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书心得

班级:2012级工商管理(金融方向)2班

姓名:张媛

学号: 120402040210

摘要

创新是企业家的标志,企业家社会是,德鲁克留给人类社会的一剂良药。激烈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技术让人们深信不疑创新的重要性,但关键问题是,该如何进行创新。如果你懂得在哪里以及如何寻找创新机遇。你就能系统化地管理创新;如果你懂得运用创新的原则。你就能使创新发展为可行的事业。这就是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为我们揭示的重点。如何寻找创新机遇?将创意发展为可行的事业有何原则和禁忌?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机构成功地孕育出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机构如何组织和配备人员?如何成功地将一项创新引入市场,赢得市场?德鲁克在经典之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首次将实践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所有企业和机构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化的工作,并与我们共同探讨这些问题的答案。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责任意识

目录

1书目 (1)

2全书提要 (1)

2.1本书作者简介 (1)

2.3著书基本结构 (4)

2.4本书基本内容 (5)

3论述与批判 (7)

3.1论述 (7)

3.2批判 (8)

4感想 (9)

4.1感想一 (9)

4.2感想二 (11)

5读后感结语 (14)

1书目

书名:创新与企业家精神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作者: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译者: 蔡文燕

出版年: 2007-1

页数: 233

定价: 38.00元

装帧:平装

ISBN: 9787111199359

2全书提要

2.1本书作者简介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1909年彼得·德鲁克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37年与他的德国校友多丽丝结婚,并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他为非营利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德鲁克救世军最高奖项“伊万婕琳·布斯奖”。

他曾连续20年每月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文章,一生在《哈佛商业评论》

上共发表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纪录。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等几十本著作,以30余种文字出版,总销售量超过600万册。其中《管理的实践》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经典。

他曾7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6月2013,获得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2.2本书时代背景

20世纪80年代,德鲁克思想被引入中国;2004年,德鲁克管理学全面进入中国的管理教育。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掌握科学知识的人才是的首要任务。人们一提到斯坦福大学,就自然会联想到斯坦福研究园区和“硅谷”。1951年,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特曼教授创建了斯坦福研究园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园区。当时,特曼教授两名得意门生休利特和帕卡德以538美元起家,创建了今天闻名世界的惠普公司。有人说,在斯坦福大学成长的历程中,始终贯穿学以创业、学以进取的精神,而在杰拉德?卡斯帕尔先生看来,学生对他说“教授,你错了”,是最值得高兴的事。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了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形成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等一系列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这些举措的根本意义和实质所在,是建立起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的制度保障,必将大大地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促进中国经济蕴含的巨大经济潜能的释放,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根本制度保障。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掌握科学知识的人才是的首要任务。人们一提到斯坦福大学,就自然会联想到斯坦福研究园区和“硅谷”。1951年,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特曼教授创建了斯坦福研究园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园区。当时,特曼教授两名得意门生休利特和帕卡德以538美元起家,创建了今天闻名世界的惠普公司。有人说,在斯坦福大学成长的历程中,始终贯穿学以创业、学以进取的精神,而在杰拉德·卡斯帕尔先生看来,学生对他说“教授,你错了”,是最值得高兴的事。

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重要的是创新。江泽民主席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美国《财富》杂志的封面文章,分析全球最有竞争力的企业,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介绍全球最受赞赏公司排行榜的根据,“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创新,第二还是创新”。这个概括集中反映了全球企业发展的客观现实。

对中国的广大企业来说,首要的是观念创新,树立创新思维。—个成功的企业家决不能因循守旧、墨守陈规,而应当有广阔的视野,适时看到国内外的各种变化,以应变、善变的精神,去思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洞察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开发新的市场,拓展新的事业。

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发展以来,每一次科技进步都带来社会的巨大变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英国的工业革命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蒸汽机推动火车使得人和物的交流更加有效率,蒸汽机在工厂提高生产能力,生产出更多低成本的产品,蒸汽机推动轮船使得这些产品销往全世界各地,“大英帝国”曾被视为日不落国。电的发现和各种电器的发明深刻改变了人类生活,全世界生产能源和电器的厂家仍然是这个社会的主要骨干企业,像美国的通用电气、日本的电器等企业,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计算机的发明在提高人类智力的延伸,造就了像微软这样的信息技术“王国”,改变着人类的思维。人类有获得一次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支撑。

彼得·德鲁克在1985年就远见卓识地提出企业创新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如果说以往企业的创新是一种碰巧运气的话,现代企业创新是有目标地实现自身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必要要素,我们已经看到我们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鼓励企业中建设技术开发中心,鼓励企业建设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以减免税收鼓励企业在科技开发方面的投入,对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物质将来和精神鼓励。这些实践与彼得·德鲁克的思想是相通的,就是要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保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2译者序

3序言引言企业家经济

3.1第一部分创新实践

3.1.1第1章系统化的企业家精神

3.1.2第2章有目的的创新和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 3.1.3第3章创新机遇来源一:意外事件

3.1.4第4章创新机遇来源二:不协调的事件

3.1.5第5章创新机遇来源三:程序需要

3.1.6第6章创新机遇来源四:产业和市场结构 3.1.7第7章创新机遇来源五:人口统计数据

3.1.8第8章创新机遇来源六:认知的变化

3.1.9第9章创新机遇来源七:新知识

3.1.10第10章聪明的创意

3.1.11第11章创新的原则

3.2第二部分企业家精神的实践

3.2.1第12章企业家管理

3.2.2第13章企业家企业

3.2.3第14章服务机构的企业家精神

3.2.4第15章新企业

3.3第三部分企业家战略

3.3.1第16章“孤注一掷”

3.3.2第17章“攻其软肋”

3.3.3第18章生态利基

3.3.4第19章改变价值和特征

4结论企业家社会

创新是有目的性的,是一门学问。

——彼得·德鲁克在彼得·德鲁克的众多著作中,《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本书,彼得德鲁克先生从另一个全新的视角上给我们展示了他30多年来关于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系统思考和不断实践的心得。

这本书主要从三个主题来讨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创新实践、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以及企业家战略。每个主题都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一个“层面”,而非一个阶段。而在这本书中,对我触动比较大的就是第一部分,那么下面我将详细的谈下我的感受。德鲁克先生在这一部分不仅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创新,并且向我们展示了企业家应该从哪里创新以及如何寻找创新机遇。

彼得·德鲁克无疑是20世纪在企业管理领域中最伟大的研究者之一,他的理论影响着现代社会企业家的实践活动。前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康德拉杰耶夫的“经济发展过程必然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论断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在不断出现,但是到了20世纪末期,人类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这种论断似乎不那么灵验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由于受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困扰,挣扎着寻找一条理想的持续增长之路,企业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被企业受到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打击在寻找突破之路。事实上在企业家的努力下和经济全球化及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力度加大,市场经济行为已经出现周期性波动而非危机的局面,这种情况的出现背后的原因被彼得·德鲁克称之为“创新”。在彼得·德鲁克看来,创新是唯一能造就一个持续和健康发展的经济。

我们社会已经将创新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国家管理的创新,变革一直伴随着我们,“改革开放”已经成为我们一项基本国策,闭关自守只能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持续发展创造了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奇迹,其成就为全世界有目共睹。中国企业也在不断转型和变革,进行着不断的创新,企业不仅重视组织形式和规模效应,也在重视科技创新带来服务上的附加值创造,从而推动企业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发生主要在于创新力不够,企业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帮凶”,尽管企业不是本意要这样做,但是没有创新的企业的行为就是为自己和社会经济自掘坟墓。看一下没有创新企业的

发展模式,首先是企业生产一种社会需求产品,这种产品在一个阶段有利可图,从而引发其他企业效仿,产品市场投放竞争加剧,企业生产这种产品的利润减少,企业管理者只能通过增加产量维持利润绝对值水平,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的生产能力在不断扩展的过程就是企业利润增长接近于0的过程,这时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企业要面临倒闭的过程。企业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企业崩溃。如果成千上万的企业都是这样没有创新能力,出现群体倒闭,对社会而言,就是发生经济危机。那么,有什么手段能使企业不以上述模式运作呢,如何使企业保持一个持续增长的态势呢,彼得·德鲁克找到了解决办法,就是企业要“创新”。

彼得德鲁克说创新是企业家特有的工具,创新是有目的性的,是一门学问。这显然与我们平时理解的“创新”有千差万别,他告诉我们凡是能使现有资源的财富生产潜力发生改变的事物都足以构成创新。这句话初始理解起来很难,平时我们所理解的的创新大多局限于技术的创新,比如技术革命,然而彼得德鲁克告诉我们创新不一定必须与技术有关,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是一个“实物”,也许仅仅一个创意、一个新的认知就可以成为一个创新,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和满意度,它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也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并创造了一种新的价值。

也就是说创新并不局限于科技创新,它还包含了社会创新或市场创新,这也是彼得德鲁克所推崇的。彼得德鲁克一贯强调,没有科技含量的社会创新或市场创新比起科技创新,不但更容易发现机会,而且工作周期更短、效益更大;而基于新知识,尤其是高科技方面的创新,时间跨度大、风险高、成功几率小。他还强调,创新是有目的性的,可以通过某种训练加以实践,并将它完全掌握后,创新才会有效。

"创新"是为客户创造出新的价值。价值是客户得到的,价格是客户付出的。客户有新的所得,才会从不买到买、从买的少到买的多,或者愿意付出比过去更高的价格。这反映在企业的收入和利润上,就是创造了新的财富。一家新公司如果只是以同等价格提供市面上已有的产品或服务并不算创新,因为它只是对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客户群进行瓜分,并没有创造新客户,这样的新公司注定会在市场萎缩的时候被"边缘化"。

创新”是指系统化创新,彼得·德鲁克具有创建地提出了“七大机遇”的创新来源,它们是1、意料之外的事件---意外的成功和意外的失败;2、不协调的事件---实际情况和预料情况不一致;3、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4、产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5、人口统计数据;6、认知、情绪以及意义上的改变;7、新知识---包括科学的和非科学的。这七个创新机会的来源相当模糊,而且彼此之间有相当大的重叠部分,但是它们可以作为我们考察企业创新的指南,可以从这些具体的方面寻找企业的创新来源.

3论述与批判

3.1论述

在德鲁克眼里,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有目的的、有组织的系统创新。而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就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如同样在餐饮业,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罗克就是杰出的企业家,他并没有发明任何新的东西,而是因为他让汉堡包这一在西方很普遍的产品通过连锁的方式进行标准化生产,通过使产品标准化、规格化,设计流程与操作工具,以及分析工作流程与结果并设定标准,并依据该标准培训员工,不但大大提高了资源的产出,而且开创了一个新市场和新顾客阶层,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这就是企业家精神的精髓所在。

德鲁克同时告诉我们"企业家精神"与什么无关:(1)企业家精神与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无关。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无论是私人企业还是公共部门(包括政府部门),无论是高科技企业还是非高科技企业都可以有企业家,也可以具备企业家精神。(2)企业家精神与所有权无关。无论是企业所有者,还是职业经理人,还是普通职员,都可以成为企业家,并具备企业家精神。(3)企业家与人格特性无关,他们不是"专注于冒险",而是"专注于机遇"。企业家精神与创新是可以训练和学习的。

永不枯竭的创新动力。和许多人想象的相反,创新并不是有趣的、风光的事,而是艰苦的、枯燥、令人沮丧的工作。那些企业家为什么会热衷于创新?特别是在他们已经功成名就之后,为什么还会一再地推陈出新?为什么他们会愿意全身心投入到成功创新所必需的持之以恒、辛劳而充满挫折的工作中去?

德鲁克的爱人多瑞丝说了一句话作为对他一生的概括:"彼得永远在写,他热爱写作,但是

他从不为了使自己重要而写"。这是所有伟大的创新者或企业家的真实写照。为名、为利、为权、为自己,这些人类的欲望固然可以激发一时的创业热情,但不能持久,在他们达到预期的目标后,往往会停顿下来。许多企业家成功之后转入"守业"就是这个原因。但是如果你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是超越个人和组织的需求,在个人和组织体外,即使穷个人一生的精力、组织的全部资源也无法真正达成时,你就会获得永不枯竭的创新动力,这种动力会推动你去做不足为外人道的艰苦工作。曾有人问德鲁克:"如果要你用一句话描述一下企业家的特征,你会说什么?"德鲁克答到:"企业家就是那些愿意过不舒服的日子,或者说不愿意过舒服日子的人。"(为了一个值得他们那样去做的目标)

管理者不在引进而在培养“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责任不是帮助财富500强取得更大的成功,而是帮助那些中小企业,以及不是特别强的公司,帮助他们去转变、成长。”我也意识到,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的管理滞后,称职的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也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因为中国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国外的技术,也容易吸引外资,但技术和资本仅是工具而已,它们必须通过有能力的管理者才能发挥作用和功效。而管理者不同于技术和资本,不能依赖进口,即便引进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且引进的人数也是寥寥无几。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培养一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们应该知道如何去领导企业并促进它的发展,也知道如何去激励员工,让他们的工作卓有成效。中国的管理者只能自己培养,他们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并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环境当中。中国企业的职业化进程只是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无论是国有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还是民营企业的创业者,都需要完成由积累阶段到科学管理阶段的演变。也正因为这一现状,创业者和管理者们仍然需要面临管理科学与企业操作的融合历程,这种融合注定是一个漫长和的过程。

3.2批判

人人都知道创新的重要性,激烈的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技术已经让人们对此深信不疑,但关键问题是,该如何进行创新呢?

创新是每位高层管理者的职责,它始于有意识地寻找机遇。

如果你懂得在哪里以及如何寻找创新机遇,你就能系统化地管理创新;如果你懂得运用创新的原则,你就能使创新发展为可行的事来。这就是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为我们揭示的重点。

如何寻找创新机遇?将创意发展可行的事业有何原则和禁忌?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机构成功地孕育出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机构如何组织和配备人员?如何成功地将一项创新引入市场,赢得市场?

彼得德鲁克说成功的企业家不会坐等“缪斯垂青”并赐予他们一个“好主意”;相反,他们努力实干。他告诉我们创新是需要转化为行动的,如果创新仅仅是停留在观念上而没有转化为行动和结果,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那么要从哪里创新,德鲁克告诉我们创新机遇的七大来源,前四个来源存在于机构内部,后三个则发生于企业外部:(1)意料之外的事件——意料的成功、意料的失败、意料的外部事件;(2)不协调的事件——现实状况与设想或推测的状况不一致的事件;(3)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4)每个人都未曾注意到的产业机构或市场结构的变化;(5)人口统计数据;(6)认知、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7)新知识,包括科学和非科学的新知识。

为什么创新?创新固然可以令一个企业成功并赢得财富,但是创新的意义不仅限于此。在本书的“结论”中,德鲁克把创新引申到他一生最关注的主题——社会的健康发展上。

对于创新的意义,其他的言语都会显得苍白,引用德鲁克的话来说:“无论是社会还是经济,公共服务机构还是商业机构,都需要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能让任何社会、经济、产业、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机构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与自我更新能力。这首先是因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不是对原有的一切“斩草除根”,而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这次推出一个新产品,下次实施一项新政策,再下次就是改善公共服务。其次,因为它们并没有事先规划,而是专注于每个机会和各种需求。再次,是因为它们是试验性的,如果它们没有产生预期的和所需的结果,就会很快消失。”

4感想

4.1感想一

下面我只针对发生于企业外部的创新机遇谈谈我的认识:

人口统计数据:一直以来对于人口统计数据都没有特别的概念,看到德鲁克的话才意识到人口统计数据对于企业的影响。德鲁克说人口统计数据对于什么人买什么以及购买的数量都有重大影响。这不仅让我想到中国人口的现状: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调加重。这都可以为中国的众多企业都会带来新的创新机遇。

认知、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对于认知的变化,这个与个人的教育程度和思维习惯有很大程度的联系。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下,“杯子是半满的”与“杯子是半空的”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德鲁克说无论引起认知变化的原因为何,它都创造了大量的创新机遇。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发现新的创新机遇,就如那句谚语——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然而我们很难确定某个认知变化是一时的流行还是永久性的变化,以及它所带来的真正后果,因此,以认知为基础的创新必须从较小且非常具体的地方做起。

新知识:德鲁克告诉我们,基于知识的创新之所以不同于所有其他创新,是由于其基本特征与其他创新有不同之处:时间跨度、失败率、可预测性以及它对企业家的挑战。基于知识的创新所需的时间最长,新知识可应用的技术

上市的产品、程序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这里所说的知识并不是单一的某一学科,而是多种不同知识的融合,就如我们现在的学科,有很多的交叉和融合。当不同的知识出现融合时,可能就会出现不同的创新机遇。

在解决“从哪里创新”这个问题时,德鲁克给出了我们七大来源,然而有些创新者是“缪斯的宠儿”,他们的创新是“灵光乍现”的结果,是无法传授和学习的;创新是有目的性的,目标明确的创新是源于周密的分析、严密的系统以及辛勤的工作,也就是说通过创新实践,创新是可以学习的。基于此,德鲁克先生给出了创新的原则。

培养正确的心态。工作和生活经常会出现不协调、不一致的现象,失败或成功,灾难或惊喜,身处其中的人,是抱怨它,力图保留原来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还是把它当作契机,观察它、理解它、利用它?答案是"有计划地放弃"。养成一个正确心态,是知易行难的。但是这个基本的心态转变问题,对于创新者来说,却又是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解决的。

创新与现实和发展的关系。关于创新与现实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可以引述德鲁克的精彩论述:"因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不是对原有的一切'斩草除根',而

是以循序浙进的方式,这次推出一个新产品,下次实施一项新政策,再下一次就是改善公共服务。其次,因为它们并没有事先规划,而是专注于每个机会和各种需求。再次,是因为它们是试验性的,如果它们没有产生预期的和所需的结果,就会很快消失。换言之,因为它们务实,而不教条;脚踏实地,而不好高骛远。"一些需要通过"革命"实现的目标,其实均可以通过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实现。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有目的、有方向和有控制地实现目标,而不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他对试图一次性、简单化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作为创新的对立面明确地予以否定。

4.2感想二

中国在过去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中,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有见于此,政府提出“自主创新”的口号,希望中国的企业不再停留在引进和模仿国外的先进产品和技术上,中国的企业要以自己独创的科技产品,成为世界范围内某些行业和领域中的领导者和标准制订者。其用心是良好的,但是这种提法却值得商榷。

首先,创新从其本质而言都是自主的。创新者或说企业家都是一些独立自主、不等待高层指令的人,他们因为接触具体事件,随机而发才能捕捉到创新的机会,按照指令和“规划”去创新而能取得成果者稀少,即使取得所谓的“成果”所投入的资源也将是惊人的浪费。在书中德鲁克批评了法国、德国和英国向“高科技创业”倾斜的国策,说这是对创新(包括科技创新)的一种误解(我猜这也是为什么相对于美国,欧洲反而没有出现创业型经济的原因)。他举了法国投入巨资研发“协和”式超音飞机的例子,这种所谓“创新”其实只是追求表面风光的虚荣,其结果并没有产生商业用途,也没有增加就业机会,反而带来大笔财政赤字。

其次,创新必须把力量放在自己的长处上。在这一点上日本曾经做出很好的示范。日本在上个世纪后半叶崛起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并没有走高科技自主创新的道路,相反它的策略是“创造性模仿”或“企业家柔道”。日本在科技方面没有多少原创,而是在别人尤其是美国人的原创上加以改进,然后通过市场创新去打败原创者,从书中德鲁克所举的索尼和精工的例子即可见一斑。

最后,德鲁克一贯强调,没有科技含量的社会创新或市场创新比起科技创新,不但更容易发现机会,而且工作周期更短、效益更大;而基于新知识,尤其是高科技方面的创新,时间跨度大、风险高、成功机率小。不错,高科技创新一旦成功可以名利双收,但是既然我们只为追求实效,就不应该刻意规划,也不应该引导国家和企业界把资源倾斜到“自主(科技)创新”这一方面。如果政府要引导,更重要的倒是出台一些政策,去鼓励形成一个中国的“创业型经济”——诚如德鲁克所言:没有刀(创业型经济),哪有刀刃(高科技创新)?

在读到一本好书时,用言语来表述总会显得无力,很多的体会是无以言表的,德鲁克的书总是给我一种精神的触动,一种思维的颠覆,以及一种全新的认知,并且德鲁克的书适合反复读,就如海尔总裁张瑞敏所说“常读常新”,每次读都会有新的感受。读这本《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我自知还未完全领悟到其精髓,此上也仅仅是我一点浅薄的认识。

如今,中国正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何不断地以创新回应环境迅速变化的挑战,是大家共同关注的课题。《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写于20世纪80年代,但时至今日,该书仍是探讨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原理及实践的最佳经典著作。时隔多年,仍值得我们仔细阅读和思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有企业家的精神,敢于创新,将创新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

我们能从现代日本身上,看到社会创新及其重要性的有趣例子。日本自1867年向现代世界开放门户以来,尽管它在1894年和1905年先后打败了中国和俄国,尽管发生了珍珠港事件,尽管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它一跃成为超级经济强国,成为国际市场中最难对付的竞争对手,但它还是一直受到西方人士向低估。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人们普遍认为创新必须与“实物”有关,必须以科技为基础。于是,日本人被公认为并非创新者,而是模仿者(不仅西方人这样认为,日本人自己也这样认为)。因为就整体而言,日本人并没有产生令人瞩目的技术或科学创新,他们的成功源于社会创新。

自1867年日本开始实行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极不情愿地向世界敞开了它的国门。此举完全是为了避免重蹈印度与19世纪中国所遭受的命运。当时,这两个国家都被西方国家征服、殖民且西化。日本的基本目标则是,以纯粹柔道的方式,运用西方的武器将西方人抵御在国门之外,以此来保持日本的传统。

这意味着社会创新远比蒸汽火车头或电报更重要。而且,从学校、大学、公职部门、银行以及劳资关系等机构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创新的实现远比制造火车头和发明电报要困难得多。一个可以将火车车箱从伦敦拖到利物浦的火车头,不需加以调整或改变,就可以将火车从东京拖到大阪。但是,日本的社会体制必须壬纯粹“日本式”的,而且必须非常“现代化”。它们必须由日本人经营,同时又必页适应高度技术性的西方经济体系。科技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从国外引进,并且不会带来多少文化风险;而体制相反却需要有文化的基底才能茁壮成长。100年以前,日本人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将他们的资源投注于社会创新,而对技术创新加以模仿、引进并改造,结果他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事实上,即使是现在,这一政策依然很适合他们。如同在第17章将要谈到的,尽管人们有时半开玩笑地称其为“创造性模仿”,但这其实是一种备受推崇,而且往往是非常奏效的企业家战略。

即使日本人现在必须超越简单模仿的阶段,不仅仅是引进和适应他人的技术,还要学会实施真正的技术自主创新,但需要谨慎的是,不应低估他们的能力。科学研究本身就是相当新的“社会创新”。历史告诉我们,只要形势需要,日本人就会表现出巨大的社会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向世人展现出他们具有超凡的运用企业家战略的能力。

因此,“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术语,而非科技术语。我们可以用萨伊定义企业家精神的方式来对它下一个定义: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或者,我们可以按照现代经济学家的习惯,用需求术语而非供给术语对它加以定义:创新就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我认为,上述两种定义究竟哪一个更合适,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而不能根据理论生搬硬套。钢铁厂从一体化的综合炼钢厂转变成“迷你钢铁厂”(这种工厂以碎钢为原料,而不是铁矿石;生产出来的是最终产品,如横梁和连杆,而不是需要再加工的粗钢),用供给术语加以描述和分析最为合适。尽管二者的最终产品、最终用途以及客户都没有改变,但“迷你钢铁厂”的成本却大幅度降低了。同样,供给定义可能也适用于解释集装箱的发明。虽然录音带或录像带也都同属于技术创新,可能其中的技术含量并不比钢铁制造高,但是,用消费者价值和满意度来对它们加以描述币口分析则更加合适。此外,像亨利·卢斯(Henry Luce)于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时

代》(Time)、《生活》(Life)和《财富》(Fortune)等新闻杂志,以及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创建的货币市场基金等,这些社会创新也同样适合用这个定义加以分析。我曾经看过不少有关创新方面的书籍,此书一览,其它的书基本上就不必再看了。经典的价值就在于此。此书的逻辑十分清晰。德鲁克先详细介绍了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包括三个内部来源,四个外部来源;然后,德鲁克阐述了在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存企业中,如何实践企业家精神,也就是如何构建良好的创新管理机制;最后,德鲁克为我们指导了实施创新的战略方法,如孤注一掷,攻其软肋等。创新一词,遍地开花。什么人都在说,我们要创新,但是,究竟什么是创新呢?恐怕一时半会多数人无法出口。

对于创新,还有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创新单纯理解为高科技创新。在此书中,德鲁克把创新清晰地定义为七个来源,三个内部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及程序需要;四个外部来源: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及新知识(也即高科技)。可见,高科技只是创新中的一种。德鲁克的理解,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名词,而非科技名词。内部创新比外部创新风险低、成功率高,高科技创新在所有创新中风险最高、成功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高科技的接受时间比较长、需要形成配套产业,当然,如果成功了,高科技创新带来的心理成就感最大,企业也会占据行业的龙头地位。

5读后感结语

关于此书,总结成几句话。

其一,拥抱变化。可从二个方面来理解。一、变化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就近看,手机行业就如此。10年前,在手机行业兴起时,诺基亚成功抓住机遇,风光无限,全球市场份额在50%以上,而近几年,特别是在iphone出世后,诺基亚败退,江山不断被吞噬,如今已被苹果超越,不得不转向wp7平台,以图东山再起。原因也很明了,客户在得到基本的通讯功能后,更加追求手机的体验感、个性化和智能化,这就是客户在使用手机后产生的变化,而诺基亚没有及时迎接变化,迟迟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败退。二、主动拥抱变化。还是谈手机。最近新闻,htc老板成功登顶台湾首富,其新增的财富,很大部分在于这几年htc

手机的蓬勃发展。我们知道,早在5、6年前,htc就已经推出智能手机,吸引了不少爱好者,这二年,在google发布android平台后,htc更是及时跟进,快速推出新版手机,成功占领大陆和欧洲市场。htc成功的原因,恐怕就在于主动拥抱变化,而不是静静等候,或安于现状。

其二,形成创新的机制。企业是否鼓励创新,有利有弊。试想,如果在一个企业内,特别鼓励创新,那么所有人都去搞创新去了,普通的工作没人干,企业肯定出现问题;而如果一个企业死守现状,不作创新,那么这个企业最终也会被淘汰。如何打破这个悖论?德鲁克就三种企业模式: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有企业,分别指导如何建立良好的机制,以保持企业的创新动力。对于现在企业,注意四个领域:第一,接受创新;第二,评估创新;第三,构建组织架构和人员;第四,注意禁忌。对于新企业,注意四个要求:第一,关注市场;第二,关注财务;第三,建立团队;第四,确定创始人的角色。对于服务机构,创新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德鲁克建议注重以下几点:第一,界定使命;第二,合理表达组织目标;第三,视情形调整目标;第四,重视机遇。如果企业能按照德鲁克的建议去实施创新机制,相信成功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其三,要有战略。创新思路的挖掘和创新机制的形成,是一种战术,但是要真正把创新搬上市场,企业必须要有战略。德鲁克在书中的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创新战略。比如,孤注一掷,就是将所有资源导向一个方向,全力以赴,以占据行业领头羊为目标;攻其软肋,就是重视行业领导者忽视的成功或失败的机遇,在对手麻痹大意的之时大力发展,最终取而代之;生态利基,则适合小企业,目标是在行业领导者不肖一顾或不能兼顾的小众市场中有所作为,持续发展;改变价值和特征,则从价格、客户现时状况及客户价值等方面,由表及里,满足客户深层次的需求。

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作为一个创业者,德鲁克的这本书可谓适如其时,如一口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我曾经看过不少有关创新方面的书籍,此书一览,其它的书基本上就不必再看了。经典的价值就在于此。

此书的逻辑十分清晰。德鲁克先详细介绍了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包括三个内部来源,四个外部来源;然后,德鲁克阐述了在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存企业中,如何实践企业家精神,也就是如何构建良好的创新管理机制;最后,德鲁克为我们指导了实施创新的战略方法,如孤注一掷,攻其软肋等。

创新一词,遍地开花。什么人都在说,我们要创新,但是,究竟什么是创新呢?恐怕一时半会多数人无法出口。

创新无疑意味着变化,但又不等同于变化。只有这个变化,在同等资源、同等条件下,产生更多的利益,也即,同样的投入,更多的产出。唯其如此,变化才能称为创新。

对于创新,还有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创新单纯理解为高科技创新。在此书中,德鲁克把创新清晰地定义为七个来源,三个内部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及程序需要;四个外部来源: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及新知识(也即高科技)。可见,高科技只是创新中的一种。德鲁克的理解,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名词,而非科技名词。内部创新比外部创新风险低、成功率高,高科技创新在所有创新中风险最高、成功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高科技的接受时间比较长、需要形成配套产业,当然,如果成功了,高科技创新带来的心理成就感最大,企业也会占据行业的龙头地位。

关于此书,总结成几句话。

其一,拥抱变化。可从二个方面来理解。一、变化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就近看,手机行业就如此。10年前,在手机行业兴起时,诺基亚成功抓住机遇,风光无限,全球市场份额在50%以上,而近几年,特别是在iphone出世后,诺基亚败退,江山不断被吞噬,如今已被苹果超越,不得不转向wp7平台,以图东山再起。原因也很明了,客户在得到基本的通讯功能后,更加追求手机的体验感、个性化和智能化,这就是客户在使用手机后产生的变化,而诺基亚没有及时迎接变化,迟迟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败退。二、主动拥抱变化。还是谈手机。最近新闻,htc老板成功登顶台湾首富,其新增的财富,很大部分在于这几年htc 手机的蓬勃发展。我们知道,早在5、6年前,htc就已经推出智能手机,吸引

了不少爱好者,这二年,在google发布android平台后,htc更是及时跟进,快速推出新版手机,成功占领大陆和欧洲市场。htc成功的原因,恐怕就在于主动拥抱变化,而不是静静等候,或安于现状。

其二,形成创新的机制。企业是否鼓励创新,有利有弊。试想,如果在一个企业内,特别鼓励创新,那么所有人都去搞创新去了,普通的工作没人干,企业肯定出现问题;而如果一个企业死守现状,不作创新,那么这个企业最终也会被淘汰。如何打破这个悖论?德鲁克就三种企业模式: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有企业,分别指导如何建立良好的机制,以保持企业的创新动力。对于现在企业,注意四个领域:第一,接受创新;第二,评估创新;第三,构建组织架构和人员;第四,注意禁忌。对于新企业,注意四个要求:第一,关注市场;第二,关注财务;第三,建立团队;第四,确定创始人的角色。对于服务机构,创新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德鲁克建议注重以下几点:第一,界定使命;第二,合理表达组织目标;第三,视情形调整目标;第四,重视机遇。如果企业能按照德鲁克的建议去实施创新机制,相信成功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其三,要有战略。创新思路的挖掘和创新机制的形成,是一种战术,但是要真正把创新搬上市场,企业必须要有战略。德鲁克在书中的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创新战略。比如,孤注一掷,就是将所有资源导向一个方向,全力以赴,以占据行业领头羊为目标;攻其软肋,就是重视行业领导者忽视的成功或失败的机遇,在对手麻痹大意的之时大力发展,最终取而代之;生态利基,则适合小企业,目标是在行业领导者不肖一顾或不能兼顾的小众市场中有所作为,持续发展;改变价值和特征,则从价格、客户现时状况及客户价值等方面,由表及里,满足客户深层次的需求。

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作为一个创业者,德鲁克的这本书可谓适如其时,如一口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感恩心态学习心得感想

感恩心态学习心得感想 保持感恩心态学习,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培养出健康和高尚的人,在此分享心得感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感恩心态学习心得感想,欢迎大家阅读。 感恩心态学习心得感想篇1 带着一颗自负的心去了六星级心态,满载着爱与责任回到了公司这个家…… 参加了三天两夜的六星级心态培训,我真的是感触很深,收获很多。我要做这样的人:脚踩着孝道和忠诚,肩上扛着责任和信念,心中有爱,头顶着感恩。经历了发现日,改变日,重塑日,我要开始我的行动日了。就像是鹰的重生,虽然要经历苦痛,但为的是飞向更高的天空。 我急切的想与大家一起分享忠诚孝道和感恩。因为我觉得带着这样心态和家人、朋友、同事相处,那我们的家庭将是和睦的,我们的工作氛围将是融洽的,我们企业明天的发展一定是飞速的。 说到孝道和忠诚,我们常说家是人之根,孝是人之本,诸事不顺因不孝,福禄皆有孝字得,孝心一开百惠开。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而我们又为父母做过多少?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才去后悔。父亲是天,母亲是地,父母所作的一切都是为我们,我们要

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也许现在我们的条件不允许,但是请不要再顶撞父母,哪怕一周陪他们吃顿饭,一个月为他们买件衣服,两年带他们去想去的地方旅游,我想这些都是我们能做到的吧。 在企业这个大家庭里,领导就像是家长,默默的在为员工担负着很多很多。貌似光鲜的背后,他们背负的却是更多的责任。当我们做错事情,是谁替我们承担一切?是父母,是我们的老板,但我们从来没有心存感恩,只是一再的埋怨,一再的逃避,不敢面对错误,怕承担责任。我们的领导为了社会、为了企业、为了我们每一个位员工,在坚持着那份责任……所以说领导很辛苦,可是我们有没有对领导说过一句:您辛苦了,你为我的失误承担了责任,对不起。 爱是融合,恨是分离。让世间充满爱,让我们道光集团充满爱;爱祖国、爱公司、爱亲友、爱自己。爸爸妈妈我爱您,道光集团我爱你,所有的领导、同事、亲友我爱你们!我要以全身心的爱来接受今天,因为这是一切成功最大的秘密。 人需要爱,需要工作,需要尊重……但最需要的是:被需要。我会努力做一个被需要的人,这才会实现我的价值。 在《六星级心态》的课程中,我深刻理解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我将在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始终坚守信念,不断修炼自我,成熟自己的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本来我认为在德鲁克先生的众多著作中,《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我唯一有资格写序的一本书,因为在过去十多年里我不仅读过很多遍,而且以此为教材,培训过几班职业经理人。但这次我重读时才发现,事情并非我原以为的那么简单。有关主题该说的话德鲁克在书中几乎都写了,我当然不可能比他写得更好,而且从“自序”、“前言”直至“结论”,全书结构严谨,没有给另一篇序言任何机会。所以这里我写的并不是序言,而是一篇读后感,如果按我的意见编辑,我宁可它出现在书末而不是书首,仅供读完全书仍有耐心的读者参阅。 什么是“创新” “创新”这个字眼在今天很流行,也很时髦,许多机构都把它当作口号,甚至写进自己的宣言,但是对它的理解却是千差万别。首先是把“创新”与聪明的创意或发明混为一谈。其次,是一提到它就意会到科技方面。最后,很多人认为凡开创一盘新生意或者一项新事业就是创新。 德鲁克深刻地指出,“创新”与上述误解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客户创造出新的价值。什么是价值?价值并不是价格。价值是客户得到的,价格是客户付出的。做企业的,推出一项新产品、新服务或一个新流程,要满足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潜在的需求,创造出新的客户满意。客户有新的所得,才会从不买到买、从买得少到买得多,或者愿意付出比过去更高的价格。这反映在企业的收入和利润上,就是创造了新的财富。同样的,非营利机构的创新也要让服务对象有新的满意,从而愿意接受你的服务;政府的政策创新或体制改革也要产生让人民可以感受得到的新便利或保障。虽然很多“创新”与科技有关,但是科技含量很低甚至“零科技”的社会创新,不但机会更多,而且效益更大。一家新公司如果只是以同等价格提供市面上已有的产品或服务并不算创新,因为它只是对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客户群进行瓜分,并没有创造新客户,这样的新公司注定会在市场萎缩的时候被“边缘化”。 创新是可以学会的 在德鲁克的笔下,无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悠久的大企业还是新开办的小企业,企业界还是非营利界和政府,处处都有创新的机会,人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他认为创新是组织的一项基本功能,是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实务工作。创新并不需要天才,但需要训练;不需要灵光乍现,但需要遵守“纪律”(创新的原则和条件)。因此,创新是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去传授和学习的,只要照书中所总结的规则去操作,就可以学会如何成功地创新。这打破了以往创新给人的神秘感。但是,在大家同样都认真阅读了本书,或者上过同一个创新课程之后,为什么总是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实行了创新呢? 养成正确的心态 德鲁克的回答是:首先,必须不惧怕任何变化,不对外部和内部的改变产生反感。企业家总是把变化当作正常的、健康的事物,张开双臂去欢迎它,并主动从中寻找创新的机会。仅仅懂得创新的原理和规则是不够的,必须养成这样的心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管理论文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管理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创新创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来看,迫切需要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开展创业教育,大力扶持那些掌握创新知识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支持。 【关键词】:创新教育、大学生创业、必要性、品质、做好一件事 【正文】: 一个学期的时间,学习创新与创业管理这门课程让我感受到了很多东西。成功是不可复制的。蒙牛的牛根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创业其实没什么,你就凭自己的力量做成一件事就行。”你做成功的某一件事,就有可能树立一种企业的思维方式,办事方法和企业文化,而一个企业一旦有了统一的思维方式,办事方法和企业文化,做任何事情都会事半功倍,创业者的成功就为期不远了。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其中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完成创新过程、产生创新成果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发明和发现,是人类创造性的外化。创新能力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创业能力”是指在各种创新活动中,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新颖独特地解决问题,产生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新方案和新成果的本领。创业素质的人才应具有的能力包括: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等。 接着,我们来看看大学生为什么要创业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业活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和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动力来源。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倡导。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创业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在经济领域进行创业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我国的经济领域的创业行为基本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进行的。但中国第一代创业者不是大学生,而是一些胆大的、生活贫困的、渴望改变生活面貌的社会底层人士。那个时代的创业精神现在仍值得我们大学生去学习。进入九十年代,我国的经济发展比八十年代更快,知识技术的要求更高。在这种环境下,我国的第一代创业者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所以,我们今天的大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秀品质,坚强的扛起创新与创业的大旗,开辟出一条属于我们大学生自己的、全新的道路。 然而,光知道创业的必要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大学生还应当了解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所需要具备的素质。 1.艰苦和勤奋是必须付出的投资资本 屠格涅夫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幸福的人,那么首先祝福你成为一个能吃苦的人。”

2020感恩企业心得体会范文3篇

【导语】心得体会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后加以批评,最重要的是提己的看法或意见。那么,为了方便您的写作,今天就为您精心整理了感恩企业心得体会 3篇,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工作之余利用两周的时间拜读了《做一个懂得感恩的员工》和《把责任落实到位》两本书。书中作者列举的案例、阐述的观点、明确的做人道理均对我触动很大,也将促使我对待中心的工作有更明确的认识,促使我对待工作的态度有更大的转变、促使我对待工作的动力有更大的提升,促使我对待工作的责任心有更大的增强。 一、感恩发自内心,用实际践行感恩 我们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恩自己有一个好单位,感恩自己有一个好领导,感恩自己有一个好工作,感恩自己有一个好家庭,感恩自己生活所处环境的一切。蚂蚁、袋鼠能知恩图报,“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能感恩自己的对手“伊利”集团总裁郑俊怀,历康熙大帝能感恩自己的对手鳌拜、郑经、噶尔丹,而我们生活在环境优美、条件优厚的培训中心这个大家庭中,有拓展创新、宽容大度、平易近人和时刻想着职工的领导班子,有互帮互敬、协作配合的职工团队,有锻炼才干、丰富阅历、充满乐趣的各个岗位,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感恩。我来自农村,且家庭不够殷实,如今家属又下岗,但现在却有个互敬互爱、和睦舒适的家庭,这是单位给予我的,我没有理由不去感恩。因此,我发自内心去感恩,感恩我有一个好单位,感恩我有一个好职业,感恩我有一个好工作,感恩我有一个好岗位。我要以实际行动去感恩,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珍惜现在,知足惜福。感恩能使我在失败时找出差距,感恩能使我在失意时得到慰藉,感恩能使我增强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感恩能使我获取前进的动力。感恩,这将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思想感恩,行动感恩。 二、调整心态,远离抱怨 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不如意,人们也习惯了抱怨,抱怨命运不公,抱怨生不逢时,抱怨造化弄人。在抱怨中,对于已拥有的幸福熟视无睹、不懂得珍惜,却单纯地放大缺憾;在抱怨中,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把感恩的心态越抛越远。结合自己想一想,确实在生活和工作中,尽管对待工作精益求精,力求做到完美,但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往往是抱怨禁锢了思想,结果是问题和困难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庆幸的是现在读了这本书,从书中找到了答案,也找到了对待问题的正确态度,同时也使自己的心态得以调整。 调整心态,远离抱怨,使自己不再为问题和困难找借口,也不再抱怨命运的不公和别人的误解,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以乐观的精神去解决,以积极的态度去实现,把自己真正融身于培训中心这个和谐的大家庭中。 调整心态,远离抱怨,使自己的心态更阳光,使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由被动变主动,由不乐意做变为乐于去做,由不乐意想办法做变为乐意想办法去做。不再抱怨工作中的忙 闲不均、不再计较薪酬的高低、不再品评制度的不公,不再评说岗位的不平,而是想着在自己平凡岗位上如何塑造培训中心形象,如何打造培训中心品牌项目,如何固强培训对象对培训中心的依托,如何精细化岗位工作,做到让行业放心、让领导放心、让职工群众放心、让培训客户放心。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创新在人类发展历史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德鲁克先生的著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另辟蹊径,把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实践精神提到了一个相当的理论高度,既强调了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又突出的实践的的本质特征。这是一本基于创新又强调行动的好书,书中充满着浓浓的人文关怀。 这本书主要从三个主题来讨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创新实践、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以及企业家战略。每个主题都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一个“层面”,而非一个阶段。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谈下我的感受。 在彼得?德鲁克看来,创新是唯一能造就一个持续和健康发展的经济。在书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德鲁克赋予了创新新的内涵。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特有的工具,创新是有目的性的,他告诉我们凡是能使现有资源的财富生产潜力发生改变的事物都足以构成创新,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是一个“实物”,也许仅仅一个创意、一个新的认知就可以成为一个创新,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和满意度,它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也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并创造了一种新的价值。在此书中,德鲁克提出了“七大机遇”的创新来源,三个内部来源:意料之外的事件---意外的成功和意外的失败、不协调的事件---实际情况和预料

情况不一致和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四个外部来源:产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人口统计数据、认知、情绪以及意义上的改变、新知识---包括科学的和非科学的。可见,高科技只是创新中的一种。德鲁克的理解,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名词,而非科技名词。内部创新比外部创新风险低、成功率高,高科技创新在所有创新中风险最高、成功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高科技的接受时间比较长、需要形成配套产业,当然,如果成功了,高科技创新带来的心理成就感最大,企业也会占据行业的龙头地位。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论文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摘要:创新、创业尽管有各自明确的研究边界,但同时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信息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二者的相互作用和集成融合,对于我们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构建创新型国家,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以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具有重大且深远影响。本论文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创业、创新的关系。 关键字:创新创业 一、创业的概念 广义的创业,“其本质在于把握机会,创造性的资源整合、创新和快速行动。创业行为普遍存在于各种组织和各种经营活动中,运用创业精神开展工作是取得成绩和进步的前提。从涵盖范围来看,广义的创业概念,是指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里的人们为开创新的事业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广义的创业突出强调的是主体在能动性的社会实践中所体现的一种特定的精神、能力和行为方式。 狭义的创业概念狭义的创业是一个经济学的范畴,是指主体以创造价值和就业机会为目的,通过组建一定的企业组织形式,为社会提供产品服务的经济活动。狭义的创业概念包括两个方面相互关联的内涵: 1、创业是人们的一种经济活动,它以创造财富或追求经济效益作为目的指向。这是狭义的创业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创业实践活动的根本之所在. 2、创业活动以创办企业为标志。 创业理论的基本观点: (1)创业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 (2)创业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 (3)创业活动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实现的。 (4)创业利润的三个来源:即对于创新的回报、对于风险的补偿和对于企业高效管理和运作的回报。 创业的特征: 创业作为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基本方式,有着其固有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概括地说,就是具有相对于其他经济活动而言的更多、更为显著的社会性、自主性和风险性。

感恩培训心得体会

感恩培训心得体会 我们知道一个心存感激的人,往往就是最快乐的人。感恩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本要求。下面是带来的感恩培训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感恩培训心得体会篇一我从未想到过要感恩谁,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我做的很对。原来,我一直都做错了。 当赵老师为学生播放光碟时,我觉得心开始有一点点被触动了。我是一个如此忤逆不孝的孩子。 我从来没想过,妈妈十月怀胎,两石压身的痛苦,一朝分娩时,妈妈是完全撑开胯骨才能生出我,那种骨折的痛苦,我一直从未想过。我是应该感恩的,妈妈以她不可言喻的痛苦,给予我生命。 我一直忘记了,我躺在摇篮里,妈妈对我的呵护、保护,那其中就有我永远报答不了的东西。而我却从来没报答过一点一滴,反而忤逆不孝。 我经常和妈妈吵架,对她大喊大叫,还怒视她。我们经常闹得脸红脖子粗,无论是什么原因。其实我知道,妈妈经常在我们吵完架一个人偷偷哭泣。那眼泪,是我承受不起重量。作为女儿,我真的没有资格让她哭泣,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跟您吵架。我会接受您的意见,不会再任性一意孤行,因为我现在知道了,妈妈的意见到最后,往往被证明是最好的意见。我从小就体弱多病,每年冬天都是最难熬的,只要有一个人感冒,下一个肯定是我,我几乎是年

级里最早生病的,却是最后一个好的。大多数时候我是很郁闷的,每天挂在点滴上的滋味真的很难受,多少次我想拔掉那可恶的针头跑出医院任我自生自灭。妈妈,您真的很坚强,坚强的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 真的很感恩您,从我出生到现在,感恩你的呵护,感恩您的不舍弃,感恩您的培育,感恩您给的一切的一切…… 我做错的,有太多用语言用文字形容不了的,请您原谅我,我决不会再犯,决不! 感恩培训心得体会篇二我虽工作多年,但对市场营销管理、策划工作还是知之甚少,所以非常感谢集团领导给我们提供了培训学习的机会,让我对市场营销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非常感谢培训老师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的无私精神。 通过培训,学习到了一些新的知识,懂得了在实践中锻炼出一个高绩效的营销队伍对企业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在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领域,可以采取"拿来主义"把国际上最先进成果拿来"为我所用",但在市场营销管理方面,却不能把国外的那一套体系生搬硬套地直接移植过来,而必须结合我们的国情、民情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加以融会贯通地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管理体系做到 "洋为中用"才能奏效。 正如古人所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 下面仅就我参加集团"市场营销"培训班学习后,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一些思考,谈谈对如何搞活"市场营销"工作的几点粗浅认识,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课堂笔记 姓名:张晶晶 班级:12人力资源管理2班 学号:1210800331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第一次课内容小节 2015.3.5 一、本次课的主要内容 1、3月5日为“学雷锋纪念日”简称为雷锋日。 2、“道器变通”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化而裁之谓之变 推而行之谓之道 ------《周易·系辞上》 《周易·系辞上》是战国到汉初期间众多学易之人共同完成的著作,历代易学者们增补、修编、集体创作而的产物,代表了整个易学精神。 3、李老师告诉我们要懂得用现代的企业家精神的眼光去看待雷锋精神,思索并从中受益,这才是真正现代的雷锋精神。 二、本节课知识点 雷锋是国人心中的英雄楷模,李老师让我们思考雷锋精神与企业家精神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只有那些真正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才能最

终获得成功,而企业家要想获得成功,应该好好从雷锋精神中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因为在我眼中,学雷锋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需要坚持贯彻的企业文化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之间是互通的,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雷锋精神的坚持和普及。任何一个企业发展的越好,相对应的企业的责任和企业对社会奉献的意义也就越重要,无论是对企业内部还是外部,都要“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工作像夏天一样火热”,这也是雷锋精神的一种体现。 我认为,企业家应该学雷锋,经历了近50年的社会变化后,雷锋精神依然熠熠生辉,真正的现代企业家精神与雷锋精神确有相通之处。企业家学习雷锋精神,关键是学习雷锋的真诚。企业家只有对社会、对客户、对员工采取真诚的态度,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企业才能够在良性的环境中取得长足的发展。 三、总结 本次的听课学习,让我对自己平时的学习有了更深刻的反省 和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 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 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 自己的能力。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第二次课内容小节 2015.3.12 一、本节课主要内容 1、“道器变通”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化而裁之谓之变 推而行之谓之道 ------《周易·系辞上》 《周易·系辞上》是战国到汉初期间众多学易之人共同完成的著作,历代易学者们增补、修编、集体创作而的产物,代表了整个易学精神。 2、“道器变通”之器:君子不器。 3、企业家的思想中心——创新。 二、本节课知识点

优秀员工感恩企业心得体会5篇

优秀员工感恩企业心得体会5篇 一、感恩发自内心,用实际践行感恩 我们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恩自己有一个好单位,感恩自己有一个好领导,感恩自己有一个好工作,感恩自己有一个好家庭,感恩自己生活所处环境的一切。蚂蚁、袋鼠能知恩图报,“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能感恩自己的对手“伊利”集团总裁郑俊怀,历史上康熙大帝能感恩自己的对手鳌拜、郑经、噶尔丹,而我们生活在环境优美、条件优厚的培训中心这个大家庭中,有拓展创新、宽容大度、平易近人和时刻想着职工的领导班子,有互帮互敬、协作配合的职工团队,有锻炼才干、丰富阅历、充满乐趣的各个岗位,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感恩。我来自农村,且家庭不够殷实,如今家属又下岗,但现在却有个互敬互爱、和睦舒适的家庭,这是单位给予我的,我没有理由不去感恩。因此,我发自内心去感恩,感恩我有一个好单位,感恩我有一个好职业,感恩我有一个 好工作,感恩我有一个好岗位。我要以实际行动去感恩,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珍惜现在,知足惜福。感恩能使我在失败时找出差距,感恩能使我在失意时得到慰藉,感恩能使我增强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感恩能使我获取前进的动力。感恩,这将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思想感恩,行动感恩。 二、调整心态,远离抱怨

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不如意,人们也习惯了抱怨,抱怨命运不公,抱怨生不逢时,抱怨造化弄人。在抱怨中,对于已拥有的幸福熟视无睹、不懂得珍惜,却单纯地放大缺憾;在抱怨中,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把感恩的心态越抛越远。结合自己想一想,确实在生活和工作中,尽管对待工作精益求精,力求做到完美,但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往往是抱怨禁锢了思想,结果是问题和困难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庆幸的是现在读了这本书,从书中找到了答案,也找到了对待问题的正确态度,同时也使自己的心态得以调整。 调整心态,远离抱怨,使自己不再为问题和困难找借口,也不再抱怨命运的不公和别人的误解,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以乐观的精神去解决,以积极的态度去实现,把自己真正融身于培训中心这个和谐的大家庭中。 调整心态,远离抱怨,使自己的心态更阳光,使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由被动变主动,由不乐意做变为乐于去做,由不乐意想办法做变为乐意想办法去做。不再抱怨工作中的忙 闲不均、不再计较薪酬的高低、不再品评制度的不公,不再评说岗位的不平,而是想着在自己平凡岗位上如何塑造培训中心形象,如何打造培训中心品牌项目,如何固强培训对象对培训中心的依托,如何精细化岗位工作,做到让行业放心、让领导放心、让职工群众放心、让培训客户放心。 三、快乐工作,责任无借口

社会创新与创业心得体会

社会创新与创业心得体会 社会创新与创业可以理解为创业者为解决社会问题,通过模式、技术、理念等方面的创新,对所拥有的社会和商业资源进行重组或优化配置,从而创造出更大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的过程。本文是关于社会创新与创业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社会创新与创业心得体会篇一 这一年中央国务院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部门、各地方也积极行动起来,一大批好的政策、好的举措在落地生根,应该说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年来政策环境大为优化,而且创新的主体在不断涌现,全社会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应该说20xx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了开门红。如果从效果来说,我想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 一,创业创新的热情得到了充分的释放。特别是在稳增长、促就业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大家也都关注到了前一段时间工商总局发布的数据,20xx年新的市场主体大量涌现,平均每天有1.2万家市场主体诞生,这些主体具有很大的市场活力,为我们的经济发展增添了很大的能量。在就业方面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比如大学生就业,现在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比例在不断增加,从去年看,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比上一年提高了6.8%,同时海外的留学归国人员也大量投身到创业之中,包括很多农民工,在返乡之后也就地开展创业,这方面的人数也非常多,现在初步统计有240多万返乡农民工在创业。所以从这些情况来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不是一句空话,是实实在在起到了效果。 二是通过双创,对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加快培育和壮大、建立新产业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些创业创新的行为大部分都是在新的领域,促进新的成果在转化,在从事一些新的业态、新的模式。从数字来看,去年全年我们国家发明专利的申请量比上一年同比增长了20%多,发明专利的授权量同比增加的更多,增加了61.9%,这个数字应该说非常惊人。作为双创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精准发展,这是双创重要的表现结果,去年保持非

感恩责任忠诚心得体会

感恩责任忠诚心得体会 篇一:感恩责任忠诚心得体会 震撼心灵豁然睿智 ----学习李强老师《感恩责任忠诚》培训心得 公司组织班长级以上的管理人员学习李强老师《感恩责任忠诚》视频培训,本次培训给我内心很大的震撼,仿佛自己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质的精神跨越,同时唤醒已经麻木沉睡的心灵,重拾久违的记忆,触动脆弱的神经,表露真实的自我。 一、重温感恩之灵魂 人类因为感恩而伟大,世界因为感恩而美丽,感恩是爱的延续,而爱才是一切生命的动力!懂得感恩父母,才会有不断奋斗的动力,因为父母给了我们为人的机会和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从呀呀学语到长大成人,无处没有父母陪伴的身影。懂得感恩企业,因为企业给我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只有这样的舞台才会以最佳的心态去面对职场中的压力和挑战,才能成就你的事业,才能体现你人生价值;感恩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做人就应该常怀感恩之心,常做感恩之事。 在工作中我们要时刻怀中感恩的心。不懂得感恩,心里就会有积怨,会使人变得消极、痛苦,最终导致人脉涣散;当一个人懂得感恩,他心里的怨气将被化解,就会快乐,就会充满力量。凡事感恩。感恩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态;感恩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恩中伤你的人,因为他历练了你的人格;感恩鞭

打你的人,因为他激发了你的斗志;感恩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的独立;感恩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恩斥责你的人,因为他提醒了你的缺点;感恩所有使你坚强的人。 二、重拾责任之重大 我们常常认为只要准时上班,按时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就是敬业了,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领工资了。其实,敬业所需要的工作态度是非常严格的。一个人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心中常存责任感,敬重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表现出忠于职守、尽心尽责的精神,这才是真正的敬业。每个人都肩负着责任,对工作、对家庭、对亲人、对朋友,我们都有一定的责任。当李强老师谈论到工作时,话语字字珠玑,幽默和不经意间说的每句话都给我们很大的启迪。让我从无知走向另一个境界。如:“单位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大学里所学的只有15%用于社会工作”“把单位打造成名牌你自己才能是名牌”,“我们要比别人付出更多才能收获更多”等等??看似简单的话却耐人寻味。的确,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只是在想在问工资 多少?假期多少?有什么补助没有等等??唯独没有问过,甚至想过的是我们能为公司创造什么,哪些财富?我们应该改变为老板打工的错误心态,树立起为自己工作的正确意识,以每个人都是老板的心态去对待每份工作,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正如李强老师说的“努力做把事情做对,用心做才能把事情做好”当你在抱怨的时候,想想你们的公司,你们的老板,他们对你们抱怨过了吗?在你未曾为公司创造

创新创业心得体会

创新创业心得体会 姓名:王洪宇 学号:20120508 班级:动画2班 日期:2017/6/19

通过学习创新创业一课,令我对大学生创业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新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未来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作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当前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已经清晰明了的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那么我们接下来要做些什么,或者借助什么来提高我们的能力、增加我们的就业筹码呢?如果说必要的文凭、证书对我们的就业极为重要的话,那么比此更加重要能让我们快速发展的东西就非创新、创业莫属。 创新,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每个人都对发明有所了解,发明是在无前人引导的情况下为了生活的需求而做出一些东西,一般人难以做到。而创新却不是这样,它不需要我们整天抱着头的空想去做出一些连科学家都难以做出的东西,它只需要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将一些已有的东西做一些改动,来适应我们的需求。创业,是就业的最高形式。他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成立活动组织,利用各种资源,以创造价值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创业的路上需要我们能够担当更多的责任和风险,就像马云所说:“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初升的太阳。”但是追逐梦想是幸福人生的起点,为了理想去奋斗,就需要认识创业、准备好创业的素质,提前进行创业的演练。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极为缺乏。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一,缺乏对创新的认识和创新欲望;二,缺乏创新所具备的基本知识;三,缺乏创新的兴趣;四,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五,缺乏创新所必需的毅力。另外,随着网络的盛行、西方思想的传入、大学生身边诱惑的增多和现在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压力等问题的日益呈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活动也出现了很大的分离,譬如各种心理问题和道德修养缺陷等,这些无疑都给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设置了障碍。 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一,不能正确的认识创业。不少大学生把创业看得很神圣,认为只有高科技、高资本才能完成创业;有的把创业看得一文不值,认为是找不到工作或工作失败后迫不得已而做的一件事;还有的把创业同各种素质锻炼混为一淡,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二,缺乏自我认知。对市场和自我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盲目追赶创业的潮流,

感恩企业培训心得体会

感恩企业培训心得体会 企业培训是指企业或针对企业开展的一种提高人员素质、能力、工作绩效和对组织的贡献,而实施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活动。下面是几篇感恩企业培训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十分感谢公司为我们提供的这次培训机会。能够拥有这样的经历,无论是对现在的自己还是将来的自己都是有所裨益的,感觉自己真的是很幸运。在这里,我能够有机会通过实践来加深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学会了如何合理的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中,让我充分的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必要性,磨练了自身的意志,得到了真正的锻炼。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与方法,学会了和善待人,也学会了时刻勉励自己,使自己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良好心态!这也让我明白了许多事情,了解到生存的艰辛,工作的辛苦,端正了自己以前那种不珍惜别人劳动的不良心态,也明白了社会的复杂和多样性。为了能更加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在实践中合理的将其运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锻炼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此时此刻,最深切的感受就是,无论从何处起步,无论具体从事哪种工作,认真细致和踏实的工作态度才是成功的基础。

对于这几天的培训课程,我想我只能用受益匪浅这四个字来形容了。老师们的博文广识、生动讲解、精彩案例无不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只恨自己才疏学浅、文笔糟糕,不能够将所有的感触都通过文字显然于纸上。但是我还是尽力绞尽脑汁,以祈求能将培训完后心中所想所获能表达出来。此次精彩的培训学习主要心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及其所有企业员工的行动纲领。一个企业的负责人按照什么准则来安排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只能是依据企业经营战略,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必须要服从于自身的经营战略,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更改企业已经决定的经营战略。由此可见,如果企业没有一个作为行动纲领的经营战略,那么就会出现企业领导人拍脑袋瓜,随意改变企业的经营活动战略的情况,从而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没有一个有效的良好约束。因此,企业只有有了一个很好的经营战略,使得所有的人都能按照经营战略安排自己的日常经营活动,才能保证企业既充满活力,又能够有序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强调企业经营战略实际上是企业的行动纲领。 二、企业生产发展的每一步都需要文化的附佐、为文化所决定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一个人若没有灵魂,那么他就是一个行尸走肉,一个企业也是一样;也正如伟人毛主席所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逐步形成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这种新的就业模式,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从被服从的地位,变为就业市场中两个平等、互选的主体,双方都有自主的选择,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更高的素质来面对选择,更强的独立创业者精神来迎接挑战。大学生作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 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成立活动组织,利用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 创业是就业的另一种模式,所不同的是创业者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给自己“饭碗”(就业机会),而是主动地为自己或他人创造“饭碗”。目前,我们国家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工商、税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之所以提倡大学生创业,除了创业不失为缓解目前就业压力的一条解决途径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要具有一种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江泽民同志也多次提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如果失去了创造的冲动和欲望,而仅仅安于现状和守成,那么中华民族最终将失去发展的不竭动力。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绝不仅是希望创业的同学所应考虑的事情,即使是在其它岗位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不该失去创新之“心”。 创业具有较高的风险,但也有较高的回报。随着商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来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中,并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大学生创业也因此成为热门的话题。 但是,随着我国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每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也迅速增加,于是毕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一个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毕业后何去何从,也成为大学生们不得不尽早考虑的问题。创业作为另一种就业方式会不会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考虑呢?三年前大学生创业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引起了各界关注。而近年来,风起云涌的学生创业潮却遭遇“寒流”,很多学生公司纷纷倒闭。有专家指出:“当前大学生创业还刚刚迈出幼嫩的脚步。对于大学生创业,各方面

关于感恩心态培训心得体会

关于感恩心态培训心得体会 带着一颗自负的心去了六星级心态,满载着爱与责任回到了公司这个家…… 参加了三天两夜的六星级心态培训,我真的是感触很深,收获很多。我要做这样的人:脚踩着孝道和忠诚,肩上扛着责任和信念, 心中有爱,头顶着感恩。经历了发现日,改变日,重塑日,我要开 始我的行动日了。就像是鹰的重生,虽然要经历苦痛,但为的是飞 向更高的天空。 我急切的想与大家一起分享忠诚孝道和感恩。因为我觉得带着这样心态和家人、朋友、同事相处,那我们的家庭将是和睦的,我们 的工作氛围将是融洽的,我们企业明天的发展一定是飞速的。 在企业这个大家庭里,领导就像是家长,默默的在为员工担负着很多很多。貌似光鲜的背后,他们背负的却是更多的责任。当我们 做错事情,是谁替我们承担一切?是父母,是我们的老板,但我们从 来没有心存感恩,只是一再的埋怨,一再的逃避,不敢面对错误, 怕承担责任。我们的领导为了社会、为了企业、为了我们每一个位 员工,在坚持着那份责任……所以说领导很辛苦,可是我们有没有 对领导说过一句:您辛苦了,你为我的失误承担了责任,对不起。 人需要爱,需要工作,需要尊重……但最需要的是:被需要。我会努力做一个被需要的人,这才会实现我的价值。 在《六星级心态》的课程中,我深刻理解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我将在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 始终坚守信念,不断修炼自我,成熟自己的心智,提升自己的能力,做一个有追求,有事业理想的六星级人。 当我遭受误会时,我会用宽容和理解来安慰自己! 当我面临取舍时,我会以价值观作为决策的依据! 当我面对挫折时,我会用坦然和乐观走出人生的困境!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创新是有目的性的,是一门学问。 ——彼得·德鲁克在彼得·德鲁克的众多著作中,《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本书,彼得德鲁克先生从另一个全新的视角上给我们展示了他30多年来关于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系统思考和不断实践的心得。 这本书主要从三个主题来讨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创新实践、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以及企业家战略。每个主题都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一个“层面”,而非一个阶段。而在这本书中,对我触动比较大的就是第一部分,那么下面我将详细的谈下我的感受。德鲁克先生在这一部分不仅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创新,并且向我们展示了企业家应该从哪里创新以及如何寻找创新机遇。 彼得·德鲁克无疑是20世纪在企业管理领域中最伟大的研究者之一,他的理论影响着现代社会企业家的实践活动。前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康德拉杰耶夫的“经济发展过程必然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论断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在不断出现,但是到了20世纪末期,人类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这种论断似乎不那么灵验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由于受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困扰,挣扎着寻找一条理想的持续增长之路,企业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被企业受到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打击在寻找突破之路。事实上在企业家的努力下和经济全球化及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力度加大,市场经济行为已经出现周期性波动

而非危机的局面,这种情况的出现背后的原因被彼得·德鲁克称之为“创新”。在彼得·德鲁克看来,创新是唯一能造就一个持续和健康发展的经济。 我们社会已经将创新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国家管理的创新,变革一直伴随着我们,“改革开放”已经成为我们一项基本国策,闭关自守只能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持续发展创造了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奇迹,其成就为全世界有目共睹。中国企业也在不断转型和变革,进行着不断的创新,企业不仅重视组织形式和规模效应,也在重视科技创新带来服务上的附加值创造,从而推动企业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发生主要在于创新力不够,企业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帮凶”,尽管企业不是本意要这样做,但是没有创新的企业的行为就是为自己和社会经济自掘坟墓。看一下没有创新企业的发展模式,首先是企业生产一种社会需求产品,这种产品在一个阶段有利可图,从而引发其他企业效仿,产品市场投放竞争加剧,企业生产这种产品的利润减少,企业管理者只能通过增加产量维持利润绝对值水平,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的生产能力在不断扩展的过程就是企业利润增长接近于0的过程,这时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企业要面临倒闭的过程。企业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企业崩溃。如果成千上万的企业都是这样没有创新能力,出现群体倒闭,对社会而言,就是发生经济危机。那么,有什么手段能使企业不以上述模式运作呢,如何使企业保持一个持续增长的态势呢,彼得·德鲁克找到了解决办法,就是企业要“创新”。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1000字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1000字: 在公司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拜读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受益匪浅。作者彼得.德鲁克,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称为“大师中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本书系统的讲解了创新与企业以及企业家之间的关系,主要分为三部分:创新实践、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以及企业家战略。 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是,要进行有目的的创新。我一直认为,创新很难,是那些智商超群、绝顶聪明的人才能做到的,一般人是不能做的,创新有很大的风险。但是在本书中讲到,创新是可以学习、可以复制的;有目的的创新,可以减少90%的风险。 创新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例如目前焊装车间总拼工位,我们采用ABB的GateFrame技术在同一工位实现褒迪、欧胜两大系列产品,地板定位采用电磁铁和PLP系统适应不同长度、不同底盘状态的车型需求,能满足不同轴距、低中高顶100多个车型的混线生产需求。读后感·这一创新来源于车型种类多,轴距复杂这一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创新,这就是有目的的创新。 此外,书中也对创新机遇的来源做了系统讲解: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

新知识。 创新有了,但是,只有创新不行,必须还要有创新的管理。这就是所谓的孤芳自赏是没有用的。很多高精尖企业,上了三板,可是没有效益,股票从很高的价格跌到停板,为什么,就是由于这些企业,只有科学家技术员,没有企业家管理。 书中第二部分集中阐述了企业家管理独特的政策、措施、组织结构、人事安排和财务预算。真正的企业家管理,是即使某一天管理者不在了,企业精神也能传承下去,自动持续创新。 我理解为这就是公司的文化精神传承,组织机构延续。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实践的精神,即作为一个管理者,无论你管理的是上万名员工还是几名员工,要从商业角度出发,从社会问题出发,制定出适合自己部门的制度,形成适合自身团队的氛围,并传承发展下去。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欧胜新车型的调试和国六项目的开发,并通过以下三项措施保障项目顺利开展: 1、制定严谨的工作计划,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成果可视化; 2、学习多元化知识,多交流多培训,有目的的创新应用于现场生产; 3、针对人员年轻有活力的特点,打造一支敢拼、敢闯、有活力的团队。 创新的路上,我们要做的努力还有很多,但我们会始终坚持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持续创新,解决现场质量及工艺问题。为打造成一流的商用车企业做出贡献。作者:刘海波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论文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论文 浅谈企业家精神与内源发展 企业家就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或者是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创新者。企业家精神的主要含义包括企业家的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精明理智和敏捷以及事业心,其核心是企业家的成功欲。内源发展理论强调发展的内源性即起源于内部的发展;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内源发展理论和企业家精神。 一、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源于法文entreprendre,意思是“敢于承担一切风险和责任而开创并领导一项事业的人”,带有冒险家的意思。最早论述这个概念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坎提隆。对企业家研究最有影响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企业家就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或者是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创新者。 何为企业家精神?熊彼得认为,企业家作为创新主体,其动力来源有二:一是对利益的追逐;二是独特的理性精神即企业家精神,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是企业家精神。熊彼得对此下了几个定义,其主要含义包括:①企业家的首创精神;②企业家的成功欲;③企业家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的精神;④企业家的精明理智和敏捷;⑤企业家的事业心。其核心是企业家的成功欲。 二、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麦克里兰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发展与这个国家和民族对于成就的需求强度成正相关,至于成就需求导致经济发展的连接点,麦克里兰认为,就是企业家。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企业家精神则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是创新的精髓。 企业家精神的生成既根植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又必定打上一定社会历史文化和制度的烙印。 1.文化传统特质孕育企业家精神。从理性上分析,儒家伦理为正统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精神及行为层面上均能提供丰富和升华企业家精神所需要的文化源泉。然而,事实却并不是如此,儒家文化传统对企业家精神的生成是有极大制约性的,其消极的一面更与企业家精神之间存在激烈冲突,这些冲突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突出:①竞争与反竞争;②保守与变革;③人治与法治;④崇古与创造。这些冲突和矛盾,无疑构成了企业家精神形成及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障碍,或者说,儒家文化传统虽然孕育却不能启动企业家精神。 2.经济文化环境的改变催生企业家精神。纵观历史,无论哪一代企业家出现,除了共同的文化基础,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条件,只有具备足够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条件,才会创造出良好的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文化氛围,才能激发企业家精神。但在过去的我国,存在着小农经济环境遏制企业家精神和计划经济模式排斥企业家精神的经济文化环境。这种社会经济环境形成的因循怠惰、崇尚均平、压抑个性、惧怕创新的文化氛围,提供不出企业家成长必须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