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题

政治题

论述题

1、如何理解习近平系列讲话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大政方针P12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这不仅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政治宣示,也是对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方略、内政外交政策的全面阐释。学习好、把握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今后全党全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丰富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新进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就要1、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2、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3、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改革开放是当地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4、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发展是夯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的根本途径;5、要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坚持宗旨意识的实践要求;6、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依法治国基本方略;7、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8、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将防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的极端重要性;9、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抉择;10、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贯穿一系列讲话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

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在深刻理解内涵、准确把握实质、推动实际工作上狠下功夫。

2、联系实际谈谈实事求是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

实事求是,在毛泽东思想的行程发展过程中,在毛泽东思想的全部科学原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毛泽东思想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一条,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的重大意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第一、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做到了实事求是,并不等于在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也能做到实事求是。我们要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来,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于行。

第二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我们推进改革发展、制定方针政策,都要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都要充分体现这个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坚持一切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任何超越现实、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的倾向都要努力避免,任何落后于实际、无视深刻变化着的客观事实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观念和做法都要坚决纠正。

第三,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要有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以事实为依据、敢于说出事实真相的勇气和正气,及时发现和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决策

中的失误、工作中的缺点,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

第四,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困难和风险,都会提出新的课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作出新的科学回答。我们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3、试比较市场“决定性”作用和“基础性”作用的不同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由“基础性”升级为“决定性”,是回归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和要求,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体现。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决定”事项:一是价格不再由市场决定,而是在价值基础上由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决定;二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再由政府计划决定,而是由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市场信号决定;三是消费方面不再是短缺经济和买方市场下消费者没有选择权的状况,而是由消费者自己决定。

“决定性”和“基础性”相比,二者的市场基础不同,政府和市场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运行机制不同,政府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同,体制要求不同。

市场基础不同,从市场主体看,国有企业已逐渐融入当市场,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越来越大,行程了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市场机

制已经建立并在多数领域从发发挥作用,价格已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引导力量,通过竞争获取钥匙和利润已成为企业的主要手段。

政府和市场地位作用不同。“基础性”作用,政府是决定市场资源配置的最终决定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不同,市场是第一位的,是决定资源配置的最终力量,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和提供服务。

运行机制不同。基础性作用运行机制可概括为“国家调控市场,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运行机制可概括为“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调控市场”。

政府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同。“基础性作用”说明政府对市场规律的认识不深,驾驭市场的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不够,不敢和不能完全开放由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说明对价值规律有了深刻认识,已积累较强的经济驾驭能力,能放手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体制要求不同。基础性作用所依托经济体制是不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制运行存在诸多问题。决定性作用依托的是比较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仍存在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但基本框架、运行机制等已经比较健全,为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已经成熟了。

4、联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谈谈如何在工作中把握法治要求 P99、10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

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基本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主要任务: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6、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不仅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作为一名政府公务员,尤其要重点把握几点要求:第一,要牢固树立法治理念。法治理念,是法治的灵魂,体现了法治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我们要牢牢树立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第二,要努力强化法治思维。我们要全面加强对宪法法律的学习和掌握,使遵法守法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坚持运用法律精神、法律原则、法律规范来管理经济、治理社会、改善民生,牢记法律红线不可触、法律底线不可越,使法治思维成为各级政府履职尽责的一种新常态。第三,要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当前我国面临“三期”叠加的新形势,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长治久安以法治为根基,科学发展靠法治作保障。政府工作要强化法治引领,大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自觉以宪法法律为依据作决策部署,提高运用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

力。第四,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追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5、如何在实践工作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111、1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最基本的遵循。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使亿万人民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精神纽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兴国之魂,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梦想之舵。因此,从战略高度上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铸魂工程”。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或缺的“铸魂工程”。作为一项“铸魂”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培育和践行,必须多种举措并用,多项措施并举。

为此,应着重围绕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注重理论武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2、凸显以人为本。以

人为本和人文关怀要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把工作落到实处。3、重视典型示范。用先进典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创新方式方法就是要善于挖掘身边的平凡人的先进典型事迹。树立、宣传、学习平凡人的先进典型事迹,其目的就是要增强先进人物的典型效应并提高社会成员的自觉认同。4、融入国民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科学有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大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5、贯穿治理过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依法治国和社会治理之中。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6、深化文明创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6、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根本目的,谈谈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P134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

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经济发展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态环境决定人们的生存条件。从当前我国实际来看,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就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保护优先方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利用好改善环境质量,增加民生福祉的倒逼机制,实行从严从紧的环境政策,把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及时顺畅地传导到经济转型升级上来,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开看环境问题,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要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的新路。+(福建实际)

7、新世纪以来,福建省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P139-143

首先,福建省的绿色理念一以贯之,头顶全国最“绿”省份的桂冠,森林覆盖率连续多年领跑全国,成为全国唯一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均保持优良的省份。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就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强调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2002年,习近平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目标,同年,福建成为首批生态省试点省份;2004年11月份,《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纲要》出台,习近平还亲自推动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纳入省委省政府的为民办实事项目;2010年6月,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建设生态省成为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2011年底和2012年初,习近平两次就正处在重要节点上的长汀水土流失工作作出批示“进则全胜,不进则退。”;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福建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首个先行文明示范区落户福建,是荣誉,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示范先行。

其次,福建省生态文明先行先试。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升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福建省依据《意见》赋予福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先导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先行区、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实验区”的四大战略定位,明确了福建省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了福建省生态优势所在,发挥潜力所在,极大拓展了福建省的发展前景和作为空间。

同时,福建省细化《意见》提出的目标,明确六大任务: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任务。提出了加快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城镇化绿色发展两项任务,组织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走以人为本、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切实做到“人进城、建好城、管好城”;二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任务。提出了推进新型工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强化科技支撑等任务;三是促进节约能源任务。提

出了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合理开发与节约利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任务;四是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任务。持续推进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四绿”工程建设和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五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和水平任务。将生态文明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培训机构教学计划,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打响“清新福建”品牌;六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任务。提出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资源环境保护与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等任务。

8、为什么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执政的本质 P146

立党为公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原则,执政为民是共产党的执政本质。这就要求执政党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自觉地认定自己是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工具。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质是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护人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我们必须明确党执掌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有的观念。

首先,从执政党与人民的关系看,政党是人民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党的一切活动必须服从于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而不是人民服从于政党的政治需要。其次,从现代民主政治理念看,共产党执政是在党与人民之间建立了一种权力委托关系。国家权力

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权力,社会民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体,执政党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我们党是实现人民利益的工具,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因此,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仅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对党员干部的根本要求,而且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合法性的根本所在。执政合法性是指执政党控制和运作政治权力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即必须获得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同。政党执政“合法性”在于广泛代表社会的普遍利益。执政党代表社会利益越广泛,越能实现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其执政“合法性”就越大,越能巩固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一致,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9、如何推进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倡廉建设 P156

腐败的实质是对权力的滥用,是以公共权力谋取私利,腐败现象同党的性质和宗旨是根本对立的。党决不允许腐败现象发生。造成腐败的原因可归结为:一是经济体制上对资源的集中控制与权力失控同时并存,使权钱交易得以发生;二是政治体制上权力运作存在的缺陷和弊端,使腐败行为有机可乘。我国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着集决策、执行、监督于一体的缺陷和弊端,导致一言堂、家长制作风和个人权力滥用现象的产生;三是思想理论的混乱与教育的不配套,增加了干部犯错误的几率。

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多方面着力:一是以民主与科学精神构建权力运行机制。权力本就来源于人民,要形成民主精神的权利授予机制,使领导者真正向人民负责不仅仅想上级负责,形成双向权力运作模式,以制度化、法制

化的途径,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实现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为政治体系输入活力。二是改革完善党的纪律监督体制目前我们党实行的党内监督是同体监督,即体制内的监督。在这种监督体制下,同级纪委很难对同级党委进行实质性的监督,要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真正实现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必须改革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可加上以颁发的改革内容,如两为主)。三是把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纳入法制化轨道。法律既是对权力运作的支持,又是对权力的约束。行使权力的边界最终反映在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上。因此,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唯有与法制建设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权威性的保护。加强法治建设以完备的法律体系来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第四,完善各项具体制度。要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要以完善的各项具体制度与宏观制度相衔接,形成稳定的制度体系。要以稳定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第五,把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与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他律,思想道德教育是自律,他律和自律必须紧密结合,方能取得反腐倡廉建设的良好效果。

简答题

1、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主要任务 P104

一是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明确职责定位和和工作任务。加强和改进对主义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制约,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制度。推行各级地方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

二是加强反腐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

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健全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任职回避等方面法律法规,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

三是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围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建设,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改进文风会风,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和楼堂馆所建设,纠正跑官要官不正之风。

2、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P46

主要内容: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实现工业企业非国有化,允许私人经营企业;3、大力发展商业,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贸易关系促进经济发展;4、实行租让制,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交往和合作。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它的原则和经验对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3、“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P7

两个必然: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两个绝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思想共同构成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

两个必然结束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和历史必然,两个绝不会强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现实条件,二者是相互统一的,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化、补充和发展。

我们只有把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思想联系起来加以思

考分析,才能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问题,才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矢志不移的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谢奋斗,才能坚定不移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4、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论P5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即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贯穿于其整个科学理论体系之中,涵盖面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指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统一的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P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基本要求包括:首先,从内容上说,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在运用中给予新的理论创造;其次,从形式上说,就是要有中国形式,即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其中在文字语言形式上的中国化也是题中之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P25

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第一,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二,意识形态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意识形态内部各意识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第四,意识形态对经济和政治的法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1、它为建立、巩固和发展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提供必要的思想

条件和思想保证。2、它具有指导作用、组织和动员作用,批判和变革作用,以及教育和规范作用。3、它为团结本阶级和广大群众提供强大的精神凝聚力。

7、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P39

科学社会主义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包含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1、理论基石,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2、核心问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核心的核心。3、基本原理,围绕对核心问题以及由其衍生的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形成科学社会主义一些基本原理,主要有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无产阶级历史任务;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

总起来说,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一个科学体系,是因为有支撑这个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有构建这个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即主题,还有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的一系列基本原理。

8、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方面的相互关系 P68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并不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的。我们应当相互联系地把它们作用一个整体来学校,才能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党的领导工作中的运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在党的领导工作中的运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独立自主”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党际、国际关系中的运用。可以说,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都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展开,因此也必须体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P7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P8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1、强调总布局的重要意义 P81

“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五大建设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整体。第一,经济建设是基础,为其他领域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第二,文化建设是根本,为其他领域建设提供根本性的政治保证和行动指南。第三,文化建设是灵魂,为其他领域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四,社会建设是枢纽,为其他领域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着力点。第五,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为其他领域建设提供生态保障和环境支持。

12、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科学内涵 P96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以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政党层次上的协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

主党派和各界代表认识的协商(即人民政协协商)为两者基本方式。主要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进行广泛多层次的民主协商,达到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之目的。

1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P99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

1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内涵 P108

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或缺的“铸魂工程”P1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

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最基本的遵循。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使亿万人民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精神纽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兴国之魂,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梦想之舵。因此,从战略高度上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铸魂工程”

1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P116

1、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2、建立健全现代化文化市场体系;

3、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的基本架构 P120

即一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二是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是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四是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18、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目的、任务 P12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主要任务包括一是改进社会治理方式:1、坚持系统治理;2、坚持依法治理;3、坚持综合治理;4、坚持源头治理。二是激发社会组织活力:1、加快实施政社分开;2、提升社会组织服务功能;3、创新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机制;4、严格依法监督管理。三

是创新矛盾化解体制:1、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2、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

3、改革行政复议体制;

4、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四是健全公共安全体系:1、健全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制度;2、健全安全生产的保障监管机制;3、健全防灾救灾的管理体制;4、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5、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

6、建立统一权威的国家安全体制。

19、生态文明建设基本目标、根本目的 P134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基本目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 P134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方向、总要求、总措施。

21、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P137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了解类题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和成果 P9

主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围绕这一主题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

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中全党智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正确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联系 P20

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互以对方为自己的存在为前提。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总隐藏着必然性,它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价值规律 P29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