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三数学圆锥曲线与方程一轮复习

高三数学圆锥曲线与方程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1.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简单的几何性质、了解椭圆的参数方程. 2.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简单的几何性质. 3.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简单的几何性质.

圆锥曲线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基本特点是数形兼备,兼容并包,可与代数、三角、几何知识相沟通,历来是高考的重点内容。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对圆锥曲线的考查,基本上是两个客观题,一个主观题,分值21分~24分,占15%左右,并且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圆锥曲线的基本问题,主要考查以下内容:

①圆锥曲线的两种定义、标准方程及a 、b 、c 、e 、p 五个参数的求解. ②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的应用.

2、求动点轨迹方程或轨迹图形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此类问题的解决需掌握四种基本方法: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

3.有关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问题,是高考的重热点问题,这类问题常涉及圆锥曲线的性质和直线的基本知识以及线段中点、弦长等,分析这类问题时,往往要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和“设而不求”的方法、对称的方法及韦达定理,多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

4.求与圆锥曲线有关的参数或参数范围问题,是高考命题的一大热点,这类问题综合性较大,运算技巧要求较高;尤其是与平面向量、平面几何、函数、不等式的综合,特别近年出现的解析几何与平面向量结合的问题,是常考常新的试题,将是今后高考命题的一个趋势.

第1课时 椭圆

1.椭圆的两种定义

(1) 平面内与两定点F 1,F 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21F F )的点的轨迹叫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 , 之间的距离叫做焦距.

注:①当2a =|F 1F 2|时,P 点的轨迹是 . ②当2a <|F 1F 2|时,P 点的轨迹不存在.

(2) 椭圆的第二定义:到 的距离与到 的距离之比是常数e ,且∈e 的点的轨迹叫椭圆.定点F 是椭圆的 ,定直线l 是 ,常数e 是 . 2.椭圆的标准方程

(1) 焦点在x 轴上,中心在原点的椭圆标准方程是:

1

2

22

2=+

b

y a x ,其中( > >0,且=

2

a )

(2) 焦点在y 轴上,中心在原点的椭圆标准方程是

1

2

222=+

b

x a

y ,其中a ,b 满足: .

3.椭圆的几何性质(对

1

2

22

2=+

b

y a

x ,a > b >0进行讨论)

(1) 范围: ≤ x ≤ , ≤ y ≤

(2) 对称性:对称轴方程为 ;对称中心为 .

(3) 顶点坐标: ,焦点坐标: ,长半轴长: ,短半轴长: ;准线方程: .

(4) 离心率:=e ( 与 的比),∈e ,e 越接近1,椭圆越 ;e 越接近0,椭圆越接近于 .

(5) 焦半径公式:设21,F F 分别为椭圆的左、右焦点,),(00y x P 是椭圆上一点,则=

1

PF ,

1

22PF a PF -== .

(6) 椭圆的参数方程为 . 4.焦点三角形应注意以下关系: (1) 定义:r 1+r 2=2a

(2) 余弦定理:21r +22r -2r 1r 2cos θ=(2c )2

(3) 面积:21F PF S ?=2

1

r 1r 2 sin θ=2

1

·2c | y 0 |(其中P(00,y x )为椭圆上一点,|PF 1|=r 1,|PF 2|=r 2,∠F 1PF 2

=θ)

(1)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4,0),(4,0),椭圆上一点P 到两焦点距离之和等于10;

(2)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0,-2)、(0,2),并且椭圆经过点)2

5

,23(-

; (3)长轴长是短轴长的3倍,并且椭圆经过点A (-3) 解:

19252

2

=+

y

x

(2)

16

102

2

=+x

y

(3)

2

2

2

2

1,

12836

4

84

3

x

y

x

y

+

=+

=

变式训练1:根据下列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1) 和椭圆

120

24

2

2

=+

y

x

共准线,且离心率为

2

1.

(2) 已知P 点在以坐标轴为对称轴的椭圆上,点P 到两焦点的距离分别为5

3

4和

5

3

2,过P 作长轴的

垂线恰好过椭圆的一个焦点 解:(1) 设椭圆方程

)

0,0(12

22

2>>=+

b a b

y a

x ,则其准线为12±=x .

?????????=+=

=2

2

22

2

112c

b

a

a c c a 解得????

?==3

36b a

∴所求椭圆方程为

127

36

2

2

=+

y

x

(2) 5

2221=+=PF PF a ,5

=∴a .

5

3

22

=

a

b

,得3

102

=

b .

∴所求椭圆方程为

110

35

2

2

=+

y

x

110

35

2

2

=+

x

y

例2. 已知点P(3, 4)是椭圆

2

22

2b

y a

x +

=1 (a >b >0) 上的一点,F 1、F 2是它的两焦点,若PF 1⊥PF 2,求:

(1) 椭圆的方程;

(2) △PF 1F 2的面积. 解:(1)法一:令F 1(-C ,0),F 2(C ,0) ∵ PF 1⊥PF 2,∴ 2

1PF PF k k ?=-1

134

34-=-?+c

c ,解得c =5

∴ 椭圆的方程为

125

2

2

2

2=-+

a y

a

x

∵ 点P (3,4)在椭圆上,∴

12592

2

=-+

a b a

解得a 2

=45或a 2

=5 又a >c ,∴ a 2

=5舍去. 故所求椭圆的方程为

120

45

2

2

=+

y

x

.

法二:利用△PF 1F 2是直角三角形,求得c =5(以下同方法一) (2)由焦半径公式:

| PF 1 |=a +ex =35

+5

35×3=45

| PF 2 |=a -ex =35

5

35×3=2

5

2

1F PF S ?=2

1| PF 1 |·| PF 2 |=2

1

×4

5

×25

=20 变式训练2:已知P (x 0,y 0)是椭圆12

22

2=+b

y a

x (a >b >0)上的任意一点,

F 1、F 2是焦点,求证:以PF 2为直径的圆必和以椭圆长轴为直径的圆相内切.

证明 设以PF 2为直径的圆心为A ,半径为r .

∵F 1、F 2为焦点,所以由椭圆定义知|PF 1|+|PF 2|=2a ,|PF 2|=2r

∴|PF 1|+2r =2a ,即|PF 1|=2(a -r )连结OA ,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知 |OA |=

.)(22

1||211r a r a PF -=-?=

故以PF 2为直径的圆必和以长轴为直径的圆相内切.

评注 运用椭圆的定义结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使题目得证。

例3. 如图,椭圆的中心在原点,其左焦点1F 与抛物线24y x =-的焦点重合,过1F 的直线l 与椭圆交于A 、B 两点,与抛物线交于C 、D 两点.当直线l 与x

轴垂直时,C D AB

=.

(1)求椭圆的方程;

(2)求过点O 、1F ,并且与椭圆的左准线相切的圆的方程; (3)求22F A F B ?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1)由抛物线方程,得焦点1(1,0)F -. 设椭圆的方程:

)0(12

22

2>>=+

b a b

y a

x .

解方程组241

y x x ?=-?=-? 得C (-1,2),D (1,-2).

由于抛物线、椭圆都关于x 轴对称,

11||||||||

F C C D F A AB ==

,1||2

F A =

, ∴(1,

)2

A . …………2分

∴2

2

11

12a

b +

=又12

2

2==-c

b

a ,

因此,

2

2

1

111

2b b

+=+,解得21b =并推得2

2a =.

故椭圆的方程为2

2

12

x

y += . …………4分

(2

)1,1a b c === ,

圆过点O 、1F , ∴圆心M 在直线12

x =-

上.

设1(,),2

M t -则圆半径,由于圆与椭圆的左准线相切,

∴13()(2).2

2

r =-

--=

由,O M r =3,2

=

解得t =

∴所求圆的方程为2

2

19()(.2

4

x y ++±

=

…………………………8分

(3) 由12(1,0),(1,0)F F -点 ①若AB 垂直于x 轴,则)22,1(),2

2,

1(-

--B A ,

22(2,

(2,2

2

F A F B ∴=-=--

2217

422

F A F B ?=-= …………………………………………9分

②若AB 与x 轴不垂直,设直线AB 的斜率为k ,则直线AB 的方程为 )1(+=x k y 由??

?

=-++=0

22)

1(2

2

y x x k y 得 0)1(24)21(2

222=-+++k x k x k

0882

>+=?k ,∴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设),(11y x A ,),(22y x B . 2

221214k

k

x x +-

=+, 2

2

2121)

1(2k

k

x x +-=

?………………………………11分

),1(),,1(222112y x B F y x A F -=-=∴

)1)(1()1)(1()1)(1(212

21212122+++--=+--=?x x k x x y y x x B F A F

2

2122121))(1()1(k x x k x x k +++-++= 2

2

22

2

2

2

1)214)(1(21)

1(2)1(k k

k

k

k

k

k +++-

-++-+=

=

)21(292

7211

72

2

2

k k

k

+-

=

+-

1211

0,121,02

2

2

≤+<

≥+≥k

k k

]2

7,1[22-∈?∴B F A F ,所以当直线l 垂于x 轴时,B F A F 22?取得最大值

2

7

当直线l 与x 轴重合时,B F A F 22?取得最小值1-

变式训练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点A (-1, 0)、B (1, 0), 动点C 满足条件:△ABC 的周长为2+2 2.记动点C 的轨迹为曲线W . (1)求W 的方程;

(2)经过点(0, 2)且斜率为k 的直线l 与曲线W 有两个不同的交点P 和Q , 求k 的取值范围;

(3)已知点M (2,0),N (0, 1),在(Ⅱ)的条件下,是否存在常数k ,使得向量O P O Q + 与MN

共线?如果存在,求出k 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Ⅰ) 设C (x , y ),

∵ 2AC BC AB +=++2AB =,

∴ 2AC BC +=>,

∴ 由定义知,动点C 的轨迹是以A 、B 为焦点,长轴长为22的椭圆除去与x 轴的两个交点.

∴ =1a c =. ∴ 2221b a c =-=.

∴ W : 2

212

x y += (0)y ≠. …

(2) 设直线l 的方程为

y kx =+2

2

(12

x

kx ++

=.

整理,得

2

2

1

()102

k x +++=.

因为直线l 与椭圆有两个不同的交点P 和Q 等价于

2

2

2

184(

)4202

k k k ?=-+=->,解得2

k <2

k >

.

∴ 满足条件的k 的取值范围为 ,)2

2

k ∈

-∞-+∞ (

(3)设P (x 1,y 1),Q (x 2,y 2),则O P O Q

+ =(x 1+x 2,y 1+y 2),

由①得1212x x k

+=+ ②

又1212()y y k x x +=++ ③

因为M ,(0, 1)N ,

所以( 1)M N

=

.………

所以OP OQ +

与MN

共线等价于1212)x x y y ++.

将②③代入上式,解得2k =

所以不存在常数k ,使得向量O P O Q +

与MN

共线. 例4. 已知椭圆W 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

3

,两条准线间的距离为6. 椭圆W 的

左焦点为F ,过左准线与x 轴的交点M 任作一条斜率不为零的直线l 与椭圆W 交于不同的两点A 、

B ,点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

C .

(1)求椭圆W 的方程; (2)求证:CF FB λ=

(λ∈R ); (3)求MBC ?面积S 的最大值. 解:(1)设椭圆W 的方程为222

2

1x y a

b

+

=,由题意可知

222

2

,3,26,c a a b c a c ?=???=+????=??

解得a =,2c =

,b =,

所以椭圆W 的方程为

2

2

16

2

x

y

+

=.……………………………………………4分

(2)解法1:因为左准线方程为2

3a

x c

=-

=-,所以点M 坐标为(3,0)-.于是可设直线l 的方程为

(3)y k x =+.

22(3),16

2y k x x y =+???+=?

?得2222

(13)182760k x k x k +++-=. 由直线l 与椭圆W 交于A 、B 两点,可知

2

2

2

2

(18)4(13)(276)0k k k ?=-+->,解得2

23

k <

设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11(,)x y ,22(,)x y , 则2122

1813k x x k

-+=

+,2

122

27613k x x k

-=

+,11(3)y k x =+,22(3)y k x =+.

因为(2,0)F -,11(,)C x y -,

所以11(2,)FC x y =+- ,22(2,)FB x y =+

.

又因为1221(2)(2)()x y x y +-+-

1221(2)(3)(2)(3)x k x x k x =+++++ 1212[25()12]k x x x x =+++

2

22

2

541290[

12]1313k k k k

k

--=+

+++

2

2

2

2

(5412901236)

013k k k k k

--++=

=+,

所以CF FB λ=

. ……………………………………………………………10分

解法2:因为左准线方程为2

3a

x c

=-

=-,所以点M 坐标为(3,0)-.

于是可设直线l 的方程为(3)y k x =+,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11(,)x y ,22(,)x y , 则点C 的坐标为11(,)x y -,11(3)y k x =+,22(3)y k x =+. 由椭圆的第二定义可得

22113||||||

3

||

x y FB FC x y +==+,

所以B ,F ,C 三点共线,即CF FB λ=

.…………………………………10分

(3)由题意知

1211||||||||22

S M F y M F y =

+

121||||2

M F y y =

?+ 121|()6|2

k x x k =

++

2

3||13k k

=

+312

3||

||

k k =

=

+,

当且仅当213

k =

时“=”成立,

所以M B C ?面积S 的最大值为

32

. 变式训练4:设1F 、2F 分别是椭圆

2

2

15

4

x

y

+

=的左、右焦点.

(1)若P 是该椭圆上的一个动点,求21PF PF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是否存在过点A (5,0)的直线l 与椭圆交于不同的两点C 、D ,使得|F 2C|=|F 2D|?若存在,求直线l 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易知)0,1(),0,1(,1,2,521F F c b a -=∴===

设P (x ,y ),则1),1(),1(2221-+=--?---=?y x y x y x PF PF

35

115

442

2

2

+=

--

+x x x

]5,5[-∈x ,

0=∴x 当,即点P 为椭圆短轴端点时,21PF PF ?有最小值3;

当5±=x ,即点P 为椭圆长轴端点时,21PF PF ?有最大值4

(2)假设存在满足条件的直线l 易知点A (5,0)在椭圆的外部,当直线l 的斜率不存在时,直线l 与椭圆无交点,所在直线l 斜率存在,设为k 直线l 的方程为)5(-=x k y

由方程组22

2222

1(54)5012520054

(5)x y

k x k x k y k x ?+=?+-+-=??=-?

,得

依题意2

20(1680)05

5

k k ?=->-

<<

,得

当5

55

5<

<-k 时,设交点C ),(),(2211y x D y x 、,CD 的中点为R ),(00y x ,

则4

5252

,4

5502

2

2

102

2

21+=

+=

+=

+k

k x x x k

k x x

.4

520)54525(

)5(2

2

2

00+-=

-+=-=∴k

k k

k k x k y

又|F 2C|=|F 2D|122-=??⊥?R

F

k k l R F

1204204

5251)4

520(02

222

2

2-=-=

+-

+-

-?

=?∴k

k

k k

k k k k k R F

∴20k 2=20k 2-4,而20k 2=20k 2-4不成立, 所以不存在直线l ,使得|F 2C|=|F 2D|

综上所述,不存在直线l ,使得|F 2C|=|F 2D|

1.在解题中要充分利用椭圆的两种定义,灵活处理焦半径,熟悉和掌握a 、b 、c 、e 关系及几何意义,能够减少运算量,提高解题速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2.由给定条件求椭圆方程,常用待定系数法.步骤是:定型——确定曲线形状;定位——确定焦点位置;定量——由条件求a 、b 、c ,当焦点位置不明确时,方程可能有两种形式,要防止遗漏. 3.解与椭圆的焦半径、焦点弦有关的问题时,一般要从椭圆的定义入手考虑;椭圆的焦半径的取值范围是],[c a c a +-.

4.“设而不求”,“点差法”等方法,是简化解题过程的常用技巧,要认真领会. 5.解析几何与代数向量的结合,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应引起重视.

第2课时 双 曲 线

1.双曲线的两种定义

(1) 平面内与两定点F 1,F 2的 常数(小于 )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 注:①当2a =|F 1F 2|时,p 点的轨迹是 . ②2a >|F 1F 2|时,p 点轨迹不存在.

(2) 平面内动点P 到一个定点F 和一条定直线l (F 不在 上)的距离的比是常数e ,当∈e 时动点P 的轨迹是双曲线.

设P 到1F 的对应准线的距离为d ,到2F 对应的准线的距离为2d ,则e

d PF d PF ==

2

21

1

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 标准方程:12

22

2

=-

b

y a x

,焦点在

轴上;12

22

2

=-

b

x a

y

,焦点在 轴上.其中:a 0,b 0,=2

a .

(2)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统一形式:

)0(12

2

<=+nm ny mx

3.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对

,0,12

22

2>>=-

b a b

y a

x 进行讨论)

(1) 范围:∈x ,∈y .

(2) 对称性:对称轴方程为 ;对称中心为 .

(3) 顶点坐标为 ,焦点坐标为 ,实轴长为 ,虚轴长为 ,准线方程为 ,渐近线方程为 .

(4) 离心率e = ,且∈e ,e 越大,双曲线开口越 ,e 越小,双曲线开口越 ,

焦准距P = .

(5) 焦半径公式,设F 1,F 2分别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若),(00y x P 是双曲线右支上任意一点,

=

1PF ,=

2

PF ,若),(00y x P 是双曲线左支上任意一点,=

1

PF ,=

2

PF .

(6) 具有相同渐近线x

a b y ±

=的双曲线系方程为

(7) 的双曲线叫等轴双曲线,等轴双曲线的渐近线为 ,离心率为 . (8)

12

22

2=-b

y a

x 的共轭双曲线方程为

例1.根据下列条件,写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 中心在原点,一个顶点是(0,6),且离心率是1.5.

(2) 与双曲线x 2-2y 2

=2有公共渐近线,且过点M(2,-2). 解:(1)∵顶点为(0,6),设所求双曲线方程为1

2

22

2=-

b

x a

y ∴6=a

又∵5.1=e ∴95.1=?=?=b e a c 故所求的双曲线方程为

145

36

2

2

=-

x

y

(2) 令与双曲线x 2

-2y 2

=2有公共渐近线的双曲线为x 2

-2y 2

=k ∵ 双曲线过M (2,-2) ∴ 4-2×4=k 得k =-4 ∴ x 2-2y 2=-4即

14

2

2

2

=-

x

y

变式训练1:根据下列条件,求双曲线方程。 (1)与双曲线116

y 9

x 2

2

=-有共同渐近线,且过点(-3,32);

(2)与双曲线

14

y

16x 2

2

=-

有公共焦点,且过点(23,2)

解:法一:(1)双曲线

116

y

9

x

2

2

=-

的渐近线为x

3

4y ±

=

令x=-3,y=±4,因432<,故点(-3,32)在射线x

34y -=(x≤0)及x 轴负半轴之间,

∴ 双曲线焦点在x 轴上 设双曲线方程为

1b

y a

x 2

22

2=-

,(a>0,b>0)

????

???=--=1b )32(a )3(34a b

22

22 解之得:??

??

?==

4b 49a 22

∴ 双曲线方程为

14

y

4

9x

2

2

=-

(2)设双曲线方程为

1b

y a

x 2

22

2=-

(a>0,b>0)

则 ???

??=-=+1b 2a

)23(20b a 222222

解之得:?????==8

b 12

a 22

∴ 双曲线方程为

18

y

12

x

2

2

=-

法二:(1)设双曲线方程为λ

=-

16

y

9

x

2

2

(λ≠0)

λ

=-

-16

)32(9

)3(2

2

∴ 4

1=

λ

∴ 双曲线方程为

14

y

4

9x

2

2

=-

(1) 设双曲线方程为

1k 4y

k

16x

2

2

=+-

-????

??>+>-0k 40k 16 ∴

1k

42

k

16)

23(2

2

=+-

-

解之得:k=4 ∴ 双曲线方程为18

y

12

x

2

2

=-

评注:与双曲线

1b

y a

x 2

22

2=-

共渐近线的双曲线方程为

λ=-

2

22

2b

y a

x (λ≠0),当λ>0时,焦点在x 轴上;

当λ<0时,焦点在y 轴上。与双曲线

1b

y a

x 2

22

2=-

共焦点的双曲线为

1

k

b

y k

a

x 2

2

2

2

=--

+(a 2

+k>0,

b 2

-k>0)。比较上述两种解法可知,引入适当的参数可以提高解题质量,特别是充分利用含参数方程的

几何意义,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例2双曲线型自然通风塔的外形,是双曲线的一部分绕其虚轴旋转所成的曲面,它的最小半径为12 m ,上口半径为13 m ,下口半径为25 m ,高55 m.选择适当的坐标系,求出此双曲线的方程(精确到1m ). 解:如图8—17,建立直角坐标系xOy ,使A 圆的直径AA ′在x 轴上,圆心与原点重合.这时上、下口的直径CC ′、BB ′平行于x 轴,且C C '=13×2 (m),B B '=25×2 (m).设双曲线的方程为

12

22

2=-

b

y a

x

(a >0,b >0)令点C 的坐标为(13,y ),则点B 的坐标为(25,y -55).因为点B 、C 在双曲线上,所以,

1)

55(12

252

2

2

2=--

b

y .112

132

22

2=-

b

y

解方程组???????=-=--(2)

112

13(1) 1)

55(122522

222

2

22b y b

y 由方程(2)得 b y 125= (负值舍去).代入方程(1)得

,1)5512

5(

12

252

2

2

2=--b

b

化简得 19b 2

+275b -18150=0 (3)

解方程(3)得 b ≈25 (m).所以所求双曲线方程为:

.1625

144

2

2

=-

y

x

变式训练2:一炮弹在某处爆炸,在A 处听到爆炸声的时间比在B 处晚2 s .

(1)爆炸点应在什么样的曲线上?

(2)已知A 、B 两地相距800 m ,并且此时声速为340 m/s ,求曲线的方程.

解(1)由声速及A 、B 两处听到爆炸声的时间差,可知A 、B 两处与爆炸点的距离的差,因此爆炸点应位于以A 、B 为焦点的双曲线上.

因为爆炸点离A 处比离B 处更远,所以爆炸点应在靠近B 处的一支上.

(2)如图8—14,建立直角坐标系xOy ,使A 、B 两点在x 轴上,并且点O 与线段AB 的中点重合.

设爆炸点P 的坐标为(x ,y ),则,6802340=?=-PB PA 即2a =680,a =340.又,800=AB ∴2c =800,c =400,b 2=c 2-a 2=44400. ∵,0680 =-PB PA ∴x >0.所求双曲线的方程为:144400

115600

2

2

=-

y

x

(x >0). 例3.

ABC

?中,固定底边BC ,让顶点A 移动,已知4

=BC

,且A

B C sin 2

1sin sin

=

-,求顶点A 的轨迹

方程.

解:取BC 的中点O 为原点,BC 所在直线为x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因为4

=BC ,所以B(0,2-),)0,2(c .利

用正弦定理,从条件得2

421=?=-b

c ,即

2

=-AC AB .由双曲线定义知,点A 的轨迹是B 、C 为焦

点,焦距为4,实轴长为2,虚轴长为3

2

的双曲线右支,点(1,0)除外,即轨迹方程为1

3

2

2

=-

y

x

(1>x ).

变式训练3:已知双曲线)0,0(12

22

2>>=-

b a b

y a

x 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x y 3=,两条准线的距离

为l .

(1)求双曲线的方程;

(2)直线l 过坐标原点O 且和双曲线交于两点M 、N ,点P 为双曲线上异于M 、N 的一点,且直线PM ,PN 的斜率均存在,求k PM ·k PN 的值

.

(1)解:依题意有:.

3,1,,12,32

2

2222==????

????

?=+==b a c b a c

a

a b

解得

可得双曲线方程为.13

2

2

=-

y

x

(2)解:设).,(,),,(0000y x N y x M --可得由双曲线的对称性

,

33,33,

13

.

),,(2

2

2

0202

020

20

22

020

00

0-=-==-

--=

++?

--=?P P P

P P P P P PN PM P P x y x y y x x

x y y x x y y x x y y k k y x P 同理所以又则设

所以.33

33320

22

02=-+--=

?x

x

x x k k P

P PN PM

例4. 设双曲线C :

12

2

2

=-y x

的左、右顶点分别为A 1、A 2,垂直于x 轴的直线m 与双曲线C 交于

不同的两点P 、Q 。

(1)若直线m 与x 轴正半轴的交点为T ,且121=?Q A P A ,求点T 的坐标; (2)求直线A 1P 与直线A 2Q 的交点M 的轨迹E 的方程;

(3)过点F (1,0)作直线l 与(Ⅱ)中的轨迹E 交于不同的两点A 、B ,设FB FA λ=,若

||],1,2[TB TA +--∈求λ(T 为(Ⅰ)中的点)的取值范围。

解:(1)由题,得)0,2(),0,2(21A A -,设),(),,(0000y x Q y x P - 则).,2(),,2(002001y x Q A y x P A --

=+

=

由.3,1212

02

02

02

021=-=--?=?y x y x Q A P A 即 …………① 又),(00y x P 在双曲线上,则

.12

2

02

0=-y x …………②

联立①、②,解得 20±=x 由题意, .2 ,000=∴>x x

∴点T 的坐标为(2,0) …………3分

(2)设直线A 1P 与直线A 2Q 的交点M 的坐标为(x ,y ) 由A 1、P 、M 三点共线,得 )2()2(00+

=+

x y y x …………③ …………1分

由A 2、Q 、M 三点共线,得 )2()2(00-

-=-

x y y x …………④ …………1分

联立③、④,解得 .2,200x

y y x x =

=

…………1分

∵),(00y x P 在双曲线上,

∴.1)2(

2

)

2(2

2=-x

y x

∴轨迹E 的方程为

).0,0( 12

2

2

≠≠=+y x y x

…………1分

(3)容易验证直线l 的斜率不为0。 故可设直线l 的方程为 12

12

2

=++=y

x

ky x ,代入

中,得

.024)2(2

2

=+++ky y k

设 00),,(),,(212211≠≠y y y x B y x A 且 则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2

22

21+-

=+k

k y y ……⑤

.2

22

21+-

=k

y y ……⑥ …………2分

∵,FB FA λ= ∴有.02

1

<=λλ,且y y

将⑤式平方除以⑥式,得

2

421

2

422

2

2

2

2

22

1+-

=++

?+-

=++k

k k

k y y y y λ

λ …………1分

由021

21

2

5]1,2[≤++

?-≤+

≤-

?--∈λλλ

λλ

.

7207

202

42

12

2

2

2

≤?≤

?≤+-

≤-?k

k k

k …………1分

∵).,4(),,2(),,2(21212211y y x x TB TA y x TB y x TA +-+=+∴-=-= 又.2

)1(42)(4,2

22

2

21212

21++-

=-+=-+∴+-=+k

k y y k x x k

k y y

故2212212)()4(||y y x x TB TA ++-+=+

2

2

2

22

2

2

2

2

22

2

)

2(8

)2(28)2(16)

2(4)

2()

1(15+++-+=

++

++=k

k k

k

k k

k

2

2

2

)

2(82

2816++

+-

=k

k

令7

20.2

12

2

≤≤+=

k k

t ∴2

12116

72

+≤

k

,即 ].2

1

,

167

[

∈t

∴.2

17)4

7(816288)(||2

22-

-

=+-==+t t t t f TB TA

而 ]2

1,16

7[∈t , ∴].32

169,4[)(∈t f

∴].8

213,

2[||∈+TB TA

变式训练4:)已知中心在原点,左、右顶点A 1、A 2在x 轴上,离心率为

3

21的双曲线C 经过点P (6,6),

动直线l 经过△A 1PA 2的重心G 与双曲线C 交于不同两点M 、N ,Q 为线段MN 的中点 (1)求双曲线C 的标准方程

(2)当直线l 的斜率为何值时,022=?PA QA 。

本小题考查双曲线标准议程中各量之间关系,以及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 解(1)设双曲线C 的方程为

()0,012

22

2>>=-

b a b y a

x ,

34,

3

7,3

7,3212

22

2

2

2

=∴=

+=

∴=a

b a

b a e e 即

又P (6,6)在双曲线C 上,136362

2

=-

b

a

由①、②解得.12,92

2

==b a 所以双曲线C 的方程为

112

9

2

2

=-

y

x

(2)由双曲线C 的方程可得()()()6,6P ,0,3,0,321又A A - 所以△A 1PA 2的重点G (2,2)

设直线l 的方程为()22+-=x k y 代入C 的方程,整理得

②②

()()()()()()

0022112

2

2

,,,,,0

421211234y x Q y x N y x M k k x k k x

k 又设=+---+-

()()()()()

1

12

63116,1,0.

12

63183

,2.

4

31822;43162

2

222

002

002

2

102222-=-+-∴

-=?∴=?-+-=

-=

=--=

+-=--=

+=

k k

k k k PA QA k k

k x y k k k

k x k y k

k k x x x QA PA QA PA

整理得041032=+-k k 解得313

=

k

由③,可得()

?????>+--=?≠-0

1685480

342

2

k k k

解得3

32,54

645

4

64±

≠-<<+-

k k 且

由④、⑤,得3

13

5-

=k

1.复习双曲线要与椭圆进行类比,尤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如a 、b 、c 、e 的关系.

2.双曲线的渐近线的探求是一个热点.①已知双曲线方程求渐近线方程;②求已知渐近线方程的双曲线方程.

3.求双曲线的方程,经常要列方程组,因此,方程思想贯穿解析几何的始终,要注意定型(确定曲线形状)、定位(曲线的位置)、定量(曲条件求参数). 4.求双曲线的方程的常用方法: (1) 定义法.

(2) 待定系数法.涉及到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交点问题,经常是“设而不求”.

5.对于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要注意“数形转化”“数形结合”,既可以转化为方程组的解的个数来确定,又可以把直线与双曲线的渐近线进行比较,从“形”的角度来判断.

第3课时 抛 物 线

1.抛物线定义:平面内到 和 距离 的点的轨迹叫抛物线, 叫抛物线的焦点, 叫做抛物线的准线(注意定点在定直线外,否则,轨迹将退化为一条直线). 2.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焦点坐标及准线方程 ① px

y

22

=,焦点为 ,准线为 . ② px

y

22

-=,焦点为 ,准线为 .

③ py

x

22

=,焦点为 ,准线为 .

③③

④③

py

x

22

-=,焦点为 ,准线为 .

3.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对)

0(22>=p px y 进行讨论.

① 点的范围: 、 . ② 对称性:抛物线关于 轴对称. ③ 离心率=e .

④ 焦半径公式:设F 是抛物线的焦点,),(o o y x P 是抛物线上一点,则=

PF .

⑤ 焦点弦长公式:设AB 是过抛物线焦点的一条弦(焦点弦) i) 若),(11y x A ,),(22y x B ,则

AB

= ,21y y .

ii) 若AB 所在直线的倾斜角为θ()

0≠θ则

AB

. 特别地,当θ

2

π

=

时,AB 为抛物线的通径,且

AB

= .

iii) S △AOB = (表示成P 与θ的关系式). iv)

|

|1|

|1BF AF +

为定值,且等于 .

例1. 已知抛物线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x 轴,抛物线上的点),3(n A -到焦点的距离为5,求抛物线的方程和n 的值. 解:设抛物线方程为)0(22

>-=p px y ,则焦点是F )

0,2(p -

∵点A(-3,n )在抛物线上,且| AF |=5

故??

???=++-=5

)23(62

22n p P n 解得P =4,6

2

±=n

故所求抛物线方程为6

2,82

±=-=n x y

变式训练1:求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x 轴,并且顶点与焦点的距离等于6的抛物线方程. 解:因为对称轴是x 轴,可设抛物线方程为px

y 22=或)

0(22

>-=p px y ∵

6

2

=p ,∴p =12

故抛物线方程为x

y 242

=或2

y x

24-=

例2. 已知抛物线C :x

y 42=的焦点为F ,过点F 的直线l 与C 相交于A 、B .

(1) 若3

16=

AB ,求直线l 的方程.

(2) 求

AB

的最小值.

解:(1)解法一: 设直线l 的方程为:0

1=-+my x 代入x y 42=整理得,0

442

=-+my y

设),(),,(2211y x B y x A

则21,y y 是上述关于y 的方程的两个不同实根,所以m

y y 421-=+

根据抛物线的定义知:| AB |=2

21++x x

=)

1(42)1()1(2

21+=+-+-m

my my

若3

16||=AB

,则3

3,3

16)1(42±

==

+m m

即直线l 有两条,其方程分别为:

13

3,013

3=--

=-+

y x y x

解法二:由抛物线的焦点弦长公式 |AB|=

θ

2

sin 2P (θ为AB 的倾斜角)易知sinθ=±

2

3,

即直线AB 的斜率k =tanθ=±3

故所求直线方程为:

13

3=-+

y x 或0

13

3=--

y x .

(2) 由(1)知,4)1(4||2≥+=m AB 当且仅当0

=m

时,|AB|有最小值4.

解法二:由(1)知|AB|=θ

2

sin 2P =

θ

2

sin 4

∴ |AB|min =4 (此时sinθ=1,θ=90°)

变式训练2:过抛物线y 2

=4x 的焦点作一条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A 、B 两点,它们的横坐标之和等于5,则这样的直线 ( ) A .有且仅有一条 B .有且仅有两条 C .有无数条 D .不存在 解:B

例3. 若A(3,2),F 为抛物线x

y 22=的焦点,P 为抛物线上任意一点,求PA

PF

+的最小值及取得最

小值时的P 的坐标. 解:抛物线x

y 22

=的准线方程为2

1

-=x

过P 作PQ 垂直于准线于Q 点,由抛物线定义得|PQ|=| PF |,∴| PF |+| PA |=| PA |+| PQ |

要使| PA |+| PQ |最小,A 、P 、Q 三点必共线,即AQ 垂直于准线,AQ 与抛物线的交点为P 点 从而|PA|+|PF|的最小值为2

72

13=

+

此时P 的坐标为(2,2)

变式训练3:一个酒杯的轴截面是抛物线的一部分,它的方程是x

2

)

200(2≤≤=y y ,在杯内放入一个玻

璃球,要使球触及酒杯底部,则玻璃球的半径r 的取值范围是 。 解:10≤

例4. 设A(x 1,y 1),B(x 2,y 2),两点在抛物线y =2x 2上,l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 (1)当且仅当x 1+x 2取何值时,直线l 经过抛物线的焦点F ?证明你的结论?

(2)当直线l 的斜率为2时,求在y 轴上的截距的取值范围.

解:(1)F ∈l ?|FA|=|FB|?A 、B 两点到抛物线的准线的距离相等.

∵抛物线的准线是x 轴的平行线,y 1≥0,y 2≥0,依题意y 1,y 2不同时为0.∴上述条件等价于 y 1=y 2?

2

22

1x x =?

(x 1+x 2)(x 1-x 2)=0

∵x 1≠x 2 ∴x 1+x 2=0

即当且仅当x 1+x 2=0时,l 过抛物线的焦点F .

(2)设l 在y 轴上的截距为b ,依题意得l 的方程为y =2x +b ,过点A 、B 的直线方程可写为y =-21

x

+m

所以x 1、x 2满足方程:2x 2+21

x -m =0

且x 1+x 2=-4

1,由于A 、B 为抛物线上不同的两点,所以△=4

1+8m >0,即m >-

32

1

设AB 之中点为N(x 0,y 0),则x 0=8

12

2

1-

=+x x

y 0=-21

x 0+m =

16

1+m

由N ∈l 得:16

1+m =-4

1

+b

于是b =

16

5+m >16

5-

32

1=

32

9

即l 在y 轴上截距的取值范围是(32

9,+∞)

变式训练4:正方形ABCD 中,一条边AB 在直线y =x +4上,另外两顶点C 、D 在抛物线y 2=x 上,求正方形的面积.

设C 、D 的坐标分别为(y 12,y 1),(y 22,y 2)( y 1> y 2),则直线CD 的斜率为1. ∴

2

2

2

121y y y y --=

2

11y y +=1,即y 1+y 2=1 ①

又| CD |=||1212

x x k

-+=2||21y y -

2

(y 1-y 2)

| BC |=

2

4

2

|

4|12

112

1+-=

+-y y y y (y 12-y 1+4恒正)

由| CD |=| BC |,有

2

(y 1-y 2)=

2

4

2

22

1+-y y ②

解①、② 得 y 1=2或y 1=3 当y 1=2时,有| BC |=32

,此时S ABCD =18 当y 1=3时,有| BC |=5

2

,此时S ABCD =50

∴ 正方形的面积为18或50.

2.利用好抛物线定义,进行求线段和的最小值问题的转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