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2、表里的生物 教案

22、表里的生物 教案

22、表里的生物 教案
22、表里的生物 教案

22.表里的生物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

1、图片导入。

由文章开头的图片谈话,进而导入新课。

2、带着以下四个问题开始进行学习。

(1)画出生字生词,理解词义。。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

(4)“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首先自己找答案,然后小组协作探讨。

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

第一个问题全体反馈交流

挑同学说,重点词语所在的段落句子。其他同学共同补充

第二个问题指名说——补充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事。

第三个问题小组展示

文章可分为两个部分:

一(1-6):写“我”小时候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猜

想父亲的表里有个生物关在里面。

二(7-8):写“我”对父亲的表十分好奇,并断定里面关着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

第四个问题展示

有强烈的好奇心渴求知识善于观察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

补充学生的回答,并加以总结

通过以下问题的插讲,引出第四个问题的答案

1、文中有几个人物?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两个人:“我”和爸爸。

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2、根据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越不允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心中充满着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五、达标检测,反馈巩固

提问:1、比一比,组词语。

弦(xián)蝎(xi?)测(ca)

眩(xuàn)喝(h?)侧(ca)

2、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

22表里的生物六年级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主备人:杨桃宜备课:11.26 上课:姓名:班级:22表里的生物(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蝎、蟋、蟀、蝈”4个会认字。掌握多音字蜇、蒙、答、挣、调。(重点)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难点) 导学准备:(10) 一、自主学习:(读课文后完成下面任务) 1.给下面生字注音并组词 ()()()()()蝎()蟋()蟀()蝈()钵()2.给下面多音字注音 蜇:蜇.人()蜇.眼睛()海蜇.() 蒙:蒙.人()蒙.骗()蒙.古()内蒙.()启蒙.()答:答.理()答.应()答.允()回答.()答.案()挣:挣.命()挣.脱()挣.钱()垂死挣.扎()调:调.兵遣将()调.虎离山()调.动()调.子()调.令()调.料()调.整()调.皮()调.控()学习导航:(20) 1.分段:文章按照()顺序来写。 第一部分:(自然段)写我小时候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猜想父亲的表里有个生物关在里面。 第二部分:(自然段)写我对父亲的表十分好奇,并断定里

面关着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 第三部分:(自然段)写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到了里面,并告诉我里面有个小蝎子,不能动。 2主题解说:文章写的是小时候的“我”认为(),所以对父亲的()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 达标检测(10) 1.看拼音写词语。 xiēzi xīshuài guōguo bōzi dān diào ( ) ( ) ( ) ( ) ( ) 2在括号里填上表示动物恰当叫声的词。 马()鸟()狗()狼()虫() 虎()龙()莺()蝉()猿() 3比一比再组词 蝎()喝()蟀()响()育()弹()揭()竭()摔()晌()盲()掸()謁()唯()率()垧()肓()惮()葛()准()卒()饷()单()箪()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清脆()呈现()拒绝()增加() 主动()洪亮()坚硬()美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优秀教案(含全册考点梳理)

16.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知道“我”认为表里有生物是幼稚、可爱的表现,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并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表里面有没有什么生物?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物》,从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读通读顺课文。 (2)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3)同桌交流认读生字词。 2.再读课文,自由交流,尝试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话。) 3.梳理文章脉络。 课文是分两部分写的: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我”小时候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猜想父亲的表里有个生物被关在里面。 第二部分(第7—21自然段):写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到了里面,并告诉“我”里面有个小蝎子,只许看,不许动。他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测。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有过与小作者类似的经历,用笔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二、再读课文,体会人物个性 (课件出示第17自然段)作者小时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让我们从文中去寻找答案。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我”小时候有一个怎样的观点? (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进行体会。(学生画出相关句子,思考,朗读) (1)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 (因为父亲不准“我”动手表,这更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所以才根据蝉叫和虫鸣顺理成章地推断出表里有个生物。由此可以看出“我”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是那样善观察、勤思考,真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 (2)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说明了“我”对表的好奇程度很深,一心想把表里的生物找出来看一看,从中可以看出,文中的“我”是个对事物充满探索精神的孩子。) (3)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我”对表十分好奇,好奇心即将得到满足,自然心情激动。) (4)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 (因为“我”证实了自己的猜测——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心里得到了满足,有一种自豪感。) (5)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作者自认为发现真理后高兴地四处炫耀,唯恐别人不知道,这样写,很符合小孩子的心理。) 3.通过观察表里的生物,“我”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我”对表里的声音产生了强烈的,甚至认为它很;看到表里的世界后特别;后来被父亲说的表内有蜇人的小蝎子的话;弄清事情缘由后有一种极大的。 三、总结全文 1.通过前面的学习,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2.你有过类似“我”小时候的这种经历吗?给同学们讲讲。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板书] 16.表里的生物 猜测——表里的生物 证实——自己的猜测——愉快 逢人便讲——父亲的话 天真可爱求知欲强

表里的生物 教学设计

22. 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4个会认生字,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内容分析】 《表里的生物》一文是S版六年级第五单元第22课,课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他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可是父亲不许他动,使他充满好奇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天真无邪,情趣盎然。 【教法学法】 1、教法:在教学中我首先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理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读促悟,以悟促诵,积累语言。 2、学法: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常让学生自己来谈谈读懂了什么,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组织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在这个多彩的童年里,一定会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回忆的,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课文——《表里的生物》。 板书:表里的生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三、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个环节就是解决了课后习题第二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表里的生物优秀教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表里的生物》优秀教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会写“脆、拦”等5个字,会写“洪亮、盲人”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 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印证自己的观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同学们,你们一定见过人们戴在手腕上用来看时间的手表,那你们听说过表中的生物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表里的生物》。(板书课题) 2. 大致了解作者信息。 3. 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冯至,看看他在小时候是如何以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 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 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蝎(xi e )子钵(b o )子

3. 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脆” “蟋” “蟀”,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关于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2?点名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说说作者是怎样设置悬念、引起下文的。 (在小时候的作者看来,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3. 课文中父亲多次强调“不许动”,为什么? (表在那个贫困年代,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家庭来说,除了具有掌握时间的功用外,更是一件非常珍贵的东西。父亲怕被孩子弄坏了,所以规定:不许动。) 4. 读课文第2~16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在怎样的好奇心驱使下,发现这个“美丽的世界”的?作者唯恐父亲把这个“美丽的世界”盖上指的是什么? (在“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的驱使下,父亲终于打开了表盖。这个“美丽的世界”是指“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面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四、课堂小结。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表里的生物》教案

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 教学准备 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条

理不是那么明显,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不要在这设置障碍。(1)小时候,作者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父亲又不让作者动。(2)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3)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蜇你”。作者证实了自己的猜测。(4)作者逢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也不知说了多久。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2)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学生从字的发音、字的书写上抒发自己的看法。) (3)教师适当的总结,注意“拨”的读音以及与“拔”字的区分。 (4)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 二、指导默读,提高默读的速度。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开火车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十分感兴趣、充满好奇? 2、指名反馈。学生结合课文相关的句子谈体会。 “他这么说,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要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这段话对作者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在体会的基础上就是指导学生读好,读出作者的好奇和儿童的那份天真。 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比如6、1、15自然段都是例证)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他共同感受童年的天真无邪。 在体会这些语句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心理描写方式一是有提示语,易发现。二是没有提示语,难分辨,必须仔细阅读才行。举例 3、标点符号的特点 冒号(冒号在本文出现了多次,应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掌握冒号的规范使用。)冒号的作用:(1)提起下文(2)提取下文(3)引起下文(4)解释或说明(5)总结上文

生物的变异教案

生物的变异王琨2011/10/17 16:20:31彭阳县第二中学200 题目:第21章第2节生物的变异 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彭阳县第二中学 姓名:董霞 第21章遗传信息的延续性 彭阳县二中生物组董霞 第2节生物的变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全班同学间个体差异的比较活动,使学生对变异现象有初步认识。 2)知道变异有能遗传的变异和不能遗传的变异。 3)初步了解变异的意义。 4)初步了解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生物变异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生物变异的意义的讨论,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念。 2)通过学习“变异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和“转基因技术”的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变异的类型及意义,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2、难点:能遗传的变异。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调查法、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引言: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讨论学习。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爸爸、妈妈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即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叫做遗传。另一个孩子的上眼睑与双亲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遗传?若是遗传,为什么与父母的性状不相同?若不是,又叫做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引出课题,补充介绍: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伴随存在的另一种生命现象就是变异。

二、新课: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提问:1、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 2、根据这些现象分析什么叫做变异?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教师:总结: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教师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分析总结: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二)变异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 教师提问: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组织讨论、汇总结果,全班达成共识。 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教师提问: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 2.遗传物质的变化: 教师:一个孩子单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 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图片,进一步区别两种变异。 小结: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根据以上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三)变异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利、还是不利?这要看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看两个例子:小麦要获得高产,人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浇水。肥多水多,小麦的茎秆会长高,茎秆高,小麦成熟时容易倒伏,又会造成粮食减产。在这种小麦中,出现矮秆小麦,可以抗倒伏,但不会影响小麦在肥多水多的情况下长大穗。

2017-2018年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表里的生物》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新版)

《表里的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蝎、蟋、蟀、蝈”4个会认字。 2.读读记记“蝎子、蟋蟀、蝈蝈、恐怖、和谐、呈现”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1.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2.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教学方法 讲授法、指导法、启发法。 课前准备 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课件、生字卡、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在这个多彩的童年里,一定会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回忆的,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课文——《表里的生物》。 板书:表里的生物 二、新课学习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3.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个环节就是解决了课后习题第二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4.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5.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例: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第2课《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材分析: 生物的变异与生物的遗传都是生物体繁殖的重要规律,遗传使物种延续,变异使物种后代出现差别。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变异比遗传稍难理解。所以在教学的建构模式上,引导学生从认识人类开始,逐步向认识其他动植物,从而使学生了变异及变异的种类。 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学会细致观察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2)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2、技能目标: (1)学会调查及进行统计。(2)学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3、情感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2)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点:知道变异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教学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变异玉米实物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给学生提出问题: 1.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能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但是有的为什么就很难被认出来呢?(容易认出来的是因为与父母长得像,难被认出的是因为与父母长得不像) 2.你跟父母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再说说差别。 3.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不同的地方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揭示课题) (设计目的: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产生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调查探究,初识变异

1.游戏“找不同” (1)找一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记录下来。 (2)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进行汇报 2、汇报在课前调查的“自己与父母特征的异同”。 3、通过游戏“找不同”和课前调查“自己与父母的异同”,你发现了什么? (每人都和自己的父母有很多不同的特征,即使是双胞胎也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4.班级同学差异大调查 (1)选定几个特征作为调查项目,例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舌头能否卷曲”、“头发是否能卷”等。 (2)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调查。 (3)统计各组数据,汇总出全班的数据 5、小结: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种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6、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存在吗? 7、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学生之间进行着不同见解的交流) 8、了解动植物间的变异现象 (1)课件出示金鱼、康乃馨、玉米图片,并请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几种玉米,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 (2)小组讨论回答。(原来动植物之间也存在着变异现象,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设计目的:观察、调查、统计、假设等都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会提出假设或猜想,会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会进行判断、推理,并且能与他人共同合作探究什么是变异现象。) 三、继续探究,拓展变异 课外知识补充: 1、交流有关变异现象的谚语。例如:“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等。(说明人们早已发现了生活中存在着变异现象) 2、出示三叶草的图片,说一说“幸运的四叶草”传说。 3、了解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让学生体会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4、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

五年级语文上册《表里的生物》教案 长版

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螫”、“蝎”等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老师犯了个小错误,那就是一个没带手表,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手表的课文,那就是——表里的生物。 2、板书题目,读题目 3、质疑问难:看到这个课题,你又什么想问的吗? 生:表里的生物是什么? 生:表里会发出怎样的声音? ……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大声自由读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并把不懂得句子用横线加问号标出。) 2、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反馈 ①交流生字新词 螫、小蝎子、单调、蝈蝈儿、柔和 ②梳理文脉:围绕这只表,父亲经常说的话是哪几个字?谁能说一说? 生:只许听,不许动 生:只许看,不许动 师:根据这个,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猜测表中的生物——听表里的声音——看表里的声音——不再说表 ③师:父亲的命令非但没有阻止我,反而使我的“好奇”疯狂地滋长,谁能找找文中“我”心理变化的词语 教师根据交流适时板书 好奇——痛苦——高兴——吓了一跳 唯恐愉快 4、教师小结:文中的“我”随着这只表,心情在起起落落,我们也仿佛也回到了作者的童年。 三、研读课文 1、让学生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一做批注。 2、组织反馈 出示: 句子一: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句子二: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句子三: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 1

2018年秋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表里的生物》导学案(教师版)

2018年秋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22* 表里的生物 课型:略读课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教学目标: 1.学会“蝎、蟋蟀、蝈”4个会认字,读读记记“蝎子、蟋蟀、蝈蝈、恐怖、和谐、呈现”等词语。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培养自己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激发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知识链接: 冯至(1905—1919)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中国诗人、学者。被鲁迅誉为当时“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抗战时偏安的昆明,在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小的时候,你一定会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吧?你们那时对这些事物产生过哪些不解之谜,做出过怎样的猜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看一看:父亲的怀表在’我“的眼里是怎样的呢?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15 表里的生物 教案设计(3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篇教学设计 15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脆、拦”等5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三弦、和谐、清脆”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的事情。 3.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4.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的事情。 教学难点 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见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天上飞的,有地上跑的,还有水里游的……【出示课件2-5】你见过表里的生物吗? 板书课文题目《表里的生物》,学生读。 2.本课是著名作家冯至写的文章,记载了他小时候的趣事,你了解作者吗?你课下搜集关于他的资料了吗? 冯至(1905~1993),中国诗人、学者。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作品主要有《昨日之歌》等。 3.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设计意图:以问题导入,创设情境,学生初步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习生字,自读课文 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2)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学生从字的发音、书写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适当总结。 (4)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 琴弦清脆添加拒绝恐怖蟋蟀 2.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条理不明显,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不要设置障碍。 ①小时候,作者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父亲又不让作者动。(板书:怀表有声音) ②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板书:被迷住) ③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作者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④作者逢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也不知说了多久。(板书:见人就说)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爱写字、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三、指导默读,提高默读的速度。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课件6、7】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第二课时

2019生物的变异教案设计(一)语文

生物的变异教案设计(一) 生物的变异 教学目标 1.在了解遗传现象的基础上,了解生物变异的现象及其普遍性。 2.通过对具体变异现象的分析,了解变异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变异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对遗传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中的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遗传与变异的相互关系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 3.了解变异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重点、难点分析 1.遗传的变异的原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在“生物的遗传”一节中,教材花了相当的篇幅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为什么会遗传,决定遗传的物质到底是什么。所以,学生初步了解了核酸(DNA)、基因以及染色体在性状遗传中所起的作用。遗传物质不仅与遗传有关,同样是生物变异的物质基础,这一点应在本节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到。遗传物质的稳定性、连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实际例证向学生介绍环境因素对遗传物质变化的影响,为以后《生物的进化》和《生物与环境》两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2.变异在农业中的应用是本小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很难接触选种、育种工作,所以,对这方面的知识不易理解。教材介绍了有关选育种的三种途径,人工选种、杂交育种以及辐射育种(人工诱变育种)。建议授课教师多举例,特别是可能涉及到学生身边生活的例证,从感性知识开始,去理解有关的育种选种知识和意义,并且了解不同育种。选种方法的特点。 此外,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培养新品种已经应用于农业育种工作,学生可能从各种媒体的介绍中接受过这方面的信息,但不一定能够理解。若有时间,教师也可对这一方面的知识做些介绍,引起学生对科学新技术的兴趣。 3.关于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的两个实例。遗传的变异的选用的例于是色盲遗传。色盲遗传为伴性遗传,教材中未涉及这一方面的内容,学生也不易理解。所以,我以为以人的上眼睑单双眼皮为例进行分析比较合适。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言: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研究。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爸爸、妈妈的上眼脸是双眼皮。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

语文版六年级上册《表里的生物》教案+教学反思

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学会“蝎、蟋、蟀、蝈”4个会认字。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教具、学具】 1.教具:PPT课件 2.学具:图片资料。 【授课类型】 略读课 【教学方法】 教师:质疑、引导、点拔。 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蝎、蟋、蟀、蝈”4个会认字。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条理不是那么明显。(课件出示以下主要内容) A.小时候,作者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父亲又不让作者动。 B.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 C.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蜇你”。作者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D.作者逢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也不知说了多久。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2)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学生从字的发音、字的书写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设计 生物的变异教案

《生物的变异》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五节《生物的变异》的内容。本节课是生物遗传的延续篇,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 特别提出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和遗传与变异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为以后生物的进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生物 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取样、测量、整理数据、画曲线图等方面得到训练,并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 1.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教学难点】 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学生准备: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 教师准备:1.许多大小两种花生的果实;

2.将学生分成2人一组; 3.准备几种利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图片资料。 一情境导入 教师: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学生:这说的是变异现象。 教师: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生物变异的知识。(板书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二新知探究 (一)探究活动:测量和获取实验数据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学生:比如金鱼有许多种,菊花有许多颜色和形态,狗有很多品种。 教师:说得很好。不同种类的生物固然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 教师: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板书一、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1.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大小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应尽量减少误差。与学生一起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教师:按照课前分好的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份大花生,一份小花生,请你选择适当的工具,来测量每个花生的长度。注意怎样测才能使误差降到最小?同时作好记录。 学生: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教师:把你数据进行整理,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并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看着差不多的花生却有大有小。 教师:是的,这下你就认识到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板书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 引导学生分析性状是受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差异可以由基因不同引起,也可以由环境不同引起。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变异的原因和类型.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有关。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变异。 教师: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有长有短,为什么?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并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体验探究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并运用获得的数据说明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4.举例说出遗传育种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及遗传育种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体验探究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并运用获得的数据说明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内容】 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爸 爸妈妈眼睛的性状都是双眼皮, 而两个孩子中,一个孩子是双眼 皮,另一个孩子是单眼皮。这说明 了什么? 思考: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 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 叫遗传。另一个孩子的性状 与双亲不同,是发生了变异

2.探究一种变异现象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 之间总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就 是生物的变异现象。引导学生阅读 课本P43内容,仔细观察图7-18 和图7-19各种变异现象,展示变 异现象的视频及图片,使学生认识 到变异的普遍性。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4-P45探究 一种变异现象活动内容,指导学生 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教师对学生 的讨论进行适当引导,并对讨论结 果进行小结。讨论以下问题: 1.根据两个品种花生种子在不同 长度范围内的数量分布状况,你能 得出什么结论? 2.把大花生种子种在贫瘠土壤里, 或者小花生种子种在肥沃土壤里, 结出的种子会怎样?你做出推测 的依据是什么? 3.从大花生中选择一粒饱满粒大 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一定 都是大的吗?为什么? 小结: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引起变 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变异可分 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自主阅读课本,观看视频及 图片,认识到生物变异的普 遍性。 阅读课本,设计探究活动, 完成探究活动,小组讨论得 出结论,思考回答老师问 题。 3.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6-P47应用 遗传变异培育新品种内容,播放遗 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相关视 阅读课本,观看视频及课 件,了解依据遗传变异原理 培育出的新品种。对课本中

表里的生物教案设计教案

教学 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借助工具书分辨字音和字形。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我”一直认为表里有生物是幼稚、可爱的表现。 重点 难点 1.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我”一直认为表里有生物是幼稚、可爱的表现。 教学 课时 一课时 1表里的生物 2 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①这句话交代了什么?]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 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3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句导读: “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是有根据的,是“我”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鸟叫、狗吠、蝉鸣、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都证实了“我”的论断。]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 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4[②这句话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我”小时候很幼稚,认为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 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转动,并且它坚硬的表盖里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句导读:把“这种声音”与“蝉鸣”“虫的歌曲”对比,可见“我”的观察很仔细。]一天,我对父亲说: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5[③这两句话运用的描写方 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 1 知识点详解 ? 2 ①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与环境。正是由于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才会产生凡是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的想法。 3 ?弦,读xián ,不要读成xuán 。 4 ②反问,这个句子表达了“我”对死的东西能发音产生的疑问,说明“我”认为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为下文认为表里有生物作了铺垫,也表现出小时候的“我”是一个很善于思考的孩子。 5 ③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准确地表现了“我”对父亲的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精选2019-2020年小学六年级上语文22表里的生物语文版习题精选第八十篇

精选2019-2020年小学六年级上语文22表里的生物语文版习题精选第八十篇 第1题【填空题】 说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______ 【答案】: 【解析】: 第2题【填空题】 给下面这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后来我见人就说______我有蟋蟀在钵子里______蝈蝈儿在葫芦里______鸟儿在笼子里______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______ 【答案】: 【解析】: 第3题【填空题】 阅读课文《表里的生物》语段,回答。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

“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找出文中的一对反义词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按要求写词语。 近义词:立即______ 呈现______ 增加______ 拒绝______ 反义词:清脆______ 美丽______ 自动______ 【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多音字组词。 和hé______ hè______ 调diào______ tiáo______ 【答案】:

【解析】: 第6题【问答题】 结合课文《表里的生物》,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 【答案】: 【解析】: 第7题【问答题】 阅读课文《表里的生物》选段,回答问题。 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答案】: 【解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