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册双基限时练习题18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册双基限时练习题18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册双基限时练习题18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册双基限时练习题18

双基限时练(九)劝学

一、基础测试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槁暴.(pù)暴.丑(bào)

曝.晒(pù) 曝.光(bào)

B.舟楫.(jí) 揖.请(yī)

通缉.(jí) 编辑.(jí)

C.跬.步(kuǐ) 鲑.珍(xié)

圭.臬(ɡuī) 硅.谷(ɡuī)

D.洞穴.(xuè) 戏谑.(xuè)

噱.头(xué) 削.减(xuē)

解析A.暴.丑—曝,B.通缉jī,D.洞穴.xué。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今年我国南方先是持续大旱,江河湖泊几乎见底,而现在又

是大涝,一段时间以来,南方各省暴雨连连,江河满溢,积水成渊

....,洪涝灾害频现。

B.在刚刚结束的“2018—海上联合”中俄联合海上军演中,中国的“022”轻型隐身导弹艇的上佳表现,引发了世界的关注,它的隐身性能和机动灵活的打击能力,不但赶上了世界同类舰艇,而且大有

青出于蓝

....的势头。

C.我对他那种锲而不舍

....的工作热情和集思广益的民主作风,一直是非常钦佩的,正是有了他的这种热情和作风,我们这个团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D.今年,正在西瓜上市的季节,江苏却出现“瓜裂裂”现象,大面积的西瓜因为不恰当地使用了膨大剂,导致西瓜一个个的“爆

炸”,这种“瓜裂裂”现象,不能不叫人叹为观止

....。

解析A.积水成渊,用来比喻积累的效果。B.青出于蓝,意思是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而不用于落后超过先进。D.叹为观止,常用来赞美事物好到了极点。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以为轮

不可,直.不百步耳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可以横绝.峨眉巅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解析A.前“端直”,后通“只”,B.前“达到”,后“表达”,C.前“渡过”,后“越过”,D.均为“过错”。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⑤/②/③④/⑥D.①⑤/②③/④/⑥

解析①⑤可是,表转折,连词/②并且,表递进,连词/③④表修饰,连词/⑥如果,表假设。

答案 C

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不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郑人有欲买履者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解析例句是定语后置句,判断定语后置的方法是:先找出句中名词中心词,如“筋骨之强”中的“筋骨”,再看后边的成分能否拉到中心词前边去修饰该词,能修饰则是,不能则否。定语后置的形式一般为:中心词+之+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或中心词+定语+者。此题中A、B、C三项均是定语后置,D项属一般句式。

答案 D

6.荀子善用比喻设论,在本文中体现最为突出,下面是对其比喻的解说,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来比喻说明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用“顺风呼喊,声音加强”来比喻说明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用“假舟楫,绝江河”来比喻说明人借助学习就可以改变本性。

D.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用“驽马不停地走”来比喻说明学习贵在坚持不懈。

解析C项仍在比喻说明借助学习可以弥补自身不足,“君子应善假于物”。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节选,完成7~10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博见:见得广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凫水

C.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

D.积水成渊

..成渊:汇成江海

解析D项“渊”指的“深水”。

答案 D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和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A.锲而.不舍人而.无信

B.风雨兴焉.蛟龙生焉.

C.而致.千里致.食客三千人

D.无以

..为乐

..至千里军中无以

解析A.均为“如果”;B.均为“兼词,从这里”;C.前,达到;后,招来;D.均为“没有……办法来……”。

答案 C

9.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作者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角度来“劝学”,阐明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以雕刻朽木与金石作比,说明“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还是“舍”。

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解析C项中“不舍”与“舍”说反。

答案 C

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可以)向上吃尘土,向下喝地下泉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啊。

三、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非相

《荀子》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古者有姑布子卿①,今之世,魏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盖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长,子弓短。昔者,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②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楚之孙叔敖,期思③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居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士不揣长,不挈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仲尼之状,面如蒙供;周公之状,身如断蓄;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注①姑布子卿:春秋时郑国人,曾看过孔丘和赵襄子的相,见《韩诗外传》卷九和《史记·赵世家》。②焉:通“颜”,额。③期思:地名,在今河南省淮滨县东南。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俗称.之称:称呼

B.无害.为君子也害:妨碍

C.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差:区别

D.然则从者将孰可.也可:认同,赞同

解析称道。

答案 A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属于从正面论述“非相”的一组是()

①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②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③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④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⑤桀、纣长巨姣美,夫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⑥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②③④D.①⑤⑥

解析①⑤⑥都是从反面进行论述。

答案 C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和《劝学》一样,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批判、否

定了相术,指出这是有学识的人从来也不谈论的事。

B.作者认为,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身材相貌不是判断君子小人的标准。

C.古代的夏桀,商纣魁梧英俊,但却落得身死国灭,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

D.文章结尾又用当时犯上作乱的人和乡里的轻薄少年为例,从反面否定了相术,并以反问结尾,表明自己的观点。

解析“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错。

答案 C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士不揣长,不挈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2)所以对于士人,不是去测量个子的高矮,不是去围量身材的大小,不是去称量身体的轻重,而只能看他的志向。

(3)没有谁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场而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

参考译文

观察人的相貌来推测祸福,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

不谈论这种事。

古时候有个姑布子卿;当今的时世,魏国有个唐举,他们观察人的容貌、面色就能知道他的吉凶、祸福,世俗之人都称道他们。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相貌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立身处世方法重要。立身处世方法正确而思想又顺应了它,那么形体相貌即使丑陋而思想和立身处世方法是好的,不会妨碍他成为君子;形体相貌即使好看而思想与立身处世方法丑恶,不能掩盖他成为小人。君子可以说是吉,小人可以说是凶。所以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上的特点,并不是吉凶的标志。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据说帝尧个子高,帝舜个子矮;周文王个子高,周公旦个子矮;孔子个子高,冉雍个子矮。从前,卫灵公有个臣子叫公孙吕,身高七尺,脸长三尺,额宽三寸,但鼻子、眼睛、耳朵都具备,而他的名声哄动天下。楚国的孙叔敖,是期思地方的乡下人,发短而顶秃,左手长,站在轩车上个子还在车厢的横木之下,但他却使楚国称霸诸侯。叶公子高(“高”是叶公子的名字),弱小矮瘦,走路时好像还撑不住自己的衣服似的;但是白公胜作乱的时候,令尹子西、司马子期都死在白公手中,叶公子高却领兵入楚,杀掉白公,安定楚国,就像把手掌翻过来似的一样容易,他的仁义功名被后人所赞美。所以对于士人,不是去测量个子的高矮,不是去围量身材的大小,不是去称量身体的轻重,而只能看他的志向。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方面,哪能用来评判人呢?

再说徐偃王的形状,眼睛可以向上看到前额;孔子的形状,脸好像蒙上了一个丑恶难看的驱邪鬼面具;周公旦的形状,身体好像一棵

折断的枯树;皋陶的形状,脸色就像削去了皮的瓜那样呈青绿色;闳夭的形状,脸上的鬓须多得看不见皮肤;傅说的形状,身体好像竖着的柱子;伊尹的形状,脸上没有胡须眉毛。禹瘸了腿,走路一跳一跳的;汤半身偏枯;尧、舜的眼睛里有两个并列的瞳仁。信从相面的人是考察他们的志向思想、比较他们的学问呢?还是只区别他们的高矮、分辨他们的美丑来互相欺骗、互相傲视呢?

古时候,夏桀、商纣魁梧英俊,是天下出众的身材;他们的体魄敏捷强壮,足可对抗上百人。但是他们人死了、国家亡了,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后世说到坏人,就一定会拿他们作例证。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信从相面的人见闻不多,所以谈论起来才是这样的不高明。

现在世上犯上作乱的人,乡里的轻薄少年,没有不美丽妖艳的,他们穿着奇装异服,像妇女那样装饰打扮自己,神情态度都和女人相似;妇女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丈夫,姑娘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未婚夫,抛弃了自己的亲人、家庭而想和他们私奔的女人,比肩接踵。但是一般的国君羞于把这种人作为臣子,一般的父亲羞于把这种人当作儿子,一般的哥哥羞于把这种人当作弟弟,一般的人羞于把这种人当作朋友。不久,这种人就会被官吏绑了去而在大街闹市中杀头,他们无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都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场而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信从相面的人见闻不多,所以谈论起来才是这样的不高明。既然这样。那么在以相貌论人与以思想论人两者之间将赞同哪一种意见呢?

四、语言表达

15.阅读下面材料,请在“该报告显示”后补写一句话。要求:概括该报告反映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0字,含标点符号。

《2018年中国学生留学意向调查报告》在北京、南京、重庆、郑州、长沙、厦门六地同时发布。据报告发布方启德教育集团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张磊介绍,问卷覆盖全国23个主要城市,其中有效问卷为21352份。张磊说,“让我们感到意外又不意外的是,有超过30%的被调查者会考虑气候环境这个因素,较去年同比增长近10%。”张磊介绍说,69.3%的意向留学者认为国内就业形势对其选择留学国家及留学专业产生了影响,其中认为有很大影响的占到15.4%。张磊还说,除美国依旧是留学首选国家,占比达到26.8%外,一些高性价比的欧洲留学国家有较大增长,其中德国的增幅最为明显,较2018年的3.9%,增长了20.3个百分点,达到24.2%。

该报告显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2018年中国学生选择留学国家时的考虑因素有:气候环境、国内就业形势、性价比。

16.有两位法国人精辟而形象地阐明了教育的功能。请你用简括的语句分别写出对他们说的这两句话的理解。

(1)对人民来说,第一是面包,第二是教育。(丹东·格拉西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办一所学校,就可以少建一座监狱。(雨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强调教育对提高国民精神素养的重要作用。

(2)强调教育对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高一语文限时训练及答案

高一语文限时训练及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A.李逊担任池、濠二州刺史之前,濠州的都将杨腾裁撤了军队员额,濠州三千士兵谋划要杀掉杨腾。李逊,字友道。登进士第,辟襄阳掌书记。复从事于湖南,颇有声绩,累拜池、 濠二州刺史。先是,濠州之都将杨腾,削刻士卒,州兵三千人谋杀腾。腾觉之,走 B.福建发生兵乱时,皇甫政因为自己所镇守的地方紧挨着福建边境,一直上奏请求增兵三千名,等到叛贼被平定后他才作罢。扬州,家属皆死。濠兵不自戢,因行攘剽。及逊至郡,余乱未殄。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 C.高霞寓被贬官之后,宦官都说李逊阻挠高霞寓用兵,从而导致失败。 D. 元和初,出为衢州刺史。以政绩殊尤,迁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都团练李逊担任许州刺史,到任后,集合大军与他们申明军纪,并向他们表示赏罚必信,士兵都感到很高兴。观察使。先是,贞元初,皇甫政镇浙东,尝福建兵乱,逐观察使吴诜。政以所镇实 4.压闽境,请权益兵三千,俟贼平而罢。贼平向三十年,而所益兵仍旧。逊视事数日,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举奏停之。逊为政以均一贫富、扶弱抑强为己任。 (2)既而绶以无功罢兵柄,命高霞寓代绶将兵于唐州,其襄阳军隶于霞寓。元和十年,拜襄州刺史。时逊代严绶镇襄阳。绶以八州兵讨贼于唐州。既而绶二、诗词鉴赏命高霞寓代绶将兵于唐州,以无功罢兵柄,其襄阳军隶于霞寓。军士家口在襄州者,踏莎行逊厚抚之,士卒多舍霞寓亡归。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 秦观禁军内官皆佐之。既贬官,中人皆言逊挠霞寓军,所以致败。上令中使至襄州听察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曲直,奏言逊不直,乃左授太子宾客分司。 驿寄梅花②,鱼传尺素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④流下潇十四年,拜许州刺史。是时,新罹兵战,难遽完缉。及逊至,集大军与之约束,湘去。严具示赏罚必信,号令数百言,士皆感悦。 注:①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长庆元年,幽、镇继乱。逊请身先讨贼,不许。但命以兵一万,会于行营。逊 罪名,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这首词正是他寓居郴州旅舍时所写奉诏,即日发兵,故先诸军而至,由是进位检校吏部尚书。寻改凤翔节度使,行至的。②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京师,以疾陈乞。长庆三年正月卒,年六十三,废朝一日,赠右仆射。有,聊寄一枝春。”③鱼传尺素:《旧唐书·李逊传》) 《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 鲤鱼,中有尺素书。”④为谁:为什么。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1/ 内官皆佐之.“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句,“砌”字使用精妙,请你赏析。 /// A.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2 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言供馈不时霞寓/// .这首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乃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精选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精选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已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乌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

高一语文限时练答案

高一语文限时练1参考答案 1.考据学对作者生平也很重视。 2.B 3.(1)用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2)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的;是一种反省的理解;预存美丑的标准,把自己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 4.C 5.B 6.相同点:注重自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欣赏的态度忌杂有任何城建,把自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 不同点:印象派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欣赏的态度全凭直觉。作者认为内行与外行的印象得出的价值未必相同,除直觉外,还要能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7.这个比喻,将“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的”感觉比喻为“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的感觉,十分形象逼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不光是疼痛的感觉,还有因为是自己的骨头而有痛心悔恨的心理;而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同样不仅有脚底的疼痛,更有因为这湖的干涸是人类自己行为造成的而产生的悔恨心理。 8.①同眼前所见形成强烈对比,巨大的反差能给读者心灵造成震撼;②很好地印证了文章的开头,使开头的比喻更真切,更有说服力;③抒发作者内心的感情,更好地表现作品的主旨。 9.①这些数据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年份之间却间隔较短,②这就能让读者能具体地感受到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之深和速度之快,③从而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之深,④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共鸣。 10.①“殇”的本意是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现代常用于指重大的灾难事故或心理上的剧烈悲痛创伤或事件所折射出的巨大的悲哀遗憾等。②“湖殇”意思就是因为湖的消亡而感到的悲哀遗憾。③本文以“湖殇”为题,准确地揭示了文章的内涵,飙到了作者的感情。 11.这几段在语言运用上主要有下列特点: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更悲痛、更强烈,使文章的语气更通畅,更流利;②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艾比湖比拟为人,从而让读者将心比心,更真切地体会环境遭受破坏的严重性,更强烈的表达作者对破坏环境者愤怒;③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那些盲目赞美艾比湖的文章比喻为“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委婉地对这些文章进行批评;④运用联想的方法,由此及彼,由人联想到鸟,联想到鸟面临的灾难,使环境被破坏的恶劣影响更加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⑤运用设问的手法提出鸟要“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这个让人惊心动魄的问题,让读者感受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使文章能更好地打动读者。(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能紧扣文本也可) 12.(1)贤者能勿丧耳 (2)青海长云暗雪山 (3)水随天去秋无际 (4)两三航未曾着岸 (5)山河破碎风飘絮 (6)知止不殆

高一语文限时训练(60分钟)

高一语文限时训练 (60分钟)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一语文限时训练(60分钟) 一、基础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青荇(xìng)百舸(gé)熨帖(yùn)亵渎(xiè dú) B.蜷伏(juǎn)寥廓(kuò)罗绮(yǐ)暴戾(lì) C.嘈杂(cáo)后裔(yì)唠叨(láo)舳舻(zhú lú) D.愀然(qiǎo)枕藉(jí)刑笞(chī)呱呱而泣(guā)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眼花瞭乱沧海一栗万籁有声横槊赋诗 B.意气相投偃仰啸歌如丧考妣融洽无间 C.食不裹腹扃牖而居不绝如镂旌旗敝空 D.奴颜婢膝流金砾石酾酒临江功亏一匮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们给在地里劳动的父母送来了开水、地瓜、和煎饼。 B.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C.周工程师召集各车间主任开会,讨论如何完成本月生产任务的问题。 D.基础知识究竟扎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既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绿色旅游”这种注重修正行为习惯的休闲方式,又怎能等闲视之 .... B.被动挨打的尴尬,疲于奔命的险境,猝不及防 ....的惊喜,绝处逢生的狂欢,让上海申花在中超联赛首场就经历了“最长的一天”。 C.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的慷慨解囊 ....,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 D.关于这个问题,无论伊朗还是美国,其媒体报道都与美国官方、军方的表态自相 ..。 ..矛盾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方永刚之所以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传播者、深入学习者、模范践行者、坚定信仰者,就是因为党的创新理论深深吸引了他,折服了他。 B.《百家讲坛》栏目不断培养专家、学者的公众意识,不断强化媒体为电视观众着想的服务意识,经常重拳出击,推出精品,收视率屡创新高,影响力日益扩大。 C.能否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名友”,对那些想通过—路走来丰富人生阅历,获取实践经验的青年来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D.美国总统选举每四年进行一次,2004年是又一个大选年,选举的结果是民主党克里竞选失败,共和党布什再次当选为美国第55届总统。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每当落日黄昏,暮烟疏雨的时候,--------------。———,--------- ,------- ,---------------- 。 ①缕缕白色的炊烟②弥漫在山野的四周③缭在茅舍的烟囱上 ④山脚下便笼罩着一片苍茫的烟幕⑤一种松脂燃烧的香味 A .⑤①③②④ B .⑤①④③② C .④⑤③①② D .④①③⑤② 二、(12 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 一10 题。 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 在蛾子的世界里,有一种蛾子名叫“帝王蛾”。

高一语文小说阅读训练

高一语文小说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哑巴与春天迟子建 (1)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2)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3)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4)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藏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他支持我们藏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但他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5)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6)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 答案第1页,总12页

2018届高三语文学案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泰州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一课一案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 学案3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学案目标】 找出活用字词,并准确解释其在句中的含义。 【典型例题】 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并辨明活用的类型。 1.良庖岁.更刀每年,名词用作状语 2.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从旁边,名词用作状语 3.内.立法度在国内,名词用作状语 4.火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5.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在东边,在北边,名词用作状语 6.头发上.指向上,名词用作状语 7.事不目.见耳.闻亲眼,亲耳,名词用作状语 8.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9.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10.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名词用作状语 1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 12.稍稍宾客 ..其父以……为宾客,意动用法 13.鱼肉 ..百姓以……为鱼肉,意动用法 14.孟尝君客.我以……为宾客,意动用法 15.钱若水名.能知人以……出名,意动用法 16.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名词用作动词 17.名.之曰褒禅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18.晋军.函陵驻军,名词用作动词 19.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 20.徐孺下.陈蕃之榻使……放下,使动 21.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装扮,使……美,使动 22.王无罪.岁归罪,名词用作动词 23.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名词用作动词 24.乳.二世哺乳,名词用作动词2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待,名词用作动词 26.族.秦者秦也使……灭族,使动 27.齐威王欲将.孙膑使……为将,使动 28.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使……称臣,使动 【考点探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数词活用 【思维建模】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 2.名词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中的“礼”,就是“礼遇”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如“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就是“使……得到利益”的意思。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二、动词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

高三语文限时训练(含参考答案)

高三语文限时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是一条璀璨星河,它的精神和血脉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涵养作用,对世界众多艺术家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其是当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发展处于困境之时,中国传统艺术更是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启迪了一大批现代艺术家,他们从中汲取营养,摸索前行,在很多西方艺术史论家眼里,中国传统艺术是世界艺术的高峰。 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影响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欧洲,当时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国画等商品一直流行于欧洲的上层社会中。在法国,中国的龙凤图案常被运用于各类织物中。在15世纪的意大利和法国瓷器制作中,盛行模仿中国青花瓷器造型。18世纪法国“罗可可”绘画大师让·安东尼·华托青年时期曾研究中国的《百戏图》,他的作品《发舟西苔岛》具有明显的中国意味和东方艺术特色。著名的评论家雷文曾说:“凡于中国宋代之风景画研究有素者,一见华托此作,必讶其风景之相似,其画中远山犹保持作者之生命。青峰缥缈,用单色作烟云。华托所惯为者,亦中国山水画最显著之特色也。”日本学者小林太市郎认为应该将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罗可可”艺术称为“中国—法国式”。世纪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则因为具有浓郁东方意味的艺术语言,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误生在19世纪雅典废墟上的中国画家”。 19世纪中叶,摄影术的发明,对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艺术家开始寻求新的出路。此时,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了西方艺术家以启迪,使得西方艺术在现代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一些杰出的画家诸如梵·高、高更、毕加索、马蒂斯、克里姆特、大卫·霍克尼等,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吸取中国艺术的养分,探索出全新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杰作,对世界艺术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诚然,一些西方艺术家和学者认为日本浮世绘对西方现代艺术有过重要的影响,不过,凡是知晓世界艺术史的人都知道,日本艺术并不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形成的。尽管后印象派的画家是从日本浮世绘中获取了灵感,但是日本浮世绘的画法,则是来自中国唐代绘画及明代画家陈洪绶和萧云从的作品。正如毕加索所说:“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中国人的艺术;其次是日本,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中国。”

(完整)高中语文阅读及答案

高中语文阅读及答案 那个月饼不见了 毕淑敏 温奶奶在副食店称了二斤月饼。售货员用脆黄的纸,将月饼包成了两包,用纸绳细细地捆了十字花,又打了一个麻花劲儿,递到温奶奶手里。小小的店,有人一次买二斤点心,是大主顾了。 温奶奶拎了月饼包,出了店。见远处沥青面公路上有人,就稍侧身,半背着脸,把纸包撕开了一个口子。一块月饼褐黄色如齿轮一样的边儿,就露了出来。温奶奶看看还不满意,那口子随着人走动的步幅一张一合,有的时候裂口就对到了一处,里面有什么就看不大清楚了。她用两个指头捅进包里撑了一下,口子就大了,月饼能露出半个脸。 温奶奶老了老了,牙口还挺好,最爱吃月饼,咬不动就蒸透了再吃。一块月饼能让嘴里甜半拉多月,哪样点心有这般经吃? 温奶奶小脚,拎两大包月饼,一包还是破的,黄纸飘飘,扭呀扭的就格外引人注目。 “唷!温奶奶!买月饼了?离月饼节可还早着呢。”公路边的甲男眼尖,觑见纸包里褐黄色的齿轮说。 “我吃月饼可不论时辰。想吃就吃。”温奶奶得意地说。心想你小子可没说到点上。 “你这个人,真是糊涂。别人是一年吃一回月饼,奶奶是天天过八月十五!”乙女说。 温奶奶赞许地看了这小媳妇一眼,心里说,人俊心也灵,这还差不多。但又稍存遗憾,还没说到根本上。 就在温奶奶心里埋怨大伙怎么都这么笨的时候,丙男茅塞顿开,大声说:“温奶奶,您那在外工作的儿,又给您汇钱了是不是啊!” 这就对喽!温奶奶老鹏似的展开青筋毕露的手,托着月饼包说:“可不是!要我我哪能买月饼!大伙尝尝吧!”她把囫囵的纸包往旁人手里塞,别人哪里消受得起,就推让。 一辆载重汽车开过来,老远就夹带呼呼的风声。人们赶紧闪开,久在路边住,什么车什么劲道大伙都有数,这车,就算踩了刹车,不滑个几十米停不下来。 温奶奶也忙着躲,扎撒着的手一时收不回来。被她撕了口的那个纸包,就像溃了堤,月饼横着就甩了出去。别的几个还好,眼见得划着弧线散在近旁。唯有最先挤出破口的那个月饼,早早地落了地,恰是立着的,那个月饼又做得格外周正,咯噔噔像哪吒的风火轮,在公路上笔直地滚起来。

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提能限时练古代诗歌鉴赏.docx

专题提能限时练 ( 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 ( 建议用时: 30 分钟 ) 1.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 ~ (2) 题。 古风 ( 其三十九 )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 栖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 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 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 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 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 在梧桐之上。 E.最后两句用典“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 谖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之事。但此处作者却准备仗剑而行,勇敢地去面对困难, 故与此典故情形相反。 AE[A 项,“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有误。前四句,诗人登高望远,看到的是秋 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奠定了全诗悲凉低沉的感情基调。 E 项,“相反”不对,诗人也是准备拂袖而去。] (2) 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前四句写景,萧条低沉,为下文抒情张本。中间四句“东流水”“无定端” 表达时光易逝、世事多变的感叹。九、十句雀占鸾位,表达小人得势、壮志难抒的慨叹。 【答案】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

高三语文50分钟限时训练

故乡是棵老榆树(于艳丽) 榆钱挂满枝头的日子又到了,老榆树虽然上百岁了,但榆钱还是孩子般的年轻,嫩绿色的榆钱又勾起了许多人记忆中的过往。 位于南城西门的居民,最近脾气好得出奇,他们走路唱歌,做梦笑醒,即使走路不小心撞到了,也只会嘿嘿的傻乐一阵子再走开。住了一辈子土坯房子的,终于要搬进高楼大厦,还有不菲的补偿款,换作谁都会这样的。 在西门一众人中,却有一个人对于拆迁的事满心不大乐意,那就是家门口有着一棵老榆树的六十有六的老于头。 不消几日,就从拆迁办传出了一条不大不小的新闻一老于头成了拆迁的钉子户。老于头的三间房子位于楼盘规划正中心,他不动,整个工程没法开工。别说开发商着急,那些等着住上楼的左右邻居,免不了要在背后叨咕老于头几句。 可不满意总归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开发商丁聪打听到,在西门,老于头只听张阿姨的话,所以丁聪提了大包小裹去求张阿姨。 张阿姨是个热心肠,丁聪的话没说完,张阿姨明白了丁聪的来意,她指着丁聪提来的东西说,这些你拿回去,别让老于头以为我是你收买的说客,拆迁是好事,大家都盼着呢,老于头不能那么不开窍,我去打听打听,问他个子丑寅卯,然后给你回话。 丁聪坐在工程处的办公室里等了张阿姨-一整天也没听到她的动静,就有些沉不住气了。天近傍晚,丁聪又叫来副手,两个人决定再去老于头家碰碰运气。大家都盼着呢,老于头不能近傍晚,丁聪又叫来副手,两个人决定再去老于头家碰碰运气。 日落的余晖将金色的光线涂抹到南城西门这一片低矮的平房上,老于头家门前的老榆树擎着一树映着霞光的榆钱,像传说中的摇钱树,老于头坐在树下,仰着头看满树的榆钱,榆钱筛下点点光斑落在他的脸上,明暗间仿佛他也变成了榆树的一部分。 丁聪也学着老于头的样子,在榆树下坐下来,风吹树动,有刷啦啦的声音填充两个人之间的寂静。最后,还是丁聪按捺不住心头的焦躁,开口道,老爷子,您这三间土坯房换八十平方米的楼房,您觉得不划算? 当然划算!老于头的答案让丁聪稍稍松了口气。 那您老人家还有啥打算?丁聪心里恨恨的,却要露出一脸的谦卑。 你回去吧,老于头说,划算我也不同意。 老爷子,您知道我晚一天开工,要浪费多少钱吗?您就开个价,只要我能承受,肯定答应您。 丁聪看出来,今天的谈话不会有什么结果,他长叹一口气,起身告辞,把老于头扔给了门前那棵枝干虬结的老榆树。 丁聪前脚走,后脚张阿姨就过来了。还没答应?张阿姨试探着问。欠火候。老于头淡然道。唉!真不知道你咋想的!张阿姨叹气道。 就想留个念想,给自己,也给后代。老于头话里带了几分伤感。 丁聪再来找老于头,是带着现金来的,他知道像老于头这把年纪的人,真金白银没见过几回,他进了老于头的屋子,把拎来的五万块钱往茶几上一摊,说,老爷子,除了八十平方米的楼房,我再补偿给您五万块钱,这样您已经很划算了,您就签了吧。 老于头瞥了一眼丁聪摊开的钱,脸上露出一抹笑意,仍旧不急不缓地说,我不要钱。那你要什么?丁聪忍不住将声音提高八度。 我不要钱,房子也不要八十平方米,我老了,无儿无女,一日三餐,一张床,用不了几平方米的地方。 丁聪不知道老于头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索性耐着性子等他说完。 我就有一个条件。 您说! 老于头转脸看向窗户,窗户开着,抬眼就能看到门外那棵老榆树,刷啦啦,像个没长大的孩子,在春风里无忧无虑唱着童谣。 只要你答应盖楼的时候,留下那棵老榆树,我立刻签了协议,还有,房子给我四五十平方米就行,够我这把老骨头养老就中。 丁聪的思维卡住了几秒钟,他机械地反问道,您要留下老榆树,放弃几十平方米的补偿和五万块钱? 是的。老于头坚定地回道。 为啥?丁聪完全回过神来了。 给子孙后代留个念想吧,老于头不无哀伤地道,门前这棵榆树有百十年的岁数了,西门拆迁了,这个村子就再也找不到原来的样子了,那些远走他乡的孩子,要是回来看看故乡,该怎么办呢?什么都不在了,那滋味不好受啊!给他们留棵树吧,只要看到这棵树,就等于回家了,只要看到这棵树,就知道这就是南城的西门,这就是故乡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张阿姨认为“老于头不能那么不开窍”,是指从常人眼光看,人们都喜欢更美好的生活。 B.位于南城西门的居民“走路唱歌,做梦笑醒”,这说明他们缺乏长远眼光,不眷恋家园。 C.本文以城市改造为背景,探讨了人们在经济利益面前如何守住自己的根这一重大主题。 D.本文的主要人物取名颇有谐音对比的意味,老于头其实不愚,丁聪其实也不绝顶聪明。 2.文中画横线的三处对老榆树进行了描绘,请分别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6分) 3.老于头不一开始就提出条件,而是卖关子,到最后才提出,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李化龙,字于田,长垣人。万历二年进士除嵩县知县年甫二十胥吏易之化龙阴察其奸悉召置之法县中大治。二十七年三月,化龙起故官,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兼巡抚四川,讨播州叛臣杨应龙。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帝闻綦江破,大怒。赐化龙剑,假便宜讨贼。诸军大集,化龙先檄水西兵三万守贵州,断招苗路,乃移重庆,大誓文武。明年二月分八道进兵,川师四路,黔师三路,楚师一路分两翼,化龙自将中军策应。应龙以劲兵二万属其子,比抗诸

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高考语文阅读题出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一、概括题: (一)、归纳中心意思题 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问文章结构题 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 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问文章的顺序。 (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插叙: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2)说明文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4。问文章的层次。 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A、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a.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b.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c.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B、以写人为主的文章:a.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b.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c.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d.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C、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a.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b.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5问文章的详略。 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理。材料处理得当,是指在结构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详细写,充分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紧密关联,可以明确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并为之折服。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

高一语文限时练

高一语文限时练1 一、文言文阅读 桐城文录①序【清】方宗城 桐城文学之兴,自唐曹孟徵、宋李伯时兄弟,以诗词翰墨,名播千载。及明三百年,科第、仕宦、名臣、循吏、忠节、儒林,彪炳史志者,不可胜书。然是时风气初开,人心醇古朴茂,士之以文名者,大都尚经济,矜气节,穷理博物,而于文则未尽雅驯②,以复于古。郁之久,积之厚,斯发之畅。逮于我朝,人文遂为海内宗,理势然也。盖自方望溪侍郎、刘海峰学博、姚惜抱郎中三先生相继挺出,论者以为侍郎以学胜,学博以才胜,郎中以识胜,如太华三峰,矗立云表。虽造就面目各自不同,而皆足继唐宋八家文章之正轨,与明归熙甫相仲伯。乌呼!盛哉!然余又尝总观桐城先辈文,三先生外,其前后及同时者,无虑五六十家。虽不足尽登作者之堂,而其各有所得,堪以名家者复数人。其余或长经术,或优政事,或论学论文,记忠记孝,亦足以广见闻,备掌故。 曩者,康熙间何存斋、李介须辑《龙眠古文》数十卷,大抵多明人之文也。咸丰壬子春,余与友人戴存庄论吾桐之文,以我朝为盛。然物胜则必反其本,然后可以久而不敝。天地之气运,流行不能自己,畜久则必盛,盛久则必靡,亦理之势然也。去其靡以救其弊,岂非乡后进者之责与?因相与取诸先辈文,精选得数卷,大约以有关于义理、经济、事实、考证者为主,而皆必归于雅驯。其空文无理论,或虽有事理则文鄙倍者,不录。按时代以分卷次,其大家或数卷至十余卷,其足名一家者,或数卷至一卷,而杂家则数人一卷以附之。 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而况当兵火之后,文字残缺,学术荒陋,使听其日就澌灭③,而不集其成,删其谬,俾后之人有所观感而则效焉,其罪顾不重与? 昔者,孔子编《诗》而附《鲁颂》,删《书》而附《费誓》,因《鲁史》以作《春秋》,其惓惓于宗国文献如此,是亦学者所当法也。今纂初成,将有山左之行,因以稿本归敬孚④而属其益加搜访校订以成之,爰⑤书其义例于左云。 【注】【1】《桐城文录》:作者与有人合编的一部桐城派文选。②雅驯:讲究文采修辞。③澌(sī)灭:毁灭净尽。④敬孚:萧穆,字敬孚。⑤爰( yuán):于是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彪炳史志者,不可胜书胜:尽 B.大都尚经济,矜气节矜:崇尚 C.与明归熙甫相仲伯仲伯:难分上下 D.然后可以久而不敝敝:疲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 B.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 C.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者矣 D.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桐城文风虽自唐代开始兴起,但因为那时的文章不讲究文采修辞,所以到了清代,

高一语文限时训练十九

高一语文限时训练十九 日期:2020.5.25 周一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萧俛,字思谦。贞元七年进士擢第。坐与张仲方善,仲方驳李吉甫谥议,言用兵征发之弊, 。 由吉甫而生,宪宗怒,贬仲方,俛亦罢学士 .. 寇泾原,十三年,皇甫镈用事,荐俛于上。自是顾眄日隆,进阶朝议郎,袭徐国公。十月,吐蕃 ..援之。穆宗谓宰臣曰:“用兵有必胜之法乎?”俛对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圣命中使以禁军 .. 主不得已而用之。如或纵肆小忿,轻动干戈,使敌人怨结,师出无名,非惟不胜,乃自危之道也。固宜深慎!”帝然之。 时令狐楚左迁西川节度使,王播广以货币赂中人权幸,求为宰相,而宰相段文昌复左右之。俛性嫉恶,延英面言播之纤邪纳贿,喧于中外,不可以污台司。事已垂成,帝不之省,俛三上章求罢相任。俛居相位孜孜正道重慎名器每除一官常虑乖当故鲜有简拔而涉剋深然志嫉奸邪脱屣重位时论称之。 穆宗即位之始,两河廓定,四鄙无虞。而俛与段文昌屡献太平之策,劝穆宗休兵偃武。又以兵不可顿去,请密诏天下军镇有兵处,每年百人之中,限八人逃死,谓之“消兵”。帝不能深料,遂诏天下,如其策而行之。而藩籍之卒,合而为盗,伏于山林。 俛性介独,持法守正。以己辅政日浅,超擢太骤,三上章恳辞仆射,不拜。改任吏部尚书。俛又以选曹簿书烦杂,非摄生之道,乞换散秩。不许。 时。丁母丧,俛家行尤孝。母韦氏贤明有礼,理家甚严。俛虽为宰相,侍母左右,不异褐衣 .. 毁瘠逾制。免丧,文宗征诏,恳以疾辞。既致仕于家,以洛都官属宾友,避岁时请谒之烦,乃归济源别墅,逍遥山野,啸咏穷年。 (节选自《旧唐书·萧俛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俛居相位孜孜/正道重慎名器/每除一官/常虑乖当/故鲜有简拔而涉剋深/然志嫉奸邪/脱屣重位/时论称之 B.俛居相位/孜孜正道/重慎名器/每除一官/常虑乖当故/鲜有简拔而涉剋深/然志嫉奸邪/脱屣重位/时论称之 C.俛居相位/孜孜正道/重慎名器/每除一官/常虑乖当/故鲜有简拔而涉剋深/然志嫉奸邪/脱屣重位/时论称之 D.俛居相位孜孜/正道重慎名器/每除一官/常虑乖当故/鲜有简拔而涉剋深/然志嫉奸邪/脱屣重位/时论称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士,文中指官名,即翰林学士。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也可以称为学士。 B.吐蕃,是我国古代突厥人建立的政权,唐王朝曾经对其采取过和亲的政策。 C.禁军,指封建时代直辖于帝王,保卫京城或宫廷的军队。 D.褐衣,指粗布衣,也可以指贫贱未做官的人。古代贫贱的人一般穿粗布衣。

高一年级语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梳理

高一年级语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梳理 【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高一语文词类活用知识点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以……为异。)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熟读成诵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古人是聪明的,幼童入学,老师并不多讲理论,而是让其一遍一遍、踏踏实实地去将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四书》、《五经》等背得烂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先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

高三语文限时训练5及答案

高三语文限时训练(五)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 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B.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 C .“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 D.“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隐者截然不同的人格: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最后投身汨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楚国国君没有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