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球变化复习资料

全球变化复习资料

全球变化复习资料
全球变化复习资料

概述

1. 1984年第一次全球变化国际会议,加拿大OTTAWA

2. 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投资: 全球水,碳循环,食物系统

3. 全球变化: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环境变化

4. 人类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 全球变化问题的核心

5. 人类活动,主要是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对地球气候变暖的贡献

6. 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7. 未来几十年气候变化的两种情景:

?继续漸进式增暖

?可能发生突变

8. 全球变化远远不只是气候变化地球系统的许多变化同气候变化有关联但是, 地球系统的某些变化,自然的或人为的,并不总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相反,它们可以影响气候或影响其它环境变化

,9. 全球变化科学十分重视人类在地球环境变化中的作用:一方面,人是地球生物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到地球的自然过程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类不同于地球上其它的生物,她有其能动的一面,正在不断地改变地球的面貌,成为地球变化的驱动力

10. 把人类作为地球系统中一个单独的圈层,是全球变化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11.全新世这个地质时期以来,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愈来愈大.为了强调人类的核心作用,应当把现在这个地质时期称为“人类纪”.

12. 人类纪的概念从新的思路确定了现代人类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人类己经成为地球系统的核心;人类己经成为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地球未来的命运掌握在人类手中

13. 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超越了传统自然科学分支学科的界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界限,导出了地球系统和地球系统科学的新概念

---全球变化科学形成的理论基础

14. 全球变化研究的对象---地球系统

15. 地球系统: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圈)所组成的作为整体的行星地球.

16. 全球变化研究的科学目标: 描述和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运转的机制,它的变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未来环境变化的预测能力,为全球环境问题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7. 空间遥感技术,计算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从整体上监视,分析和模拟地球系统的行为提供了可能

18. 对地观测系统: 全球气候观测系统;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全球陆地观测系统

19. 21世纪全球变化研究方向的调整

?加深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的研究

?加強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全球变化问题的研究

?重视区域对全球变化贡献的研究

20. 可持续发展科学包括:全球碳循环;全球水;全球食物系统;全球变化与人类健康

21. 为什么区域集成研究放到了一个核心的位置?

1. 区域研究可以直接为可持续发展作贡献;2区域研究是地球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组部

22. .区域集成研究:把区域作为地球系统的一个完整单( holistic entity )来研究,必须是

跨越学科边界的研究,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界

23. 结论

全球变化科学以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但并不是凌驾于所有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宏观生物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之上的一门“超级科学.

它是从整体上来研究地球系统的三大相互作用过程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现有学科之间的交义地带.它以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系统的综合集成为主要研究方法.这里需要的是创新的观念,理论和方法.

全球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是显著的,多方面的和深刻的。

加强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对实现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与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的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讲

1. 地球系统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系统科学包含了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

2. 地球系统概念形成的历史

1.古代自然哲学对地球系统的认识

基本的生存和社会需要:农牧业和航海

古希腊的贡献:

重视自然、重视现实,追求理想

从整体上对自然现象作直观的观察,以自然界的统一性为前提,在对大量自然现象继续分析和分类的基础上,力图对整个世界进行总结和概括,为自然科学的形成提供了原型和方法。

方法论:观察、思辨,缺少实验

古代中国的贡献

:

《逸周书》:《时训》记一年中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时之物候。

《吕氏春秋·十二纪》:逐月概括了可能出现的异常和灾害

;2.地球系统概念的发展

1.近代和现代地球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产生

2.地球系统的定义: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圈)所

组成的作为整体的行星地球,它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包括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基本过程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与地球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的复杂的非线形多重耦合系统。——全球变化科学的研究对象

3.地球系统科学的定义

把地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各圈层之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与人类活动结合起来,借以了解现状和过去并预见未来的一门学科。目的是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建立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空间范围从地心到地球外层空间,时间跨度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

4. 地球系统的圈层结构、物质组成及其基本性质: 1.大气圈;2.水圈3.生物圈

4.冰雪圈

5. 陆圈(岩石圈、地心和地核)

6. 人类圈

4. 大气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之中,形成风和风的系统。大气中的物质被风带往各处。风系中对天气和气候起主要作用的首先是对流层的风系,其次是平流层的风系。

5. 生物圈:是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有机体及其活动空间的总称.

6.生物圈包括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之别和海洋浮游生物

7.生物圈产生泵的作用,以生物过程推动能量,水,物质,动量的输送

8. 1999年首次把人类从生物圈中分离出来称为人类圈,确立了人类在地球系统中特殊的地位。

9. 海洋对大气的驱动作用主要表现是热力驱动,大气对海洋的驱动作用主要表现是动力驱动

10. 海洋表层环流的形成:风应力

11. 陆地大气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值那些受到气候和其他环境因素控制的,并可以引起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发生在地表(包括生物圈)和土壤中的,控制地面和大气直接热量,动量,水分和其他物质交换的过程

12. 陆生生态系统特别是植被在陆地大气相互作用过程中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

13. 海岸带:从陆地沿海平原到大陆架边缘的地带,河口地区和大陆架是主要组成部分。占地区表面的8%,生物产量达23%,整个海洋捕捞量的90%

14. 人类对地球系统产生影响的主要途径:大气成分,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水体

第三讲

1. 全球变化研究的定义:指通过研究、监测、评价、预测和信息管理等行为,描述和理解控制整个地球系统相互影响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发生在地球系统中的变化和受到人类行为影响的系统以及环境及其变化的特点等的活动。

2. 地球观的重大变革:1. 从圈层到地球系统:地球是一个有机整体。2.地球是一个以变化为特征的行星,且人类正在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驱动力.3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最终受到地球的有限性和脆弱性的制约,因此在发展观上从决定论变为可持续发展。4.全球变化研究

3. 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1以地球系统为基础.2.以发生在各种时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为核心.

4.把人类看作全球变化的驱动力之一

4. 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全球变化的过程和驱动力

–全球环境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全球变化的影响与人类的响应

–全球变化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分析技术

5.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主要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子系统及其与物理气候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科学目标是:了解和阐述控制整个地球系统的关键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相互作用过程;了解和阐述支持生命的独特环境;了解和阐述出现在地球系统中受人类活动影响的重大全球变化。特别是那些时间尺度为几十年至几百年,对生物圈影响最大,对人类活动最为敏感,具有可预测性的重大全球变化问题。

6. 全球变化研究对地理学的影响

1构建新自然地理学的机遇

2对地理学的新一轮瓜分

3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视点: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4重新确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桥梁的地位

第四讲

1.全球变化的定义: 1 全球环境(包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他水资源、大气化学及生态系统等)中的、能改变地球承载生命的能力的变化。2 指可能改变地球支撑生命能力的环境变化,包括气候变化、陆地生产力变化、海洋和其他水资源变化、大气化学变化以及生态系统变化等。

2. 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

3. 大气污染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

4. 颗粒物:指大气中液体、固体状物质,又称尘。

硫氧化物:是硫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二硫,一氧化硫等。碳的氧化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是氮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氧化亚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等。碳氢化合物:是以碳元素和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等烃类气体。

其它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类,含氟气体,含氯气体等等。

5. 大气污染的危害 : a.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 b.对人类的危害 ; c.温室效应的增强

大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通过下

述三个途径侵入人体造成危害:

(1)通过人的直接呼吸而进入人体;

(2)附着在食物上或溶于水中,使之随饮食而侵入人体;

(3)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而进入到人体。其中通过呼吸而侵入人体是主要的途径,危害也最大。

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6. 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痕量气体和存在于对流层中的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能和近地表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称之为温室效应

7. 酸雨是指pH值低于5.6的天然降水。

8. 厄尔尼诺:是指整个赤道太平洋和中太平洋反常地持续升温,海区海水温度超过常年平均值0.5摄氏度,并持续半年以上的异常现象。“厄尔尼诺”对赤道太平洋周围的国家和地区有着直接的气候和其他生态影响。

9. 热岛效应:城市地表对热的储存要远远大于市郊地区。加之城市的上空大气比较混浊,温室气体含量较高,明显影响地面长波辐射的散失,由此导致温室效应。

10. 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废渣)与城市垃圾两类。其中含有毒有害物的成分,单独分列出一个有毒有害固体废物小类。

11.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积内所发生的地面水平面降低的现象。

12. 从地质因素看,自然界发生的地面沉降大致有下列三种原因:

?地表松散地层或半松散地层等在重力作用下,在松散层变成致密的、坚硬或半坚硬岩层时,地面会因地层厚度的变小而发生沉降。

?因地质构造作用导致地面凹陷而发生沉降。

?地震导致地面沉降。

13. 地面沉降的人为原因

地面沉降现象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人类过度开采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地下水等直接导致了今天全球范围内的地面沉降。

14.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全球变暖引起的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迫使人们进行作物改造,使之与新的气候条件相适应,这方面的技术基本上可以通过基因技术和遗传控制达到。

可利用水量的变化是影响农业的最重要因素。水分供给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转变成作物种植和粮食生产中的脆弱性,使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风险增大。人们需要研究世界农业将如何适应可能发生的极端条件,如长期干旱。

15. 近代最早进行海平面统计的是20世纪40年代的哥登伯格。

16. 水是地球上最丰富的资源,它覆盖地球表面的71%,地球水的总体积有14.1亿立方公里。但是地球上的水有近98%是海水,其余不足3%的水是淡水,大部分(87%)又以冰盖或冰川的形式存在,因而实际上可以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仅仅占全球总水量的0.003%。17. 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18. 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19. 污染杂质为化学物品而造成的水体污染。化学性污染根据具体污染杂质可分为6类:无机污染物质;

无机有毒物质

有机有毒物质

需氧污染物质

植物营养物质

油类污染物质

20. 物理性污染包括:悬浮物质污染; 热污染; 放射性污染

21.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

22.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

23. 水土流失危害

1.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

2. 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

3. 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4. 恶化生态环境。

24. 水土流失的原因: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我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25. 水土流失是地表径流在坡地上运动造成的。各项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治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只有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和集中治理,持续治理,才能奏效。

26. 土地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及干燥的半湿润土地因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而发生的土地退化过程。

27. 土地沙漠化是指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沙漠的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第五讲

1. 全球变化的驱动力

? 1 驱动全球变化的地球外力因素

?地球的环境状态与太阳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受到其他天体的深刻影响。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受关注较多的是太阳辐射输出变化,受其他天体的引力作用产生的地球运动轨道参数的改变,以及小行星和彗星等天体对地球的撞击等

2 驱动全球变化的地球内力因素: 地球内力对全球变化的驱动主要通过受地球内部过程驱动的板块运动而起作用,板块运动所造成的海陆分布形式的变化、海底地形与陆地地形的变化、火山活动等,均能引发进一步的过程,导致全球变化。地球内部物质的重新分布能够导致地极漂移,也会对全球变化产生影响。

3. 全球变化中的人文因素: 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是与人类赖以生存的人类生态系统的建立与维持过程密切联系的。人类通过土地利用改变地表景观、或通过化石能源和矿物原料大量开发使用的方式改变自然环境,其结果造成土地覆盖变化、系统成分变化、自然过程变化和自然系统功能变化。

2. 反馈是地球系统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3. 地球系统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大气的化学组成,特别是温室气体的含量是调节大气所吸收的辐射量和到达地面的辐射量的主要因子

4. IGBP设置了国际全球大气化学计划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1)基本弄清控制全球大气化学组成的过程;(2)认识大气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和气候过程的相互作用;(3)预测自然和人为因子对大气化学组成的影响。

5.海洋拥有大约95%的在生物圈内循环着的碳。二氧化碳在海洋内的储量高出大气储量约55倍,因此,海洋内部碳循环的变化是大气二氧化碳长期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

6. IGBP针对这一问题建立了全球海洋通量研究计划

?它的主要内容是:

?研究控制海洋内部碳循环和相关联的生物因子随时间变化的大尺度过程,估计相应的海洋和大气之间的CO2交换以及海洋与海底和大陆边界之间的碳的交换;

?研究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人为扰动的响应,特别要研究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人类活动对海洋过程的影响

7.辐射能量到达地球之后,主要被海洋表面所吸收,储存在上层海洋。下部海洋比较冷,所以层结是稳定的,因此它的“惰性”大。通过这种“惰性”,海洋可以把大气加于它的快过程变成较缓慢的过程,这就是所谓“滤波作用”。

8. 水分和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是决定包括气候在内的地球环境的两大基本因子。

9.

10

.11.

12. ;

13.

第六讲1. 全球变暖的直接证据 :

全球变暖的间接证据 :

2..

3.温室气体和温室效用

4. 温室效用在全球能量平衡中的作用

5.

6.

7..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用能否饱和

8. 全球增暖的影响

区域气候海平面淡水资源生态系统农业和粮食供给人类健康9

10.二氧化碳的施肥效用

11. 用于全球增暖研究的气候模式

统计—动力模式和环流模式

12.

13

14.

15..

16.

17.

18

.

19.

国际形势的变化

当前国际形势变化与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 全球新兴力量加速发展,国际战略格局和国际体系深刻调整.近年来,国内外提出“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的观点。美欧在国际中的传统优势地位正在受到冲击,西方国家内部危机感上升。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变化,大国关系出现新的变动,国际体系孕育新的变革,主要国家战略进行新的调整.新兴力量快速上升势头更加明显, 西方国家对国际事务的整体影响有所下降. 二、全球地缘战略竞争呈现新态势,传统安全问题仍很严重.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缓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数。全球局部仍有小规模武装斗争与矛盾,反映出国际安全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有所上升.热点地区局势时缓时紧,地缘战略竞争依然激烈。 三、主要国家调整安全和军事战略,新一轮全球强军浪潮方兴未艾 当前形势表明,国际军事竞争正在趋于激烈,军事安全地位再度凸显。世界各主要国家着眼有效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突出军事力量对国家利益的安全保障和战略支撑作用,加大军事投入,深化军事转型,加强军队多样化能力建设。 四、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产生深刻影响,非传统安全问题更显突出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刻影响下,恐怖主义、国际海盗、金融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各种全球性、跨国性问题日益上升为牵动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应如何面对中国所面对的复杂国际形势: 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加强经济发展,

这是机遇。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上的差距以及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国带来了挑战。另外霸权主义也不愿意看到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的崛起,我们还面临着霸权主义在政治,经济, 军事上的压力,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快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聚精会神谋发展,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 当前国际形势变化与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当前世界变革发展的速度很快,与之相应的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多个特点,这里列举几点简要说明。 一是当前的国际竞争是包括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国际格局本身也是依据实力变化的,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掌握霸主地位一直不变。现在的竞争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硬实力,一个是软实力,过去强调硬实力的竞争,主要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现在除了这些之外,还有软实力的竞争,包括文化的力量、制度的创新、国家的形象、国家的吸引力等都在软实力范围之内,是当今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范畴。 二是非国家行为体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的重要角色。传统的国际关系主要是领导人之间的、官方之间的、政府之间的关系。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出现了一些非国家行为体,比如城市和城市之间可以建立友好城市关系;还有一些跨国家行为体,像一些国际组织,如欧洲联盟;还有一些非政府的国际组织,比如红十字会;最后还有一些个人。 三是非传统安全问题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新的重要问题。过去

形势与政策论世界经济总体趋势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变化

论世界经济总体趋势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变化 班级:学号:姓名: 论文摘要: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继续深入发展。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深刻影响,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仍在调整中震荡,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新的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各种力量的较量和互动更加突出;快速崛起的中国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因素,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出现空前密切的融合与互动。 关键词:经济;危机;国际力量;关系; 一、世界经济温和复苏,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未根本解决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保持温和复苏势头,总体上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07年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下,迅速波及全球,引发了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主要经济体美、欧、日以及新兴经济体相继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面对危机,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联手应对,包含了主要发达国家和重要发展中大国的20国集团(G20)取代原有的八国集团,成为世界经济协调的重要组织。20国集团先后召开了3次首脑峰会,达成共同制定刺激世界经济增长的行动计划。在全球的联合干预和在力度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作用下,09年世界经济从急跌到企稳回升,开始由衰退走向复苏。美、欧、日等经济体逐步走出衰退,出现复苏。新兴经济体也较快实现复苏和平稳增长。2010上半年,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势头进一步明显,主要工业国家从第一季度开始均出现了正增长。目前,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恢复情况都好于预期。 但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走上正轨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很不均衡。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增长强劲,中国经济增长今年预计达10%;而主要发达国家中,美国虽然保持了复苏势头,但近10%的失业率居高不下;日本在中国等新兴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出口增长,推动了经济复苏,但其财政赤字高企,债务规模接近GDP的200%;欧元区经济总体上保持上行态势,但受到希腊等多国主权债务危机的拖累,经济复苏和调整举步维艰。总的看来,发达经济体普遍面临后危机时期的结构调整,很难快速实现稳定的增长。由于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份量,其经济恢复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世界经济的恢复。 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较脆弱。其一,发达国家普遍面临高财政赤字风险,这可能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因素。目前从欧洲到美国,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 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 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 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 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今年8月份CCTV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米。 种棵树 树木可以改善微观小环境的气候,保持空气湿度,因为它的光合作用能有效的吸收二氧化碳,使空气更新鲜干净。此举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千磅。 使用荧光节能灯 如果把家中最常使用的三盏灯换成荧光节能灯,每年就能少排放二氧化碳3百磅。 重新设定空调温控器 冬季时将空调温控器比原来调低2度,夏天时则调高2度,这样每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千磅。 检查热水器 保证家中的热水器温控器不要超过120华氏度,这样每年可少排放二氧化碳550磅。 回答者:8 - 一级2010-4-9 08:38 根本哈根的最后时刻,谁能许给世界一个未来? 100 多年间,人类经济发展依赖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这些燃料燃烧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导致温室效应、进而引发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另外,约1/5 的温室气体是由于破坏森林、减少了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而排放的。 据科学家预测,随着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到本世纪末,全球升温范围将在1.1 摄氏度~6.4 摄氏度之间。从最新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速度看,地球气候已经开始朝着6 摄氏度~7 摄氏度的严酷升温发展,大大超出2 摄氏度的地球生态警戒线,几乎宣告生态系统的死刑,世界处在毁灭性气候混乱状态边缘。 从喜马拉雅冰川的悄然融化到南极冰架的轰然崩塌,从中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到北方严重干旱,从缅甸强热带风暴到澳大利亚森林大火,一场场触目惊心的灾难,使气候问题成为21世纪政治家之间最热门的话题。甚至有人预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可能是二战后最重要的国际会议,因为它涵盖了粮食、能源、环保、发展等全球性挑战,最有可能成为搭建世界新秩序的舞台。随着全球变暖和减排深入人心,“气候主权”、碳排放权,某一天或与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人权并列,成为一国重要属性。 日益严重的气候问题和几十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全世界加速寻找新秩序的方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印尼总统苏西洛等政要在气候会议前发表了这样类似的观点:当世界面对多个危机考验的时候,答案就在于寻找共同之处。目前,世界面临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两大难题,解决的办法就是发展绿色经济。 当马尔代夫的政要用“水下内阁会议”的方式向全世界发出警告和恳求的声音时,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全球变暖如果得不到遏止,将因此导致灭亡的物种,最终会蔓延到食物链的终端——人类。全球的媒体都在想尽办法为这次关乎子孙后代、影响人类未来的联合国会议造势。可是数天之后,当哥本哈根会场内,争吵和指责的声音代替了“人类共同的担忧”,通过媒体狂轰滥炸式的报道充斥着全世界人们的耳根。这时,善良的人们猛然发现,之前最猛烈的指

结合国际形势新变化,谈谈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形势与政策

结合国际形势新变化,谈谈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认识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正发生着极其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一 方面,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另一方面,对外联系愈益密切,各种信息愈益畅通,我们遇到了不少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这一形势下,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形势变化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更有效地开展国际斗争,就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 一、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造成国际形势不稳定的最主要根源。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当今的世界毕竟不是美国一家可以独霸天下的,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还在继续增长,多极化趋势仍在曲折中进一步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于缓和,我们对于国际局势的一些基本判断仍然是站得住脚的。这就是说,当前国际形势发展仍为我国坚持不懈地开展和平外交,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一心一意地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机遇。应把国际形势上述两方面的情况向大家讲清楚,使干部和群众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既要认识到当前形势的主流及我国面临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增强信心,抓住时机,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同时也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形势的复杂性、多变性、不可预测性及我面临的挑战,时刻保持忧患意识。 二、如何辩证看待多极化和全球化问题 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多极化趋势在各个层次和领域的发展,既反映出当代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也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它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是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全球化不能自动促成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相反,它拉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全球化,弱化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强化由其主导的国际秩序。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全球化的发展也给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表明我们完全有能力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目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步伐在加快,这是我国在应对全球化问题上作出的一个战略性选择。 三、如何看待当前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 中国的崛起成为冷战后国际形势发展中一个意义深远的重要因素。国际反华势力从根本上不愿看到我发展壮大,利用台湾、西藏、“人

形势与政策_国际形势

中国与国际形势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国际环境对我国利大于弊、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的总体状况没有改变,但某些挑战和问题有了新的发展,值得关注。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目前,由于在伊拉克遭受一定挫折,美霸权战略的策略和手法有所调整。美在伊战后治理问题上面临的困境超出布什政府当初的想象。伊战后,美在伊拉克迅速稳定局势、以美式民主改造伊拉克社会以及将投放在伊拉克的大批美军战略力量抽出他用等计划不仅一一落空,而且不得不面对伊战带来的种种问题和压力。美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姿态变化虽暴露美难以单枪匹马独步世界,但与越南战争不同,在伊拉克受到的挫折并未使美伤筋动骨,没有动摇美推行强权政治所依赖的实力基础,亦难以使布什政府对其霸权战略进行全面反思,从根本上吸取教训。 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美国反恐战略对国际反恐斗争之局限和弊端进一步显现;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反映出国际反恐阵线的内部分化倾向。 今年以来,国际反恐形势出现若干新动向。首先,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袭击规模扩大。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先后遭受严重恐怖主义袭击,举世震惊。 其次,美国反恐战略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局限和弊端暴露无遗。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的两场“先发制人”的战争,不仅未使恐怖主义受到震慑,或使美国

全球变暖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摘要: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最大的环境挑战。全球变暖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与人类的各种活动息息相关的,环境的恶化必将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面对人类的生存危机,人类应该通过调整自身的活动方式来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 关键字: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影响;人类健康;方式;成因;背景 1前言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1.1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 早在1908年,瑞典科学家斯凡特·阿兰纽斯就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之间存在正比关系,纬度越高,比例系数也越大。30年之后,英国科学家卡兰达提出严厉警告,人类排放的微量气体足以改变全球气候。可惜他们的主张都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严格意义上说,他们应算是“全球变暖说”人类活动致气候改变这一派的奠基人。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75度。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0.25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13度)。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 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

当前国际形势分析——个人观点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谋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 但是,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毒品走私、跨国犯罪、环境污染、严重传染性疾病和重大自然灾害等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威胁。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贸易纠纷和摩擦上升,资源能源问题突出。 面对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应顺应历史潮流,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让世界少一些战火,多一些安宁;少一些贫困,多一些富足;少一些对立,多一些合作。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国际环境对我国利大于弊、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的总体状况没有改变,但某些挑战和问题有了新的发展,值得关注。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许多局部冲突和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事实上,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霸权主

2015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考试答案

2015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考试答案旧金山1906年发生了几级地震?1.0 分 A、 7.3级 B、 8.3级 C、 8.5级 D、 9级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2什么导致了雪球迅速融化?1.0 分 A、 板块运动 B、 地震 C、 太阳黑子 D、 温室气候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地震预报三要素不包括哪个要素?1.0 分 A、 时间 B、 地点 C、 震级 D、 震源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地质时代兽类大概多长时间就会灭亡一个种群?1.0 分 A、 1100年 B、 1000年 C、 900年 D、 800年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液化一吨煤,需要从地下抽取多少吨水?1.0 分 A、

B、 6吨 C、 6.5吨 D、 7吨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地震预报的三要素不包括1.0 分 A、 时间 B、 地点 C、 震级 D、 成因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月球上的水来源于1.0 分 A、 木星 B、 水星 C、 金星 D、 彗星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大气污染的三个阶段不包括哪个阶段?1.0 分A、 粉尘污染时代 B、 胺化合物污染时代 C、 二氧化硫、硫酸盐污染时代 D、 大气符合污染时代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9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是谁的诗句?1.0 分A、 陈毅 B、 苏东坡 C、

D、 毛泽东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0证明印度大幅度北漂的是1.0 分 A、 海岸线形态 B、 生物分区 C、 古地磁 D、 古气候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1青藏高原的总体地势是1.0 分 A、 东北高,西南低 B、 西北高,东南低 C、 西南高,东北低 D、 东南高西北低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12青藏高原隆起的原因是1.0 分 A、 构造隆起 B、 热隆起 C、 构造隆起和热隆起 D、 以上都有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3月壤中的什么资源是人类最感兴趣的?1.0 分A、 氧化铝 B、 铁矿 C、 钛矿 D、 氦3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论个当代国际格局与国际形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当代国际格局与形势及对中国的影响 工商挂学院市场营销0613班黄慧敏 2006630099 摘要: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世界经济可望继续保持繁荣,但高油价、对战略性资源的恶性竞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趋于上升。对我国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国际环境对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影响。 关键词:战争,霸权,反恐,经济,小康 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霸权主义直接间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当前世界的许多地区性冲突、动荡和紧张,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目前,由于在伊拉克遭受一定挫折,美霸权战略的策略和手法有所调整。美在伊战后治理问题上面临的困境超出布什政府当初的想象。伊战后,美在伊拉克迅速稳定局势、以美式民主改造伊拉克社会以及将投放在伊拉克的大批美军战略力量抽出他用等计划不仅一一落空,而且不得不面对伊战带来的种种问题和压力,如伊境内连绵不断的恐怖袭击和暴力事件、持续攀升的美军伤亡人数、美军虐俘丑闻、以及始终不能为发动伊拉克战争找到一条法理上站得住脚的理由,等等。美为借助联合国及国际社会帮助其解脱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窘境,单边主义姿态有所收敛。不过,迄今为止,美谋求霸权的势头没有因此而受到根本性遏制。美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姿态变化虽暴露美难以单枪匹马独步世界,但与越南战争不同,在伊拉克受到的挫折并未使美伤筋动骨,没有动摇美推行强权政治所依赖的实力基础,亦难以使布什政府对其霸权战略进行全面反思,从根本上吸取教训。 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美国反恐战略对国际反恐斗争之局限和弊端进一步显现;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反映出国际反恐阵线的内部分化倾向。 今年以来,国际反恐形势出现若干新动向。首先,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袭击规模扩大。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先后遭受严重恐怖主义袭击,举世震惊。 美国反恐战略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局限和弊端暴露无遗。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的两场“先发制人”的战争,不仅未使恐怖主义受到震慑,或使美国和世界

认识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发展变化新特点 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正发生着极其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一方面,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另一方面,对外联系愈益密切,各种信息愈益畅通,我们遇到了不少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这一形势下,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形势变化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更有效地开展国际斗争,就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 一、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造成国际形势不稳定的最主要根源。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当今的世界毕竟不是美国一家可以独霸天下的,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还在继续增长,多极化趋势仍在曲折中进一步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于缓和,我们对于国际局势的一些基本判断仍然是站得住脚的。这就是说,当前国际形势发展仍为我国坚持不懈地开展和平外交,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一心一意地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机遇。应把国际形势上述两方面的情况向大家讲清楚,使干部和群众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既要认识到当前形势的主流及我国面临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增强信心,抓住时机,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同时也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形势的复杂性、多变性、不可预测性及我面临的挑战,时刻保持忧患意识。 二、如何辩证看待多极化和全球化问题 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多极化趋势在各个层次和领域的发展,既反映出当代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也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它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是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全球化不能自动促成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相反,它拉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全球化,弱化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强化由其主导的国际秩序。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全球化的发展也给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表明我们完全有能力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目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步伐在加快,这是我国在应对全球化问题上作出的一个战略性选择。 三、如何看待当前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 中国的崛起成为冷战后国际形势发展中一个意义深远的重要因素。国际反华势力从根本上不愿看到我发展壮大,利用台湾、西藏、“人权”等问题,乃至利用其占据优势的舆论工具对我进行牵制、遏制。去年我们与霸权主义、“台独”分裂势力和邪教组织展开的三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彻底暴露了某些国家推行霸权主义的本质、“台独”势

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一、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1、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发展问题进一步突出 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场危机,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如今全球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初见成效,各国经济普遍出现向好迹象。但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引发危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现全面复苏将是缓慢曲折的进程。这场危机不但是经济危机,其影响已远远超出经济金融领域,正在对国际力量对比、国际体系改革和大国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2、发展中国家崛起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趋势之一,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 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崛起势头,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新兴大国联合自强的意识增强,合作机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增强了新兴大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有利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同时也要看到,西方国家的总体实力仍然占先,在国际体系中仍居主导地位,北强南弱的格局在相当长时期内还难以改变。 3、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国际经济体系进入转型和构建的重要时期 国际金融危机使现行国际经济金融体系弊端暴露无遗,改革成为普遍共识,对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进行改革已提上日程。国际经济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但变革的进程将是长期和复杂的。

4、各大国加紧调整内外政策,牵动大国关系发展演变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各大国深刻反思,各方都不同程度地认识到当今世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共渡难关。与此同时,各主要力量都怀有强烈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紧迫感,着眼于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竞争,竞相加快和调整各自的发展战略、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大国关系新一轮调整互动的主线是既竞争又合作,大国之间的协调合作明显增多,相互关系的务实性和稳定性有所上升,但利益分歧和矛盾摩擦不会消失。 5、亚洲总体保持崛起势头,国际地位进一步上升,地区政治、安全形势进入矛盾多发期 亚洲地区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中表现出较强的发展活力和潜力,各方普遍加大对本地区的重视程度以及投入,亚洲地区格局加速演变,在国际战略全局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各种地区合作倡议层出不穷,区域合作进展活跃。同时,朝核、南亚等地区热点问题时起时伏,金融危机增加了域内一些国家维护国内稳定发展的难度,地区形势存在一些变数。 6、中国实力地位和国际影响上升,成为牵动国际形势发展和国际体系变革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积极参与应对危机的国际合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视中国的发展经验,各方对我国借重与合作的一面持续上升。另一方面,国际上过高估计中国的发展水平,要求中国承担更大责任的声音也在升高。 国际形势变化趋势对我国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看,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仍是机遇大于挑战,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特征、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给我国发展提供的巨大动力和机遇,是长期性、可持续的。只要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些机遇就会继续促进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当前国际形势分析

车辆工程一班 2201080127 孔武源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国际环境对我国利大于弊、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的总体状况没有改变,但某些挑战和问题有了新的发展,值得关注。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许多局部冲突和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事实上,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霸权主义直接间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当前世界的许多地区性冲突、动荡和紧张,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由于在伊拉克遭受一定挫折,美霸权战略的策略和手法有所调整。美在伊战后治理问题上面临的困境超出布什政府当初的想象。伊战后,美在伊拉克迅速稳定局势、以美式民主改造伊拉克社会以及将投放在伊拉克的大批美军战略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 摘要: 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外交理念经历了许多变化。特别是近几年国际形势风云激荡, 各种矛盾交错发展, 挑战纷呈, 世界局势错综复杂, 变化剧烈。这种状况将继续延续并影响到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科技高新化的背景下,我国外交战略也发展了变化。谈及中国外交的“战略转型”,中国过去三十年外交的成功经验就是在不同身份间保持了平衡。中国跟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多边国际对话机制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把这多种关系细腻地缝合在一起。中国外交从经济角度追求双赢,从全球治理的角度维护稳定,这两方面都很重要。全球化进程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实现的,它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加强了美国及西方的国际地位,同时给中国的外部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中国要想顺利融入全球化,分享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利益,在21世纪初期必须在顶住“西化”和“遏制”压力的同时,与西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机遇蕴含在挑战中,只有成功应对挑战,才能抓住机遇。 关键词:国际形势、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科技、中国外交 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但有别于内政。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学贯东西;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而绝不可以一厢情愿、以己度人、或单纯地“以德报怨”。无论是两国间的双边关系、抑或更为广阔的国际关系的格局,实质上是各国在实力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追求国家利益而相互博弈的结果。实力是决定格局的基础,格局反过来又加强或削弱一国的实力。在国际斗争中,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在于该国运用何种外交战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 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清晰地了解我们的对手国际行为的特点和规律、思维方式、民族心理以及相应的外交战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和最大限度地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新中国外交仍不同程度地受到“重脸面而轻实利”、“和为贵”等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一.当前国际形势 全球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多个层面,正如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所说的,“伴随全球资本主义的是一种文化与政治的全球化过程”。不过,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谋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 当前国际形势有五大特点:一,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四,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共处,在交流中发展;五,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国际地位稳步上升可以看出,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和向多极格局过渡的时期。各国加快发展综合国力,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机遇中包含挑战,挑战中也可能有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但是,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毒品走私、跨国犯罪、环境污染、严重传染性疾病和重大自然灾害等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威胁。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贸易纠纷和摩擦上升,资源能源问题突出。 面对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应顺应历史潮流,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让世界少一些战火,多一些安宁;少一些贫困,多一些富足;少一些对立,多一些合作。 国际地位,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科学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发展情况。2008年是我国的国际地位上升、国际影响扩大最快的一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格局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同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我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的表现及突出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出现较为显著和重大的变化。实力地位显著上升。除经济实力外,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在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上升的同时,世界其他主要力量的国际地位持续下降,更加显示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上升。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实力没有受到根本的伤害,国际地位不降反升。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发展”战略,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在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的同时,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等因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消极态度仍然没有改变。 二、国际体系转型对于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历史机遇。 整个国际体系转型是和平转型,而不是战争转型,这个和平转型是长期的渐进过程,对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是非常有利的。美国主导的霸权体系在缓慢地走向衰落,但仍有相当大的主导能力。美国缓慢走向衰落的过程,正是

论当前国际形势变化

论当前国际形势变化 对于当前大国关系和国际形势,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的和平和发展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国际形势的发展是绝对的,是出于不断变动之中的。 (一)全球经济企稳回升但仍充满诸多不确定因素2008 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全球经济大受其累。联合国在《2010 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初步报告中估计,世界生产总值在2009 年下降了 2.2%左右。报告称,如果目前的刺激性经济政策得以持续,世界经济将在2010 年缓慢复苏,实现2.4%的低速增长。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全球经济在2009 年下半年出现探底企稳迹象,但同时,刺激政策的负面作用正在显现。如美日等国财政赤字创下历史新高,大量的流动性资金流入市场带来了通胀隐忧,许多发达国家经济趋暖但失业率居高不下。在虚拟经济领域,新的监管机制和交易规则尚未建立,美国的金融衍生品仍在继续泛滥,有可能引发新一轮金融动荡;在实体经济领域,不确定因素仍很多;在国际贸易领域,受流动性增多、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国际上大宗商品以及黄金等贵金属的价格快速上涨,发达国家消费疲软,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对国际贸易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将产生不利影响。这些问题都警示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还很不稳固,不排除出现新动荡的可能。 (二)新兴大国崛起势头强劲,各大国调整对外政策,互动频繁 国际金融危机使新兴大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消长变化。美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上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的拖累,软硬实力明显受挫。美国自“9·11” 事件以来,用于反恐战争的帐目费用累计超过 1 万亿美元。此外,美国国债、财政赤字、失业率屡创新高,对中国、日本等主要债权国的依赖日益加深。欧盟、日本也困难重重。虽然新兴大国收到一定冲击,但总体上仍能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印度经济增长率在2008-2009 年度回落至6%,中国经济2009 年增长8.7%。据中国海关1 月10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09 年出口总额超过 1.2 万亿美元,已超越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2010 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同时着眼于“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竞争,各大国加紧调整各自的发展战略和对外政策,抢抓战略制高点。 打着“变革” 旗帜上台的奥巴马,外交政策调整幅度出人意料。一是重视运用“巧实力” 修复美国形象。他宣布关闭关塔那摩监狱并从伊拉克撤军,宣称要开启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的新起点,倡导建设“无核武器世界”。二是高度重视经济金融外交。奥巴马激活并提升G20 对话机制,在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代表权上让步,以换取新兴大国出手相助。三是推行全面兼顾的地缘战略。美国以欧亚大陆为核心,把反恐重心转向南亚,出台从伊拉克撤军计划以及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新战略,“重启”美俄关系,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更加重视中美关系。四是推进地区和全球热点问题的解决。在中东和平问题上,奥巴马任命特使,往返推动重启中东和平进程;在伊朗核问题上,奥巴马软硬兼施;在朝核问题上,美国在推动国际制裁的同时也显示一定积极姿态,派出朝鲜政策特别代表博斯沃思访朝,促朝重返六方会谈。此外,奥巴马出台了以接触缓和为主调的对苏丹新战略。但必须指出,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是不得已而为之,主要目标仍然是防范和遏制潜在的竞争对手,维护其一超独霸的地位。 其他大国也都怀着强烈的紧迫感,加紧调整对外战略。俄罗斯着力经营和扩大在独联体的影响,深化与中国的战略关系,重启与美国的关系,积极缓和与欧盟的关系。欧盟推动完成《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