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第二章第一节

2第二章第一节

2第二章第一节
2第二章第一节

第二章第一节

1)JGJ/T234-2008《建筑装饰用搪瓷钢板》对建筑装饰用搪瓷钢板的分类、标记、材料和要求作了规定。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搪瓷钢板porcelain enameling steel panel

无机玻璃质材料熔凝于钢板上并与钢板形成牢固结合的复合板材。

3.2.

组合搪瓷钢板composite porcelain enameling steel panel

背后粘接有背衬材料或具有夹芯层的搪瓷钢板。

3.3.

干法涂搪dry process enameling

将干燥的瓷釉粉末通过高压静电涂附于基体钢板上的涂搪方法。

3.4

湿法涂搪wet process enamelling

将悬浮于水(介质)中的瓷釉粉末涂附于基体钢板上的涂搪方法。

3.5

普型板square panel

正面为平面且形状为矩形的搪瓷钢板。

3.6

圆弧板circular panel

正面为圆柱面的搪瓷钢板。

3.7

异型板Unregular panel

普型板和圆弧板以外的其他形状的搪瓷钢板。

3.8

脱瓷Crack

搪瓷钢板表面出现瓷层脱落的现象。

3.9

鱼鳞爆Fishscale

烧成冷却后瓷层表面出现的鱼鳞状爆瓷。

[GB7410—1987,定义6。2。4]

3.10

气泡Blister

瓷层内因含有未逸出的气体而出现的突起泡粒。

3.11

砂眼Blowhole

因坯体焊接不当或瓷层中含有粒状杂质在烧成过程中形成的孔眼,有的穿至基体钢板。

3.12

裂纹Crazing,heat craze

烧成后瓷层表面受张力的作用而出现的裂纹。

[GB7410—1987,定义6。2。9]

3.13

粉点Lump

瓷层表面出现瓷釉堆积的平滑圆凸点。

3.14

桔皮皱Orange peel

瓷层表面呈现的桔皮状的不规则皱纹。

[GB7410—1987,定义6。2。24]

3.15

凹凸点Dint

瓷层表面呈现的凹陷或凸起状粒点。

3.16

发沸Boiling

烧成中由于底釉层的过度沸腾而在面釉层表面出现的聚集的气泡、针孔、黑点、坑点或海绵状的斑痕。

[GB7410—1987,定义6。2。12]

3.17

露黑Blue enamel

面釉层过薄或被擦损而出现的隐显底釉层的黑影。

[GB7410—1987,定义6。2。28]

3.18

瘪Concavity

钢板坯体加工或流转过程中受到碰撞、挤压而产生的凹坑。

3.19

凹凸不平Dent

瓷层表面圆滑过渡的不均匀皱纹或波浪痕迹。

3.20

发花Uneven color

瓷面颜色不均匀或局部变色。

3.21

粉碰坏Lack of bisque

粉坯的瓷层在烧成前遭到损伤,致使烧成后瓷层出现可见底层釉的缺陷。

4.分类和标记

4.1产品名称及代号

产品名称:建筑装饰用搪瓷钢板,简称搪瓷钢板,代号为:TCGB。

4.2分类与代号

4.2.1按板的用途划分,可分为:

A)外装饰板,代号为W;

B)内装饰板,代号为N。

4.2.2按搪瓷涂搪工艺划分,可分为:

A)干法涂搪,代号为G;

B)湿法涂搪,代号为S。

4.2.3按板的组合划分,可分为:

A)单层板(见图1),代号为D;

图1 B)组合板(见图2),代号为Z。

图2

4.2.4按板的形状划分,可分为:

A)普型板(见图3),代号为PX;

B)圆弧板(见图4),代号为YH;

C)异型板(见图5),代号为YX。

图5

4.3标记

4.3.1标记方法

建筑装饰用搪瓷钢板按产品名称和代号、用途、涂搪工艺、组合、板的形状、外形尺寸、标准号顺序进行标记。

4.3.2标记示例

示例1:建筑外装饰用的、采用干法涂搪、板为组合普型板、外形尺寸(宽度*长度*高度)为600mm*970mm*25mm的搪瓷钢板,标记为:

搪瓷钢板TCGB WGZPX600*970*25 JG/T 234—2008;

示例2:建筑内装饰用的、采用湿法涂搪、板为单层圆弧板、外形尺寸(弦长*长度*拱高)为550mm*900mm*900mm的搪瓷钢板,标记为:

搪瓷钢板TCGB NSDYH550*900*900JG/T234—2008;

示例3:建筑内装饰用的、采用干法涂搪、板为单层异型板、板外形最大包络尺寸(宽度*长度*高度)为800mm*500mm*990mm的搪瓷钢板,标记为:

搪瓷钢板TCGB NGDYX800*500*990JG/T234—2008。

5.材料

5.1钢板

5.1.1基体钢板和钢带的化学万分(熔炼分析)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基体钢板和钢带化学成分(熔炼分析)

表2 基体钢板和钢带力学性能

5

1.4mm。

5.1.4基体钢板的表面不允许有明显的划痕、刮花、折痕、撞凹等物理损伤,钢板任何部分无毛刺。基体钢板的尺寸、外形和交货状态应符合GB/T13790的要求。

5.2背衬

5.2.1背衬材料不应发生潮解、水解、不应造成环境污染。不应含有损害人体的物质,放射性核素限量应符合GB6566的规定/

5.2.2背衬材料宜采用不燃烧材料作复合背衬。当采用硅酸钙板作为背衬板时,应符合JC/T564的要求。5.2.3采用硅酸钙板作为背衬材料时,其板厚度不宜小于8mm,密度不宜小于1.20g/mm3,物理力学性能应满足JC/T564的要求。

5.2.4当产品需对背衬进行覆盖时,宜采用板厚不小于0.5mm的铝板或镀锌钢板作为覆盖板材。覆盖板用铝板应符合GB/T3880的要求,单张热镀锌钢板应满足YB/T5131的要求,连续热镀锌钢板应满足GB/T2518的要求。

5.3胶黏剂与密封材料

5.3.1组合板的背衬、背衬覆盖板宜采用燃烧热值胶黏剂进行黏接,并满足本标准6。4防炎性能的要求。5.3.2组合板的背衬盖板宜采用符合JC/T884要求的中性密封胶进行边部密封处理。室内用搪瓷钢板,密封胶材料应采用无毒的难燃性密封胶,燃烧性能等级应达到GB8624—2006规定的B级。

5.4固定挂件

5.4.1固定挂件应选用厚度不小于2.0mm的冷轧钢板(与基体钢板同材质)制作,并与基体钢板焊接成整体后,同时进行搪瓷处理。

5.4.2当有需要时,也可选用厚度不小于2.0mm的不锈钢板制作。固定挂件用螺栓或用不锈钢抽芯铆钉铆接的方法与搪瓷钢板连接成整体,基体钢板在搪瓷前应预先开好连接螺栓孔或铆钉孔。

6.要求

6.1尺寸偏差

6.1.1普型板的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普型板尺寸允许偏差单位为毫米

6.1.2圆弧板的尺寸允许偏差和形位公差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 园弧板尺寸允许偏差和形位公差单位为毫米

6.1

D=2(L2+L)/3。。。。。。。。。。。。。。。。。。。。。。。。。。。。。(1)

式中:

D——偏差,单位为毫米(mm);

L——搪瓷钢板长边长度,单位为米(m)。

6.1.4 其他类型板的尺寸允许偏差、形位公差和平整度允许偏差可由产品供需双方确定,也可参照本标准6.1.1、6.1.2、6.1.3中的规定执行。

6.1.5搪瓷钢板板面周边的折边高度T不宜小于25mm,所有折边过渡圆角内侧半径r不宜小于3mm。固定挂件采用螺栓或铆钉连接时,螺栓或铆钉预留孔直径不应小于5mm,预留孔中心至折边板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2倍的孔径,相邻两孔中心距不应小于3倍的孔径(见图6)。其尺寸偏允许差应符合表5的要求。

表5 固定挂件孔位尺寸允许偏差单位为毫米

图6

6.1.6在搪瓷钢板表面开启的各类洞口和缺口的尺寸和形位尺寸允许偏差应满足表6的要求。

表6 洞口尺寸允许偏差单位为毫米

6.2表面质量

6.2.1基体钢板内外表面均应上底釉,外表面瓷层厚度应符合表7的规定。

表7 外表面瓷层厚度单位为毫米

6.2.2外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划、擦伤痕迹,外表面瓷面涂搪缺陷允许范围应符合表8的规定。

表8 外表面瓷面涂搪缺陷允许范围

6.3理化性能

理化性能应符合表9的规定。

表9 理化性能

6

6.4.1内装饰板燃烧性能等级应不低于GB8624—2006规定的A2级,外装饰板燃烧性能等级宜达到

GB8624—2006规定的B级及以上级别。

6.4.2搪瓷钢板的耐火极限应达到需方防火设计的要求,但其最低耐火极限应达到0.5h及以上级别。6.5固定挂件装配质量

6.5.1固定挂件应连接牢固可靠,位置准确,不应有影响承力和安装的缺陷存在。

6.5.2固定挂件与基体钢板采用焊接连接时,应使用与基体钢板性质匹配的焊接材料。焊接质量应符合GB/T12467.2—1998的要求,使用氧焊或氩弧焊焊接后与基体同时涂搪。

6.5.3固定挂件采用螺栓或铆钉连接时,不应损害搪瓷表面及预留孔的瓷层。

2)GB/T13790-2008(代替GB/T13790-1992)《搪瓷用冷轧低碳钢板和钢带钢板》对搪瓷用冷轧低碳钢板和钢带钢板的分类、技术要求等作了规定。

3 分类和代号

3.1 牌号命名方法

钢板及钢带的牌号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字母“D”,代表冷成形用钢板及钢带;第二部分为字母“C”,代表轧制条件为冷轧;第三部分为两位数字序列号,即01、03、05等代表冲压成型级别;第四部分为搪瓷加工类型代号。

3.2 按搪瓷加工用途分类及代号

当钢板及钢带按其后续搪瓷加工用途,采用湿粉一层或多层以及干粉搪瓷加工工艺时,称之为普通搪瓷用途,其代号为“EK”。当用于直接面釉搪瓷加工工艺时,由于对搪瓷钢板有特殊的预处理要求,需供需双方另行协商确定。

3.3 钢板及钢带按用途分类如表1的规定。

表1

3.4钢板及钢带按表面质量区分如表2的规定。

表2

3.5 钢板及钢带按表面结构区分如表3的规定。

表3

6 技术要求

6.1 化学成分

6.1.1钢的化学成分(熔炼分析)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

6.1.2钢板及钢带的成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应符合GB/T222的规定。

6.2冶炼方法

钢板及钢带所用的钢应采用氧气转炉或电炉冶炼,除非另有规定,冶炼方法由供方选择。

6.3交货状态

6.3.1钢板及钢带以退火后平整状态交货。

6.3.2钢板及钢带通常为涂油状态交货,涂油量可由供需双方协商。所涂油膜应能用碱水溶液去除.,在通常的包装、运输、装卸和储存条件下,供方应保证自生产完成之日起6个月内不生锈。如需方要求不涂油供货,应在订货期协商。

注:对于需方要求的不涂油产品,供方不承担产品锈蚀的风险。订货时,需方应被告知,运输、装卸、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不涂油产品表面易产生轻微划伤。

6.4力学性能

钢板及钢带的力学性能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

6.5拉伸应变痕

6.5.1所有产品退火后,为了避免在后续成形过程中出现拉伸应变痕,制造厂通常要进行适度平整。但形成拉伸应变痕的趋势在平整一段时间后会重新出现,因此建议用户尽快使用。

6.5.2钢板及钢带拉伸应变痕的规定如表6所示。

表6

如需方有要求,经供需双方协议,钢板及钢带可进行抗塘瓷鳞爆性能(氢渗透性)试验,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判定由供需双方商定。

6.7表面质量

6.7.1钢板及钢带表面不应有结疤、裂纹、夹杂等对使用有害的缺陷,钢板及钢带不得有分层。

6.7.2钢板及钢带各表面质量级别的特征如表7所述。

表7

6.7.3对于钢带,由于没有机会切除带缺陷部分,因此允许带缺陷交货,但有缺陷部分应不超过每卷总长度的6%。

6.8表面结构

表面结构为麻面(D)时,平均粗糙度Ra目标值为大于0.6μm且不大于1.9μm.表面化结构为粗糙表面化(R)时,平均粗糙度Ra目标值为大于1.6μm。如需方对粗糙度有特殊要求,应在订货时协商。

3) GB/T4240-2009《不锈钢丝》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交货状态

3.1.1

软态soft,S

钢丝进行光亮热处理,或热处理后再进行酸洗或类似处理去除表面氧化皮。

3.1.2

轻拉lightly drawn,LD

钢丝热处理后进行小减面率的拉拔。

3.1.3

冷拉cold drawn,WCD

钢丝热处理后进行常规拉拔。

3.2表面状态

3.2.1

雾面gray

钢丝经干式拉拔、热处理等加工后,表面无光泽。

3.2.2

亮面bright

钢丝经湿式拉拔、热处理等加工后,表面光亮。

3.2.3

清洁面cleanliness

钢丝经过拉拔、热处理等加工后,表面清洁。

3.2.4

涂(镀)层coating

钢丝表面带涂层或镀层。

4订货内容

按本标准订货的合同或订单应包括下列内容:

a)本标准化号;

b)产品名称;

c)牌号;

d)尺寸与外形(见第六童);

e)重量(或数量);

f)交货状态(见7.2);

g)其他要求。

5分类与牌号

钢丝按组织分为三类,牌号、交货状态及代号见表1所示。

表1 钢丝的类别、牌号、交货状态和状态代号

6 尺寸、外形及允许偏差

6.1软态钢丝的公称尺寸范围为0.05mm~16.0mm;轻拉钢丝公称尺寸范围为0.30mm~16.0mm;冷拉钢丝公称尺寸范围为0.10mm~12.0mm.。

6.2钢丝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GB/T342-1997表中h11级的规定。经供需双方商定并在合同中注明,可提供GB/T342-1997表3中规定的负偏差钢丝或其他级别的钢丝。

6.3园形钢丝的不园度应不大于直径公差之半。

6.4钢丝以盘卷、缠线轴、带芯轴或不带芯轴密排层绕或容器包装交货。盘卷和密排层绕应规整,打开盘卷时钢丝应不散乱、扭曲或呈“∞”字形。缠线轴和容器包装应保证放线顺畅,端头有明显标识。需方不作说明时,交货方式由供方决定。

6.5钢丝盘卷内径应符合表2的规定。需方对盘径有特殊要求时,由供需双方商定。

6.6根据需方要求可提供直条和磨光钢丝。直条钢丝的长度及允许偏差应符合GB/T342-1997中第五章的规定。磨光钢丝的外形、尺寸及允许偏差应符合GB/T3207-2008的规定,需方无特殊要求时,直径允许偏差执行GB/T3207-2008中h11级的规定。

表2 钢丝盘卷内径单位为毫米

7

7.1原料及化学成分

7.1.1钢丝用钢牌号及化学成分(熔炼分析)应符合表3规定。根据供需双方协商并在合同注明,可对表3化学成分作适当调整;也可提供其他牌号及化学成分的钢丝。

7.1.2钢丝产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应符合GB/T222的规定。

7.1.3钢丝用盘条的其他技术要求应符合GB/T4356的规定。

7.2交货状态

7.2.1钢丝按表1规定的状态交货。

7.2.2根据需方要求,可提供直条或磨光状态钢丝。

7.2.3根据钢丝表面光亮或洁净程度,表面状态可分为雾面、亮面、清洁面和涂(镀)层表面等4种,需方无特殊要求时,由供方确定表面状态。

7.3力学性能

7.3.1软态钢丝的力学性能应符合表4的规定。

7.3.2轻拉钢丝的力学性能应符合表5的规定。

7.3.3冷拉钢丝的力学性能应符合表6的规定。

7.3.4直条或磨光钢丝的力学性能允许有±10%的偏差。

7.3.5表4~表6中未列出牌号及状态的钢丝的力学性能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表3 钢丝用钢的牌号及化学成分(熔炼分析)

表4 软态钢丝的力学性能

表5 轻拉钢丝的力学性能

表6 冷拉钢丝的力学性能

7.4表面质量

钢丝表面不允许有结疤、折叠、裂纹、毛刺、麻坑、划伤和氧化皮等对使用有害的缺陷,但允许有个别深度不超过尺寸公差之半的麻点和划痕存在。直条钢丝表面允许有螺旋纹和润滑剂残迹存在,软态交货的马氏体型钢丝表面允许有氧化膜。

7.5特殊要求

7.5.1根据需方要求,由供需双方协商,可提供其他力学性能范围的钢丝。

7.5.2根据需方要求,奥氏体型不锈钢丝可进行晶间腐蚀试验,试验方法由供需双方商定,并在合同中注明。

4) 《建筑用不锈钢绞线》JG/T200-2007规定了建筑用不锈钢绞线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和标记、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捻距lay Iength

绞线中的一根不锈钢丝形成一个完整的螺旋的轴向距离。

3.2

节径比lay ratio

绞线中单线的捻距与该层的外径之比。

3.3

不锈钢绞线stainless steel strand

由一定数,一层或多层的园形不锈钢丝螺旋绞合而成的钢丝束。

4.分类和标记

4.1分类

4.1.1按结构分类

不锈钢绞线按横截面结构分为四种,其结构示意图及参数见表1。

4.1.2按强度级别分类

不锈钢绞线按绞合前钢丝的强度级别分为高强度级(用“H”表示)和中强度级(用“M”表示)两种。

4.2标记

4.2.1标记方法

4.2.2标记示例

示例:高强度级别1×19结构,公称直径为10mm的不锈钢绞线表示为:BGJH-10/19

不锈钢绞线的公称直径是指钢绞线的外接圆:

测量不锈钢绞线的公称直径就是测量钢绞线的外接圆:

5要求

5.1不锈钢丝的一般要求

5.1.1制造材料

宜采用奥氏体,铁素体或奥氏体-铁素体不锈钢。

5.1.2其他要求

表面质量及直径允许偏差应满足GB/T4240的相应要求。

5.2接头

产品中不宜保留任何形式的钢丝接头,不应保留任何形式的绞线接头。

5.3力学性能

5.3.1不锈钢绞线其最小破断拉力应满足表2对应级别要求。

5.3.2供需双方协议时,可按表2规定以外的强度级别生产。

5.3.3除非厂方另外提供了测试结果,不锈钢绞线的弹性模量设计时可取值(120±10)GPa。

5.4捻制

5.4.1不锈钢绞线个层捻距可取绞线外径的8~13倍,推荐采用9.5倍。相邻两层中外层的节径比不应大于内层的节径比。

5.4.2用户对捻向无特别要求时,外层捻向应为右捻,相邻两层捻向应相反。

5.4.3所有钢丝绞合应足够紧密,成品绞线中所有钢丝应处于其自然位置。切断绞线时,钢丝应保持在原位,或可用手复位。

5.5尺寸、结构、重量、长度及允许偏差

5.5.1建筑用不锈钢绞线的结构与性能参数见表2。

5.5.2不锈钢绞线的直径允许偏差:1×7结构为±0.20mm,,1×19结构为±0.25mm,,1×37结构为±0.30mm,1×61结构为±0.40mm。

5.5.3如合同无特定要求,不锈钢绞线的最短长度应满足表2的要求,任何一根绞线的交货长度的允许偏差为0%~5%。

5.6成品外观

成品应紧密、光滑、清洁且色泽均匀。

6 试验方法

6.1 拉伸试验

6.1.1 不锈钢丝强度试验按GB/T228-2002的规定执行。

6.1.2不锈钢绞线最小破断拉力可采用下列试验方法:

方法一:整绳破断拉力试验按GB/T8358的规定执行。

方法二:最小破断拉力可按式(1)计算:

F m=(K·S·σb)/1000 (1)

式中:

F m——不锈钢绞线最小破断拉力,单位为千牛(kN);

K——不锈钢绞线强度折减系数(最小破断拉力系数),其中1×7和1×19结构绞线K值为0.87,1×37和1×61结构绞线K值为0.86;

S——不锈钢绞线公称金属截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2);

σb——不锈钢丝公称抗拉强度单位为兆帕(MPa)。

第二章第一节

第二章现代自然科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现代自然科学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知识体系,本章只介绍自然科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自然科学的基本问题,是指那些亘古以来人类就开始探求,而至今仍在不停地探索的自然奥秘;是指那些与人类认识论、自然观等命题密切关联、相互促进、有重大哲学意义的课题。例如,物质的微观结构、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生命的起源、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研究等等。本章只介绍前三个问题。 第一节物质的微观结构 一、探究物质结构之谜 1.历史的回顾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从结构层次上看,有宇观、宏观、微观之分,宇宙之大与粒子之微是物质世界的两个极端,而其中微观世界又是构成宏观世界和宇观世界的基础。然而,即使在今天,人们借助于普通的光学显微镜甚至是电子显微镜仍无法看清它的“庐山真面目”。那么,微观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大千世界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着。 古人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带有强烈的猜测和思辨的成分。早在周代,我们的祖先就提出了阴阳五行说,即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原料构成。《周易》中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势”之说。太极即世界的本源,两仪是天地,四象是春、夏、秋、冬四季,八势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战国时的老子曾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是指阴和阳,阴阳合一为“冲气”; “三”者产生万物。公元前7 世纪,印度人提出,水、火、土、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这些观点大多停留在认识的初级阶段,这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是一致的。而古代原子论的提出,则将人们对世界本源的认识跨上了抽象的阶段。其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哲学家留基伯(Leucipus )和德漠克利特(Democritos ),他们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分、不可入的永恒的原子构成;原子在无限的虚空中的各个方向上运动,其相互结合、分离以及排列的次序、位置和原子形状的多样性,构成了纷繁复杂的世界。古代原子论对物质结构问题的认识,在今天看来,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原子是实物粒子,无限的虚空即“场”,而正是“场”和“实物粒子”,构成了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 真正对物质的构成进行科学的探索和解释,则是近二三百年来的事情。 2.近代物质结构研究的进展 近代,牛顿以“质点”概念为基础的经典力学体系使原子论进入了科学的殿堂,而科学的原子论是随着近代化学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300 年前,英国科学家玻意耳(R . Boyle)提出了化学元素的定义:元素是某些不由任何其他物质所构成的、原始的、简单的物质,而且是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解的实物。100 年前,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遵循已发现元素的规律,制成了元素周期表,通过该表可以预见未发现的元素的特性。如果说化学使原子论步入了实验科学的领域,那么,19 世

思修第二章第一节

思修第二章第一节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国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0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世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要在社会中生存,都要获取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都要寻求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这一切首先得之于祖国。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这看似平常的话语,道出了最深刻的爱国理由:国家是小家的寄托,更是个人的寄托;国家是物质利益的寄托,更是精神家园的寄托。失去祖国母亲的保护,人们就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爱国是每个人都当自觉履行的责任或义务。履行爱国的责任或义务,是对祖国母亲的报答。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的河山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祖国的山山水水滋养哺育着她的子子孙孙。“禾苗离土即死,国家无土难存”,祖国的大好河山,不只是自然风光,而且是主权、财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载体。因此,每一个爱国者都会把“保我国土”、“爱我家乡”、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统一、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对自己骨肉同胞的爱,反映的是对整个民族利益共同体的自觉认同。民族利益是整体的利益、长远的利益,这种利益高于民族内部的、局部的、暂时的利益。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爱自己的骨肉同胞,最主要的是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紧紧地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会彼此隔绝,但对祖国灿烂文化和历史传统的认同总会把一个民族的心连在一起。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就应该认真学习和真正了解祖国的历史,深入理解祖国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 爱自己的国家。爱祖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祖国的大好河山,自己的骨肉同胞,民族的灿烂文化,是同具体的国家相联系的。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同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爱祖国就要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就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力量。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爱国主义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正是通过它的历史性和具体性来表现的。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致力于扒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

高中化学 第二章 第一节闯关 新人教版选修5

2013年高中化学电子题库第二章第一节知能演练轻松闯关新人 教版选修5 1.下列关于烷烃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烷烃同系物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熔点、沸点逐渐升高,常温下的状态由气态递变到液态,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则为固态 B.烷烃同系物的密度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逐渐增大 C.烷烃跟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取代反应 D.烷烃同系物都能使溴水、酸性KMnO4溶液褪色 解析:选D。烷烃是饱和烃,化学性质稳定,具有代表性的反应是取代反应,C对;发生取代反应的必须是卤素单质,溴水不能与烷烃反应,酸性KMnO4溶液也不能将烷烃氧化,D错;烷烃物理性质的递变叙述正确。 2.(2012·石家庄高二检测)对比甲烷和乙烯的燃烧反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二者燃烧时现象完全相同 B.点燃前都不需验纯 C.甲烷燃烧的火焰呈淡蓝色,乙烯燃烧的火焰较明亮 D.二者燃烧时都有黑烟生成 解析:选C。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都必须先进行验纯,甲烷燃烧的火焰呈淡蓝色,乙烯燃烧的火焰较明亮、有少量黑烟。 3.丙烷是一种优良的燃料,也是一种绿色燃料。有关丙烷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下呈液态 B.1 mol丙烷完全燃烧消耗5 mol O2 C.其分子式为C3H6 D.燃烧产物只有水生成,无污染 解析:选B。丙烷常温下呈气态,完全燃烧时应生成CO2和H2O,丙烷的分子式为C3H8,1 mol 丙烷消耗5 mol O2,B正确。 4.①丁烷,②2-甲基丙烷,③戊烷,④2-甲基丁烷,⑤2,2-二甲基丙烷等物质按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B.⑤>④>③>②>① C.③>④>⑤>①>②D.②>①>⑤>④>③ 解析:选C。对于烷烃,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沸点越高,即③、④、⑤大于①、②,对于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烷烃,支链越多,沸点越低,即①>②,③>④>⑤,即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为:③>④>⑤>①>②。 5.丙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聚反应的产物是( )

第二章第一节《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2——1《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知道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3、会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途径 4、通过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概括出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特征。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和概括能力。 6、通过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成因的了解和分析,加深对的光的直线传播的理解。进行 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课前预习学案 【自主预习】 预习要求:请同学们根据“预习目标”,仔细阅读课本完成以下内容 光源:叫光源。 列举人造光源的例子: 列举天然光源的例子: 课内探究学案 一、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 二、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探究光的传播路径 1、进行课本35页的实验探究 2、你认为如何形象简单地在一张纸上能将光的传播路径表示出来? 学习任务二:光直线传播应用 学生读课本63页的图后回答: 1、你知道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吗? 3、你认为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请写出来 学习任务三光的传播速度 学习课本36页内容后回答: 1、光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3、雷雨天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三、全班交流、精讲点拨 1.影的形成:手影游戏 太阳下的人影早晚长,中午短。 人走过路灯时,影子先变短后变长。

2.日食、月食的成因(用三球仪演示) 日食: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时,并且三球在同一条直线上,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月球的影子落在地球上,就形成了日食。 月食: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时,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地球的影子落在月球上,就形成了月食。 3.打靶喵准,排直队要向前看齐。 四、课堂小结,反思整合 将你本节课的收获和反思记下来: 五、达标测试、反馈提升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km/s。“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些声音都是 由于物体的产生的。 2、解放军战士在练习瞄准射击的过程中,应用了光在物质中沿传播的道理 3、月亮、蜡烛火焰、萤火虫、电灯等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4、下列事件中不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A、挖掘隧道时,采用的“激光准直”技术 B、排纵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 C、通过硬纸板上的小孔向外看时,眼睛离洞越近,看到的范围越大 D、光在不均匀的大气层中传播 5、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主要是因为 A、闪电发生的地点离我们近 B、闪电是用眼睛看到的,人的眼睛能看得很远;而雷电必须进入我们的耳朵,传播的路程 更远 C、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虽同时发生,但光速大于声速 D、因为人的眼睛比了耳朵反应更灵敏 6、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只有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 C、光速虽快,但光的传播也须用时间 D、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相同的 课后延伸学案 阅读材料“科学世界”我们看到古老的光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1.光年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 2.牛郎织女星的距离是多少Km? 3.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16光年,计算下它们之间相距多少千米?牛郎织女能每年相会一次吗?(一年按365天算)

新第二章 第一节 视觉基础

第二章视听资料检验的生理基础 视听资料中的录音录像资料涉及到人类的听觉、视觉活动,而听觉、视觉活动是由人类的视觉听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共同完成的。视听觉感知的结果和所有器官的生理结构、生理机能以及个体的心理活动都是密切相关的。本章重点介绍视听觉活动的生理、心理基础以及和视听觉活动有关的人类心理现象。 第一节视觉活动的生理机制 一、视觉器官功能 (一)眼睛的结构 眼球直径约为25毫米,重约7克。主要成分有角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图2-1)。眼睛最前面的是透明的角膜,它最先接受光信息。虹膜中间的圆孔叫瞳孔,在瞳肌的作用下,它能以类似于照相机改变光圈的方式缩小或扩大。晶状体和玻璃体的形状变化可以调节眼睛光学系统的焦点。 图2-1 眼结构图 眼睛的光学系统很复杂,但可以用一个简单模型计算出物体在视网膜上的视象大小(图2-2) 。

图2-2 视网膜像的大小 其中,S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D是从物体到眼睛节点的距离,眼睛节点大约处于视网膜上成像处前17毫米的地方。物体S的视网膜像张角大小与该物体张开的视角相同。对于一切小视角而言,tanβ=s/17, 因此 s=17 tanβ=17 S/D 此式表明, 视网膜上视象大小与物体线度S成正比, 与物体到眼睛节点的距离D成反比。随着视角变小, 视象s 越来越小, 以至于分辨不清。 1. 视网膜 视网膜有很复杂的结构(图2-3)。其外貌结构并不都是均匀的,在它的中心处有一个凹陷,通常叫中心区。对光线敏感的细胞中,有两类起着重要作用,一类是锥状的的视锥细胞,一类是杆状的视杆细胞,前者约有数百万个,主要分布在中心区;后者约有一亿个,主要分布在中心区以外部位。 图2-3 视网膜结构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对光的反应机制不同。在宽度约为0.65毫米的中心区,集中分布着视锥细胞,在正常照度下,它们对光线里波长为600、570和450纳米的成分很敏感(图2-5)。也就是说,在视锥细胞里有红敏、绿敏和蓝敏细胞,它们使个体产生视觉里的色觉。而在暗弱光线条件下,红绿蓝视锥细胞不能被激活,分布在中心区边缘和外部的视杆细胞却

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2章第1节钠及其化合物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学业要求核心素养对接 1. 能列举、描述、辨识钠、氧化钠、过氧化 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的重要物理性质、化 学性质及实验现象。 2.能说明碳酸钠、碳酸氢钠之间的相互转化。 3.能说明钠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1.能根据钠和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辨识钠和水 反应的实质,以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辨 析的素养水平。 2.根据氧化钠是碱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 通性预测氧化钠的性质,以培养学生证据推 理和模型认知的素养水平。 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2章第1节钠及其化合物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一册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钠的性质 钠元素为11号元素,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如高压钠灯,食盐氯化钠等,那么钠单质究竟有什么样的性质,它又是如何保存的呢?请完成下列知识点: 1.物理性质 (1)钠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密度比H2O小,质软、易切割,熔点低的金属。 (2)保存: 少量的钠保存在煤油中,大量的钠保存在固体石蜡中。 2.化学性质 (1)钠与氧气的反应 ①常温下:4Na+O2===2Na2O。课本实验2-1的现象是什么? ②加热或点燃时:2Na+O2===== △ Na2O2。实验2-2的现象是什么? (2)钠与水的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H 2O===2NaOH+H2↑。 钠着火不能用水灭火,应用干燥的沙土来灭火。 知识点二钠的氧化物 1.氧化钠的性质 氧化钠属于碱性氧化物,具有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与水反应:Na2O+H2O===2NaOH; (2)与酸性氧化物(如CO2)反应:Na2O+CO2===Na2CO3; (3)与酸(如HCl)反应:Na2O+2HCl===2NaCl+H2O。 2.过氧化钠的性质实验2-3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试管发烫,带火星的木条复 燃; ②滴加酚酞后溶液先变红,然后褪色Na2O2与水反应生成O2,中间产物具有漂白性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与H2O反应:2Na2O2+2H2O===4NaOH+O2↑; (2)与CO2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Na2O是碱性氧化物,具有碱性氧化物的通性,而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 知识点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如上图,在试管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是白色的固体,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何不同,

八年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层

第一节大气层知识点归纳 一、大气的重要作用 大气是指包围地球大气圈的整体,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大气的任何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阻挡来自宇宙和太阳的有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生存的保护层。 (由于大气圈的存在,挡住了绝大多数飞向地球的陨石,拦截下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和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流,保护了地球生命免遭外来的打击。因此,我们称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和生命的盾牌。) ②提供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气体。 低层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③深刻影响地球自然环境女口:增温、降温、刮风、下雨等大气现象,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不断地塑造着地球表面的形态。 问: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 答:如果没有大气外层,连呼吸所需要的氧气都没有;即使在你的耳边开炮,你也听 不到一点声音;没有大气就没有天气变化;会易受陨石侵袭;温差也较大;二、大气的温 度以及大气分层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规律: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大气的温度分布是不同的;且是分开层次的。因此整个大气圈具有成层结构。温度先是降低,再是升高。 依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我们将大气主要分为5层 A、各大气层是如何分层的? 1对流层: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它受地面的影响最大。因为地面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而位于上面的冷空气下沉,这样就发生了对流运动,所以把这层叫做对流层。它的下界是地面,上界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据观测,在低纬度地区其上界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公里;在高纬度地区仅为8-9公里。夏季的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以南京为例,夏季的对流层厚度达17公里,而冬季只有11公 里,冬夏厚度之差达6公里之多。 2、平流层:从对流层的顶部,直到高于海平面50-55公里的这一层。 3、中间层:平流层之上,到高于海平面85公里高空。中间层顶部尚有水汽存在,可 出现很薄且发光的“夜光云”,在夏季的夜晚,高纬度地区偶尔能见到这种银白色的夜光 云。 4、暖(热)层:又叫电离层?。从中间层顶部到高出海面800公里的高空。这一层空

八年级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大气层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 *小问题: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 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回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 1、天气是什么?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 天气:晴空万里气候:冬雨夏干 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3、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4.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 第三节大气的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具体事例:(1)*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 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导致大气………(答题模式) (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 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3)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是,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 原因:药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压强会变小,压强太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药液就不能继续滴出,插进针头后,可以及时给瓶内补充空气,使瓶内空气的压强大致等于外界压强,保证药液持续滴出; 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2、大气压强的大小: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一部分: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1、声音的产生 ①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②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速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 >v 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二、重、难点 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三、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 1、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 四、知识拓展 1、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0.29s (当时空气15℃)。

2、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3、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第二部分:相关中考题及解析 1.(2011?葫芦岛)以下事例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声波可以清洗钟表 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 C.将正在发声的交叉接触平静水面,在水面上激起水波 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次,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2.(2012?菏泽)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面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鼓乐声主要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鼓乐声是经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D、由于设计师对剧场的混响时间的合理设计,才会使现场观众感觉鼓声的气势磅礴。 3、(2012?大连)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 B、琴弦 C、弦柱 D、空气 4、(2010?哈尔滨)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通 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 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以 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B.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D.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能穿透玻璃 解析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有详细答案)

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选择题 1.下列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 A.淀粉B.食盐水C.牛奶D.碘酒 2.下列制备溶胶的方法可行的是() ①0.5mol·L-1BaCl2溶液和等体积2mol·L-1H2SO4溶液混合并振荡②把1mL饱和的FeCl3溶液逐滴加入20mL的沸水中,边加边振荡③把1mLNa2SiO3溶液加入10mL1mol·L-1HCl 溶液中用力振荡 A.只有①②B.只有①③C.只有②③D.都可行 3.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都能透过滤纸B.都呈红褐色 C.具有相同的颗粒直径D.都存在布朗运动 4.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 B.在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 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 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5.根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沿江或沿海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 6.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盐、钙盐的是() A.石灰石B.Ca(OH)2C.CaCO3D.CH4 7.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A.丁达尔效应B.可以通过滤纸 C.布朗运动D.分散质颗粒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 8、下列物质中既属于无机物,又属于碱的是() A.Na2CO3B.CH3OH C.CH3CH2OH D.Cu(OH)2 9、用特殊方法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nm~100nm)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制得纳米材料。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的粒子的大小和这种纳米粒子大小具有相同的数量级的是

2020—2021年浙教版8年级上册 第二章 第1节 大气层

2020—2021年浙教版8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大气层 一、单选题 1.(2018八上·长兴月考)下列关于大气对流层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B. 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C.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D.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2019八上·柯桥月考)大气层分层的主要依据是() A. 大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B. 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C. 大气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D. 以上都是 3.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的( ) A. 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B. 2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C. 3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D. 15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4.下图为气温垂直分布图,对照该图,分析关于大气层的气温特点,下列各图中表示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5.据英国媒体《BBC》报道,奥地利著名极限运动员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从39 043.9米纵身跃下并成功着 陆,成为这个星球上首位成功完成超音速自由落体的跳伞运动员。这一高度属于大气层中哪一层(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暖层 6.(2018八上·绍兴期中)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暖层 D. 外层 7.地球大气层分层的依据是( ) A. 大气的厚度 B. 大气的质量 C. 大气的物质组成 D. 大气的温度、密度等 8.(2018八上·湖州期中)以下有关大气层特点或作用的说法中你最认可的是( ) A.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B. 臭氧层——反射无线电波 C. 暖层——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D.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9.大气垂直分层中,云、雨、雪和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 A. 高层大气 B. 电离层 C. 平流层 D. 对流层

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初中科学八上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大气层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 A、没有天气变化; B、没有声音; C、易受陨石侵袭; D、温差很大。 3、大气的作用 (1)保护地球。 (2)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 (3)大气层的存在,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变化得以发生。 (4)大气层还阻挡了很大一部分可能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 (5)使得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差比较小。 (6)大气层提供资源。 4、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 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从下到上):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层序高度气温分布特点 对流层0—17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平流层17—55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中间层55—85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暖层85—500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外层> 500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5、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 平流层:下部的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温度升高,且天气现象少,适合高空飞行。 中间层:流星体大部分在这燃尽,是气象研究的上界。 暖层:又称电离层,完成远距离无线电通讯。 外层:电话信息和电视图象通过卫星来传送。 6、在垂直方向上,暖空气_上升___,冷空气__下降___,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从__冷_的地方流向_热__的地方。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层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层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28.0分) 1.国庆期间,小科从台州坐飞机到北京旅游,在空中他感觉飞机颠簸得很厉害,此时 飞机处于大气层中的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暖层 2.如图是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下列几种关于大气各层及其相关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 是() ①图中A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②图中A层——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 ③图中B层——人造卫星在其中运行; ④图中B层——集中了大气中四分之三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水汽。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3.某层大气层具有以下特点: (1)对流运动剧烈; (2)占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 (3)高度升高,温度降低; (4)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该层。 这对应的是图中的哪一层大气层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下列哪一个不是对流层的特性?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B.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C. 气温、湿度的水平分布很不均匀 D. 对流层中部有臭氧层

5.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下列仍然存在的现象是( ) A. 狂风暴雨 B. 雷电交加 C. 火山喷发 D. 碧海蓝天 6.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科学家将大气分层进行研究。下列关于大气中对流层的 相关叙述:①对流层有强烈的对流运动;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③对流层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④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⑤由于大气分5层,所以对流层占了大气质量的五分之一。其中正确的描述是:( ) A. ①③④⑤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7.小柯暑假乘飞机旅行。飞机起飞时,天下着蒙蒙细雨,一段时间后,突然发现窗外 阳光明媚,白云尽在脚下。对此过程中出现的情境有如下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A. “下着蒙蒙细雨”描述的是当时的气候 B. 飞机起飞时,飞机受到空气的浮力大于自身重力 C. “窗外阳光明媚,白云尽在脚下”,说明飞机进入了大气层的中间层 D. 飞机上升过程中,小柯感到耳朵有点疼,说明随着高度的升高,气压减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48.0分) 8.由“大气垂直分层图”可知,A层大气以运动为主,(填字母)是平流 层,该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飞机在其中受力比较稳定。 9.小明用水的对流运动模拟空气的对流运动,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请问他观察到环形玻璃管里的水是(填“顺时针”或 “逆时针”)流动的,由此你猜想冬天在房间安装取暖器,应将 取暖器装在房子的(填“上端”或“下端”)。 10.大气层的底层是对流层,该层的特点是______显著;标准大气压 的数值接近于______帕,相当于______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能够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______实验;气体和液体的压强会随流速的增大而____________。 11.奥地利跳伞牛人佛利克斯·鲍姆加特纳在美国新墨硬哥州东南部罗斯韦尔地区曾成 功完成高空极限跳伞,从3.65万米高度做自由落体,创造了三项世界纪录。 (1)鲍姆加特纳跳伞下降时,他依次经过了大气层的平流层和; (2)距地面3.65万米高的平流层接近真空,气压只有地球的1%。如果宇航服或头盔在平流层破裂,超低气压会使人的血液,危及生命。 12.读大气温度垂直分布(选填“A”或“B”)曲线 能正确表示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在探测器外面有 一测大气温度的仪器,当位于平流层时,它的示数随高 度的增加而。 13.由“大气垂直分层图”可知,A层大气温度随海拔高度 上升而______,B层叫________,该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飞机在其中受力比较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教案-最新学习文档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是本文主要的讨论的内容。下面是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内容:大气的组成及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 ①干洁空气:N2、O2、CO2等 ②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 ③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 2.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 ①主要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②厚度:不均一(赤道达17~18千米;中纬度达11~13

千米;两极地区8~9千米) ③特点: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有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 ④意义:对人类影响最深刻的一层 (2)平流层: ①主要组成:干洁空气 ②厚度:从对流层顶至距地面50千米 ③特点: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④意义:该层中距地面21~23千米处为臭氧层,可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被称为地球的保护伞该层有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 ①主要组成:干洁空气 ②厚度:从平流层顶至距地面2019~3000千米(地球大气的上界) ③特点:又可划分为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热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散逸层 ④意义:该层中距地面80~500千米处为电离层,可传播无线电短波通信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优质新教材同步课后作业:第二章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作业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气体及浮悬其中的液态和固态杂质所组成。据此完成1~2题。 1.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是() A.氧气、氮气和干洁空气B.二氧化碳、水汽和杂质 C.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D.氮气、水汽和干洁空气 答案 C 解析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 2.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中一些成分比例变化明显,表现在() A.臭氧增多B.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C.水汽增多D.氧气增多 答案 B 解析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成分和含量的变化,如人类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再如随着电冰箱、冰柜等的广泛使用,大气中的氟氯烃含量不断增加,破坏大气中的臭氧,使其含量不断减少。 读地球某大气成分浓度垂直分布图,回答3~5题。

3.该大气成分最可能是() A.二氧化碳B.氧气 C.臭氧D.水汽 4.该大气成分主要分布于() A.对流层B.平流层 C.高层大气D.外层大气 5.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地区该大气成分的浓度降低。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A.大气透明度提高B.大气透明度降低 C.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D.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 答案 3.C 4.B 5.C 解析读图可知,该大气成分在20~30千米高度范围内浓度最高,该高度范围是平流层,该大气成分最可能是臭氧;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臭氧减少后,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 C.③D.④

第二章第1节物质分类

第二章第1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 (二)分散系、胶体 1、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的概念:把_____________分散在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所得的体系。(2)组成: 分散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 分散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 (3) 分类 a 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可分为_____种分散系; b 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__________________ 胶体:分散质粒子介于________________之间 浊液:分散质粒子大于_______________ 1、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1)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 用烧杯取一定量的蒸馏水,加热至_________;然后向_____水中加入1~2m l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__色,停止加热,所得液体就是Fe(OH)3胶体。 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胶体的性质 a 丁达尔效应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质是。 作用:是区分______和________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b 介稳性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第一节(一)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学号使用时间:2012年9月28日 【课标要求】 1.能运用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课前预习】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热源:是地球大气 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近地面 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影响:大气的热状况、分布和变化, 制约着大气的。 探究讨论1:为什么说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理解并记忆) 答: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图中的A 吸收较少。 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对图中的B 吸收较多。 探究讨论2: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都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请简要说明原因。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 2.成因:地面。 3.形成过程:冷热不均→大气运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课堂探究】 一、重难点突破: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在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发挥了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削弱作用,二是保温效应, 1.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减作用,结合图2.1可知, 大气只能吸收少量太阳辐射,因此绝大多数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到达地面。 2.保温效应 如右图所示,大气的温室效应分三个过程: ①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 ②地面增温后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 给大气,大气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 ③大气产生大气辐射,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能量返回 地面,我们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 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基础知识点

第二章 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 兴奋,并 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 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后2者合称为神经纤维 神经元的种类: 2、反射: 定义: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 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 环境变化作出的 应答。 非条件反射:先天性就有的,低级的神经中枢(脑干、脊髓)参与完成, 是一种低级的神经活动,如 : 反射种类 条件反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形成的,高 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参与完成,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如: 3、 :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 ):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 ) 组成 ( ):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 ) ( ):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树突 细胞体 轴突 神经末梢

反射弧的组成和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功能等归纳为下表: 完成反射的条件: 、 。 4、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 兴奋: (2) 兴奋是以 的形式沿着 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 。 (3) 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 →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 胞膜电位为 →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4) 兴奋的传导的方向: ,所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 的。 5、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 实现的 突触:包括 、 、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 的 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 的,只能是: → → (上个神经元的 →下个神经元的 或 ) (3)兴奋传递过程的信号转化: → → (4)神经递质的种类: 、 (5)神经递质的作用: (6)神经递质的去向: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