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各类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位的摆放

各类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位的摆放

各类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位的摆放
各类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位的摆放

各类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位的摆放1.股骨颈骨折:

相关因素:

①骨折整复后,要求病人被动体位,且时间较长、

②老年病人耐受力差。

护理措施如下:

(1)老年病人因皮下脂肪较薄,长时间以同一姿势卧床难免不适,因此应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干燥,硬板床上褥子医学教育网应厚些,经常按摩受压部位,同时可协助病人适当半坐位,避免时间过长,以减轻不适。

(2)抬高患肢,以利消肿止痛。

(3)病人应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内收型骨折外展20°~30°;外展型骨折外展15°左右即可),忌侧卧、盘腿、内收、外旋,以防鳞纹钉移位,造成不良后果.

(4)必要时穿丁字鞋,两腿之间放一枕头,以防患肢外旋、内收。

(5)可向病人讲解股骨颈的生理解剖位置,说明保持正确体位的重要性和非正确体位会出现的不良后果,以取得病人积极合作。

2.股骨干骨折. 悬吊牵引法:用于4-5岁以内儿童。将二下肢用皮肤牵引向上悬吊,重量约1-2公斤,

要保持臀部离开床面,利用体重作对抗牵引。3~4周经X线照片有骨痂形成后,去掉牵引,开始在床上活动患肢,5-6周后负重。对儿童股骨干骨折要求对线良好,对位要求达功复位即可,不强求解剖复位。如成角不超过10°重叠不超过2厘米,以后功能一般不受影响。在牵引时,除保持臀部离开床面外,并应注意观察足部的血液循环及包扎的松紧程度,及时调整,以防足趾缺血坏死。

动滑车皮肤牵引法:(罗索氏Russell牵引法):适用于5岁至12岁儿童。在膝下放

软枕使膝部屈曲,用宽布带在腘部向上牵引,同时小腿行皮肤牵引,使两个方向的合力与股骨干纵轴成一直线,合力的牵引力为牵引重力的二倍。有时亦可将患肢放在托马氏夹板及Pearson氏连接架上,进行滑动牵引。牵引前可行手法复位,或利用牵引复位。

平衡牵引法:用于青少年及成人股骨干骨折。在胫骨结节处穿针,如有伤口可在股骨髁

部穿针(克氏针或斯氏针)。患肢安放在托马氏夹架上,作平衡牵引,有复位及固定两种作用。可先手法复位小夹板维持,然后,用维持重量持续牵引(维持重量为体重1/2),或直接用牵引复位(复位重量为体重1/7)复位后改为维持重量。根据骨折移位情况决定肢体位置:上1/3骨折应屈髋40- 50°,外展约20°,适当屈曲膝关节;中1/3骨折屈髋屈膝约20°,并按成角情况调整外展角度;下1/3骨折时,膝部屈曲约60-80°,以便腓肠肌松弛,纠正远侧骨端向后移位。牵引后24-48小时要进行床边X线照片,了解骨折对位情况,同时每日多次测量骨端肢体长度,并加以记录,以资参考。要根据X线照片及测量情况,及

时调整肢体位置,牵引重量和夹板。要防止牵引不够或牵引过度。在牵引时还应注意观察穿针部位有无感染,以及肢体保温,并教会病人锻炼躯体,上肢、患肢关节和肌肉的方法。使用平衡牵引,病人较舒适,牵引期间能活动髋、膝和踝关节,擦澡和大小便较方法。一般牵引4-6周,经X线照片有骨痂形成后,可改用髋人字石膏固定4-8周。在牵引中可同时应用小夹板固定,纠正成角。去除牵引后也可用小夹板外固定,但要经常复查以防骨折移位或成角。

3.髌骨骨折

a.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

(1)适应证a. 髌骨横行骨折;b. 能复位的髌骨粉碎性骨折。

(2)手术方法髌前横弧行切口,显露骨折线,自远折端骨折面,逆行穿出用两根直径1.5mm 的克氏针固定骨折端,手伸入关节腔内,触髌骨关节面平整后,用钢丝环绕克氏针固定。另一针用同样方法固定。

(3)术后处理不用外固定,术后第二天练习股四头肌收缩,多数骨折病例在术后2 周能屈膝90 °并下地行走。

b.髌骨上极或下级切除,股四头肌腱重新附丽术

(1)切除较小骨块或骨折粉碎部分,将髌韧带附丽于髌骨上段,或将股四头肌附丽于髌骨下段骨折。

(2)术后处理用多量敷料包扎,长腿石膏伸直位固定 3 周,去石膏后不负重练习关节活动。6 周后扶拐逐渐负重行走,并加强关节活动度及股四头肌肌力锻炼。此法可保全髌骨作用,愈合快,股四头功能得以恢复,无骨折愈合及关节面不平滑问题。

c.髌骨全切除

适用于不能复位,不能部分切除的严重粉碎性骨折。切除粉碎骨折块时,应尽量保护其骨膜及股四头肌腱膜。切除后缝合撕裂的扩张部及关节囊,使其恢复到正常松紧度。然后,将股四头肌腱下拉与髌腱缝合。不能直接缝合者,可用股四头肌腱翻转修补缝合。在股四头肌腱上做“ V ”形切口,把切下的腱瓣下翻,修补切除髌骨后新形成的缺损。也可用股外侧肌及股四头肌腱的外侧部的肌腱瓣向下翻转修补切除髌骨处的缺损。术后石膏托固定4 周,练习膝伸屈活动。

4.全髋关节置换术

体位:是平躺情况下患侧下肢的外展中立体位。术后髋关节多需作下肢皮肤牵引,置于外展中和旋转位,用硬的三角形枕头,固定在两下肢之间,以避免病人在苏醒过程中发生髋关节极度屈曲、内收、内旋,而造成髋关节脱位。三角形枕头可固定5~14日,它的利用,特别有利于各非手术侧卧位,患肢膝关节和小腿下放置棉垫,以避免皮肤和神经干的不必要的压迫。翻身活动时,一人轻度牵拉患肢,保持外展中立,顺延翻身向健侧方向,然后在两腿件垫枕,保持患肢中立位,切忌髋关节内收。搬运病人及使用使盆时要特别注意,应将骨盆整个托起,切忌屈髋动作,防止脱位。如果病人发生剧烈的髋关节疼痛,肢体变得内旋或外旋位时,应立刻报告医生,进一步明确有无脱位的可能。

5.胫腓骨骨折

★愈合期

(1)取平卧位,患侧下肢用软枕稍垫高以利于静脉回流;(2)经骨科处理后3~4天在卧位下开始行保健体操,上肢肌力的练习,患肢髋、踝、趾的主动练习,患肢股四头肌肉的等长收缩;

(3)15天左右增加髋、膝、踝关节主动屈、伸和趾的等长收缩、髋部抗阻练习;(4)45天左右有外固定的患者可持双腋拐做三点式步行,患肢不着地;(5)可在足底沿纵轴进行扣击,每

日2次,每次200下。

★恢复期

(1)去除外固定后,增加膝、踝关节的主动练习,于斜板床站立,15天后开始在扶持下做起坐练习、双足站立下做踮足尖、下蹲、练习;(2)做患肢髋屈、伸、内收、外展和膝踝关节的屈伸抗阻练习;(3)30天后在扶杆站立位练习改为双下肢交替步行,增加踝内外翻的抗阻练习,以后扶腋拐做四点步行,逐渐增加患肢的负重。

6.颈椎骨折牵引

体位:可采取坐位或卧位,为了方便,多取稳当的靠坐位,使颈部自躯干纵轴向前前倾约10°-3O°,避免过伸。要求患者充分放松颈部、肩部及整个躯体肌肉。牵引姿位应使患者感觉舒适,如有不适即应酌情调整。在椎动脉型患者前倾角宜较小,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宜取几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牵引。

牵引重量与持续时间:常用的牵引重量差异很大,可自患者自身体重的1/10至1/5,多数用6-7kg,开始时用较小重量以利患者适应。每次牵引近结束时患者应有明显的颈部受牵伸感觉,但无特殊不适,如这种感觉不明显,重量应酌情增加。每次牵引持续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牵引重量与持续时间可作不同的组合,一般牵引重量较大时持续时间较短,牵引重量较小时持续时间较长。

7。腰椎压缩性骨折

体位:卧位和伤椎下垫枕患者住院后应平卧硬板床,去枕,以保持脊柱平直,防止发生畸形或进一步损伤a。同时根据骨折压缩的程度,在受伤椎体下垫适当软枕,垫枕时可先低,后逐渐加高,此法利用躯干重力和杠杆原理使脊柱保持稳定的背伸,循序渐进地复位,使压缩的椎体扩张,骨折的畸形得以矫正b。患者必须坚持垫枕,疗程不少于6周。 护士应帮助指导患者定时进行轴线翻身,即肩部和髋部同时翻身,避免肢体扭曲,造成脊柱扭转。翻身时嘱患者挺直腰背部,绷紧背肌,形成天然内固定夹板.

(1)复位期:垫枕1~2周,鼓励患者练习主动挺腹,1日3次,每次5~10min。

(2)5点支撑法:仰卧,用头部、双肘、双足跟5点支撑起全身,使背部腾空后伸,伤后1周左右进行。

(3)3点支撑法:在五点支撑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患者仰卧,双臂置于胸前,用头及双足支撑,拱腰臀及背腾空离床,有利于腰背肌锻炼,伤后2~3周进行此项练习。

(4)4点支撑法:仰卧,用双手,双足4点支撑在床上,全身腾空呈拱桥状,伤后3~4周进行。

(5)飞燕点水法:患者俯卧上肢后伸,小腿与踝部垫一枕头,颈后伸稍用力后抬起胸部离开床面,两上肢向后背伸,同时下肢尽量绷直后伸,全身翘起,仅让腹部着床作为支撑点,呈一弧形,形似飞燕点水,5~6周后练习。

8.骨盆骨折

1.对骨盆边缘性骨折。只需卧床休息。髂前上棘骨折病人置于屈髋位;坐骨结节骨折置于伸髋位。卧床休息3-4周即可。

2.对骨盆单环骨折有分离时,可用骨盆兜带悬吊牵引固定。骨盆兜带用厚帆布制成,其宽度上抵髂骨翼,下达股骨大转子,悬吊重量以将臀部抬离床面为宜。5-6周后换用石膏短裤固定。

骨盆牵引必须持续3周以上,由于病人长期卧床,活动受限,所以要防止并发症发生。病人床铺要保持平整、干燥、无碎屑,保护骨隆突处,定时按摩受压部位,合理使用气垫,防止褥疮的发生。吊带的宽度要适宜,牵引时必须双侧同时牵引,防止骨盆倾斜,肢体内收畸形。指导病人进行功能练习,逐渐恢复肢体的功能,早日康复。

9.桡骨远端骨折

1.无移位骨折,可用功能位石膏托或小夹板固定4周。

2.移位型骨折,需闭合复位。术者沿前臂长轴方向牵拉患者手掌及拇指,使腕部尺偏,并使前臂旋前。然后使腕关节掌曲,并同时在桡骨远骨折段上向掌侧及尺侧推压。保持腕部在旋前及轻度掌屈尺偏位,应用前臂石膏托或小夹板固定4周,10~14天改为中立位4周。10.锁骨骨折

8字形绷带固定法,是治疗锁骨骨折最经济的方法,它具有费用小,痛苦小的优点,且不会有第二次伤害。但要求患者要不可乱动。因为它只是一种辅助骨折愈合的疗法,另外还有治疗:

一、对幼儿青枝骨折,仅三角巾悬吊。有移位的,用8字绷带或双圈固定1~2周。

二、对青少年或成人,有重叠移位或成角畸形者,可采用手法复位,双圈或8字绷带固定。

三、切开复位内固定:采用钢针和接骨板内固定。

11.胸椎骨折

1.保持胸椎的稳定性:患者回病房时,应由三人站同一侧平直地将病人抬至床上,去枕平卧6h,护士每2小时协助病人翻身1次,翻身时头与躯干保持一致。

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双下肢体感觉运动情况: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术后早期应及时检查病人的感觉功能运动及自主大小便功能,尤其是足趾和踝关节的运动及感觉功能。

3.保持引流管通畅:保持胸腔引流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嘱其勿牵拉、压迫、扭曲,每2小时挤压引流管1次。观察胸瓶内水柱波动情况,胸瓶每日更换1次。密切观察胸瓶内引流液量及颜色并及时记录。翻身时严防引流管拔出或脱落。

4.指导康复训练:对无截瘫病人术后第一日,即指导病人做直腿抬高锻炼,每日3次,每次30rain,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的背屈和跖屈,足趾的伸屈等活动。截瘫病人穿矫正鞋以保持关节功能位预防足下垂,每日为病人做双下肢被动运动,每日3次,每次1小时,指导并鼓励病人做腰背部肌肉功能锻炼。以增强腰:削l几力和脊柱稳定性。术后4周开始先练习五点支柱锻炼,每日3—4次,每次2O一5O次,根据隋况逐渐增多,幅度逐渐加大,1—2周后可改为三点支撑法,坚持6个月一l2个月,中间无特殊情况不宜中断。术后8周可在宽腰带或胸腰支具固定下活动。

12.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体位:术后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同时将下肢抬高20。~25。在双下肢之间放置海绵软枕在胭窝处放置一软枕,保持膝关节屈曲10。~l5。患者使用便器时,切忌屈髋,应将骨盆整个托起,防止内固定移位。

脑卒中病人良肢位的摆放与体位变换

脑卒中病人良肢位的摆放与体位变换 主要内容如下: 1、良肢位的定义 2、良肢位摆放的三种体位 3、体位变换的七种方法 脑卒中的特点是“疾病与障碍共存”,故康复应与治疗并进。体位摆放关系到康复预后的好坏。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在功能恢复中会出现痉挛,由于痉挛产生的异常姿势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患者一入院就开始注意良肢位的摆放与保持。 一、良肢位的摆放 所谓良肢位,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持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体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典型姿势表现为上肢的肩下沉后缩,肘关节曲,前臂旋前,腕关节掌屈,手指屈曲;下肢的外旋,髋膝关节伸直,足下垂内翻。早期注意并保持床上的正确体位,有助于预防或减轻上述痉挛姿势的出现和加重。通常选用下列体位。 (1)患侧卧位:即患侧在下,健侧在上。头部用枕头舒适的支撑,患侧上肢前伸,使肩部向前,确保肩胛骨的内缘平靠于胸壁。上臂前伸以避免肩关节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心向上。手心不应放置任何东西,否则因受抓握反射的影响而引起手

抓握掌中的物体。健侧上肢置于体上或稍后方,放在身前是错误的,因带动整个躯干向前而引起肩胛骨后缩。患侧下肢在后,患髋关节微后伸,膝关节略屈曲,足底蹬支撑物。这是重要的体位,由于患侧卧位,增加了对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并使整个患侧被拉长,从而减少痉挛,此外,健手能自由活动。 (2)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部枕头不宜过高。患侧上肢下垫一枕头,肩前屈90°—130°,肘和腕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患侧骨盆旋前,髋、膝关节呈自然半屈曲位,置于枕上。患足与小腿尽量保持垂直位,注意足不能内翻悬于枕头边缘。身后可放置枕头支撑,有利于身体放松。健侧下肢平放在床上,轻度伸髋,稍屈膝。 (3)仰卧位:头下置一枕头,但不宜过高,面部朝向患侧。患侧肩部垫一比躯干略高的枕头,将伸展的上肢置于枕上,防止肩胛骨后缩。前臂旋后啊,手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张开。在患侧臀部及大腿下垫枕,以防止患侧骨盆后缩。枕头外缘卷起可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枕头右下角膝关节呈轻度屈曲位。足底不应放置任何东西,防止增加不必要的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应尽可能少用仰卧位,因为这种体位受颈紧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最强,而且,这种体位下,骶尾部、足跟、外踝等处发生褥疮危险性增加。 二、体位变换 主要是预防褥疮和肺部感染。另外,仰卧位强化伸肌优势,健侧

骨折术后功能锻炼

骨折术后功能锻炼 周荣 复位,固定,功能锻炼 骨折早期伤后1-2周,伤肢肿胀疼痛,骨折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此期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患肢肌肉舒缩运动,如前臂骨折时做握拳和手指屈伸活动,股骨骨折做股四头肌舒缩运动,原则上骨折部上、下关节不活动,身体其他部位均应进行正常活动。此期间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以利消肿和稳定骨折。 骨折中期伤后2周后伤肢肿胀消退,疼痛减轻,骨折端纤维连接,并逐渐形成骨痂,骨折部趋于稳定。此期锻炼的形式除继续增强患肢肌肉舒缩活动外,在医护人员或健肢的帮助下逐步恢复骨折部上、下关节的活动,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伤后5-6周,骨折部有足够的骨痂时,可以进一步扩大活动围和力量,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 骨折后期伤后6-8周骨折临近愈合后,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锻炼,使各关节迅速恢复正常活动围和肢体正常力量。 功能锻炼以病人不感到疲劳,骨折部位不发生疼痛为度。锻炼时患肢轻度肿胀,经晚间休息后能够消肿的可以坚持锻炼,如果肿胀较重并伴有疼痛,则应减少活动,抬高患肢,待肿胀疼痛消失后再恢复锻炼。如果疼痛肿胀逐渐加重,经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并伴关节活动围减小;或骨折部位突发的疼痛时,均应警惕发生新的损伤,暂时停止锻炼并及时做进一步的检查处理。

功能锻炼以恢复肢体的固有生理功能为中心。上肢要围绕增强手的握力进行活动;下肢重点在训练负重行走能力。 功能锻炼不能干扰骨折的固定,更不能做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如外展型肱骨外科颈骨折不能做上肢外展运动;收型肱骨外科颈骨折不能做上肢收运动;尺桡骨干骨折不能做前臂旋转活动;痉腓骨干骨折不能做足的外旋转运动。 骨科常见疾病的术后功能锻炼 一四肢骨折后的功能锻炼 (一) 锁骨骨折 1目的: 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修复,防止上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2功能锻炼的方法: 握拳、伸指、分指、腕屈伸、腕绕环、肘屈伸、前臂外旋等主动练习,幅度尽量大,逐渐增加用力程度。骨折后2周可增加捏小球,抗阻腕屈伸运动及被动或助力的肩外展、旋转运动等。骨折后3周可增加抗阻的肘屈伸于前臂外旋转;仰卧位,头与双肘支撑做挺胸练习。骨折愈合解除外固定后,应开展全面练习肩关节活动:患肢上举爬肩梯(手指爬墙法),抗阻牵拉(手拉滑车)法;反掌上举法;肩、肘屈伸法;。但在骨折2周应避免做大幅度的肩收与前屈练习。 3注意事项:

骨折病人术后功能锻炼的健康指导

骨折病人术后功能锻炼 的健康指导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骨折病人术后功能锻炼的健康指导 功能锻炼是治疗骨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骨折康复中的一项很重要的措施。功能锻炼的目的是在不影响固定的前提下,尽快恢复患肢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防止发生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肌腱挛缩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1]。 骨折病人术后的功能锻炼分3个阶段:骨折早期、骨折中期和骨折后期。 1 骨折早期功能锻炼 骨折早期指术后1~2周内。 临床特征:患肢局部肿胀、疼痛、肌肉痉挛、血液回流差,骨折处不稳定,容易发生再移位。 功能锻炼的目的: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有利于消肿,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功能锻炼要点 抬高患肢以消除肿胀 患肢肌肉做舒缩运动 例如,前臂骨折时可做轻微的握拳及手指伸屈活动,上臂仅做肌肉舒缩运动,而腕、肘关节不活动。如股骨骨折,可做股四头肌舒缩运动。督促指导并检查病人每日多次进行肌肉的收缩锻炼,每次大约20分钟。 身体其它各关节均进行正常的功能锻炼 通过早期的功能锻炼,促进肢体的静脉及淋巴回流,消除肿胀,减少肌肉之间的粘连,延缓肌肉的萎缩,给骨折部位造成一定的生理压力,促进骨折的愈合。 2 骨折中期功能锻炼 骨折中期指术后3~6周起到8 ~ 10周这段时期。 临床特征:软组织创伤已基本愈合,局部疼痛逐渐消失,骨折端已纤维连接并逐渐形成骨痂,骨折部位日趋稳定,但肢体肌肉逐渐萎缩,肌力明显减弱,关节内有粘连。 功能锻炼的目的: 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 功能锻炼的要点 继续进行患肢肌肉的舒缩运动 指导并帮助病人逐步活动骨折部位的远近端关节动作应缓慢,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如接近临床愈合时应增加活动次数,加大运动幅度和力量。例如,股骨骨折可进行撑臂提臀,屈曲髋、膝关节活动。但此时骨折尚不牢固,无论是主动用力屈曲关节或者有人帮助被动屈曲关节,都应慎重,严防再次骨折。 通过活动,可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运动能保持关节软骨面生理功能的基本因素,反之,关节长期固定就会引起僵直、疼痛。因为关节软骨的营养靠滑膜液运送,并需要在正常压力才能吸收,如果关节不活动或活动范围小,滑膜液达不到全部关节面,得不到滑膜液和营养的关节面就会发生退行性改变[2]。所以,要尽量使关节能有最大幅度的活动范围。 3 骨折后期功能锻炼 骨折后期指骨折临床愈合后。 临床特征: 永久性骨痂形成,恢复骨之原形,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功能锻炼的目的: 恢复肌力和关节的活动度,主要以抗阻力为主。 功能锻炼的要点 上肢提重物,下肢踢沙袋,也可配合蹬车、划船等各种锻炼方法。 对不同关节主动锻炼的活动范围有所不同。例如,髋关节除了练习伸、屈以外,还要练习外展、内收与内外旋转,直到能盘腿为止。而膝关节主要练习伸、屈活动,肩关节活

第一节 体位摆放

第一节体位摆放 一、概述 1、定义体位是指人的身体所保持的姿势或某种位置。在临床上通常是指病人根据治疗、护理以及康复的需要所采取并能保持的身体姿势和位置。在康复护理中,护士应根据疾病的特点、协助并指导病人摆放正确、舒适的体位。康复护理中常用的体位摆放技术有良肢位、功能位、烧伤病人抗挛缩体位的摆放等。 (1)良肢位:指躯体、四肢的良好体位,具有防畸形,减轻症状,是躯干和肢体保持在功能状态的作用。在脑损伤病人的康复护理中,良肢位摆放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 (2)功能位:指当肌肉、关节功能不能或尚未恢复时,必须使肢体处于发挥最佳功能活动的体位。 (3)烧伤患者的抗挛缩体位:指烧伤病人应保持的正确体位,即应与烧伤部位软组织收缩方向相反的体位,这种体位有助于预防挛缩。 2、目的正确的体位摆放有助于预防和减轻挛缩或畸形的出现、使躯干和肢体保持在功能状态的作用,定时的更换体位有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体位的摆放是康复护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护士应根据疾病的种类以及疾病的发展阶段,协助并指导病人采取正确的体位。 二、常用体位 1、脑损伤病人的良肢位摆放在急性期时,大部分脑损伤病人的患侧肢体成迟缓状态。急性期过后,病人逐渐进入痉挛阶段。大部分患

者的患侧上肢以屈肌痉挛占优势,患侧下肢以伸肌痉挛占优势。长时间的痉挛会造成关节挛缩、关节半脱位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等并发症。早期实施良肢位的摆放可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为后期的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脑损伤病人的良肢位摆放包括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仰卧位、床上坐位等。 (1)患侧卧位:即患侧肢体在下方,健侧肢体在上方的侧卧位。患侧卧位对偏瘫病人的康复来说是最重要的体位,又称第一体位或首选体位。该体位可以伸展患侧肢体、减轻或缓解痉挛,使瘫痪关节韧带受到一定压力,促进本体感觉的输入,同时利于自由活动健侧肢体。取患侧卧位时,病人的头下给与合适高度(一般为10~12cm)的软枕,躯干稍向后旋转,后背用枕头支撑。患臂前伸,前臂外旋,将患肩拉出以避免受压和后缩;手指伸展,掌心向上,手中不应放置任何东西,以免诱发抓握反射而强化患侧手的屈曲痉挛。患侧髋关节略后伸,膝关节略屈曲,放置舒适位,患侧踝关节应置于屈曲90度位,防止足下垂的发生。健侧上肢放在身上或后边的软枕上,避免放在身前,以免因带动整个躯干向前而引起患侧肩胛骨后缩。健侧下肢充分屈髋屈膝,腿下放一软枕支撑。 (2)健侧卧位:即健侧肢体在下方,患侧肢体在上方的侧卧位。此体位避免了患侧肩关节的直接受压,减少了患侧肩关节的损伤,但是限制了健侧肢体的主动活动。 取健侧卧位时,病人的头下给予合适的软枕,胸前放一软枕。患肩充分前伸,患侧肘关节伸展,腕、指关节伸展放在枕上,掌心向下。患

(完整版)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功能锻炼

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功能锻炼 一、初期:(术后1~2周) 1、目的:以患肢的肌肉舒缩活动为主,目的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防止关节僵硬,利于骨痂生长,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以不感到疲劳和疼痛为主 2、练习 (1)手术当日6小时后,指导患者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足趾屈伸运动(2)术后第1~2天开始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足部的跖屈(脚尖向下踩)、背伸运动(向上勾脚尖)等踝泵运动,每日3~4次,每次5~20min,一天约完成500个;同时指导患肢股四头肌和臀肌的等长舒缩(静力舒缩)运动:踝关节背屈,绷紧腿部肌肉5s后放松,再绷紧,再放松,20次为一组,每天3组,并逐渐增加次数及延长时间 (3)术后第3-5天可抬高上身20~30 °,可逐渐进行膝关节的屈伸运动,动作轻柔,被动逐渐转为主动活动,同时可进行全身的功能锻炼,患者平卧或半卧,患肢外展中立,健侧下肢屈膝支撑床面,双手拉住吊环,并协助患者下身,臀部做引体向上运动,一般活动10min/次,2~3次/组,开始时2组/h,以后每天增加1~2组,术后早期定时按摩下肢肌肉,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及静脉血栓形成。 (4)术后第2天开始利用CPM机进行髋、膝、踝关节屈伸被动运动,30min/次,2次/d,一般从20~30 °开始,以后每天增加5~10 °,术后2周达到屈髋90 °,但最多不能>90 °患肢主动和被动运动锻

炼以不痛及自觉有轻度疲乏感为限 二、中期:(术后2~4周) 1、目的:加强活动度及肌力练习 2、练习: (1)一般术后2周拆线,逐渐被动活动髋关节,但屈曲不宜超过90 °,仰卧位屈髋、屈膝运动,主动为主,被动为辅,10min/次,4~8次/d;并在初期的基础上增加运动量和强度 (2)直腿抬高训练,足跟距床20cm,在空中停留5~10s放下,如此循环,30~50下/次,3~4次/d (3)在不负重的情况下进行各关节功能锻炼.开始练习在床边坐,小腿下垂,并且坐在床上主动屈伸膝关节,逐渐增加运动幅度,行患肢外展、坐起、躺下等主动练习 (4)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及踝背伸肌等长收缩训练(静力舒缩)(5)4周后床边活动及扶双拐或步行架不负重练习 (6)下床方法:患肢先移至健侧床边,健侧腿先离床,并使脚着地,患肢外展、屈髋,由他人协助抬起上身使患侧腿离床并使脚着地,再扶习步架由他人搀扶站起,每次站立5~10min,上下午各一次,时间可逐渐延长 三、后期:(术后5~12周) 1、目的:对症锻炼,使肢体功能尽快恢复 2、练习 (1)开始下地不负重行走,初始行走不易过大过快,5~10min/次,2

脑卒中患者的良肢位摆放

脑卒中患者得良肢位摆放 建议在卒中患者床头贴一份,随时摆,随时瞧。 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而言,早期床上良好得肢体摆放位置对预防、缓解痉挛、肩关节半脱位、肩痛、肩手综合征、骨盆后倾、髋关节外展、外旋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等均具有一定作用,就是康复治疗中很重要得一个环节,敬请各位家属及陪护人员协助配合!具体操作方法请见图示,不明确得地方请及时询问医护人员,以免操作错误,对功能恢复造成不利影响。 注意: 1、图示为模拟右侧偏瘫患者(即右侧为患侧,左侧为健侧)。 2、良肢位就是从治疗角度出发设计得临时性体位,为避免压疮、挛缩等并发症,应予定时体位变换(变换1次/1~2h)。 3、仰卧位强化伸肌优势,健侧卧位强化患侧屈肌优势,患侧卧位强化患侧伸肌优势,因此应根据患者得情况,在医生指导下正确选择体位。 仰卧位 要点: 1、床铺尽量平整; 2、头固定于枕头上,避免过伸、过屈与侧屈,面部朝向患侧; 3、患侧上肢:患肩下垫一小枕,使与健肩同高;患侧上肢向外固定在枕头上,与躯干呈90°角或大于90°;肘、腕尽量伸直;手心向上,手指伸展、分开; 4、患侧下肢:患臀至大腿外下侧放置楔形枕头,防止下肢外旋;膝关节垫起微屈并向内;踝处中立位,即足尖向上;

常见错误: 头向健侧,患肩过高,下肢垫枕未成楔形手握毛巾卷,放在肚子上足尖转向外侧健侧卧位(偏瘫侧在上)

要点: 1、床铺尽量平整; 2、头固定于枕头上,避免向后扭转; 3、背后放一枕头,使身体放松; 4、躯干略前倾; 5、患侧上肢:向前平伸,放在胸前得枕头上,与躯干呈90~130°角,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避免腕及手悬空; 6、患侧下肢:髋、膝关节自然弯曲,放在身前似踏出一步远得枕头上,踝关节尽量保持在中立位,避免足悬空; 7、健侧上肢:自然放置; 8、健侧下肢:髋关节伸直,膝关节自然微屈; 常见错误:

脑卒中患者的良肢位摆放的图片

早期的良肢位摆放 注:阴影部分是偏瘫侧 我以下说的体位适用于所有中风患者。 一、仰卧位。健侧肢体自然摆放。患侧肩胛后垫枕,患侧肩关节外展45°、肘伸直、五指分开伸直、掌面向上。患侧腿外侧垫枕,保证髋关节无外旋,正直。 二、健侧卧位。健侧肢体自然摆放。患侧上肢前伸、垫枕。患侧下肢自然屈曲,于患足下垫枕,防止患足内翻。 三、患侧卧位。健侧自然摆放。患侧上肢拉出前伸、避免被挤压,手掌朝上。患侧下肢自然屈曲摆放。中风患者的体位摆放,所谓“良肢位”,在不同的偏瘫分期有不同的定义。在早期,也就是“软瘫期”,良肢位只要是功能位摆放。而在“痉挛期”,良肢位指抗痉挛体位。 重要。 2、良肢位摆放是对中风患者早期最基础的治疗,对抑制痉挛模式(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预防肩关节半脱位、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等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3、一般建议2小时变换一次患者的体位,当患者能在床上翻身或主动移动时,可适当改变间隔时间。 仰卧位: 1.床铺必须尽量平整 2.头位要固定于枕头上,不要灵活能动 3.双侧肩关节:固定于枕头上 5.偏瘫侧上肢:固定于枕头上和躯干呈90度角伸直; 肘、腕、指关节尽量伸直 6.偏瘫侧臀部:固定于枕头上;偏瘫侧上肢也放同一枕头上

·患侧卧位: 1.床铺必须尽量平整 2.头位要固定 3.躯干略为后仰,背后和头部放一枕头固定 4.偏瘫侧肩关节:向前平伸内旋 5.偏瘫侧上肢:和躯干呈90度角,在床铺边放一小台子,手完全放上;肘关节尽量伸直,手掌向上 6.偏瘫侧下肢:膝关节略为弯曲,臀部伸直 7.健侧上肢:放在身上或枕头上 8.健侧下肢:保持踏步姿势,放枕头上;膝关节和踝关节略为屈曲

骨折病人术后功能锻炼的健康指导

骨折病人术后功能锻炼的健康指导 功能锻炼是治疗骨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骨折康复中的一项很重要的措施。功能锻炼的目的是在不影响固定的前提下,尽快恢复患肢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防止发生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肌腱挛缩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1]。 骨折病人术后的功能锻炼分3个阶段:骨折早期、骨折中期和骨折后期。 1 骨折早期功能锻炼 骨折早期指术后1~2周内。 1.1 临床特征:患肢局部肿胀、疼痛、肌肉痉挛、血液回流差,骨折处不稳定,容易发生再移位。 1.2 功能锻炼的目的: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有利于消肿,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1.3 功能锻炼要点 1.3.1 抬高患肢以消除肿胀 1.3.2 患肢肌肉做舒缩运动 例如,前臂骨折时可做轻微的握拳及手指伸屈活动,上臂仅做肌肉舒缩运动,而腕、肘关节不活动。如股骨骨折,可做股四头肌舒缩运动。督促指导并检查病人每日多次进行肌肉的收缩锻炼,每次大约20分钟。 1.3.3 身体其它各关节均进行正常的功能锻炼 通过早期的功能锻炼,促进肢体的静脉及淋巴回流,消除肿胀,减少肌肉之间的粘连,延缓肌肉的萎缩,给骨折部位造成一定的生理压力,促进骨折的愈合。 2 骨折中期功能锻炼 骨折中期指术后3~6周起到8 ~ 10周这段时期。 2.1 临床特征:软组织创伤已基本愈合,局部疼痛逐渐消失,骨折端已纤维连接并逐渐形成骨痂,骨折部位日趋稳定,但肢体肌肉逐渐萎缩,肌力明显减弱,关节内有粘连。 2.2 功能锻炼的目的: 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 2.3 功能锻炼的要点 2.3.1 继续进行患肢肌肉的舒缩运动 2.3.2 指导并帮助病人逐步活动骨折部位的远近端关节动作应缓慢,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如接近临床愈合时应增加活动次数,加大运动幅度和力量。例如,股骨骨折可进行撑臂提臀,屈曲髋、膝关节活动。但此时骨折尚不牢固,无论是主动用力屈曲关节或者有人帮助被动屈曲关节,都应慎重,严防再次骨折。 通过活动,可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运动能保持关节软骨面生理功能的基本因素,反之,关节长期固定就会引起僵直、疼痛。因为关节软骨的营养靠滑膜液运送,并需要在正常压力才能吸收,如果关节不活动或活动范围小,滑膜液达不到全部关节面,得不到滑膜液和营养的关节面就会发生退行性改变[2]。所以,要尽量使关节能有最大幅度的活动范围。 3 骨折后期功能锻炼 骨折后期指骨折临床愈合后。 3.1 临床特征: 永久性骨痂形成,恢复骨之原形,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3.2 功能锻炼的目的: 恢复肌力和关节的活动度,主要以抗阻力为主。 3.3 功能锻炼的要点 3.3.1 上肢提重物,下肢踢沙袋,也可配合蹬车、划船等各种锻炼方法。 3.3.2 对不同关节主动锻炼的活动范围有所不同。例如,髋关节除了练习伸、屈以外,还要练习外展、内收与内外旋转,直到能盘腿为止。而膝关节主要练习伸、屈活动,肩关节活动范围更大,以外展、上举锻炼为主。肘关节的锻炼以伸展为重点。 3.3.3 前臂的锻炼以旋转为主被动运动既可借助机器或在别人的帮助下进行,也可自身控制进行

脑卒中患者的良肢位摆放

脑卒中患者的良肢位摆放 建议在卒中患者床头贴一份,随时摆,随时看。 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而言,早期床上良好的肢体摆放位置对预防、缓解痉挛、肩关节半脱位、肩痛、肩手综合征、骨盆后倾、髋关节外展、外旋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等均具有一定作用,是康复治疗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敬请各位家属及陪护人员协助配合!具体操作方法请见图示,不明确的地方请及时询问医护人员,以免操作错误,对功能恢复造成不利影响。 注意: 1. 图示为模拟右侧偏瘫患者(即右侧为患侧,左侧为健侧)。 2. 良肢位是从治疗角度出发设计的临时性体位,为避免压疮、挛缩等并发症,应予定时体位变换(变换1次/1~2h)。 3. 仰卧位强化伸肌优势,健侧卧位强化患侧屈肌优势,患侧卧位强化患侧伸肌优势,因此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在医生指导下正确选择体位。 仰卧位 要点: 1. 床铺尽量平整; 2. 头固定于枕头上,避免过伸、过屈和侧屈,面部朝向患侧; 3. 患侧上肢:患肩下垫一小枕,使与健肩同高;患侧上肢向外固定在枕头上,和躯干呈90°角或大于90°;肘、腕尽量伸直;手心向上,手指伸展、分开; 4. 患侧下肢:患臀至大腿外下侧放置楔形枕头,防止下肢外旋;膝关节垫起微屈并向内;踝处中立位,即足尖向上;

常见错误: 头向健侧,患肩过高,下肢垫枕未成楔形手握毛巾卷,放在肚子上足尖转向外侧健侧卧位(偏瘫侧在上)

要点: 1. 床铺尽量平整; 2. 头固定于枕头上,避免向后扭转; 3. 背后放一枕头,使身体放松; 4. 躯干略前倾; 5. 患侧上肢:向前平伸,放在胸前的枕头上,和躯干呈90~130°角,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避免腕及手悬空; 6. 患侧下肢:髋、膝关节自然弯曲,放在身前似踏出一步远的枕头上,踝关节尽量保持在中立位,避免足悬空; 7. 健侧上肢:自然放置; 8. 健侧下肢:髋关节伸直,膝关节自然微屈; 常见错误:

四肢骨折功能锻炼方法

上肢骨骨折手术临床康复的临床体会 1锁骨骨折的康复 患者受伤后,对骨折行妥善固定,保持功能位置,整复固定后行患侧部位远端及对侧健康肢体有计划活动,从手指、手掌、手腕前臂到肘关节,按照这个顺序由远向近,活动次数由少逐渐增多练习。姿势挺胸提肩,肩关节外展后伸,如挺胸双手交插动作。增加活动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可以带动患处肌肉血管收缩、舒张、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并发症。先在医生护士指导下被动活动,逐渐形成主动训练,训练中手法轻柔,力度适中。正常肩关节姿位:外展50。,前屈20。,外旋25。,肩前屈、肩关节环转活动、两臂作划船动作等,关节功能如不能得到充分恢复,则必须保证其最有效的起码的活动范围。即以关节的功能位为中心,扩大活动范围。如果锁骨骨折伴合并伤不能立即整复的情况下,只能平卧保持复位和固定,在指导早期功能锻炼时,禁忌作肩前屈、内收等动作。定期机能评价,为下步活动调整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2肩胛骨骨折的康复 一般情况下提倡早日伤肢功能锻炼。在使用颈腕带或三角巾悬吊固定伤肢2~3周内进行伤肢远端手指抓握.手腕旋转端杯子、端碗、拿筷子.肘关节前屈等活动,配合按摩,恢复肌肉张力,协调肌肉间支能力配。固定2~3周后进行肩关节主动活动,首先由患者自己掌握,一般开始不过分活动,双手叉腰外展、前屈、后伸、内收、双手放下来。避免急于求成,过分牵拉肌肉,又防止放任自流,一味轻视功能锻炼,注意心理寻视。按照正确指导方式循序渐进,每天指导、检查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方案。 3肱骨上端骨折的康复 首先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功能锻炼的作用和意义,在思想上认识,在行动上合作。早期:一般在伤后2周内,此时损伤部位肿胀消退,骨痂尚未形成,锻炼方式主要限于肢体原位不动,自主的肌肉收缩和舒张,练习握拳、伸指及腕、肘关节活动,练习次数由少到多,频率由慢到快,主要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体力而定。手术病人术后在伤肢无痛苦的情况下,即可开始伤肢未固定部位功能锻炼。中期:骨折后3~4周,损伤反应消失,骨痂逐步生长成熟,开始

(完整版)股骨颈骨折术后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计划

股骨颈骨折术后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计划股骨颈手术后应注意将患肢放于外展微屈髋位,可用枕头垫于腿下,以抬高 患肢,预防肿胀。早期组织存在较为明显的炎性反应,且骨折易移位,故以静力练习(关节不活动,保持某一姿势直至肌肉疲劳)为主。练习中应绝对避免髋内收动作(交叉腿等)。平卧时双腿之间垫枕头,使双腿不能并拢。不得向患侧翻身。向健侧翻身时应保护患腿,使其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保持髋稍外展位。侧卧后双腿之间垫高枕头,使患腿保持髋稍外展位。 一、术后0~1周 1、麻醉消退后立即开始活动足趾及踝关节,尽早开始踝泵练习:5分钟/组,1组/小时。 2、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等长收缩练习:大于300次/日,应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 3、术后3天开始CPM练习,由医务人员指导完成,30分钟/次,2次/日,练习后即刻冰敷30分(角度在无或微痛情况下逐渐增大)。整个运动过程中保持髋稍外展位。 二、术后2~4周 1、继续前述练习并逐渐增加强度。 2、直腿抬高练习:10~20次/组,1~2组/日。 3、后抬腿练习:30次/组,4~6组连续,组间休息30秒,1~2次/日。 4、俯卧位勾腿练习:10次/组,10~15秒/次,每次间隔5秒,4~6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 5、抗阻伸膝练习:10次/组,10~15秒/次,每次间隔5秒,4~6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 6、主动髋屈伸练习(在无或微痛及骨折稳定的前提下):坐位,足不离开床面。缓慢、用力,最大限度屈膝屈髋,保持10秒后缓慢伸直。10~20次/组,1~2组/日。 三、术后5周~3个月 1、负重及平衡练习:必须经过X线检查,在骨折愈合程度允许情况的前提下进行。随骨折愈合的牢靠程度,负重由1/4体重→1/3体重→1/2体重→2/3体重→4/5体重→100%体重逐渐过渡。可在平板称上让患腿负重,以明确部分体重负重的感觉。逐渐可达到患侧单腿完全负重站立。5分钟/次,2次/日。 2、坐位抱腿:必须在骨折愈合程度允许的前提下进行。5~10分钟/次,1~2次/日。 3、有条件可以开始固定自行车练习,轻负荷至大负荷,并逐渐减低座位的高度。20~30分钟/次,2次/日。

四肢骨折功能锻炼方法

上肢骨骨折手术临床康复的临床体会1锁骨骨折的康复 患者受伤后,对骨折行妥善固定,保持功能位置,整复固定后行患侧部位远端及对侧健康肢体有计划活动,从手指、手掌、手腕前臂到肘关节,按照这个顺序由远向近,活动次数由少逐渐增多练习。姿势挺胸提肩,肩关节外展后伸,如挺胸双手交插动作。增加活动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可以带动患处肌肉血管收缩、舒张、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并发症。先在医生护士指导下被动活动,逐渐形成主动训练,训练中手法轻柔,力度适中。正常肩关节姿位:外展50。,前屈20。,外旋25。,肩前屈、肩关节环转活动、两臂作划船动作等,关节功能如不能得到充分恢复,则必须保证其最有效的起码的活动范围。即以关节的功能位为中心,扩大活动范围。如果锁骨骨折伴合并伤不能立即整复的情况下,只能平卧保持复位和固定,在指导早期功能锻炼时,禁忌作肩前屈、内收等动作。定期机能评价,为下步活动调整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2肩胛骨骨折的康复一般情况下提倡早日伤肢功能锻炼。在使用颈腕带或三角巾悬吊固定伤肢2?3周内进行伤肢远端手指抓握.手腕旋转端杯子、端碗、拿筷子.肘关节前屈等活动,配合按摩,恢复肌肉张力,协调肌肉间支能力配。固定2?3周后进 行肩关节主动活动,首先由患者自己掌握,一般开始不过分活动,双手叉腰外展、前屈、后伸、内收、双手放下来。避免急于求成,过分牵拉肌肉,又防止放任自流,一味轻视功能锻炼,注意心理寻视。按照正确指导方式循序渐进,每天指导、检查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方案。 3肱骨上端骨折的康复 首先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功能锻炼的作用和意义,在思想上认识,在行动上合作。早期:一般在伤后 2 周内,此时损伤部位肿胀消退,骨痂尚未形成,锻炼方式主要限于肢体原位不动,自主的肌肉收缩和舒张,练习握拳、伸指及腕、肘关节活动,练习次数由少到多,频率由慢到快,主要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体力而定。手术病人术后在伤肢无痛苦的情况下,即可开始伤肢未固定部位功能锻炼。中期:骨折后3?4周,损伤反应消失,骨痂逐步生长成熟,开始练习肩部前屈、后伸。伴外

功能位的摆放

良肢位是指良好的肢体体位,与传统功能位不同,其目的是对抗偏瘫的异常姿势,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位。是早期抗痉挛的重要措施之一。这种良肢位(又称抗痉挛体位)能预防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痉挛模式,是预防以后出现病理性运动模式的方法之一。 良肢位摆放原则:上肢伸展位预防上肢屈肌痉挛、下肢屈曲位预防下肢伸肌的痉挛。 (1)仰卧位:头部:枕合适高度枕头,保证颈部舒适且不能过度屈曲,防止对称性颈反射出现而使上肢屈肌张力、下肢伸肌张力增高。 患侧上肢:肩关节:在肩胛后方放一薄垫,纠正肩胛内旋内收,肩稍外旋,肘关节:下垫浴巾,保持伸肘位置。伸肘腕,腕关节:下垫浴巾,使腕关节处于背伸位。手握柔软毛巾卷手指伸展,防止手指屈曲痉挛。 患侧下肢:髋关节:坐骨结节下垫浴巾或棉枕,防止压疮。下肢呈膝、髋自然屈曲;踝关节保持背屈。膝关节:下垫圆枕或浴巾卷,使患者处于屈髋屈膝位抑制下肢伸肌痉挛。患肢外侧:垫浴巾,防止髋关节外旋。患脚下用柔软且温度适宜的浴巾或棉枕将踝关节维持到零度位,防止内翻跖屈。注意:此体位是患者最愿意采取的体位,因为支撑面积大,有安全感,但容易诱发对称性颈反射,所以不建议长时间取此位。 (2)患侧卧位:背部:垫大枕头,身体稍向后倾,防止压迫患侧而使血液循环受阻。头部:下枕合适高度的枕头。患侧上肢:肩关节:外

展90度,下垫浴巾,上提肩胛骨。肘关节:下垫浴巾,保持伸肘。腕关节:下垫浴巾,使腕关节维持背伸位,手握柔软毛巾卷。患侧下肢:屈髋屈膝位。脚下用浴巾维持至中立位。健侧下垫枕头,以患者舒适为准。 注意:此体位是建议采用的体位,对患侧的感觉输入有好处,且健侧可自由活动。建议尽量多的采用此位,但要密切观察患侧指甲颜色的变化,如见颜色变紫应立即变换体位。 (3)健侧卧位:头:下垫合适枕头。患侧上肢:屈肩90度,伸肘,中立位。整个上肢用大枕头垫起,手握浴巾卷置于枕头上,是腕背伸。患侧下肢:屈髋屈膝,整个下肢用大枕头垫起,脚下垫浴巾维持踝关节零度位。 注意:该体位是患者最不愿采取的体位,不能解放健侧肢体进行活动。 (4)半坐卧位:保持患者躯干的端正,可用大枕垫于身后,使髋关节屈曲90°,将双上肢放于移动小桌上,防止躯干后仰,肘及前臂下方垫枕,防止肘部受压。尽量不采取半卧位,仅在卧床患者进食、排泄等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

良姿位摆放

良姿位摆放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良姿位摆放一、目的: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保护关节;早期诱发分离运动;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二、适应症:偏瘫患者软瘫期 三、禁忌症:偏瘫合并有其他部位骨折时选择使用 四、评估: 1、患者评估 (1)、全身情况:目前病情、意识状态、自理能力、配合程度。 (2)、局部情况:有无骨折、偏瘫侧肢体皮肤感觉情况 (3)、心理状态:对操作的认识和配合程度。 2、环境评估病床处于刹车状态,不易滑动。 五、操作准备: 1、环境准备病床处于刹车状态,不易滑动。 2、物品准备枕头4-5个。 3、护士准备仪表整洁、洗手、站于患侧。 4、患者准备向患者讲解正确肢体摆放的目的以及患者的配合要点。 六、要点: 1、枕头长度以40-60cm为宜。 2、枕头要弹性适度,具有保暖性。 3、协助患者翻身变换卧姿,随时观察患者意识、呼吸以及皮肤压疮的变化。 七、操作程序: 仰卧位

1、协助患者平卧。 2、患者头部垫薄枕,患侧肩胛和上肢下垫一长枕,前臂旋后,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展位,整个上肢平放于枕头上;患侧髋下、臀部、大腿外侧放垫枕,防止下肢外展、外旋,膝下稍垫起,保持伸展微屈。 要点: (1)该体位尽量少用,易引起压疮。 (2)该体位患者易受紧张性颈反射的影响,激发异常反射活动,强化患者上肢的屈肌痉挛和下肢的伸肌痉挛。 健侧卧位 3、协助患者取健侧在下,患侧在上的卧位。 4、患者头部垫枕,患侧上肢伸展位,使患侧肩胛骨向前向外伸,前臂旋前,手指伸展,掌心向下;患侧下肢取轻度屈曲位,放于长枕上,踝关节不能内翻悬在枕头边缘,防止足内翻下垂。 患侧卧位: 5、协助患者取患侧在下,健侧在上的卧位。 6、患者头部垫枕,患侧上肢外展前伸旋后,患肩向前拉出,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 展,掌心向上;患侧下肢取轻度屈曲位放在床上,健腿屈髋屈膝向前放于长枕上,健侧上肢放松,放在胸后的枕头上或躯干上。 要点: (1)该体位是最重要的体位,是偏瘫患者的首选体位。 (2)患者可通过自身体重对患侧肢体的挤压,刺激患侧的本体感受器,强化感觉输入,抑制患侧肢体的痉挛模式。

各类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位的摆放

各类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位的摆放1.股骨颈骨折: 相关因素: ①骨折整复后,要求病人被动体位,且时间较长、 ②老年病人耐受力差。 护理措施如下: (1)老年病人因皮下脂肪较薄,长时间以同一姿势卧床难免不适,因此应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干燥,硬板床上褥子医学教育网应厚些,经常按摩受压部位,同时可协助病人适当半坐位,避免时间过长,以减轻不适。 (2)抬高患肢,以利消肿止痛。 (3)病人应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内收型骨折外展20°~30°;外展型骨折外展15°左右即可),忌侧卧、盘腿、内收、外旋,以防鳞纹钉移位,造成不良后果. (4)必要时穿丁字鞋,两腿之间放一枕头,以防患肢外旋、内收。 (5)可向病人讲解股骨颈的生理解剖位置,说明保持正确体位的重要性和非正确体位会出现的不良后果,以取得病人积极合作。 2.股骨干骨折. 悬吊牵引法:用于4-5岁以内儿童。将二下肢用皮肤牵引向上悬吊,重量约1-2公斤, 要保持臀部离开床面,利用体重作对抗牵引。3~4周经X线照片有骨痂形成后,去掉牵引,开始在床上活动患肢,5-6周后负重。对儿童股骨干骨折要求对线良好,对位要求达功复位即可,不强求解剖复位。如成角不超过10°重叠不超过2厘米,以后功能一般不受影响。在牵引时,除保持臀部离开床面外,并应注意观察足部的血液循环及包扎的松紧程度,及时调整,以防足趾缺血坏死。 动滑车皮肤牵引法:(罗索氏Russell牵引法):适用于5岁至12岁儿童。在膝下放 软枕使膝部屈曲,用宽布带在腘部向上牵引,同时小腿行皮肤牵引,使两个方向的合力与股骨干纵轴成一直线,合力的牵引力为牵引重力的二倍。有时亦可将患肢放在托马氏夹板及Pearson氏连接架上,进行滑动牵引。牵引前可行手法复位,或利用牵引复位。 平衡牵引法:用于青少年及成人股骨干骨折。在胫骨结节处穿针,如有伤口可在股骨髁 部穿针(克氏针或斯氏针)。患肢安放在托马氏夹架上,作平衡牵引,有复位及固定两种作用。可先手法复位小夹板维持,然后,用维持重量持续牵引(维持重量为体重1/2),或直接用牵引复位(复位重量为体重1/7)复位后改为维持重量。根据骨折移位情况决定肢体位置:上1/3骨折应屈髋40- 50°,外展约20°,适当屈曲膝关节;中1/3骨折屈髋屈膝约20°,并按成角情况调整外展角度;下1/3骨折时,膝部屈曲约60-80°,以便腓肠肌松弛,纠正远侧骨端向后移位。牵引后24-48小时要进行床边X线照片,了解骨折对位情况,同时每日多次测量骨端肢体长度,并加以记录,以资参考。要根据X线照片及测量情况,及

骨折病人术后功能锻炼的健康指导

骨折病人术后功能锻炼的 健康指导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骨折病人术后功能锻炼的健康指导 功能锻炼是治疗骨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骨折康复中的一项很重要的措施。功能锻炼的目的是在不影响固定的前提下,尽快恢复患肢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防止发生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肌腱挛缩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1]。 骨折病人术后的功能锻炼分3个阶段:骨折早期、骨折中期和骨折后期。 1 骨折早期功能锻炼 骨折早期指术后1~2周内。 临床特征:患肢局部肿胀、疼痛、肌肉痉挛、血液回流差,骨折处不稳定,容易发生再移位。 功能锻炼的目的: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有利于消肿,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功能锻炼要点 抬高患肢以消除肿胀 患肢肌肉做舒缩运动 例如,前臂骨折时可做轻微的握拳及手指伸屈活动,上臂仅做肌肉舒缩运动,而腕、肘关节不活动。如股骨骨折,可做股四头肌舒缩运动。督促指导并检查病人每日多次进行肌肉的收缩锻炼,每次大约20分钟。 身体其它各关节均进行正常的功能锻炼 通过早期的功能锻炼,促进肢体的静脉及淋巴回流,消除肿胀,减少肌肉之间的粘连,延缓肌肉的萎缩,给骨折部位造成一定的生理压力,促进骨折的愈合。 2 骨折中期功能锻炼 骨折中期指术后3~6周起到8 ~ 10周这段时期。 临床特征:软组织创伤已基本愈合,局部疼痛逐渐消失,骨折端已纤维连接并逐渐形成骨痂,骨折部位日趋稳定,但肢体肌肉逐渐萎缩,肌力明显减弱,关节内有粘连。 功能锻炼的目的: 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 功能锻炼的要点 继续进行患肢肌肉的舒缩运动 指导并帮助病人逐步活动骨折部位的远近端关节动作应缓慢,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如接近临床愈合时应增加活动次数,加大运动幅度和力量。例如,股骨骨折可进行撑臂提臀,屈曲髋、膝关节活动。但此时骨折尚不牢固,无论是主动用力屈曲关节或者有人帮助被动屈曲关节,都应慎重,严防再次骨折。 通过活动,可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运动能保持关节软骨面生理功能的基本因素,反之,关节长期固定就会引起僵直、疼痛。因为关节软骨的营养靠滑膜液运送,并需要在正常压力才能吸收,如果关节不活动或活动范围小,滑膜液达不到全部关节面,得不到滑膜液和营养的关节面就会发生退行性改变[2]。所以,要尽量使关节能有最大幅度的活动范围。 3 骨折后期功能锻炼 骨折后期指骨折临床愈合后。 临床特征: 永久性骨痂形成,恢复骨之原形,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功能锻炼的目的: 恢复肌力和关节的活动度,主要以抗阻力为主。 功能锻炼的要点 上肢提重物,下肢踢沙袋,也可配合蹬车、划船等各种锻炼方法。 对不同关节主动锻炼的活动范围有所不同。例如,髋关节除了练习伸、屈以外,还要

人体骨关节活动范围及功能位标准

人体关节正常活动范围 上肢关节活动范围 I.肩关节 1.肩关节中立位为: 上臂自然下垂紧靠胸壁屈肘90o且前臂指向前。 2.肩关节功能位为: 上臂外展60o-90o而前屈30o-45o且外旋15o-20o。 3.正常活动范围:前屈 70o-90o 前屈上举 150o-170o 后伸 40o 外展 80o-90o 外展上举 180o 内收 20o-40o 内旋 45o-70o 外旋 45o-60o 水平位内旋 70o 水平位外旋 70o 水平位前屈 135o 水平位后伸 40o-50o 上举 160o-180o《研究生教材》170o-180o《实用骨科学》

II.肘关节 1.肘关节中立位为: 伸直 0o 2.肘关节功能位为: 肘关节屈曲80o-90o而前臂在旋前与旋后的中立位<左侧略旋后而右侧略旋前。如两侧同时强直则应使一侧半屈曲约50o> 3.正常活动范围:屈曲 135o-150o 伸直 0o 后伸或过伸 5o-10o III.尺桡关节尺桡关节正常活动范围:旋前、旋后皆 80o-90o IV.腕关节 1.腕关节中立位为: 通常以第三掌骨与前臂纵轴成一直线伸直0o 2.腕关节功能位为: 腕关节背屈约30o而尺偏5o-10o <示指与前臂纵轴呈一直线>如执笔状 3.正常活动范围:背屈 35o-60o 掌屈 50o-60o 强力背屈90o 强力掌屈90o 尺偏 30o-40o 桡偏 25o-30o

V.手 1.手中立位为: 手指各节完全伸直0o 2.手功能位为: 拇指的功能位就是它的对掌位<拇指指腹与余指指腹对合> 而余指的功能位即与拇指成对掌位的位置。 手的休息位:即休息时所处的自然静止的姿势<腕背屈10o-15o,示指至小指呈半握拳状,拇指部分外展且拇指尖接近示指远节指间关节> 手的功能位:该体位使手能根据不同需要迅速作出不同的动作并发挥其功能<腕背屈20o-35o,拇指外展并对掌,余指微分开,掌指关节及近节指间关节半屈曲,而远节指间关节微屈曲—相当于握小球的体 位> 3.正常活动范围: 1>掌指关节<除拇指外> 掌屈 60o-90o《研究生教材》90o《实用骨科学》 伸直 0o 过伸或背屈 20o《研究生教材》30o《实用骨科学》 2>近节指间关节 掌屈 90o 伸直 0o 3>远节指间关节 掌屈 60o-90o《研究生教材》60o《实用骨科学》 伸直 0o 4>拇指掌指关节 外展 40o 内收 45o

偏瘫患者的良肢位的摆放

偏瘫患者的良肢位摆放 (一)良肢位摆放 1:良肢位:正确的卧位姿势在康复医学中称为良肢位。 2:良肢位摆放是基本康复手段的一种。它是为了保持肢体的良好功 能而将其摆放在一种位置或保持一种姿势。 3:进行良肢位摆放是因为不正确的卧位姿势可以诱发加重痉挛,进 而引发关节挛缩,导致患者严重的功能障碍。 4:偏瘫后常见的异常姿态:(上肢表现的是典型的屈肌模式,下肢表现的是典型的伸肌模式) (1)上肢可出现的典型姿势是: 肩部下沉 肩关节外展、内旋 前臂旋前或旋后腕 关节掌屈 手指屈曲,拇指内收屈曲 肩手综合征 (2)下肢可出现的典型姿势是: 患侧骨盆上抬且向后方旋转下肢外旋; 髋膝关节伸展; 踝关节趾屈、内翻,足尖着地。 (3)站立位的异常姿势: 头向患侧屈曲,面部转向健侧;

躯干向患侧弯曲且向后方旋转; 肩下沉后缩,肩关节内收、内旋; 肘关节屈曲于胸腹前,前臂旋前; 垂腕、手指屈曲呈握拳状。 5:良肢位摆放的目的: ● 预防关节挛缩、畸形 ● 预防压疮 ● 使患者感觉舒适 ● 为进一步康复训练创造条件 6:正确的良肢位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模式的出现,保护肩关节以 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的治疗性体位。 7: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的开始时间:早期介入。因为肢体功能在脑卒中后 3 个月内恢复最快,在神经功能恢复的高峰期给予强化训练,即在入院急性期在治疗的同时进行良肢位的摆放并坚持全过程。 8:良肢位摆放得常用方法: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 (二)偏瘫患者的良肢位摆放 1:偏瘫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弛缓期、痉挛期、相对恢复期。 2:在弛缓期的良肢位摆放方法 (1)仰卧位方法:①患者头下垫枕,头稍偏向健侧,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当,不宜过高,胸椎不得出现屈曲。

骨折术后饮食及功能康复训练

骨折后吃什么好 早期( 1—2周) :受伤部位瘀血肿胀,经络不通,气血阻滞,此期治疗以活血化瘀,行气消散为主。中医认为,“瘀不去则骨不能生”、“瘀去新骨生”。可见,消肿散瘀为骨折愈合之首要。饮食原则上以清淡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热、油腻,尤不可过早食用肥腻滋补之品,如骨头汤、肥鸡、炖水鱼等,否则瘀血积滞,难以消散,会拖延病程,使骨痂生长迟缓,影响日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在此阶段,食疗可用三七10克,当归10克,肉鸽1只,共炖熟烂,汤肉并进,每日1次,连续7—10天。 骨折患者可能需要补充锌、铁、锰等微量元素。 这几种微量元素,有的参与组成人体代谢活动中的酶;有的是合成骨胶原和肌红蛋白的原料。经测定,骨折后病人体内这种微量元素的血清浓度均明显下降。因此,设想在骨折早期适当补充,可能有利于愈合。动物肝脏、海产品、黄豆、葵花子、蘑菇中含锌较多;动物肝脏、鸡蛋、豆类、绿叶蔬菜、小麦、面包中含铁较多;麦片、芥菜、蛋黄、乳酪中含锰较多。 中期( 2- 4周) :瘀肿大部分吸收,此期治疗以和营止痛、祛瘀生新、接骨续筋为主。饮食上由清淡转为补充高营养,以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谱上加以骨头汤、田七煲鸡、动物肝脏之类,以补给更多的维生素A、D、钙及蛋白质。食疗可用当归10克,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新鲜猪排或牛排骨250克,炖煮1小时以上,汤肉共进,连用2周。 后期( 5周以上) :受伤5周以后,骨折部瘀肿基本吸收,已经开始有骨痂生长,此为骨折后期。治疗宜补,通过补益肝肾、气血,以促进更牢固的骨痂生成,以及舒筋活络,使骨折部的邻近关节能自由灵活运动,恢复往日的功能。饮食上可以解除禁忌,食谱可再配以老母鸡汤、猪骨汤、羊骨汤、炖水鱼等,能饮酒者可选用际全消炎正骨酒、鸡血藤酒、虎骨木瓜酒等。食疗可用枸杞子10克,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苡米50克。将骨碎补与续断先煎去渣,再加入另2味同煮粥进食。每日1次, 7天为1疗程,每1疗程后间隔3—5天,共用3—4个疗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