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

新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是什么?1954年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1954年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954年后,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变化原因: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发展过程:

答:(1)1949年9月北平召开的第一届政协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人民政协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2)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共广泛吸收个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的那个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新阶段;

(4)文革期间,民主法治遭到践踏。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被迫中断;(5)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标志:

答: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9月、北京)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意义:

答:(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5. 概括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 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重建的主要表现: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2)平反“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冤假错案;

(3)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4)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5)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6)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7)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

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

7.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答:港澳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8.、“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

答:(1)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公开宣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2)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实际上已包含了一国两制的内容。

(3)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9. 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答:(前提条件)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关键因素)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群众基础) 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10.港澳回归有何历史意义?

答:(1)对港澳:结束百年耻辱,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

(2)对祖国大陆: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对世界:为解决国际上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4)对台湾: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良好范例。

11. 海峡两岸由隔绝到交流日益频繁的原因是什么?

答: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先后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和缓与交流;

⑵台湾当局被迫回应,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

⑶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12.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影响:

答:原因:

(1)现实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影响:

(1)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3)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4)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5)从20世纪70年代起,欧共体国家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了共同政策,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13.日本经济恢复发展原因、影响:

答:①原因

内因:

⑴政府进行大力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⑵重视教育,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⑶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⑷适时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外因:

⑴美国大力扶植。

⑵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②影响:

⑴不再受制于美国,在国际中与美国既有联盟亦有摩擦;

⑵在资本主义世界,与美、西欧三足鼎立;

⑶提出“政治大国”的目标;

⑷使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变化,促使世界向多极化格局发展,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14.不结盟运动兴起原因、影响:

答:原因:

(1)政治基础: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2)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

影响:

(1)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2)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3)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15.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

答:(1)美苏争霸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走向相对衰落;

(2)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实力大增。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开展竞争。在外交上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战后日本崛起,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经济格局;

(4)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

(5)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崛起,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

总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各国或区域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此消彼涨,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16.东欧剧变的原因:

答:(1)根本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2)直接原因: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局势发生激烈的动荡;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17.苏联解体原因:

答:(1)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改革;

(2)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

18.①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②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③和平与动荡并存原因:

(1)“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力量对比的失衡,导致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上等矛盾相继爆发。

(2)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使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

19.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表现、特点、影响:

①原因:“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②表现:(1)欧盟的建立及发展:

(2)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3)俄罗斯: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4)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③特点:

(1)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2)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各个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④影响:

(1)有助于扼制美国搞单极世界和由美国来“领导”国际社会的图谋;

(2)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20.二次大战后至上世纪8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答:(1)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开始;

(2)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3)到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1.对小农经济的评价:(小农经济的特点)

答:(1)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和牲畜等生产资料,劳动产品除缴纳赋税外可供自己支配。因此他们具有生产积极性。

(2)小农经营规模很小,迫使他们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的发展。

(3)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在繁重的封建赋税、徭役之下以及在自然灾害面前,时刻面临贫困、破产的威胁。

22.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答:(1)小农生产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赋役繁重压抑小农生产的积极性,进而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2)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但长期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精耕细作是农业生产的鲜明特点;

(4)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主要以满足自家基本生活和交纳赋税的需要;

(5)(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

23.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答:(1)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发展;

(2)官营手工业发达。如冶金技术、丝织技术、瓷器制作工艺领先世界;

(3)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后来居上。如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享誉世界。如中国有丝国、丝绸大国、瓷器大国的的称谓。

24.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答:(1)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2)国内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3)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

(4)形成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5)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6)我国统治者在外贸易中,实行较为开放政策;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25.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答: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周王室衰微,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

(3)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趋于瓦解;

(4)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如鲁国的“初税亩”,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

26.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有哪几种:

答:(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有制)

(2)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实质上属于国王私有,这样的土地制度称为井田制(国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有土地国有制、地主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而封建土地国有制度中的典型土地制度是屯田制和均田制。

27.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评价其影响:

答:①原因:

(1)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核心,能提供生存的基本保障,稳定的赋税收入,保证政府财政来源;

(2)重农可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便于加强控制,有利社会稳定;

(3)商业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富商大贾操纵市场物价,危害封建统治;

(4)“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②评价其影响:

(1) 在封建社会初期(明清以前):利大于弊。促进了封建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为

封建经济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巩固了地主阶级政权;

(2) 明清时期:弊大于利。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一政策严重阻碍

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萌牙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剧了土地兼并,致使整个社会经济日益迟滞,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

28.评价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答:

(1)从短期看:实现了自我保护,具有民族自卫性质;

(2)从长期看:这一政策助长了统治阶级妄自尊大的心理,自诩天朝上国,盲目排外,不思进取,保守愚昧;妨碍了我国开拓海外市场,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止了中国和外界的交流,使中国不能够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29.西班牙、葡萄牙两国走在新航路开辟前列的原因:

答:(1)地理位置处于大西洋沿岸;

(2)掌握了航海技术;

(3)是中央集权国家,侈奢享乐需要。

(4)人文主义思想提供了精神动力 (5)传播天主教的需要。

29.新航路开辟过程:

1519--15221497--149814921487--1488支持者

航海路线国籍人物时间葡萄牙意大利西欧-好望角西欧-美洲西欧-好望角-印度率船队环球航行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葡萄牙

王室

西班牙

王室

葡萄牙

王室

开辟新航路简表

葡萄牙葡萄牙西班牙

王室

30.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详见课本第22页,从根本原因、社会根源、直接原因、思想因素等四方面分析)、影响:(详见课本第25页,从对西葡两国、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分别分析)

31.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的原因(殖民扩张的原因):

答:(1)优越的地理位置,濒临大西洋,新航路开辟后成为欧洲商路中心,“商业革命”的受益者。

(2) 经商和从事手工业的传统。

(3)较早的资本主义萌芽。

(4)1581年,荷兰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取得

了独立。

32.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条件)、过程:

答:①原因:

(1)地理位置: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中心,便利其对外殖民活动;

(2)经济优势: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为海外殖民提供物质基础;

(3)政治优势:较早地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可以利用整个国家的力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广阔的海外市场;

(4)军事优势:英国拥有欧洲首屈一指的海军,为海外殖民提供了军事上的保障。 ②过程:

(1)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2)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英属东印度公司),拓展殖民地;

(3)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改名为纽约; (4)18世纪中期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自称为“日不落帝国” 。

33.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原因:

圈地运动、殖民掠夺

原料圈地运动、奴隶贸易和殖民

掠夺

资金圈地运动

劳动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技术圈地运动(国内)殖民贸易和掠夺(国外)

市场条件——必要性

可能性

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政局

稳定政权保障(环境)(一)英国首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可能性

34.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条件: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条件)

政治前提市场条件

(直接原因)资本条件技术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疯狂的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

自然科学突破性进展并迅速转化为技术

35.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一).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1、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

2、冶金、采煤等其他行业的革命

动力的革新

3、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出现

改良蒸汽机推动工业生产的大发展,

对货物运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4、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电的广泛使用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化学工业的建立

成就“钢铁时代”到来

36.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

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3、经济结构: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

4、生活方式:城市化进程加快

5、社会关系: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

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两大对立阶级。

7、社会结构: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8、促成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9世纪中后期)

6、思想意识:自由经营、自由竞争

和自由贸易思想出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生产关系:形成了垄断和垄断组织。

3.工业结构: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

4.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7.世界市场形成过程:

答: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19世纪中后期)(2)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世界市场不断拓展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8.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发展的:

答:(1)推动工业生产空前发展,殖民扩张更加激烈,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2)新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

(3)国际贸易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西方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4)进行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