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

此頌是龍樹菩薩以詩代書。寄與南印度親友乘土國王一首。

此書已先譯神州處藏人多不見。遂令妙語不得詳知。為此更定本文。冀使流通罔滯。

沙門義淨創至東印度耽摩立底國。(Tamra lipti,今印度西孟加拉之小縣)譯。(此段前言為漢譯本獨有)

有情無知覆心故,由此興悲為開解

大德龍樹為國王,寄書與彼令修學

此一行頌乃是後人所述標書本意也。

※此段行頌亦為漢譯本獨有

梵語云 蘇希列喀 藏語云 親友書

頂禮文殊童子!

※藏譯本傳統置於文首的譯師「譯敬語」

1.具德我演如如教,為生福愛而興述

真善宜應可審聽,此頌名為聖祇底

2.隨何木等雕佛像,諸有智者咸供養

縱使我詩非巧妙,依正法說勿當輕

3.王雖先解如如教,更聞佛語增勝解

猶如粉壁月光輝,豈不鮮明益姝妙

4.佛法並僧眾,施戒及與天

一一功德聚,佛說應常念

5.十善諸業道,身語意常親

遠離於諸酒,亦行清淨命 6.知財體非固,如法施苾芻

貧賤及再生,來世為親友 7.眾德依戒住,如地長一切

勿冗瘦雜悕,佛說應常習 8.施戒忍勇定,慧不可稱量

此能到應修,渡有海成佛 9.若孝養父母,其家有梵王

現招善名稱,來世生天堂 10.殺盜婬妄說,耽食愛高床

斷諸酒歌舞,華彩及塗香 11.若女男能成,此八支聖戒

欲界六天上,長淨善當生 12.慳諂誑貪怠,慢婬嗔氏族

多聞年少嬌,並視如怨賊 13.說無生由勤,有死因放逸

勤能長善法,爾可修謹慎 14.先時離放逸,後若改勤修

猶如雲翳除,良宵明月

孫陀羅難陀,央具理摩羅 達舍綺莫迦,翻惡皆成善 15.勇進無同忍,勿使忿勢行

終得不還位,佛證可除嗔

16.他人打罵我,欺凌奪我財

懷恨招怨諍,捨恨眠安樂

17.如於水土石,人心盡彼同

起煩惱前勝,愛法者如後

18.佛說三種語,人美實虛言

猶如蜜花糞,棄後可行前

19.今明後亦明,今闇後還闇

或今明後闇,或今闇後明

如是四種人,王當依第一

20.自有生如熟,亦有熟如生

亦有熟如熟,或復生如生

菴沒羅果中,有如是差別

人亦同彼四,難識王應知

21.勿他妻室,設觀如母女

姊妹想隨年,起貪思不淨

22.如聞子藏命,防持躁動心

獸藥刀怨火,無令欲樂侵

23.由欲作無利,譬如兼博果

佛說彼應除,生死牢枷鎖

24.譎誑常搖境,能降斯六識

執仗掃眾怨,許初為勇極

25.臭氣九門眾穢室,行軀難滿薄皮纏

請看少女除粧彩,折別形骸惡叵言 26.癩蟲穿已痛,求安就火邊

止息無由免,耽欲亦同然

27.為知真勝理,作意觀眾事

唯斯德應習,無餘法可親

28.若人具族望,貌美復多聞

無智破尸羅,是人何足責

若人無族望,貌醜寡知聞

有智護尸羅,人皆應供養

29.利無利苦樂,稱無稱毀譏

了俗世八法,齊心離斯境

30.再生天乞士,父母妻子人

勿由斯造罪,獄果他不分

31.若行諸罪業,非如刀斬傷

待至臨終際,惡業果全彰

32.信戒施淨聞,慚愧及正慧

七財牟尼說,共有物誠虛

33.博弈樂觀諠雜境,懶惰惡友敦親志

飲酒非時行六過,此劫芳名爾應棄 34.求財少欲最,人天師盛陳

若能修少欲,雖貧是富人

35.若人廣求諸事者,還被爾許苦來加

智者若不修少欲,受惱還如眾首蛇 36.稟性抱怨如殺者,欺輕夫主如男偶

縱使片物必行偷,宜可棄茲三賊婦

37.順若姊妹慈如母,隨從若婢伴猶親

如茲四婦宜應供,應知此室號天人 38.受如服藥,知量去貪嗔

不為肥憍傲,但欲住持身

39.勤軀度永日,於初後夜中

眠夢猶存念,勿使命虛終

40.慈悲喜正捨,修習可常研

上流雖未入,能生梵世天

41.捨雜欲苦尋喜樂,隨業當生四地中

大梵光音及遍淨,廣果天生與彼同 42.若恒修對治,德勝愍眾生

此五行為善,不行為大惡

43.雨鹽醎少水,豈若瀉江池

縱令微罪業,善大殄應知

44.嗔掉舉惡作,惛睡欲貪疑

如斯五蓋賊,常偷諸善利

45.有五最勝法,信勇念定慧

於此應勤習,能招根力頂

46.病苦死愛別,斯皆自業為

未度可勤修,對品亡嬌恣

47.若悕天解脫,爾當修正見

設使人行善,邪見招惡果

48.無樂常無我,不淨審知人 49.說色不是我,我非有於色

色我非更在,知餘四蘊空

50.不從時節生,非自然本性

非無因自在,從愚業愛生

51.戒禁見身見,及毘織吉蹉

應知三種結,能縛木叉門

52.解脫終依己,不由他伴成

勤修聞戒定,四真諦便生

53.增上戒心慧,茲學可常修

百五十餘戒,咸歸此三攝

54.於身住身念,茲路善修常

如其虧正念,諸法盡淪亡

55.壽命多災厄,如風吹水泡

若得瞬息停,臥起成稀有

56.卒歸灰燥爛,糞穢難久持

觀身非實法,滅壞墮分離

57.大地迷盧海,七日出燒燃

況此極微軀,那不成煨燼

58.如是無常亦非久,無歸無救無家室

生死勝人須厭背,併若芭蕉體無實 59.海龜投木孔,一會甚難遭

棄畜成人體,惡行果還招

60.金寶盤除糞,斯為是大癡

61.生中依善友,及發於正願

先身為福業,四大輪全獲

62.佛言近善友,全梵行是親

善士依佛故,眾多證圓寂

63.邪見生鬼畜,泥黎法不聞

邊地蔑戾車,生便癡瘂性

64.或生長壽天,除八無暇過

閑暇既已得,爾可務當生

65.愛別老病死,斯等眾苦處

智者應生厭,說少過應聽

66.母或改為婦,父乃轉成兒

怨家翻作友,遷流無定規

67.一一飲母乳,過於四海水

轉受異生身,更飲多於彼

68.過去一一生身骨,展轉積若妙高山

地土丸為酸棗核,數己形軀豈盡邊 69.梵主世皆供,業力終淪地

縱紹轉輪王,迴身化奴使

70.三十三天妓女樂,多時受已墮泥黎

速疾磣毒經諸苦,磨身碎體鎮號啼71.妙高岑受樂,地軟隨其足

轉受煻煨苦,行經糞屎獄

72.歡喜芳園裏,天女隨遊戲 73.或入曼陀妙池浴,天女金花豔彩容

捨身更受泥黎苦,熱焰難當灰澗中 74.欲天受法樂,除貪大梵天

更墮阿毘止,薪焰苦恒連

75.或生居日月,身光遍四洲

一朝歸黑闇,展手見無由

76.三種燈明福,死後可持將

獨入無邊闇,日月不流光

77.有命黑繩熱,合叫無間下

斯等恒纏苦,燒諸行惡者

78.或若麻床批,或粉如細末

如利斧斫木,猶如鋸解割

79.猛火恒煎煮,令飲熱銅漿

驅令上劍刺,叉身熱鐵床

80.或時高舉手,鐵牙猛狗

鷹鳥觜爪利,任彼啄心肝

81.虻蠅及諸虫,其數過千億

利觜唼身軀,急墮皆食

82.有者置於火燼堆,不斷被焚口亦張

有於鐵製巨鍋中,身成小團被烹調83.若人具造眾罪業,聞苦身自不干墮

如此頑騃金剛性,氣盡泥犁遭猛火 84.時觀盡變聞應念,讀誦經論常尋鞠

85.於諸樂中誰是最,愛盡無生樂最精

於眾苦內誰為極,無間泥犁苦極成 86.人間一日中,屢刺三百槊

比地獄輕苦,毫分寧相捅

87.此處受極苦,經百俱胝秋

如其惡未盡,命捨定無由

88.如是諸惡果,種由身語心

爾勤隨力護,輕塵惡勿侵

89.或入傍生趣,殺縛苦恒親

遠離於寂善,更互被艱辛

90.或被殺縛苦,求珠尾角皮

錐鞭鉤斲頂,踏拍任他騎

91.受鬼望不遂,無敵苦常臨

飢渴及冷熱,困怖苦恒侵

92.口小如針孔,腹大等山丘

飢纏縱己糞,得少定無由

93.形如枯杌樹,皮方作衣服

炬口夜夜燃,飛蛾墮充食

94.血膿諸不淨,福少獲無從

更相口排逼,還飡癭熟癰

95.月下便招熱,日中身遂寒

望果唯空樹,瞻江水剩乾

96.如是受眾苦,經萬五千年

長時擊身命,良由苦器堅

97.若生飢鬼中,遭斯一味苦

非賢者愛,佛說由慳垢

98.生天雖受樂,福盡苦難思

終歸會墜墮,勿樂可應知

99.厭坐衣沾垢,身光有變衰

腋下新流汗,頭上故花萎

100.如斯五相現,天眾死無疑

地居人若卒,悶亂改常儀

101.若從天處墮,眾善盡無餘

任落傍生鬼,泥犁隨一居

102.阿蘇羅本性,縱令全覺慧

忿天生苦心,趣遮於見諦

103.如是漂流生死處,天人畜及阿蘇羅 下賤業生眾苦器,鬼趣兼投捺落迦 104.縱使烈火燃頭上,遍身衣服焰皆通 此苦無暇能除拂,無生住想涅槃中 105.爾求尸羅及定慧,寂靜調柔離垢殃 涅槃無盡無老死,四大日月悉皆亡 106.念擇法勇進,定慧喜輕安

此七菩提分,能招妙涅槃

107.無慧定非有,缺定慧便溺 若其雙運者,有海如牛跡 108.十四不記法,日親之所說 於此勿應思,不能令覺滅 109.從無知起業,由業復生識 識緣於名色,名色生六處 110.六處緣於觸,觸生緣於受 受既緣於愛,由愛招於取

取復緣於有,有復緣於生 111.生緣於老死,憂病求不得 輪迴大苦蘊,斯應速斷除

如其生若滅,眾苦珍無餘 112.最勝言教藏,深妙緣起門 如能正見此,便觀無上尊 113.正見命正念,正定語業思 此謂八聖道,為寂可修治 114.無由集愛起,託身眾苦生 除斯證解脫,八聖道宜行 115.即此瑜伽業,四種聖諦因雖居舍嚴飾,智遮煩惱津 116.不從空處墮,如穀因地造 諸先證法人,皆凡具煩惱 117.何假多陳述,除惱略呈言 事由情可伏,聖談心是源

118.如上所陳法,苾芻難總行

隨能修一事,勿令虛夭生

119.眾善皆隨喜,妙行三自修

迴向為成佛,福聚令恒收

120.後生壽無量,廣度於天人

猶如觀自在,極難等怨親

121.生老病死三毒除,佛國託生為世父 壽命時長量叵知,同彼大覺彌陀主 122.開顯尸羅及捨惠,天地虛空名遍彰 大地居人及天眾,勿使妖妍女愛傷 123.煩惱羈纏有情眾,絕流生死登正覺 超度世間但有名,由獲無生離塵濁

阿離野 那伽 曷樹那 菩提薩埵 蘇頡里 離佉

(阿離野是聖。那伽是龍是象。曷樹那義翻為猛。菩提薩埵謂是覺情。 蘇頡里即是親密。離佉者書也。先云龍樹者訛也)

※此段為漢譯本獨有

2016年5月24日江波译师《中论大疏·正理海》简介的代言人

2016年5月24日江波译师《中论大疏·正理海》简介此次与上次《宝性论大疏》导读不同,因为导读是原著的代言人,为了不误导大家所以将这次作为简介与大家分享。 《中论大疏·正理海》的确是非常难的一本书,宗喀巴大师的《广论》止观章部分在西藏是出了名的难,有个譬喻,等于是宗大师的一把铁弓,想把铁弓拉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意思是说宗大师的著作非常深奥、难懂。《正理海》同样是如此。还好,这部著述在师父及三宝的加持下,顺利完成翻译,这也了了我一个心愿。观空老法师本来在八十年代初计划翻译这部书,当时也求助智敏上师帮忙,我于1987年去北京拜访过观空老法师,老人家住在广济寺一个很小的寮房中,也没有人照顾。任杰老师在法源寺,每天结束工作后到观空老法师这里问候他有什么需要,帮他解决生活上的一些问题。敏公上师当时在福建南普陀,答应此事在即将动身之际,接到观空老法师的电报:无常迅急!观空老法师示现无常,此事便搁置,是后来敏公上师亲口说的。还有种种原因促使我翻译完成《宝性论大疏》之后,决定翻译正理海。完稿后请敏公上师写序,被其婉言推脱,说这部论非常难懂,不过我再三祈请,估计他也会愿意做这件事的。 一、《中论大疏·正理海》的作者 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所著。宗大师在家中六个孩子中排行第四,三岁时在四世噶玛巴座下受居士戒,七岁出家,十六岁入藏,1419年63岁示寂于拉萨附近的甘丹寺,这也是他一手创立的格鲁派的祖庭。宗大师一生可以划分为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闻思 1、17-36岁,宗大师求学期。 宗大师入藏后参访的第一个寺院是噶举派的止贡寺,以修学密法为主。在全藏止贡寺的颇瓦法是最有名的。今年(2016年)5月9日止贡寺第37代法台,受美国我师父的

般若妙用

:佛教知识 实用佛教三:般若的妙用 发布:明华居士[全部文章空间留言]日期:2012-9-13 23:39:00 阅读:1102 收藏 课般若的妙用 我们在世间上为人处事,都要讲求效能、功用。正如赚钱有什么用?读书有什么用?赚钱不但能解决生活许多问题,造福社会人群;读书可以增加知识,懂得做人处事,将来可以成功立业。同样的,「般若」对我们有什么妙用呢?「智慧,而且妙用很多。 梁启超先生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佛教是理性的宗教,佛法是智慧的学问,而般若则是佛法的双眼萨行六度波罗蜜,以般若为首,如《大智度论》云:「般若为导,五度为伴;若无般若,五度如盲。」世间法因般若出世法。 因此,「布施无般若,为得一世荣,后受余殃在;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犁中;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灭忍;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万行无般若,空成有漏因,果」。 今就「般若」对我们人生的妙用,提出四点看法: 第一、可以正信真理 人不能没有信仰,信仰就是力量,但是信错了就很危险。 般若能让我们正信真理,认识真理的条件,因而选择正确的信仰。例如: 一、正信有历史考据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历史上记载,有生养他的父母、国家,以及他的修行经过,在时、地可以考据的,他是真实的佛陀。 二、正信有般若智慧的:佛陀有能力帮助众生度一切苦厄。佛陀曾说:「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导,导人善路,汝之不行,非导过也。」是真正有能力可以为众生消灾免难的。 三、正信有慈悲道德的:佛陀不仅有能力,真实存在,他所宣说的教法、所领导的僧团,都是智慧、慈悲、道德,善普传十方。 有般若就能明白真理的「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因果性、缘起性、永恒性」。比方说,佛教讲「有生有死」、「」,这是亘古亘今不变的真理。

《入中论》原文----月称论师造----法尊法师译

入中论》原文月称论师造法尊法师译 入中论 《入中论》,梵名Madhyamak a vat b a,西藏名 Dbu-ma-lah!jug-pa ,又译作《入中观论》。为具缘派中观宗之大成者月称(梵Candrak irti , 560?640)所著。内容结构 乃根据十地经而来;前十品为十波罗蜜之解说,其后再加二品,则成十二品。其中第六品阐述具缘派中观宗之学说甚详,讲解慧度、抉择二谛,盛破唯识,为本论之中心,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僧人必读论著之一。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月称论师为那烂陀寺主持,弘扬龙树菩萨中观正见,为 宗喀巴大师极力尊崇,在藏地具有崇高地位。中文有法尊法 师译本。其内容叙述具缘派中观宗之教义大纲,解释并阐明颂讲记(演培) ] 编辑本段《入中论》原文 龙树所著之《中观论》。本颂三二九颂,中有自注。 [入中论月称论师造法尊法师译梵语云:摩陀耶摩迦阿波达罗

藏语云:喔妈拉久吧意夏哇汉语云:入中论顶礼曼殊室利童子 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 提心是佛子因 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 我先赞大悲心 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如水车转无自在 生兴悲我敬礼 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性空 第一菩提心欢喜地 佛子此心于众生为度彼故随悲转由普贤愿善回向 住极喜此名初 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生于如来家族中 除一切三种结 此菩萨持胜欢喜亦能震动百世界从地登地善上进 彼一切恶趣道 此异生地悉永尽如第八胜此亦尔即住最初菩提心 佛语生及独觉 由福力胜极增长彼至远行慧亦胜尔时施性增最胜 彼菩提第一因 虽施身肉仍殷重此因能比不现见彼诸众生皆求乐

无资具乐非有 知受用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悲心下劣心粗犷求自利为胜者 彼等所求诸受用灭苦之因皆施生此复由行布施时得值遇真圣者 于是永断二有流当趣证于寂灭果发誓利益众生者施不久得欢喜 由前悲性非悲性故唯布施为要行且如佛子闻求施惟彼声所生乐 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由割自身布施苦他地狱等重苦 了知自苦极轻微为断他苦勤精进施者受者施物空名出世波罗蜜 由于三轮生执著波罗蜜多世间名极喜犹如水晶月住佛子意空中 所依光明获端严破诸重暗得尊胜 第二菩提心离垢地 彼戒圆满德净故梦中亦离犯戒垢身语意行咸清净善业道皆能集 如是十种善业道此地增胜最清净彼如秋月恒清净静光饰极端严 若彼净戒执有我则彼尸罗不清净故彼恒于三轮中

龙树菩萨传

龙树菩萨传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龙树菩萨者。出南天竺梵志种也。天聪奇悟事不再告。在乳餔之中。闻诸梵志诵四围陀典各四万偈。偈有三十二字。皆讽其文而领其义。弱冠驰名独步诸国。天文地理图纬秘谶。及诸道术无不悉综。契友三人亦是一时之杰。相与议曰。天下理义可以开神明悟幽旨者。吾等尽之矣。复欲何以自娱。骋情极欲最是一生之乐。然诸梵志道士势。非王公何由得之。唯有隐身之术斯乐可办。四人相视莫逆于心。俱至术家求隐身法。术师念曰。此四梵志擅名一世草芥群生。今以术故屈辱就我。此诸梵志才明绝世。所不知者唯此贱法。我若授之。得必弃我不可复屈。且与其药使用。而不知药尽必来永当师我。各与青药一丸告之曰。汝在静处以水磨之。用涂眼睑汝形当隐。无人见者。龙树磨此药时闻其气即皆识之。分数多少锱铢无失。还告药师向所得药有七十种分数。多少皆如其方。药师问曰汝何由知之。答曰。药自有气何以不知。师即叹伏。若斯人者闻之犹难。而况相遇。我之贱术何足惜耶。即具授之。四人得术纵意自在。常入王宫。宫中美人皆被侵淩。百余日后宫中人有怀妊者。懅以白王庶免罪咎。王大不悦。此何不祥为怪乃尔。召诸智臣以谋此事。有旧老者言。凡如此事应有二种。或是鬼魅或是方术。可以细土置诸门中。令有司守之断诸行者。若是术人其迹自现。可以兵除。若是鬼魅入而无迹。可以术灭。即敕门者备法试之。见四人迹骤以闻王。王将力士数百人入宫。悉闭诸门。令诸力士挥刀空斩三人即死。唯有龙树敛身屏气依王头侧。王头侧七尺刀所不至。是时始悟欲为苦本众祸之根。败德危身皆由此起。即自誓曰。我若得脱当诣沙门受出家法。既出入山诣一佛塔出家受戒。九十日中诵三藏尽。更求异经都无得处。遂入雪山山中有塔。塔中有一老比丘。以摩诃衍经典与之。诵受爱乐虽知实义未得通利。周游诸国更求余经。于阎浮提中遍求不得。外道论师沙门义宗咸皆摧伏。外道弟子白之言。师为一切智人。今为佛弟子。弟子之道咨承不足将未足耶。未足一事非一切智也。辞穷情屈即起邪慢心。自念言。世界法中津涂甚多。佛经虽妙以理推之故有未尽。未尽之中可推而演之。以悟后学于理不违。于事无失斯有何咎。思此事已即欲行之。立师教戒更造衣服。令附佛法而有小异。欲以除众人情示不受学择日选时当与。谓弟子受新戒着新衣。独在静处水精房中。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愍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其心深入体得宝利。龙知其心而问之曰。看经遍未。答言。汝诸函中经多无量不可尽也。我可读者已十倍阎浮提。龙言。如我宫中所有经典。诸处此比复不可数。龙树既得诸经一相深入无生二忍具足。龙还送出于南天竺。大弘佛法摧伏外道。广明摩诃衍作优波提舍十万偈。又作庄严佛道论五千偈。大慈方便论五千偈。中论五百偈。令摩诃衍教大行于天竺。又造无畏论十万偈。中论出其中。时有婆罗门。善知咒术欲以所能与龙树诤胜。告天竺国王。我能伏此比丘。王当验之。王言。汝大愚痴。此菩萨者。明与日月争光智与圣心并照。汝何不逊敢不宗敬。婆罗门言。王为智人何不以理验之。而见抑挫。王见其言至为请龙树。清旦共坐政听殿上。婆罗门后至。便于殿前咒作大池广长清净。中有千叶莲华。自坐其上而夸龙树。汝在地坐与畜生无异。而欲与我清净华上大德智人抗言论议。尔时龙树亦用咒术化作六牙白象。行池水上趣其华座。以鼻绞拔高举掷地。婆罗门伤腰。委顿归命龙树。我不自量毁辱大师。愿哀受我启其愚蒙。又南天竺王总御诸国信用邪道。沙门释子一不得见。国人远近皆化其道。龙树念曰。树不伐本则条不倾。人主不化则道不行。其国政法王家出钱雇人宿卫。龙树乃应募为其将。荷戟前驱整行伍勒部曲威不严而令行。法不彰而物随。王甚嘉之。问是何人。侍者答言。此人应募既不食廪又不取钱。而在事恭谨闲

中论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中论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姚秦三藏鸠摩罗什 译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No. 1564 [cf. Nos. 1565-1567] 中论卷第一 释僧叡序 中论有五百偈。龙树菩萨之所造也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以论为称者。尽其言也。实非名不悟。故寄中以宣之。言非释不尽。故假论以明之。其实既宣。其言既明。于菩萨之行道场之照。朗然悬解矣。夫滞惑生于倒见。三界以之而沦溺。偏悟起于厌智。耿介以之而致乖。故知大觉在乎旷照。小智缠乎隘心。照之不旷。则不足以夷有无一道俗。知之不尽。则未可以涉中途泯二际。道俗之不夷。二际之不泯。菩萨之忧也。是以龙树大士。析之以中道。使惑趣之徒望玄指而一变。括之以即化。令玄悟之宾丧咨询于朝彻。荡荡焉。真可谓坦夷路于冲阶。敝玄门于宇内。扇慧风于陈枚。流甘露于枯悴者矣。夫百梁之构兴。则鄙茅茨之仄陋。睹斯论之宏旷。则知偏悟之鄙倍。幸哉此区之赤县。忽得移灵鹫以作镇。险陂之边情。乃蒙流光之余惠。而今而后。谈道之贤始可与论实矣。云天竺诸国。敢预学者之流。无不翫味斯论以为喉衿。其染翰申释者。甚亦不少。今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名宾伽罗。秦言青目之所释也。其人虽信解深法。而辞不雅中。其中乖阙烦重者。法师皆裁而裨之。于经通之理尽矣。文或左右未尽善也。百论治外以闲邪。斯文袪内以流滞。大智释论之渊博。十二门观之精诣。寻斯四者。真若日月入怀无不朗然鉴彻矣。予翫之味之不能释手。遂复忘其鄙拙。托悟怀于一序。并目品义题之于首。岂期能释耶。盖是欣自同之怀耳 中论观因缘品第一(十六偈) 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寺庙养老新模式

寺庙养老寺庙医院或成寺庙弘法新模式 2012-08-29 09:30 来源:中华佛光文化网收藏打印 浏览导航 佛教慈善:鼓励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 寺庙医院:弘法寺回应愿意支持及学者观点 寺庙养老:善之大善寺庙养老及观点 古刹新风:兴办养老机构佛教寺庙一览 慈善风暴:各地慈善事项一览慈善新闻 慈善潮流:明星慈善一览慈善也时尚 慈善是佛教通向社会的一扇大门是佛教的弘法之路,宣教之道。佛教慈善文化植根于佛教文化的沃土,吸取中华民族传统和文化的精髓,具有适应社会发展,融合众缘的顽强生命力,慈悲利他的观念,不但可以去除我等贪执之念,无形中也与大众广结善缘,是以推动佛教慈善与公益事业,当以教化人心利济群生为前提,行慈善,布施之行,来为众生谋求福祉,以臻身、心、灵之和谐。 寺庙养老和寺庙医院,有人认为寺庙此举从根本上体现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做法,自福建沙县显密吉祥寺寺庙养老一事被关注以来,据国家宗教事务局统计,像瑞竹岩寺、灵隐寺、寒山寺等兴办养老机构的佛教寺庙目前仅浙江、江苏、福建三省就达22个。最近,北京、四川、山西、广东等地也传来佛教寺庙兴办养老院的消息—— 对于8月19号弘法寺微博回应“寺庙医院”一事,有学者认为这或将是寺庙弘法的新型模式,应大力推广。但也有学者提出意见:劝捐要慎重,不要用“回

报社会”的大帽子压人,慈善捐助必是主动的行为,一旦被动就有可能变成“苛捐”,这不是社会之福,而是社会之祸。具体到宗教机构办医院,弘法寺说得没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民办医院、民办学校、民办幼儿园,民办慈善机构、民办公益事业……确确实实不是有钱有意愿就能办成,如果弘法寺的钱必须捐给政府指定的机构,怎么修建医院管理医院都得卫生主管部门说了算,若是最后弄个“二公办”的医院,那是没有多少意义的。[NextPage] 佛教慈善:鼓励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 海西州首家寺院慈善医院 佛教慈善:佛教的慈悲理念和社会承担 佛教界的善举,有力地实践了“人间佛教”的精神,向社会各界展示了中国佛教的慈悲济世的襟怀与风貌,为佛教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事实证明慈善事业是佛教工作的一大特色,是弘法利生的一个窗口,感染与动员了更多的善心人士参与到公益事业之中,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体现。 慈悲本为二个独立的概念,最早佛教只强调慈,稍后才以慈悲并称,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慈名爱念众生,当求安稳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所以龙树对慈悲的定义就是“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因此慈悲的定义就是“拔苦与乐”。 大乘佛教认为,只有智慧而没有慈悲,就会流于独善其身,佛陀的根本精神并不是教导众生只为自己着想,慈悲利他才是如来的本怀。实际上,大乘佛教的兴起就是慈悲的生起,慈悲思想的兴起实际也就是菩萨思想的兴起,因为菩萨的真实含义就是觉有情,慈悲就是菩萨的本质。但是大乘菩萨的观念并未出现在《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