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表面)。现在请同学们摸一摸粉笔盒的表面。 (学生摸一摸)师:观察黑板不同物体的面,这些面一样大吗?生:不一样。 师:谁的面大?谁的面小?生:数学书封面大,硬币表面小师:看来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之分(板书:大小)。在数学当中、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面积”。(板书) 二、观察体验,理解概念 1、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师: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硬币表面的大小是(硬币表面的面积);(粉笔盒上面的大小)就是粉笔盒上面的面积; (桌面的大小)就是桌面的面积;(谁还能按照上面的样子说一说?)生:… 师:考考你们,手掌的面积就是()生:手掌面的大小。 师:(击掌)你们看到什么?生:老师手掌面的面积比学生面的面积大。师:手掌的面积还比什么的面积大?生1:手掌的面积比硬币表面的面积大。师:那手掌的面与数学书的封面比较呢?师:你能说一说有哪些物体的面比手掌的面积大?生:数学书的面积比手掌的面积大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师:刚才同学们说得不错,已经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面积。接下来,我们分别把数学书的表面印在黑板上,你们看到什么?生:长方形师:数

《面积的认识》课堂实录(夏青峰)

《面积的认识》教学实录( 夏青峰) (2012-05-28 22:47:26) 转载▼ 标签: 分类:教育教学 面积 面积的认识 物体 平面图形 杂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71页“面积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咱们今天要学什么内容吗? 生:知道,面积。 师:那你们曾经听说过“面积”吗? (PPT:你听说过“面积”吗?) 生1:我曾经在做题目时,爸爸跟我说过面积。 生2:我家买房的时候,提到过面积。 生3:我爸帮别人搞设计,经常说到面积。 师:哈,孩子们,你们还真听说过不少关于面积的知识。那你们能说说,究竟什么是面积吗? 生1:就是有多大。 生2:就是一个地方的大小。

师:哦,真好。你们能说出自己对面积的理解。可是,说得是否正确呢?究竟什么是面积呢?课本上说得清清楚楚,你们能不用老师讲,自己看书就能把它搞明白吗? (PPT:自学课本,看究竟什么是面积?) 生:能。 生开始看书。 师:好啦,孩子们!看书以后,你们对“面积”的认识,又是怎样的呢? 生: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哈,你把书上的这句话给读出来了,不错。 (PPT: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可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有点读不懂。谁能做小老师,来解释一下? 生有些犹豫。 二、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这句话,连起来有些难解释。我把它分开。 (PPT: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师:现在谁愿意做老师,来说说这句话? 生1:就是一个东西,它的面的大小,就是面积。 师: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生1:比如,书本这个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师:哦,你能举起来让同学们都看见,再说一遍吗? 生1演示。 师:(也拿起课本)课本封面的这个大小,就是封面的面积。孩子们,你们也这样认为吗? 生:是的。 师:那除了课本,你们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生2:课桌的这个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 生3:黑板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 生4:屏幕的大小,就是屏幕的面积。

苏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师实录_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师实录_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引言:出示“量”字,黑板上这个字你认识吗?谁来读一读? 还可以怎么读,注音“liang”,量什么?板书:量长度 2.你想量什么东西的长度,愿意来说一说吗? 小朋友想要量的东西非常多,下面我们先一起来量一量每个小朋友的课桌有多长好吗? 先想一下,你打算怎样量,用什么东西量?指名回答 3、小朋友,就用你喜欢的方法去量一量课桌有多长,开始吧。生量操作 4、反馈:课桌大约有多长?谁来说说你量的结果。师随机板书几种不同的结果。 5、观察结果:小朋友,观察一下,你们量的结果都一样吗? 量同样长的一张课桌,为什么你们说的数都不相同? 小结:因为量的工具不一样,每个长度的单位都不相同,所以量出来的数字都不一样。 过渡:那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测量方法,你觉得用什么东西量可能会更好一些呢?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操作、体验,产生悬念,造成认知冲突,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认识厘米 1.观察尺 (1)小朋友,你们有尺吗?拿出来看一看,观察一下尺上有什么? (2)生回答,师出示放大的直尺图进行讲解 a.一条一条的线,对,这些线在尺上叫刻度线。刻度线有的短,有的长,两条长刻度线之间就是一大格,(师比划)还有没有一大格了?观察一下这些大格一样长吗? [这里强调每一大格一样长,旨在为后面认识1厘米打基础。] b.有数字,有哪些数字呢?读读看。 尺上第一个数字是几?对,尺上的数字是从0开始的。 这些数都是用来表示几刻度的。0对着的这条长线段叫零刻度线,对着1的这条线段叫什么?这条呢?(指5)在你的尺上找找5刻度线、13刻度线,同桌互相看一看。 [学生往往忽略尺上的第一个数字“0”,在这里非常有必要强调零刻度线,以及认识各条刻度线,为后面用尺测量长度作铺垫。] c.尺上除了刻度线和数字,再仔细找找还有什么? 这两个字母是这样写的,(师板书)它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厘米”。(读一读) 厘米是用来表示长度的,它是一个长度单位。 2.感知1厘米 (1)那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请小朋友用这两个手指头试着在尺上去比划一下,不会的看看前后左右的小朋友。 [学生在平时画等号中已经有了一些长度概念,在这里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2)指名回答: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生回答:0到1 是看下面的数字吗?应该看什么? 应该是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还可以从哪儿到哪儿? 你发现1厘米其实就是什么?(一大格)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课堂实录课堂设计

认识面积 卞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三年级下学期内容,学生现在刚学完长度,还没接触到周长,所以本节课没牵扯到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的辨析方面。 从对一维长度的度量到二维长度的度量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对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身边事物入手,有层次的,逐步深入来理解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感知面和面的大小。 2.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用多种方法初步比较面积的大 小。 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 3.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 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4.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纸片做的树叶,两个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小正方形,小圆片,小三角形。 课前活动

同学们,我们昨天见过面了对吧。 现在又见面了,见到你们真高兴 今天老师先送给大家一首《小小粉刷匠》 一起唱吧 在欢快的歌声中,小白兔把房子刷好了 看,它都刷了哪儿? 生:墙 师:墙的表面 生:烟囱(烟囱面) 玻璃(玻璃的面) 门(门的面) 哦,你连雨水管都注意到了 小白兔住进了它漂亮的房子,那我们就准备好,上课吧?来,上课 一、感知面和面积 活动一:找一找,说一说、摸一摸周围物体的面。 师: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在歌曲中,小白兔粉刷了好多的面 我们周围的物体有面吗?找一找 生:课桌的面 师:,对,来,完整的摸一摸。(生动手摸,) 还有吗?

生1:有课本的面、 师:这是课本的封面,摸给大家看一下 大家一起摸一摸课本的封面(老师示范)要摸到全部 生2:有黑板的表面:(提醒说完整,谁的面) 师:黑板也有面 生3:板凳的面 地面。。。。。。 (生说文具盒里面,师:里面是装文具的一个空间 生说窗户的面师:可以说是玻璃的面) 师:好了,同学们,不找了,我们周围有很多的面, 有的物体还不止一个面呢 活动二:比一比。体会面的大小 生4:文具盒的面 师:比如我们的文具盒,这是上面,这是下面,还有。。。。 文具盒上面的面,和它的侧面,那个面大?那个面小? 师:摸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和课桌的表面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生:数学课本的封面小,课桌的面大 师:你能在找两个面比一比,说一说那个面大,那个面小吗?师:我们通过一摸,一比发现了——有的面(大),有的面(小)生: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师:唉,看来面是有大、有小的。 刚才我们找的这些物体的面,它们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及反思认识厘米_人教新课标

“认识厘米”教学实录 与反思 教材简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学习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长度,但对厘米、米等“单位”缺乏感性认识。所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感知并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呢?又怎样让学生真切感受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初步的长度观念呢? 一、创设情境,引入“厘米” (……经过用回形针、蜡笔、小刀、橡皮等工具测量同一课本后得出同一物体用不同的测量单位测量,结果不一样。从而引出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 师:小朋友,你们刚才测量了课本的长,为什么测量的长度不一样呢? 生:我们用了不同的“东西”测量课本,所以结果不一样。 师:怎样测量物体才会有一个统一的结果呢?请观察你们手中的尺子。(学生自主观察、交流)现在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怎样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2:我想知道尺子上一小格表示什么?一大格表示什么? 师:在解答这些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 (播放课件:小朋友好,我是长度单位“厘米”,平时你们测量物体时,可以用上我,比如说铅笔长15厘米,课本长20厘米,课桌边长100厘米。小朋友们,初次见面,你想对刚才的介绍说点什么?) 生1:我想认识厘米这个新朋友。 生2:我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 二、参与活动,体验“1厘米” 1、认识“1厘米”。 活动一:找一找 师: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出示课件:闪动1厘米的距离) 师:直尺上闪动部分的长度就是1厘米,也就是从0到1的距离叫1厘米,也可写作1cm。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直尺上还有哪些地方也是1厘米长,同桌相互指着说一说。 生1:从刻度1到刻度2是1cm。 生2: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cm。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直尺上每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cm。 总结并板书:直尺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或者每一大格间的长度都是1cm。 2、感受“1厘米”。 活动二:量一量 师:请拿出学具盒里棱长1cm的正方体,它宽度就是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不信,量一量看。(教师巡视并用实物投影演示)还可以怎样量?(学生测量,初识将物体的一端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

认识面积教学反思 认识面积是一节内容比较难的概念课,在让学生由实物表面的面积到封闭图形表面的面积,由具体到抽象的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在这节课中我选取生活中教室中的事物让学生先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 在出示课题后,给了学生一个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觉的要学些什么内容呢?”学生说了以下几点:1、什么是面积?2、面积是单位吗?还是有着专门的面积单位?3、为什么要学习和认识面积呢?我小结了一下,请同学带着这三个问题来认识面积。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数学书封面的大小与黑板表面大小的观察比较,让学生学会有理有据地说话,并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同桌互相说一说,并指名完整地说一说。学生在进行语言组织时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小组的合作效果没有达到,为什么?我分析有两个原因:1、这边学生的小组合作的技巧需要教师给予方法指导。2、有部分学生不知道要讨论什么?如果在小组汇报时有个比较,适当表扬和激励,多点组织教学,或许会好点。然后奇怪学生伸出自己的手掌心,用手掌心去触摸数学书的封面,闭上眼睛去感受,有这样一个体验的过程,学生就了解了面积的意义。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什么是面积?在认识面积单位的过程中,平方厘米借助大拇指指甲表面的大小直观认识,当让学生找出生活中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物体时,学生都难了,进一步说明表面积很小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在教学平方米时,我并没有直接给出,而是让一位学生说说他家有多大?小孩回答也很完整“我家有168平方米。”其他学生都惊叹,我追问:为什么惊叹?“他家好大啊?”简单的提问让学生感受到平方米是一个更高级的面积单位。问题并没有就此停止,我抓住课堂的动态生成,把刚从那位学生拉起来追问:那老师说你家的面积是168平方厘米,你愿意吗?“不行的,那太小了。”其他同学都小了,都说168平方厘米太小了。都在笔画大约有多大。让两个面积单位又在动态生成了进行了比较。我认为这是课堂的闪光点,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抓住,老师也很有激情。课堂的组织教学自然很轻松。最后让学生做游戏,1平方米的地方最多能站多少个小朋友。 由于课前我在教室的地面画了1平方米的地方,学生都跃跃欲试,在游戏中不光调动学习热情,还亲身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还学会了要站得人多大家要互相理解,紧密团结在一起。增加班级的凝聚力。但是活动只有大部分学生参加了,

认识图形导学案

共三课时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第一课时《认识图形》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导学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的特点。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教学方法:观察法、操作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内容:今天我们要认识几个新的图形。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出示自学指导: 1.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形。 2.通过动手操作(说一说、折一折、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直观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 四、先学 1. 看一看:教者组织学生认真看书,仔细观察课本上的主题图。 2. 说一说你看到的图形叫什么,有什么特征。 3.做一做:教师出示图形让学生认一认。 4、拼一拼:观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各有几根肖邦拼成。 五、后教: 1. 指导学生认读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圆形几个词组。 2. 引导学生区别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六、当堂训练: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较高,能比较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能够正确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深刻地体会“面在体上”。学生很喜欢动手操作,但在操作完成后不会用语言表述。个别学生还没有养成认真阅读教材的习

惯。看、听都不仔细,学习的效果不是很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列图形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练习一 2.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3.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 二、新授。 1.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长方形纸,如让学生思考,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2.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 3.取出12 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摆出几种图形。学生小组讨论。(手画)4.请学生拿出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组合作,自由拼摆图形,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数学外在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很有趣的。这节课,我设计以“交朋友”为主线来串联知识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使全体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第三课时: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特级教师课堂实录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实录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 总结测量图形面积的一般方法,即“数”小正方形的个数。 2. 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体验动手实践,探究分析的乐趣与成功,提升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探究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沟通长、宽和摆小正方形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自主探究学习单, 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面积 师: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和研究,大家已经知道了有关面积的一些知识, 对不对?那好,我们一起来先把这些知识理一理好吗? 生:好! (出示A 图形) 师:看过来,屏幕上有一个图形,记作A 。我们给图形A 里面涂满颜色,(演 示涂色)那么,涂色部分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 生:面积。 师:没错,就是面积。(板书:面积) 2.比较大小 (出示B 图形,长5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 师:图形A 下面还有一个长方形,我们把它记作B 。同学们,A 和B 谁的面积大, 你们有办法比较吗? 生:只要用同样大的小正方形去摆一摆,看看各自摆了几个就知道了。 师:(竖大拇指)对,一般我们就是这样比的。那么这两个图形要用多大的小 B

正方形来摆比较合适? 生:1平方厘米。 师:恰到好处,咱们就请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啊,瞧仔细了! (媒体演示)谁的面积大?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小结方法 师:用单位面积的小正方形来摆一摆,不仅能比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更重要的是我们能根据它包含的小正方形的个数,准确知道面积到底是多少,多好! 刚才是哪位同学提议这么比的?掌声送给他。 二、探究发现 1.冲突引发问题 师:那好,索性来一个大长方形。(媒体出示一个大长方形15×12)我们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摆一摆能知道它的面积吗?(能)准备好咱们一起来一摆,数一数:1个、 2个、3个、4个、5个、6个……(媒体演示)声音越来越小了,怎么啦? 生:太麻烦。 师:你们也是这么想的?(是)说出大家心里话了。是啊,如果每一个长方形我们都要这样用单位面积的小正方形摆了以后才能知道它的面积,确实费事儿。那么,关于长方形面积的测量,有没有什么简单一点儿的方法呢?生1:用大一点儿的正方形摆。 师:有点小智慧!换个大点儿的正方形省事些。不过事情有时是相对的,用大点儿的正方形来测量这个图形面积确实方便些了,但要是用来测量像学校操场、机场跑道这样的长方形面积呢?(媒体出图) 生:(笑,体悟)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2:用长乘宽。 师:把你的办法再说一遍给大家听听。 生2:量出长和宽的长度,乘起来就是面积。 师:我注意到还有一些同学用各种表情表示同意他们的想法。老师了解了解,咱们班哪些同学也是这样想的,举手示意一下。恩,问一下这位同学(举手的中间),这个方法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书上看到的。(爸爸妈妈告诉我的;课外班学到的)

《认识厘米》教学实录及评析(精品课)

《认识厘米》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以发展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长方形纸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爱听故事吗? 生:爱! 师:那今天梁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师:新学期到了,在蚂蚁王国里有一所蚂蚁学堂,它马上要开学

了。看!这就是蚂蚁学堂,漂亮吗?小蚂蚁们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座小桥。一天,一阵狂风吹过,把小桥的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好呀?小蚂蚁们决定重新再做一个扶手,可是扶手有多长呢? 小朋友,你们能帮小蚂蚁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才能知道扶手有多长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尺子量,这确实是个好办法,那你们有尺子吗? 生:有! 【设计意图:利用《蚂蚁王国》的故事引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通过让学生帮小蚂蚁解决问题这一情节吸引学生对新知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观察尺 1、师:请拿出你们的尺子,认真观察尺子,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与同桌分享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2、引导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认识数字 生1:我的尺子上有0~20的数字。 师:同学们,你们的尺子上也有数字吗? 生:有。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第四周 《圆的面积》是九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圆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资料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透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下基础。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个性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本节教学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以旧引新,渗透“转化”思想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在学习新知之前,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探究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方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 二、动手剪拼,体验“化曲为直” 透过比较复习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方法,让学生大胆猜测圆的面积怎样推导。学生猜测后,再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同样大小的圆片,将其中一个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也能够拼成三角形和梯形。学生动手剪拼好后,选取其中2~3组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如果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这个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极限”思想渗透的最好体验。再比较圆形和这个拼成的图形之间的关系。透过剪、拼图形和原图形的比较,将圆与拼成图形有关的部分用彩色笔标出来,构成鲜明的比较,并为后面推导面积的计算公式作了充分的铺垫。 三、演示操作,感受知识的构成 透过学生操作学具,把抽象思维物化为动作形象思维,让学生多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导学案.doc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导学案 年级一年级主备人陈燕燕课型新授班级一《 1》审核人王宇课时安排第1课时科目数学授课人陈燕燕使用时间 课题认识图形(二)---- 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学习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 四边形、三角形、圆,经历从“体”到“面”的过程,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目标2、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学习重点通过实践活动体会“体”与“面”的联系,认识、辨认五种平面图形。 通过实践活动体会“体”与“面”的联系,认识、辨认五种平面图形。 学习难点 学习过程二次备课前 我会说出下面图形的名称 置 性 作 自学 1、画一画 你知道这些图形留在纸上是什么样子的吗?试着画出来吧! 自

主 探究对学 2、你能说出下面图形的名称吗? 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

小组合作试着说出下面图形的特征。 合作交特征:()条边,每条边都()。 特征:()条边,相对着的两条边()。 群学 达标检 特征: 特征: 特征: 1、你知道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图形?试着说 说看。 2、画出今天学的图形并写上名称。 3、完成练习一的第 1 题:涂一涂。 4、完成练习一的第 2 题: 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里。 测 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课 2、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堂 小3、评选出本节课中小组成员表现最突出的“学习之星”结

板 1、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书 设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计 课 后 反 思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导学案 年级一年级主备人课型新授班级审核人课时安排第2课时科目数学授课人使用时间 课题认识图形(二)---- 拼一拼 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 学习 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 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目标 学习重点在拼组图形的过程中,描述图形之间的关系。 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学习难点 学习过程二次备课前 1、你能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 置 四边形吗? 性 作2、你能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业 1、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长方形纸,如让学生思考,两 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认识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感知面和面的大小。 2、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用多种方法初步比较面积的大小。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 3、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4、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两个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小正方形、小圆片、小三角形等。【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孩子们,你们课余时间都喜欢做些什么呀? 生:看书、跳绳…… 师:老师休闲的时候喜欢听一些歌曲,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首儿歌,想听吗? 生:想。 师:拍拍你们的手,会唱的一起唱。 师:你们的歌声真让人陶醉,就让我们带着优美的歌声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师:上课。 【设计意图:引用歌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关注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路搭桥的准备。】 一、唤起与生成 师:在歌曲中,小小粉刷匠在干什么呀? 生:刷房子。 师:他都刷了哪里呢? 生:房顶。 生:墙。 师:刷了哪面墙? 生:前面、后面…… 师:原来小房子有这么多面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感受数学学习就在我们身边。】 二、探究与解决 1、找一找,说一说、摸一摸周围物体的面。

师:同学们,我们周围的物体上有面吗? 生:有。 师:举个例子。 生:数学书的面。 师:请你们张开手掌,认真地、慢慢地摸这个面的全部。 师:感觉怎么样? 生:平平的,滑滑的。 师:谁再来说一说? 生:板凳有面。 生:黑板有面。 师:同学们很善于从身边发现数学问题,刚才你们找的这些面都是物体的表面。 板书:物体表面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使学生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联系现实生活,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轻松地感受到什么是“面”,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比一比,体会面的大小 师:请你们想一想,这些物体的表面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哪里不一样? 生:他们的形状不一样

小学数学_认识面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面积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三年级下学期内容,学生上学期刚学完周长,所以本节课牵扯到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的辨析方面。 从对一维长度的度量到二维长度的度量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对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身边事物入手,有层次的,逐步深入来理解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感知面和面的大小。 2.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用多种方法初步比较面 积的大小。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 3.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确定面积单位 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4.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四个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小正方形,小圆片,小三角形。 课前小游戏:

师:小朋友们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你们认识我吗? 生:认识 师:你的信息来源于哪里? 生1:屏幕上有老师的名字 生2:班主任老师介绍的 师:你们可以怎样称呼我呢? 你们可以喊我路老师、数学老师。其实,今天我更想做你们的船长,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燥、让我们扬帆起航,开启今天的学习之旅! 上课...... 一、创设情境 学习新内容之前,我们来听一首歌,会唱的一起唱吧。 师:伴随着欢快的歌声,小白兔把房子刷好了。看,它都刷了哪儿? 生:墙 师:墙的表面 生:烟囱(烟囱的面) 玻璃(玻璃的面) 门(门的面) 师:(哦,你连雨水管都注意到了),真是个细心观察的好孩子。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装扮好的房子漂亮吗?美好生活要靠我们的双手来创造。

认识图形导学案

共三课时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第一课时《认识图形》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导学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的特点。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教学方法:观察法、操作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内容: 今天我们要认识几个新的图形。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出示自学指导: 1.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形。 2.通过动手操作(说一说、折一折、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直观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 四、先学 1.看一看:教者组织学生认真看书,仔细观察课本上的主题图。 2.说一说你看到的图形叫什么,有什么特征。 3.做一做:教师出示图形让学生认一认。 4、拼一拼:观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各有几根肖邦拼成。 五、后教: 1.指导学生认读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圆形几个词组。 2.引导学生区别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六、当堂训练: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较高,能比较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能够正确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深刻地体会“面在体上”。学生很喜欢动手操作,但在操作完成后不会用语言表述。个别学生还没有养成认真阅读教材的习惯。看、听都不仔细,学习的效果不是很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列图形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练习一 2.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3.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 二、新授。 1.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长方形纸,如让学生思考,两个这样的长方 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2.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摆出几种图形。学生小组讨论。(手画)4.请学生拿出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组合作,自由拼摆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