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熊彼特·约瑟夫·阿洛伊斯(1883—1950年)

熊彼特·约瑟夫·阿洛伊斯(1883—1950年)

熊彼特·约瑟夫·阿洛伊斯(1883—1950年)
熊彼特·约瑟夫·阿洛伊斯(1883—1950年)

熊彼特·约瑟夫·阿洛伊斯(1883—1950年)

阿诺德·希尔特吉(Arnold Heertje)

奥地利籍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熊彼特(Schumppeter,Joseph Alois)1883年生于摩拉维亚的特利希镇,是一位纺织厂主之子,1950年在康涅狄格的塔科内克辞世。熊彼特在维也纳的一所高等中学读书,后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律和经济学。1908年,他出版了论经济理论的性质和内容的重要著作而成名,成为奥地利经济学家后起之秀中的佼佼者。熊彼特的老师有F·冯·维塞尔(F.vonweser)和E·冯·庞巴维克(E.von Bǒhm-Bawerk)。在他被提名在查尔诺威兹大学任教后,他在1911年成为克拉兹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论经济发展理论的名著在1912年出版。他后来论述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演变的相当多著作,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他的论经济发展的著作中提出的思想和分析的发挥和完善。

1925—1932年,熊彼特是波恩大学的教授,1932年,他成为哈佛大学经济学终身教授,一直到1950年。他的有影响之作《经济周期》发表于1939年,1942年他出版《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一书,预言资本主义逐渐衰亡。从这许许多多的著作中,人们一般认为,熊彼特将其毕生献给教学、著书和理论研究。事实上,他的一生要更加绚烂多彩。从 1919年春到同年10月,他在伦纳(Renner)内阁中任奥地利财政部长。在任内,他赞同稳健的财政和征收资本税;刚上任时,他甚至是大规模社会化的强烈辩护人。然而,他改变了主意,部分是因为他认识到进口资本的必要性,他的态度逐渐使他同内阁中社会主义同僚的关系紧张,终于导致他下台。熊彼特在克拉兹大学和波恩大学任教期间,接受了维也纳私人银行——彼德曼银行总裁的职位。约在1926年前后,可能是由于用借来的货币进行投机,银行破产,负债累累,熊彼特离职。熊彼特结婚3次,头一次在1907年同一位英国妇女结婚,1920年离婚。1925年,他娶了一位维也纳女子为妻,比他小21岁,她在1926年分娩时死去。1937年,熊彼特娶了伊丽莎白·布迪(Elizabeth Boody),在1950年熊彼特逝世后,布迪编辑了他的不朽之作《经济分析史》。

按照熊彼特对资本主义的解释,实施生产要素新结合的企业家起着中心作用。企业家是创新者、经济变革和发展的行动者。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衰亡,正是以熊彼特式的企业家的作用为中心的。为数不多的有天赋的企业家率先开拓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从事创新,不久之后许多模仿者加入这个行列,他们在经济生活观察到的长、短周期中处于中心位置。熊彼特在他的早期研究中赋予货币创造和信用过度扩张的重要性,预示了他后来的研究。他争辩说,既然在静态分析中,(1)新的生产要素的结合,(2)(熊彼特意义的)企业家,(3)利润,都没有存在的余地,就没有进一步创造货币的需要。他还怀疑人们是否能从静态角度谈论经济发展。他并不怀疑经济现象及其量值的变化,而是想说明变化的原因也许不在于经济方面的因素。在现代经济理论中,这点可以表达为这样的问题,经济发展是归因于内生因素还是外生因素。在外生因素情况下,熊彼特不提什么经济发展,因为他认为,诸如人口增长、消费偏好、技术发展和社会组织等因素都是非经济因素。另方面,他认为,人的本质和社会组织的变化事实上可归诸于经济原因,这些可以被看做内生因素。

熊彼特为了阐述经济过程的发展,在他论述经济发展的著作中反复使用了有点含糊的术语。储蓄不再被认为是在企业家创新的意义上导致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资本形成和人口增加决定着静态经济的增长率。“发展”和“经济发展”不是用来描写经济事件的实际过程,而是用来区别经济进程中由内生因素造成的变化和其他变化。

不是所有内生因素都会导致经济发展,熊彼特明显排除了持续的内生变化。他的经济发展理论被归纳为处理经济周期中的自发性和间断性的变化。熊彼特心目中的内生性变化不发生在经济过程的需求方,而发生在供给方。经济发展包含间断性引入产品和生产手段的新结合。熊彼特提到的5个例子表明,“新结合”一词应当在很广泛意义上使用;它包括新产品、新生产方法、开拓新市场、利用新原料,以及经济部

门的重新组合。

他把“企业”一词的含义限于创造新结合,把“企业家”一词的含义限于引进新结合的经济人物。熊彼特式的企业家在一种不确定的世界中经营,勇于冒新风险,敢于逆社会潮流而上。在熊彼特看来,只有成功地向银行系统呼吁创造货币,新的结合才能获得财力。

按照熊彼特的看法,经济发展的起伏可以简单地从这个事实中得到解释,即新结合或创新会断断续续地,一组组一群群的出现。企业家的“涌现”完全是由于一个或几个企业家的出现带动了其他企业家的出现。这是经济周期走向高涨的惟一原因。经济下降则是模仿生产的利润份额减少的结果,这个扩散过程完成之后,便达到新的均衡。

熊彼特在他的论经济周期的书中,将他的分析工具作了改善。他引入了生产函数概念,用他的话说,这函数告诉我们所有我们需要知道的关于生产的技术方面。熊彼特把建立新的生产函数看成引入新的结合。创新引起的变化不再被认为是经济发展,而是经济进化。他使用“技术发展”一词仅指涉及引入新生产方法的创新。创新必须有别于发明。企业家运用新结合可以没有发明,而发明不一定导致创新,不一定有任何经济结果。创新本身是独立的内生因素,它造成经济生活经过若干周期。

创新导致周期性波动,波动的长度决定于创新实现的特征和时期。熊彼特把这个一般解释应用于40个月的基钦(Kitchin)周期,10年的朱格拉(Juglar)周期和6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Kondratieff)周期。创新的运用、投资过多以及信用扩张过度三者的结合,使经济高涨达于顶点。随之而来的是经济衰退,在熊彼特看来,衰退是经济调整的健康阶段,为未来创新的新突破铺平道路。熊彼特预言资本主义衰亡是建立在这观点上的,即这不是经济崩溃,而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成功,由此进入社会主义。根据熊彼特的看法,社会的——而不是经济的因素才是社会组织的结构变化的诱因。

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是这个经济舞台的特征。在熊彼特看来,这正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现象。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指的是实现新结合,它不断地从内部更新经济结构。资本主义的竞争特征主要由创造性的破坏所决定,远不是教科书所说的价格起支配作用的那种竞争所决定。这个创造性的破坏过程必须从它的长期效果来判断。熊彼特对资本主义的动态特征和生产能力的评价可能是最高的。在权衡完全竞争情况下的资源最佳静态配置和垄断结构的动态效率,尤其是关于创新活动时,他直言不讳地偏向垄断和寡头,蔑视自由竞争。熊彼特并不墨守这样的理论,即逐渐消失的投资机会和技术变化的放慢会导致停滞以及最终使资本主义崩溃。

生产增长率的下降并不是因为技术再也不能进步了,而是因为资本主义受到企业家行为变化的影响。一方面,人们所熟悉的日常事务之外的事情,现在比从前容易做了,而且创新本身也成了常事。技术进步已愈益成为训练有素的专家队伍的事业,他们使技术变革成为可预见的进程。另方面,诸如个性、意志力和能动态度等特征,已很少作为与经济、社会变化相适应的环境的因素。

经济发展因而愈益变成非人格性的和机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功使资本主义本身成为累赘:资本主义损害着保护它的社会结构。这些结构是封建制度的残余,以及许多小企业和农民的存在。这些社会方式的消失削弱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企业家的社会经济职能的消失,在技术变革已普通化、管理官僚化的大公司中尤其如此,这种情况由于公共部门的影响日益壮大而加强,从而进一步损害资产阶级。然而,最主要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出一批持批评态度但垂头丧气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消极态度加快了资本主义的衰落,形成一种气氛,使得私人财产和资产阶级价值观天天受到严厉批评(例如在报纸上)。总之,资本主义经济上的成功导致了它政治上的失败。

熊彼特关于垄断和寡头市场对技术变革的影响以及技术对大企业出现的影响等思想,大大推动了对技术变革和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他在创新和发明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别激发了人们的多次反响,并针对这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探讨是否如熊彼特所设想的,创新真的不依赖于发明。对熊彼特理论作出批评性评价导致探讨技术变革的性质,发明和应用之间的时滞,专利的意义以及技术变革的扩散过程。熊彼特预言的资本主义衰亡并没有实现。他似乎低估了资本主义的动态特征,这方面的重要意义他本人也滔滔不绝强调过。他没有认识到,新的一代企业家会崭露头角,准备运用新技术,发起新的创新浪潮。熊彼特式企业家的活动余地,尤其是在小规模基础上,要比熊彼特预料的大得多。

可以承认,尤其是大厂商,新技术知识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机械化的,它的应用的决策过程,无论在生产领域还是销售领域,常常被官僚特征所牵制,妨碍厂商的静态和动态的效率,从而影响产出水平。但是,在不确定性和金融风险的世界中,这些决定还得产生。随着厂商规模变小,这后一方面的决策过程更多显现出来。在这些厂商内部,接受最终和重大决定,并承担盈利和损失责任的个人,仍然存在。如果由于缺乏这样的个人,熊彼特式的发展产生的话,结果往往将出现一个新的能动的领导。为了在市场占一席之地,许多小厂商仍然存在或出现。为了取得他们的市场目标,他们的经理办事主动,往往还需要克服消费者的抵制。也许这是真实的,即今天几乎每个人面临着十分高速率的转变和新发展,但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接受这种现状。因此,就整体而言,在西方经济中有熊彼特式发展的踪迹,但企业家职能的机械化和例行公事化绝不是普遍现象。经济生活仍然是各种冲突倾向的熔炉,有高涨和衰落,风险很大,把握较小。总之,这是企业家不断变化的动态舞台。他们必须创新,敏感地抓住新机会。遵循熊彼特路线的企业家将受到市场的惩罚,那就是被准备冒风险和承担损失的竞争者所惩罚。

总而言之,作为发展过程的创新,应用和传播新技术的可能性,似未沦为例行公事。人们对于变化的适应,也没有达到不再需要意志力和坚韧不拔等个性来打破传统模式。但是,即使这样修正熊彼特的观点,也不意味在某些更长的期间他仍然不会被证明是正确的。因此,恰当的方法似应更仔细地观察企业家职能的经验证据以及产出水平的可接受性,作为经济实绩的惟一尺度。这同样使我们能够洞察资本主义的未来。

企业家职能的本质真的是一般地利用新技术可能性和新机会?在熊彼特区分的发明和创新的基础上,自然会把企业家活动等同于创新活动。但是在发明和创新之间争执未定的领域中,缺少一个联系,按照柯兹纳(Kizner)的看法,这一联系包含人类活动中企业家的三个本质成分:(1)对信息的警觉;(2)对存在的新机会的了解,等候得到通知;以及(3)对市场制度提供的可能性的反应。虽然在许多情况下,注视新机会的人就是利用新机会的男女,柯兹纳对熊彼特关于企业家精神特征的概括具有极为重要意义——尤其是如果这个观点同市场的思想相结合,就成为不断进行的创造性发明的过程。可能有人提出,到某一阶段,应用和执行新思想就可能成了例行公事。但是,机敏地运用业已存在但目前被他人忽略的新思想去打开销路,仍然是个人的特征,这不是人人都能自动得到的声便我们把新结合的应用和实现包括进企业家职能的定义中,这句话仍然是正确的,即人们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应用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家精神从来不是,将来也不会是例行公事。

至于将产出水平作为经济实绩的尺度,人们可以观察到,还应把福利的其他方面考虑进去。从满足需要的水平迄今仍取决于稀缺资源的配置这一广泛意义上说,实现福利的含义已愈来愈明显。产出水平不再是惟一的尺度;增长的质量,职业满足和福利的其他非物质方面已变得愈来愈重要。它们往往是新生产方法和产品的源泉,它给资本主义以新的推动力。作为奥地利人,熊彼特肯定欢迎把经济范畴扩大为正规的和主观的福利概念。

而且,作为替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能够关心个人的愿望和千差万别偏好的制度,其吸引

力似乎越来越小。自从本世纪80年代初以来,经济复苏似乎刺激了市场力量的增强,尤其是经济的供给方。在这一背景下,经济理论中熊彼特思想的复活似有了可能。虽然凯恩斯(Keynes)支配了本世纪大部分时间的经济思想,有种种迹象表明,熊彼特将是本世纪其余时间的灵感的主要源泉。他关心经济生活持久和内生的变化,表明静态均衡理论的有限意义,并为新奥地利学派强调市场机制的重要性铺平道路,在缺乏作为动态制度的市场的情况下,这个市场机制是发现新产品和新生产方式的一个工具。

在社会理论的范围内,应当提到熊彼特对个人主义政治和个人主义方法论的区分。特别是,个人主义方法论的概念证明了对分析市场机制范围之外的社会现象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说的是以个人的经济行为作为出发点来建立关于政治过程的结构和运转以及关于各集团行为的理论。在这个意义上,熊彼特的思想同马克思(Marx)依据阶级斗争的分析法是相对立的。在现代公共选择理论中,政治家和官僚们的个人福利的最大化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个理论是为了描述这些人的社会行为是政府行为的一部分,是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的直接运用。同这个发展相关的是经济民主理论,熊彼特是这个理论的先驱。按他的观点,民主方法是用以作出政治决策的一种体制性安排,其中,个人能够通过竟选斗争,争取人民选票以获得决策权。换句话说,熊彼特引入了这个思想:民主是公共部门的一种横向协调,可与私人经济部门的市场机制的作用相比拟。政治过程被看成市场过程,选民是需求者,政治家和官僚是供应者。

这个思想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很有成果,帮助熊彼特扬名,成为一名有长远意义的社会和经济思想家。

熊彼特的社会观建立在历史事实、哲学考虑和社会观点的统一之上。虽然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的崩溃是该制度客观内部结构的必然结果,是它发展过程中由技术变革所决定的,熊彼特虽也指出从内部发生的结构变革,却给个人的作用留有活动余地,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改变潮流。他发出进入社会主义的信息不意味他是个失败主义者;只有个人之间的所有差别消失了,尤其是领导消失了,才会有社会主义。

熊彼特对经济思想史的杰出贡献将常常被人称颂。他的《经济思想和方法》,1914年最先用德文出版,是他兴趣所在的最早表现。他写的《10位伟大经济学家》一书提供更多的证据。他的不朽之作《经济分析史》持久地居于顶峰,这本书说明他对希腊和罗马以来的广泛经济理论文献具有渊博知识。

总的来说,他对许许多多经济学家的理论贡献的评价是公正的,宽宏大量的和得体的。但也有几个突出的例外。他把古诺(Cournot)排在李嘉图(Ricardo)之前,虽然我们都发现这两位经济学家在现代经济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似乎应公正地下结论,李嘉图对经济学的贡献范围更广,影响更大。又例如,他认为瓦尔拉(Walras)是所有时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甚至比马歇尔(Marshall)还伟大。他对两位数理经济学家的极高评价同他自己非数学分析的经济学恰成对照,尽管他甚至是经济计量学学会的创建人和第一任主席。

阅读熊彼特的著作,人们认识到他的持久的意义来自历史阐述和非数学的理论分析。他没有能力把他关于经济生活发展的思想变为数学公式,也许会最终改变我们对他的评价。但是,不管对熊彼特有什么最终评价,不可否认,他提出了一些全新的问题,为经济科学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熊彼特专注于经济生活的动态学,打破了经济问题静态分析方法的魅力。

熊彼特一生是个不留情面的人,为了争论,往往走极端,常常抓住机会激怒旁人。但他也是一位巨人,许多后来的学者从他肩膀上跨入经济科学殿堂。作为经济学家,无论在理论意义上还是实证意义上,他并未靠拢凯恩斯,而是站立在经济舞台的中心。

陈建梁译刘同舜校

摘自《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熊彼特--技术创新理论

百度首页 | 百度知道 | 登录“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 年提出的, 如今, “创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一位博学的思想家, 熊彼特不仅从经济学意义上阐述了“创新理论”, 而且特别从社会哲学、经济社会学、经济史学等多重视角阐发了“创新理论”的丰富内涵。 1、创新的内在质变性 2、创新的社会历史性 3、创新的系统有机性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不仅在经济学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而且在社会哲学层面上揭示出的“创新”的丰富内涵。 “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 创新理论概述 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奠定了熊彼特在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也成为他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当经济进步使得创新活动本身降为“例行事物”时,企业家将随着创新职能减弱,投资机会减少而消亡,资本主义不能再存在下去,社会将自动地、和平地进入社会主义。当然,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因此,他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从而闻名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颇大。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但在分析中,他抽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实质。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包括下列5种具体情况:

熊彼特创新理论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熊彼特创新理论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创新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学范畴中,创新主要是指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来提高生产力、推动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西方经济学中第一个系统地、完整地描述创新理论的是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理论”。 1、创新概念 熊彼特认为“创新(Innovation)”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熊彼特指出这种“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具有五种情况:“一是生产新的产品,即产品创新;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即工艺创新或生产技术创新;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即市场创新;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即材料创新;五是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即组织管理创新。”熊彼特的创新概念主要属于技术创新范畴,也涉及到了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但他强调的是把技术等要素引入经济,使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因此他所说的创新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是指经济上引入某种“新”的东西,不能等同于技术发明,他认为,只有当新的技术发明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能成为“创新”。 2、创新与家的关系 熊彼特指出:“我们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家’”,家活动的动力源于对垄断利润或超额利润的追逐,其目的或结果是实现“新组合”或创新,可以说创新的承担者(主体)只能是家,家的创新活动是经济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发明者不一定是创新者,同样,资本家和股东也不同于家,拥有资本的资本家或技术发明者,如果不把他们的资本和技术用于生产方式的新组合,没有创新行为,那他们就不能成为家。 3、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熊彼特认为:创新的过程是不断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破坏过程,在创新的持续过程中,具有创新能力和活力的蓬勃发展,一批批老被淘汰,一批批新在崛起,促使生产要素实现优化组合,推动经济不断发展。就像熊彼特所说的“你必须时刻准备着为穿上一件知识的外衣而撕破另一件。”由于创新的偶然性和“群聚性”(in groups or swarms)即“成组”或“成群”,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 1939年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经济周期》一书中提出。熊彼特认为分析经济周期可分为“二阶段模式”(或“纯模式”)分析和“四阶段模式”分析两个步骤,前者是排除了外来因素干扰的纯理论分析,后者是以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为基础。 在“纯模式”分析中,熊彼特假定:在“创新”之前经济处于静态均衡,企业的支出等于收入,没有利息和利润。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重组,企业家为获得超额利润(新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之间的价值差额)而努力创新,当创新浪潮出现时,社会上对银行信用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扩大,从而引起经济高涨。当创新扩展时,竞争使商品价格趋于下跌,盈利机会减少,银行信用收缩,于是经济从繁荣转入衰退。如此循环往复。 在“四阶段模式”分析中,熊彼特认为,现实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存在着“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创新浪潮不止一次,“第一次浪潮”中“创新”引起对生产资料需求和银行信贷的扩张,同时引起新工厂的建立和新设备的增产。这时一般又会伴随着对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在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社会出现许多投资机会,出现了投机。此即,第二次浪潮”。“第二次浪潮”中许多投资机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信用扩张只是为一般企业和投机活动提供资金。因此,“第二次浪潮”中就已包含了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并且它不可能有自动调整走向新均衡的能力,当经济中出现收缩而引起“衰退”时,不能直接导致新的均衡阶段——“萧条”,这个阶段不仅投资活动趋于消失,而且还会引起破坏。“萧条”发生后,第二次浪潮的反应逐渐消除,进入恢复调整阶段——“复苏”。从“复苏”进入“繁荣”又需有一次“创新”浪潮。熊彼特认为,由于创新并不是平稳进行的,同时各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一样,因而经济周期的长短也是不一样的。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因此,他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创新理论概述 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奠定了熊彼特在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也成为他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当经济进步使得创新活动本身降为“例行事物”时,企业家将随着创新职能减弱,投资机会减少而消亡,资本主义不能再存在下去,社会将自动地、和平地进入社会主义。当然,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因此,他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从而闻名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颇大。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但在分析中,他抽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实质。 根据创新浪潮的起伏,熊彼特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长波:1)1787—1842年是产业革命发生和发展时期;2)1842—1897年为蒸汽和钢铁时代;3)1898年以后为电气、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提出来的, 1、开发新产品,或者改良原有产品; 2、使用新的生产方法,比如改手工生产方式为 机械生产方式; 3、发现新的市场,比如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 4、发现新的原料或半成品,比如使用钛金属做眼镜的镜框; 5、创建新的产业组织,比如新兴的培训公司。 我国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制定本规定。 二、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 三、本规定适用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不含铁路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住宿业,餐饮业,信息传输业(包括电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未列明行业(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 四、各行业划型标准为: (一)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2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二)工业。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三)建筑业。营业收入8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8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营业收入6000万元及以上,且资产总额5000 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且资产总额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四)批发业。从业人员2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5000万元及以

熊彼得创新理论

《经济发展理论》这部著作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他首次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创新理论,而后他利用该书再版以及相继出版《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的机会对理论加以运用和发挥,从而对该理论进行了不断的补充完善,使该理论成为了他经济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并构成了他的许多其他理论的基础。 而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熊彼得深入探讨了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用他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奠定其在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的地位,也成为他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至高无上的作用。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当经济进步使得创新活动本身降为“例行事物”时,企业家将随着创新职能减弱,投资机会减少而消亡,资本主义不能再存在下去,社会将自动地、和平地进入社会主义。当然,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与马恩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具有本质性的区别。 因此,他提出了——“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熊彼得进一步明确指出“创新”的五种情况: (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即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某产品一个新的特性。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决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 (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也不论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 (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例如通过“托拉斯化”),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后来人们将他这一段话归纳为五个创新,依次对应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而这里的“组织创新”也可以看成是部分的制度创新,当然仅仅是初期的狭义的制度创新。

熊彼特创新理论

“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 年提出的, 如今, “创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一位博学的思想家, 熊彼特不仅从经济学意义上阐述了“创新理论”, 而且特别从社会哲学、经济社会学、经济史学等多重视角阐发了“创新理论”的丰富内涵。 1、创新的内在质变性 2、创新的社会历史性 3、创新的系统有机性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不仅在经济学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而且在社会哲学层面上揭示出的“创新”的丰富内涵。 “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 创新理论概述 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奠定了熊彼特在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也成为他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

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当经济进步使得创新活动本身降为“例行事物”时,企业家将随着创新职能减弱,投资机会减少而消亡,资本主义不能再存在下去,社会将自动地、和平地进入社会主义。当然,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因此,他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从而闻名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颇大。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但在分析中,他抽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实质。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包括下列5种具体情况: 1、开发新产品,或者改良原有产品; 2、使用新的生产方法,比如改手工生产方式为机械生产方式; 3、发现新的市场,比如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 4、发现新的原料或半成品,比如使用钛金属做眼镜的镜框; 5、创建新的产业组织,比如新兴的培训公司。

经济发展理论读书笔记

《经济发展理论》读书笔记 《经济发展理论》这部著作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首次提出了他影响深远的创新理论,而后他利用该书再版以及出版其他著作的机会对该理论进行了不断的补充完善,使该理论成为了他经济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并构成了他的许多其他理论的基础。 熊彼特指出,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往往通过创建新的企业来实现,新组合意味着通过竞争消灭旧组合。同时,新组合还意味着对经济体系中现有的生产手段做不同的使用,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去做新的事情,也就是把生产手段从循环流转中抽出来,并把它们分配到新的产品或者新的工艺上。熊彼特还发现,从投资的角度看,这种新的分配通常要通过信用来完成。在创新理论中,熊彼特明确了企业家的职能,认为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也就是创新。熊彼特还区分了创新和发明,在他看来,创新是一个经济学范畴而不是技术范畴,发明(invention)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discovery),而创新(innovation)则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实施(implementation),虽然发明往往构成创新的一个环节,但创新并不一定需要发明,而发明也只有用于生产实践之中并且实现了商业利润才能够被算做创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 1、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他说:“我们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那么多的重要经济现象的原因,所以,为它建立一种理论似乎是值得的。这种经济变化就是“创新”。 2、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熊彼特力图引入创新概念以便从机制上解释经济发展。他认为,可以把经济区分为“增长”与“发展”两种情况。所谓经济增长,如果是由人口和资本的增长所导致的,并不能称作发展。“因为它没有产生在质上是新的现象,而只有同一种适应过程,像在自然数据中的变化一样。”发展是经济循环流转过程的中断,也就是实现了创新,创新是发展的本质规定。 3、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熊彼特认为,这种“革命性”变化的发生,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创新有突发性和间断性的特点,要对经济发展进行“动态”性分析研究。

浅谈熊彼特 “创新理论”的经济思想

浅谈熊彼特“创新理论”的经济思想 摘要 在西方经济学中,熊彼特第一个系统地、完整地阐释“创新理论”,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丰富的内容和理论意义。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自问世以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已经成为当代最重要的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综合性理论思想。熊彼特为经济思想史及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丰厚的思想遗产。 关键词熊彼特创新理论企业家评价

自19世纪70、80年代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趋尖锐,阶级对立与冲突更加激化。特别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和世界大战的爆发给资本主义生存与发展造成很大危机。许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认识、思考、批评或批判。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资本主义等理论和思潮于此过程中相互争论、相互斗争发展起来。熊彼特创新理论正是在此背景下,为了解释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特征、运行,并推断资本主义前途而发展而来。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到了一套解释经济变迁和社会演进的演进经济学框架。他认为企业家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系统向前演进的直接原因。这里熊彼特给“创新”定义的概念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而更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这里定义的“企业家”也不是指一种职业或工作,而是指创造性的运用资源组合的独创性能力。所以对“企业家创新”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把过去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和“新模式”引入经济系统。 熊彼特把他的创新理论与达尔文的进化论联系起来。他认为,人类社会的演化也是根植于过去的经验、传统和习惯模式,通过企业家对有效技术的选择(这种选择根植于日常生活),从而带动人类的新价值体系和理念的形成,进而推动社会的向前演化。这种技术的创新过程内生于人类的演化发展过程之中。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引起经济周期的一个内生因素,创新类似于生物学的“突变”,经济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的经济发展过程。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首先是用来解释经济周期中各个阶段的循环运动。他认为通过企业家创新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和在不同阶段对经济系统和社会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对资源的创新性组合体现出来),从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系统的循环运动。他相信这种对经济系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个体行为、企业行为、社

斯密、马克思、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比较研究——严汉平

斯密、马克思、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比较研究 摘要;斯密、马克思、熊彼特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跨越三个世纪),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思想,但对当代发展经济学影响甚大、作者认为,他们的经济发展思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既有质的区别,又有着一定的“继承性”。 关键词: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发展经济学;比较研究 一、关于研究方法的比较 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系是在吸收前人思想结晶的基础上,以其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18世纪英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产物。由于深受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斯密的社会观是人道主义和人性论。一方面,他认为经济现象是有其内在客观规律或自然秩序,人们所认识的各种事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另一方面,他把所谓人类利已主义本性当作经济研究的前提,把经济现象看成是具有利已主义本性的经济人活动的结果,并认为符合人类本性的自然秩序所要求的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经济范畴是自然的、永恒的,因而具有超历史的一般性质。斯密这种在社会观上的矛盾,决定了他的研究方法具有二重性。在阐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斯密一方面采取抽象演绎法,力图撇开次要的、表面的现象,找出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客观性及其规律性。但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这种科学的方法贯彻始终,时而又在经济现象的表面上打转转,进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看成是符合人性的、自然的、永恒的制度。斯密二重的研究方法和他的二重的理论一样,为后来的政治经济学发展,都开了先河。从此以后,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上,也分成了两大流派,一是从李嘉图到马克思,这一派坚持抽象法,并把它逐步完善;另一派是由马尔萨斯和萨伊起,再经过庸俗学派,直到今天的资产阶级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科学,它要求从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来看待社会一切经济现象。因此,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体现在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主要表现在如下两点上:第一,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切经济范畴、规律都辩证地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指出它们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过程。而斯密却以形而上学的非历史的观点来看待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经济范畴、规律都是自然的、永恒的。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矛盾运动是变化的动因。马克思说:一种历史生产形式的矛盾的发展,是这种形式瓦解和改造的唯一的历史道路。这既是以往各种生产形式兴衰的道路,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形式兴衰的道路。如果说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话,那么,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发展必然导致更高级的社会生产方式即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中,马克思是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解剖时,把一些次要的、表面的、非本质的东西加以抽象,把它作为纯粹的形式来加以分析,作出科学的结论,制订出揭示社会生产关系本质的经济范畴,建立起反映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的范畴系统,用科学概念的极其严密的逻辑结构阐明或者说再现客观经济过程的真实关系。 20世纪50年代初,马赫卢普(Eritz Machlup)在一篇专门悼念熊彼特的文章——《熊彼特的经济方法论》中指出:在熊彼特的44年的著述生涯中,他执着地追求着把历史的、统计的和理论的分析综合为一体。1939年熊彼特出版的《经济周期》一书的副标题就是“资本主义过程的理论的、历史的和统计的分析”。他的其余几本代表作,也都体现了这种方法论上的特点。因此,以“创新”理论为核心的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在其方法论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强调发展观点和内在因素。有人认为熊彼特很可能受过马克思的思想影响。实际上熊彼特的“发展”的观点和马克思的思想是绝对不同的。马克思的发展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用在社会问题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熊彼特虽然也采用了“发展”观点,但他的“发展”观点是很不彻底的,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成份。第二,强调采用历史方法。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运用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变革来解释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经济发展过程,试图把历史的发展和理论的分析结合起来。在这方面,他与庸俗经济学的传统分析大不相同,而与马克思存在着共识,尽管这种历史的观点带有进化论的色彩。第三,强调应用数学方法和统计方法。在《经济周期》一书中,熊彼特试图对资本主义运行的过程,综合地进行理论的、历史的和统计的分析,他在建立“多层次”的周期理论上,特别是在建立“长周期”或“长波”的理论上,引用了大量的历史的统计资料,作为周期形成的实际根据。熊彼特本人虽然没有真正运用过数学方法来进行经济理论的分析和探讨,但他却竭力主张在经济理论研究中推广使用数学分析以及数学方法。在这点上,他与马克思的观点也是较吻合的。

熊彼特理论

熊彼特理论 1.现代经济学大师。 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的创立者是美籍奥地利人、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他被誉为“经济学大师”、“现代社会科学巨人”,曾一度担任过奥地利政府财政部部长、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在哈佛大学任教近20年。他的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史》、《经济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过程之理论的、历史的和统计的分析》以及《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等。1912年,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以新的观点阐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从而一举成名。时年仅29岁。熊彼特对现代经济发展做过重大贡献,他在经济理论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 2.创新理论的含义与特点。 熊彼特是把创新理论引入经济领域的第一人。他用创新理论,即生产技术和生产的变革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过程,这的确是经济理论上的重要发展。 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与传统的静态循环

相区别的现象。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他认为,经济在静态循环之下,发展缓慢,企业的收入等于总支出,管理人员不能算是企业家。 创新的含义是什么呢?他认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要用创新的精神来改造生产因素和生产条件。具体来说,创新包括五个内容:①引进新产品;②采用新的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 ③开辟新的市场;④控制原材料的新的供应来源;⑤实现企业的新组织。现代各国经济发展的事实完全证明了熊彼特理论的正确性,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创新理论有什么特点呢?归纳起来有三点:①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并把它看作是资本主义最根本的特征,认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②极力强调“变动”和“发展”的观点,认为创新是一种内在因素(实际上是创造力),经济发展就是依靠创造性的变动,这与传统经济学认为主要依靠人口、资本、工资、地租等外因是不同的。③特别重视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的作用。他认为,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灵魂”,他们是创新活动和生产要素组合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企业家与管理者不是一回事,只有当管理者拥有创新功能时,他才能成为一个企业家。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对于创业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既是经济学的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创新理论概述 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奠定了熊彼特在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也成为他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当经济进步使得创新活动本身降为“例行事物”时,企业家将随着创新职能减弱,投资机会减少而消亡,资本主义不能再存在下去,社会将自动地、和平地进入社会主义。当然,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因此,他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从而闻名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颇大。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但在分析中,他抽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实质。 根据创新浪潮的起伏,熊彼特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长波:1)1787—1842年是产业革命发生和发展时期;2)1842—1897年为蒸汽和钢铁时代;3)1898年以后为电气、化学和汽车工业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也研究和发展了创新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门施、弗里曼、克拉克等用现代统计方法验证熊彼特的观点,并进一步发展创新理论,被称为“新熊彼特主义”和“泛熊彼特主义”。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推动下知识社会的形成及其对创新的影响进一步被认识,科学界进一步反思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创新被认为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创新生态下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关注价值实现、关注用户参与的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也成为新世纪对创新重新认识的探索和实践。 [编辑] 创新的五种情况 熊彼特进一步明确指出“创新”的五种情况: (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决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

熊彼特创新理论及其发展

2.4.1 熊彼特创新管理理论 创新研究最早源自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883-1950)提出的创新理论,他在1912年出版了早期著作《经济发展理论》,在该书中他首次提出“创新概念”,开创了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创新理论先河,后又在《经济周期》这本代表作中对该理论做了系统全面的阐述。1942年,在他的最后一本专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仍以创新理论为基础,表述了他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观点①。 (1)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观点 熊彼特认为“创新(Innovation)”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之中,“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②。这种新组合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采用一种新的产品,即消费者不熟悉或具有新特性的产品;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这种方法尚未通过有关制造部门的经验检定;三是开辟一个新市场,即市场创新;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不管这种来源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五是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比如形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是打破一种垄断地位③。值得注意的是,熊彼特重点强调了“创新”不同于“发明”、“试验”。他认为发明是一个新的人造装置或工序,可以取得专利;试验是一种科技实践行为,可以发现新的知识④。发明和试验都是科技行为,是一种知识生产活动。而创新则是以取得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果为目的,创造并运用一种新方案的经济行为。这种经济行为能够以“发明”和“试验”为基础,但是不一定必须取决于它们。 熊彼特关注的重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长期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企业家和垄断占据了熊彼特思想的中心地位⑤。他认为经济创新“不断地从内部使这个经济结构革命化,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这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性的事实。”有价值的竞争不是价格竞争,“而是新商品、新技术、新供应来源、新组织形式的竞争,也就是占有成本上或质量上决定性优势的竞争,这种竞争打击的不是现有企业的利润边际和产量,而是它们的基础和它们的生命⑥。”然而,面对这个“创造性毁灭过程”(也称“创造性破坏的风暴”), ①朱红恒.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启示[J]. 社会科学家, 2005, 1:59-70 ②张磊,王淼. 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综述[J]. 科技与经济, 2008, 21(121):56-58 ③傅家骥. 技术创新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1-5 ④朱红恒.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启示[J]. 社会科学家, 2005, 1:59-70 ⑤贾理群, 刘旭. 新熊彼特主义学派关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进展[J]. 中国科技论坛, 1995 (5): 38-41 ⑥李如鹏. 关于熊彼特的经济创新理论[J]. 经济研究参考, 2002, 37:16-22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对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即创新理论)进行了分析,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企业家的意志和行为是创新活动的灵魂,经济周期是经济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信息技术正引领我们进入创新的伟大时代,创新时代呼唤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创新成功取决于“技术”与“体制”的配合。 关键词:熊彼特创新理论经济发展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约瑟夫·A·熊彼特(J.A.Schumpeter,1883-1950),原籍奥地利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是西方经济学界公认的博学多闻、兼收并蓄的经济学大师。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独立于西方主流经济学之外,自成体系,他推崇经济学家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但摈弃了新古典主流经济学静态与比较静态分析的理论模式,创立了动态均衡论,建立了一套从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来说明经济动态现象的“动态的经济发展理论”,并将历史分析、理论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系统阐释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对传统理论的辨析中,熊彼特清晰勾画出静态运行和动态发展相互交织的经济生活图景,解释了利润、资本、信贷、利息等重要的发展现象,完成了对经济周期的考察。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 在1912年出版的早期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中,熊彼特开创性地提出了“经济发展理论和创新思想”。在他看来,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个概念包括五种情况:采用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而所谓“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讲,不是古典经济学家斯密所认为的基于人口、财富的累积性增加而造成的规模扩大或简单量变,而是经济生活内部孕含的质上的自发性突破。它是由技术创新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所引发的经济生活内部的一种创造性变动,需要通过引进“新组合”,进行创新来实现。因此,“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实质,“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 企业家意志和行为是创新活动灵魂 在熊彼特创新理论中,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实质,而领导和发起创新的创新者——企业家,则是“创新”、生产要素“新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推

熊彼特创新理论

“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提出的,如今,“创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一位博学的思想家, 熊彼特不仅从经济学意义上阐述了“创新理论” , 而且特别从社会哲学、经济社会学、经济史学等多重视角阐发了“创新理论”的丰富内涵。 1、创新的内在质变性 2、创新的社会历史性 3、创新的系统有机性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不仅在经济学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而且在社会哲学层面上揭示出的“创新”的丰富内涵。 “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 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 书中提出。 创新理论概述 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 特。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奠定了熊彼特在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也成为他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 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

论熊彼特1912《经济发展理论》的结构与方法

论熊彼特1912《经济发展理论》的结构与方法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年2月8日---1950年1月8日),被誉为二十世纪的经济学天才及现代企业思想之父,曾任奥地利的财政部长、一家银行的董事长,移居美国后,一直任教于哈佛大学,其《经济发展理论》解释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灭亡,为以后的经济学理论勾勒出了主线,同时对经济学思想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书的整体结构 《经济发展理论》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由一定环境所制约的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基本现象”,第三章“信贷与资本信贷的性质及其作用”,第四章“企业家利润”,第五章“资本的利息”,第六章“经济周期的初步论述”。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对从静止状态的“循环流转”到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包括从“企业家”的特点和功能、“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创新”的含义和作用,直到资本主义的产生进行了开创性的论述。特别是他所提出的“创新理论”尤其引人注目,可以说“创新理论”就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则进一步分别阐述了信贷和资本、企业家利润以及资本的利息等问题;第六章运用“创新理论”分析了经济周期的形成和特点。 二、全书内容梗概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概括一下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5种情况:⑴采用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征;⑵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⑶开辟一个新市场;⑷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⑸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因此“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它严格区别于技术发明,而是把现成的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能力。 从书中的具体内容来看,其“创新”具有以下六方面的特点: 一、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熊彼特说:“我们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而并非外部强加于它的。”尽管投入的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变化,能够导致经济生活的变化,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经济变化;还有另一种经济变化,它是不能用从外部加于数据的影响来说明的,它是从体系内部发生的。这种从体系内部发生的变化是众多经济现象的原因,所以,值得为它建立一种理论—这种经济变化就是“创新”。 二、创新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熊彼特曾作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你不管把多大数量的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决不能得到一条铁路。而恰恰就是这种“革命性”变化的发生,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这就充分强调了创新有突发性和间断性的特点,要对经济发展进行“动态”性研究分析。 三、创新是创造性的“毁灭”。一般说来,“新组合并不一定要由控制创新过程所代替的生产或商业过程的同一批人去执行”,即并不是驿路马车的所有者去建筑铁路,而恰恰相反,铁路的建筑意味着对驿路马车的否定。所以在竞争性的经济活动中,新组合意味着对旧组织通过竞争而加以消灭。在完全竞争下的创新和毁灭往往发生在两个不同的经济实体之间,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的扩大,创新更多地转化为一种经济实体内部的自我更新。 四、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熊彼特认为,先有发明,后有创新;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创新则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那么在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新工具或新方法的使用在经济发展中起作用,最重要的含义就是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把发明与创新割裂开来,有其理论自身的缺陷;但强调创新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