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让小学生在数学课上动起来

让小学生在数学课上动起来

让小学生在数学课上动起来
让小学生在数学课上动起来

让小学生在数学课上动起来

枝江市董市小学甘发凤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索,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但是在组织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忽视教师指导作用的倾向,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该给学生引导的不“引导”,该给学生讲解的不“讲解”,唯恐被别人冠以“理念不新”的帽子;有的教师往往是游离教学目标,脱离文本,让学生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去“探究”、“发散”;殊不知教师对学生可以“放手”但不能“放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一般都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的数学课,让很多孩子望而生畏…。因此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凭多年的经验积累,为此作了一些初步探索。

一、教师“在动中”教

A.让学生在动手中领悟知识

数学课如何让学生把手动起来,在动手实践中达到深化理解、有效教学的目的呢?那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活动、操作的平台,具体做法是,把数学问题设计成“动手操作题”。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操作:1.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

2.我将事先做好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框架发给学生,每人一套。

3.提出这节课主要探索的知识问题:一、怎样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二、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顺利地获取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新知识的同时,他们也会明白一个新道理:在实际中,四边形不像三角形那样具有稳定性,任何一个长方形被拉动变形为一个平行四边形时面积不相等而且变小,是底不变而高不相等的缘故。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同时验证了长方形变为平行四边形后什么变了而什么不变呢?实践证明:它们周长相等不变,面积由大变小了。

B. 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授人之鱼,只供一饭;授之以渔,受用终身。”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优化方案,并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方法往往在学生的活动中积累形成。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教材—《位置》时,我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把学生椅子进行整理,并给每张椅子写上数对座位号,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写有数对座位号的卡片,放手让学生排队进

场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来。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掌握“找座位的方法”。这个教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使之在探索中寻找方法,并用得出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又如教学“认识厘米”后,为了引出“米”这个长度单位,我让学生分组用学生尺去量教室和黑板的长度,学生们纷纷动手去量,有的量,有的数,有的记,干得还真是有模有样,不一会儿,任务就完成了。我问:“谁能告诉我,黑板有多长吗?”有的小组说:“黑板有19个直尺长。”有的小组说:“黑板有25个直尺长。”我故意生气地说:“怎么你们的答案不一样,一定量得不认真。”学生们很不服气,都说没有错,不过又不知是什么原因。后来,终于有同学发现,原来他们用的尺是不一样的,一个是20厘米,一个是15厘米。答案似乎找到了,我及时表扬了那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同学们松了一口气。可是我接着又提了一个问题:“那么,教室和黑板到底有多长呢?”能说成是“19个直尺长”或“25个直尺长”吗?有几个学生一听,开始埋头算了起来,可是,一时又拿不出答案来,因为,他们还没有学过超过一百的数。我又说:“要是老师让你们用学生尺去量操场的长,你们觉得怎样?”几个嘴快的学生说:“太麻烦了。”其他学生也纷纷说:“是啊,太麻烦了?”又有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说:“老师,你有没有比厘米大一点的?”?我说:“有啊!是不是大一点的长度单位?我这儿有一个单位是“米”,(我出示了一把米尺),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现在你们想用什么来量黑板和教室的长。”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用米尺量。”我又请几位同学来用米尺量出了黑板的长度和教室的长度。至此,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了: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这个知识不是我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孩子们有这样大的潜力,这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是宝贵的,他们一生都忘不了。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生动、活泼、有个性的创造过程。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充分地放手让学生实践,帮助学生学生丰富活动经验,深入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二、学生“在动中”学

A.多感官参与,使学生的眼、口、手、脑都动起来.

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一理念不仅告诉我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紧密想随,而且要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获取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手、眼、口、脑是不分家的。例如:学习2-10各数的组成时,都是按:“动手操作学具--看具体形象说一说--逐步抽象概括”的顺序来安排的。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时可把这些摆、看、说、听、记的内容全部放给学生,并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在摆、说、听、想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涨,思维特别活跃,真正动了起来。这样不但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而且通过锻炼

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手、脑、口并用,共同提高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B.合作交流,让学生活起来.

数学课程改革提倡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没有心理负担,不会感到紧张和无所适从,这种“开放型”、“交往型”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景,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有机会发言,人人有机会操作学具,人人有机会参与竞赛,人人做学习的主人。新教材为学生小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讨论、交流。例如:在教学9+5时,教师就可以放给学生,让小组内的学生自己去探求算法。探究中有的学生会先把9凑成10;也有的喜欢先把5凑成10;还有的同学是数到9后,再一个一个往上数…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能经历多种算法,并逐步了解各种算法的特点,不仅对每种算理都有所体会和收获,还促使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算法,体现了个性化学习。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 切实发挥教材的优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充分交流的机会,给学生提供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乐学、会学,爱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动”起来,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点和目的的观念,在潜心研究本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教师要做到以下4点。一要加强课堂教学中的管理,包括时间分配上的管理,学习内容方面的管理,特别是教学的目标管理。二要设计出内容有意义,思维含量高,并且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三要走下讲台倾听学生心声,关注学生思考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以便及时调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四要在课堂评价中注意导向,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和体验,重视学生的智慧生成,给予肯定和指导。新课改的核心是让教育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孩子的发现眼光、思考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必须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真正动起来。

让小学数学课动起来

让小学数学课动起来 要使数学课堂活跃,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首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产生兴趣,主动发展,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操作——让数学课堂灵动而有活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如果切断思维与动作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发展思维,如在教学三年级《长方形的认识》一课时,引导学生先摸一摸长方形教具,用小棒摆一摆,并例举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长方形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直观感知的基础上领悟长方形的基本特征: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我们知道,数学本身是一种实验科学。在小学教材中,编排了很多学生的操作实验。如:探索20以内进位加法、除法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积极动手,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如果我们能让学生真正地亲近数学,让数学唤起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共鸣,数学课堂就会是灵动而充满魅力的课堂。 二、生活化——给数学课堂带来无穷魅力 小学数学是抽象、枯燥的。课堂上多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更能促进学生在快乐的动手操作中主动获取知识。如:“克和千克的认识”,有一枚2分的硬币重2克和一包盐重500克的,让学生掂一掂感受物理的质量,然后在介绍两包盐重1千克,老师体重50千克,让学生上台抱抱老师,感受50千克的质量,然后让学生填空:一袋洗衣粉重800()。有学生随口就说800千克,大部分同学反对,其中一个同学说:“老师才50千克重,我都抱不动,一袋洗衣粉我能随便拿起,怎么可能有800千克?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在课上,让学生在平行四边形上任意画一条高,然后沿这条高将这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部分,再拼成另一个图形(有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在这些图形中,我们可以求出哪个图形的面积?(长方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测量、讨论。这些与学生经验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数学课堂魅力无限。 三、思考——让学生热爱数学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动口表述自己对一类数学问题的看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学生自我探究的氛围。例如在教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要注意凑十法的运用与理解。如:教学9+5时,引导学生口述:把5分成4和1,9加1凑成10,10加4得14。又如教学退位减法时,要注意训练学生口算过程,以便他们掌握加减的计算方法。如教学12-9时,要引导学生口述:9加3得12,所以12减9得3。这样,学生在动口的过程中,既培养了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把他的解题思路清晰地展示出来了。 总之,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内在的潜力,尽可能的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小学数学课前小游戏

数学课前小游戏集锦 1、讲“方程”一课,采用数学游戏“猜你心中想的数” 师:请同学们想好一个数,经过加减乘除一系列运算,把运算过程和结果告诉我,我就能猜中你想的是什么数,看哪个先想好。 生:一个数乘以3,加上7,减9,再减去所想的数结果是10. 师:你想的数是6. 2、传话游戏。 课前:把同学分成几组,然后你告诉每组第一个同学一句话,小声说,不能让别的同学听见。然后同样让那些同学去转告第二个同学。传到最后看看那组完成的最好!之后把第一组到最后一组的话连到一起说。(当然,那几组的话连一起是一首大家不熟悉的诗或短文)看看到最后变化成了什么样。 规则: 每人只有一次机会告诉下一个人他说的是什么(根据难易程度可以改变)。不可做动作也就是肢体语言,前面的同学说的时候后面的都闭上眼睛,直到前面的同学招呼的时候才可睁开。以免互相看口型! 3、听指令,快速反应。指令由慢到快,难度逐渐加强,最后则是听指令,做相反动作,做错的同学淘汰,很快就能决出第一名,稍加奖励。这个游戏的优点是身心结合,既锻炼了学生们的反应能力和迅速应变能力,又能在有限的空间里活动身体。 4、反口令。教师说“大西瓜”学生说“大西瓜”,手时却做出小西瓜的动作。教师说“站”,说生坐下,反之,教师说“坐”,学生站起来。 5、一边说一边示范做:(师)请你摸摸右耳,(生)我就摸摸右耳,(师)请你摸摸左耳,(生)我就摸摸左耳.……请你跟我拍拍手,(我就跟你拍拍手);请你跟我跺跺脚,(我就跟你跺跺脚);请你跟我弯弯腰,(就跟你弯弯腰);请你跟我点点头,(我就跟你点点头);请你跟我坐坐好,(我就跟你坐坐好)。 6、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中,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学生在愉快而又紧张的氛围中学会这一抽象的知识。刚上课,我就给学生讲一个“猴子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一天,猴王做了3个大小同样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猴(1)1块。猴(2)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猴(3)更贪心,说:“我要3块”,猴王又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不一会儿,学生都说:“同样多”。于是,我追问道:“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正当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要领时,我说“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们就知道

数学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数学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刘营小学宫俊华 摘要:数学课堂中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独立思考,合作学习。 关键词:新课改数学课堂关注学生动起来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数学课堂中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呢?通过听别人的课,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也通过对一些教学理论的学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谈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如何使课堂“活”起来? 一、培养兴趣,让学生自愿学习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搞好数学新教材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有一个思想上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教材的特点(重视数学的科学价值)讲述数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价值和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白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和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二、重视基础,让学生有能力学习 由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只关注在课上讲了些什么,更要关注学生学到些什么,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什么影响,或者会产生什么潜在的影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基点,选择、组织、呈现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工作。在数学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第一,采用各种方法,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技术基础和思维方式。可以着眼于课堂检查、试卷分析,也可进行作业情况记载和个案分析,这样才可能获得全面而真实的情况。第二,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新知识必需的经验和预备知识。如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补缺,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基础。第三,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建构活动的特点来选择、组织与呈现教学内容,并设计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第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包括体系结构分析、功能分析、知识点分析。总之,教师备课的角度要变,要将“备教材”、“备学生”、“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鼓励质疑,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质疑是创造性的一个重要环节,读书有疑,方始是学。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解决。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学

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翻开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给人最显著的感觉就是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色彩艳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的这些特点为我们更好地实行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切实可行的 教学方法。动手和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水平的有效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定教”、“以动促学”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为了更好的用好数学新教材,让学生在课堂真正动起来,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课堂更高效,促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数学就在身边。《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教学“确定位置”时,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座位卡,说:“今天老师要给你们重新排座位,好吗?”学生一听,很兴奋。我话锋一转:“不过这个座位要你自己根据老师发的座位卡来找,你们有信心吗?”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异口同声地回答:“有信心!”我笑着说:“老师相信你们,不过,在找座位前,你有什么问题吗?”细心的小朋友一看手中的卡片,其中有的小朋友就说:“怎么有第 5 组、

第 6 组、第 7 组、第 8 组呢?(我们以前只分四大组)老师这组到底是怎么分的?”我趁机说:“是啊,谁知道老师这组到底是怎么分的?”学生们稍作思考,就有答案了。原来老师是把每一大组又分成了两个小组,所以现在一共有8个小组。明白了这个点,学生们纷纷开始找座位,当然有的找得快,有的找得慢,有的还要请别人帮忙。等学生坐定后,我让找得快的同学介绍一下,你是怎样很快找到座位的。同学们纷纷说:先看一看自己是第几组,然后再看一看是这个组的第几个。我趁机又问:“想一想,你们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现在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我让大家一起看,班长坐在哪里?体育委员坐在哪里?你的好朋友坐在哪里?……并 板书:第()组第()个。通过这样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学生对“确定位置”已经有了一定的体会,下面的教学活动展开起来也不难了。数学只有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我把本来不容易掌握的“确定位置”用排座位引入,使这个内容生活化,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内容动起来。 充分使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在音画动感中学习数学,数学新课程强调交互性,强调学习情景的营造,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充分展示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形象直观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若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抽象的教学便能具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强烈。”这说明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需要。小学中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情感发展的特点是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的更能学好。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使他们的所有感官(眼、耳、口、脑、手)都充分发挥作用,使学习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优化,训练处处到位。只有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儿童才会增强自信心,才会感到自己的力量,才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即使是失败,也是他们亲身努力的结果,也是他们的一种收获,会令他们终身不忘。让学生充分地锻炼,才真正有机会让他们不断地去发现,不断探索,不断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往往可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无穷财富。就象每个人需要摄取不同的营养一样,酸甜苦辣都有营养,缺一不可;成功失败都是收获,少一不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1、大胆放手,让学生愿意动起来。 小孩子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好新、好胜的思维特点。 我在数学教学中给孩子创造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选择,自己尝试摸着石头去过河。故意给学生创设一些易“犯错”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动手、动脑、动口,自觉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和潜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如三年级第五册学习“毫米、分米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用手势分别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的长度,当学生已经学会测量课本上所列的物体长度后,我问: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身边的物体长度呢?我放开手,当堂让学生自己在教室四周找实物测量。有的量自己作业本的厚度,书本的长度宽度;有的量粉笔的长度;有的量桌子的高度;有的趴在地上量凳子的高度;有的想量黑板的长度,教室门的高度,却遇到尺太短的困难,于是几个同学一起来,短尺一把一把接过来量;还有的同学竟然想出解下红领巾,先用尺子量红领巾,再用红领巾量的办法。这时我将黑板和讲台也大胆地交给学生,让他们象老师一样到黑板上演示量长度,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多种感官互相协调配合,使学生对毫米、分米等长度单位有了感性认识。看到学生们兴致勃勃,我内心的激动不言而喻。事实证明,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自己活动的天地里自主地参与数学实践,不但激发了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更让学生体验到了尝试动手的乐趣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自豪感。成功失败都是他们自己亲自做的,都是他们自己的收获呀! 2、小组合作,动中学,乐中悟。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由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动手操作学具,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其顺利达到人知的彼岸。例如:教第五册“多位数的除法”

数学课上,让学生动起来

数学课上,让学生动起来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新课改理念中,提倡在教学时改变传统的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要求在课堂上更多的为学生提供“动”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去,使其各方面思维能协调和谐的发展。如现在使用的苏教版正是基于这一点,在教材中设有“数学广角,生活中的数学”等栏目,引导学生通过“做”感受数学、探求新知和结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 心动 人的行为是受情感支配的,数学课上让学生心动,就是要激发其学习的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创设情景,能使其萌发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热情。如在教学第三册观察物体时,先让学生看一组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然后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很快回答,但大多数会不令人满意,这时我说,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秘密,结果这节课同学们参与的认真、投入,这就是心动的原因。也可用幽默亲切的语言,消除师生之间的障碍,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样使得有些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像石头一样激起学生内心探求知识的涟漪,从而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他们怦然心动。 2 眼动 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学习必须重视数学观察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的双眼动起来。主要是教具演示,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直观的教具更形象,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的使用教材,设计教材,在形象直观中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对课堂内容加深理解。如在认识图形时,可以用小棒等教具动手做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等进行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很直观的了解了这些图形的边及他们的特点。还有现实生活中的实物等都能让学生的眼睛动起来,变亮起来。但是要注意,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应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把观察与思维、猜想、想象结合起来,同时通过比较提高观察的效果。 3 手动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学生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教师要让学生的双手在动作和思维之间弹奏起和谐美妙的旋律。在教学过程中,摆,拼,画,制作,实验,练习等活动都是提供给学生动手的好机会,是学生理解和构建的过程。如观察物体中的对称,通过让孩子剪一剪,比一比,看一看等,让孩子发现生活中有些物体是对称的,从而引出对称轴。 实践证明,学生总是对课堂上的各种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满足其心理需求,放手让学生去摆弄、敲击“琴键”,将有利于加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量,在操作中有所发现,使创造思维得到发展。

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

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 发表时间:2012-10-11T17:21:46.64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2年第42期供稿作者:徐开权 [导读]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老师们最大的感触是课堂中活动多了,学生都“动”起来了。 贵州省清镇市实验学校徐开权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老师们最大的感触是课堂中活动多了,学生都“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勿庸质疑。“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下让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和教学的策略。然而。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翻新。为“动”而动,为“活”而活,疏于管理,则会导致事与愿违、“活”而不“实”的后果。下面是我就目前教学中的有关“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的教学行为所作的一番思考。 一、课堂热闹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吗? 时下的课堂,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分小组热烈讨论的场面。似乎不讨论就不能体现新理念,不合作就不能进行有效探究。观察学生在许多课堂上的表现。盲从的多,争辩的少,附和的多,投入的少。事实上。形式上的合作是无效合作,更谈不上是探究学习的体现。为了实现有效的探究,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合作交流的机会是必要的。但这种合作不是形式上的合作,应当是实质性的合作。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问题情境。适时地引进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组织时,每个学生要有明确的分析,有充分的合作学习的时问。同时要为学生独立探究和相互合作提供中介性的工具——有价值性的问题。 我听过一节公开课。一位教师在《测量旗杆的高度》的教学中,在创设情境后,利用小组合作探索测量方法,教室里一下子“开了锅”。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出了很多办法。其问不免有不同见解的争论:有的认为。利用阳光下的影子方法好,它使用工具少,操作又方便。有的认为。利用标杆方法好,这种方法在不出太阳的情况下也能操作。有的认为利用镜子的反射方法好。它可以把科学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有的说,把气球升空的方法最简单……同学们兴致越来越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以为这才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用活了教材。这才是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 二、怎样理解“动”才是全面的呢? 怎样理解让学生动起来的“动”字?很多情况下,人们只把动手,动口等看得见的显性行为看作“动”。好像只有让学生讨论、争论、表演、游戏等才能体现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才能显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隐性的思维活动却往往被认为不在“动”之列。这是一种肤浅的认识。我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营造安静的空间。用来思考。任思维驰骋,任想象放飞。让学生在安静和谐的“思维场”中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体验在嘈杂的环境中无法得列的成功的快乐,也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一种“动”。我们常常会发现,“让脑筋动起来”的课堂更精彩。 三、让学生“动”起来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重心”应实现三个转移:一是由“教”向“学”转移,在重视教法研究的基础上,重视学法的研究;二是由“学”向“悟”转移。因为文化知识可以通过“教”和“学”获得。而文化素质却只能通过学生的“悟”才能获得:三是由“悟”向“行”转移,这是因为实践出真知,只有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也不能满足于教师不停地问,学生被动地答的“满堂问”。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 其实整堂课中,如果学生没有一点疑问,没有提出一个问题,这样的课不能算是一节好课。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提出的问题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容易暴露教学中的缺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更何况,如今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异常广阔。学习日渐社会化。学生在某一方面通过较多的学习积累。超过教师也足常有之事,因此,“动”起来的学生中应当包括对教师、甚至对教材产生质疑的学生;“活”起来的课堂上。应当容纳学生质疑、反问、争论的声音戒以为这才是“让学生动起来”的最高境界。 四、课堂上教师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自主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法。但是在组织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忽视教师指导作用的倾向,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该给学生引导的不“引导”,该给学生讲解的不“讲解”,唯恐被别人冠以“理念不新”的帽子,有的教师往往是游离教学目标。脱离文本,让学生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去“探究”、“发散”。教师对学生可以“放手”但不能“放任”。让课堂“活”起来。其实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点和目的的观念,在潜心研究本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做到以下4点。一要加强课堂教学中的管理,包括时间分配上的管理。学习内容方面的管理。特别是教学的目标管理。二要设计出内容有意义、思维含量高、并且有讨论价值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素材。让学生认真地观察、实验,大胆地猜想、验证、表达。三要走下讲台倾听学生心声。与学生平等交流,关注学生思考了什么。体验了什么,感悟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以便及时调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四要在课堂评价中的注意导向。抓住主流。突出教育性。不能以含糊不清、是非不明的语言,滥用表扬激励,以此“捧杀”学生。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和体验,重视学生的智慧生成,让学生说说思维过程“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这样理解?”在说的过程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评价,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给予肯定和指导。

让高中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让高中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的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开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强的、参与度高的探索氛围,让数学的课堂活起来。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新的课程理念已不再首先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数学知识。而是更为关注的是:是否向学生提供了他们生活中的数学,他们感兴趣的数学,有利于他们学习成长的数学。数学学习的重要结果也不再是会解多少“规范”的数学题目,而是能否应用数学思考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这一理念也倡导了数学课堂要活起来。下面就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广泛的可能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活”起来的“动”的重组,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使课堂

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浅谈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浅谈如何让学 生爱上数学 昝岗镇中学王海建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把生活经验与教学相结合,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数学教育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富于个性,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探索与合作的过程。注重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情绪高起来 什么是情绪呢?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态度体验,是和机体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当学生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总是兴致勃勃,做什么事都乐滋滋的。这实际上是一种良好的心境。心理学研究证明,良好的心境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好处的。那么,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肯定情绪呢?我觉得“愉快教育”、“和谐教育”和“成功教育”作了很好的尝试。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主动性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前苏联学者别利钦也指出,教师“一跨进教室的门坎,就要记住,你是一堂课的缔造者,您要是情绪不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就会使一堂课黯然失色,没有生气。”营造师生情感交融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肥沃的土壤。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挖自身的情绪因素,倾注满腔热情,以饱满的情绪、生动的语言去创设一个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近朱者赤"的同化效应。当每位学生都与教师的情绪产生共鸣,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以发挥,进而转化成自觉自愿的学习行为。 二、有效地组织课前“热身活动”,让学生的手动起 来 “热身活动”原本是一个体育名词,指在体育锻炼前做些简单的四肢运动,以便安全有效地进行后继的大运动量的锻炼。上课铃响后,学生进入课堂,虽然此时人已经进入了课堂,但是大脑的兴奋点仍然滞留在课前活动,或者说大脑的兴奋点由课前活动向课堂教学内容转移尚需要一个过渡过程,这也就是教育心理学常说的始动调节。约从5~10分钟始,课前活动的兴奋灶被抑制,课堂教学内容成为大脑兴奋的中心,到第20分钟左右时,该兴奋中心具有最良好的应激功能,此时条件反射最易形成,教学效果最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课前“热身活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从而为后继的学习铺平道路。比如说在讲授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解析式时,发现学生们很容易混淆相关的概念,于是让学生自己制作小卡片,同桌一人画图象,另一人根据对方所画图象写上函数解析式或用语言描述图象特征,然后把卡片分小组集中、混合,在每节课组织课前“热身活动”时,都随机分发给学生,由图象找解析式,由解析式找图象,每次3~5分钟。如此反复巩固,学生兴趣盎然,参与面很广。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的过程中熟悉了图象及其性质,可谓事半功倍。此法可引申到一切函数,如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让学生在合作、实践中轻松愉悦的进入学习状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尝试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动起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使他们的所有感官(眼、耳、口、脑、手)都充分发挥作用,使学习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优化,训练处处到位。只有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儿童才会增强自信心,才会感到自己的力量,才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尝试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产生兴趣,主动发展,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兴趣是动的起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动的起源。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始于动作。他主张课堂教学要变“坐中学”为“做中学”。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小

孩子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好新、好胜的思维特点。在数学教学中给孩子创造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选择,自己尝试摸着石头去过河。故意给学生创设一些易“犯错”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动手、动脑、动口,自觉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和潜能,得到不断的发展。事实证明,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自己活动的天地里自主地参与数学实践,不但激发了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更让学生体验到了尝试动手的乐趣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自豪感。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授数学时,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如低年级学生学习“厘米的认识”后,教师让学生自己在教室里找实物测量,有的量课本封面的长与宽,有的量胳膊的长,有的量文具盒。量着量着,学生发现了问题。想量黑板的长度,却感到尺子太短;想量圆形物体的长度,又遇到尺子不好用的困难。怎么办?教师让学生一起来想办法,一起来研究。一时间,学生争先恐后想出了许多办法,用短尺一把一把接着量;又想到发明长长的尺子,还得发明软软的尺子。他们还设想这些尺子将用什么材料制

数学课上让学生动起来

数学课上让学生动起来 摘要:枯燥的传统课堂总是会发现学生两眼发呆,身体被动留在教室;部分新 老师的课堂也明白要让学生动起来,但此“动”非彼“动”,疏于管理,事与愿违。 数学讲究知识与方法在手、脑、眼、耳、嘴的刺激下理解和发展,教师科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营造和谐的现代课堂。以下是我对“让学生动起来”的探讨。 关键词:数学学生动起来 一、主动地动 一节好课,备课尤为重要,了解本节课的目标也是重中之重,有的教师只关 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只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这样教出来的 学生能力是不会高的。如若结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者统一,学生热爱数学,那么学生学 习起来数学才不会累并且事半功倍。 有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教师应当创设教学情境,力争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用巧妙的课堂 教学安排去唤醒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动起来,更重要的是 主动地动。 二、热闹的课堂等于动起来 我听过很多年轻教师的课,课堂中有点问题就让学生分小组热烈讨论,评课 说道:整个课堂如集市般热闹,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在这里,我不否认小组合作 学习的优越性,但只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才是真正动起来吗?学生有真正思考吗?结果只是好学生起来汇报正确结论,一般的学生或后进生只是“同意”、“对”,他 们仅仅是在附和和盲从,这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是没有效果的合作。 我听过一节讲“圆柱的表面积”的课,教师以包装圆柱为情境,问该用多大的 包装纸?教师先让好学生说说他的思路。之后每人拿着学具各自动手,自己探究 圆柱各部分与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看一看,剪一剪,学生会发现,圆柱的侧 面展开图不仅可以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发现还可以是一种 不规则的图形。最后再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小组成员,小组之间学习优点改进缺憾。让学生代表汇报的时候有学生竟然还给老师提出了问题:我发现圆柱上下两 个底面是圆形,圆形是不能密铺的。课堂的兴趣愈发高涨,拓展了思维,学生的 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这才是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三、动是全面的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弘扬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体 现了在学习观上的根本转变。这一转变意味着数学教学不再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 的容器,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会学生有关 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动起来。 1.教会合作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动起来。学生之间既有知识基础、思维能力 方面的差异,又有性格、习惯、情感、心理方面的差异。但小组合作并不单是形 式上的合作,还是学生心理、情感、认知的投入合作。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4-6人一组,把性格、兴趣、性别、学习水平、能力等不同的学生 合理搭配,每个组里都安排有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学生,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 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组内既有分工(操作员、记录员、监督员、指导员),又有合作。在合作中,教师既要指导合作方法,又要注

数学课,让小学生动起来

数学课,让小学生动起来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让学生的身体全方位动起来,以多样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用疑问来引发学生思维的运转,并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悟道”数学。 关键词:经历;活动;体验;延伸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3-075-1 一、用交流将学生的情绪点燃 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师生间的情绪可以相互感染,那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教学的首要任务,通过言语或者活动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小心翼翼亦步亦趋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课前或者课中用一点时间来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用平和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中,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一位女教师在公开课教学前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过程如下: 师:认识老师吗? 生:不认识。 师:那老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李,大家叫我――李

老师(生齐)。 师:我们交个朋友吧,谁愿意做老师的朋友,我们来握个手吧。 (跟几位同学握握手后,气氛逐渐活跃起来) 师:为了节约时间,咱们一起来握一握手吧,请把手举起来,我们一起来凌空握一握。 师:希望我们的交流能带给你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行不行? 生:行。(响亮) 这一段简单的交流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和,愿意按照教师的要求来积极参与课堂,从课堂反馈的情况看,效果非常突出。当然,如果这样的交流活动再与课堂中相关的知识结合起来,效果更为明显。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前,与学生交流,请班上最高的学生出列,让大家猜一猜他的身高,猜一猜该同学一步最大能跨出多远。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展开了讨论,还有的自己在行间试一试,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其实教师的教学从这个课前交流已经开始了,到揭示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回顾了课前交流的这个问题,大家恍然大悟。 二、用活动将学生的手脚解放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的课堂参与不仅表现在会听

数学课让学生动起来

数学课让学生动起来 凤鸣中心校施翊涵 在西师版一年级第一册的第三单元分别是认识图形和物体。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比较少,安排的课时也不多,其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中也有初步的接触。这样容易给我们一种假象:教学内容看似简单,学生也好像全都会了,可以不用怎样教了。 事实并非如此,学生以前所学到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知识只是很表面的,对于它们的主要特征、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等知识学生是还没有深入掌握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正确掌握这些知识呢?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让学生动起来: 一:课前,让学生与家长动起来: 在教学学这一单元时,我提前一天布置学生一个任务,让学生动手准备学具:找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形状、颜色的小盒子;各种小球等。家中有现成的学生很快就可以找到了,家中没有现成的学生就让他们发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和他们一起想办法找、做。通过这样一发动,学生和家长都迅速行动起来,让他

们各自身边的资源整合成一个整体资源,很快就找齐了该节课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学具、教具:长方体的牙膏盒、香皂盒、饮料盒和正方体的羽毛球筒、魔方等;圆柱体的纸巾筒、汽水罐等;球的皮球、篮球、乒乓球等。 二: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 各种课前准备工作就绪,开始上课了。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从直观的事物中抽象出各个图形的本质特征,因此,每教学一种图形,我都注意让学生首先动手摸一摸已准备好的学具,然后说一说、议一仪,最后学习用完整、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他们的特征。由于老师给与了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很自然就认识了这些物体的特征,然后通过老师的逐步引导,逐一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特征概括总结出来了。

数学课应让学生动起来

数学课应让学生动起来 家长向教师询问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时,听到很多教师是这样评价学生的:1.这个学生在校很听话,很文静。2.这个学生太调皮了,上课不守规矩,好动。这两种评价,一听就能分辨出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大部分教师把第一种说法作为学生的美德,而把第二种说法就作为坏学生的标准。这样对吗?语文教师希望他的学生长大后都成为文学家,数学教师希望他的学生长大后成为数学家,体育教师希望他的学生长大后都得体育冠军等等,这可能吗?显然是天方夜谭。学生都有他们各自的独立意识和创新志趣,我们不能遏制他们的发展,不能把学生都修剪成一棵棵“冬青树”。 美国的门肯说过这样一段话: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长大了成为普通的人居多,因此,老师不必刻意的追求要使学生“怎么怎么发展”,而是必须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是小草就让它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让它成为栋梁之才。 数学课是锻炼学生思维的体操课。如果教师要求学生上课一动不动,坐得端端正正的,那么如何发挥数学课的效用呢?如何培养学生的诺记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呢?也许有的教师就会反驳: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如果教师不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坐姿,就会导致学生身体畸形。但上课始终“坐如钟”会导致学生显得呆板,让学生失去活力,缺乏创新意识,如果让学生随随便便,课堂就会失去纪律性,使教师难以进行教学。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师更好的教学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肢体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肢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大多学生遇到数学难题时,身体就会随着他们冥思苦想的大脑,不时地变换坐姿,如趴着的、侧身的等等,他们以自己最舒适的坐姿任由大脑飞驰遐想,寻找灵感。笔者并不马上提醒学生坐好,等过了五分钟左右,他们仍没解答出来,笔者就提醒他们坐端正,否则影响他们的身体成长,还会使学生走神。因此,教师一等要把握好时机。 整整一堂课,要求学生始终坐端正,是达不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的。因为学生的思维集中能保持的时间只有15分钟左右,之后学生的大脑就要开始开小差了,即使成年人在工作疲劳后,还要伸伸腰,舒展舒展筋骨,所以学生开小差是不可避免的,也可以减轻不少疲劳症状,以便继续工作。因而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偶尔变换坐姿来调节学生的思维,也可以试着允许学生伸伸腰、晃晃脑袋等。 切记:多动有百益。在教学复杂的数学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来演小品,帮助解题;教学组合图型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算一算。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尽量多地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长期坚持下去,有利于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华蓥市双河四中段国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尽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怎样才能形成这样一种课堂呢?其关键是注意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因为只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才能促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积极主动去思考和实践。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呢?我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找准起点,做好铺垫 这个起点并非教师教授知识的逻辑起点,而是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起点。只有找准了这个起点,教师的提问才能做到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在找准起点的基础上,怎样在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又是一个关键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应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遇到问题要与学生共同解决。

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将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在多个情境中,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又一次入境,一次又一次心动。 2、营造积极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在探索中解决问题。要问学生:我们该怎么办?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解决方案。当然,让学生探究并不是教师完全放手不管,而是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在思考问题的转折处等等,沿着学生思路启发引导,才能较为顺利地把学生引入新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自己的结论。 3、建立朋友式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知识。合作,不仅指生生之间,也有师与生,生与一切人之间通过交流,互为资源地进行学习。在课堂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和谐、理解、双向的、朋友式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才能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教学活动因为有了教师的参与,才会有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样教学活动才有效果。所以我在每堂课上都尝试建立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可以抛开顾虑,以愉悦的心情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