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就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在一定历史时期下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或者选择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它具体地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措施等。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的一种行为。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的一种选择行为。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为解决某种社会问题而作出的选择行为。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作出的一定的行为准则。

2、元政策

是规范和引导政策过程中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评估行为的准则或指南。它是所有政策的原则、基础和标准。元政策在政策体系中属于最高层级的政策。它影响着其他所有层级的政策范式。

3、基本政策

也被视为基本国策,属于元政策之下在一定时期内所确立的大的纲领和重大的国家政策。它是对某个领域和某个社会内容进行明确规定、长期稳定的国家政策,这种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不会出现重大的变化。它的主要功能是针对当前国家出现的重要问题和未来发展的重大选择确立几个基本措施,它帮助国家有重点地制定发展计划和纲要,选择发展道路。

4、分配性政策

涉及将服务和利益分配给人口中的特定人群——个人、团体、公司和社区。有些分配性政策只向少数人提供利益。一般来说,分配性政策设计使用公共资金来支持特定的团体、社区或产业。那些寻求利益的人们并不相互直接竞争,这类利益并不意味着由任何特定团体支付,而是由公共财政承担。即所有的纳税人支付。因此,分配性政策一般只产生得利者,而没有明确的受损者。

5、规制性政策

利用政府的权威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进行管制和约束。这种政策实际上是对部分人的行为进行规制,其对象主要是有限的少数。规定少数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多数的利益,保护公共利益的安全和发展。它主要发挥消极的控制和保护功能。

6、再分配性政策

是政府有计划的积极行动。涉及在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财产和权利的转移性分配。再分配性政策的通常模式是资源从有产者流向无产者。由于再分配性政策多涉及金钱。权利或权力的再配置,所以往往难以制定和通过。

7、公共政策分析

是一门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相关政策知识,改善公共政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8、团体模型

公共政策是集团斗争的产物。政治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政治利益集团,它们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和斗争,公共政策就是团体之间斗争所达到的平衡。

9、制度模型:(背简答题第9个)

制度理论认为,公共政策与政府制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政府制度是公共政策的母体,它在公共政策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发生着决定性的影响。

10、旋转门机制

学界与政界之间的一种交流互动机制。政府思想库以及工商界人士之间进行有规律的流动,与走旋转门一样,促进知识的流动和信息的传递

11、政策系统

由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客体、公共政策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也是公共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12、政策主体

在特定的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估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他们能够自觉地认识

公共政策并能动地参与政策过程。

13、政策客体

公共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既包括公共政策致力于解决的社会问题和政策问题,也包括公共政策所要规范的行为者及其所组成的公共政策目标团体。

14、政策环境

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政策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

15、直接主体

那些获得法律授权,享有法定权威,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以此主导政策过程的个人或组织,包括国家机关、官僚集团、政治领袖等

16、间接主体

间接主体是指虽然并不具有合法强制力,但却能够通过压力、舆论和私人接触等方式参与、介入到政策过程中,并产生一定影响的个人或组织,主要包括政党、利益集团、大众传媒、智囊团和公民个人等。

17、社会公共法权主体

主体指的是居于法律规定的法权地位、获得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以制定、执行和评估公共政策的机构与职位。

18、社会政治法权主体

指的是经过法律认可和保护的,可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但不拥有合法的权力去作出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社会行为主体。

19、目标群体

公共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而这些受公共政策规范和制约的社会成员就是目标团体。

20、公共决策体制

指决策权力的一种权威性分配及分配的程序和规则方式的总和。公共决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权力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1、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是公共政策直接客体,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议事日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22、政策议程

通常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23、公共政策规划

就是政策规划主体为解决某项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步骤,运用相关的技术方法,获得一种方案或计划的过程。政策规划包括政策规划主体、内容、程序、方法和政策铲除等几个要素。

24、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政策目标来自政策问题,为政策工具规定了方向,为判断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提供了评判标准。

25、指标

是衡量政策目标的量或质的尺度(如指数、数字或其他的质的尺度),它是对政策目标的具体说明

26、决策科学化:

指决策指导思想、决策体制、决策组织和决策程序必须科学化。

27、决策民主化:

首先决策的主体是人民,其次决策必须代表和体现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决策民主化还是指在作出公共决策,尤其是重大政策过程中要经过咨询论证、协商、听证、审议及计提讨论等环节,这是保证政策科学有效的必然要求。

28、政策法律化

政策法律化是指国家有关机构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的公共政策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赋予这些政策相应的法律效力和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29、政策执行

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测等各种行动,

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30、政策执行偏差

是指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31、象征式政策执行

在执行中只做表面文章,没有具体的措施,在组织、人员、资金都没有到位的执行活动“阳奉阴违”。

32、附加式政策执行

在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人为附加了与政策目标背离的其他内容,使政策执行超出了政策的基本要求。

33、残缺式政策执行

即政策执行的不配套、不完备、不及时,政策内容只有部分被执行,而其余则被“遗忘”。

34、替代式政策执行

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被换上与原政策表面一致而事实上背离的内容,公共政策内容、目标、性质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35、观望式政策执行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政策执行主体总是被动观望,通过观察上级的态度、措施以及同级部门的行动再决定反应,因此错失执行良机。

36、照搬式政策执行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不经过认真的政策学习和思考,不能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政策变通。

37、规避式政策执行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分工不合理,权责不明确,该完成的工作不能如质如量完成,该承担的责任相互推诿。38、政策变通

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执行政策的方法,是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关系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也称为“行政自由裁量”。是政策执行中的必然现象,是政策灵活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39、政策工具

本质上政策主体的行动机制,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或社会组织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行动机制。

40、政治性工具

指的是政府为了实现自己意图、达成政策目标而运用各种政治资源的手段和方法。

41、经济性工具

指的是政府为了实现自己意图、达成政策目标而运用的给予或夺取物质利益的方式。

42、社会性工具

指的是政府更多地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构建参与、互动、合作机制和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从而有效实现政策目标。

43、管理性工具

主要来源于工商管理领域,其基本假设是公私管理在管理上是相同的,源于企业的先进成功管理方式可以为公共部门所采用。

45、政策实验

主要是党政机关为了验证公共决策的正确性、可行性,并取得实施决策的具体方案,而在其辖区内的若干单位进行的局部性决策实施活动。

46、政策执行中的灵活性原则

是指在不违背政策原则精神和保持政策方向的前提下,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因时因地制宜,使政策目标得到真正实现,灵活性的核心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7、政策评估

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效果的“3E”即效益、效率、公平“3P”即公众参与、可预测性和正当的诉讼程序等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它是政策分析的重要方面,是一种具有特定标准、方法和程序的专门研究活动。

48、政策监控(政策监控机制)

政策监控是为了保证政策内容的合法性和政策结果的有效性而对政策过程进行的监督和控制。政策监控是政策监督与政策监控的合称。

49、政策监督

是指监督主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公共政策运行过程进行监察和督促,以衡量并纠正公共政策偏差,实现公共政策目标。

50、政策控制

指政策监控主体在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中,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而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

51、政策变动

政策变动就是指一个或者多个现有政策被新的政策所代替,或者现有政策某些方面被修改。

政策变动是政策系统的一种常态表现,是政策系统对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52、政策调整

是在政策评估与监测所获得的有关政策执行的效果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成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53、政策终结

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行为。

54、政策周期

公共政策经由制定——执行——评估——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的周期性的循环过程;新的政策通常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了适应新情况对原有政策加以修改或调整,从而形成政策的一个新的周期,实现新老政策的交替循环。

55、大众传媒

新闻媒体的开发和发展是政治自由的重要标准,对公共政策的决定和实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它可以在外围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其目的。其功能有:(1)传播政府的公共政策(2)标示社会舆论的走向(3)引导舆论的变化(4)沟通社会信息

56、思想库

思想库是公共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利益与权势集团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主要进行政策咨询,从事政策研究,提供政策评估,充当政策宣传机构,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可以帮助提高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质量。

57、具体政策:

宏观与微观政策都属于具体政策的范畴,具体政策就是在原政策的规定下,根据基本政策的指导来制定对具体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和介入的政策。

二、简答题

1、公共政策内涵

公共政策就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在一定历史时期下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或者选择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它具体地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措施等。

1、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的一种行为。

2、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的一种选择行为。

3、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为解决某种社会问题而作出的选择行为。

4、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作出的一定的行为准则

本质:①作为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

②作为公共管理的手段

③作为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2、公共政策基本功能

公共政策功能指公共政策通过执行而对环境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影响。

1、目标导向功能:指的是公共政策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规定了特定的目标,并以此来引导社会经济正朝向

这一目标发展。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重大战略性政策都具有这种功能。在计

划经济时代的中国,政策的目标导向功能极为明显。目标导向是理性时代公共政策的重要

功能。公共政策的正确性越高,效果越显著,其对社会的引导也越明显。此外,公共政策

的目标导向功能还包括价值的引导。价值引导功能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它利

用其价值准则规定着社会的判断,影响着社会群体对未来的认识和展望,从而达到引导社

会进步的目的。

2、法律规制功能:规制的含义就是政府利用法律工具对社会行为和经济行为进行规范和管制的政策行为。桂

枝是一种法律行为,所以规制政策的主体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政策

的规制功能可以分为两类: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

3、利益协调功能:公共政策的核心是解决社会利益的肥培和协调问题,公共政策的利益协调功能来自客观现

实中永远存在的利益分配不平衡。公共政策的利益协调功能就是对国家和地方范围内出现

的利益矛盾、冲突加以缓解、调和、协调,使它不断趋于和谐。

4、政治象征功能:有一些公共政策用宏观的规范性话语来规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社会秩序的标准与条件,以

此来达到表达政府政治态度和决心、表明政府立场的作用。这一类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是

政治象征功能。它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也没有明确的财政支持,它的政策周期是非常不

确定的。象征性功能属于政治功能,为政治服务,从政治符号上给统治集团提供合法性的

论证和宣传作用。

5、社会发展功能:是指公共政策能够运用其财政的物质动力来实施其具体措施,以达到改变现状、实现预定

目标的作用。当前,最重要的社会发展政策就是经济政策。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从宏观上

确立发展目标,引导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总体目标。

3、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1、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从广义角度来看,公共选择问题的确会涉及公

共或私人物品的确定。公共物品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但在实际生活中,公共物品很难纯粹的实现对

所有人的开放。公共物品或服务经常仅有利于社会中某些团体和个人,有时还需要通过付费的形式

或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定额定量地分配。

2、公共职能:公共职能是公私冲突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公共职能就是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上的、用来满

足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群体需求的一种活动。公共职能并不是必须得由公共部门独家行使,现实生

活中存在许多不同的职能表现形式。政府在提供公共职能时,要注意“搭便车”的现象。

3、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要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政府要管理具有公共性质的问题,而尽量的不要去

干涉私人性质的问题。政府不是全能的,不能什么都去管。如果什么都管,一定是管不了也管不好。

4、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界定政府行为(公共政策)必要性的主要界限,是把握公共政策目标的主要依据。公共

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界定公共利益需要遵循四项基本标准:公共性、合

理性、正当性、公平性。

5、公共权力:公共权力一般是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

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也

正因如此,相对于非公共领域的团体或个人而言,公共权力往往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然而,公共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对公共权力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是法治社会的基本理念。一个

成熟的法制社会,有限政府的理念会被视为行政的法则。就社会而言,政府的行政之手不能“热心

过度”。公权行使必须确立边界意识。只有在公权力边界得到限制的前提下,才能使公权力在不危

害个人权利和社会自由的前提下,在法定的公共领域内有规则地运行。

6、公共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

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遵守公共秩序,是关系到维护国家和公共利

益的大事,是社会生活和谐和稳定的基础。公共秩序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正当性,,四是合

理性。二是必要性,三是合法性。此外,在如何平衡公共秩序与私人利益问题上,还要坚持人性化

管理。

4、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社会问题的压力:公共政策的兴起与人类在当代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这和人们对解决问题的能

力及表现的不满相关联。

2、二战后,新科技革命来临,科学技术得到提高。

3、思想库的成熟及其在公共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4、政府管理的实际需要

5、政治科学的发展和各种分析工具的出现

6、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已经发展出一些可以改善政策系统和提高政策质量的理论和方法,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把注意力转向与公共政策相关问题的研究。

5、公共政策的类型(f)

1、从政策内容标准来划分:政治政策、经济政策、外交政策、其他政策

2、从政策层级标准来分类:总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

3、从政策功能标准来分类:分配性政策、规制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构成性政策

4、(PPT)从政策功能角度分:(1)主导性与辅助性政策、(2)提取性与分配性、再分配性政策

(3)行为限制性与行为自我调节政策、(4)实质性与符号性(象征性)政策6、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和研究方法

1、研究热点:一是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研究

二是公共政策绩效的研究

三是公共政策分析技术与方法的拓展

2、研究意义:(1)有助于提高我国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2)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有助于深化我国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

3、中国政策科学发展的成就:(1)学术研究取得了积极成果,初步建立起中国政策科学的理论框架

(2)学术交流日趋活跃,学科制度化建设初具规模

(3)政策科学逐步在高校扎根

(4)政策科学知识的应用已经起步,政策科学的产业化的广阔背景开始展现

4、中国政策科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1)政策科学的宣传普及工作做得不够,政策科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

价值并未被人们所充分认识

(2)政策科学的学术研究水平不高,学科基础不牢,研究人员的整体

素质不高

(3)政策科学的制度化或学科的组织化建设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4)对现实政策问题的研究不深,政策科学的应用性、现实性未能充

分体现

5、研究方法:(1)政治学分析方法

(2)经济学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

(3)管理学方法

(4)社会学方法

(5)组织学分析方法

7、思想库的概念、特点、功能和地位

概念:简单的说是思想工厂,是以政策研究为核心,以直接或间接服务于政府政策制定为目的,非赢利性的独立的稳定的政策研究机构。

特点:1、研究领域的广阔

2、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的针对性

3、研究人员构成的多学科性

4、研究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5、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先进性

功能:1、进行政策咨询

2、从事政策研究

3、提供政策评估

4、充当政策宣传机构

5、形成“旋转门”机制

地位:1、思想库是现代公共决策体制中政策制定系统的一部分,是“决策中枢系统”的决策咨询系统或决策辅助系统。

2、思想库的“谋”与决策中枢系统的“断”

3、以美国思想库为例,参照美国国家政策、法律的制定

作用:

一是生产政策思想。

二是提供政策方案。

三是储备和提供人才。

四是教育公职人员和公众.

8、公共政策分析理论模型的含义及特点

含义:公共政策分析者为了研究某类或某个特定领域的公共政策,依据相似性原则而创造或选择一种理论分析系统来代替现实的研究对象,并对认识对象做出抽象描述的一种理论分析方法。

特点:1、抽象性和概括性

2、相似性和真实性

3、差异性和关联性

9、公共政策分析理论模型的类型(重要)

1、政治模型:围绕社会政治制度和社会政治因素进行政治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概括。

(1)制度模型:制度模型的核心观点:政策分析主要是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分析。公共政策与

政府制度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它是一定社会政治制度下的产物,一项政策只有被政府制度

体系内的机构采纳、执行和实施后才能成为公共政策。政府制度赋予公共政策三个显著特征:

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普遍性和强制性。

分为:传统的制度模型、新制度模型

(2)团体模型:公共政策是集团斗争的产物。政治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政治利益集团,它们之

间不断地相互作用和斗争,公共政策就是团体之间斗争所达到的平衡。

(3)精英模型

2、围绕“理性”探索的模型:分为:(1)理性模型

(2)渐进模型

(3)混合扫描模型

3、系统模型:从整体出发,将公共政策看作是由各个环节组成的整体运作系统,从动态角度进行分析的模型。

分为:(1)政策过程模型:也称为政策生命周期理论,是将政策过程视为政策行为的生命过程加以描述,试图通过阶段性的描述对政策进行程序化的分析。

(2)政治系统模型:政策分析系统理论源于对政治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它把公共政策视为政

治系统对外界环境的压力所作出的反应。该模型从整体的角度考察社会政治运行,将社会政治

看成一个动态运行系统,而这一系统运行的核心任务就是针对输入的问题,运用输入的资源,

输出解决问题的公共政策。

(3)博弈模型:是指基于博弈决策理论,对处于竞争冲突状态的两方或多方决策者相互制约决

策过程进行分析的模型。这一模型将冲突双方或多方的相互决策看做是一个由博弈者、策略集

合、赢得函数构成的博弈系统,通过分析来探索竞争冲突中相互决策的规律。

(4)“上来下去”模型:a模型中的“上”

b模型中的“下”

c模型中的“上”与“下”互动

10、如何理解公共政策主体的多元化趋势?

当代公共政策主体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但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不同,中西方公共政策主体的内容、地位和作用呈现较大的差异。在我国,各政策主体实际上都要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参与公共政策的组成,但是,公共政策主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趋势和实现必将是公共政策朝着民主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

11、美国“旋转门”机制产生原因

1、从政治文化角度——良好的思想基础

2、政治体制——推动力

3、独立性——有效运行的条件

12、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主要包括哪些?他们在政策系统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如何?

1、参政党(在野党、反对党)

在西方多党轮流执政的体制下,在野党总是通过各种方式,间接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我国实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人民政协是国家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在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利益团体

利益团体是由具有共同的立场、观点和利益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组织,它的职责是履行利益聚合功能,以保障或增进其成员的利益为最高目标。由于利益团体常常对公共政策制定施加影响和压力,因而又被称为压力团体。

利益团体影响政策制定的途径和方式

在西方,利益团体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游说、宣传、捐款、抗议等等。

3、公民(选民)

选举投票,包括全民公决等投票方式,从而对国家重大公共政策问题行使主权。或者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以间接或代议的方式,影响国家的公共政策制定。

采用各种威胁性方式,如请愿、示威游行、罢工、罢课等,迫使政府接受某项公共政策要求。

参加利益团体,借助利益团体的力量影响公共政策。

对政府实施的公共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进而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

(利益集团和公民的地位:利益集团是社会政治、法权最重要的社会行为主体之一,在公共政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公民是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一种最广泛的非官方政策主体。)

13、阐述公民作为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双重属性

矛盾之处:

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主导政策过程并规范和调适政策客体的活动范围

政策客体在政策过程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接受政策主体的约束

统一之处:

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不是绝对的,而是具有相对性

政策客体虽然要接受政策主体所制定的政策的约束,但这种接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可以通过一定的法定程

序和非法定的途径对政策主体的行为进行限制和约束

14、社会问题及其特征

所谓社会问题,是指实际条件与应有条件之间的差距,或者是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而这种偏差或差距往往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它超越了个人稳定的环境和范畴,牵涉到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特征:1、客观性: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

2、主观性: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

3、价值相关性:价值判断对于社会问题的定义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4、社会性: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大多数人的问题

社会问题的形成往往具有一段时间的发展过程

5、系统相关性:社会问题具有系统性

15、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功能。

1、“弥合知识与政策之间鸿沟”的同时,发挥着“资政”、“启智”、“制衡”、“聚才”、“强国”等作用

与功能。

2、“资政”

3、“启智”

4、“制衡”

5、“聚才”

6、“强国”

16、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

①对思想库进行总体设计,促进不同类型思想库共同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

②建立人才选拔和淘汰机制,改变研究人员低才、低质及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③建立开放互动的运行机制。

④健全筹款机制。

⑤拓展科研成果推销渠道。

(包括四方面的影响:①学习影响力:我们必须在国内外最好的学习刊物上特别是当代中国研究刊物上不

断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②政策影响力:以《国情报告》为平台,持续扩大我们在高层决策界的声音;③社会影响力:主动与主流媒体合作,成立各种形式的写作小组,有针对性地发表有深度又有影响力的文章;④国际影响力:

我们要在国际当代中国研究领域内独树一帜,代表学术前沿,代表中国学派。)

17、公共决策体制的内涵及构成

内涵:公共决策过程是一种权力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分配过程中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和和程序,从而形成公共决策体制。

构成:1、公共决策主体

2、公共决策权力

3、决策程序

4、决策规则和方式

1、决策中枢系统(补充)

2、决策咨询系统

3、信息情报系统

18、公共决策的程序

(1). 政策制定——从发现问题到政策方案的出台的一系列的功能活动过程,包括界定问题、建立议程、设计方案、比较和抉择方案以及方案的合法化等环节。

(2). 政策执行——政策方案付诸实践、解决实际政策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将政策理想变为政策现实的过程,包括组织和物质准备、政策分解、政策宣传、政策实验以及指挥、沟通、协调等的功能环节。

(3). 政策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果做出判断,确定某项政策的效果、效益以及优劣,并弄清该政策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或者为什么导致失败。

(4). 政策监控——为达到政策方案的预期目标,避免政策失误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执行阶段的监控,以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包括监督、控制和调整等功能活动环节。

(5). 政策终结——即在政策实施并加以认真评估之后,发现该政策的使命已经完成,成为多余、不必要或不起作用,采用措施予以结束的过程或行为。

19、政策问题的构建,提出

所谓的政策问题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状况,而且也是一种主观感知及集体行动的产物。它是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为政府所认可,且属于其权限范围内,认为必须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公共问题。

政策问题的构建

①思考问题

②描述问题的边界

③建立事实根据

④列出目的和目标

⑤查明政策范围

⑥展示潜在的利益和成本

⑦重申问题的陈述

20、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

条件: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且严重

2、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

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问题察觉机制与过程

障碍:1、政治原则的偏离:(1)任何国家都有立国之本的基本政治原则

(2)政策诉求一旦偏离原则,政府就会通过各种方法将其排斥在政策制定系统或制

度化程序之外

2、价值体系的排斥:(1)价值体系涉及社会的基本观念及其信仰倾向,是人们思考的依据和行为的准

则。

(2)提出的政策诉求与社会价值体系不符,就难以形成公众议程,更不可能转化为

正式议程,即政府议程。

3、政府体系的封闭:(1)如果政府体系保守,决策过程封闭,人们无法与决策者进行必要的沟通,不

能通过问题讨论等形式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

(2)公众认定的社会问题很难进入政策议程。

4、承受能力的超重: (1)超出了决策者的承受能力,就会受到他们的排斥或回避。

(2)即使这种问题的提出对社会有利,符合时代潮流,也难以进入政策议程。

5、表达方式失当:有些问题本可以通过法定的正常渠道提出,却偏偏要选择非正常渠道;明明可以在正

式场合上讲,却偏偏要进行地下活动;明明可以采用平和形式提出政策诉求,却偏

偏要采取过激的形式。

21、公共政策议程分类和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

分为:1、公众议程: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

2、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

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联系与区别:1、两种议程本质上有差异:公共议程一般由一些较抽象的项目组成,其概念和范围较模糊,主要表现为一种外部影响功能,仅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可以不提出政策方案或解决办法,

不是最终认定解决问题的议程。政府议程才是问题认定解决的实质议程,它是对政策问题进

行界定或陈述阶段,更加的具体、

2、两者的联系:一般情况下,一个政策问题的提出过程是这样的:某一公共问题进入公众议程,

然后再进入政府议程,最后成为政策问题。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很多问题不经过公众议程直

接进入政府议程。

22、如何设计公共政策方案

1、紧扣政策目标

2、规划多重方案

3、方案彼此独立

4、方案要有创新

5、方案切实可行

23、威廉·邓恩的评估标准

威廉·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1)效益:某一特定方案能否实现所期望的行动结果,即目标。

(2)效率:为产生特定水平的效益所要付出努力的数量。

(3)充分性:特定的效益满足引起问题的需要、价值或机会的程度。

(4)公正性:效果与努力在社会不同群体中分配的公正程度,它与法律和社会理性密切相关。

(5)回应性:政策满足特定群体的需要、偏好或价值观的程度。

(6)适当性:一项计划的目标的价值和支持这些目标的前提是否站的住脚。

24、如何理解政策合法化

含义:有关政策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加以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决策主体的合法化、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决策过程的合法化和有关政策的法律化)

内容:1、公共政策内容的合法化:(1)政策与国家宪法和现行法律保持一致,在内容上不发生抵触。

(2)符合法律原则,符合法律的具体规定。

(3)在西方国家主要有违宪审查

(4)在我国审查是有限的

2、公共政策程序(过程)的合法化:(1)行政系统的决策程序:a法制工作机构的审查

b领导决策会议决定

c 行政首长签署发布政策

(2)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 a提出议案

b审议议案

c表决和通过议案

d公布政策

3、公共政策法律化:政策法律化是指国家有关机构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能够在

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的公共政策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赋予这些政策相应的法律效力和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具备的条件:(1)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可以上升为法律。

(2)具有长期稳定性的政策可以上升为法律。

(3)只有比较成功的政策才能上升为法律。

25、影响政府议程建立的主要因素

①政治领导人,是最基本的政策议程的发起者

②社会公众需求一般是通过一定的社情民意形式表现出来的

③专业研究人员,通过各种舆论媒介和组织管理渠道向政府提出自己客观合理的见解

④突发(或危机)性事件

⑤大众传播媒介

26、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或要求(即:如何设定政策目标)

设定政策目标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面向未来

2、系统协调,具有针对性

3、具体明确,具有合理性

4、注重伦理考量,保持相对稳定性

27、基本政策目标有哪些?

①公平:分配公平

②效率:稀缺性资源的有效配置

③发展④自由⑤安全

28、评估标准及政策指标的种类

评估标准:

(1)技术可行性标准:(含义)①现有的技术和方法能否使得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②备选方案在技术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政策目标。

(2)经济可行性标准:既是指一项政策方案的执行能获得财政资源的充分支持,又指方案式项目的执行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式效率,它主要衡量方案式项目的成本和收益。

(3)政治可行性标准:主要考量政策规划对相关权力式利益集团的影响来衡量政策式规划的成效。

(4)行政可行性标准:主要关注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行政环境中实施某项政策规划的可能性。政策指标的分类:1、经济指标

2、社会指标

3、政治指标

4、综合指标

29、政策执行偏差(“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表现形式

1、“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替换性执行

2、“曲解政策,为我所用”——选择性执行

3、“软拖硬抗,拒不执行”——象征性执行

4、搞土政策——附加性执行

30、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

1、政策问题的特性:(1)政策问题的性质

(2)政策对象行为的有效性

(3)政策对象人数

(4)政策问题所涉及的目标团体行为调适量的大小

2、政策本身的因素:(1)政策的正确性(合法性)

(2)政策的合理性

(3)政策的可行性

3、政策以外的因素:(1)目标团体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2)执行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态度

(3)执行机构组织间的沟通与协调

(4)政策环境

31、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经验

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政策。

2、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根本宗旨

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总政策,都是根据人民的利益来确定的,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的领导机关的每一个具体政策的制定,也必须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一根本原则。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正是我们判断政策正确与否的一个根本标准。

3、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机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这是制定出正确政策的组织保证。民主集中制包括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4、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

在确定政策之前,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地了解客观情况,如实地把握客观规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正确的政策,这是我党我国政府的各级领导机关构的普遍做法。

5、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方法

“从群众中来”,就是在工作中深入群众,集中群众的智慧和要求,反映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形成正确的决定;“到群众去”,就是将集中起来的正确决定变为群众自觉的实际行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制定的基本经验之一。

6、循序渐进、“摸着石子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

对于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胆子要大,但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看到不妥当的地方就赶快改。后来人们把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形象地概括为:“摸着石子过河”。这是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政策制定中的一条重要经验。

32、公共政策工具的功能有哪些?

1、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途径

2、政策工具是政策实施取得成效的关键

3、政策工具是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手段

4、政策工具是实现有效治理的核心

33、政策工具在政策科学中兴起的原因

一是政策执行的复杂性以及政策的失败导致人们对政策执工具或手段的反思,实际的政策执行对工具方面知识需求的增长;

二是福利国家的失败以及政府工作的低效率,导致人们对工具途径的政治及意识形态上的支持;

三是当代社会科学实践性的增强,特别是应用性社会科学领域日益介入政府的政策和管理实践,导致这些学科的学者对包括工具性知识的更多的追求;

四是政策科学的研究领域自身的扩展导致了政策工具被纳入学科的视野之中。

34、公共政策执行的作用P230

作用:1、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中心环节

2、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重要途径

3、公共政策执行是后继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35、公共政策工具类型有哪些

1、政治性工具:(1)政治管理:就是公共权力机关和政府官员通过公共权力体系实现社会资源管理的全

部活动。

(2)政治参与:就是个人或者集体影响公益或公共资源分配的活动

(3)行政性工具:就是政府利用公权力和权威,采取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及规章制度等

行政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办法。包括行政干预、行政

法律、行政奖惩和行政诱导。

2、经济性工具:(1)财政性工具:是政府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相对价格的补贴以及课税。提供诱因,促

使政策的目标群体能够改变其行为,以符合政府治理的目标和要求。

(2)货币性工具:

(3)以市场为核心的工具:政府利用市场机制的运作,来解决公共问题,实现政策的目标。

(4)非市场机制工具:指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直接运用政府的公

共权力,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3、管理性工具:(1)战略管理

(2)绩效管理:指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过程,形成组织目标所预

期的利益和产出,并推动团队和个人做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

(3)目标管理

(4)全面质量管理

(5)标杆管理

(6)企业流程再造

4、社会性工具:(1)社区治理

(2)个人和家庭

(3)志愿者服务

(4)公众参与及听证会

36、影响公共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有哪些?P213

1、政策目标:首先,如果目标是单一的,就要明确目标是什么。其次,如果目标是多重的,就要明确目标的

构成。再次,政策工具在执行一段时间后,要考虑政策目标是否已发生改变。

2、工具的特性:首先,每种工具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其次,不同工具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被用于解决不同

的问题,运用于不同的组织环境。

3、工具应用的背景:工具实施的背景因素包括执行组织、目标团体、其他工具及政策领域的其他因素。

4、以前的工具选择:政策工具的选择受到先前工具选择的限制,因此,工具选择依赖于一定的路径。

5、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个信仰的体系,它为既存或构想中的社会,解释并辩护为人所喜好的政治秩序,

并且为实现其秩序提供策略。不同的意识形态倾向于使用不同的政策工具。

37、政策工具的选择和应用的意义

1、政策工具的选择和应用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途径

为有效的管理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公共事务,政府必须针对现实中的重大公共问题,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并确定合理的政策目标。在政策实施中,目标的选择固然重要,但选择和设计有效的政策工具,以规范目标群体的行为,从而使行为与政策的目标要求达成合意,则显得尤为重要。

2、政策工具的选择和应用是政策实施的关键

政策工具的选择主要发生在政策实施阶段,政策实施的核心和关键在于选择和设计有效的工具。政策实施是政策工具选择的管理过程。如何选择和应用政策工具是政策实施有效性的关键。

3、政策工具选择和应用关系到政策的成败

在政策实施中,选择何种政策工具,如何选择政策工具以及用何种标准来评价政策工具的效力等问题对政策的有效执行和政策目标的顺利达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38、政策工具的选择和应用标准P209

政府选择工具的过程,首先是一个评价各种政府工具的过程,这就需要一系列共同的标准来对政府工具进行评估。标准:

1、有效性:有效性是判断政府公共行动是否成功最为重要的标准,即社会效益。

2、效率性:效率关注的是结果和成本的比率,根据效率标准,最好的政府工具是能在收益和成本之间取得最佳平衡的工具。

3、公平性:首先是基本的公平,即在所有的主体间,收益和成本的分配或多或少的要达到均匀。其次,再分配。按照这一标准,最好的政府治理工具是那些能够满足公平要求的工具。

4、可操作性:按照这一标准,最好的政府治理工具是那些最简单和最直接的操作工具。

5、适应性:按照这一标准,最好的政府治理工具是最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工具。

6、合法性和政治可行性:工具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人们看待他们付出的税收和他们得到的服务两者之间关系的程度,按照这一标准,最好的政府治理工具是具有政治合法性的治理工具。

39、影响目标群体接受和服从政策因素

1、政治社会化对人们观点和行为上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会影响目标群体对政策的接受

3、政策制定符合法定程序并遵守法律原则

4、政策符合目标群体的利益需求

5、惧怕惩罚的心理

6、对大局或整体的思考

7、环境条件的改变也会使某项政策被人们所接受

40、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P

1.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

2.决定政策修正、调整、继续或终止的重要依据;

3.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

4.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5、是厘清责任归属的必要手段

41、政策评估的类型P272

1、政策评估的人员构成及其在政策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外部评估与内部评估

2、政策评估的活动方式: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3、评估活动是在政策执行之前、之中还是之后:事前评估、执行评估、事后评估

42、政策评估的标准P273

1、从政策评估标准的具体内容来说,事实标准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政策效率:即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政策效能:即某项政策达到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也就是政策的成本与效能之间的此例关系。

政策效益:即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

回应的充分性:即既定政策目标实现以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

执行力:即政策执行机构实际具有的整体执行政策能力与它投入某项政策的执行过程的能力之间的比例关系。

2、公共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有以下几点:

社会生产力发展: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应当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利益。

社会健康发展:所有领域的政策活动都应当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社会公正:即政策结果所表现出来的与该项政策有关的成本’收益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正分摊与分享,以及政策追求的价值偏好对社会期望的适当回应。

43、公共政策评估模式

1、效果模式

一、目标达成模式

内容:(1)目标达成评价:结果与政策目标是否一致;(2)影响评价:结果是不是有政策造成的。

优点:(1)体现了民主;(2)提供客观的评估标准;(3)具有简单性。

缺陷:(1)忽略了成本;(2)在目标不清的情况下难以运用;(3)不考虑意料之外的结果;(4)忽视了公共政策中的隐秘议程的作用(5)忽视实施过程。

二、附带效果模式

关注非预期的、预料之外的政策效果

区分:反常效果与零效果

反常效果:产生的与预期目标完全相反的效果。

零效果:政策在目标范围内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困境:判断价值时应用什么样标准。

三、无目标模式

评估者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观察政策实施,然后找出相关的效果。

可以克服目标模糊时束手无策的弊端,但容易导致主观因素的介入,影响评估的客观公正性。

四、综合评估模式

评估不应只局限在已得到的结果上,而至少应包括执行,甚至还包括计划。

投入、转换和产出

五、顾客导向模式

核心:项目是否使顾客的关心、需要和期望得到满足。

体现了民主参与,但获取顾客的需要和看法要花费很长时间。

六、利益相关者模式

利益相关者:指所有对政策的目标和执行感兴趣,并对其具有影响的团体和个人。

优点:知识性;应用性;目标管理性

缺点:忽视成本;耗费资源;缺乏对利益相关者的明确界定;信奉实用主义理论等。

2、经济模式

(1)关注的是成本,而非效果。(2)生产率模式(3)效率模式

3、职业化模式:是指职业人员根据自己的价值准则和执行的质量标准来评估其他人员的执行情况,主要是同行

评议。

44、博弈模型的概念,基本主张,评价

博弈模型研究的是在特定情况下如何进行理性决策的问题。这种特定情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他们彼此存在利害关系,其中每个人的选择都会对他人的决定产生影响,最终的结果依赖于所有参与者的选择。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当孤立的最优选择不存在,只能根据他人的选择做出自己最佳的决定时,博弈模型就能派上用场了。

博弈模型源于互为因果、相互关联的选择。它是解释人在竞争状态下会怎样去考虑决策。它的作用是分析在考虑了对手所选择的基础上,做出自己最理性的选择。博弈模型适用于所有参与者的多种选择。

博弈模型说明,我们无法单方面判断一个决策是否为最佳决策,而必须配合对方的行动才能得知;也就是说,当双方处于竞争状态时,往往需要猜测或者估计对方将要采取的一切可能行动,然后再运用理性的方法决定自己的对策。

45、政策监控功能活动的内容

(1)政策监督:①对政策制定活动的监督;②对政策执行活动的监督;③对政策评估活动的监督;④对政策终结的监督。

(2)政策控制:政策控制的程序包括确立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三个环节。

(3)政策调整:在政策评估与监测所获得的有关政策执行的效果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到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46、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

1、立法机关对政策监控

2、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3、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4、政党系统对政策的监控

5、利益集团对政策的监控

6、公众对政策的监控

7、大众传媒对政策的监控

47、西方政策监控机制的若干特点

1、政策监控的基本依据——分权与制衡原则

2、社会舆论在政策监控中的显著作用

3、司法审查对公共政策的有效监控

4、中央政府权力的扩张与政策监控手段的更新

48、公共政策监控作用(即“意义”)

1、保证政策合法化

2、保证政策贯彻实施

3、实现政策调整与完善

4、促使政策终结

49、政策调整的内容

1、政策目标的调整

2、政策方案的调整

3、政策措施调整

4、政策关系调整

5、政策问题调整

6、政策执行调整

7、政策效力调整

8、政策主体、客体调整

50、引起政策产生周期性变动的因素

1、政治动力——政治领导者的领导力

2、经济动力——利益的分化与聚合

3、政策动力——政策评估的结果

4、偶发动力——触发机制

5、舆论动力——公共舆论的推力

51、过半数规则的特征及缺陷

特征:第一,决策效率高第二,少数服从多数

缺陷:第一,存在“多数剥削少数”

第二,多数决策的结果未必可靠

第三,容易产生投票悖论

52、什么是政策工具,怎么理解它的内涵

本质上政策主体的行动机制,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或社会组织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行动机制。

内涵:■一种类型的物品或服务

■一种提供物品或服务的工具

■一种提供物品或服务的部门

■一套制度规则

53.中国政策工具的特点

①由行政性工具向经济性和社会性工具转变

②市场化工具得到广泛的运用

③ 管理性工具和社会性工具也在不断的探索之中,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4、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

忠实原则民主原则法治原则创新原则效益原则

55、政策效果的内涵

公共政策实施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

政策效果所包含的内容:

①公共政策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

②公共政策的非预期影响

③与政策行为相关的各种环境的变化

④投入公共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⑤ 公共政策所取得收益与投入成本之间的比率

56、公共政策调整的形式

政策的增删政策的修正政策的更新

57、政策终结的类型

功能的终结机构的终结政策本身的终结项目(或计划)的终结

58、政策终结的方式

政策废止政策替代政策合并政策分解政策缩减政策的法律化

59、如何推动政策周期的运行

第一,充分发挥政治领导者的领导力,审时度势地引领旧政策终结和新政策产生

第二,关注并利用利益的分化和聚合,以促使旧政策终结和新政策产生

第三,健全和完善政策评估机制,适时公开政策评估结果

第四,善于把握并利用好政策产生和终结的触发机制,以引发旧政策终结和新政策产生

第五,营造良好的、有利于旧政策终结和新政策产生的舆论环境,做好社会公众的舆论导向工作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公共政策是环境的产物?新政策出台如何反作用于环境系统?

公共政策是基于一定的环境条件而产生的,致力于解决环境中的某些矛盾,最后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二者完成了相互交流,达到新的和谐稳定的状态。

公共政策是政策环境的产物,二者存在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就其关系而言,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政策改善和塑造环境,也具有反作用。

首先,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其次,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境,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

再次,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最后,公共政策也不是完全消极和被动的,它对政策环境也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2、思想库的缺陷及其完善(被自己的)

.1、独立性差2.地区智库发展不平衡3.民间智库的“侏儒症”4.影响力不足5.智库主要聚焦于经济政策、政治建设与国际问题研究,专业化分工相对不足。

完善:1.树立现代决策观念,完善科学体制

2.保证思想库相对超脱的地位

3.思想库要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和成果推销能力

4.培育开放的自由政策市场

5.政府加大对民间思想库的扶持

6.加快中国思想库发展的国际化

4、我国公共政策制定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启动和顺利发展。党和政府靠着“摸着石子过河”等基本经验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重大决策,正确的政策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使中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政策制定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

概括起来有:

?1、决策系统有待进一步改进

?由于我国行政体制在纵向结构上实行地区管理和部门管理相结合的“条块并行”体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决策权除了具有宏观与微观、全局与局部的总体性差异外,在决策的目标结构序列上也有所不同,在长期的行政实践中,存在着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政府。这种过分集权的决策体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需要多层次的转换才能到达实施者那里,这种转换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致使政策信息扭曲和政策变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便是常见现象。其次,集权造成行政程序复杂化,常常是一个简单的政策问题,下级需要请示上级,上级需要请示中央,行政效率在“公文旅行”式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大大降低,导致有些政策制定出来后就已过时。再次,权力过分集中,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自主权,在权责不清的情况下,一些行政主体对于有利可图、易出政绩的政策问题争相处理,而对于棘手的问题则相互推委。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等现象就不可避免,政府官员的短期行为也就比比皆是。

?2、智囊系统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实践证明,成功的政策制定离不开智囊机构的支持与辅助。我国的政策制定中虽有这方面的经验,但更多的是反面的教训。一些重大的决策并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和规划,已有的智囊机构在政策咨询中的独立性较弱,往往是顺从领导个人的智慧和经验,有部分政策研究机构,实际上主要为领导起草文稿,有的研究

室为领导人已经拍板的政策提供注释和寻找论据。如葛洲坝工程、川气出川工程等大型工程由于方案规划的不合理和个别领导的“拍脑袋”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

?3、政策制定的合法化过程有待进一步完善

?突出表现在:一是政策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不够,群众路线流于形式。如《人民网》报道,江西将建220座日式、欧式等50年不落后的四星级公厕,文中抨击,按江西的经济水平,这一决策绝对是一个“形象工程”、一个“拍脑袋”工程,绝对没有征求市民的意见。二是公开听证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走过场现象。如《新华日报》有一篇题为“听证会,听而不证!”的报道——一份民意报告显示,听证会的价值正在广州市民心目中滑落,有六成被访者认为听证会已是流于形式或成为摆设。广州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此前的调查表明,认为听证会对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没有作用”、“作用不大”和“是形式主义”的受访者三项合计竟有62.5%,其中15.5%的人认为“是形式主义”。听证会实际作用名不符实,必然招至市民的厌恶。

长此以往,听证会这种好形式也就要寿终正寝了。

?建议1、关于科学的纵向政策制定权限的划分

?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级行政机关政策制定权限并给以具体的法律保障,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单一制结构形式的层级目标决策系统,加快“缩省—撤市—强县”改革步伐,减少行政体制的层级次数,适当减少“条条”

数量,缩小“条条”权限,提高政策制定的效率和可操作性,尽量避免信息过滤、信息失真导致政策失误。?2、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定的咨询系统和信息系统

?针对我国咨询系统和信息系统的现状,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继续发展咨询机构,可以考虑形成一些综合多学科专家、多种优秀人才的大型智囊机构;建立咨询工作的程序制度、预算制度,增强其独立性;政府要真正重视咨询机构的作用,为专家学者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建立民间的咨询机构;健全行政信息的网络体系、提高信息人员的素质,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对信息收集、加工、传输和整理

?3、进一步改进政策规划和政策合法化的途径

?加大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的力度,充分发挥群众路线这个我党优良传统的作用,真正做到政策制定“从

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形成一套制度化、法律化的规范;增强公开听证会的可信度;提高政策规划的公开化、公正化、公平化和合理性。

? 4、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

1、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

1、政策本身的因素

2、执行者的主观原因

3、政策适用对象不配合

4、政策执行的监控不力

2、政策执行偏差的治理

1、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

2、加强公共政策的认知力度

3、努力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4、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

5、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

3、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

①完善体制,健全政策执行的体制环境

②优化政策执行主体人员和组织

③完善政策执行方法和程序

④畅通信息的沟通(政策执行公开化、及时跟踪评估)

⑤强化监督控制

⑥建立公共政策执行的责任追究制度

⑦加强舆论宣传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闭卷考试试题及答案

资料 一、简答题(21小题) 1.为什么公共政策学科会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科学领域发生的革命性变化之一,就是政策科学的诞生。现代政府所面临的已经不是个别的、单一的、基本稳定或一再重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而是越来越具复杂性、尖锐性、普遍性、专业性和动态性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公共政策适应了现代社会的这些特征和现代政府的需要于20世纪50年代迅速兴起和发展起来。 2.什么是政策科学? 答:政策科学是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 3.什么是公共政策? 答:公共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件等的总称。 4.政策的功能包括哪些方面? 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政策导向功能。 (2)政策控制功能。 (3)政策协调功能。

(4)政策象征功能。 5.我国的官方政策研究机构主要有哪些? 答:主要有俩大类:一是综合型,主要是中央和县以上各级领导机关政策研究室(如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二是专项型:中央和县以上各级领导机关相关部门的研究室(如中共中央纪委研究室以研究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政策为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以研究金融政策为主)等。这类机构是专职政策研究机构。 6.什么是政策制定? 答:政策制定是政策形成或政策规划,即指从问题界定到政策方案抉择以及政策合法化的过程。 7.什么是政策方案? 答:政策方案是指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 8.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有哪些? 答: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主要有:信息完备原则; 系统协调原则; 科学预测原则; 现实可行原则;民主参与原则; 稳定可调原则等。 9.什么是政策合法化? 答:政策合法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10.政策执行研究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自考行政管理本科公共政策真题及复习资料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 A )1-97 A.拉斯韦 尔 B.德洛尔 C.韦 伯 D.西蒙 2.我国宋代苏轼在科举应试时所进的“时务策”是( C )1-91 A.《国 策》 B.《谏逐客书》 C.《教战守 策》 D.《盐铁论》 3.下列属于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是( D )3-183 A.利益集 团 B.公民个人

媒 D.代议机关 4.实行半总统半议会制决策体制的典型国家是( B )3-208 A.英 国 B.法国 C.瑞 士 D.美国 5.下列属于政策规划范畴的概念是( C )6-287 A.问题界 定 B.政策宣传 C.政策设 计 D.政策抉择 6.在政策制定中从一个不同的评价角度来看待事物的政策学习类型是( B )6-300 A.工具学 习 B.概念学习 C.社会学 习 D.组织学习 7.提出决策者有限理性和满意决策命题的学者是( D )1-94

森 B.戴伊 C.拉斯韦 尔 D.西蒙 8.托马斯·戴伊的著作《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对美国政治和政策过程进行了考察,这部著作所用的分析视角是( A )4-238 A.精英模 型 B.集团模型 C.混合扫描模 型 D.渐进主义模型 9.政治系统中的公众共同讨论某一问题的是非好坏以及社会应持态度的过程是( A )5-268 A.系统议 程 B.政府议程 C.正式议 程 D.规划议程 10.当代美国公共政策学者雷恩和拉宾诺维茨在1978年构建了一个以循环为特色的政策执行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被称之为( C )7-327 A.过程模 型 B.互适模型 C.循环模 型 D.系统模型 11.下列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中,属于政策本身的可控性变量是 ( D )7-330

大工16春《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复习题解析

机密★启用前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6年春《公共政策分析》 期末考试复习题 ☆注意事项:本复习题满分共:4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现代行政决策组织体制中主要承担断的重要任务的系统是()。 A.行政决策信息系统B.行政决策的中枢系统 C.行政决策控制审批系统D.行政决策研究系统 答案:A 2、“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B.伊斯顿 C.戴伊D.安德森 答案:B 3、在美国,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 A.立法决策B.行政决策 C.司法决策D.政党政策 答案:D 4、当代中国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在政策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是()。 A.政策执行B.政策研究 C.政策制定D.政策分析 答案:A 5、政策主体制约、禁止政策对象的行为,这使政策对政策对象具有()。 A.沟通功能B.管制功能 C.监督功能D.平衡功能 答案:B 6、下列不能归入政策终始对象的选项是()。 A.政府B.功能 C.组织D.政策 答案:A 7、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政策评估,即建立在评估基础上的一种权力行为,这指的是()。A.正式评估B.内部评估 C.政策监控D.非正式评估 答案:C

A.政策均衡B.政策终结 C.政策持续D.政策调整 答案:D 9、以下说法中错误的说法是()。 A.不采取行动也是一种政策 B.法律是一种公共政策 C.公共政策制定的唯一主体就是政府机关 D.公共政策涉及社会价值的分配 答案:C 10、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问题。 A.公共B.集体 C.跨区域D.群体 答案:A 11、()是衡量整个行政管理活动成果的重要标准。 A.行政效率B.行政组织 C.行政职能D.行政技术 答案:A 12、集权制与分权制划分的依据是()。 A.行政领导体制B.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 C.经济体制属性D.国家结构属性 答案:B 13、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A.渐进主义模型B.理性主义模型 C.规范最佳模型D.政治系统模型 答案:A 14、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A.功能取向B.过程取向 C.结构取向D.目标取向 答案:D 15、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是件估()。 A.政策效率B.政策效益 C.政策效能D.国应的充分性 答案:D 16、政策主体与客体呈现周期性更迭变化,这种政策周期应属于()。 A.阶段性周期B.功能性周期 C.反复性周期D.结构性周期 答案:C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1)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政策工具本身是(C)的。 A.一元B.单一C.多元D.复杂 2、古德诺(Goodnow)认为,国家和地方利益矛盾,(C)可能导致国家解体或集权政府。 A.利益分配B.权力分配C.权利分配D.资源分配 3、解决国家和地方的矛盾的方法是在中央和地方合理分配(A)的范围。A.意志表达B.利益表达C.呼声表达D.情感表达 4、利益集团最早出现于(B)世纪末的北美13州。 A.16B.18C.19D.20 5、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B)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A.政治体制外B.政治体制内C.政治体制内外D.政治体制之间 6、政策环境是政策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即各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政策活动的(B)客观因素的总和。 A.内部B.外部C.内外部D.所有 7、结构不良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是指(C)。 A.有明确的答案和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B.没有明确的答案的问题C.没有明确的答案和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D.没有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 8、政府过程实质上即(C)政策过程。 A.执行B.监督C.公共D.评估 9、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C)。

A.主体B.客体C.中介D.环境 10、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整体目标需要,服从于政府对(C)的追求。 A.精神B.公开C.利益D.公正 11. Path Dependence 是指(C)。 A.制度依赖B.习惯依赖C.路径依赖D.心里依赖 12. public choice theory是指(C)。 A.社会选择B.自我选择C.公共选择D.生态选择 13. 现代政策科学诞生后,在美国兴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A)。 A.政策科学运动B.社会科学运动C.自然科学运动D.工程科学运动 14. 行政决策目标的特征不包括(D )。 A.可行B.合理C.科学D.人治 15. Inter Market意为(B)。 A.外部市场B.内部市场C.国内市场D.国外市场 二、多选题 1、公共政策评估具有(ABCD)。 A.诊断功能B.预测功能C.反馈功能D.校正功能 2、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ABCD)。 A.理论渊源B.概念体系C.研究对象D.研究方法 3、政策方案的选择,实际上是对实践活动的各要素及其结合方案的选择,包括(ABD )。 A.实践主体的选择B.在特定的实践时空环境中的选择

公共政策分析单选题(2)

一、单项选择题(100题) 1.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 B )A.勒纳B.拉斯韦尔 C.德洛尔D.马克思 2. 研究者对政策过程进行_______观察和分析的情况下,公共政策学才有可能产生。( A ) A.直接地或比较直接地B.认真地、正确地 C.间接地D.客观地 3. 以下那部作品很可能是全世界最早的政策案例著作。( D ) A.《史记》B.《吕氏春秋》 C.《论语》D.《智囊补》 4. 马克斯·韦伯强烈地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甚至将社会科学称为( A ) A.文化科学B.文明科学 C.行为科学D.经验科学 5. 决策科学的研究对象是( A ) A.决策活动B.组织活动 C.政策执行活动D.政策制定活动 6.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公共组织B.公共政策 C.公共秩序D.社会伦理 7.以下哪个模型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 A ) A.理性主义B.渐进主义 C.政治系统D.精英主义 8. “上下来去”模型所依据的哲学认识论是( B ) A.逻辑实证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 C.历史辩证法D.理性主义 9. 以下哪种研究是分析哪些因素是怎样影响政策主体的选择行为的,是怎样影响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影响的性质和程度怎样。( D )A.决策行为B.政策评估 C.政策监督D.政策过程 10.哪种模型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这一系统运行过程。(A )

A.政治系统B.精英主义 C.混合扫描D.规范最佳 11. 在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史上,对政策过程的研究前期重点是( A ) A.政策的制定B.政策的执行 C.政策的监控D.政策的评估 12. 在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史上,对政策过程研究后期的重点是( B ) A.政策的制定B.政策的执行 C.政策的监控D.政策的评估 13. 国家权力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来履行其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因此公共政策在总体 上是________的体现。( B )A.阶级压迫B.国家意志 C.集体智慧D.公共利益 14.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 B ) A.总统决策B.国会立法 C.执政党政策D.司法命令 15.就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而言,当代中国的共产党组织更接近于一般意义上的( C ) A.政党B.国会 C.政府D.司法机关 16.政治政策的核心价值是( D )A.维护阶级统治 B.保卫国家安全 C.增进民族团结 D.获取巩固、防卫与增益国家权力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A.在美国政党政策不属于公共政策 B.在野党对美国的公共政策不具有影响力 C.美国最高法院不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只能解释法律 D.美国总统在内阁决策中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 18.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发布的文件被认为是( D ) A.行政法规B.行政措施、决策和命令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1)

公地悲剧是指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就会导致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公地悲剧是哈丁于1968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公地悲剧》中提出的。哈丁说:“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的所在。每个人都被锁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有物自由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 有限理性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况下,才是发现和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这并不是因为决策者头脑糊涂,一个富有理性的人,如果能够同样顺利求优的话,就不会止步于满意;如果能够做到最好,就不会安于次好或比较好。但现实世界复杂多变,客观条件充满局限,人们根本无法求得最优解和准确解,不得不转而求其次,寻求足够好的解。 群体狂想症 在决策小组中存在一种寻求一致的行为模式,这种现象在面对面进行问题讨论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明显。小组成员趋向于怎样更好地达成一致,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方面了,从而忽略了如何去寻求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布里丹毛驴效应 从决策思维的角度来说,当几种选择方案具有同等的吸引力时,它本应当是最容易作出决定的。因为无论选中哪一个都会带来愉快的结果。但是为什么这样的决定又如此艰难呢?问题就在于决策者不得不放弃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选择。 一般来说,一旦决策者知道自己将获得某种利益或某样东西时,方案的吸引力就会发生递减;而一旦要放弃某种利益或某样东西时,方案的吸引力就会发生递增,选择的烦恼会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是权威的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目的,对社会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 公共性:是区别于私人而言,是指政策属于从私人领域中抽离出来的,代表公共利益,而不是少数或个别人利益的。 分配性政策:通过合法化途径,对优惠的对象与契约进行法律认定,对社会中较重要部分的要求予以回应。 规制行政策:利用政府的权威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进行管制和约束 再分配性政策:发挥资源的再调配,以达到社会公平的目的 构成性政策:对政府机构和组织制度进行设计、变更、完善的组织政策 公共政策功能:指公共政策通过执行在现实环境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影响 公共政策客体:指公共政策实施中将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会受到影响的目标群体 公共政策主体:指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决定、执行、监督等过程的组织、团体、个人。 公共问题: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那些公共性社会问题。 政策执行: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以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

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自由裁量权: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拥有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自己的意志,自行判断、自行选择采取最为合适的行为方式及其内容的一种行政权力 权力:就是一个或若干个在社会生活中即使遇到参与活动的其他人的抵制,仍能有机会实现他们自己的意愿能力。 权威:来自某个确定源泉的某些命令被某个确定群体的人们服从的概率。 政策议程:指那些引起深切关注并确认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被正式列入商讨、规划、研究的议事程序,以决定政府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政策合法化:指行政首长或相应的立法机构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按照特定程序使各种提议中的政策方案上升到法律或获得合法地位的过程。 公共政策规划:政策行动主体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民主的程序和方式,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出相应的解决政策问题的办法方案 公共政策决策: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 公共政策案例: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公地悲剧是指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就会导致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公地悲剧是哈丁于1968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公地悲剧》中提出的。哈丁说:“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的所在。每个人都被锁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有物自由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 有限理性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况下,才是发现和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这并不是因为决策者头脑糊涂,一个富有理性的人,如果能够同样顺利求优的话,就不会止步于满意;如果能够做到最好,就不会安于次好或比较好。但现实世界复杂多变,客观条件充满局限,人们根本无法求得最优解和准确解,不得不转而求其次,寻求足够好的解。 群体狂想症 在决策小组中存在一种寻求一致的行为模式,这种现象在面对面进行问题讨论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明显。小组成员趋向于怎样更好地达成一致,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方面了,从而忽略了如何去寻求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布里丹毛驴效应

从决策思维的角度来说,当几种选择方案具有同等的吸引力时,它本应当是最容易作出决定的。因为无论选中哪一个都会带来愉快的结果。但是为什么这样的决定又如此艰难呢?问题就在于决策者不得不放弃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选择。一般来说,一旦决策者知道自己将获得某种利益或某样东西时,方案的吸引力就会发生递减;而一旦要放弃某种利益或某样东西时,方案的吸引力就会发生递增,选择的烦恼会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霍布森选择:没有选择的选择 霍布森选择其实就等于告诉顾客不能挑选,所以,意思是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邦尼人定定律 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人不是静止的物,而是方向不同的能量,相互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邦尼人定定律首先反映在合作者之间的负面作用上。这种负面作用一方面表现在相互推诿上,另一方面表现在相互掣肘上。邦尼人定定律其次强调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即合作产生力量,协调是提高合作效率的不二法门。 法益均衡 比例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果行政目标的实现可能对相对人的利益造成不利的影响,行政权力的行驶除了有法律依据这一前提外,行政主体还必须选择对公民侵害最小的方式进行,即把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二者要保持适当的比例。

公共政策分析教程·试题解答

公共政策分析教程 单项选择题: 第一单元 1、被人们当作政策分析学科诞生的标志性著作是:B.拉纳和托克维尔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新发展》 2、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政策分析学科起到方法论解放作用的学者是:C、库恩 3、在政府与资源配置的关系上,亚当。斯密的基本态度是:B:不主张政府介入资源配置过程 4、政府干预主要针对以下哪种市场失灵:A、市场固有失灵。 5、政府失灵的最一般表现是:D:政府干预经济的结果不能实现预期的社会公共目标 6、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属于政策特征的:C:政治性 7、把政策分析界定为“以制定政策规划和政策备选方案为焦点,运用新的方法对未来趋势进行分析的学问”的学者是:B拉斯韦尔 8、以下不属于政策分析的政治学研究途径的选项是:A:公共选择理论 9、在政策分析研究中,把“政治行动者个人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有利的行动方案”,这一假设作为基本出发点的理论是:D:公共选择理论 10、从政策分析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政策理论,总结党和政府政策实践的基本经验,这种状况属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策分析学科的发展的:B:第二阶段 第二单元 1、上世纪50年代论及政策工具基本原理的著作《政治、经济和福利》一书的作者是:C:达尔和林德布洛姆 2、以下哪一项是不属于推动工具研究盛行的选项:D:社会团体的推动 3、在政策工具研究中“后现代工具”的提出者是:B:休普 4、以下哪些选项属于政策研究的古典途径:A:工具主义 5、用木工匠和园艺业比喻政府治理工具的学者是:C:胡德 6、把政策工具分为法律工具、经济工具和交流工具的学者是:D:狄龙 7、以下属于全面质量管理(TQM)核心业务的选项是:B:不断进行员工工作流程分析 8、关于听证会开始于哪个国家的说法,以下正确的选项是:A:英国 9、以下不属于影响政策工具因素的选项是:C:社会团体 10、以下不发球政策工具选择策略的选项是:D:以政策执行者的偏好为标准 第三单元 1、把政策问题觉察机制形象地称为“扳机触发器”的学者是:C:安德森 2、形成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是:C:代议制 3、以下不属于方案规划环节的选项是:D:听证票决 4、以下不属于政策目标规范性要求的选项是:A:政策目标要体现决策集团的利益 5、政策方案抉择要依据有关标准,以下不属于这些标准的选项是:C: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属于中度水平 6、把合法化严格限定在政治秩序被认可层面的学者是:B:哈贝马斯 7、以下关于政策合法化含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法律法规不存在政策合法化问题。 8、以下关于政策合法政府化地位与作用的各种说法不正确的是:A:政策合法化是领导意志转变为群众意志的过程 9、政策合法化的主体要有合法依据,以下国务院有关构成部门哪个即使经国务院批准也不能发布规章:C:国家统计局 10、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我国政策制定的原则性要求:B:群众路线 第四单元 1、将政策执行看作,在目标的确立与适应于取得这些目标的行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过程,提出这个观点的学者是:D: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 2、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政策执行的地位和作用的确主要表现方面:B:保证法律法规实施的主要手段 3、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制定执行计划应遵循的原则:A:政治性 4、政策执行过程有诸多环节,包括制定必要的管理法规制定,以下哪一选项不属于必要的管理法规制度:C:质量监测制 5、以下哪一选项不属于传统的政策执行手段中行政手段的特点:D:结果的不容置疑性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复习题-论述题

五、论述题 1、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以说明利益研究对 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①“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②“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 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指英、法)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③“‘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④“每一个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 ⑤“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⑥“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⑦“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 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 ⑧“‘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 (二)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我们认为,假如一定要把公共政策理解为“它是对整个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的话,那么为避免对“价值” 一词有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 。也就是说,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 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 突的集中反映。 政府常常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需求,并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因此,我们主张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 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 。 (三)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 公共政策确实有分配利益的功能,但这种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 (1)利益选择。( 2)利益整合。( 3)利益分配。( 4)利益 落实。(四)增进社会利益 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利益,更要增进全社会的利 益。(五)公共政策的本质 我们认为,在对公共政策本质的理解上,应突出以下内容:①要实实在在地增进社会利益;②对全社会的 利益进行分配;③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④通过整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⑤要 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⑥要在增进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率,在分配社会利益中突出公平。 2、试述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 公共行政学家列夫林( Rivlin )指出,政策科学运动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乃至美国社会发生的一场无声的革命。公共政策科学在西方经历了创建、形成、自我批判反思和拓展新的研究方向等几个阶段。 (一)创建阶段 “政策科学”一词是由哈罗德 ?拉斯韦尔和丹尼尔 ?勒纳在 1951 年出版的《政策科学:近来在范畴和方法上的 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二)形成时期 西方公共政策学进入正式形成阶段的标志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教授叶海卡·德洛尔(YehezheDror )在1968 年至 1971 年旅居美国期间,写出了被称为公共政策科学“三部曲” 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1968)、《政 策科学探索》( 1971)、《政策科学构想》( 1971)。 (三)自我批判时期 1986 年,德洛尔在其新著《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中,探讨了政策科学在近二三十年来的发展,提出了政策 科学需要在十四个方面加以突破。 加强政策价值观或公共政策与伦理关系问题的研究。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房地产“限购令” 内容摘要:房地产作为国家的支柱性和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对不成熟,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收入比过高、房价涨幅过快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不少城市出现了房价增长幅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合、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相协调的现象。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试图抑制房地产过快上涨,而“限购令”无疑是其中调控力度最强的政策,足以体现出中国政府打压房价,抑制房地产泡沫的决心。笔者试图结合公共政策动态运行过程来分析这项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以及效果,并就这项政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案例回顾 (一)“限购令”的出台: 我国于2010年出台“限购令”,通过加大对购房者购房条件的限制来打击房地产行业的投机行为,控制房价过快增长。2010年4月17日,“新国十条”出台,其中第3条明确指出要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要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条例指出,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

“新国十条”出台后,各地根据其房地产现状陆续颁布“限购令”。2010年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率先规定“每户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2010年9月29日国家多部门再次出台调控新措施,其后深圳、广州等多个城市陆续公布“限购令”。随后有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杭州等16个一二线城市推出限购政策。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在一定时期内,要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通知明确规定,原则上对已拥有1套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能够提供当地一定年限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一定年限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要暂停在本行政区域内向其售房。通知还指出,已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城市,凡与本通知要求不符的,要立即调整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并加强对购房人资格的审核工作,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尚未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在2月中旬之前,出台住房限购实施细则。其他城市也要根据本地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适时出台住房限购措施。 2011年8月17日,住建部下发二三线城市限购标准。12月,住建部知会地方政府,对于限购政策将于2011年年底到期的城市,地方政

14秋学期《公共政策分析》在线作业

14秋学期《公共政策分析》在线作业1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试卷得分:100 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 包括本科在内的各科复习资料及详细解析,可以联系屏幕右上的“文档贡献者”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得分:40V 1. 以一系列假设为依据,对作为分析对象的政策在设想中将要实现的环境和各种条件进行描述和预测的政策分析方法称为()A. 头脑风暴法 B. 德尔菲法 C. 脚本写作 D. 个人判断法 满分:4 分得分:4 2. 将旧的公共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公共政策,从公共政策的终结方式类型讲,属于()。A. 替代 B. 分解 C. 合并 D. 缩减 满分:4 分得分:4 3.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创始公共政策学科时使用的名称是()A. 政策科学 B. 公共政策学 C. 政策学 D. 政策分析 满分:4 分得分:4 4. 在公共政策系统中,决策子系统的辅助系统是()A. 咨询子系统 B. 信息子系统 C. 监控子系统 D. 反馈子系统 满分:4 分得分:4 5. 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A. 政策问题的认定 B. 政策目标的认定 C. 政策方案的认定 D. 社会问题的认定 满分:4 分得分:4 6. 现代意义上的政策评估最早兴起于()A. 20世纪30年代 B. 20世纪50年代 C. 20世纪60年代 D. 20世纪90年代 满分:4 分得分:4 7. “摸着石头过河”体现了()的观点。A. 理性模型 B. 渐进模型 C. 精英模型 D. 小组意识模型

满分:4 分得分:4 8. 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某项公共政策做出价值判断就是()A. 政策评估 B. 政策变通 C. 政策规划 D. 政策执行 满分:4 分得分:4 9. 公共政策目标具有三个特点,即目标的进取性、目标的整体性和目标的()。 A. 抽象与具体的统一 B. 主体权威性 C. 信息的反馈性 D. 空间广泛性 满分:4 分得分:4 10. “如果反复观察到某种事实,则某个确定的结局将以一个确定的概率发生。”这一论断,属于()。A. 事实分析 B. 价值分析 C. 规范分析 D. 可行性分析 满分:4 分得分:4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得分:40V 1.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方法中的类比分析法包括()。A. 人的类比 B. 直接类比 C. 符号类比 D. 幻想类比 满分:4 分得分:4 2. 政策执行对于政策过程的重要性体现在()A. 是解决政策问题的重要途径 B. 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 C. 是检验政策方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 其后果是后续决策的基本依据 满分:4 分得分:4 3. 必要的公共政策资源包括()。A. 财力资源 B. 人力资源 C. 权威资源 D. 信息资源 满分:4 分得分:4 4. 我国行政决策的合法化程序包括()A. 决策方案的提出 B. 法制部门的审查 C. 领导会议讨论决定 D. 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 满分:4 分得分:4 5. 一般把公共政策议程建立分成()。A. 外在创始型 B. 参与型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2014)

1、(西方公共政策学分为哪几个发展阶段内容):1、起步阶段(20世纪50- 60年代):拉斯韦尔使用了政策科学这术语,对政策科学的学科性质内 容作了详尽论述。出现了第一批公共政策研究所。2、发展阶段(20世纪70- 80年代):在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的研究上取得了成就,在职业化方面政策分析师已成为正式的职业。3、最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这阶段西方公共政策的研究表现出两种趋势:一种是对原有研究主题的深化; 另一种是对新研究方向的拓展。 2、(公共性是公共政策概念的重要标志)。 1主体:权威的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2本质:公共目的性3环节:决定和实施过程 3、(公共政策的特征):1、公共性1)内容上,面对社会公共问题 2)制定上,代表全民的公共机构 3)阶级上,民主化带来公共化 2、价值性3、 权威性1)国家政府在享有决策资源方面权威性地位,2)政府机构对一些政策实行强制执行4、动态性1)任何公共政策必定有一个生命周期2)本身不断完善对外部环境的适应 4、(公共政策的功能):1、目标导向功能 2、法律规制功能 3、利益协调功能 4、政治象征功能 5、社会发展功能 5、(公共问题):社会问题中影响范围最大已经成为特定地区公众都关注的重大问题。特征:1、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2、发展到较严重的程度3、为 广大的公众所觉察4、带来利益价值的冲突5、公众中产生受剥夺感强烈到非采取行动程度6公众和政府认识到必须采取行动 6、 (公共政策价值):人民对政策的愿望的反映,是政策对于人的意义。它伴随着政策的产生发展。伴随着政策的制定,实施。公共政策价值类型: 1、公共政策的管理价值 2、公共政策的文明价值1)政策促进和保护物质财富的增长2)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3)理性价值 7、(公共政策价值的意义):1、合理确定公共政策的目标2、规范公共政策价值导向3、协调公共政策利益关系 8、(公共政策价值的内涵包括哪几个方面?其主要内容是什么)?:自由、平等、宽容、民主、效率、秩序、发展是公共政策价值内涵1、正义:公共 政策必须以维护社会正义为价值取向2、效率:公共政策是否以最小的工作量和成本解决政策问题3、平等:处理各种关系必须遵循对等原则和平衡原则4、民主:民主的价值观反映在公共政策上和公共领域中的公开性5、秩序:政府的政策目标就是要提供安全和秩序6、发展:强调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统一发展7、利益:公共利益的实现内容包括:维护,增进和分配8、形态:独享和共享 9、(公共政策价值的冲突):1、效率与公平的冲突2、民主与科学的冲突3、多数人利益与少数人利益的冲突 10、(公共政策的公平价值取向):1、公平是公共政策的本质体现2、公平是公共政策功能充分发挥的基本前提3、公平是民主政治的内在体现4、公平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诉求 11、(试述政策环境和公共政策的关系):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公共政策和政策环境形成的输入输出系统,两者相互影响,辩 证统一。1、政策环境是公共政策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2、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3、政策环境的改变是公共政策变革的压力和动力4、公共政策对于政策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2、(政策环境包含哪些):1地理自然环境2经济环境1)是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出发点2)提供了政策系统运行所需资源3)影响政策系统的经济目标取 向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为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3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公共政策直接影响因素1)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系统性质2)政治环境的政治文化的行为方式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3)环境影响政策的民主化程度4社会文化环境5国际环境6工作环境 13、(转型期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转型期的政策环境不同于一般的政策环境,变异性和流动性的特征 1公共政策的周期缩短,政策风险增大2 转型期政策环境使公共政策在短期终结3公共政策执行阻力增加,政策的实效削弱4政策环境的变化使公共政策缺乏稳定,过渡政策增多5转型期政策环境变化呈现多元化特征,公共政策的价值体系受到影响 14、(决策体制划分为五大系统):智囊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信息系统、监督系统 15、(宏观政治决策体制)1议会制度(总统议会制.内阁制.英国,日本.联邦委员会制) 2独裁制3人民代表大会制:是社会主义中国公共决策的政治梯 子。特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党在人民代表大会制中的领导作用体现为:第一国家的一切重大问题,有党首先提出建议再有人民代表大会决策。第二政治局的常委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第三党培养优秀干部到人民代表大会等机关去工作。 16、(政策终结的含义是什么):由政府组织的政策评估之后,政策决策者采取一定措施,将过时的无效的政策计划功能或组织予以终止或结束 17、 (政策议程):指那些引起深切关注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被正式列入商讨,研究的议事程序,以决定政府是否需要采取行动,何时行动,采取什么 行动的政策过程 18、(政策工具特征):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1、有效性2、公平性3、适应性4、可操作性5、合法性和政治可行性 19、(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表现在:1)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代议民主共和政体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政权的 组织形式3)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基本制度具有全权性4)在法理上具有至上性,高于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 20、(我国现行公共决策体制存在哪些弊端,应该如何改进):1公共决策系统存在缺陷2决策未实现从经验到科学决策转变3科学理论滞后于决策实践 4研究人员素质不高。改进:推进我国决策的科学民主和法制化1公共决策优化前提是更新观念2决策优化的根本是完善决策机制3决策优化的基础是扩大民主参与4决策优化的关键提高决策者的素质5决策优化的保证是健全法制。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需要,必须深入行政体制改革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形成与市场机制配套的宏观调控机制 21、(公共问题和社会问题有何区别?简述公共问题的种类有哪些):任何社会中存在社会实际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差距,这就是社会问题。公共问题是 当人们价值观利益受到威胁出现的问题,是大众问题,一般超越个人特定的环境范畴,指人类社会存在的危机的困境。特征:1具有广泛的影响力2具有影响的非排他性和不可分性。种类:1公共问题所属的不同领域划分: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人口问题、教育问题。 2公共问题的意义划分:过失性公共问题和结构性公共问题 3公共问题性质不同进行划分:管制性公共问题、基础性公共问题服务性公共问题和保障性公共问题 22、(政策议程建立的过程):1、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的产生2、公众议程3、政府议程形成4、政策认定议程 23、(政策制定的模式):1、理性决策2、有限理性决策: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模式3、渐进决策:美国林德布洛姆构建的,现有政策基础上实现渐进 变迁,对它进行局部的调适,并于比较以往政策,不断适合环境变化,就可作为新的政策被采纳。特征:1)要求决策者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注重研究政策的缺陷。3)着意于目标与备选之间的调适4)在面对同一社会问题不同解决方案时不注重目标的重新改进和手段4、系统决策 5、精英决策:精英模式揭示了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于人民与实际的政治过程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这一难以克服的悖论。6、博弈决策24、(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特征与存在的问题):特征:1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3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4调查研究是政策制定 过程中必须的工作 5坚持群众路线 6坚持循序渐进政策制定,问题:1决策系统有待改进 2智囊系统的作用有待发挥 3政策制定的合法化有待完善完善政策的建议1关于科学的纵向政策制定权限的划分 2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定的咨询系统和信息系统 3进一步改进政策规划和政策合法化的途径 25、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论述中国政策工具主要缺陷):1政策工具的选择缺乏科学化的依据2政策工具运用缺乏法制化规范3政策工具的运用缺乏 程序化指导4政策工具的运用受功利意识驱使5政策工具的运用缺乏稳定性,6政策工具的运用效果缺乏有效的评估 26、(什么是公共政策执行,它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有哪些作用):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通过组织形式运用政策资源,以实 施服务和宣传将政策观念转化为现实效果,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过程。政策执行的意义(作用):1是制定政策的目的归宿2决定着政策方案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和范围3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是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 27、(简述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基本因素):1政策规划障碍2政策认知障碍 3政策体制障碍4政策资源障碍5外部环境障碍 28、(增强中国公共政策执行效能的思考):1、提高政策执行水平和能力2、提高政策执行对象的认同感3、有效利用政策执行的资源4创建良好的公 共政策执行环境5规范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体系6完善公共政策执行体制 29、(什么是公共政策评估,政策评估的意义何在):评估主体依照一定标准,运用特定方法,对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分析综合后作出的价值判 断,决定政策继续终结的依据。政策评估的功能和意义:1科学的检验政策效果2、作为决定政策继续调整或制定的依据3、有效的检测政策效率和效益4、政策评估是政策迈向科学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5、政策评估是提高政策水平的重要途径6、政策评估是改善执行不力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保障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知识点及答案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 1. 公共政策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这即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 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 行为的产物,政府的政策要体现阶级的意志。 2)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孤立的解 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因此需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 3)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政策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 必须具有预见性。 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的规格。 5)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也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而 显示出多样的特征。 6)合法性。政府行为的政策具有一定法律性质。其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 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 2. 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政策分析的内容包括:(1)构建问题,即首先要明确政策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政策问题不可能在一开始全部明确,只有在不断的分析活动中才会逐步清楚;(2)描述与现行政策问题相关的已有政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过程与实际结果;(3)预测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相关政策能够产生何种结果;(4)提供将要实施的政策会产生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3. 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从现有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我们选择的角度是“利益”,因为其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