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苏霍姆林撕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以往就是“教师操作、学生看、教师分析、学生听”的被动接受学习的做法,教师苦口婆心的讲,学生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出错,这关键在于我们的教师没有转变观念,很好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高高在上,这是导致学生学习无兴趣、效率不高,不会学以致用的原因。现在我们大话改革,确实在一些公开课上也有所体现,但可以说举着课程改革的旗帜,平时的教学还是没起色。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阵地,如何使自己的数学课堂生趣盎然,学生的学习效果突出,这是每个教师的共同追求。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一些措施,就此谈一点体会:1、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

的学习起点

上好课备课是关键,有时备课备得面面俱到,课堂上却死气沉沉,从有的学生的眼神里就可以看出,他们觉得老师没本事,连这种还要讲,我老早就学会了,真没劲。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事物多,了解得信息多,我们的教师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学生了不得,他们大多爱表现,只要老师给予机会,一般都不会放过,所以只要你的课堂处处体现着学生是第一位的,抱着学习的心理,把自己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和学生相互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这比较符合现在学生的想法,学生也欢迎有这样的老师出现。数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多,但不同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里却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个性差异。费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要作好这一点,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由为重要,有时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每个学生的想法,这对于课堂上的因材施教大为有帮助;有时也可以通过课堂上的直接提问,及时调节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备多种思路,这种教学效果往往出人意料地好;有时还可布置作课前调查,了解知识的来源及现实背景,这样就缩短了书本上的数学与生活中数学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的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这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这也往往我们的教学最缺乏的,值得我们每个数学老师深思的。

二、活用教材

小学数学教材,也与其他学科一样,已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进行了多次的修改,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体例方面,都放生了更本性的变化,可以说新的教材越来越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教材就没有灵活使用的要求了,相反地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比以往有更高的要求,更丰富的内涵。我们的教师习惯于“教”教材,而不习惯于“用”教材,只重视了书本,而忽视了最直观的生活情景,不会作灵活处理,这也暴露了出了教学理念问题。《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1、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实现教材价值

的潜在因素

我们的教材编写者是精心设计,除了数学知识之外,还有渗透了一些地理、体育、饮食、爱护公物、人口、环保、保护野生动物、天文知识、国防教育等知识,拒一位有心的老师作过统计,就环境教育方面涉及的就有24处(仅双册)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下一跳。《数学课程解读》中明确指出:这次课程改革突出思想品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以及综合性实践活动等;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社会主义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是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我们做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的学生只会死答题,为数学而数学,更不会感觉数学给予我们的帮助,更不会通过一些数据,体会其中的内涵,这不能怪学生,只能怪我们老师,是我们做得不够,如果抓住每一次机会,适时地教育,我们学生各方面的意识会大大有所改善。如应用题可以让学生先说这道题讲了一件什么事,不要以为数学课只是做几道题就可以了,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学生以后的发展,所以这一步值得去做,做了,学生才能通过数据的比较,上升到更高得层次,体会的更深。我们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既有知识目标,又有技能目标,更有情感目标,这是教育的最终落脚点。2、钻研教材,不仅能“钻”进去,

而且能“跳”出来

教材的滞后性,我们每个数学老师都有体会。如生活中钱的计算,分已不再出现,而教材中却还出现。对教材中这些滞后现实的不足,教学时要予以暴露和弥补。如利息一课的教学,教师到银行部门进行了解,收集有关资料,以防备教学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发生,让教材和上了时代的节拍。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存款利息要纳税的实际,教学时,在学生掌握“利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很有必要地补充了“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1-20%)这一公式,这同时也体现出了教学的使用性。又如,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有的地方已出现了自动存款机,犹如自动取款机一样方便,存款、取款时可以不用填写凭条,教学时可大胆去掉原教材中让学生“填写存款凭条”这一内容。

三、教法科学

通常的教法,教师按照教材的编写,先出现例题,引导学生明理后,在学生练习,反馈的效果只要正确率高,就大为满意。这种教法中,多的是教师的传授,少的是学生的探索,即使学生接受了知识,也不会从内心产生成功的愉悦,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不够。我们要打破以往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给学生,教师立足于为组织教学,帮学生搭好学习的台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创设问题情境

人的思维起源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愿望,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如利息这一课,我基本上是没有多讲什么,先让学生调查有关利息的资料,并让学生预习一下课文,课中,我设计了几条目标,如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息?税后利息?你能距举例说明吗?让学生对照目标逐一交流,在非常民主的氛围中给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时空,让学生“尽言”“言尽”,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让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学效果也异常得好。

2、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

《课程标准》第六条,突出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事实证明,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充分地发挥了它积极作用。新版教材,就其体例而言与老教材相比是新的,但基本版式还是大同小异,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新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大多是图片形式、活动情景来反映,多媒体技术恰好是用好这套可课本的最好补充,应用它不但可以变动为静进行形象化教学,而且还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特级教师徐斌老师的“确定位置”一课,确实给听课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要求学生根据小动物位置,说出“住在几楼第几室”。这本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练习,可学生却觉得练习过程很轻松、很愉快。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利用计算机技术所特有的音频、视频、动画的特点徐斌老师精心设计,相互配合使

用,只要鼠标点击任何一个小窗口,都会伸出一个小动物,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极大乐趣,心情舒畅思维就活跃,再加上小动物的语言,注意力也就集中,学习热情高涨,难题也不难了。多媒体网络的确可以帮助我们教师和小学生找到许许多多书本上没有的信息,既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又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参考,真所谓一举多得。

3、教学语言的锤炼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有的老师讲得很少,但他的课堂学生却异常的活跃,这其中语言的作用是致关重要的,你的语言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也可以一下打蒙掉学生的积极性,这就是说课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要精心设计,问什么,怎么问,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回答,我们要做到,学生能讲的绝不要替代,学生讲过的也不要不放心,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这是没必要的,你这样做了,学生会决得你罗嗦,逐渐对你不感兴趣,没有了兴趣何谈学的好你教的数学课。所以多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使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能给学生以启发,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前进的方向,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会使课堂更精彩,学生也会爱听你的课,你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出色。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活得课堂是令人羡慕的,只要我们多研究学生这一活资源,有全新的教学理念随机应变,随学生的机、应学生的变,做到知识在心中,眼中只有学生,有的放矢地教学,不要刻意去经营、设计,相信自己,你的课堂也将充满生机,学生也会有更新的思维、健康的发展。

劳动课“揭示课题”谈虎丘一小徐燕

揭示课题是一堂课的开端。“一个好的开头是课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能用新颖,恰当的方法揭示课题,不仅能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而且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其学习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揭题方法。

1.谈话揭题。就是运用谈话的方式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如《捉害虫》,教师可作如下谈话:“同学们,在自然界里生存着许多形形色色的昆虫,有些昆虫对人类有益,有些昆虫却对花草树木,农作物造成危害,人们将这类昆虫称为害虫。害虫是人类的天敌,我们要根据它们的规律,抓住时机,尽早地消灭它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捉害虫》。”(板书课题)

这种谈话揭题,能够在课始就把学习目标交给学生,教学的针对性强,

而且操作容易,为不少教师所常用。

2.设问揭题。即教师运用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提问来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如《刷洗碗筷》,我是这样设问导入的:“哥哥和姐姐在家时都是勤快的孩子,经常帮爸爸妈妈刷洗碗筷,可是妈妈总是表扬姐姐会刷碗,而责怪哥哥刷碗不干净,你们能猜出哥哥是怎样刷碗的吗?”在学生略作议论后,我接上话题,“究竟怎样才是正确的刷碗的方法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新课《刷碗筷》”(板书课题)

设问揭题有似章回小说那种:“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效果,能较容易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揭题方法。

3.图像揭题,就是教师运用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挂图、投影、录像来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如《扎彩灯》一课,我先出示新年灯会上人们扎制的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彩灯挂图,并配以欢快的新年乐曲,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向学生介绍:节日里人们扎制彩灯挂在自家门口,增添喜庆气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扎彩灯(板书课题),顿时学生情绪高涨,开始进入新课。

4.歌曲揭题。就是运用与新课有关的歌曲来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如《剪刀的使用——剪五角星》一课,教师可先播放《闪闪的红星》电影插曲,然后谈话:“红五星在战争年代成为革命战士的精神支柱,激励着革命者前仆后继,勇往无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剪五角星。以此表达我们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板书课题)

歌曲揭题能够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容易创造一种与主题教学相关的氛围,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演示揭题。就是课始让学生看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操作演示来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如教学《剪窗花》,教师课始拿剪刀麻利地当面给学生演示剪窗花,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起学生动手的欲望。(板书课题)随之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双双灵巧的小手,剪出了千姿百态的花纹图象,课堂效果很好。

演示揭题要求教师课前做好准备,课堂上演示如果成功,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可信度方面,是其它方法所不能取代的。

总之,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材及不同的学习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揭示课题的方法,以求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使其获得成就感;重视成果评价,给予情感体验;整合各学科知识,培养创新思维。但仍存在一定缺点,如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信息量过大,顾此失彼;养成学生过分依赖电脑解决问题的习惯等。

当人类跨进二十一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世界正用它独有的方式告知我们: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短短数年,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充斥着各行各业的每个角落。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内涵在于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从而实现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的相互融合,以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信息技术以无与伦比的优势走进小学英语课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适应高度互动、个性化的智能学习环境;让教师探索以个性化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的有效整合。一、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参

与度

好的英语教学过程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近似真实或虚拟仿真的语言环境,提供给他们充分进行英语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信息技术的介入打破了“黑板+粉笔”的原始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抽象、枯燥的弊端,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兴趣,它还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实现优势互补,为教师提供了的全新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一节课有多个兴奋点。在不断呈现的新鲜画面及情境中,越来越多的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跟随教师地节奏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按照教师的要求合作学习,巩固知识。但是参与度决不是表面上的热闹,也不是优秀学生包办的成果汇报表演,而是扎扎实实的立足于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行为。

二、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使其获得

成就感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使学生有自学精神。但自学最难的地方是没有监控,故不容易保持学生的兴趣,反而会降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只有让学生及时获得成就感,才能使之转化为成就动机,促使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就需要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层次性,在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上关注课堂的弱势群体,及时给予他们明确的鼓励和表扬;在一些自主学习活动中,给予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特别的指导;在习题练习的设计上注意层次和梯度,以保证所有水平的学生都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在练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能获得成就感,就需要教师立刻给予回应。但平时学生做英语练习时,英语老师在旁边指导的机会很少,而且大多数家长的英语水平有待学习和提高,所以学生不能立刻得到回应,也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否正确,从而影响做练习的信心,降低学习自主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可以利用很多公司设计的英语软件进行自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及学习环境,构成一个学习英语的自学课程。甚至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程度,利用软件做一个校本的自学课程。例如我在Unit 6 Whose gloves?(牛津小学英语4A)中用课件设计的选择练习,如Whose gloves are they? 选择答案有 A. They’re his. B. They’re his father. C. They’re his father’s. 如果学生选中正确的答案C.系统就会出现一个可爱的小猫,说“你好棒!”;如果选错了,系统会出现一个可爱的小天使,说“再想想!”。而且答对一个系统还另外加分。用这样的形式做练习,只要学生一做完,就能立刻知道成绩和答案,从而知道自己的学习困难,方便及时向老师提问,及时改正。而且,做对了能获得表扬,做错了能及时得到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英语的信心自然会增强,也会感到学习的乐趣。

三、重视成果评价,增加情感体验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教师的评价和同学的赞赏来体现的。因此,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评价有语言评价、实物

激励、竞赛评分等形式,还能借助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以学生们喜爱的卡通形象表扬、鼓励他们,使学生有新鲜感。同时这种评价形式也能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使他们不甘落后,大胆参与,争取得到更多的“形象”。设计动感十足的“兔子蹦”、“摘果子”、“赛跑”等分组记分竞赛,学生攻克这些设计好的一个个由易到难的任务时,伴随不同的难度将获得电脑给予的不同评价,激发学生不断挑战新任务的动力。只有这样经常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其他人对他的赞赏和认可,感受到更多的爱,不断增强自信心,学生学习的动力才会源源不断地产生。

四、增加信息量,获得广泛、深层地

认知

网络实现了全球资源的共享,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带来了知识的联网,因此丰富的网上资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源泉,教材已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和教学内容。互联网上各种优秀的科普网站、专题网站甚至各类新闻,都为学生提供了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天文地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多媒体的介入使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获得图文音并茂的资料,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方便快捷地接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经过精心挑选的,与课文主题密切相关的拓展资源,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能网上搜索,增加信息量。同时,让学生摆脱原始的堆砌材料而无深层次认知思考的流程,通过阅读、整理、讨论,将文字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外在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与话语体系,培养其运用信息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

五、整合各学科知识,培养创新思维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过程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应具有递进的层次性,应从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向“知识与综合能力为中心的整合”、再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整合”逐渐转变。

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指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等五个方面。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利用几何画板等工具促进学生探究和认知加工的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地发展,训练思维的深刻性;适度设计探究性学习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解决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并促进知识迁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经常开展协作式学习,培养发散思维,促进思维的批判性、灵活性。

总之,教师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

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利用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但,凡事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因此在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有效整合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使用过多或过于精美的课件等电教资源,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

毕竟是小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加上自身浓重的好奇心和好动性总是驱使着他们无法长时间处于平静、稳定的学习状态,而是不时地东张西望、随意讲话。当课堂上出现了大量可爱的、漂亮的画面时,往往已经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哪里还有心思听课、看句子啊!教师讲的话没几句能听进耳朵,漂亮的图画倒是记住了不少。这样分散了学生的学习精力,课堂上重要的知识都没掌握,学习效率就下降了。所以使用电教资源,适度适量为宜。

二、利用网络资源获得信息量太大,若把握不当,容易顾此失彼。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能在网上搜索资料,但是这种方式,首先需要学生具有较为熟练的信息技术,并且较为熟悉网络环境;其次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和点拨,而不是放羊式的让学生在网上盲目搜索。因为盲目搜索一方面浪费时间,浪费精力,长时间看着电脑对学生的眼睛也又极大危害,另一方面容易使学生迷恋网络,甚至接触到不该接触的东西而造成身心不健康。所以教师在鼓励学生使用信息技能时,也要做到对搜索过程进行监控和及时点评,让学生能对从网上获得的知识有正确的认识,能够批判的吸收。

三、过多地使用网络,容易使学生养成懒于动脑的坏习惯。

有的教师图方便,经常让学生上网查资料,既能全面了解拓展内容,又能节省时间,两全其美。殊不知,久而久之,学生养成碰到问题就问电脑,而不主动动脑筋解决的坏习惯,实在是得不偿失啊!

总之,教师应避免重形式而忽视实质的倾向,让学生自主学习更放开些,教师则从旁调控;让课堂氛围更活跃些,教师则认真引导;课标要求和拓展要求结合更好些,教师则注重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技能,使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

2.余胜泉、马宁,论教学结构——答邱崇光先生,《电化教育研究》2003.6;

3.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内容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准确、适当、自然协调地运用身势语,艺术地运用表情、手势、眼神及身体距离,能有效地帮助组织教学,达到增进师生感情、激活学生学习情绪、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等作用,以无声胜有声。

关键词:身势语小学英语教学

一直以来,人们对语言的学习只强调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然而,对于非语言(主要是身势语)交流的手段则不太重视。根据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在情感、态度交流方面,90%以上的信息是靠声调的高低和面部表情,即非语言来传递的。可见,身势语在英语教学和实际交际中有着重要地位。

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利用身势语,使英语教学效果更好呢?在新课程改革中,小学英语提倡的是任务型教学法,更加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场戏的话,作为教学的主导者的教师,便是这场戏的导演。在课堂上如能恰当地应用身势语,如面部表情、手势、目光接触、身体距离等会使课堂教学更丰富、深刻,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表情的运用

这里所说的表情,主要指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世界语”,一个人的喜、忧、怒、悲、恐、惊全都可从面部表情上反映出来。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复杂千百倍的语言。”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如能针对出现的不同情况,运用好面部表情语言,就可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如:微笑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赞许。老师对待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就可以充分运用身势语:学生答对了,老师极以微笑鼓励,使学生不感到灰心丧气,进而激励自己更加努力。相反,如果脸部表情僵硬,就会使学生感到困惑。微笑的运用确实重要。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学习英语这一门外语是较困难、枯燥、难以理解的。这样,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使学生产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微笑正好有此效果。一些教育家曾提出:“用爱的微笑去征服学生的心灵。”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使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让学生感到学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包袱。

2、课堂“第二语言”--手势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准确适度地运用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还可以增加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某一时刻下用手势语来表示教师所想要的学生参加活动的性质。如:在教英语句型时,指着自己的衣着或可能带有的教具,来教“This is a jacket/coat/map/bag/…….”或者在教“He is not ……”时就摇手,“He is tall.”就用手量高处或者“She is five.”时,就伸出5个手指。另外,简单的手势还可以表示如“Come here!”(前伸一只手,掌向里,向着自己招动),“It's OK!”(向上起拇指或做OK手势)等。再如在教小学生“car”时做开车的动作,教“watermelon”时做抱西瓜的动作,教“doll”时做抱着娃娃睡觉的动作……这些,都使小学生觉得特别容易理解并牢固掌握,同时增进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总之,手势在身势语中是动作变化最快、最多、最大的,而且具有很丰富的表达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手势语用得简练、适当、自然、协调、多样。

3、眼神的运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疑问、好恶及态度的赞成与否。爱默生曾说:“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要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一切。”可见,在面部表情中,眼睛能传神、会说话,最能表达细腻的感情。

教师在课堂上艺术性地用好眼睛,有利于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表情及变化中,看出自己的教学效果,辨析学生听讲的状况。例如,课堂上学生时不时无目的地盯着天花板或窗户,目光呆滞,那表明他们心猿意马;飞眼左右,低语暗议,则表明他们发现破绽或老师讲错了;眼里迸发欢乐的闪光,表明茅塞顿开……可见,学生眼神里大有文章。我国当代著名的特级教师斯霞就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眼神。教师就应从眼神中了解真实的东西,提高效果。

如何看学生眼神行事呢?教师在讲课时,应不时地用眼睛环视整个课堂,使学生感到你在对他讲课,调动他们的参与感,个别学生听课不认真,也可以通过这种环视,提醒他的注意,督促他认真听讲和学习。另外,局部专注能够对学生进行仔细的心理调查,发现自己的讲授效果如何,可以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打破课堂提问的冷场现象,更重要的可以制止部分或个别的走神。比如有学生上课不认真时,老师用眼睛盯着他,施以严厉的眼神,就会使他警醒。如果老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课堂效

果就不同。会艺术地应用眼神,对教学确实有很大帮助。

4、身体距离的运用

人际间的距离也有信息意义,也是一种无声的身势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所处的位置不同,与学生的远近不一,会给学生不同的心理感觉,产生不同的效应。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站在距学生2-3.5米的地方,就会产生一种控制效应,如果某个学生不注意听讲或出现行为不当的时候,对待这种行为,只要教师表露出开始向这个学生走去的意向,就会使这个学生不当的行为迅速地改变。

英语课堂上,教师领读时,走下讲台,进入学生的“空间领域”,可以控制课堂,发现和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使课堂变得有生气。如有学生候,他会自觉地跟上来。做听写练习时,教师一边念、一边适宜地走动,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如果教师与学生距离4-5米远,也许就很难产生这种效果。有些教师觉得用电化教室(讲台离学生4-5米远)上课没有在小教室上课的效果好。可见,讲究距离在课堂上的应用,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外语教学中,非语言交流手段不容忽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准确、适当、自然协调地运用身势语,能帮助组织教学,达到增进师生感情、激活学生学习情绪、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等作用。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非语言交流手段利用起来,突出“哑语”的作用,以无声胜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根据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行为习惯。本人就这一课题作了初步探索。

一、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逐步养成不拘泥、不守旧、敢于打破框框、勇于另辟蹊径的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并将这些学习行为经自觉反复操练或不自觉重复而逐步形成的学习需要相联系的

自动化学习行为习惯。

l.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儿童的天性。例如教学“乘法估算”时,例题21×48是看作20×50进行估算的,学生质疑提问:“48看作50后,21×50也可以口算,为什么一定要两个数都看作整十数?”问题的提出“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有的赞成这意见,有的则说:“48看作50,看大于2,积就增加了2个21,如把21看作20,就看小1,积减少1个48,估算结果就比较接近精确值,口算也更方便了。”有的说:“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估算只要求得到一个估计数,不要很精确。”在质疑提问中得出了估算根据需要只要方法合理、方便都行。又如,低年级学习“小统计”的例1、例2后,学生质疑“每小格可以表示1或10外,还可以表示几?”全班顿时“兴奋”起来:“可以表示20、100……”“可以表示任何数……”“每小格不可以表示任何数,0及比0小的数就不行。”提得多好呀!尤其是后者不但对前面的提法敢于质疑,还大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经讨论后学生们知道了根据需要每小格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但不可以表示0(无意义),而比0小的数是可以参加统计的,只是这个内容要长大一些再学习。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2.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仍以“小统计”为例,为了使学生了解从收集数据到整理数据、解释数据的过程,课前让学生收集自己母亲生日的数据,课上在模拟给妈妈庆贺生日的情境中,认识各月份母亲生日人数的统计图。既使学生初步知道怎样收集、整理、解释数据,又进行了爱长辈的情感教育。又如引导学生从已有长方形面积计算中探究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课上让学生在一个长方形中任意画出一个最大的三角形,思考:这三角形的面积与相应长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并边思考进动手验证,学生想到各种剪拼的方法,发现了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还有的想到不用剪,利用长方形对进相等的关系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

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逆向思维等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须的思维形式。对数学而言,题目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题途径却不是唯一的。课堂上有了一种解法后,还要求两个、三个直至更多,甚至能从不同侧面来探讨和否定已有的答案,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材中一些看似一般的题目都是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素材。在教学时不片面追求题量,不找“各种各样”的习题让学生操练,不增加过重学业负担。摆脱“题海”,充分运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40分钟的教学质量来提高学习水平。例如,解答“有两筐苹果共重71千克,如果从甲筐取出苹果7千克放入乙筐,那么两筐苹果的重量相等。原来两筐苹果各有多少千克?”时,要求学生不满足于求答案,而是用多种思路解答。学生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有的列算式求解:(71-7×2)÷2(乙筐);(71+7×2)÷2(甲筐);71÷2-7(乙筐)71÷2+7(甲筐);有的列方程求解:设乙筐苹果重X千克,2(X+7)=71;设甲筐苹果重X千克2(X-7)=71。通过交流,学生们开拓了思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勇于创新,学生的能力就能不断提高。这些课堂实例表明:培养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为思维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条件。4.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创新”需要扎实、牢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作基础。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能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如,在每堂课的最后留几分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小结,整理所学的内容,梳理所学的知识。在一组例题或一单元相关知识学完后,让学生自编提纲或练习题进行复习。如,复合应用题的教学,新授时,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一步计算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间的发展变化;复习时,通过自编题等学习活动并结合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悟出题目内容变,而其结构不变,掌握了复合应用题的一般解法,并构建了复合应用题的一般结构。这样教学从近期效应看,学生解题思路清晰,且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强,解决了以往通过四个例题的教学,有些学生虽会解答四类题目,但不能把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有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甚至只会依样画葫芦解题的偏向。从长期效应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理解了知识,再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归并、删除、提取,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实际上已是一种创新劳动。创造性学习的习惯这四项内容,它们都是以思维为核心,在教学过程

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并且呈螺旋形上升态势。学生在学习中凭借原有知识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了探究知识奥秘的欲望;在实践中,手脑结合,大胆实验或验证;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找到各知识点的连接点把它们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较合理的知识序列,建立信息库,便于日后提取、删除、归并,进入新的实践、探究过程。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有利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快速、准确地找到知识的分叉点与联接点,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新颖独特、突破常规和灵活变通的创新意识。

二、优化操作过程,促使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养成

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关键在于教师,为此在实践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营造有利激发创新意识的氛围。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置身于有着浓厚创新意识的氛围之中,注重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把看来似乎是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创设情景、变换形式,使其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和开放性。如教学“角的和差”,已知两个角的度数求未知角度,粗看是简单的角度数间的加减,似乎无新的意义,但如果能结合知识疑点,创设情景,那么学生就会被激起创新的欲望。如学生们从两个角排摆中发现:“l只角与1只角拼在一起有3只角,1+1大于2”。继而探索三只角之间的关系。最后学生又用一付三角尺拼,寻找新的角。还有的学生得到:180°+30°、180°+60°、180°+90°、180°+45°等一组角。甚至还有的学生与同桌合作利用三角尺找到了更多新的角。

2.放手让学生在自己活动的天地里自主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养成过程中离不开一次次的实践活动,教学时要防止对学生太多的“干涉”和过早的“判断”。学生的创新正是在不断尝试,不断纠正中逐步发展的。如果怕学生犯错而在教学中“小心翼翼”地把实践步骤分得很细,以纳入教案轨道,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和尝试失败后内疚与挫折的情感体验,结果只会使学生疏于动手,怯于尝试,干什么都束手束脚,创新意识又从何谈起?教学中,应给学生创设一些易“犯错”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如一年级学习“厘米的认识”时,学生学会测量课本上所列举的物体长度后,当堂再让学生自己在教室四周找实物测量,有的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度,有的趴到地上量地板的长度,还有的学生量教室内玩具橱里娃娃辫子的长度,长颈鹿的高度……有一位学生想量黑板的长度,却遇到了尺太短的困难,就发动其它同学一起来想办法。

他们想出“用短尺一把一把接起来”、“先用短尺量,量一段就用铅笔作记号再量”,还有学生想到解下身上的皮带,先用皮带量,再用尺量皮带的方法。一时间,学生们争先恐后想了许多方法,最后学生“否定”了这些办法说:“只要到体育室借一把长长的卷尺来,一下子就可以量出黑板的长度了。”这时,学生们受到了启发,有的说妈妈裁衣服的软尺也可用,有的说出黑板报时用的米尺也能用……让学生在自己活动的天地里自主参与实践,不但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尝试动手的乐趣与解决问题的快乐。

3.善于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闪现出智慧火花和灵感,课上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刹那间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在求图形面积练习课上有这样一道题,如平行四边形ABCD被分成一个三角形与一个梯形,已知梯形面积比三角形多18.6cm2,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道题知道高的长度是解题的关键,可是凭已知条件较难求得高度。学生们大多采用了先列方程求高,再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当时离下课还有5分钟,下面还有两道习题要讨论,教师肯定了方程解法后想换题了。这时,有一名“平时不出众”的学生举手说:“不用方程解,只要添条辅助线,用两步就可以求出面积了。”一些同学嘻嘻地笑了,对他的想法有些不屑一顾。教师让他来到黑板前,边画边讲,他说:“添了一条辅助线后所得到的小平行四边形就是三角形与梯形相差的面积。用18.6÷3求出高后再乘以15就可求得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了。”当他讲完后,学生们都用敬佩的眼光注视着他,教师也抚摸着他的头说:“你的设想真精彩,我们都为你感到骄傲,希望你今后再让大家多一些机会听听你的见解。”他的思路使其他同学受到启发,有的又想出了:利用大平行四边形的底边与小平行四边形底边的倍数关系,用18.6×(l5÷3)计算面积,这时学生们自发地鼓起了掌。这堂课在学生们满意的微笑中结束了。虽然后面的习题还没做完,但学生们创新思维的火花在闪亮。

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和任何习惯的培养一样,在培养过程中它都会自始至终地受到一些习惯势力的抗衡。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因教育观念、教学经验,甚至功利思想等原因的限制,会影响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虽有创造的天性,但由于年龄的局限,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会不断地出现反复。为了较好地消除培养过程中的消极因素,教师应练好“内功”,及时吸收多方面信息。教学中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坚持做到:对学生的微笑和鼓励多一点。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要求具体一点。

让学生表现和施展才能的面广一点。给学生灵活支配的时间有一点。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作为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以一个个案入手,讨论了做好学生心理辅导的几个基本步骤。

1、个案现象:

班级中一位新来的男生小强的一些“异常”表现;

2、论断结果;

自卑孤独型;心理障碍症;

3、分析原因:

(1)矛盾的家庭教育观,造就了

不健康的心态;

(2)原来班主任的教育方法不恰

当;

(3)家校配合不够,错过了绝好

的教育契机;

(4)已有认识水平与现实之间的

差距;

4、对症下药:

(5)与家长沟通,专设“家校联

络本”;

(6)谈心,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

(7)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班级

环境;

(8)全班同学每人发现小强同学

一条优点;

(9)发现其特长,让其学会为同

学服务;

(10)抓住契机,及时准确施教;

心理学家潘菽说过:“我们因注意身体健康,故研究生理卫生;我们若要使心理得到健全的发展,就必须注意心理卫生。”由此可见,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心理卫生在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著名心理卫生学家艾森伯格曾指出:“一旦基本生存需要得到保证后,心理卫生在决定人们生活质量中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小学班主任,是孩子的知心朋友,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第一导航人,我认为担当小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是每一位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重视学生的心理保健,时时处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我注意随时变换自己的角色。我有时是学生的老师,有时是学生的同学,有时是学生的学生,有时又是学生的心理咨询

师。想方设法从多种角度给予学生帮助,有效的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障碍,保障学生个性发展。让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为他们的成长导航把舵,使之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下面,就小强学生这一个案的心理辅导工作,把我开展的这一项工作做一介绍:

一、个案现象

小强,三年级上学期时从省外转到我班上的一位男生。初次见面,当我问他话时,他总是眼皮也不抬地小声应答。除了觉得他长得眉清目秀,有些腼腆外,没有其他不良感觉。

大约一周后,就开始出现各种不尽人意的状况了。先是陆续有同学报告他骂人,打人,对同学态度粗暴,接下来就开始不完成作业,上课经常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有时也会没规没矩地举个手,回答问题经常是想说什么就是什么,喜欢和老师唱反调。喜欢做一些莫名其妙的动作,引得大家哄笑。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满不在乎;对同学的帮助嗤之以鼻。平时喜欢独处,课间不参与同学间的游戏。喜欢看课外书,常常陶醉于书中人物的故事中,与同学、班级之间仿佛筑有一堵墙。喜欢嘲笑同学的无知,但自己又做得不好。

二、诊断结果

根据小强的表现,初步论断结果为:自卑孤独型、心理障碍症。

这种不健康心理的具体特征皆能从小强身上反映出来。即:严重的自卑隐藏着畸形的自尊,这就导致他常以粗暴行为解决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很看重人,尤其是有一定影响的人的评价,但又努力渲染一切都无所谓的假象。看起来不喜欢婆婆妈妈式的亲热,其实内心情感饥渴,只不过因无望的希冀窒息了这种正常的要求而表现冷漠。如他内心渴望父亲、老师的赞扬,但当夸奖他时,表面却做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渴望得到人们的重视,又不放过可以嘲笑那些优等生的机会。在内心深处,不承认自己应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相反,却因一种逆反的心理而产生了“受迫害”的不平,觉得天下人负了我,大家都讨厌自己、恨自己,所以,他习惯于保护自己,习惯于面对否定,也习惯于捏紧拳头。

三、分析原因

有了论断结果,我着手从不同渠道,通过多方面地了解、分析,发现形成小强心理障碍的原因如下:

1、矛盾的家庭教育观造就了小强畸形心态。我通过家访,了解到小强成长背景。其父高中学历,工作非常忙,平时管教孩子的时间较少。其母是一名很典型的家庭妇女,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对于孩子的学习帮助不大。爷爷奶奶虽然都是知识分子,但对这个孙子是疼爱有加。父亲虽然工作很忙,但望子成龙心切,对小强的

学习成绩、行为表现等他从来没有满意过,常对儿子说诸如此类的话,“我们辛辛苦苦工作赚钱,供你吃供你穿,你为何不争气?”“你看某某多懂事,你怎么不向人家多学着点呢?”“你太令人失望了!”……轻则一通批评,重则一顿好打,给小强心理上构成极大的压力。其母亲,爷奶见了,非常心痛,背着孩子的父亲更加溺爱孩子。夫妻也常为儿子的教育争执,父亲也长会被爷爷奶奶训斥。由于父母双方,整个家庭错误、矛盾的教育观,造就教育失误,导致小强心理上的失衡,整日想法躲避父亲,向家里其他成员提出不合理要求。

2、班主任教育方法的不恰当,为小强心理障碍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我了解,由于母亲的溺爱,父亲过分严厉,在矛盾教育观中成长起来的小强身上有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在原来的学校,由于母亲与班主任老师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很好沟通。班里一有事,小强马上意识到同学们要怀疑他,老师要找他的麻烦。久而久之,小强与同学、老师之间产生了抵触情绪,在班级中处于孤立状态。他不合群,无法与同学友好相处。致使小强于家于校都如他在日记中写的:“那时,我既不想回家,也不想上学。”

3、错过了绝好的教育转化机会。转入新学校,由于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身上问题的严重性,没有主动向新班主任反映小强的情况,错过了这次绝好的教育机会。来到新班级,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小强更内向、更孤僻,他陷入了更糟糕的状况。

4、已有认识水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小强很聪明,爱看课外书,知识面较广,于是自视甚高,瞧不起同学,认为他人幼稚无知。他过多地沉溺于书中世界,往往忘记现实生活中的准则,盲目模仿某些书中人物的行为来待人接物。

四、对症下药

摸清了原因,掌握了症结,我有计划、有目的、全方位地对小强进行了心理辅导。

1、与家长沟通。平时由于工作忙,父母很少到学校来接小强,接送一直是由爷爷负责的,虽然我也试着和爷爷反映他孙子的这些情况,爷爷当时也表示很气愤,会教育一翻,但基本没有效果。时间久了,爷爷甚至开始逃避老师的“告状”,不再进教室来接孩子了。这样一来,我心里急了,我意识到,如果不和他家长进行正面交流,这孩子将越陷越深。我又考虑到,他父亲工作忙,电话里也说不清楚,于是我就和他家长约定了,休息日到他家去家访。

来到他家,见他家条件一般,但父母却给孩子准备了一个专用的房间,学习用品一应俱全,写字台,台灯,书橱……可见,他的父母努力为他创设了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坐定

之后,还没等我开口,他的父亲就很惭愧地说:“我这个孩子就是不争气,我们给他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可他……”父亲说了一大堆数落孩子的话。幸好当时孩子不在,我想这将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不良影响。于是我马上就说:“其实,你的孩子并不向你所说的那么不好,他很聪明,课堂上总能听到他异想天开、有创意的回答。他现在这样子,不是他自己造成的,是有多方面因素的,其中你们也有责任。”父亲听了,一脸的疑惑,忍不住想为自己辩解。我没有给他机会,接着说:“你们给他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但你们知道他心里到底想要什么吗?你们真正关心过他吗?……”接着我和小强的父亲进行了一翻推心置腹的交谈,他父亲也有点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和自己教育的失误,一个劲的问我:“那老师,你说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呢?”我首先建议他们家里的教育观念要统一,请他的父亲尽快和家庭的其他成员谈一谈,另外父亲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以正面教育,以鼓励为主,再次我要求家长利用家校路路通为联系渠道,经常和我保持电话联系。我知道在家里最有影响力的就是他父亲,所以我以此为切入点,达到家校教育的统一。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小强有了明显的进步,作业认真完成了,质量也有所提高,课堂上反常,出格的行为基本上没有了。

2、谈心。这是我采用的基本疗法,因为我知道,疏导他的家庭教育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要帮助小强,还得从他自身出发。我总是寻找机会和他谈心,谈他的家里,谈他的学习,谈班级里发生的事情……让他重新认识自己,让他感到在老师眼里,他是个具有许多优点的孩子,为他重新建立自信、自尊。随着谈话次数的增多,师生感情加深,我更以“建议”的形式告诉他“如果你这样做会更好”等等。渐渐地,他能接受我的“建议”,一点点地弥补不足。每当那时,我会对他的表现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并帮助他做到持之以恒。

3、营造和谐、友爱、奋发向上的班级环境。在教育帮助小强的同时,我也没有放弃对全班同学的教育。我对孩子们讲,班级就是我们的家,我们是家中的兄弟姐妹,要互相帮助,要让我们家中的每个成员都生活得快乐,要让我们的家越来越温暖。之后我又特别发挥了班干部的作用,请他们和小强结对子,从生活、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来帮助他,让他在这个集体感到温暖、安全,为这个集体感到自豪、骄傲,产生为之争光的愿望,从而引导他爱同学、爱老师、爱班级、爱学校,学会关心体谅他人。

4、为小强在班级准备一本记录本,让全班同学每人每天为他代写一条优点,记录下来。刚开始同学们感到为难,我就对同学们说大家要用放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教学心得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不但要随时进行反思和研究,不断学习和创造,而且更应该用“活”教材,不断挖掘文本的内涵,拓展文本的外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展开想象的翅膀,体验课堂教学的乐趣,增强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教师转变角色,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总是报怨,为什么教师送给学生一团“火”,而学生总是回报一缕“冰”,很难与学生水乳交融。究其原因,我们教师的角色还是没有实现真正的转变。文学家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新的课改理念下,既要做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过去,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这种传统的师生角色决定着,课堂只是属于教师的一言堂,而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这不仅扼杀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更是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所以说,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执教理念,彻底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教师要与学生做朋友,要主动亲近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对话关

系。使学生敬师但不畏师,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数学课堂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充满活力的课堂。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乐学。 以情动情,产生兴趣。课程标准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如果教师对学生没有感情,学生情感不但不能被激发,反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要以饱满的教学激情关心爱护学生,尤其对学生要倍加体贴,多加鼓励。首先要在教学语言中突出教师的“情”。对学生出现的差错不说:你做错了!而说:“你现在已经很接近了,再想想或和其他同学讨论一下好吗?”以保护学生稚嫩的心灵,多采用鼓励欣赏的语音,如“你想的和老师一样!”“你的问题很有挑战性!”“这个方法老师都没想到,你能说说吗?”等等,只有相信学生,才能使学生更自信,大胆的探索、讨论、实践、交流,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魅力。其次,教师要在日常行为中用“情”。教师要有高于“母爱”的精神,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献上炽热的心,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使学困生消除自卑心理,能“抬起头”走路,从而转“劣”为“优”,变“铁”成“金”。教师付出爱心,还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采取相应的转化措施:在心理上开导他们,在学习上辅导他们,在行动上监督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情感上亲近他们,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诚意,从而

探究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

探究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 摘要:在数学课教学中,数学素质实质是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知识,树立不同水平的数学意识,具有不同程度的解决问题和逻辑推理与信息交流的能力,并形成坚定、自信的意志品格。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必须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素质才能让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起来高效课堂 新一论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就数学学科而言,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与进行与应用的过程,进而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学法的培养与运用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障 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需要。我国古代教育专著《学记》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这里的“善学”就是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如,学习“9+8”,教材出示四种不同的算法,让我感受到应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种种方式的探索。探索中,全班同学都想出办法解决了问题,方法远不止课本上四种。面对不同的算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学生在倾听中比较,再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它是怎样算的?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进一步熟练运用计算方法。说算理的过程,是学生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算理的过程。既尊重了从学生角度出发的教学理念,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方法。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巨大的推动力,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无味的。要想激起学生的共鸣,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如在教学“平行线”一节时,我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实物图形,生活中的事例,哪些具有平行线的特征?通过情景教学,学生既容易接受所学的知识又乐于接受所学知识,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时应从实际入手,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使学生感悟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如用学生熟悉的天平平衡的道理说明等式的性质,从比较两个同学的高矮中引出线段大小比较方法,等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中提取新知识,学习新知识,从而培养学习兴趣。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活动,体验数学,发现数学,自主解决数学问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体验和感悟,才能发现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通过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通过实践、探索与交流,彼此间互通有无、集思广益,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也有得培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友爱精神。比如,在学习计算储蓄、利息方法后,布置作业让每位同学了解现在银行中的各档利息,了解应扣除的利息所得税,然后自己编拟数学题,自己建模型进行解决。 四、注重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新课程标准理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

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中,我们总觉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思维呆滞,课堂无欢声笑语。面对这样的课堂,我们该如何做呢?从我自身的小小经验出发,我简单总结以下三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我们要构建师生平等的情感氛围。作为教师,我们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学生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师要适时表扬和鼓励。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积极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解答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们都知道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满堂灌”,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我们要做到学生能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提出;学生能解的例题,教师不要解答;学生能表述的,不要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三、让学生走上讲台 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就是把黑板、讲台、学具、时间交给学生。我们要利用黑板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数学课中老师要经常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演示、板书,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另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充当“老师”,角色互换,体验成功的乐趣。对于练习课或试卷讲评课,我们就可以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对一些习题的解题思路、方法进行讲解。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我认

让深度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真正发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c14268202.html, 让深度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真正发生 作者:张素坤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2019年第01期 摘;; 要:让教师深度的“教”促进学生深度的“学”。只有坚守学生立场,坚守整体视角,坚守联系的观点,坚守有机整合与适度拓展,创设真实学境,精心设计追问,留点时间给学生思考,才能让深度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真正发生。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深度学习;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01-0029-03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着碎片化、小步走、简单记忆、重复训练、假自主、假合作、假探究等诸多浅层学习问题。课堂教学要想走向深度学习,就必须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抓住数学核心内容,围绕数学学科本质,聚焦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而这些又是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为前提来实现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的“教”决定着学生的“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所有关于“教”的思考与设计,都应以对“学”的理解和把握为基础。只有立足于“学”,才能理清楚“教”。教师只有坚守学生立场,坚守整体视角,坚守联系的观点,坚守有机整合与适度拓展,创设真实学境,精心设计追问,留点时间给学生思考,才能让深度学习在数学课堂上真正发生。 一、坚守学生立场,从学生角度去思考 知识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学会的,如果学生学不进去,教师讲得再好也没有效果。教师备课时,要将自己放在学生的立场上,设想作为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学这部分内容时,又会有哪些困难?我希望教师给我提供什么帮助?我会喜欢怎么学习这些内容?然后再考虑作为教師怎样教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只有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才能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如在教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动手操作折出几分之一是必做的内容,但学生不知道应该怎样表示出来,就给学生的体验造成了障碍。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时请一名学生折出一张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在学生对折展开后,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指指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在哪?怎么看出这是平均分成了两份中的一份呢?教师用直尺画出折痕,用画斜线的方式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为学生做出示范,又快又好地表示出了分数。当接下来学生找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时,再次明确要求,使学生的体验得以顺利进行。 1.折:怎样把它平均分成4份呢?

论文: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

69061 数学论文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xx年龄较小,对一些有难度的知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接受起来并不容易。而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开展游戏竞赛教学正好对症下药,孩子不仅仅喜欢玩耍,他们还比较争强好胜,对于一些游戏竞赛都比较认真,在游戏中他们会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这个时候教师在将数字知识巧妙的穿插其中不但能够做到了快乐教学,还能够将抽象和数学知识变得简单化和直观化,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同时,通过竞赛教学还能够给予学生一个好的自我展示平台,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进行游戏竞赛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一些问题,教师不要针对某一个或者是几个学习开展教学,要面向全这个班级去教学,在教学竞赛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点要有价值性,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竞赛摆脱传统枯燥无味的教学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进行口算的竞赛,教师可以设计口算接龙这样的比赛,

在比赛之后,对于变现出色的学生教师要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并进行全班口头表扬,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在下次的比赛中再接再厉,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口才,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获益匪浅。 三、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时活跃课堂气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分组,让每一个小组的水平能力基本保持一致。然后教师在分组完成之后对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配,首先选出一位小组长,小组长的任务就是协调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在课堂讨论研究过程中能够顺利有序的开展,同时还要作为教师的左膀右臂,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做到上传下达。同时还要有一个记录人员,对于小组内部的重要时间进行记录,这样有利于教师对小组内部的了解。除此之外还要有一个报备人员,对于一些重大事件要及时向教师进行报备。这个职务要在小组内部相互传递,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一份责任,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全部的参与到学习之中去。在分组完成之后教师要为学生之前准备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设置要注意,教师要选择有价值的问题,答案不要固定,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

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素质教育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我以为: 一、真诚面对学生,还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一)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二)倾听、赏识、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

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课堂还给学生,用心灵怦击思维火花。 (一)“爱意”充满课堂 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二)“创意”引领课堂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了解,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打开书看书上的

浅谈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浅谈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行动的研究都将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才能使教学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话,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 我认为,在教学的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参与活动 数学课堂就是教学加活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恰如其分地组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活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积极创新,使其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开发,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得到充分的发展,是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目标。活动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求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二、让“生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自己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三、组织游戏趣味型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数学课上,如果老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例如:排队是学生天天都在经历的生活事例,通过排排坐游戏活动,可以使学生自主地了解基数和序数的知识。学习《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可以通过创设模拟的商场,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买卖活动,在充满趣味性的自主活动中,学生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而且也学会了简单的兑换。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有着更显的自主性。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因此,自主参与活动是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法宝。 四、组织知识拓宽型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课堂,在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李老师创设买玩具的活动情景,让学生用36元钱买一件价值8元的玩具,看看还剩多少元?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得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10元减8元,再加上没用的26元得28元;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36减6再减2得28元;还有的小组认为6减8不够减就用16减8得8,再加20得28元……经过讨论,学生争着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去看、去想,在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即拓宽了学生知识视野,

让课堂活起来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城关镇中心小学张绒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

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荷花》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

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一、真诚面对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二、课堂还给学生,用心灵碰击思维火花。三、生活融于教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 标签:真诚;创意;爱意;生活与数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程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孩子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认为: 1 真诚面对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1.1 倾听、赏识、激励: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地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1.2 平等、合作、交流: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唯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平台”。 2 课堂还给学生,用心灵碰击思维火花 2.1 “创意”引领课堂: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学生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开始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如何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如何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灿烂,精彩纷呈。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一真诚面对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合作、

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2.倾听、赏识、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地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要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课堂还给学生,用心灵怦击思维火花 1.“爱意”充满课堂 没有“爱意”的课堂不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

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许多教过数学课的老师一提起数学课堂,总是感叹:数学课堂沉闷、乏味,缺少生机活力,教师教得无趣,学生学得无味,越教越不爱教。笔者从教十多年来,既教过语文,也教过数学,现在仍然奋战在小学数学教学一线,相比起来,自己也有这种深深的感触。鉴于此,在长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自己一直在思考、探索、实践“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这样一个想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的命题。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学实践的不断丰富,自己对这一命题有了些许感悟,下面就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谈几点认识,与身处教学一线的广大数学教师交流、探讨。 一、灵活运用教材,让教学内容活起来 新课改实施以来,各种版本的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广大师生面前,从编排体系到教育内容的选择都有很大差异,令一线教师无所适从。笔者所在的学校使用的是北师大版的教材,对于用惯了人教版教材的数学教师而言,对新版本教材的教学就产生了许多困惑:新教材如何教?怎样才能把握要点?教什么才能使数学课堂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我认为,教师要乐于接受客观现实,要创造性地

使用教材,对教材原有内容进行拓展和重新设计,因为教材内容的选择和丰富,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1. 把握教材,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努力做到真正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系统地分析教材,要致力于对教材进行抽象和概括,尽可能地寓繁于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每一节教材都具有鲜活的内容,从学习内容上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课堂活力。教师绝不能拘泥于教材的细枝末节,让学生背记一例一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进入课堂学习的死套路,失去思考的兴趣,致使数学课堂死气沉沉。 2. “跳出”教材,丰富学习内容。与原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在教学例题、练习设置上都少了许多,只呈现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部分资源,要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还需要教师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享受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教师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改变过于重视学科而忽视经验的倾向,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课

数学课堂活起来

数学课堂活起来 旦马乡教育辅导站土塔小学杨正福 新课程理念不再首先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数学知识,而更为关注的是: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他们生活中的数学,他们感受兴趣的数学和有利于他们学习成长的数学。这一理念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 建立新型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一、活例题、习题 课程标准对数学内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极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材中一些例题、习题,如果教师能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出下,充分开发教材的潜在功能,结合实际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大胆用活例题、习题,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位置》后,做练习中第4题,教师可以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把学生椅子进行整理,并给每张椅子写上座位号。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写有座位号的卡片,放手让学生排队进场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来。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掌握“找座位的方法”。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但很快投入到学习中,而且兴趣高涨,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二、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的例题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兴趣,并列出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计算“15-9”,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小组交流讨论,得出多种不同的方法:“15减5等于10,10减4等于6”,“10减9等于1,1加5得6”,“6加9得15,所以15减9得6”┅┅教师不急于评价各种算法,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思维也得到了拓展,使学生对计算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如:学习《找规律》一课,教师先出示二组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这二组图都是两种不同颜色的图案反复出现),之后出示一个苹果、一个桃子(其他的用纸盖着)。这时老师让学生猜:下一个会是什么水果?此时学生的思维开始动起来,活起来,而且兴趣盎然,经过猜测,出现不同的答案。学生在猜测的情境中,兴趣被引发,思维被激活,探索意识被提高,既培养了能力,又体验了创新,感受了乐趣。 三、活师生关系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为此教师必需进一步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活中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建立新型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和谐、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才能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进而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的体验,以便更好地学习。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助于培养

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严晓红 秦天华

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严晓红秦天华 发表时间:2014-05-27T15:16:13.46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4年7月总第176期供稿作者:严晓红秦天华[导读] 教学方法的选择事关课堂教学的成败,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严晓红甘肃省高台县宣化中心小学734300;秦天华甘肃省高台县西街小学734300 许多教过数学课的老师一提起数学课堂,总是感叹:数学课堂沉闷、乏味,缺少生机活力,教师教得无趣,学生学得无味,越教越不爱教。笔者从教十多年来,既教过语文,也教过数学,现在仍然奋战在小学数学教学一线,相比起来,自己也有这种深深的感触。鉴于此,在长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自己一直在思考、探索、实践“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这样一个想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的命题。随着教学经 验的不断积累,教学实践的不断丰富,自己对这一命题有了些许感悟,下面就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谈几点认识,与身处教学一线的广大数学教师交流、探讨。 一、灵活运用教材,让教学内容活起来 新课改实施以来,各种版本的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广大师生面前,从编排体系到教育内容的选择都有很大差异,令一线教师无所适从。笔者所在的学校使用的是北师大版的教材,对于用惯了人教版教材的数学教师而言,对新版本教材的教学就产生了许多困惑:新教材如何教?怎样才能把握要点?教什么才能使数学课堂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我认为,教师要乐于接受客观现实,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原有内容进行拓展和重新设计,因为教材内容的选择和丰富,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1.把握教材,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努力做到真正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系统地分析教材,要致力于对教材进行抽象和概括,尽可能地寓繁于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每一节教材都具有鲜活的内容,从学习内容上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课堂活力。教师绝不能拘泥于教材的细枝末节,让学生背记一例一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进入课堂学习的死套路,失去思考的兴趣,致使数学课堂死气沉沉。 2.“跳出”教材,丰富学习内容。与原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在教学例题、练习设置上都少了许多,只呈现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部分资源,要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还需要教师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享受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教师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改变过于重视学科而忽视经验的倾向,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的经验不断得到应用与提升。我们应在尊重数学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与严密性的基础上,让其尽量与现实生活完美结合,并赋予其几分童真与童趣,以切实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二、灵活选用教法,让教学过程活起来 教学方法的选择事关课堂教学的成败,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大数学家狄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这就是说,教师在教书育人时,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学知识,长智慧。一是选用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所适用的教学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在不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在不断变化中充满活力,而不能是把学生从一年级教到了六年级都采用同一套教学方法,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会使课堂沉闷如一潭死水。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数学教材在编排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是不同的,各有所侧重,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法,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使教法与内容相配套,与学生学习相适应,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使课堂活起来。 三、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课堂氛围活起来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对话、交流、碰撞,才有可能出现思想的火花。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少讲、精讲,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也允许保留不同意见。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还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我觉得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 四、调动学生参与,让学生动起来 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快乐地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一课时,可打破以往教师在台上演示,学生在台下得出结论的做法,而是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和一把剪刀,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采用先组内展示,后派代表把组内作品展示在黑板上的方法,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不一会儿各小组学生都在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相互学习着、争论着、比较着,不时还发出热烈的掌声。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教师也找到了教学的无限乐趣。 总之,要想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教师就要用心钻研教材,灵活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科学选用教学方法,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唤起他们的学习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我从教育报上认真的学习了《新课程理念》,我突然感觉到是应该把同学们眼中枯燥乏味的数学课“换换面”了,结果我认为我的实验还是比较成功的,尤其使我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这增强了我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了这种教学方法。以下是我结合《新课程理念》对“数学课堂要活起来”的几点看法。 新课程理念就像一阵新鲜的海风,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像一名年轻的开拓者,不时地带给我们神采和活力。我们的学生是有生命的人,他们有人格、有尊严、有理想、有追求,他们渴望获得自由、获得发展,那我们的课堂也应该具有思想、活力和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而,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兴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变教师讲述为学生操作 目前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讲风太盛,教师唯恐讲不够;二是华而不实,没有突出以操作为始头的思维活动。操作是思维的起点,认知的来源,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课堂中鼓励人人动手,人人操作,通过自己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的活动去发现规律,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有很大善处。学生通过直观操作,不仅提高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优化。因此,我认为数学课堂必须让学生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不但要把实践操作活动作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也要挖掘表象隐含的智能因素,利用它发展知识,使学生手、口、眼、脑进行立体化互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是创新的源泉。我们应该彻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试一试”的精神,使学生敢于尝试,善于尝试。 二、变个人学习为合作交流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1、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种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 2、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3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德惠市实验小学侯晓丽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人们在学习、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统计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源,我们应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一些统计的知识。以下我将对《认识角》《三角形的面积》《统计》三课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1、小学数学案例与反思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

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 师:什么不同? 生:转弯指示牌表示……, 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