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8人类对土地的利用问题

8人类对土地的利用问题

8人类对土地的利用问题
8人类对土地的利用问题

8.人类对土地的利用问题

废弃物问题

当我们讨论到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时,在环境和舒适生活方面我们遇到了用传统经济计算方法难以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第一个是我们目前熟悉的所有经济体制方面的共同问题。人们在生产成本中不考虑固体废物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性”,以致垃圾在土地上堆积如山,给社会带来尚未认识和难以估计的大量经济损失。这个问题跟空气和水的污染物密切相关。因此,我们首先讨论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

在逻辑上,这样讨论问题的先后次序似乎不大合理。废弃物是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副产品。我们要讨论这个问题,似乎应当首先了解人们在城市里从事工业生产和在农业上越来越多地引用工业技术所引起的问题。

诚然,人们在土地上的生活方式,以及把有限的空间做多种利用时所引起的问题,远较废物处理问题重要得多,可是这个比较微小的问题最好先讨论清楚。

“微小”可能是一个令人误解的形容词。事实上,现代人类产生的大量污染物,正在土地上不断增加。在城市里,在工业区,甚至在度假的休憩地区,急待处理的固体废弃物堆积如山。在农业方面,污染问题也包括废弃物,特别是可用作肥料的数量达50%的农业废弃物。各种类型的现代人们,加工人、城市居民、旅游者和农民等,就像蜗牛爬过后留下粘液一样,他们的活动也留下固体废弃物的大量遗迹。

废弃物的数量已经大到难以估量的程度。据已有的最详尽的统计数字,美国1920年每户每天平均倒出2.7磅的固体废弃物,1970年的平均数字是5.3磅。待到1980年,这个数字可能达到8磅。如果加上工矿企业的废弃物,则每人每天的数字接近50磅。

必须分别了解造成大量废弃物的各种来源,好根据它们的性质来决定最有效的最后处理方法。就我们所见到的,发达国家的城市,一般都通过污水系统来处理废弃物,从而避免了 19世纪恶劣卫生条件造成的恐怖。城市家庭的大量有机废弃物,如菜叶、果皮、洗锅盘的泔水等,现在确实比过去有了较好的控制。在过去,这些废物往往被丢进城市垃圾坑,或者由二层楼的窗口扔向街道,被传染疾病的老鼠或野狗吃掉。因此,今天的问题并不在于城市流行病的危险,而是社会必须处理的废弃物的数量问题。

我们很少有关于开采石矿和其他矿物遗留下来的废弃石块和残留物的统计。在60年代中期,美国报导每年要采掘56亿吨矿石,就是说把埋藏在美国800万英亩的地下矿挖出,在提取了有用的矿物以后,半数以上就随意抛弃了。英国南威尔士庞大的矿渣堆,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周围尾矿,全堆积成山,这些都是大规模采矿遗下的后果。美国这类废弃物的数字,也因过去十年内露天采矿的增长而有大量的增加,300万英亩的土地已被露天开采,其中仅有三分之一的面积得到初步复原。所有这些遗留物都造成了特殊的问题。酸类物质渗入了地下水。废矿区的地面下陷,使房屋在百呎深的巨坑边难以平衡,房后的阳台好像悬挂在陷坑的高空一样。最坏的是废矿堆常常起火,火势缓慢地蔓延,难以扑灭,造成巨大的损失。我们再以 60年代中期美国的一些数字为证,当时至少记录有500多处废矿堆和200多个矿区发生火灾。

总之,市政系统必须处理城市和工业的废弃物,它们的范围很广,从可以供作堆肥的“湿”污物,到废旧蒸汽机,残破的庭院家具,无用的金属废料以及现代消费者浪费与丢弃的物品。在最富裕的美国社会里,每年扔掉的就有480亿个罐头盒,260个玻璃瓶(原文如此--险峰注),650亿个金属瓶盖和700万辆破旧汽车。这种抛废现象越来越严重。1960年仅有3000辆汽车被抛弃在纽约街头,而在1970年就有7万辆。被扔掉的用过的包装废品增加得特别快。1958年每个美国人使用的包装用纸、瓶、罐等材料约为400磅,而到1978年可能增加一倍。

如果要使这样巨大的和日益增长的固体废弃物的浪潮,不致将整个现代社会埋葬起来,就像传说中迦勒底的乌尔城(乌尔(Ur),古城名,在今伊拉克境内,建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曾发掘出大批文物,为研究人类远古史提供了宝贵资料。——译者注),

先后代表七个文明时期的七座乌尔城都一次又一次地被埋掉一样,那就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收集这些东西,这在许多方面确实是最麻烦的问题。亿万消费者将大量的用纸、玻璃或铝厚厚地包装起来的消费品,随心所欲地携带到各处,然后把废弃物随地乱扔。没有一件废弃物是被“消耗”掉的,它仅是被用过而已。例如啤酒瓶用了一二小时,汽车用了几年,铜床架也许被用了一辈子。但是最终它们都还是存在着,而并没有被消耗掉。怎样才能从亿万个家庭和工厂的垃圾堆,用最经济的办法将它们收集起来呢?又怎样对付在路旁和野餐地点被漫不经心的旅游者所抛弃的瓶子和纸袋呢?

至少在城市,现代社会创造了能承担清除如此大量的全部包装材料的奇迹。但收集工作却消耗了绝大部分的费用。例如在英国,每支付1100英镑垃圾收集费,以后的处理费却只需 35个便士。此外,分开收集费用太高,所以通常总是将湿垃圾和干垃圾收集在一起。这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是浪费的,因为湿垃圾含有对堆肥很有用的物质。还有,经济上的代价并不是唯一的问题。对清晨还在酣睡着的城市居民来说,没有别的声音比听到收集垃圾的卡车由冲撞和倾倒所发出的一种介于牙科手术钻齿声和防空警报之间的尖叫声,更为令人讨厌的了。

后来的处理虽然比较便宜,但其本身也有些问题。除非垃圾是经过仔细集中,并恰当地埋在足够厚的坚实土壤之下,否则堆积场将变成鼠类和昆虫的栖息处,并且会发散出各种难闻的臭味,闻后使人食欲减迟。有时它们还会自燃。华盛顿附近有一处垃圾场冒烟达20年之久。因此,用垃圾填坑,很不受附近居民的欢迎,而要找到既不太贵,又不会遭到居民反对的地点去填埋垃圾,就成为一件越来越使地方当局伤脑筋的事。人们日益意识到生态平衡的意义。他们对用最近的洼地或湿地来填埋垃圾的老办法,已表示抗议。人们已认识到这些自然环境对于野生动植物、水域和当地气候的价值,而且愈来愈感到它们的重要性。再次竞选的州县议员们,往往为难地发现他们竞选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对当地野禽的生活条件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现在就感到缺少处理垃圾的地方,那末,在通过另一个高度消费的十年以后,又将会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我们可以借用一下在60年代曾预先提出的一个问题:当现代人到达火星的同时,人们在地球上会不会站在没过膝盖的垃圾堆里呢?

现在已有一些解决大量固体废弃物的方法,但还应当对更多的方法进行适当的研究和实验。如果我们首先考虑垃圾的收集问题,我们可以从最直接的个人开始。全部社会教育的重点,应当是反对随地扔废弃物的坏习惯。对任何乱扔废弃物的人课以罚款,可能加速这种教育过程。在发达的国家中,各种文化水平的人对于良好秩序的标准,还存在着显著的分歧。这表明公民们对周围环境的责任感,不仅是一个性格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教养问题。

其次,对于目前容器回收的活动,应当坚决地予以加强。如果市政当局或商业团体负责地协作起来建立收集点,并给每个送回的瓶罐以足够的代价,那末在大多数地方,就会有许多童子军或共青团的青少年甚至热心的成年人来从事大规模的清扫工作,有的为了得点零用钱,有的出于善心或为了公共福利。各级地方政府也可以把容器的回收价格定得高些,使很多家庭主妇感到送到回收点是值得的。工业部门也能尽他们的一份力量。美国的一些铝业公司,最近已经设立了自己的收集废旧铝罐头的中心点。他们付给每个旧罐头半美分,在1970年就回收了1.15亿个铝罐头。这个数字大概仍然不超过实际售出数的1%,但如有更多的收集点和广告宣传,可能会收回得更多。也有一些建议,要将这样的办法推广到玻璃瓶和洋铁罐。如果能在广泛的工业中制定一些条例,规定出最容易回收再使用的瓶罐规格,这个方法无疑地还可以加速回收。

但是还有许多原来是可再利用的东西,例如潮湿的污物和大量的废纸,由于难以把它们分开,所以不容易再回收利用。人们不愿为这种事情多添麻烦。零碎而频繁的收集,使整个处理过程的费用更为提高。在大多数现有的城市里,从高消费社会抛弃的所有东西中,能否回收某些有用的物品,将不是更多地靠收集方法的改变,而是靠较好地安排处理的方法。

然而在新建的城市或旧城市的新扩建地区,对垃圾的处理有可能仿效已经行之有效的

下水道设备。城市建设费用的三分之一是用于地下工程,包括下水道、电缆和煤气管等,使城市居民易于保持清洁和取暖或降温。再多增加几种管道,也不至于超出工程师的设计能力范围。目前污水管道往往还有多余的排泄容量。如在厨房污水槽旁装一个磨碎机,将湿垃圾磨成浆,即可和其它的污水一道,经过污水管送到处理工厂。在新建的城市,下水管道可以放大管径,并规定每户必须安装磨碎机。也可以考虑从厨房装一个斜槽通到地下的隧道,并沿隧道用传送带运走固体废弃物以供分离和再利用。自从19世纪卫生革命以来,人们很少重新考虑城市的基本设计问题。这是一件令人感到奇怪的事。当时认为有了下水道、电缆、雨水沟等,已是最彻底的设计了。而现在还这样做,则只能被看成是卫生工程师的设计太有限了。目前垃圾的急剧增加,正和100 年前污水的情况一样,可能已到了重新考虑问题的时候了。至少法国已接受了这个教训,靠近鲁昂的范特鲁尔地方正在设计一个新城市,使之成为第一个“无污染”的工业城市,交通道路全设在地下,污染物和废弃物全由隧道运走。

还有些别的途径解决废物的处理问题。几十年来,有些市政当局实际上已经用垃圾来填盖砂砾坑、荒弃的坏地和沼泽的低洼地,从而把它们改造成为海边娱乐场或建筑房屋的用地。不毛之地可使之重新生长花草,重新设计成公园和绿化区。要求更恰当地管理好露天矿区的呼声也日益增高,应尽可能地做到保证回填表土,重栽树木,并修复受到破坏的地方。事实上可以期望,在露天矿区和可分解的废弃物堆积过多的城市之间,应该较为自然地互相结合起来。废旧的地下矿井也可利用,特别是因为它们大部分都靠近铁路。也有一些把无用的废料创造性地找到新用途的例子。芝加哥附近一个供游览休养的地区,有小湖和滑雪坡,是由一个曾被称为“坏地”的沼泽坑改建的。挖出的粘土按1:3的比例和垃圾混合压实,做成不透水的地面。最后,市民再见不到一个丑陋的地段,而得到一个有山有水的风景区。这个地区被恰当地命名为“利废山”。

焚烧是另一种用得最广的处置固体废物的方法。虽然有些城市焚化炉会带来有气味的黑烟,有时烧焦的报纸碎片飞到天空,掉在行人的白衬衫上,可是焚化炉是可以用较高的清洁标准来建造的。例如,西德杜塞尔多夫市的一个新式焚化炉可供 70万人口使用,每烧一吨垃圾可收入3.4美元。工业用户每送来一吨废物要收费3美元。燃烧所产生的蒸汽售给市内别的部门作取暖用,自炉中回收的废铁按市价处理,炉灰出售供填坑或供制炉渣砖之用。日本的大阪市更为先进,他们建成一座焚化炉,既能符合避免空气污染的严格标准,又能用燃烧废物来发电,而且还能够焚烧城市的下水污泥。事实上很多东西可以从焚化的炉灰中回收。例如,玻璃就可以有多种用途。在美国堪萨斯州,玻璃工业利用“玻璃渣”代替砂砾,建成一条几哩长的州际公路,据报导,这条公路已经受了使用的考验。

还有多种处理有机废弃物的新方法,如从有机废弃物中分离出无机物和肥料。荷兰在过去的40年里,尽管化肥的用量很大,但至少把30%的城市废弃物以堆肥的形式返回到土地上去了。还有不少方法正在实验中,如用高温干馏将有机废弃物分裂成简单的元素。这种称为高温分解的过程绝对不产生污染,因为全部干馏是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另一个优点是,如人造橡胶和塑料那样的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它们在焚化炉中常易结胶,而在干馏法中却不会有这种麻烦,并且还可能产生可供商业销售的气体。

显然,很多用来净化空气和水以及处理固体废弃物的技术,将能从中再获得有用的物料,因此在维持现有消费增长速度的情况下,还能相对地减少对地球资源的压力。由于核聚变的发展,有可能最终发明一种“聚变火炬”,它能将全部废弃物分裂为可供利用的简单元素,基本上形成一个紧密相联的自身永存的生态系统。当这种高级技术的宏图尚未实现时,在多数大城市设置中型“流动破碎机”,也可以重新利用废机械的每块金属和塑料。

在土地污染方面,还需要再指出的另一问题,就是我们已经看到农药的滥用,尤其是从空中喷洒,破坏了自然循环和生态系统。我们还看到了化肥污染河流的证据。在这一点上,许多科学家进一步提出一个问题:实现了工业化的现代农业生产,大量使用机械和肥料,会出现一种简单化的危险,一种单一栽培的倾向。这在性质上比平衡的复杂生态系统更为脆弱,更易于受到损伤。这样的发展,是否会使人类短期内虽取得粮食的高产,

但反过来却造成以后灾难性饥荒的危险呢?在北美平原的成千上万平方英里的作物耕地上,是否已为这样的可能性准备了条件,即病虫害将掠过原可丰收的田地,而遗留下的只是腐烂的禾穗和发霉的茎杆呢?70年代玉米的大枯萎病,可能就是这样的一种先兆。评论者不禁要问,即使没有如此范围广大的灾害,在大量消费和高度资本主义的社会里,为了收获和运输谷物方便而使用大量机器,为了高产而撒下大量化肥的做法,难道土壤不会遭到逐渐的和无法恢复的破坏吗?

评论家还认为,这些弊害还和社会上的城市化及牲畜耕作的不断工业化缠在一起。这两种情况都改变了人和牲畜在传统的农业生产循环中的地位。如果人们继续大量享用食物,但同时粪便却随便地被排入海洋,或焚烧后飞向天空,或甚至压实后埋在地下的话,那么,自然界的基本循环,即作物自土壤中吸收的天然氮素又归还给土地的过程,势必受到破坏。因此,耕地、腐植质、土地的性质就要急剧变坏。再经过几个世纪或者甚至几十年的这种不合理的滥用土壤,人们将会有朝一日从睡梦中苏醒过来,发现他们已经将岩石上覆盖的薄层土壤破坏到难以恢复的地步了。

总而言之,评论家提出了不容忽视的控诉。当我们考虑到地球上的人口仍在增加时,人们甚至会怀疑丰收女神(欧洲农民有一种传统,于收获季节将谷物和花朵扎成一个女神像,用以欢庆丰收。--译者注)的传统形象会不会变成另外一个手持镰刀者的形象--死神的形象。

然而也有不少令人比较放心的情形。在有足够的降雨量或灌溉水量充分的情况下,某些作物几千年来就是单一栽培,土壤也没有明显地变坏。中国、日本及东南亚种稻地区,虽然过去的生产水平相当低,但仍能维持到现在。甘蔗是一种特别稳定高产的作物,生长在空气、水、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宜的肥沃地区。在广大的谷物种植地区,轮种、育种、间种等措施,都可弥补单一栽培的缺陷。有计划地栽植防风林带,能调节水分蒸发,从而改变当地土质和昆虫的生活方式。在欧洲部分地区已发现,这样做可以增加土地的肥力,并足以抵消植树所占可耕地的损失。在西德的石勒苏维斯-荷尔斯泰因州,据说这种

造防风林的办法可增产达20%。此外,科学本身也可以把单一栽培地区改造为多种作物田。在加拿大西部的大平原上,由于每年种子和作物类型的变更,并且注意农时,减少了有害鸟兽或害虫对单一栽培农作物的大规模损害。而且在整个北美洲以大量先进的农业研究工作为后盾的农业推广服务工作,正在蓬勃地开展,从而奠定了监测、管理和恢复肥力的基础。这在某种意义上恢复了一些在自然界中失去的多样性。

关于肥料的使用问题,有些科学家认为,用化肥补充被消耗的天然养分,不会产生土壤贫瘠的危险。另外一些科学家认为是有危险的,但在危害程度上也有争论。像在前面所讨论过的氮素流失会促进河流中细菌和藻类繁殖一样,各国的经验并没有表明使用化肥有普遍恶化的影响。大量使用肥料的结果,能在较少的土地上获得较多谷物这一事实,并不一定意味着耕地的肥力正在耗竭。养分一旦被作物吸收以后,仍可能找到补救的方法。整个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正像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由收集野生食物变为栽培谷物那样,可能确实是处于生产力的飞跃时期。例如某些国家,正在贫瘠的土地上,植树造林或让其休闲,以备将来使用。

不过有人认为,如不将人畜的粪便送回农业生产循环,即使土壤不贫瘠,也是一种浪费。这方面的主要问题,是为什么不从有机废物中提取天然养分和肥料。美国每年从农业产生 20亿吨废物,其中至少有一半是简单的牲畜粪便。若不利用,就会造成河流的污染,并且增加大量废物的处理费用。现在的农业经济,特别是劳动力费用高,就无法促使农民将天然肥料送回田地。大多数市政当局也没有设法使人粪成为有用的肥料。自然循环本来是使土壤中的养料经过动物肠胃再回到土壤的过程,工业化国家却反而有意压低化肥的价格,使其低于成本,结果是环境受到损失,自然循环遭到破坏。

如何去改变农民在计算得失中的偏差,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畜牧场排放废弃物课税可能是一个办法。对化肥课税,同时对各种向田间运送天然肥料的污水系统实行补贴,才可能使这种社会资源得到经济地利用。目前这种情况,显然是由片面的农业政策和无计

划的城市化造成的。浪费和环境损失在短期内还可以容忍。但是这种情况肯定不是有计划地对土地和资源的最恰当的利用,并且也不是最经济的或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

关于城市发展的一些事实

几千年来,人类的主要工作是耕种土地,集居的规模很小,邻人互有来往,稍远的地方也限于步行可达之处。晚到 1790年,还有95%的美国人居住在人口为250或是居民更少的村庄里。只有费城和纽约两个城市的居民达到3.5万人。事实上,在所有早期的居民点(村庄或小镇),人们自有住房并在小型社会中从事耕种,这是两种规模最小的自然定居形式。在一两个国家中,例如17世纪的首都城市罗马或伦敦,已经出现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居民区,19世纪工业的兴起,把人们的工作从田地引向了城市的工厂,从而带来了蜂拥而来的大量人口。在此以前,没有一个人能预见到整个城市居民区的规模会如此迅速地扩大。在目前,城市化发展速度很快,如果我们把一个有两万居民的城镇作为城市的话,那末在发达国家中,半数以上的人民已经生活在城市社会中,而其中一半以上又是生活在人口多于50万的大城市里。此外,人口高度集中的大都市,如纽约、东京、莫斯科、加尔各答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已有700万以上的居民聚集在那里。这种大都市的数目正以两倍于中小城市的速度增长着。如果我们按这样不变的趋势来推算的话,那末到公元2000年时,将会看到发达国家人口中的80%以上将集中在城市区域。在最大的都市区域中,伦敦将包括英格兰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波士顿经过纽约到华盛顿将连成一片,东京将兼并横滨和环绕东京湾的整个地区而形成一个3000万人口的大都市。

此外,许多国家与许多地区之间,不同教养和不同兴趣的阶层之间,不同职业和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交往,全都被世界电讯网和快速的空运连结在一起了,这样就在地球上的广大地区,创建了一个全球社会或“全球性大都市”。在这个社会里,尽管相隔数万里,接触是如此的及时,活动是如此交织频繁,相依相赖是如此无法避免,以致人们开始谈论“全球村”了。

这种一体化、城市化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18、19世纪创造的世界市场的产物。可是,仅仅依靠经济的压力和作用,已证明不能在工业化后为建立良好的城市环境而提供最有效的指导方针。

我们已经探讨过的第一个理由,是关于工业成本的概念问题。工业成本是不顾污染和废弃物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性”的,于是在城市人口集中区倾卸了大量碎片和废弃物,加剧了处理居民自身排泄物所造成的问题。

另外两个理由就更为复杂。第一个是关系到城市中大量建造住房的经济成本。大量建房是为了使城市化后突然大增的劳动力有个容身之处。各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市场的、混合的和中央计划的经济,都会遇到这样的压力。在城市发展的早期,无论是由私人或由政府投资,唯一的答案是集中建筑,以便节约土地和材料。19世纪的伦敦和早期的纽约,出现了密集的里弄房屋。在建筑方法和建筑材料上也逐渐不依靠小包工和手工劳动,而开始引用了工业生产的材料,如钢筋、水泥,并且下水道和动力等设备更加昂贵,于是租房和公寓的时代开始了。这些建筑物常常是分单元的八至十层的楼房,人们挤满在最小的空间,毫无舒适可言。

苏联自1917年以后,对于全部城市土地的公共管理方法之一,是将住宅区和服务行业的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然而,由于连续战争破坏的影响和偏重于工业设施的建设等情况,实际上使这种计划常常推迟执行。

第二个理由牵涉面更广泛。土地本来是有限的。由于人口、城市化、生产和娱乐等全都在增加,土地的利用迟早会相互间发生竞争,纵然像美国这样国土无比辽阔的社会,也是如此。美国开始独立时,在这个开放的大陆上只有500万人口,而同一时期的印度在面积较小的土地上却已有一亿人口了。一旦出现土地缺少的情况(这在中心城市表现得最突出),过多单纯地依靠土地价格来控制的话,就会使土地利用的方式不符合人们生活享受的要求。

让我们简单地观察一下,各种方式的土地利用引起的压力,对于人类住房和占有空间所造成的必然后果。从19世纪急速的工业化引起城市人口密集为起点来谈是合适的。当时人口增长率每年未超过2%。现在的增长率约接近1%。而这个比较缓慢的人口增长已为另一种因素所抵消,即城市人口密度在逐步下降。例如从1940年到1960年之间,斯德哥尔摩居住在城市中心的人口比例从54%下降到27%,在多伦多从71%降到37%,在马德里从77%降到41%。这些百分比的统计,多少受到直接移居到郊区的乡村移民的影响。总之,发达城市人口密度的高峰似乎己在1870年截止了。在所有富裕社会里,人口的主要移动不再是向着现有城市的中心,而是移向近郊区。这种情况的形成首先是由于有了铁路,然后又有了汽车。

随之出现的情况是,社会中的最富有阶层为避开城市中的紧张感,而在乡村或海滨建筑别墅,供度周未或假日之用。由此可见,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不是单纯地只在于人口的增加,而且还在于城市居民对主要都市中心区可用土地的要求不断增高。

例如在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荷兰(一个用排除海水方法获得更多土地的国家),全国的人口仅在1.4万平方哩的土地上居住。如果城市和近郊区无止境地和无控制地扩大是他们发展的基本方式的话,那末,荷兰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部城市化的国家”。在那里,所有非城市性的活动,将被埋葬在房屋、工厂、高度机械化和农业工厂化的无情扩展之中。

这无疑是极特殊的情况。但这些危机已促使荷兰人在 1965年通过了全国自然规划法,作为在他们人口稠密的国家里,对土地利用问题实施全面规划的一种方式。这些危机还使他们开始注意到,在所有富裕地区环境方面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人们越来越确信,在土地资源日益缺少的情况下,如果对土地的利用,采取盲目的、随心所欲的、全无控制的和放任自流的方针的话,那就只能带来一系列连锁性的环境灾害。城市在不协调地向四面蔓延形成大都市的过程中,并吞了中小城市。在肥沃的农田上进行城市建设,浪费了难得的自然资源。一些原有的自然美景,由于城市化而丧失掉了。这些地区本来可成为未来有闲社会的游览区。例如,荷兰人相信在公元 2000年的时候,工作将只占用人们42%的时间。俄国人最近测绘了他们的全部山岳、江河和滨海地区,以便计划在缩短工作日后,能满足人们所需要的更多的娱乐活动。

如果不努力去进行各种土地利用的调查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对现代人们在有限土地资源上的各种需要作出全面规划,其结果将不是城市生活所常说的“文明”、“文雅”,而是异乎寻常的环境混乱。

关于土地利用的合理考虑有两个要素。第一要考虑人类的基本需要。第二要指出,为满足这些需要,在现有可用的自然土地范围内,还存在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在人们所建的居住区同平原、河流、山坡和海岸所提供的空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从四个方面去观察现代化国家利用生活空间的情况。首先是城市中心地区的全部面貌,这个中心地区,确是庞大的城市区域的枢纽。其次是周围郊区的面貌,这里一部分建有房屋,一部分绿化,完全依赖于和市区的连接。在许多集合都市里,这类郊区地带还可能包括许多集中的卫星城市,形成了纵横好几百平方哩,具有或多或少建筑群的地区。

再就是人们耕作的农田和森林区。最后是辽阔的原野,这里并非指荒地和废弃的矿坑,而是指远离繁华城市的海景、湖泊和高山的世界。

从这种分类的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已开发的土地上,人们的选择受到自己所作所为的严格限制。如果对于土地利用不及时采取更为明智的措施,将会有更大的压力在前面,而选择的余地将更为狭小。

人类建造的环境和自然环境,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怎样满足又怎样破坏人们的需要的呢?这看来似乎是个简单的问题。但一旦我们离开了基本的生物最低要求,要给人类的真正需要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就比较困难了。我们知道人们需要吃饭、住房、健康以及在一定形式的家庭或氏族生活中成长。除去这些基本的最低需要外,我们的需要还要

涉及到在文化方面有很大差别的一些领域,以及我们还相当无知的一些领域。我们能够料到,闲得无聊还感到幸福的人是很少的。但是我们对于最合适的和最低的工作量究竟是多少,却不大清楚。部落家庭一年之中艰苦工作三四个月,就可以维持最低生活。中世纪的人有许多祭神日和节日,可以证明他们每年的工作时间大概不超过190天。由于工业革命的冲击,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在不人道的噪音、肮脏和恶臭中,每周工作70到80个小时。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自身娱乐的风俗习惯必然受到很大的扰乱。供给可怜的被剥削的劳动力居住的城区建了起来,其目的除了让工人睡觉和流汗之外,别的什么都没有了。

现在正式的工作周在逐渐缩短。但若干工业城市的最近调查,对人们究竟想追求有多少闲暇的时间,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在60年代的英国,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有兼职,三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的工作时间超过规定。可见增加收入明显地比更多的闲暇时间更具有吸引力。

闲暇时间中有多少用于户外活动,也很难判断。有些调查材料指出,不超过十分之一的人参加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电视使人们留在室内。但汽车将人们送到市外,它已成为新婚夫妇和人们周末到野餐地区和海滨游乐的主要交通工具。因此,每当星期日傍晚,在通向大城市居民区的所有主要道路上,造成了无休止的交通阻塞。

城市居民,显然喜欢离开城市到野外去玩,这一情况已为国际旅游事业的明显增长所证实。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现有相当普遍的两星期到三星期的休假期间,到远地旅行的人数大量增加。据联合国报告,由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到过大约60至70个国家去的国外旅游者的人数,从5100万人上升到1亿5700万人。这些数字还多少告诉我们一些现代人们在基本需求以外的情况。他们需要阳光。他们喜欢游山玩水。他们被古老和优美的城镇所吸引。他们总是向往着到地中海和阿尔卑斯山等那样的地方,去获得多方面的享受。过去十年中到希腊去旅行的国外游客增加了三倍。到美国国家公园去游览的人也是如此。人们渡过海洋和横穿大陆不是为了去参观工厂或看看千篇一律的郊区,他们渴望着欣赏美景和引人入胜的大自然。

这种渴望难道不强烈吗?每年只游览希腊小岛一次,或拜访哥斯达·布拉瓦高耸的旅馆和拥挤的海滩一次,就能满足人们审美的愿望了吗?人们肯定可以在非人的恶劣环境中生存下去,否则,聪明的、有才能和有献身精神的人们又如何能从 19世纪欧洲或美国破落的贫民窟中摆脱出来呢?但是每有一个儿童获得了成功,就有几十个儿童死于偷盗、杀人和饥饿。 19世纪伦敦最可怕的图景之一,就是关于一个21岁青年的故事,他投入泰晤士河自杀,拒绝救护人员把他拉上来所作的一切努力,拼命地要再次沉到水中的黑泥里去。

此外,我们还不充分理解文化、道德和感情上极端贫乏的长期后果。当我们想起在自然界的美丽的、芳香的、悦耳之音的、悦目之光的和柔和触觉的各种连续影响下,最早的人们怎样开始产生对生活现实的理想并走向创造性的人生道路时,我们不可思议,把人的生存连续几个世纪置于高层建筑、水泥墙壁、人与人相互隔绝、天空黑暗、交通暄嚣、噪音刺耳、污浊的水和肮脏街道等环境之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在这种城市环境下,虽然显示了人类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但却标志着人类开始不承认自己改造环境的潜力。人类虽有惊人的适应能力,可是只是盲目地适应,会把人类引向歧途。

由于人们生活在紧张的城市和郊区的人为环境下,就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发达国家的大多数城市居民都在寻找逃避城市生活的途径,例如到海滨、湖边、或山区去住一个时期。问题将变得更加尖锐,因为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它的城市革命,并且到1980年,它的城市人口增加数目将相当于全部发达国家的现有人口,即大约十亿。从富裕国家中城市环境的恶化,可使我们预感到人类最大的环境危机,如正在扩大的城市灾难,以及不可挽救的丑恶和污秽的贫民窟等。在这些地方,儿童们的精神生活,正像他们缺乏营养的身体一样,在遭受不断的摧残,由于儿童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使他们与丰富的文化遗产甚至人类的传统相隔绝。尽管环境遭到破坏,而生命之火仍然在许多每况愈下的贫民窟中燃烧发光,这往往是因为受到宗教或当地文化、道德传统的影响,那怕贫困和条件限制,人们还总认为儿童是属于他们生活所在的家庭、邻里和社会的。

这就使我们对人类的基本需要下定义时,有了更为可靠的基础。绝大多数人不是孤独的。当然,希望接近人和联系人的要求,随文化程度的高低而有差别。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已周围设置了一个小小的隔离空间,邻人只有经过邀请才能进来。冷冷地握手还是热情地拥抱,两者的差别足以使两个不同种族的人在同一城区共处变得很复杂。然而,在一个社会内,不同的家庭和个人能够相处和相识,在企业中共事,一致抵御外侮,并且理解日常生活的深远意义,这都说明了社会是自从人类摆脱了原始群居生活以来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需要。

这意味着社会超过了家庭或个人。它的基础是密切联系着的一整套机构和设施:学校、教堂、商店、俱乐部、餐馆等等。而这些机构进一步构成了更为广大的社会。规模最大的现代城市建设者,如俄国人,在两次大战期间惊人地建设了900 座新城市,并将这种集体生活的原则体现在物质计划之中。在建造人口为8000到1.2万的最小的行政单位时,苏联的计划人员设计了必要数量的小学和中学、诊所、食品店、修理和洗染中心、公共场所以及小型公园,其规模和当地社会的大小相适应。把几个这样的小行政单位集合起来,而在大约有2.5到 5万居民的地区,则增设行政管理处、较大的公园和商业中

心、戏院、饭店以及临时需用的其他建筑物。规模如再扩大,则服务行业、百货公司、医院、教育和娱乐中心等也相应地增设起来。

这种样式正在广泛地为城市设计人员所接受。在城市交通网能将这些“村庄”和城市本身联结起来的条件下,人们才能得到现代城市居民所要求的既安定又多样的生活。小型集居使儿童得到保护,老人得到照顾。将周围的“村庄”和宽广的城市连结起来,也使成年人在他们工作和作为父母时期能获得选择职业和爱好的多种机会,并给孩子们的发展提供各种可能的前途和希望。

同时,城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来往方便,给居民以定期享受郊外生活的机会。城市生活的多样化,使人们乐于住入城市。这些吸引人的东西和就业与市场便利一起,构成了大都市的“吸引力”。但是,现代社会中的许多苦恼,正是由于人们来到城市后,无处寻得安定感、选择自由、安全和多样化而引起的。

城市中心

无论我们怎样理解城市居民的基本需要,市民总觉得城市设计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针对人们各种需要和土地利用的全面考虑而设计的城市是很少见的。土地的利用紧随着工业与技术的变化和人口的急骤增长而变动。直至最近,经济上的影响还在决定着大部分城市居民区的外形和结构。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市场经济中是因为受到私人企业的自行决定所造成,而在集中计划的经济制度下,则是由于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结果对空地的安排,仅能做到部分地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

在讨论城市中心时,我们对于空气和水的净化,废弃物的较好处理以及汽车等问题略去不谈了,因为这些业已较详细地讨论过了。但是还有一个尚未讨论过的污染问题——噪音,它与城市中大规模使用机器和公私摩托化的交通密切相关。因为人们忍受噪音强度的分贝值不能超过一定限度,所以对于地下处理垃圾,无排出物的电动汽车,划定步行区以及公园和市内草坪的需要,就显得格外迫切。

在各种各样的污染之中,噪音也许是城市居民最无法避免的。它跟踪着人们来到家庭的内宅,在街道上尾随着人后,并且往往与人们的工作不能分隔。我们还不知道,噪音使人们在听觉受损、体质变弱、情绪激动和神经紧张等方面所付出的代价究竟多大。但科学家曾经指出:当试验动物被置于噪音环境中时,“它们就要变得阴沉、迟钝、古怪或暴躁”。对于我们是否也会这样呢?

人们对噪音的忍受力确实是随着文化与条件而变化的。一个瑞典人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城可能感觉不舒服。一个农民可能认为钢铁厂的噪音简直无法忍受。可是有些人却在寻求噪音,如像去低级夜总会和摇摆音乐会,那里的分贝值显然是危险的。另外,有些人把城市和商场的吵闹声看成是简单的音乐。还有些人用吵闹来对付吵闹,因而造成更多的

噪音。

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喷气机起飞,气锤在街道打桩,无消音设备的比赛汽车或摩托车,20吨柴油载重车的吼声等噪音,都是我们耳朵和整个神经系统所不能忍受的负担。由于缺乏全面规划,把飞机场设置在临近城市中心,而工业区和居民区又相互混杂,就出现了很多噪音干扰。我们应当由此吸取教训。但是隆隆之声还在增长,除了对人的影响外,某些依赖于精细听觉而生存的小型动物和昆虫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减少噪音的技术和严格的强制性规定,直到最近才受到认真的注意。有很多方法可以减少似乎不能避免的噪音。建筑法规可以要求公共场所隔音,并且对于把隔壁和天花板建造得太簿的建筑者处以罚款。某些国家禁止连续地播放唱片音乐的斗争,已取得胜利。在有些公园和游戏场,人们随便发出的噪音也己受到限制。只有自我克制和尊重别人,才能减轻深夜收音机的吼声或在游览湖边和海滨的半导体收音机的噪音。

声音的电子复制技术的整个领域证明了人类许多发明的双重性。录音技术的发展,使广大人民都能够欣赏各种音乐、各种戏剧、诗歌和新闻,这种不容忽视的优点,很少有人提出过疑问。这是污染最少和最经济的娱乐形式。欣赏世界上最优秀艺术家的演出,过去只是上层社会所享有的特权,今天已成为千百万人的共同享受。许许多多的乐趣和欣赏,在过去往往要长途跋涉才能得到,而现在的人们,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却举手可得,真是无可比拟的幸运。

可是,也要付出一定代价。代价就是不断增多的各种噪音。现在已到了邻居可以在隔壁厨房里欣赏演奏军乐的时代。新的便利条件就需要有新的自觉与约束。但新的克制却远远落后于新的喧嚷的增长。

噪音只是有关影响城市中心的美好和舒适方面的许多问题中的一个。这里我们还必须区别美好的应予保存的古老城市和尚待创造美好条件的新城市。美好城市的主要问题,是要充分和有效地注意城市文物的保护。当行政当局对土地利用进行必要的管理时,这方面应权衡得当。最显著的成就之一,是几乎全部遭受战争破坏的华沙的战后重建,尊重过去,考虑周密,不仅给市民恢复了所熟悉的城市景色,而且恢复了历史的连续性和抗敌英雄的史迹。另一个恢复了大都市艺术性的显著成就,是对曾作为彼得大帝雄图中心的列宁格勒进行了更新和扩建。然而有些城市的行政当局和规划人员,对于城市土地的利用很少控制,由于一些悲剧性的利害冲突,而破坏了城市的固有风格。

事实上在私有土地市场和城市环境破坏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我们已经看到19世纪低租金的连锁反应:在城市故意造成过分拥挤,以便从中获利;因人口过分拥挤又促使城市土地价格上涨。这些地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社会的压力和需要。中心区域有限的土地若被私人投机者获得,他们就大肆投机,以获取更大的利润。因此,出现了巨大的摩天楼,破坏了城市的景色。

摩天大楼的破坏性,首先是使其他传统建筑物看上去极不相称。直到1945年,伦敦的远景轮廓还是它的荣耀之一。雷恩(雷恩:(Sir Christopher Wren. 1632-1723年),英国建筑师、天文学家和数学家。1666年在伦敦大火后设计了包括50多座教堂在内的许多大建筑,圣保罗教堂是其中之一。--译者注)教堂的高耸塔尖、圣保罗教堂匀称的园顶、泰晤士河上的拱桥、好多大型公园、汉普斯特德的绿色山丘以及朦胧的北岗轮廓,使本世纪中叶的伦敦仍然保持赏心悦目的风光,像200 年前卡纳雷托的绘画那样动人。这种美丽风光仅在最近25年内才失去了光彩。像纪念碑那样高大而又难看的商业和公用建筑物遍布全城,好像漫不经心地乱摆在餐桌上的许多特高的胡椒瓶。

我们并不是说所有30层或更高的建筑物看上去都是讨厌的。在各种高度和平面相互平衡地细心分组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新建的城市里,它们能有刺激的效果。但是不管在新城市还是旧城市中,由于分区管理或土地买卖无计划地建筑起来的摩天大楼,肯定是对城市居民生活标准的恣意侵害。像在曼哈顿那样,沿着峡谷似的街道建筑成行的摩天楼,它们所造成的是为蚂蚁而不是为人生活的环境。

高层建筑的坏处还不只是感观上的问题。实践证明了高层房屋是都市居住区的苦恼根源。它们给居住者极不安心的感觉。有些人只好有意用家具挡住窗户,以免从30层楼看下去感到头晕目眩。对于有孩子的母亲,更无法解决小孩游戏和照应的问题。电梯成了肮脏而又危险的地方。为了要建大楼,拆除了大批小街和房屋,这就破坏了完善的服务网和友谊来往的便利,可是这些却又不能简单地在新公寓楼房的各层间重新建立起来。高层建筑之间的地面,本来想使人们有点换换空气、散散步和种些花木的地方,却变成了巨大建筑物下的风沙区,沿街的高楼犹如一条峡谷,使空气沿着直立的高楼向下流动而扬起尘土。

甚至某些城市设计人员坚持要求建造高层住房,并不是由于经济或空间的需要,而是认为否则郊外将散置着更多的矮小房屋。在许多城市里,在大小相似的面积上,环绕着花园旷地之间,交叉地建造四层到八层楼的居住地段,也能够住下同样数目的市民,并且具备邻里来往密切与子女安全的优点,这些都是城市家庭中父母们所特别向往的。

在发达世界中,两个人口最密的国家——英国与荷兰,正在重新考虑高层住房问题,这肯定是有意义的。在须德海(须德海(Zuyder Zee),荷兰西北的海湾,荷兰人用水闸堤坝把相当大的一部分河湾改造为陆地。——译者注)开辟的土地上兴建起来的主要市镇,绝大部分是有花园的独户楼房。最近大伦敦委员会从规划蓝图上删去全部的未来高层建筑,这是对80%的高层楼房住户感到苦恼的合理反应。

在许多发达城市中,高层商业性建筑物为城市所造成的最坏的弊病,是它们占用了许多有用的土地资源。而这些资源本来早应用来改善城市环境问题中最根本的弊病——污秽的贫民窟和绝望的犹太人区。有些城市的情况尤其恶劣,巨大的办公楼不付税,空着不住人,待地价上涨而赚钱,而贫民窟却长期存在。有些商业性楼房可以减轻赋税,甚至偷税漏税。可是穷人住房的建造,却无人过问。

许多新的建筑(高层建筑、公寓群、甚至雅致的新街道的布置)仅意味着最穷苦公民们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恶化。借口清除贫民窟,穷人的街道被拆除。重建的房屋远非他们微薄的收入所能租住。他们只好迁移,住进更加拥挤不堪的破旧房屋,并将城市“枯萎病”进一步扩散。早在19世纪中叶,伦敦有首忧怨的诗写道:

雾都兴建日日新,

住楼远非建楼人,

暮觅一宿求亲友,

流离迁徙欲断魂。

十年以后,开辟巴黎著名林荫大道的残暴的豪斯曼男爵,将穷苦人驱逐到附近的贫民窟居住,大大地增加了那里的人口密度,并引起了肺结核的蔓延。可是在20世纪里,美国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拆除贫民窟或名为城市更新的试验,具有某些相似的结果。它替投机者增加了土地去建设高租金的公寓,并将城市贫民排挤到衰落的邻近地区,使其生活更为恶化。

城市地价的昂贵,不仅应对高层建筑造成的恶劣影响负责,而且也使很多的现代城市成为砖石世界。我们知道,使得伦敦、罗马或巴黎成为旅游者目的地的大型公园、林荫大道及宽阔广场,都是早期皇室或贵族开创的遗产。城市中没有树木,到处是坚硬的水泥沟道和兵营式的砖石堆砌,反映出市场经济中城市土地寸土如金的怪现象。

在某些集中计划的经济体系中,也出现类似的情况,反映着急需工业化的严重压力以及战后昂贵的重建工作。在富裕国家,由于有些城市贫富分区居住,就使得这些穷人住宅区更缺乏生活条件。如果被隔开居住的原因不只是由于贫穷,而且还有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缘故,那末这种做法就显得特别残忍。

在发达国家中,造成住房阴暗、服务设施残缺、环境恶劣、污秽与疾病等等情况的原

因,基本上是相同的。在短时期内,农村移民蜂拥流入城市,他们既无熟练的技术,又没有金钱和城市生活的经验。他们只好住进被别人住过很久的破烂房子。原先的住户因为收入增加已迁往郊区。在19世纪的美国,移民来自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的住房补助方式,如抵押担保制,使很多人在提高了生活水平后都大批向郊区独院住宅迁移。自1950年以来,已为年平均收入在一万美元(按1968年计)以上的人们,修建了400万座房屋。他们在北部城市遗留下的旧房屋,迁进来了大批来自南部乡村的黑人移民。

一个类似由贫困农村逃往城市的运动,使许多牙买加人和亚洲人来到英格兰,阿尔及利亚人来到巴黎。有时即使文化与民族都出自一脉的本国人,这种因贫困逃迁的农村移民问题也依然发生,如意大利的西西里人大批移向米兰。尽管行政措施要稳定城市的规模,苏联的农村居民仍然流入大城市。自 1932年到1962年,莫斯科与列宁格勒的人口均从200万增到 700万。后果是相似的,最无技术的人大量聚集在最坏的居住区,迫切需要为城市的各种设施、学校、住房等付出新的大量开支。当战争创伤得到医治以后,这些已成为苏联的迫切任务。英国的城市住房情况虽较其他国家好些,可是最近调查结果表明,最少还有100万个家庭的住房条件恶劣,并且低于应有的水平。至于意大利,居住条件不良和缺乏私人房屋,仍然是工业城市骚乱和不满的原因。美国直到目前,全面地、彻底地拆除犹太人居民区所需的经费还没有着落。事实上,穷人住房年度补贴费,大约只有三分之二得到满足,而旧住房却在进一步损坏。

城市中心的环境问题无疑应优先解决,但这不是缺乏政府补助的市场经济所能承担的。这就是说只有通过公共投资、私人鼓励、补助房租、减少税款以及其他的适当政策,来重建和改造全部现有贫民窟。但是,对范围更广的大都市来说,这种优先解决贫民窟的问题,只是间接地关系到恢复都市的地位和尊严。除非有些都市仍然具有传统的优美风景,如伦敦的公园、巴黎的协和广场或罗马的整个梵蒂冈——圣彼得教堂——圣安吉洛城堡的林荫大道,否则它们将失去文化上的吸引力或体现都市壮丽和市民骄傲的表现力。曼哈顿作为艺术中心的魅力,也许是个例外,但就在这里,也不能忘记中央公园和沿河两岸风光在美化上所起的作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可由城市本身来完成。第二,决定于城市和周围郊区的关系,以及计划人员是否有能力来减轻中心城市服务面太广的压力。在城市内部,应当是在现代高层建筑之中及其周围,建立起融洽的睦邻关系,使得在有区别的基层社会里的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可以共同生活。例如纽约的格林威治村或罗马的特拉斯太威尔,可以步行去工作,而在下班后仍可使城市保持生气勃勃的景象。伦敦的巴比根区也是为了满足这个要求而设计的。

如果办公楼大街像曼哈顿部分地区那样,是按沿街楼房的底层设有剧院、餐厅、拱廊及一般适合城市居民利用的设施的话,那末,在下班之后,街道就显得格外热闹。又如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那样,城市中心区绿树成荫,有小的方形公园,也有蜿蜒通过大建筑物的细长形公园,高大建筑之间还有“空中”花园,街头广场有喷水池,窗台种植着花草,灯柱下也悬挂着花盆,所有这些都给人以多样和清新的感觉。在某些地区或某一时间内,还可实行禁止汽车通行的制度,以便在夏季午餐时间让人们走出大楼到街上野餐,把无人性的汽车所占用的水泥和柏油马路,重新改为社交的场所。

人们常说宋朝都城的每条街上都是“水声潺潺,花香袭人”。最近参观过汉口的人们,却以惊奇的心情谈论这个近百万人口工业城市的宽广与绿化的情景。实现这样的变化是可能的,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为了实现使城市更为优美的理想,还要求公众有更多的献身精神。

但是要恢复城市中心的活力与尊严,还须依赖它和郊区的联系,郊区环绕着每一个主要城区,并且是住宅区发展最快的部分,虽然这些郊区有明显的吸引力,但却不能说它们比城市中心就真的更能满足市民的需要和愿望。

郊区

过去没有人愿意住在郊区。由于现代工业城市或普通城市的污秽和压力,郊区已经成为并且部分地继续成为人们的避难所。因此,并不奇怪,这种基本上是无计划的、自发的发展过程,不论对于工作、对于闭暇、对于基层社会或与自然界的接触,都还未能提供完全满意的解决办法。

首先谈工作。郊区不断向外扩展,往往由一个城市延伸到另一个城市的边缘,上班工作的路程越来越长。当然,轻工业与服务行业也随着每日往返城郊的人们向前推移,其结果是塞满了人们过去希望为游赏而保留的绿化空地。但这种“填入”并没有简化这种上下班的方式。居住在郊区的许多工人,要继续依靠城市中心才有职业,而很多居住在城市的工人又十分喜欢到城外去找郊区工作的机会,两种情况都消耗大量往返时间。汽车本来是为着享受悠闲和舒适的,如果工人不得不自驾汽车去上班工作,则造成时间损失且疲劳和紧张,失去了自备汽车的意义。公共交通事业又因发生财政困难,因而只能减少维修与舒适,并增加票价。

无论是乘汽车或火车,每天要在拥挤的火车上或拥挤的公路上花费二三小时,且不谈精神紧张,肯定也是不舒服的。而且如果工人加班工作,他们每周所费的时间,与19世纪中叶每周70小时的折磨,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

至于那些地位比工人高的管理人员,这似乎是一般的规律。在这种情况下,家庭的欢乐将缩减到仅有的与家人共享的周末了。当孩子们还幼小的时候,把妻子放在家中而不顾,也是很不妙的。虽然人能适应这样的日常生活,可是对于肺部、神经以及家庭和睦都会带来积累性的伤害,我们不是又碰到要去适应造成伤害和损失的环境问题了吗?

再谈闲暇、接近自然界和需要欣赏美丽景物的相互关系问题。我们不必夸张,对于成百万的郊区居民来说,自然欣赏和美丽景色是来自房后小小的可爱的庭园,那里生长着令人喜爱的花草。人们把精力用于管理草地、灌木和花卉盛开的树木上。种花除草并不是一种浪费和无聊的事,有些人的收入提高,房地增加,住房也更讲究,有各种不同风格的小楼,从模仿都德式的屋宇,到法国巴罗各式的厅堂,直到现代化全部玻璃建成的楼房。屋外蜿蜒的路边,有成行的绿树和洁白的篱笆。我们很难相信,具有这种优美外观的生活方式,竟能完全离开闲暇、美丽和自然景物。

困难在于怎样去理解社会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两种不同的意义来看。第一种是指具有共同友谊和兴趣的邻里小区域而言。第二种是指整个相互依赖的大型都市社会,而郊区或城外市镇是它的一部分。可是在现代的大都市中,这两者都不易达到。

首先看一看小区域社会,它的活力受到双重的损害。居民中很多人只对本区以外的事感兴趣,在他们的心目中对本区是淡漠的。当地的各种需求、责任和前途,例如更好的布局、新学校、道路规划、防止污染和开辟空地等,都得不到公民们足够的支持。这是因为小区域社会过于松散,激发不起人们的热情。但小区域的松散性却加强了另一倾向的发展,即大多数郊区居民都向城市中心去寻求主要的工作、兴趣、文化生活和专业性娱乐活动,而使城市中心的服务机构和交通网的负担过重,不再能适当地承担这样的任务了。

可是城市中心的情况也不见得更好些。有时看来是一个经费问题。如果郊区社会对赖以获得工作和重要文娱刺激的城市中心没有支出维持费用,那末事实上它们是白白得到了利益而不尽义务。有时城市的某些地段遭到破坏而恢复工作需费特别多的时间,这种情况就更为严重。同时,一个相当大的郊区地带,特别是由于种族歧视或社会隔阂而不让市内穷苦人向郊外迁移,使市内家庭生活不但完全与美丽景色和自然环境相隔绝,而且在某些城市也难以找到必要的工作机会。

不管怎样,郊区地带如果发展,市区又向外扩建,就会吸收较近的郊区,使建筑物连成一片。在外部边缘地带,包括空旷地区和可耕农田则相应减少,最后连荒野本身也可能遭到威胁。关在“盒子里面”的闷气感觉,甚至迫使占有七英亩土地的郊区富户,还要在安提瓜或马利奥尔卡岛购买别墅。可是贫民区的儿童,却被封锁在对生物最不适宜的生态环境之中。

紧随一个个城市化运动的出现,特别是汽车的发展急速地加快了城市化的过程,我们对此能有什么办法吗?难道我们这里所牵涉到的是一种不可抗拒的技术威力,注定要我们在人们奔波的郊区和恶化的城市中心之间,过着如此贫乏而又缺少营养的生活吗?答案不能从理论上去寻找,而只有从那些已把城市化的“洪水”引向“排洪”渠道的国家的经验里去寻找。

在集中计划的经济制度中,罗马尼亚最近20年间的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为我们提供了某些有意义的经验,在混合市场经济的国家中,荷兰应当受到重视,这不仅因为它是发达国家中人口最密的,而且因为它已经在实行最系统、最全面的国家环境计划。

这两个国家首要的共同特点,是对于土地的利用做了或多或少的全面安排。罗马尼亚的人口是相当密的,它的2000万居民生活在略多于23.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其中60%是山区、丘陵和高原。整个罗马尼亚的领土被仔细地划分过,它的自然地区、交通线、土壤、森林和居民区都在国家档案中做了规划。在这样有计划的进程中,最近20年来工业增长速度每年超过30%,工业产值已超过国家每年总产值的一半。在同时期内,全国人口增长速度并不很快,约为1%,而城市人口增加了一倍。

我们在这一点上,看到了土地利用仔细管理的重要后果。罗马尼亚人规定不建规模太大的中心城市。在1948年到1968 年间,布加勒斯特仅增加人口40万,从100万多一点增加到不足150万,而它在全国城市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则从28%降到了20%。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却被分散到别的中心。10万人口以上的市镇从原来的两个增加到12个,1万到5万人口的市镇由60个增加到124个。在水库、水力发电站、旅游区和休养地区的附近,不增建小型市镇。从这个典型可清楚地看出,中心城市区的过分拥挤,并不是现代技术社会的必然结果。

可是,罗马尼亚是在40%的人口仍然从事农业生产时,开始实行全面规划的。这种策略所制定的措施,对于正在近代化过程中的社会具有参考价值,而对于已经过了100多年工业化的社会则难于适用。在后一种情况下,荷兰的经验是比较合适的。由于执行国家自然规划法的结果,荷兰已经找到控制城市扩展的最全面的途径。选举产生的地方和地区当局负责制定详细计划,公民们对这些计划可以审查、接受或提出意见。像包括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和海牙等几乎连成一片的十个大城市的所谓朗德斯太德地区,只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二十分之一,却居住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现在一些“新市镇”已建成,从而减轻了这个最大城市集中区的压力。这些“新市镇”以邻近的几个区为基础,包括禁止车辆通行的实验区、地下交叉道和供市民休息的绿化中心。这种方案也不限于在新市镇实行。阿姆斯特丹过去有5000英亩的市民公园,最近两年内又增加面积1000英亩,并计划在1975年将面积提高到7500英亩。

行政当局为朗德斯太德地区制定了整体规划。这并不减少较小市区的利益和权力。一方面是在区域之间的协调进行巧妙的平衡,另一方面又使相邻的小区可以按自己的具体情况、习惯和爱好,去自行规划空地与修饰房屋。事实上,正是由于这样的全面管理,才有可能使各地表现出自己的特色,从而防止了市场经济中私有开发者造成的过分单调、划一和廉价的大量建筑物的布局。这些人只图提高地价,并按最狭隘贪快的方针,谋求投资有利可图。但是必须说明,不论是市场经济的还是计划经济的社会,如果对房屋需要很迫切而时间又紧急,这时建造格式统一而又可以大规模施工的房屋,则应另当别论。

像荷兰一样,英国已试行了建筑新市镇以减轻大城市压力的做法,这些市镇利用便利的快速交通网与中心城市相连接。但从理论上说,它们应当是自给自足的,从而能减轻中心区域设施的负担。可是,无论在规模上或形式上它们都还没有脱离从属社会的地位,实际上是来往于城郊的市民居住地的一部分。斯德哥尔摩的周围也在试行性质相同的方法,一个新城镇瓦林拜建在乘车30分钟可达的地方,原想成为一个自成系统的城市,可是城镇中居民半数以上的工资收入者,却仍在斯德哥尔摩工作。

这些缺点引起了新的设想。在最近十年中,城市设计者己开始想知道:虽然他们早期

的观点是富有创造性的,但是否还不够全面和不够彻底呢?他们提出疑问:是不是没有根据自己的目的对原有城市计划提出更好的改进意见,没有考虑到那种由附属市区环绕中央核心的旧都市结构的改造问题。他们现在是否应当用全新的观点来设想城市,多考虑城市的发展而不是它的目前规模,多考虑城市的机动性、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和自由选择性,而不是把它看成长期不变的环境。

一种全新的城市样式开始出现了。基本的原理是这样的:如果大都市像块巨形磁铁那样,吸引大量人口和大批土地进到都市中来,那么,就必须要有一种有效的抗衡作用,能从原来的中心区疏散过多的人口和转移过于密集的人工设施。

既然人类的城市化是一个存在的现实,起抗衡作用的磁铁也只能是一个或更多的城市(无论是新建的城市或按周密的计划发展的现有城市)。它们的位置既邻近大都市,却又超出于大都市的磁场之外。这种名为抗衡城市的城市,必须具有足够的规模,足够的工业和生活设施,起着保持平衡的作用。否则由于找工作、受教育和娱乐等原因,仍然会将郊区居民引向大城市。这种设想是建设英国密尔顿·凯恩斯新型城市中心和发展法国整个赛纳盆地地区中心的基础。到目前为止,一个大都市地区的计划具有对压力和抗衡力配合得最系统的实例,也许要算60年代中期美国底特律地区的规划。这最初是由当地电力公司设置动力网的大范围研究工作发动起来的。这个地区的各种发展趋向都编制成完整的资料档案,一直推算到公元 2000年,其中包括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迁移和密度、农田的买卖、交通的线路和样式、城郊交通的距离和工业集中的程度等。

可以考察一下底特律地区的经验和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在该地区所处的地位。它的交通横跨整个地区,从各个方向同美国和加拿大其他地区相联接。在选定市中心区、主要工业区、港口、飞机场以及教育和科研中心等的位置时,他们选定了四五种主要方案,然后测定各方案的交通密度、行车速度和乘车所需时间。

利用这种资料,人们开始了复杂的规划工作。每一步都加强了详细的调查,从而解决了前一步难于实现的问题。这样,最后总结出一个解决办法,按费用、实用性、舒适性和便利条件等,为整个地区的未来,制成最佳的蓝图。在另一个“自然”交通交叉点,建造一座全新的抗衡性城市休伦港。这样做可使两个城市都会繁荣昌盛,并且不排除以后托莱多城可扩展为第三个中心。

我们从这些实验中能学到什么呢?多少年来,人类就是城市建设者、创造者,在现代仍然是如此。不同之点在于过去人类是有秩序地进行建造城市的工作,而到了现代,在许多国家中,人类却无秩序地在做这项工作。因此,重要的是了解对于城市秩序需要的新涵义会把现代国家引向何方?有些政府正在试行管理整个集合都市的都市管理方法,企图减轻各种压力,共同负担各种费用,并在有限的空间为居民的各种话动做出最适当的安排。在另一些实验范围内,特别是在新城市,土地公有制给予城市设计者以极大的选择可能,因为他们不再需要为中心区过高的地价而操心。荷兰人已在现有城市内推广这种办法。例如,阿姆斯特丹三分之二的土地已为城市委员会所有。凡是感到公有制的推广只是简单地增加了公民的负担的人,必须知道,无论用什么方法,总是要遇到城市费用问题的。人们已住在城市里,不能杂乱无章地到处任意居住。如果没有计划,少数投机者就可以发大财;广大中等收入的消费者虽可以得到较好的住房,但也要为上下班往返耗费时间和不便而苦恼;而穷人则无处容身。如果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能产生优美城市的话,那末,我们现在就应该有了。因为市场经济对于处理集体的需要和秩序,只是一个能力有限的工具,所以城市规划和公共经费的措施就成为适应人类环境所不可缺少的部分了。

然而,城市规划只是对整个国家领土广泛规划中的一部分。根据目前人口分布、工业、历史、气候、河流、山岳和土壤的情况,城市规划必须努力给予土地面积以最好、最有效而又最出色的利用。今后土地将更加有限,所以应加以有选择性地利用,需要拿出一些办法。除非全面规划和局部多样化两者能在某种程度上维持平衡,否则,土地利用将受到严重的破坏。从某种意义看,国家规划是生态理论在一国范围内的实践,例如对住所和各种环境条件要加以选择,对特殊生态条件要有所了解,对动态变化的力量要做出创造性反应,要排除依赖单纯经济计算的片面发展,以及寻求满足人类多样化需要的型式

等。没有任何规划是完美无缺的,但有计划总比无计划为好。

农村

对于农村居住区环境的严重污染和损坏,本应考虑和采取对策。可是事实上并未做到。清洁的河流,可游泳的湖泊,露天矿遗址和卵石坑的清除,土地的复原等等,都是我们农村美好环境所不可缺少的。对于农业地区的农田与村庄,现在必须从另外两个角度,即作为人们生活、工作的场所和作为与日俱增的城市居民娱乐、休养的地方来看待。

如同城市一样,迫切需要优先解决的任务,是结束贫困和剥削。可是司空见惯的情况是处于美丽如画的树林中的茅屋或木房,那里的生活条件往往和城市最糟的贫民窟一样不卫生、易得疾病和陷于贫困。乡村的贫困状态,被大批不断的青年农民外流弄得更为复杂。美国、西欧和日本,都在朝着英国首先经历过的那种情况发展,即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人口在农村工作。欧洲的集中计划经济的一些国家,也逐渐出现这种趋势。 1950年以来,美国已有100万农民离开农业生产。在法国,每年有10万人离开农村。从生态的多样化、地区的平衡和人的索质等意义上来看,使外流农民进到无限扩张的大城市里,是很不适宜的。

在技术力量和经济力量都在严重地削弱农村生活的多样化和人力资源的时代,决定用多大力量去支持和鼓励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便成为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法国正在推行一种建立地区经济中心——“培育点”的政策,中心与基层社会相联系,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以减轻农村的贫困和稍可防止向大城市移居的活动。意大利将工业的发展自北向南转移,经过了20年,开始见到成效。更有意义的是,美国在最近10年中,有半数新建的制造工业并没有集中到大都市地区。在集中计划经济制度下,近来有地方分散管理的趋向。如果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顺利地用有目的的政策去制定工业布局计划和地区规划,这种范例对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迫切问题和各种困难,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农民人数日减,产粮面积缩小之后,我们遇到一个新的环境问题,就是曾经耕种过而目前不再耕种的土地,如何利用?据估计,10年后,美国目前用于农作物的土地之中,将有 7000万英亩不再耕种。西欧部分地区也正经历着类似情况,不再耕种的土地,以后的用途不明确。问题在于大部分农村环境,虽是城市居民所喜爱的和愿去散心的地方,但这种环境的维护、有条理的治理以及使之变成公园式的外观,都决不是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所能获得的。这些一向都是愿意为此服务的农民的工作。如让农民移走,则作为国家的骄傲的土地与美景就会很快恶化。现在这种把土地秩序搞乱的悲惨情景,再没有比扩展的大都市周围所呈现出的更为凄凉的了。那里,在遍地荒草的自然丑态上,又增加了农民走后所抛弃的废弃物,破烂的机器和歪倒的鸡舍等等。

当然,只要城市污染没有使这些土地被连绵细雨般的煤灰和酸物所浸透变质,过些日子,自然界也会从事自行复原的工作。例如,美国纽约州和康涅狄格州的全部郊区,山坡旁昔日的农家旧石墙,现已覆盖在新生的密林之下。树木在自然界具有最伟大的治愈疮痍的能力。如果岩石上留有少量的表土或裂缝,灌木、羊齿、野草和青苔就将重新生长起来覆盖大地。

而且如果人们将生态学的知识和技术,应用到各种自然过程,还可以加速这一过程并使之多样化。在这方面从事水土保持工作的人员做出了榜样。他们利用森林、树丛和林带以保持土壤肥力,防止土壤流失,减少风力传播的杂草的危害,从而改造了城市居民区广大的边缘地带,使其具有既整齐又多样的美感。这样做,至少可以减轻不协调地向农村扩展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如扩展着的公路网、铁路网、输电网、给水设施、下水设施以及电讯电话等。它们将大地景色分割成片片段段,截断田野和森林,破坏了它们的美观,减低了它们的生产力,并扰乱了生物的自然形态。要治好农村的这种不协调的创伤可能需要很多年,但在未来的扩展中,决不能再容忍这种情况重演了。

毋庸置疑,这种政策要求对于将来的土地利用,进行严格的管理。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总认为城市是被围起来的一个单位。建造城墙、壕沟和碉堡,不仅是用来防御附近的抢劫者(例如一些封建主或“无主游民”),同时也起着把森林、沼泽和野兽等

周围世界与城市隔开的作用。用墙围起来的城市和庄园,人们认为便于管理,可以防御突然的自然侵袭。

但是今天,情况开始逆转。应当加以保护的却是自然界,以防止科技时代的城市、冶炼厂、压路机和汽车等对它的破坏。除非土地在脱离农业经营之后还能得到适当保护,否则,它会变成城市扩展的地区,或处于似利用而非利用的荒废状态,甚至被乱七八糟的丑陋建筑物侵占,如像荒凉的海滩上出现了仿哥德式的别墅,在雅典式优美的寺院之旁建造了巨大的混凝土的四层旅馆,还有些用玻璃和钢筋盖成的房子,在绿树成荫的山坡上闪烁发光。事实上,这些讨厌的情景也可以长期存在于耕种着的农业地区。但当耕种面积愈形集中,边缘土地被放弃和小块农田已经荒芜时,出现这种情景的危机就会更大。

然而在有些国家,已经表明可以对此进行有效的防备。在英国,那里土地显然是有限的,并且是极为珍贵的资源。1968 年英格兰和威尔士成立了农村管理委员会,另外在苏格兰也成立了这样的委员会,它归地方行政开发部(该部是属于中央环境部的一部分)全面领导,有权发给补助费,并监督维护农村各个方面的土地以供公民利用。这个委员会有权划定自然风景名胜地区,并给地方政府补助植树、护林和雇用看守人的费用,最多可达75%。这些名胜地区的数目在英国全境已超过 25个,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风景区,如苏塞克斯高原、柯茨窝尔群山、德达姆溪谷等(这些都是康斯太布尔曾经喜欢绘画的地方),以及很长的海岸线,最近法国政府已指定具有高度文物价值的农村地区为国家公园,将几千年精心耕作的成绩保存了下来,诚如查理·贝玑对于博斯区描述过的那样,作为“千秋万代永存的宝库”。

首要的问题是保护。可是为了安排风景区的出入通道,会有某些困难。有时候出于好意,为了城市度周末的游人进出郊外风景区的便利,地方政府加宽公路,转弯取直,砍倒树木,甚至去掉路边的野外景物和灌木丛而改为形式一律的郊区草地,这就破坏了人们所想欣赏的景致。

在离城远些的农村,我们又遇到另一个问题。如果人人都一下子涌向同一风景区,那还有什么风景可供人欣赏呢?英国采取一些措施,部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沿着佩宁山边,设置着由树林遮蔽的停车场,由此开始了只能步行通过的小路和曲径。通过德国黑森林游览区的羊肠小道或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旁的布鲁斯小道,让步行者徐徐前行,没有一片树叶、一只蝴蝶,一头鸣唱的红雀或一块长着青苔的岩石,能逃出人们的视线,从而使游人得到极大的享受。但是公路上的压路机却在为结队的游人扩建和铺平宿营地,还有人在架设电线,在砌烤肉砖炉。这样下去,一年之内就使红雀远飞,石苔干枯,树叶蒙尘。由于人们杂乱无章地丢下大量的固体废弃物,使自然景色遭到破坏。当然需要有些地方供野营用,但是它们必须经过仔细的选点,以免破坏野营游人想要看到的景色。

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着眼于旅游业,想保存农村固有的特色并选定风景区。但是,现代市民更为迫切需要的,是对最缺乏风景的地区的对策。这些地区已被城市扩展所占用,昔日的农庄如今野草丛生,生锈的汽车残骸扔在废弃的垃圾场上。在这些地方急需采取积极的行动,来结束这种使居民的舒适感逐渐消失的现象。否则长此下去,简直可以使人们不懂得什么是舒适的生活情趣。

正如荷兰为朗德斯太德地区所进行的工作那样,仔细地制定土地政策,利用树木和花园来恢复美景,可以造成奇迹般的效果。盐碱地可以栽植生长快速的树木,工业区可以被高大的杨树和茂密的常青灌木丛所遮蔽。大都市内的“城市村庄”间的界线,可以用自然景色、茂密的树木和精心保存下的空地予以划分。这样精细地致力于恢复土地自然面貌的工作,用少许的经费即能完成,这是因为它能受到公民们最大热情的支持。地方福利社团就可以动员人们参加义务劳动;或如美国的许多州所做的那样,通过发行地方公债提供财力和物力,以便在全国规模上开展一个令人愉快的“春季卫生”运动。

原野

每当人们外出寻求自然界的享受时,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是旅游的人太多,过于拥挤。国际旅游的人数十年内增加了三倍,国家公园及所有著名风景区的参观者都大量增

加。与此同时,森林、海滩和湖泊的景色都为下述情况弄得黯然失色:大批游人践踏着草地,胡乱停放汽车,乘着雪车在雪原上狂奔乱叫,乘着快艇冲撞无辜的游泳者。只要一有这种干扰,只要卖香肠面包的摊子围住瓦尔登湖(瓦尔登湖(Walden Pond):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附近,因美国作家梭罗的作品《瓦尔登湖》而著名,并成为原始自然风景的象征。——译者注),人们又从哪里去享受原始的自然景色呢?

将少数人的幽闲看得重于多数人的欢乐,这种看待环境的态度,难道值得赞赏和尊重吗?对于一只秃鹰的命运如此多情,而对本国犹太居民区的儿童却漠不关心,这样下去难道没有危险吗?汤姆·潘恩曾经嘲笑过爱德蒙·柏克。潘恩写道:“他只会同情羽毛而忘掉了垂死的鸟。”难道我们也要受潘恩的嘲笑吗?

但对于原野及野生生物的保存,己有了许多正当的,完全没有自私自利臭味的议论。如首先,有愈来愈多的人企图摆脱人为秩序的多重压力,来度过他们的业余时间。世界上有广阔的原野,足以增设大批国家公园,有些地方还可保存原有的天然状态,使不愿在近郊受挤的游人,可以一人称心地在那里漫步。可列为国家公园或保留区的土地面积为9700万公顷(还不到全世界土地面积的1%),其中有35%在北美,15%在非洲。这里显然大有发展的余地。

此外,这些地方现在尚只供旅游之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对人类的科学和美学方面应有的潜在作用。原野的保护和保持不只是为了迎合少数人的享受。原始状态的自然领域以及仍然生存的各种自然生物品种,对于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工作都是很重要的。为了深入了解生物的相互依赖关系和自然秩序的平衡作用,都需要研究它们。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还是残缺不全的。人们需要保存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不然,人类就很难想象出自然界的真情实况。一切动物、一切植物、一切生态群系都完全不能在消灭之后得到恢复。可惜数以千计的动物品种现在已被消灭。目前,由于贪得无厌的过分捕杀,鲸鱼类的主要品种大部分都有被消灭的危险。

教训是很清楚的。究竟有多少重要的生物品种在发现其真正用途以前就已绝种了呢?“保存”这一个名词的全部涵义,应当包括研究平衡与循环、栖息地与品种以及在“遗传基因贮藏所”内保存所有品种的种子的工作。这种保存的用意在于:由于人类过于相信自己和人口在急剧增长,以致当精选杂交品种、大量推广的单一作物和“城市沙漠”万一遭到难以控制的威胁时,能为人类确保一个“退可以守”的余地。

在人类不断城市化的过程中应当提醒其注意,所有的生物品种都是敏感的和脆弱的,无论是树木和花草,还是禽兽和昆虫,都是如此;人类需要和这些生物共存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这也许就是原野及其保护的深远意义所在。在人们懂得去观察生物的相互依赖性与脆弱性,生物的多品种与复杂性之后,人们就会联想到自己也是这个单一系统中的一部分。如果人们过分地破坏自然世界的生物韵律和条件,就可能会发现他已破坏到了自己生存的基础。然而这可能是人们所难以接受的教训。在当今的居住条件和物质文明下,人们长期生活在拥挤而喧闹的环境中,这种教训,是他们怎么也不会想象到的。可是如果人们在自己居住的社会中,留下一块安静地方,那么就可能发现:为了人类社会的长存,必须在地球上保持脆弱的生态平衡,而原野恰好能给人们以这种重大的启示和教益。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库(综合应用题题)1.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 2.某地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m2,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m2,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7∶3,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3.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9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m2,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4.某地2000年人口为80万,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人口机械增长率为将达到6‰、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8比2,如果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是多少? 5.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85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年机械增长率为5‰,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6、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20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5‰、年机械增长率为6‰,人均粮食占有量45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0m2和10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2)耕地需求量(6分);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7、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16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5‰、年机械增长率为16‰,人均粮食占有量42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规划期内由外地调入粮食15万t,调出蔬菜10万t,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5m2和96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2)耕地需求量(6分);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4)规划年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指标(2分) 8.某乡的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如下表所示,另知该乡当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100hm2,养殖水面为180hm2,试计算下列指标: 表—2 土地利用现状构表 单位:

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意义

一 编制的目的意义 XXX正处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阶段,面临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的双重压力,为贯彻落实XXX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确定的相关指标,实现区域耕地占补平衡,保障县域济平稳较快发展。通过科学编制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积极引导全县土地综合整治健康有序推进,确保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目标顺利实现。根据河北省关于土地整治规划的有关精神,结合XXX实际,特编制本方案。 1 土地整治规划是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整治活动的现实需要,当前土地整治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已由过去单纯的农地整理走向了农地整理和村庄土地整治相结合的重要发展阶段。土地整治已成为破解“双保”难题的重要抓手,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平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构建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科学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对于有效整合各类资源,优化用地结构,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整治各项活动,促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对于统筹协调农村土地整治、资源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统筹推进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环境治理,更好地发挥土地整治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基础平台作用 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 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是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迫切需要,为细化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任务,统筹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等各项土地整治活动,合理布局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指导各地规范推进土地整治工作,有必要开展土地整治规划工作。 二 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 适应土地整治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既要落实总规纲要的土地整治目标任务,服务于土地整治工程和项目的实施,落实两个“最严格制度” 又要体现新要求,把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纳入整治规划统筹安排,充分发挥整治规划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调控作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土地整治的决策部署,以落实“两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根本目的,以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平台,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合理确定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统筹安排土地整治活动,协调好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等的关系,促进XXX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为土地整治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2、目标任务 编制土地整治规划,要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有序推进土地整治、增加耕地与提高耕地质量并重、促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为目的,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科学制定土地整治的方针和目标,以农用地整治为重点,合理安排土地整治的规模布局、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明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布局安排,确保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的统一,推进散乱、废弃、损毁、闲置、低效建设用地集中整治,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设施逐步完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土地整治规划以2010年为规划基期,以2015年为目标年,可展望到2020年。规划数据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数据相衔接。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是: (1)评价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执行情况。客观评价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情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最新】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应当确保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由此可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是依据上一级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新增耕地面积和净增耕地面积三项控制指标,本着“从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重在“控制”,而且是刚性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没有自上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城市规模是建立在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资源、产业政策、人文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的设想,很少考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问题,是从需要出发,着眼于“发展”。 3、两个规划的行政主管部门不同 4、两个规划编制的工作路线不一样 5、从微观上来说,两大规划的统计口径和范围存在差异 6、规划期限不一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府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而编制的,最终目标也都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不存在矛盾。随着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门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两规在编制中有越来越多的共通点,两规的方案更需要共同研究、相互衔接来确定,两规在前期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参考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1 1.土地资源具有哪些特性?并简要说明。第4页至第6页 (1)面积的有限性;(2)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3)整体性;(4)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5)多用途性;(6)社会性。 2.为什么要保护土地资源?第8页至第9页 (1)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2)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3)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第11页。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特性?第11页至第12页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特性:(1)政策性(2)整体性(3)兼容性(4)折中性(5)动态性 4.土地利用规划的包括哪些内容。第13页。 (1)包括区域全部土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区域内各类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2)耕地、草地、林地等单一土地利用系统的详细利用规划,主要内容是各类用地的内部土地利用组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3)为了解决特定土地利用问题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内容包括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未利用土地的土地开发规划,以及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 5.影响土地特性的气象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第17至25页。 (1).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包括太阳辐射强度,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2)温度与植物生长,包括气温,地面辐射平衡。 6.各种地貌类型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第53页 (1)山地丘陵区。山地与丘陵是正地形,是物质的辐散地,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在利用管理上首要重视的是水土保持措施。山地丘陵土壤还具有土层薄、土壤粗骨性的特点。土层

我国土地整理与土地整理的意义

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 我国土地整理及土地整理的意义 科目:土地行政管理学 学号:14546024 :丽丽 日期:2016年11月7日

目录 1.土地整理的概念 (3) 2.国外土地整理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4) 3.国土地整理发展历程 (5) 4.土地整理的基本容 (6) 4.1土地整理 (6) 4.2土地复垦 (6) 4.3土地开发 (6) 5.我国土地整理模式 (7) 5.1农村土地利用的“三个集中”模式 (7) 5.1.1居住向城镇集中 (7) 5.1.2工业向园区集中 (7) 5.1.3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8) 5.2山区综合开发整治模式 (8) 5.3农地整治模式 (8) 6.土地整理的意义 (9) 6.1土地整理可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出率 (9) 6.2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9)

摘要:土地作为生产和生活的载体,因其自然和社会属性成为经济增长和社进步的支撑和支持条件。土地整理是实现拼地总量动态平衡,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土地整理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密度较大,土地资源有限,使得人地之间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土地整理的产业化管理,使得每寸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土地整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一项可以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前提下获得巨大的土地利用效益的措施。本文分析国外土地整理的发展历程,探讨开展土地整理的意义,并阐述了从法律法规、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土地整理的意义,通过土地整理,可以增加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达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的。 关键字:土地整理土地资源耕地用地矛盾 前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及对土地的需不相同的。在我国,据统计1997年我国的耕地总量为19.5l亿亩,到2008年末则下降为18.26亿亩,10年问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25亿亩。随着土地环境与土地供需状况的变化,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促进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土地整理应运而生。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试卷大全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试卷 (2012年1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不属于土地保护的原因的是( D )。 A.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 B.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C.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D.土地资源需要保护才能体现出自然之美 2.下列不属于三基点温度的是( A )。 A.日均温度 B.最适温度 C.最低温度 D.最高温度 3.降水量的单位为( C )。 A.cm B.m C.mm D.ha 4.当河流到达中、下游地区之后,由于坡度变小,河水中所携带的悬浮物质进一步沉积,形成了广大的( A )。 A.冲积平原 B.湖积平原 C.滨海平原 D.山前平原 5. 下列不属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的是( B )。 A. 提供农作物需要的养分 B. 影响土体颜色 C. 增强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 D. 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6. 按照八大类土地利用分类,下列土地利用类别属于耕地的是( D )。 A. 果园 B. 林地 C. 迹地 D. 望天田 7. 下列规划属于法定的最权威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的总纲的是( D )。 A. 基本农田规划 B. 城市规划 C. 风景旅游规划 D.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8. 不能反映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是( B )。 A. 耕地灌溉率 B. 绿色植物覆盖率 C. 城市化水平 D. 交通密度 9. 符合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原则是( A )。 A.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B. 灵活性和动态性 C.珍惜土地,保护耕地 D.部门和公众参与 10.基本农田是( B )。 A.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B.高产稳产田 C.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 D.包括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一、单选题 县级和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 C )。 选择一项: A. 主要起宏观调控作用 B. 制定下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 C. 属于管理性和实施性规划 D. 属于战略性规划 题目2 基本农田的保护措施有( D )。 选择一项: A. 规定占用基本农田的审批手续和权限 B. 建立基本农田登记、损失补偿、地力保养、环境保护及监督检查制度 C. 确立政府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责任,逐级签订责任书直到村委会 D. 以上三项都是 题目3 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的特性决定的。首先是(A)。 选择一项: A.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B. 土地资源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 C. 土地资源有多用途性 D. 土地资源的社会性 E. 土地资源各组成要素有整体性 题目4 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容的重点是(B)。 选择一项: A. 确定各区域的土地利用发展方向和管理措施 B. 安排好耕地、生态环境用地及其它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用地 C. 确定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目标、方针 D. 综合研究提出各类用地的供需总量平衡指标 题目5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核心是( D )。 选择一项: A. 经济分析 B. 环境分析 C. 社会分析

D. 土地评价 题目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措施包括( D )。 选择一项: A. 法律措施 B. 行政措施 C. 经济与技术措施 D. 以上三项都是 题目7 土壤水分的总散失量比裸地( B )。 选择一项: A. 少 B. 多 C. 差不多 题目8 对于饮用水水质标准,应该是不含传染病菌和有毒物质或这些有害物质的浓度不至于致病,再就是水中溶解的化学元素不损害身体健康,最好是含对人体健康有利的( A )。 选择一项: A. 矿质元素 B. 维生素 C. 氧 D. 微量元素 题目9 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 A )来控制。 选择一项: A. 温度 B. 肥力 C. 风力 D. 湿度 二、判断题 题目10 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土地可塑性很大,生态平衡表现出很大的脆弱性,人类对土地资源的扰动很容易造成土地退化。错 题目11 土地的纬向地带性规律为由于距离海洋远近不同,降水或大气湿度造成的。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12

土地开发整理的意义

土地开发整理的意义 近日,**工业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欣喜之余,心想一年来的奔波也算是得到了“丰收”。一年的忙碌,换来老百姓的感激,还有什么比这个奖励更有意义呢? 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工业区山丘面积比重大,自然生态环境恶劣、土地利用条件差、利用率低,已成为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人口多耕地少,原有土地大多顺坡耕种,土层薄,土壤结构松散,保水保肥能力差,易涝怕旱;土地利用结构也不合理,产量低而不稳,受自然灾害影响比较大,致使农业基础比较薄弱;植被稀少,生态防护效能差,水利设施不配套,灌溉无保证,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今年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的**村土地地表高低起伏,土地利用率不高,本着以平整改造荒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耕地面积为主的目的,整理土地1662亩,完成新增耕地895亩。土地整治中,实行田、水、路、林统一规划,既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方便了耕作和田间管理,在多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社会效益方面:“三农问题”一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如何为老百姓谋福利是当前政府的重中之重。土地开发整理正是本着为老百姓谋福利这一目的,让老百姓得实惠,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项目完成后,土地使用率明显提高,缓解了项目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项目修建田间道路、生产路总长7147米,方便了交通,有利于农业机械作业,改善了耕作条件和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农副产品的运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脏、乱、差的面貌。项目全部完成后,可极大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经济效益方面: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提高了项目区原有土地的质量和产值,能有效地增加耕地面积。在农业综合效益方面,土地整理项目不仅通过项目发挥作用为农民带来收益,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吸纳当地农民参与项目建设,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直接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原来灌溉农田时,农民用水泵浇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工后,变成了用机电井低压管道灌溉,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产条件,节省了灌溉成本,减轻了劳动强度,减少了劳动力投入。**项目区总面积1662亩,总投资195.28万元,新增耕地895亩,用于种植小麦、生姜、地瓜、花生等,年增收入107.45万元。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文本 (送审稿)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09年4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总则 (2) 第1条规划前提 (2) 第2条指导思想 (2) 第3条规划原则 (3) 第4条规划依据 (3) 第5条规划范围 (3) 第6条规划期限 (4) 第7条规划重点 (4) 第二章总体战略和规划目标 (5) 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战略 (5) 第8条明确首都的土地功能定位 (5) 第9条积极推行和谐持续发展战略 (5) 第10条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战略 (6) 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7) 第11条实现“城乡和谐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的总目标 (7) 第12条严格落实各项用地调控指标 (7) 第三章统筹城乡区域土地利用 (9) 第一节建构首都土地利用总格局 (9) 第13条划分四大土地利用区域 (9) 第14条构筑“三圈九田多中心” (10) 第二节统筹平原山区土地利用 (11) 第15条优化首都功能核心区用地功能 (11) 第16条整合城市功能拓展区布局 (11) 第17条推动城市发展新区高效用地 (12) 第18条保育生态涵养发展区空间 (12) 第四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14) 第一节规模化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14) 第19条高效保护农用地、耕地 (14) 第20条集中连片保护基本农田 (14) 第二节适度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15) 第21条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15) 第22条大力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整理 (16) 第23条加强农用地综合整理 (16)

第24条积极安排废弃地复垦 (16) 第25条科学开发未利用地 (17) 第26条确定土地整理复垦重点区域 (17) 第三节引导都市型现代农业有序发展 (17) 第27条加强都市农业用地用途管理 (17) 第28条规范都市农业设施用地标准 (18) 第五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19) 第一节统筹管理城乡建设用地 (19) 第29条强化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管控 (19) 第30条推动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发展 (20) 第31条促进集体建设用地资源盘整 (21) 第二节优先保障中央党政军单位用地 (22) 第32条优先保障中央党政军单位用地 (22) 第三节积极引导各类设施用地高效利用 (22) 第33条引导交通基础设施合理布局、节约用地 (22) 第34条推动市政基础设施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23) 第35条强化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高效利用 (24) 第六章加强绿色空间体系建设 (25) 第一节构筑城乡生态安全网络 (25) 第36条保护“两山八水”,建设“九楔九田” (25) 第37条重点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 (25) 第38条分类管制土地利用空间 (26) 第二节推进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26) 第39条维护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安全 (26) 第40条不断完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27) 第41条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综合整治 (27) 第三节探索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29) 第42条探索城镇乡村差别化的平原模式 (29) 第43条探索整体局部区别化的山区模式 (29) 第七章有机协调土地利用时序与布局 (31) 第一节近期规划与远景展望 (31) 第44条近期规划目标 (31) 第45条近期规划要点 (31) 第46条远期和远景发展展望 (33) 第二节区(县)规划的调控要求 (34) 第47条促进人口产业布局与用地布局相协调 (34) 第48条强化区(县)规划目标调控 (34) 第八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35)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2016.12 一、填空题 1、水资源的三要素为水量、水质和水的保证率。 2、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规划强调自上而下、因地制宜,逐级控制,分为国家、省 级、地(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3、耕地利用单元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耕地利用单元自身要素、田间工程设施的规划设计;二是耕地利用单元内的规划设计。 4、山区土地治理的生物措施是植树造林,工程措施有修梯田、修地坝水坝。 5、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说明,由于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目标的多维性,规划的方案具有一定的折衷性 ;由于各项因素都是在变化的,规划就具有一定的 动态性 . 5、农田总蒸发量,又称植物的需水量,是指植物蒸腾和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 7、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的供需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需求预测、土地供给分析和土地供需平衡分析几方面。 8、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草地上能够饲养的家畜头数,称为载畜 量。要使其合理,必须将放牧强度控制在草地可承受的范围内。 9、盐土改良的生物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及种稻改良。 10、土地资源的功能包括:植物生产功能、土地的建设承载功能、

土地的生态功能。 11、气温的日变化对植物有机质的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12、按照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土壤质地类别分为砂土类、壤土类和黏土类。 13、土地类型的形成,不但受大区域的水热条件的影响,还受地方性 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 14、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15、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应优先安排农用地。 16、土壤是指能够支持植物生长的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 17、地表面或其他植被表面,不时地有辐射能收入,也有辐射能支出,这些表面上的辐射能的收支差值,叫做辐射差额或辐射平衡。 18、我国植被、土壤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水热条件,遵循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根据社会所有生产部门的用地需求和土地自身的特性,经过土地适宜性评价,合理统筹协调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

利用Arcgis完成土地利用规划图步骤

卢真珍 一、总体规划图包含文件及属性: 工程文件名:XX乡规划图 YX(晕线面) DLTB(地类图斑面) YTFQ(用途分区面):在原地类图斑属性的后面加TDYTQLX(土地用途区类型)字符串20,TDYTQLXDM(土地用途区类型代码)字符串3,GZQLX(管制区类型)字符串20,GZQLXDM(管制区类型代码)字符串20。 DLW(道路网面) YTJJSQ(有条件建设区面)与上面一样。 TMSC(透明输出面) DLJX(地类界线) XZQJX(行政区界线) XZDW(现状地物) JBNTBJ(基本农田边界):加BJLX字符串20 GZQBJ(管制区边界):BJLX字符串20 ZJ(注记) TK(图框点) TK(图框线) TK(图框面) 二、按乡镇Arcgis在检查重区 导入,修复,打散,检查拓扑错误,检查面积。 基本农田保护区 1转成shape格式,放入建好的文件夹中。 2打开Catalog,在上面建好的文件家中,点右键,New个人数据库,New数据集导入是高斯克里格的文件,0.0001,3导入上面转好的文件,输入名为基本农田保护区,OK。 4打开Arcinfor,添加上面数据库的基本农田保护区。 5修复:在DMT中,Feature,Repaire中,不打钩,OK。 6打散:编辑,全选,打散。 7核对面积:在属性表中,右击面积Sta看总面积记下来,再看Shape-area总面8积,要一模一样,如果不是就合Mapgis核对检查原因。(如果很特别的掉去就去Mapgis中切割那块,在导入复制进去,其他不用动) 9修改拓扑错误:若跳区,按住shift点跳去周围的面,在编辑中选自动生成面,在跳区出点3下要移动点,若属性相同就Merge,保存。若前面的做不了,就去Mapgis中,把原来那块多切割几次,把整块变成多块后转成shape后,复制进去。核对面积一样就可以了。 10检查重区:在Catalog数据集中New拓扑关系,重区,是。 11导入Arcgis中,让拓扑关系处于编辑状态,查看有多少错误,修改。 12Generalization-------Dissolve 并区,打钩的表示要留下的属性,基农全删;

我国土地整理及土地整理的意义

[键入文字]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 我国土地整理及土地整理的意义 科目:土地行政管理学 学号:14546024 姓名:冯丽丽 日期:2016年11月7日

目录 1.土地整理的概念 (3) 2.国外土地整理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4) 3.国内土地整理发展历程 (5) 4.土地整理的基本内容 (6) 4.1土地整理 (6) 4.2土地复垦 (6) 4.3土地开发 (6) 5.我国土地整理模式 (7) 5.1农村土地利用的“三个集中”模式 (7) 5.1.1居住向城镇集中 (7) 5.1.2工业向园区集中 (7) 5.1.3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8) 5.2山区综合开发整治模式 (8) 5.3农地整治模式 (8) 6.土地整理的意义 (9) 6.1土地整理可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出率 (9) 6.2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9)

摘要:土地作为生产和生活的载体,因其自然和社会属性成为经济增长和社进步的支撑和支持条件。土地整理是实现拼地总量动态平衡,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土地整理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密度较大,土地资源有限,使得人地之间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土地整理的产业化管理,使得每寸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土地整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一项可以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前提下获得巨大的土地利用效益的措施。本文分析国内外土地整理的发展历程,探讨开展土地整理的意义,并阐述了从法律法规、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土地整理的意义,通过土地整理,可以增加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达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的。 关键字:土地整理土地资源耕地用地矛盾 前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及对土地的需求是不相同的。在我国,据统计1997年我国的耕地总量为19.5l亿亩,到2008年末则下降为18.26亿亩,10年问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25亿亩。随着土地环境与土地供需状况的变化,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促进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土地整理应运而生。

邯郸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邯郸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邯郸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九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规划背景 (1) 第一节土地利用基本情况 (1)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3) 第三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5) 第二章指导思想、战略与目标任务 (7) 第一节总则 (7)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7) 第三节土地利用战略、目标与任务 (8)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3)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3) 第二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 (15) 第四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19) 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19) 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区 (21) 第三节县(市、区)规划指引 (24) 第五章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 (27) 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 (27) 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 (29) 第六章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31) 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31) 第二节引导城镇工矿用地理性增长 (31) 第三节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用地 (33) 第四节统筹安排基础设施用地 (34) 第五节市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6) 第七章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38) 第一节土地生态建设目标 (38)

第二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39) 第三节基础性生态用地的保护和建设 (40) 第八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42) 第一节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 (42) 第二节中心城区用地控制 (42) 第三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43) 第九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安排 (46) 第一节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46) 第二节土地利用重点项目 (49) 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1) 第一节强化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 (51) 第二节发挥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作用 (53) 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 (54) 第四节推进规划实施技术创新 (54) 第十一章附则 (56) 附表 (57) 附图 (81)

土地利用规划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土地(Land):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环境要素,以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空间的某些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一般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3、国土是指一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领陆、领空、领海等的总称。 4、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5、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土地进行充分的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合理利用的标志: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 6、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失控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第三章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各类用地的规模、各类用地的布局。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性质: (1)整体性:规划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 (2)长期性: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期限一般在10年或10年以上。 (3)战略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 (4)控制性:纵向: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指导和控制(上下级规划)横向: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制(各部门用地)。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规划基础 (2)土地供给量预测,明确土地利用潜力 (3)土地需求量的预测,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 (4)明确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的方向 (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的核心内容 (6)土地利用分区,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7)确定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实施的保障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规划层次:全国——省级——地(市)级——县(市)级。 编制工作:

土地整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肖锋

土地整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肖锋 发表时间:2018-04-08T17:01:54.5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作者:肖锋 [导读] 摘要:土地整治是贯彻落实国土资源管理政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推动国土资源管理有效进行的重要措施,基于土地整治的重要性,我们应当认识到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国土资源管理实际,制定有效的土地整治措施,保证土地整治工作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展,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 大竹县不动产登记中心 635100 摘要:土地整治是贯彻落实国土资源管理政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推动国土资源管理有效进行的重要措施,基于土地整治的重要性,我们应当认识到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国土资源管理实际,制定有效的土地整治措施,保证土地整治工作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展,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 关键词:土地整治;必要性;重要意义 一、前言 从目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来看,土地整治是一项基础管理手段,土地整治不但能够强化国土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同时,土地整治还能够落实国土资源管理政策,对国土资源管理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检验。再次,土地整治还能够对国土资源管理产生直接的影响,使国土资源管理在管理实效性和管理效果方面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土地整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实际的土地整治过程当中认真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保证土地整治工作能够得到有效开展,同时提高土地整治工作的有效性,更好的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服务。 二、土地整治是强化国土资源管理有效性的必要手段 1、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土地整治是基础管理手段 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土地整治作为一种基础的管理手段,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影响。土地整治是一种有效的治理手段,能够对土地违规使用和土地未按规划使用等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通过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能够进一步规范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使国土资源管理能够获得有效的手段支持和管理方法支持。所以,土地整治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基础管理手段,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做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 2、土地整治是强化国土资源管理效果的重要方法 随着我国土地集约化管理工作的深入推进,如何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效果成为了重要目标。为了有效的规范土地使用行为,使土地能够按照规划使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果。有效的开展土地整治,能够对土地不规范利用的现象进行有效的整顿和治理,并且改变错误的土地使用行为,使土地利用能够符合规划规定和土地用途,减少土地的浪费。所以,土地整治是强化国土资源管理效果的重要方法,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土地整治是解决国土资源管理问题的重要措施 目前国土资源管理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除了土地未按照规划正确使用之外,土地资源浪费和土地侵占的现象都比较突出,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但反映出国土资源管理相对薄弱的问题,同时还反映出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推进过程当中没有有效的治理手段。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理,保证国土资源管理能够得到全面推进,切实解决国土资源管理问题。 三、土地整治是国土资源管理政策落实的重要措施 1、土地整治关系到国土资源管理政策是否能够落实 基于国土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各项政策的落实尤为重要,而有些地方和个人忽视了国土政策的相关规定,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当中存在未按规划使用土地的现象,影响了国土资源管理政策的落实。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土地整治手段成为了一种有效的管理措施,通过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奠定有效的基础,保证了国土资源管理政策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 2、土地整治是纠正土地用途和实现土地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 对于土地用途不规范和土地需要综合治理的问题,土地整治是一种有效的措施,既能够实现对土地用途的纠正,同时也能够保证土地利用取得积极效果。基于土地整治工作的特点,以及土地整治对于国土资源管理的现实意义,土地整治是纠正土地用途和实现土地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通过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能够对土地不规范使用问题和需要综合治理的土地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最终达到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效果的目的。 3、土地整治对国土资源管理政策的落实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国土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得到了贯彻和落实,并在实际的执行过程当中得到了有效的监督,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国土资源管理政策的有效执行,使国土资源管理政策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避免国土资源管理政策在落实和执行过程当中出现偏差。因此,土地整治对国土资源管理政策的落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国土资源管理政策的执行,使国土资源管理政策能够成为治理土地问题和优化土地使用的科学政策。 四、土地整治对国土资源管理的实效性有直接影响 1、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标志这国土资源管理进入了新阶段 对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而言,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标志着国土资源管理进入了新阶段,通过土地整治工作的推进,国土资源各项管理政策得到了贯彻和落实,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也为国土资源管理营造了良好的管理氛围和管理局面,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当中能够得到更多的机构和群众的认可,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实质性的开展,同时也取得了积极效果。 2、土地整治工作效果,是衡量国土资源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尺 从目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来看,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以及土地整治工作效果是衡量国土资源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对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推进有着重要的影响,做好土地整治工作不但能够衡量国土资源管理是否达到相关标准,同时还能够保证土地整治工作在推进过程当中获得相关政策的支持,形成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支撑,本次土地整治工作效果已经成为了衡量国土资源管理有效性的

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中国贵阳政府门户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cf14724352.html, | 更新时间:2007-07-15 | 来源:贵阳市国土局 一、概况 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处西南内陆腹地云贵高原东侧斜坡地带,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6。07’至107。17’,北纬26。11至27。22’之间。东、南与黔南布依族自治州按壤,西靠毕节地区和安顺市,北邻遵义市。据贵阳市统计局2001年末统计资料:全市总人口335.8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3.38%。土地总面积803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36%,以山地、丘陵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40%和44.5%,余为山间平坝。2001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106828公顷。全市共辖六个区、一个市,三个县,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城市。全市下辖云岩区、南明区、乌当区、花溪区、白云区、小河镇、清镇市、开阳县、息烽县和修文县,总计29个镇、54个乡、32个街道办事处,131个村民委员会。1 996年市域总人口310.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5.38万人,农业人口174.88万人。全市人口平均密度386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为0.26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93公顷。 贵阳市地貌上属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的丘原盆地地区,其中山地面积4217.97平方公里、丘陵面积2842.37平方公里,各占土地总面积的52.3%和35.2%;坝较少,仅911.98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1. 3%;此外还有约1.2%的峡谷等地貌。全市土壤总面积60.82万公顷。有黄壤、黄棕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沼泽土、水稻土和草甸土等8个土类,其中分布最广的三个土类黄壤30.16万公顷、石灰土19.66万公顷、水稻土8.01万公顷,分别占土壤总面积的49.59%、32.33%和13.17%。 贵阳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等特点,年均气温15。C;,平均降水量1197毫米,无霜期270天左右,常常由于季节问降水量的不均衡造成旱涝灾害,此外早春的倒春寒、初夏的冰雹、秋天的白露风、冬季的冻雨为主要的灾害性天气,给工、农业生产及交通带来不利。我市处于长江、珠江两人水系的分水岭地带,长江水系面积7631.67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4.8%,珠江水系面积为415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2%。主要河流有长江水系的南明河、猫跳河、鱼粱河、谷撒河、息烽河和洋水河,以及珠江水系的蒙江。全市天然径流深545-640毫米,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56.3万立方米,高丁全国平均值;水资源总量为46.79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3.9%。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