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理第十章至第十二章

生理第十章至第十二章

生理第十章至第十二章
生理第十章至第十二章

O(∩_∩)O~~生理十章至十二章

第十章神经(这章很重要)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①完整性(结构、功能)②绝缘性③双向性④相对不疲劳性

2.突触传递:神经元之间和神经元与效应细胞间相互联系与信息传递的特化结构和区域。

3.经典突触: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

4.突触传递的过程:

电—化学—电的传递过程

突触前末梢去极化—→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开—→钙离子进入突触前膜—→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出胞—→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突触后电位

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概念:突触后膜在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

机制:钠离子和钾离子跨膜移动,而且以钠内流为主形成的。

过程:突触前末梢去极化→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进入突触前膜→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出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膜对钠、钾通透性增强(主要钠离子内流)→突触后膜去极化(EPSP)→达到阈电位则产生动作电位。

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概念:突触后膜在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

机制:氯离子跨膜移动形成。

过程:突触前末梢去极化→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进入突触前膜→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出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膜对氯通透性增强→突触后膜超极化(IPSP)

7.胆碱能纤维:以Ach为递质的神经元纤维

8.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1单向传播.中枢延搁○2兴奋的总和○3兴奋节律的改变○4后发放○5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9.突触后抑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而引起。传入侧枝性抑制:传入神经纤维兴奋一个中枢神经元的同时,经侧枝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进而使另一个中枢神经元抑制,意义在于使不同中枢的活动协调起来。

回返性抑制:中枢神经元发出的冲动沿轴突外传的同时,还经轴突侧枝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该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轴突折返通过突触联系使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抑制,意义在于及时终止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或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同步化。

10特异投射系统:

1概念:经典的感觉传导路(嗅觉除外)上行到丘脑,在丘脑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换元后,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2特点: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功能: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11.非特异投射系统

概念:经典感觉传道路的第二级神经元的上行纤维经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经过多次换元,到达丘脑的髓板内核群,最后弥散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特点:弥散性投射

功能:不具备点对点的投射关系,不引起特定感觉,主要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

奋状态的作用

12.内脏痛的特点:①定位不准确,定性不清楚,最主要的特点

②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长,主要表现为慢痛

③中空内脏器官对扩张、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刺激敏感;对切割、烧灼等刺激则不敏感

④特别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心血管和呼吸等改变

⑤可伴有牵涉痛

13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引起远隔体表部位发生疼痛和痛觉过敏的现象

14.运动单位: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或脑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15.脊休克:

概念:人和动物的脊髓在与高位中枢之间突然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主要表现:①肌紧张性下降②血压下降③出汗被抑制④粪、尿积聚

产生原因:①不是损伤本身引起的,再次损伤不再产生

②是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调节的结果

16牵张反射

概念: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分类:腱反射和肌紧张

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表:腱反射与肌紧张比较

腱反射肌紧张

特点单突触反射多突触反射

收缩特点运动单位同步收缩运动单位交替收缩

传入纤维主要是Ⅰa类主要是Ⅱ类

别称位相性牵张反射紧张性牵张反射

意义了解神经系统的

维持姿势

功能状态

17.去大脑僵直:在动物(如猫)中脑上丘、下丘之间横断,会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抗重力肌(伸肌)的肌紧张亢进的现象。

18.与基底神经节损害有关的疾病

①运动过少而肌紧张增强如:帕金森病(黑质病变)

②运动过多而肌紧张降低如:舞蹈病(纹状体病变)

19. 1.小脑的生理分区

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

脊髓小脑:蚓部和半球中间部

皮层小脑:半球外侧部

20.前庭小脑

功能:控制身体平衡和眼球运动

损伤:平衡失调位置性眼震颤

21.脊髓小脑:

功能:调节肌紧张 协调随意运动

损伤:肌无力(人) 小脑性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

22.皮层小脑:

功能:形成运动计划 编制运动程序 ;损伤:可造成熟练动 作的缺失 23.自主神经系统组成: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24.自主神经的结构特征

① 交感神经起自脊髓(胸1-腰3)段灰质侧角,副交感起自脑干的脑神经核和脊髓(骶 2

-骶4)段侧角

②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

③交感神经兴奋时效应较广泛;副交感神经兴奋时效应较局限

④ 皮肤和肌肉的血管、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和肾只有交感神经支配

25.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

(1). 紧张性支配(2). 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3). 受效应器功能状态的影响

(4). 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交感:在环境急骤变化时,可动员机体许多器官的潜在能力以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

副交感:保护机体、休整恢复、促进消化、积蓄能量以及加强排泄和生殖等功能

26表: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

27.下丘脑的内脏调节功能

1. 体温调节

2. 水平衡调节

3. 对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4. 生物节律控制

5. 其他,如产生某些行为欲,调节摄食、饮水和性行为等

28.脑电图:自发脑电活动可用引导电极在头皮表面记录下来,临床上用特殊的电子仪器所

描记的自发脑电活动,称为脑电图

器官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循环 心率

心率

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

外周血管阻力 外周血管阻力

呼吸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呼吸道粘膜腺体分泌

消化 消化 消化

分泌粘稠的唾液 分泌稀薄的唾液

泌尿生殖 排尿 排尿

分娩 ;生殖 分娩 ;生殖

眼 扩瞳 缩瞳

皮肤 汗腺分泌;竖毛肌收缩

内分泌和代谢 肝糖原分解 胰岛素分泌

表: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

肾上腺髓质分泌激素

表: 正常人四种基本的脑电波

29表: 慢波睡眠与快波睡眠的比较

特 征 频率/Hz 8~13 14 ~ 30 0.5 ~ 3 4 ~ 7 波幅/μV 20~100 5 ~20 20 ~200 100 ~150 活 动 深 睡 睡眠 困倦

α

β

δ

θ 安静 闭眼

反应 慢波睡眠 快波(异相)睡眠

脑电图 慢波 快波

感觉 ↓ ↓ ↓ 肌反射及肌紧张 ↓ ↓ ↓

血压心率 低而稳 升/ 降

呼吸 慢而均匀 快而不均

眼球运动 无快速眼运动 有快速眼运动

做梦 少 7-10% 多 80%

生长素分泌 多 少

脑内蛋白质合成 少 多

意义 有利于生长和体力恢复 有利于神经发育

(唤醒阈高

) 补充:1.呆小症:胚胎时缺碘或生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婴幼儿易患呆小症(克汀病cretinism):智力低下、身材矮小。 甲状腺的自身调节:对一定范围内血碘浓度的变化,甲状腺具有自身摄碘及合成、释放甲状腺素能力的适应性调节,称为自身调节。 2.应激反应: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感染、创伤、失血、手术、冷冻等)时→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活动增强称应激反应,提高机体的耐受力 3.应急反应:紧急情况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的适应性反应(内分泌那章的)

.(>^ω^<)第十一章内分泌

1.激素:由内分泌腺和分散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是细胞与细胞之间

信息传递的媒介。 2.激素的分类:○

1胺类激素 ○2多肽和蛋白类激素 ○3脂类激素 3.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一)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

(二)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激素受体:是指靶细胞上能识别和特异性结合特定的配体(激素),并引起生物效应的蛋质。 (三)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

(四)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4.激素的细胞作用机制

(一)靶细胞的激素的受体;(二)细胞膜受体介导的激素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

第一信使:为激素,传递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信息

第二信使: 将细胞外的信息传递到细胞内的物质 如cAMP 、cGMP 、IP 3、DG 、Ca2+

5.膜受体主要有:1.GP耦联受体:核外效应(调节特定代谢)核内效应(调节基因转录)

2.酪氨酸激酶受体、酪氨酸激酶结合型受体: 调节物质代谢、细胞生长、

增殖、分化等过程。

3.鸟苷酸环化酶受体等:通过细胞内cGMP 的浓度变化而措施调节作用。 6.下丘脑与垂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密切,可视为下丘脑——垂体功能单位,包括下丘脑

-腺垂体系统(存在垂体门脉系统)和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

7.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能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素。

8.九种下丘脑调节肽主要作用

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 :促进促甲状腺素(TSH )释放

器官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循环 心率

心率

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

外周血管阻力 外周血管阻力

呼吸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呼吸道粘膜腺体分泌

消化 消化 消化

分泌粘稠的唾液 分泌稀薄的唾液

泌尿生殖 排尿 排尿

分娩 ;生殖 分娩 ;生殖

眼 扩瞳 缩瞳

皮肤 汗腺分泌;竖毛肌收缩

内分泌和代谢 肝糖原分解 胰岛素分泌

表: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

肾上腺髓质分泌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进促性腺激素LH(黄体生成素)、FSH释放

生长素释放激素(GHRH):促进GH释放

生长抑素(GHRIH )抑制GH释放,对LH,FSH,TSH,PRL及ACTH的分泌也有抑制作用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促进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

促黑素释放因子(MRF):促进MSH释放

促黑素释放抑制因子MIF:抑制MSH释放

催乳素释放因子(PRF)促进PRL释放

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 抑制PRL释放

9.腺垂体激素:四种TSH、ACTH、FSH和LH促腺,作用靶腺,形成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GH、PRL、MSH直接作用靶细胞发挥效应。

10.生长激素要点:

(一)人生长素的化学结构与人PRL (催乳素)十分相似,因此具有较弱的泌乳作用。GH种属差异。除猴GH外,其余动物的GH对人无效。

GH的分泌呈脉冲节律性(1~4h/脉冲),慢波睡眠时分泌明显增加。

(二)生长激素作用机制:GH在血中有游离型和结合型

①通过GH受体(GH-R)直接促进生长发育:②通过生长激素介质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间接促进生长发育。

★(三)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

1)促进生长;分泌异常:侏儒症:幼年缺乏GH ;巨人症:幼年GH分泌↑;肢端肥大症:成人GH↑;

2)代谢作用

①蛋白质合成↑、分解↓,正氮平衡。

②促进脂肪分解、氧化,过多则:酮症酸中毒、脂肪肝

③升高血糖:GH↑,B细胞衰竭-垂体性糖尿

3)参与应激:躯体重要的应激激素之一。

★11.催乳素生理作用

1)调节乳腺活动:促进乳腺发育,引起并维持泌乳

2)调节性腺功能:刺激LH受体生成。

小剂量PRL与促进卵巢雌激素、孕激素的合成。

大剂量PRL则有抑制作用。

闭经溢乳综合征:高PRL→GnRH↓→FSH、LH↓

PRL可促进男性前列腺及精囊的生长,增强LH对间质细胞的作用,使睾酮合成增加。3)参与应激反应:ACTH、GH、PRL

4)对免疫的调节作用:PRL可刺激淋巴细胞增殖,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T淋巴细胞又可产生PRL。

12.促黑(素细胞)激素MSH的生理作用:促进黑色素细胞中的酪氨酸转为黑色素,促进皮肤和毛发颜色加深。

★13.缩宫素(OT) 生理作用?

①对乳腺作用:射乳反射;维持哺乳期乳腺不萎缩

②促进子宫收缩

雌激素增强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

孕激素降低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

③对学习与记忆、痛觉调制、体温调节有作

第三节甲状腺的内分泌(内分泌第三节以后整理者:钟慧)

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原料:碘和甲状腺球蛋白(TG)

*部位:甲状腺上皮细胞*贮存:腺泡腔胶质

需甲状腺过氧化酶(thyroperoxidase, TPO)

步骤(1)滤泡聚碘:依靠钠-碘同向转运体继发主动转运(2)酪氨酸碘化:发生在TG的酪氨酸残基上(3)碘化酪氨酸缩合:Tyrosine+I2→MIT、DIT

MIT+DIT→T3、DIT+DIT→T4

二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1.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对CNS的发育及骨的生长影响大,与生长激素的促进作用有协同作用。

2.对代谢的影响1)增强能量代谢

机制:①与Na+-K+-ATP酶活性有关②脂肪酸氧化↑→产热↑

2)蛋白质代谢:T3与T4生理剂量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大剂量时则促进蛋白质的分解(骨骼肌蛋白分解→肌缩无力,骨组织蛋白分解→骨质疏松、血钙增加)。

3)糖代谢:促进糖吸收、糖异生、糖原分解、糖的利用

4)脂肪代谢:促进脂肪酸氧化,增强胰高血糖素对脂肪的分解和脂肪酸氧化。

胆固醇降解>合成。

3.对NS的影响:T3、T4促进CNS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4.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T3、T4可使心率、心输出量和作功↑T3能增加心肌细胞膜上的β受体的数量,增强肾上腺素刺激心肌细胞内cAMP的生成;促进肌质网Ca2+释放↑,增强心缩力。

5.其它:甲状腺素可增加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

甲状腺素对NE的溶解脂肪作用、GH的长骨生长作用具有允许作用。

甲状腺激素对维持正常的月经及泌乳也有作用。

三.甲状腺分泌的调节

(一)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

1.TRH的作用

下丘脑分泌的TRH经垂体门脉运输,作用于腺垂体TSH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促进TSH的合成与分泌。

2.TSH的作用

TSH的作用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刺激甲状腺腺细胞增生,腺体增大。

3.T3、T4的反馈调节

血液中游离的T3、T4浓度升高时,与腺垂体的TSH细胞核内特异受体结合:①诱导某种抑制性蛋白质的合成→TSH的合成与释放↓;②抑制TRH受体的合成→TRH受体数量↓→TRH作用↓。从而保持T3、T4浓度相对恒定。

(二)甲状腺的自身调节

对一定范围内血碘浓度的变化,甲状腺具有自身摄碘及合成、释放甲状腺素能力的适应性调节

(三)甲状腺功能的神经与免疫调节

环境影响(寒冷、应激等刺激)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

第四节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

一甲状旁腺素的生理作用:升高血钙,降低血磷

1.对骨的作用:动员骨钙入血

⑴快速效应:动员骨液中的钙入血⑵延缓效应:破骨细胞的活动↑、增生

2.对肾作用:促进肾小管对Ca2+的重吸收→尿Ca2+↓;抑制磷的重吸收→尿磷排出↑激活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的1-α羟化酶,促进25-羟VitD3转化成1,25-二羟VitD3。3.对肠道的作用:1,25-二羟VitD3促进小肠对Ca2+ 、磷的吸收

二甲状旁腺素分泌调节

1、主要受Ca2+浓度的调节钙受体

2、血磷↑→PTH ↑;Mg2+↓→PTH ↓;生长抑素→PTH ↓

三降钙素(calcitonin,CT)

1 生理作用:降低血钙和血磷

*抑制破骨细胞的活动。*加强成骨细胞活动,骨盐沉积。*抑制Ca2+、P、Na+、Cl-的重吸收。

2 分泌调节:(1)、主要受Ca2+浓度的调节(2)、进食使CT分泌增多

*PTH与CT对血钙调节的差别

四1,25-(OH)2VitD3

VitD3是胆固醇的衍生物,也称胆钙化醇,可由食物中摄取,也可由皮肤(7-脱氢胆固醇)合成。

(一)生理作用

1、对小肠的作用:促进小肠粘膜对Ca2+ 、磷的吸收

2、对骨的作用:增强成骨细胞的活动→骨钙沉积;增强破骨细胞的活动→骨钙溶解。

3、对肾的作用:促进Ca2+ 、磷的吸收

(二)分泌调节1、血钙和血磷水平2、PTH与肾羟化酶3、其它

第五节胰岛的内分泌

一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促进合成代谢

1. 调节物质代谢

a对糖代谢的调节:促进几乎所有组织细胞(脑除外),特别是肝、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贮存和利用。增加糖的去路,减少糖的来源,降低血糖。

b对脂肪代谢的调节:促进脂肪合成与贮存,抑制脂肪分解

c对蛋白质代谢的调节

○1促进蛋白质的合成○2抑制蛋白质分解,抑制肝糖异生,使氨基酸用于合成蛋白质。

d降低血钾,促进钾、Mg2+、磷酸根入细胞。

2. 调节能量平衡:在细胞和整体水平调节作用类似于瘦素,并能增强后者的作用.(增加能量消耗,抑制摄食)

二分泌调节:主要受血糖浓度调节

1、血糖↑→胰岛素↑→血糖↓

2、氨基酸(AA)和脂肪促进分泌

3、激素的作用

①胃肠激素:高血糖样肽和抑胃肽作用最强,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为间接作用(口服葡萄糖或AA引起的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大于静脉注射等量葡萄糖或AA。)

②GH、T3、T4、皮质醇、胰高血糖素→血糖↑→胰岛素↑③D细胞→GIH →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

4、神经调节:迷走N→ACh→M-R→胰岛素↑TRH、GHRH、CRH等→胰岛素↑三.胰高血糖素

(一)主要作用与胰岛素功能相反,促进分解代谢

胰高血糖素作用靶细胞,使胞内磷酸化酶、脂肪酶及与糖异生有关的酶系活化。

*1.促进肝糖原分解,糖异生→血糖↑;*2.促进脂肪分解,脂肪氧化→酮体↑;

*3.促进肝蛋白质分解,抑制其合成;

(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

1.血糖↓→胰高血糖素↑→血糖↑

2.饥饿→胰高血糖素↑→血糖↑

3.氨基酸(AA)↑→胰高血糖素↑

4.胰岛素、生长抑素→胰高血糖素↓

5.胃肠激素:促胃液素、缩胆囊素→胰高血糖素↑。促胰液素、SS→胰高血糖素↓

6.交感N作用→胰高血糖素↑;迷走N →胰高血糖素↓

第六节肾上腺内分泌

一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1.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促进糖异生、抑制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肝外组织蛋白质分解、促进脂肪分解2.影响水盐代谢

可降低肾小球入球小动脉阻力,促进肾脏排水: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可出现“水中毒”。可促进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和排钾,有弱的保钠排钾功能

3.其他

(1)对血细胞的作用

RBC、血小板、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2)循环系统:是维持血压稳定所必需

①通过对儿茶酚胺的允许作用②抑制有舒血管的PG的合成

③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④增强离体心肌的收缩力

(3)对胃肠道、肺、骨骼的影响

*增强胃酸及胃蛋白酶原分泌*促进胎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成

*抑制纤维和胶原合成,使皮肤变薄、血管变脆*抑制钙吸收,抑制骨生成

(4)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影响电活动和递质合成,CNS的功能↑影响胎儿和新生儿脑发育.

4.参与应激反应

二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

ACTH分泌呈日周期波动清晨6-8时分泌最高,午夜最少。

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轴

(1)ACTH的作用:①刺激糖皮质激素的分泌②诱导皮质激素合成酶的合成③刺激束状带与网状带C的生长发育(2)糖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和腺垂体的反馈调节(3)糖皮质激素的应激反应性调节

三肾上腺髓质激素作用

1.调节物质代谢::作用广泛,如E、NE均可促进葡萄糖的生成,但受体的差异,机制略不同。通过α受体促进糖原异生(α1)、减少胰岛素分泌(α2);通过β受体分解增强(β2)、脂肪分解(β1)、生热(β1)、胰岛素分泌增多(β2)、葡萄糖利用减少(β2)。E、NE动员脂肪,产热(β3)

2. 应急反应(emergency reaction):紧急情况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的适应性反应。反应灵敏、心活动增强、血重分布、呼吸增加、血糖升高、分解加强、脂肪分解加强等。

第七节其他腺体与组织的内分泌

1前列腺素的作用①TXA2:使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

②PGI2:抑制血小板聚集,舒血管

③PGE2:抑制胃酸分泌,增加肾血流量,促进排钠利尿。

④PGF2α: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⑤对体温调节、神经系统、及内分泌与生殖均有影响。

2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MT):是吲哚类中的代表,

*作用:1)对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与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活动有

抑制作用。切除后出现性早熟。

2)延缓衰老作用。为脑白金的主要有效成分对睡眠有促进作用,

*分泌:呈昼夜节律变化,白天少,黑夜多。与昼夜明光-暗光线刺激以及交感神经活动有关。

3 瘦素作用:调节体内脂肪贮存量和维持能量平衡。

(1)、瘦素可直接作用于脂肪细胞,抑制脂肪的合成,降低体内脂肪的贮存量,并动员脂肪,

使其贮存的能量转化和释放,避免肥胖发生。

(2)、瘦素可作用于下丘脑的弓状核,使摄食减少。

第十二章生殖

一、睾丸的功能

(一) 生精作用:睾丸曲细精管是生成精子的部位。人的精原细胞发育成精子约需2个月。

精子<0.2亿/ml精液,不易受孕。

(二)内分泌功能

睾丸间质细胞合成、分泌雄激素,主要是睾酮。

睾丸支持细胞合成、分泌抑制素。还存在一种与抑制素的结构近似物-激活素。

★二睾酮的生理作用

1.维持生精作用。

2.影响胚胎的分化,刺激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3.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和维持正常的性欲。

4.对代谢的影响: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增加钙磷沉积,促进骨骼、肌肉生长; 增强骨髓造血功能,使红细胞增多;并有引起水钠潴留的作用

三卵巢的功能

(一) 生卵:青春期后,一般1-2/15-20个卵泡/月发育成熟→排卵→黄体→白体。、

(二)分泌激素:排卵前卵泡分泌雌激素;排卵后黄体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卵泡还分泌少量雄激素和抑制素★四雌激素的主要作用

1.女性生殖器官

⑴卵巢:协同FSH促进卵泡发育,通过对下丘脑的正反馈作用,间接促进排卵。

⑵输卵管:增强其分泌和运动,利于精子与卵子的运行。

⑶子宫:促进子宫发育,内膜增殖处于增生期阶段;子宫颈腺分泌多而稀薄粘液,宫口松弛,利于精子穿行;分娩前,加强子宫平滑肌的兴奋性,提高对催产素的敏感性。

⑷阴道:增强阴道的抵抗力(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糖原含量↑→分解后使阴道分泌物呈酸性)。

2.乳腺和副性征

⑴促进乳腺发育。

⑵促进女性副性征的形成,并维持于成熟状态。

3.代谢

⑴促进蛋白质合成。

⑵促进成骨细胞、抑制破骨细胞活动,加速骨骼的生长,促进骨骺软骨的愈合。

⑶降低血浆胆固醇与β脂蛋白含量。

⑷促进醛固酮的分泌, 提高肾小管对ADH的敏感性,引起水钠潴留。

五孕激素的主要作用

(1) 调节腺垂体的分泌:

排卵前-LH高峰;排卵后:负反馈抑制.

(2)子宫:在雌激素的协同作用下,子宫内膜由增生期发展为分泌期,并维持于分泌期状态;

降低子宫平滑肌的兴奋性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即具有安宫保胎作用;使子宫颈腺分泌少而粘稠的粘液,形成粘液塞,不利于精子穿透,防止再孕(一些孕激素避孕药可能是以此而起作用的)。

(3)乳腺:促进乳腺腺泡和导管发育, 为分娩后泌乳准备条件。

(4)产热: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发生波动:排卵日短暂降低,排卵后升高0.5oC(依此作为判定排卵日的标志)。基础体温的升高与

(5)其他:孕激素也有促进女性副性征的形成、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但主要与妊娠有关。

六 卵巢周期与子宫周期的激素调节:

1. 卵泡期

卵泡早期:黄体期P(孕激素)、E (雌激素)分泌↑→ GnRH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 FSH ↓LH ↓ → P 、E 分泌↓→子宫内膜剥脱出血

卵泡晚期:GnRH ↑ FSH ↑LH ↑→雌激素和抑制素共同对腺垂体的负反馈调节→ GnRH ↓ FSH ↓LH ↓(尤FSH ↓) →优势卵泡发育→ E 分泌↑(第一分泌峰) →子宫内膜增值

→对下丘脑正反馈调节→FSH 、LH 分泌峰→排卵。

2.黄体期卵巢功能调节:

排卵→黄体→在LH 作用下,孕激素、雌激素分泌↑(雌激素第二分泌峰)→

若未受精:雌激素和孕激素对腺垂体与下丘脑负反馈调节→FSH ↓LH ↓→黄体退化→经血期(此时的黄体称为月经黄体);

若受精:hCG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黄体继续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还分泌松弛素(抑制子宫平滑肌的收缩),此时的黄体称为妊娠黄体。(内分泌第三节以后整理者:钟慧)

各章所占分值:希望大家可以参考这个,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期末取得好成绩

生理总课时数:86课时; X=各章课时数 计算方法:各章所占分值= (x/86)*100

第一章:2/86 *100=2.32

第二章:9.30

第三章:6.97

第四章:18.6(好好看哈)

第五章:9.30

第六章:6.97

第七章:4.65

第八章:11.62

第九章: 2.2

第十章:16.28(好好看)

第十一章:9.30

第十二章:2.23

2010年12月25日

Happy christmas to

my dear classmates!

生理补充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因此章比重大,可能考论述或简答,故加以补充)类别腱反射肌紧张

概念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

的牵张反射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特点单突触反射多突触反射

收缩运动单位同步收缩运动单位交替收缩

传入

纤维

主要是Ⅰa类主要是Ⅱ类

别称位相性牵张反射紧张性牵张反射

意义了解神经系统的

功能状态

维持姿势

第十一章内分泌(重点:激素的生理功能与调控)

1.内分泌 (endocrine):指由内分泌细胞将所产生的激素直接分泌到体液中,并以体液为媒

介对靶细胞产生效应的一种分泌形式。

2.激素(hormone):由内分泌腺和分散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是细胞

与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媒介。

3内分泌系统的一般作用

⑴维持内环境稳态

⑵调节新陈代谢(物质和能量代谢)

⑶促进细胞分化成熟及器官生长发育和功能

⑷调控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生殖活动

4允许作用:有的激素本身不能直接对某些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生理效应,但有它的存在,可使另一激素的作用明显加强。

5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一)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 (二)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三)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 (四)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6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

1)促进生长对骨骼、肌肉及内脏器官作用为显著。

2)代谢作用:蛋白质合成↑ ;促进脂肪分解氧化;

影响糖利用;促进微量元素摄取和利用

GH分泌的调节

* 下丘脑激素的双重调节* 反馈调节 * 其他

慢波睡眠→GH↑;异相睡眠→GH↓

血糖↓氨基酸↑脂肪↑→GH↑

运动、应激、T3T4、性激素↑→GH↑

7催乳素(prolactin,PRL)生理作用

1)促进乳腺发育,引起并维持泌乳 2)对性腺的作用

3)参与应激反应 4)对免疫的调节作用

缩宫素即催产素(oxytocin,OT) 生理作用

①射乳反射维持哺乳期乳腺不萎缩②促进子宫收缩

③对学习与记忆、痛觉调制、体温调节有作用

催乳素和催产素的区别:

①催乳素由腺垂体分泌;催产素由神经垂体分泌

②催乳素促进乳汁分泌;催产素促进乳汁排出

8升压素(vasopression,VP)即ADH

1、生理剂量:抗利尿作用

2、大剂量:收缩外周小A

9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1.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对CNS的发育及骨的生长影响大,与生长激素的促进作用有协同作用。

2.对代谢的影响

1)增强能量代谢2)蛋白质代谢,T3与T4生理剂量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大剂量时则

促进蛋白质的分解3)糖代谢既能升高血糖又能降低血糖4)脂肪代谢促进脂肪酸氧化,增强胰高血糖素对脂肪的分解和脂肪酸氧化

3.对NS的影响

T3、T4促进CNS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4.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T3、T4可使心率、心输出量和作功↑,T3增加cAMP的生成,增强心缩力

5.其它

增加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允许作用;维持正常的月经及泌乳

10.胰岛素生理作用:促进合成代谢

1. 调节物质代谢

1)对糖代谢的调节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利用

②促进糖原合成,抑制分解

③抑制糖异生,促进葡萄糖变成脂肪酸

2)对脂肪代谢的调节:

促进脂肪合成与贮存,抑制脂肪分解

3)对蛋白质代谢的调节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

2. 调节能量平衡

11.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促进分解代谢

*1.促进肝糖原分解,糖异生→血糖↑;

*2.促进脂肪分解,脂肪氧化→酮体↑;

*3.促进肝蛋白质分解,抑制其合成;

12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1.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促进蛋白质脂肪分解升高血糖;向心性肥胖

2.影响水盐代谢

促进肾脏排水;保钠排钾

3.其他 1)影响血细胞 2)影响循环系统

3)影响胃肠道、肺、骨骼 4)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4参与应激反应

13 应急:特殊刺激使机体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为主、全面提高适应能力的反应。

应激:特殊刺激使机体以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活动为主、增加机体耐受力的反应。第十二章生殖(课时少,所占分值少,有余力的同学看看小知识点以备选择)睾酮的生理作用

1.维持生精作用。

2.影响胚胎的分化,刺激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3.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和维持正常的性欲。

4.对代谢的影响:促进骨骼、肌肉生长;使红细胞增多;引起水钠潴留

雌激素合成的双重细胞学说:内膜细胞,颗粒细胞

雌激素的主要作用,孕激素的主要作用(太多了,有余力就看课本吧,没时间就别看了)

中山大学病理生理学练习题——第十二章 休克

第十二章休克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MSOF病人的新陈代谢改变: A. 全身能量消耗增加 B. 糖、脂肪利用障碍 C. 肌肉蛋白分解加强.尿素氮升高 D. 出现负氮平衡 E. C02产生减少 2.休克的下列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甚至昏迷 B. 呼吸急促、脉搏细速 C. 血压均下降 D. 面色苍白或潮红、紫绀 E. 尿少或无 3.失血性休克早期时,最易受损的器官是: A. 心 B. 脑 C. 肾 D. 肺 E. 肝 ( 1 )休克的现代概念是 A. 休克是剧烈的震荡或打击 B. 休克是急性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所致的周围循环衰竭 C. 休克是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脸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脉搏细速、尿量减少及血压降低 D. 休克是由于急性循环障碍使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 E. 休克是机体对外来强烈刺激调节功能的丧失 ( 2 )成年人急性失血多少才能引起失血性休克 A.100ml B.1500ml C.2000ml D.2500ml E.3000ml

( 3 )下列哪一类不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原因 A. 失血 B. 烧伤 C. 挤压伤 D. 感染 E. 脱水 ( 4 )高排低阻型休克最常见于下列哪一类休克 A. 失血性休克 B. 烧伤性休克 C. 心源性休克 D. 感染性休克 E. 创伤性休克( 5 )微循环的营养通路是 A. 微动脉后微动脉直通毛细血管微静脉 B. 微动脉后微动脉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C. 微动脉后微动脉直通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D. 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6) 正常微循环中,经常开放的通路指 A. 直捷通路 B. 迂回通路 C. 营养通路 D. 动静脉短路 E. 以上都不是 (7 )正常微循环的血流调节主要与 A. 交感神经的支配有关 B.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自身节律性舒缩有关 C. 局部体液因素有关 D.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收缩有关 E. 全身体液因素有关 (8 )休克时血压下降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 心功能不全 B. 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 C.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后衰竭 D. 血液中儿茶酚胺过低 E. 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流不足 (9 )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的变化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微动脉收缩 B. 后微动脉收缩 C.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D. 动静脉吻合支收缩 E. 微静脉收缩 (10 )休克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 强烈兴奋 B. 先兴奋后抑制,最后衰竭 C. 强烈抑制 D. 先抑制后兴奋 E. 改变不明显 (11 )休克早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呼吸生理-呼吸调节

呼吸生理-呼吸的调节 呼吸运动是一种节律性的活动,其深度和频率随体内、外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例如劳动或运动时,代谢增强,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大,摄取更多的O2,排出更多的CO2,以与代谢水平相适应。呼吸为什么能有节律地进行?呼吸的浓度和频率又如何能随内、外环境条件而改变?这些总是是本节的中心。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呼吸中枢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多年来,对于这些细胞群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分布和呼吸节律产生和调节中的作用,曾用多种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如早期的较为粗糙的切除、横断、破坏、电刺激等方法,和后来发展起来的较为精细的微小电毁损、微小电刺激、可逆性冷冻或化学阻滞、选择性化学刺激或毁损、细胞外和细胞内微电极记录、逆行刺激(电刺激轴突,激起冲动逆行传导至胞体,在胞体记录)、神经元间电活动的相关分析以及组织化学等方法。有管些方法对动物呼吸中枢做了大量的实验性研究,获得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形成了一些假说或看法。 (一)呼吸中枢 呼吸中枢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等部位。脑的各级部位在呼吸节律产生和调节中所起作用不同。正常呼吸运动是在各级呼吸中枢的相互配合下进行的。 1.脊髓脊髓中支配呼吸肌的运动神经元位于第3-5颈段(支配膈肌)和胸段(支配肌间肌和腹肌等)前角。很早就知道在延髓和脊髓间横断脊髓,呼吸就停止。所以,可以认为节律性呼吸运动不是在脊髓产生的。脊髓只是联系上(高)位脑和呼吸肌的中继站和整合某些呼吸反射的初级中枢。 2.下(低)位脑干下(低)位脑干指脑桥和延髓。横切脑干的实验表明,呼吸节律产生于下位脑干,呼吸运动的变化因脑干横断的平面高低而异(图5-17)。 在动物中脑和脑桥之间进行横切(图5-17,A平面),呼吸无明显变化。在延髓和脊髓之间横切(D 平面),呼吸停止。上述结果表明呼吸节律产生于下位脑干,上位脑对节律性呼吸不是必需的。如果在脑桥上、中部之间横切(B平面),呼吸将变慢变深,如再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吸气便大大延长,仅偶尔为短暂的呼气所中断,这种形式的呼吸称为长吸呼吸。这一结果是提示脑桥上部有抑制吸气的中枢结构,称为呼吸整中枢;来自肺部的迷走传入冲动也有抑制吸气的作用,当延髓失去来自这两方面对吸气活动的抑制作用后,吸气活动不能及时中断,便出现长吸呼吸。再在脑桥和延髓之间横切(C平面),不论迷走神经是否完整,长吸式呼吸都消失,而呈喘息样呼吸,呼吸不规则,或平静呼吸,或两者交替出现。因而认为脑桥中下中有活化吸气的长吸中枢;单独的延髓即可产生节律呼吸。孤立延髓的实验进一步证明延髓可独立地产生节律呼吸。于是在20-50年代期间形成了三级呼吸中枢理论;脑桥上部有呼吸调整中枢,中下部有长吸中枢,延髓有呼吸节律基本中枢。后来的研究肯定了早期关于延髓有呼吸节律基本中枢和脑桥上部有呼吸调整中枢的结论,但未能证实脑桥中下部存在着结构上特定的长吸中枢。 近年来,用微电极等新技术研究发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有的神经元呈节律性放电,并和呼吸周期相关,这些神经元被称为呼吸相关神经元或呼吸神经元。这些呼吸神经元有不同类型。就其自发放电的时间而言,在吸气相放电的为吸气神经元,在呼气相放电的为呼气神经元,在吸气相放电并延续至呼气相的为吸气-呼气神经元,在呼气相放电并延续到吸气相者,为呼气-吸气神经元,后两类神经元均系跨时相神经元。 在延髓,呼吸神经元内主要集中在背侧(孤束核的腹外侧部)和腹侧(疑核、后疑核和面神经后核附

5病理学第十二章 休克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

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 第十二章休克 1、何谓休克?休克的常见病因有哪几方面?休克发生有哪几个始动环节?最后导致休克发生的共同基础与发病环节(或休克的本质)就是什么?将休克的病因与始动环节结合起来可将休克分为哪几类?各类的始动环节就是什么?常见于哪些情况?若按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分类,休克又可分为哪几类?低动力型休克与高动力型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有哪些? 答:休克就是指机体在各种强烈致病因子(如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的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各重要生命器官与细胞发生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 休克的常见病因有以下几方面:①失血与失液;②烧伤;③创伤;④感染;⑤过敏;⑥心力衰竭等。 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有:①血容量减少;②血管床容量增加;③心泵功能障碍。 最后导致休克发生的共同基础与发病环节就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微循环障碍。 将休克的病因与始动环节结合起来可将休克分为: ①低血容量性休克:始动环节:血容量减少。常见于失血、失液、烧伤、创伤等。 ②血管源性休克:始动环节:血管床容量增加。常见于感染、过敏、神经源性(如脑部、脊髓损伤或麻醉,以及创伤患者的剧痛等)。 ③心源性休克:始动环节:心泵功能障碍。常见于心肌源性(如心肌梗死、心肌病、严重心律失常等)与非心肌源性(如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肺动脉栓塞等)。 按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分类,休克常可分为: ①低动力型休克(或称低排高阻型休克,或称冷休克) ②高动力型休克(或称高排低阻型休克,或称暖休克) 低动力型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外周小血管收缩,总外周阻力增高,心排出量降低。 高动力型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外周小血管扩张,总外周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增加,心排出量增加,但微循环有效灌流量仍减少。 2、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因、发病机制与临床心血管表现特点有哪些?何谓血管源性休克?答:病因:失血、失液、烧伤、创伤等。 发病机制:大量体液丢失与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静脉回流不足,心排出量减少与血压下降。 临床心血管特点:三低一高。中心静脉压(CVP)降低;心排出量(CO)降低;动脉血压(BP)降低(包括肺动脉楔压PAWP降低。);外周阻力(PR)增高。 血管源性休克(或称分布性休克,或称低阻力性休克)就是指由于外周血管扩张,血管床容量增加,大量血液淤滞在扩张的小血管内,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休克。 3、微血管包括哪些血管?分别发挥什么作用? 答:微血管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与微静脉。 微动脉与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又称前阻力血管,参与调整全身血压与血液分配,决定微循环的灌人血量。 真毛细血管又称交换血管,在该部位进行血管内外物质的交换。 直捷通路的血液可迅速回到静脉,较少进行物质交换。

《生理学》试卷第12章

《生理学》试卷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关于兴奋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D ). A、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并产生反应的能力 B、神经组织、肌肉组织和腺体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C、阈值的大小和组织兴奋性的高低呈反变关系 D、引起组织兴奋的阈值愈大其兴奋性愈高 2、阈值是指( E ) A、用最小刺激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 B、刺激时间不变,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刺激强度 C、刺激时间不变,能引起组织最大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D、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不变,能引起组织的最适作用时间 E、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3、关于内环境的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绝对平衡的状态 B、揭示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的规律 C、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D、有机体内部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动态平衡过程 E、机体一切调节活动最终的生理学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4、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E ) A、调节幅度小 B、反应速度慢 C、作用广泛持久 D、调节敏感性差 E、作用迅速、准确和持久 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C ) A、适应 B、反应 C、反射 D、正反馈 E、负反馈 6、在下列各种情况中,属于自身调节的是( E ) A、血糖水平维持相对恒定 B、血糖PH维持相对恒定 C、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D、全身血压维持相对恒定 E、当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维持相对恒定 7、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E ) A、排尿反射 B、排便反射 C、血液凝固 D、分娩过程 E、减压反射 8、下列关于负反馈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是一个闭环系统 B、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无关 C、是维持内环境的重要调节形式 D、反馈信号能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

最新生理学-第10章-自测

一、单选题(共1560 题,每题 1 分)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组离子的通透性? A.Na+,K+,Cl-,尤其是对K+ B.Ca2+,K+,Cl- ,尤其是对Ca2+ C.Na+,K+,尤其是对Na+ D.K+,Cl-,尤其是对Cl- E.K+,Ca+,Na+,尤其是对Ca2+ 正确答案:C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形成过程中,共同的是: A.突触前膜均发生去极化 B.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的性质一样 C.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的改变一样 D.突触后膜均发生去极化 E.突触后膜均发生超极化 正确答案:A 3.关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突触传递的特征,正确的是: A.双向传递 B.不易疲劳 C.有一定的时间延搁 D.电位变化不能总和 E.突触前、后神经元的兴奋节律不变 正确答案:C 4.关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突触传递的特征,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单向性传递 B.兴奋节律改变 C.对内环境变化不敏感 D.电位变化可总和 E.有后发放现象 正确答案:C 5.能产生兴奋总和效应的神经元联系方式是: A.聚合式联系 B.辐散式联系 C.环状联系 D.连锁式联系 E.侧支式联系 正确答案:A 6.突触后抑制的产生是由于: A.突触前膜去极化 B.突触前膜超极化 C.突触后膜去极化 D.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 E.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正确答案:E 7.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

A.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 B.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C.后膜超极化 D.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E.后膜电位变化的幅度增加 正确答案:A 8.丘脑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A.调节内脏功能 B.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C.协调随意运动 D.调节肌紧张 E.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正确答案:B 9.躯体感觉的皮层代表区主要位于: A.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岛叶皮层 D.颞叶皮层 E.边缘系统 正确答案:B 10.正常成人在安静、清醒、闭目状态时所记录到的脑电波一般表现为: A.α波 B.β波 C.θ波 D.δ波 E.慢波 正确答案:A 11.当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 A.梭外肌收缩 B.梭内肌收缩 C.梭外肌和梭内肌同时收缩 D.肌梭传入冲动增加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A 12.肌梭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 A.梭外肌收缩 B.梭内肌紧张性降低 C.γ纤维传出冲动减少 D.梭外肌受到牵拉 E.梭外肌松弛 正确答案:D 13.脊休克时脊髓反射减弱或消失,其原因是: A.损伤性刺激对脊髓的抑制作用 B.脊髓中的反射中枢被破坏

第十二章 内分泌系统-生理学-中大

第十二章内分泌系统 (Endocrine System) 本章导读 当熟知了人体各器官系统在神经系统调控整合下,齐心协力地奏出动听的"生命进行曲"后,您知道人体内的内分泌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吗?内分泌系统由人体各内分泌腺和分布于全身各组织的内分泌细胞组成,它通过分泌高效能的化学物质──激素来实现其对机体生理功能和内环境稳态的调控作用。别看它们其貌不扬,但在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与行为等方面具有惊人的本领,是维持基本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人体内六个主要的内分泌腺是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腺的胰岛、肾上腺及性腺。 脑垂体作为内分泌腺的"首领",除通过释放促激素有的放矢地管理着甲状腺、肾上腺及性腺外,还分泌某些专门负责骨骼生长、乳腺成熟与泌乳、命令黑色素细胞工作、管理肾脏排尿、升高血压和催产的激素。 甲状腺激素不像脑垂体激素那样专职,它的作用广泛,全面指挥和影响着人体各项生理功能,例如通过促进新陈代谢,命令蛋白质、脂肪、糖类充分"燃烧",释放出维持生命的能量;并与生长激素相互配合,让身体长得更健美结实;还能加强心跳,提高消化力,防止贫血,增强大脑智力和肌肉收缩。 胰腺中的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两者相互协调与制约,共同维持机体血糖的平衡。 肾上腺分泌的盐、糖皮质激素分别调控着机体三大营养物质及水盐代谢,并在应激、造血、抗炎与抗过敏,以及升高血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作为强心剂,在生命垂危时维持血压和加强心脏的收缩。 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维生素D这三种激素默契配合,调节正常钙、磷代谢,从而维持骨骼坚硬的性质。 另外,健康人体内的前列腺素及褪黑素能配合其他内分泌腺一起工作,协调体内的许多生命环节。身体内的内分泌腺分散地定居于身体各处,但它们的工作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同机体其他器官一样,受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司令部"大脑皮层的统帅。大脑与内分泌腺之间的联系非常巧妙,一种方式是由脑发出神经直接支配内分泌腺;另一种是通过下丘脑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指挥脑垂体,再由脑垂体运用它的激素管辖其他靶腺;相反,其他内分泌腺又通过反馈机制影响腺垂体或下丘脑的功能。这就保证了内分泌腺可根据机体实际需要合成释放激素,维持血中激素的动态平衡,从而保持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由上可见,内分泌是人体内一个多么奇异深邃的系统,具有各式各样的奇异功能。一旦某个内分泌腺发生疾病,将会引起一些稀奇古怪的病症。人们常说的巨人症、侏儒症、肢端肥大症、尿崩症、呆小病,糖尿病、骨质疏松及佝偻病;还有不太熟悉的柯兴氏综合症、阿狄森氏病、西蒙氏病等都是相应的内分泌激素紊乱的结果。所以在学习内分泌生理学知识的过程中要结合分析临床病症,为今后学习内分泌病理学、内分泌药理学以及临床内分泌学奠定扎实的基础。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内分泌基本理论与激素测定技术的突破,内分泌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新激素、新理论、新病种层出不穷,多项科研成果荣获了世界最高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因此,医学生在学习内分泌生理学基本知识的同时,要结合目前内分泌学领域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发展迅速并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特征,进行创新性、研究性地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节概述 (Overview) 内分泌系统是由机体各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所构成的信号系统。它既能独立地完成信息传递,又能与神经系统在功能上紧密联系,相互配合,共同调节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包括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性腺及松果体和胸腺。内分泌细胞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器官中,如消化道粘膜、心、肺、肾、皮肤、胎盘,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下丘脑等。这些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依靠分泌一类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激素(hormone),在细胞与细胞之间进行化学信息传递,发挥其调节作用。内分泌系统庞大,分泌的激素种类繁多,作用广泛,涉及到生命进程中的所有组织器官。人的内分泌系统主要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水及电解质平衡、生殖与行为等基本生命活动,还参与个体情绪与

生理学试题12生殖

第十二章生殖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女性副性征的是( )B A.乳腺发达B.喉结突出C.骨盆宽阔 D.皮下脂肪丰满E.音调高 2.关于睾丸的生精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B A.支持细胞生成精子B.原始的生精细胞为精原细胞 C.到老年期无生精功能D.精子生成的适宜温度37℃ E.X线照射可促进生精作用 3.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髓造血的激素是( )D A.糖皮质激素B.雌二醇C.孕激素 D.雄激素E.醛固酮 4.结扎输精管后将导致( )D A.无精子产生,副性征消失B.有精子产生、副性征消失C.精子排出受阻,性功能受影响D.精子排出受阻、性功能不受影响E.精子排出受阻,副性征消失 5.关于卵巢的生卵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E A.成年女性卵巢中有数万个初级卵泡B.FSH促进卵泡生长发育成熟C.育龄妇女通常每月有一个卵泡成熟D.卵子受精后黄体继续发育E.排卵后的残存卵泡即无功能 6.卵泡刺激素可促进( )A A.卵泡发育成熟B.排卵和黄体形成 C.子宫内膜增生分泌D.睾丸分泌雄激素 E.子宫内膜脱落形成月经 7.关于雌激素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A A.使子宫内膜增生,腺体分泌B.激发并维持女性副性征 C.提高子宫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D.促进保H2O、保Na+ E.促进阴道上皮增生,角化并合成糖原 8.关于月经的下述说明中,错误的是( )D A.育龄妇女每月一次子宫内膜脱落出血、阴道流血 B.青春期前下丘脑、腺垂体未发育成熟无月经 C.女子12~14岁开始,首次月经,称初潮 D.45~50岁妇女由于子宫萎缩,进入绝经期

E.月经周期受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调节 9.育龄妇女排卵时间在( )D A.分泌期中间B.基础体温最高时C.月经期中间D.增生期末E.月经停止后第14天前后 10.形成子宫内膜崩溃、脱落,出现月经的直接原因是( )C A.腺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减少B.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迅速增加C.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迅速减少D.雌激素分泌增加,孕激素分泌减少E.雌激素分泌减少,孕激素分泌增加 11.正常月经周期中出现黄体生成素分泌高峰是由于( )B A.促卵泡激素的作用B.雌激素的正反馈作用 C.雌激素的负反馈作用D.孕激素的正反馈作用 E.孕激素的负反馈作用 12.引起卵巢排卵的原因主要是血中呈现( )D A.雌激素高峰B.孕激素高峰C.卵泡刺激素高峰D.黄体生成素高峰E.雌激素、孕激素降低 13.保证胚泡着床,维持妊娠的激素是( )B A.雌激素B.孕激素C.催乳素D.催产素E.生长素14.结扎输卵管后的妇女( )E A.不排卵、有月经B.不排卵,无月经 C.仍排卵、无月经D.仍排卵、有月经、能受精 E.仍排卵、有月经、不能受精 15.妊娠后期血中高浓度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来自( )B A.肾上腺皮质B.胎盘C.卵巢D.卵泡E.妊娠黄体二、多项选择题 1.睾酮的作用是( )ABDE A.刺激男性附性器官生长发育并出现副性征 B.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骼肌生长 C.促进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 D.刺激曲细精管产生精子,维持性欲 E.增强骨髓造血功能 2.雌激素的作用有( )BCDE A.促使子宫平滑肌增厚B.降低子宫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 C.刺激乳腺腺泡的发育D.促进子宫内膜增生 E.促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合成糖原

病理生理学地的题目库第十二章DIC

第十二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A型题 2.DIC时血液凝固功能异常表现为(0.199,0.34,03临床) A.血液凝固性增高 D.血液凝固性先降低后增高 B.血液凝固性降低 E.血液凝固性增高和降低同时发生 C.血液凝固性先增高后降低 [答案] C [题解] 在DIC发病中,早期凝血过程被激活,血液处于高凝阶段,形成大量微血栓。随着凝血过程的激活,凝血物质不断被消耗,同时继发性纤溶活性不断地增强,故在DIC 晚期时血液又转为低凝状态,临床发生多器官明显出血。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特征是 A.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 D.纤溶亢进 B.凝血酶原的激活 E.凝血功能异常 C.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 [答案] E [题解]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特征是凝血功能异常,包括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和消耗,凝血酶原的激活,纤溶系统的亢进。 4.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最常见的疾病是 A.败血 症D .胰腺癌 B.宫内死 胎 E.器官移植 C.大面积烧伤 [答案] A [题解] 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常见病有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妇产科疾病、创伤及手术。其中感染性疾病居首位,约占所有原发病的1/3。 5.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触发是由于组织细胞损伤释放出的组织因子与下列哪一凝血因子结合而开始的? A.凝血因子 Ⅹ D.凝血因子 Ⅷ B.凝血因子 Ⅸ E.凝血因子Ⅶ C.凝血因子Ⅺ [答案] E [题解] 外源性凝血系统是由于损伤组织细胞释放出组织因子并与凝 血因子Ⅶ结合而开始的。 7.激活的凝血因子Ⅶa与组织因子(TF)复合物可激活

A.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Ⅹ D.凝血因子Ⅺ和凝血因子Ⅻ B.凝血因子Ⅹ和凝血因子Ⅸ E.凝血因子Ⅸ和凝血因子Ⅺ C.凝血因子Ⅲ和凝血因子Ⅷ [答案] B [题解] Ⅶa-TF复合物既可激活Ⅹ因子(传统通路),也可激活Ⅸ因子(选择通路),从而启动凝血反应。 8.内皮细胞受损,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是通过活化 A.凝血酶 原 D.Ⅻ因子 B.维蛋白 原 E.组织因子 C.钙离子 [答案] D [题解] 多种病因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使内皮胶原暴露,因其表面带有负电荷,因此血流中的带正基团的因子Ⅻ与其结合,转变为有活性的因子Ⅻa,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10.导致DIC发病的关键环节是 A.组织凝血因子大量入 血 D.纤溶酶原激活物生成增加 B.凝血因子Ⅻ的激 活 E.凝血因子Ⅴ的激活 C.凝血酶生成增加 [答案] C [题解] 各种不同的病因可通过不同的途径激活体内的外源性凝血途径和(或)内源性凝血途径而诱发DIC,外源性凝血途径或内源性凝血途径激活的关键环节是血浆中凝血酶原的激活物—凝血酶生成增加。 15.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诱发DIC的机制是 A.机体抗血栓形成能力降 低 D.继发细菌感染 B.激活凝血酶 原E.增加组织因子的释放 C.激活纤维蛋白 原 [答案] A [题解]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使活化的凝血因子、FDP、细菌、毒素、异物等不能及时清除,机体抗血栓形成能力降低。 16.肝功能严重障碍诱发DIC与下列哪一过程无关? A 抗凝血酶-Ⅲ生成减 少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3.体液是人或动物机体所含液体的总称。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和组织间液。细胞外液又称为内环境。 4.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5.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如温度、pH值等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6.稳态的意义:是细胞行使正常生理功能以及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生理功能的调节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我调节。 8.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的反射弧。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9.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体液调节分为:远距分泌(又称全身性体液调节)、旁分泌(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自分泌、神经分泌。 10.自身调节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11.神经调节的作用迅速、定位准确、持续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的作用相对缓慢、广泛、持久,对于调节一些相对缓慢的生理过程。自身调节作用较小,仅是对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三者互相协调配合,使得机体各项功能活动的调节更加完善。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简单物理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2.影响单纯扩散的因素:①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②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差③温度 3.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进行的跨膜转运。 4.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特异性高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 5.经通道的易化扩散是指带电离子顺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具有以下特征:①离子的选择性②转运速度快③门控特性 6.主动转运特点:①耗能②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7.原发性主动转运 钠-钾泵:实质:①一种特殊的蛋白质②具有ATP酶的活性③分解ATP释放能量④供Na+、K+逆浓度梯度运输。 特点:钠泵每水解1分子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细胞外,2个K+移入细胞内。 钠泵活动的意义:①建立和维持的Na+、K+在细胞内外的浓度梯度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②细胞内高K+浓度是细胞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的③维持细胞内液的正常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④细胞外较高的Na+浓度所贮存的势能可用于其他物质⑤具有生电作用

(完整word版)生理学知识点及历年考研真题解析2016 第12章生殖

第十二章生殖 考查内容: 1. 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睾丸功能的调节; 2. 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卵巢周期和子宫周期(或月经周期),雌激素及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功能的调节,月经周期中下丘脑-腺垂体-卵巢-子宫内膜变化间的关系;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知识点1:睾丸的内分泌功能 一、间质细胞:雄激素(睾酮) A型题 1.(2004)睾丸间质细胞的生理功能是: A 分泌雄激素 B 营养和支持生殖细胞 C 起血睾屏障作用 D 产生精子 E 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 答案:A 层次:记忆考点:睾丸内分泌功能 解析:睾丸间质细胞具有分泌雄激素的功能。 2.(2007)下列关于睾丸生理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储存精子 B 促使精子成熟 C 输送精子 D 分泌雄激素 答案:D 层次:记忆考点:睾丸的生理功能 解析:睾丸具有生成精子和合成分泌雄激素的作用。 3.(2013)灭活睾酮的器官是: A 肝脏 B 肾脏 C 肺脏 D 靶组织细胞 答案:A 层次:记忆考点:雄激素的灭活 解析:血液中的睾酮大部分在肝脏被代谢灭活,然后经尿排出。 C型题 A 性激素 B 皮质醇 C 二者均有 D 二者均无 4.(1993)肾上腺皮质可分泌的激素有:C 答案:C 层次:记忆考点:肾上腺皮质的内分泌功能

解析:肾上腺皮质的球状带主要分泌盐皮质激素(醛固酮),束状带和网状带主要分泌糖皮质激素(皮质醇)和少量性激素。 5.(1993)性腺可分泌的激素有:A 答案:A 层次:记忆考点:性腺的生理功能 解析:性腺的生理功能包括生成生殖细胞和合成分泌性激素。 二、支持细胞:抑制素(抑制卵泡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知识点2:雄激素 一、生物学作用 影响胚胎分化 维持生精作用 促进附性器官的生长、维持性欲 对代谢的影响:促进蛋白质合成 A型题 6.(1990)雄激素的作用,哪项是错误的: A 刺激雄性附性器官发育,并使之维持在成熟状态 B 刺激男性副性征出现 C 促进肌肉与骨骼生长,使男子身高在青春期冲刺式生长 D 分泌过盛,可使男子身高超出常人 E 维持正常的性欲 答案:D 层次:理解考点:雄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解析:雄激素会导致骨骺与长骨的融合,因此,雄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骨骺的提前融合,不会使身高增加。 X型题 7.(1990)对人体生长和发育有影响的激素有: A 生长激素 B 性激素 C 甲状腺激素 D 肾上腺素 答案:ABC 层次:理解考点:影响生长发育的激素 解析:影响生长发育的激素包括生长激素(选项A正确)、甲状腺激素(选项C 正确)、胰岛素、性激素(选项B正确)等。

第十章-呼吸系统编写书稿

第十章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学习目标:掌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患儿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及护理措施,熟悉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一节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时期易患呼吸系统疾病与其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和免疫特点有密切的关系。呼吸系统以环状软骨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 一、解剖特点 (一)上呼吸道 1.鼻鼻腔无鼻毛,鼻道狭窄,粘膜柔嫩,血管丰富,感染后粘膜易充血、肿胀,造成鼻塞,影响吮乳,导致呼吸困难或张口呼吸。 2.鼻窦上颌窦及筛窦在2岁后迅速增大,至12岁充分发育。额窦2~3岁开始出现,12~13岁才发育。鼻腔粘膜与鼻窦粘膜相连续,鼻窦口相对大,故年长儿急性鼻炎常累及鼻窦,以上颌窦炎及筛窦炎最常见。 3.鼻泪管和耳咽管婴幼儿鼻泪管短,开口接近于内眦部,瓣膜发育不良,故鼻腔感染易侵入眼部引起结膜炎症。婴儿耳咽管宽、短、直且呈水平位,故鼻咽炎时易致中耳炎。 4.咽部小儿咽部较狭窄且垂直。咽部扁桃体包括咽扁桃体和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在小儿6个月已发育。腭扁桃体在1岁末逐渐增大,4~10岁时发育达高峰,14~15岁后逐渐退化,故扁桃体炎常见于年长儿。咽部富有淋巴组织,感染时可发生咽后壁脓肿。 5.喉部呈漏斗形,喉腔及声门较窄,软骨柔软,粘膜柔嫩且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故轻微炎症即可出现声音嘶哑和吸气性呼吸困难。 (二)下呼吸道 1.气管和支气管婴幼儿的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相对狭窄,软骨柔软,缺乏弹力组织,支撑作用差;粘膜柔嫩,血管丰富,粘液腺分泌不足,纤毛运动差,

因此易发生感染并易致呼吸道阻塞。气管分为左、右支气管,左支气管由气管向侧方伸出,右支气管粗、短、直,为气管直接延伸,因此异物易进入右支气管。 2.肺肺泡小、数量较少,肺的弹力纤维发育差,血管丰富,间质发育旺盛,肺含血量多而含气量少,故易于感染,且易引起间质性炎症、肺不张或肺气肿等。 3.胸廓婴幼儿胸廓呈桶状,肋骨水平,膈肌位置较高,胸腔小而肺相对较大,呼吸肌发育差,因此呼吸时肺扩张受限,当肺部病变时,易出现呼吸困难。小儿纵隔相对较大,组织松软,在胸腔积液或气胸时易致纵隔移位。 二、生理特点 1.呼吸频率和节律婴幼儿尤其是早产儿、新产儿,由于呼吸中枢发育未成熟,调节能力差,易出现呼吸节律不齐。小儿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各年龄呼吸频率见表10-1。 表10-1 各年龄小儿呼吸、脉搏频率(次/分) 年龄呼吸脉搏呼吸:脉搏 新生儿 40~45 120~140 1:3 1岁以内 30~40 110~130 1:3~1:4 2~3岁 25~30 100~120 1:3~1:4 4~7岁 20~25 80~100 1:4 8~14岁 18~20 70~90 1:4 2.呼吸型婴幼儿呼吸肌发育差,呼吸主要靠膈肌的上下移动,故呈腹膈式呼吸,随着年龄增长,出现胸腹式呼吸。 3.呼吸功能的特点小儿肺活量、潮气量、气体弥散量均较成人小,而气道阻力较成人大,故各项呼吸功能的储备能力均较低,当患呼吸道疾病时,较易发生呼吸衰竭。 三、免疫特点

第十章、人体的呼吸知识点

第十章、人体的呼吸 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不仅需要吸收营养物质,而且需要摄取能量。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都来源于食物。 1、食物的热价是指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的能量,脂肪的热价最高,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其次为脂肪,脂肪还是储备的能源物质。 2、呼吸作用:生物体细胞内葡萄糖等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它的意义在于: 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细胞。 3、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肺两部分。其中呼吸道又可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器 官。肺的作用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4、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由细支气管的树状分支和肺泡组成。是主要的呼吸器官。它具有的特点:①肺泡数量多,总面积大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薄,仅由单层细胞构成等,所以很适合进行气体交换。 5、呼吸道的起点是鼻。消化和呼吸的共同器官是咽。咽是食物和空气进入体内的共同通道。 6、外界和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通气。呼吸运动是胸廓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所以,通过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 7.气体扩散:气体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转移的运动。 8、人体的气体交换过程主要包括肺通气、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肺通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由气体扩散实现。 9、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人体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部分的二氧化碳在血浆中运输。 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咽喉气管 肺 鼻

二、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肺通气:外界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肺通气是通过 呼吸运动完成的,人体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使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移,使胸廓的横径加大;膈肌收缩,膈顶下降,使胸廓的纵径加大。这样,由于胸廓容积扩大,肺容积扩张,空气由呼吸道进入肺。呼气时,由于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泡内部分气体排出体外。 人体呼吸时胸廓的变化示意图 膈肌 膈肌 吸气 呼气

病理生理学题库第十二章DIC(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十二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A 型题 2.DIC 时血液凝固功能异常表现为(0.199,0.34,03 临床) A.血液凝固性增高D.血液凝固性先降低后增高 B.血液凝固性降低E.血液凝固性增高和降低同时发生C.血液凝固性先增高后降低 [答案] C [题解] 在DIC 发病中,早期凝血过程被激活,血液处于高凝阶段,形成大量微血栓。随着凝血过程的激活,凝血物质不断被消耗,同时继发性纤溶活性不断地增强,故在DIC 晚期时血液又转为低凝状态,临床发生多器官明显出血。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特征是 A.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D.纤溶亢进 B.凝血酶原的激活E.凝血功能异常 C.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 [答案] E [题解]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特征是凝血功能异常,包括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 和消耗,凝血酶原的激活,纤溶系统的亢进。 4.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最常见的疾病是 A.败血症D.胰腺癌 B.宫内死胎E.器官移植 C.大面积烧伤 [答案] A [题解] 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常见病有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妇产科疾病、创伤及手术。其中感染性疾病居首位,约占所有原发病的 1/3。 5.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触发是由于组织细胞损伤释放出的组织因子与下列哪一凝血因子结 合而开始的? A.凝血因子ⅩD.凝血因子Ⅷ B.凝血因子ⅨE.凝血因子Ⅶ C.凝血因子Ⅺ [答案] E [题解] 外源性凝血系统是由于损伤组织细胞释放出组织因子并与凝血因子Ⅶ结合而开始的。 7.激活的凝血因子Ⅶa与组织因子(TF)复合物可激活 A.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ⅩD.凝血因子Ⅺ和凝血因子Ⅻ B.凝血因子Ⅹ和凝血因子ⅨE.凝血因子Ⅸ和凝血因子Ⅺ C.凝血因子Ⅲ和凝血因子Ⅷ [答案] B [题解] Ⅶa-TF 复合物既可激活Ⅹ因子(传统通路),也可激活Ⅸ因子(选择通路),从而启动凝血反应。 8.内皮细胞受损,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是通过活化 A.凝血酶原D.Ⅻ因子 B.维蛋白原E.组织因子 C.钙离子 [答案] D

生理学第十章

1.试述神经-肌接头的传递过程及机制,并举例说明其临床应用。 答:神经-肌接头的传递过程及机制(16分): 运动神经兴奋、动作电位传递到轴突末梢,接头前膜去极化→前膜上电压依赖性Ca 2+通道开放、Ca2+内流、轴突末梢内Ca2+浓度增高→含有乙酰胆碱的囊泡运动前移、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量子式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经接头间隙扩散并与终板膜上N 受体结合→化学门控Na+、K+离子通道开放,离子跨膜流动(主要是Na+ 2 内流)→产生去极化的终板膜电位→经总和在肌细胞膜上爆发动作电位。 1.何谓心脏的传导系? 答:由特殊心肌细胞构成,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冲动,控制心脏的节律性活动。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区、房室束,左、右束支和Purkinje纤维网。 2.临床肝硬化肝门静脉高压患者常出现呕血、便血和脐周静脉曲张等表现,请根据肝门静脉系的特点及肝门静脉系的交通解释上述表现的解剖学基础。 答: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之间可通过三条途径相互交通,分别为:食管静脉丛、直肠静脉丛和腹壁静脉丛。食管静脉丛途径:肝门静脉通过胃左静脉、食管静脉丛与上腔静脉系的奇静脉和半奇静脉交通。 直肠静脉丛途径:肝门静脉通过肠系膜下静脉、直肠上静脉、直肠静脉丛与下腔静脉系的直肠下静脉和肛静脉交通。 腹壁静脉丛途径:肝门静脉通过附脐静脉、脐周静脉网与上腔静脉系的腹壁上静脉、胸腹壁静脉和下腔静脉系的腹壁下静脉、腹壁浅静脉交通。 由于肝门静脉缺少瓣膜,故当肝门静脉内的血液压力增高时,血液回流受阻,甚至返流,从而引起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间的交通开放,导致原本经肝门静脉回流的血液经吻合支流入腔静脉系,从而引起吻合静脉扩张(曲张),乃至破裂出血。 当上述曲张的食管静脉丛血管破裂将引起呕血;当曲张的直肠静脉丛破裂将引起便血;若肝门静脉经腹壁静脉丛途径与上、下腔静脉形成交通则出现腹壁静脉曲张。 3.胆囊炎症中用静脉注射药物治疗,若采取贵要静脉注射,说明药物到达胆囊的途径 和经尿液排除体外的途径? 答:经肘正中静脉注射后药物依次经过贵要静脉、肱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腹腔干、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动脉右支最后经胆囊动脉到达胆囊。 经尿液排出途径从贵要静脉至主动脉上述途径相同,自主动脉再向下依次经过:肾动脉、肾小球毛细血管、肾小囊、肾小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输尿管、膀胱最后经尿道排出体外。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十二章-生殖

第十二章生殖 一、名词解释 1、生殖 2、月经 3、排卵 4、妊娠 5、分娩 二、填空题 三、选择题 1、精子的发育过程正确的是( A ) A、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 B、初级精母细胞→精原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 C、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

D、精原细胞→精子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 E、精原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精子 2、体内精子储存在 D A、睾丸 B、前列腺 C、精囊腺 D、附睾和输精管 E、尿道球腺 3、睾酮的主要产生部位是 B A、睾丸生精细胞 B、睾丸间质细胞 C、睾丸支持细胞 D、曲细精管上皮细胞 E、肾上腺皮质网状带细胞 4、下列哪项不属于睾酮的生理作用 C A、维持生精作用 B、刺激生殖器官生长发育 C、促进乳腺发育 D、促进蛋白合成 E、促进男性副性征出现 5、排卵后形成的黄体可分泌 D A、孕酮 B、黄体生成素 C、卵泡刺激素 D、雌激素和孕酮 E、黄体生成素和孕酮 6、妊娠时维持黄体功能的主要激素是 E

A、雌激素 B、孕激素 C、卵泡刺激素 D、黄体生成素 E、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7、血液中哪种激素出现高峰可以作为排卵的标志 C A、雌激素 B、孕激素 C、黄体生成素 D、卵泡刺激素 E、卵泡刺激素释放激素 8、下列哪项不属于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B A、使卵泡发育成熟、排卵 B、使子宫内膜发生分泌期变化 C、使输卵管运动增强 D、刺激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 E、促进乳腺发育 9、关于孕酮的生理作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E A、使子宫内膜呈分泌期变化 B、使子宫肌活动减弱 C、抑制母体免疫排斥反应 D、促进乳腺腺泡发育 E、使排卵后基础体温降低 10、女性基础体温在排卵后升高0.5℃左右,并在黄体期维持在此水平。基础体温的升高与下列哪种激素有关 B A、雌激素 B、孕激素 C、卵泡刺激素 D、黄体生成素 E、甲状腺激素

病理生理学凝第十二章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09年级病理生理 第十二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DIC)一、单项选择题 1、正常血液中通常没有下列哪一种凝血因子? A.XIII B.III C.II D.XII E.V 2、DIC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 A.凝血功能失常 B.纤溶过程亢进 C.大量微血栓形成 D.凝血物质大量消耗 E.大量溶血 3、急性DIC时血液凝固障碍表现为 A.先低凝后转为高凝 B.高凝和低凝同时发生 C.先高凝后转为低凝 D.血液凝固性增高 E.纤溶活性增高 4、下列哪项是DIC的诱因 A.细菌感染 B.恶性肿瘤转移 C.羊水栓塞 D.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 E.白血病 5、严重创伤引起DIC的主要机理 A.凝血因子XII被激活 B.内皮细胞受损 C.红细胞受损 D.血小板受损 E.凝血因子III大量入血 6、异型输血发生DIC的主要机制是 A.组织因子释放 B.内皮细胞受损 C.红细胞大量破坏 D.血小板受损 E.促凝物质大量入血 7、引起DIC的原因是 A.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B.血液高凝状态 C.微循环障碍 D.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 E.肝功能严重障碍 8、下列哪项不是DIC的临床表现 A.溶血性贫血 B.出血 C.组织中毒性缺氧 D.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E.肾功能严重障碍 9、DIC产生的贫血属于 A.失血性贫血 B.出血性贫血 C.小细胞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缺铁性贫血 10、下列哪项不是DIC引起休克的机制 A.回心血量减少 B.出血 C.心功能障碍 D.激肽系统激活 E.儿茶酚胺增多 11、红细胞破坏可释放下述何物并引起DIC A.组织因子 B.凝血酶 C.纤溶酶 D.激肽释放酶 E.膜磷脂 12、裂体细胞是 A.红细胞碎片 B.白细胞碎片 C.血小板碎片 D.内皮细胞碎片 E.肌细胞碎片 13、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生成大于消耗的情况见于

《生理学》试卷第12章

《生理学》试卷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关于兴奋性的描述错误的就是:( D )、 A、兴奋性就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并产生反应的能力 B、神经组织、肌肉组织与腺体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C、阈值的大小与组织兴奋性的高低呈反变关系 D、引起组织兴奋的阈值愈大其兴奋性愈高 2、阈值就是指( E ) A、用最小刺激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 B、刺激时间不变,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刺激强度 C、刺激时间不变,能引起组织最大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D、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不变,能引起组织的最适作用时间 E、刺激时间与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3、关于内环境的稳态的叙述,错误的就是( A )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绝对平衡的状态 B、揭示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的规律 C、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D、有机体内部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动态平衡过程 E、机体一切调节活动最终的生理学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4、神经调节的特点就是( E ) A、调节幅度小 B、反应速度慢 C、作用广泛持久 D、调节敏感性差 E、作用迅速、准确与持久 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就是( C ) A、适应 B、反应 C、反射 D、正反馈 E、负反馈 6、在下列各种情况中,属于自身调节的就是( E ) A、血糖水平维持相对恒定 B、血糖PH维持相对恒定 C、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D、全身血压维持相对恒定 E、当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维持相对恒定 7、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就是( E ) A、排尿反射 B、排便反射 C、血液凝固 D、分娩过程 E、减压反射 8、下列关于负反馈调节的叙述,错误的就是( B ) A、就是一个闭环系统 B、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无关 C、就是维持内环境的重要调节形式 D、反馈信号能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