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提纲

使用教材:彭锋《美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美学

1、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8世纪提出,

柏拉图:“美是难的”来结束关于“美本身”的讨论

希庇阿斯:美就是美的理念。

柏拉图:美是理念。

2、本质主义美学的解构

其一,定义可能遮蔽丰富的现象。

其二,美的觉知源自审美态度。

其三,分析美学对本质主义定义的取消。

3、审美态度、审美价值、审美经验、审美对象

4、感性认识的科学:

鲍姆嘉通区分了两种认识形式:一种是明确的理性认识,一种是明晰的感性认识。

5、康德《判断力批判》

美的分析

崇高分析

趣味判断(四原则):不关利害(迎客松)

无概念的普遍有效性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太阳照耀)

无规律的合规律性(天才为人类艺术立法)

6、艺术哲学(黑格尔)

法国人把美学称作“艺术理论”,英国人把美学叫做“艺术批判”,只有德国人是唯一使用“美学”这个词汇而且把它理解清楚了的。总之,其实真正适合我们这门科学的名词应该是艺术的哲学,更加准确地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7、艺术:普遍性特殊性和个别性的统一

普遍性一般的世界情况,人物所由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

特殊性“情境”,即引起人物行动的“机缘”;

个别性“情致”,即一般的世界情况在个别人物身上形成的主观情绪,它是引起人物行动的内因

8、美学的意义

为什么要学习美学:

从人生修养方面来看:①、物质生活的需求

②、精神生活的需求(审美体验、纯理论思考)怎样学习美学:1.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的能力。

2.丰富艺术欣赏经验,系统学习艺术史知识。

3.立足于中国文化。

4.注重美学与人生的联系。

第二章美与审美对象

一、美论及其解构

1、美在比例

狭义的理解认为存在一种美的比例,比如黄金分割比例,任何美的事物都符合这种比例,不符合这种比例的就不美

广义的理解认为不管符合何种比例的事物都是美的,比如八度和声的比例是1:2,五度和声的比例是2:3,四度和声的比例是3:4等等。

如果存在无数的比例,而事物的美丑关键在于是否符合适当的比例,那么这种表述就可以简化为”美在适当“,事实上美学史上的确有不少人主张美在适当。2、美在和谐

和谐包含对立统一或者多样统一的意思。和谐既不是单纯的相反,也不少单纯的同一,而是多样统一。这个定义中又如何去说两个相反的事物达成了统一?这也产生了困难。

3、美在适当/效用(举例:猫头鹰的作用很美而表面却很丑,在于依据他的标准)苏格拉底:美不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而是客观事物对人的效用关系。

一方面,任何对象的美,都取决于它能否适用于其目的,因此具有相对性。

另一方面,美的效用又来自神的安排,因而具有绝对性。

但“美在适用”也有这样那样的缺陷:

①按照适者生存的原理,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是美的,因为他们都符合其自身的目的。如果一个美的定义最终导致所有的事物都美的,这个定义就没有任何意义。

②符合使用者的目的的事物,与其说是美的,不如书说是有用的。有用的并不一定就是美,美的也并不一定有用。

二、现象学美学

1、审美态度:

①、静观者的方式:静观,排斥日常的情感和理性,在人与物的相遇中融入美的意境。

②、表现者的方式(在意象中呈现审美意象):主题在审美静观中介入对象、完善对象,对象在呈现中展示感性、体现价值

③、担保者的方式:审美对象的客观性要求、并提升着主体作为类的普遍性,所以需要主体的趋同性担保。

2、审美对象说:

①、萨特:“知觉”与“想象”、“意识对象”

萨特认为审美对象是一种非现实的“想象”对象。这种“想象”既不同于对象直接遭遇的“感知”,也不同于借助图像指向对象的“像想”。感知和像想都是被动的,只有想象是主动的。我们能够掌握对象意味着我们拥有了占有对象的自由。审美意识跟其他意识之间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审美意识是一种拥有自由的、主动的想象。对象要成为我们想象的对象,称为我们自由掌握的对象,就必须是一种“非现实”,是一种“虚无”。

②、英伽登:纯粹的意向性对象。

审美对象是一个包含许多层面的复合性的意向性对象,因为只有用多层面的复合形式,才能解决所谓的“非此即彼”的问题,即审美对象既是现实的存在又是观

念的存在,既是现实的物质又是非现实的意义,而不像生活中的事物那样是非此即彼的。

③、杜夫海纳:“感性对象”“灿烂的感性”

所谓事物的真身,就是在我们的感知中直接呈现的事物,是活泼泼的感性对象。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区别在于非感性对象与感性对象之间的区别,未进入审美经验中的艺术作品是非感性的存在,进入审美经验中的艺术作品是感性的存在。在杜夫海纳看来,审美对象就是这种感性,或者说“一种感性要素的聚结”、“感性的顶峰”、“灿烂的感性”。

四、中国古典美学

1、心理学:意象、郑板桥:胸中之竹。

王履画华山:

第一种,不出门模仿别人的绘画,“手中之竹”,无形也无意。

第二种,登华山绘画,“眼中之竹”,有形但无意。

第三种,不断存想,深思熟虑,怵然得意作画,“胸中之竹”,意的捕捉

2、现象学:王夫之,认为好的诗歌可以让事物如其所是的显现,类似于禅家所说的“现量”,而禅家的“现量”又接近于现象学美学家所说的作为还原的剩余者的审美对象,它是事物向我们现象而尚未形成概念知识的活泼状态,如杜夫海纳“灿烂的感性”。

王夫之“诗之深远广大与夫舍旧趋新也,俱不在意。唐人以意为古诗,宋人以意为律诗绝句,而诗遂亡。如以意,则直须赞《易》陈《书》,无待诗也.”

3、符号学:古德曼通过对艺术语言的分析,发现艺术作品或审美对象具有密集性、不可分析性、多义性等特征,这与中国古典美学对诗歌的认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严羽:“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叶燮:“惟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则幽渺为理,想象以为事,倘恍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

诗人用“幽眇”“想象”“惝恍”的副本号表达方式来表达,形成幽渺之理、想象之事、惝恍之情。作为审美对象的幽渺之理、想象之事、惝恍之情具有古德曼所说的那些审美征候,不仅如此它们还具有现象学美学的特征,因为他们“理至,事至,情至之语”,是事物本身的现象,借用杜夫海纳的属于来说,它们显示了一个比真实还要真实的世界,深入到“前真实的自然”之中。

第三章、审美经验

1、审美经验的态度理论

①、无利害性:是又18世纪美学家用来表明审美经验独特特征的专有名词,有沙夫茨伯里首先提出。用来概括一切与有目的地使用对象的态度相对立的行为的特征,审美、伦理和科学活动都可以是无利害性的。

而哈奇森认为只有审美才是无利害性的;

艾利森则将无利害概念达到了最高的理论高度,被用来指称一个特殊的“心灵状态”,也就是所谓的“空灵闲逸”状态。

康德:对无利害概念做出最系统的阐述,认为审美经验中的愉快是不带任何利害的,所谓不带有利害,就是只与对象的表像、不与对象的存在发生联系。

康德明确的区分了审美愉快与具有感官利害的愉快和具有理性利害的愉快:“我

们可以说,在所有这三种愉快之中,只有涉及有关美的趣味愉快是无利害的喝自由的,因为我们不受任何利益的强迫去做出我们的赞许,无论是感官的利害还是理性的利害……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上述提出的三种情形中,愉快[一词]要么与自然倾向相关联,要么与喜爱相关联,要么与敬重相关联,只有喜爱是唯一的自由愉悦。自然倾向的对象和由理性规律作为欲求对象颁发给我们的对象,都不能留给我们自由去使某物称为我们自身的愉快对象。所有厉害不是以需要为前提,就是引起某种需要;而由于利害是决定赞许的基础,因此它使得关于对象的判断不再自由。”

斯托尼茨:审美经验的获得取决于审美态度,审美态度就是“因为自身的缘故,对不管怎样的意识对象进行无利害的和移情的关注和静观。”

所谓“无利害的”就是“不涉及任何外在目的”;所谓“移情的”就是“因其自身的原因接受一个对象并欣赏它”;所谓“静观”,就是“观者直接针对对象自身进行感知,不涉及对对象的分析或针对对象提问”。

维瓦斯:及物阅读、与不及物阅读

2、心理距离说(布洛)

我们从事物那里获得审美感受,关键在于与对象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

“距离太近”,就审美对象方面来说,就是过于实际或真实,失去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就审美主体方面来说,就是过于介入,采取参与者的态度,把审美对象当做实际事物来看。

“距离太远”,就审美对象方面来说,就是过于抽象,失去了真实性,失去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就审美主体方面来说,就是过于超脱,采取旁观者的态度,把审美对象当做与自己无关的对象进行研究和分析。

所谓“适当的距离”就是不即不离。

二、审美经验的因果理论

1、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有意味的形式’就是我们可以得到某种对‘终极实在’之感受的形式……”即“形而上的假说”。

根据克莱夫贝尔,审美经验是一种特殊经验,是由艺术形式引起的对绝对实在的体验,具有狂喜、迷狂、深刻等特征,与宗教经验相似。因此,克莱夫贝尔不仅像态度理论那样,给出了达到审美经验的条件,而且给出了审美经验自身的特征,这是他不同于态度理论的地方。

2、微妙的日常经验

3、比尔兹利的综合①、审美经验是对对象的集中关注②、审美经验具有相当程度的强度或密度③、审美经验具有统一性,是一种连贯的和完成的经验。

三、对审美经验理论的批判与辩护

1、迪基的批判“审美态度的神话”(对距离说、无利害说的批判)、因果理论的批判(对比尔兹利的综合批判)

2、比尔兹利的辩护

“高峰体验”处于高峰经验中的人,比其他时候感到更加整合成一体(统一的、整体的、全部的一片)

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调查一批有相当成就的人士时,发现他们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马斯洛把这种感受称之为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兴奋与欢愉的感觉,那种感觉犹如站在高山之颠,那种愉悦虽然短暂,但却可能尤其深刻,那种感觉是语言无法表达的,心理学家称之为“高峰体验”。

四、分离式的审美经验和介入式的审美经验

1、心理学美学弗莱因斐尔斯将审美者分为“分享者”、“旁观者”

分享者:观赏事物,必起移情作用,把我放在物里,设身处地,分享它的活动和生命。

旁观者:则不起移情作用,虽分明察物是物,我是我,却扔能静观其形象而觉其美。

旁观者高于分享者。

2、环境美学外在者:旅游者、内在者:当地居民专家

五、审美经验作为人生在世的原处经验

1、后现代主义的解释

一种好的审美经验是介入和分离的“叠加”或“切换。

“叠加”说的是介入和分离同时发生,用介入来抵制分离,用分离来抵制介入。“切换”说的是介入和分离相继发生,用介入来替代分离,用分离来替代介入。事实上,审美经验中出现的这种叠加和切换的现象,就是人类经验的原初形式。“分离”和“介入”是浑然一体的。

尼采:现实和真理总体上变成了审美。

威尔什:审美经验处于基础的位置,这个新的基础不是存在、上帝、理念、意识、物质、语言,而是审美经验。不仅现实是审美地构成的,真理是审美地构成的,就是作为排斥审美的”合理性”本身也是审美地构成的。也就是说,真理是由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的,一方面是审美,一方面是合理性。审美是原处的,合理性是后起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威尔士提出了所谓的“美学转向”,认为审美可以成为无基础时代的基础。

2、中国古代美学的启示

在中国古典美学看来,审美对象体现的是“事物”和“前真实”的样态,与此相应,审美经验体现的就是“自我”的“前真实”的样态。这种共同的“前真实”样态中,自我与事物、主体与客体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王夫之: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者……。

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维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

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总之,审美经验的这种原初性、不可分析性,与我们揭示的审美对象的特点相类似。审美对象不是事物,也不是事物的任何外观或知识,而是事物在向外观或只是的显现途中,一句话是事物在无概念状态下的自然显现。于此相应,审美经验既不是对事物的经验(如克莱夫·贝尔),也不是对关于事物的知识与认识(如古德曼和丹托),而是自我的一种特殊状态。这里“自我”与“事物”类似。每个事物都有不同的“面貌”,就像每个自我都有不同的“身份”。美既不是事物,也不是事物的一种面貌或所有面貌,就像审美既不是自我,也不是自我的一种身份或所有身份。美是事物在无概念状态下的自然显现,审美是自我在无身份状态下的自由逗留。活泼显现的事物是事物本来样子,自由逗留的自我是我自我的本来样子。审美经验具有穿透一般现象世界的外壳进入事物本身领域的功能,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审美经验是人生在世的原初经验。

第四章审美情感

审美特定态度和经验中显现的特殊样态

审美对象无概念、前概念的显现

审美经验无身份、前身份的自我逗留

一、康德论审美愉快

1、感官刺激的愉快:感官刺激的愉快受到胜利条件的限制,比如美食汇让我们感到愉快,这是美食刺激我们的味觉的效果。

道德满足的愉快:受到道德法则的限制,比如对于德高望重的人我们会感到愉快,这是道德法则要求我们的结果。

这两种愉快都不是审美愉快,因为这两种愉快中我们都感到某种外在的压力,它们不是我们自由游戏的结果。

2、只有无利害的愉快才是审美愉快。

审美愉快是无利害性的,因此它对对象的存在是否毫不关心。一张以美食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引起了我的愉快,这种愉快源于我对绘画形式的静观,与画中的美食是否真的存在毫无关系。

无利害性的愉快是一种无私的愉快,近观这种愉快是主管的,但却没有任何主观内容或偏见。因此我们可以要求别人产生同样的愉快。总之,康德所说的审美愉快,就是由对象的形式引起的无利害的愉快。

克莱夫·贝尔对愉快本身进行了限定,在他看来,引起愉快的对象的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审美愉快是所有愉快中最深沉、最热烈、最持久的愉快。

二、审美情感的多样性

审美愉悦是指人的精神从总体上得到一种感发、兴发,它的情感色调绝不是单一的。审美愉悦不仅仅是和谐感,也有不和谐感。审美愉悦不仅仅是快感,也有痛感。审美愉悦不仅仅是喜悦,也有悲愁。

1、审美情感不限于快感

2、审美情感包括欲望的满足

(吉川幸次郎:我喜欢中国文学,因她它是彻头彻尾的人的文学。歌德是伟大的,

但丁也是伟大的,但他们都是神仙文学,英雄文学,不是凡人的文学。荷马史诗

和希腊悲剧、喜剧,它们都是表现英雄、神仙和妖怪。

与它们同时的《诗经》,是以我们大地上的平凡的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的悲与喜作为歌咏的题材,所叙述的都是实在的事件。)

3、审美情感包括道德的满足

(姜夔《疏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4、审美情感的开放性

悦耳悦目社会性愉悦

悦心悦意审美观念和人生态度

悦志悦神超道德的境界

三、情感的净化

1、情感净化说的涵义

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情感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束缚,会出现为情所困的现象,而在审美经验中感受到的情感不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束缚,相反会成为一种自我解放的手段。究其原因一般说来,这里的差别在于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我们没有仁义支配的自由,但对于审美经验中的情感我们则有这种任意支配的自由。“净化”是亚里士多德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他将净化用来描述悲剧的效果,认为悲剧的作用是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情感得到净化。

悲剧给人的痛感不是实际的痛感,而是“无害的痛感”,或者说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的痛感;悲剧的目的不在于让人沉浸在真正的痛苦和哀伤之中,相反是将人们从痛苦和哀伤中解放出来,使人的灵魂重新进入一种平静、安宁的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中体验着自由的喜悦。

2、情感净化说的局限

四、虚构的悖论

1、虚构的悖论

①读者或观众对于某些他们明知是虚构的对象,如虚构的人物产生诸如恐惧、怜悯、欲望、羡慕之类的情感经验。

②产生诸如恐惧、怜悯、欲望等等之类的情感经验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经验这些情感的人们要相信他们的情感对象是存在的。

③读者和观众知道那些对象是虚构的,他们不相信那些对象是存在的。

2、幻觉主义

幻觉主义主张,虚构的文意作品能够让欣赏者产生幻觉,将虚构的东西当做真实存在的对象。

3、事实主义(亚耐尔)

人物是虚构的,但是这个人物形象所指的那一类人在现实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

4、虚构主义

瓦尔顿:假装理论,明确反对命题1(幻觉)瓦尔顿看来,我们对文意作品中的虚构对象的情感反应不是真实的,而是假装的。“假装的情感反应”,

还有“类似的害怕”、“类似的同情”:这种类似的情感反应与真实的情感反应在现象上有许多相似性,但它们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情感反应,类似的情感反应是

假装的情感反应。

亚奈尔将瓦尔顿的看法称为虚构主义,根据虚构主义的说法,我们在欣赏文艺作品时,不仅知道那些人物和事件是虚构的,而且知道我们自己的情感也是虚构的或假装的。我们假装对虚构的对象产生情感反应,因此我们产生的只是类似的情感反应而不是真实的情感反应。

5、现实主义/思想理论

由某物引起的恐惧:我们想象吸血鬼产生的恐惧,是由我们的想象和思想引起的,并不是对我们想象和思想的恐惧。我们的想象和思想本身并不恐惧,经由想象和思想引起的恐惧还是对吸血鬼的恐惧。

对某物的恐惧:指的是恐惧内容上的区别,比如对吸血鬼的恐惧不同于对黑蜘蛛的恐惧。

博兰尼的身心关系理论

集中意识心灵“对”对象的意识非名言知识

辅助意识身体“从”对象和身体的意识名言知识

指与月

僧问:“指即不问,如何是月?”

师曰:“阿那个是汝不问底指?”

又僧问:“月即不问,如何是指?”

师曰:“月。”

曰:“学人问指,和尚为甚么对月?”

师曰:“为汝问指。”

——《五灯会元》

对月的意识就是“集中意识”,对指的意识就是“辅助意识”

第五章审美创造

一、创造的观念

1、制作和创造

2、创造即制作

古希腊人根本就没有可以与“创造”或“创造者”相对应的术语,“制作”一词就足以让艺术家们心满意足。在柏拉图看来,我们可以称木匠为床的制造者,但不能这样来称呼画家,画家只是模仿者,模仿神和木匠所制造的床。

3、艺术即创造

艺术创造的观念很可能起源于上帝创造的观念,在西方文化中,直到基督教的兴起才有真正的创造观念

4、制作与创造

※古希腊/基督教:不同的创造观

造物主创造世界不是“无中生有”,而上帝创造世界是“无中生有”

造物主的创造不是自由意志的体现,因为造物主的创造是赋予物质以形式。上帝创造不是赋予物质以形式而是“无中生有”,这种创造是上帝自由意志的体现。如果上帝创世是一种真正的创造的话,那么造物主创世就只能是一种制作

5、克罗齐、科林伍德论创作

混沌的情感

直觉形式

清晰的情感

艺术家的创造是将一种混沌的情感状态表现为某种清晰可见的情感,或者赋予混沌感觉以直觉形式,那么艺术创造就是柏拉图造物主意义上的制作,而不是基督教上帝的创造。

6、克利斯特勒:三种创造,神学的创造、艺术的创造和人的创造

在这里的三种意义上的创造,其含义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适用的领域发生了变化:创造从座位上帝所独享的特权,扩展成为艺术家的一种独特的才能,再进一步扩展到广大的人类活动领域。

(浪漫主义运动将艺术家抬高到所有其他人类之上。“创造的”这个词语第一次不仅应用于上帝,而且应用于人类艺术家。……

艺术家不再受理性或规则而是受情感和情绪、直觉和想象的指导;他生产新奇和原创的东西,在接近其最高成就上,他是天才。

在19世纪,这种态度变得普遍起来,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这个很难相信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世界的时代,却显然不难相信人类艺术家从虚无中创造出他的作品。)

二、创造与灵感

1、灵感论:在所有的艺术中,尤其以诗的创造最强调灵感的作用。

2、艾布拉姆斯将诗人受灵感鼓舞创作总结为四个特征:

①、诗是不期而至的,也不用煞费苦思。诗篇和诗段常常是一气呵成的,无需要人预先设计,也没有平常那种在计划和目的的达成之间常有的权衡、排斥和选择过程。(高效)

②、作诗是自发的和自动的;诗想来就来,想去就去,诗人的意志无可奈何(自发)

③、在作诗过程中,诗人常常感到强烈的激情。这种激情通常被描述为欢欣或狂喜状态。(激情)

④、对于完成的作品,诗人感到很陌生,并觉得惊讶,仿佛是别人写的一般。(超常)

3、奥斯博《论灵感》

神赐论:最早使用灵感一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他将灵感视为一种狂热的精神状态,认为这是诗人成功的秘诀。柏拉图看来,诗不是诗人的创造,而是“神的诏语”

天赋论:随着浪漫主义美学的核心观念建立起来,主张灵感是天才自然而然的、不受任何约束的显露。(雪莱:诗歌和艺术中反映出与普遍真理所具有的特殊联系。区别:天赋论相较于神赐论,主张灵感是从自身心灵之中的一个既意识不到、也控制不了的地方生成的)

本能说:受弗洛伊德的影响,20世纪出现了本能论的灵感观。主张灵感是个人潜意识的表现。奥斯博纳在对这种观念作了一定修正后认为,灵感是“导向观念”加上“直觉本领”以及无意识的协助作用,它能够很好的说明个别艺术作品的创造情形。同时,后续灵感可以作为最初灵感的修正和丰富。

4、斯泰因克劳斯的灵感理论

持续灵感称为“普遍灵感”,适合于需要长时间完成的作品的创作,甚至指一种持久的灵感状态。

瞬间灵感称为“特殊灵感”:特殊灵感适合于只要较短时间的单个作品的创造,“集体灵感”与奥斯本那“个体灵感’相对。

三、创造与天才

1、沙夫茨伯里的天才说

美的世界是一个超越的世界,我们既不能通过感性也不能通过理性而只能通过创造性的直观才能洞见那个超越的美的世界,具有这种创造性直观能力的就是天才。

2、康德天才说

①、独创性:天才是一种产生出不能为之提供任何确定规则的那种对象的才能,而不是一种由对于那可以通过遵循某种规则来学习的东西的技巧所构成的素质;因此,天才的首要特性一定是独创性。

②、典范性:由于胡闹也可能是独创的,因此天才的作品也必须是典范,即它们必须具有示范作用;因而尽管它们本身不是产生于模仿,但却必须供别人来模仿,即作为判断所依据的标准或规则。

③、超理性:天才自己不能描述或科学地致命它是如何创造出自己的作品,相反,它作为自然提供规则。因此,若果一个作者将作品归功于他的天才,他自己就不知道他是如何依据哪些理念而得到它的;他也不能随心所欲的或通过按照计划来设计那些作品,不能用规则将[他的创造过程]传达给别人以便他们能够创造出同样的作品。

④、立法性:自然通过天才不是为科学、而是为艺术颁布规则,而且这也是就这种艺术是美的艺术而言的。

3、英法天才说

曼德维尔、休谟和狄德罗:反对超验实在、先验真理、内在道德秩序

4、希腊思想:多样、无序、冲突、变化和肉体性

马基雅维利

曼德维尔

休谟:冲突

狄德罗:性欲

四、创造与实验

1、影响还是独创?

“美学领域里每一次重大的觉醒似乎意味着越来越善于否认曾经受到过前人的影响;与此同时,一代一代的追逐声名者不断地将别人踩翻在地”为了表明这里的艺术是独创性的,艺术家们开始清晰自己身上的传统脚印(影响)。

2、阿多诺论独创性

3、阿多诺:否定辩证法

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中没有和解,只有不断的否定。在阿多诺看来,最能体现这种否定辩证法的就是现代艺术,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使的整个社会现实都服从“同一性”原则,进而造成现代社会的不公正性和虚假性。

以通俗艺术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不仅是工具理性的同一性思维的产物,而且麻痹人们对“非同一性”存在的敏感,让人们对工具理性的统治逆来顺受。现代主义艺术的革命性就体现在对非同一性存在的拯救。

五、阿尔佩松论艺术中的创造性

1.创造应该具有正面的价值。

2.创造是一种罕见的成就。

3.创造性通常意味着独创性。

六、创造的结果

1、生动之物

2、生动之人

第六章审美解释

一、浪漫主义文艺批评的意图主义倾向

表现论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克罗齐和科林伍德为代表的直觉-表现,一类是以托尔斯泰和杜威为代表的交流-表现。其根本区别是:直觉-表现论在表现之前不知道要表现的确切内容,交流-表现论在表现之前就要知道表现的确切内容。

直觉-表现论强调艺术家在表现之前并不知道自己要表现什么,只有通过成功的表现才知道或直觉到自己的表现内容,这样的表现本身就是艺术家的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探测活动。科林伍德:情感在形式中生成。

交流-表现论认为艺术家在表现之前就已经知道自己的情感,艺术家进行表现的目的不是自我认识,而是与观众进行交流。托尔斯泰:艺术的目的在于将艺术家体验到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让别人也体验到同样的情感

二、反意图主义的盛行

1、新批评:意图谬误

“意图谬误”的主张最早于1943年由比尔兹利、威姆塞特提出。主要意思在于:

①艺术家意图与文学作品解释没有任何关系;

②诗歌中真正说话者是一种“戏剧性的说话者”,而不是作者自身;

③批评家的任务,是对进行文本的诗学研究,而不是关于作者传记和心理的个人研究。

2、修正的论证:为了回应批评者的批评,比尔兹利和威姆塞特随后对“意图谬误”的主张进行了更严密的修正:

①、“两个对象的论证”,比尔兹利明确提出了“两个对象的论证”,认为艺术作品与艺术家在本体论上是全然无关的两种东西:艺术作品是物,艺术家是人。意图是艺术家中的私人事务,作品是艺术界的公共事务,不能混为一谈。批评家的任务是研究艺术作品,而不是研究艺术家。如果批评家去关注艺术家的心理和个人经验,就明显离开了批评家应该关注的对象。

②、“戏剧性说话者的论证”,认为在所有作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找到一种特别的说话者,也就是戏剧性说话者。文学作品中的这种说话者不是作者,或者说只是作者假装的样子,不能将戏剧性说话者及其意图与作品及其意图等同起来。③、“意义论证”,比尔兹利提出了一种许多反意图主义都共有的“意义论证”,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不受由作者的私人意图决定的,而是由字典中的词语意义和

语法决定的。从作者的意图角度来说,作者可以通过特殊的规定而使任何一个词语具有任何一种意思,比如“红”这个词语来表达“绿”的意思,但读者并不会根据作者的意图将“红”这个词语的意义理解为“绿色”,而是根据字典将“红”的意义理解为“红色”。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字典、语法等大家共有的东西来理解作品的意义,而不能通过私人意图来理解作品的意义。

“一旦事实不再依据直接作用于现实的观点来叙述,而是非及物地叙述,也就是说,最终除了符号自身的那种运行功能之外,其他所有功能都与之无关,一旦这种断裂发生,声音失去它的源头,作者自己步入他的死亡,写作就开始了。”读者的阅读也是一种写作

诗歌就是把聚合关系投射到组合关系上:

“落日故人情”将落日看成背景是组合关系,而把古人离别与落日联系起来则是聚合关系。“枯藤老树昏鸦”在情感性质上是聚合的,放在一起则是组合关系。

三、意图主义的复兴

1、赫什认为解释与作者的意图密切相关,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强调根据语法和字典来理解文本不同,解释学强调只有根据包括作者意图在内的更大的文化背景才能理解文本,从而形成著名的解释学循环:部分需要根据整体来理解,整体又需要根据部分来理解。

2、施莱尔马赫:古典解释学

在施莱尔马赫看来,文本表达的就是作者的思想,思想和思想的表达在本质上完全是一回事,因此,理解文本的意义就等同于理解作者的思想

为此施莱尔马赫从方法上解释区分为四个步骤:遵循语法规则的解释、心理学上的解释、比较的解释和预测的解释。

(遵循语法规则的解释和比较的解释力图显示语言所表达的客观意义,心理学上的解释和预测的解释力图发掘作者的主观意图,只有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对文本做出正确的解释。)

3、赫施的观点

(1)对于正在讨论中的诗歌文本来说,每个矛盾的解释陈述都是符合的。

(2)严格说来,这两个相互矛盾的陈述中只有一个是真的。

(3)如果两个解释陈述中每个都符合文本,真的解释陈述就是那个适用于作者意欲表达的意义的陈述。

4、奥斯丁:言语行为

三种言语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

所谓言内行为是指某个人说某个东西的行为,言外行为是指某人在说某个东西时所做的事情(表达的意向),言后行为指的是某个通过说某个东西所做的事情。(言内和言外行为是由说话者发出,言后行为是由听话者发出)

5、纳普和迈克尔斯“意义都是意图性的”极端意图主义,不符合文艺作品解释的实际:①、某些鸿篇巨制的复杂性,作品可能没有成功的表现作者的意图,或者说表现的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安娜》必须遵从其性格逻辑,而安娜之死则是要遵守其道德逻辑)

②、我们无法了解作者写作那些诗歌时的意图,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中的作品解释和欣赏。

③、即使我们知道作者的意图,也并不影响我们以不符合作者意图的方式来解读他的作品。(例如中国历史上许多表达男女爱情的诗歌实际上是表达对权力的羡慕,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将这些诗歌当做爱情诗歌来欣赏)

6、赖阿斯:是一种语义的意图。赖阿斯承认语言的意义不同于言语的效力,但他主张读者可以从说出的话语中推断出效力而无须询问作者的意图,也就是说,读者将从说话者说出的话语中推断的效力归结为说话者的实际意图。(隐含作者)

赖阿斯与纳普和迈克尔斯不同,前者是由读者从说出的话语中推断作者的意图,后者是从作者的意图中推断出话语的效力,前者无需从文本之外去探索作者的意图,后者必须从文本你之外去探索作者的意图,换句话说,赖阿斯的意图是一种语义学的意图,纳普和迈克尔斯是一种心理学的意图。

7、巴克森德尔:艺术之间的互文性或文本间性,温和的意图主义

①、意图并不是指艺术家的主观心理状态,而是指客观的惯例理性。

②、艺术家本人对这种意图有可能没有明确的意识,因此艺术家对于自己意图的说明只能为我们了解他的意图提供有限的证据,而不是唯一的证据

③、如果艺术家对自己的意图的描述与图像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就应该修正艺术家的描述。

8、沃尔海姆:“回溯式”艺术批评,即强调艺术批评是对艺术创作过程的回溯描绘。反对将艺术研究完全建立在语言学的基础上,而主张从现象学和精神分析的角度进行艺术研究。

四、实际的意图主义与假设的意图主义

1、假设的意图主义(列文森)

以区别于实际的意图主义,主张意图不是实际的作者的意图,而是理想的读者假设出来的作者的意图。列文森认为,他的这种假设的意图主义既不是通常理解的那种意图主义也不是反意图主义,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建构性的或推断性的意图主义。

2、范畴意图与语义意图

“范畴意图”是作者决定他的文本被怎样对待的意图,比如作者决定他的文本被视为小说。

“语义意图”是作者在他的文本中实际体现的意图,比如作者决定他的小说具有如此这般的意义。

3、适度的意图主义

鉴于极端的意图主义具有各种明显的缺陷,一些美学家主张在对它进行修正和限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度的实际意图主义”,具体说来,适度的意图主义只是宣称艺术家的实际意图与解释有关,艺术家的实际意图限制了我们对艺术作品的解释。就文学文本来说,适度的实际意图主义者认为,对文本的正确解释是与作者实际意图相一致的文本意义。

第七章审美趣味

趣味:前美学味觉

美学审美判断

后美学社会阶层的划分标志

1、亚里士多德:知识的形成过程

外感官提供零碎感觉——(视觉直接与想象相连、其他感官以接触感知、触觉最具分辨力、味觉有精确的识别力)——内感官形成共通感觉

(反驳共通感:有相似的功能但并非有相似的结构)

感觉——直觉 <——> 功能——结构

2、趣味作为美学概念最终形成

莎夫茨伯利:“情感判断的直接形式就是趣味”

沙夫茨伯利尤其强调情感在道德和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我们的敏感本身就具有判断能力,情感判断的直接形式就是趣味,这种情感判断或趣味是德行和美的基础,是形成有教养的性格的核心。

他区分了三种不同的趣味:坏的趣味是“做作的”趣味;好的趣味是“合适的”趣味;在这二者之间是一种“自然的趣味”。自然的趣味如果没有得到好的培养,就会变得平庸和做作,成为最差的趣味;相反如果得到良好的喝真正的塑造,就会成为道德上和审美上都是好的趣味。

3、洛克:知识的起源

一种是由感觉直接提供的简单观念;一种是由心灵对于自身有关简单观念的能力的意识所提供的反思观念。(比如我们既可以意识到红这种颜色,而且能够意识到我记住红看起来像审美样子的那种记忆能力,这种我具有记忆能力的观念就是洛克所说的反思观念。)这两种观念就是所谓的经验主义哲学的主张。

4、哈奇森接受了简单观念的主张,但反对反思观念的主张,而是主张用内感官来取代洛克的反思观念。对于美这样的心灵观念的认识,既不能靠外感官,也不能靠反思,而只能靠内感官。

内感官和外感官一样,都是对感觉对象的直接反应,但它们的区别在于:

①内感官属于心灵,不属于外感官。

②内感官不直接应用于事物,而是应用于事物的观念。

哈奇森的标准:多样统一

二、趣味的标准

1、休谟对趣味标准的论证

哈奇森:重蹈古典主义的形式主义老路

休谟:单凭经验不能给出关于艺术的确定知识趣味是敏感,只要意识到它,就总是真实的趣味有标准,伟大作品超越时间和文化差异

2、休谟:如何确立趣味的标准

趣味作为一种敏感,没有抽象的标准。

对伟大文学的认同,表明趣味有标准。

趣味的标准可以转移为批评家的标准。

精致的敏感或想象力、对优秀艺术作品的鉴赏、广泛比较、破除一切偏见,健全的理智

3、舒斯特曼对休谟理论的解析

休谟摆脱了实在论的痕迹

休谟违背了自然主义路线

休谟将对特权顺从解释为自由决定

三、趣味作为共通感

1、康德:趣味

主观性的:反应的趣味,受经验规则支配

客观性的:反思的趣味,受先验规则支配

2、康德对趣味判断的分析(必考内容)

质的方面无利害的快感

量的方面无概念的普遍有效性

目的关系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模态方面无规律的合规律性

四、趣味与审美判断

所谓审美判断,就是对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做出判定。

1、局部特性和区域特性

局部指的是一个复合体重绝对同质的“部分”,在这种“部分”中不能在分析出其他的组成部分,比尔兹利将这种无部分的部分成为“元素”,分析的目的就是将一个复合体中的各元素区分出来,但是对于元素本身,不能再进行分析。局部特征指的就是这种元素。

所谓区域特征性指的是复合体本身的特性,它可以是由各种元素累积而成的,也可以是从各种元素中凸显出来的。

无论是累积的特性还是突显的特性,都是指复合体整体的特性,而不是指构成整体的部分的特性。

2、西布利:审美特性和非审美特性

我们说一部小说中有大量人物,涉及工业城镇的生活;一幅绘画用了灰白的底色、蓝和绿的主色,在前景中有一些跪着的人物;一首赋格曲中的主题在某一点上转回了,而且伴随着一个加速的结束;一部戏剧的情节发生在一天之内,在第五场的时候有一幕和解的场景。任何一个具有正常的眼睛、耳朵和智力的人,都能够做出这种评论,都能够指出这种特征。

另一方面,我们也说到一首诗是非常紧凑的或非常动人的;一幅画缺少平衡感,或者有一种宁静和安详,或者人物的聚集创造出了一种令人愉快的张力;一部小说中的人物从来没有真正生动起或鉴赏力的趣味、知觉或敏感,这是相当自然的;对于第一组特征,我们不会说需要运用这些能力。

3、把握艺术特性的前提

①需要艺术史知识、一般历史知识

②需要艺术理论、美学理论

③需要相关的技术、材料知识

④需要艺术家的生活经历、思想情感

第八章审美与科学

一、美与真的冲突

1、古希腊美学

柏拉图:鉴于诗人模仿常常会造成以假乱真的混乱,滋长哀怜和感伤等不良情感,因此柏拉图要给诗人“涂上香水、戴上毛冠,请他到旁的城邦去”。将诗人赶出理想国,用哲学家来取代诗人称为理想国的统治者,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哲学可以提供知识,而诗人只是制造幻象。

柏拉图哲学中将世界划分为三个层次: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

(只有理念世界是最真实的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而艺术世界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所以艺术世界同真理隔着三层,是真理的影子的影子。·亚里士多德

命题知识:真——哲学

实践知识:美——艺术

2、德国美学

康德:审美判断/经验知识

审美判断不是提供知识的规定判断,而是获得愉快的反思判断。获得知识的规定判断是将特殊归结在普遍之下,获得愉快的反思判断是为特殊寻找普遍。将多种多样的感觉归结到确定的概念之下,是我们获得经验知识的前提;

但审美判断是无功利、无概念、无目的的。

席勒:将感性与理性的为难用审美来沟通。始终徘徊于诗与哲学之间。

瑞恰慈:语言的符号用法和情感用法(语义学)

①真——科学意义——符号用法

②真——可接受性

③真——真诚——(追求)——情感用法

苏珊?朗格:一种专供耳朵而不是眼睛,从而是一种可听而不可见的形式的运动,这便是音乐的本质。

在朗格看来,音乐是一种呈现符号,它并不直接指称人类情感,因此它不是一种情感语言。但是由于音乐在逻辑上或者形态上与情感相似,因此它能够显示语言无法显示的情感形式。

二、美作为真的初级阶段

维柯:“诗性智慧”是每个民族幼年时期都天然地拥有的智慧。但它必将被哲学智慧所取代。

黑格尔:把艺术史分为三个阶段(艺术终结论)

①、象征型艺术——形式>内容:艺术史的最初阶段。(象征性艺术的一般特征是用形式离奇而体积庞大的对象来象征一个民族的某些朦胧的思想。如印度、埃及、波斯登东方民族的建筑,金字塔、神庙等。

②、古典型艺术——形式=内容:象征型艺术走向解体,让位给古典型艺术。到了古典型艺术,精神才达到主客观的统一,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才达到完美的契合。如希腊雕刻,尤其借以表现神的人体雕刻。因为人首先是从他自己身上认识到绝对精神(即人是精神本身),而同时人体又是精神的住所,是精神的最适合的表现形式。因此在人体那里,精神和精神的表现形式——灵与肉,得到了有机的统一。(中国:人体=欲望、衣冠=礼法)

③、浪漫型艺术——形式<内容:由于精神是无限的、自由的,而古典艺术所借以表达精神的人体毕竟是有限的、不自由的。这个矛盾导致浪漫艺术的兴起。在浪漫艺术中,无限的心灵发现有限的物质不能完美地表现它自己,于是就从物质世界退回到它本身,即退回到心灵世界。

这样,浪漫艺术就达到了与象征艺术相反的一个极端:象征艺术是物质溢出精神,而浪漫艺术则是精神溢出物质。其代表是绘画、音乐、诗歌。

就无限精神的伸展来说,浪漫艺术处于艺术的最高阶段,但是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一致来说,古典艺术才是最完美的艺术。

艺术的终结:在浪漫艺术中内容和物质形式进一步进行分裂的时候,就会导致浪漫艺术的解体,最终背离美的定义。这种解体不仅是浪漫艺术的解体,也是整个艺术的终结。最终艺术让位给哲学,人们不能满足于从感性形象去认识理念,精神就要进一步脱离物质,从而以哲学的概念形式去认识理念。

三、艺术与科学的分野

1、外在表征

2、艺术与科学的区别

A.感觉世界或客观规律:艺术倾向于表现感觉世界,科学理论总要面对自然规律的审判。

B.第二性质或第一性质:艺术家要表现和传达感官世界,与科学家不同的是他们不可忽视事物的第二性质。第一性质是指事物的广延、形相、运动、静止、数目等可以用力学和数学加以测量的物质;第二性质是指事物在我们的感官上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声音、滋味等。

C.现象本身或本质追问:由于艺术世界是人类经验的最初的和最重要的世界,因此艺术家没有必要深入到知觉现象下面去探寻因果规律。同科学的还原主义相反,艺术要保持感觉世界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D.经典效应或不断进化:科学有明显的进步的历史,但艺术进步的说法就十分可疑。

*(艺术关注存在的真理,科学关注存在者的真理。

存在——上手——审美感性;存在者——在手——科学概念)

五、美与真的同一

1、中国美学中的美与真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风乎舞零,咏而归。”

(审美的原始状态)

王夫之:现量/比量

人们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自相”,这就是“现量”,是纯感性知识。“比量”则以事物的“共相”为对象,由记忆、联想、比较、推度等四位获得所获得的知识。

现量和比量的区别相当于知识有直接知识和推论知识或者非命题知识与命题知识之间的区别。

在中国哲学家看来,世界向人直接呈现的就是现量,这是世界最真实的样子。(“僧敲月下门”,只是妄想揣摩,如说他人梦,纵令形容酷似,何尝毫发关心?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作想也。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

“长河落日圆”,初无定景,“隔水问樵夫”,初非想得:则禅家所谓现量也。)

2、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说

存在——时间——境域(天、地、神、人)

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只是真理的一种显现方式。真理的显现方式还有本质性的牺牲供奉、思维、国家的奠基等。但是海德格尔认为在这些形式中艺术是最好的。因为真理有在艺术作品中栖息的嗜好,这种嗜好或倾向来自真理的本质:真理本质上是置于存在者中的争执,在存在者中,以争执的形式显现自身,并要求栖息于存在者中,以便发生影响。

真理:从前——认识——符合论;海德格尔——存在——解蔽。

(将人带入“林中空地”,不是“澄明”而是“疏明”,在打开与关闭的过程中“争执”)

3、古德曼

第九章审美与道德※

一、美与善的同一

1、词源学的根据:“美”“善”从“羊”/羊大为美

2、美学史根据:美是适合。一方面是适合于使用者的目的;一方面是适合于事物自身的目的。

从环境美学的角度看,蚊子的美也许就在于它的构造刚好适合于吸人血。但吸人血不符合人的目的,因此我们通常认为蚊子不美。当然也有事物本身的目的与使用者目的相符合的现象,如马。

因此,“美在适合”就包含的两方面的含义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它们有可能是矛盾的(蚊子),有可能是协调的(马),有可能是部分矛盾部分协调的(妻子)。同时,还有可能违反直觉和常识(比如色诺芬《会饮》中关于眼睛美的讨论)

二、美与善的分离以及对美的攻击

1、儒家“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美善之间的冲突

2、道家“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庄子?山木》”(得意忘形)

“德有所长,形有所忘”

(道家不追求现象上的美,反而只追求天地之间的大美)

3、墨家否定美和艺术——否定人们对艺术和美的追求——“非乐”

将人当做物体而忽略精神

4、柏拉图三种世界,诗人常常滋长不健康的情感。

让人们患上“哀怜癖”“感伤癖”

5、卢梭社会契约论、人生而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以情感对抗理性以自然对抗文明

三、美与善的初步和解

在中外美学史上,有一种普遍看法:美与善之间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美是形式,善是内容,而且主张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

1、托尔斯泰的艺术观

美学是伦理学的表现,即按俄国的说法,艺术表现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如果感情是好的、高尚的,那么艺术也将是好的、高尚的,或者相反。

“艺术所传达的感情价值是根据人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而加以评定的,是根据人们从中看到的是生活中的善与恶而加以评定的;而生活中的善与恶是由所谓宗教来决定的。宗教代表着某一时代、某一社会中的优秀先进人物所能达到的对生活的最高深的理解。因此只有宗教在过去和现在任何时候总是评定人的感情的根据。”

艺术需要超越性,则需要宗教性;而宗教需要艺术去直观的表现。

原初情感:关乎利害

艺术情感:无关乎利害,是超越的。

2、中国古代的文以载道说

“诗言志”:整个《诗经》被看成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教科书。(《关雎》被解释

为歌颂后妃之德的道德说教诗)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孔子删诗,用道德标准衡量诗歌的价值。

文以载道:

荀子(奸言,虽辨,君子不听)、杨雄(一切言论以“五经”为准)、刘勰(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宋明理学家周敦颐(文所以载道也)、新中国文艺界“道”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理念。

魏晋时期:文学的自觉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

2.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四、美的独立价值

1、西方的论证

雨果:为艺术而艺术(唯美主义,王尔德)

克罗齐论艺术:直觉即表现

“直觉活动、概念活动、经济活动和道德活动。”

将艺术分为两种不同的活动,道德是实用的,起于意志;艺术是情感的,起于直觉。不能以道德标准评判审美意象,不能以道德观点批评艺术问题

3、对美的独立性的三种辩护

A认识论的辩护 B本体论的辩护 C美学的辩护

五、美与善的深层关联

1、卡罗尔的论证

认识论来说,尽管艺术作品不给我们提供关于道德的命题知识,但是它们仍然可以传达道德洞见,给我们道德方面的教益。

本体论来说,尽管艺术作品是物,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对艺术作品进行道德评价。审美上来说,尽管到的上的缺陷并不是我们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唯一标准,但是由于作品的道德缺陷可能引起作品的形式缺陷,作品的道德优点可能凸显作品的形式优点,因此从道德上来评价作品与从审美上来评价作品可能并不矛盾。

2、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

想象力和知性协调把握优美的对象(形式),排除道德的考量是形式美学。(实践理性)

无形式的崇高对象能被道德理性所把握(无形式)

美是道德的象征,当知性无法把握时,想象就产生一种无能感,然后想象力意识到人心有一种把握无限的能力,在审美关照中提升人的精神力量,获得无目的的崇高快感,由痛苦转向对自身理性力量的快感,即想象力和理性的和谐(道德理性)

3、儒家美学的相关论证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希望诗书礼乐能够成为实现道德理想的途径。王夫之:能兴者即谓之豪杰。这里所说的“兴”,就相当于现代美学所说的审美经验,审美经验的目的不在于给人以知识,而在于给人以志气和敏感,这种志气和敏感是称为豪杰进而称为圣贤的基础。

第十一章审美与自然

一、中国美学中的自然

致用,功利上实用的欣赏→比德,伦理化的美学→畅神,虚灵化、情致化

致用——朱光潜:在中国和在西方一样,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都比较晚起。最初的诗都偏重人事,纵使偶尔涉及自然,也不过如最初的画家用山水为人物画的背景,兴趣中心却不在自然本身。

比德——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山,故乐山。朱熹

畅神——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二、西方美学中的自然

1.自然美的沉睡

几百年来,阿尔卑斯山只是一个可怖的对象,到18世纪末时才为人们所赞叹。再晚此时候,又揭开了原野和海的美。也许可以一般地说,随着文化的进步,特别是有了城市文化,对于文明风光的美的评价就降低了。而过去完全不被重视的荒野的自然美,却慢慢进入了人们的意识中。赫特纳

对于17世纪的人们,再没有比真正的山更不美的了。它在他们心里唤起了许多不愉快的观念。刚刚经历了内战和半野蛮状态的时代的人们,只要一看见这种风景,就想起挨饿,想起在雨中或雪地上骑着马作长途的跋涉,想起在满是寄生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2.崇高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应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的是()。A.鲍姆嘉通B.黑格尔C.车尔尼雪夫斯基D.柏拉图2.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崇高则是理念大于或压倒形式的是()。A.黑格尔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康德 3.不属于社会美的一项是()。A人的美B劳动产品的美C境界美D环境美4.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的是()。A.克罗齐B.弗洛伊德C.朱光潜D.布洛5.西方“移情说”的主要代表者是()。A.柏拉图B.立普斯C.布洛D.费希尔6.“无意识”理论的创建者是()。A.哥白尼B.谷鲁斯C.泰勒D.弗洛伊德7.“直觉说”的代表人物应首推()。A.鲍姆嘉通B.克罗齐C.布洛D.谷鲁斯8.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A.加汉姆B.丹尼尔C.马尔库塞D.麦克卢汉9.《走向艺术心理学》的作者是()。A.威廉·詹姆斯B.弗洛伊德C.鲁道夫·阿恩海姆D.冯·艾伦费尔斯10.认为“性不能自美”,只有通过后天教育才能完善人性的是()。A.荀子B.老子C.孔子D.庄子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6分,共12分)1.因为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所以一切情感说到底就是美感。2.艺术是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是审美感受的物化形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试述“劳动起源

说”。2.如何理解审美心理结构的两重性性?3.美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五、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1.为什么说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2.举例说明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不同的艺术特征。美学原理试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规律的一门科学。2、崇高: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1.B2.A3.C4.D5.B6.D7.B8.D9.C10.A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6分,共12分)1、答:错误。虽然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但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感。因为美感中的情感是蕴含、渗透着理性的心理功能,有着不自觉的理性认识内容。2.正确。因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方式,把在客观现实中的审美感受表现出来,构成可以通过感官所把握的艺术形象,可以欣赏的艺术作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答:①劳动创造了人,为审美和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②审美的发生和艺术的产生离不开劳动。2、答:①具有个体性与主观性、直觉性和非功利性。②又具有共同性与客观性,及潜在的功利性。3、答:①形象性。②娱乐性。③自由性。④普遍性。五、论述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答:(1)自然美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是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客观系。(2)人类出现以前是不存在美的,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

美学原理论文

浮华如美梦,复古却摩登 ——从美学角度评《了不起的盖茨比》 为了还原美国东海岸20年代奢华的上层社会的面貌,导演一定会极尽其华丽风格。查了一些相关资料,影片中的诸多奢华场景皆由Prada掌门人缪西娅·普拉达与《红磨坊》服装设计师凯瑟琳·马丁合作。据统计,影片中两个派对场景设计了40多件礼服,诸多奢侈品牌还提供了近600套男士服装:帅气宽松的格子西服,绅士风情浓重的平顶礼帽……该片既完美展现1920年代的华丽妖娆,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每个角色的穿戴都传达出每个角色所代表的文化、阶层在当时社会中的状态。而电影里主要有两处豪宅更将奢华直接地呈现在荧幕之上:一处是黛茜和现任老公住的豪宅,一处则是盖茨比住的豪宅。暂且不说这两座豪宅中极致华美的家具陈设,每当盖茨比伸手去抓住与他隔海相望的另一栋别墅所发出的蓝光之时,眼前这一切琳琅满目的奢华都敌不过盖茨比追逐逝去那五年爱情的美好愿望,这也是盖茨比购买这套豪宅的原因。 影片主要是通过托比·马奎尔扮演的未成名作家尼克的回忆和口述开完成的,在每一个重要段落的回忆过程前,影片将镜头对准了处于现实之中的尼克,他表达出一种惋惜之情。这样一来,为影片奠定了一种无奈与惋惜的基调。影片的回忆段落虽然极尽奢华,但是却难掩这一浮华背后隐含的悲剧结尾。 影片呈现了一个奢华的上流社会,华服霓裳伴随着节奏动感的爵士乐摇曳,珠光宝气与泛着金色气泡的香槟相互耀映。然而这一切对于盖茨比而言,还不如黛西的一颦一笑来得真实自然、动人心魄。最终,盖茨比终其一生想要去实现的爱情梦想,最终还是化为了泡影。当他被枪杀倒入自己家水池的那一瞬,除了那两声枪响以及盖茨比口中轻声的那句“黛西”外,周遭的一切似乎都真空了。满满的都是遗憾,也迎合了影片一开始就奠定的基调——曾经如此的接近过梦想,才会让人在失去的时候痛彻心扉。 作为世界文学经典名著,有人曾说它是“夏天优美而悲伤的故事”,也有人说它是美国爵士时代的诗意写照。而这一切与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有着惊人的相似——繁华尽头归于幻灭的洞见预言。影片中的盖茨比穷尽一生都没有得到他所期待的爱情,与此同时,这个故事一直以来被认为“美国梦”的崛起、旺盛与衰落的标准象征。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永垂不朽,是因为其就算经历了时间和空间的考验,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有意义的,于是,导演看到了原著小说所具有的现代性特征,将这样一个哀婉的故事配上JAY-Z的流行音乐,让影片有了其现代性的价值体现。不过,这也成为其弊端之一,总有那么一些时候,在观影之时,我们会不自觉地跳戏,原本发生在美国20年代的故事现代太过现代化,失去了原小说中应该有的复古情怀。诚然,或者可以这样说,导演是故意为之,导演以浓烈的色彩、撼人的音乐、惊人的3D视效以及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将菲茨杰拉德笔下那个繁华精致、奢华至极的世界带到现实中来,对于经典叙事痴迷的巴兹·鲁曼,让这个20年代逝去的故事披上了一层“摩登”的外衣。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自我并不是实体”是谁的观点?()(1.0分)1.0 分 A、笛卡尔 B、叔本华 C、歌德 D、康德 2杜夫海纳的灿烂的感性是指()。(1.0分)1.0 分 A、物理的实在 B、抽象的理念概念 C、情景交融 D、主客分离 3以下对美育的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美育不应该孤立起来进行,应该和提高一个人整体的文化教养结合在一起进行。 B、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十分关注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心灵的深刻影响。 C、美育是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和谐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D、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4为广大网友解决网络课问题的是()(1.0分)1.0 分 A、20932+ B、02559 C、扣扣 D、百度 4谁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并引发了将美学看作时心理科学的思潮?()(1.0分)1.0 分A、海德格尔B、费希纳C、萨特D、杜夫海纳 5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绘画把最好的东西描绘的最坏,而把最坏的东西描绘的最令人满意是因为()。(1.0分)1.0 分 A、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B、人无法把握自然美 C、自然美是独立的 D、艺术无法表现自然 6以下对于“自然的人化”说法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B、它的狭义指的是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 C、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D、以上说法都正确 7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属于()。(1.0分)1.0 分A、审美的非功利性B、审美的非自觉性C、审美的具象性D、审美的个性 8认为休闲“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的是()。(1.0分)1.0 分 A、王国维 B、胡适 C、张潮 D、欧阳修 9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自然美的性质实质上是“美是什么”的问题。 B、自然美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 C、存在着纯审美的眼光。 D、自然物的审美价值不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及人的审美意识。 10“美学”这一名称最早由谁提出?()(1.0分)1.0 分 A、黑格尔 B、康德 C、鲍姆嘉通 D、海德格尔 11《葬花词》集中反映了()的人生感。(1.0分)1.0 分 A、林黛玉 B、史湘云 C、贾宝玉 D、薛宝钗 1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愉悦性是美感的一个重要特性。 B、高峰体验会引发一种感恩之情。 C、美感只能从耳目两个感官中获得。 D、马斯洛对高峰体验的描述有助于理解和把握美感的特点。 1320世纪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对于自然美的看法是哪一种?()(1.0分)1.0 分 A、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B、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C、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D、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14不属于美育主要功能的是()。(1.0分)1.0 分 A、培养审美心胸 B、提升审美能力 C、培养审美趣味 D、形成审美风尚 15绘画美学的纲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谁说的?()(1.0分)1.0 分 A、吴道子 B、张璪 C、石涛 D、郑板桥 16下列对美学学科性质描述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艺术学毕业论文天使爱美丽的美学原理

《天使爱美丽》的美学原理 《天使爱美丽》讲述一个宛若天使凡落的一个少女,完全生 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将内心的悸动与憧憬化成一幅幅画卷, 当然也带些无伤大雅的小恶作剧。 作为一部极具代表性的经典喜剧,影片却讲述了一个 并不能让所有人开怀大笑的故事:满目琳琅遮掩的是个人的孤独,五彩斑斓背后的是现实的反思。它包含着由于哀伤和苦乐参半的 情调。它描写了一群孤独的人,他们在交流沟通上困难重重,生 活破碎不堪,充满了挫败感。在其浓郁的幻想色彩和奇妙的想象 力之下,是对现实生活和苦乐人生的透视与参照。 这是一部让人感觉快乐和幸福的电影,不用去想太多 太深,阳光的温度、清水的味道、午后空气的触感,似如开启纯 真年代的钥匙,将尘封依旧的甘甜回味出来。 喜剧的笑是包罗万象的,它可以针对一切的人,是 “百无禁忌”的。 喜剧作为一个意象世界,它的美感体验的特点则可能 就是尼古拉*哈特曼所说的使人产生某种“透明错觉”,在观察者 面前某种属于深远内层的东西被虚构成为伟大而重要的事物,为 的是最后化为某种无意义的东西。 当喜剧中的人和事刚刚出现于观察者的面前时,常常 是以深不可测、重要无比的面貌出现的,不管是真正的丑,还是 无伤大雅的小疵,或者是很正常很普通的一件事。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以充满幽默、叙述性强兼富有浪 漫色彩的戏剧风格再度出击。整部影片古灵精怪,充满了奇幻想

象力,以轻松幽默又不乏苦涩的方式,把幸福的信息传递给观众。导演将法国诗意电影的传统与个人风格完美地统一起来,从影片 中可以找到黑色幽默和古怪创意。导演采用了动画、特效和夸张 的喜剧效果,采用说白和银幕画面这两种直接和间接语言相结合 的方式将爱美丽的异想世界展现在观众眼前。 暖咖啡般恰到好处的法式幽默,充满了喜剧的魔幻色彩。有许多经典段落,如小爱美丽认为制作唱片应该就像摊煎饼;不愿意呆在鱼缸里的金鱼总是跳出鱼缸;爱美丽报复邻居捉弄她 就在他看球赛时偷偷反复拔掉电视天线使他抓狂;乞丐周末休息 不接受施舍;连诺迟到,爱美丽对他迟到理由的种种推测简直令 人笑倒。 喜剧美感体验的特点是使人产生一种“透明错觉”, 从而使人产生某种同情感,智慧感和新奇感,合在一起,便引发 喜剧的笑。 整部影片在夸张浪漫主义的手法下,看似喜剧片的基调,其实也并非完全是一部笑闹的电影,电影许多沟通上存在障 碍的人,许多生活上无法独立展开新的一页的人,无法交流,却 又是那么的渴望被注意被关心,缺乏勇气,常常有挫败感难以表达。 对美的追求可以看作是一种人类自我救赎的过程。生 活的真谛是美,美源于生活。从生活之中发现美的存在,这不仅 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人类的必需。审美的权力和需求是不分 阶级、不分层次的。只有当我们的眼睛看见的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当我们的心灵接触到那些美好的事物,才能够不断的在生活中发 掘到那些信念的源泉,才能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自信和希望。美 的力量,就是把人们从那种自我施加的种种束缚限制中解放出来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题答案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审美标准是存在于主体心中的理想模式和内在标准,一般来讲美学家研究的是()的标准。 1.0 分 A、 具体个人 B、 具体民族 C、 具体群体 D、 人类群体 我的答案:D 2生活世界是谁最先提出的?()1.0 分 A、 列维纳斯 B、 海德格尔 C、 胡塞尔 D、 萨特 我的答案:C 3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的是()。1.0 分 A、 胡适 B、 冯友兰 C、 牟宗三 D、 成中英 我的答案:B 4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核心是()。1.0 分 A、 美 B、 理 C、 法 D、 情 我的答案:D 5广义的自然人化是指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1.0 分 A、

自然的面貌 B、 人对自然的改造程度 C、 人对自然的心理状态 D、 人和自然的关系 我的答案:D 6不属于《红楼梦》的诗词是()。1.0 分 A、 《红豆曲》 B、 《枉凝眉》 C、 《怅诗》 D、 《葬花词》 我的答案:C 7青少年的美育需要注意()。1.0 分 A、 要使青少年自由、活泼地成长,充满快乐,蓬勃向上。 B、 要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的教育。C、 要对青少年加强艺术经典的教育。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我的答案:D 8王夫之从哪里引入“现量”的概念?()1.0 分 A、 道家学说 B、 逻辑学 C、 唯识论 D、 因明学 我的答案:D 9“乐”可以使人心气平和,这是()的观点。1.0 分 A、 荀子 B、 老子 C、

庄子 D、 孟子 我的答案:A 10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 分 A、 自然美的性质实质上是“美是什么”的问题。 B、 自然美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C、 存在着纯审美的眼光。 D、 自然物的审美价值不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及人的审美意识。 我的答案:C 11被苏联美学家卢那察尔斯基称为“俄国的春天”的是()。1.0 分 A、 托尔斯泰 B、 屠格涅夫 C、 普希金 D、 契诃夫 我的答案:C 12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是()。1.0 分 A、 宗白华 B、 黑格尔 C、 车尔尼雪夫斯基 D、 郑板桥 我的答案:C 13把一切强壮有力的东西、力量认为是丑陋的是()。1.0 分 A、 文艺复兴时期 B、 启蒙运动时期 C、 中世纪 D、 君主专制时代 我的答案:D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答案 满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分) 1 以下对《红楼梦》的说法正确的是 分 A、 它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B、 它是封建末世形象的历史。 C、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的原因不包括 分 A、 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 B、 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C、 自然物本身具有社会性。

D、 审美活动不是生物性的活动而是社会文化活动。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对于美育说法有误的是 分 A、 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中国古代思想家 B、 席勒认为应大力推行美育 C、 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 D、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不属于优美的特点的是 分 A、 静默 B、

单纯 C、 和谐 D、 恐惧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 20世纪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对于自然美的看法是哪一种分 A、 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B、 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C、 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D、 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汤显祖认为哪一个朝代是“有情之天下” 分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7 李白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描述的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景象分 A、 优美 B、 崇高 C、 壮美 D、 悲情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8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出自是哪位诗人分 A、 杜甫 B、 白居易 C、 王维 D、 李白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9 丰乳肥臀的原始母神雕像反映了原始美感 分 A、 与动物崇拜观念相关 B、 与图腾崇拜观念相关 C、 与人的巫术观念相关

美学期末论文.

美与生活 --------自然之美 作者:李梦杰 1引言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现在,对美学的研究对象还有争论。 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 第三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 总之,以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各种意见虽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难以取得学术界的公认。[1]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应揭示和阐明审美现象,帮助人们了解美、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一般特征和规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美学学科本身,并从而提高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外,针对当今社会,它尤其还要提高人的精神,促使人生审美化,亦即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 关于美学,它几乎是没有界限的,所有事物有其丑陋的一面,也有其美的一面,正如易经的道理所言,万事万物有其阴阳,正反。在大自然中,天地有时会发出它的怒吼,地震,台风,暴风雪,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是我们人类存在的基础,我们能从它那里得到食物,水和空气,但除了这些,还有自然对我们的心灵的美化,自然无处不在,它滋养着我们,带给了我们无尽的美,我在这篇文章中所论述的,便是自然的美。 关键词:美学;发现;自然 2材料与方法 本文于2016年在云南农业大学的图书馆,自习室,自主学习中心撰写,资料于图书馆,网络查找。各种研讨与自习室进行。 3正文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快乐和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它们一直都伴随在我身边。比如:明媚的阳光、绿色的草坪、清澈的流水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以下不属于艺术品与器具的区别的是()。(1.0分) 1.0分 ?A、 制作目的不同 ? ?B、 制作程序不同 ? ?C、 制作依据不同 ? ?D、 观赏感受不同 ? 我的答案:B 2 不是中国近代美学家的是()。(1.0分) 1.0分 ?A、

梁启超 ? ?B、 蔡元培 ? ?C、 王国维 ? ?D、 华罗庚 ? 我的答案:D 3 写意是中国绘画美学的概念,它与哪一家的美学有密切联系?()(1.0分) 1.0分 ?A、 儒家 ? ?B、 道家 ?

?C、 佛家 ? ?D、 阴阳家 ? 我的答案:B 4 被封为“净坛使者”的是()。(1.0分) 1.0分 ?A、 沙僧 ? ?B、 猪八戒 ? ?C、 玄奘 ? ?D、 孙悟空

? 我的答案:B 5 审美活动在主体方面的前提条件是()。(1.0分) 1.0分 ?A、 坚持主客二分 ? ?B、 跳出主客二分 ? ?C、 坚持情境融合 ? ?D、 坚持天人合一 ? 我的答案:B 6 想象得之在瞬间()。(1.0分) 1.0分

?A、 与体验和修养无关 ? ?B、 与体验无关但与修养相关 ? ?C、 与体验有关但与修养无关 ? ?D、 与体验和修养息息相关 ? 我的答案:D 7 下列对悲剧研究贡献不大的是()。(1.0分) 1.0分 ?A、 亚里士多德 ? ?B、 黑格尔

?C、 毕达哥拉斯 ? ?D、 尼采 ? 我的答案:C 8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的观点。(1.0分) 1.0分 ?A、 彭加勒 ? ?B、 牛顿 ? ?C、 爱因斯坦 ? ?D、 狄拉克

美学原理期末论文--感动的芽

感动的芽 ——论美学中的感官功能我为什么要选《美学原理》?一个学期的美学课程即将结束,在这一个学期的课程中,我也会时不时的问自己这个问题。美学,在我来的学校,并没有出现在通识课里。也就是说作为一般的工科生,我们只有通过书本,网络来接触美学。最初知道美学,应该算是高中的课外读物,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即《谈美》)。对于书中的内容,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也行是因为年龄,心智不够吧,更多的钟情于小说缠绵的情节,而忽略了这本老师推荐我们的课外读物。所以,之前的我一直以为美学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美,什么东西是美。紧紧将美学中的“美”字看成一个形容词,漂亮,beautiful。大一的时候觉得生活很无趣,不愿意出去旅行,只愿意窝在家里。所以,当我来到义守大学,看到《美学原理》这门课程后,毫不犹豫的就选了他。我希望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让我发现生活中,身边的美;另一方面,了解一些审美方法,以此运用的生活中,而不是一再凭着自己的喜好、直觉妄下定论。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想第一点我做到了。虽然,我并不能时时发现身边的美,时时体会身边的美,但是偶尔看到一件物品的感动,常常让我在之后想起当时的反应而会心一笑。也许我还是不能很好的了解一些方法,但是,同时我有了另外的疑问,就是作为一个并不从事美学研究的我,真的有必要去完全掌握审美方法并用这些方法来发现生活之美吗?“美”是我可以说的听出,描绘的了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美学这个词,最初由日本人翻译,不过我更喜欢它直接的翻译“直觉学”或“感觉学”。是的,我看到了凉亭上紫色的常春藤花,所以我感受到了它的勃勃生机。骄阳下,女生门都是撑着伞,几个男生懒洋洋的爬着并不高的楼梯。“好晒!”“热死啦!”更多的连话语都不愿意说的人们。旁边的凉亭上,一团盛开的常春藤从顶上倾斜下来。紫色,并不像红色给人的燥热,但也可以表现的生机勃勃。它并不像有些娇弱的花蔫蔫的呆在太阳下,也不像路上的我,耷拉在脑袋,托着身子前行。好像很享受太阳给它的沐浴,也很乐意为亭下的人们提供一片阴凉。是的,我还听到了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所以我感受到了人的无知。用耳朵听海浪的拍击声,较眼睛看的,更加给人周而复始的感觉。用眼睛看,每次海浪都不一样,形状不一样,浪花也不一样。用耳朵听,不知道下一波什么时候来,也来不及品味这一波的海浪,就这样“啪……啪……啪……”。其实每次的声音也应该是不同的,只是它太短促,周围的海浪声也是此起彼伏,让我无法认真的分析这是哪一种。索性就这么听着,这千百万年来不变的拍打。人的一生最多不过100年,有的人勾心斗角,争名逐利,搞的自己满身疲惫,最后还不是什么都带不走的离开。大海,只是单单的这样拍打,拍打。不禁让我想到,海啸难道是大海对我们的嘲笑与惩罚?是的,我嗅到了青草的味道,所以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气息。也有人说我闻到的是泥土的气味,也罢,总之,清晨的校园风里有潮湿的气味,像滋润这土地。草儿好像想透过这种芳香,表达对阳光雨露的渴望。有时,嗅觉是和味觉,视觉联系到一起的。但是我们总是最先用到嗅觉,闻到它的气味,走进了,看到它,等看清楚了,才吃下去,品味它。是的,我品尝到了夜市的美食,所以我感受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咸。夜市,在大陆几近消失的孤岛,在这里再次看见了它的繁荣。因为好奇曾要了一杯蜂蜜苦瓜茶。第一口有蜂蜜的甘甜,

2018超星尔雅的美学原理期末考试地的题目

实用标准文案
2016 超星尔雅《美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表现崇高的大风格的作品是()。
? ? ? ?
A、拉斐尔的绘画 B、歌德的《浮士德》 C、普希金的诗歌 D、莫扎特的音乐 正确答案: B
2“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句话出自()。
? ? ? ?
A、《牡丹亭》 B、《枉凝眉》 C、《金瓶梅》 D、《西厢记》 正确答案: B
3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 ?
A、“表象”是物的模样的直接反映。 B、物的形象是“美”的属性的本体。 C、物的形象是根据“表象”来加工的结果。 D、物本身的模样是艺术形态的东西。 正确答案: D
4 以下对盛唐气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 ? ? ?
A、它呈现出博大恢弘的气象。 B、它具有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 C、它广泛体现在诗歌、绘画、雕塑等各种领域。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5 不属于展示人体美画作的是()。
? ? ? ?
A、《法庭上的芙丽涅》 B、《维纳斯的诞生》 C、《米洛斯的维纳斯》 D、《沉睡的维纳斯》 正确答案: C
6 对“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象”是实在的世界 B、“象”可以脱离人的意识而存在 C、“象”是物的一种显现 D、中国古代艺术家常常把“象”称为“物色”
? ? ?
正确答案: B
7 以下著作中不属于朱光潜的是()。
? ? ?
A、《美学散步》 B、《文艺心理学》 C、《西方美学史》
精彩文档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一导论 (一)美学的历史 1、中国美学 中国美学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代学科的美学,近代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和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1)古典美学: 先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孔子审美人生境界老子美学的真正起点、虚静气象); 晋南北朝是第二个(勰《文心雕龙》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赫《画品》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绘画“六法”); 隋唐五代宋元(禅宗); 晚清是第三个(王夫之意象) (2)晚清以来的近代学科美学: 王国维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将美学引入中国,意境理论 蔡元培以美育代替,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奠基人 (3)近代自觉区别于西方的美学建设: 朱光潜 宗白华 两个特点:二人的思想都体现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的趋势,都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20世纪两次美学思潮:(核心都是美的本质) 20世纪50-60s,主观(吕荧高尔泰)客观(蔡仪)主客统一(朱光潜)客观与社会性统一(泽厚)局限: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片面性,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论活动。 20世纪70-80s,“美学热”,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手稿热“方法论”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石的学派成为影响最大的中国美学流派 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生态美学与个体生存美学对应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处境。

2、马克思主义美学 (1)两个根本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使感性学的美学对审美“感性”的解释,超越了直观唯物论和先验唯心论的对立,而获得现代基础。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 基于生产—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远比艺术哲学有根底 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的其他理论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与艺术的社会属性位置与功能审美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影响的突出领域,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的批判,或是引导当代新感知—生存方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论域。 二审美的本质 (一)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西方: 两个根本—唯物客观(亚里士多德达芬奇)与唯心主观(休谟康德) 三个基本点—理念论(形而上学依据)、形式论(客观事物)、快感论(主体心理) 中西美学研究从美的本质研究大审美活动的研究,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感不是主客二分关系中的认识,而是在天人合一关系中的体验。 (二)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 马克思将审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 1、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个观点: (1)劳动改造世界是人的自由能动本质的对象化,因而人的自由本质必须依托于劳动。(2)与传统意识哲学精神对象化不同,人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对象化自身。马克思区分了“现实的使自己二重化”与“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两种不同的直观自身的方式,而且他更强调前者。这就提供了艺术哲学传统视野之外的现实审美观念。 泛义的劳动(生产)是在尺度(需求目的)与外在尺度(对象环境规律)寻求统一达成实现的活动。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1 以下对盛唐气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1.0?分 A、 它呈现出博大恢弘的气象。 B、 它具有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 C、 它广泛体现在诗歌、绘画、雕塑等各种领域。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D 2 高峰体验是由谁提出的?() 1.0?分 A、

B、 马可波罗 C、 马克吐温 D、 马斯洛 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D 3 绘画美学的纲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谁说的?()1.0?分 A、 吴道子 B、 张璪 C、

D、 郑板桥 正确答案: B?我的答案:B 4 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提出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的是()。 1.0?分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朱光潜 D、 胡适 正确答案: B?我的答案:B 5

“装模作样”的目的是中小资产阶级为了实现与上层精英的()。 1.0?分 A、 地位认同 B、 财富认同 C、 文化认同 D、 属性认同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 6 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是()。 1.0?分 A、 宗白华 B、

黑格尔 C、 车尔尼雪夫斯基 D、 郑板桥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0?分 A、 美育与德育无关 B、 美育是德育的手段 C、 德育是一种熏陶和感发D、

德育和美育都作用于人的精神 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D 8 《京城玩家》中把谁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 1.0?分 A、 刘义杰 B、 马未都 C、 王世襄 D、 张德祥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 9 以下关于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1.0?分

美学原理论文-最新范文

美学原理论文 篇一:美学原理论文 《美学概论》读书报告 一,电影之美 电影技术是在物理学、光学、化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于1895年12月在巴黎第一次放映了他们摄制的影片《墙》、《火车到站》、《婴儿的午餐》、《园丁浇水》等,虽然这些影片的内容十分简单,但却使人们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了活动人物,使人们大为惊叹。可见电影的历史也就刚过百年,是一门最年轻的艺术。它从黑白默片(无声片)、有声片到现今的彩色片和立体电影,都是与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由于电影综合和吸取了各种艺术的特长,能以银幕形象广泛地反映生活,吸引观众,它又是具有广泛性、群众性的艺术。正如列宁所说:“一切艺术部门中最最重要的便是电影”。 电影之所以是最最重要的,首先就在于它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进行审美娱乐和教育;其次,电影是最接近生活、反映生活的综合艺术,它把绘画与戏剧、音乐与雕刻、建筑与舞蹈、风景与人物、视觉形象与语言联结成统一体。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视觉形象。电影中的视觉形象不是静止的,而是富有动作性的,是不断运动着的。电影一定要求有戏剧冲突,电影故事一定要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等戏剧法则。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电影是近似戏剧的。但电影又不是戏剧。戏剧由于受舞台的限制,它反映生活的能力是有局限性的、不自由的;电影由于不受舞台的限制和时间、空间的约束,反映生活则比戏剧自由得多、

广阔得多。电影是通过一个一个的镜头来反映生活。这种镜头可以是特写,可以是全景,可以是事物发展的一瞬间,可以是一个较完整的情节等,这就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美的表现力。镜头的推、拉、摇以及“化入”、“化出”等具体运用,使电影极其细微地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性格更富有感人魅力。如一个成功的特写镜头,可以通过演员的面部表情把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充分表现出来,再加以巧妙的烘托和明朗而有力的动作,可以更加清晰地表达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这是戏剧在反映生活时所无法比拟的。 1、简述奥斯卡奖 奥斯卡奖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的别称。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由多家美国工业界巨头于1927年5月组织成立的一个职业电影人的荣誉性组织,其宗旨就是提高电影的艺术质量。至1999年,学院已有6000多名成员。 奥斯卡金像由学院早期成员之一赛德里克-吉本斯。他在一次宴会上,在桌布上描 绘出了金像的草图,并最终由洛杉矶著名艺术家乔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于1929年5月16日颁发。每尊金像均为合金铸成,再镀以24K纯金。金像高13.5英寸(约34.3厘米),重8.5磅(约3.8公斤),造型为一名手拄长剑的武士站在电影胶片盘上,片盘上的五条轮辐象征着学院最初的五个部分:演员、导演、制作人、技师和剧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欧文斯公司铸造。 1929年1月,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就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1 以下关于美育的说法错误的是()。(分) 分 A、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B、 美育的根本目的是追求人性的完满。 C、 美育指的是在知识层面上的全面发展。 D、 孔子是中国最早提出美育的思想家。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谁的观点?()(分) 分 A、 白居易 B、 韩愈 C、 柳宗元 D、 王安石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以下对“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理解正确的是()。(分)分

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B、 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的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 C、 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民族和阶级里,美具有共同性和差异性。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格调》的作者是()。(分) 分 A、 巴尔扎克 B、 爱德华·傅克斯 C、 保罗.福塞尔 D、 维特根斯坦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人的风姿与风神主要通过()表现出来。(分) 分 A、 言行举止

形体比例 C、 曲线色彩 D、 社会地位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6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绘画把最好的东西描绘的最坏,而把最坏的东西描绘的最令人满意是因 为()。(分) 分 A、 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B、 人无法把握自然美 C、 自然美是独立的 D、 艺术无法表现自然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7 被评为“情不情”的《红楼梦》中人物是()。(分) 分 A、 林黛玉 B、

贾宝玉 C、 薛宝钗 D、 晴雯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8 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提出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的是()。(分)分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朱光潜 D、 胡适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9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分) 分 A、 在节庆狂欢中一般人们超越了阶层地位的差别。 B、 狂欢节的生活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 C、

山师美学原理重点期末复习资料

第二讲美的研究 一、柏拉图智者的问题——美是什么 第一,确立了美学的基本问题,即“美的本质”。 第二,柏拉图的“美”,不是指感性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一切“美的事物”共同具有的、因而带有客观普遍性的抽象形式或者抽象属性。 第三,因为美是一种抽象的形式或属性,所以,对美的研究,是哲学的研究。 二、美的哲学的历程从古希腊开始——西方美学第一个历史阶段(填空)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在“数的和谐”(美的合规律性) 2.苏格拉底:美就是合适,美就是有用。(美的合目的性) 3.柏拉图:美是理念 注意:这一时期,都是围绕“美是什么”进行研究的。到亚里士多德,变成了“艺术的研究”,再到普罗提诺那里,就变成了“美和艺术的研究”。 三、客观走向主观美学 英国经验派哲学家洛克的事物属性分类:第一的性质:广延、形状、大小、运动、数量(纯客观的、可测量的)第二的性质:色彩、声音、气味、滋味等 夏夫兹伯里和哈奇生认为美就是事物的第二的性质,只能靠“心眼”或“第六感觉”去把握 18世纪的美学家博克不同意,认为美的根源应该到社会情感中去寻找,就是爱,即同情。结论是美是“物体中能够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和某些性质”。(比如小巧、光滑、逐渐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色彩鲜明而不强烈等等) 休谟: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那些心灵最美好的人的一致判决,就是审美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 四、客观美学走向神学目的论 客观论的两个难题:美是什么;美的来历 亚里士多德:事物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即质料因和形式因。形式比质料重要。 形式因有包括制动因和目的因。最高绝对形式是“神”。 第三讲审美的研究 一、美学之父 1.美学的创立与发展 美学之父——1750年,德国的鲍姆嘉通出版出版了一本叫Asthetik的书,翻译过来就是美学。(他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这门独立的学科) 文艺复兴后、康德之前,欧洲哲学和美学主要为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 经验派:夏夫兹博里、哈奇生、博克、休谟,先确定个人的美感,然后再寻找它的普遍标准和美的概念。 大陆理性派:先确定美的普遍概念,然后再寻找认识和实现它的途径。 莱布尼茨:“前定和谐”,即宇宙在诞生之前就是和谐的。美就是事物的秩序、多样的统一,就是宇宙的和谐与完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这种和谐与完善。 沃尔夫,美是感性认识到的完善。 鲍姆嘉通: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近代美学真正的父亲是康德。 康德把美学的基本问题从“美是什么”变成了“审美是什么”——“哥白尼式的革命” 审美在康德那里叫做“鉴赏判断”。 康德反对独断论和怀疑论,主张批判。所谓批判,就是追问知识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 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他提出了鉴赏判断——审美的四个契机:无利害而生愉快、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共同感。 二、美感的特征 康德美的分析是从美感即审美愉快的独特性质入手的。判断一个对象美不美,我们不是看它能

《美学原理》试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4 道试题共20 分。 1. 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2、 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3、摹仿说“摹仿说”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现实的模仿。“摹仿说”在欧 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的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说法只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未能说明艺术产生的根本源因。4、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这种观点认识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二、简答题共3 道试题共15 分。 1.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人类史前艺术与原始审美活动主要包括原始歌舞和原始神话两种类型。答不对。人类史前艺术与原始审美活动类型除了原始歌舞、原始神话之外还有原始器物与装饰品、原始造型艺术等类型。2.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答对。来在美学史上形成共识的看法是鲍姆嘉通第一个采用“Aesthetica”的术语提出并建立了美学这一特殊的哲学学科。他认为以往的以往的人类知识体系有个重大的缺陷即缺乏对于感性认识主要是审美意识和艺术问题的严肃的哲学沉思。理性认识有逻辑学在研究意志有伦理学在研究感性认识还没有一门专门的学科去研究。因此他提出应当有一门新学科来专门研究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它和理性认识一样也能够通向真理提供知识。鲍姆嘉通在1735年发表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就首次提出建立美学的建议至1750年他特地从希腊文中找出了“埃斯特惕卡”来命名他的研究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至此美学作为一门西方近代人文科学诞生。范鲍姆嘉通的意义不仅在于命名和提出建议而且为美学学科的建立付出毕生精力[2]。1742年开始在大学里讲授“美学”这门新课在1750年和1758年正式出版《美学》第一卷和第二卷。在《美学》中他实现了学位论文中的建议驳斥了十种反对设立美学的意见初步规定了这门科学的对象、内容和任务确定了它在哲学科学中的地位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1750年常被看作美学成为正式学科的年代鲍姆嘉通也由此获得了“美学之父”的称号。3.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巫术说”是一种科学的审美发生学说。答 这种说法不正确。巫术说认为神话、歌舞等在内的原始人类文化现象都是巫术仪式或巫术习俗的组成部分因而原始艺术最早是作为一种巫术手段为保证原始人狩猎成功而举行的巫术仪式。巫术说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他的《原始文化》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和他的名著《金枝》。人类审美与艺术的产生最初确实是与巫术有着密切联系的。但审美与艺术起源于巫术又不十分明确因为原始时代的巫术活动是直接和当时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原始文化的图腾歌舞、巫术礼仪曾经延续了一个非常长的历史时期这些原始艺术虽然具有很强的巫术动机或目的但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和人类早期认识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们无法把握自身更无法支配自然界于是原始人便寄托于巫术使得巫术与原始社会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都有了密切的联系。因此关于艺术的起源尽管有上述种种说法但最终还是应当归结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并不科学。 三、简答题共2 道试题共30 分。 1. 学习美学应注意哪些问题答有以下四点第一学习美学时要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 理念理论。学习美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有意识地结合自己的审美活动感受、领会有关美学原理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通过亲自在生活中从事各种艺术创作实践体会、理解美学规律。第二学习美学理论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具有较强的哲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对我们研究美学、学习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思想方法就能够从根本上确立我们研究美学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正确方法。在学习美学过程中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学习美学原理要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美学原理吸收了美学史上的一切美学思想的精华学习美学史可以使我们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分析和比较加深对美学问题和理论的理解。第四学习美学要边学习边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2. 探讨审美发生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答第一种考古学的方法是最重要与最可靠的途径。第二种方法是对现代残存的原始部落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三种方法是对儿童艺术心理学的研究以此来推测人类审美的发生和艺术的起源。四、论述题共1 道试题共35 分。 1. 试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举例说明答审美的主客体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虽然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山水是远远早于人类出现的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们并不是天然存在的。客体的审美价值不能离开主体和主体的实践活动而存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都是人类漫长实践活动的产物它们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我们先分出主体、客体才能确立主体和客体的普遍关系而审美领域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属于这普遍关系的一部分。比如鲍姆嘉通就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一种理性的关系。另一方面实践又创造了对象的主体主体的五官感觉也相应地被“人化”而产生审美感受。与此同时也是实践使得主客体之间发生了关系并进而形成了审美关系。比如海德格尔评价凡高的著名画作时对一只普通的鞋进行了极高的艺术概括在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聚积在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的是那永远的料峭寒风中、在一望无际的单调田垄上坚韧而滞缓迈动的步履……客观存在的鞋并没有与生俱来的审美价值也不是注定成为审美的客体但是当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与之发生联系的时候鞋就具有了审美客体的意义。审美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不仅仅只是客体的自然属性审美价值不是主观的产物但它又并不是与主体无关。审美价值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实践基础上主客体的统一。一、名词解释共 4 道试题共 20 分。 1. 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2、社会美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它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3、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资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一种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主要包括绘画艺术、雕塑艺术、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4、实用艺术是指以实用为目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审美性的艺术种类。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是所有艺术种类中最普及、最常见的一大类别与人们的衣、食、住、用等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它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等。二、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 15 分。 1.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美已经存在。答不对。理由自然美是人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评价自然美的产生是和人类社会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类产生以期自然的物质属性虽然存在但自然是自在之物不能自觉为美。只有在人类开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改造了人类自己时自然美才产生了。 2.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答对。理由这句话就是强调客观现实是艺术创造的基础自然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