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理自然因素专题

地理自然因素专题

地理自然因素专题
地理自然因素专题

“地理影响因素”专题

①水汽过饱和←空气降温←空气上升←迎风坡、西风、低气压 4 形成降水的条件: ②有凝结核

1影响日照时间长短

的因素 ①昼长; ②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 ③天气状况。 ④其它: 2影响某地获得

太阳能的因素

太阳辐射因素 ①太阳高度(即纬度):其强度与纬度成反比 ②天气状况: 晴天则其强度比阴雨大 ③海拔: 其强度与海拔成正比 ④空气纯净度: 其强度与纯净度正相关 ④地面状况 新雪反射太阳辐射最大,海洋最少 ⑤日照时数 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5影响某地气温高低的

因素

①纬度: ②地形、地势、海拔 ③洋流 ④海陆因素 ⑤天气状况、植被状况等等

3影响某地 降水量的因素

①海陆位置:沿海地区降水多。迎海洋风,暖流经过增多降水 内陆地区降水少。离岸风地区降水少。 ②大气环流: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西风带、 夏季风等影响区降水多; 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东风带、 信风带、冬季风等影响区干燥少雨。 ③天气系统:气旋、锋面、锋面气旋、低压槽,降水多, 反气旋、高压脊、单一气团内部,降水少 ④地形: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⑤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则降温减湿 ⑥地面蒸发量:湖泊水库及灌区、植被茂密区,降水增多 ⑦人的活动:人工降雨,植树造林、建水库和灌溉,降水增多 大面积伐林、围湖造田、排干沼泽等则相反 ⑧城市的影响:多凝结核,市区空气因热力而上升, 热岛→雾岛→雨岛

气温日变化:受反气旋控制,晴天多,云量少;地处内陆,热容量小,变温快;

气团: ①暖气团 (暖湿晴、气压低)

7影响天气 ②冷气团 (冷干晴、气压高)

的因素 ①暖锋: 云层加厚,连续性降水或有雾

锋面: ②冷锋: 较大风,云增厚,出现雨、雪或大风沙尘天气 ③准静止锋:阴雨连绵的天气

①纬度或太阳辐射: 最基本因素

②大气环流

8形成气候的因素 ③下垫面状况:海陆热力差异、地形、下垫面的物质性质 ④洋流

⑤人类活动

①海陆性质热力差(东亚 南亚)

9 形成季风的因素 ②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南亚)

10

12 13 6影响气温年较差的

因素及变化规律 ①纬度: 低纬小,高纬大; ②下垫面性质: 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 有植被的小于祼地;

③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11影响山地多少的因素

社会环境: 地面建筑、人口密度

预警机制、经济发展水平、

文明程度、知识水平、抗灾意识、诱发地震因子:水库地震、地下核爆炸、陨石坠落、油井灌水.地下水位下降

①纬度

14 影响地面温度或②季节与海陆差

等温线走向的因素③地形

④洋流

⑤锋面移动的位置

15 影响河流水文、水系的因素:

①补给形式

16 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②补给时间及强度

③河流长度及流域面积

④支流及分布、长度

⑤沿途用水量(注:修建水库不影响河流总流量)

流速: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17影响河流水能的因素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小、蒸发量大小

河流长度:具备上两点的河流越长水能总量越多

地形: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出口(工程量小,造价低)18 影响修建水库的因素: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地势:落差大

地质:库坝库区无断层、无溶洞

流量:流域汇水量大,季节变化小

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减少移民

交通、技术、资金、水电市场、生态等等

19形成凌汛的必备条件: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纬;三是河段地势比较平缓

20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地形);

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人口密度、抗灾水平)。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①流域广,支流多;②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二)人为原因:

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士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①暖寒流交汇或上升流处←饵料丰富、鱼种多

21形成渔场的有利条件②大陆架广阔←光热充足

③河流入海地带←带来饵料

入海径流量

22影响咸潮的因素主要因素潮流

其它因子河口形状、河道水深、风力风向

海平面变化等

①地理:水流缓慢,水温较高,多在春季

23 形成赤潮的因素②生物:赤潮生物大量繁殖

③化学:海水的营养盐、一些微量元素、有机物的存在

④环境:污染导致海水富营养化(这是根本因素)

24 开凿隧道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渗漏问题;二是塌方问题。

开凿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

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并且,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

人文地理方面:“影响因素”

25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①出生率②死亡率

①出生率与死亡率

②人口政策

26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③政治稳定期的长短

④医疗技术进步

⑤经济发展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高则增长低

⑥人口迁移

①社会经济条件

27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②自然条件:位置、气候、地形、水源、土壤

③开发时间的长短

④其它:政治、军事、历史等

①经济因素:生活条件、就业机会、收入高低

28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②政治因素:政治迫害、战争、开发国土或水库移民

③社会文化因素:民族歧视、宗教迫害、婚姻

④生态环境因素:自然灾害与阳光地带

⑤城市化

⑥劳务输出

①自然资源(淡水、土地、矿产等):

29影响环境承载力因素是首要因素(正相关)

②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

③人类文化水平(正相关)

①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正相关)

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0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③科技水平(正相关)

④地域开放程度:开放则资源互补,提高容量(正相关)

⑤消费水平(负相关)

自然环境的变化:火山、地震、战争等的发生(负相关)

# 城市的空间结构,即功能区的结合:中心商务区、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行政中心区、文化区、混合功能区

①历史因素:如北京故宫

31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②经济因素:地租高低与承受力

③社会因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

④行政因素:政策制定、城市规划等

①地形

自然地理因素②气候

32 影响城市形成③河流(水)

与分布的因素④自然资源

①交通

社会经济因素②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③科技(日本筑波科技城)

④旅游(桂林市)

⑤政治、⑥军事、宗教

简析:

地形:(1)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2)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3)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

河流:有供水和运输功能。城市易选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或河口。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军事、宗教对现代城市的影响减弱,

科技、旅游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重要因素,

政治、交通始终产生巨大影响

33影响城市分区、地租①交通通达度:通达度越高,区位越好,租价越高或地价高低的因素②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越近区位越好,租价越高

①交通

34 影响商业分布的因素②人口密度

③商品集散量

④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

⑤地形

⑥生产特点与物产

①或接近市场

35 跨国公司寻求异地的区位因素②或接近原材料

③或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④或避开贸易壁垒

⑤钻政策和法律的空子,转移污染

⑥国家间的政治等关系的需求

①劳动力②内部交易成本:发达国家高些

36 影响产业转移③市场④地价

的因素⑤环境污染:钻政策和法律的空子,转移污染

⑥避开贸易壁垒⑦接近原材料

37 交通运输网中“线”的区位因素:(铁路、公路等)

38 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

⑴港口:自然条件----陆域

..部分要求地势平坦开阔;水域

..宽阔、风浪小水流稳、水位

深(岩岸优于泥沙岸)、泥沙淤积少(海港应避开河流入海口)

经济条件----经济腹地

..广阔,铁路、公路或干支流连接线路多,通达便利,

有大量的客货汇集与分散;尽量靠近城市

..,以城市为依托

.....。

注意:自然因素决定港口的微观位置,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港口宏观位置,影响其兴衰。

⑵汽车站:①与市内干道系统连接;衔接市内与市外的交通线;

②或在地铁口的出入点、或靠近火车站,最大限度方便客货的集散与转乘;

③长途汽车站应避开市中心,多建在市郊

⑶航空港:①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②地质: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

①地形:铁路避开陡坡,公路少走或“之”字形过陡坡

②河流:选择适当和必要的地点,跨越河流,避开急流险滩

③气候:尽量避开多雾、多大风、多沙尘、多冰雪、

多泥石流和滑坡的区域

④地质地貌:地表线路

....要避开流动沙丘、沼泽地、冻土区、

断层线、松土层、漏斗和溶洞等喀斯特地貌顶部;

地下隧道

....要避开向斜轴心、断层、喀斯特地貌区,

①交通网的合理布局需要

②促进或强化沿线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资金(保障因素)

④城镇和居民点的分布(尽量多连接城镇)

⑤农田等经济区(尽量少占耕地)

⑥经济发展程度、工农业布局、资源调配

常常是:

主导因素、

决定性因素

线

政治因素:促进民族团结与文化交流、巩固国防安全和政治稳定

科技因素:山岭、江河、冻土、沙漠、沼泽等的跨越(保障因素)

环境因素:干线不要穿过城区,远离重要文物古迹等

③与城市的距离:取决于城市用地、交通联系、环境等综合因素。

④交通:要求便捷,最好有高速公路与城市联通

⑤因有噪声,不能建在市区或居民区附近。

⑥面积:大而开阔,周围无高大建筑和山丘

⑦气候:无雾少雨,大气能见度高

39影响河流通航能力的因素:

自然因素:流量、水位变化、河流长度和河网密度、冰情、

社会经济:流域经济发展水平(即货、人运量)、与其它交通关系

①坡度

②植被覆盖率

40形成滑坡、泥石流的因素 ③连续性大雨

④地质条件

①地表裸露度(即植被覆盖率)

41 形成沙尘暴的因素 ②地表干燥度

③气温与蒸发量

④风力大小

⑤地表形态

⑥工程建筑

①海陆位置

自然: ②封闭地形 气候干旱

③气候异常

42 荒漠化形成的因素 ④河流改道、河水泛滥、鼠类破坏

⑤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人为: ⑥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⑦其他:耕作粗放,开矿、城交军事建设不当

①酸性气体的排放量(产业结构、能源结构)

43 形成酸雨的因素 ②大气运动状况(地形开闭状况)

③降水量

44 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

自然条件 水源 (指灌溉水源)

地形 土壤 市场 (影响最大,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

科技 (保鲜,冷藏,生物技术,科学育种、耕作、施肥等)

社会经济 政策 (税收、政府投资量) 农业区位因素

劳动力(种水稻、采茶等需大量劳动力)

土地价格、资金、管理

工业基础(提供农机和农产品市场等)

早期,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

现在,社会经济、农业技术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市场需求成为农业的重要区位.

##、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1.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去分析;

2.分析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

3.分析四个季节的气候条件。

45 影响我国东南部水产业分布的因素:

①地理位置:东南部临海,水域宽广。

②市场:东南部人口稠密,居民有食鱼的爱好。城市多,消费市场广阔。

③交通:交通便利。

④技术:水产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较高。

42 用地.用水: 厂房.水电站

影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原料.燃料): 火电站.采掘工业

响洁净环境: 电子和感光器材厂

工农业基础: 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轻工原料、劳动力

业近原料: 制糖厂.水产水果罐头厂.

区近能源: 钢铁.有色冶金.化学…

位经济因素近市场: 棉纱织布.石油加工.食品. 汽水.啤酒.家具制造.印刷

的交通、通信

各劳动力劳动密集型

种技术知识密集型

因政策、个人偏好、

素社会因素工业惯性、投资环境、集聚效应

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

环境因素环境容量、工厂与风向河流的位置关系

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当今,原料、动力、劳动力数量等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减弱

市场、交通、通信、科技、劳动力素质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增强

环境标准、国家政策、文化环境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如何分析某区域工业发展条件

分析思路:①一般从以上区位因素的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②当地特色和几个主要方面;

③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43 卫星发射基地(航天中心)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风力小),

纬度与海拔(纬度低或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发与收)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靠近国际市场

其它扩展方面:影响因素

1.乳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①自然:气候适宜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②市场: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

①交通:交通便利④科技:先进的科技

2.新兴工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区位因素:

①地理置优越②环境优美与气候宜人③科技基础④教育和劳动力素质水平

⑤交通运输⑥地价、地租高低

3.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①地貌:沟谷发育,地表崎岖破碎,坡度大②气候:集中性降水且多为暴雨③土壤:疏松,易被侵蚀④植被:稀少覆盖率差,地表失去植被保护⑤河流:河网密布、水系发育,河流侵蚀切割作用强

人为因素①毁林开荒,破坏植被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乱开矿,地表破坏

4.荒漠化的形成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①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风化作用强,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②大风日数多而集中③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干燥④植被覆盖率低,地表缺乏植被保护

人为因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农垦③过度放牧④水资源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5.长江洪水产生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①长江流经地区大部份为湿润地区,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洪水均由暴雨产生(气候、水文特征、水系特征)②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上游川江河段,北面汉江水系,南面洞庭湖水系同时来水,多股洪水汇合,出现特大洪水

人为因素①植被:过度砍伐,陡坡开荒。地表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严重,使流域内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下降②泥沙:水土流失加剧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泄洪能力下降,排水不畅,同时水位抬高③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6.影响荆江河道洪水危害的因素

①地形:地处巫山与平原转换位置,河流出山区后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抬升河床

②该处水流不畅,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③河道特别弯曲,排水不畅,泄洪能力低

7.影响春旱产生的因素

①气温:春季,气温迅速回升②降水:雨带未到达,降水少③风:风沙多,蒸发量大

8.影响洪涝产生的因素

①降水: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为暴雨②地形:地势低平③河流:河流下游排水不畅

9.影响盐碱形成的因素

①地势低平,多洼地,地下水位高,蒸发旺盛(尤其是春、秋两季)使土壤中盐份向地表聚集②不合理的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表层,加之蒸发旺盛,水中盐份向地表聚集,形成土地次生盐碱化③湖泊萎缩,湖底沉积盐层裸露在外④大风扬沙天气,使地表聚集的盐粒扩散

10.影响风沙形成的因素

①春季多大风气候(天气)②春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地表干旱,多风沙③离风源、沙地近,且当地自然植被稀少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④人口稠密,农耕历史悠久,不合理耕作制度造成地表沙化⑤不合理开垦,植被破坏严重,致使风沙肆虐,出现沙荒地⑥不合理的城市工程建设,造成地表裸露,沙质物多

11.林业基地形成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①森林资源丰富②宜林地区广,树种丰富

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基础②机械制造基础③交通和市场

12.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①科技进步②跨国公司

13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中占优势的影响因素

①制造业、金融业发达②科技基础雄厚③基础设施完善④法律制度健全⑤低价进口原燃料,高价出口制成品,高科技产品,输出资本与技术

14.水资源不足的影响因素(缺水原因分析)

自然因素①水大量蒸发与下渗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人为因素①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发展,用水量大增②环境污染③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④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15.气候非地带性分布影响因素①地形起伏②洋流

16.经济特点概括

①经济发达与否,发展程度高低②经济类型③工业布局④工业结构(工业部门是否齐全)

⑤农业(地位,主要部门)

17.多地震的影响因素①板块边界附近②两大火山地震带上

18.水稻生长的影响因素

①地形平坦②土壤深厚肥沃③灌溉水源充足④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

19.小麦生长的影响因素

①气候干旱,降水较少②地形起伏平缓③土壤肥沃④灌溉水源充足

20.棉花生长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①地势低平②土壤呈沙性③光照充足,热量丰富④灌溉水源充足

21.茶树的生长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①降水较多,空气湿度大,云雾多②地形为丘陵低山,有良好的排水系统③土壤呈酸性(红壤)

22.甘蔗生长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①气候:温度较高(热带草原气候有利,甘蔗生长后期为干季,晴天多,利于甘蔗生长和糖份积累)②土壤:土壤肥沃(多火山灰尘积土壤,通气、保水保肥,适宜甘蔗生长)→ 需肥量大,生长期长

23.玉米生长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①地形:各类地形均可种植②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③土壤:土壤深厚肥沃④水源:有充足灌溉水源⑤大豆、玉米轮作,提高土壤肥力

24.花生生长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①气候:亚热带、暖温带地区②地形条件:丘陵低山地区③土壤条件:沙土,通气透水性好

25.内陆湖面积萎缩的原因

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全球变暖,蒸发量大。

②人为因素:人口增加,工业发展,用水量大增;发展农业,

大量引水灌溉③围湖造田

26.撒哈拉沙漠南侵的因素

①砍伐森林,开垦草原,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草原退化,沙漠扩张②地处东北信风带上③人口增长过快

27.西欧乳畜业发展的因素

①市场广阔②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云量多,空气湿润,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但利于多汁牧草生长③交通便利

28.俄罗斯冬季漫长而寒冷的因素分析

①纬度位置高。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②北临北冰洋,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大

③大部分地区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远,冬季气温低

29.上扬斯克成为北半球寒极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纬度位置高,获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②海陆位置:深居亚欧大陆内部,冬季大陆降温快③大气环流:受极地寒流气流影响大④地形地势:地势高,气温低,地形呈“马蹄形”向北开口,使南下的寒冷空气堆积

30.俄罗斯等高纬度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因素

①纬度位置高,热量不足,水热配合状况差,气温较低,农作物生长周期长②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农产品单产量不高③纬度位置高,农作物品种少

31.俄罗斯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区位因素

①河流封冻期长,通航期短,水运条件差②海岸线长,但海洋封冻期长;除北冰洋外,其它各港口与外洋联系,要经过别国海域③地域辽阔,各地相距较远,公路长途运输费用高

④地形较平坦,便于修筑铁路

32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形成的区位因素

①阿巴拉契亚山的煤②五大湖西部的铁③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廉价水运,大西洋沿岸多

良港,交通发达④周围平原广,农业发达,农业基础好⑤开发历史悠久⑥劳动力丰富⑦科技力量雄厚

33.美国西部、南部新兴工业区发展因素

①多良港,海运便利②阳光充足,环境优美③地价较低④技术力量雄厚⑤南部石油丰富

34.美国铁路呈东西走向的影响因素

①大西洋、太平洋沿岸地区是美国人口,城市集中地区,交通运输量大②南北内河运输发达

35.南美洲西海岸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和东南信风影响,气流下沉,盛吹离岸风,降水少②秘鲁寒流流经,减温减湿

36.南美洲西部热带沙漠气候狭长的原因

①地形:安第斯山脉影响②洋流:秘鲁寒流减温减湿

37.河流水量丰富与否的影响因素

①气候类型②水文、水系特征(流程、流域面积、干支流状况)③流域面积大小

38.南极洲成为世界“寒极”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高,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少②地势高,气温低③冰雪黑覆盖、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极强④南纬400~600的西风环流,造成一种特殊“风壁”,阻碍了南极地区与低纬地区进行热量交换⑤西风漂流,南极环流阻碍了高纬地区海水与中低纬地区海水进行热量交换

39.影响南极洲降水的因素

①受极地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②气温很低,蒸发微弱,空气中水汽含量极少,空气干燥

40.我国冬季气温南北温差大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南方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比北方大,昼长大于北方,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北方多②北方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且受寒潮影响大

41.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因素

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虽比南方小,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故获得的太阳光热不比南方少②南方雨季长,云雾多

42.影响吐鲁蕃盆地夏季炎热,形成高值中心的原因

①深居内陆,夏季增温快②海拔低,气温高③山地环绕,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扩散④气候干旱云量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⑤焚风影响

43.云贵高原少受冬季风影响的因素

①离冬季风源地较远②北面东西走向的山脉(如:秦岭)的隔挡③高原地形,地势高

44.影响气温日较差大小的原因

①大气状况②海陆位置(热力性质差异)③下垫面(植被覆盖状况,植被类型)④纬度

45.长江流域“三江大炉”的形成因素

①地处河谷地带,地形闭塞,不易散热②位于夏季风背风坡,且气流下沉增温

③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夏季增温比较快④7、8月份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气温高(伏旱)⑤城市规模大,热岛效应强

46.台湾火烧寮年降水量全国第一的影响因素

①位于山坡迎风坡,夏季受东南季风和台湾暖流影响,降水丰富②冬季,东北季风经过海洋表面温度湿度增大,受山地抬升,降水丰富

47.吐鲁蕃盆地中托克逊年降水量全国最少的影响因素

①深居内陆,海洋气流难以到达②地形闭塞,山地环绕,水汽难以进入

48.东北地区春旱不严重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②春季,地表积雪融化,土壤水分较充足

49.我国多旱涝灾害的原因

①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季风环流不稳定,降水年际变化大②降水集中,暴雨频率高

③降水地区分布不均④台风活动频繁,引进洪灾⑤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导致气候变化,可加剧旱涝灾害

50.黄河下游地区常断流的原因

①冬春枯水期,易出现断流(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②植被稀少,削丰补枯能力减弱③中上游大量修建水利工程截流,用水量大增,导致下游断流④流域内缺乏综合规划

⑤农业用水量大增,使下游河段量下降⑥水资源浪费严重

51.华北地区缺水严重的原因

①河流径流量小②工农业产生发达,人口稠密,水资源需求量大③水污染严重

④水资源浪费,利用效率低

52.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

①灾毁耕地——自然

社会经济:②建筑用地增加③生态退耕④农业结构调整

53.盐场的形成条件

①地形:有广阔的平坦泥质海滩②气候:降水少,晴天多,气温上升快,蒸发旺盛太阳光照强且多大风

54.发展水产业的区位条件

①自然环境条件:A.沿海海域广,管辖海域面积大

B.沿海浅海和滩涂多,适宜发展人工养殖

C.陆上河湖众多,淡水面积大

D.海洋生物和陆上淡水鱼类种类多,生物资源丰富

②社会经济条件:A.社会条件: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市场广阔,鱼类

B.经济条件:交通便利

C.技术条件:水产捕捞,加工技术高,捕捞工具先进

D.历史条件:

55.沪宁杭工业基地发展的区位因素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②雄厚的技术力量③统一的电网④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⑤发达农业⑥市场广阔

5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区位因素①工业基础好②科技力量雄厚,高等院校聚集③高技术人才聚集④交通便利⑤政策倾斜⑥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⑦气候宜人

57.青藏铁路修建的区位因素

①社会因素A.西部大开发,建设基础设施需要B.巩固国防,保证国家稳定团结C.有利于该地脱贫致富②经济因素A.有利于旅游业发展B.有利于资源开发C.带动沿线地区经

济发展 D.促进边境贸易发展 E.有助于加强青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经济联系③技术因素:科技进步,技术成熟④自然因素A.该铁路经过地区起伏小,地势较平坦B.该线的地质灾害较少C.该线路程短,工程量小

58.河谷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海拔低,气温稍高,热量条件稍好②源流提供灌溉水源③日差较大,光照时间长,农作物单产量高

59.青藏地区农作物单产量高的原因

①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制造的营养物质多②夜晚气温低,日较差大,农作物呼吸作用弱,消耗的养分少,使得营养物质累积多③气温低,农作物生长周期长,积累的营养物质多,单产量高

60.云贵高原气温低于周围地区的原因:

①地势高,气温低②位于来自印度洋、太平洋的夏季风迎风坡、大气中含水量丰富,云层较厚,对太阳辐射削弱能力强,气温较低③云贵高原上湖泊众多,植被好,对气候调节作用明显,气温也较低④冬季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冷气团影响

61.输油管线选择的影响因素:

①线路距离长短②工程量与成本(自然障碍多少,有无)③石油运输交通通达程度④纬度位置→气候→温度→畅通性⑤政治关系是否友好

62.石油储备的区位因素:①交通便利②市场广阔(接近市场)③国防安全

63.喜马拉雅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

①南坡自然带比北坡复杂②南北坡相同自然带在分布上,南坡海拔比北坡低③南坡基带为森林,北坡为高山草甸草原④南坡积雪冰川比北坡海拔低

64.造成上述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①南坡比北坡纬度低,基带海拔低,相对高度大②南坡为向阳坡,北坡为背阳坡

⑥南坡面向印度洋,受季风影响,降水比北坡丰富

①暴雨或高温融雪

②植被覆盖率

形成滑坡、泥石流的因素③坡度

④地质构造运动

32.泥石流形成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①地形:山高谷深,地势陡峭的沟谷,容易使流水快速汇集②地质: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褶皱发育,强烈,地表岩石容易破碎③气候:出现或高山冰雪融水④植被:植被破坏严重

人为因素①不合理的采石开矿,弃土弃渣大量堆积谷中②工程建设破坏山坡表层③植被破坏,山坡失去植被保护

33.滑坡形成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①山区,地形起伏大②断层发育③多暴雨

人为因素①大型工程建设不当(如:水库)②开挖边沟,边坡

① 利用廉价劳动力

45我国工业企业集聚的 ② 利用交通枢纽

主导因素 ③ 利用资源

④ 利用能源

46.区域(或产业园、开发区等)产业发展 问题答题的思考角度

规划与建设: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产业空间布局;集聚效应;

产业:产业结构;产业链,附加值。 相关产业基础

交通

能源结构

市场

技术: 人才,科研,创新,品牌

人力资源

政策

地价

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减小污染;环境监管; 环境意识

…… …… ……

46.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思路

产业结构

产业化

基础设施

农业科技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47 生态化经济区的区位条件分析思路:

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河湖水文、土壤

社会经济:交通、农业基础、人力资源、国家政策、市场等

48 建设生态化经济区措施的分析思路

①规划与建设:融入自然环境,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位置:经纬度、海陆等 地形: 气候:类型、特点、 水文、植被、土壤: 矿产等自然资源: 民居建筑: 联系方式及通达性: 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 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 工业类型: 44影响区域发展因素

功能区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避免彼此污染干挠;

②产业结构:新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严格企业准入等等

③能源消耗结构:节能,使用清洁能源等

④生产技术与工艺:

⑤环境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⑥环境意识:

①上风口原则

49 房地产开发选址②高走原则

基本原则③近水发展原则

④沿边发展原则

①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50 城市用地选址的②尽量少占农田

基本要求③保护古迹与矿藏

④满足主要建设项目的要求

⑤为城市合理布局创造条件

自然地理

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 思考题:1. 历史环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科学问题: 答:目前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历史史实重建 2 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成因与机制研究 3 历史时期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作用人类与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研究 4 历史时期环境变化模拟 历史环境变化研究所关注的主要科学问题: (1)地球系统过去发生过什么重大全球变化事件?如: 冰期与间冰期存在什么样的温室气体以及地表温度如何变化? 如何恢复定量化的高分辨率的环境要素变化记录?如何恢复过去数千年全球与区域环境变化图像? 过去数千年来全球与区域的温度如何变化?其驱动因子与驱动机制如何?(2)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地球系统的自然反馈机制如: 地球系统的自然反馈与人类活动对地球温室气体变化的贡献率份额有多大? 过去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变化影响的表征量如何确定? 过去的人类活动在何种程度上改变了气候与环境变化? (3)过去地球系统气候变化的自然变率与突变如: 过去气候系统的自然变化型如何? 过去气候系统自然变率各种类型如何? 如何揭示过去地球上的气候突变事件? 地球气候系统变化如何与地球其它子系统发生相互作用? 2. 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的几个基本假设及其含义; 答:为进行过去环境变化的重建需要依据以下基本假设或原理: 第一、均一性假设均一性是指在方法论含义上的均变论是环境变化研究的最基本原理它包括两个基本假设①自然法则在任何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不变性②如果所研究的结果能够用现代可观察的过程来解释就假设其不存在未知过程从以上假设出发就可以根据现代环境过程所遵从的基本原理基本关系等重建过去的环境即将今论古(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 当然也可以根据过去环境变化的规律来解释现代的环境状况且预测未来即以古论今(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resent) 在服从均一性原理的前提下过去全球变化研究所依据的主要原理还包括 第二、协同性假设①是指环境过程与其产物之间的协调统一②同一环境状态下所形成的不同类型的产物之间存在协同关系可以彼此参校替代共同指示其生成环境③地区之间的协同性同一时期形成的自然地理现象其空间分布是有序的遵从地理区域分异规律不同地区的现象可以参校对比指示其共同的环境背景④时间上的协调性具有生成联系的地球系统过程在发生时间上是先后有序的这种次序性在与各过程相联系的各产物的形成时间上亦有充分体现 第三、全息假设根据部分可以反映整体的全息学基本观点环境可以由其可识别

伍光和第三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重要名词解释部分简单 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地壳厚度差异很大。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各种元素丰度不一。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层理可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 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 整合:指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相互平行,地层时代也是连续的。这种关系反映当时当地没有发生显著的升降差异运动。 假整合(平行不整合):两套地层的产状平行,而地层的时代不连续,即其间有地层缺失。这种关系表明它曾发生过显著的升降运动。上升时使老地层形成风化剥蚀面(即不整合面),中间缺失的地层标志地壳上升的其间亦有地层缺失。这反映出老地层沉积后曾发生过显著的水平运动(褶皱)和上升运动(受剥蚀),中断沉积后它又下降接受沉积,形成了上覆新地层。 丹霞地貌:我国第三系红色砂砾岩产状平缓,遭受侵蚀后形成顶平、坡陡、形状奇特而多样化的地貌形态。如河北省承德附近的双塔山、棒槌山,广东北部的丹霞山等。以广东北部丹霞山最为典型,故称为丹霞地貌。 单面山:山脊走向与岩层走向一致,两坡明显不对称,与岩层倾向相同的山坡及顺向坡坡面平整、坡较稳且坡体较稳定,与倾向相反的山坡即逆向坡坡面不平整、坡度较陡且坡体不稳定。 猪背岭:因岩层倾角一般大于40°,因而脊峰更突出,但两坡较对称。 褶曲: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其中单个弯曲则叫褶曲。 节理:岩石因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虽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者叫做节理,破裂而又发生明显位移的则称断层。 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平方厘米)每分钟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 逆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再产生的大气辐射中,一部分返回地面,一部分达到宇宙空间,与地面辐射相反的那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 花房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部分返回,对地表失去的热量起到补偿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花房效应或温室效应。 花房效应(温室效应):大气成分,尤其是某些微量和痕量气体,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但对于地面的长波辐射却能强烈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再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

第二章自然结构 第一节中国地貌 一、地貌的基本特征 地貌的基本特征: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2、3阶梯特征)2.地势较高,起伏显著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按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按外营力来分析、按岩性来分析、按地质构造来分析。下面就从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我国地貌的复杂性,我国五种基本地貌类型齐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我国除以上五种基本地貌类型外,由于外营力及地表组成物质不同等,还形成冰川、冰缘、风沙、黄土、喀斯特、火山、海岸等多种特殊地貌。) 地表结构特征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四大高原独具特色,集中于中西部;四大盆地长轴近东西向,分布于西中部;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众多丘陵散落于东部。 地势特征的地理意义:1. 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河流影响显著:一是成为大河的源地;二是控制着大河的流向;东西流向便于东西航运。2. 地势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 1.地质构造因素(内营力) 我国地貌的宏观分布与排列方向均与地质构造运动密不可分。 燕山运动 中生代燕山运动使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基本定形,对完成巨地貌格局方面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经燕山运动,除喜马拉雅个别地区外,海水撤出中国大陆,分散的陆块互相联结起来。我国山文的几个主要方向,都是在燕山运动形成的。 喜马拉雅运动 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则是形成中国现代地貌形态格局的决定性因素 早喜马拉雅运动:(始于晚始新世) 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洲大陆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山,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 晚喜马拉雅运动:(上新世以来) 在亚欧、太平洋、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

自然地理部分经典试题

自然地理部分经典试题到达地面の太阳辐射有两部分:一是太阳以平行光线の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の,称为太阳直接辐射;二是经过大气中の小水滴、尘埃等质点散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の,称为散射辐射。两者之和称为总辐射。读图,完成1~2题。 1.以下对北京市直接辐射不产生作用の因素是() A.降水变化B.太阳高度 C.大气洁净度D.气温变化 2.由图可知() A.阴天时太阳高度の日变化大,所以散射辐射の日变化也大 B.晴天时参与散射作用の质点少,散射辐射较弱 C.阴天时云层对太阳散射辐射の削弱作用强,散射辐射日变化大于晴天 D.散射辐射の变化,只取决于天气の变化 解析:第1题,降水变化影响云量大小和水滴多少,进而影响直接辐射;太阳高度影响太阳光线の角度和路径,从而影响直接辐射;大气洁净度影响大气中の固体颗粒物数量,从而影响直接辐射;气温变化对直接辐射没有影响。第2题,太阳高度只取决于太阳和该地の相对位置,即太阳光线与地平面の关系,与晴天还是阴天无关;晴天时云量少,大气中の颗粒物少,参与散射作用の质点少,散射辐射弱;阴天时云层中水汽与颗粒物多,参与散射の质点多,白天の散射辐射量大,又因为阴天和晴天の夜晚散射辐射均为零,故阴天散射辐射の日变化大于晴天;散射辐射の变化,除了受天气变化の影响,还受大气中の颗粒物多少(污染)、太阳高度等因素影响。 答案: 1.D 2.B (2017·商丘模拟)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の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の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の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の吸收 4.山东胶东の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の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解析:第3题,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の散失,起到保温作用。第4题,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 答案: 3.A 4.C (2017·河南六校联考)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の说法,正确の是() A.气温:甲>乙>丁>丙B.海拔:丙>丁>甲>乙 C.密度:乙>甲>丁>丙D.气压:甲>乙>丙>丁 6.此时,图中M地吹()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解析:第5题,在近地面附近乙地の等压面向下弯曲,说明其为低压,气温较高,空气密度较小;甲地の等压面向上凸起,说明是高压,气温较低,空气密度较大。同理可判断出在高空の同一高度,丙地の气压较高,丁地の气压较低。第6题,在近地面M地の水平气压梯度力由甲指向乙,在地转偏向力の作用下形成东北风(要注意图中の指向标)。 答案: 5.D 6.A

历史地理

一、中国历史地理学概念: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 系的科学。 二、中国历史地理发展时期的著作 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管子·地员篇》,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穆天子传》 地理志:《汉书地理志》、《吴越春秋》、《华阳国志》、《水经注》 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舆地胜记》等 边疆地理著述:《大唐西域记》、《蛮书》、《岭表录异》等 地方志:《徐霞客游记》、《五岳游草》、《海国图志》等 三、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文献逻辑推证法。 2、统计计量法。 3、数理模型法。 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意义 (一)在社会发展与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现代历史地貌、水文地理学研究可为现实江河湖泊治理、防沙治沙、治理水土流失、地震预测和滑坡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历史时期黄河、长江、湖泊、地震、海岸变迁、沙漠、滑坡提供借鉴。 (二)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1.历史气候地理和历史生物地理研究为经济建设中气候中长期预报、现代生物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制定、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历史经济区域类型和区域重心演变、交通路线的择定、城市分布的变迁、历史地名研究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借鉴十分具体和直接。 (三)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现代历史地理学中的文化地理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文化现象在历史上的环境起始因素研究,一个是复原过去的文化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演变规律。这对现代文化建设有较大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五、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核心是人地互动和尽全时空,这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方法上的两大特点。 六、四个温暖期:1、考古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2、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的春秋、战国、秦、西汉时期3、从600年到1000年的隋唐至北宋初期4、从1200年到1300年的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 七、四个寒冷期:1、从公元前1100年到前850年的西周时期2、从公元初到600年的东汉、三国至六朝时代3、从1000年到1200年的两宋时期4、方志时期:从1400年到1900年 八、方志时期:从1400年到1900年的寒冷时期 1、第一冷期:这次冷期从明成化六年(1470)起,到正德十五年(1520)止,大约持续了50年左右的时间。 2、第二冷期:从明泰昌元年(1620),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止,约100年之久。 3、第三冷期:从道光二十年至光绪十六年(1840——1890)止的50年间,为第三冷期。 九、亚洲象的分布状况: 一)黄河流域的亚洲象。 亚洲象历史时期在中国境内分布十分广泛,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渭水上游、山东南部、河北地区都有亚洲象的分布,秦汉以后黄河流域的亚洲象分布开始大量减少。魏晋以后文献记载缺少关于黄河流域亚洲象的生存状况。 (二)长江流域的亚洲象生存分布远比黄河流域广泛。春秋时期以秦岭黄河为界,秦巴山地、贵州和四川盆地是大象的集中分布区,从秦汉一直到北宋时期,亚洲象分布的范围一直在长江中游流域的南北波动,北界曾到南阳一带。长江的下游从石器时代、汉晋、南北朝时候江浙一带都有大象的足迹。据研究表明到11世纪中叶的时候,长江流域的亚洲象已经绝迹。 (三)岭南地区亚洲象的分布 岭南地区因属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适于亚洲象的生存,历史时期从石器时代一直到明代都有亚洲象的踪迹和文献记载。但是到了19世纪30年代变趋于灭绝。 目前云南地区是我国唯一的野生大象残存地区。

自然地理学

1. 气候变暖将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全球气温长高使海水温度随之增加,这将使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长高;由于极地增暖剧烈,造成极地冰川融化而融化的水量会造成海平面抬升; 气温升高使高纬度降水增加而中纬度则因变暖后副热带干旱带北移而变干旱,副热带地区降水有所增加,低纬度因变暖而对流加强,因此降水增加; 就生态系统而言由于高纬度冰冻的苔原部分解冻,磊大北界会更向极地方向发展,中纬度将由于变干,某些喜湿润温暖的森林和生物群落将逐渐被目前在副热带所见的生物群落所代替。 全球沙漠化将扩大3%,林区将减少11%,草地扩大11%,全球的热带病将增多。 2.人类活动对气候有何影响? 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导致空气污染;产生酸雨; 人为地往大气中排放氟里昂,使空气中的臭氧层曹受破坏。 3.为什么海水获热升温慢,失去热量后,降温也慢,而陆地获热升温快,失去热后,降温也快? 1)因为海水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小,吸收的太阳辐射比陆地多; (2)水体对太阳辐射基本上是透明的,此外水体的流动性,有利于表面与下层水体间的热量传输,使太阳辐射分散到较厚的水层中,而陆地只集中在陆地表面上; (3)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岩石的大; 4. 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地球自转的存在,形成三圈环流; 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使得,带状的气压带分隔成一个个孤立的高低气压中心;暖、寒洋流的作用使得气候更加复杂。 5.大气环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2)地球自转的存在;(3) 地球下垫面的不均。 6.地面和大气之间通过哪些方式进行热量交换? 地面和大气之间通过下列方式进行热量交换:传导;辐射;对流;湍流;蒸发(升华)和凝结(凝华) 7.简述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在成因和特征上有何差异 东亚季风南亚季风 成因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既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又受东南信风转向成西南季 风的影响 特征 由于温度梯度及气压梯度都很大,故无论是冬季风还是夏季风,势力都比较强盛。冬季由于北部有喜马拉雅山的阻挡,冬季风比较弱,而夏季由于叠加了转向的西南季风,故风的势力很强 8.研究水量平衡有何重要性? (1) 通过水量平衡研究,可以对研究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做出评价。 (2) 水量平衡分析是水资源研究的基础。 (3) 水量平衡法是现代水文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之一。 (4) 水量平衡法是揭示人与环境间相互影响的方法之一。 9、简述三角洲形成条件 (1)河流动力减弱; (2) 泥沙来源丰富; (3) 海洋动力较弱; (4) 口外海滨区水浅。 10.崩塌的防治有那几种?

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

中国地理景观三大自然地理区的 自然地理特征 由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势高低、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从宏观上中国可以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地理区(如图a)。三大自然地理区景观各异,有着各自的自然地理特征。 图a 东部季风区在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以东地区,背靠内陆高原,面向海洋。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显著,普遍高温多雨,冬季受北方冷气流影响,大部地区寒冷干燥,风向与降水均随季节而有明显的变化和更替,这是中国的东部季风区。本区包括地形上属于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以及第三级阶梯的沿海广大平原和丘陵地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5%,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5%。 本区的湿润程度较高,特别是东南部湿润程度更高,河流均为外流河。中国主要的大河: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辽河、海河等,大多自西向东,由本区入海。地貌的外营力主要是常态的风化、物质移动、水力侵蚀和堆积、溶蚀等作用。地势很少有超过2000米以上的高山,没有冰川和雪线。在沿海沉降地带,因河流所夹泥沙的堆积作用,形成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平原,一些没入海中的山岭,露出海面的部分,则成为分布于沿海的众多岛屿。

本区内自然界的地域分异,主要因素是随纬度而变化的温度,由北而南,气候逐渐变暖。由北起大兴安岭北端的寒温带,向南为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温度带,其中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幅员最广。天然植被以森林为主,也有一部分温带草原。但因本区农业生产的历史悠久,人口稠密,除东北山地、横断山区、台湾东部山地尚保留有较大片原始森林,黑龙江省北部尚有一些未开垦的荒原外,绝大部分可耕地均已开垦为农田。平原地区村落和城镇广布,原来的自然面貌已大大改观。 本区的秦岭—淮河一线,是南北地域分异的重要地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冬季寒冷,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土壤冻结,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雨量集中在夏季,春季常枯旱,部分地方有盐碱土。代表性的森林,在寒温带为由兴安落叶松组成落叶针叶林;在中温带为由红松和槭属、椴属、桦木属等阔叶树种组成的针阔混交林;在暖温带为由栎属和赤松、油松等松属组成的针阔混交林。由于这一带受人的干扰很大,天然森林保存很少,在华北常见的桦、杨、柳林主要是次生林或河岸林。作物多为旱作,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为主,南部可种植棉花、甘薯等。东北地区除北部外多为一年一熟,华北可二年三熟,有水灌溉地亦可一年二熟。果树有苹果、梨、桃、杏、柿、核桃、板栗、枣、葡萄等。 中国北方,一年四季的景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同。冬季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一片银装素裹的洁白世界。春季冰雪消融,农田翻耕后,东北平原富含腐殖质的暗棕壤、黑土、黑钙土,呈现黑色。华北大地的基本色调则为黄色,西部有堆积很厚、面积广大的黄土高原。夏季炎热多雨,树木葱笼,庄稼茂盛,大地呈现着一片青绿色彩。秋季是红叶满山、庄稼黄熟、棉桃银白、果实累累的色彩绚丽的收获季节。 中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南方,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河流、土壤基本不冻结,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土壤无盐碱,全年都有作物生长,主要作物为水稻,一年二熟至三熟。森林以亚热带常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七单元 中国地理 第一讲 中国地理概况含答案

第一讲中国地理概况 基础题组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简图”,读图回答下题。 1.(2016江西赣州4月联考)图中最大的山脉走向大致与下列哪个山脉一致( ) A.大兴安岭 B.祁连山 C.秦岭 D.横断山脉 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的现象,霜冻线是区分可能出现霜冻区域的标志。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某年某月14、15日两天霜冻线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2.(2016太原二模)图示月份最有可能是( ) A.10月 B.8月 C.5月 D.2月 3.(2016太原二模)造成图示区域霜冻线整体向西北凸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纬度位置 C.地形地势 D.河流分布 4.(2016太原二模)与14日相比,15日霜冻面积扩大的省级行政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蒙华铁路拟建成国内最大规模运煤专线,北起内蒙古鄂尔多斯东乌铁路浩勒报吉站,终点到达江西省吉安,线路全长1 815千米。下图为蒙华铁路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5.(2016全国大联考三)与东部修建同规格的铁路相比,蒙华铁路单位建设成本较高,其原因主要是沿线( ) A.人口稠密,搬迁人口多 B.丘陵、山区相对较多 C.河湖多,桥隧工程量大 D.经过农业区,占用耕地多 读2015年我国钢材、铁矿石产销状况表,回答下面两题。 (单位:亿吨) 注:表中铁矿石是指经过加工的较高品位的矿产品 6.(2016福建龙岩5月综合测试)由表可判断我国( ) A.钢材生产与销售基本平衡 B.钢铁业的铁矿石供应不足 C.主要出口高附加值的钢材 D.钢材和铁矿石生产效益低 7.(2016福建龙岩5月综合测试)根据表所示的状况,我们应当( ) ①关停小型钢铁企业,压缩落后产能 ②引导钢铁企业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 ③帮助钢铁企业提升节能减排的能力 ④实施钢铁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战略 A.①②③ B.①②④

中国自然地理复习总结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⒋主要山脉:(落实到地图上) ⑴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⑶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⑷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⑸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注意]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

历史地理学名校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现状与名师 学校实力: 复旦大学:是毫无争议的NO.1,如果你认为自己有实力的话建议报考之; 北京大学:有人认为北大的历史地理学很牛,但北大的历史地理学只有一位导师,还是史念海的学生,而难度却是最大的,复试按1:2的比例划线。所以我认为如果你有考北大实力的话建议你报考复旦,因为北大的历史地理学实力和复旦不在一个级别。 武汉大学:有徐少华,值得一读。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地理学有3位导师,以华林甫为代表(人大历史地理学唯一的博导)。华林甫是大陆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重量级人物,建议报考之。 陕西师范大学:很多人说这所学校已经今非昔比,但其历史地理学实力仍排第二,原因如下:有一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个国家重点学科(以上2 个荣耀只有复旦大学能与其分享)、中国古都学会挂靠在陕西师范大学,有7 位博导、全国唯一的历史地理学定期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所以尽管史念海、朱士光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的底子还在。放眼全国历史地理学导师很多是陕西师范大学的校友:北大历史地理学的导师毕业于陕师大、川大历史地理学导师毕业于陕师大、暨大5位博导中的3位是陕师大的校友…… 西南大学:继承了西南师范大学的衣钵,有蓝勇,值得一读。但今年起实行奖学金制,具体待遇未定。 暨南大学:它的历史地理学作为后起之秀,实力处于上升期,有5位博导。如果你认为自己实力中上的话建议在陕西师范大学和暨南大学之间选择暨大,原因如下:二者同为中央下属院校,尽管暨大历史地理学实力不如陕师大,但暨大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有丰厚的奖学金待遇,而且其发展处于上升期;陕师大由于区位条件,不可避免地处于下滑期,而且受制于资金问题,其没有公费,平时评选奖学金很重要的是依据你发表的论文质量和数量,所以如果你认为自己功底欠火候的话在陕师大拿奖学金比较难。 总结: 历史地理学实力排名:第一梯队: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第二梯队: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第三梯队:暨南大学、武汉大学;第四梯队:西南大学。综合学校发展及奖学金待遇:第一梯队: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第二梯队:暨南大学;第三梯队:陕西师范大学;第四梯队:西南大学。由于历史地理学这一学科发展还不完善,继谭其骧、邹逸麟、侯仁之、史念海的时代之后,代表性的学者并不算多(大佬级的人物都在复旦),所以不推荐报考其它学校。 报考难度排行:1、北京大学;2、复旦大学;3、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5、陕西师范大学;6、暨南大学;7、西南大学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根据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ional Physical Geography):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 的各种动态需同。其基本特征有:地区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三相物质并存;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人类聚居的场所。 第一章地球 地球自转偏向: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使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的力。它使所有在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赤道上水平运动物体无偏向。物体运动速度决定偏转力的大小。 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的时间为365日6 时9 分9.5 秒,称为一个恒星年。 回归年: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为365 日5时48 分46 秒,称为一个回归年。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某地的太阳高度角有日变化,正午12 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并且正午太阳太阳高度角在一年内也会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的来回移动而变化。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H = 90 -地理纬度-直射点纬度 纬度与经度:纬度是某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经度是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本初子午线: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圆,这就是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0度的经线,一条经线则是一个半圆弧。最初经线的起始线并不统一,1884年经过国际协议,确定以穿过伦敦当时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180度经线:从本初子午线(经度的零度线)向东和向西各分180度,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180 度线是重合的,通常就把它叫做180 度经线。由于,在同一时刻,180 度经线以东是前一日的结束,以西却是次一日的开始,经国际协议被定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 地球的内部构造:根据对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的差异和变化,地球固体地表以内的构造

历史地理复习

1-5 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方法论、专题研究】(历史地理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什么是历史地理?伯克利学派课件上著名的地理学家 6-13考试重点熟练掌握全面掌握系统掌握【中国历史地理基础知识】 重点的有中国古代地理文献、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水路交通、清代以来的地理变化 简述元大都的规划布局特点。 明清北京城市的规划特点 秦汉到明清中国王朝都城在北方地区的空间转移过程和特点 2010年1月 名词解释(5*8) 1、横剖面法 2、读史方舆纪要 3、元和郡县志 4、太平寰宇记 5、郡县制 6、济水 7、陈仓 8、秦楚大道 论述:20*3 1、简述北宋时期开封到杭州的运河包括那几个主要河段?并在地图上标出具体走向(提供地图一张,在上面画) 2、论述秦代、汉代以及隋代、唐代再以及明代、清代的都城和基本经济区变化 3、论述禹贡的基本内容与结构,并阐述其在中国历史地理思想史上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地理思想的影响 前面有人说发考题不好,不过本来邓辉老师每年试题都是有变化的,还是发上来给后人做个参照吧,可以把握一下大方向。 2009年1月 一、名词解释 1、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组成部分,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分异特点,以及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的一门学科体系。 2、五服制度 3、禹贡九州 4、吴会(隆中对) 5、昆明(族,汉代) 6、元和郡县志 7、太平寰宇记 8、黔中郡 二、综合题

1、简述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中国王朝都城在中国北方地区的空间转移过程和主要特点 2、简述北宋时期开封到杭州的运河包括那几个主要河段?其中利用了哪些天然河道和古 运河? 3、翻译下段文字,并比较它和唐朝基本经济区分布的区别。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和去年的题其实有很大不同,不过还是可以看出重点依旧是文献和交通部分。 总结一点经验吧: 1、古文献那一章要好好背,哪怕是课件上只出现过名字的,也得背,考前去找找资料看 一下。 2、交通是重点,不过不要太纠缠于细节了,我们复习时都背了很多道路的具体路线,都 没考。 可能过于注重细枝末节了。老师更注重是宏观方面的把握吧。 3、背古代交通部分时可以结合地图,尤其是运河那部分。 4、其实平时就应该去翻翻历史地理类的书,考前翻了下侯仁之先生的文集,很有意思呀 ,关于北京城水系变迁、规划设计和沙漠地理都写的很详细,虽然今年没考,不过这些基础还是有必要了解的。(可能很多人平时就有去翻文献,我期末才后知后觉,面壁去……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所著的区域地理著作,全书集自然与人文地理于一身,但以军事地理为主。着重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争胜负与地理形势的关系,注重经世致用,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尤其重视。不但对于军事地理、沿革地理方面《读史方舆纪要》有十分重要的记述,而且在经济地理方面亦有相当可观的内容。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区域地理著作。明末清初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除记载舆地沿革外,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括地志:《括地志》是中国唐朝时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由唐初魏王李泰主编。创立了一种新的地理书体裁,为后来的《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开了先河。全面反映盛唐时代行政区划和地理情况的专书。 元和郡县图志:《元和郡县图志》为李吉甫所撰,是一部中国唐代的一部地理总志,对古代政区地理沿革有比较系统的叙述。书中以贞观十道为基础,又分为47个节镇,将所属各府州县的户口、沿革、山川、古迹以至贡赋等依次作了叙述。每镇篇首有图,所以称为《元和郡县图志》 太平寰宇记:宋太宗时地理总志。乐史撰。是继《元和郡县志》后又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分为十三道,分述各州府之沿革、户口、风俗、土产及所属各县之概况、山川湖泽、古迹要塞等,还分列“四夷”二十九卷,记述周边各族 元丰九域志:北宋中叶地理总志,王存主编,书中除记载当时疆域政区外,又备载各地户数、

word完整版高中地理自然地理部分测试题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部分测试题分)分,共5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 2题。~下图是全球某日某时刻的昏线(线上的数据为经度),据此回答第1

( ) 1.此时北京时间为20 D. 15::20 C. 2120 A. 14:40 B. 9: ) ,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若C点为69°N 2. A. 天山牧民利用云杉林以下的牧场放牧 B. 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南极大陆终日斜阳 C. D. 黄淮海平原土壤盐分全年最低 题。~4读图完成3而且同时到达,°经线,1803.假设甲、乙、丙三地有三艘船同时出发驶 向( )速度最快的是.乙和丙D .丙B.乙 C .甲A ( )丙附近三个阴影区域比例尺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4.有关甲、乙、A.甲处比例尺 最小,丙处比例尺最大B.甲、乙、丙处比例尺相同.甲处比例尺大于乙,乙处比例尺大于 丙C .乙处比例尺最小D题:~6下图代表晨昏线与某地方时经线的交点日移动示意图,回 答5 ( ) 若该点移动速度最快,则该地方时为5. .12时 D.6时 C.9时 B A.3 时( ) 若该点地方时为24时,则在下面日期中,该点移动最快的是6. 日1 D月1日.7月6 C15 B14 A.月日.月日.题。7下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现有两组队员在此活动。回答~8

.甲组队员准备在图示地区宿营,为避免突发的山洪,你认为在①②③④四地中,最不适 7( ) 宜宿营的地点是 1 A.① B.② C.③ D.④ 8.若乙组队员已经宿营在图中最高处,为了可以互相观测到对方,从安全角度考虑,甲组应该把宿营地选择在图示四地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下图为a、b两地北半球夏至日太阳视运行图,据此回答9~10题。 9.a地的纬度是 A.66°34'N B.83°26'N C.70°23'N D.90°N 10.如果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夹角稍稍变大,则 A.a、b两地的气温年较差将变大 B.a、b两地的气温年较差将不变 C.a、b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之差将变大 D.a、b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之差将不变 地理教学中经常用一些示意图来表示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回答下列11~13题 11.图l显示的是沿海山地迎风坡成云致雨的过程,这种降水类型称为: A.锋面雨B.对流雨C.台风雨D.地形雨 12.图2显示的是某一自然地理现象的循环过程,该过程为:

高中自然地理中的部分难点梳理

高中自然地理中的部分难点梳理 1.太阳日与恒星日 在学习“太阳日与恒星日”时, 学生最大的思维障碍在于对“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的理解。自转、公转两种运动相互叠加,对于既无直观教具可看,又无实际观察经验的学生来说,其空间想像的难度之大可谓是空前的。一个地球仪,一幅示意图根本无法打开这一教学难点。但利用flash 编辑软件将教材“图1-12 太阳日与恒星日示意”图(见下图)制作成运动交互动画,直观、生动地呈现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的过程,“太阳日与恒星日”这个教学难点即可轻松化解。 2.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的变化包含太阳高度日变化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两者均与“太阳视运动”密切相关。看来弄懂“太阳视运动”是解决太阳高度变化这一难点不可回避的问题。但要说清“太阳视运动”,最大限度地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从老师“迷雾”般的讲述与比划中摆脱出来,进而理解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日影变化问题,必须借助多媒体手段,动画演示以下三幅图。 道 图1-12太阳日与恒星日示意

太阳高度(角)日变化示意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是教学难点也是高考的重点主干知识,但空间想像能力要求极高。使用多媒体课件对以下图形予以演示,问题就会变得简单许多。(重点演示北极圈、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南极圈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弧与夜弧长短的变化) 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示意图 4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涉及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等十分抽象的地理现象,学生很难理解三种辐射的作用过程,因而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基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完整版)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导言 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⑴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的研究有开创之功。⑵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经济地理》、郑学檬《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唐宋江南经济研究》⑶在城镇与古都城的研究方面: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和文化》、李吉平《中国古代都城概况》、陈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⑷在历史交通地里方面: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王子今《秦汉交通史》辛德勇《古代交通与文献研究》。 ⑸在历史人口和移民历史地理研究方面: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等的《简明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人口史》等。⑹在历史文化地理方面: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和《方言与中国文化》。⑺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史念海《河山集》第4集和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⑻在历史地理理论方面: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辛德勇《历史地理学导论》. ⑼在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方面:杨正泰《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4集、勒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

高中阶段要掌握的自然地理过程

高中要理解得自然地理过程,用图形表达 一、大气得运动 1、热力环流得基本原理图(注明冷热、高低压、气流方向) 2、常见得热力环流图(海陆风,湖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 3、在热力环流图上标出近地面与高空得等压面 4、分别模拟南北半球,高空与近地面上得等压线图,选择一个点,标出她得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地转偏向力方向与近地面摩擦力方向。并指出三个力分别对风得影响。 5、画出单圈环流图,标出假设条件 6、画出三圈环流图,能解释每支气流得成因 7、画出全球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解释气压带得成因与风带得风向。 8、结合以上俩个模式图,能找出气压带与风带在三圈环流图上具体对应得哪支气流. 9、利用赤道低气压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解释太阳直射点得移动对气压带与风带得影响。 10、用表格整理北半球亚欧大陆、太平洋、北美洲、大西洋在冬夏俩季分别形成得高低气压场中心。 11、读图(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仔细研究南北半球冬夏俩季气压场与风力场得分布(位置与时间),认真探讨这个实际分布图与理想化得气压带风带模式存在什么关联,并尝试推测,冬夏俩季之间,该气压场会发生什么循环变化。 12、用图说明东亚与南亚季风得成因。 13、能用气压带与风带解释气候得成因,能画出理想大陆上气候得分布模式图 14、对比大陆性气团与海洋性气团,对比冷气团与暖气团得物理性质. 15、用剖面图表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对比她们过境前后得天气变化,找出异同点。 16、用图分别表示南北半球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得水平剖面图、与垂直剖面图,能解释每一支气流得方向,与气流得性质。

17、用图解释分析温带气旋(锋面气旋)上锋面、雨区、风向得分布,南北半球都分析. 18、用垂直剖面图表示热带气旋(台风)剖面结构,并分析它得原因与移动路径 19、对比分析台风寒潮得成因,危害与预防措施,找到规律 20、用图表示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得具体表现,用图表示沃克环流。 二、水得运动 21、用图表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注明各环节名称。 22、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得干预方式及带来得影响。 23、用图表示湖泊、水库、沼泽等湿地与河流得相互补给方式。 24、用图表示河流与地下水之间得相互补给关系。 25、用图分析沼泽得成因。 26、用图理解潮汐现象,解释大潮与小潮。 27、用洋流理想模式图与全球风带理想模式图对比,分析洋流得成因。 28、画出太平洋、大西洋、南印度洋洋流分布图。 29、用南亚季风解释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分布图。 30、熟悉南极洲附近,北冰洋附近得陆地轮廓与洋流走向。 31、用垂直剖面图表示直布罗陀海峡两边表层与底层海水得流向,并分析原因。 三、地壳得运动 32、用图表示海底扩张学说 33、读全球板块构造图,理解板块构造学说 34、用图解释岩浆活动,表示火山,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35、用图表示外力作用得主要环节之间得关系 36、用图表示岩石圈得物质循环 37、记住典型得冰川、海浪、流水、风力等侵蚀与堆积地貌图 38、用示意图认识褶皱、断块山、与火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