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室间隔缺损护理查房

室间隔缺损护理查房

室间隔缺损护理查房
室间隔缺损护理查房

室间隔缺损护理查房

一室间隔缺损的概念:在胚胎期心室间隔的发育不全造成的,左右心室之间的异常交通,并在心室水平出现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称为“室间隔缺损”,占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12%~20%。

二病理解剖:

室间隔缺损可分为:1.膜部缺损

2.漏斗部缺损

3.肌部缺损

其中膜部缺损最多见,漏斗部缺损次之,肌部缺损最少见。

三病理生理:

1室间隔缺损的病理生理产生血流动力学的基础,是心内自左向右分流及其流量的多少。

2由于左室收缩期压力大大高于右室因此通过缺损口的血液分流方向为由左室至右室,分流量取决于缺损口大小和肺循环阻力。

3小型缺损:直径为0.2~0.7cm分流量很小,一般不会造成明显的血流动力学紊乱。

4中等缺损:(0.7~1.5cm)常有明显的左向右分流,分流量为肺循环血量的40%~60%,肺循环血量增加,肺动脉收缩而处于痉挛状态,左房左室扩大或双室扩大,右心室和肺动脉压力高于正常。

5大型缺损:(1.5~3.0cm)分流量占肺循环血量的60%以上,肺小血管内膜和肌层逐渐肥厚,发生器质性变化,阻力增加,最终由动力型肺动脉高压发展成阻力型6肺动脉高压,常有左、右心室扩大明显,双向分流甚至右向左分流,最后发展成重度肺动脉高压症(Eisenmenger综合症)而失去手术时机。

四临床表现

(一)症状:

1缺损小,一般无临床症状,生长、发育也正常。

2缺损大,分流量大者,可在婴儿期即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体型瘦小、面色苍白、喂养困难、多汗、发育生长滞后及反复呼吸道感染,严重者常有显著的呼吸窘迫、肺部湿锣音、肝肿大等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表现;孩子长大后可出现活动后易疲劳、心悸和气促

(二)体征:

1缺损小者患儿发育可不受影响,心尖搏动正常,胸骨左缘收缩期震颤短促或触不到。缺损大者心前区可隆起呈鸡胸状。

2心脏听诊:缺损小者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全收缩期或收缩中、晚期3~4级杂音,缺损大者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3级以上粗糙全收缩期杂音,拌收缩期震颤,同时在心尖区闻及低音调舒张期杂音,艾森曼格综合征病人可出现中央型紫绀,杵状指的体征。

(三).X线检查:

1缺损小,分流量少者,心脏X线所见可大致正常。

2缺损中等者,左心室增大,主动脉较小,肺动脉圆锥突出。

3缺损大,分流量大者肺动脉段明显扩张,肺动脉分支粗大,呈充血状态,且见肺门舞蹈扩大,左、右心房均扩大,左、右心室均肥厚。

(四).心电图检查 :

心电图可反映分流及心室负荷程度。

1分流较小的室间隔缺损,心电图可无特殊变化。

2分流量较多者,左心室负荷加重,代偿性肥厚T波高耸,Q波加深;P波增宽,有切迹,表现左心房扩大,同时右心室可有轻度肥厚V-1导联示rsR。

3肺动脉阻力渐升高后,由于右心室负荷加重明显,右侧心前导联显示高R波。4艾森曼格综合症患者,心电图以右心室肥大和劳损为主,右侧心前导联R波高大,有切迹,左侧心前导联没有过度负荷,相反R波低于正常,Q波消失,而S 波很深。

(五).超生心动图检查:

1二维超生心动图,能准确显示室间隔连续性中断,对VSD的部位、大小、形态及相邻心脏结构的关系作详细观察,测量各房,室的大小,心瓣膜的形态与功能。2彩色多普勒超生可显示分流的部位。

3结合心脏的大小,肺动脉内径等指标可综合判断缺损的大小,分流量及肺血管阻力情况。

(六).心导管检查:

1对于单纯性VSD,超声心动图均能确诊而不必做心导管检查或造影。

2复杂畸形,重症肺动脉高压及超声检查未能确诊者,则有重大价值。

五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症:

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VSD大小、部位、分流量大小及血流动力学的检测结果,综合分析与判断。

1.小型VSD。

2.中等及大型缺损,伴有较严重的肺充血症状。

3.对于婴幼儿多发性肌部VSD伴肺动脉高压者。

4.肺动脉瓣下型VSD伴有主动脉脱垂者。

VSD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者。

(二).禁忌症.

1.休息时有紫绀,有杵状指(趾),表明有反流,以自右向左为主。

2.体检时,心前区扪不到震颤,收缩期杂音短而柔和或消失,肺动脉第二音明显亢进。

3.胸部X线片示心影大小不一,可较前缩小甚至在正常范围之内,肺动脉段明显突出。肺部不充血,右肺动脉中心段明显扩张,而远端细小,二者不成比例。

4.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右心导管检查显示右心室平面分流以右向左分流为主。

护理病历

姓名: 边旭性别: 男

年龄: 23岁籍贯:河北省

入院时间:2012-7-09

入院诊断:室间隔缺损

手术时间:2012-7-16

主诉:阵发性心悸2年,加重2个月。

现病史:出生后8个月因感冒在当地医院就诊发现心脏杂音,之后逐渐发现哭闹和安静状态下颜面口唇等部位青紫,但患者未行进一步治疗。此后活动耐力逐

渐下降,劳累后喜好蹲踞,并逐渐开始出现手指末端指节增大变粗。

既往史:平素身体健康。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无肝炎、结核、菌痢等传染病史,无手术、输血、外伤史,无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未婚,无疫地居住史,无疫区接触史。

家族史:父母体健,非近亲婚配,无家族遗传病

体征:于胸骨左缘三、四肋间可闻及一收缩期粗糙III-IV/6级杂音。

超声检查: 右室增大,左心正常,室间隔缺损膜周回声中断12mm,剑下四腔可见主动脉和肺动脉均开口于右室。

2012-7-16患者于13:40在手术室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室缺修补术”,手术过程顺利,术毕于16:00安返ICU,带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心包纵隔引流。

术后持续予以呼吸机辅助呼吸。

2012-7-17顺利拔除气管插管。

2012-7-17上午10:00转至心外病室继续治疗。

术前护理:

为避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应做好凝血机制、交叉配血、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备齐急救药品,如强心药、升压药、溶栓药等;备好临时起搏器、监护仪、除颤仪及各种应急方案的准备。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术前指导及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掌握手术各阶段的护理配合要点,增强对封堵治疗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避免紧张、焦虑及配合不佳。

术后护理诊断:

一疼痛:与手术有关

护理目标:3日内病人主诉疼痛减轻。

护理措施:1.评估病人疼痛的性质、部位、强度、持续时间。

2.帮助病人采取舒适卧位

3.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

4.指导病人咳嗽时保护伤口,并给予叩背,有利于咳痰。

5.适当做深呼吸,缓解疼痛。

效果评价:目标完全实现。

二清理呼吸道低效:与术后伤口疼痛,无力咳嗽、咳痰有关

护理目标:病人在一日内学会有效咳嗽。

护理措施:1.教会病人学会有效咳嗽,如深呼吸、双手抱住伤口等

2.向病人讲解雾化吸入的重要性,并协助病人正确做雾化吸入。

3.如痰液粘稠,病人不能自行咳出,及时给予吸痰

效果评价:目标完全实现。

三有感染的危险:与深静脉置管、心纵引流管、置导尿管有关

护理目标:置管期间未发生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护理措施:1、术前观察并记录其生命体征变化情况,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嘱病人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2、全麻术后去枕平卧,头侧向一边,直至病人完全清醒,预防吸入肺炎。

3、保持导尿管通畅,注意尿的色、量、性状的改变。防止堵塞尿管,避免重复插管操作。

4、保持外阴清洁卫生,直至导尿管拔除。

5、注意观察敷料,是否干燥清洁,有无渗血、渗液。

6、术后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效果评价术后患者未发生感染。

效果评价:目标完全实现。

四完全生活自理能力缺陷:与输液及置各种管路有关

护理目标:住ICU期间病人生活护理得到满足。

护理措施:1.经常与病人沟通,病人的需要及时解决等

2.协助病人翻身、坐起、喂饭、饮水等需要。

3.保证病人身边护士不离开。

效果评价:目标完全实现。

五焦虑或恐惧:与环境及过多的监护仪器、无家属陪伴及年龄有关。

护理目标:1天内病人焦虑、恐惧感减轻

护理措施:1.创造安全、信任的环境

2.用温和的口气与病人交流、解释病人不必要的担心。

3.简要介绍监护设备的必要性和作用。

4. 主动进行交流,安慰。

效果评价:目标完全实现。

六活动无耐力:与大手术后有关

护理目标:3天内病人主诉活动耐力增加。

护理措施:1.根据病人心功能制定活动计划。

2.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心脏负荷突然加重。

3.给予营养支持和间断、持续性吸氧

4.指导病人在床上的肢体活动

效果评价:目标完全实现。

七发热与行手术后,继发感染有关

预期目标:病人维持正常用体温

护理措施:1提供舒适的环境,室内注意通风,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加强生活护理。

2 每小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

3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服注意保暖,脱掉过紧的衣服和拿走多余的盖被。

4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退热剂,并观察记录降温.

效果评价:病人体温恢复正常

八知识缺乏:缺乏术后的相关疾病知识

护理目标:3天内病人能说出其相关疾病知识

护理措施:1.评估病人知识缺乏的程度、理解力。

2.向病人讲解相关疾病知识。

3.告之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好处,以及饮食、休息、洗浴方面的注意事项

4.嘱病人保持愉快的心情

效果评价:目标完全实现。

九潜在并发症:出血

预期目标患者无并发症发生

护理措施:1 观察病情变化,若术后3~4小时内患儿心包纵膈引流液量大于50

每小时,引流也呈鲜红有较多血细胞凝集块,伴血压下降,脉搏增快,躁动和出冷汗等低血容量的表现,应考虑优活动性出血的可能,立即通知医师并做好手术止血准备。

2 术后留置尿管,每小时监测一次,保持尿量在1每公斤每小时,观察尿液颜色,尿量减少时查找原因及时处理。

效果评价术后未发现并发症。

健康教育:

1 适当补充营养,易食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如面片,馄饨,稀饭,保证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如瘦肉,鱼,鸡蛋,水果,各种蔬菜,但不要暴饮暴食,易少量多餐,根据医生要求合理控制患者的出入量。饮食还要注意清洁,以防腹泻加重病情。

2 主管医师会开出出院带药处方,并向家属做一些必要的交代,请家属认真听取。用药期间应定期到医院检查,观察药物的疗效和毒、副反应等,并在医师的指导下根据情况调整用药剂量或停药、换药。

3 一般三个月或半年左右复查一次即可;复查内容常常包括超声心动检查、心动图、x-光胸片等,有时还需要查血常规。如果出现以下症状要立即来医院复查:无原因的发热、咳嗽、胸部疼痛、手术部位水肿、发红、明显的食欲不振、疲倦、晕厥、呼吸困难、心律不齐等。

脑梗死(中风)教学查房记录

附录10 教学查房记录 姓名:钟衍全科别:内一科床号:1112-33 住院号:17-00809 时间:2017年2月8日15:00 主持人:欧阳声远副主任医师 参加人员:欧阳声远副主任医师,刘德频主任医师,卓菁主任医师,王俊副主任医师,张支 金主治医师,卓龙主治医师,曹贤溪住院医师,陈宏淡住院医师及规培生、实(见)习生等 查房过程讨论记录:记录学生提问、教师答疑及教学查房小结,包括中医(病因、病机、中 医诊断、鉴别诊断、方药、调护)和西医(诊断依据、诊断重点、鉴别诊断、进展)两部分。 一、病房内 1.顺序进入病房 2.听取实习生汇报病历:患者,钟衍全,男,75岁,以"右侧肢体无力4小时余"为主诉 于2017年01月22日18:28由门诊拟"急性脑血管病:脑梗死"收入院。缘于入院前4小时余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表现为行走拖步,持筷不稳,伴头晕,恶心欲 吐,上症逐渐加重,为明确诊治,遂今就诊于我院;急诊科拟"急性脑血管病:脑梗死" 收住入院。入院查体:BP: 169/86mmHg,神志清楚,舌质暗淡,舌苔薄白,脉弦滑,语声低微,定向、理解力正常,额纹存在,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mm,对光反射灵敏。 双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右上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3+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 左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右侧肢体针刺痛觉减弱,触觉、位置觉正常。巴氏征、奥氏征均阴性。小脑征、脑膜征阴性,无吞咽困难。入院查核磁共振:左 侧丘脑、颞枕叶急性脑梗死,双侧额顶叶缺血灶,脑白质变性,脑萎缩,鼻窦炎症,鼻 中隔偏曲;颈部血管彩超: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符合颈动脉硬化声像改变),右侧颈动脉斑块形成,双侧椎动脉颅外段未见明显异常;并完善其他相关检查。卓菁主任医 师、王俊副主任医师同时详细检阅病历。 3.曹贤溪住院医师补充入院后治疗:患者入院后予以硫酸氢氯吡格雷薄膜衣片抗血小板 凝聚;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脂稳定斑块;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清除氧自由基;注射用泮托拉 唑钠预防应激性溃疡;甲钴胺注射液营养神经;瑞巴派特胶囊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治疗。中医 诊断:中风病(风痰阻络证)。西医诊断:1.急性脑血管病:脑梗死,2.高胆固醇血症 3.高血压3级(极高危)4.肝功能异常 5.肺部感染 6.一度房室传导阻滞7.主动脉及冠脉硬化8.双侧颈动脉硬化伴右侧颈动脉斑块形成,9.肝内胆管结石,10.胆囊壁囊肿,11.双肾结石,12.前列腺增生伴结石,13.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4.脑萎缩,15.鼻窦炎,16.鼻中隔偏曲. 4.卓菁主任医师、王俊主治医师进行有重点的体格检查,并告知体检手法和顺序; 5.返回医生办公室进行查房分析讨论讲解总结。 二、办公室 (一)就坐,解释查房目的 通过查房,使所有临床医师掌握脑栓塞的重点查体方法、临床表现和特点,以及中西 医相关诊疗常规。 (二)查房方面 1、讲解重点体检方法。 (1)什么是脑栓塞的“重点查体”? 【解释】在诊断明确和已知,在已经进行过全面查体的基础上,为了迅速了解患者状态、

房间隔缺损护理常规

房间隔缺损 ﹙一﹚定义 房间隔缺损指因左右心房之间的间隔先天性发育不全、遗留缺损而导致的、存在于两心房之间的异常通路。 ﹙二﹚临床表现: 1、原发孔缺损症状主要为轻度劳累后气急、心悸或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有的患者症状出现早而重,常发生在婴儿和儿童期,病程进展快,早期就出现明显的心脏扩大和严重的肺部充血等现象。 2、继发孔缺损在儿童期多无明显症状,一般到青年期症状才开始表现,包括劳力性气促、心悸、乏力、心房颤动,肺循环血量增多时易发生右心衰竭和呼吸道感染。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术前 (1)活动无耐力与心脏疾病有关。 (2)有呼吸道感染的危险与肺部充血有关。 2、术后 (1)心输出量减少与心功能减退、水电解质失调有关。 (2)低效性呼吸型态与术后伤口疼痛有关。 (3)有脱管的危险与患者烦躁、管道固定不当有关。 (4)体温升高与术后炎症应激反应有关。 (5)有感染的危险与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 (6)皮肤受损的危险与被动体位、活动受限有关。 (7)潜在并发症急性左心衰竭、肺功能不全等。 ﹙四﹚观察要点 1、术前 (1)心功能监测,严密的观察心律的性质和心率。 (2)肺功能监测,观察患者呼吸的频率、节律,有无咳嗽,咳痰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3)监测体温,观察有无感染征象。

2、术后 (1)循环系统的护理。 (2)呼吸系统的护理。 (3)肾功能的监测。 (4)管道护理。 (5)体温监测。 (6)并发症观察。 ﹙五﹚护理措施 1、术前 (1)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术前一般护理常规。 (2)测量四肢血压。 (3)活动:有肺动脉高压者避免剧烈活动,防止缺氧发作。 (4)遵医嘱吸氧。 (5)遵医嘱给予极化液,调整心功能者,使用强心、利尿、扩管药,确保药物的准确输入,监测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记录出入量或尿量。 2、术后转入CICU (1)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CICU一般护理常规。 (2)维护左心功能,防止发生肺水肿、严重心律失常。 (3)房间隔缺损大者,左心发育较差,易出现急性左心衰,术后左心功能维护更突出。 (4)循环维持满意情况下:CVP小于8mmHg,LAP小于5mmHg,切忌输液过多,严格控制单位时间内液体入量。 (5)术前有肺动脉高压或反复肺感染者: ①增加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初期高浓度吸氧,适度过度通气。 ②有效镇静,吸痰操作轻柔。 3、术后转出CICU (1)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转出CICU一般护理常规。 (2)可能出现传导阻滞者,应及时启用起搏器或输入异丙肾上腺素。 (3)根据病情指导适量运动。

2016年最新儿童房间隔缺损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儿童房间隔缺损 (2016年版) 一、房间隔缺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ICD-10:Q21.102)行房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ICD-9-CM-3:35.51/35.61/ 35.71),年龄在18岁以下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可有心脏杂音,活动后心悸、气促等。 2.体征:可以出现胸骨左缘2-3肋间收缩期柔和杂音,第二心音固定分裂等。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直视修补术(ICD-9-CM-3:35.51/35.61/35.71)。 (四)标准住院日一般不超过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21.102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疾病编码。 2.有适应证,无禁忌证。 3.不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不超过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

2.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心肌酶、24小时动态心电图、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心脏增强CT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可使用二代头孢类抗菌素,术前0.5-1小时静脉注射,总预防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h小时。如皮试过敏者可调整使用抗生素。 (八)手术日一般在入院3-4天内。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体外循环辅助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3.手术植入物:缺损补片材料、胸骨固定线等。 4.术中用药:麻醉和体外循环常规用药。 5.输血及血液制品: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5-10天。 1.术后转监护病房,持续监测治疗。

颅骨修补的健康宣教

颅骨修补的健康宣教 颅骨修补概念 颅骨修补术是脑外科常见的手术,它不仅要解决缺损区没有对脑组织的有效保护、供血障碍、脑脊液循环异常等问题,还需要解决外形修 复整形的问题,故选择材料不但要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还 要能反复塑形,达到外形修复整容满意的效果。 适宜时间 以伤后3-6个月为宜。如果伤后局部曾有感染,至少需在伤口完全愈合半年以后方可考虑修补手术。 一、手术前指导 1、颅骨缺损期间应注意保护脑组织,勿冲撞碰伤缺损部位。 2、选择修补缺损材料,有机玻璃、硅橡胶、镍钛合金,根据缺损大小 形状 术前送手术室备用。 3、如用自体肋骨或髋骨时应备皮。自体颅骨应酒精浸泡置于低温保存。 4、进院后要做好常规的术前检查,清晨空腹抽血作生化检查,头部CT,胸 部透视,心电图等。 5、手术前一日我们为你做抗生素皮试,备血等;并告诉你剃头,洗澡, 防止感冒。 6、手术前晚十点钟后不要进食任何食物,术前6小时开始禁止饮水,以 免麻醉后出现呕吐,窒息。 二、术后宣教 1、手术后我们的护士,会对您进行以下检查:如会给您带上心电监 护仪,会随时观察您的意识、瞳孔和血压的变化、肢体活动情况 等。 2.术后应去枕平卧6小时待生命体征平稳,患者可置半卧位,防止皮 片下血肿或枕耳区皮肤压迫坏死。 3、注意伤口辅料有无松动,模型与硬脑膜之间存在腔隙发生积液。 4、术后6小时禁食禁水后可进易消化软食 5、手术后多易引起脑水肿,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头面部水肿,一般 7—10天后会逐渐好转。 6、由于病情的需要,术后有可能会带有引流管,防止管道扭曲、打折, 活动时小心不要脱出。 三、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如鱼、瘦肉、鸡蛋、蔬菜、水果等)为宜。并根据其饮食习惯制定饮食计划,为患者营造良 好的进餐环境。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应用开塞露,勿让患

颅骨缺损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颅骨缺损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颅骨缺损指因开放性颅脑损伤或火器穿透伤所致,部分患者是因手术减压或有病颅骨切除而残留骨缺损。 【护理常规】 1.术前 (1)心理护理:应耐心地多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使患者消除恐惧,树立信心,以积极地心态配合手术治疗。 (2)饮食护理:根据患者身体状况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饮食,少食多餐,或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治疗,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 (3)行健侧卧位,慎行患侧卧位,改变体位时勿过于剧烈,,活动时强度不宜过大,活动速度不宜过快,防止脑组织移位。 (4)安全护理:培养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外出戴帽,加强头部保护,洗头时动作轻柔;避免碰撞缺损区域,防止受压。 2.术后 (1)术后体位:麻醉未清醒前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完全清醒后,抬高床头15°~30°,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2)氧气吸入:给予面罩吸氧,及时清理呼吸道的分泌物或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四肢活动情况,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4)切口护理:保持患者切口处敷料清洁、干燥,枕头上铺上无菌巾,以便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如果切口处不断有血液渗出,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处理,减少探视,保持病室环境清洁,预防切口感染。 (5)管路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脱落;翻身和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保持引流通畅;严密观察并详细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 (6)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①癫痫:密切观察并发现抽搐发作的先兆症状,及时报告医师处理。除按医嘱有效地使用抗癫痫药物,还应做好发作前、后的护理工作,如加床栏防止外伤,用缠绕纱布的压舌板垫在上、下牙齿之间以防止舌咬伤,发作时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加强基础护理,保持输液管道通畅,确保药物及时输入。 ②肺部感染、压疮:定时给患者翻身、叩背,协助咳痰,必要给予雾化吸入、吸痰,预防肺部感染;经常按摩受压部位,保持患者皮肤及床单位清洁干燥,预防压疮的发生。 (7)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消除患者的消极、紧张、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术后尽早下床活动,保证足够的睡眠,劳逸结合,进行适当地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避免剧烈运动。 2.饮食指导患者麻醉清醒6h后,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

右开胸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的护理观察

右开胸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的护理观察 目的观察右开胸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运用回顾式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1月~2016年2月所收治的40例行右开胸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临床患者作为观察的对象,针对所有患者实施精心式护理措施,对比并观察患者在实施护理措施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参与临床观察的所有患者在实施精心式护理措施之后,都已康复并出院,治愈率为100.00%,没有患者产生感染。但是有3例患者在术前合并了肺动脉高血压,且心脏的彩超检查显示在术后获得了显著性改善。同时,存在P<0.05差异,在统计学中具有一定的观察意义。结论针对临床上需行右开胸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者而言,在术后实施精心式护理的措施具有较好效果,故在临床术后可进行有力的推广。 标签:右开胸;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护理观察 ASD(房间隔缺损)在临床上主要是由于在胚胎期其左右心房间隔相关组织构成不健全的发育,因遗留缺损形成先天性的畸形,这属于先天性心脏病的常见类病变,它在先天性心脏病之中约占15%。临床上传统式手术的治疗方式,就是在患者胸部的前正中切口心内予以直视的修补。然而,右开胸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和传统式手术方式进行对比,在术后减轻了疼痛。因此,本院选取在2015年1月~2016年2月所收治的40例行右开胸房间隔缺损修補术临床患者作为观察的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精心式护理措施,且获取了较好的效果,其临床报告如下所述。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在2015年1月~2016年2月所收治的40例行右开胸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临床患者作为观察的一般资料,对所有患者行右开胸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且实施精心式护理措施。其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在1~35岁,平均年龄约为(6.23±0.95)岁。依照心脏彩超检查已经将其确诊是房间隔缺损,缺口的规格为:2 mm×4 mm~30 mm×35 mm。在40例患者之中没有临床表现的共有14例,自幼极易感冒的有26例,其临床表现为反复性呼吸道的感染。 1.2方法 1.2.1手术令患者予以左侧卧位,在有外侧相应切口经过第三、第四肋间进入至胸内,并在膈神经的前房进行切開同时将心包悬吊,对全身实施肝素化,以此实施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相应插管与排气和接机以及转流,进而构建体外的循环和降温以及阻断其升主动脉。在根部予以灌注冷停搏液,并在患者心脏停止跳动之后切开其右房,对房间隔出现缺损的类型予以探查,依照缺口规格的大小实施直接的缝合以及补片的修补。在修补完之后进行复温,对升主动脉予以开放,而心脏自动的进行复跳,再一次对房缺没有残余分流予以观察。运用“5/0 Prolene”线连续性将右房切口缝合,对上、下腔静脉实施开放,同时予以循环。而后继续的进行复温,温度为37 ℃、稳定的循环、正常的心电图,随后停机,逐次将插

颅骨修补护理查房

---------------------------------------------------------------最新资料推荐------------------------------------------------------ 颅骨修补护理查房 颅骨修补病例 C502 *** 男 66 岁诊断颅骨缺损患者于 2009 年 8 月 7 号车祸致头部外伤昏迷, CT 示左额硬膜下血肿、左额颞颅内血肿、当日于外院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于外院支持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稳定,意识状况仍不清、右侧肢体瘫痪,现入我院进一步治疗。 患者昏迷,GCS11,鼻饲中,气切刚封管,双下肢水肿,入院前外院检查中示贫血,低蛋白血症,低钾低钠,高血压史 20 年。 概述目的是恢复颅腔保护大脑的功能、消除颅骨缺损综合征和复原头颅外形, 纠正大面积缺损引起的低颅压综合征,同时颅骨修补术后可以松解硬膜与皮瓣及骨窗边缘的粘连,解除其对脑表面血管的牵拉、扭曲和压迫,从而改善局部脑组织的血液动力学,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病因颅骨缺损大都因开放性颅脑损伤或火器性穿透伤所致,部分病人是因手术减压或有病颅骨切除而残留骨缺损。 临床表现在颅骨缺损的患者中,前额、眉弓轮廓及其相邻的颞顶区颅骨缺损占70%以上,该部位是颜面和五官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骨板减压术后常出现颞肌萎缩、颞区瘪陷,甚至改变颞下颌关节的位置,影响咀嚼。 颞肌形态和功能的完整依靠它的神经支配、血液供应、完整的 1 / 5

肌纤维、适度的肌张力。 颞肌萎缩不仅影响患者容貌,还对患者身体和心理造成损害。 手术适应证早期颅骨修补的适应证是: (1)患者全身情况良好,神志清楚,无肺部感染;(2)无颅内高压,颅骨缺损区皮瓣有塌陷;(3)无颅内及术区皮肤感染灶;(4)头颅CT检查无术区脑组织明显水肿,中线无明显移位,无脑积水;(5)颅骨缺损>3cm以上。 既要考虑缺损部位、缺损面积,更要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 不适合行颅骨修补术: 局部头皮有感染者,颅内存在感染灶致颅内压增高者,缺损区头皮菲薄者,全身状况差者,神经缺损严重、生活不能自理者。 对于早期有颅内感染的患者,切忌早期修补。 对于缺损面积较小(<3cm)、不影响功能及美观的缺损,则不必修补。 尤其对于长期昏迷、植物生存、脑死亡、恶性肿瘤术后等患者,不要盲目修补。 颅骨修补的禁忌证应为: 高颅内压、颅内占位、脑肿胀、脑脊液不正常。 通常认为,颅骨修补宜在去骨瓣减压术后3~6个月以上施行,而对于有感染者至少需延长至去骨瓣减压术后6个月以上,如果时间过长,局部皮肤瘢痕在术后不易愈合,又因为皮肤与硬脑膜或脑组织黏连紧密,增加了手术操作中的分离难度,对皮肤及

颅骨修补护理查房

颅骨修补 病例 ?C502 *** 男 66岁诊断颅骨缺损 ?患者于2009年8月7号车祸致头部外伤昏迷,CT示“左额硬膜下血肿、左额颞颅内血肿、当日于外院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及 去骨瓣减压术,于外院支持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稳定,意识 状况仍不清、右侧肢体瘫痪,现入我院进一步治疗。患者昏迷,GCS11‘,鼻饲中,气切刚封管,双下肢水肿,入院前外院检 查中示贫血,低蛋白血症,低钾低钠,高血压史20年。 概述 目的是恢复颅腔保护大脑的功能、消除颅骨缺损综合征和复原头颅外形,纠正大面积缺损引起的低颅压综合征,同时颅骨修补术后可以松解硬膜与皮瓣及骨窗边缘的粘连,解除其对脑表面血管的牵拉、扭曲和压迫,从而改善局部脑组织的血液动力学,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病因 颅骨缺损大都因开放性颅脑损伤或火器性穿透伤所致,部分病人是因手术减压或有病颅骨切除而残留骨缺损。 临床表现 在颅骨缺损的患者中,前额、眉弓轮廓及其相邻的颞顶区颅骨缺损占70%以上,该部位是颜面和五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去骨板减压术后常出现颞肌萎缩、颞区瘪陷,甚至改变颞下颌关节的位置,影响咀嚼。颞肌形态和功能的完整依靠它的神经支配、血液供应、

完整的肌纤维、适度的肌张力。颞肌萎缩不仅影响患者容貌,还对患者身体和心理造成损害。 手术适应证 早期颅骨修补的适应证是:(1)患者全身情况良好,神志清楚,无肺部感染;(2)无颅内高压,颅骨缺损区皮瓣有塌陷;(3)无颅内及术区皮肤感染灶;(4)头颅CT检查无术区脑组织明显水肿,中线无明显移位,无脑积水;(5)颅骨缺损>3cm以上。既要考虑缺损部位、缺损面积,更要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 不适合行颅骨修补术:局部头皮有感染者,颅内存在感染灶致颅内压增高者,缺损区头皮菲薄者,全身状况差者,神经缺损严重、生活不能自理者。对于早期有颅内感染的患者,切忌早期修补。 对于缺损面积较小(<3cm)、不影响功能及美观的缺损,则不必修补。尤其对于长期昏迷、植物生存、脑死亡、恶性肿瘤术后等患者,不要盲目修补。 颅骨修补的禁忌证应为:高颅内压、颅内占位、脑肿胀、脑脊液不正常。 通常认为,颅骨修补宜在去骨瓣减压术后3~6个月以上施行,而对于有感染者至少需延长至去骨瓣减压术后6个月以上,如果时间过长,局部皮肤瘢痕在术后不易愈合,又因为皮肤与硬脑膜或脑组织黏连紧密,增加了手术操作中的分离难度,对皮肤及脑组织损害较大。皮瓣塌陷时间过长,易造成皮瓣缩小,缝合后皮缘紧张易致缺血坏死。

室间隔缺损护理查房

室间隔缺损护理查房 一室间隔缺损的概念:在胚胎期心室间隔的发育不全造成的,左右心室之间的异常交通,并在心室水平出现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称为“室间隔缺损”,占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12%~20%。 二病理解剖: 室间隔缺损可分为:1.膜部缺损 2.漏斗部缺损 3.肌部缺损 其中膜部缺损最多见,漏斗部缺损次之,肌部缺损最少见。 三病理生理: 1室间隔缺损的病理生理产生血流动力学的基础,是心内自左向右分流及其流量的多少。 2由于左室收缩期压力大大高于右室因此通过缺损口的血液分流方向为由左室至右室,分流量取决于缺损口大小和肺循环阻力。 3小型缺损:直径为0.2~0.7cm分流量很小,一般不会造成明显的血流动力学紊乱。 4中等缺损:(0.7~1.5cm)常有明显的左向右分流,分流量为肺循环血量的40%~60%,肺循环血量增加,肺动脉收缩而处于痉挛状态,左房左室扩大或双室扩大,右心室和肺动脉压力高于正常。 5大型缺损:(1.5~3.0cm)分流量占肺循环血量的60%以上,肺小血管内膜和肌层逐渐肥厚,发生器质性变化,阻力增加,最终由动力型肺动脉高压发展成阻力型6肺动脉高压,常有左、右心室扩大明显,双向分流甚至右向左分流,最后发展成重度肺动脉高压症(Eisenmenger综合症)而失去手术时机。 四临床表现 (一)症状: 1缺损小,一般无临床症状,生长、发育也正常。 2缺损大,分流量大者,可在婴儿期即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体型瘦小、面色苍白、喂养困难、多汗、发育生长滞后及反复呼吸道感染,严重者常有显著的呼吸窘迫、肺部湿锣音、肝肿大等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表现;孩子长大后可出现活动后易疲劳、心悸和气促 (二)体征: 1缺损小者患儿发育可不受影响,心尖搏动正常,胸骨左缘收缩期震颤短促或触不到。缺损大者心前区可隆起呈鸡胸状。 2心脏听诊:缺损小者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全收缩期或收缩中、晚期3~4级杂音,缺损大者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3级以上粗糙全收缩期杂音,拌收缩期震颤,同时在心尖区闻及低音调舒张期杂音,艾森曼格综合征病人可出现中央型紫绀,杵状指的体征。 (三).X线检查: 1缺损小,分流量少者,心脏X线所见可大致正常。 2缺损中等者,左心室增大,主动脉较小,肺动脉圆锥突出。 3缺损大,分流量大者肺动脉段明显扩张,肺动脉分支粗大,呈充血状态,且见肺门舞蹈扩大,左、右心房均扩大,左、右心室均肥厚。 (四).心电图检查 :

先天性心脏病护理查房

讲课人: 日期:2015年月日 先天性心脏病护理查房 [简要病史] 张玉姣之女,女,出生20分钟,入院诊断:1、新生儿窒息。2、新生儿肺炎。3、足月小样儿。 4、先天性心脏病。5心包积液。 [定义]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就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心血管畸形,就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发病率就是活产婴儿的5‰~8‰左右,而在早产儿中的发病率为成熟儿的2~3倍,在死胎中为活产儿的10倍。 [病因] 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就是遗传与环境因素所致。 一、遗传因素:染色体易位与畸变,单一基因突变,多基因突变与先天性代谢紊乱。 二、环境因素:孕早期宫内感染。 此外,孕妇与大剂量的放射线接触,服用抗癌、抗癫痫药物,患代谢性病症,妊娠早期饮酒、吸食毒品等均可能与发病有关。 [分类] 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可分为: 一、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常见的有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与动脉导管未闭。 1、室间隔缺损: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占小儿先心的25%~40%),根据缺损 部位分4类:①膜部;②漏斗部;③三尖瓣后方;④室间隔肌部。 临床表现:小型室内间隔缺损,无明显症状;中大型室间隔缺损,在新生儿后期及婴儿期可出现喂养困难,吸允就是气急、苍白、多汗,生长发育落后,易反复呼吸道感染与心力

衰竭。长期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多有活动能力的下降,青紫与杵状指。 2、房间隔缺损:占先心发病总数的20%~30%,女孩多见。根据解剖病变的不同可分为:卵圆孔未闭、第一孔未闭型缺损、第二孔未闭型缺损。 临床表现:缺损小可无症状。缺损大者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乏力、易患呼吸道感染与及生长发育迟缓,当哭闹、患肺炎或心力衰竭时,出现暂时性青紫。 3、动脉导管未闭:占先心发病总数的15%~20%,女多于男。根据未闭的动脉导管 大小、长短与形态分3型:①管型;②漏斗部;③窗型。 临床表现:取决于动脉的粗细,导管口细者,分流量小,可无症状。导管粗大者分流量大,影响生长发育,患儿疲劳无力,多汙,易合并呼吸道感染出现气急,咳嗽等。 二、左向左分流型(青紫型),常见的有法洛四联症与大动脉错位。 1、法洛四联症:就是存活婴儿最常见的青紫型心脏病,占10%~15%。由4种畸形组成: ①肺动脉狭窄(最主要);②室间隔缺损;③主动脉骑跨;④右心室肥厚。 临床表现:a、青紫,主要表现,出生不明显,3~6个月后渐明显,随年龄的增加而加重。 青紫常于唇、球结合膜、口腔粘膜、耳垂、指趾等毛细血管丰富的部位明显。 b、缺氧发作,多发生在2岁以下的患儿,常在晨起时吃奶、大便、哭闹时出现阵发性 呼吸困难、烦躁与青紫加重,严重者可引起突然昏厥、抽搐或脑血管意外,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常能自动缓解。 c、蹲踞症状,婴儿常喜采用胸膝卧位。年长儿多有蹲踞症状,每于行走、活动或站立 过久时,因气急而主动下蹲片刻再行走,就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缓解缺氧与疲劳的体位。 d、杵状指(趾0长期缺氧,指、趾端毛细血管扩张增生,局部软组织与骨组织也增生肥大,随后指趾末端膨大如鼓槌状。 三、无分流型(无青紫型),常见肺动脉狭窄与主动脉缩窄。 肺动脉狭窄:占先心发病总数的10%~20%,按狭窄部位不同分为:肺动脉瓣狭窄(最常见)、漏斗部狭窄、肺动脉干及肺动脉分支狭窄。 临床表现:轻度一般无症状,重度主要表现为活动后有气急、乏力与心悸。重症的肺动脉瓣狭窄婴儿期即可发生青紫及右心衰竭。 [主要的护理诊断] 一、自主呼吸受损,与羊水、气道分泌物吸入导致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有关。 二、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急促,无力排痰有关。 三、体温调节无效,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有关。 四、营养抽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困难,喂养不耐受有关。

颅骨缺损健康宣教

颅骨缺损健康宣教 一、病人为什么会出现颅骨缺损? 颅骨缺损属于外伤后遗症,大部分病人是因手术去骨瓣减压所致,也有病人是因为开放性颅脑损伤所致。 二、颅骨缺损给病人造成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外观:颅骨缺损会影响病人美观,特别是位于额部有碍病人头部美观,外出可戴假发,帽子等进行遮挡。 2、安全:颅骨缺损后,骨窗软组织容易 受到外力作用,金属物品的刺激而直接损 伤颅脑,因此应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外出 戴安全帽。 3、心理:因大片颅骨缺失造成病人头颅 严重畸形,直立时塌陷、平卧时膨隆,早 上凹入,晚上凸出,造成病人自卑心理,应告诉周围人颅骨缺损的原因,改变人们观念,应当鼓励病人,树立信心。 4、颅脑功能受损:应大气通过缺损区作用在脑组织上,久而久之则势必导致局部脑萎缩,加重脑废损症状,应病情稳定后到医院做影像学复查,及时颅骨修补。 三、颅骨缺损的治疗方法及手术指征? 1、手术时机:根据病人病情,成人术后2~6个月、小儿等颅骨成形后方可做颅骨修补 2、治疗方法:颅骨缺损的治疗时施行颅 骨修补成形术,因修补的具体方法不同, 可分为镶嵌法和覆盖法两种术式,目前 采用后一种方法者渐多。 3、手术指征:①颅骨缺损大于直径3cm 者。②缺损部位有碍美观者。③引起长期 头昏、头痛等症状难以缓解者。④脑膜— 脑瘢痕形成伴发癫痫者。⑤严重精神负担 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4、修补材料:常规钛板、塑形钛板、长短各型钛钉。另外,国外用自体骨修补,颅脑手术后将颅骨瓣植入腹部皮下或冷冻存储,二期手术时取出使用。 四、颅骨成形术后护理上要注意什么? 1、注意观察手术切口情况,保持手术部位皮肤清洁干燥。 2、一般术后一周拆线,拆线一个月后方能洗头,洗头时勿抓破修补部位皮肤,防止积液、感染。 3、避免外力撞击颅骨缺补处,外出时可佩戴帽子保护切口。 4、避免剧烈活动、在阳光下暴晒以及淋雨。 5、定期门诊随访,如有异物反应等特殊情况随时就诊。

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的护理

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胎儿宫内环境因素、母体情况、遗传因素。 2、症状与体征:劳累后气促、心悸、呼吸道感染。 3、辅助检查:主要有心电图检查、胸部 X 线检查、超声心电图检查。 4、心理评估。 二、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术前 1 天做好各项术前准备,测身高、体重并记录。 (2)心理护理:消除患儿对医护人员及环境的陌生感、恐惧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取得配合。 2、术后护理 (1)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保持气管插管在正确位置,定时抽血查动脉血气,随时调节呼吸机参数,至顺利脱机拔管。 (2)保持呼吸道通畅,儿童更为重要,定时气管内吸痰及湿化,及时消除痰液。并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有效咳嗽。 (3)专人守护,直至各种引流管拔除为止。由于患儿对气管插管及其他插管的刺激耐受力差,应妥善固定各引流管,防止各种管道脱出。 (4)每小时尿量及尿比重,每小时尿量不得<1 毫升/千克。

(5)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液速度儿童<15 滴/分,成人<30 滴/分,特殊用药注意浓度、剂量准确,以微量泵注入为宜。 (6)鼓励患儿早期下床活动,术后 2-3 天即可下床,3 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 三、健康指导要点 1、注意休息,适当的活动,2 个月后鼓励患儿过正常生活。 2、适当补充营养,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及刺激性食物。 3、认真遵医嘱吃药,不可随意更改剂量或换药、停药。 4、定期复查。 四、注意事项 1、术后注意观察有无残余分流的征象及病情变化。 2、对于学龄房缺患儿或是中年以上患者,注意监测心功能。 3、对于上腔型的患者,注意术中上腔静脉与右房交界处做过成形术的小儿病例,注意发现术后是否有上腔回流受阻并持续加重的情况。 4、有肺动脉高压或已发展为艾森曼格综合征的患者,术前注意休息、吸氧、减少刺激,术后初期充分镇静,吸痰前应给纯氧,防止躁动及缺氧诱发肺高压危象。 5、术后因左向右分流消除,应注意维持心功能。

房间隔缺损护理常规

房间隔缺损 (一)定义 房间隔缺损指因左右心房之间的间隔先天性发育不全、遗留缺损而导致的、存在于两心房之间的异常通路。 (二)临床表现: 1、原发孔缺损症状主要为轻度劳累后气急、心悸或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有的患者症状出现早而重,常发生在婴儿和儿童期,病程进展快,早期就出现明显的心脏扩大和严重的肺部充血等现象。 2、继发孔缺损在儿童期多无明显症状,一般到青年期症状才开始表现,包括劳 力性气促、心悸、乏力、心房颤动,肺循环血量增多时易发生右心衰竭和呼吸道感染。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术前 (1)活动无耐力与心脏疾病有关。 (2)有呼吸道感染的危险与肺部充血有关。 2、术后 (1)心输出量减少与心功能减退、水电解质失调有关。 (2)低效性呼吸型态与术后伤口疼痛有关。 (3)有脱管的危险与患者烦躁、管道固定不当有关。 (4)体温升咼与术后炎症应激反应有关。 (5)有感染的危险与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 (6)皮肤受损的危险与被动体位、活动受限有关。 (7)潜在并发症急性左心衰竭、肺功能不全等。 (四)观察要点 1、术前 (1)心功能监测,严密的观察心律的性质和心率。 (2)肺功能监测,观察患者呼吸的频率、节律,有无咳嗽,咳痰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3)监测体温,观察有无感染征象

2、术后 (1)循环系统的护理。 (2)呼吸系统的护理。 (3)肾功能的监测。 (4)管道护理。 (5)体温监测。 (6)并发症观察。 (五)护理措施 1、术前 (1)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术前一般护理常规。 (2)测量四肢血压。 (3)活动:有肺动脉高压者避免剧烈活动,防止缺氧发作。 (4)遵医嘱吸氧。 (5)遵医嘱给予极化液,调整心功能者,使用强心、利尿、扩管药,确保药物的准确输入,监测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记录出入量或尿量。 2、术后转入CICU (1)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CICU一般护理常规。 (2)维护左心功能,防止发生肺水肿、严重心律失常。 (3)房间隔缺损大者,左心发育较差,易出现急性左心衰,术后左心功能维护 更突出。 (4)循环维持满意情况下:CVP小于8mmHg,LA小于5mmHg切忌输液过多,严格控制单位时间内液体入量。 (5)术前有肺动脉高压或反复肺感染者: ①增加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初期高浓度吸氧,适度过度通气。 ②有效镇静,吸痰操作轻柔。 3、术后转出CICU (1)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转出CICU一般护理常规。 (2)可能出现传导阻滞者,应及时启用起搏器或输入异丙肾上腺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