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兽医传染病学课件

兽医传染病学课件

兽医传染病学课件
兽医传染病学课件

兽医传染病学

绪论

一课程的性质和设臵的目的

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本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二动物传染病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影响养殖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

威胁人类的健康

融合政治、经济、卫生和社会的综合问题

影响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畜牧业占农业的比值:发达国家:70 — 80%;我国:10% — 33%

三我国家畜传染病防治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一)成就

1、马、牛、猪等大中型动物★

消灭牛瘟(1956年)、牛肺疫(1996年);控制马传染性贫血(20世纪60-70年代);猪瘟兔化弱毒疫苗(20世纪50年代末)2. 家禽传染病

1956年首先发现小鹅瘟(方定一)。全面控制鸡新城疫、鸡马立克氏病等。

3. 小动物传染病

1984年发现兔病毒性出血症(兔瘟);犬的狂犬病的研究

4. 完善了动物防疫法规

家畜家禽防疫条例(1985);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1998)

(二)存在的问题

1. 我国动物疫病发生和控制现状

新旧并存(种类多)。老病出现新症状,老病原出现新变异(变)。由单一感染转向混合感染的综合征(杂)。某类症候群特征的表现突出。免疫抑制性疾病危害严重。细菌性疾病危害加剧。疾病流行的空间特征发生变化。

2. 原因

(1)防疫意识不强。重生产,轻防疫。(2)疾病诊治难度加大。(3)饲养环境(内、外环境)差。(4)饲养管理不善。(5)疾病控制不力。

四发达国家动物传染病研究与控制现状

1. 发达国家动物传染病研究现状:(1)基础研究深入扎实(2)有可靠的技术保障

2. 发达国家动物传染病控制现状:

(1)消灭所有A类动物疫病(禽流感除外);(2)消灭部分B类动物疫病,控制所有B类动物疫病

3. 发达国家控制和消灭一些动物传染病的经验

(1)严格执行兽医法规(2)制定长期的防疫计划(3)采取以检疫为重点的综合防御措施

五我国动物重大疫病控制策略和目标

1. 总体目标:消灭A类动物疫病,全面控制B类传染病,全面提升我国重大动物疫病的控制水平和科技实力。

2. 预期目标:10-15年期间消灭4个A类病和1个B类病。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猪瘟、口蹄疫;猪伪狂犬。

第一章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

第一节感染和抗感染免疫

一感染

1、概念: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

2、构成因素:环境、病原微生物、易感动物。

3. 感染的表现形式:显性、隐性、抗感染。

显性感染: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的毒力和数量,侵入机体后能够不断生长繁殖,机体的抵抗力较弱,临床上表现一定的症状。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能够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但是动物不表现症状。

抗感染:动物将侵入的病原微生物清除,不表现病理变化和症状。

4.传染病的感染类型

按照发生: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按照种类:单纯、混合、继发感染。

按照部位:全身感染和局部感染。按照症状:典型、非典型感染。

按照病程: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感染。

持续感染和慢病毒感染。

持续感染:马传染性贫血、PRRS

慢病毒感染:绵羊痒病、疯牛病、库鲁病(人)

5. 感染的特殊表现

(1)发热: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双相热;

(2)皮炎:疹、出血、淤血、坏死等。

(3)全身变化: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二抗感染免疫

1. 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炎症和吞噬;补体;细胞因子

2.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三免疫抑制

直接感染T、B淋巴细胞:CAV、IBDV 感染胸腺:

感染某些抗原提呈细胞:PRRSV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展和分类

一传染病的发生及特征

(一)传染病的概念

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并且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二)传染病的特征

有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传染性和流行;具有明显的的流行规律和阶段性;具有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表现;感染动物出现特异性的免疫学反应;耐过动物获得特异性的抵抗力。

<1>由病原微生物引起。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

1. 毒力

⑴侵袭力:细菌的特殊构造;病毒的溶细胞作用。⑵毒素:外毒素,内毒素

2. 侵入的门户和定位

3. 机体对感染的应答能力.

非特异性防御机制:(1)物理因素:表皮、粘膜等。(2)化学因素:pH值,消化酶等。(3)生物因素:吞噬、杀伤等。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抗体

二构成传染病的必要条件

1、由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引起

2、该微生物能在体外分离纯化,而且还能继续增殖、纯化。

3、分离纯化培养物接种实验动物能产生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的症状和病理表现。

4、在易感动物体内,重新分离的微生物应与原来的微生物相同。

三传染病的病程经过

潜伏期;前驱期;临床明显期;转归期

1、潜伏期: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开始繁殖起,到疾病的临诊症状开始出现。

2、前驱期:是疾病的征兆阶段,一般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但特征性的症状尚不明显。

3、明显期:具有代表性的症状开始明显的表现出来,容易识别,也是疾病发展的高峰阶段,是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

4. 转归期:死亡;康复。

四传染病的分类

按病原体分类:细菌病、病毒病

按照动物的种类分类:猪、牛、羊、禽

按照病原体侵害的主要器官:消化、呼吸等

按照疾病的危害程度:我国农业部分类:一类、二类、三类;国际兽疫局(世界动物卫生组织):A、B类

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1 传染源

病原微生物在其中定居、生长、繁殖,并且排出体外,使其它易感动物感染的动物机体。

类型:患病动物;病原携带者

2 传播途径

感染性的病原微生物通过其它途径再侵入易感动物体的途径。

垂直传播:胚胎、初乳

水平传播:直接接触;饲料、饮水;空气;鼠、昆虫、人

垂直传播

水平传播——媒介物:水、土壤、饲料、空气。

水平传播——媒介者:昆虫、鼠、飞鸟、人。

3 易感动物

1)病原微生物的数量、毒力。 2)群体的内在因素(遗传)。

3)饲养管理水平:营养、卫生、温度、湿度、通风、粪尿处理等。 4)免疫状态

二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一)流行的强度

散发:数量不多,零星发生。

地方性流行:较长时间在一定地区和群体发生,带有局限性,较小规模流行。

流行:在一定时间内,群体中超过了预期水平的现象。

大流行:传播快、受害动物比例大,波及面广的现象。

(二)疫病发生的度量: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患病率;感染率;带菌(毒)率。

(三)传染病流行的地区性:外来性;地方性;疫源地(疫区、疫点)★;自然疫源性

三传染病的分布特征

(1)群体分布

@、年龄分布: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病原体的致病特点和致病机理;动物的免疫状况

@、性别分布 @、种和品种的分布

(2)时间分布

*严格季节性:发病时间集中。 *季节性升高:全年发生,但一定的季节内明显升高。

*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发生。 *周期性:动物群体的更新;微生物的特性。 *长期转变

四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

1. 自然因素:与传染源有关;与传播媒介有关;与易感宿主有关。

2. 社会因素

第二章传染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第一节传染病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

一综合防治的原则: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

二综合防治措施的内容:疫病预防;疫病控制;疫病消灭;疫病净化。

第二节传染病综合防治的具体措施

一检疫

(一)概念★:法定的机构或者人员按照规定的方法与标准对动物及其产品的疫病状况及其卫生安全实施强制性检查、定性和处理,并且出具结论性法定证明的行为。

(二)检疫的范围

1. 根据检疫的事物类别:畜禽及其产品;其它动物;运载、饲养的工具

2. 根据检疫的性质:生产性检疫;贸易性检疫;非贸易性检疫;观赏性检疫;国境检疫。

(二)检疫的对象

国内规定的检疫对象:一类、二类、三类

国际检疫对象: A类(14种)、B类(79种)

二动物传染病的诊断和疫情报告

(一)动物传染病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解剖病理检查;实验室检查。

1. 流行病学调查

+时间、地点、蔓延情况、分布状态。

+统计发病动物的种类、数量、发病率、死亡率。

+历史调查。

+了解疫苗接种、监测、药物使用。

+了解当地饲养管理、收购、屠宰、防疫等。

+了解当地地理、环境、动物分布等。

+了解兽医防疫措施实施后疾病发展动态。

2. 临床症状诊断

⑴诊法:中医(望、闻、问、切);西医(视、听、嗅、触、叩、检)。

⑵技巧:先群体(先静态,后动态);后个体(望、闻、触、检)

#群体检查

静:静看—精神、形体、姿态、皮肤;静听—叫、喘、咳。

动:看—姿态。

食:采食、饮水、排便。

#个体检查

视、听、检、触、嗅;体温、脉搏、呼吸、粪便、尿液、皮肤和黏膜。

个体检查—看

对动物全身的神、形、态和局部及分泌物、排泄物等表现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了解病情。

全身:精神、形体、姿势

局部:头、躯、皮肤、四肢、二阴、排泄物,分泌物。

4. 实验室诊断

1)样品采集

2)病原学检查:细菌学诊断思路;病毒学诊断思路

3)抗体检测:HA和HI试验、GPA试验、ELISA、FA试验

细菌学诊断思路:涂片镜检→分离纯化→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动物试验

病毒学诊断思路:病料采集→病料处理(病料研磨、反复冻融、滤过除菌)→接种培养基(细胞单层∕鸡胚)→病毒鉴定(血清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

常见抗体检测方法:凝集试验、琼扩试验、中和试验、酶标抗体技术、荧光抗体技术

(二) 疫情报告制度

1. 国内疫情报告

(1)法定报告人:机关单位、个人。 (2)内容:一类、二类、三类动物传染病。 (3)方式:口头、书面、电话、电子邮件等。 (4)时间:尽快。 (5)疫情报告处理。 (6)疫病现场处理:隔离、消毒

2. 国际疫情报告

(1)A类病在24h内上报OIE。(2)根除之前每周上报疫病控制进展。(3)A类病扑灭后每月上报控制和存在的状况。(4)所有A、B及其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疫病每年上报1次。

三动物传染病的扑灭和净化

1. 隔离:将患病动物和疑似感染动物控制在一个有利于防疫和生产管理的环境中进行单独饲养和防疫处理的方法。

(1)隔离的目的:阻断传染源把传染病传给其它健康个体。

(2)隔离的对象:患病动物;可疑感染动物;假定健康动物

2. 封锁:当发生法定一类疫病或者外来疫病时,为了防止疫病扩散以及安全区健康动物误入而对疫区和其它动物群采取划区隔离,扑杀、销毁、消毒和紧急接种等强制性措施。

(1)封锁的目的:阻止疫病向周围地区扩散,将疫病控制在封锁区就地消灭。

(2)封锁的原则:早、快、严、小。

(3)考虑的因素:A类或者一类以及某些外来病;疫情逐级上报上级主管部门或OIE;信息统一发布管理

(4)采取的措施:禁止出入;对病死动物及同群动物扑杀、销毁、无害化处理;消毒;停止产品交易;紧急接种

解除封锁:当疫区(点)最后一头(只)患病动物被扑杀或者痊愈后,经过一个潜伏期以上的检测、观察,未出现病者,经过彻底清扫、消毒,兽医行政部门检查合格后,方可解除封锁(发布封锁令的政府部门)。

3. 捕杀:在兽医行政部门的授权下,宰杀感染特定病原体的动物以及同群可疑感染动物,并必要时宰杀直接接触动物或者可能传播病原体的间接接触动物的一种强制性措施。

适用对象:法定A类或一类动物疫病、外来病、人畜共患

4 净化:在某一限定地区,根据疫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疫病检测结果,及时发现并淘汰各种形式的感染动物,使限定动物群中某种疫病逐渐被清除的疫病控制方法。

适用对象:对马传染性贫血、鸡白痢等。

5 感染动物的无害化处理:消毒;焚烧(化制);深埋;高温煮沸

四消毒

(一)概念:通过物理、化学或者生物学方法杀灭或者清除环境中的病原体的技术或者措施。

理解:消毒针对病原微生物或有害微生物。消毒是相对而非绝对。

(二)消毒的作用★

1、动物疫病防控方面:(1)切断传播途径,减少或阻断疫情传播。(2)预防感染和发病。(3)阻止群体或个体之间的交叉感染。

2. 公共卫生方面:(1)减少人畜共患病对人健康的危害。(2)保证食品安全。

(三)消毒的分类

1、预防性消毒:平时定期的消毒

2、应急性消毒(随时消毒):出现疫病或个别动物死亡时候

3、终末消毒:解除隔离或解除封锁前进行的全面彻底的大消毒,也适合全进全出的生产系统。

(四)消毒的方法

机械消毒法(清扫、冲刷);物理消毒法(阳光(紫外线)、高热(干热、湿热));化学消毒法;生物消毒法

化学消毒:

1、根据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1)凝固蛋白质和溶解脂肪:醛、酚。(2)溶解蛋白质类:碱。(3)氧化蛋白质类:氧化剂。(4)与细胞膜作用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季胺盐。(5)对细胞发挥脱水:醛、醇。(6)与巯基作用:升汞。(7)与核酸作用:结晶紫。

2、根据化学结构

酸、酚、醇、碱、氧化剂、季胺盐、卤素类、烷制剂、重金属、染料类。

(1)碱类: 火碱, 石灰

作用机理:OH- 溶解、变性、沉淀蛋白。

优点: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缺点:腐蚀性、易潮解、粗品含量低,消毒范围窄。

使用:火碱:1-2%; 石灰水:10-20%

(2)酸类: 乳酸;醋酸

作用机理:离解的H+变性、水解、沉淀蛋白。

优点:对革兰氏阴、阳性细菌均有杀灭或抑制作用,能杀灭流感病毒。

缺点:腐蚀性较强、穿透力差。

使用:

(3)酚类: 来苏儿;苯酚

作用机制:凝固蛋白

优点:性质稳定,酸性条件下作用强。

缺点:特殊气味,皮肤刺激性

应用:来苏儿:3- 5% ;苯酚:1%

(4)氧化剂: 过氧乙酸;环氧乙烷;高锰酸钾

作用机理:通过氧化破坏病原体的蛋白、酶。

优点:作用快而强,广谱。

缺点:仅对表面有作用,易分解,不稳定。

应用:过氧乙酸:0.01-0.5%浸泡;5%用于空气消毒;环氧乙烷:0.4-0.8kg/m3

(5)卤素类: 漂白粉; 氯制剂;碘制剂

机理:通过氯化、氧化使有机物分解。

优点:广谱、高效。

缺点:用量大;易分解;消毒效果短暂;有机物存在时效果降低。

应用:漂白粉:1-20%不等

(6)表面活性剂:新洁尔灭、消毒净

作用机理: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蛋白变性。

优点:作用强,无腐蚀、无刺激、无漂白等副作用。

缺点:在酸性环境中消毒效果大减。

应用: 0.1%用于皮肤消毒,浸泡器具等。

(7)挥发性烷制剂:甲醛;戊二醛

作用机理:使蛋白变性。

优点:杀菌能力强,范围广。

缺点:刺激性、毒性,受污染物、温度、湿度影响大。

应用:甲醛0.5%洗涤皮毛,1%带畜消毒,2-4%地面等消毒。

(8)醇类:乙醇

作用机理:使蛋白凝固变性。

优点:作用快、性质稳定,无毒、无腐蚀性。

缺点:对细菌芽孢、真菌、病毒作用低。

应用:72-75%乙醇局部皮肤消毒。

(9)重金属盐类:升汞、硫柳汞等

作用机理:离子与蛋白结合使之沉淀。

优点:防腐作用强。

缺点:污染大,仅对细菌真菌有效。

应用:1/10000硫柳汞用于诊断抗原、诊断血清的防腐。

★生物热消毒:主要用于污染粪便的无害处理。在粪便堆沤过程中,利用粪便中的微生物发酵产热,可使温度高达70℃以上。经过一段时间,可以杀死病毒、病菌(芽孢除外)、寄生虫卵等病原体而达到消毒的目的,同时又保持了粪便的良好肥效。附消毒设备:高压清洗机、紫外灯、电子消毒器、喷雾器

(三)消毒效果的检验

1. 污染区消毒效果的检验: 地面/墙壁

标准: 良好: 减少80%以上较好: 70-80% 一般: 60-70% 不合格: 60%以下

2. 空气消毒效果检验

(1)自然沉降法:仅仅捕获10um以上的颗粒,故准确性差

(2)冲击采样法: 用空气采样法先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然后强迫空气通过狭缝直接冲击到缓慢转动的琼脂培养基的表面. 五免疫学防治

(一)免疫接种

1.预防接种:在经常发生传染病的地区,或有某些传染病潜在存在的地区,为防患于未然,在平时有计划的给健康动物进行疫苗接种。

2.紧急接种:已经发生了传染病,为了扑灭和控制疫情的流行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地区尚未发病的畜禽进行的应急性紧急接种.

3. 环状免疫带的建立:当发生烈性传染病时,在封锁疫点,疫区的同时,对封锁区及周围一定地区所有易感动物进行免疫接种。

4. 免疫隔离屏障的建立:为了防止某些传染病从有疫病的国家向无疫病的国家扩散,对国界线周围地区动物群进行免疫接种。(二)疫苗

1. 常规疫苗:灭活苗;活疫苗

2. 新型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基因缺失疫苗;活载体疫苗

(三)免疫接种的途径:1、点眼/滴鼻 2、注射:肌肉、皮下 3、刺种 4、饮水(拌料)免疫 5、气雾免疫 6、涂肛

(四)免疫程序

根据一定地区或养殖场内不同传染病流行情况及疫苗的特性,为动物群体制定的疫苗接种类型、次序、途径及间隔时间。

1. 制定免疫程序的原则

(1)由传染病的三间分布特征决定。(2)由疫苗的免疫学特性决定的。(3)有相对的稳定性。(4)遵循动物免疫应答发生发展的规律。

2. 免疫程序制定的方法

(1)掌握本地区(养殖场)传染病的种类及分布特点(2)疫苗的使用方法(3)利用免疫检测(4)根据传染病的特点确定免疫的时间

(五)造成免疫失败的原因

1. 疫苗因素:(1)含毒量不够或者含有强毒。(2)有其它病原污染。(3)用于生产的种毒、细胞、鸡胚及生产工艺。

2. 宿主因素:(1)免疫应答是一个生物学反应,不可能提供绝对保护。(2)母源抗体的干扰。(3)宿主体内存在造成免疫抑制的病原微生物或药物。(4)免疫时群体存在潜伏感染或者免疫空白期感染野毒。

3. 病原体的变异

4. 人为因素:(1)免疫程序不合理(2)疫苗使用不当

六传染病的治疗

(一) 治疗的原则

(1)预防为主。(2)及时诊断早期治疗。(3)掌握药品的适用症。(4)治疗评价贯穿于治疗过程中。(5)禁止滥用药物,加强产品安全管理。

(二) 治疗方法

1. 针对病原体的疗法

(1)特异性疗法:高免血清、康复血清、高免卵黄抗体

(2)抗生素疗法:①掌握抗生素的适应症。②考虑用量、疗程、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经济价值等。③禁止滥用药物。④联合用药应结合临床经验进行。

(3)化学药物疗法

磺胺及其增效剂、呋喃类、喹诺酮类、抗病毒中、西药。

(4)生物类:干扰素

2. 针对动物机体

①加强护理。②对症疗法。平喘、止咳、降温、止泻、补液、强心等。

中兽医对兽医传染病的治疗特色

一、致病因素:邪气(戾气、疫毒)。

二、确定致病因素:审“证”求因

三、治疗

(一)治则:辨“证”论治(八纲辩证)(二)治法:温、清、补、汗、吐、下、和、消。

(三)中兽医治法更注重保护和调节机体本身。(四)更注重阶段性: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第三章各论

第一节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

◆概述( Overview)

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多种动物不同疾病或病型的总称,包括全身或局部大肠杆菌感染、败血症、大肠杆菌性腹泻,对幼龄动物的危害较大。

(1)致病性菌株:O157:H7(2)条件致病菌:(3)非致病性菌株:正常菌群的成员、工程菌。

◆生物学性状:

(1)革兰氏染色阴性球杆菌。(2)没有芽孢、荚膜,多数有鞭毛、菌毛。(3)可利用乳糖,产酸产气。

(4)抗原结构:O抗原(173)、K抗原(103)、H抗原(60)、F抗原(待测)。

(5)致病因素:①侵袭力(外膜蛋白、菌毛、K抗原);②内毒素;③肠毒素:不耐热肠毒素(LT);耐热肠毒素(ST);细胞毒素、溶血毒素等。

(6)抵抗力:对热的抵抗力较强,耐药性较强。

一仔猪大肠杆菌病

根据发病日龄和细菌的血清型,仔猪大肠杆菌病临床表现型可分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水肿病。

(一)仔猪黄、白痢(Yellow and White scour of newborn piglets)

1、病原与发病机理:引起仔猪黄、白痢的大肠杆菌的血清型有F4、F5、F8、F41等菌毛抗原。

2、流行特点

◆仔猪黄痢多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往往成窝地发生;仔猪白痢多见于10-20日龄的仔猪。

◆仔猪黄痢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仔猪白痢发病率中等,死亡率低。

◆发病与母猪的带菌有关。

3. 临床表现:黄色、灰白色稀粪,轻者肛门周围不留粪迹,重者肛门周围、后肢被粪便污染;随病程延长脱水、昏迷死亡。

4、病理表现:胃肠卡它性炎症,胃内含有多量的凝乳块。

5. 诊断:(1)日龄。(2)黄、白色稀粪。(3)发病率、死亡率。(4)细菌分离、鉴定。

(麦康凯培养基红色的菌落,生化试验,血清型鉴定。)

6. 防治

(1)一般饲养管理:①改善圈舍的消毒;②预防性给药:产前3日和产后3日饲料中投药预防。

(2)免疫防治:母猪配种前、产前1个月肌注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

(3)治疗:抗菌、收敛、补液、母子兼治

①抗菌:结合分离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②收敛:药用炭1.5g/头份,2次/日。③补液:口服补液盐④母子兼治:加强妊娠母猪、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使母猪保持较佳的状态。

(4)生物学防治:调痢生、促菌生等微生态制剂。

教学案例:2010年3月中旬,海阳市某个体养殖户王某的7头临产母猪上产床后食欲开始下降,产仔后第8天开始仔猪拉黄色稀粪,至15日龄左右基本全部死光。

(三)仔猪水肿(Edema disease of pigs)

1、概述

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断奶仔猪以共济失调、水肿为特征的传染病,为地方性流行。

引起仔猪水肿的大肠杆菌血清型主要有O138、O139、O141等。

2. 流行特点

(1)发病日龄:断奶前后(40-60日龄左右),多数为体况良好。

(2)发病率低,死亡率高,可达80-100%。

(3)发病诱因:突然更换饲料、饲养方法的突然改变、饲料成分单一。

3. 临床表现:突然发病,体温正常,四肢无力,步态摇晃,有时作转圈运动,共济失调,四肢呈现划水姿势;眼睑肿胀。

4、病理表现

水肿症状:眼睑、额下、胃底粘膜、肠系膜呈现胶冻样水肿。

肠系膜淋巴结条索样肿胀,充血。

胃底粘膜充血。

5. 诊断

(1)发病日龄: 断奶前后

(2)神经症状:盲目进退、转圈,倒地划水

(3)水肿症状:胃底、肠系膜、肠系膜淋巴结

6. 防治

●加强仔猪断奶前后的饲养管理,提前补料,训练采食,使得断奶后能适应独立生活。

●灭活苗预防:有一定效果

药物治疗:见肿消、水肿回生散(五苓散)

二禽大肠杆菌病

引起禽类发病的大肠杆菌血清型有O1、O2、O5、O8、O78、O103等。

1. 流行特点

(1)易感性:鸡、火鸡、鸭、鹅等,一般雏禽比成禽易感性高,尤其是肉仔鸡,4 - 8周龄的多发。

(2)感染途径:消化道、呼吸道、垂直传播。

(3)容易成为其它病的继发病、并发病。

2. 临床及病理表现

(1)胚胎死亡和脐炎型:腹部肿大,触摸硬实;解剖后卵黄吸收不良,脐孔锁闭不全。

(2)急性败血型:多见于4-8周龄的肉仔鸡。临床表现羽毛蓬松,精神沉郁,常有腹泻。解剖病变为纤维素性肝周炎、心包炎、气囊炎。

(3)输卵管炎、腹膜炎型(蛋子瘟):多见于成年产蛋鸡,多成慢性经过。

鸡冠苍白、甚至萎缩,腹部膨大,下垂;剖开腹腔,充满蛋黄液,气味恶臭,甚至有破碎的蛋黄,腹腔的器官粘连;输卵管增厚,粘膜表面有灰白色的渗出物。

(4)脑炎型(少见):患鸡精神极度沉郁,神经症状。解剖脑膜充血、出血。

(5)关节炎型:多发生在幼雏或中雏,跗关节周围呈竹节样肿胀,患鸡表现跛行,有的因为采食困难而消瘦死亡。

3. 诊断

(1)初步诊断:脐炎、纤维素性肝周炎、心包炎、卵黄性腹膜炎等。

(2)确诊:细菌分离

4. 防治

(1)患鸡不能作为种用。(2)种蛋要新鲜、勤捡蛋、勤消毒。(3)加强饲养管理,如通风,温度、湿度、饲养密度等。(4)药物治疗:结合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5)疫苗预防;选用优势血清型。(6)噬菌体制剂。

公共卫生学意义

(1)婴幼儿腹泻;(2)食物、水源受到人、动物粪便污染

教学案例:2009年6月,即墨市养鸭个体户孙某从江西省引进人工驯化种野鸭6000羽。6日龄开始发病,每天死亡20多羽,就诊时已12日龄。症状及解剖表现如下。

第二节沙门氏菌病(Salmonellosis)

概述

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传染病的总称。沙门氏菌有数百种细菌,2500多个血清型,主要侵害人和温血动物的肠道内,引起各种性质的疾病,人的伤寒和副伤寒,猪、牛发生副伤寒、鸡白痢、禽副伤寒等。

(一)仔猪副伤寒(Paratyphus suum)主要由猪霍乱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

1. 流行特点

(1)日龄:多发生于1- 4月龄的仔猪,吃奶的仔猪很少发生,成年猪以混合感染的方式出现。

(2)传染源:病猪、健康带菌猪

(3)季节性:以冬春气候多变的季节多发。

2. 发病机制

(1)定居小肠下端和小肠。(2)侵入肠上皮细胞。

(3)刺激肠液外分泌。

前列腺素— cAMP水平上升—水、碳酸氢根离子、氯离子外渗—急性回肠炎、结肠炎

3. 临床及病理表现

(1)急性败血型:体温升高(41-42℃);眼结膜潮红;间有腹泻;皮肤(耳根、腹下、四肢内测)呈紫红色,时间长了变成干性坏疽。少数24h内死亡,多数2-4d死亡。

¥脾脏肿大(败血脾),色暗带蓝,硬如橡皮。¥肝脏有针尖大的坏死点。

¥淋巴结,特别是内脏淋巴结肿大,出血。¥胃、肠粘膜卡它出血性炎症。

(2)亚急性或慢性:主要症状为腹泻,形式多样。有时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素片状物,有恶臭的气味。体温升高,40-41℃;怕冷,喜欢聚堆;眼有粘性分泌物;病程延长,病猪消瘦,发育迟缓。病变主要集中在盲肠和结肠前段的粘膜坏死、溃疡,粘膜覆盖象麸糠样的纤维素性伪膜。

4. 诊断

(1)发病日龄:1-4月龄(2)临床症状:腹泻,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3)细菌学检查:革兰氏阴性小杆菌,SS琼脂无色的菌落,不能发酵乳糖。

5. 防治

(1)以预防为主,改善饲养管理、卫生条件,消除引起发病的应激因素。

(2)对常发病地区,对断奶仔猪用弱毒菌苗进行预防。

(3)发病时隔离病猪,及时治疗,对圈舍进行消毒,妥善处理死猪和垫料等。

二禽沙门氏菌病(Avian Salmonellosis)

(一)鸡白痢 ( Pullorisis ):鸡白痢沙门氏菌

(二)禽伤寒(Typhus avium):禽伤寒沙门氏菌

(三)禽副伤寒(Paratyphus avium ):禽副伤寒沙门氏菌,有鞭毛,能运动。

(一)鸡白痢 ( Pullorisis )

1. 流行特点

(1)易感性:鸡﹥火鸡﹥鸭、鹅。出壳后3-7天出现症状,15-20天出现发病和死亡高峰,耐过的鸡可造成持续感染。

(2)传播途径:经蛋垂直传播;粪便污染饮水、饲料

2. 临床及病理表现

(1)雏鸡:表现死胚或者弱雏,腹部膨大。病雏表现精神沉郁,缩精闭眼嗜睡,怕冷聚堆;排灰白色粪便,常因粘粪堵糊肛门,尖声鸣叫;有时表现呼吸困难,张口呼吸,有的关节肿胀,伏地不动或者跛行。

¥病理表现:①内脏实质器官的坏死,如肺、心脏、肝脏、肠等。②盲肠干酪样内容物。③或有出血性肺炎。

(2)育成鸡:多见于40-80日龄,地面平养的比网架、笼养发病率高。大群无明显的变化,但是鸡群中不断出现精神、食欲较差、腹泻者,不出现死亡高峰,每天都有鸡死亡,数量不等。病程较长,一般为20-30天,死亡率为10-20%。

¥病理表现:肝脏肿大,质脆、易碎,有的有灰白色的坏死点;脾脏肿大;心肌有坏死灶,重者心脏变圆。

(3)成年鸡:多为隐性感染,母鸡的产蛋率和孵化率下降,死亡胚增加。少数成年鸡表现腹泻、产蛋停止,鸡冠苍白、萎缩。病理表现为卵泡变形、坏死,甚至萎缩,输卵管出现炎症时表现卵黄性腹膜炎。

3. 诊断

(1)雏鸡根据灰白色的稀粪、发病日龄做出初步判断。

(2)确诊进行细菌分离

(3)血清学试验:全血平板凝集试验

(4)鉴别诊断:a.大肠杆菌;b.心、肺的结节与肿瘤结节区别;c.肺部结节与曲霉菌结节区分。

4. 防治

(1)对种鸡进行净化:全血平板凝集试验检验,对阳性个体进行淘汰。

(2)搞好孵化室、育雏室的消毒。

(3)药物预防。

(1)引起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潜伏期短,4-24h,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3-5天恢复。

(2)败血症:高热、寒战、厌食、贫血等,引起脑膜炎、胆囊炎、心内膜炎等。

第三节巴氏杆菌病(Pasteurellosos)

概述:由多杀巴氏杆菌引起的多种畜禽的传染病。急性型常以败血症为特征,因此又称出血性败血症。

病原特征

1、形态特征: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用瑞氏、美兰染色,呈现两极浓染。无芽孢,不运动。

2、培养特性: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在鲜血平板或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灰白、湿润、带有荧光的菌落。

3、致病力:Fo型:对禽致病力强。Fg型:对猪、牛、羊、兔致病力强。

4、抗原构造

K抗原分为A、B、D、E、F 群。 O抗原分为16个型,1-16。

?猪巴氏杆菌以5︰A、6︰B为主,牛、羊以6︰B为主,家兔以7︰A为主,禽类以5︰A为主。

5、抵抗力:抵抗力不强,对热、干燥敏感,60℃、10min即可杀死。

流行特点

1. 易感动物:牛、猪﹥绵羊、山羊、兔、马;鸭﹥鸡、火鸡

2. 传染源:(1)外源性感染:分泌物、排泄物(2)内源性感染:存在扁桃体、上呼吸道

3. 季节性:高温、潮湿、多雨季节

4. 发病诱因:气候巨变、忽冷忽热、更换饲料等。

一猪肺疫

可以单独发生,还可以是其它传染病的继发病或伴发病,如猪气喘病、仔猪副伤寒、猪瘟、猪流感等。

(一)临床及病理表现

1、最急性型:俗称“锁喉风”

(1)发病突然、死亡快,通常在夜间。

(2)病程稍长者表现高热(41-42℃),颈下咽部红肿,坚硬,重者延至耳根、胸前,俗称“大红颈”;呼吸困难,口鼻流出带血的泡沫;腹侧、耳根、四肢内侧的皮肤出现红斑。病程1-2天。

病理解剖主要表现:

(1)出血,全身粘膜、浆膜和皮下组织大量出血,出血的组织还有全身淋巴结、心包膜、心外膜、脾和胃肠粘膜等。

(2)水肿:尤其在咽喉及其周围组织有胶冻样纤维素性浆液;肺急性水肿。

4、急性型:此型最常见,主要以呼吸道症状为主。

咳嗽,初期干咳,后期湿咳;呼吸困难,呈犬坐姿势;口鼻流出带有泡沫样的分泌物;耳根、腹下、四肢内侧的皮肤淤血;病程5-8天,死亡率高,可达100%,极少自然康复。

病理表现

(1)出血:全身浆膜、粘膜、淋巴结、实质器官的出血。

(2)呼吸系统的病变。

*急性咽喉炎,咽淋巴结出血,扁桃体肿胀。

*出血性纤维素性肺炎。肺有不同程度的肝变区,伴有水肿、气肿,病程稍长的,肝变区有坏死灶,肺脏切面呈现大理石样;胸膜有纤维素附着,重者肺脏与胸膜粘连;胸腔和心包积液。

3、慢性:主要表现慢性肺炎和慢性胃肠炎。

呼吸困难,鼻孔流出少量脓性分泌物;常有腹泻现象,极度消瘦;有的出现关节肿胀。病程2周以上,死亡率为60-70%。

慢性病理表现为化脓性纤维素性肺炎;肺跟胸膜发生粘连;胸腔积液。

4、诊断

1)南方地方性流行,北方散发。

2)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呼吸困难。

3)病理表现主要是肺脏不同的肝变期病变,慢性病例为纤维素性肺炎。

4)细菌学检查:取心血、实质器官等涂片,瑞氏或美兰染色,镜检,可见卵圆形、两极浓染的小杆菌。

5)动物接种:病料悬液( 1︰10)接种小鼠、鸽子、家兔,1-2天死亡,细菌学检出巴氏杆菌。

6)鉴别诊断:急性猪瘟、急性猪丹毒、急性仔猪副伤寒

5. 防治

1)隔离病猪,及时治疗。常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

2)预防接种:(1)猪肺疫氢氧化铝菌苗,断奶后使用。(2)230弱毒苗,口服。(3)EO630等注射。

二禽霍乱( Fowl cholera)

又称禽出血性败血症,或巴氏杆菌病,由禽的多杀巴氏杆菌引起。

1. 流行特点

1)易感性:鸭最宜感,其次为鸡、鹅,从年龄上以青年鸡、产蛋鸡、鸭多发。

2)传染源:以内源性为主。

3)季节性:南方多发生于多雨、潮湿的季节。

2. 临床和病理表现

(1)最急性和急性:

(a)发病突然,死亡快,多数在夜间产蛋时;(b)高热稽留(42-43℃);(c)食欲不振,嘴角有粘液,常作甩头动作(鸭子明显);

(d)呼吸困难,鸡冠、肉髯发绀;(e)有时腹泻,严重时排水便。

病理表现为败血症的变化。

$ 出血常见于皮下,心外膜、心冠脂肪,小肠粘膜(血样内容物)。

$ 肝脏有密集的、针头大小的坏死点,俗称“玉米粉肝”。

(2)慢性:肉髯肿大,坏死,节黑色的痂皮,甚至坏疽;关节肿大变形,因而患禽跛行。

3. 诊断

(1)考虑应激因素,如气候突变、母禽的开产等。(2)发病日龄:一般在16周龄以上。

(3)急性病例主要参考败血症(广泛出血和肝脏的小点坏死)。(4)确诊:细菌学检查。

4. 防治

(1)减少应激因素,如降低饲养密度、保持通风等。(2)饲料中添加药物预防。(3)常发地区定期使用疫苗:弱毒苗、灭活苗。(4)对病禽进行隔离,加强消毒,妥善处理病禽、死禽的尸体。

三兔巴氏杆菌病

1、败血型:

(1)呈现急性经过,病程1-3天。表现体温升高,呼吸急促,气管罗音明显,有浆液性、脓性鼻漏。

(2)病变主要在呼吸系统,表现鼻黏膜红肿,有黏稠的分泌物;喉、气管粘膜充血、出血;肺脏严重充血、出血、水肿;肝脏肿大,有许多坏死点。病程稍长的为纤维素性肺炎,胸腔积液。

2、鼻炎型:

(1)该型比较常见,病程较长,可达数月。主要表现为浆液性、粘液性或者脓性鼻液,因而病兔常打喷嚏、咳嗽,并用前爪抓擦鼻部,造成鼻孔周围发炎。

(2)病变主要为鼻黏膜充血、肿胀,附有浆液性、粘液性或者脓性分泌物。

3、肺炎型:常表现急性经过,死亡快,临床难以发现肺炎症状。病变为纤维素性、化脓性胸膜肺炎,肺充血、出血、脓肿,灰白色的结节;肺、胸膜、心包有纤维素附着。

4、中耳炎型

又称“斜颈病”。一侧、两侧的鼓室有奶油状的分泌物,鼓膜破裂,流出外耳道。

5、防治

(1)坚持自繁自养。(2)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环境干燥,避免拥挤,供给全价饲料。(3)免疫预防:常发病兔场用疫苗预防。(4)对病兔采取隔离、治疗、淘汰、消毒。

四牛巴氏杆菌病

(一)败血型

1、临床表现:高热(41-42℃);腹泻,初期为稀粪,后为粘液或液状,偶有粘膜或血液,气味恶臭。随后体温下降,迅速死亡。

2、病理表现为败血症的表现。症见皮下、内脏实质器官的粘膜、浆膜出血,肝脏坏死,淋巴结肿大,胸腹腔积液。

(二)浮肿型

1、临床表现:颈、咽、胸前的皮下出现炎性水肿,同时伴有舌及周围组织高度肿胀,舌伸出口腔外,呈现暗紫色,呼吸高度困难,皮肤和粘膜发绀。发病期12-36h,常因窒息死亡。

2、病理表现:水肿部位有浆液性、或胶冻样炎性产物浸润。

(三)肺炎型

1、临床表现:高热,便秘,有时腹泻,呼吸困难,可视粘膜发绀。病程一般3-7d。

2、病理表现:纤维素性肺炎。胸腔中大量纤维素性渗出液,肺呈不同时期的肝变期,切面呈大理石样。有时有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素性胸膜炎。

第四节炭疽

概述:

1、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多种家畜、野生动物、人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的传染病。多呈急性经过,脾脏高度肿大,皮下和浆膜有胶冻样炎性产物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尸僵不全等。

2、炭疽出自古希腊语“anthrakos”(煤炭 )。

3、简史

(1)公元前300年,希波克拉底曾描述过此病;(2)Maset (1752)和Fournier (1769)先后描述过人畜炭疽病;(3)1849年德国兽医首先发现了炭疽杆菌;(4)1876年Koch获得了炭疽芽孢杆菌的纯培;(5)1881年Pasteur制备出炭疽杆菌疫苗,并首次成功用于家畜预防。(6)古代人医称人的炭疽为“痈”。

4、发生地区:全球都有炭疽,在发展中国家和兽医卫生缺乏的国家更为常见。

(1)1945年伊朗动物炭疽爆发流行,导致100万头羊死亡。

(2)1979年和1985年津巴布韦发生人炭疽大流行,发病人数达1万以上,几乎都是皮肤炭疽。

(3)2005年7月,贵州、宁夏、辽宁、吉林先后发生人皮肤型炭疽,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病死牛、马的历史。

5、生物武器: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曾用炭疽杆菌攻击敌方的骡马。

(2)2001年10月,美国的“炭疽邮件”事件。

6、“精神炭疽病”

植物炭疽病:病原:属于半知菌的一种真菌

一病原学

1、形态:(1)菌体粗大,两端平直,竹节状排列。(2)荚膜。(3)芽胞。

2. 培养特性:(1)兼性需氧(2)菌落呈灰白、扁平,表面干而粗糙,边缘不齐,用放大镜观察呈卷发样。(3)血琼脂上不溶血,能液化明胶,明胶穿刺液化后象漏斗状。

3. 抗原构造及毒素:(1)荚膜抗原(2)菌体抗原

4. 抵抗力:

(1)未形成牙胞的菌体,抵抗力弱;形成牙胞的抵抗力强。(2)干燥 50年;干燥的血块中存活数月;(3)干热 150℃ 60min;湿热 100 ℃ 2h;121 ℃ 15min。(4)20%漂白粉;2-4%甲醛;0.5%过氧乙酸;4%碘酊

二流行特点

1、易感动物:各种家畜、野生动物、人,草食兽最易感。

羊、牛、马﹥猪﹥犬、猫,自然条件下家禽一般不感染;试验动物以豚鼠、小白鼠最易感。

2. 传染源:病畜、死畜,主要是草食兽(我国南牛北羊)。

3. 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受伤皮肤、粘膜。

4. 炭疽发生的诱因

(1)土壤源传染病:湿度、土表温度、有机物含量、pH值、种植作物;(2)掩埋地(兽坟);(3)某些昆虫,如虻类;(4)季节性:6-9月份多发。

三发病机制

炭疽(芽孢)进入机体发育繁殖形成荚膜,经过淋巴管进入淋巴结,由此进入血液产生败血症。细菌在繁殖的同时产生3种毒素——水肿因子、保护性抗原、致死因子。其作用杀死白细胞、抑制补体、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最终使动物水肿、休克、死亡。

四临床表现

人工感染潜伏期为1-5天,自然感染为1-3天。

(一)最急型:常见于牛、羊、鹿。

1、发病急,死亡突然;

2、高热(42℃);

3、呼吸困难,可视粘膜发绀;

4、频死期天然孔出血,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

5、尸僵不全;

6、腹围胀大。

(二)急性型(肠型)多见于马、牛

1、体温升高(40 - 42℃);

2、呼吸困难,可视粘膜发绀;

3、病初便秘,后腹泻,粪便中带血,表现剧烈的腹痛(马);

4、孕畜流产,泌乳减少或者停止;

5、一般1-2天死亡,死亡率80%。

(三)亚急型(皮肤型):马、牛、人

炭疽痈:皮肤疏松的部位出现炎性水肿,指压留痕,呈捏粉样,随后中央坏死,难愈合。

(四)隐性感染(咽型炭疽):猪

¥咽喉及其附近的淋巴结显著肿胀,严重的造成呼吸困难,窒息死亡。

五病理表现

1、脾脏肿大3 - 4倍,切面脾髓结构模糊不清,质地软如泥状。

2、扁桃体坏死,会厌、喉头、颈部组织发生炎性水肿;周围淋巴结,特别是下颌淋巴结肿大,出血、坏死,切面干燥,呈砖红色;周围组织有黄红色胶样浸润。

六诊断

1、初步诊断:末稍采血,涂片镜检;必要时采小块脾脏送到有关实验室进一步检查。

2. 细菌培养:菌落形态

3. 沉淀反应(Ascoli反应)

4. 动物试验:病料悬液皮下接种小白鼠或豚鼠,1-4天死亡,接种部位胶冻样水肿,脾脏肿大,分离出细菌。

5. 鉴别

恶性水肿:由腐败梭菌等多种厌氧菌引起创伤部位发生气性水肿,触之有捻发音。

气肿疽:由厌氧菌引起的,在肌肉丰满的部位气性肿胀,患部肌肉呈现红黑色,切面呈现海绵状。

七防治

1、发生炭疽病的处理

(1)一旦确诊为炭疽病,宣布为疫点,对所有家畜进行体温检查。

(2)消毒,20%漂白粉或者10%的火碱水喷洒3次,每次间隔1h;

(3)禁止解剖尸体,用不透水的器具运走,深埋或焚烧;

(4)工作人员事后消毒。

(5)禁止疫区内的动物随便移动。

2. 预防接种:无毒炭疽牙胞苗(对山羊不宜);炭疽II号牙胞苗

3. 治疗

◆血清疗法:马、牛 100-300ml/头;大猪50-100ml/头;羊、小猪30-80 100-300ml/头。

◆药物治疗:对多数抗生素敏感。青霉素最常用,首次用量要大。

八公共卫生学意义

(1)皮肤型:职业病;(2)肺型:职业病(3)肠型:食用患病动物的肉、奶所致。

第五节布氏杆菌病

一概述

由布氏杆菌引起各种动物和人的传染病,总称为布氏杆菌病。家畜中以牛、羊、猪最易感,并且可以传给其它家畜和人,引起母畜流产、不孕等病理变化,我国兽医工作者称其为“传染性流产”。

二病原学

1、形态和培养特性:

(1)为球杆状,G-,无鞭毛、牙胞、荚膜等特殊结构。

(2)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但是不旺盛,加入马血清、驴血清可以促进其生长。初次分离需要10%CO2,增殖几代后可以在常规条件下培养。

2. 布氏杆菌种的分类:羊型、牛型、猪型

三流行特点

1、易感动物:羊、牛、猪

2、传染源:病畜和带菌动物,特别是流产时的胎儿、羊水、胎衣。受感染的妊娠母畜的乳汁、粪尿、公畜的精液。

3、感染途径:消化道、直接接触、昆虫

4. 诱因:性别和妊娠:怀孕母畜最易感,初胎的发病率高,母畜的易感性比公畜高。

5. 流行规律:呈现地方性流行。羊流产多在每年2月份,牛、猪没有规律性。

四临床和病理表现

1. 流产:牛在妊娠6-8个月,羊在3- 4个月,猪在1- 3个月,新疫区流产一般发生在头胎。

?母畜表现精神沉郁、起卧不安;外生殖器肿胀,产死胎、弱胎,流产的分泌物味臭。

2. 老疫区多见胎衣不下,引发子宫内膜炎,造成长期不育。

3. 猪多呈隐性经过。

病理表现:子宫、胎盘、胎儿

①子宫:子宫粘膜化脓性、卡它性炎症。粘膜带有灰色、或者黄色的胶样渗出物;

②胎盘绒毛有坏死灶,胎膜水肿而肥厚。

③胎儿:水肿:浆膜、粘膜有出血点或出血斑点;脾脏、淋巴结肿胀。

4. 公畜睾丸炎或附睾炎(猪比牛羊明显):睾丸肿胀,触摸有疼痛感,失去配种能力。

5. 关节炎(猪多见):膝关节、腕关节肿大,病畜表现跛行,行动困难。

五诊断

1、参考症状:母畜流产、胎儿、胎衣的病变。

2、血清学检查:

(1)虎红平板凝集反应

(2)试管凝集反应

牛:1︰100以上为阳性,1︰50为可疑,1︰25阴性。猪羊:1︰50阳性, 1︰25为可疑,1︰12.5阴性

(3)全乳环状反应

3. 细菌学检查

◆病料:流产的胎儿、胎盘、阴道分泌物、乳汁

◆培养基(病料无污染):10%马血清马丁琼脂

◆选择培养基(病料污染):10%马血清马丁琼脂,放线菌酮10mg,杆菌肽2500IU,E多粘菌素600IU。

4. 动物试验:接种豚鼠

六防治

1、常发病地区,定期检疫。对阳性家畜进行隔离、治疗或者淘汰。

2、预防接种:猪型2号苗:牛、羊、猪口服免疫。羊5号:牛、羊,注射、口服、气雾免疫。

3、隔离病畜,严格处理流产的胎儿、胎衣及其污染的器具等。

七公共卫生学意义

1、某些职业如动物接产员、生物制品厂工人等。

2、饮食细菌污染的生奶、肉等。

3、临床表现急性和慢性型,后果造成元气和劳动力的损伤。

第六节结核病

*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特征是许多器官形成结核结节。

* 在公元前约1万年的石器时代人脊椎骨上就已有结核病变。 * 4世纪的《崔氏别录》记载淋巴结核。

* 在人称为“痨病”。 * 在家畜中奶牛结核发病最多。

一病原学

1、分型(以下3型可以交叉感染)

(1)人型:灵长类、犬、牛;(2)牛型:猪,一般不感染马羊;(3)禽型:家禽、鸟类。

2. 形态及其染色特性:细长、稍弯曲、间或有分支的单独或者成簇排列的小杆菌,无牙胞,无鞭毛。抗酸染色发菌体成红色。

3. 培养特性: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缓慢,一般需要3-4周,初次培养需要加入牛血清。

4. 抵抗力:抵抗力较强,耐干燥,对热、紫外线敏感;在化学药物中,对氯胺、70%的酒精、10%的漂白粉敏感,对链霉素、异烟肼敏感。

二流行特点

1. 易感动物:牛(奶牛、黄牛、牦牛)最易感,其次为猪、禽,年龄方面偏向于中老年龄。

2. 传染源:结核病患畜是主要的传染来源。通过分泌物、排泄物(开放型),粪便(肠结核),乳汁(乳房结核)。

3. 传播途径:多为呼吸道感染,还可经过消化道。

三结核病的免疫特点:以细胞免疫为主。传染性变态反应

四发病机制:结核杆菌→侵入宿主动物→被吞噬或者带入淋巴组织

形成原发性→抵抗力强→结节被纤维包围,中心钙化→增生性结节,针头大小,圆形,透明或者半透明,伴有器官硬化或者硬结

结核结节→抵抗力弱→结节坏死,排出或者扩散,形成转移性病灶→渗出性结核,结节较大,有纤维性包膜包裹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较长,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16-45天,甚至几个月、几年,呈慢性经过,症状不明显,逐渐消瘦。

(1)肺结核:a\短促地咳嗽,活动后咳嗽加重、频繁且痛苦;b\单侧或两侧鼻孔流鼻汁,颜色黄白或脓性;c\肺部叩诊有浊音,听诊胸部有摩擦音;d\渐进性消瘦。

(2)淋巴结核:体表的淋巴结肿大、无热、无痛。

(3)乳房结核:产乳量下降,乳汁稀薄,含有蛋白碎片,严重时乳房萎缩,泌乳停止。

(4)肠结核:常发生在犊牛,出现顽固性下痢,消瘦,生长缓慢。

六病理表现

特征性的症状为结核结节,白色突起,切开为干酪样坏死,刀切时有沙砾感。出现结节较多的器官有:肺及附近的淋巴结,胸、腹膜、乳房、肝脏、子宫。

七诊断

①家畜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咳嗽、体表淋巴结肿大、顽固性下痢,结合病理的结核结节,可做出初步诊断。

②实验室诊断:变态反应结核菌素皮内注射

皮差厚度﹥ 4mm,阳性;介于2.1-3.9mm,可疑;小于2mm,阴性。

点眼:3、6、9、24h观察,有2×8mm黄白色分泌物、或有明显的结膜炎为阳性。

③微生物学诊断:气管粘液、咳嗽的痰液、乳汁做抗酸染色进行细菌学检查。

八防治

①加强检疫,防止传入。

②净化污染群,对病畜扑杀,对主要的病变部位进行焚烧。

③培育健康畜群:每年进行检疫,隔离、淘汰阳性牛。

20-30天(Ⅰ);90-120天(Ⅱ);160-180天(Ⅲ)

④加强消毒:10%的漂白粉

⑤治疗:链霉素400-500万IU,口服异烟肼(雷米封)1-2g/天。

公共卫生学意义

(1)人的结核病多由牛传染而来。

(2)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结核病又称为痨病和“白色瘟疫”。

(3)每年3月24日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4)主要症状:①咳嗽咳痰超过3周。②咯血。③发热或胸痛超过3周。

(5)目前世界结核病的现状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已有近1/3的人口已经感染了结核菌,每年新发生结核病人870万例,每年死于结核病达200万例。全球目前有结核病病人2000万例。

(6)全球结核病人数回升的原因

a\政府的忽视。b\移民和难民增加。c\艾滋病的流行。d\ 耐药菌株的出现。目前初始耐药率为18.6%,获得性耐药率为46.5% 。(7)我国结核病的情况

●据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人口结核感染率为44.5%,主要集中在25岁及以上人群;活动性和涂阳肺结核的患病率分别为367/10万和122/10万,估算全国有活动性肺结核病人500万,其中涂阳肺结核病人150万;每年约有13万人死于结核病,死亡平均年龄为55.2岁。

●中西部地区是东部沿海地区的2倍。

●农村发病人数约占80%。

(8)国际对我国结核病防治的支持

1.世界银行贷款/英国赠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贷款1.04亿美元,覆盖16各省、市、自治区,为期7年,预计2009年12月完成。

2.日本援助项目:贵州、陕西、广西、云南、青海、江西、安徽、河南、山西、内蒙古、四川(部分县)、西藏。

3.加拿大国际发展部:山东、江苏、浙江,每年78万美元。

4.比利时达米恩基金会支持项目:西藏、内蒙古、青海

5.全球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基金:2002-2006年4800万美元。

第七节破伤风

破伤风,又称“强直症”,俗称“锁口风”、“警耳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经过创伤感染引起的急性、中毒性人畜共患病。破伤风的症状为骨骼肌持续性痉挛和对外界刺激反应性增高。

“痉病”、“金创中风症”(汉唐医典);“元亨疗马集”(元);“司牧安骥集”、“新刊安骥药方”

一病原学

1、形态:纤细、顶端有芽孢,似鼓棰,有鞭毛,没有荚膜,G+。

2、培养特性:严格的厌氧菌。

3、产生毒素:痉挛毒素、溶血毒素、非痉挛毒素

4、抵抗力:繁殖体的抵抗力不强,芽孢的抵抗力强,自然条件下更多是芽孢的形式存在。

二流行特点

1、易感动物:单蹄兽最易感。马、驴、骡﹥猪、牛、羊﹥犬、猫(很少),家禽极罕见。试验动物以小白鼠、豚鼠易感。此外,人也感染。

2、传播途径:外伤如钉伤、挫伤、刺伤、鞍伤、断脐、去势等。

3、传染源:广泛存在于土壤、街土、淤泥中。

三发病机制

神经系统是破伤风痉挛毒素的靶器官,毒素沿着神经纤维到达中枢神经系统,不仅沿着运动神经上行,而且有可能沿着植物神经和感觉神经上行,固定在突触小体上,阻断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反射,导致神经兴奋性升高,引起骨骼肌痉挛。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1-2周,最短1天(幼马驹)。马属动物1周左右,猪1-2周,牛1-4周。

1、各种家畜共同的症状:全身肌肉强制性痉挛,表现耳朵直立、牙关紧咬,头颈伸直,四肢僵硬,行走困难,不能转弯,尾巴

上举,严重时呈现木马状;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反应性增高。

2、各种家畜特有的症状:

马:鼻孔张开,象喇叭口,耳朵直立;大量出汗。

牛:瘤胃蠕动停止,臌气;

羊:角弓反张

五诊断

*有外伤的病史:去势、断脐、断尾、断角等。 *临床症状:肌肉强直性痉挛。 *一般不需要微生物学诊断

六防治

⑴预防接种

⑵治疗: a\加强护理:光线暗、卫生清洁 b\中和毒素:破伤风抗毒素 c\解痉镇静:MgSO4、氯丙嗪、静松灵 d\伤口处理:2%KMnO4、3% H2O2、烧烙伤口 e\中药治疗:追风散、防风散、麻风散

第八节口蹄疫

@俗称“口疮”、“蹄癀”,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口腔粘膜、蹄部、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烂斑。

@本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划定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农业部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1514年意大利首次发生口蹄疫。

?1898年口蹄疫被确认是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1920年左右对其进行有系统的研究。

?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属于口蹄疫疫区,非口蹄疫的国家或地区仅占少数。

◆无口蹄疫国家和地区(美国为例)

◆消灭后发生反复的国家和地区(英国)

◆一直存在的国家和地区(中国)

一病原学

①口蹄疫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病毒粒子大小为20-30nm,圆形或者六角型,结构简单,有4种结构蛋白,VP1-VP4,其中VP1为保护性抗原。

②血清型多,易变异,型间只有部分交叉保护。南非1(7)、南非2 (3)、南非3 (4)、亚洲Ⅰ型(3)、A (32)、O (11)、C (5)型。我国发生O型、亚洲Ⅰ型。

③致病力强。

④病毒主要存在水泡中、发热期的血液中。

⑤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低温),但对热、pH值不稳定。

二流行特点

①易感动物:牛、骆驼、羊、猪易感,而单蹄兽对口蹄疫病毒有很强的抵抗力。

②传染源:主要是猪、牛、羊

③传播途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空气)。

④季节性:没有严格的季节性,冬春比夏天多发。

⑤流行形式:a)大流行:牧区 b)常在性疫源地:半牧区、山区 c)周期缩短,流行周期相对无序。

三临床症状

1、潜伏期:平均为2-4天,且在潜伏期排毒。

2、前驱期:食欲下降、沉郁、不甚明显的体温升高,乳牛产奶下降。

3、明显期:皮肤形成水泡,一般于12-36h破溃形成烂斑。出现其它相关症状,如体温升高、步态紧凑、跛行,脉搏、呼吸次数增加,产奶、体质下降。

4、转归期:成年动物死亡率低,新生动物由于心肌炎大量死亡。

四病理表现

1、皮肤的水泡、破溃后形成的烂斑。

2、心脏病变:心肌表面、切面有灰白、或者淡黄色的条纹状坏死,似老虎身上的花纹,故称“虎斑心”。

五诊断

1、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能够做出初步诊断。

2、分型困难。取水泡皮或者水泡液,盛于50%的甘油生理盐水,送口蹄疫国家诊断参考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鉴别诊断:

*牛牛瘟、恶性卡它 *猪猪水泡病、水泡性口炎、水疱性疹

六防治

利用疫病区划的原理,划分为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流行,减少损失。

1、非免疫无口蹄疫国家(地区)

2、免疫无口蹄疫国家(地区)

3、口蹄疫感染国家(地区)

?坚持进行疫苗接种

牛羊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单价苗),牛羊O—A型口蹄疫双价灭活疫苗(双价苗)。

①种公牛、后备牛:每年注苗2次,每隔6个月注苗一次。单价苗肌肉注射3ml/头,双价苗肌肉注射4ml/头。

②生产母牛:分娩前3个月肌肉注射单价苗3ml/头或双价苗4ml/头。

③犊牛:出生后4~5个月首免,肌肉注射单价苗2ml/头或双价苗2ml/头。首免后6个月二免(方法、剂量同首免),以后每间隔6个月接种一次,肌肉注射单价苗3ml/头或双价苗4ml/头。

发生口蹄疫时,立即上报疫情、及时确诊、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地区;进行隔离、封锁;

捕杀患病和同群动物,无害化处理;

感染地区消毒。

当疫点内最后一头动物消灭后,3个月不出现新的病例,可以解除封锁。

第九节狂犬病

俗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和动物的接触性传染病,特征是患病动物出现神经兴奋、狂暴和意识障碍,最后全身麻痹而死亡。

狂犬病的背景资料

1、《左传》曾有驱赶疯犬以预防狂犬病的记载。

2、马王堆汉墓医书中有“狂犬病”的病名。

3、葛洪(晋)《肘后备急方》记:“凡狂犬咬人,七日一发,过三十七日不发,则脱也,要过百日乃为大免耳。”

4、隋代《诸病源候论》对狂犬病的潜伏期及临床症状治疗都有详细地论述。

5、1804年,Zink第一次证明狂犬唾液有传染性。

6、巴斯德首次发明狂犬病疫苗(19世纪80年代)。

7、全世界每年约有4-7万人死于狂犬病。

8、印度每年有3-5万人死于狂犬病。

9、中国近年每年近2000人死于狂犬病。

10、全世界年发病率在100例以上的国家共有8个,其中6个在亚洲,1个在非洲,1个在南美。

我国狂犬病多发的原因:防治局面落后;无专门的防治经费;技术上没有国家专门实验室、参考实验室;医疗救治不及时;一病原学特性

1. 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现弹状、试管状,直径75-80nm。

2. 街毒的血清型:古典型、lagos蝙蝠型、Macola病毒、Duvehage病毒。街毒:从自然感染动物分离到的病毒。

3. 病毒主要存在患病动物的神经组织、唾液腺、唾液中,形成包涵体。

4. 病毒对冷、干燥抵抗力强,对热、某些消毒剂敏感。

二流行特点

1. 易感性:宿主范围广,是自然疫源性疾病。犬科、猫科、翼手目、啮齿类动物。

2. 传染源:患病的犬、野生动物(食肉目)、吸血蝙蝠。健康犬带毒率为17%。

城市型:犬、猫;森林型:狼、狐、獴、吸血蝙蝠;

3. 感染途径:直接接触(咬、抓伤,舔)

4. 潜伏期:一般为1-2个月,最短10天,长者1至数年。与某些因素有关。

5. 发病因素:面部咬伤发病机会接近80%;伤口的程度;伤口的处理情况

三发病机制:局部组织繁殖期;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向各个器官扩散。

四临床症状

前驱期:病犬精神不振,常躲在暗处,性情反常,不听使唤,主人召唤时候躲藏或者逃跑。

兴奋期:病犬表现高度的兴奋,狂暴,对空狂叫,攻击人畜,有时自咬,怕水。

麻痹期:下颌下垂,口舌脱出,流涎,不久后躯麻痹,全身瘫痪,卧地不起,最后衰竭而死。

五诊断

1. 参考依据:出现兴奋、狂暴症状,结合病史,及早做出诊断,以便及早进行治疗。

2. 病理学检查:脑组织触片(大脑海马角、小脑),Seller氏染色,镜检包涵体。

3. 荧光抗体染色(查抗原):取大脑海马角、小脑冰冻切片,荧光抗体染色,细胞浆中出现荧光者为阳性。

4. 小鼠接种:患病动物脑组织制成乳剂,脑内接种小鼠。小鼠在1-2周出现麻痹和脑膜炎的症状。

六防治:管、免、灭、紧急接种。

1. 管:城市禁养大型犬,农村圈养或者栓养。

美国:养狗人有许多责任和义务。每年进行体检,每3年进行1次狂犬病疫苗注射。

日本《狂犬病预防法》:专职兽医作为狂犬病预防员;养狗登记;注射狂犬疫苗;罚款:最高30万日元。

2. 免:ERA株(犬、其它动物);F株(犬)

3. 灭:捕杀病犬。

4. 紧急接种:伤口用20%的肥皂水、3%的碘酊等处理伤口,迅速用狂犬病疫苗紧急接种,使在潜伏期内产生抗体。

狂犬病免疫预防:

1、暴露前免疫预防:高危人群,如从事狂犬病病毒研究的工作人员、检疫人员、兽医、饲养员、宠物饲养者,狂犬病流行国家儿童和青少年等。

2、暴露前免疫的程序

3. 暴露前免疫后的抗体演变

4. 暴露后处理指南

5. 暴露后的处理步骤

(1)局部伤口处理:被动物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对伤口进行彻底清理,然后用70%乙醇或碘溶液消毒。

(2)使用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第十节禽流感

概述

1、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多种家禽、野鸟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传播迅速,流行范围大,引起鸟类、禽类的大批死亡。

2、1878年首先发生在意大利。

3、1997年香港发生禽流感致死人事件,使其成为重大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4、国际兽疫局列为A类动物疫病。

5、2005年我国发生禽流感36起,分布于15个省。

6、2005年底,全球人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161例,近50%死亡。

7、截至2006年3月,中国人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15例,9例死亡。

8、近2年来,约有1.5亿只禽鸟因禽流感死亡,造成经济损失高达30亿美元。

9、禽流感一旦在中国流行,中国将损失280-870亿美元。

10、禽流感在人中流行,每年造成损失8000亿美元(世界银行)。

一病原学

1. 病毒分类:禽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属。

2. 形态特征:多形态性,球形、椭圆型、长丝状等,直径为20-120nm。

3. 核酸类型:负链单股RNA,分8个节段。

4. 病毒具有血凝性。

5. 血清型多:HA蛋白(16),NA蛋白(10)

?我国主要有H5、H7、H9亚型,高致病性有H5、H7亚型。

抗原漂移:HA、NA蛋白变化较小,不产生新的亚型。抗原转变:HA、NA蛋白变化较大,产生新的亚型。

6. 组织凡嗜性:存在于感染动物的各种脏器中,以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含毒量多。

7. 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但是耐干燥、耐寒冷。

二流行特点

?易感动物:鸡、火鸡以及野生鸟类。水禽是常见的带毒宿主,猪可能是中间宿主。

?传染源:病鸡,其次为康复和隐性带毒鸡,自然情况下带毒的鸟类和水禽是鸡流感的重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直接接触、飞鸟。

?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主要气温低的季节。

三临床表现

1、高致病性禽流感

①传播迅速、发病率高;②体温升高,食欲废绝;③呼吸道症状-咳嗽、喷嚏、呼吸道罗音;重者呼吸高度困难,鸡冠、肉髥发绀;④流泪、头眼睑肿胀;⑤产蛋大幅下降, 10-15天产蛋降到最低,蛋明显偏小,畸形蛋增多;⑥有时有腹泻,粪便呈黄白、黄绿色,绿色的稀粪;⑦鸡冠、腿鳞等皮肤出血。

2、低致病性禽流感

(1)多有H9N2亚型引起。

(2)表现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蛋鸡主要表现产蛋下降。病程长短不定,与继发其它病原有关。

四病理表现

1、高致病性禽流感:(1)出血:皮下、浆膜、黏膜、肌肉、实质器官广泛性出血。(2)水肿:眼眶、颈部皮下、头。(3)坏死:脾脏、胰腺。(4)炎性渗出物:气管、喉、输卵管黏液或干酪样物质。

2. 低致病性禽流感:呼吸道、生殖道内的黏液或者干酪样物质;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质地柔软易碎。

五诊断

1. 初步诊断:病史、临床症状、病理表现是诊断的基础。

2. 实验室确诊

(1)病毒分离: a\采集处理病料接种9-11日龄鸡胚的尿囊腔。 b\HA试验检测死亡鸡胚的尿囊液。

c\若有血凝性,则进行HI试验进行病毒亚型的鉴定。 d\RT-PCR方法鉴定。

(2)血清学方法:采发病期和康复期双份血清,用HI试验测定抗体滴度的变化。前后相差4倍以上,即可确诊。

注!琼脂扩散试验不能区分亚型,仅能定性为A型流感病毒。

六防治

1、平时的预防措施

(1)端正态度,正确对待。

(2)实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加强饲养管理。

(3)免疫预防:禽流感灭活苗。蛋雏鸡10日龄皮下注射0.3ml/羽(适用商品肉鸡),40日、120日各皮下注射0.5ml。

2、发病时措施:一旦确诊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立即宣布为疫点,对疫点进行封锁、消毒。对疫点3km以内的所有易感动物进行捕杀。对免疫隔离带内的动物紧急接种。

第十一节痘病

痘病是由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共患性传染病,特征是皮肤和粘膜上发生特征性的痘疹。

病原特性

1. 病毒分类地位: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

2. 形态较大,病毒粒子的直径为(170-250)×(300-325)nm,呈方砖型。

3. 不同的痘病毒有固有的宿主,一般不出现交叉感染。

4. 病毒增殖:

(1)易感动物的皮肤、上皮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猪肾脏细胞,兔肾细胞,形成包涵体。(2)鸡胚绒毛尿囊膜。

5. 病毒的抵抗力:耐干燥,对热、消毒剂敏感。

羊痘

1、绵羊痘在各种动物的痘病中危害最大,病羊死亡率高,引起妊娠母羊流产,多数绵羊在发生严重羊痘后生产性能丧失。

2、绵羊痘和山羊痘是OIE规定的A类病,主要在南亚、西亚发生。

一流行特点

1、自然条件下,绵羊痘仅感染绵羊,山羊痘可以感染绵羊、山羊。

2、发病日龄:羔羊多发。

3、传播途径:呼吸道、受损的皮肤粘膜、污染的饮水、饲料、护理用具等也可传播。

4、季节性:我国于当年12月份~来年3月是我国羊痘流行的季节。

二临床表现

1、病初体温升高,41-42℃,食欲减退,鼻孔流出浆液性、粘液性或脓性的分泌物,自发病起1-4天发痘。典型感染的发痘经过为:丘疹期、水泡期、化脓期、结痂期。

丘疹期:病初呈圆形红斑(蔷薇疹),随后形成硬的结节,突起于皮肤的表面,即丘疹。

水泡期:丘疹很快增大,表面变为白色,形成水泡。从丘疹到水泡大约经过5-7天。

化脓期:由于白细胞浸润和化脓菌的感染,水泡内容物发生混浊,继而发生脓性,形成脓疱。

结痂期:发痘过程中没有其它病原菌侵入,化脓很快转入痊愈期,脓疱内容物干涸,痘疹形成黑色的痂皮,象生锈的铁钉钉在皮肤上。

@非典型感染

顿措型感染:非典型的病例不呈现上述典型的症状和经过,痘疹稀少,出现硬结后数天消失,不形成水泡和脓疱,此类型呈现良性经过。

融合痘(臭痘):痘疹密集,融合成片,后期出现痂皮,感染化脓菌,痂皮下积聚大量的脓液,皮肤发生弥漫性坏死,发出恶臭的气味。

出血痘(黑痘):痘疹密集的部位发生出血和淤血,脓疱呈黑红色、紫红色。

坏疽痘:坏死杆菌侵入,痘疹形成溃疡,皮肤坏死,深达肌肉层。

三病理表现

1、外表皮肤生成的痘疹

2、咽喉、气管、肺脏、第4胃等实质器官出现灰白色、扁平或者半球型结节,在唇、食道、胃肠粘膜形成溃疡、烂斑。

禽痘

1、流行特点

(1)易感性:鸡最易感,雏鸡、中雏多发,其次为火鸡,鸭、鹅也可发生,但是不严重。鸟类中鸽子、金丝雀发生较多。(2)传染源:患鸡(痘痂)

(3)传播途径:直接接触、受损伤的皮肤粘膜,吸血昆虫。

(4)诱因:鸡群拥挤、通风不良,阴暗潮湿,如有葡萄球菌、传染性鼻炎等可加重感染。

2. 症状及其临床表现

皮肤型:头部皮肤(冠、肉髯、喙角、眼角)、腿、趾部皮肤出现结节样病变。

粘膜型:又称鸡白喉,多发生于小鸡,口腔、食道粘膜发生结节,迅速扩大,融合在一片,呈现黄色坏死性假膜。扩展到喉部,引起呼吸困难。

猪痘

1、多发生4-6周龄的哺乳仔猪或者断奶仔猪,病程10-15天。

2、季节性:冬季多发,症状明显,危害大。

诊断:(1)典型病例:临床症状(2)非典型病例:实验室诊断。病料接种鸡胚尿囊膜,阳性形成痘斑。

防治

⑴改善环境卫生,及时驱除体外寄生虫。

⑵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绵羊使用羊痘鸡胚化弱毒苗;猪痘目前未有有效的疫苗;鸡用鹌鹑化弱毒苗(刺种)。

⑶对群体中发病动物,及时隔离、对症治疗。皮肤用0.1%的KMnO4清洗,镊子去掉痂皮,涂上碘甘油。眼部用2%的硼酸冲洗。

第十二节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是人和动物的一类慢性、致死性、神经性疾病,是牛海绵状脑病(BSE,又称疯牛病)、绵羊痒病(Scrapie)以及人的克雅氏病(CJD)、库鲁病(Kuru)等疾病的统称。

1、TSE 的病变特征是在中枢神经特定区域出现光镜下可见的海绵状空泡变化。

2、TSE潜伏期长,动物约为半年至数年,人为10~50年。

3、目前尚无治疗方法,病死率为100%。

病原特性

1、TSE的病原体是一种无核酸的蛋白性感染颗粒,通常称为朊毒体,是神经或淋巴细胞表面一种正常糖蛋白(PrP C)发生改变的异构体( PrP SC)。

2、大小为27-30KD,宿主难以产生相应的抗体。

3、Pr P SC对理化因子有很强的抵抗力。

(1)134-138℃湿热、180 ℃干热1h仍有感染性。(2)10-20%的甲醛溶液几个月。(3)2mol/L的NaOH 2h。(4)对蛋白酶K 不敏感。

疯牛病

一流行特点

1、平均潜伏期为5年,发病牛多集中在4-6岁,很少发生2岁以下和10岁以上的牛。

2、传染源:患病的羊和牛。

3、消化道途径。

二临床表现

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的病程一般为14天至6个月,其临诊症状包括神经性的和一般性的变化,神经症状可分为三个类型。(一)神经症状

1)最常见的是精神状态的改变,如恐惧、暴怒和神经质。

2)3%的病例出现姿势和运动异常,通常为后肢共济失调、颤抖和倒下。

3)90%的病例有感觉异常,表现多样,但最明显的是触觉和听觉减退。

大部分患牛(87%)出现的临诊症状可分为以上3种。

(二)一般症状

而常见的的一般症状是体质下降(78%)、体重减轻(73%)和产奶量减少,大部分病牛保持良好的食欲。

四诊断:脑干神经元及纤维空泡样表现

五防治

★本病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

1、对患牛一律采取扑杀和销毁措施。

2、禁止在饲料中添加反刍动物蛋白。

3、严禁病牛屠宰后供食用。

4、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以防止该病传入。

兽医传染病学考试试题(二)

兽医传染病学考试试题(二) 一、B1型题(子母单选)(共14小题,共14.0分)以下提供若干组考题,每组考题共用在考题前列出的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与问题关系最密切的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某个备选答案可能被选择一次、多次或不被选择。 第1题 A.支原体B.猪链球菌2型 C.副猪嗜血杆菌D.多杀性巴氏杆菌 E.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能致猪呼吸道症状,CAMP试验阳性的是( )。 【正确答案】:E 【本题分数】:1.0分 第2题 能致猪呼吸道症状,并称为猪肺疫的病原是( )。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第3题 能致猪呼吸道症状,并能致猪败血症、脑膜炎和关节炎的是( )。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第4题 能致猪呼吸道症状,并能致猪、鸡、鸭等出血性败血症的是( )。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第5题 A.炭疽B.猪气喘病 C.流行性乙型脑炎D.传染性法氏囊病 E.鸡产蛋下降综合征

可以经卵传播的传染病是( )。 【正确答案】:E 【本题分数】:1.0分 第6题 主要经虫媒传播的传染病是( )。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第7题 可以经土壤传播的传染病是( )。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第8题 A.包含体检查B.平板凝集试验 C.血凝抑制试验(HI) D.鸡胚干扰试验E.抗力诱导因子试验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是( )。 【正确答案】:E 【本题分数】:1.0分 第9题 传染性支气管炎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是( )。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第10题 鸡产蛋下降综合征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是( )。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第11题 A.犬细小病毒B.犬瘟热病毒 C.狂犬病病毒D.伪狂犬病病毒E.犬传染性肝炎病毒 能致犬肠炎,属腺病毒科的病毒是( )。

2017年兽医传染病学考研复习资料——完整版

兽医传染病学 (一)传染病流行过程 1. 理解传染病的概念,掌握传染病的特征, 按临床表现、按病原体种类、按病程长短等不同,对感染的理解;掌握慢病毒感染、持续性感染的含义。 传染病的概念: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传染病的特征:⒈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⒉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⒊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⒋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⒌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⒍具有明显的流行规律; 传染病的分类:1按病原体分类病毒病,细菌病,支原体病,衣原体病,螺旋体病,放线菌病,立克次体病和霉菌病2按动物种类分猪传染病,鸡,鸭,鹅,牛,羊,马,犬,猫,兔,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及人畜共患传染病3按受侵害的主要器官和组织分全身败血性传染病和以侵害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皮肤或运动系统等位主要的传染病4按病程长短分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5按疾病的危害程度分一类疾病和二类疾病6按疾病来源分外来病,地方病,自然疫源性疾病7其他 构成感染的三要素;病原体:致病力。动物机体:免疫力。环境:二者共同相处的环境。 感染的类型:⒈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⒉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⒊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顿挫型感染和一过型感染;⒋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⒌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⒍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⒎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8.病毒持续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 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且最后昌邑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持续性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2. 掌握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潜伏期的概念,各阶段的对诊断疾病的价值。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前驱期:从出现疾病的最初症状开始,到传染病的特征症状刚一出现为止这段时间叫前驱期。是疾病的征兆阶段,其特点是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但是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 明显期:前驱期之后一直到传染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明显、充分表现出来这段时间叫明显期。 转归期:是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动物体的抵抗力得到改进和增强,可以转入恢复期。如果病原体的致病性增强,或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减弱,则动物可发生死亡。需要注意的是恢复的动物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免疫学特性(保护自身及其后代),并且在病后一定时间内存在带菌(毒)排菌(毒)现象。 3. 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其意义。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⒈传染源;⒉传播途径;⒊畜群的易感性。 4. 理解传染源的概念,以及传染源的划分和它们在传染病中的作用。 传染源:指有某种病原体在体内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 传染源包括:患病动物、病原携带者。 患病动物:患病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是指表面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3.健康病原携带者) 5.理解传播途径的概念,水平传播、垂直传播的概念。掌握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正确运用它们对传染病进行防控和扑灭。 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染动物所经历的路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播方式分为: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

动物传染病学

1. 巴氏杆菌、支原体、沙门氏菌等引起的感染往往是内源感染。正确 2. 混合感染专指细菌和病毒的共同感染。错误 3. 隐性感染动物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也能转化为显性感染。正确 4. 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化脓创属于局部感染,不属于传染病。错误 5. 脑组织中已经分离到狂犬病病毒,这种感染属于局部感染,不属于全身感染。错误 6. 怀孕母畜的胎儿中分离到布鲁氏杆菌,这种感染属于局部感染,不属于全身感染。错误7口蹄疫引起牛群的死亡率通常不高于2%,因此称为良性传染病。正确 8.猪气喘病、鼻疽、结核病、布鲁菌病通常表现出慢性病程。正确 9.猪呼吸与繁殖综合症病猪耐过后,体内查出特异抗体,同时又分离到PRRSV,这种感染称为持续感染。正确 10. 绵羊痒病、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传染性水貂脑病等的病原属于朊病毒(prion),都可引起中枢神经退化性病灶,属于慢性病毒感染。正确 11传播方式是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路径错误12.鸡感染禽霍乱后,数小时或一天内即死亡,属于最急性型病程,症状和病变通常不显著,肉眼看不出来。正确 13. 口蹄疫只有一个血清型,防制较容易。错误 14. 猪是猪瘟惟一的自然宿主。正确 15. 兔病毒性出血症简称兔瘟,是细菌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错误 16. 鼠疫的病原为鼠疫耶尔辛氏菌。正确 17. 仔猪黄痢的病原为魏氏梭菌,主要引起一周龄仔猪发病。错误 18. 鸡马立克氏病的血清学诊断可以用羽髓抗原做琼扩实验。正确 19. HA-HI试验可以用来诊断禽流感。正确 20.牛海绵状脑病、痒病的病原均为朊病毒,朊病毒的遗传物质为核酸。错误 21. 炭疽常呈地方性流行,主要通过采食污染的饲料、饲草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正确 22. 狂犬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正确 23. 一过型感染是指开始时症状较轻,特征症状未见出现即行恢复者的感染。正确 24. 疫病的防制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动物群体之外。错误 25. 现场诊断包括流行病学诊断、临诊诊断和病理组织学诊断。错误 26. 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无鞭毛,不形成芽孢和荚膜,常呈葡萄串状排列。正确 27. 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入侵动物机体的过程。对28. 被病原体污染的饲料和水源也是重要的传染源,在进行传染病防制时要引起重视。错误 28顿挫型感染是指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但特征性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恢复健康者正确 29.禽霍乱是由鸡霍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错误 30. 腐败梭菌是恶水肿和羊快疫的病原体。错误

兽医传染病学实验内容

兽医传染病学实验内容 兽医传染病学实验室须知 一、注意个人预防、避免病原传播 人类的各种活动是动物传染病在不同地区和动物群间传播和流行的主要助动力。在此过程中,人畜共患性的疾病如炭疽、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禽流感、猪链球菌病、鼻疽等还能造成人类感染、发病,甚至在人群中引起广泛流行。除了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的、大家公认的人畜共患病外,目前已知能够感染人类的病原体达1415种,其中868种(61%)可在人和动物间交互感染和传播,皆为人畜共患病原体。在兽医传染病学实验中,由于实验的对象和材料大多与患病动物及其病原微生物有关,操作者稍一疏忽就有可能引起疾病流行,甚至感染自身、危及生命。因此,实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兽医传染病学实验室操作规程,具体措施如下: 1.接近患病动物或实验操作时,必须穿着工作衣帽,必要时(接触或操作危险材料时),要佩戴口罩、穿戴胶靴、围裙、袖套、手套及眼镜。上述衣物在实验结束后需要立即就地消毒清洗;必须携回处理时,要包扎严密,保证安全,防止病原菌污染。 2.实验操作期间,不得进食、饮水和吸烟,勿以手指或其他器物等接触口唇、眼、鼻及面部。操作时(尤其是危险的操作),务须严肃认真、聚精会神。手及面部有伤口时,应避免操作危险材料,必须操作时应涂碘酒,用胶布包扎,或戴橡皮手套。 3.危险材料及其污染的器物处理: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及时正确地处理,防止引起疾病流行或危及他人: (1)使用病理性材料,尤其是危险材料时应严格无菌操作,盛放器皿应轻拿轻放,确保液体不能流出。 (2)实验用过的动物尸体,内脏、血液等废弃病料,以及废弃的病原培养物、生物制品等须深埋或经过严格消毒处理(焚烧、煮沸、高压灭菌等)后丢弃到公共垃圾处理场,严禁将未经消毒的危险性材料直接丢弃。 (3)用过的棉球、纱布、吸水纸等污物须置于固定容器内统一消毒处理,不得任意抛弃。 (4)使用后被污染的器械、器具应定点存放,统一清洗、消毒,不得随处乱放。 4.意外事故的处理:万一危险性材料滴出或打翻,或出现其他意外,应立即报告指导教师进行及时正确地处理。 (1)手指及皮肤被扎伤、污染,应立即用2%来苏儿(或其他适当的消毒药)洗涤,或2%碘酊棉球擦拭,然后75%酒精棉球再次涂擦。 (2)危险性材料溅入眼中,应立即用清水或5%硼酸溶液冲洗,必要时立即就医。 (3)危险性物品吸入口时,应用清水或10%硼酸溶液漱口,必要时立即就医。 (4)衣帽被污染,可用5%石炭酸、10%福尔马林等浸湿消毒,必要时须用碱水

兽医传染病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1.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并引起病理反应的过程称为【】 A.外源性感染B.感染C.传染D.显性感染E.隐性感染 2.出现临床症状的感染称为【】 A.显性感染B.隐性感染C.内源性感染D.外源性感染E.恶性感染3.潜伏期长,发病呈渐行式,最后以死亡而告终的感染称为【】 A.良性感染B.恶性感染C.病毒的持续性感染D.慢病毒感染E.显性感染 4.属于慢病毒感染的病是【】 A.日本乙型脑炎B.狂犬病C.疯牛病D.伪狂犬病E.禽流感 5.患传染病耐过的动物【】 A.可再次发病B.终身不发病C.在一定时间内不发病 D.与其他病混合发生E.与其他病继发 6.属于传染源的是【】 A.病畜B.污染有细菌、病毒的圈舍C.用具 D.饲养员E.污染的饲料饮水 7.外表健康,但经过病原学检测为阳性的动物,该动物是【】 A.可凝健康动物B.假定健康动物C.传染源D.病畜E.带毒带菌动物8.属于垂直传播的是【】 A.消化道传播B.呼吸道播C.经过产道D.经过饲料和饮水E.经过用具9.对某种病原微生物无抵抗力的动物称为【】 A.易发病动物B.耐过的动物C.易感动物 D.易死亡动物E.可凝健康动物 10.病死率是指【】 A.发病死亡数与动物总数之比B.发病死亡数与发病数之比 C.发病死亡数与最后存活数之比D.发病死亡数与整个地区动物数之比E.发病死亡数与疫区易感动物数之比 11.根据传染病发生的季节,发病史,发病动物的日龄、种类等进行的【】A.临床诊断B.病理剖解诊断C.实验室诊断 D.流行病学诊断E.分子生物学诊断 12.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A.重视预访B.重视治疗C.在隔条件下治疗 D.发病后扑杀E.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13.利用各种诊断方法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疫病的诊断称为【】 A.检疫B.隔离C.封锁D.临床诊断E.实验室诊断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所指动物防疫不包括【】

(整理)广东年自考动物流行病学考试大纲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动物流行病学课程(课程代码:04797)考试大纲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课程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二章疾病分布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课程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三章疾病的自然史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课程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四章病因推断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课程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五章动物流行病学资料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课程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六章动物疾病的防制及其经济评价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课程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七章描述流行病学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课程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八章分析流行病学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课程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九章实验流行病学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课程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十章理论流行病学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课程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十一章血清流行病学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课程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十二章比较流行病学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课程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十三章分子流行病学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课程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十四章疾病多因素分析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课程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三)关于自学教材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六)对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的说明 (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附录题型举例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资料整理(全)讲课教案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资料整理(全)

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人兽共患传染病:人和脊椎动物都能感染,并且能互相传播的疾病。 病原携带者: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的微生物。 传染: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后,并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 传染源:是指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也即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 传播途径:病原由传染源排除后,经一定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的途径。 易感性:动物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特性叫做易感性。有易感性的动物叫易感动物。 內源感染:条件致病性微生物,在机体正常时不表现为致病性,当受不良因素影响而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导致病原微生物活化、毒力增强并大量繁殖,最后引起发病。 隐性感染:在感染后无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 慢病毒感染: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垂直传播:即从亲代到子代的纵向传播方式。包括: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 水平传播:是指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等),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 传播媒介: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为传播媒介。 胎盘传播:受感染的怀孕动物经血流传播病原微生物感染胎儿。 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病原体排出存在的地区。 自然疫源地: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即某些可引起人和动物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存在和循环的地区。 自然疫源性疾病:没有人类或动物的参与,通过传播媒介感染宿主造成流行并能长期在自然界循环延续的一类疾病。 潜伏期:病原侵入机体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症状开始出现为止。 前驱期:从最初症状开始到传染病特征症状出现为止的这段时间。 明显期:前驱期之后一直到传染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明显、充分变现出来的这段时间叫做明显期,是疾病发展到高峰的阶段。 检疫:是指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进行疫病、病原体或抗体检查。 隔离:将不同健康状态的动物严格分离、隔开,完全彻底切断其间的来往接触,以防疫病的传播、蔓延。 封锁:当暴发某些重要传染病时,除严格隔离病畜之外,还应采取划区封锁的措

兽医传染病学

名词: 1、动物传染病: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并具有传染性的动物疾病。 2、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叫做感染) 3、内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是机体内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在机体正常情况下,不表现其病原性,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毒力增强,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 4、慢病毒感染(长程感染):潜伏期长,病程发展比较缓慢,且最后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5、传染源: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 6、传染期:患病动物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7、传播途径:传染源排出病原体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 8、水平传播:传染病在群体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传播。 9、垂直传播:即从亲代到其子代之间的纵向传播方式。 10、传播媒介:将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因素。 11、疫源地:传染源和有病原体存在的地区,它包括传染源和它所污染的一切物品、地区、动物、人。 12、自然疫源性:有些疾病的病原体不需要人与家畜的参与,就可以通过传播媒介(吸血的节肢动物)感染宿主(野生动物),并不断地循环延续其后代的现象。 13、流行强度:一定时间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的高低和传播范围的大小。 14、流行的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常发生于某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的现象。 15、流行的周期性:某些疫病呈一定的年份再度流行。 16、防疫:为防止疫病发生和蔓延而采取的一切措施,包括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 17、地区区划:在一个国家内为控制疾病而划定的某一地区。 18、区域区划:为控制疾病而划定几个国家或相邻国家的某一区域范围。 19、检疫:采取各种诊断方法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疫病的检查,并采取一定措施,防止疫病的传播和蔓延。 20、消毒:为了减少或消灭病原微生物所采取的一切措施。 21、免疫接种:通过接种生物制剂,使易感动物转化为非易感动物所采取的手段。 22、预防接种:在经常发生某些传染病的地区,或有某些传染病潜在的地区,或受到邻近地区某些传染病经常威胁的地区,在平时有计划地给健康动物群进行的免疫接种。 23、紧急接种:在发生传染病的地区为了防止疫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蔓延,而对假定健康动物应急性地接种。 24、免疫程序:根据一定地区或养殖场内不同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状况及疫苗特性,为特定动物群制定的疫苗接种类型、次序、次数、途径和间隔时间。 一、构成传染病的条件: 1、在患病动物体内发现某种特定的病原微生物,且该微生物在体内的分布应与临床上观察的病灶相符合; 2、该种微生物在体外能够被分离培养和纯化,而且还能够继续增殖和传代; 3、所分离的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时,能产生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症状与病理变化; 4、在上述人工发病的易感动物体内,重新分离的微生物应与原来接种的微生物相同。 二、传染病的特征: 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4、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5、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资料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传染(infection):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症状,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慢病毒感染(chronic infection):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潜伏期:病原侵入机体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症状开始出现为止。 前驱期:从最初症状开始到传染病特征症状出现为止的这段时间。 明显期:前驱期之后一直到传染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明显、充分变现出来的这段时间叫做明显期,是疾病发展到高峰的阶段。 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只有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除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 內源感染:条件致病性微生物,在机体正常时不表现为致病性,当受不良因素影响而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导致病原微生物活化、毒力增强并大量繁殖,最后引起发病。 隐性感染:在感染后无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 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从亲代到其子代之间的纵向传播方式。 检疫:是指利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和物品进行疫病、病原体或抗体检查。 消毒: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的病原体,从而切断其传播,防止疫病的流行。 预防性消毒:结合平时的饲养管理对畜舍、场地、用具和饮水等进行定期消毒,已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临时消毒: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及时消灭刚从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而采取的消毒措施。

中农大2013兽医传染病学作业1及答案

欢迎您:W329901121051 | 退出系统 ?在线作业 ?成绩管理 您的目前成绩为:85.0 查看详情 详细信息 兽医传染病学-在线作业_A 用户名:W329901121051最终成绩:85.0 一单项选择题 1. __________________叫感染。 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侵入而引起动物发病和死亡的现象 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 动物对某病原微生物无免疫力称为感染 能够引起动物机体发生病理反应的叫感染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 知识点: 2. 流行过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跨越省界流行的动物传染病 动物个体感染发病到动物群体发病的过程 动物传染病在动物中的直接传播 传染病在动物中的流行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动物个体感染发病到动物群体发病的过程 知识点: 3. 病死率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动物群体死亡总数与该群体动物平均数之比 死亡数与动物总数之比。 某时期内该病死亡动物总数与同期患该病动物数的百分比 某病死亡数占动物平均数的百分比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某时期内该病死亡动物总数与同期患该病动物数的百分比 知识点: 4. 检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各种兽医诊断方法,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疫病检查 为防止疫病发生和传播,对家畜家禽进行疫病检查 对烈性传染病或危害大或防治困难的疫病进行检查。 主要是对我国没有发生而国外常发生的疫病进行检查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用各种兽医诊断方法,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疫病检查 知识点: 5. 消毒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指消灭被消毒对象上的所有微生物 是指消灭被传染源散播在外界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 用化学药物杀灭环境中的微生物 用药物杀灭环境中的微生物、用生物热使粪便无害化、通过阳光,紫外线,高温等杀灭环境和物体上的微生物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是指消灭被传染源散播在外界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 知识点: 6. 疑为炭疽动物的诊断方法是___________。 在剖检过程中,可取肝、脾、心血等进行涂片和培养,进而再做鉴定 用血清学诊断方法中的环状沉淀反应进行快速诊断 生前采取耳静脉血或取尸体的耳朵(双结扎,断端消毒),送实验室进行细菌学诊断 通过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剖检变化综合判断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0.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用血清学诊断方法中的环状沉淀反应进行快速诊断 知识点: 7. 口蹄疫病毒的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C、南非1、南非2、南非3和欧洲1共7型

[整理]5动物传染病学.

动物传染病学基础知识 一、相关概念 1、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 长繁殖并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过程,称为传染。 感染:感染是传染的第一步,即病原微生物侵入易感动物。感染的类型:A、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动 物表现出该病特有临床症状的感染过程称为显性感染。显性感染过程中表现出某病的特征性症状的称为典型感染,反之称为非典型感染。机体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呈隐蔽经过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隐性感染动物体内的病理变化,依病原体种类和机体状态而不同,有些被感染动物虽然外表看不到症状,但体内可呈现一定的病理变化,而另一些隐性感染动物既无临床症状又无病理变化,一般只能通过微生物学或免疫学方法检查出来。开始症状较轻,特征性症状未出现就恢复的感染过程称为消散型感染(或称一过型)。开始症状较重,但特征性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康复的感染过程称为顿挫型感染。感染临诊表现比较轻缓的称为温和型感染。B、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C、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D、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E、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感染和协同感染。F、良性感染和 恶性感染。G、持续性感染与慢病毒感染:持续性感染是指在入 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 衡时,感染动物可在一定时期内带毒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

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不出现临床症状或仅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相关症状的一种感染状态。持续性感染包括潜伏性感染、慢性感染、隐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等。疱疹病毒、披膜病毒、副粘病毒、反转录病毒和朊病毒等科属的成员常能导致持续性感染。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经过最终以死亡转归的感染过程。慢病毒感染时,被感染动物的病情发展缓慢,但不断恶化且最后以死亡而告终。朊病毒和慢病毒引起的感染多属此类。常见的慢病毒感染性传染病有牛海绵状脑病、绵羊痒病、梅迪-维斯纳病,山羊关节炎-脑炎和克雅病等。 2、传染病:凡是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 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传染、传染病、隐性传染和抗传染免疫虽然有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并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传染和抗传染免疫是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斗争过程的两种不同表现。了解传染和免疫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掌握其转化的条件,对于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3、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指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 上有关联的人和动物的疾病。常见人畜共患传染病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狂犬病、炭疽、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钩端螺旋体病、沙门氏菌病、牛结核病、日本血吸虫病等。 二、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区别有五点:

兽医传染病复习

简答题 一、人被犬咬伤后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狂犬病的发生? 1.伤口处理:尽快挤出伤口的血液,不能用嘴吸。 2.用20%肥皂水或大量清水反复冲洗。 3.5%碘酊消毒伤口。 4.疫苗接种。 5.如果伤口比较复杂,或伤口接近中枢神经,则注射抗血清进行被动免疫,5ml/kg体重,过6小 时,疫苗接种。 二、鸡马立克氏病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MDV期感染,育雏期饲养管理不差。 2.免疫抑制病的存在,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 3.超强毒、超超强毒的存在,MDV毒力不断增强,使疫苗保护力不够。 4.疫苗质量不合格,空斑数不够。 5.疫苗保存和运输条件不合格,MDV是细胞结合毒,要使用液氮保存和运输。 6.疫苗使用不当,免疫时同时使用酸性抗生素防止感染,导致MDV疫苗毒失活。 7.母源抗体干扰。 三、口蹄疫难以控制和消灭的原因是什么? 1.宿主谱广,FMDV易感动物多达33种,偶蹄兽对FMDV易感。 2.FMDV毒力强,传播速度快。 3.可通过风媒传播。 4.病毒类型多且易发生变异,有7个主型,不同血清型或亚型之间交叉保护力很低或没有。 5.口蹄疫病毒的持续感染,它能在感染后痊愈动物内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使感染动物成为带毒者。 6.FMD病毒有很强的抵抗力,在低温下十分稳定,在外界保持传染性数天至一个月,冻肉中病毒长 期存在。 7.疫苗免疫不能产生100%保护率,病毒在群内能循环传播。 四、试述新城疫免疫失败的原因? 1.免疫日龄:幼小动物体内免疫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对各种抗原刺激所产生的免疫应答也弱,此时免 疫不易成功。 2.母源抗体的影响,母源抗体可抑制相应的弱毒株在幼雏体内复制,从而影响弱毒疫苗的免疫。 3.疫苗的种类:鸡对不同毒株产生的免疫应答有显著的差异,毒力较强的疫苗免疫性较好,但由它 引起的反应也较重。 4.疫苗剂量,一般活毒苗有最适宜的剂量。

动物传染病学试题(库)与答案解析

动物传染病学习题 1、一过型感染:指开始时病情比较轻,未出现特征性临床症状就已恢复的一种感染过程。 2、抗感染免疫:指病原微生物不适合机体繁殖或侵入机体后,机体立即动员全身防御系统,将病原排出体外,因而不产生任何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3、病原携带者: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4、地方流行性:在一定地区和畜群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且是比较小规模流行的家畜传染病可称为地方流行性。 5、疫病预防:采取各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畜群之外。 6、Anthrax(炭疽):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病变特征是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 7、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以呕吐,严重腹泻和失水为特征,各种年龄都可发病,10日龄以仔猪病死率很高,5周龄以上猪死亡率很低,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 8、绵羊痒病:指由朊病毒所引起的绵羊的一种慢性退行性中枢神经系统障碍,最后以死亡为转归的传染病。特征表现为绵羊全身剧痒,全身肌肉震颤,神经障碍,共济失调,最后麻痹、死亡。 9、传染性法氏囊病: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主要症状为腹泻,颤抖,极度虚弱,法氏囊、肾脏的病变和腿肌、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条状出血。幼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 10、犬瘟热: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犬和肉食目中许多动物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传染病,以早期表现双相热,急性鼻卡他以及随后的支气管炎、卡他性肺炎、严重的胃肠炎和神经症状为特征,少数病犬的鼻和足垫可发生角化过程 1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12、潜伏期: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知道疾病的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 13、传染源: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向外界排出病原体的动物机体称为传染源。 14、检疫:遵照国家法律,运用强制性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预防和阻断动物疾病发生,以及疾病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间的传播。 15、疯牛病:是一种由朊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致死性、中枢神经性疾病。以潜伏期长,病性逐渐加重、终归死亡为特征。病牛主要表现行为反常,运动失调,轻瘫,体重减轻,脑灰质海绵状水肿和神经原空泡形成。死亡率很高。 16、终末消毒:在病畜解除隔离、痊愈或死亡后,或在疫区解除封锁前,为消灭疫区可能残留的病原体进行的全面彻底的大消毒。 17、隐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 18、疫源地:指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 20、垂直传播:从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 21、紧急接种: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流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畜禽进行的应急性免疫接种。 23、鸡马立克氏病:一种鸡淋巴组织增生性传染病,以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的单核性细胞浸润为特征。 24、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由病毒引起猪的一种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的传染病,其特征为厌食、发热,怀孕后期发生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幼龄仔猪发生呼吸道症状。 25、蓝舌病:是以昆虫为传染媒介的反刍动物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绵羊,其临床特征为发热、消瘦,口、鼻和胃黏膜的溃疡性炎症变化。 26、源性感染:病原体是寄生在动物机体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在机体正常的情况下,它并不表现其病原性。但当受不良因素的因素,致使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病原微生物的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这就是源性感染。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汇编

一、名词解释 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 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2、隐性感染:在感染后无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动物在抵抗力降低时也能转化为显性感染。 3、显性感染:将出现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 4、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称为继发感染。 5、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6、持续性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7、长程感染:又称慢性病毒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8、顿挫型感染: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但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回复健康者,称为顿挫型感染。 9、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成为潜伏期。 10、传染源:传染源:亦称传染来源,是指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也即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 11、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除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路径。 12、易感动物:易感性:动物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特性叫做易感性,有易感性的动物叫做易感动物。 (畜群的易感性:指家畜对于某种传染病病抵抗力的大小,是抵抗力大、易感性小。) 13、垂直传播:即从亲代到子代的纵向传播方式。水平传播:是指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包括: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 14、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历发育或繁殖地阶段,是完成其生活史或传播中不可缺少的过程。 15、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等),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16、间接传播:(有外界环境因素参与)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都能传播的传染病也可称为接触性传染病,多数传染病均属于接触性传染病。 17、传播媒介: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为传播媒介。 18、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19、自然疫源地: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即某些可引起人和动物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存在和循环的地区。 20、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自然疫源性(人和动物疫病的感染和流行对其在自然界的保存来说不是必要的)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一些疫病的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即使没有人类或家畜的参与,也可以通过传播媒价(主要是节肢动物)感染宿主(野生动物)造成流行,并且借此在自然界长期存在。这些疫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注意: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有: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伪狂犬、流行性乙脑炎、黄热病、口蹄疫、鹦鹉热、Q热、鼠型斑疹伤寒、蜱传斑疹伤寒、鼠疫、土拉杆菌病、布鲁菌病、李氏杆菌病、蜱传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21、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包括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微生物所污染的物体、房舍、牧地、活动场所,以及怀疑有被传染的可疑动物群和储存宿主所在的地区。

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基本知识

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基本知识 (二)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基本知识 A、选择题 1、以下哪些动物不会感染口蹄疫?(B ) B.马 2、的特征是渐进性消瘦和多种组织器官形成特殊结节。(B ) B.结核杆菌病 3、俗称猪喘气病。(D ) D、猪支原体肺炎 4.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A ) A.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5、因某病死亡头数占同期某种动物总头数的频率指标称(C ) C.死亡率 6、确定检疫期限是根据该种传染病的(B ) B.最长潜伏期 7、缩写的S P F是指(C ) C.无指定的特定的病原体动物 8、动物传染病的主要发展阶段为(A )。 A.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发病期)和转归期 9、禽流感的潜伏期从数小时到数天,最长可达天。(D )D.21

10、针对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以下哪些是不正确的?(B ) B.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幼年畜比成年畜发病多。 11、以下关于炭疽流行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B ) B.炭疽无明显的季节性。 12、关于J亚群鸡白血病的论述,以下哪条是错误的?(A ) A.所有品系的肉用型和蛋用型鸡都易发。 B、判断题 1、患病动物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等可称为传染源。(×) 2、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和传染性的疾病。(√) 3、疫源地是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 4、病毒的持续感染是动物长期或终生带毒,但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感染。(√) 5、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危害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的疾病,主要侵害牛、羊、猪、骆驼、鹿等偶蹄类牲畜动物。(√) 6、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有季节性,发病率高达95%-100%,病死率也同样高,是最严重的猪病之一。(×) 7、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一种由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鸡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定为A类传染病,我国定为一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8、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感染家禽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最新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料

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 料

绵羊痘(variola ovina ; sheep pox)是各种家畜痘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由山羊痘病毒属的绵羊痘病毒引起,其特征是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异的痘疹,可见到典型的斑疹、丘疹、水疱、脓疱和结痂等病理过程。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感染。饲养管理人员、护理用具、皮毛、饲料、垫草和外寄生虫等都可成为传播媒介。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绵羊都有易感性,以细毛羊最为易感,羔羊比成年羊易感,病死率亦高。可引起妊娠母羊流产,因此在产羔前流行羊痘,可导致很大损失。本病多发生于冬末春初、气候严寒季节,饲草缺乏和饲养管理不良等因素都可促使发病和加重病情。 山羊痘(variola caprina ; goat pox)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在皮肤上发生丘疹-脓疱性痘疹。 口蹄疫(aphthae epizooticae ; foot and mouth disease , FMD)是由口蹄疫病毒的人兽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四肢下端及乳房等处皮肤形成水疱和烂斑。该病传播迅速,流行面广,成年动物多取良性经过,幼龄动物多因心肌受损而死亡率较高。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 , AI)是禽流感病毒(AIV)感染家禽后的各种综合征,从无临诊症状感染到呼吸道疾病和产蛋下降,到死亡率接近100%的严重全身性疾病不等。最后一种病型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而其他各型统称为中、低致病性禽流感(MPAI)。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禽流感”的概念不清,反映在很多教科书和专著中,甚至在国家的法规条例中,将“禽流感”或“A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和流行过程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主要内容: 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的调查与分析 基本要求: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统计学方法 重点: 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发病率、病死率、感染率、患病率、死亡率 难点: 统计学方法:发病率、患病率、感染率。 教学学时: 1学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一、目的意义 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是人们研究动物传染病流行规律的主要方法,其目的在于揭示动物传染病在动物群中发生的特征,阐明其流行的原因和规律,以作出正确的流行病学判断,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动物传染病的流行。 二、调查种类 流行病学调查的种类,根据调查对象和目的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个例调查、爆发调查、观察调查(也称流行情况调查或现况调查)、回顾性调查和前瞻性调查。其中个例调查与现况调查是发生疫情时最基本和常用的调查。 三、调查方法 1.询问调查这是流行病学调查的一种最简单而又基本的方法。 2.现场察看 3.实验室检查 4.统计学方法在流行病学分析中常用的频率指标有下列几种: 发病率:表示动物群中在一定时期内某病的新病例发生的频率。 发病率=(某期间内某病新病例数/某期间内该动物群动物的平均数)×100%

感染率:指用临诊诊断法和各种检验法(微生物学、血清学、变态反应等)检查出来的所有感染动物头数(包括隐性患者),占被检查动物总头数的百分比。 感染率=(感染某动物传染病的动物头数/检查总头数)×100% 患病率(流行率、病例率):是在某一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存在某病的病例数的比率。代表在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动物传染病数量的一个侧面。 患病率=(在某一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存在的病例数/在同一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动物 总数)×100% 死亡率:指某病病死数占某种动物总头数的百分比。 死亡率=(因某病死亡头数/同时期某种动物总头数)×100% 病死率(致死率):指因某病死亡的动物头数占该病患病动物总数的百分比。它能表示某病临诊上的严重程度,比死亡率更为具体、精确。 病死率= (因某病致死头数/患该病病动物总数)×100% 四、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分析 流行病学分析是在调查所得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本质和有关因素。应认真对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取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系统整理,综合分析,得出流行过程的客观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制订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工作中调查与分析是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流行病学调查为流行病学分析积累材料,而流行病学分析从调查材料中找出规律,同时又为下一次调查提出新的任务,如此循序渐进,指导防疫实践的不断完善。 小结 掌握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统计学调查的率 板书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一、目的意义 二、调查种类 三、调查方法 1.询问调查 2.现场察看 3.实验室检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