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宇宙里有些什么第二课时

宇宙里有些什么第二课时

宇宙里有些什么第二课时
宇宙里有些什么第二课时

师生共用讲学稿系列

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总第课时执笔:

内容:宇宙里有些什么课型:新授时间:

审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文章字词、注音

能力目标: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的说明顺序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字词、注音

[教学难点]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和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或课前准备

课堂学习研讨

(五)研析文章第二部分

1、给第二部分划分层次,写出层意

2、读第一层,14小节中“不,这还只是构成宇宙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点点

..........。”

前文中说“一千万万”,这里却写“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点点”矛盾吗?为什么?

3、“大约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组成一个铁饼形状的东西”这句话用了什么说

明方法?有何作用?

4、“从地球上望出去,银河就像一个环,套在地球周围”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

方法?有何作用?

5、读第二层,举例说说这一层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6、读第三层,作者怎样来说明宇宙运动这一特点的?

7、第四层内容上与上文有何关系?

(六)研析文章第三部分

1、这部分结尾有何作用?

(七)说明中心

(八)文章写作顺序

学习质疑或学习小结

当堂检测或课堂作业

C新颖考题集萃卷

1、辨析形近字,先注音后组词。(8分)

(1)萤()(2)薄()

荧()簿()

(3)恒()(4)斑()

垣()班()

2、判断下面的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10分)

(1)差不多每一颗都能装下几百万个地球。()

(2)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点就抵得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

(3)这些恒星不过像大海里的水滴。()

(4)厚到几万亿公里,本身并不发光,如果在附近有恒星,它就反射出光亮,叫做亮星云。否则它就是暗黑的,叫做暗星云。()

(5)太阳也带着地球和其他行星以每秒十九公里的速度飞奔。()

3、课文问题探究:(12分)

(1)“它们的热度非常高,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句中“至少”一词有什么表达

效果?(3分)

(2)“想来会有不少不发光的行星绕着他们转的吧。”句中“想来”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3)文中在说明银河系时,先说它是“一个铁饼”,后又说它是“一个环”和“一条天河”这是为什么?(3分)

。(4)你是怎样理解“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它的运动也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的?(3分)

4、修改下面病句。(4分)

(1)对于商贩的不法行为和错误思想,我们一定要坚决制止。

(2)这种新药使用起来十分方便,而且效果很长。

课外拓展阅读(16分)

①返回式遥感卫星是重1800—2100千克的精密卫星,它由仪器舱和回收舱组成。仪器舱中装有摇感摄影相机和控制跟踪系统,相机的分辨率很高,在数百公里的高空,它拍摄的每一张照片能覆盖34000平方千米,是名副其实的千里眼。借助特殊判读技术,能从照片上看清地面的汽车和大海的波浪。卫星相机18天就可以把整个地球扫一遍,完成拍摄任务后,仪器舱的使命结束,在茫茫的宇宙里陨灭。回收舱有制动火箭、回收系统、跟踪遥测设备和暗道片盒。卫星相机拍摄的底片都储存在暗道片盒里,所以它是回收舱的核心。其他

..都是确保卫星安全返回地面的精密装置。返回式摇感卫星,集中了传感、通信、信息材料等高技术,是我国科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②卫星的发射回收是一次尖端的科学技术,在几百公里的高速轨道,卫星面对太阳时温度高达100℃,走进地球的阴影又降至-200℃,降落时与空气摩擦还会产生几百摄氏度的高温,没有先进的隔热调温设施,仪器就无法正常工作。返回时星体得保持100度转角,头向地球。回收舱与仪器分离后,制动火箭自动点火,推动舱体飞向地球。这时,地面遥控系统在卫星上的程控系统必须匹配无误,如果因收角偏差1度,落点就会偏差300公里,要是掉到居民区,会造成星毁人亡的严重后果。

③卫星带回的照片,为找矿、地形测绘、铁路选线、农林调查、环境监测、地震预报、考古研究等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例如,科技人员用卫星照片在北京周围16万平方米的土地上找了7个成矿区,在内蒙古发现了大煤田,在新疆找到了三个新油带。用卫星照片编制各种比例的地质图,如用人工绘制,必须26个人测量568个点,工作四个月,现在一张卫星照片就可以解决问题。我国的宝成铁路建成后,已发生各种塌方、泥石流灾害100多次,治理费已花去近7亿元。从卫星照片分析发现,一路段正好筑在地层断裂带,

如果用卫星造线,绕开断裂带,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兴建仓头铁路,地理学家吴传钧带领助手历尽千辛万苦奋斗几年才选出一条最佳的铺设线路,如果用卫星选线,只要几天工夫就能完成。

④用返回式卫星搭载实验,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例如,砷化镓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在卫星微重力条件下结晶生长,质地纯正,性能更为优良;在卫星上生成的蛋白质晶体,比地球上的大数倍,送往空中的植物种子,在电离辐射下会发生变异,玉米、西瓜、西红柿提前开花结果,紫红的鸡冠花变成了淡绿色,微生物外观颜色改变,活力增加,这些有趣的现象为空间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信息。

5、解释下面两个词语。(2分)

(1)陨灭:

(2)匹配:

6、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全文是按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进行说明的?(2分)

7、文章第①段加点的词所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8、文章第③段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哪些?请各举一个例子。(3分)

9、返回式遥感卫星仪器舱的使命是什么?(2分)

10、返回式遥感卫星在发射回收过程中需要解决哪些尖端科技问题?请简要回答。(3分)

。11、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独特功用是什么?(2分)

整洁成绩

拓展延伸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练习(含答案)

牛顿第一定律练习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 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 D. 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 2.牛顿第一定律() A. 它是由大量实验直接证明出来的 B. 它揭示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C. 它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经推理概括出来的 D. 它是由牛顿凭空想象出来的 3.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B. 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也能运动 C.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D. 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 4.关于汽车的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汽车运动时有惯性,静止时没有惯性 B. 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C. 汽车在急刹车时的惯性最大 D. 汽车在行驶时、静止时以及急刹车时的惯性一样大 5.如图所示,教室里悬挂的电灯处于静止状态,如果它受到的所 有的外力突然全部消失,它将() A. 加速下落 B. 匀速下落 C. 减速下落 D. 保持静止 6.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它受到的所有外力同时消失,将发生的现象() A. 物体会立即停下来 B. 物体将慢慢停下来 C. 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D. 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7.如图所示,小球沿弧形斜槽从A点运动到水平轨道的B 点时,如果小球受到的外力突然全部消失,那么小球的 运动状态将是() A. 匀速直线运动 B. 立即停止运动 C. 速度越来越 快 D. 速度越来越慢 8.如图,一只钢球从圆槽的顶端滑下,若滑到最低点(O点) 时,钢球受到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则钢球的运动路线是 () A. 1 B. 2 C. 3 D. 4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ppt01】:展示【[视频]牙买加百米飞人博尔特9’69震惊世界】 问:到终点后能马上停下来吗?你有这样的经验吗?此时有东西绊住你的脚,会怎样?为什么? 学生:不能,有,向前倒,…… 【设计意图】本课引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强调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的重要理念。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学生:静止 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学生:匀速直线运动

(二)新课教学 教师【ppt02】: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 一、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板书】【设计意图】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又在具体事例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思考,来开发学生的思路,体现学无止境的境界。 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改变。这里提出了: 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板书】 三、惯性现象 教师【ppt03】:物体在什么时候具有惯性?哪些物体具有惯性? 活动【ppt04】:如图,向右拉动小车,当小车受阻碍而停止运动时,车上的木块为什么会向右倾倒? 学生:小车上的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右运动;小车由于受到阻碍突然 停止运动;小车上的木块由于______仍然要向_____运动;但因为木块下部 受到小车的______力而静止,于是木块会向右倾倒。 教师:结论: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活动【ppt05】:如图,用手指弹击卡片,卡片上的硬币为什么不跟着飞出? 学生:硬币和卡片原来一起静止;卡片由于受到弹击突然运动;卡片上的硬币由于______仍然要_______(保持在原位),由于重力,所以掉在杯中。

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不可能用实验直接来验证。 2)对任何物体都适用,不论固体、液体、气体。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做匀速直线运动(保持它的运动状态) 5)静止的物体不受力时保持静止状态(保持它的静止状态) 二)惯性 1 2、惯性的理解 1)一切物体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也具有惯性).牛顿第一定律表明,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状态的性质,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2)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惯性的大小与物理的质量的大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质量越大的物体其运动状态越难改变。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运动状态、位置及受力情况毫无关系。 3)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3、防止惯性的现象带来的危害:汽车安装安全气襄,汽车安装安全带。 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拍打衣服可除尘 4、解释现象: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二、基础知识检测 1.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让小车每次从斜面顶端处由静止滑下,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1)第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时的停止位置如图所示,读出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并填在表中相应空格处. 2)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小车每次都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到达底端水平面时. 3)分析表中内容可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__,小车前进的距离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教案

计算机中数据得表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进制得含义。 2、掌握二进制、十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数得表示方法。 3、掌握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得方法。 4、掌握十进制整数、小数转换为二进制数得方法。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逻辑运算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得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使用网络软件得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练习数制转换,让学生体验成功,提高学生自信心. 【教学重点】: 1、各进制数得表示方法。 2、各进制数间相互转换得方法。 【教学难点】: 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之间转换得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练习、教师总结、教师评价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得数就是十进制、十进制不就是唯一得数得表示方法,表示数得数制还有哪些呢?这些数制与十进制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制。 二、新课讲解 1、进位计数制

?以十进制为例: 十进制中采用0,1,2,3,4,5,6,7,8,9这十个数字来表示数据,逢十向相邻高位进一;每一位得位权都就是以10为底得指数函数,由小数点向左,各数位得位权依次就是100,101,102,103……;由小数点向右,各数位得位权依次为10-110—210-3 N=an?10n+ a n-1?10n—1+……+a1?101+a0?100+ a-1?10-1+ ……+a-m?10—m 数制得表示方法:为了区别不同进制数,一般把具体数用括号括起来,在括号得右下角标上相应表示数制得数字。 举例:(101) 2与(101) 10 基数:所使用得不同基本符号得个数。 权:就是其基数得位序次幂. ①十进制、二进制、十六进制、八进制得概念 (1)十进制(D):由0~9组成;权:10i;计数时按逢十进一得规则进行;用(345、59) 10 或345、59D表示。 (2)二进制(B):由0、1组成;权:2i;计数时按逢二进一得规则进行;用(101、11) 2或101、11B表示。 (3)十六进制(H):由0~9、A~F组成;权:16i;计数时按逢十六进一得规则进 行;用(IA、C) 16 或IA、CH表示. (4)八进制(Q):由0~7组成;权:8i;计数时按逢八进一得规则进行;用(34、6) 8或34、6Q表示。 总结:不同数制得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就是加括号及数字下标,另一种就是数字后加相应得大写字母D、B、H、Q。 位值位权

知识讲解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2.知道伽利略理想实验及推理方法. 3.明确惯性概念,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要点梳理】 要点一、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要点诠释: 如图甲所示,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如果第二个斜面倾斜角度较小如图乙,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丙,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持续运动下去. 伽利略的思想方法: 伽利略用“实验+科学推理”的方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这个实验反映了一种物理思想,它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以事实为依据,以抽象为指导,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要点二、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要点诠释: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工作,并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统称为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对牛顿第一定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①明确了惯性的概念 定律的前半句话“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揭示了物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的属性——惯性,即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②确定了力的含义 定律的后半句话“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实际上是对力的定义,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点要切实理解. ③定性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它描述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实际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其效果跟不受外力的作用相同.但是,我们不能把“不受外力”理解为“合外力为零”. 要点三、惯性与质量 要点诠释: (1)惯性现象 惯性现象到处可以见到,例如:如图所示,一个玻璃杯内盛半杯水,上面盖一块塑料板,板上放一只鸡蛋,用小棒猛击塑料板,塑料板离杯飞出,鸡蛋却稳稳地落入杯中.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再如:如图甲,小车上放置一个带轮的木块,使带轮木块与小车一起向右运动.当小车被挡板制动时,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又如:如图乙,小车上竖直放置一个木块,让木块随小车沿着桌面向右运动,当小车被挡板制动时,车上的木块向右倾倒.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些都是惯性现象.

七年级数学上册6.3数据的表示(第2课时)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3.数据的表示(二)频数直方图1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上一课时学习过利用扇形统计图进行数据的表示,在小学对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有所了解,通过表格描述数据也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学生在看到一组数据后会采用不同的表示方法,为本节引入频数分布直方图打下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小学里学过条形统计图,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现实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初步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统计图、认识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在相关活动中也形成了对统计图进行对比与选择,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本节的学习中来,具备了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学习任务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对所收集的数据通过制作图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能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正确信息,利用数据进行简单的推断,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图表示数据的特点.本课《统计图的选择》内容从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统计教学的远期目标:“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与表示、数据分析以及作出推断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际问题说出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 2.能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并能作出条形统计图,体会数据能帮助我们作出合理决策的作用; 3.在从频数分布直方图中获取信息,初步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特点和制作. 4.在统计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客观真实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学生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会正确解释惯性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体验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通过实验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通过对笛卡儿的推论和牛顿第一定律的比较分析,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教学重点】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与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器材】1、多媒体课件2、线槽轨道、小球、棉布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本章知识的作用 本章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动力学。动力学是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许多工程学科的基础,许多数学上的进展也常与解决动力学问题有关。只有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根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控制物体的运动。例如,运动学只是使我们能够描述天体是怎样运动的,动力学则使我们能够把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送上太空,使人类等上月球……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构成了动力学的基础,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它。今天我们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一、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1.想办法使书在水平桌面上运动起来;马拉车-----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介绍他) 足球在草地上的运动;冰壶(刷冰能使冰壶多前进8米)----是摩擦力将人们引入歧途 最先悟出这一原因的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他观察到,在推力作用下运动的小车,撤去推力后,小车并不是立刻停止,而

牛顿第一定律讲述讲解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同州中学教师:王亚文 1.知识与技能一、三维目标 ⑴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 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⑶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⑵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⑵通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 二、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力学体系的基石,而牛顿第一定律又是这个“基石”中的“基石”,它定性地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惯性的概念,为定量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拉开了序幕。 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主要有四方面的不同。 一是定律内容深浅不同:初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高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高中教材中的表述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强调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突出了第一定律的独立性和重要意义,也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了一定的铺垫。 二是惯性的认识层次不同:初中强调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高中侧重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三是实验的设计、探究及思维深度不同:初中为斜面小车实验;高中为伽利略理想实验,突出了理想实验这种科学方法的价值所在。 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同:初中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历史一语带过,高中教材回顾了历史,让学生体会一个规律的获得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能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勇于创新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初步知道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的概念,但是缺乏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历史的了解,对内容也是一知半解。 学生对于“质量是惯性唯一的量度”更是缺乏认识,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速度也是惯性的量度。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引导,配合实验、结合生活事例来澄清概念。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常常形成与亚里士多德相似的观点,且根深蒂固。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时,一些直觉的错误观点不时冒出来,存在着严重的"口是心非"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理解。 2.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五、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游戏,引入课题 撕纸游戏 猜一猜: 1.一张纸已剪成两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2.现在把纸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大家不要动手,先猜一猜。 3.如果在中间的纸下面夹一个夹子,然后迅速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怎样解释我们的游戏呢?其实,在我们的游戏中还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力和运动:用力撕纸,纸条断开运动起来。运动和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体验古人的探究过程,学习古人的探究方法,

(完整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铅山县第一中学陈志峰 ★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l、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通过举例反复体会。 ★学生分析 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2、惯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虽然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仍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教学重点

3.1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三定律的理解(步步高)

第1讲 牛顿三定律的理解 自测1 教材P70第1至3题改编(多选)下面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飞机投弹时,如果当目标在飞机的正下方时投下炸弹,能击中目标 B.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你向上跳起来后,还会落到原地 C.安全带的作用是防止汽车刹车时人由于具有惯性仍向前运动而发生危险 D.有的同学说,向上抛出的物体,在空中向上运动时,肯定受到了向上的作用力 自测2 (多选)关于运动状态与所受外力的关系,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到恒定的力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 B.物体受到不为零的合力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要发生改变 C.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它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D.物体的运动方向与它所受的合力的方向可能相同 自测3 (多选)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取计数时间间隔为0.1 s ,测得相邻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差的平均值Δx =1.2 cm ,若还测出小车的质量为500 g ,则关于加速度、合外力的大小及单位,既正确又符合一般运算要求的是( ) A.a =1.20.1 2 m/s 2=120 m/s 2 B.a =1.2×10- 2 0.12 m/s 2=1.2 m/s 2 C.F =500×1.2 N =600 N D.F =0.5×1.2 N =0.60 N 命题点一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例1 (2014·北京理综·19)伽利略创造的把实验、假设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利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做如下实验:小球从左侧斜面上的O 点由静止释放后沿斜面向下运动,并沿右侧斜面上升.斜面上先后铺垫三种粗糙程度逐渐降低的材料时,小球沿右侧斜面上升到的最高位置依次为1、2、3.根据三次实验结果的对比,可以得到的最直接的结论是( ) 图2 A.如果斜面光滑,小球将上升到与O 点等高的位置 B.如果小球不受力,它将一直保持匀速运动或静止状态 C.如果小球受到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 D.小球受到的力一定时,质量越大,它的加速度越小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5.2 数据的表示 第二课时

5.2.2 从统计图表获取信息 ◆知能点分类训练 知能点怎样读统计图 1.某班同学参加数学竞赛,将成绩进行整理后分成五组,画出条形统计图,?如图所示,请回答: (1)该班共有_______名学生参赛; (2)成绩落在_________范围内的人数最多,共有_______人; (3)及格人数所占的百分比为_______. (第1题) (第2题) 2.某校九年级(1)班有50名学生,综合评价得到的“运动与健康”方面的等级统计图如图所示,则该班“运动与健康”的评价等级为A的人数是______. 3.如图,是某校初一年级的学生到校方式的条形统计图,根据图形可得出步行人数占总人数的(). A.60% B.50% C.30% D.20% (第3题) (第4题) 4.如图,是我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示意图,请你根据该图写出两条正确的信息:a_________;b__________. 5.某电台“市民热线”栏目对某一周接到的热线电话进行了分类统计,得到的统计信息如图所示,其中有关房产城建方面的电话有36个,请你根据统计信息图回答以下问题:(1)该周“市民热线”栏目接到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电话有多少个? (2)据此估计,除环境保护方面的电话外,“市民热线”栏目该年(按52?周计算)将接到热线电话多少个?

6 每人所捐钱数1元2元5元10元15元20元 人数200 100 200 400 200 400 (1)该校共有______名学生; (2)全校学生一共捐款_______元; (3)该校将这笔捐款分别送给了山区学校、?本市农村学生及其他贫困地区的学校,其比例如图所示,由此计算:送给山区学校的钱款比送给本市农村学校的钱款多多少元? ◆综合应用提高 7.近年来,某市的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购物度假,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该市2001~2004?年的游客总人数和旅游业总收入情况.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2004年的游客总人数为________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为________万元; (2)在2002年,2003?年,?2004?年这三年中,?旅游业总收入的增长幅度最大的是_____年,这一年的旅游业总收入比上一年增长的百分率为_______(精确到0.1%); (3)在2004年的游客中,国内游客为1 200万人次,其余为海外游客,据统计,国内游客的人均消费约为700元,问:海外游客的人均消费约为多少元?(注:旅游业收入=?游客人数×游客的人均消费)

牛顿第一定律的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的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在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材的。 (2)、教学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

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只所以认为它是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4)、教学难点及依据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因此制定 三、教学方法及依据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教案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进制的含义。 2、掌握二进制、十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数的表示方法。 3、掌握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的方法。 4、掌握十进制整数、小数转换为二进制数的方法。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逻辑运算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使用网络软件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练习数制转换,让学生体验成功,提高学生自信心。 【教学重点】: 1、各进制数的表示方法。 2、各进制数间相互转换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之间转换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练习、教师总结、教师评价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数是十进制、十进制不是唯一的数的表示方法,表示数的数制还有哪些呢?这些数制与十进制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制。 二、新课讲解 1、进位计数制

?以十进制为例: 十进制中采用0,1,2,3,4,5,6,7,8,9这十个数字来表示数据,逢十向相邻高位进一;每一位的位权都是以10为底的指数函数,由小数点向左,各数位的位权依次是100,101,102,103……;由小数点向右,各数位的位权依次为10-1 10-2 10-3 N=a n?10n+ a n-1?10n-1+ …… +a1?101+ a0?100+ a-1?10-1+ …… +a-m?10-m 数制的表示方法:为了区别不同进制数,一般把具体数用括号括起来,在括号的右下角标上相应表示数制的数字。 举例:(101) 2与(101) 10 基数:所使用的不同基本符号的个数。 权:是其基数的位序次幂。 ①十进制、二进制、十六进制、八进制的概念 (1)十进制(D):由0~9组成;权:10i;计数时按逢十进一的规则进行;用(345.59)10 或345.59D表示。 (2)二进制(B):由0、1组成;权:2i;计数时按逢二进一的规则进行;用(101.11)2 或101.11B表示。 (3)十六进制(H):由0~9、A~F组成;权:16i;计数时按逢十六进一的规则 进行;用(IA.C) 16 或IA.CH表示。 (4)八进制(Q):由0~7组成;权:8i;计数时按逢八进一的规则进行;用(34.6)8 或34.6Q表示。 总结:不同数制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加括号及数字下标,另一种是数字后加相应的大写字母D、B、H、Q。 ②按权展开基本公式: 位值位权

用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用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课本P129请用水杯、硬纸片及硬币,做一个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纸片被弹走,硬币落入杯中。 原因:纸片受到手的弹力作用,原来静止状态被改变,所以被弹走。而硬币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仍然留在原处,在重力作用后下,落入杯中。 2、[2012福州中考]将扑克牌盖在玻璃杯上,再把1元硬 币放在牌上,用手迅速将扑克牌水平弹出,硬币会怎样请 你用学过物理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硬币落入杯中。硬币原是和扑克牌一起静止的,当扑克牌受到外力 弹出时,而硬币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仍然留在原处, 在重力作用后下,落入杯中。 3、课本P129:平时我们拍打身上的灰尘衣服原来和灰尘一起静止,当拍打衣服时,衣服由于外力发生运动,灰尘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静止状态,仍然留在原处,在重力作用后下,落了下来。 4、(一中单元考)在反映古代战争的电视连续剧中,经常 可以看到使用绊马索将敌方飞奔的马绊倒的场面,试利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马原本处于向前运动,当遇到绊马索阻挡,马腿处于静止状态,而马的上身由于具有惯性,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被绊倒。 5、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不会马上 停下来,而是先做减速运动,最后才停下来,这是什么原因汽车关闭发动机后没有动力,具有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向前运动,由于受到摩擦力作用,速度逐渐减少,最后停止。 6、(外国语中学单元考)小王上课迟到了,他向老师解释说:“在乘坐公交车时,司机紧急刹车,我和另两位乘客由于突然失去惯性,向前急冲受伤,耽误了时间”.老师提醒他:“今后上车后要扶好站稳”. (1)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小王为何会受伤;(1)小王和原本的汽车一起向前运动,司机紧急刹车后,腿处于静止状态,而上身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向前运动而导致受伤。 (2)小王说的“突然失去惯性”说法是错误的. (3)“扶好站稳”后,当公交车的运动状态改变时,乘客由于手和

导学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

广洋湖中心初中八年级物理“学思导学”教师教案 【导学】 【目标】 1.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解释有关惯性现象。 3.理解惯性的利与弊给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重视惯性 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来解释有关惯性现象。 【导疑】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__________或 _____________,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原来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力,则保持___ ___________. 3.原来运动的物体,如果突然不受任何力,则保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体保持的性质叫做惯性。汽车 关闭发动机后,由于,仍能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继续 前进。但最终要停下来,是因为汽车受到地面的 作用。 5.由于惯性,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 会。汽车突然向右拐弯时,乘客 会。 6.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下列不是为了防止由于 惯性而造成交通事故所制定的交通规则是() A.某些路段要对机动车辆限速B.车辆快 速行驶时要保持车距 C.车辆要右侧行驶D.小型客 车的驾驶员必须系安全带 【导思】 什么叫惯性?为什么说惯性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我们将物体的性质称为惯性。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物理。牛顿第 一定律又叫_____________。 [解释] ①惯性是物体

的固有属性,惯性不是一种力。 ②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不管是否受力不管是否运动和 怎样运动)都具有惯性,切莫将惯性误解为“物体只有保 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时”才有惯性,在 受力作用时,惯性依然存在,体现在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 程度上。 ③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本身的特征决定,与外界因素无 关,切莫认为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④惯性是不能被克服的,但可以利用惯性做事或防止惯性 的不良影响。 ⑤不要把惯性概念与惯性定律相混淆。惯性是万物皆有的 保持原运动状态的一种属性,惯性定律则是物体不受外力 作用时的运动定律,当有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必定改 变。 子弹从枪膛射出后,虽然不再受到推力的作用,但是仍然 向前运动。为什么? 阅读“生活物理社会”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和“信息库”制 动距离与反应距离并讨论在小汽车的行驶过程中要注意哪些 交通规则,请说出你知道的几条来。 【导练】 1.下面的现象中,不是由于惯性的原因是() A.放在教室里的课桌,没人搬动总是在原处 B.运动员跑到终点时不能立即停下来 C.站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的人,若汽车紧急刹车,人就要向前倾 D.自行车从坡顶沿斜坡向下运动,速度不断增大 2.子弹从枪口射出后,能在空中继续向前运动,这是因为子弹() A.受到火药燃烧后产生的推力B.受到惯性力 C.具有惯性D.惯性大于子弹受到的阻力 3.某人坐在行驶的汽车里,后背向后紧贴着座椅的靠背,则汽车这时的运动状态是()A.匀速行驶B.加速行驶C.减速行驶D.正在拐弯 4.由东向西飞行的救缓飞机,在地面目标的正上方投下救灾物资,肯定不会命中目标,而是落在目标的方,其原因是具有惯性。 【导创】 飞机在飞行中空投救灾物品时,如果在空投目标的正上方投下,物品能落到目标处吗?应当怎样空投才行?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力学知识,明确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即“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理解此定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定律的前半句话“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提示了物体的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的属性——惯性,即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惯性是物体所固有的属性之一,任何物体不论它所在的地理位置如何、运动状态如何,它都具有惯性。物体不受外力时,惯性表现为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受外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 物体的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不能认为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例如,乒乓球的速度再大,你也会很容易让它停下来,但是火车速度再小,却不容易让它停下来。而运动速度相同的火车和乒乓球,要使它们都停下来时,显然使乒乓球停下来比使火车停下来容易得多,这就是因为火车的质量远大于乒乓球质量,火车的惯性比乒乓球大的多的原因。另外,也不能认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惯性有关,一个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地理位置有关,而惯性大小与地理位置无关。 例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惯性是只有物体在匀速运动或静止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 B、物体的惯性是指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仍保持原来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C、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有惯性;受外力作用时,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而就无惯性 D、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与运动状态和是否受力无关 解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运动状态无关。有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但运动状态的改变不等于物体惯性的改变。“克服惯性”、“惯性消失”等说法均是错误的,不管物体是否受外力作用,其惯性是不能被改变的。物体惯性由物体本身决定,与运动状态和受力无关。所以正确选项为D。 例2、有些同学认为,惯性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速度大惯性就大,速度小惯性就小。理由是物体运动快不容易停下来,速度小容易停下来。你怎样看等这一错误观点? 解析: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是“把惯性大小理解为把物体从运动改变为静止的难易程度。事实上,在受到阻力相同的情况下,速度不同质量相同的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速度的减小量是相同的,这就是说质量相同的物体,它们的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相同,即惯性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关。 二、牛顿第一定律确定了力的含义 牛顿第一定律的后半句“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实际上是对力的定义,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它完善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定义,使力的含义更加丰富、丰满。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一定是由于受到力的作用的缘故。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三、牛顿第一定律提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它描述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物体如果受到了力,但外力的合力为零,则根据合力与外力的效果相同的原理,则可以知道此种

15.2 数据的表示 教案

15.2 数据的表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收集到的或提供的数据,设计、制作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通过观察统计图,培养从统计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经历绘制统计图表的过程中,能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让学生获得动手参与的情感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设计、制作统计图表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体会数据的作用,学会用数据说话.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数据设计简单的统计图表. 难点:根据统计图表提取信息,对不规范统计图的识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某班委会决定用勤工俭学所得的班费购买一些有意义的书,为了满足大部分同学的需求,决定购买科技类,中外名著,课程辅导类等书籍.但有多少同学喜欢科技类?有多少同学喜欢中外名著?有多少同学喜欢课程辅导类或其他读物?如果老师安排你去购买书籍,为满足同学们的需求,你该怎样完成这一任务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后进行讨论和交流,并达成共识)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请同学们看教育软件需求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量一量每部分的圆心角是多少度? 2.各部分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3.你量出的圆心角度数与百分比有何关系? 在学生活动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板书. 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是总体和部分的关系,其中圆代表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的是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 解决问题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出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步骤:①求各部分百分比;②

求各部分圆心角=360°×百分比;③画扇形统计图. 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品位,在“文明湖北·美丽宜昌”读书活动中,某学习小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随机调查了该校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绘制了平均每人每天课外阅读时间统计图. (1)补全扇形统计图中横线上缺失的数据; (2)被调查学生中,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为60分钟左右的有20人,求被调查的学生总人数; (3)请你通过计算估计该校学生平均每人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 【答案】 (1)1-(10%+30%+55%)=5% (2)20÷10%=200(人) (3)60×10%+40×30%+20×55%=6+12+11=29(分钟) 四、典例精析,拓展新知 根据某中学同学们最喜爱的体育活动扇形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最喜欢哪种课外活动? (2)最受欢迎的两类课外活动是什么,它们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3)图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什么? (4)图中的所有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5)假如你是校长,为了尽可能多地满足同学们的需求,你会增添哪种体育设施? 教学说明: 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进行决策. 五、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某实验中学2015年秋季计划给入学新生订做校服,学校拿出甲、乙、丙、丁四种式样的校服来征求师生的意见,得出如下的数据: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牛顿第一定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 牛顿运动定律是联系力和运动(动力学)的桥梁,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理论的基础,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教材针对“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这一问题,利用简单实验批判亚里士多德单纯从经验出发得出的错误结论,在此基础上引入伽利略利用逻辑思维构造的理想实验,利用逻辑推广得出“没有摩擦力时,小球将沿水平面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然后介绍由牛顿总结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师要补充深化该定律的物理意义:(1)提示了物体在不受外力(合外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规律;(2)揭示了任何物体都有(隐含)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惰性且屡教不改);(3)提示(隐含)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揭示了 在任何惯性参考系(加速度等于零)中,观察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等价的。 在学习之后,学生不但应当能用这个规律解释力与运动的关系相关问题,而且还应该认识到理想实验是比简单经验总结更合理的科学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把在第二章学习到的运动学知识和第三章学习到的力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为后面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科学家自身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年级大部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较强,学习热情高,有参与意识。这是在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前提。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的基础知识,对定律又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比较熟悉,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定律本身知识,但是在具体应用和认知上会有片面现象,所以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而且好奇心强是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为全面提高接受能力。 本节内容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定律的理解还不深入。所以高中阶段的学习,应该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其理解上存在的问题、深入对本定律的理解,这样才有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并且这一时期的学生好奇善问,对于物理实验及媒体中所展示的各种现象具有浓厚的兴趣,会产生探究其本质的愿望。 【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