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腧穴学B 辅导资料

腧穴学B 辅导资料

腧穴学B 辅导资料
腧穴学B 辅导资料

《腧穴学B》辅导资料

一、选择题

A型题:

1.记载了349个腧穴的针灸学著作是 A

A.《针灸甲乙经》B.《铜人》C.《十四经发挥》

D.《针灸大成》E.《针灸逢源》

2.《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E

A.杨继渊B.高武C.李学川D.滑伯仁E.皇甫谧3.在骨度分寸中,从腋前皱壁水平线至肘横纹为 A

A.9寸B.12寸C.15寸D.16寸E.18寸

4.手三阳经的腧穴总数为 B

A.53 B.62 C.71 D.78 E.81

5.以下那类穴位可主要应用于脏病的治疗 C

A.下合穴B.络穴C.背俞穴D.募穴E.郄穴6.脉病可选用 E

A.膻中B.绝骨C.大杼D.膈俞E.太渊7.下列哪组是八脉交会穴? B

A、太白、内关

B、公孙、内关

C、足临泣、内关

D、足三里、内关

E、丘墟、内关

8.后顶穴与上星穴之间的骨度分寸为 C

A.4寸B.4.5寸C.5.5寸D.6.5寸E.7寸9.以下哪穴不在耳部周围 D

A.耳门B.翳风C.听宫D.丝竹空E.听会10.以下为经脉起止穴的是 D

A.承泣、至阴B.俞府、临泣C.商阳、丝竹空

D.大包、隐白E.极泉、少府

11.下列哪个井穴有矫正胎位的作用 C

A.少泽B.涌泉C.至阴D.昆仑E.商阳12.既是五输穴,又是原穴的穴位是 B

A.京骨B.太渊C.腕骨D.临泣E.合谷13.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穴位是 A

A.外关B.临泣C.偏历D.丰隆E.以上都不是14.以下腧穴,五行属性不属于“水”的是 E

A.侠溪B.阴谷C.二间D.前谷E.阳陵泉

15.两臂伸直从两侧夹向胸部,乳头所指的穴位为 A

A.天府B.侠白C.天泉D.青灵E.天池

16.在本经循行路线上的募穴有 C

A.关元B.石门C.期门D.膻中E.中脘17.根据子母补泻法,肝经实证应泻 A

A.大敦B.曲泉C.中封D.太冲E.行间18.三阴交不用于下列哪个病症的治疗 C

A.崩漏、带下B.腹胀、肠鸣C.中风、偏瘫D.耳鸣、耳聋E.遗精、阳萎

19.定喘穴主要用于治疗 E

A.心悸B.胸痛C.头痛D.颈痛E.哮喘20.中渎穴属于何经腧穴 E

A.脾经B.三焦经C.小肠经D.肝经E.胆经

21.记载了361个腧穴的针灸学著作是: E

A.《针灸甲乙经》B.《铜人》C.《十四经发挥》

D.《针灸大成》E.《针灸逢源》

22.《针灸聚英》的作者是: A

A.杨继渊B.高武C.李学川D.滑伯仁E.皇甫谧

23.在骨度分寸中,从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为: E

A.9寸B.12寸C.15寸D.16寸E.18寸

24.足三阴经的腧穴总数为: B

A.58 B.62 C.74 D.79 E.84

25.以下哪类穴位可主要应用于腑病的治疗: D

A.八会穴B.络穴C.背俞穴D.募穴E.郄穴

26.气病可选用: A

A.膻中B.绝骨C.大杼D.膈俞E.阳陵泉

27.下列哪组是八脉交会穴? D

A、头临泣、外关

B、列缺、外关

C、阳陵泉、外关

D、足临泣、外关

E、合谷、外关

28.伏兔穴与梁丘穴之间的骨度分寸为: C

A.2寸B.3寸C.4寸D.5寸E.6寸

29.以下哪穴不在鼻部周围: D

A.迎香B.禾髎C.水沟D.鼻通E.巨髎

30.以下为经脉起止穴的是; E

A.大敦、章门B.少商、云门C.至阴、耳门D.厉兑、瞳子髎E.涌泉、俞府

31.下列哪个井穴有泌乳的作用: A

A.少泽B.少冲C.少商D.至阴E.肩井

32.既是五输穴,又是原穴的穴位是: C

A.腕骨B.临泣C.太白D.京骨E.后溪

33.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穴位是: C

A.昆仑B.内关C.公孙D.照海E.以上都不是

34.以下腧穴,其五行不属于“木”的是: B

A.少商B.少泽C.陷谷D.大敦E.中渚

35.以下哪穴应闭口取穴: E

A.听会B.上关C.耳门D.听宫E.下关

36.在本经循行路线上的募穴有: A

A.日月B.巨阙C.京门D.膻中E.中脘

37.根据子母补泻法,脾经虚证应补: D

A.阴陵泉B.商丘C.太白D.大都E.隐白

38.少商放血主治: C

A.目赤肿痛B.小便不利C.咽喉肿痛

D.肩背疼痛E.腹胀便秘

39.腰奇穴治疗下列哪个病症最好: A

A.癫痫B.月经不调C.腰痛

D.热病E.小便不利

40.以下不治咳喘的穴位是: D

A.商阳B.少商C.足三里D.手三里E.太溪

41.记载了354个腧穴的针灸学著作是 B

A.《针灸甲乙经》B.《铜人》C.《十四经发挥》

D.《针灸大成》E.《针灸逢源》

42.《针灸大全》的作者是 E

A.杨继渊B.高武C.李学川D.滑伯仁E.徐凤

43.在骨度分寸中,从臀横纹至腘横纹 B

A.12寸B.14寸C.15寸D.16寸E.18寸

44.手三阴经的腧穴总数为: D

A.19 B.21 C.22 D.28 E.33

45.以下哪类穴位可主要应用于急性病的治疗 E

A.原穴B.络穴C.背俞穴D.募穴E.郄穴

46.血病可选用 D

A.膻中B.绝骨C.大杼D.膈俞E.阳陵泉

47.下列哪组不是八脉交会穴: E

A、照海、申脉

B、足临泣、申脉

C、后溪、申脉

D、后溪、照海

E、后溪、至阴

48.按照腧穴的排列次序,曲鬓穴后应是何穴 D

A.完骨B.颔厌C.率谷D.角孙E.天冲

49.以下哪穴不有肘横纹处 A

A.肘髎B.曲池C.少海D.尺泽E.曲泽

50.以下为经脉起止穴的是 A

A.关冲、丝竹空B.睛明、厉兑C.阳白、昆仑

D.窍阴、听会E.中冲、极泉

51.下列哪个井穴有泄热利咽的作用 E

A.厉兑B.少泽C.大敦D.天突E.商阳

52.既是五输穴,又是原穴的穴位是 C

A.合谷B.腕骨C.大陵D.临泣E.京骨

53.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穴位是 E

A.大钟B.蠡沟C.申脉D.窍阴E.以上都不是

54.以下输穴,五行属性不属于“金”的是 B

A.复溜B.冲阳C.窍阴D.中封E.经渠

55.直立,上肢自然垂直贴于大腿,中指尖所指的穴为 E

A.阴市B.中渎C.伏兔D.曲泉E.风市

56.在本经循行路线上的募穴有 C

A.关元B.巨阙C.期门D.天枢E.章门

57.根据子母补泻法,膀胱虚证应补 D

A.通谷B.京骨C.昆仑D.至阴E.委中

58.丰隆穴最突出的主治作用为 B

A.通便B.健脾化痰C.清热止咳

D.清肺化痰E.通经络

59.印堂穴不用于治疗 D

A.目赤肿痛B.重舌C.头痛D.喑哑E.鼻衄

60.治疗吐泻的穴位有 C

A.阳陵泉B.委阳C.委中D.阳辅E.外丘

61.记载了361个腧穴的针灸学著作是 E

A.《针灸甲乙经》B.《铜人》C.《十四经发挥》D.《针灸大成》E.《针灸逢源》

62.《十四经发挥》的作者是 D

A.杨继渊B.高武C.李学川D.滑伯仁E.皇甫谧

63.任、督二脉的腧穴总数为 B

A.49 B.51 C.54 D.62 E.64

64.在背部,与两肩胛下角相平的是 D

A.第7颈椎棘突下B.第3胸椎棘突下C.第4胸椎棘突下

D.第7胸椎棘突下E.第9胸椎棘突下

65.以下那类穴位可主要应用于急性病的治疗 E

A.下合穴B.络穴C.背俞穴D.募穴E.郄穴

66.髓病可选用 B

A.膻中B.绝骨C.大杼

D.膈俞E.阳陵泉

67.下列哪组是八脉交会穴? D

A、列缺、商阳

B、列缺、合谷

C、列缺、太溪

D、列缺、照海

E、列缺、申脉

68.按照腧穴的排列次序,肾俞穴后应是何穴 E

A.志室B.大肠俞C.三焦俞D.关元俞E.气海俞

69.以下哪穴不在腕部周围 C

A.阳池B.阳溪C.阳关D.阳谷E.太渊

70.以下为经脉起止穴的是 A

A.少泽、听宫B.瞳子髎、侠溪C.期门、行间

D.中冲、颧髎E.少商、天池

71.下列哪个井穴有治疝气的作用 B

A.隐白B.大敦C.至阴D.气冲E.涌泉

72.既是五输穴,又是原穴的穴位是 D

A.京骨B.阳池C.腕骨D.神门E.合谷

73.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穴位是 A

A.列缺B.照海C.申脉D.后溪E.以上都不是

74.以下腧穴,其五行属性不属于“土”的是 D

A.太渊B.太溪C.太冲D.太乙E.太白

75.上臂前举,以鼻贴向上臂内侧,鼻尖所指为 B

A.天府B.侠白C.天泉D.青灵E.天池

76.在本经循行路线上的募穴有 C

A.关元B.巨阙C.日月D.天枢E.膻中

77.根据子母补泻法,胆经实证应泻 D

A.足窍阴B.足临泣C.侠溪D.阳辅E.阳陵泉

78.中府穴不用于治疗下列哪个病症 C

A.咳嗽气喘B.胸痛C.便秘D.肩背痛E.肺胀满

79.太阳穴不用于治疗 C

A.目眩B.偏正头痛C.鼻塞D.牙痛E.口眼歪斜

80.“气街”为哪穴的别名 D

A.气舍B.气海C.气户D.气冲E.膻中

81.记载了359个腧穴的针灸学著作是 D

A.《针灸甲乙经》B.《铜人》C.《十四经发挥》D.《针灸大成》E.《针灸逢源》

82.《针灸逢源》的作者是 C

A.杨继渊B.高武C.李学川D.滑伯仁E.皇甫谧

83.在骨度分寸中,从股骨大转子至膝中为 E

A.9寸B.12寸C.15寸D.18寸E.19寸

84.足三阳经的腧穴总数为 B

A.148 B.156 C.165 D.174 E.127

85.以下哪类穴位可主要应用于急性病的治疗 E

A.下合穴B.络穴C.背俞穴D.募穴E.郄穴

86.骨病可选用 C

A.膻中B.绝骨C.大杼D.膈俞E.阳陵泉

87.下列哪组是八脉交会穴? C

A、后溪、督脉

B、后溪、足临泣

C、后溪、申脉

D、后溪、照海

E、后溪、阳陵泉

88.按照腧穴的排列次序,太乙穴后应是何穴 C

A.关门B.梁门C.滑肉门D.天枢E.水分

89.以下哪穴不在踝部周围 C

A.丘墟B.复溜C.昆仑D.太溪E.解溪

90.以下为经脉起止穴的是 A

A.迎香、商阳B.极泉、劳宫C.天池、少冲

D.窍阴、睛阳E.隐白、期门

91.下列哪个有调血止崩的作用 D

A.大敦B.窍阴C.少冲D.隐白E.厉兑

92.既是五输穴,又是原穴的穴位是 E

A.京骨B.合谷C.腕骨D.临泣E.太溪

93.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穴位是 E

A.临泣B.照海C.申脉D.后溪E.以上都不是

94.以下腧穴,其五行不属于“火”的是 A

A.通谷B.劳宫C.阳辅D.鱼际E.然谷

95.以下哪穴应以张口取穴 D

A.上关B.下关C.翳风D.听宫E.率谷

96.在本经循行路线上的募穴有 B

A.关元B.中府C.石门D.中极E.中脘

97.根据子母补泻法,肺经实证应泻 A

A.尺泽B.鱼际C.经渠D.太渊E.少商

98.内关穴不用于下列哪个病症的治疗 C

A.心痛、心悸B.癫狂痫、失眠C.小便不利、浮肿

D.胃痛、呃逆E.眩晕、偏头痛

99.四缝穴点刺治疗哪种病疗效最好 B

A.小儿咳嗽B.疳积C.小儿腹泄D.腹痛E.肠虫症100.膝关穴属于何经 A

A.肝经B.胆经C.脾经D.胃经E.肾经101.不平第四肋间隙的穴位是 A

A.膺窗B.膻中C.天池D.神封E.天溪102.条口穴的主治病症有 A

A.肩周炎B.热病C.遗精D.月经失调E.瘿气103.哑门穴的正确的针刺方法是 C

A.于后发际正中直上1.0寸处直刺0.5-1.0寸

B.于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直刺1.5-2.0寸

C.于第一、二颈椎之间直刺或向下斜刺0.5-1.0寸

D.于第一、二颈椎之间直刺或向上斜刺0.5-1.0寸

E.于第一、二颈椎间针刺,当针尖有阻力感时,再进针0.5寸

104.梁门治疗胃部疾病是属于腧穴的 A

A.近治作用B.远治作用C.双向良性调整作用D.特异性作用E.以上都不是

105.中指同身寸法源于 B

A.《外台秘要》B.《千金方》C.《甲乙经》

D.《内经》E.《脉经》

106.承山穴位于 B

A.委中下二寸B.委中下五寸C.委中下八寸

D.委中下九寸E.外踝上五寸

107.以下穴位中属于肝经的腧穴是 B

A.中冲B.中封C.中渚D.中府E.中都108.治疗无脉症时,人迎可配 A

A.太溪B.太冲C.太渊D.太白E.太乙109.可以回乳的穴位是 B

A.乳根B.少泽C.临泣D.阳辅E.膻中110.具有通调冲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作用的穴位是 B A.太白B.公孙C.三阴交D.太冲E.合谷111.需注意进针角度和深度的穴位是 C

A.肩井B.维道C.风府D.五枢E.光明112.不在发际边缘的穴位是 A

A.头维B.眉冲C.玉枕D.颔厌E.曲差113.球后穴的定位是 C

A.眶上缘外1/4与内3/4交点B.眶下缘外3/4与内1/4交点

C.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点D.眶下缘外1/2与内1/2交点

E.眶下缘外1/3与内2/3交点

114.按照腧穴的排列次序,脊中穴后应是何穴 B

A.至阳B.悬枢C.中枢D.筋缩E.中极115.关冲穴治疗舌缓难言常配 B

A.廉泉B.哑门C.金津玉液D.聚泉E.天突116.水沟是 D

A.督脉、任脉之会B.督脉、足阳明之会C.督脉、手阳明之会D.督脉、手足阳明之会E.以上都不是

117.翳明穴的取法是 A

A.在项部,翳风后1寸B.在项部,翳风后0.5寸

C.在项部,风池后1寸D.在项部,风池后0.5寸

E.在项部,风府旁1寸

118.下列哪穴不在肩关节部 D

A.肩髎B.肩贞C.肩髃D.臑俞E.臂臑

119.合谷常配合下列哪穴以治疗气血紊乱 C

A.内关B.太溪C.太冲D.曲池E.足三里

120.用于治疗疝气的穴位是 C

A.至阴B.厉兑C.大敦D.隐白E.涌泉

121.不平第七颈椎棘突下的穴位是: C

A.定喘B.肩中俞C.大杼D.大椎E.以上都不是

122.治疗足不任身的穴位是: E

A.天髎B.天鼎C.天窗D.天容E.天柱

123.天突穴的针刺方法是:D

A.直刺0.2-0.5寸B.向下平刺0.5-1.0寸

C.斜刺0.5-1.0寸D.先直刺,再向下沿胸骨柄后方针刺1.0-1.5寸E.以上都不是

124.合谷治疗面瘫是属于腧穴的:B

A.近治作用B.远治作用C.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D.特异性作用E.以上都不是

125.治疗痔疮时,长强可配:D

A.承筋B.大肠俞C.率谷D.飞扬E.昆仑

126.季胁是指:A

A.第11肋端B.第12肋端C.胁肋部D.侧腰部E.以上都不是

127.以下穴位中属于胃经的腧穴是:C

A.气穴B.大赫C.太乙D.腹舍E.周荣

128.四关穴是指合谷配:B

A.太白B.太冲C.太溪D.内关E.外关

129.位于第一肋间隙的穴位是:E

A.云门B.气户C.璇玑D.俞府E.彧中

130.太冲穴主治除……以外的所有病症:A

A.口歪B.下肢痿痹C.目赤肿痛

D.胃痛E.月经不调

131.下列哪个穴位是阳维脉的郄穴:E

A.外丘B.阴交C.跗阳D.交信E.阳交

132.不在骨骼附近的穴位是:C

A.经渠B.照海C.关元D.阳陵泉E.阴陵泉

133.膝眼穴位于:C

A.髌韧带内侧B.髌韧带外侧C.髌韧带内、外侧D.髌骨顶端E.以上都不是

134.按照腧穴的排列次序,络却穴后应是何穴:C

A.承灵B.脑户C.玉枕D.脑空E.通天

135.治疗鼻塞最好的穴位是:D

A.然谷B.合谷C.足三里D.通天E.列缺

136.针刺时应当注意进针角度的穴位有:C

A.中脘B.尺泽C.风府D.太冲E.关元

137.用于治疗偏头痛的胆经穴位是:A

A.率谷B.下关C.中渎D.头维E.太阳

138.下列哪穴不在肘横纹上:C

A.曲泽B.尺泽C.天井D.曲池E.少海

139.合谷常配合下列哪组穴以治疗热症:E

A.外关、涌泉B.曲池、内关C.大椎、百会

D.血海、三阴交E.大椎、曲池

140.用于治疗乳少的穴位是:C

A.天突B.膺窗C.膻中D.大包E.合谷

141.不平第二腰椎棘突下的穴位是 C

A.肾俞B.命门C.腰阳关D.志室E.以上都不是

142.“以痛为输”是指 C

A.经穴B.奇穴C.阿是穴D.耳穴E.足穴

143.应用“隔盐灸”的穴位是 A

A.神阙B.命门C.气海D.百会E.关元

144.内关治疗心悸是属于腧穴的 B

A.近治作用B.远治作用C.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D.特异性作用E.以上都不是

145.横指同身寸法又称一夫法,首见于 D

A.《千金方》B.《甲乙经》C.《周礼》

D.《礼记》E.《灵枢·骨度》

146.五输穴到哪部著作才始完备 E

A.《难经》B.《千金方》C.《明堂孔穴针灸治要》D.《脉经》E.《甲乙经》

147.秩边可治疗除以外的病症 A

A.背痛B.小便不利C.阴痛D.便秘E.腰骶疼痛

148.治疗无汗、多汗时,合谷常配 E

A.三阴交B.列缺C.太冲D.太渊E.复溜

149.解溪与商丘连线中点的穴位 A

A.中封B.中都C.中注D.中枢E.中渎

150.内关主治除……以外的各病症 E

A.热病B.癫痫、眩晕C.胃痛、呕吐

D.心痛、心悸E.小便不利

151.治疗小儿疳积效果好的穴位是 D

A.关元B.劳宫C.天枢D.四缝E.至阴

152.不在肌腱附近的穴位是 E

A.内关B.郄门C.灵道D.阴谷E.飞扬

153.子宫穴与下列何穴同一水平 D

A.关元B.肓俞C.气穴D.中极E.横骨

154.食窦穴与周荣穴之间的骨度分寸为 D

A.3寸B.3.2寸C.4.5寸D.4.8寸E.5.4寸

155.李时珍所著的专著为 D

A.《针灸资生经》B.《医学入门》C.《针灸指南》

D.《奇经八脉考》E.《金兰循经》

156.膻中穴旁开二寸的穴位是 D

A.灵墟B.步廊C.神藏D.神封E.膺窗

157.以下治疗皮肤瘙痒的穴是 C

A.少海B.光明C.百虫窝D.神门E.太冲

158.下列哪穴不在腘横纹上 D

A.委中B.委阳C.阴谷D.膝阳关E.犊鼻

159.合谷常配合下列哪穴以治疗下牙痛 C

A.上关B.下关C.颊车D.内庭E.外关

160.用于治疗滞产的穴位是 D

A.血海B.足三里C.涌泉D.合谷E.关元

161.不与喉结相平的穴位有 A

A.人迎B.扶突C.天窗D.天容E.以上都不是

162.“不定穴”是指 E

A.郄穴B.络穴C.经穴D.奇穴E.阿是穴163.不能向上斜刺的穴位是 D

A.中府B.云门C.肩井D.风府E.期门

164.大椎泻热是属于腧穴的 D

A.近治作用B.远治作用C.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D.特异性作用E.以上都不是

165.两乳之间横寸定为八寸,出于 E

A.《灵枢·骨度篇》B.《类经图翼》C.《针灸聚英》

D.《针灸集成》E.《甲乙经》

166.《灵枢·本输》所记载的五输穴缺少哪一经五输穴 A

A.手少阴B.手厥阴C.手少阳D.足少阳E.以上都不是

167.治疗鼻塞的穴位是 C

A.悬颅B.曲鬓C.通天D.悬厘E.阳白

168.治疗滞产时,合谷常配 A

A.三阴交B.列缺C.太冲D.太渊E.复溜

169.五枢斜下5分的腧穴是 E

A.陶道B.水道C.灵道D.神道E.维道

170.外关穴偏于治疗 A

A.退热B.消渴C.腮腺炎D.水肿E.脊间心后痛

171.下列哪个穴位是阳跷脉的郄穴 C

A.外丘B.阴交C.跗阳D.交信E.阳交

172.不在关节附近的穴位是 C

A.膝阳关B.神门C.支正D.膝关E.丘墟

173.中指同身寸是指 D

A.中指远端横径B.中指远节长度

C.中指中节横径D.中指中节侧缘两纹头间的距离

E.中指掌指关节与指关节两横纹间的距离

174.不容穴与滑肉门穴之间的骨度分寸为 C

A.3寸B.4寸C.5寸D.6寸E.7寸

175.下关穴不用于治疗下列哪个病症 D

A.腿痛B.牙痛C.面瘫D.足跟痛E.腹痛

176.“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首见于 B

A.《内经》B.《难经》C.《千金方》

D.《甲乙经》E.以上都不是

177.金津穴的取法是 B

A.舌面下,舌系带右侧的静脉上B.舌面下,舌系带左侧的静脉上C.舌下系带的中点D.舌背正中缝的中点

E.舌背正中缝的前1/3与2/3的交点处

178.下列哪穴不在内、外踝连线上 C

A.太溪B.昆仑C.解溪D.商丘E.复溜

179.合谷常配合下列哪穴以治疗滞产 E

A.太冲B.太溪C.足三里D.复溜E.三阴交

180.用于治疗胎位不正的穴位是 B

A.至阳B.至阴C.三阴交D.关元E.肩井

181.不平脐的穴位有 E

A.带脉B.大横C.神阙D.肓俞E.中注

182.手足太阴经交会于 E

A.大包B.膻中C.云门D.期门E.中府

183.阳白穴治疗面瘫眼闭不合的针刺手法是 D

A.直刺B.向上斜刺C.向下斜刺

D.向下平刺E.雀啄灸

184.环跳穴治疗下肢病的理想针感为 C

A.局部酸胀B.针感传至膝C.针感传至足

D.针感传至小腿E.针感传至前阴

185.“窦氏八穴”是指 B

A.八会穴B.八脉交会穴C.八风穴

D.八髎穴E.八邪穴

186.“脾之大络”是指 D

A.膻中B.鸠尾C.长强D.大包E.虚里

187.下列穴位中常用于治疗滞产、胎盘滞留的穴位是 A

A.合谷B.三间C.内关D.手三里E.曲池

188.列缺治疗慢性咽喉炎常配 A

A.商阳B.合谷C.人迎D.照海E.扶突

189.风池穴不用于治疗 C

A.头痛、眩晕B.目赤肿痛C.心悸D.鼻渊E.耳鸣

190.少府穴主治最好的症状是 A

A.阴汗B.阴痒C.阴肿D.阴挺E.阴痛

191.以下何穴不治眼病 E

A.合谷B.臂臑C.四白D.头维E.风市

192.不在动脉附近的穴位是 B

A.冲门B.人迎C.极泉D.太渊E.曲泉

193.阑尾穴位于 B

A.足三里下一寸B.足三里下二寸C.阳陵泉下二寸

D.阳陵泉下三寸E.以上都不是

194.漏谷穴与地机穴之间的骨度分寸为 C

A.2寸B.3寸C.4寸D.5寸E.6寸

195.“一夫法”指患者中指中节横纹的四指宽度为 C

A.1寸B.2寸C.3寸D.4寸E.5寸

196.治疗偏头痛可选用哪条经脉 A

A.少阳经B.太阳经C.阳明经D.少阴经E.太阴经

197.以下哪穴不用于治疗癫狂 E

A.丰隆B.太乙C.滑肉门D.足三里E.上巨虚

198.下列哪穴不在腕横纹上 B

A.太渊B.腕骨C.阳池D.神门E.阳溪

199.合谷常配合下列哪穴以治疗汗证 B

A.太冲B.复溜C.足三里D.太溪E.三阴交

200.用于治疗呃逆的穴位是 B

A.天突B.中脘C.三阴交D.扶突E.合谷

B型题:

A.合谷、偏历B.合谷、太渊C.太渊、列缺D.太渊、偏历E.以上都不是

201.属于原原配穴的是 B

202.属于主客配穴的是 D

A.便秘B.肠鸣C.疝气D.呃逆E.阳萎

203.太冲穴主要用于治疗 C

204.内关穴主要用于治疗 D

A.黄疸B.聋哑C.癫痫D.头痛E.心痛、心悸205.至阳穴主治 A

206.大椎穴主治 C

A.哑门B.水分C.阳交D.命门E.四渎

207.治疗水肿的穴位是 B

208.治疗舌强不语、暴喑的穴位是A

A.后溪B.曲池C.人迎D.肩贞E.臑会

209.善于治疗皮肤病的穴位是 B

210.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穴位是 A

A.承山、少海、陷谷、气街B.鱼际、天井、颊车C.大椎、心俞D.光明、水分E.承泣、廉泉

211.以治疗作用命名的穴位有 D

212.以生理功能命名的穴位有 E

A.阴痛,阴痒,心悸B.舌强不语.语言蹇涩

C.胃心痛,产妇乳少,咳喘,胸痛胸闷D.疟疾,癫狂痫,胃痛,心悸E.腰痛,小便难,大便秘结,胸闷

213.廉泉穴可治疗的病症是 B

214.膻中穴可治疗的病症是 C

A.曲泽B.少海C.通里D.少府E.小海

215.以治疗舌强不语选用 C

216.治疗崩漏、月经量过多选 D

A.天柱B.天牖C.天鼎D.天窗E.天冲

217.手阳明经穴是 C

218.足少阳经穴是 E

A舌强不语,失音,头痛,颈项强痛,眩晕,脊强反折

B.心悸,中风失语,遗尿

C.舌下肿痛,口舌生疮,中风失语

D.热病,癫狂,疟疾,感冒,颈项强痛

E.脱肛,遗尿,头痛失眠,健忘

219.风府治疗 A

220.廉泉治疗 C

A.中脘、三阴交B.中脘、足三里C.中脘、梁丘

D.足三里、胃俞E.梁丘、胃俞

221.属于郄会配穴的是:C

222.属于募合配穴的是:B

A.呕吐B.胸闷C.头晕

D.痛经E.牙痛

223.三阴交主要用于治疗:D

224.合谷主要用于治疗:E

A.疝气B.咳嗽C.月经过多

D.阴痒E.头痛眩晕

225.大敦主治:A

226.行间主治:D

A.疝气B.耳聋C.遗精

D.目赤肿痛E.嗜卧

227.太溪不用于治疗:A

228.照海主治: D

A.章门B.期门C.大包D.公孙E.隐白229.脾俞配何穴为俞募配穴: A

230.冲阳配何穴为原络配穴: D

A.承山、少海、陷谷、气街B.鱼际、天井、颊车C.大椎、心俞D.光明、水分E.承泣、廉泉

231.以生理功能命名的穴位有:E

232.自然类命名的穴位有:A

A.中脘B.鸠尾C.阳交D.巨阙E.中极233.以上具有两种以上特定穴属性的穴位是:B

234.以上以治疗遗尿.小便不利为长的穴位是:E

A.经穴B.奇穴C.腧穴D.输穴E.俞穴235.不属于十四经的,但具有奇效且有固定位置的穴位是:B

236.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称:D

A.曲泽、支沟B.通里、神门C.阳池、外关

D.神门、外关E.通里、大钟

237.以上属于原络配穴的穴组是: C

238.以上善于治疗遗尿的穴组是: E

A.临泣B.肩井C.阳陵泉D.日月E.丘墟239.治疗牙痛为所长的穴位是: D

240.治疗口臭为所长的穴位是: C

A.京门、京骨B.太溪、京骨C.太溪、飞扬

D.京骨、大钟E.以上都不是

241.属于原络配穴的是 E

242.属于原原配穴的是 B

A.列缺、间使B.灵道、列缺C.阳池、阳溪、腕骨

D.神门、阳谷E.经渠、通里

243.腕上1寸的穴组是 E

244.同在腕横纹上的穴组是 C

A.痔疮B.胃脘疼痛C.头痛

D.腹痛泄泻E.高血压

245.人迎主治 C

246.太渊主治 E

A.内关B.复溜C.太冲

D.外关E.三阴交

247.用于发汗、止汗时合谷常配 B

248.用于催产合谷常配 E

A.癃闭,带下,阳痿,痛经B.强壮保健,腹痛吐泻,水肿,目痛

C.胃腹痛,泄泻便秘,癫痫D.头痛眩晕,心烦易怒,胸胁胀痛,月经不调E.腹痛腹胀,咳喘心悸,目黄

249.中极穴可治疗的病症是 A

250.中脘可治疗的病症是 C

A.承山、少海、陷谷、气街B.鱼际、天井、颊车C.大椎、心俞D.光明、养老E.承泣、廉泉

251.以治疗作用命名的穴位有 D

252.以人体解剖命名的穴位有 C

A.咯血、咳喘、发热、痔疮B.咳喘、无脉症

C.心痛、目黄、瘰疬D.牙痛、发热、痛经

E.偏正头痛、阴痛、小便热

253.极泉穴主治 C

254.孔最穴主治 A

A.头痛B.肩痛C.鼻塞D.荨麻疹E.周身疼痛

255.三阴交主治 D

256.大包主治 E

A.前谷、液门、二间B.行间、地五会、内庭C.太白、太冲、陷谷D.液门、中渚、前谷、鱼际E.束骨、足临泣、侠溪

257.位于掌指关节前的穴组是 A

258.位于跖趾关节后的穴组是 E

A.至阴B.委阳C.金门D.申脉E.委中

259.属于膀胱郄穴的是 C

260.属于膀胱下合穴的是 E

A.神门B.少海C.通里D.阴郄E.小海

261.以上即属于“原穴”,又属于“输穴”的穴位是 A

262.以上穴以治疗骨蒸盗汗、吐血、衄血为所长的穴位是 D

A.腰痛B.腰痛C.目赤D.鼻塞E.胃下垂

263.气海穴主要用于治疗 B

264.太溪穴主要用于治疗 A

A.遗尿B.心痛、心悸C.目疾

D.牙痛E.头痛、眩晕、中风失语

265.百会主治 E

266.神门主治 B

A.位于前正中线旁开0.5寸B.位于前正中线旁开2寸

C.位于前正中线旁开4寸D.位于前正中线旁开6寸

E.位于前正中线上

267.云门穴是 D

268.幽门穴是 A

A.耳门B.听宫C.听会D.天容E.天鼎

269.属于胆经的穴位是 C

270.属于三焦经的穴位是 A

A.承山、少海、陷谷、气街B.鱼际、天井、颊车C.大椎、心俞

D.光明、水分E.承泣、廉泉

271.物象类命名的穴位有 B

272.自然类命名的穴位有 A

A.太冲B.蠡沟C.中封D.期门E.章门

273.肝俞配何穴属于俞募配穴 D

274.光明配何穴属于原络配穴 A

A.经穴B.奇穴C.腧穴D.输穴E.俞穴

275.十四经上的穴位称 A

276.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称 E

A.溺水窒息、产后昏迷、癫狂B.中风虚脱、强壮保健

C.头痛恶寒D.咽喉肿痛

E.恶寒发热

277.关元穴主治 B

278.会阴穴主治 A

A.肘臂挛痛,咳嗽,小儿惊风,急性胃肠炎B.头痛.心痛,腹痛,便秘C.暴喑,舌强不语D.牙痛,口眼歪斜,颈项强痛E.月经不调,瘾疹

279.尺泽穴可主治 A

280.通里穴可主治 C

A.中脘、内关B.中脘、胃俞C.中脘、足三里

D.足三里、内关E.足三里、胃俞

281.属于俞募配穴的是 B

282.属于募合配穴的是 C

A.痛经B.呕吐C.头痛D.热病E.耳鸣

283.曲池穴主要用于治疗 D

284.足三里穴主要用于治疗 B

A.失眠B.崩漏C.便秘、泄泻

D.头痛E.颈项腰背痛

285.天枢穴主治 C

286.隐白穴主治 B

A.心悸,胃痛,呕吐,头晕B.阴痛阴痒,心悸胸痛

C.咳喘,腹胀,水肿,小便不利D.鹅掌风,口臭

E.阴挺,头晕目眩,尸厥,头疼

287.少府可治疗的病症是 B

288.劳宫可治疗的病症是 D

A.癫疾B.肠痈C.痔疮D.胁痛E.月经不调

289.肾俞主治 E

290.大肠俞主治 C

A.承山、少海、陷谷、气街B.鱼际、天井、颊车C.大椎、心俞

D.光明、水分E.承泣、廉泉

291.物象类命名的穴位有 B

292.以人体解剖命名的穴位有 C

A.曲泽、支沟B.通里、神门C.阳池、外关

D.神门、外关E.通里、大钟

293.以上属于原络配穴的穴组是 B

294.以上善于治疗遗尿的穴组是 E

A.经穴B.奇穴C.腧穴D.输穴E.俞穴

295.不属于十四经的,但具有奇效且有固定位置的穴位是 B

296.穴位的统称为 C

A.胸胁痛、便秘B.消渴C.口眼歪斜

D.胸肺膈、喉咙病E.耳聋、耳鸣

297.支沟偏于治疗 A

58.中渚偏于治疗 E

A.手三里B.后溪C.养老D.人中E.臑会

299.以上不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穴位是 E

300.以上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是 A

二、填空题

1.我国现存的第一部针灸专著,为晋代医家皇甫谧所著的《针灸甲乙经》。2.腧穴的作用为诊断疾病,邻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

3.第一个铸造针灸模型的宋代医家是王惟一,其所著针灸专著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病理学》复习重点浙江中医药

第一章疾病概论 健康:强壮的体魄,健全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社会适应力。 疾病:机体在一定病因条件下,稳态破坏而发生的损伤和抗损伤的异常生命活动。 病理过程:在不同疾病中共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形态结构变化和功能代谢的综合过程。 病理状态:发展缓慢或相对稳定的局部形态变化,常为病理过程的后果。 病因:引起疾病必不可少,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分类: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机体必须物质缺乏/过多、遗传性、先天性、免疫性、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诱因:在疾病条件中加强病因作用并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 疾病发生发展基本规律:损伤/抗损伤、因果关系、局部/整体关系 疾病发生发展基本机制:神经、体液、细胞、分子 疾病的经过: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时期、转归期 脑死亡标准:自主呼气停止、不可逆性深昏迷、瞳孔放大、脑干反射消失、脑电波消失、脑血管灌流停止 脑死亡: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 死亡过程: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人体病理学研究(ABC):1尸体解剖、2活体组织检查(常用)、3细胞学检查 实验病理学研究:1动物实验、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病理观察方法:大体观察、显微镜观察、免疫组化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 分子病:由于DNA遗传物质改变,使蛋白质结构和数量异常所致的疾病。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修复 细胞适应的表现: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适应:细胞、组织、器官耐受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因子的刺激而存过的过程。 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质地变硬。 【生理性(代偿性、功能性)、病理性原因:营养不良、压迫、废用、神经、内分泌】 1心脏:心壁变薄,心尖锐,冠状动脉弯曲明显 2大脑:脑沟深,脑回窄平 3脂褐素:在萎缩心肌及肝细胞核两端或周围存在的未被自噬泡分解的富含磷脂的褐色颗粒肥大: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增生: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数目增多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受刺激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 1鳞状上皮化生:柱状上皮化生鳞状上皮 2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化生肠上皮 3骨组织化生:纤维组织化生为软骨组织 损伤:细胞、组织、器官不能耐受内外环境中的有害因子的刺激。 变性:由于物质代谢障碍导致细胞质、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 1细胞水肿:由于缺氧、感染、中毒,胞质水分增多体积增加。 ·颗粒变性:细胞弥漫性肿胀,胞质可见细小红染颗粒 ·气球样变:重度水肿的胞质淡染、清亮,常见于肝 2脂肪变性:非脂肪细胞胞质内出现明显脂滴(锇酸——黑色,苏丹Ⅳ——橘红色) ·肝脂肪变:(脂肪变)胞质空泡、空泡边缘整齐、胞核推向一侧 ·虎斑心:脂肪变的心肌,与未脂肪变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似虎斑 3玻璃样变性:(透明变性)纤维结缔组织、细动脉壁或胞内,出现均质、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结缔组织:灰白色、均质半透明、坚韧的索状、片状 ·细动脉壁:均质红染蛋白质蓄积,血管壁增厚变硬,内膜基质增多 ·胞内:肾小管上皮细胞、浆细胞、酒精肝病干细胞的Mallory小体 4黏液性样变:间质出现黏液蓄积 5病理性钙化:骨、牙以外的组织有固体性钙盐的沉积(磷酸钙、碳酸钙),肉眼白色块状颗粒,HE染色成蓝色颗粒

温病学B答案

《温病学B 》辅导资料 一、选择题 A 型题 认为伤寒六经传变皆是热证, 王安道 B 1、 A 、 2、 A 、 D 3、 A 、 D 4、 A 、 D 5、 A 、 C 、 E 、 6、 A 、 D 7、 A 、 D 8、 A 、 D 9、 A 、 D 、刘河间 A B E 治疗以寒凉为主的医家是: C 、叶天士 、王叔和 E 、郭雍 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黄帝内经》 《肘后方》 下列哪项不属于风热病邪致病特点: 先犯上焦肺卫 B 变化迅速 E 、《伤寒论》 、《诸病源候论》 C 、易于化燥伤阴 、病程中易出现 《外台秘要》 、最易伤气 三焦辨证中,哪种症候表现不会出现在上焦证当中: 发热恶寒 B 咯吐粉红泡沫痰或血水 邪在气分的辨证要点: 身热口苦而渴,舌红苔黄 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身热,汗多, 以下热型除, 壮热 夜热早凉 证见低热颧红, 足少阴肾病变 足阳明胃病变 斑出色红,艳如胭脂为; 热毒轻浅 B 火郁内伏,气血尚活 、咳嗽喘促 、低热不退,舌干绛而痿 C “逆传心包” E C 、神昏谵语 B 、壮热心烦,口渴汗多 D 、身热汗出,烦渴,咳喘,舌红苔黄 心烦,苔黄燥 外皆属气分病证所见:B B 、寒热往来 C E 、身热不扬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心烦不寐,口燥咽干,神疲脉虚,此属: 、手厥阴心包病变 、日晡潮热 、足厥阴肝病变 、足太阴脾病变 、血热炽盛 C 、热毒锢结,正气衰亡 、热毒深重,气血尚充 邪热迅速化燥入胃,津液被灼的阴阳腑实证的舌象是: 苔色老黄焦燥起刺 B 、苔黄而干燥 C 白砂苔 E 、以上都不是 B 、苔灰而干燥 10、 温病苔白,厚而干燥的临床意义是: A 、温病兼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 B C 、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 D E 、表邪未解,肺津已伤 11、 分消走泄法适用于: A C 、秽浊之气内郁而胃气衰败 、湿与热相搏,浊邪上泛 A 、邪留三焦,气化失司,痰热湿浊阻遏 C 、湿热秽浊郁闭气分的 “邪伏募原证” E 、热在气分,郁而化火 B 、邪郁少阳,胃失和降 D 、热传阳明,内结肠腑 A 、轻清宣气法 B 、辛寒清气法 C 、宣气透表法 D 清热宣肺法 E 、清泄郁热法 13、湿温,湿热并重, 郁阻中焦,出现白 宜用: C A.菖蒲郁金汤加味 B. 蒿苓清胆汤加味 C 、王氏连朴饮加苡仁、竹叶 D 化斑汤 E 、三仁汤 14、“增水行舟”法的代表方剂是: D A 、调胃承气汤 B 、增液汤 C 、枳实导滞汤 D 增液承气汤 E 、导赤承气汤 12、温热病邪初传气分,热势不甚,气失宣畅之证,可用: A 15、病在初起,多以上焦肺卫为主,而后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病至后期阶段,多肺胃阴伤 的温病是:A A 、风温 B 、春温 C 、秋燥 D 、温毒 E 、以上都不是

中药炮制学重点知识(学习相关)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 一、中药炮制的含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二、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三、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 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雷 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 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 四、炮制的历代称谓。 炮制的历代称谓有炮炙、修治、修事、修制、合和、合药、制药、治制、制造。 五、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①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反制: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 从制: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了仙茅的温肾壮阳作用。 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制成熟地后,转为甘温之品,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一者性寒、主清,一者性温、主补。 ②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酒炒升,姜汁散,醋炒敛,盐水炒则下行 ③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心:童便、朱砂肝:醋、鳖鱼脾胃:姜、米、麦麸、土 肺:蜂蜜、姜汁胃:盐、黑豆汁、羊脂油 ④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毒的概念:①早期的“毒药”通常是药物的总称 ②所谓“毒”主要是指药物的偏性 ③后世医药著作中所称“毒”则是具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的药物,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与现代“毒“的概念是一致的。 六、中药炮制的目的,各举2例说明。 ⑴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如乌头生品毒大,外用,水浸、蒸煮后降毒,供内服;巴豆去油制霜,降毒,缓和药性。 ⑵转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由寒转温,如生地黄与地黄;由温转凉,如天南星与制南星;缓和药性,如麻黄与蜜麻黄;产生新疗效,如生石膏与煅石膏。 ⑶增强药物疗效。如羊脂炙淫羊藿可以增强补肾壮阳;醋制延胡索可以增强活血止痛。 ⑷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如酒制升提—大黄生用治下焦实热,酒炙引药上行,清上焦实热;莱菔子—生用升散,涌吐风痰,炒制后主降,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⑸改变药物作用等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醋制入肝,如柴胡、香附醋炙引药入肝;盐制入肾,如小茴香、砂仁盐制引药入肾。 ⑹便于调剂和制剂。体长的药材—紫苏、藿香;个大的药材—葛根、乌药;质地坚硬的药材—羚羊角、珍珠、磁石、自然铜、龟甲、鳖甲。 ⑺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药材常见杂质或非药用部位:根及根茎类—泥沙、杂药、芦头、

温病学考试重点

温病学重点 (括号内内容看一下作为了解) 上篇 第一章绪论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 二、成长阶段 1.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2.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医家为元代末年的王履(王安道),将温病与伤寒加以明确区分,其《医经溯洄集》中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三、形成阶段 1.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第一部温疫学专著——《瘟疫论》,创立疠气学说 2.明代医家张鹤腾所著第一部暑病专著——《伤暑全书》 3.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4.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 5.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第一部理论方药具备的集大成之作 6.王孟英——《湿热经纬》。第一部优秀的温病文献汇集之作 以上,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被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 此外,需要了解: 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余霖——《疫疹一得》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柳宝诒——《温热逢源》 雷丰——《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戴天章——《广温热论》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 第一节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指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第二节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四时温病”之称;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易形成湿热病邪,所以湿热类温病易于发生)

病理学讲义

第七单元消化系统疾病 本单元思路 重点内容: 溃疡、肝炎、肝硬化的组织学表现; 肝癌的肉眼和组织学分型 复习方法:表格对比记忆法 第一节消化性溃疡 主要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胃溃疡点25%,十二指肠溃疡占70%,胃和十二指肠同时发生溃疡者称复合性溃疡,占5%。 一、病理变化 肉眼观:溃疡通常为一个,多位于小弯侧,边缘整齐,常深达肌层。直径多在2.5cm以内。 光镜下的溃疡组织由粘膜侧到浆膜面依次为渗出层、坏死层、肉芽组织层和瘢痕组织四层结构。渗出层由白细胞和纤维素构成,其下为纤维素样坏死层。肉芽组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组成,排列与溃疡面垂直。瘢痕组织与溃疡面平行,常发生玻璃样变。溃疡底部常可见增生性动脉内膜炎或伴有血栓及血栓机化。溃疡处肌层大多消失,溃疡周围粘膜上皮可见增生性改变。

溃疡的分层(重要!) 二、并发症 (一)幽门梗阻:约发生于3%的患者,是长期慢性溃疡所形成的大量瘢痕致使幽门狭窄。 (二)穿孔:约发生于5%的患者。十二指肠溃疡病较胃溃疡病更易发生穿孔。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多见于前壁溃疡。溃疡病穿孔可引起腹膜炎。 (三)出血:溃疡底较大血管被腐蚀则引起大出血。发生于10%~15%的患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呕吐咖啡样物或排黑便。 (四)癌变:主要见于长期胃溃疡病的患者。癌变率仅1%或1%以下。癌变之溃疡体积增大,边缘隆起而不整齐,溃疡底污秽常有较多坏死组织。 2001-3-43.上消化道大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 A.胃十二指肠溃疡 B.门静脉高压症 C.应激性溃疡 D.胆道出血 E.胃癌 【答疑编号21070101】 答案:A 第二节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由甲、乙、丙、丁、戊、己、庚型肝炎病毒引起。甲型和戊型肝炎由肠道传染,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由非肠道途径传染。 一、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 以肝细胞的弥漫性变质性炎(变性、坏死)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等变化。

温病学B答案

《温病学B》辅导资料 一、选择题 A型题 1、认为伤寒六经传变皆是热证,治疗以寒凉为主的医家是: A、王安道 B、刘河间 C、叶天士D E、郭雍 2、温病的病名首见于:A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肘后方》 E、《诸病源候论》 3、下列哪项不属于风热病邪致病特点:C A、先犯上焦肺卫 B、易于化燥伤阴 C、最易伤气 D、变化迅速 E、病程中易出现“逆传心包” 4、三焦辨证中,哪种症候表现不会出现在上焦证当中:E A、发热恶寒 B、咳嗽喘促 C、神昏谵语 D、咯吐粉红泡沫痰或血水 E、低热不退,舌干绛而痿 5、邪在气分的辨证要点:B A、身热口苦而渴,舌红苔黄 B、壮热心烦,口渴汗多 C、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D、身热汗出,烦渴,咳喘,舌红苔黄 E、身热,汗多,心烦,苔黄燥 6、以下热型除…外皆属气分病证所见:B A、壮热 B、寒热往来 C、日晡潮热 D、夜热早凉 E、身热不扬 7、证见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心烦不寐,口燥咽干,神疲脉虚,此属:A A、足少阴肾病变 B、足厥阴肝病变 C、手厥阴心包病变 D、足阳明胃病变 E、足太阴脾病变 8、斑出色红,艳如胭脂为;B A、热毒轻浅 B、血热炽盛 C、热毒深重,气血尚充 D、火郁内伏,气血尚活 E、热毒锢结,正气衰亡 9、邪热迅速化燥入胃,津液被灼的阴阳腑实证的舌象是:B A、苔色老黄焦燥起刺 B、苔黄而干燥 C、苔灰而干燥 D、白砂苔 E、以上都不是 10、温病苔白,厚而干燥的临床意义是:C A、温病兼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 B、秽浊之气内郁而胃气衰败 C、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 D、湿与热相搏,浊邪上泛 E、表邪未解,肺津已伤 11、分消走泄法适用于:A A、邪留三焦,气化失司,痰热湿浊阻遏 B、邪郁少阳,胃失和降 C、湿热秽浊郁闭气分的“邪伏募原证” D、热传阳明,内结肠腑 E、热在气分,郁而化火 12、温热病邪初传气分,热势不甚,气失宣畅之证,可用:A A、轻清宣气法 B、辛寒清气法 C、宣气透表法 D、清热宣肺法 E、清泄郁热法 13、湿温,湿热并重,郁阻中焦,出现白,宜用:C A.菖蒲郁金汤加味 B.蒿芩清胆汤加味C、王氏连朴饮加苡仁、竹叶 D、化斑汤 E、三仁汤 14、“增水行舟”法的代表方剂是:D A、调胃承气汤 B、增液汤 C、枳实导滞汤 D、增液承气汤 E、导赤承气汤 15、病在初起,多以上焦肺卫为主,而后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病至后期阶段,多肺胃阴伤 的温病是:A A、风温 B、春温 C、秋燥 D、温毒 E、以上都不是

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

2、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 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 明末吴有性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着一一《温疫论》 4、 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塘(吴鞠通),王土雄 (王孟英) 5、 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 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 《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温热经纬》 (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 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一一温邪 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6、 薛生白蓍 统论述。 7、 吴鞠通蓍 8、 王孟英着 9、 清代喻昌 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 2 、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 4 、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③伏暑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 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 病势缠绵燥热病邪: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 病变定位。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 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 大头瘟,烂喉痧)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 主。(春温,伏暑)第三章卫气营血辨证表:

植物病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病害:植物活体在生长或储藏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环境条件恶劣。 寄生物:寄生于其他生物的生物。 寄主:被寄生的生物。 病原物:任何诱发病害的因素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的统称为病原物。 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 共生现象: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寄生现象: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并从中吸取食物的现象。 致病性:异养生物能诱发病害的能力。 活体营养食物:在自然间,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的寄生物。在实验室里不能培养。 死体营养食物:除寄生于或的植物组织上外,还可以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活或者以死的有机质作为营养物质的寄生物。 腐生物:只能从死的有机物上获得营养物质的异养生物。 半寄生种子植物:有叶绿素能够自制养分,但必须从寄主植物上吸取水分和无机盐的寄生性种子植物。 全寄生种子植物:没有根或叶,或者茎叶具有很少的叶绿素,不能活仅能极有限地用无机物制造养分,因而必须从寄主植物体内吸收全部或大部分养分和水分的寄生性种子植物。 相继病原学:先入的病原物先侵染寄主,后入的病原物随之进入寄主,最终可以形成复合病害的综合症。 相伴病原学:两种或更多的病原物同时侵染寄主,引起的病害比单独的病原物引起的症状更重。 生理小种:在病原物的种内,在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征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致病性:是病原物诱发病害的能力的总称,一般是用来描述对不同种寄主的致病力。 毒性:是指病原物诱发病害的相对能力,用来衡量和表示致病力的差异。 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免疫: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完全不发病的称为免疫。 抗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轻的称为抗病。 感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重的称为感病。 高度抗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很轻的称为高度抗病。 耐病:发病情况类似高度感病品种,但受害的影响比感病品种的小。 垂直抗性: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有特异的相互作用,即某品种对病原物的某些生理小种能抵抗,但对另一些则不能抵抗,即抗性是小种专化的。在遗传上,抗性是由个别主效其因控制的。在生产上,这种抗性虽表现为高度抗病或免疫,但很容易因小种发生变化而表现为感病,因而抗病性是不稳定和不能持久的。 水平抗性: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没有特异的相互作用,一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即非小种化的。在遗传上,抗性是由多个微基因控制的,也由单个基因控制的。这种抗性表现为中度抗病,是稳定和持久的。 基因对基因假说:在进化过程中,在寄主群体中有一控制抗病性的基因,在病原物群体中就

《温病学B》作业3答案

A型题: * 1. 下列除哪一项以外,均为暑湿弥漫三焦的见证:A.身热不扬 * 2. 暑伤肺络可称为:C.暑瘵 * 3. 气粗如喘者,用桑菊饮加:C.石膏、知母 * 4. 壮热面赤,背微恶寒,头晕,心烦气粗,汗多口渴,舌红,苔燥,脉洪大而数。治宜:B.白虎加人参汤 * 5. 暑温的病名首先见于:E.《温病条辨》 * 6. 风温,邪热壅肺之咳嗽,现为:A.咳喘 * 7. 风温初起风热犯肺证的治则应为:B.辛凉宣肺 * 8. 身热下利,肛门灼热,脉数,治宜:B.葛根黄芩黄连汤 * 9. 白虎加苍术汤出自:E.以上都不是 * 10. 女性、45岁,咳嗽已十余日,近三天来喘促不宁,痰涎渐盛,潮热,便秘,舌苔黄腻,脉右寸实大,拟用主方是:C.宣白承气汤 * 11. 在春温病的热盛动风证中,下述哪一种非其所能兼见的病理变化:E.真阴枯竭* 12.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暑厥的临床表现? D.口眼歪斜 * 13. 春温病名首见于:E.《伤寒补亡论》 * 14. 生脉散适用于下列哪一证型:C.暑伤津气,津气欲脱证。 * 15. 生脉散除下列哪一证外均不:C.暑伤津气,津气欲脱证 * 16. 称“长夏湿令,暑必兼湿”的医家是:E.叶天士 * 17. 下列哪项治法不可用于春温? E.辛凉解表

* 18. 春温,热盛动风证,不具下列哪一项表现:A.心中澹澹大动 * 19. 下列除哪一项以外,均为肝肾阴伤的见证:D.舌红少苔 * 20. 下列哪位医家提出用黄芩汤加豆豉、元参治疗春温初发,热入胆腑?B.柳宝诒* 21. 温病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衄血,舌绛苔焦。病机为:D.热毒炽盛,气血两燔 * 22. 暑温,身热息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肢倦神疲,脉虚无力。其病机是:B.暑热未退,津气俱伤 * 23. 暑秽的治疗方剂是:B.藿香正气散、通关散、玉枢丹 * 24. 证见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弦数。最合适的处方当是:B.黄芩汤加豆豉、元参方 * 25. “长夏湿令,暑必兼湿。”其语出:E.以上均不是 * 26. 身热,心烦不寐,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宜:D.黄连阿胶汤 * 27. 夏季骤发神昏、肢厥的病候称:C.暑厥 * 28. 下列证候中,哪一项不是下焦蓄血证所具有B.小便不利 * 29. 身热面赤,渴欲饮冷,饮不解渴,得水则呕,胸脘痞满,按之疼痛,便秘,苔黄滑。治宜:E.小陷胸加枳实汤 * 30. 病在初起,多以上焦肺卫为主,而后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病至后期阶段,多肺胃阴伤的温病是:A.风温 * 31. 下列哪一项不是春温的特点? D.初起以肺卫证候为主要表现 * 32. 温病心热烦躁,舌红绎,苔黄燥,治宜:B.连梅汤 * 33. 痰热结胸,选用下列处方中哪一方剂最适宜? B.小陷胸加枳实汤

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

?六元正纪大论》、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1 厉气”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2、晋代《温疫论》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王土雄(王孟英):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4、清代温病四大家辨斑疹白”“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培,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薛生白蓍《湿热病篇》6 辨证论治体系。“三焦”,形成以“卫气营血”和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温热经纬》8、王孟英著详论瘟疫以破大惑》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9、温病的概念第一章 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病——温病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 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伏暑)第三章卫气营血辨证表: 三焦辨证表

病理学复习资料

病理学复习资料 (一)适应的类型,化生的概念及其意义 (1)适应的类型: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2)化生的概念: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通常发生于同源细胞之间。 (3)化生的意义:适应性过程、但失去原有功能。有可能继发肿瘤。 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萎缩: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 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常导致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 1.试述萎缩的基本病理变化。 肉眼:器官和组织体积变小、重量减轻、颜色变褐、质地变韧、边缘变锐、包膜增厚、皱缩。光镜: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量减少。某些实质细胞内脂褐素沉着。 电镜:细胞器减少,可见残存小体。 (二)损伤的类型 (1)可逆性损伤: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叫可逆性变化,也叫变性。分类如下: 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粘液样变淀粉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 细胞水肿(水变性):即细胞内水分异常增加。 脂肪变性:中性脂肪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细胞之内。 (2)不可逆性损伤:当细胞发生不可逆性代谢、结构和功能障碍,引起细胞死亡。可分为坏死和凋亡两大类。 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以细胞核改变为主要形态学标志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分类如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结局有:溶解吸收分离排出(糜烂、溃疡、窦道、瘘管、空洞)机化与包埋钙化。 1.试述细胞水肿的主要原因、发生机制、好发器官和病变特点。 细胞水肿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感染、缺氧、中毒等原因致线粒体损伤,A 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泵功能障碍而使细胞内Na+和水的过多蓄积。 好发部位:线粒体丰富、代谢旺盛的实质器官(心、肝、肾)细胞。 形态学:肉眼:受累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切面外翻,颜色变淡。光镜:线粒体肿大和内质网扩张断裂,使细胞质内出现红染细颗粒状物或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 (一)按再生能力细胞的分类 (1)不稳定细胞:如表皮、淋巴细胞。经常受到损伤,再生能力相当强。 (2)稳定细胞: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如肝。偶尔受到损伤,较强的再生能力。 (3)永久性细胞:神经、骨骼、心肌细胞,不包括神经纤维。不易受到损伤,再生能力差。

《温病学B》作业4答案

A型题: * 1. 用其轻开肺气,使气化则湿亦化的处方是:B.三仁汤 * 2. 认为燥属次寒的医家是:B.沈目南 * 3. 烂喉痧后期,证见午后低热,口干,手足心热,咽喉肿痛减轻,脉细数,舌干红。治宜:B.清咽养营汤 * 4. 神识如蒙,少腹硬满,大便不通,苔垢腻,病机为:E.湿阻肠道,传导失司 * 5. “烂喉痧以畅汗为第一要义”是哪位医家说的?E.丁甘仁 * 6.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是吴鞠通针对哪一种温病初起的治疗禁忌而言? B.湿温 * 7. 正式定伏暑为病名的著作是:A.《丹溪心法附余》 * 8. 湿热积滞交结胃肠,在使用下法时,下列哪项提法是错误的? B.下之剂量宜重 * 9. 认为燥属火热的医家是:C.喻嘉言 * 10. 诊断大头瘟的诸要点中哪种提法欠妥? E.常见内陷心包证候 * 11. 初起喉痒干咳,继则痰粘带血丝。胸胁牵痛,腹部灼热,大便水泄如注,,肛门灼热,舌尖红,脉数。方宜:A.阿胶黄芩汤 * 12. 著有论述燥邪为患的专篇“秋燥论”的医家是:D.俞嘉言 * 13. 烂喉痧的典型舌象是:E.舌绛而干遍起芒刺状如杨梅 * 14. 伏暑卫营同病治宜解表清营,方用银翘散加何药为宜? E.生地、丹皮、麦冬、赤芍 * 15. 咳嗽,痰粘难咯,胸腹胀满。便秘。治宜:C.五仁循皮汤

* 16. 温热郁蒸酿痰蒙蔽心包,其病变在:A.气分 * 17. 暑温和湿温的鉴别依据是:B.初起症候 * 18. 伏暑,证见寒热似疟,口渴心烦,脘痞,身热午后较重,入暮尤剧,天明得汗诸症稍减,但胸腹灼热不除,苔黄白而腻,脉弦数。其治疗处方最宜:C.蒿芩清胆汤* 19. 伏暑的病因是:D.暑湿病邪 * 20. 湿痰蒙闭心窍出现神志异常的特征是:D.时明时昧 * 21. 证见壮热烦渴,咽喉红肿腐烂,肌肤丹痧显露,舌红苔黄燥。其治法应:A.清气解毒 * 22. 大头瘟的致病因素是:B.风热时毒 * 23. 身热夜甚,烦躁不安,夜不能寐,渴不欲饮,尿赤涩痛,舌绛。治宜:D.导赤清心汤 * 24. 湿阻肠道,传导失司证治法是:C.宣清导浊 * 25. 在湿温病的诊断要点中,下列哪一项说法欠妥? A.发生于夏秋季节 * 26. 高热,烦渴,咽喉肿烂疼痛,声嘶气急,肌肤丹痧密布,赤紫成片,舌绛干起刺,状如杨梅,脉细数。治宜:A.凉营清气汤 * 27.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湿温病的特点:E.易于形成热闭心包 * 28. 头痛无汗,全身疼痛,恶寒发热,心中烦热,口渴甚,脘痞溺赤,舌红,苔微腻,脉濡数。治宜:C.黄连香薷饮 * 29. 认为燥属次寒的医家是:B.沈目南 * 30. 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B.喻嘉言 * 31. “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是哪位医家所说? A.吴鞠通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盐炙法

含义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食盐的水溶液共同拌炒的方法称为盐炙法。多用于补肾固精、疗疝、利尿和泻相火的药物。在历代文献记载中,盐制主要有二种方法:一种是药物与盐共同拌炒,炒后去盐使用,利用盐做加热介质,明代后已基本不用。另一种是盐水与药物拌匀后再经炙炒、蒸、煮等处理。近代多用盐炙法,利用盐本身的治疗作用,下行入肾,增强补肝肾、泻相火、利小便等作用。辅料的选择与用量《本草纲目》载:“凡盐入药,须以水化,澄去脚滓,煎炼白色,乃良。”现代用盐,多选精制盐。一般每100公斤药物,用食盐2~3公斤,加入4~5倍量的水溶解后制成食盐水溶液备用。如是粗盐,尚需过滤后备用。操作方法1.先拌盐水后炒药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定量盐水拌匀,闷润,至盐水被完全吸尽,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或炒干,取出放凉。一般药物多采用此法,如黄柏。而杜仲用中火,炒至颜色加深,有焦斑,丝易断为度。2.先炒药后加盐水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热锅内,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如有爆裂声(车前子)或变色(知母)或微黄色,微有爆声(菟丝子)时,喷洒定量盐水,炒干,取出放凉。含黏液质较多的药物多用此法。因其遇水发粘,粘成坨后,盐水不易渗入,翻炒时受热不均,又易粘锅。所以,需先将药物加热除去部分水分,并使药物质地疏松,此时喷洒盐水,利于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注意事项1.加水溶化食盐时,一定要控制水量。一般以食盐的4~5倍为宜,亦应视药物的吸水情况而定。若加水过多,则盐水不能被药物吸尽,或者过湿不易炒干;加水过少,又不易与药物拌匀。2.含黏液质多的药物,如车前子、知母等,不宜先与盐水拌润。因这类药物遇水容易发粘,盐水不易渗入,炒时又容易粘锅。所以,需先将药物质地变疏松,再喷洒盐水,以利于盐水渗入。3.盐炙法火力宜小,采用先炒药后加盐水的操作方法时,更应控制火力。若火力过大,加入盐水后,水分迅速蒸发,食盐粘附在锅上,达不到盐炙目的。但杜仲盐炙时,要选择中火,以便于炒至规定程度。4.盐炙药物一般应炒干即可,但也有些药物需炒至规定程度。如杜仲应炒至棕褐色,易断丝为度;补骨脂炒至微鼓起,迸裂并有香气时取出。5.近代入肾经的药物多盐炙,但对部分脾肾阳虚和肾阳虚衰的水肿病人,不宜用盐炙中药治疗,因为水肿与钠离子的代谢有关,中西医对水肿病人都控制食盐的摄入量或忌盐。

温病 温病学考试复习

表证证治叶天士吴鞠通的原文 1、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出“在卫汗之可也”的温病表证治疗原则,并进一步

3.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弥漫全身:内外湿合(湿热病邪+饮食内伤),往往阻碍了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临床多见脘痞胸闷、呕恶不食,便溏或秘。湿邪弥漫,湿热合邪,上下表里同时受邪,在上—-首如裹。在下---小便不利,大便溏或秘。在表---周身重痛,白pei出现。在里---脾胃运化失调的症状。 4.病程中多见矛盾性症状:湿温病初起以湿为主,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因此临床常见矛盾性症状。身热不扬:发热初按皮肤不灼手。发热:脉反濡缓,面色不红反淡黄。口干:不欲饮。神志不烦躁:反呆痴淡漠。大便秘:下之大便反而不燥结。 养阴法的分类、治法(《温病条辨》) 1.甘寒生津法 此法主要适用于温病初、中期,邪在上、中焦阶段,肺胃津液耗伤之证。常用药物如沙参、麦门冬、生地黄、梨汁等甘寒之品,代表方如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益胃汤等。此类方药,清养肺胃之阴,但又不碍胃,从而获得热减阴复的效果。 2.咸寒甘润法 邪热深入肝肾,真阴亏耗,需用咸寒滋填之品,如玄参、阿胶、熟地黄、龟甲等,代表方如加减复脉汤。青蒿鳖甲汤入阴搜邪,透热外达,治疗温病后期热伏阴分,故宜于此方,临床上治虚热广为应用。 3.酸甘化阴法 以酸敛药物,收敛肺气,起到保阴作用。常用于温病特别是暑温津气耗伤之证。主要方剂是生脉散。如连梅汤,此方为酸甘化阴兼酸苦泄热法,用于暑邪深入厥、少二阴,水亏火旺之证。 4.苦甘合化法 将苦寒药与甘寒之品配合运用,取苦甘之性以化阴气,苦寒又能邪热。冬地三黄汤为代表方。热病小便不利,阴气又伤,此方确为对证之治,又春温内陷下痢,阴精欲脱,立法以救阴为主。育阴坚阴为救阴之两大法门,故吴氏化裁仲景之黄连阿胶汤而成加减黄连阿胶汤,以黄连、黄芩苦寒坚阴泄热;阿胶、生地黄、白芍甘寒育阴,而救厥脱。 湿困中焦的治法,代表方 一、治法: 湿重热轻——以芳香化浊为主,佐以淡渗分消——代表方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温病学B》作业1答案

A型题: * 1. 温病学发展到什么时候才开始从伤寒体系中摆脱出来:C.元代 * 2. 温病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在:E.清代 * 3. 朱肱首先提倡的是:E.灵活运用经方 * 4. 温病形成完整体系是在什么时代? E.清代 * 5. 清代温病学家中,成就最为卓著的是:E.叶天士 * 6. 燥热病邪致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B.病位以肺为主 * 7. 既能化燥化火,又能伤阳气的温邪是:E.湿热 * 8. 下列除哪一项外,都与温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C.失治、误治 * 9. 温毒病邪的致病特殊征象是:D.红肿疼痛 * 10. 下列哪一项属于暑热与风热之邪致病的共同特点? B.变化迅速 * 11. 下列哪项不属于新感温病的初起表现?D.苔黄尿赤 * 12. 病变中心在肺,易耗伤津液的温病是何邪所致? E.燥热病邪 * 13. 下列除哪一项以外,均为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E.易于损伤元气 * 14. 是谁在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基础上补充出三焦辨证? E.以上均不是 * 15. 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E.王安道* 16. 下列哪项不属于温热性质的温病?D.伏暑 * 17. 春温的致病因素是:E.温热病邪 * 18. 首创温病“卫气营血理论体系的医家是:C.叶天土 * 19. 清代四大温病学家是指:B.叶天土、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 20. 首次系统以温病学的理法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地方是:D.石家庄 * 21. 《广温疫论》一书作者是:C.戴天章 * 22. 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D.刘河间* 23. 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著是:C.《湿热病篇》 * 24. 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C.朱肱 * 25. 下列哪项不属于温疫与温病的区别点?E.伤阴的程度 * 26. 下列哪项属暑热病邪致病特点:C.先入阳明气分 * 27. 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提法欠妥的是:C.必夹湿邪为病 * 28. 下列哪项不符合辨别新感与伏邪的实际意义? C.归纳病证的不同性质 * 29. 温病的病名首见于:A.《黄帝内经》 B型题: * 30. 祖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的作者是:C.吴又可 * 31. 温病学发展史上建立完整理论体系的杰出代表是:A.叶天土 * 32. 《难经》认为温病和广义伤寒是:B.隶属关系 * 33. 温病与狭义伤寒是:A.并列关系 * 34. 温病与温疫是:E.根据传染性和流行情况区分

《温病学》复习试题(1-9套,附答案)

温病学 模拟试卷(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7小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7分) 1.在《内经》伏寒化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的新感温病,为后世把温病 分为新感与伏邪温病奠定了基础的医家是() A.朱肱B.汪石山C.郭壅D.吴又可 2.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是() A.发热B.局部红肿热痛C.口渴D.脉数3.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 A.初起多热象不甚B.易困阻清阳C.易闭郁气机 D.易伤肺胃之阴 4.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部位在() A.卫分B.气分C.营分D.气营 5.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其意义为()A.阳明腑实证B.胃阴大伤C.肾阴耗竭D.阳 明腑实兼阴亏 6.伏暑卫气同证,正确选方为() A.银翘散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C.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方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7.下列有关湿温的病机,哪一项是错误的()A.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B.气分湿热留恋,其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见湿轻热重证。C.湿困日久,阳气受损D.湿热化燥化火,可深逼血分 ^ 8.暑温,证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喉中痰声,舌绛,苔焦。其治疗处方是() A.神犀丹合安宫牛丸、紫雪丹B.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C.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D.犀地清络饮合安宫牛黄丸 9.治疗春温初起,发于阳明气分而兼表证的方剂是() A.寒解汤B.银翘散加减C.清心凉膈散D.白虎汤10.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是() A.阳明腑实B.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 C.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D.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11.下列哪项不是春温病的治疗原则() A.清泄里热B.顾护阴液C.初病由外邪诱发者,当兼以解表D.滋补肺胃 12.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 / A.喻嘉言B.吴鞠通C.刘河间D.俞根初13.沈目南认为燥属() A.寒B.次寒C.热D.火 14.风温病的诊断要点不正确的是() A.发于冬春季节B.初起有肺卫见证C.后期多致肺胃阴伤D.病程短 15.下列哪项不是雷氏宣透膜原法的适应症()A.身痛有汗B.寒甚热C.呕逆胀满D.苔黄白而腻16.暑温暑伤津气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A.身热息高B.口渴自汗C.肢倦神疲D.脉散大无力 17.湿温邪未化燥,不易见的表现是() , A.昏蒙B.脘痞C.痉厥D.舌白 18.下列哪项不是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方剂()A.化斑汤B.甘露消毒丹C.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D.清瘟败毒饮 19.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A.吴鞠通B.王孟英C.叶天士D.薛生白20.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A.地理环境B.人体体质C.生活习惯D.生产水 平 21.风热病邪初起先犯() A.肺卫B.卫气C.阳明D.肺 22.区别营分证与血分证的基本要点是() | A.身热躁扰B.昏狂谵妄C.吐血衄血D.舌质红 绛 23.牙齿燥如枯骨,见于() A.肾阴枯竭B.肾火上炎C.胃阴枯竭D.肺胃阴伤24.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最佳治法是() A.通腑泄热B.导滞通便C.燥湿清热D.清热泻火25.暑温的病名首先见于() A.《黄帝内经》B.《伤寒论》C.《伤暑全书》D.《温病条辨》 26.“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是哪位医家所说() A.薛雪B.叶桂C.吴鞠通D.王孟英27.壮热,口渴,烦躁,头痛,肌肤发斑,吐血便血,舌绛苔黄,脉数,此为() ) A.气营两燔B.气血两燔C.卫气同病D.热入血分28.叶天士指出:“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 A.酸寒B.咸寒C.苦寒D.甘寒 29.陈平伯的代表著作是() A.《温热逢源》B.《外感温病篇》C.《疫疹一得》 D.《时病论》

温病学b第一次作业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温毒病邪得致病特殊征象就是: [1分] A、身体壮热 B、口渴苔黄 C、心烦谵语 D、红肿疼痛 E、脉象洪数 2、论述湿热病得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得专著就是: [1分] A、《温热论》 B、《外感温病篇》 C、《湿热病篇》 D、《疫病篇》 E、以上都不就是 3、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得医家就是: [1分] A、王安道 B、汪石山 C、朱肱 D、刘河间 E、王叔与 4、朱肱首先提倡得就是[1分] A、温病分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 B、古方今病不相能 C、立新论,创新法 D、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E、灵活运用经方 5、下列哪项属暑热病邪致病特点[1分] A、易侵犯上焦肺卫 B、易化燥伤津 C、先入阳明气分 D、以卫气营血渐次深入 E、逆传心包,引起昏迷 6、下列哪项不符合辨别新感与伏邪得实际意义? [1分] A、阐明温病初起不同发病类型 B、区别病变得浅深轻重 C、归纳病证得不同性质 D、指示病机得传变趋向 E、确立不同得治疗方法 7、春温得致病因素就是: [1分] A、温邪 B、温毒病邪 C、疠气 D、湿热病邪 E、温热病邪

8、下列哪项不属于新感温病得初起表现?[1分] A、发热恶寒 B、头身疼痛 C、咳嗽鼻塞 D、苔黄尿赤 E、口微渴 9、清代温病学家中,成就最为卓著得就是: [1分] A、吴又可 B、薛生白 C、王孟英 D、吴鞠通 E、叶天士 10、下列除哪一项以外,均为湿热病邪得致病特点? [1分] A、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B、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 C、易于遏阻阳气 D、瘥后又易复发 E、易于损伤元气 11、下列哪项不属于温疫与温病得区别点?[1分] A、流行得大小 B、发病得缓急 C、病情得轻重 D、传染得强弱 E、伤阴得程度 12、在温病学发展得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得医家就是: [1分] A、朱肱 B、王安道 C、吴又可 D、刘河间 E、汪石山 13、首创温病“卫气营血理论体系得医家就是: [1分] A、吴又可 B、薛生白 C、叶天土 D、吴鞠通 E、陈平伯 14、下列哪一项属于暑热与风热之邪致病得共同特点? [1分] A、首犯肺卫 B、变化迅速 C、发自阳明 D、多挟湿邪 E、易伤津气 15、就是谁在卫气营血辨证得理论基础上补充出三焦辨证? [1分] A、刘河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