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凯里名师课堂观后心得

凯里名师课堂观后心得

凯里名师课堂观后心得
凯里名师课堂观后心得

唤醒沉睡的灵魂

——朱震国《星期一早晨的奇迹》凯里名师课堂观感

(早早呈现标题:星期一早晨的奇迹)

师:早上好!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叫——(学生齐读课题)重音落在哪个词上?

生:奇迹。

师:对,请大声地再读一遍。

好的,声音响亮。现在请同学们也这样大声地各自散读一遍课文。读完后,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奇迹为什么会发生在星期一的早晨?好,请各位同学大声地散读课文。开始——

(学生散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接下来该回答问题了:奇迹发生在星期一的早晨,你说大概会是什么原因呢?

生:大概星期一是新一周的第一天吧。

师:我们同学星期一到学校上课心情怎么样?

生:我个人的意见:我非常伤心。(笑声)因为放了两天假,然后要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当中,不由得非常伤心。(笑声)

师:那你说大人们去上班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可能也会有点不愿意吧。

师:我给你改一个词,你说是“伤心”,用“灰暗”好不好?

生:同意。(笑声)

师:同学们,星期一的早晨,人们的心情有点灰暗。那么,在这个灰暗的星期一早晨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哪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课文的前三个小节?哪位自告奋勇?

(一男生举手,朗读课文)

师:你的勇气我很赞赏。(对一学生)你认为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很有感情。

师:是的,我也有同感,但我还是觉得似乎有些压抑了,你说呢?

生:那是因为这篇文章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

师:哦,文字本身是压抑的!嗯,很有道理。

刚才我们同学说了,星期一早晨的心情本来就带着灰暗,这会儿又从文字中读出了压抑的感觉,能不能请同学告诉我,课文的前三节文字中,你认为哪一个句子,哪一个词语,哪一个细节,使你感到心里不舒服,产生了压抑?

(学生纷纷例举回答)

师:同学们可真是火眼金睛啊!从短短的三小节文字中居然找到了这么多压抑:在车窗外看到了枯干的树枝和溅满了泥水的来往车辆,车厢里看到的是“笨重如牛”的乘客,还听到了“单调乏味的引擎声”,体会到了一种“窒息燥热”的感觉,不是因为气温热,而是因为心里的冷漠。窗外的风景很美,但是乘客们宁

可看报纸也不看一眼窗外。这里有个问题,是“泥水”,不是“盐水”,大家改过来。从文章里,你能否看出乘客们看报纸还有一个什么原因?

生(甲):还有一个原因是为了躲避邻座的目光。

生(乙):不想跟别人……搭话。

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

生:“这是芝加哥人坐车来往时的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师:哦,对了,同学们,规矩,“规矩”是什么意思呢?

生:必须要遵守的、不成文的规则。

生:没有什么地方规定过,也没有什么人宣布过,但是大家就这么做了,不能违背的。

师:如果违背了会怎么样呢?

生:那就会被人笑话,当作另类。

师:好的,于是这些乘客们为了不破坏“规矩”,他们是怎么做的?

生:“把自己藏在报纸的背后!”

师:同学们,一张薄薄的报纸起到了什么作用?文本上怎么写的?

生:他们用报纸造出了“天涯”!

师:“天涯”是多远的距离?

生:无法计算的远距离!

师:是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星期一的早晨,各位同学,按你的感觉.你觉得用哪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比较恰当?

(众学生纷纷:郁闷、无聊、没有生气、没劲、讨厌、死气沉沉……)师:是啊,这样的一个星期一早晨谁也不会喜欢,连文章的作者他也不喜欢。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的最后三小节散读一下,开始——课文的倒数第三节,我把它改了一下,请大家看看,感觉是不是有些不同?

(课件:原句:我听到了欢笑。一种在151号车上从未听到过的温暖悦耳的欢笑。改句:151号车上传出了一阵热闹的笑声。)

(学生讨论、比较)

师(归纳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①改句是客观地陈述,原句是主观地描述,说话人的立场角度不一样;②“热闹”是听觉感受,“温暖”则是心理感受,感觉的部位不一样:③“从未听到过”这五个字强调了一种由衷的喜悦。所以,还是原句的写法要好得多。

师:如果说课文的前三小节是压抑的,那么现在请大家告诉我:刚才你从课文最后三小节这些文字中读到了一些什么感觉?

(众学生纷纷:愉快的、欢乐的、开心的、起死回生、心情开朗的……】师:原先是压抑的,现在得到了释放,有了欢笑和温暖的感觉。

你能不能在倒数第二节里边找到说明课文中的那位“我”和先前开头时候的感觉已经完全不一样之处,而发生了180度的改变,你能发现找到这些地方吗?

生:他观察到别的车上的乘客像雕像一样毫无生气,对“我那辆车”充满了自豪。

师:这句话应该怎么读?重音落在哪里?

生:重音落在“我”字上。

师:大家一起读!

(学生齐读)

生:他还和邻座说再见,微笑着目送“我那辆车”,真是好得“不能再好了”!

师:“好得不能再好。”请问他的这番好心情会给他的这一天,会给他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呢?我们同学替他想一想,可以吗?

生:上班心情好,留给老板印象好。

生:他还会对同事微笑,和他们打招呼。

师:把这种欢乐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心情都愉快起来。

生:我引用广告语——“心情好,一切都好。”

师:这话真好。(笑声)

生:好的心情、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会给他的事业带来飞跃。

生:还能教会他怎样与人相处,他以后每天乘车都会带动其他人……欢乐蹦蹦跳。(笑声)

师:真是好得不能再好了!

同学们,从课文前三节到最后三节,这其中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我们只有用哪一个词才能表明我们对它的感觉?

生:奇迹。

师:对,奇迹!只有“奇迹”这个词才能形容,才能表明我们对它的感觉。但是,似乎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知道这个奇迹是怎么发生的?谁能告诉我吗?

生:是在司机的命令下才发生的。司机命令他们放下报纸和邻座打招呼。

师:怎么打招呼?

生:“早上好,邻座!”

师:你是说,这整个奇迹的发生就因为这五个字、一句话吗?同学们,回答有错没错?

生:没错。

师:是的,回答没错。但这五个字一句话怎么会具有这样的魔力呢?这些乘客中间有哈利·波特吗?(笑声)请同学们共同来商讨一下,“早上好,邻座”这句话究竟具有怎

样的奥秘?(学生分组讨论)

师:我从许多同学的眼睛里看到了神奇的目光,相信一定能解开星期一早晨这个奇迹的奥秘。哪位同学先来说一下,“早上好,邻座”这句话为什么会那样神奇?

生:他们本来都是陌生人,就因为这句话,他们都变得不陌生了。

师:隔阂就这样容易地被打破了。

生:其实他们心里也有这个想法,只不过碍于不成文的规矩。司机一下命令,正好给了他们一个理由可以说出他们想说的话。

生:乘客之间有交流的障碍,其实这种障碍就像一层薄膜,稍一打破,路障就清除了。

师:说得好。原本不成文的、约束力很强的规矩其实就如同一层薄膜,一捅就破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块特别柔软的地方,有人说那叫“存放爱的地方”。但很多时候,人们往往羞于表达这种情感,因为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不成文的规矩”在束缚着我们。司机的那句话,打破了不合理的规矩,冲破了心理上的束缚,赢得了大家强烈的共鸣,奇迹就是这样地发生了。

啊,奇迹原来很简单!那么,那些乘客们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他们是不是也觉得很简单呢?

生(合):不是,他们很腼腆,声音也很轻。

师:噢,声音“很轻微”,表情上还“有点腼腆”。那么,请大家也学着轻微

地、腼腆地,但却是整齐一致地互相说一声“早上好,邻座”。开始——

(学生边笑边与邻座打招呼)

师:对了,车上的乘客就是这样像中学生一样地说出了这句话,但他们都是大人了。怎么也会“整齐一致地”来说一句话呢?他们为什么要“整齐一致地”说呢?

生:他们本来很害怕,大家一起说,可以壮壮胆。

师:说到底,他们怕什么?

生:怕别人嘲笑。

师:是啊,“规矩”对人的心理约束太大了!如果形成一种环境和氛围,就会

使更多的人自然地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生活中就会多一份

生(合):温暖和美好。

师:说得好!文章作者写得好,我们同学对文章的感受更好!

只是,课文接着下去的话我就不很同意,或者说,很不理解了:我们刚才说了,我们的这一份感觉能表达出来很不容易,但作者却说,我们表露的只是一种“寻

常的礼貌之情”!“很不容易表达”的怎么会是“寻常的感情”呢?这话说不通!你们说,对不对?同意我的请举手!——怎么,没有一个同意我?请你们说说,我错

在哪里了?为什么这种礼貌的情感只是寻常的,而不是不同寻常很了不起的?

生:我觉得这种问好在中学生之间很正常,大人们就会觉得有束缚,不能突破,所以是“不寻常”了。

师:那同学们,我们刚才上课前师生互相问好,你们觉得很不寻常吗?

生:没有,很正常。

师:是的,表达一份爱心,表示一种礼貌是一个人的为人之本,就像阳光、空气和水分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但又很普通寻常一样,这是我们的一种日常需要;

而一个缺少爱心缺乏礼貌的人那才是“不同寻常”的。谢谢同学们告诉了我一个“寻常”的人生道理:

但是,我还是有一点不理解:既然这样一种“寻常的礼貌之情”是我们每个

人的一种生命必需,没有它,生命就会黯淡无光,生活就会像在冬季,我们是那样

地需要它,可这样的一种情感为什么会“长期受抑”呢?受到压抑、受到抑制呢?这是什么道理呢?

生(甲):最主要不是他们彼此不认识,而是社会舆论,那些“规矩”压抑着他们。

生(乙):这种隔阂其实就像一张薄膜,能一捅就破的。

师:原本正常的感情长期受到压抑,人就会显出不正常——请大家在课文倒

数第4节里找出一个词来,说明车上的那些乘客原来已经是多么地不正常了。

生:“发疯。”

师:唔,“发疯”,但“发疯”是形容司机不是指乘客呀?

生:乘客认为是司机“发疯”,可司机是正常的。

师:哦,正常的司机被看作是发了疯,那只能说明乘客们已经在说胡话了!幸好,他们马上清醒过来,开始点头赞许了。

好,“路障已经清除了“‘我们起步了!”同学们,当消除了彼此间心理上的隔阂,互相有了心灵的沟通.你说,我们起步迈向的将会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旅途呢?

生:新的。

生:生机勃勃的。

生:奇迹般的。

生:温暖美好的。.

师:对,是充满关爱的美好的人生旅途!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世界,有时候你会觉得人们彼此之问很遥远,比如,你和爸爸他*的心真的贴得很近吗?你和老师,老师和你从来没有距离吗?你和你的好朋友彼此一直很坦诚吗?你们家和隔壁邻居互相都很了解吗?你每天进出校门口对门房的老伯伯或工友叔叔阿姨问候致意吗?你天天见到他,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从哪里来是什么地方的人吗?

是啊,同学们,多一点宽容,多一份微笑,多一声问候,美好的生活从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和交流沟通开始——这,就是星期一早晨奇迹的真谛!

现在,请听老师朗读课文最后五小节。

{课件:配乐、配画面,教师示范朗读}

师:今天我们这里也有不少陌生人,许多老师我们也还不认识,你们愿意跟老师们打声招呼吗一———

生:(面向台下,大声地):早上好,老师!

(场内师生热烈的掌声、笑声)

师:同学们,今天是星期六。祝贺你们刚才也创造了一个“星期一早晨的奇迹”!

“嘀嘀——”请同学们’全体起立!我们的汽车到站了,各位同学。各位老师,也祝愿大家都有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新的开端!

师:下课!

[点评]

今年4月20目,我在凯里州政府大礼堂“高效课堂观摩研讨会暨名师课堂教学交流会”上听了朱震国老师讲的《星期一早晨的奇迹》(人教社《初中语文读本》),听课的近千名教师反响奇好,我也觉得是一堂好课。返校后,我整理出来,以飨语文教学同行和广大读者。

这里写一点我个人的观感。

课由三个部分组成:一、奇迹为什么发生在星期一早晨?这一部分的教学意图是:让学生体验星期一早晨公共汽车乘车人压抑、郁闷的心情,以及产生这种心情的缘由。教法上的特点是:突出关键词语。二、从课文最后三个小节领悟车上乘客愉快、欢乐的心态,憾受“奇迹”的魅力。教法上的特点是:推敲关键句。三、奇迹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奇迹”所包孕的深层涵义,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真谛:多一点宽容,多一份微笑,多一声问候,美好的生活从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和沟通开始。最后是教师范读,巩固和升华教学效果。这是这堂课的逻辑结构。

这堂课最大的特点是:师生之间亲切的、无拘无柬地交谈。课自始至终都是在师生融洽的谈话中进行,给人的感觉是教师在“悄悄”地、“随意”地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赢得了充分的思考和活动的时间、空间,这对于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完全必要的。我们常说要改变教师的课堂形象和完成教师的角色转换,朱老师的实践给我们以启示:教师不仅是学生的长辈、引路人、知识传递者,更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和同志。在课堂上和生活中,师生之间人格是平等的,对话是民主的,相处是和睦的。这对于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增长、潜质的发挥、才能的培养具有深刻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朱老师亲和、儒雅的教学风格。他在各地借班上课,师生之间

的陌生、疏远是难免的。然而,经常是几分钟,或者稍多一点时间,学生一下子就缩短了同他的距离,愿意亲近他、听从他。这同朱老师的人格修养、文化底蕴、待人接物有内在的联系。他在课堂上具有非凡的亲和力,给学生的感觉老师是“可亲的”“有修养的”“值得尊敬的”。他的普通话是一流的(顺便说一句:他长期担任上海教育电视台特邀主持人),他的朗读非常动情,富有磁性,他的教态是人性的、亲和的,他的提问经常是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所有这一切就像磁石一样,经常把学生一下子吸引住.尔后是随心所欲地思考,尽其所能地发言、讨论,而且经常有会心的微笑,这课就像是游戏,是享受,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同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大不相同。

“活”出高贵的生“命”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

北京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王君

(执教地点凯里)

第一部分: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

师:刚才我们学完了一篇说明文《松鼠》,现在我们抓紧时间,学习一篇散文《老王》,大家还有信心吗?

生:有。

[投影展示]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读)

师:这是老王的状态。思考,哪一个词语最深刻的告诉了我们老王的生存状态?

生:活命。

师:为什么?

生:我们平常都拥有很多东西,而他就只靠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所以他生活很艰苦。

师:活命意味着艰苦。我们平时不是活命,是什么?

生:生活。

师:没错!我们是过日子,我们是生活。但是老王是──

生:生存。

师:对,生存状态上的生活。活命。什么是活命?这就是活命──

[投影展示]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他面如死灰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

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师:一个人以活命的状态走到生命的尽头就是这样的。来,你来朗读。注意那个很复杂的字“翳”是读“yì”。我给你配点乐,慢点,你先酝酿感情。

(师打开音乐。指示学生开始)

(二生诵读)

师:你的状态肯定不是“活命”,她的状态也肯定不是“活命”,因为你们都读笑了,你们还不理解文章啊。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活命”。

[投影展示]

“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是指北京解放后,即1956年起全国倡导的“公私合营”,要求把各个行业的人都组织起来,反对私营,反对单干。后来因为要彻底地反对所谓“阶级压迫”,不准“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三轮就被取缔了。那是中国的一段荒唐的历史。

(学生浏览)

师:我们先听一听老王自己的解说吧!现在你们就是老王。请把这段文字转换成老王的倾诉。讲给坐在他车上的杨绛听。动脑子,王老师帮你开头。唉!

[投影展示]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生:唉!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

师:他?

生:我!我脑袋慢,就进不去了,我感叹自己

师:他这样的倾诉对吗?

生:不对。

生:人老了,没用了。

师:好。请坐。谁在他的基础上,把语言组织得更好一些?唉!开始……

生: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啊,我脑袋太慢啦,就晚了一步,然后就进不去了。人老了,就没用啦!

师:你这个老王,精气神还挺足。不像老王,像小王。我很怀疑老王有没有你那样的精气神。再读,你来。

生:唉!唉!

师:这丫头很有创意啊。她做了创造性地提炼。她把所有文字都变成了“唉”。服!其实这段文字所蕴含的就是生命的无数个“唉”。这就是什么?活命啊!首先被社会抛弃。其次呢,比较第一段末尾,读一读,他的家庭状况如何。看看王老师大屏幕上的表达可以么?比较!

[投影展示]

改文: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原文:

有个哥哥,

死了,

有两个侄儿,

“没出息”,

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生:我觉得不如原文中写得好啊。

师:原文为什么好?

生:原文中想表达的就是他没有什么亲人。然而下面他直接阐述有一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有出息的侄儿。但是他说他有一个哥哥,有两个侄儿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他还有一点依靠。

师:你看书很不仔细,你还没有真正地读书,还没有进行比较仔细地比较。你来试试!

生:原文是“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有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了”,而大屏幕上是“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了”。

师:哪点不一样?

生:就是说,前一个显得平淡一些,而后面则更加强调“死了,没出息,就没有”。

师:好,强调!听出差距来了吗?词语换了顺序就起到了强调作用。他发现的玄妙你没有发现。他读书比你仔细。向他学习。来,我们配合一下。你现在是老王,我是杨绛,你慢一点儿啊,我们来对话。

师:老王啊,你老伴还好吗?

生:还好……

(众反对)

师:结合前后文想想。

生:哎,我没有老伴……

师:老王啊,你孩子都长大了吧?

生:哪有孩子啊……

师:哎哟,老王啊,你家里还有什么亲人呐?

生:唉,有个哥哥

师:哎呦,有哥哥真好啊。

生:可是死啦。

师:怎么就死了呢?那还有什么亲人吗?

生:还有两个侄儿。

师;那两个侄儿也能够经常走动走动帮衬帮衬你吧?

生:但是,没出息。

师:那还有其他可以照顾你的亲人吗?

生:就没有什么亲人了。

(生鼓掌)

师:孩子们,这就叫做“活命”啊!没有家庭。没有亲人。再读大屏幕上第一句,预备,齐!

[投影展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生读)

师:停!如果王老师只有一只眼,你们会同情我么?(环视大家。孩子们故意淘气,说不)

师:都不?唉,世道人心哟。王老师只有一只眼,你们不同情。那如果老王只有一只眼,周围的人是怎么样对他指指点点呢。我想起讨论过的小悦悦事件。鲁迅说中国人有很多……

生:看客!

师:对,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看客是如何对老王指指点点的。

[投影展示]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师:你,你来。我看你喜笑颜开的,挺会幸灾乐祸。你来说。

生:你这老光棍,太不老实了,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活该!

师:他把大家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活该!造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同学们,这就叫做,读!

生:活命。

师:好,我们继续读书。现在我是杨绛,你们都是老王啊。如果我是杨绛你们怎么回答我啊?

[投影展示]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老王啊,那个地方是不是就是你的家啊?

生:住那儿很多年了。

师:发现了问题没有?

生:发现了。

师:你说。

生:他没说他的家在那儿,那就是一个房子。家是一个有亲人有温暖的地方。但是他住的地方没有家庭的温暖。

师:好的。只有他的破败的小屋。没有家。这就是什么?读?

生:活命。

师:这就是活命的状态!再读大屏幕上的文字。预备齐!

[投影展示]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生读)

师:好多同学在wiki(我们的网络学习平台)上提问,为什么不准人拉三轮,现在很多城市还有人拉三轮呢。因为那个时候说拉三轮的是无产阶级,坐三轮的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不能够在劳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所以说,不准拉三轮。这就是那个有些荒唐的时代啊!这个句子中哪一个词语最心酸地写出了老王的活命状态?

生:只好。

师:只好!来,我们把这个句子读好。你来试试。

生: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师:你读得喜笑颜开啊。你家里苹果电脑就八台,你哪里就能体会到这一点。你家大奔驰就三个,当然不知道“活命”是什么状态。同学们,一起来,预备起!

生读: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师:同学们啊,老王生命当中除了这些“只”以外,可以说一无所有。读啊,每个“只”都要重读。他靠着活命的~

[投影展示]

?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 他只有一只眼

? 他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 他只说:我不吃。

……

(生读)

师:不能读成这个丫头刚才这样。太雄壮了,太有真气了,像每天都吃鱼肝油一样。老王一辈子可只吃了一回鱼肝油啊!(众笑)重来……他靠着活命的,预备齐!

(生再次动情读)

师:王老师一直以为啊,在现代汉语当中,最走投无路、最孤苦无依的一个汉字就是这个“只”字了。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别如选择,这就叫做什么──活命。那你现在再来读老王临死前的这段文字,不会再像刚才读那样边读边笑了吧!

[投影展示]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他面如死灰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

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师:大家先酝酿一下感情。音乐响起老师示意再开始读。慢点啊。这是他临死前的,是他活命状态的最集中表现。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预备,起!

(生读)

师:同学们,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不是像海燕那样处于飞翔的状态,而是杨绛笔下的老王这样的“活命”的状态。所以,有同学说这文章一看没什么可看的,太平淡了。这就是杨绛作品的典型的特色。

[投影展示]

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的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实则在经过了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生命最本真最炫目的华丽。

师:读她的文字我们只有沉入词语里,你才能够感受到平淡文字底下的、背后的、深藏着的一些东西。

[投影展示]

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里。

──南帆

师:其实刚才我们在分析老王的时候,用了一些文本细读的方法……

[投影展示]

文本细读方法小结

? 咬文嚼字

? 深情朗读

? 重现情景

? 发现空白

? 探究疑点

……

第二部分:感受杨绛的“活命”状态

师:老王有幸的是,他遇到了杨绛,杨绛,何许人也?读作者。

[投影展示]

杨绛,生于1911年

她是清华学者一代才女

他是《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夫人

他们夫妇

都是建国初期中国最有学问的高级知识分子

可悲的是

他们遭遇了中国最荒唐的年代──文革

在那些长夜漫漫的日子里

他们经受了非人的苦痛折磨

(生读)

师:这个女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美丽、最迷人的女子之一。你看,她不会对着拉三轮车的那位老人说“这老家伙”,她叫他什么,读出来!

[投影展示]

老王

(教生反复读)

师:当你听杨绛叫他“老王”的时候,你感觉出来杨绛心中什么样的情怀?

生:我感觉应该是亲切、博大的情怀。

师:博大,包容他,亲切,真好!你感觉呢?

生:我感觉就是街坊邻居,像一家人一样。

师:街坊邻居,就像一家人一样,是吧?你呢?

生:特别的亲切,特别地包容。

师:对。当你们叫我“老王”的时候,老师也会感觉到亲切温暖呢。杨绛这一代才女对活命的老王,很温暖很亲切。但是,还有其他的复杂情怀。看,文章的开头。

[投影展示]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师:我们说,杨绛的文字,特别简洁,但是这个文字好像特别不简洁。读,我常坐老王的三轮,预备,起!

生读: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师:这段话中哪几个字完全可以不要?

生:他蹬,我坐。

师:对。你说杨绛她怎么了,她惜墨如金,为什么还要写个“他蹬,我坐”?这难道还需要说么?你从“他蹬,我坐”当中感觉到了什么?

生:感觉是对老王的一种感谢之情。

师:他拉着我,他在使劲儿,很劳累不是?很感激你,请坐。有没有其他的感觉。他蹬着,我坐着。

生:我感觉好像每次就杨绛一人坐老王的车。而且一个“蹬”字,就显出老王特别费劲。

师:独特!还有其他的感觉么?他蹬,我坐,我坐在高处,他在下边蹬,我们之间……

生:有一种身份地位的差距。

生:杨绛好像不安……

师:哟,她说她读出一种不安。有同学说有身份地位的差距。很矛盾。一方面,和老王很亲密,另一方面又在着意地表现这种差距。玄妙在哪儿?慢慢体会。老王后来去世了,杨绛写了这篇文章。那么杨绛内心的情感是什么呢?读第一句,预备,齐!

[投影展示]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生读)

师:她的感觉是什么?不安?为什么,孩子们?接下来请再快速地把全文浏览一遍,努力地用老师平时和今天讲到的一些方法,我们从第三者角度思考一下,你来评价老王和杨绛交往的点点滴滴的那些小事,老王已去了,杨绛可不可以心安?好,请静静看书!

[投影展示]

请默读全文,尝试用“咬文嚼字、深情朗读、重现情景、发现空白、探究疑点”等文本细读的方法研读思考老王和杨绛之间发生的那些事,然后进行课堂

争鸣:

老王去世了,杨绛的心“不安”,你认为呢?她该不该“心安”?

(生读书)

师:好。停。现在我们是站在第三者立场上来看待他们交往的故事。请举手告诉王老师你的观点。(生各自举手)

师:好,请你说你的观点。

生:应该心安。因为我觉得她已经为老王做了很多。首先她给老王钱,只要用三轮车的时候一直叫老王的车。

师:给钱没有?给了,一分都不少。

生:这应该算帮助他,因为其他人不敢坐老王的三轮。还有一个,我觉得就是老王这样子,还是因为当时社会底层太艰苦了。她也救不了。

师:是,有时候我们不能救大海里所有被冲上海滩的小鱼,甚至连一条你也救不了。但我们还是要救啊。你认为杨绛已经做得够多了,是吧?好。其他同学意见,来!你先说。

生:我认为她是不应该心安的。因为她麻烦老王那么多,她明知道老王有那么多的病,是为了活命硬撑着来做这件事情。但是她还是烦老王。她基本上每次都是麻烦老王,帮她去做事情,所以我觉得这是她不安的地方。

师:你认为她一直在“麻烦”老王。她内心里边内疚是吧?这是你站在杨绛的角度去体会她的情怀,是吧?好,请坐。好,其他同学,你说!

生:我是站在外人的角度来看的,开始几个月,他都是经常到我们家,以后都是让老李来传话,我觉得这话有留白。也就是说,老王来找她,但是杨绛好像

并没有去找过老王。就是说,如果我们关系很好的话,你有生病了,我肯定会去看你的,但是她没有提到去看老王,所以说她应该是不安的。

师:你看,她就运用了老师教学的方法,留白,她抓住了空白,她发现其实他们的交往当中特别主动的是老王,杨绛显得要勉强一些。

师:在你们初读提的问题中,有很多同学问,为什么老王都这个样了,他还要去送香油和鸡蛋。两个班的同学都提这个问题。你怎么看,他为什么要去送?

生:老王觉得杨绛平时对他比别人好,所以他要回报杨绛。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吃鸡蛋么?我知道你们看不懂这个细节在于,包括我儿子在内的大部分小孩现在一提到要吃鸡蛋了就要被吓得逃跑。但同学们,你们要知道啊,在老王那个年代,鸡蛋是什么?极其珍贵的东西。王老师那个时候,一年只有在生日的时候,才能够吃两枚鸡蛋。从来没有把鸡蛋吃够过。香油呢,太油腻了哦是不是?同学们,春雨贵如油,在那个年代,香油是最珍贵的东西啊!在临死之前,连活命都艰难的老王把香油和鸡蛋送到杨绛的家里,他是在表达什么,表达深深的谢意啊!我们看一个细节。最后老王死了,杨绛还不知道。前面的浏览,最后一句读!预备,起!

[投影展示]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也不懂,没多问。

(没兴趣多问?没忍心多问?没敢多问?没脸多问?没功夫多问?没心情多问?没勇气多问……)

(生读)

师:我要问的是,他们是那么关系亲近的朋友,为什么“我”居然不问?你认为是没怎么多问?

生(小声地):没敢多问。

师:你怎么看的?你认为是没敢多问?请起来说。

生:我之所以觉得没敢多问,可能是因为别人看着他们像朋友,就是……(生说不下去了)

师:再组织一下语言,请坐。好,你说的是没想多问,你怎么会这样认为呢?

生:我觉得从文章的多个角度看,都是老王更关心作者一些。从这个角度讲,是没想多问。

师:好,你认为是她本来就没有那么关心老王。其他同学呢,你说你的观点。

生:想想。

师:好。你说吧。你认为?

生:我觉得是没有心情多问。因为杨绛听说老王第二天就死了,她心情肯定很坏。回家又看到老王送她的香油和鸡蛋,心情更坏,所以她没心情多问。

师:没有心情,好,你在努力触摸杨绛的内心深处。请坐。你说呢?

生:我觉得是没有勇气去问。因为老王死了,他不想接受这个事实。活生生一个人,他怎么会突然死了呢。老王死了,她可能回想认识老王以后,让他做的

事情,很不安。首先就是当时的那个阶级不同,老王蹬,她坐着。她想着我要帮助老王,但是她不想伤害他的自尊心。他知道老王是知道的,但是老王没有说破。

师:你的意思是说觉得杨绛没有勇气问,啊?很深刻了。

生:对。

师:好。请坐。我们看当时的背景。当时的杨绛是个什么状态?他们生活的时代,是个疯狂的时代。杨绛作为一代才女,过的是什么日子呢?

[投影展示]

“文化大革命”爆发于1966年,那是中国的一个荒唐的年代。当时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受到了残酷迫害,钱钟书、杨绛夫妇此时也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挂木板,受批斗,剃成阴阳头,被驱到大街上游行,最后被发配去扫厕所……经受了漫长的苦痛折磨。

(学生浏览)

师:下面的文字是杨绛回顾文革岁月,你来,帮大家读一读。老师给你配点乐。

[投影展示]

我们草草吃过晚饭,就像小学生做手工那样,认真制作自己的牌子……做好了牌子,工楷写上自己的一款款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有一天大雨骤冷,忽有不知何处闯来的红卫兵,把各所“揪出来”的人都召到大席棚里,押上台去“示众”。还给我们都带上报纸做成的尖顶高帽。在群众愤怒的呵骂声中,我方知我们这一大群“示众”的都是“牛鬼蛇神”。我偷眼看见同伙帽子上都标着名目,如“黑帮”、“国民党特务”、“苏修特务”、“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等。一位中年干部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块污水浸霉发黑的木板,络上绳子,叫我挂在颈上,木板是滑腻腻的,挂在脖子上很沉,我戴着高帽,举着铜锣,给群众押着先到稠人广众的食堂去绕一周,然后又在院内各条大道上“游街”。他们命我走几步就打两下锣,叫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背后还跟着七长八短一队戴高帽子的“牛鬼蛇神”……

──杨绛回顾文革岁月

(生读)

师:中国历史上最美丽的女子,最有才华的女子,中国最高贵的家庭,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最高层次的家庭,他们当时就过着这样的日子。哪里是老王是活命的状态啊,杨绛以及他们一家人也是什么……

生:活命。

第三部分:总结──活出生命的高贵

师:你现在再回过头来,我们站在杨绛的角度,她当时没有问,也许,有很多原因。也许没有勇气问,也许没有时间问,也许没有胆量问,也许没有心情问,甚至没有体力问……孩子们,如果我们站在这个角度来看,杨绛该不该心安?那个时代,人与人互相背叛。妻子背叛丈夫,儿女背叛父母。就连杨绛和钱钟书的女儿,钱瑗,要回去看爸爸妈妈也要先把大字报贴了,说我跟钱钟书、杨绛在思想上彻底地划清界限,然后才能够回到家,去看自己的父母。而更悲惨的是,杨绛的女婿,钱媛的丈夫,因为不愿意无辜诬陷别人,最后被逼得上吊自杀。同学们,就是在那样一个疯狂的岁月里,杨绛说,一定要给钱;就是在那样的岁月里,老王在去世前,把极其珍贵的香油和鸡蛋,也把更珍贵的信任和感恩要送给杨绛。但是,同学们,所有这些都不能够安抚杨绛的心。你猜一猜,我给你们的课文上

没有最后一段,86岁的杨绛回顾那段岁月,她是怎么样剖析自己的呢?看大屏幕,预备读!

[投影展示]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生读)

师:孩子们,杨绛是幸运的人吗?她也是一个活命的人啊。当我们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女子?为什么她也活命,她却说自己是幸运的?为什么她还愧怍?你们现在也许还不会太懂。但有一天,你们会懂。请看投影。这是一篇读后感。王老师写的,最后送给同学们。作为你们去读懂这篇文章的一个起点。请一个同学……我来放音乐,请你做好准备。

[投影展示]

老王和杨绛

王君

你只有一只眼

但你把这世界看得多么明白

你的房屋荒僻塌败

但你的心里却充满了温暖

你的三轮车都拉不动那破破落落的日子了

但你还是伸出双手捧出了

你的大冰块

还有大鸡蛋

你呢

你不安一直不安

他蹬你坐你不安

他只有一只眼你不安

他要半价收费你不安

他送人看病不要钱你不安

他的香油和鸡蛋让你不安

他的悄悄去世让你不安

……

真的真的

你已经做得够好了

但你还是觉得自己不够慷慨

于是在被命运流放的日子里

你又把自己送上了灵魂的祭坛

你们啊活命的你们啊

在那个时代

一样卑微一样艰难

但你们彼此的牵挂好像那大瓶的鱼肝油

是疯狂岁月里的热血和肝胆

而这个世界

也因为一位百岁老人的愧怍

让多少曾被嘲笑遗忘的珍贵

涅槃

……

(生动情读)

师:孩子们,我们有时候会无可奈何地处于“活命”的状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我们高贵的内心,进入生命的高贵的状态。老王是如此,杨绛也是如此。(板书:在“活命”之间板书:出高贵的生)

[投影展示]

越是被剥夺,越是懂感恩;

越是被伤害,越是懂悲悯;

越是缺得多,越是要得少。

爱得越多,隐忍就越多;

爱得越多,愧疚也就越多。

……

[投影展示]

卑微的生命即使在尘土中也依旧开出了花来……

[投影展示]

愧怍

(学生浏览,老师配合ppt做最后的点题)

师:同学们,我们要用一生去体会。记住“愧怍”这个词语,永远心怀“愧怍”,不断内省,于是我们就会走向高贵。好,下课。

用生命为生命呐喊

——王君老师《老王》课堂实录研读

丁卫军

王君老师曾这样发表她青春语文的宣言:“课堂是你和学生生命在场的地方。每一堂课,都要当成公开课来上。以课堂的质量抵抗轻飘易逝的生命,凭借课堂的高度走向生命的高度。”

曾现场感受过王君老师执教的《老王》,再读王老师异地执教的《老王》教学实录,不禁感叹,王君老师无处不在践行她的宣言:以课堂的质量抵抗轻飘易逝的生命,凭借课堂的高度走向生命的高度。

很多的课堂听下来对于“幸”与“不幸”仍然是雾里看花,一篇模糊,而王君的课,正因为有了对“生命”的理解,才使得对“幸”与“不幸”有了一种辩证的体悟。用王益民先生的理解就是:王君老师是用生命为生命呐喊。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这句似乎并不起眼的句子,却成了王君课堂教学的有效“凭借”。纵观整堂课,王君老师时时关注的正是“老王”与“我”的生命状态。学生在王君老师的引导下在对“老王”和“我”的生命状态的解读中理解了杨绛的写作本意。

王君对文本的解读是具有“王君”色彩的,无论是《我的叔叔于勒》《台阶》,还是《老王》,不仅仅是让人感觉“不一样”、“很特别”,不是用一个“新”字可以形容的,重要的是有一种深沉的平民意识,博大的悲悯情怀,深刻的生命言说。这些无不与王君的个人成长史、精神成长史有关。也正是如此,也只有王君可以发现这样的解读切口。

孙绍振先生说:通过语言的驾驭来塑造人的心灵是第一位的。关键是有了想象的丰富,心灵的丰富,才有语言的丰富;反过来,也可以说,有了语言的丰富,才有心灵的丰富和想象的丰富。

王君老师智慧地通过咬文嚼字、深情朗读、重现情景、发现空白、探究疑点等“文本细读”的方法,玩赏杨绛作品“沉定简洁”的语言特色,在一次次的思维激活,情感唤醒中,领着学生“沉入到词语”的深处去,领悟到“平平淡淡,无阴无晴”中的“苦心经营”,感受到“生命最本真最炫目的华丽”;在一次次的灵魂叩问中,不断地丰富着学生的心灵,也丰富着学生的语言。

“王君在课堂上敏锐快捷,灵活跳跃,思维密度极大,伴着课时推进,问题的转换,她不断挑战着学生的智力和潜力,不断挑战着学生的认知极限和价值边际,精彩之时甚至进图一种张力十足的思维交锋,精神对峙状态;她眼界很宽,视野广阔一以贯之地秉持善良、善世的人文情怀,不断在与文本的对话、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感知时代,回应现实,联结社会,叩问心灵。”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教研室庞荣飞老师对王君课堂的印象。

在《老王》的课堂里,我们看到王君老师与学生的精神的对峙、思维的交锋。很显然,进入她的课堂,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一开始,我们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一个强势的老师拽着学生在奔跑。“老王”所处的时代、“老王”的生活境遇、“老王”的内心世界,与当下的这一代孩子存在着极大距离。那种隔膜,使得学生难以进入文本,难以进入“老王”的世界。课的推进有时会显得很艰难。我们甚至会产生出这样的疑问:文本是不是被王君人为的拔高了?

孙绍振有一段话极好地诠释了王君的课堂教学实践:人的思想是离不开感觉和情感的。感觉,特别是比较独特的、个性化的感觉和情感,往往埋藏在潜意识中,一般情况下,人是感觉不到自己深层次、内在的感觉的,不加以唤醒,就会被遗忘。审美教育,就是从“审感”和“审情”开始的。作为人,全面发展的人,要让认知、情感和意志得到全面发展,就不能让生命的任何一种之中。从审美意义上讲,不仅是“我思故我在”,而且是“我感故美在,我不感故美不在”。艺术的功能之一,就是吧时时刻刻的在流失的感觉唤醒,从而把感情唤醒。只有把全部属于人的感觉唤醒了,使之复活在文字言语中,人才能从实用的功力中解放出来,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问”的追问,思维突围后的“柳暗花明”,风景无限。

王君的课堂更注重的是一种情感、精神的唤醒,进入一种审美的境地。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在经典文本的阅读中实现情感的丰富、心灵的自由。因此,王君老师课堂的所有言语活动,都是从唤醒学生的生命性、审美性和生命性出发,从而实现以生命对生命的解读,以生命对生命的理解。

当你聆听王君和孩子一起诵读《老王和杨绛》这首诗的时候,当你到王君激情喊出“卑微的生命即使在尘土中也依旧开出了花来”这样哲性思考的时候,你的情感是否也一样波澜激越,你的精神是否也会随之振奋昂扬呢?王君就是这样把你的心灵把你的灵魂紧紧地拽在她精心营造的语文世界,精神世界,审美世界和生命世界里。如果长此以往,你的生命一定会走向高贵,至少在这样的熏染中,你的语文素养会丰富起来。做王君的学生是幸福的。

提起“生命课堂”,常常因为虚飘浮空,因为说教痕迹过重而遭到诟病。听王君的《老王》,不仅仅让我们进入一种生命场,感受到生命的高贵;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语文味”。这是源于王君老师抓住了语文之“语言”这一根本,是她把课堂的言语训练落到了实处。

在具体的训练中,王君老师善于把握训练的契机,实现教学的扎实;善于分解训练目标,教学的层次鲜明;善于形式丰富多彩,教学灵动,富有活力;善于拓展训练和谐,达到教学的圆融无痕。看王君执教的《老王》如此,看王君其他的课亦如此。这是王君老师的一贯追求。

语文天生重要。王君老师的语文课堂是有高度的。这高度的源头在于她对生命对语文的深刻理解。作为语文老师她有着深沉的使命感,努力地让她的学生让她的课堂里的每一个孩子,甚至是听课者时刻感受到生命的高度。有人说,王君的课堂只是王君的,他人难以企及。也许这正是“王君的意义”所在。

空灵的语文教学

——有感于胡明道老师的《囚绿记》教学

2013年4月21日早晨,我有幸在黔东南州,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教改课题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武汉六中语文特级女教师胡明道的《囚绿记》的散文课堂教学。也感谢凯里十中九(2)班学生的精彩表现。

胡老师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种理念不仅落实在语言上,还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在导入课文后,让学生感知文本内容,胡老师让学生自由读文本提要求:看书时要勾勾画画,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拿出来讨论。学生充分读文后,提出这些问题:本文的主旨?作者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历史背景?绿色的枝条代表什么?作者想寄托什么感情?为什么文章倒数第二段要提到“卢沟桥事变”?有什么关系?作者囚着这“绿”真是他绿友吗?作者为什么说“囚绿记”?……几分钟时间,同学们就学会发问,老师给予肯定后把有价值的问题汇总点出来,这是一个美丽的过程,更是一个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的过程。胡老师从中选出这样的问题:作者一开始就囚绿了吗?他的情感怎样?很自然的过渡到教学的下个环节——“合作共赏析”。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情感变化,学生带着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无比兴奋地再次读文本,找出文本中描写常春藤的句子,并说出情感。当学生没能全面把握作者情感时,胡老师再让学生“自主再发现”。找出直抒胸臆的语句,为下个教学环节——人、绿树对话作铺垫,也为突出文本的主旨作铺垫。当课堂进行到这里时,胡老师让学生自己“回望过程,探索轨迹”。总结刚才自己学习文本的过程和方法,同学们深有感触,回答精彩,胡老师说这是你们学习得来的。并出示重要信息在大屏幕上:我有方法了!解析具有象征性的景物形象时,我可以!……一连用了两个“我”强调学生是课堂中的主角。也具有亲切感,给学生以自信,效果是明显的。同时,胡老师在学生发言后,就精彩作答作也这样的点评: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是你自己学习得来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胡老师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课堂学生是快乐的、幸福的,气氛是轻松的、活泼的,更是和谐的。

胡明道老师执教《囚绿记》,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胡老师在互动点评阶段的发言结合该堂课很系统地阐述了她对文本细读的研究和实践。胡老师说,文本细读,应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重视文本内部的组织结构。教师的文本细读体现教师的专业知识,允许采用多元的态度,允许细读指向的言语性,允许结论有兼容性。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受制于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实际,即受制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对自己的阅读成果进行筛选、割舍。方法有:发现关键处,发现工笔处,发现非常处,发现矛盾处,发现隐秘处,发现深悟处;让活动凸显,让过程凸显,让火花凸显。胡老师的发言给我打开了文本细读一扇窗,启发很大。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常常不断地在问自己,我的语文课堂究竟要带给学生什么?毋庸置疑,除了课文中的基本的语言点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内部语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使课堂变成学生积极深入文本,去探究、去发现、去体会文字背后精髓的课堂,变成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课堂,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创造和谐教育。

胡老师有几句话很经典:知能情意过程化;过程学习活动化;活动内容问题化;问题探究体验化。

总体感觉,胡老师的课堂,别具空灵。她不像朱震国的强势,也没有王君的务实,但在轻引慢导,张样一着空灵的美感。胡老师是学长式教学模式的倡导者,在教学思想领域,影响很大。我虽然不敢说,她这样的教学模式运用到我们的课堂,就会立竿见影,但是她让我知道了,语文,其实还有另外一种的教学模式。从她的讲座来看,她在理论研究、经验总结方面,确实下了不少功夫。

学习名师观摩课心得体会

学习名师观摩课心得体会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名师启发了我们。于是,我渴望能有机会与名师近距离接触,希望能聆听他们的教育思想,目睹他们的教学风采,也好让自己从中受到启迪,向他们靠近一点点。愿望终于得偿,2015年3月21日,在这个草长莺飞的季节,我有幸参加了在我市举办的为期一天半天的“全国小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课堂展示活动,观摩了和聆听了全国名师王文丽、何捷、赵志祥三位名师的课堂和三场报告。这次活动,各位老师们都是先进行示范课,接着是他们帮我指点迷津的讲座。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是名师们深厚的教学功底、细致的点拨、独到的见解和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让我感悟颇多,受益匪浅。下面谈谈自己在在这次活动中的一点体会。 印象最深的是聆听王文丽老师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对我而言,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感受名家的课堂:原来一堂看似简单的小学语文课也可以蕴含如此多的内涵,可以如此多的体现出一个语文老师的涵养和素质,可以把人带到那么美好的境界,令我感动的不仅仅是他这堂令人深思的教学课,还有他那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话语。听他的课,仿佛是在翻阅一本厚厚的书籍,里面沉淀了王老师教育教学的方法,充溢着满满的爱和正能量,这也难怪王老师的讲解总是那样亲和,没有普通老师板正、严肃的讲解氛围。这点正是我要学习的。 (1)感性的词语教学。与很多名师引人注目的开场不同,《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以课题中的标点——间隔号讲起,再以课题的感想为切入点让同学们用词语修饰扩句似的导入,激发了学生们对

课文的兴趣度。词语教学是枯燥的,我们平时太易通过大量带有一定机械性质的操练来巩固。在王老师独具匠心的设计下,学生不仅学会书写、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自然走进文本,为进一步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基础,并激发学生深入读文的兴趣。 (2)多样化的个性朗读,时时不忘鼓励。书声琅琅的课堂才是好的语文课堂。本课以读为本,学生以读悟情,读中感悟。教师不仅引导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读出对童年的怀念,更引领学生升华到“心赏”性地阅读,王老师在朗读中非常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同的学生读出不一样的感受,有的孩子稚嫩的语气特点,读得越来越投入;有的读出对骆驼带铃铛的疑问来;有的读出对童年的怀念来。王老师在给予肯定的同时,说:“坚定的语言也是诗一样的语言,当我们把它用这样一种格式呈现出来的时候,那简直是一首流淌着信念的清新的诗。”然后亲身示范,以极有感情的形式读这一段话,指名同学来朗读,果然又是不一样的体验和韵味。王老师很擅长营造浓浓的语文学习的氛围,或者说王老师的言语举止本身就带着浓浓的语文味。王老师的语言像诗:“你们说得多好啊,每一句话似乎都闪着光亮。”“你们不仅读出了感情还读出了意境了”……除了这些诗样的语言,王老师还有很多鼓励孩子们的语言!孩子们最大的成就就是得到老师的认可,王老师的做法正中孩子们的心意! ( 3 )丰富的链接拓展。王老师另一个让我学习的地方就是她深入的挖掘课本,引领同学们往文章深层次探究不游离于表面,很到位!阅读链接的资料袋关于作者林海音以及他的作品《城南旧事》讲解的不繁琐很简练,但是很透彻,从一堂课的一个节选,引导到一本书,让学生们感兴趣去阅读整本书。这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教材的重点目

名师讲堂心得体会6篇

名师讲堂心得体会6篇 名师讲堂心得体会范文1 听今天名师讲的《渔歌子》了解到语文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听名师讲课心得体会《渔歌子》。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有如下收获: 一、设计好教学导语。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语呢?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教育气氛的关键要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所思:要上一堂语文课难,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更难。经历备课转折一关的时候,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说,要设计好精而简的导语,设计好严而松的课堂环境,还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充沛地激情,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才能将课堂教学落于实处。语文课虽然难,但是也有收获成果的乐趣。难并快乐着。 名师讲堂心得体会范文 2 听了余老师等名师的讲课,好多东西是我们迫切需要的,有不少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使我认识提高。特别是名师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细致深刻的教材解读和精巧的教学设计,给我们的备课提供了丰盈的源头活水,让我们的头脑拥有了丰富的教学智慧他的语言风趣幽默,人格魅力高尚,感染了我们所有的听课教师,我们被他们征服了,心灵受到了震撼,所有会场安静,人们都不觉得累,反而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下面是我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吴老师亲切和善,循循善诱,引导孩子们敢说,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一节口语交际课,内容丰富,使学生按顺序说出了动物的特点,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余老师,

教学能手听课心得

对比先进查找不足 -----------省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听课心得体会 9.26-9.29第六届全省初中物理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在临沂九中进行,我有幸参加了听课活动,本次听课活动共听了二十余位教师所讲授的《温度与内能》、《比热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乐音与噪音》四节课。 参赛的老师由于只是提前一天抽签所以并没有时间花许多精力来对课进行包装,他们的课堂实实在在反映了各自平时的水平和能力,虽然如此但个个都是精品,他们都能创造性运用教材和各种素材,灵活地把握课堂,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展现出新形势下物理课堂教学的特征。在这20多节课上,老师们准备了大量的教具、学具,积极加强学生对科学的探索追求与体验认识,将课堂教学引入新的境界。通过观摩本次各市区优秀选手的精彩授课,使我得益匪浅,我不仅领略到了我省各地市出类拔萃的物理教师的教学风采,也从其中觉察到了在课堂教学方面自身的局限与不足,同时对课堂教学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 听课中学到了很多,先谈谈印象最深的几个方面 一、每堂课都注重创设情景巧妙导入新课 每个选手几乎都能高效巧妙导入,各地选手都特别注重新课的引入:例如在“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中,有的教师先让学生讨论酒量大小来引入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采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有了深刻的理

解,同时拉近的所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有的教师以临沂沂河边的阳光沙滩中午沙子与水的温度不同的图片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身边的场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使学生急切想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乐音与噪声》这一节中有的老师以高亢激扬的交响乐视频引入,让学生听声音,老师提出:“你听到的音乐时而怎么样时而怎么样?”这一句话就针对性的提醒了学生如何描述所听到的声音,以便较轻松的引出音调和响度。 二、各选手都能准确地把握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进行了科学的整理和运用 如在《乐音与噪声》这一节有一老师先播放了一段小品《不差钱》的音频让学生猜都有谁,接着增加难度让一学生说话其他学生猜是谁在讲话,进而引出乐音的三个特性之一音色,然后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出响度,最后才探究了难度较大理解起来较难的音调,这样做打破了教材顺序,但非常符合学生的理解规律,效果较好 三、选手非常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每个选手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采用自主探究性实验、边教边实验、学生参与的演示实验和观察演示实验等不同的实验方法,共同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学习之中。对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之后,逐步对现象进行分析,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于实验的处理,能分组的不演示,能演示的不能由课件中的视频代

观看《名师课堂》心得体会2篇

观看《名师课堂》体会1 我非常有幸聆听了来自优秀教师的数学课。教师们新的理念、新颖的设计、清晰的思路、灵活的教法、亲切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几点是我的感触: 一、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上课教师不仅挖透教材,而且从多角度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充分关注学生的表现,充分展示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二、课堂教学的舍得 课堂四十分钟,怎样才能真正的提高这四十分钟的教育,要做到舍得。 我们的教学,依然很功利,我们追求高效,已经努力地在全面盯着学生的知识、能力、甚至情感,但很多时候,这些目标都是虚的。我们看似很民主的课堂,很开放的思维,都不过是在老师的掌控之中,如果稍有偏离,我们会迫不及待的拉回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了吗&& 数学课堂要上出数学味,不是仅仅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和形式多样的练习就可以实现的,需要我们对数学有更精深的研究,更胸有成竹的解读,给学生一个真正自由宽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畅所欲言。 三、课堂生活化。 每一位教师都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境,让孩子们在生活场景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较好地落实了新课改强调的教师要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要求。如:老师在《平均数》这一课中,教师围绕重难点,设计了他的三位学生与他的投篮比赛,创设一个吸引学生的活动情境,以学生喜欢的问题引发学生对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营造了学习的氛围。同时张老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间。张教师教学语言幽风趣,和谐可亲,与整个班的孩子打成一遍,课堂气氛活跃,激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欲望,让每一孩子争先恐后、不由自主地想回答问题。课堂体现师生平等,教学环节紧扣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听了老师的课,确实收获不少,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学会反思,学人之长,补已之短,怎样把各位教师的教学优点尽快融入自身的课堂教学中,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的有特色、有效益是我当前要做的事。 观看《名师课堂》体会2 在立伟老师的博客之《名师课堂》里我认真的观看了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岳志刚老师讲的拔萝卜一课,看完之后让我感觉收获很多,受益匪浅,岳志刚老师的课堂风采及优秀的教学方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结合这次活动谈一点我个人的体会。 观看伊始我的重点就是关注老师课上的提问和学生间的互动,关注老师的动作表情是如何融入孩子中间的。而岳老师作法让我眼前一亮,原来平平常常的课堂上会有这么多的精彩。我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观摩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观摩心得体会 进入名师工作室后,我有幸参加了安徽合肥“和美课堂”的学习。观摩名师课堂虽然是短暂的,但收获却是充实的。授课的专家、名师,每一位身上都有着很多闪光点,他们广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充满悲悯的人文情怀、对教育的热爱,统统都融入在他们生动精彩的课堂中,也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我。 我们观摩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蒋军晶的优质阅读课《个大的草莓能不能吃》、优秀教师管建刚老师的《黄山奇松》,情智教育创立者孙双金老师的低段阅读课《找春天》,名师戴建荣的《彩色的非洲》,青年名师、作家何捷老师的作文课《我的特长》,著名特级教师魏星老师的《牛郎织牛》等。特别是魏星老师的《找春天》到现在还记忆犹新,魏老师对一年级孩子的引导入情入境,教学中,他耐心引导学生利用动作理解词句的意思,通过指导朗读让孩子们感受寻找春天的乐趣与激动的心情。他适时点拨,语言风趣,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从中可见魏老师的教学功底之深厚,课堂之幽默,是我们应该效仿的。何捷老师的作文课《我的特长》,教学中通过“求职成功”虚拟事件,创设了“特长写作”极具真实感的情景,让写作在真实情境下,在具体事件中实行,显得真切可感。孩子们在课堂上练习写作的片段为通篇中最为关键的写作难点,也是本节课的亮点,让学生有内容可写,具有突出的写作教学“实行时”特色。让我时常反思我的习作教学应该怎样去寻找素材,怎样挖掘孩子们的写作才能。蒋军晶在微讲座中

说:“教师要成为一名阅读者,还要成为一位写作者!”一语道出了语文教师工作的真谛:一个自己不阅读不写作的老师,怎么能教好语文呢?这让我反省自己,虽然我喜欢阅读,也常常写写东西,但是和那些更优秀的人比起来,不知道还要走多少步呢?“道路的前面仍是道路”那日坐在偌大的会场,我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在含义: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从事何种职业,只要你内心接纳了当下的生活,就会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条走不完的路,你得慢慢地走,用一辈子的时间。 和美的课堂给我总体的印象不但是让学生能够从中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这样也就便于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例如:激励的教学语言,生动的教学风格,平等的合作关系,美丽的教学细节,灿烂的教学微笑等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我要做好各方面的努力。如:精心的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创设有趣的教学活动,发挥学生合作力量,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感受大师,我体会到的是道路的前面仍是道路! 我常想,做一个普通教师未尝不可,但是,能做一个好老师更是我梦寐以求的。若能如愿以偿,我的人生肯定会更加精彩。正如何捷老师讲座中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学习,永无止境,方能使自己知识渊博、观察敏锐、充满自信,永葆教育智慧之活水永不干涸。丰厚的学识和彻底的理性能赋予教师一种大气,这种大气,能真诚地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去拓展心灵空间和精

教学能手培训心得体会七篇

教学能手培训心得体会七篇 教学能手培训心得体会七篇 【篇一】 教师培训,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极佳方式,是提高教师自身方方面面能力的绝佳机会。 今年,我参加了市级教学能手的评选活动,这次参赛过程,一步一步走来,酸甜苦辣,一言难尽。总之,不管什么滋味,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始终是一个真正受益的人。 身在团队,很幸福。一个团队的力量,真是了不起的力量。 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三个诸葛亮,赛过一个诸葛亮”。对于自己的点滴进步:我深深的感谢自己的团队,我为自己能在这样的团队中学习而高兴。这是我的荣幸,我在想,该有怎样的缘分和修行,才能够有机缘认识这团队中卓越的指导者和个个优秀的同事们,在和你们一起学习的日子里,我从你们身上汲取了好多营养,虽然自己进步缓慢,但如果没有你们的支持、鼓励、陪伴,我可能走不了这样远。 选拔赛时,自己有些矛盾,对前路的迷茫,有对太多琐事缠绕的烦躁,有无法言说的感受,虽然自己也在坚持着,但内心清楚自己却不是用最佳的状态、最高的热情投入这样的教学活动。 选拔赛后,看到同事们昂扬的斗志,积极的状态,我有些惭愧,是你

们的给我树立了榜样,给了我影响,激励着我向前。 临近比赛的时候,因为我知道自己和同伴们的距离越来越远,所以心里又一次打起了鼓,害怕、恐惧。去或不去?心里想,要是能不去的话就好了…… 是你们的陪伴,宽慰,指导,帮助,让我又有了重新鼓起勇气的力量,在此,向你们说一声:“辛苦了,谢谢你们!” 为了备赛前前后后的多次培训活动,我获益深深,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本次培训的收获给大家分享一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端正态度。 成功的秘诀之一有“心态”,什么样的心态,注定什么样的结局。要想有良好的心态,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南。通过培训,我认识到,参加赛教活动,可以改变自己很多的地方。通过活动钻研教材、解读文本、学习课标、学习教法学法、学习说课、研究学生、提高教学艺术,甚至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这么多可能得到改变的内容,哪一条都是利己利生的,作为教师,有什么理由不去改变呢?而这样的机会,正是改变的绝佳实践机会。是培训,提高了我的思想认识,让我有了一个端正的教育教学态度。 二、理论指导实践,提升能力。 赛,就是比。拿什么比?拿实力。在培训中,我听到指导老师们都在强调:“储备知识,扎实准备”的话语。他们告诉我,理论知识的储备,是一个教师教学的基础。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讲,知识“储备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甚至影响到学生到底能够走多远的问题。小学,是人

名师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牛献礼、钱守旺精品课心得体会 大家都说“做名师的学生很幸福”,而我觉得能听名师的课也很幸福。 2018年11月17日,在外国语小学观摩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牛献礼、钱守旺老师的展示课及学术报告,让我受益匪浅。他们现代的新课标理念、新颖的设计、清晰的思路、灵活的教法、愉悦的情感、亲切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听课或参加其它教研活动,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可以取得不少教学经验。牛献礼老师,无论是上课的技巧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做得比较成功。牛老师的《探秘三角形》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便是语气很亲切,在授课的过程中,牛老师很认真详细的讲解利用三角板进行操作的过程,让每位学生理解自己要做的事情,虽然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进行的稍微有些慢,但是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摆在这里,老师很淡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操作,同时利用小组合作,完美的将教学拉回到正确的轨道,在这五十分钟中,学生有发现的乐趣,有探索的艰辛,有错误的困惑,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快乐。在这节课中,学生收获的不仅只是教学的知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学生初步掌握了数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另外牛老师的报告会,带给我们很多新血液,通过展示平时授课的方式方法,也深深引起我们的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地学会,理解,并且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下午是钱老师的“24时计时法”这节课,这节课钱老师利用了大量的视频,图片,展示了生活中的时间,一方面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时间变得更加具有直观性,让课堂教学变得不再索然无味。 两位老师的课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首先要苦练教材关。只有把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目标钻研透了,把教材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心得 体会 会 非常高兴能够跟罗__老师们一行去__参加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此次外出学习,收货颇多。 一、开拓了思维,教无定法。 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异彩纷呈,有朗读教学课、有作文指导课、有口语交际课等。就拿作文指导课来说,有人物肖像描写、有幻象作文指导、有现场作文指导。这些课中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评价、修改、顿悟,训练面广,重点突出可谓是点面结合,训练强度适中、学习密度合理、片段练习有效、评价修改及时确实能把作文教学落到实处。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使用让枯燥的作文练习变得有滋有味,新的突破点打破以往的教学常规,给我们听课的老师眼前一亮,既开拓了教学思路又为自身的教学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语用的训练,夯实语文教学的基础。 罗蓉老师经常给我们讲: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

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在此次大赛中语文老师注重语用的训练,引导孩子积累词语,为学习语文打下夯实的基础。其中《画家和牧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老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设计思路、自然衔接的情景创设、随文识字的创新点朴实 而有趣,知识的落实水到渠成。其中的语用的训练,如:运用文 中的句子仿写句子。词语的积累如:浓墨重彩、轻描淡写没有讲 很多,只要小小的一个视频学生就如身临其境,很容易就理解词 语的意思。加之把这两个词放到句子当中朗读,感情色彩跃于纸 上了。 三、教师基本功非常扎实,语言文字引领学生。 本次大赛上教师的语言从容不迫,语速缓和有味,交代问题 清楚易懂和学生交流亲切和蔼,正是这种师生对话为教学动态生 成提供了有益的平台。教师的书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示范的指导,平时在课堂当中穿插总比临时强调来的好润物无声就是这个道理。 学习就是把别人好的东西拿来用,比起读理论书籍强得多, 所以此次学习多多,收获满满。同时为今后的教育教学之路指明 方向,努力前行。

教学能手培训心得体会 7篇

教学能手培训心得体会7篇 教学能手培训心得体会一 教师培训,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极佳方式,是提高教师自身方方面面能力的绝佳机会。 今年,我参加了市级教学能手的评选活动,这次参赛过程,一步一步走来,酸甜苦辣,一言难尽。总之,不管什么滋味,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始终是一个真正受益的人。 身在团队,很幸福。一个团队的力量,真是了不起的力量。 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三个诸葛亮,赛过一个诸葛亮”。对于自己的点滴进步:我深深的感谢自己的团队,我为自己能在这样的团队中学习而高兴。这是我的荣幸,我在想,该有怎样的缘分和修行,才能够有机缘认识这团队中卓越的指导者和个个优秀的同事们,在和你们一起学习的日子里,我从你们身上汲取了好多营养,虽然自己进步缓慢,但如果没有你们的支持、鼓励、陪伴,我可能走不了这样远。 选拔赛时,自己有些矛盾,对前路的迷茫,有对太多琐事缠绕的烦躁,有无法言说的感受,虽然自己也在坚持着,但内心清楚自己却不是用最佳的状态、最高的热情投入这样的教学活动。 选拔赛后,看到同事们昂扬的斗志,积极的状态,我有些惭愧,是你们的给我树立了榜样,给了我影响,激励着我向前。 临近比赛的时候,因为我知道自己和同伴们的距离越来越远,所

以心里又一次打起了鼓,害怕、恐惧。去或不去?心里想,要是能不去的话就好了…… 是你们的陪伴,宽慰,指导,帮助,让我又有了重新鼓起勇气的力量,在此,向你们说一声:“辛苦了,谢谢你们!” 为了备赛前前后后的多次培训活动,我获益深深,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本次培训的收获给大家分享一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端正态度。 成功的秘诀之一有“心态”,什么样的心态,注定什么样的结局。要想有良好的心态,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南。通过培训,我认识到,参加赛教活动,可以改变自己很多的地方。通过活动钻研教材、解读文本、学习课标、学习教法学法、学习说课、研究学生、提高教学艺术,甚至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这么多可能得到改变的内容,哪一条都是利己利生的,作为教师,有什么理由不去改变呢?而这样的机会,正是改变的绝佳实践机会。是培训,提高了我的思想认识,让我有了一个端正的教育教学态度。 二、理论指导实践,提升能力。 赛,就是比。拿什么比?拿实力。在培训中,我听到指导老师们都在强调:“储备知识,扎实准备”的话语。他们告诉我,理论知识的储备,是一个教师教学的基础。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讲,知识“储备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甚至影响到学生到底能够走多远的问题。小学,是人生的起步阶段,都知道修房子“打地基”的重要性,自然明白小学所学的内容正是我们人生的“地基”啊!小学语文教师责任

名师讲课心得体会

名师讲课心得体会 名师讲课心得体会一:名师讲座心得体会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 今天我打开XX河区教育信息网,参加XX河区“班主任网络培训”,有幸聆听了任XX 老师讲座,她在讲座开头就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我感受最深的问题。她在讲座中讲了钱学森先生的故事。钱学森先生是航天之父,虽然去世了,但是我们从他的成长经历中可以有所收获。钱学森在少年时代是个贪玩、淘气的孩子,他的父母就给他找了一个勘探学者,让他去挖石头,找石头,他对地质学产生了兴趣;后来又让他跟一个生物学者学习,他对生物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他的父母对孩子的培养中,我们不难看出培养孩子,首先最主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要有一个伟大的父母,有一个伟大的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孩子的慧眼。要在孩子的培养上,要看孩子长大后需要什么,要有他的兴趣来决定。任XX老师说:“一个孩子没有兴趣,长大后肯定很平庸”。钱学森虽然没有成为地质学家、生物学家,但是他的成功就是兴趣给他带来的,是兴趣是他走向了成功。 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家长、社会、学校只培训的是社会认同的学生,高学历的学生。因为有了高学历,才有好的职业,没有高学历,就没有好的幸福人生。 在教育发展的今天,作为父母、作为一个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班主任,值得我们深思,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怎样打破人们认同的这种教育方式,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教育规律,必须有一套教育艺术,要不断的用自己的慧眼去关注学生、发现学生,学着看穿他们的心灵,用心灵,用眼神来传递彼此心里的话。并且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因为所有的人没有高低之分,都是平等的。我们要教育学生“天生我才必有用”。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要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 通过听任XX老师的讲座,我受益匪浅,思想上有很大的触动。作为父母、作为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外力的强迫永远教导不出人才,一个人想学好一方面的知识,绝对都是内因起着主导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真正

初中语文听课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听课心得体会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初中语文听课心得体会(篇1) 学校组织语文教师到庄口初中听课学习。我听了三堂语文课,每一堂课都是具有学习意义,但都各有特色。对于正在语文教学的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这次学习使我产生很大的思想震动,当然收获也很多。我谨将自己的所得所获所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注重指导学生朗读,恰当点评学生的发言。 在语文课堂中应让学生多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入境界,并且还要生发联想,才能更有感情的朗读,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意。在这次语文课堂上,许老师在执教《羚羊木雕》一课中将阅读贯穿始终,对学生的读书通常做了如下安排: 1、观其大意,谓之粗读,只要求将课文读通,了解其大意, 2、在已然把握文章情感的基础上,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 3、点评朗读。通过这三步既发挥了学生的客观主动性,又在学生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注重学习习惯培养。 很多老师会在课件上给学生出示“学习方法”,名字多样“温馨提示”,如汪萍老师在执教《夏感》品读课文环节是这样设计的: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夏天括号中是这样提示的:(提示:如找关键词,相对应的句子等)。让学生收获一种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个别老师很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一直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三、设置简单有效的课堂情境,创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捷径。因此,很多老师在新课的导入中会有意地设疑,激疑或精心设计,或课前播放歌曲,或课前进行语言互动,去激发学生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新课意境。 我对王小兵老师印象深刻,在他的作文课堂上,我发现他非常擅长并注重语言的运用,极其幽默。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活泼的授课方式,整个课堂欢乐愉悦,让我们听课老师也深深陶醉其中、乐在其中,很轻松。

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听课心得体会

听课心得 官确卓玛 2012年5月26、27日,我有幸走进了名师课堂,聆听了来自北京市及江苏省的四位特级教师的四节数学课。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四节示范课,聆听了四个学术报告,听了这些专家的课,使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 牛献礼老师“植树问题”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语言幽默。他与同学进行交流时,就像烙家常,非常亲切自然,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课堂上欢笑声此起彼伏,学生的学习氛围格外高涨。第二:学习新知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牛老师结合生活实际,把数学问题用手的形式来解决,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加强了直观性、可操作性。第三:重视思维的培养和方法的渗透。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手”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这就将“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链接起来,同学们的思维得到了升华。整合知识,让学生能触类旁通。无论是“植树问题”,还是“路灯问题”、“排队问题”、“爬楼问题”,抑或“锯木问题”、“敲钟问题”等等,都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即可以被归结为同一个数学模式,可以统称为“分隔问题”。因此,牛老师在最后的教学中,还超出了“植树”这一特定情境,设法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所有这些具体问题事实上都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帮助学生建构普遍的数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郎建胜老师的《图形中的规律》,通过听这节课,使我懂得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小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动手摆一摆、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整节课让学生在探索中构建数学知识。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名师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 . 学习牛献礼、钱守旺精品课心得体会 大家都说“做名师的学生很幸福”,而我觉得能听名师的课也很幸福。 2018 年11月17日,在外国语小学观摩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牛献礼、钱守旺老师的 展示课及学术报告,让我受益匪浅。他们现代的新课标理念、新颖的设计、清 晰的思路、灵活的教法、愉悦的情感、亲切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听课或参加其它教研活动,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可以取得不少教学经验。牛献礼老师,无论是上课的技巧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做得比较成功。牛老师的《探秘三角形》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便是语气 很亲切,在授课的过程中,牛老师很认真详细的讲解利用三角板进行操作的过 程,让每位学生理解自己要做的事情,虽然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进行的稍微有 些慢,但是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摆在这里,老师很淡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 操作,同时利用小组合作,完美的将教学拉回到正确的轨道,在这五十分钟中,学生有发现的乐趣,有探索的艰辛,有错误的困惑,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快乐。在这节课中,学生收获的不仅只是教学的知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学生初步掌握了数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另外牛老师的报告会,带给我们很多新血液,通过展示平时授课的方式方法,也深深引起我们的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方式让 学生真正地学会,理解,并且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下午是钱老师的“24时计时法”这节课,这节课钱老师利用了大量的视频,图片,展示了生活中的时间,一方面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时间变 得更加具有直观性,让课堂教学变得不再索然无味。 两位老师的课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我深深地体会到 教师首先要苦练教材关。只有把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目标钻研透了,把教材

教学能手经验交流心得.doc

教学能手经验交流心得 11月3日,x县小学科学教学能手经验汇报交流在xx小学举行,这一次的汇报交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由五位教学能手上汇报课,再一个是由五位教学能手谈自己的成长经历。这一次的汇报交流,可以说给在场的每一位科学老师都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涤,让每一位老师都心潮澎湃。 从五位老师的身上,我真正看到人没有随随便便成功的,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超越自己,才能达到成功的顶点。这一点从宋淑英老师身上的更加明确,宋淑英老师自身没有出色的优点,普通话不算好,长的不是很漂亮,但是他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认真干事情的能力,所以今天她成功了,成功当上了韩店镇中心小学的副校长。再想想我自己,每次我都以孩子太小,没时间看书,没时间学习为理由,推掉各种学习,而宋淑英老师在有两个双胞胎孩子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断地学习。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下面结合五位老师的特点,结合她们的课,谈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一节是xx老师,xx老师长的很清秀,很文静,这也使她的课,看起来很平静,讲课的语言很平易近人。让孩子们听起来很亲切,用赵主任的话说,就是董老师的课,有一种波澜不惊的感觉,看起来孩子们很平静,但是在这种平静的状态下,孩子们始终在思考。它体现的是一种和谐美。这也是我们追求的一种课堂形式。 第二节是xx老师的,徐老师一直是我最佩服的一位老师。徐老师

的课充分体现了以孩子们的思维为中心,教师充分进行引导的一种模式。她的课可以说是思维严密,符合孩子们的逻辑思维模式,老师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引导,让孩子们积极动脑,积极参与,老师与学生形成了一种非常和谐的互动,这种互动好像是在简单的对话,但是学生们得思维在进行高速运转,所以徐老师的课是非常高效的,看起来也是比较轻松的。更使我感动的是,徐老师最后一个环节加上育人,能让孩子们由声音的知识联想到盲人,进而激发孩子们长大后一定要研究某种东西来帮助盲人,这更激发了孩子们想要研究,想要探究的欲望,体现了科学的真正本质。 第三节是xx老师的,宋老师看上去,就是一位很踏实的老师,所以她的课看起来生活化,实在。以一块小面包导入新课,它能够达到人体的哪一站,展开了课堂,很实在,学生听起来简单易懂。 第四节是xx老师的,xx老师年轻漂亮,一看就很干练,所以她的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干净、利索。没有一点废话,用她本人的话说,她这个人不太喜欢黏糊糊的东西。所以她的课很直观、把本来很难的东西处理的简单化,用一个很直观的课件处理了一个学生很难理解的东西。 第四节是xx老师的,xx老师文静、漂亮。一看就是个细心的人,所以我特别佩服她在生活中能够去观察某些东西,某些植物、动物的现象。其实这一种生活习惯,也就铸就了她的课堂也是很细致、注重让学生观察,注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得出结论。 五位老师各有自己不同的特点,但是他们体现的都是一个道理,那就是注重学生,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经过自己的猜测、探究、验证而得出结论。这也充分体现了科学的本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朝

名师讲课心得体会共计5篇

名师讲课心得体会共计 5 篇 篇一:名师课堂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学名师教学精髓创自己教学特色 能够有幸去呼和浩特参加第六届全国“名师之路”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我 首先要感谢学校领导给我的这次机会,也要感谢同行的 8 位老师对我的一路关照。两天的日程 安排很紧张,从早上 7:50 到下午 5:00,中午休息两小时。给我们讲课或做讲座的老师共有 8 位,其中,特级教师 4 位,全国小语大赛特等奖两名,本地骨干教师两名。 在两天紧张的听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来自北京的吴琳老师,吴老师气质优雅,和蔼 可亲,最让我难忘的是她那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像电台主持人。吴老师在讲座中讲了三点: 一、要想让学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首先需要让学生走进写文章的作者,体会作者的 生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心情,这样再去讲授课文,学生才能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会、感悟。 吴老师在讲授《生命生命》一课时,几次介绍作者杏林子,及其作品。让学生非常深度了解了 作者,为学习课文,感悟生命的真谛打下有力的基础。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还要了解编者的 意图, 大纲的要求以及学龄学情。 这样才能因材施教。 三、 语文老师要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 (这 里的高度是指阅读的高度,思想的高度),这样就能多角度,深入的解读文本,就能引领学生 走向思想的高度。吴老师强调语文老师要热爱阅读,想办法用自己的阅读热情去点燃学生的阅 读热情。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语文老师要在课上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文字 美,内容思想上的人文美。这才是语文老师要实现的目标。吴琳老师说:“苍白的心灵无法产 生丰富的语文素养!我们应用书籍充实自己的头脑。”他还推荐了一些绘图本的儿童读物,非 常适合成人去阅读。于是,我一会来就去书店买了几本她推荐的儿童读物,有谢尔的《失落的 一角》《爱心树》,还有美国另一位作家写的《逃家小兔》,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 这些书用浅显的语言讲述生动的感人的故事。我读给我的女儿听,我也打算读给我的学生听。 希望他们能给热爱阅读。 把主要部分拿出精讲,细讲,不可面面俱到。感情要荡漾一点,该高兴时愉悦一些,该 悲伤时就压抑一些。赵老师强调,作为一名普通老师,不可盲目去效仿某位名师的风格,学窦 桂梅的热情奔放学不好就会学成疯子,学支玉恒的深邃丰富,学不好就学成了傻子。名师有名 师的特点,自己要有自己的一套做法,只要是你自己的特长就可以发挥,发扬。我很认同他的 这一说法。 第八届全国初中语文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心得体会 石宝中学廖华勇 根据古蔺县教育局骨干教师培训的安排,我有幸于 2013 年 3 月 29 日至 30 日参加了“第 八届全国初中语文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优质课和专家 的讲座,收获良多,受益匪浅。

教学能手观摩听课心得体会

2017市级教学能手比赛观摩听课心得体会 关口中心学校:石 承丽 2017年5月13日——5月14日,我有幸与各县区的同行相聚在三沈故里——汉阴城关一小,学习了十六节小学语文教学能手评选的整个过程,从说课答辩到课堂展示环节。短短的90分钟,让听课老师都见识了授课老师的扎实的基本功和灵活的教育机智,这些也让我有很大的收获。 现结合部分观摩课,谈谈自已一些肤浅的感受。 一、追求教学内容的优化,才能给学生短时高效的课堂。 效率是检验“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有效率才会使课堂教学有意义、有质量。增加课堂教学密度,从实际出发对教材大胆取舍,通过浓缩教材,确定明确的教学目的,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这是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做到缩短课时,短时高效。 1、精心的预设促进短时高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已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教材的精髓和难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以教材为平台,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传统“教教材”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侧重隐性知识的传授,着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力求“用教材教”。 2、用创新提问点拨激活课堂。 一节丰沛饱满的语文课堂,焕发着纯朴诗性的光华。教师有创意地点拨、机智幽默的旁逸、开合自如的迁移,能够不断砥砺学生的思维,进而把关键词句像钉子一样敲打到学生心中,让他们在语言文字的深嚼细品中,感受母语的魅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创新点拨就会出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情境,使点拨提问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导火线”。在候雪瑞老师讲授的《云南的歌会》

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 心得体会 毛口乡小学白云2012年12月8日至12月9日,我有幸参加了由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在六枝特区煤机厂影剧院举办的《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在这一天半的培训学习中,聆听了三位名师的经典课堂以及他们的专题报告,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特拟以下几点想法: 星期六上午,我听了罗鸣亮老师的课堂《可能性》,他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在这节课始终以“摸球活动”为主线,在第一次摸球活动中,学生没有受到老师的限制,而是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黄球,就一定只能摸到黄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如果既放黄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黄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学生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了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可能性作为一种随机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观愿望控制的。但许多学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即第一次摸到红球,第二次就该摸到白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他又设计了第二次摸球活动,让学生先猜再摸,既暴露学生的认识,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思考,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对于某一次摸球来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事先是无法确定的,并且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会对后一次摸球产生影响。通过逐步拿出球,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一定”、“不可能”、“可能”是可以互相转化。 下午,听了南京市石鼓路小学副校长仲广群的课《找规律》以及他的专题

讲座《数学思想的内涵、特征及其教学意蕴》,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丰富的数学故事对《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新增设的“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以专题的形式进行了解读。仲老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丰富的数学故事对“基本数学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精辟解读。王老师则以课为例,结合相关理论,对数学教学中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谈了自己的认识和想法。两位特级教师的精彩解读,与会者高度认可,颇为受益。 星期日上午,便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松,从他上的精彩示范课四年级《解决问题》,这节课中刘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手势,酷似学生中的一员,有疑惑、有成功的欢呼雀跃、有与学生面红耳赤的争论,他俨然成为一个勤学好问的学生。刘松老师对课堂的投入让人感叹,我们每一位教师如果能学到这种执着和敬业,全身心投入教学,对学生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通过刘老师的课堂,听刘老师的赞扬的语言,诸如“神仙”“王老师”称学生为“高人”……,孩子们高高举起的小手和大胆的表达,我们不难发现刘老师把课堂主动给了学生,一句“你真了不起”(握手),体现了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他关注到了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有那么多的问题,学生那么的善于思考,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刘松老师的课让学生养成的是一种数学的眼光、一种数学的情怀,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数学之美、之妙、之变化无穷。你想让我们的孩子感动吗?你先感动自己,数学一定要有激情,美好的事物都是激情的产物,课堂的最高境界就是人课合一,也就是一定要投入到我们的课堂中。 通过这次学习,对我的教育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才能适应当今的教学要求,才能当一名顺应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

名师课堂教学观摩学习心得体会

在行将开学之际,中心校组织了全体教师参加了新课标下名师课堂风采教学观摩会的学习。亲耳凝听了多位全国着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感慨很多。一堂堂优良课都生动地诠释着新课标下的新课型,每堂课又不失个人风格、特点,亮点很多,如繁星闪烁,令与会教师们赞叹、敬佩。在短短的一天里,特级教师的课堂风采仍在我脑海中不断显现,久久回味。我的心中也荡涤着做老师的幸福,那就是在课堂上与孩子们心灵感应般的真情对话,显现出***的、焕发生命光彩的课堂,产生着使人震动的课堂生命力。我深深地感悟到在21世记要如何做老师,如何做合格的老师,如何做优秀的老师,要走很长的路。 优秀老师的课是一种美,听优秀老师上课真是享受美。他们有着深厚的底蕴,有着理性的豪情,有着对学生深深的爱。细细想来,这一堂堂自然天成的课堂教学境地里,该有多少值得揣摩、学习、研究、反思的地方呀。简简单单教语文,平平实实更有歌。老师们的课没有精心预设的场景演练,没有精美课件的渲染衬托,更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问答,他们只是仰仗引导孩子反反复复地读这一最原始、最传统的教学方式,便深深激起了全体业课孩子与听课教师们的心灵共振。专心灵朗诵、专心灵聆听、专心灵倾诉,这是老师们整堂课的设计思路,它着眼整体、思路清楚、顺次渐进。纵观整堂课,轻预设、重天生,教法简单却极其富有实效。特别是在整整40分钟的时间内,始终热情弥漫,面带可亲的笑脸,一直伴随着孩子们的读书声,挥动右手,打着起伏有致的节奏,师生宛如共同演奏着一曲美好的乐章。 最后,我们要做的就是赶紧行动起来,更认真地弄好教学工作,并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进行教研和教改活动,增进本身教学水平的进步,增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