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期末总复习教学设计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期末总复习教学设计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期末总复习教学设计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期末总复习教学设计

八、期末复习

表内乘除法复习

教学内容:第94-95页复习第1题-第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练习、回忆整理,进一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能熟练记忆、背诵乘法口诀,能熟练应用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和乘除两步计算算式,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2、使学生能联系具体情境理解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能联系计算发现一些简单规律,初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等初步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思考、积极交流,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进一步体会乘法口诀的应用价值,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感受计算中的简单规律,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教学重点:乘除法含义和表内乘除法计算。

教学准备:准备乘法口诀表,口诀卡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回顾学习内容

这学期我们学习的数学内容主要有哪些?说给大家听一听。

提问:回顾一下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你有哪些体会可以和同学分享?

指出:这学期我们重点学习了表内乘除法,包括乘除法的含义,乘法口诀,乘除法计算和简单的实际问题,还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还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厘米和米等内容。小朋友也有很多体会,比如按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编乘法口诀,学习数学需要仔细观察、比较,认真思考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要分析知识的联系,发现特点等。

2、回顾学习效果

这学期你对哪些内容最感兴趣,哪些内容学得最好,还有哪些内容觉得有一点困难?请你回忆一下,把课本上表格填一填。

交流:说说你最感兴趣和学得最好的内容,再说说哪些觉得有点困难。

3、揭示复习内容

今天我们先复习表内乘除法。

二、复习含义

1、学具操作

提问:你能用小棒摆出几个几吗?

交流:你摆了几个几,怎样摆的?(指名交流:说明摆了几个几,摆了几份,每份几根)

引导:现在老师每份摆3根,摆4份。请小朋友看老师边摆边数是几个几。

2、复习第1题

让学生看图说说图里有什么?怎样摆的。引导:你能看图列出两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吗?交流:你列的怎样的算式?为什么可以列成5×3和3×5?那15÷5=3和15÷3=5表示图里的什么意思?追问:你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写成乘法算式表示吗?那写成除法算式表示呢?

小结:当要看几个几是多少时,可以写成乘法算式表示;当要看平均分的结果时,可以写成除法算式表示。(板书:几个几用乘法;平均分用除法)写除法算式时,要看清是按每几个一份分的,还是按几份平均分,根据意思写出正确的算式。

三、复习口诀和计算

1、记忆口诀

(1)口诀含义

提问:算上面的题用哪句口诀?“三五十五”表示什么意思?“六八四十八”呢?

你知道表内一共有多少句口诀吗?

指出:口诀表里一共有45句口诀,是按几个几是多少这样一句一句编出来的,你能背一背所有的口诀吗?

(2)背诵口诀,提问:你知道乘法口诀表里的哪些规律?你能横着按顺序背出口诀。指名学生背口诀,再集体齐背一遍。

(3)、对口令:师生集体对口令,对于不熟练的、易混淆的口诀加强背、记。

2、看口诀说算式

引导:口诀有什么用处?出示“七九六十三”让学生写两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并交流。出示“七七四十九”让学生写乘法和除法算式,说说为什么只能各写一道。

追问: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乘法和一道除法算式?出示卡片,每次让学生口头说出两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

3、看算式说口诀、算得数(题目略)

让学生一组一组算,先说出口诀,再说出每道题的得数。提问:算乘法怎样想口诀?算除法呢?

说明:算乘法可以直接看乘数想几个几得多少,算除法要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几几得多少来想出商是几。

4、复习第3题

学生看题,说明题意让学生计算并填写得数,并想想能不能发现得数有什么规律?

交流得数,引导观察和5乘,和2乘,积的个位上各有什么规律或特点。提问:你发现一个数和5乘,积的个位上有什么特点吗?和2乘呢?

指出:乘法计算也有神奇的规律,你们看:一个数和5乘,积的个位上只可能是0或者5;和2乘,积的个位上只可能是0、2、4、6、8这几个数,也就是和2乘得的积一定是双数。5、复习第5题

让学生看第一组:要先算什么?看第二组:要按什么顺序算?

说明:乘加、乘减,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计算的题,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一步一步计算得数。让学生自己计算,填写得数。交流得数,检查错误并订正。

6、学生口算。

教师出示乘除法口算卡片,先指名学生口算得数,再集体口算,尽可能多算一些题,口算不很熟练的题要多次呈现给学生口算,帮助学生掌握。

7、复习第6题

用2分半到3分钟完成后校对得数,统计全部完成人数和正确率,了解学生口算掌握程度。

四、复习小结

1、引导小结:你对复习过的内容有哪些体会可以和大家交流?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2、布置作业:完成复习第4题

加减两步计算复习

教学内容:第95页复习第7-第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练习、归纳,进一步认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正确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通过运算、交流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进一步体会实际问题里条件、问题间的联系,能说明解决加减法相关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培养几何直观、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加减两步计算和求比一个数多(少)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提问: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指出: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还有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通过今天的复习,要掌握好加减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能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两步计算

1、做复习第7题第一列的2题

让学生明确连加、连减再计算,指名板演。

交流:每一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小朋友再看竖式是怎样写的,算得对不对,说说你的评价。提问:有没有小朋友哪里不用笔算而用了口算?为什么第一小题先算出的60加35时可以用口算?

指出:两步计算如果出现我们学过的口算内容,可以用口算,这样比较方便。

2、做复习第7题第二、三列4题

让学生明确加减混合,接着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独立练习,指名板演。让学生评价板演题,练习有错的订正。追问:有没有可以用口算的?

3、归纳:通过上面6道算式的练习,你觉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怎样?计算时

要注意什么?

小结: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是两步计算,可以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一步一步地算。计算时要注意合理算法:一是竖式可以连起来写,这样比较简便。二是能口算的可以口算,这样算起来也方便一些。

三、解决问题

1、复习第8题

学生读题,说说有哪些条件,求什么问题。

提问:根据什么求第一个问题?再根据求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列式解答,指名学生板演。

交流:你能看算式再说说解决这里的问题是怎样想的吗?

指出:在解答这样的问题时,可以这样想:先根据两个有联系的条件求出第一个问题,再根据第一个问题的得数和另一个条件,求出第二个问题。

2、学生思考、交流

出示:○○○○○○○○

●●●●●●●●●●●●●●

提问:○有几个,●有几个?哪一种圆片数量多,哪一种圆片数量少?

指出:●个数多,数量多一些,○个数少,数量少一些。

引导:请看图说一说,要和大的数量●个数同样多,可以怎样做?要和少的数量○的个数同样多,又可以怎样做?

指出:把小的数量加上比它多的个数,就等于大的那个数量;从大的数量里减去比它少的个数,就等于小的那个数量。按照这样的想法,就可以求出比一个数多几或者少几的数是多少。

3、看图列式解决问题

(1)出示:苹果

①如果苹果有20个,梨有多少个?

②如果梨有28个,苹果有多少个?

(2)提问:哪种水果个数多,哪种水果个数少?

求梨有多少个可以怎样想?求苹果有多少个又可以怎样想?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

追问:求梨有多少个为什么用加法?求苹果的个数为什么用减法?

4、学生解答:

(1)、一根红绳是4米,一根黄绳是6米,黄绳比红绳长多少米?

(2)、一根红绳是4米,一根黄绳比红绳长2 米,黄绳长多少米?

(3)、一根黄绳是6米,一根红绳比黄绳短2米,红绳长多少米?

提问:这在三道题都是哪两个数量在比较大小?哪个数量大,哪个数量小?

让学生列式解答,同时指名三人板演。

交流订正:第(1)小题列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第(2)、第(3)题各是怎样想的?

比较:这三道题都是黄绳与红绳比较长短,每题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求两个数量相差多少要怎样算?求大的那个数量怎样算?求小的那个数量呢?

指出:两个数量比较多少或者大小时,如果求两个数量相差多少,就用大数减小数。如果求大数,就用小数加上相差数。如果求小数,就用大数减相差数。

5、复习第9题

让学生读题,交流知道了什么?

提问:求面包车有多少座要用什么条件?求大客车有多少座呢?

引导:面包车和中巴车座数哪个多,哪个少?大客车和中巴车呢?

先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再列式解决。

交流算式,教师板书。

提问:两道题的算法为什么会不同?

6、引导:回顾一下,解决这几个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小结:这时的题都是两个数量比较多少、大小的实际问题。如果要求两个数量相差多少,就用大数减小数,用减法计算。如果求大数,就用小数加上相差数,用加法计算。如果求小数,就用大数减相差数,用减法计算。

四、复习小结

提问:这节课复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你对这些内容是怎样认识的?还有哪些体会?

厘米和米、多边形、观察物体的复习

教学内容:第96-97页复习第10题-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线段,进一步明确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能用米和厘米表示实际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多边形的特点,体验多边形的分类标准,能清楚地判断一个图形是几边形;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能举例说明平行四边形。

3、使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境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感受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进一步体会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准备: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今天复习厘米和米、多边形、观察物体,通过复习,要一步认识线段、厘米和米,加强长度观念fj一步认识多边形,加深平行四边形特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体会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二、复习厘米和米

1、回忆整理

提问:在“厘米和米”这个单元认识了哪些知识?

能说说你对线段、厘米和米的有哪些认识吗?(交流时可以适当提示学生:线段的特点;比划1厘米和1米的长度,米和厘米的关系等。)

结合交流,画出线段并板书:直的,有长有短,两个端点。

结合交流板书:1米=100厘米。

2、复习第11题

让学生按要求画出线段。提问:你是怎样画的?

指出:线段可以沿直尺的边来画,从尺子上刻度0画起,画到刻度几,这条线段就是几厘米。画线段时要注意表示出两个端点。

3、“身体尺”举例

引导:还记得身体尺吗?你有哪些身体尺?举例说一说。

提问:举例说说你可以用哪把身体尺去测量什么物体的长度。

4、复习第12题

(1)\、提问:米和厘米哪个单位大一些?怎样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用米作单位的呢?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2)、比划或者举例说明下面长度大约是多少

1厘米、1米(比划出1米或举例说出课桌的长等);4厘米、4米(黑板的长)8厘米、8米(教室的长);15厘米,15米(5层楼房高度)等。

(3)、选择,复习第12题

交流选择结果,适当说明理由。

三、复习平行四边形

1、在“平行四边形”这个单元你认识了什么?

线段围成的图形是按什么分成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几边形?(板书:几条边围成的就是几边形。)能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交流画的平行四边形,说说自己是怎样画成的?

2、图形判断

出示图形,有三角形、四边形(包括一般四边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让学生说说各有几条边,再说说四边形里哪些是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也是四边形。)

3、平行四边形举例,在日常生活里,你在哪里见过平行四边形?

4、复习第13题

让学生独立填一填、数一数,完成表格。交流填表结果。

5、复习14题

学生先估一估,让学生量一量,填一填。

交流:这个平行四边形每条边各长多少厘米?比一比边的长度,你能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里有什么秘密吗?

请小朋友量一量你画的那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也有刚才的秘密吗?

归纳:这两次量平行四边形的边长,你有什么发现?

四、复习观察物体

1、复习第15题

提问:图中小朋友从哪些位置茶壶的?他们各人看到了什么形状呢?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学生连线

交流:怎样连的?为什么要这样连?哪两个小朋友看到的形状正好相反?(注意比较壶把、壶嘴各在观察者的哪一边)

2、学生思考

提问: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你有什么感受告诉大家吗?

指出:从不同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会有不同的。

五、课堂小结

引导:能举例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你更清楚地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吗?

简单实际问题复习

教学内容:第97-98页第16-20题、思考题和回顾评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简单实际问题及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综合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正确列式解决乘除法简单实际问题和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除法简谱实际问题的特点,能说明解决问题的大致思考过程,提高综合应用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能在简单问题里探索相应的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能力,以及观察、比较、判断、推理等初步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日常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里的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初步体验数学的本质,对数学产生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乘除法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2根小棒,实际问题条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简单的实际问题

要求: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乘除法简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分析并解答;能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里常见的一些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乘除法实际问题

1、观察、列式。

出示:一共12根小棒,每份摆3根,摆成了4份。引导:你能看图列出怎样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请小朋友自己列出算式。交流算式,教师板书乘除法算式。

提问:列乘法算式时是怎样想的?不同除法算式表示图里什么意思?

小结:小朋友们对乘法、除法表示的意思都很清楚: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求平均分的结果,要用除法。但是用除法要区分是按每几个一份地分,看结果是分成了几份,还是按几份平均分,看结果是每份几个。分法不同,列出的除法算式就不一样。根据数量间的这种联系,我们可以分析乘除法实际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板书:求几个几是多少——乘法算

按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分成几份。

求平均分的结果——除法算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每份几个。

2、复习第16题

学生读题,提问:图里几人浇树,浇了几个几棵?

3人浇多少棵怎样算?(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算式)

为什么要用3×4=12(棵)来算?

5人浇多少棵,9人浇多少棵各要怎样算呢?请小朋友自己列式,算出这两个问题的结果。

指出:像这样的问题,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用乘法算。

3、复习17题

让学生看图、读题,先说说图上马路两边有什么?提问:知道什么条件?求哪两个问题?

要求学生自己列式解答,指名两人板演。(各求一个问题)

检查算式、结果。提问:为什么两个问题都用除法算?为什么都除以2?

让学生口答。指出:像这样的问题,就是平均分的问题。这里是把彩旗、花盆按2边平均分,

每边有多少,所以把16面彩旗、14盆花都除以2,得到每边有多少。

4、复习第18题

比较:你认为这三道题各用什么方法做?小组里同学讨论讨论,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交流算式,教师板书,学生口答结果。

交流:这三道题都有哪3个数量?三道题不同在哪里?解决这三个问题各是怎样想的?

小结:这三题都是有几个兴趣小组、每组几人和一共几人这三个数量,但条件和问题不完全相同,解决的方法也就不一样。第(1)题求一共多少人,是求5个9人一共多少,所以是乘法问题;第(2)、(3)题都是把45人平均分,所以是除法问题。因为第(2)题是按每9人一组平均分,第(3)题是按5组平均分,所以除数不同。

5、选条件提问题

出示条件卡片:有4棵桃树每棵桃树上有8个桃一共32个桃

引导:请小朋友看这里的条件卡片,说说知道了哪些条件。

你能选两个条件,提出一个用乘法算的问题吗?

你还能每次选两个条件,提出两个用除法算的问题吗?这两个用除法算的问题不同在哪里?交流:回顾上面的乘除法问题,你对乘除法实际问题有什么体会或认识呢?

三、综合应用

1、复习19题

(1)、复习第19题

提问:图里的小朋友各是在干什么呀?

这里有哪几个实际问题呢?能说说每个问题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吗?

(2)、请小朋友们先求搭帐篷的问题,再求摘草莓的问题,自己列出算式、求出结果。

交流算式,教师板书。

提问:搭帐篷的问题用除法算是怎样想的?摘草莓的问题为什么用加法算?集体口答结果。(3)、划船的问题怎样解决?同桌先讨论,看哪些小朋友能想到办法。

哪个小朋友说说可以怎样解决?(让学生说说理由)

说明:我们可以算6次一共可以坐多少人,这是最简单的算法,也可以想5次坐了多少人,还剩下5人能不能1次过河,还可以把35人一次一次算,每次6人,看6次能不能全部过河。

2、复习20题

引导学生看图里点子是怎样画的、每幅图里怎样变化的,观察下面的算法和数表示什么意思,小组里互相说说。

交流:每幅图是怎样画的,怎样变化的?

提问:每幅图比前一幅增加几个点?

交流:下面每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得数是多少?(教师在图下板书算式和数,让学生感受图、式、数之间的联系)

你发现了这里的图、算式和数有什么联系吗?

接下来的算式和图,你能画一画、填一填吗?完成在课本上。

交流:你是怎样画的,怎样填的?(教师板书)

小朋友说一说,下面这列数有什么规律?

3、完成思考题

引导:第20题下面这列数从4开始,按顺序每次加3,这是它的排列规律,你还有信心找出一列数里的规律吗?

请小朋友看思考题,自己先找找这两列数各有什么规律,试着在()里填一填。

交流:你找到规律了吗?说一说你是怎样填数的,为什么这样填。(其中第二列可以引导看“3、6、9”和“5、10、15”,思考规律。)

提问:找这两列数的规律时,找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说明:第一列数是一个一个地比较,第二列数是一个隔一个地比较,所以,找规律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观察、比较,可以试试不同的方法,找出有什么规律。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多比较、多思考,就会变得很聪明。

四、复习小结

1、全课小结

提问:通过复习,你对本学期学习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有哪些认识和体会?

2、学期评价

谈话:你觉得你这学期你的数学学得怎样,可以得几个星?自己评价一下,觉得能得几个星,就涂几个星,好吗?

交流:觉得能得5个星的小朋友请举手,4个星的呢?

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主要是肯定、鼓励、表扬,激励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数学。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2016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 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一、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总结提升 (1)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板书设计 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交流) 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匆忙忙又一年,本学期的各项工作已经画上句号。平心静气坐下来反思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有苦、有甜,而更多的是思考!不过在与学生们一起相处、教学相长过程中,也有不少的收获。为了能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在此特将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做一个全面、系统的回顾与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学期我在备课上知道了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二、从现实生活出发,利用社会生活知识教学。 可以说,如果在实际生活中,你拿课本的应用题来考学生,保证他们都会,但为什么测验时他们有时就是解不出来呢?《新课标》中强调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应给生活化,如果我们能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把现实生活的问题联系到学习的知识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有这样的一道应用题:小红做了23朵纸花,送给同学们18朵,还剩下多少朵?这道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应用题,如果要二年级的学生做出来,有的同学们可以很快就可以做出来,但有一些同学连题意都不明白。这时,如果我们从实际的生活出发,具体地给出这道题的实际意思,再根据结果和减法的意义,就可以很容易让学生明白这道题的意思,这样比较容易解决问题,因为本来他们就知道结果,只不过不会用数学知识来解答罢了。所以说,有一些应用题中,如果能从实际生活出发,先用学生的生活经历来解答,再用数学知识来解答,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理解题意。也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乐趣。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是乏味的,几节课下来,学生都跟跑了气的气球一样,一个个无精打采的,没有一点生机。看在眼里,我是好生气,也好同情孩子们。我仔细思索了一下,一个好办法涌入心头。就来个老师,学生大变身。让学生们来做老师,我来提问,让他们能在娱乐中,更好的复习。 这个方法真不错,刚一提出来,学生们就兴奋了。一个个都来个精神,争先恐后的上台,都想过过做老师的瘾。一个人上去,下边就一堆问题,接踵而至,小老师们讲的还真不错,我在台下,也当了次好学生,一直问他们问题,遇到不容易解决的,我便上台为他们慢慢讲解,学生们听的都很认真,这样,大家就都能再复习一下。而且,他们不会感觉到累,反而每个都很精神。 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适当的娱乐,能给学生增加学习的兴趣,并且,能让学生们在娱乐中得到更多的知识,以后,我要多去运用这样的方法,让孩子们能开开心心的去接受科学知识,并且能把科学知识加以运用 . 四、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及时地去问其他的老师。同时,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五、培优扶差是一个学期教学工作的重头戏,因为一个班级里面总存在几个尖子生和后进生。对于后进生,我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首先是课堂上多提问,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一】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 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

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科目数学 班级二(1)班 任课教师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于2013年4月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现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册教材作如下说明: 一、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乘、除法的含义;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用乘法口诀求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图形与几何: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等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线段的初步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米,用尺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 综合与实践: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

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力。 2.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经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适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解决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方面 1. 在都是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数的计算、图形等知识和方法,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积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积累一些测量长度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3.在拼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一些简单的图

小学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与资源分析 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八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和除法的互逆关系。 4、第六单元时、分、秒。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

的时间。 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空间观念。 统计与概率 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实践活动 本册安排了节日广场月球旅行趣味运动会三个专题活动,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小调查活动和切近生活、形式多样的应用问题,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 上册教案

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3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4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 四、表内乘法(一)(14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6的乘法口诀…………………………………………………………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4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8的乘法口诀…………………………………………………………3课时9的乘法口诀…………………………………………………………4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花园》教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二年级上册《花园》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美丽的花园图,请你仔细观察图,讲给大家听.【出示《花园》插图1】 二、玩中学 1、说一说. (1)请你仔细观察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说给你的同桌听.

(2)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问题. 2、算一算. (1)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板书,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独立解答问题. (2)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同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理解图意,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各种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3、教师小结. 观察一幅图时,我们要从多角度去发现问题,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题意,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三、学中做. 1、(1)圈一圈. ☆☆☆☆ ○○○○○○○○○○○○○○○○ ○的个数是☆的□倍.□○□=□ (2)的个数是的2倍,请你画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00以内的加减法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15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1.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 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出示单元主题图)。今天可真热闹光明小学的同学们要去参观博物馆,同学们请看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让销售看图说一说。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老师引导: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尝试列式 要求:一共多少人?我们先要知道哪些条件,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指名列式。 35+2= 二、探究建模: 35加2等于多少呢? 1、交流口算的方法。 你能口算吗?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 指名说口算的方法。结合摆小棒,边说边摆。 学生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上台演示。 教师小结: 2用计数器拨一拨,略 3竖式计算。 这样的算是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根据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 没有对准0刻度的。 (2) 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学情分析 在经过了一学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计算还是会出现个别偏慢,易出错等粗心问题.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依赖心理,畏难情绪。这个学期我应该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思维的发展、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三、班级分析 我教的二(3)班中共有46人,其中男生27 人,女生有19 人。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根据上学年成绩检测情况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仍有部分学生成绩不够理想,其原因主要是父母在外地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管教,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本学期重点工作除了继续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以外,还要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力争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后进生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数学学习中的良好习惯还有待于加强。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减法(二),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二),观察物体(一),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搭配一)和数学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2020年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全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简单的数据整理,数学广角等。 在数的计算方面。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 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 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 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全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 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 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 的信心。 7、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2篇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2篇Mathematics teaching plan for grade two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2篇 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二年级上数学教案 2、篇章2:二年级上数学教案 篇章1:二年级上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并能正确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找到与求路程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2.正确分析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出示复习题 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1.画图,列式解答. 2.订正答案 3.小组讨论:试着改编一道求相遇时间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例4.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讨论:复习题的线段图该怎样改一改.并试着画一画.2.联系复习题的解法,尝试解答 3.订正思路 想法一:两人相遇时,所走的路程是270米.几分走270米,就是几分相遇. 270÷(50+40). 想法二:根据复习题“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依据乘法的因积关系可得: 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三、反馈调节 两人同时从相距64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学生独立分析解答. 2.订正答案. 3.质疑:对于“求相遇时间”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4.教师提问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人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人教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1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2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案 全册

目录 一、长度单位 1.统一长度单位 (3) 2.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 (5) 3.认识米用米测量 (7) 4.认识线段 (9)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 1.两位数加两位数 (12) 2.两位数减两位数 (18)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25) 整理和复习 (33)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35) 三、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初步认识 (37) 2.直角的初步认识 (39) 四、表内乘法(一) 1.乘法的初步认识 (42) 2.5的乘法口诀 (47) 3.2、3、4的乘法口诀 (50) 4.乘加乘减 (52) 5.6的乘法口诀 (56) 6.复习与整理 (58) 五、观察物体 1.观察物体 (60) 2.轴对称图形 (62) 3.镜面对称 (64) 六、表内乘法(二) 1.7的乘法口诀 (70) 2.倍的认识 (74) 3.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76) 4.8的乘法口诀 (80) 5.9的乘法口诀 (86) 6.乘法口诀表 (92) 整理和复习 (94) 看一看摆一摆 (95) 七、统计 统计 (99) 八、数学广角 1.排列和组合 (105) 2.简单推理 (107) 九、总复习 1.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111) 2.表内乘法的复习 (113) 3.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115) 4.观察物体的复习 (118) 5.统计的复习 (119)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内容标准】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通过亲自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发展性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一年级“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1.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3.线段教学时,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注意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教学课时】4课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