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灰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灰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灰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灰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灰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太原铁路枢纽新建太原南站为高铁车站,本文结合新建太原南站站场路基地基处理工程,介绍了灰土挤密桩加固铁路路基地基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质量检测等,达到了提高路基地基承载力和消除黄土湿陷性的目的。

关键词灰土挤密桩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太原铁路枢纽新建太原南站工程,位于太原晋中盆地,属于洪积平原,地质条件较差,地基承载力为100kpa,一般地段为I-II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个别地段为II-III级自重湿陷黄土。

根据设计要求,太原南站路基、站台、框架桥等工程地基需要加固处理,当湿陷层小于3m时全部挖除湿陷层并换填灰土,当湿陷层大于3m时采用灰土挤密桩处理,桩长穿透湿陷层以下不小于1m。桩径400mm,桩距1m,正三角形布置,桩长5m-15m,总桩数65000根,共计80万延米。灰土挤密桩身三七灰土压实系数不小于0.97,桩间土的最小挤密系数不小于0.88,平均挤密系数不小于0.93,加固处理后的地基要求湿陷性系数<0.015,地基承载力≥180kpa。

2灰土挤密桩的工程特性

灰土挤密桩是由桩间挤密土和填夯的桩体组成的人工“复合地基”,可消除黄土的湿陷性,降低可压缩性,提高地基承载力。

2.1灰土挤密桩的作用

灰土桩是采用机械挤密成孔,采用3:7灰土填充夯实,石灰产生吸水、膨胀、发热以及离子交换和凝硬等反应,使桩柱硬化,并改善原地基土的性质,使土的强度显著提高,并具有一定的水稳性。

2.2灰土挤密桩的有效性

首先,灰土挤密桩具有降低基底下一定深度内桩间土中应力的作用,在桩间土挤密后其湿陷性没有完全消除的情况下,如果土中应力不超过其湿陷起始压力,则地基浸水后仍可能不产生湿陷或仅产生小量湿陷。其次,灰土挤密桩对桩间土起着侧向的约束作用,约束桩间土局部受压时产生的侧向挤出变形,使压力与沉降始终呈线性关系。

2.3灰土挤密桩的简便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

1、概述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主要取决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质,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变形包括压缩和湿陷性两种,当基底压力不超过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时,地基的压缩变形很小,大都在其上部结构的容许变形值范围以内,不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湿陷变形是由于地基被水浸湿引起的一种附加变形,往往是局部和突然发生,且不均匀,对建筑物破坏性大,危害严重,因此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不论地基承载力是否达到容许承载力,都应对地基进行处理,前者以消除湿陷为目的,后者以提高承载力为主,同时应消除黄土的湿陷性。 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很广,各地区黄土的差别很大,地基处理时应区别对待,并结合以下特点:1)湿陷性黄土的地区差别,如湿陷性和湿陷敏感性的强弱,承载能力及压缩性的大小和不均匀性的程度等;2)建筑物的使用特点,如用水量大小,地基浸水的可能性;3)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其使用上对限制不均匀下沉的严格程度,结构对不均匀下沉的适应性;4)材料及施工条件,以及当地的施工经验。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措施是采用机械手段对基础的湿陷性黄土进行加固处理,或更换另一种材料改变其物理性质,达到消除湿陷性、减少压缩和提高承载能力的目的,其中大多以第一个目的即消除湿陷为主。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在处理深度和处理范围上区分:1)浅处理,即消除建筑物地基的部分湿陷量;2)深基础处理,即消

除建筑物地基的全部湿陷量,这种方法包括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穿透全部的湿陷性黄土层。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设计措施,主要有地基处理措施、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三种。 地基处理的常用方法有垫层、重锤夯实、强夯、土(或灰土)桩挤密和深层孔内夯扩等,可以完全或部分消除地基的湿陷性,或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穿透湿陷性黄土层,使建筑物基础坐落在密实的非湿性土层上,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防水措施使用以防止大气降水、生产和生活用水以及浸入地基,其中包括场地排水、地面的防水、排水沟和管道的排水、防水等,是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措施。 结构措施的作用是使建筑物适应或减少不均匀沉降所造成的危害。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国内外使用较多的地基处理方法:重锤表层夯实、强夯、垫层、挤密桩复合地基、垫处理、预浸水、爆扩桩、化学加固和桩基础等。近年来,深层孔内夯扩挤、高压旋喷注浆法,以及复合载体夯扩桩等也得到推广使用。 目前我国以重锤表层夯实、土(或灰土)垫层、强夯、深层孔内夯扩、高压注浆固结土(或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桩基础应用较多,经验比较丰富,对于其他的处理方法则应用较少,或未使用过。化学加固则多用于湿陷事故处理,从国外情况来看,与我国不同,保加利亚多采用水泥土垫层、混凝土挤密短桩,俄

【免费下载】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研究 1、概述 定义:黄土受水浸湿后,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发生湿陷的称自重湿陷性黄土;若在自重应力作用下不发生湿陷,而需在自重和外荷共同作用下才发生湿陷的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十分特殊的土质,俗称大孔土,主要分布于我国陕甘宁等缺水少雨的干旱地区。属砂壤土的范畴,砂壤土的粘土含量为12.50%~25%,壤土的粘土含量为25%~37.50%,而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组成中粘粒的含量为8%~26%,属于砂壤土,但其性质与砂壤土又有所不同:①在天然状态下具有肉眼能看见的大孔隙,孔隙比一般大于1,并常有由于生物作用所形成的管状 孔隙,天然剖面呈竖直节理、颗粒粗,土质干燥;②颜色在干燥时呈淡黄色,稍湿时呈黄色,湿润时呈褐黄色;③土中含有石英、高岭土成分、含盐量大于0.30%,有时含有石灰质结核;④吸水及透水性较强,塑性粘聚力差,水易冲刷成沟,不易粘结,土样浸入水中后,很快崩解,同时有气泡冒出水面;⑤在干燥状态下,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压缩性,由于土质竖直方向分布的小管道几乎能保持竖立,边坡遇水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的附加下沉,产生严重湿陷。这种土质的基础处理与其它土质相比,施工难度大,进度慢,程度复杂,耗用时间长,特别是大面积的土质夯填及水利坝体处理。 黄土湿陷的原因常由于管道漏水,地面积水,生产和生活用水等渗入地下,或由于降水量较大,灌溉渠和水库的泄露或回水使地下水位上升等原因而引起。但受水浸湿只是湿陷发生所必须的外界条件,而黄土的结构特征及物质成分湿产生湿陷性的内在原因。 影响因素: 1、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是黄土形成的必要条件。 2、黄土受水浸湿后,结合水膜增厚进入颗粒之间。 3、黄土中胶结物的多寡和成分,以及颗粒的组成和分布,对黄土的结构特点和湿陷性的增强有着重要的影响。 4、黄土的湿陷性还和孔隙比,含水率以及所受压力的大小有关。

湿陷性黄土地基下沉问题的分析及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下沉问题的分析及处理方法 摘要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是导致地基下沉的重要原因。本文从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地质特点入手,介绍湿陷性黄土对地基下沉的影响;结合工程实例对现有的几种典型地基处理方法进行了力学分析;阐述了湿陷性地基下沉处理方法的原理;总结……处理此类问题的经验,可供工程设计人员设计、施工时参考。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1 湿陷性黄土的分布及工程性质 1.1 湿陷性黄土的分布 中国北纬33°~47°之间分布着广泛的黄土,尤以34°~45°之间最为发育,总面积约为63.5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黄土分布的4.9%左右。其中湿陷性黄土占中国黄土面积的60%左右,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厚度最大可达30m 左右,并具有自东向西、自南向北其湿陷性逐渐加剧的规律。湿陷性黄土由于生成时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次生变化等原因,使其具有一些特殊的工程性质,在实际工程中,如不对其进行处理将会衍生出严重的工程事故。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是引起地基下沉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将在下面的内容中分析湿陷性黄土的性质特征以及湿陷变形的机理并讨论其处理方法。 1.2 湿陷性黄土的工程性质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在一定的压力下,下沉稳定后,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 1.2.1 湿陷性黄土的基本性质及分类 湿陷性黄土的颜色一般为褐色或者灰黄色,颗粒以粉粒为主,孔隙比e≥1.0,一般具有肉眼可见的大空隙,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类,垂直节理发育,能保持直立的天然边坡。 湿陷性黄土按湿陷性的强弱分为3类,采用室内压缩试验的方法分类。 采用公式δs = ( hγ-hγ’)/h0 式中:δs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系数; hγ——试件在试验仪中经加压到规定值时土样压缩稳定后的高度; hγ’——试件在试验仪中经加水浸湿且下沉稳定后的高度; h0——试件在试验仪中未经加压前的原始高度。 分类划分数值依据: (1)弱湿陷性0.02<δs≤0.03 (2)湿陷性0.03<δs≤0.07s (3)强湿陷性δs>0.07s 按土的自重湿陷和外力陷落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1.2.2 湿陷性黄土的组成及沉陷机理 湿陷性黄土的结构特征、物质组成以及水和压力分别为黄土产生塌陷的内在于外在因素。湿陷性黄土一般生成于晚更新世或全新世,即距今也就不足l 0 0

素土挤密桩方案

阎良区保障住房11#、12#住宅楼 素土挤密桩 施工组织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陕西江夏建设事业有限公司 二O一二年二月

1、工程概况 由工程地质报告知,阎良区保障住房11#、12#住宅楼场地属于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等级为Ⅱ级,所以必须消除场地的湿陷性,故采用沉管成孔素土挤密桩进行地基处理。 2、地基处理、施工、检测、验收标准: 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1.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1.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1.5《挤密桩法处理地基技术工程》DBJ61-2-2006 1.6施工设计蓝图 3、地基处理设计参数 3.1素土挤密桩施工前的技术要求: 按《建筑场地基坑探查与处理暂性规程》对场地进行探查与处理。基坑开挖后场地误差应在±50mm,以便控制桩顶标高。 3.2素土挤密桩的设计参数: 桩距900mm 、排距779.4mm、桩径400mm、有效桩长6000mm。虚桩以图纸为准。桩体填入素土,桩体内的平均压实系数不应低于0.97,桩间挤密后的平均挤密系数不小于0.93。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00KPa 。 4、施工方案: 4.1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施工用水、用电根据甲方提供的水源、电源位置,由甲方提供到施工现场内。 现场施工材料的堆放,施工准备的临时停放按甲方要求执行。 4.2施工顺序: 建立现场坐标、高程体系→问题坑处理→测放桩位→试桩→试桩检测→工程桩成孔→回填夯实→检测 4.3施工准备: 4.3.1完善施工组织方案,报甲方、监理审批。 4.3.2协同甲方作好三通一平工作。 4.3.3安装现场用水、用电。 4.3.4设备进场、组装、调试。 4.3.5对甲方提供的测量数据、设计图纸检查核对。熟悉设计意图。 4.4施工放线: 4.4.1根据甲方提供的测量控制点,建立桩位控制点,并保护好。根据桩位控制点按设计的桩间距,放出每个桩进行施工。 4.4.2桩位测量放线由专职测量员进行,采用经纬仪定向和钢尺量进行,施工前应认真阅图,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如有问题及时与监理、甲方联系。 4.4.3桩位点放好后,应进行复查,防止漏桩或重桩,确认无误后,再经监理复查。 4.5成孔:

素土挤密桩施工工艺

桩的布置 灰土挤密桩或素土挤密桩处理地基的面积,应大于基础或建筑物底层平面的面积。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局部处理超出基础底面的宽度时,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每边不应小于基底宽度的0.25倍,并不应小于0.50m;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每边不应小于基底宽度的0.75倍,并不应小于 1.00m。 (2)当采用整片处理时,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底面外缘的宽度,每边不宜小于处理土层厚度的1/2,并不应小于2m。 2 处理深度 灰土挤密桩或土挤密桩处理地基的深度,应根据建筑场地的土质情况、工程要求和成孔及夯实设备等综合因素确定。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的有关规定。 3 桩径 桩孔直径宜为300~500mm,并可根据所选用的成孔设备或成孔方法确定。为使桩间土均匀挤密,桩孔宜按等边三角形布置,桩孔之间的中心距离s,可为桩孔直径的2.0~2.5倍。 成孔和回填夯实 成孔和孔内回填夯实,应符合下列要求。 (1)成孔和孔内的回填夯实的施工顺序,对整片处理,宜从里(或中间)向外间隔1-2孔进行,对大型大程,可采取分段工;对局部处理,宜从外向里间隔1-2孔进行。 (2)向孔内填料前,孔底应夯实,并应抽样检查桩孔的直径、深度和垂直度。0 (3)桩孔的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5%。 (4)桩孔中心点的偏差不应超过桩距设计值的5%; (5)经检验合格后,按设计要求,向孔内分层填人筛好的素土、灰土或其他填料,并应分层夯实至设计标高。 此外铺设灰土垫层前,应将桩顶标高以上预的松动土层挖除或夯(压)密实 承载力 灰土挤密桩或素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单桩或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当无试验资料时,也可按当地经验确定,但对素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宜大于处理前的1.4倍,并不宜大于180 kPa;对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宜大于处理前的2.0倍,并不宜大于250kPa。 变形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摘要】本文通过化学材料加固黄土试验和查阅相关资料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的进展情况。目前强夯法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而且其造价比较低,但是强夯后的黄土地基不具有抗水的能力;高分子材料固化处理的地基强度高,固化后黄土地基的水稳性好,但是其造价比较高;DDC法的优点有:降低了工程造价、节约材料、节约耕地、保护生态环境等。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 地基处理; 强夯; 化学加固; 夯击固化法; DDC法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chemical material reinforced loess test and access relevant information analysis the collapsible loess foundation treatment technology progress. At present dynamic compaction method is comparatively mature technology, and the cost is lower, but after the dynamic compaction of loess foundation has not resistant to water ability; Polymer materials with high strength of curing foundation, after curing of the loess foundation better water stability, but the cost is higher; The advantages of the DDC method is: reduce project cost, material saving, saving cultivated land,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tc. 【keywords 】collapsible loess; Foundation treatment; The dynamic compaction; Chemical reinforcement; Ram and curing method; DDC method 引言 在我国的华北、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着湿陷性黄土,它们属于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具有高压缩性、湿陷性、较小的干密度和较大的孔隙率等特性,而且在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作用下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结构会迅速的被破坏,从而发生显著的下沉现象。因为含水量的增加会影响土体的力学性质,使地基的承载力降低,所以对于湿陷性黄土的地基中选择经济合理的、可行的地基处理方法显得十分重要。 一般湿陷性黄土的强度较低,而压缩性较高。湿陷性黄土在土体自重应力或者自重应力和外部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 受水浸湿之后强度会迅速的降低。如果土体中残余的结构强度不能够抵抗土体中的结构应力, 土体结构就会迅速的被破坏,同时会产生明显的附加沉降。由于受水浸湿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土体湿陷对工程建设会产生很大的危害,要确保在正确掌握场地工程地质特性的基础上,严格按国家现行规范进行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 一、湿陷性黄土及地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试验及评价

伊宁—墩麻扎公路建设工程 地基湿陷性黄土检验及评价标准 一、开工前检验 一)现场取样 1、确定检验路段、探坑间距,探坑位置和探坑深度; 2、开挖探坑采取不扰动土样,保持天然湿度、密度和结构取样及检验,判别地段地层及变化; 二)湿陷性黄土检验参数(依据JTG E40-2007) 1、易溶盐 2、液塑限和土的比重 3、天然密度和天然含水量 4、贯入值(必要时做) 5、湿陷性试验 1) 相对下沉系数 2) 自重湿陷系数试验(若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则只检验湿陷系数即可,若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则检验湿陷系数及自重湿陷系数) 3) 溶滤变形系数试验 4) 湿陷起始压力 三)、黄土湿陷性类型及强度的划分[依据《公路土工试验规程》释义手册] 表21-C 湿陷性黄土湿陷作用强烈程度的划分

表21-D 自重湿陷性黄土与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划分 二、湿陷性黄土地基采取冲击碾压、强夯法处治后检验与评价 一)冲击碾压法 1、根据设计及《公路冲击碾压应用技术指南》制定施工工艺,进行试验段作业; 2、现场检测:冲击碾压遍数、沉降量、密度(压实度)、湿陷系数和贯入值。 3、合格判定标准:处治1m深度内压实度不低于90%,湿陷系数应小于0.015。 二)强夯法 1、根据设计和《工程地质手册》制定施工工艺,进行试验段作业(试夯),通过试夯确定单点最佳夯击能、最佳夯击次数、间歇时间等参数,以试夯的技术参数指导施工。 2、详细记录每一夯点夯击次数、夯沉量,每一夯点的累积夯沉量不宜小于试夯时平均夯沉量的95%;一般对于每个夯点的质量控制可采用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 3、在夯点范围内(特指夯锤底部范围)取原状土样(0.5-1.0m)测干密度、空隙比(孔隙比)、压缩系数和湿陷系数,必要时进行贯入试验。 4、合格判定标准:应符合设计和试夯拟定的技术质量标准。

DDC素土挤密桩和CFG素混凝土桩施工质量管理实施细则

DDC素土挤密桩和CFG素混凝土桩施工质量管理实施细则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桩基工程采用DDC素土桩消除地基湿陷性,桩顶设计标高为变标高,螺旋钻孔直径为400mm,钻到设计深度后孔底夯实在孔内分层回填素土,用1.5~2.0吨长圆柱形锤分层夯扩,夯扩后桩孔直径不小于550mm,桩长及有效桩长以各楼号设计图纸为准,桩心距950mm,排桩间距823mm,桩身回填采用素土回填,桩身土压实系数以及桩间土挤密系数各楼号以各自积实报告为准。DDC桩施工完毕后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施工CFG素混凝土桩,上部虚桩待破除素混凝土桩头时,二次开挖消除;CFG素混凝土桩,桩顶设计标高为变标高,桩长及有效桩长以各楼号设计图纸为准,采用长螺旋钻中心压灌成桩。 桩径Φ400,桩间距1400mm,排间距1212mm,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1、2、4#楼为C35;3、5、6、7、8楼为C30。 二、依据 1、DBJ61-2-2006挤密桩法处理地基技术规程; 2、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3、JGJ79-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4、GB50025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5、桩基工程xx。 三、工作的要点 1、DDC素土挤密桩工作的要点 ⑴桩孔的定位放线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⑵桩孔的直径和xx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⑶成桩过程的垂直度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⑷素土含水量粒径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⑸素土夯实数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2、CFG素砼桩复合地基工作的要点 (1)砼料下到孔底后,每打泵一次提升200~250mm,均匀提钻并保证钻头始终埋在素砼中; (2)施工中应避免出现素砼搅拌不均、砼坍落度小、成桩时间过长、素砼初凝、水泥或粗骨料不合格、外加剂与水泥配比性不好等现象,以免发生混凝土堵管事故; (3)当遇到饱和粉细砂及其他软土地基,且桩间距小于1.3m时,宜采取跳打的方法,以避免发生串桩现象; (4)施工中应控制提钻速度,避免提钻速度过快,发生钻尖不能埋入素砼中的现象,从而导致缩颈夹泥现象; (5)施工时若出现成桩中断时间超过1h或素砼产生离析现象,应重新钻孔成桩; (6)如采用商品砼,要保证搅拌时间不少于规定时间,以保证素砼的和易性、素砼坍落度满足设计要求; (7)本工程采用长螺旋钻成孔工艺,应注意新施工桩对已成桩的影响,避免挤桩。 四、DDC素土挤密桩主要控制 1、施工过程中a.成孔施工和回填夯实的施工应符合规范要求,b.成孔施工时地基土宜接近最优含水量,当含水量低于12%时,宜加水增湿至最优含水量,c.桩孔中心点的偏差不应超过桩距设计值的5%,d.桩孔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e.向孔內填料前孔底必须夯实,然后用素土在最优含水量状态下分层回填夯实,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7。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探讨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探讨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探讨 摘要:灰土挤密桩成桩时为横向挤密,能达到所要求加密处理后的最大干密度要求,可以消除地基的湿陷性,提高承载力,降低压缩性,处理球度可选l 5 m,可就地取村、降低工程造价;机具简单、施工方便、功效高。本文通过某厂房地基为湿陷性黄土为例,计算了其地基承载力,已经测量了地基沉降量,得出结论,运用灰土挤密桩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是完全可行的,并可以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词:灰土挤密桩;湿陷性黄土;地基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TU475+.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湿陷性黄土是我国西北地区比较普遍的工程地质条件,其土质特点和工程危害表现为遇水浸湿时使黄土发生增湿软化效应,土的强度显著降低在附加压力或在附加压力与土的自重压力下引起湿陷变形,是一种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的黄土。湿陷性黄土的失稳性变形对建筑物的危害极大,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属于特殊土。有些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1]。 试验研究表明,粗粉粒和砂粒在黄土结构中起骨架作用,由于在湿陷性黄土中砂粒含量很少,而且大部分砂粒不能直接接触,能直接接触的大多为粗粉粒。细粉粒通常依附在较大颗粒表面,特别是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处与胶体物质一起作为填充材料。粘粒以及土体中所含的各种化学物质如铝、铁物质和一些无定型的盐类等,多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起胶结和半胶结作用,作为黄土骨架的砂粒和粗粉粒,在天然状态下,由于上述胶结物的凝聚结晶作用被牢固的粘结着,故使湿陷性黄土具有较高的强度,而遇水时,水对各种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土的强度突然下降便产生湿陷。 2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 当建筑物所选取的地点下是湿陷性黄土,那么一旦降雨,地基和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目录 摘要 (1) 1. 处理范围的确定 (1) 1.1 处理厚度的确定 (1) 1.2 处理宽度的确定 (2) 2.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2) 2.1 垫层法 (2) 2.2 夯实法 (3) 2.3 挤密桩法 (3) 2.4 桩基础 (3) 2.5 预浸水法 (4) 3. 工程实例 (4) 3.1 叠合垫层法 (4) 3.2 强夯法 (5) 3.3 挤密桩法 (6) 4. 结论 (6) 参考文献 (6)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摘要 黄土是第四纪堆积物,按其颗粒成分属于细粒土(或粉土、粘性土)。其中,部分黄土具有不同于普通细粒土的特殊成分与性质。浸水会发生显著下沉变形,称为湿陷性黄土,工程界普遍视为特殊土。黄土的湿陷性是指其在一定压力下压缩稳定后,因浸水而发生下沉变形的性质。湿陷性是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质,湿陷性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蚀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下沉,因此在建筑上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十分重要。湿陷性黄土的变形包括压缩变形和湿陷变形两种。压缩变形是在土的天然含水量下由于建筑物的负荷所引起的,一般地基的压缩变形很小,大部分在其上部结构的允许变形值范围以内。不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湿陷变形是由于地基被水浸湿所引起的一种附加变形,往往是局部和突然发生的。而且很不均匀,对建筑物的影响很大,危害性很严重。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设计中,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往往需要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 1. 处理范围的确定 地基处理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处理地基到多大范围才能既经济又能获得明显的效果。由土的饱和自重压力所引起的自重湿陷与其湿陷性和黄土层厚度有关.其变形范围往往包括全部自重湿陷性黄土的厚度。根据湿陷变形范围,地基的处理厚度(从基础底面算起)可分为处理全部湿陷变形范围和部分湿陷变形两种。前者的处理目的是消除建筑物地基的全部湿陷量,而后者只是消除部分湿陷量。 1.1 处理厚度的确定[1] (1)消除建筑物地基全部湿陷量的处理厚度。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一般情况下,地基的湿陷量只发生于压缩层以内。试验资料表明,该湿陷量大部分

最新素土挤密桩施工方案(样本)

杨凌富海工业园五期工程B12厂房 素土挤密桩复合地基 施 工 方 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杨凌富海工业园五期工程B12厂房 素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施工方案 一、编制原则及依据 本施工方案根据国家现行有关施工技术规范,规程的要求和规定,及施工图纸编制,主要依据有: 1、DDC桩平面布置图及技术要求 2、《建筑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13) 3、《孔内深层强夯法技术规程》CECS197-2006 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2012) 5、《湿陷性黄土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6、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 8、《建筑场地基坑探查与处理技术规程》(DBJ61-57-2010) 二、项目概况 本工程为钢结构,该工程拟建场地为自重湿陷黄土场地,桩基工程采用DDC

桩处理地基,总桩数5968个,试桩3组,合计21根;工程桩合计5947根。桩顶设计标高为-2.700米,桩成孔径为400mm,夯扩后桩孔直径为550mm,桩身回填采用素土回填,桩心距900mm,排桩间距780mm,桩体素土平均压实系数≥0.97,最小压实系数≥0.93;桩间土的挤密系数≥0.93,有效桩长不小于5.0米,正三角形满堂布置。 三、试桩说明及位置示意图 为复核地质资料及设备、工艺等是否适宜,保证素土挤密桩的质量,我项目部采用先打试桩以确定施工参数的方法。试桩共三组(详见下图),每组七个,采用梅花型布置,桩孔直径为400mm,桩心距900mm,排桩间距780mm,桩长5m。填料为素土,采用人工均匀填料,每次回填量为0.12-0.15m3,夯锤质量为1500Kg,夯实时提高4m以上,根据现场土质情况,每次夯实6-8次,听到清脆的锤声,方进行上一层填料夯实,基础面以上预留0.5m厚的土层,待施工结束后,将表层挤松的挖除或分层夯实。 四、加固机理 1、通过挤密作用提高桩间(周)地基土的密实度。未处理的地基土孔隙率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湿陷性高,打入土挤密桩后,桩体周围土密度增加、孔隙率减少、压缩性降低、承载力提高、抗剪强度增大、湿陷性降低或消失。 2、通过地基土的挤密,提高了地基土的隔水性。欠密实的湿陷性黄土,浸水渗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

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湿陷性评价及地基处理方法【摘要】湿陷性黄土易在压力环境下出现浸湿,一旦土层结构被浸湿,会迅速失去稳定结构,并且呈现明显的下沉情况。由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性会对建筑结构带来较大危害,所以本文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机理进行评价,并且提出了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希望为提高建筑安全性做出贡献。 湿陷性黄土是饱和后结构失衡的黄色土,在压力与水浸湿的环境下,土壤结构会遭到破坏,出现明显的下沉现象。建筑物一旦在黄土地基上施工,就会留下较大危险,随着下沉现象的加剧,就会导致建筑物发生裂缝或倾斜问题,甚至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性。我国西部开发规模不断增加,西北地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建设区域,而西北地区黄土地段较多,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方法,对保证建筑安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黄土湿陷性机理 黄土地区常年维持半干旱或干旱状态,在降雨量较少的环境中,水分蒸发量较大,土壤中的水分不断下降,盐类物质出现胶体凝结状态,使土壤粘聚力上升。在土壤湿度较低的情况下,土层无法抗拒土壤粘聚力,就会形成一种欠压型状态,在土壤被水浸湿后,土壤粘聚力下降,就会出现湿陷问题。因此,在选择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时,必须正确了解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机理,才能找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二、黄土地基湿陷性评价 (一)湿陷系数 标准湿陷系数以S s进行计算,它代表了土层在单位厚度情况 下的浸水湿陷量,其定量直接表示了黄土地基的实际湿陷程度。

(二)黄土湿陷性 在黄土湿陷系数S s < 0.015 时,黄土形式属于非湿陷性黄土;在黄土湿陷性系数S s > 0.015时,则可以将黄土性质划分为湿陷性黄土。在湿陷程度维持在0.015 < S s < 0.04时,属于轻微性湿陷;在湿陷程度维持在0.04< S s < 0.08时,属于中度湿陷;在湿陷程度S s > 0.08 时,则可以划分为高度湿陷。 (三)湿陷性黄土地基类型 在湿陷量实际测量值与计算结果w 70mm时,可以将其定义为非自重湿陷黄土地基;在湿陷量实际测量值与计算结果>70mm时,可以 将其定义为自重湿陷黄土地基;在实际测量值与计算结果发生冲突时,需要根据实际测量值进行测定。 三、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是为了优化土壤形式,降低黄土地基渗水性与压缩性,避免湿陷性问题再次发生,或者完全消除黄土地基的湿陷性。由于不同黄土地基的实际性质差别较大,尤其是黄土成因、区域、年代、厚度、等级、类别上的差异,决定了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时,必须根据实际土壤情况决定解决方法。在明确地基厚度与湿陷等级后,需要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以此满足黄土地基的使用要求,提高建筑的安全性。 虽然目前可以使用的黄土地基处理措施很多,但是所有方法都无法解决全部的问题,不同的地区地基土质存在很大差别,而不同的建筑结构,对地基造成的压力也是不同的,如果固定使用一种处理方法,根本无法解决所有的湿陷性黄土地基问题。在勘察阶段,需要及时进行现场取样,通过详细的分析后,确定黄土地基的性质、厚度,明确湿陷性黄土属于自重型或是非自重型,在详细的类比后,综合分析施工时间、施工周期、经济效益等多种因素,选择其中最为合理的处理方法,通过优化设计,使黄土地基可以满足建筑施工所需的承载力与变形要求。

素土挤密桩专项施工方案

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 (2) 第一节、编制依据 (2) 第二节、施工技术参数 (2) 第二章工程概况 (3) 第一节、工程概况 (3) 第二节、桩基设计概况 (3) 第三节、桩基施工范围 (4) 第三章施工部署 (5) 第一节、施工组织机构 (5) 第二节、项目管理人员职责分工 (5) 第四章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8) 第一节、素土挤密桩施工方案 (8) 第二节、施工要点 (8) 第三节、质量检验和控制 (9) 第四节、质量检验和控制 (10) 第五节、质量保证措施 (10) 第六节、工期保证措施 (11) 第七节、安全保证措施 (12) 第八节、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3) 第五章应急预案 (15) 第一节、应急预案 (15) 第二节、事故处理 (16) 第六章设备供应计划 (17) 第一节、投入的机械及劳动力 (17) 第二节、施工用电、用水计量 (17) 第七章资料归档交接 (18) 第一节、工程验收,移交资料 (18)

第一章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 第一节、编制依据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挤密桩施工技术暂行条例》 《建筑工程施工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建筑安装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 第二节、施工技术参数 1、桩孔填料为灰土。 2、操作参数 2.1、灰土挤密桩为爆破锤成孔,1.6T重锤夯填,增加了桩间土的挤密效果,能更好的消除湿陷性,提高地基承载力。 2.2、爆破锤成孔,填料量每次控制六锤/0.11-0.12m3。 2.3、回填土时,空锤先锤击6次,素土回填时锤击不得少于6次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地的要求的要求规范(1-60 )

1 总则 1.0.1为确保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包指构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地基处理、施工、使用与维护。 1.0.3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应根据首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困地制宜,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对建筑物产生危害。 1.0.4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工程,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有关现行的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湿陷性黄土 collapsible loess 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 2.1.2非湿陷性黄土 non collapsible loess 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无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 2.1.3自重湿陷性黄土 loess collapsible under overburden pressure 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湿陷性黄土。 2.1.4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loess noncollapsible under overburden pressure 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不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湿陷性黄土。 2.1.5 新近堆积黄土 recently deposited loess 沉积年代短,具高压缩性,承载力低,均匀位差,在50~150kPa压力下变形较大的全新世(2 Q)黄土。 4 2.1.6压缩变形 compression deformation 天然湿度和结构的黄土或其他土,在-定压力下所产生的下沉。 2.1.7湿陷变形 collapse deformation 湿陷性黄土或具有湿陷性的其他土(如欠压实的素填土、杂填土等),在一定压力下,下沉稳定后,受水浸湿所产生的附加下沉。 2.1.8湿陷起始压力 lnitial collapse pressure 湿陷性黄土浸水饱和,开始出现湿陷时的压力。 2.1.9湿陷系数 coefficient of collapsibility 单位厚度的环刀试样,在一定压力下,下沉稳定后,试样浸水饱和所产生的附加下沉。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在西北、华北地区常会遇到黄土地基处理问题,通常包括低湿度湿陷性黄土以消除或减小湿陷变形危害为主要目的,同时需提高地基承载力的地基处理问题,以及高湿度软弱黄土(尤其是饱和黄土,多由湿陷性黄土饱水转化而成,饱和度Sr﹥80%)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有害压缩变形为目的的地基处理问题。由于后者的工程特性多与一般粘性土类似,主要应考虑地基的压缩变形,可按软弱粘性土对待,而前者则主要应考虑地基受水浸湿后的湿陷变形。 一、垫层法 垫层法是先将基础下的湿陷性黄土一部分或全部挖除,然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夯实做成垫层,以便消除地基的部分或全部湿陷量,并可减小地基的压缩变形,提高地基承载力,可将其分为局部垫层和整片垫层。当仅要求消除基底下1~3m湿陷性黄土的湿陷量时,宜采用局部或整片土垫层进行处理;当同时要求提高垫层土的承载力或增强水稳性时,宜采用局部或整片灰土垫层进行处理。 垫层的设计主要包括垫层的厚度、宽度、夯实后的压实系数和承载力设计值的确定等方面。垫层设计的原则是既要满足建筑物对地基变形及稳定的要求,又要符合经济合理的要求。同时,还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局部土垫层的处理宽度超出基础底边的宽度较小,地基处理后,地面水及管道漏水仍可能从垫层侧向渗入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而引起湿陷,因此,设置局部垫层不考虑起防水、隔水作用,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及有防渗要求的建筑物,不得采用局部土垫层处理地基。 2.整片垫层的平面处理范围,每边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外缘的宽度,不应小于垫层的厚度,即并不应小于2m。 3.在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未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时,对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或有严格防水要求的建筑物,采用整片土垫层处理地基较为适宜。但地下水位有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考虑水位上升后,对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引起湿陷的可能性。 二、重锤表层夯实及强夯 重锤表层夯实适用于处理饱和度不大于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一般采用~的重锤,落距~,可消除基底以下~黄土层的湿陷性。在夯实层的范围内,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获得显著改善,平均干密度明显增大,压缩性降低,湿陷性消除,透水性减弱,承载力提高。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其湿陷起始压力较大,当用重锤处理部分湿陷性黄土层后,可减少甚至消除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因此在非自重湿陷性

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解读

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 6.3.1 基本概念 灰土挤密桩或土挤密桩是利用沉管、冲击或爆扩等方法在地基中挤土成孔,然后向孔内夯填素土或灰土成桩。成桩时,通过成孔过程中的横向挤压作用,桩孔内的土被挤向周围,使桩间土得以挤密,然后将备好的素土(黏性土)或灰土分层填入桩孔内,并分层捣实至设计标高。用素土分层夯实的桩体,称为土挤密桩;用灰土分层夯实的桩体,称为灰土挤密桩。二者分别与挤密的桩间土组成复合地基,共同承受基础的上部荷载。 6.3.2 适用范围 灰土挤密桩法或土挤密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处理深度宜为5-15m。灰土挤密桩或土挤密桩,在消除土的湿陷性和减小渗透性方面,其效果基本相同或差别不明显,但土挤密桩地基的承载力和水稳性不及灰土挤密桩,选用上述方法时,应根据工程要求和处理地基的目的确定。当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或增强其水稳性为主要目的时,宜选用灰土挤密桩法;当以消除地基的湿陷性为主要目的时,宜选用土挤密桩法。 【例题15】为消除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性,宜选用的地基处理方法为()。 A、夯实水泥土桩法; B、砂石桩法; C、振冲法; D、土

挤密桩法;答案:D 大量的试验研究资料和工程实践表明,土或灰土挤密桩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不论是消除土的湿陷性还是提高承载力都是有效的。但当土的含水量大于24%及其饱和度超过65%时,在成孔及拔管过程中,桩孔及其周围容易缩颈和隆起,挤密效果差,故上述方法不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下及处于毛细饱和带的土层。因此,当地基土的含水量大于24%、饱和度超过65%时,由于无法挤密成孔,故不宜选用上述方法。 因灰土挤密桩法或土挤密桩法具有就地取材、以土治土、原位处理、深层加密和费用较低的特点,在我国西北及华北等黄土地区已广泛应用。 6.3.4 加固机理 灰土挤密桩或土挤密桩加固地基是一种人工复合地基,属于深层加密处理地基的一种方法,主要作用是提高地基承载力,降低地基压缩性。对湿陷性黄土则有部分或全部消除湿陷性的作用。灰土挤密桩或土挤密桩在成孔时,桩孔部位的土被侧向挤出,从而使桩周土得以加密。 6.3.5 设计 1 桩的布置 灰土挤密桩或土挤密桩处理地基的面积,应大于基础或建筑物底层平面的面积。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素土挤密桩施工方法及工艺

素土挤密桩施工方法及工艺 本标段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设计有素土挤密桩桩径0.4m ,正三角形布置,桩间距1m ,处理宽度为路堤两侧坡脚外3m 之间范围内或路堑内两侧堑坡坡脚之间范围。 素土挤密桩成桩工艺流程图所示。 素土挤密桩成桩工艺流程框图 素土挤密桩施工方法为: ⑴ 材料质量要求 采用素土回填,填料采用壤土、一般粘性土或Ip >4的粉土,土料中有机质含量不得超过5%,也不得含有冻土和膨胀土,土块的粒径不宜大于15mm ;桩体填料压实系数不小于0.97,桩间土的最小挤密系数不低于0.93。 ⑵ 施工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 ①清基、平整场地:清除施工区范围内所有杂草等杂物,表层腐殖土清除不小于30cm ,清基土运至业主指定的弃土区存放。 ②桩孔定位 确定平面位置后,建立平面位置的控制桩,以备下步施工使用。先在施工区边线上分出每排桩的控制线。拉线,用50m 钢尺定出每个桩的位置,并插竹筷做标示,对每个桩都建立编号。定位完成后,复核所放桩位位置、数量是否与施工桩位图一致,核对无误后,报监理工程师验收。 ③施工顺序 成孔和回填时为防止临孔之间互相挤压造成相邻孔径缩孔或振动坍塌,施工顺序采用先外后里,隔排隔行,隔一打一的跳打方式,成孔后立即分层回填夯实。 ④桩机就位: 桩位经验收合格后,进行桩机就位,调平桩机机身,使管身保持垂直。 原 地 面 处 理 机 具 就 位 成 孔 孔 底 夯 实 分 层 填 筑 素 土 、 夯 实 成 桩 机 具 移 位 测 量 放 样

⑤成孔 桩机就位后采用沉管法成孔,桩管采用壁厚不小于10mm的钢管。 a 打桩机就位 由施工人员检查核对桩位,并设置4个定位点,以4个定位点确定桩点中心位置,以保证柴油锤中心垂直对准桩位,桩位偏差小于5cm。桩基要保持稳定,使其在成孔过程中不发生移动和倾斜。 b 成孔过程中产生挤密作用,每片成孔顺序由里向外,分批隔排隔行跳打,以保证挤密效果。成孔直径为400mm,允许误差-20mm。成孔深度偏差+500mm,孔口中心偏差小于、等于0.40D。 c成孔过程中应经常检查桩孔的垂直度,发现偏差及时调整,保证成孔垂直度小于等于105%。 d 成孔后及时检查桩孔质量,对超差、缩孔等采取措施及时处理。 ⑥孔内填料 成孔后及时进行夯填,孔内填料前先夯实孔底,夯击次数不小于8次。然后采用人工均匀填料,每次回填量为0.12-0.15m3。填料前首先在取土场取土备料,在土料含水率接近最优含水率时方允许用于填孔用料,填料有机质含量不得大于5%。所需土方量用装载机运至施工现场,小铲车载半铲倒入孔内。 ⑦孔内填土夯实 锤重1500㎏,填料采用人工均匀填料,每次回填量为0.12-0.15m3。夯锤提高4m以上,每次夯实6-8次,听到清脆的锤声,方进行上一层填料夯实,基础面以上预留0.5m厚的土层,待施工结束后,将表层挤松的挖除或分层夯实。 施工质量要符合《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G50025-200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客运专线铁路路基施工质量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等相关规范、规定及图纸要求。 ⑶质量检测 ①挤密土桩的桩数、排列尺寸、孔径、深度、垂直度、填料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或施工规范的规定。 ②试验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抽样检验,孔内填料夯实质量的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2%,在全部孔深内,宜每1m取土样测定干密度,检测点的位置应在距孔心2/3孔半径处。孔内填料的夯实质量,也可通过现场试验测定。

湿陷性黄土的压实度及含水率对力学性质的影响 康烨

湿陷性黄土的压实度及含水率对力学性质的影响康烨 摘要:为研究非饱和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力学性质,评估黄土隧道基底稳定性, 通过相关试验,分析了黄土作为隧道基底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研究了不同压实度、含水率条件下黄土的强度与变形特性。研究表明:湿陷性黄土易于压实,压实后空气容积率接近黏性土的空气体积率,残余变形能得到有效控制。最优含水率条件下,压实度k≥0.95的黄土变形呈软化特征;k≤0.93的黄土,围压较低时,变形为软化型;围压较高时,变形为硬化型。围压越高,含水率越大,压实系数越小,则试样塑性越明显。黄土的内摩擦角、粘聚力与压实度正相关,与含水率负相关,可用y=A ln(x)+B较精确的拟合。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强度;变形;密实度;含水率;隧道桩土复合基底;极限强度 Effects of water content and compaction coefficient on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collapsed loess KANG Ye RAILWAY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CO.,LTD.,Beijing 100055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ngineering mechanics behavior of unsaturated collapsible loess and to evaluate stability of loess tunnel base, the basic physic-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oess were analyzed in the experiments, the strength and deformation behaviors of disturbed loess with different water content and compaction coefficient were studied. Conclusions indicate the loess is easy to compacted, compacted loess has the same volume ratio of air with cohesive soil, and residual deformation can be contained. For specimens at optimum water compactness higher than 95%,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 is softening. For specimens at optimum water compactness lower than 93%,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 is softening in the case of low confining pressure, however it is hardening in the case of high confining pressure. For specimen with higher water content, higher confining pressure and lower compactness,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is more significant. There is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cohesionand degree of compaction, bu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cohesion and water cont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can be fitted with y=A ln(x)+B. Key words:collapsed loess; deformation; strength; water content; compactness; tunnel composite substrate 1 引言 黄土是指粒径介于粘土与细砂之间,范围为>0.005毫米~<0.05毫米的陆相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其颗粒之间结合不紧,孔隙度一般在40%~50%。其颗粒 组成以粉粒为主,其含量可以达50%以上。在我国,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北纬30°~48°间自西而东的条形地带上,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西、陕西、甘肃等省,是典型的湿陷性黄土分布区。 我国黄土覆盖地区广,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工程建设不可避免的要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实践表明,湿陷性黄土具有特殊的工程性质及遇水湿陷性,从而导致湿陷性黄土地基出现各种各样的工程问题。 本文鉴于郑西客专及其他黄土区隧道基底所出现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坍塌和陷穴等工程病害,以新建大准至朔黄铁路联络线项目工程柳条山隧道基底湿陷性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击实与三轴试验,分析研究了湿陷性黄土的隧道基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