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刍议地缘政治与中日外交关系

刍议地缘政治与中日外交关系

刍议地缘政治与中日外交关系
刍议地缘政治与中日外交关系

刍议地缘政治与中日外交关系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日本地缘政治和中日外交发展的历史的概述,试图从中提炼出自己对中日外交关系的一些看法和建议。日本作为东亚群岛之国、美国边缘地带西岸的重要支轴和亚太、东亚经济圈的经济主轴之一的国家,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直接影响中国在日本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等安全。促进中日关系的正常健康发展,对中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在对待日本的问题上要深思熟虑,顾全大局;正确对待历史与现实,努力促进两国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共赢;要坚信合作大于竞争,和平共处大于战争对峙,发展才是硬道理。

关键词:地缘政治中日关系外交历史合作

众所周知,中日关系无疑是亚洲,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之一。两国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直接关系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与改革,也直接关系到两国人民的福祉问题。当前,对于中国来说中日关系尤为重要。这关系到中国周边的安全,关系到中国的发展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关系到两国人民的能否友好地进行交往,关系到钓鱼岛问题、台海问题和东海问题的解决、、、、、、总之,深入研究中日关系是很有必要的。鄙人因此想发表一点自己的拙见。学识有限,还望海涵;不当之处,万盼指正。

一、日本的地缘政治特征

(一)、东亚群岛之国

日本地处亚洲东部,与亚欧大陆分离,同中国隔海相望,是一个由群岛组成的海上国家,面积有限,海域比较广阔。主要领土处于温带地区,深受海洋影响,气候条件比较优越,适宜人居,但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频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平原面积有限;但海岸线绵长,多优良港湾,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形地势方面的不足。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进行对外贸易。再者,日本资源贫乏,各类主要资源稀缺,主要靠进口补给。

日本地狭人稠,人口周多,主要以大和民族为主,奉行武士道精神。这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大和民族对外扩张性的特点。

(二)、美国边缘地带西岸的重要支轴

二战后,日本为美国等国所占领,美国按照自己的意志对日本进行了改造,并大力支持日本发展强大。使之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一个基地,牵制中国和前苏联的发展强大;使之成为美国在亚洲对付中国和前苏联的跳板,威胁制约中国的发展;使之成为美国平衡亚洲主要国家实力的工具,影响中国的对外交往。

从日本的外交行动中可以看出,战后日本基本上都是依靠美国,外交政策与美国惊人的相似,与中国的关系好坏直接与美国相关。这不得不说日本是美国边缘地带西岸的重要支轴。在处理亚洲事务上,特别是对待中国的问题上,美国离不开日本,日本更离不开美国。(三)、亚太、东亚经济圈的经济主轴之一

二战后,日本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顶级经济强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曾一度超过美国。在亚洲,无疑是经济头号强国;在亚太地区,亦是极具实力的经济大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在亚洲,乃至亚

太地区,日本都是这些地区经济主导国家之一。

日本经济的发展对亚洲、对世界都有重要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要肯定日本做出的贡献。所以,日本无疑是亚太、东亚经济圈的经济主轴之一。

二、中国在日本的地缘安全

(一)、地缘政治安全

毋庸置疑,这对中国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国家政治安全是前提,中国在日本的地缘安全中,地缘政治安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发展中日关系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紧密相联,自古就有友好交往的历史,是东亚文化圈的主要成员,同受中华文化影响。中国的政治安全和日本的政治安全直接相关,中日两国有必要加强两国的政治互信,共筑政治安全。

(二)、地缘经济安全

两国同在亚洲东部,都是重要的经济实体,竞争的存在是必然的。日本的经济发展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中国的经济安全存在的冲击也是必然的。而这主要看中国怎样对待这一复杂的关系。

日本的发展,会对中国的一些产业产生冲击,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国的经济结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存在直接的挑战,亦可能对中国经济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两国在经济上的互补作用还是很强的。日本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两国在经济上的互补性是很明显的。所以说经济上的合作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说是合作大于竞争。

(三)、地缘军事安全

提到日本的军事,这不得不让人为之关注。一个二战发起的轴心国,有着令人为之心寒的军国主义传统。而且,更让人心悸的是,到现在日本还未对二战这段历史有很好的认识,一再执意篡改历史教科书,美化二战侵略历史,参拜靖国神社。军国主义阴魂不散,右翼分子狂妄猖獗。还没有深刻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的滔天罪恶,还没有真诚地对受害者道过歉。这对中国人民,乃至亚洲人民都是一种莫大的心灵伤害,都值得我们关注。

本人觉得,中国在日本的地缘安全主要在军事安全上。虽然,二战后对日本的军事有一定的限制,但这作用是不大的。要知道在战时一国的经济实力是很容易转化为军事实力的。况且,现在日本在积极发展军事,同美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合作。这是对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

三、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目前,中日关系已成为发展最快、交流最广、受重视程度最高的双边关系之一。但勿庸讳言,在中日两国二十七年来的交往中,也出现了与“友好、合作”这一主流不协调的支流。它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概述之,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荣首相访华,29日,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10月22日,邓小平副总理访日,23日,中日交换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日本向中国提供了三批政府贷款。八十年代,中日两国高层频繁互访,但期间也出现篡改侵略中国的历史,引发第一次教科书事件,参加西方七国对我制裁:冻结第三批政府贷款,停止高层往来等负面事件。九十年代,中日两国高层也经常友好来往,取得良好影响;但是也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件,如中日广岛亚运会风波、中日钓鱼岛风波和桥本龙太郎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事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日交往更加频繁、密切,但期间的忽冷忽热的事件层出不穷,特

别是小泉纯一郎的所作所为让人很是费解。但可以说二十七来年中日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友好合作。在这一主流的支配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四、中国在日本的地缘外交战略

中日友好不仅关系到两国人民的福祉,还会对亚洲和世界和平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处理好中日关系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为此本人有以下几点拙见。

第一,正确处理中日关系,我觉得应该坚持中日关系三原则,即实事求是、公正合理、合作共赢。正确对待历史,正确认识现实,本着公正合理的原则对待现实中的纠纷,合理解决钓鱼岛问题、东海问题。尊重彼此的内政外交,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不允许任何国家借此干涉中国内政事务。

第二,要进一步扩大双方在广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民间友好交往,以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共同利益,使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坚持以文促信、以经促政、以民促官。两国人民应该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多看对方的长处,使自己的创新活力得到增添。文化的交流主要着眼于彼此之间的信任感的增强,这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经济上日益紧密的合作是国家关系的物质基础,应该共同努力维护这个基础,而绝不要以任何方式去损害这个基础。中日邦交正常化曾经是以民促官的重大成就,加强民间交流可以达到改善中日官方关系的目标。

第三,区域一体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欧盟、美洲早已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一体化组织在协调政治经济发展、抵御经济波动、维护地区安全、治理环境问题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东亚一体化的趋势也日趋明显,作为东亚的两个大国,中日关系的发展会对地区一体化发展进程起到决定性作用,我们应该顺应历史的发展,携手为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诉,中国在对待日本的问题上要深思熟虑,顾全大局;正确对待历史与现实,努力促进两国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共赢;要坚信合作大于竞争,和平共处大于战争对峙,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本着友好合作和正确的处事原则,就一定能够开辟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

注:本文相关数字均来自百度百科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 当前,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正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但“9·11”事件后尤其是伊拉克战争以来,随着世界安全形势和地缘政治的演变,中国亚太安全态势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这种变化既给中国创造发展的新机遇,也使中国面临许多新挑战。 一,在地缘政治上,中国处于世界政治新版块的中心区域 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深刻调整中,亚太地区无疑是对美国全球利益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核心地区。然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安全威胁几乎都来自亚太地区:该地区是对美国安全构成致命威胁的国际恐怖势力的滋生地和集中地,是对美国安全构成现实威胁的所谓三个“邪恶轴心国”的分布地,也是因大国崛起可能对美国长远安全利益构成挑战的地区,还是对美国经济安全尤其是能源安全产生最重要影响的地区。因此,美国已将全球战略重点东移,确保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实现。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中,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在地缘政治上,中国扼守亚洲东部,是美国推行欧亚大战略并企图将东西两线联为一体的重要屏障;在地区局势上,中国是美国解决亚太地区所关注问题时必须借重与合作的重点对象;在双边关系上,中美两国特殊的安全联系和复杂的利益冲突,使美国对华始终怀有一种矛盾心态,对华政策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中国是美国既要进行建设性合作、又需要加以防范的国家。 二,在周边环境上,中国周边主要地缘版块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 亚太地区主要地缘版块战略地位的明显提升,既是该地区成为世界地缘政治中心的导因,又是该地区主导世界政治舞台的体现。 中东地区因其复杂和特殊的矛盾而成为世界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地区。美国以伊拉克为突破口推进所谓“民主化”改造,可是巴以冲突的时起时伏,使该地区成为牵动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火药桶”。国际恐怖势力的猖獗和民族宗教矛盾的泛起,使这一地区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关键地区。国际恐怖势力的全球性、严密性、诡秘性和狂热性,决定了国际反恐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也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亚仍将是世界地缘政治最敏感的地区之一。 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处在恐怖与反恐怖的矛盾交汇点上,印巴两国在强力扩充军备战略的驱动下,双方的矛盾摩擦将呈现复杂化和长期化的趋势,使南亚大陆笼罩在纷争与冲突的阴云中。 东南亚地区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人文环境,使该地区成为国际恐怖势力泛滥的重灾区和反恐斗争的“第二战场”。东盟区域合作的不断发展,“1O+3”(即泰国、印尼、马来

中日外交常用语

中日外交常用语 大使馆(たいしかん) 総领事馆(そうりょうじかん) 通商代表部(つうしょうだいひょうぶ)通商代表处 外交使节(がいこうしせつ) 特命全権大使(とくめいぜんけんたいし) 临时代理大使(りんじだいりたいし) 参事官(さんじかん)参赞 一等书记官(いっとうしょきかん)一秘 陆军武官(りくぐんぶかん) 外交官补(がいこうかんほ)随员 スタッフメンバー(staff member)工作人员 外交団(がいこうだん)一国に驻在する各国外交使节の団体 中国驻在日本国大使馆 特使(とくし) 外交伝书使(がいこうでんしょし) 呼び出し(よびだし)召见 召还(しょうかん)召回,大使を本国に召还する任期満了(にんきまんりょう) 国交関系(こっこうかんけい)外交关系 外交ルート(がいこうroot)外交途径 外交辞令(がいこうじれい) 青书(せいしょ)蓝皮书 白书(はくしょ)白皮书 好ましい人物受欢迎的人; 好ましくない人物不受欢迎的人 国交树立(じゅりつ)建立外交(关系) 国交断绝(だんぜつ)断绝外交(关系) 外交文书 公约(こうやく) コミュニケ(communique)公报,声明; 共同コミュニケ联合公报 公表(こうひょう)公布、発表 协定(きょうてい) 取り决め(とりきめ)商定,缔结 条约(じょうやく) 国书(こくしょ) 亲书(しんしょ)亲笔信 付属书(ふぞくしょ)附件 仮调印(かりちょういん)仮署名(かりしょめい)草签 口上书(こうじょうしょ)谈判纪录 书简(しょかん)信函 斡旋(あっせん)周旋,居中调解 覚え书き(おぼえがき)备忘录 交渉再开(こうしょうさいかい)重开谈判

浅析巴基斯坦地缘政治的中东属性及其安全联系

浅析巴基斯坦地缘政治的中东属性及其安全联系 【摘要】:地理和政治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国家的地理位置即使不是最终决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政治行为。巴基斯坦由于地理、种族、文化的因素,其地缘政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重属性。中东属性是巴基斯坦地缘政治的重要部分。出于经济、战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巴基斯坦的安全与中东国家紧密相连。 【关键词】:巴基斯坦;地缘政治;中东;安全 一 巴基斯坦在东面与印度享有长达1800公里的边境线;中东边境上,其俾路支省和伊朗接壤,有800公里的边境线;在西北面与阿富汗享有2200公里的边境线,并且两边的地形地貌雷同;在东北面和中国的边境线相对较短且多为山地,尤其帕米尔结合部是中印巴的重要三角连接地带,南亚次大陆的许多河流也是从这里发源。因此,巴基斯坦从印度来看是一个南亚国家;从阿富汗来看是一个中亚国家;从波斯湾来看则是一个中东国家。而出于经济、战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巴基斯坦的安全与中东国家(波斯湾国家、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紧密相连。 巴基斯坦的海岸线一直延伸到波斯湾。从卡拉奇向西延伸600公里与伊朗1500公里的海岸线相连,并在恰巴尔到达波斯湾。巴基斯坦俾路支省首府奎达与伊朗边境省首府扎黑丹一条长达400公里的铁路以及公路为巴基斯坦提供了一条通往中东的陆上连接。除了在地理上与穆斯林世界联为一体外,巴基斯坦还与广大穆斯林国家拥有共同信仰、共同观念和共同生活方式,这为巴基斯坦提供了有利条件。独立之初,为了不被在南亚独占优势的印度所吞并,巴基斯坦不得不构建一个特殊的掩体--伊斯兰教【1】,积极建立与穆斯林国家的安全联系与合作。 二 巴基斯坦与中东国家的安全联系可以从两个阶段和两个方向来考察。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由陆路朝向中东,从伊朗经土耳其到达伊拉克。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通过巴基斯坦的海岸线朝向波斯湾,包含阿联酋、科威特、阿曼以及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半岛和穆斯林世界的国家。 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时正值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冷战开始。美苏相互争夺以扩大各自在世界的影响力。巴基斯坦尽管力量弱小仍然成为了西方联盟的伙伴,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充当南亚板块抵抗苏联的力量。1955年,巴基斯坦也加入了美国成立的军事同盟性质的”东南亚条约组织”(SEATO)。同年,巴基斯坦加入了”巴格达条约组织”(Baghdad Pact),1959年伊拉克退出后更名为”中央条约

20190515世界政治制度史(题目答案)

窗体顶端 1、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 半总统制半议会制 总统制 议会内阁制 君主立宪制 2、 提出“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苏联领导人是斯大林 列宁 赫鲁晓夫Array 戈尔巴乔夫 3、 日本法院分为四个审理级别,实行Array 四级三审制 四级四审制 三级三审制 二级二审制 4、 枫丹白露敕令迫害的对象是法国新教徒,即Array 胡格诺教徒 清教徒 卡尔文教徒 路德教徒

5、选举制度中的“一人一票,每票同值”的要求主要体现了 普遍原则 平等原则 自由原则 公开原则 6、现代政党在世界上最早出现在 美国 法国Array 英国 德国 7、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为 公民大会 元老院 库里亚大会 森都里亚大会 8、现代民主制度的核心是 政党制度Array 议会制度 分权制衡 普选制度

9、判例法的基本原则是 拟写判决书 正义 遵循先例 法官推出法律规则 多项选择题 10、 战后《日本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 国民主权 和平主义 保障基本人权 君主主权 11、 联邦德国的主要政党有 社会民主党 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 民主社会主义党 绿党 12、联邦德国规定的政党条件是 由一定数量的公民组成 有书面纲领和章程 代表人民参加联邦和州选举的政治团体 政党的组织原则必须符合民主原则

美国联邦制的演变经历了 二元联邦主义 合作联邦主义 “新联邦主义” “创造性联邦主义” 14、 苏联最高权力机关是最高苏维埃,最高苏维埃的两院是 苏维埃联盟院 苏维埃民族院 参议院 众议院 15、 苏联共产党领导的内容包括: 政治领导 组织领导 对国家和政府机构实行监督 司法领导 16、 德国主要政党有 社会民主党 基民盟 基社盟 绿党

世界思想发展史

世界思想发展史 专题三世界思想发展史 一、古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发展变化 (一)中国传统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1、概述:传统中国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官方化、经学化、神学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与玄、释、道教相互批驳与相互渗透,宋元明清时期理学化,至五四运动受到严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 2、演变: (1)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并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 (3)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

建立起新儒学,宣扬“大一统”。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使得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魏晋:出现了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是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被奉为经典,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等。 (5)唐朝: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的纲常反对佛道的观点。 (6)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南宋朱嘉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7)明朝: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8)新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其正统地位动摇。 (9)“化大革命”时期遭到毁灭性打击,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之一。

地缘政治理论总结

1、地缘政治理论是把地理因素与政治结合在一起研究国际政治的一门学问。主要内容包括:(1)地理位置和空间对国家安全、政治行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2)国际政治中地理因素对国家间相互关系产生重要影响(3)地缘政治可以扩展国家权力空间(4)技术的发展可以改变地缘环境的利用方式。这一概念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人类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为前身,由瑞典地理学家契伦首创,用以表述国家政治权力的地缘基础。著名的地缘政治理论有马汉的海权理论、麦金德的心脏地区学说、杜黑的空权理论、豪斯浩弗的生存空间理论以及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生存空间理论曾为希特勒政权进行对外侵略所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边缘地带理论对美国遏制战略也产生重大影响。至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仍旧值得关注。 2、海权论19世纪末,由美国海军理论家和海军历史学家马汉创立的,主张要拥有并运用优势的海军和其它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已方的战略目的的理论。主要观点包括:(1)海洋对于濒海国家是极端重要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增强海上实力控制海上交通要道(2)国家海上实力的强弱取决于国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性格、政府政策六大要素。(3)制海权在海战中甚至在战争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有正确的作战指导(4)根据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加勒比海、太平洋、大西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海权论适应了当时美国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也反映了一些海军建设和海战的共同规律,对美、英、日等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具有重大影响。 3、麦金德哈尔福德.麦金德,英国地理学家,为英国近代地理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著有《历史的心理枢轴》、《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不列颠与不列颠的海洋》等。1887年被任命为牛津大学地理学教授。他认为地理学是探索人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而且认为历史、地理分别研究时间和空间二者密不可分。1904年,英国学者麦金德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中》首次提出陆权理论。1919年,在其《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首次提出世界岛和心脏地区的概念。他认为陆海实力的较量一直是贯穿历史的主线,并作出了“谁统治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谁统治大陆心脏, 谁就能控制世界岛一欧亚大陆;谁控制世界岛,谁就能统治世界”的著名论断。十月革命后,此观点成为西方反苏的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它对国际关系的预测与现实并不相符,过分强调地理的支配作用也 有一定的不足。 4、陆权论1904年,英国学者麦金德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中》首次提出陆权理论。1919年,在其《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首次提出世界岛和心脏地区的概念。并作出了“谁统治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谁统治大陆心脏,谁就能控制世界岛一欧亚大陆;谁控制世界岛,谁就能统治世界”的著 名论断。这种观点被德国地缘政治学家豪斯霍弗作了修改,提出了所谓“生存空间”论,成为后来“纳粹地缘政治学”扩张理论的基点。在二战期间,麦金德又修改了他的理论,把大西洋共同体包括进来,作为抵消欧亚大陆力量的总和的对立面,以对抗苏联。后来,斯拜克曼等人还提出,如果新工业中心和新交通枢纽沿着欧亚大陆的边缘发展,这里在战略上将有可能比心脏地区更为重要。他们的思想对陆权论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斯皮克曼美国地缘政治学家,1925年任教于耶鲁大学,1935—1940年担任耶鲁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耶鲁国际研究所所长。早期研究社会学,后期转向地缘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他认为地缘政治学就是“以地理因素设计国家安全政策的研究”。1944年,通过对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进行修正,他在《和平地理学》中提出了“边缘地带”学说,将中国、西欧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定义为边缘地区,认为这些边缘地区位于核心地区与海洋边缘之间,是陆权与海权之间的一大缓冲地区。因为边缘地带在人口、石油等战略资源方面很有优势,所以“谁控制了边缘地区,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能决定世界的命运。”他还强调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认为武力是强国的基础,国家的首要目标是赢得和维持权力地位,并在《美国在世界政治中的战略》公开宣传强权政策。斯皮克曼的思想一方面促进了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具有为帝国主义侵略政策辩护的嫌疑。

形势与政策_地缘政治

浅谈中国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 要谈中国地地缘政治,我们就必须先分析他所处的地理位置。它处在一个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即处于陆权论的核心地带,又处于边缘地带,同时对于海权论而言它又有着广阔的领海和漫长的海岸线),而且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所以中国面临着一个较为复杂和严峻的地缘政治问题。按照地理位置我们可将这一问题氛围东、西、南、北四线。 北线对于中国来说是压力最小的一个方向。中国北部与俄罗斯联邦和蒙古共和国有着漫长的陆地分界线。虽然有如此漫长的陆地分界线,但在最近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与这两个国家并没有的发生过较大的分歧和争议。一方面,随着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加深,就政治而言中国北线的这种安定局势是相对稳定的。另一方面,蒙古作为一个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一个小国,在这两个国家友好相处的格局下,也不可能对中国以及俄罗斯的政治地位及国家安全有太大威胁。即使这样,我们也需要注意日本的一些小动作。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近日访问了蒙古,这个可能跟中日钓鱼岛争端有一定程度的关系,中国也需要在这方面给关注,以确保中国在北线的这么一个地缘政治优势。 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与中亚五国和印度接壤。对于西线,中国面临着两大问题:一个是反恐,另一个就是与印度的领土争端问题。塔吉克斯坦等国是上合组织成员国会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和中国、俄罗斯等定期举行联合军演以及一些反恐演习,而且中国与巴基斯坦一直沿袭着时代友好。由于地理等原因使得这一区域经常会有东突势力活动,这对于我国(尤其是新疆)的社会安定有较大威胁。所以,我国应该在这一地区的反恐问题上下大气力。印度,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近些年来同中国一样有了迅猛的发展。印度虽然在军事武器自主科研方面和中国有一定差距,但它是西欧国家、美国和俄罗斯的一个主要军备购买商。所以说,印度的军事实力是不容小觑的。尤其是中国与印度在领土上有一定的争端,再加上他有如此雄厚的军事实力和较强的综合国力,因此不能排除中国与印度发生小规模冲突的可能性。 中国南部通过广西和云南与东南亚各国接壤,同时又与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隔海相望。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随着经济方面互信

「高中历史」世界政治史思维导图,5分钟了解世界政治史发展历程

「高中历史」世界政治史思维导图,5分钟了解世界政治史 发展历程 作者声明 世界政治史思维导图是高中历史学习中简明、高效、实用的教学工具。它将世界政治历史发展浓缩在一张张时间进度表中,不管是高中历史复习,还是对想了解世界政治历史又无从入手的人来说,都是一手不错的学习资料,希望正在准备高考或者迷茫的你有所帮助,欢迎收藏。世界政治史思维导图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 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古代罗马发展简史和罗马法的发展 进程雅典的民主政治: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民主制;到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民主制度逐步发展和健全。雅典的民主制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古希腊是一个城邦林立的地区,因此许多不同的政治制度都有在此地区获得实践和发展,有些古希腊城邦如斯巴达一样奉行君主制,将统治权集中在国王手中;有些城邦则如雅典一样实行民主政治;还有一些城邦则是由贵族统治或由少数人控制的议会(councils)进行统治。罗马法律体系: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罗马的法律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体现了自身发展的规律;从奴隶制时代罗马公民内部的“公民法”到“万民法”,

反映了罗马疆域不断扩大后统治的需要;从法律文献到法理观念,体现了法律的品质上升,罗马法的创设成型对其统治起到了有力的维系作用;也为后世人们理解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提供了启示:法律是古罗马政治文明中的基本要件,维系和稳定了古罗马的统治,稳定了古罗马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同时对欧美法律的发展以及民主进程影响深远。古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另一个重要源头,起源于意大利中部台伯河入海处。古罗马在在建立和统治国家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先前发展的各古代文明的成就,并在基础上创建了自己的文明。古罗马文化对后世贡献最大的,是政治制度和法律。罗马由一个小城邦发展成为一个大帝国,政治制度上历经王政、共和、独裁和帝制等,成为历代政治家和学者效法与研究之对象。英国代议制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的内阁制英国实行的代议制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又称议会君主制。是以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的政体形式。在这种政体形式下,内阁必须从议会中产生,通常由议会中的多数党或政党联盟组阁,并对议会负责,君主只履行任命手续。内阁如失去议会信任,则必须辞职或提请君主解散议会,君主也要例行公事表示 同意。君主是“虚位元首”,按内阁的意志行使形式上的权力,主要代表国家进行礼仪活动。但君主仍保留显赫的地位和象征国家团结统一的尊严,仍是国家政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组

中国外交威胁与挑战

国际 1、美国重返亚洲,合围中国。 如今,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正在大幅上升,甚至可以说亚太地区已逐渐成为世界地缘政治中心,基于此,美亚太战略调整以恢复、保持和强化美在亚太的主导地位、影响为目标,以平衡、制约中国不断上升的地区地位、作用和影响为内容,以维护、强化与盟国的关系并争取东南亚、中亚和南亚国家为手段,对中国在亚太的利益、地位、作用和影响构成挑战和威胁。美国一方面大肆炒作中国威胁论。另一方面,加强与日韩等国的盟友关系,向东南亚国家进行军售,以及在亚太部署大量先进军事装备。美国已经在中国周边构建起了全方位的包围圈。中国在亚洲尤其是东亚的生存空间受到很大挤压,如何顺利实现突围至关重要。 2、地缘环境恶化,周边局势复杂多变 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也是主权纠纷关系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除了海上的争端,中国还与印度、不丹等国家在陆地疆域上存在争议。另一方面,中国周边强国多,历史遗留问题多,其中中日两国之间存在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俄罗斯采取东西兼顾的双头鹰政策,印度则抱定既生瑜,何生亮的心态。如果中国坚持和平政策,中国领土便极易被侵占;而如果中国最终选择非和平方式,作为强者的中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国际上将掀起新一轮遏制打压中国的狂潮。因此,化解周边困境、营造和谐周边的确要认真考量、谨慎应对。 3、结构性压力与挑战日益严峻,发展中国家集团出现分化 新兴大国的崛起不可避免地冲击现存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因而,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的结构性冲突不可避免。一方面,在全球化时代,许多国际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中国的参与;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竭力遏制中国的发展,既通过鼓噪中国威胁论为中国的现代化营造不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又围绕贸易、环保、人权、军事等方面不断向中国施压 与此同时,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厚的传统友谊正在经受考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利益日趋多元化,中国的快速发展也难免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生局部碰撞或冲突。 当中既有西方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的挑拨离间,也有因中国无法完全满足发展中国家的期待而招致的不满。 国内 1、中国自身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自身实力的壮大既是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战略的落脚点,也是其实施的必要条件。目前来说,中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进: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产业结构亟待完善,创新能力不强,政治改革明显迟缓,社会管理水平亟待提升,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为中国外交的突破带来困难 2、中国外交体系亟待完善 中国的现代外交起步较晚,而且是在探索一条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道路,因而,中国外交不可避免地存在若干不足。其一,外交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外交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仍显不足,外交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依然突出。其二,外交方式亟待丰富和拓展。目前,中国仍以传统外交方式为主,以官方形式为主,外交意识不足。其三、外交透明度和公信力急需提高。这极易造成民众对于中国外交的误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外交的公信力。

中日外交关系

中日外交关系——从钓鱼岛到防空识别区 在以世界多极化形势发展的趋势下,世界各个国家的外交关系呈现出复杂化的特点。国家利益一跃成为国家之间争夺的焦点,在国家利益中,尤其以主权利益为主的领土纠纷尤甚,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发展,成为世界上真正的大国,面对日益强大的国力,预约多国家之间的冲突,外交呈现复杂性。在于多个周边国家存在或多或少的争端,其中中日争端成为世界的焦点。从钓鱼岛冲突,到日美联合军演,再到中国划别航空识别区。中日之间的主权争端角逐不断,面对日本的大力煽动中日冲突,如何正确处理好中日关系,确保我国领土和海洋权益是摆在当下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 钓鱼岛是位于中国东海钓鱼岛列岛的主岛,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侵犯的一部分。2012年9月7日上午中国渔船与日本巡逻船在钓鱼岛海域发生相撞,由此揭开了钓鱼岛事件,日本在二战结束后便通过各种手段对钓鱼岛进行侵占,民间保钓人士不断兴起保钓运动。由于钓鱼岛周边具有非常珍贵的海洋资源,日本加大侵蚀,在中国渔船相撞时间之后,国人把目光投入到钓鱼岛这个关系国家主权的领土,也由此中日之间围绕钓鱼岛不断相互斗争。2013年6月16日,日本自卫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与美军联合夺岛演习,日本海陆空自卫队一起在美国本土参加夺岛演习无论是规模还是编制尚属首次。此举一看便是对中日钓鱼岛之间相互冲突的一种反应。中国政府继在南海划定海基线,在钓鱼岛附近实行定期维权巡航之后,今年11月23日又宣布在东海上空划设防空识别区,对不配合识别或者拒不服从指令的航空器,武装力量将采取防御性紧急处置措施。防空识别区覆盖钓鱼岛空域,由国防部管理。规定自2013年11月23日10时起施行。起先日本国内掀起了巨大反应,许多右翼分子叫嚣着中国威胁论,要求拒不服从中国的防空识别区,但是在许多的日本民用航空企业,却已经给中国国防部递交了申请书,这标志着中国的钓鱼岛主权已经得到一定的承认,但是中日之间的外交关系仍然存在复杂性,面对日本的对立,中国应当考虑如何应对外交的变化性和在维护海洋权益上的客观必要性。 第一,要正确处理中日外交关系,其中必不可少的是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日方必须以史为鉴,尊重历史,不在作出不利于亚洲及世界人民不利的事情,取信亚洲人民。日方应当加大国内经济的发展改革,而不应为政治转移国内斗争视线。日方要放弃在东亚获得特殊权利的幻想,当今世界的外交关系是平等互利的,不可能存在霸王条约的外交关系。中方应当理解日方的政治上渴望大国的需求,求同存异,具有长远性的远观来看待中日关系。中方也应当明白中国强大崛起对东亚周边各国的心理影响,要不断重申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与周边国家共同利益找到共同点。中日作为亚洲的最大的两大经济实体,外交关系严重影响着两国乃至亚洲世界的影响,双方只有找到共同利益的着眼点才能推动两国外交发展。中日两国合作的基础是长远全局的互惠利益。只要中日双方坚持这点,就能正确处理相互的外交关系。推动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发展。 第二,在关于如何正确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始终明白,国家实力决定国家关系,只有具有一定的国家实力与举措才能维护好本国的国家利益。在对于本国领土争端和维护海洋权益的着眼点上,最先就是要加强海上防护力量,加强我国的国防力量,让世界能够看到我国的实力有能力也有信心维护好本国的海洋权益。今日中国强势划别航空识别区,将钓鱼岛纳入到识别区内,并发出严厉的声告,对于对不配合识别或者拒不服从指令的航空器,武装力量将采取防御性紧急处置措施。这个强硬的国防手段依靠强大的国防力量,如今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无论是在世界还是在日本国内钓鱼岛作为中国的领土之一的观念已经为人们所理解。所以在维护领土和海洋权益的问题以上,必须以坚决强硬的态度对待,面对各种势力的挑衅,中国将以不断强大的国防势力予以最大限度的打击。如此,才能正确的维护我国的国家领土和海洋权益。 面对日益发杂的世界发展趋势,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国的一贯主张,对于周边领国予以

浅谈地缘政治学

浅谈地缘政治学 姓名:关秀玉 学号:2012511153 年级:2012级地理科学 摘要:地缘政治学从现实角度来理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术语,因此我主要从地理与政治、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与地缘政治学三个视角阐述了地缘政治学的不同内涵。根据国内外有关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学术资料,把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演变归纳为五个时间段,并对每个时间段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介绍、梳理和评价,有助于人们较系统地认识该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地缘政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 一、地缘政治学的涵义界定 地缘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地理学中创立较早、影响较大的核心理论。它历经兴衰,至今仍通行于西方世界,成为各国制定国防和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地缘政治学"一词最早由瑞典政治地理学家哲伦(1864- 1922)在所著《论国家》(1917)一书中提出。他将地缘政治学定义为"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着重研究国家形成、发展和衰亡的规律。 地缘政治学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又称为地理政治学。它关注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者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以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地缘政治学涵义的理解,我把地缘政治学归纳为以下三个视角: 1.政治与地理 英国学者奥沙利文(Patrick O’Sullivan)强调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他认为,各国之间冲突的基本量度是地理性的,geopolitics“研究的是权力的行使者之间的地理关系,他们或是国家的统治者或是跨国集团的领导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强调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是国内外学者的主流观点,地缘政治学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政治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地理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地理化过程,它突出了地理或地理空间因素对政治活动的影响。 2.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 对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术界有很多争议。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把geopolitics定义为地缘政治学,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种理论”;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夫认为地缘政治学等同于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学与政治地理学之间,在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上没有什么根本不同”;阿部市五郎认为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是有区别的,“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虽同样是以国家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前者为地理学,属人文地理;后者为国家科学,应属政治学”。 3.地缘政治与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英文“geopolitics”既指地缘政治理论又指地缘政治现实,地缘政治不等同于地缘政治学。我国学者陆俊元认为地缘政治学是地

世界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四)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在世界近代史上,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列强也开始了对外的殖民扩张。经过几个世纪的扩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一、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一)早期的殖民扩张 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同时,他们还称这个时期是“发现的时代”和“勘察的时代”)。欧洲人在这个时期,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向世界其他部分大规模的扩张和殖民。 1、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①经济根源:15世纪以后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对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的流传,促使很多欧洲人想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③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阻隔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④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②知识的进步(相信地圆学说、西欧的地图绘制技术先进);③科学技术的发展(罗盘针的运用、多桅多帆的海船出现、武器装备的改进——火炮)(3)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开辟新航路的原因:①15世纪晚期已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王国,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②有利的地理位置——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 (5)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①引起商业革命: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欧亚非之间的贸易扩大,并与美洲开始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世界各地区商品之间在欧洲市场上出现;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为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英国所取代 ②引起价格革命: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金属源源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飞涨;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封建主势力衰落,劳动人民日益贫困 ③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证明了地圆学说 ⑤推动了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 ⑥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个整体(世界一体化开始迈步) 2、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最早完成新航路开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也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 (1)西班牙和葡萄牙扩张的概况

地缘政治下的中国战略选择

地缘政治下的中国战略选择/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行政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地缘政治下的中国战略选择 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作为海陆兼备的国家,正处于地缘政治战略选择的十字路口,历史和现实决定了中国的地缘政治选择不会违背和平发展的基本原则,中国坚持和平合作发展的道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一、地缘政治的概念地缘政治学兴起于19世纪末,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和西方列强的政治利益需要而产生和演变的。由于时代和国家利益的差异,对地缘政治的涵义可以说是众所纷纭。我国的学者认为“它是一门以地理分析为基础,专门研究国际政治力量与地球自然性质之间内在联系的学问”。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或国家集团,研究的重点是国家安全、对外战略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其理论核心是强调获取既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本国在激烈的国际角逐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即地理因素对国家权力的重要作用。在地缘政治中,以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利益为标准来区分敌友关系。对国家利益有利的,就是地缘政治上的朋友,对国家利益不利的,就是地缘政治上的敌人。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二、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 1.有利条件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雄踞亚洲东海岸,位居远东的中间部分,具有漫长的属于中纬度的海岸线,辽阔的版图几乎占据了四分之一的亚洲面积,这种地理位置为中国提供了在亚洲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生长、发展和壮大的优越条件。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以和平方式同大多数邻国解决了领土和领海争端,建立了多元化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了周边和平稳定的局面。目前,在东北方向上,中国与韩国、日本明确了战略伙伴关系,而且还构建了中日韩三国伙伴关系。在东南和西南方向上,中国和菲律宾、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此外,中国还与东南亚地区最大国际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在西北方向上,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达成了战略伙伴关系。这些战略伙伴关系在不同层次和程度上为中国维护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论文

课程论文(2011-2012学年春季学期) 论文题目:当前大国关系 与我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任课教师: 班级:机制094 学号:0910020125 姓名:郭庆勇

课程论文格式要求(封皮的背面): 1.课程论文采用统一封面,以左侧为准装订成册。 2.课程论文一律使用标准A4复印纸打印或使用标准A4复印纸手写稿形式上交。 3.论文打印的格式要求: 论文标题(使用隶书二号加黑;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分别使用宋体三号、四号及小四号并加加黑) 摘要、关键字(需使用宋体小四号) 正文(使用宋体小四号,行距20磅) 参考文献(使用宋体五号)

当前大国关系与我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 摘要: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济与科技迅猛发展,国际局势也变得甚为微妙,世界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样的形势对我国的外交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中国经济、外交进入全新阶段,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但是,国内形势与国际环境的深广变化,也使步入全新阶段的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着多层面的问题与挑战。我国应当抓住机遇,同多边合作,才能在世界政治、经济活动中发挥大国作用。 关键词:国际形势金融危机共同发展战略安全 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过去数年,世界经济已经走出了衰退,总体出现正增长,经济开始逐步进入正常发展轨道,但世界经济依然延续调整态势,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主要国家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呈两极分化。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88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5.47万亿美元,仅此于美国居世界第二,这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形成就,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更使中国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和国际矛盾的焦点。 而几年来,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主权债务达到了罕见的水平,仅希腊一国就需上千亿欧元的资金援助;另一边却是G20地位的凸显,推动中等强国群体性崛起。 当前,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正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但“9·11”事件后尤其是伊拉克战争以来,随着世界安全形势和地缘政治的演变,中国亚太安全态势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这种变化既给中国创造发展的新机遇,也使中国面临许多新挑战。G20地位的凸显,推动中等强国群体性崛起。 中国的周边政治格局总体态势良好,局部地区比较动荡。我们只有与周边和睦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才能有长期稳定与和平。但我们还应注意到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隐患,扫除和平发展的一切障碍,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如今的国际化安全态势,使我们中国面临的安全矛盾多元化和多层性。应该说,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既可以说是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也面临安全矛盾最为复杂的时期。主要表现为矛盾种类多,矛盾式样新,矛盾区域广,矛盾烈度大。我们既面临着传统安全矛盾,又面临着非传统安全矛盾;既面临着以“台独”为代表的分裂势力的现实威胁,又面临着以“东突独”为代表的境外分裂势力的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首先说个人看法。 我认为中国最好的结果是成为东亚地区的领头羊,东亚共同体的盟主;至于什么接替美帝成为世界霸主,如果按照现在的路径我个人非常不看好;即使当上了,无非是第二个毛子而已,持久不了。 为什么呢? 奥根斯基的霸权转移理论和马汉的海权论,都强调一个持久霸权的基础建立在本国充足的“安全盈余”上,即本国基本不必担心本土遭到入侵。符合这样条件的国家,比如岛国(大英)或单一大陆霸权国(美帝),都有当霸主的天命。其实从这个角度看,澳大利亚也有,可惜没赶上称霸的年代。 安全不足的国家,最好的结局是地区强国、地区盟主。由于其安全不足,对内一切政治经济都给“维护国家安全”让路,容易形成集权军国主义和狂热民族主义;对外疑神疑鬼,同时又处处被其他游戏玩家警惕。如此两点,难以崛起为持久的霸权。典型代表是德国。 俾斯麦看得门儿清,所以他避免一切可能刺激大英的做法,而设法让大英接受德国在欧陆的领导地位。但是威廉二世和下面的比洛一干崽卖爷田不心疼,作为一个先天后天都是安全不足的国家非要嚷嚷着当世界大国。然后两次世界大战把德国打清醒了,老老实实当欧陆老大,把一体化建设当作盟主资本,才是王道。 中国,从1840年以来就处在严重的安全不足中,周边超级大国、次级大国、地区强国围了一圈,个个都有雄心壮志,稍有不慎就会重蹈威廉二世的餐具。因此,我的个人看法是,中国的地缘环境具有天然安全不足的特点,这是崛起的硬伤。 从全球来看,国际局势从来都是“春秋战国”。势均力敌的强国之间还能保持春秋争霸的体面,开一些“和会”,签一些“公约”。强国对于弱国则纯粹是战国灭国战的架势,早年是割地赔款,现在是搞“巴尔干化”和“可控混乱”。但是从历史来看,大国争雄则更像是对弈,有布局、有中盘、有收官,所谓“三百年河东,三百年河西”,某些乘乱而起的强权未必能笑到最后,某些中落的帝国则注定要

论中国地缘政治和战略思考

形势与政策 论 文

浅谈中国地缘政治和战略思考 所谓地缘政治,就是从国家利益出发,把具体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战略放到全球背景中,从地理的角度加以考察国家问的政治关系。 地缘政治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安全和利益及发展紧密相联。从古至今,许多战争都缘于对地缘政治利益的争夺,都是为了自身国家安全利益造成战争连绵不断。在世界近现代史上,许多国家和民族的兴盛衰亡都是与地缘政治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历史上许多大王朝的兴亡也是如此。从西周向东周的演变,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三国时代魏蜀吴的鼎立到元朝的兴灭,明朝的衰落与清朝的兴盛等等,无一不是与中国的地缘政治的特点紧密相联的。因此,每个国家的政治决策者都不能无视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否则将可能导致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损失。 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地缘环境十分复杂的国家,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当我们回眸我们中国的地缘位置的时候,就会发现,古代中国之所以能在少数民族部落和外国的轮番进击下生存并保持中央大国的地位,关键在于中原发达的技术和文化。而今的中国,处于东亚大陆的中心位置,东北面和北面是俄罗斯,西面是一直要与中国争个高下的印度,南面有对中国的崛起深感忧惧的东盟,特别是素有排华传统的印度尼西亚,东面是对中国深怀戒心的韩国,再往东的日本……而在大洋的彼岸,美国正殚精竭虑地阻遏中国的崛起。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有着不少纠葛,南海争端,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中印边界争端,中越边界争端,诸多的现实问题。 以美国为例,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其灭我之心将永远存在。说到美国对我国的战略抑制就不得不从台湾说起。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台湾问题”不仅不是中美关系的焦点问题,而且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次要问题。朝鲜战争使美国对华外交进入冷战轨道,此后,在1949年底即将被美国抛弃的台湾才被纳入以遏制中国为目标的美国西太平洋战略防御链环之中。而今,随着美国战略上企图强化亚太地区的控制权的思想,在伊拉克战争后,已对其部署亚欧大陆的兵力上进行了西退东进调整,一方面强化以关岛为核心的第二岛链的实力存在;另一方面加强了与日本的军事合作。企图将其战略重点放在重新掌握西太平洋的实现上。由此可见,其指向性之强,不言而寓。 当今世界,地缘政治格局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已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巨大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使中国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更显举足轻重。但是中国各个方面都还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地缘政治格

浅谈中国地缘政治和周边安全形势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39041216陆瑞枫 提到中国的发展,大家都是一脸的欣喜,而中国一直自称和平崛起。不过,邻国们怎么看,就是另一说了。 地缘政治地缘政治,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 那么我们来看看中国的周边地缘政治情况。中国处于亚洲大陆的东部,与多个陆地国家为邻。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而今的中国,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有着不少纠葛,南海争端,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中印边界争端,中越边界争端,诸多的现实问题。中国政府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发展。除了相邻国家多,关系复杂外,更不利的是中国与多个强国为邻。主要是日本、俄罗斯、印度。按照国际关系学的理论,一旦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差距越小,相近力量的国家的安全感就越小。如果两个国家本来存在比较具体的现实的冲突的话,那么两国想要进行有效的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中国来说,同俄罗斯有着根深蒂固的猜疑,同印度有着现实的边界冲突,同日本在钓鱼岛、在地区事务的诸多方面都存在争议。使得亚洲地区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中国的地缘位置,确实是“四战之地”,中国处于东亚大陆的中心位置,东北面和北面是俄罗斯,西面是一直要与中国争个高下的印度,南面有对中国的崛起深感忧惧的东盟,特别是素有排华传统的印度尼西亚,运输资源命脉的咽喉要道——马六甲海峡掌握在新加坡手中。东面是对中国深怀戒心的韩国(甚至朝鲜),至于再往东的日本……而在大洋的彼岸,美国正殚精竭虑地阻遏中国的崛起。 中国在维持一支庞大的陆军的同时还要发展自己的海军力量。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而中国的海防还极待加强。冷战后,中俄利益比较一致。1996年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2年又签定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在反对美国建立导弹防御系统方面,中俄可以说有着共同的语言。中俄相邻,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无疑是有利的。至于中印关系,近来有所缓和,但双方之间难以摆脱边界争端的阴影,而印度要建立南亚地区霸权的野心也是不符合中国利益的。美国最近和印度关系的走近,无疑是想借印度遏制中国。中日既是近邻,而且两国历史关系复杂,又在现实利益中有着直接的冲突。美国把日本作为亚洲地区的支柱盟友,通过所谓安全保障条约来制约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强敌伺环,如履薄冰。温和、谨慎而坚定的外交是地缘政治环境的长期要求。 要国人多看地图,熟悉中国的周遭态势,是因为地缘对目前的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之所以地缘有这样的意义,是因为中国还停留在地区性大国的阶段,这一点国人应该有非常清晰的认识。美国的文化是世界性的,我们不是;美国的经济是世界性的,我们也不是;美国的军事力量是世界性的,我们仍然不是。没有三个“世界性”的前提,我们就不能和美国进行大规模和全方位的抗衡。诚然,中国是有潜力和美国抗衡的国家之一,但要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在本地区内拥有绝对权威,能够起到团结各种势力,压制异己的地区性强国,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有本钱逐鹿于天下。 所谓和平崛起,不过是不想邻居干扰到自己的发展,中国应该学会在艰难的地缘环境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