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三通静脉给药预防微粒污染的临床研究

经三通静脉给药预防微粒污染的临床研究

经三通静脉给药预防微粒污染的临床研究
经三通静脉给药预防微粒污染的临床研究

影响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影响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作者:田慧,姚冰,耿傲蕾,李岚 【关键词】输液;,,微粒污染;,,影响因素;,,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相关因素,制定预防措施,以达到预防或减少输液中微粒污染。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分析影响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影响因素。结果临床使用过程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药物因素、pH值、输液溶媒选择及贮存保管不当、操作因素、输液因素、输液器具、环境及空气微粒污染等。针对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途径,可制定微粒污染的预防措施。结论输液微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是引起临床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可引起血管栓塞、静脉炎、肺肉肿、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应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输液;微粒污染;影响因素;预防措施 输液是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措施,但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较为严重,造成血管栓塞、静脉炎、肺肉芽肿、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热原反应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近年来,由于不溶性微粒引起的微粒污染反应[1],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根据临床工作实践及有关文献资料,对引起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的诸多因素分

析如下,以期更好地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1 影响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因素 1.1 药物因素 1.1.1 液体本身因素药液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及出厂前未经严格把关,达不到《中国药典》规定的微粒标准。 1.1.2 输液中加入药物发生配伍禁忌由于合并用药,有可能出现配伍禁忌或微粒累加及倍增出现热原反应。虽然我们在检查输液反应液体中发现处方中每种药物的不溶性微粒均符合规定,但混合后液体中不溶性微粒超标。有人对输液配伍微粒累加的研究结果提示,配伍药物越多,微粒越多,微粒增加越明显[2]。多种药物配伍不当,造成微粒倍增[3]。此外粉针剂溶解不完全也是致溶液中微粒增中因素之一。 1.1.3 加入多种药物发生配伍禁忌同一瓶液体中加入药品种类愈多,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愈大,由于药物配伍不当可能产生药物未完全溶解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使pH值升高或降低产生微粒。 1.1.4 中药注射液的微粒问题临床上使用黄芪、醒脑静、复

自动止液输液器微粒污染确认

浙江XXXXXX有限公司 确认编号: 确认文件 项目名称: 产品微生物限度和微粒污染确认 提出部门:质管部 提出人: XXXXXXX 提出日期:年月日 一次性使用自动止液输液器带针 产品微生物限度和微粒污染确认

目录 一、确认方案 1 概述 2 确认目的 3 确认范围 4 确认标准 5 确认方案制定的依据 6 确认小组人员及职责 7. 确认步骤和方法 7.1安装确认(IQ) 7.1.1 仪器仪表确认; 7.1.2无菌实验室检测环境确认; 7.1.3车间生产环境确认; 7.2运行确认(0Q) 7.2.1产品微生物限度监测方法确认; 7.2.2产品微粒污染监测方法确认; 7.3性能确认(PQ) 7.3.1产品微生物限度连续监测确认; 7.3.2产品微生物限度趋势分析确认; 7.3.3产品微粒污染连续监测确认; 7.3.4产品微粒污染趋势分析确认; 8 确认结果的综合评价 9再确认周期 二、确认结果分析及评价 三、确认报告 四、确认证书 产品微生物限度和微粒污染确认

附件1 确认所需文件 附件2 仪器仪表校验记录 附件3 车间生产环境确认报告 附件4 无菌实验室检测环境确认报告 附件5 培养基适用性检查记录 附件6 产品微生物限度方法有效性确认报告 附件7 产品微生物限度方法有效性确认原始记录 附件8 产品微生物限度连续监测确认报告 附件9 产品微生物限度连续监测原始记录 附件10 产品微生物限度趋势分析 附件11 产品微粒污染监测方法有效性确认报告 附件12 产品微粒污染试验原始记录 附件13 产品微粒污染连续监测确认报告 附件14 产品微粒污染趋势分析确认 附件15 趋势分析图 附件16 安装确认报告 附件17 运行确认报告 附件18 性能确认报告 产品微生物限度和微粒污染确认一、确认方案

医院静脉输液及输液微粒的安全管理

医院静脉输液及输液微粒的安全管理 发表时间:2013-09-18T14:31:32.5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5期供稿作者:冯爱华[导读]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护士每天的日常工作。比外用、口服、皮下、皮内及肌肉注射更快捷有效。 冯爱华(湖北云梦县人民医院 432500) 【摘要】医院的静脉输液室是医院的一个主要窗口,医护人员每天要面对着各专科、各病种、各种文化层次、各种性格、各种就诊经历及各种经济状况的患者,输液室要接待大量各类输液患者。突发事件较多,工作中很难掌握主动性,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和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的过程中,在护理工作中如何正确认识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是新形势下护理工作的需要,也是杜绝护患纠纷的根本保证。【关键词】静脉输液微粒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5-0362-02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护士每天的日常工作。比外用、口服、皮下、皮内及肌肉注射更快捷有效。然而病人及医护人员所承担的风险与治疗效果成正比。如何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又合理的规避风险是我们必须要时时高度重视的问题。药液中存在的微粒造成血管栓塞,引起局部供血不足,导致水肿和炎症,形成肉芽肿,给患者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造成输液微粒的原因有药物纯度、配伍不当、空气污染、配液操作不规范、输液器具不合格等多种因素,其中空气污染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是,对于输液微粒而言,往往强调生产过程中,配制输液环境空气净化的洁净级别,而忽视了使用过程中空气污染、配伍不当、配液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100ml以上静脉滴注用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每1ml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0个,含2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个[1]。国内采用的输液过滤介质孔径一般在15微米,对直径6-10微米的截留几乎没有作用,输液不良反应与输液远期影响在所难免。当然也有精密药液输注装置,它可将不溶性微粒限制在5微米以下。一些普通输液器上使用纤维素滤膜临床实验证明:纤维脱落会产生自污染,吸附作用会使药效降低。输液时间越长脱落情况越严重,滤过能力也降低。这就出现了药液在配液操作前澄明度检查合格,而配液操作后或给病人输上液后才发现液体中的微粒、异物存在的现象,导致医疗纠纷不断,这个问题尚未引起医护人员的足够重视。 1、主要原因 研究人员对有关微粒的来源做了大量工作,由此可以看出输液污染源存在于各个方面,如:生产药液的过程会产生碳黑微粒等;中草药制剂中的胶体微粒;临床操作产生:橡胶微粒、塑料微粒;安瓿开启时产生的玻璃碎屑微粒;添加药物(混药)产生:结晶体微粒,混药次数和种类越多,微粒出现越多;输液环境产生:毛屑、尘埃微粒、纤维素等微粒;药液放置时间和存储条件不利(如不能有效避光)时产生:结晶体微粒、纤维素微粒;重病人使用的全营养液中的脂肪栓微粒等。 1.1 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很多尘埃粒子、悬浮物、输液配药时很容易进入液体中。尤其是加压输注时。如北京安贞医院李元春曾在1ml青霉素和5%GS混合液中,检出粒径2~16μm的微粒542个,在1ml20%甘露醇药液中,检出粒径4~32μm的微粒598个[2]。显然,空气污染是输液微粒增多的原因之一,而且直径在10~25μm的微粒是我们人的肉眼无法看到的。 1.2 配伍不当,添加药物产生微粒污染:临床治疗常直接在大输液中添加药物,加药后微粒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粉剂溶解不完全;由于药物分子之间发生相互理化作用;溶媒的改变;输液中PH值的变化等都会在药液中产生新的微粒。溶媒的选择不当会导致微粒增多。据陈中玉等报道[3],中药注射液配伍生理盐水微粒数明显少于配伍葡萄糖注射液的微粒数。其中,10%葡萄糖注射液的微粒数较多。多位学者研究表明:多种药物配伍后微粒数量大幅增加,药物配伍品种数愈多,微粒增加愈明显。添加药物顺序不同,产生的微粒数量也不同[4]。虽然在医院各科室的治疗室墙上一般都挂有注射液配伍禁忌表,但由于近年新药不断增多,有些药品在配伍禁忌表上根本查不到,给护士配药带来了困难,配伍不当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不了解有关配伍禁忌的药品时,一定要详细阅读该药品的使用说明书,按说明书要求进行配药或注射,切不可图省事,盲目将该药往输液中加或从输液器的孟菲氏滴管中加入。特别是中草药注射液,由于其有效成分复杂,提取、生产工艺与所用溶媒不相同,因此,中草药注射液与输液之间、中草药针与西药针剂之间就很有可能产生配伍变化,析出结晶或鞣质样絮状物,这就是中草药注射液为什么要单独输注的原因。如丹参注射液与细胞色素C混合输注可产生螯合反应,生成丹参酚-铁螯合物,使注射液色泽变深,甚至产生混浊,沉淀。我院就曾经发生过多起在输丹参过程中加入其它针药或未按丹参使用说明书中指定加入的液体输注而出现浑浊、絮状物引起医疗纠纷的事件。 1.3 配液操作不规范:临床操作时产生的微粒:插管、排气等操作可使输液中的微粒明显增加,尤其是50微米以上的异物和纤维。尽管目前在针剂或粉剂生产中,采用隔膜防止橡胶塞与药液接触污染,但隔膜被针头穿刺后,橡胶粒进入药液的问题仍不能避免。有人对橡胶塞穿刺三次后与穿刺前比较,发现药液中仅5-10微米的微粒就增加近27倍,而且穿刺的次数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治疗室里敲击安瓿的声音我们都比较熟悉。笔者曾经仔细观察并亲自实践,敲击安瓿的手法不同,其细碎玻璃屑落入药液中的数量也有所不同。如果配药护士用空针抽取药液时不注意,就会将落入药液中的细小碎玻璃屑抽入空针而注入输液中,造成输液微粒增多。特别是有的药液抽入空针后,不仅有注入输液中滴注的,有直接静脉推注或肌注的,其危害可想而知。 1.4 输液器具因素:一次性输液用具在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切割组装等带入机械性微粒,有的是塑料管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还有的是制剂材料不耐摩擦而脱落的颗粒[5]。 1.5 护士操作存在的不良习惯: 加药不戴口罩、长刘海、长指甲、指甲美容、更换液体时不带治疗盘、拔针不带拔针盘、药物不能现配现用、加药完毕药瓶口无瓶口贴或没有无菌棉球保护、不及时清理治疗台及治疗室、治疗室清洁不能按规范完成、输液时依赖呼叫器不经常巡视病人、执行护士不签名、不写执行时间等。 2、现在输液高新设备的应用 临床科室建立临床静脉输液配药中心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虽然现在的输液器普遍带有终端滤器,但不能完全依赖这个终端滤器而忽视配药环境与操作的重要环节。医院的护理人员即使在最严格的规范操作之下,也无法完全控制微粒数量。所以笔者建议在临床科室安装一间空气净化室,将全科所有静脉输液或注射的配药集中在这间净化室完成,有条件的还可配备安瓿切割机、超净工作台,配以专人规范化操作、检查、核对;这样既可减少空气污染,使药液微粒得到控制,又可防止操作不当造成玻屑异物,更有利于配液的正规操作,减少差错事故与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大大降低了医护工作量。

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预防 与护理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静脉输液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静脉炎】 预防: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选择弹性好、粗直的血管,对长期注射者,要有计划地更换输液 部位或留置静脉导管,以保护静脉。 3、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点滴速度宜慢, 防止药物漏出血管外 处理: 1、停止在此部位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 2、局部用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 【药物渗漏】 预防: 1、穿刺准确,穿刺后针头要妥善牢固,避免在关节或活动度大的部 位置针或置管。 2、对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或静脉留置,同时选 弹性好且较粗的血管,避免选用下肢静脉。 3、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或疼痛,输注高渗溶液或化疗药时,加强 输液巡视。 处理: 1、一旦药物发生渗出,应立即停止输液并拔针。

2、根据渗出液的性质和渗出的严重程度选择局部热敷或药物热敷、 局封等。 3、抬高发生渗出处肢体,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与疼痛。【发热反应】 预防: 1、输液前认真检查药物质量,输液器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 2、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3、药物现冲现配,注意配伍禁忌。 处理: 1、反应轻者,可减慢输液速度,观察体温变化。 2、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更换输液器及液体, 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送细菌学检查,同时监测生命体征。 3、对症处理,遵医嘱用药。 【急性肺水肿】 预防: 1、在输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对老年人、儿童、心肺功 能不良的患者尤需注意控制滴注速度和输液量。 处理: 1、出现急性肺水肿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给予患者 取端坐位,双下肢下垂。 2、高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为6~8L/min,湿化瓶内加入30%乙 醇,

最新输液器微粒污染确认

浙江XXXXX有限公司 确认编号: 确认文件 项目名称: 产品微生物限度和微粒污染确认 提出部门:质管部 提出人: XXXXXX 提出日期: 2010年8月10日 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带针

产品微生物限度和微粒污染确认 目录 一、确认方案 1 概述 2 确认目的 3 确认范围 4 确认标准 5 确认方案制定的依据 6 确认小组人员及职责 7. 确认步骤和方法 7.1安装确认(IQ) 7.1.1 仪器仪表确认; 7.1.2无菌实验室检测环境确认; 7.1.3车间生产环境确认; 7.2运行确认(0Q) 7.2.1产品微生物限度监测方法确认; 7.2.2产品微粒污染监测方法确认; 7.3性能确认(PQ) 7.3.1产品微生物限度连续监测确认; 7.3.2产品微生物限度趋势分析确认; 7.3.3产品微粒污染连续监测确认; 7.3.4产品微粒污染趋势分析确认; 8 确认结果的综合评价 9再确认周期

二、确认结果分析及评价 三、确认报告 四、确认证书 产品微生物限度和微粒污染确认 附件1 确认所需文件 附件2 仪器仪表校验记录 附件3 车间生产环境确认报告 附件4 无菌实验室检测环境确认报告 附件5 培养基适用性检查记录 附件6 产品微生物限度方法有效性确认报告 附件7 产品微生物限度方法有效性确认原始记录 附件8 产品微生物限度连续监测确认报告 附件9 产品微生物限度连续监测原始记录 附件10 产品微生物限度趋势分析 附件11 产品微粒污染监测方法有效性确认报告 附件12 产品微粒污染试验原始记录 附件13 产品微粒污染连续监测确认报告 附件14 产品微粒污染趋势分析确认 附件15 趋势分析图 附件16 安装确认报告

护理基础静脉输液

一、名词解释 1.静脉输液(intravenous infusion):是将大量的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的方法。2.输液微粒污染: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人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二、填空题 1.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液体直接输入静脉内。 2.静脉补钾时不宜过浓、不宜过多、不宜过快、不宜过早 3.静脉输液的原则是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宁酸勿碱、见尿补钾。 4.常见输液故障有液体不滴、滴管内液面过高、滴管内液面过低、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5.对于长期输液的病人,应先从四肢远心端静脉开始使用,逐渐向(近心端)移动,做到有计划的使用静脉。 6.静脉输液时,应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调节输液的速度,一般成人40~60 滴/分,儿童20~40 滴/分。 三、选择题 1.空气栓塞时应采取的卧位是( d ) A.半卧位B.端坐位C.右侧卧位,头低足高位D.左侧卧位,头低足高位E.左侧卧位,头高足低位 2.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病人应采取的正确体位是( d ) A.平卧位B.半卧位C.坐位D.坐位,双下肢下垂E.中凹位 3.静脉补钾的浓度一般不超过(b ) A.0.2% B.0.3% C.0.4% D.0.5% E.0.6% 4.下列输液所致的发热反应的处理措施,哪一项是错误的( a ) A.出现反应,立即停止输液B.通知医生及时处理C.寒战者给予保温处理D.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E.及时应用抗过敏药物 5.配制过敏试验液的溶媒是:(A ) A、0、9%氯化钠液 B、注射用水 C、5%葡萄糖液 D、1、2%氯化钠液 6.皮肤过敏试验阳性,常用脱敏注射的药物是:(D ) A、青霉素 B、细胞色素C C、链霉素 D、TAT 7.静脉输液的目的不包括(D) A.补充营养,维持热量B.输入药物治疗疾病C.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D.增加血红蛋白,纠正贫血 8.空气栓塞致死的原因是气体阻塞(A) A.肺静脉入口B.下腔静脉入口C.肺动脉入口D.主动脉入口 9.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如误注入动脉,局部表现为:(D ) A.局部无变化B.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红线C.苍白、水肿D.呈树枝状分布苍白10.与输液发热反应原因无关的是:(D ) A.输入药物不纯B.药物含致敏物质C.药液灭菌不彻底D.药物刺激性强11.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的原因是(A ) A.茂菲氏滴管有裂缝B.输液管管径粗C.患者肢体位置不当D.输液速度过快12.一病人输液过程中出现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急促,大汗淋漓。此病人可能出现了下列哪种情况( c ) A.发热反应B.过敏反应C.心脏负荷过重的反应D.空气栓塞E.细菌污染反应13.病人输液过程中出现急性肺水肿,护士首先采取的措施是( d )A.立即通知医生B.给病人吸氧C.安慰病人D.立即停止输液E.协助病人取端坐卧位,两腿下垂

静脉输液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intravenous infusion)是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经静脉输入的方法。常用溶液种类有:①晶体溶液:葡萄糖溶液、等渗电解质溶液、碱性溶液、高渗溶液等;②胶体溶液:右旋糖酐、代血浆、血液制品等;③静脉高营养液。常用静脉输液途径有:①经外周静脉输液;②经中心静脉输液。 并发症一:发热反应 (一)临床表现 在输液过程中出现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体温在38℃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者起初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1℃,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 (二)预防与处理 1. 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质量,输液器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严格无菌操作。 2. 反应轻者,立即减慢输液速度,通知医生,同时注意观察体温变化。 3. 对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4. 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现有输液,更换输液器具并保留有效静脉通道,对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封存以备检测,查找反应原因。 并发症二:急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 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涌出,听诊肺部布满湿啰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二)预防与处理 1. 根据病情需要调节输液滴速,对心、肺疾患、老年、儿童等病人应严格控制,一般成人40~60滴/min,儿童20~40滴/min;对老年、体弱,心、肺、肾功能不良者,婴幼儿或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速度宜慢,对严重脱水、血容量不足、心肺功能良好者输液速度适当加快。 2. 出现肺水肿症状,立即减慢输液速度,通知医生,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协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橡胶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适当捆扎四肢,以阻断静脉血流,但动脉血仍可通过。每5~10min轮流放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目的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来源,及其危害,制定预防措施。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实践。结果输液微粒形成的来源包括配制前的原料,容器及输液用具,配制中的橡胶塞,玻璃安瓿微粒,环境空气,以及人为因素可能产生微粒。了解其危害,做好预防措施。结论减少临床输液微粒的产生应从各个环节开始,必须加强对各方面的严格监控和管理。 标签:静脉微粒污染;来源;危害;预防措施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静脉输入的药液中存在直径为1~15 μm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大的直径可达50~300 μm,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过程。本文现就输液配制前,配制中微粒的来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做以下叙述。 1配制前微粒来源为原材料,容器及输液用具 1.1原料如果水溶性的或大分子的颗粒杂质存在于输液的原材料中,则成品会出现小白点、乳光、发混等现象。活性炭杂质的含量多,对药液的澄明度和稳定性都有影响。 1.2容器及输液用具 1.2.1PVC输液袋PVC输液袋的成分主要为聚氯乙烯和某些增塑剂,聚氯乙烯的耐热性和透明性均较差,因此很容易出现白块和小白点,在强烈振荡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轻度乳光,增加输液微粒。故对PVC输液袋的产品质量要严格把关。 1.2.2注射器、输液器不洁净普遍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同样存在潜在污染问题。每个厂家的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和灭菌方法都不一样,有的外包装简陋,可能因装卸运输时过度挤压而引起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破损漏气,从而导致细菌热原污染,有的在生产过程中带有未塑化的离子微粒异物或是混入尘埃、纤维等杂质,导致静脉微粒污染。 2输液配制中微粒来源 2.1橡胶塞橡胶塞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为天然橡胶,此外还有大量附加剂。注射剂接触到橡胶塞后,可导致药液变混、出现异物。随着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等药物的广泛应用,输液微粒污染的概率也随着增高。因这些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制剂多采用橡胶塞的玻璃瓶装,配液过程中,会反复穿刺橡胶塞,从而切割下橡胶皮屑。例如,在将青霉素G 钠400万U加入到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的过程中,需要加入80万U/瓶的青霉素G钠5瓶,也就是说,在加药时至少需要进行5次穿刺,而输入药液中含有5次穿刺所切割下的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来源及预防

临床经验总结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来源及预防 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局 居晓伟 (天津300162) 关键词 输液 微粒 医疗质量 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不仅影响输液治疗的正常进行,而且长期叠加的微粒可导致许多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引起新的疾患,甚至造成死亡。以下报告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来源及防治措施。 1 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 注射剂中漂浮或沉降的黑点、色点、纤维、结晶等为异物。含异物的注射剂可通过肉眼的澄明度检验而去除,避免流入临床应用。但是注射剂中还存在大量的肉眼不能发现的不溶性微粒。对200多例输液后微孔滤膜截留微粒的显微镜计数表明,每张滤膜的微粒数均在几万甚至几百万以上,其中2~5μm为98193%、5~10μm为0191%、25~50μm为0111%、60~100μm为0105%1。对于装量超过100ml的静脉滴注用注射剂,国家规定在澄明度检验符合规定后还必须增加不溶性微粒的检验,并制定了具体质量标准及操作方法2,3。除另有规定外,每1ml含10μm以上的颗粒不得超过50粒,并且大于20μm以上的不得超过5粒。英国药典也有严格规定。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除应用不符合规定的注射剂外,还来源于输液全程的污染4。 2 不溶性微粒的危害 含大量不溶性微粒的输液进入人体可直接造成热原质样反应。表现为体温升高、寒战、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休克。但不溶性微粒的主要危害是由于微粒在某部位的叠加堆积、引起组织损伤、器官病理改变甚至死亡。其严重的远期后果至今未引起临床重视。 微粒进入微血管直接造成阻塞。人体毛细血管的管径只有7~12μm,因此即使检验符合的注射剂中的异物,一旦进入这种极细的血管中可立即引起阻塞,造成损伤或坏死。如果发生在眼部和肺部可造成眼中央视网膜动脉和肺动脉闭锁不全等疾病。 微粒刺激发炎、形成肉芽肿。不溶性微粒包括纤维、玻璃屑、碳黑、碳酸钙、氧化锌、结晶体及高分子有机物等物质。患者长期反复输液由于微粒在局部组织大量堆积、反复刺激可引起炎症形成肉芽肿。接受大量输液的儿童可导致肺肉芽肿。 微粒作用于红血球导致血液凝结。不溶性微粒进入血管后,红血球可粘附于微粒四周形成血凝甚至结块。造成血液流速下降,影响氧合作用和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等血液粘稠度较高的老年患者及婴幼儿更易造成严重危害。 微粒引起变态反应。羟乙基淀粉不溶性微粒、右旋糖酐、细菌的尸体、霉菌的孢子等作为异性蛋白质多次刺激机体可引起变态反应。导致药疹、血管红肿、血管炎、哮喘、呼吸困难等疾病。 长期依靠输液的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由于大量的不溶性微粒在某些部位堆积,造成血管栓塞,妨碍血液循环,最终导致该组织甚至器官的严重损伤。如眼、脑、心肌、肝、肾等,引起系列严重疾病。由于这些疾病没有明显病因,很难诊断治疗。 3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可来源于不符合药典规定的注射剂、输液操作及输液过程污染、输液治疗中增加药物之间的理化变化等3个方面。 注射剂中的微粒主要来源于生产原料及生产工艺操作污染。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甘露醇、右旋糖酐、血液制品等由于其质量不同,可残存不溶性的蛋白质、淀粉及脂肪微粒。电解质类输液剂原料可残存不溶性无机盐微粒。各种溶媒中也可能有不溶性杂质。生产过程中各包装容器由于原料不同可粘附各种微粒,如尘埃、玻璃屑、有机物、无机盐等。生产设备长期磨损、相互推擦撞击都可造成微粒脱落于药剂中。另外生产环境的净化程度不符合规定、可形成微粒的再污染。过滤设备粗糙、检验简陋可导致大量含不溶性微粒的药剂冒充合格药品流通临床。 输液器具、输液操作及输液治疗环境的好坏对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很大。对近百例输液前药液及输液后残留液进行微粒检查表明,平均每ml增加201粒。其增加微粒数无疑是伴随输液过程污染的5。 输液治疗过程中,治疗药物间以及治疗药物与输注药液间接理化变化也是产生不溶性微粒的重要原因。 溶媒的变化可引起沉淀。氯霉素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注射液以乙醇、丙二醇、甘油为溶媒。如果将氯霉素稀释到不足量的输液中,可因溶解度太小而产生沉淀。氢化可的松等也存在类似问题。

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三、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一)静脉炎 1.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与操作规程,控制药液浓度和速度;严禁在瘫痪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输液;根据所用药物特性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成人不宜选择下肢静脉输液;选择上肢粗直弹性好的血管,避开关节部位;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勿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消毒液待干后在穿刺;敷料有卷曲或潮湿应及时更换;提高穿刺成功率;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严格执行冲、封管操作规程;动态评估穿刺部位。 2.处理规范 (1)评估静脉炎的级别并分析原因。 (2)停止输液,报告医生。 (3)应拔除PVC,可暂时保留PICC、CVC、PORT。 (4)提高患肢并制动。 (5)避免穿刺部位受压。 (6)局部湿热敷或药物治疗。 (7)超短波、红外线理疗。 GAGGAGAGGAFFFFAFAF

二.急性肺水肿 1.预防措施 根据病情调节输液速度,老年人、儿童、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输液量不宜过多;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急性肺水肿的先兆;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不得随意调节速度。 2.处理规范 (1)立即中断输液,保留静脉通路,同时通知医生。(2)取端坐位,双腿下垂,必要时四肢轮流扎止血带。 GAGGAGAGGAFFFFAFAF

(3)高流量吸氧(20-30%的酒精湿化吸氧,6-8/min)。(4)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平喘、镇静等药物处理。 (5)安慰患者,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三)发热反应 1.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质量及输液器具,避免微粒进入药液,如橡胶塞、玻璃微粒等;注射器严格一人一针一管,不应重复使用;提高穿刺技术,避免反复穿刺,重复穿刺时更;超短波、红外线理疗。 2.处理规范 (1)酌情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更换药液及输液器.(2)保留剩余药液和输液器具进行检测。 (3)报告医师、遵守医嘱给予对症处理。 (4)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注意体温变化、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 GAGGAGAGGAFFFFAFAF

输液微粒案例分析

输液微粒案例分析 事例综述: 203床病人甲,正在输液中,突然发现输液瓶底有一黑点,恰巧实习小王正在巡视病房,就向实习护士小王询问输液瓶内的黑点问题。护士小王听后看了一下输液瓶,就说好像是有黑的东西。病人听后很不满意,并扬言要投诉。这时护士小王赶紧对病人说,我找老师问问吧?责任护士立即向病人道歉,并与其沟通,給予解释,告知黑点为何物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及后果。最后,病人较满意未投诉。主观问题: 1、护士在配完药后及更换液体时未仔细查对液体。 2、实习护士业务知识缺乏。 3、实习护士缺乏法律意识,不懂装懂。 客观问题: 1、在配药溶解过程中,加药针尖反复穿刺瓶塞,会导致塞屑微粒 进入液体内。 2、加药用的针尖为16#且针尖头部为斜面状,易产生碎胶屑。 3、大输液为瓶装,封口为橡胶塞。 应对及改进措施、方案: 1、改进输液加药针头,将斜面针尖更换为侧孔配药针尖,在加药 注射器和输液瓶上各插入针头,防止反复插穿针头使碎胶屑进 入液体。

2、护士操作时加强责任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溶解药物和抽 药时,注意选择锐利不带钩的针尖,并尽量减少对瓶塞的穿刺 数和避免加药针反复多次使用。有研究证明,用16号针头穿 刺2枚次胶塞脱屑率可达42.3%,6枚次可达100%)。 3、瓶装大输液可更换为软袋大输液,因软袋大输液瓶口没有胶 塞,减少胶屑的产生。 4、加强实习生的带教工作。 5、实习生在实习中要主动学习,不能不懂装懂,不知道的问题不 能随便回答病人的问题,及时向带教老师汇报和请教。 6、培养和加强护士的法律意识。 7、加强护患沟通,及时給予道歉,向患者解释问题时,及时給予 病人安慰,使他们紧张的心里状态得以放松,从而减轻心里压 力。 总结: 在临床静脉给药治疗中,常需要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尤其是抗生素的广泛、大量应用,在溶解加药过程中反复穿刺瓶塞,会导致塞屑微粒进入药液。由输液带入人体的微粒所造成的危害已众所周知。所以,人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控制进入人体的微粒数量,特别是输液管末端的终端滤器的使用有效地阻止了进入人体的微粒数。近年来,终端滤器对各种大小微粒滤过的差异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些终端滤器对微粒的滤过不安全,提示人们在输液的制备、使用过程中,仍应尽量避免微粒的污染。为此,我们对护士配药的穿刺方法进行了调查,

静脉输液中发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静脉输液中发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2-11-29T10:32:05.6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卞德轩[导读] 改良止血带可显著减少操作时间,加快手术进程。 卞德轩(河南省鹤煤公司总医院药剂科河南鹤壁 458000)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输液中产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我院近年来临床加药和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及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不溶性微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临床加药和输液操作过程中产生橡皮微粒常常是加药过程中及输液器针头插入橡皮塞瓶口时产生的;在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药物晶体微粒多由临床直接在大输液中添加药物时产生。结论静脉输液操作中产生的不溶性微粒不容忽视,应积极寻找对策,努力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静脉输液。 【关键词】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5-0363-02 静脉输液是临床重要治疗手段,目前,静脉输液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引起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问题,同时分析其原因,寻找良好对策。笔者对我院近年来临床加药和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及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不溶性微粒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药典》对输液微粒的要求 我国2000版《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中直径>10 μm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过20个,直径>25 μm 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过2个[1]。微粒指各种输液中50 μm以下的不溶性微小颗粒[2]。临床上常见橡皮微粒、玻璃屑微粒、棉纤维微粒、塑料薄膜微粒、细菌微粒、尘埃微粒、药物晶体微粒等。 2 临床静脉输液操作中产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 2.1在临床加药和输液操作过程中产生橡皮微粒常常是加药过程中及输液器针头插入橡皮塞瓶口时产生的。玻璃屑微粒常常是加安瓿类药物时产生的。棉纤维微粒是在棉签消毒瓶口、安瓿时遗留在橡皮瓶塞或安瓿颈上,通过加药过程进入瓶内。塑料薄膜微粒是橡皮塞上隔离膜在加药或输液器插入瓶口时针头穿透隔离膜时产生的。细菌微粒则是护士加药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污染药液产生。尘埃微粒是空气中的微粒在配制药液或输液操作时进入输液瓶中。 2.2在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药物晶体微粒多由临床直接在大输液中添加药物时产生。如添加药物浓度太高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溶媒选用不对破坏药物稳定性产生微粒;粉针剂溶解不完全产生微粒;因pH改变使药物溶解度下降产生微粒;或因联合用药改变药物理化性质使药物相互作用产生微粒或浑浊。 3 对策 3.1合理使用大输液: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住院病人静脉输液的使用比例高于国外20%~30%。临床滥用输液现象十分严重,极大地增加了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3.2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配药: 护士在操作时应遵守无菌技术。严格加一瓶药用一把针头,若加多种药,应固定一把针头在瓶塞上,避免一把针头反复穿刺橡皮瓶塞,有实验表明,橡皮瓶塞穿刺三次后与穿刺前比较,药液中5~10 μm的微粒增加27倍,穿刺次数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正确消毒并掰开安瓿,抽吸时应将针头垂直刺入安瓿底部抽药,切忌安瓿倾斜致使安瓿内液面接近安瓿断端,避免玻璃屑进入药液。在消毒瓶口及安瓿颈时,选择棉签合适,消毒轻重合理,注意砂轮上是否遗留棉纤维,避免棉纤维在加药及掰开安瓿时进入药液。加强无菌操作观念,杜绝手碰针栓及针乳头,避免医源性污染产生细菌微粒。加强输液配置室的管理,改善配置条件,有条件的建立输液配置中心,没条件的应努力提高配置室洁净度,及时有效的空气消毒,保持配置室洁净,减少治疗室及病房人员走动,以减轻空气中微粒在配置时进入药液。据报道病房中人员走动时会带起大量尘埃、细菌等微粒,通过输液进气管进入药液,可使药液中微粒增加几十倍。 3.3避免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的品种数越多所产生不溶性微粒的越多,因此医生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选药用药。临床应注意抗生素与抗生素联用,抗生素与中成药制剂联用,其中丹参酮禁忌与奈替米星及依偌沙星联用,丹参粉禁忌与左克、培氟沙星联用,舒普深禁忌与万古联用。在这里强调联合用药间盐水冲管的重要性,特别是抗生素与其他药之间(尤其是中成药)。两种抗生素之间,中成药与中成药之间,以及已知两种配伍禁忌之间需要更换输液器。尽可能减少因联合用药产生不溶性微粒。 4 小结 不溶性微粒一旦进入人体将永远留在体内,人们无法预计它们何时会造成何种严重后果,增加了临床医患关系的矛盾和医疗纠纷。因此临床上如何最大限度减少静脉输液中产生不溶性微粒,为患者提供安全高品质的静脉输液有待于我们共同努力。在现有的条件下,医务人员规范操作,注意环境清洁卫生以及医生恪守“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输液,尽量减少联合用药品种则显得尤为重要。以前我们使用的普通输液器,输液过滤介质的孔径一般在15 μm,目前有些医院使用的精密输液器能滤除药液中5 μm以上的微粒,有效滤除药液中绝大多数不溶性微粒,在输液的最后环节有效地阻止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参考文献 [1]李景.浅谈输液制剂微粒污染的危险性及控制方法.上海医药情报研究,2005,25(3):10-12. [2]张清媛,杨锦媚.输液配药中微粒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护理学杂志,2005,20(21):76-78.

9-4.输液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污染}相关概念 }输液微粒的来源 }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 }防止和消除输液微粒污染的措施

输液微粒污染相关概念 }输液微粒污染:指在输液过程中,输液微粒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输液微粒( infusion particle ): 是指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微米,少数较大的输液微粒直径可达50~300微米,溶液中微粒的多少决定着液体的透明度,可由此判断液体的质量。

输液微粒的来源 1. 药液生产制作工艺不完善,使异物与微粒混入,如水、空气、原材料的污染等, 2.溶液瓶、橡胶塞不洁净,液体存放时间过久,玻璃瓶内壁和橡胶塞被药液浸泡过久,腐蚀脱落形成微粒。 3.输液器和加药用的注射器不洁净。 4.输液环境不洁净,切割安瓿、开瓶塞、加药时反复穿刺橡胶塞致橡胶塞撕裂等,均可导致微粒进入液体中,产生输液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 1. 可直接堵塞血管,导致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2.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和静脉炎 3.引起组织肉芽肿: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包裹微粒形成肉芽肿,影响肺功能。 4.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 5.微粒刺激组织而产生炎症或形成肿块。

防止和消除微粒污染的措施 从护士的输液操作方面: 1. 选择一次性密闭式输液器,减少污染机会。 2.输液前严格检查液体的质量。看瓶口有无松动、瓶身有无裂隙,并倒转瓶体对光检查液 体有无浑浊、沉淀或变色,软包装液体应挤压看是否密封。3.净化治疗室空气,有条件者可用超净工作台,在超净工作台内进行输液前的配液及药物添加。 4.输液器通气管末端放置空气滤膜,输液管末端使用终端滤器。 5.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遵守操作规程。药液应现用现配,并注意配伍禁忌。 6.净化病室内空气,有条件的医院应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减少病原微生物和尘埃的数量, 创造洁净的输液环境。

输血器、输液器微粒污染微粒检测仪检验操作规程

输血器、输液器微粒污染微粒检测仪检验操作规程 本规程是根据“GB8368-2005一次性输液器具,重力输液式”中附录A.1“微粒污染试验”编制的。 本规程规定了用微粒计数器(也称微粒检测仪)法完成“GB8368-2005一次性输液器具重力输液式”中附录A.1“微粒污染试验”的操作步骤。 本规程未作具体规定的操作,按“GB8368-2005一次性输液器具重力输液式”中附录A.1“微粒污染试验”有关规定执行。 1 使用检测仪器 1.1 仪器原理及组成 GWJ-4S微粒检测仪光阻法原理负压泵 测量范围:5μm-400μm; 输液器具污染检测通道:≥25μm,﹥50μm,>100μm 取样体积100mL,500mL GWJ-5SE微粒检测仪光阻法原理柱塞泵 测量范围:5μm-400μm; 按照输液器具设定通道:≥25μm,﹥50μm,>100μm 取样体积:1.25mL~500mL任意设定; GWJ-5S微粒检测仪光阻法原理柱塞泵取样器自动升降 测量范围:5μm-400μm; 按照输液器具设定通道:≥25μm,﹥50μm,>100μm 取样体积:1.25mL~500mL任意设定; 1.2按照所选用仪器说明书的要求,选择微粒污染检测,并进行检测前的准备。 2 蒸馏水的制备与检测 2.1 蒸馏水的制备 将新制备蒸馏水经0.2μm滤膜过滤,成为洗脱前蒸馏水,以下简称蒸馏水(也称空白对照液)。 2.2 取10份520mL的蒸馏水进行测量。 2.3 每次用微粒检测仪检测500mL的蒸馏水,对25μm ~50μm、51μm ~100μm、>100μm三个区间的微粒进行分类计数。 2.4 微粒检测仪对10份蒸馏水测量结果自动给出平均值。 2.5 也可按照表A1记录各平均值,用以计算空白样品中的微粒数N b。 N b=n b1×0.1+ n b2×0.2+ n b3×5 (式中符号含义见说明6)

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最新资料推荐------------------------------------------------------ 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三、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一)静脉炎 1.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与操作规程,控制药液浓度和速度;严禁在瘫痪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输液;根据所用药物特性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成人不宜选择下肢静脉输液;选择上肢粗直弹性好的血管,避开关节部位;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勿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消毒液待干后在穿刺;敷料有卷曲或潮湿应及时更换;提高穿刺成功率;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严格执行冲、封管操作规程;动态评估穿刺部位。 2.处理规范(1)评估静脉炎的级别并分析原因。 (2)停止输液,报告医生。 (3)应拔除 PVC,可暂时保留 PICC、CVC、PORT。 (4)提高患肢并制动。 (5)避免穿刺部位受压。 (6)局部湿热敷或药物治疗。 (7)超短波、红外线理疗。 二.急性肺水肿 1.预防措施根据病情调节输液速度,老年人、儿童、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输液量不宜过多;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急性肺水肿的先兆;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不得随意调节速度。 2.处理规范(1)立即中断输液,保留静脉通路,同时通知医 1 / 6

生。 (2)取端坐位,双腿下垂,必要时四肢轮流扎止血带。 (3)高流量吸氧(20-30%的酒精湿化吸氧,6-8/min)。 (4)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平喘、镇静等药物处理。 (5)安慰患者,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三)发热反应 1.预防措施静脉输液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质量及输液器具,避免微粒进入药液,如橡胶塞、玻璃微粒等;注射器严格一人一针一管,不应重复使用;提高穿刺技术,避免反复穿刺,重复穿刺时更;超短波、红外线理疗。 2.处理规范(1)酌情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更换药液及输液器. (2)保留剩余药液和输液器具进行检测。 (3)报告医师、遵守医嘱给予对症处理。 (4)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注意体温变化、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 (5)上报有关部门。 (四)液体渗出 1.预防措施选择合适穿剌部位、血管、工具、避免创作性穿剌;提高穿剌成攻率、妥善固定;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剌;观察输液部位及关注患者感受、若出现局部疼痛、应排除药液渗出的可能;置管肢体避免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 2.处理规范(1)评估渗出级别。 (2)立即停止输液,更换穿刺部位。 (3)腐蚀性等刺激药液外渗,应立即中断输液,抽出残余药液

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1.发热反应 ①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包装及灭菌有效期。②插入导管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③穿刺部位每周2~3次含碘消毒剂处理,贴以透明防水贴。适时更换输液管。④慎用输液延长管和输液三通管,只能在接口处用胶布固定好,并随时注意观察接口处有无松动。⑤如必须使用延长管或三通管,最好使用锁式接口的输液延长管或输液三通。若使用了非锁式接口的制品,应当在接口处用胶布固定好,并随时注意观察接口处有无松动。⑥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若出现发热、白细胞数增加等全身感染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穿刺部位。⑦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观察生命体征。⑧对症处理,寒战病人给予保暖,高温病人给予物理降温。⑨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室作细菌培养,查找发热反应的原因。 2.急性肺水肿 ①根据病人病情及年纪特点控制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输液量不可过多。对心、肺疾患病人以及老年人、婴幼儿尤为慎重。②经常巡视输液病人,避免体位或肢体改变而加快或减慢滴速。 ③如果发现病人有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嗽、咳泡沫样痰或泡沫样血痰等症状,应立即停输液,通知医生,共同进行紧急处理。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轻心脏负担。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橡胶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在四肢适当部位适当加压,以阻止静脉回流。每5~10min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可有效减少静脉回心血量。④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6~8L/min),以提高肺泡里的氧气压,增加氧的弥散,减轻缺氧症状。在湿化瓶内加入20%~30%乙醇溶液湿化吸入氧,以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肺部的气体交换。⑤按医嘱给予镇定剂及扩血管、强心、利尿、平喘等药物。⑥安慰病人,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3.静脉炎 ①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②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避免药物漏至血管外。③有计划的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④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⑤出现静脉炎后,应将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或95%乙醇行湿热敷,也可用中药外敷、超短波物理疗法。⑥合并全身感染症状,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4.空气栓塞 ①输液前输液导管内空气要绝对排尽。及时更换输液瓶。加压输液、输血时应有专人守护。 ②不使用输液三通。必须使用延长管或三通管,最好使用锁式接口的输液延长管或输液三通。若使用了非锁式接口的制品,要特别注意确认连接状态是否良好、三通的开关方向是否正确。应当在接口处用胶布固定好,并随时注意观察接口处有无松动,避免空气进入血液。③深静脉插管输液结束拔出导管时,必须严密封闭穿刺点。④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如病人有突发性胸闷、胸骨后疼痛,随机有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病人有濒死感等空气栓塞表现,应立即置病人于左侧头低脚高卧位,使空气漂移到右心室,避开了肺动脉入口,由于心脏舒缩,空气被振荡成泡沫,可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最后逐渐被吸收;同时可避免空气栓子进入脑部。⑤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以提高病人的血氧浓度,矫正严重缺氧状态。⑥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5.液体外渗 ①观察回血确认针头在血管内,确保药物不外渗。②注射速度应缓慢(特殊情况除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