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

地位和意义: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知道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 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生亲历“观察——推测——实验——发现”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液体也会影响物体的沉浮。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科学概念

.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重点: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在改变其浓度的情况下,可以使物体浮起来。

难点:推测及验证一定浓度的液体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学生们对物体沉浮的关注,只落到物体的本身,如大小、形状、轻重等,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方面的经验,本课将引导学生展开对另一变量——液体密度的研究,向学生展

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

教学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马铃薯在一种液体中沉,在另一种液体中浮)

首先,我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魔术引入,要求他们边看边思考。出示一个小马铃薯,先把马铃薯放入清水中——沉,捞出来,吹口气说“变”,再放入盐水中——浮)让学生猜猜看,为什么马铃薯会浮了起来。在同学激烈的猜测中,我顺势揭示课题,

从这一现象中,学生很容易发现:马铃薯的浮和沉与马铃薯本身的大小、轻重都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很明显地指向一个新的变量——水槽中的液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上一环节的实验,学生推测出了马铃薯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接着提问:“你能想办法证实这两个杯中的液体是不一样的吗?”学生互相讨论、评议、说想法、提建议。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决定用液滴加热的方法验证液体的不同。结果发现:B 杯的汤勺上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让学生继续思考: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这就引出下一实验环节: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这样孩子们进入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科学的活动过程中。

(三)深化探究活动,(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得出实验结论。

当学生发现液体中溶解了别的物质后,肯定会想到: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于是,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调制一杯试试看,可以加糖、也可以加盐,这样学生就卷入到了推测和实验活动中去了。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我适时提醒大家,

在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过程中,发现马铃薯并没有立即浮起来(这样的经历激发了学生发现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拓展延伸探究活动。

这样留着问题课后研究,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五)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简明扼要,让学生一目了然,不仅突出了本课的重难点,又加深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反思:纵观全课,我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这对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很有帮助的。作为科学教师,不应该只着重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激励学生积极进取精神。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朱老师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所以本节课中朱老师精心、巧妙设计以观察“小熊”的方位,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经过多次的磨课和试课,评课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本节课教学的一开始朱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从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入手。从猜谜语出示后,再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朱老师选择了以小熊为素材,让学生观察不同方位的小熊,并说说自己所站的位置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以四人小组看看桌子上小象的物体,更加刺激了学生。这时候学生的眼球会盯着小象。不光是创设的情境抓住了孩子们好奇、好强、爱动手等心理特点,而且朱老师让学生用“我站在小象的,看到小象的。”在语言上也提醒孩子,在观察物体时,要全面的观察,如有分辨不出左右时,用模仿小象的动作,来分辨。今天课堂,朱老师的语言很淡定,例如:在揭示小熊玩具时,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手里这是什么?学生一致回答,是小熊。直接进入主题,你们在小熊的哪里?老师在小熊的哪里?再后来请两位学生上台来分别站在小熊的左右两侧,出示课件,问,哪位同学看到的图与课件上的哪一副图是一致的,学生纷纷举起手,请几位学生分别说出谁站在小熊的哪一面。这时,用小熊的的右手举着,左手放着,这样让孩子好分辨出左右面;最后,把小熊的两手都放下来,让学生分辨,这样会比较有难度,这时,学生必须要知道小熊的左右手的方位,否则就不知道你所占的是小熊的哪一面。接下来的环节,以四人小组看看桌子上小象的物体,分别站在小象的四个方位,把你所观察到的小象,“悄悄地告诉你的小伙伴,你坐在小象的哪个位置?观察到的是什么?”这样就像玩游戏一样。可以说老师很善于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愉悦、主动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而且这些情境也确实有效、可行的。 二、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得活动。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刘雪梅老师上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刘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刘老师选择了一段录象《盲人摸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刘老师出示一个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恐龙玩具,更加刺激了学生。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 二、环节清晰、环环相扣,语言简洁亲切,过渡自然顺畅。

作为一个新手,能把这堂课上得这么成功,真是难能可贵,从故事导入新课,到观察恐龙讲授例题,从组织小组观察玩具,到猜一猜小兔手里抱的物体是什么形状,从智慧岛大量的练习到精炼的小结,整堂课的环节清晰,而且过渡语设计的自然顺畅,所以环环相扣,语言比较简洁,没有过多的废话,整堂课显得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 张老师在语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口味。例如:在玩猜一猜的游戏的时候,刘老师是这样问的“猜猜我们谁来我们班做客了?”在小组活动观察玩具的时候,要求学生“悄悄地告诉你的小伙伴你坐在玩具的哪个位置?看到了玩具的什么”……里面的“做客、悄悄地”就象是讲故事、玩游戏一样。而且刘老师语速不紧不慢,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 三、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刘老师紧紧抓住了“谁站在物体的什么面,看到了什么”,从而突出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就突出了重点。又通过猜猜小兔子手里抱着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强调了要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就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而不能只从一个面去观察,这样又突破了难点。所以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观察物体(2)》教案

2 观察物体(2)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例2、例3;练习十六第3~5题。(教材第69~71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几何体的不同形状。 2.知道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3.凭借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辨认简单几何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观察能力。 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具学具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知道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告诉学生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明确学习目标】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师:(出示长方体)这是什么? 生:长方体。 师:拿出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长方体,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学生在小组观察后交流汇报,可以适当展示学生的作图,引导大家说说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 师:同样观察一下正方体、圆柱和球,然后把你观察的结果告诉大家。

组织学生交流、总结:长方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可能不相同;正方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都是正方形;圆柱从上、下两个面看到的是圆形,从侧面看到的是长方形;球无论从哪个面看到的都是圆形。 师:由此看来,上一节课的结论,同样适用于今天的学习:从不同角度看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教学例3。 师:如果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并且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 生1:可能是正方体,因为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生2:可能是长方体,因为有特殊的长方体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说得很对,仅仅有一个面是正方形,我们不能确定它究竟是什么立体图形,只能推断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构建空间观念】 三总结提升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从不同角度看到简单的几何体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2) 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前面 上面 侧面 教学反思 联系生活,实践运用。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数学是抽象的,如果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本节课创造大量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培养了学生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观察下面的物体,从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用线连起来。

小学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案2

小学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案2 1. 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 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 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分别让每个小组2、3、4号小朋友举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并说一说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较:(举起每个组2、4号小朋友选择的图片)这两张图片,分别是每个组2、4号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吗?你是怎样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评析: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有效组织观察活动的前提。让学生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观察者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两点想法: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选择了自己的一段录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看看桌子上又有一个红布盖着的物体,更加刺激了学生。揭开一看原来是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玩具—威尼熊。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 不光是创设的情境抓住了孩子们好奇、好强、爱动手等心理特点,而且张老师在语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口味。例如:在揭示桌上是什么东西的时候,老师是这样问的“猜猜我们桌上的小客人是谁呢?”再后来在你坐的位置上观察小熊,然后“悄悄地告诉小熊你坐在小熊的哪个位置?” ……里面的“小客人、悄悄地”就象是讲故事、玩游戏一样。可以说老师很善于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愉悦、主动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更加注意了语言等方面一些细微的地方。而且这些情境也确实有效、可行的。 二、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得活动。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 这节课最主要就是设计了学生喜爱的威尼小熊这个形象。一开始让孩子们充分地观察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为了引导不同方向看到的也

三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及解决问题

观察物体练习 一、看一看 1、一次最多能看见长方体的( )个面。 2 从( 。 3、 从( )面看到的图形是 ;从( )面 看到的图形是 ;从( )面看到的图形 是 。 4、请分别在括号里注明下面四张照片是从房子的哪一面拍的。 5、 二、看到了什么?请连线。 ( ) ( ) ( ) ( ) ⑴ ⑵ 从( )面看 从( )面看 从( )面看 从( )面看

小华小杰小亮小明 两步计算应用题专练 知识点: 1、除法的应用 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②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③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要找准中间量,如果所求的问题是总数,就用乘法计算;如果所求的问题是份数或每份的个数,就用除法计算。 3、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

一、口算。 ()÷3=220÷()=4 12÷6=() ()÷4=112÷()=4 ()÷5=5 16÷()=4 24÷()=6 ()÷1=7 15÷()=5 二、列式计算。 1、24里面有几个6? 2、30个△,每5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3、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几? 三、解决问题。 1、果园里有8行苹果树,每行9棵,一共有多少棵?又种了28棵,一共有多少棵? 2、每个人做6朵小红花,4个人一共做多少朵?把这些小红花平均装在3个塑料袋里,每个塑料袋装几朵? 3、小光的爸爸买来24个苹果,妈妈买来16个苹果,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5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4、王刚看一本故事书,每天看6页,看了8天,还剩45页,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5、买来28米布,做上衣用去15米,做裤子用去9米,还剩多少米? 6、小朋友分巧克力糖,每4人分1块巧克力,有5块巧克力,可以分给多少人?如果一共有24个小朋友,还有几人没分到巧克力?

《观察物体》听课评课稿

《观察物体》评课稿 王正方 听了杜小江老师的《观察物体》这节课,我觉得有很多亮点值的我学习,现总结如下: 1、教师注重精心设计学生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积累活动经验。 教师在本课的设计上颇具匠心,她在对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进行综合分析后,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能够接受的难易程度,对部分内容做了一定的调整。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活动的形式力求做到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一次观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反馈及时,并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第一部分,出示学生喜爱的灰太狼,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初步体会到观察一个物体,观察者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相同。第二部分,通过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学习新知。第三部分,在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引申到观察小猫玩具。让学生理解因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与被观察者完全相反,所以出现“面对面,而方向相反”的现象。辨认左、右两边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注意让学生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再次进行观察,并引导他们从注意观察到的整体形象转向注意局部变化,逐步领悟两者的差别。第五部分,课至尾声,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讨论公共汽车门应在汽车的哪一个侧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得到科学地运用。最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观察物体的方法是“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连一连”, 2、教师立足于用好教材,尊重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本课的设计,各个层次的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和活动线索而展开的,但在活动的具体设计和组织安排上,又能对教材有所突破,作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挖掘和细化处理,做到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加工,以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例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观察物体》

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观察物体》精品教案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86-8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3个面;能指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由三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简单物体的视图,能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2、在观察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判断、辨认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 3、在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的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的习惯。教学重点: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物体 教具准备:照相机;正方形、长方形模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在这么多老师来听课,哪位同学愿意作一下自我介绍? 面对大家,落落大方,真不错!我们跟人打招呼就应这样正面对着大家。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认识讲台等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谈话: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调查好不好?你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教室里的物品,并且说一说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分别在哪?注意:观察的时候人要坐端正,头不能移动。 学生观察后互相交流。 问:你是怎样确定的? 指出:讲台这面大家是正面,它的左侧或右侧的面都叫侧面,台顶的一面是上面。 学生互相说一说。 2、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谈话:老师请大家准备了,拿出正方体像我这样放好! 请生找出三个面分别在哪?自由发言。 说明:生活中有些物体的正面、侧面已经约定俗成了,但是像正方体模型这样,没有明显的标志,就把正对着大家的一面称为正面。 指名说说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分别是什么颜色? 3、认识洗衣机、电冰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做87页第一题,指明回答。 三、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1、活动中质疑。 谈话:请自己来进行一次观察活动,拿出正方体,先选择一个位置说说看到了哪几个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评课稿 张老师上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张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两点想法: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张老师选择了自己的一组照片让学生让学生来猜是什么动物,把学生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观察桌子上的玩具熊,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 不光是创设的情境抓住了孩子们好奇、好强、爱动手等心理特点,而且张老师在语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口味。如“悄悄地告诉小熊你坐在小熊的哪个位置?”……里面的“小客人、悄悄地”就象是讲故事、玩游戏一样。可以说张老师很善于抓住低年级学

生的心理,使学生在愉悦、主动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更加注意了语言等方面一些细微的地方。而且这些情境也确实有效、可行的。 二、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得活动。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张老师这节课最主要就是设计了学生喜爱的威尼小熊这个形象。一开始让孩子们充分地观察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为了引导不同方向看到的也不一样,老师进行了“换位置”游戏,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甚至到最后,老师让学生动手用照相机拍摄他们所看到的威尼小熊。当展示到电脑上,孩子们不得不承认四个方向的小朋友看到的小熊确实是不一样。 通过展示、交流、评析过程中,终于获得了关于“观察物体方法、方位知识、识图方法“等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 下面我再讲一些自己的意见:这节课中张老师有一题是四个小朋友从四个方向观察一个玩具汽车,然后把玩具汽车的照片和四个小朋友连一连。张老师让学生观察以后说一说就过去了。我觉得玩具汽车的前后面很容易,但要弄清玩具汽车的左右面却是比较难的。所以这里我觉得换一种形式更好。可以让孩子用肢体动作来演示给自己组的其他小朋友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三年级数学上册二观察物体看一看二说课稿北师大版.doc

《看一看(二)》说课稿 教学内容:看一看(二)(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的相互关系) 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的活动过程,进一步体验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可能是不同的,并能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体验观察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教学难点: 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观察用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在观察一个物体时,站在不同位置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 找同学到前面演示,其他同学说一说她看到的是物体的哪个面? 二、探究新知 情境一,出示情境图。 1.下面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引导学生说说这三个小朋友分别是从哪个角度观察桌子上的牙膏盒和茶杯的,他们看到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观察奇思和淘气的相对位置,以及他们两个看到物体的位置关系。 通过想象和推理进行判断,并说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讨论淘气和奇思看到的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2.笑笑说她看不到牙膏盒,她说的对吗? 先说说笑笑看到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的? 根据情境图,想象笑笑的位置和画面的关系,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 再讨论笑笑能否看到牙膏盒。 小组合作模拟观察。小组合作时说说为什么茶杯会把牙膏盒挡住。 情景二:淘气从窗外看到的情景会是下面哪幅图? 1.引导学生看清笑笑在桌子的哪一边? 2.出示四幅画面,从中选择哪幅图是从窗外看到的。 3.组织学生集体交流选择的结果和思考的过程。

最新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两点想法: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选择了自己的一段录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看看桌子上又有一个红布盖着的物体,更加刺激了学生。揭开一看原来是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玩具—威尼熊。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 不光是创设的情境抓住了孩子们好奇、好强、爱动手等心理特点,而且张老师在语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口味。例如:在揭示桌上是什么东西的时候,老师是这样问的“猜猜我们桌上的小客人是谁呢?”再后来在你坐的位置上观察小熊,然后“悄悄地告诉小熊你坐在小熊的哪个位置?” ……里面的“小客人、悄悄地”就象是讲故事、玩游戏一样。可以说老师很善于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使学

生在愉悦、主动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更加注意了语言等方面一些细微的地方。而且这些情境也确实有效、可行的。 二、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得活动。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 这节课最主要就是设计了学生喜爱的威尼小熊这个形象。一开始让孩子们充分地观察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为了引导不同方向看到的也 不一样,老师进行了“换位置”游戏,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甚至到最后,老师让学生动手用照相机拍摄他们所看到的威尼小熊。当展示到电脑上,孩子们不得不承认四个方向的小朋友看到的小熊确实是不一样。 通过展示、交流、评析过程中,终于获得了关于“观察物体方法、方位知识、识图方法“等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 下面我再讲一些自己的意见:这节课中老师有一题是四个小朋友从四个方向观察一个水壶,然后把壶的照片和四个小朋友连一连。张老师让学生观察以后说一说就过去了。我觉得壶的前后面很容易,但要弄清壶的左右面却是比较难的。所以这里我觉得换一种形式更好。可以让孩子用肢体动作来演示给自己组的其他小朋友看,然后再用电脑显示旋转的茶壶,校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加入了游戏,还有孩子们的肢体语言,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学生通过肢体的表现,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决了问题,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二 观察物体:看一看(二)》 优课教案_0

看一看(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第二小节 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的活动过程。进一步体验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相对位置是不同的,并能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的想象力,形成初步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体验观察的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组合物体所看到的不同形状教学难点:模拟验证帮助学生理解从某些角度观察物体会发生遮挡的情况 教学准备:课件、牙膏盒、水杯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数学故事导入 1.师: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精彩的故事。今天早上,冒险小虎队找到4个罪犯嫌疑人,他们每个人看了一眼小药箱(投影出示小药箱)每个人说了一句话: A:我看到的那一面上画了一个红十字。

B:我看到的那一面上写着“小药箱”。 C:我看到的是白色的面,没有其他标记。 D:药箱相对的面的颜色是一样的。 他们有一人说了谎,你认为是谁?为什么? 2.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3.师小结:观察一个物体最多看到3个面,那么观察两个物体。由于观察角度不同,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及相对位置又是怎么样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揭秘。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主题图一 1.观察说图意 课件出示:这两幅图都是谁看到的? 生:想象,大胆推测,说明理由。 2.师:刚才是大家的想象推测,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验证一下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和水杯摆好)请小组成员从不同角度观察这两个物体,把你观察到的形状简单的画一画,并小组内交流它们的相对位置关系。 3.学生活动开始,师巡视。 4.学生汇报。 5.师:笑笑说她看不到牙膏盒,她说的对吗?生回答并说明原因。

观察物体(三年级下册)

观察物体(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41页例题“想想做做”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能够通过对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摆成的物体的观察,正确选择或描绘出相应的视图;知道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能够依据同样的视图要求,拼摆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2、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3、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会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根据指定视图摆出物体。 教学准备: 1、大正方体若干。 2、多媒体课件,一张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会观察由3个小正方体拼摆成的物体,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的?(正面,侧面,上面) 今天我们这节课进一步学习观察物体。 (板书:观察物体) 思考1:小明从侧面看到2个物体,看到的都是(),他就说这2个物体的形状肯定一样。 思考2:小红说,如果是不同形状的物体,不管从哪个面看,看到的图形都一定不同。你是怎么想这2个问题的? 二、【展示目标】 学习目标: 通过观察由4个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 1、能够正确辨认和描绘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2、能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提高自己的空间想象。培养自己的推理能力。 三、【精讲示例】:

1、例题教学(多媒体出示例题中的三幅图。) 先数一数,每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摆成的? ⑴、要求同桌两人合作摆一摆。(每幅图摆时分开一点) 摆之前,问学生应注意些什么?遵守哪些纪律? 校对:三个学生依次上台用教具摆一摆,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叙述要清楚)⑵、同桌摆好后,出示问题: 提出观察要求:同桌合作观察,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一看,然后把看到的形状画在表格里。(练习纸①) ① 正面 侧面 上面 ②观察思考:,从正面看这三个物体,形状相同吗?从侧面和上面看呢?再前后四人交流你的发现。 ⑶、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实物投影出示),然后交流发现: 生:从正面看形状相同。 从侧面看,形状也相同。 从上面看,形状不相同。 教师多媒体演示学生的发现。 思考1:小明从侧面看到2个物体,看到的都是(),他就说这2个物体的形状肯定一样,你认为对吗? 应怎样观察呢?(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一看) 思考2:小红说,如果是不同形状的物体,不管从哪个面看,看到的图形都一定不同。学生试着总结发现。 ⑷、小结: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

三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docx

三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今天听了吴春红老师《观察物体》(三上)一课,有了以下几点收获: 一.“自学—交流—运用”的教学模式,开放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工作室创建两年多来,朱玉如校长一直带领大家致力于“自学—交流—运用”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倡导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治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这在吴春红老师的这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无论是自学环节,交流环节,还是运用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使学生学习时信息获取的渠道多元化。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思考,教师的点拨引导,同伴的讨论交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单向或双向的过程,而变成了多向的互动。 二.形式多样的操作体验,促进了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 首先,本课在吴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多次观察和操作,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另外,从这节课的整体上看,从一开始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到学生自学书本,再到讨论交流,操作验证,最后总结回顾,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经验。这些数学活动和学习方法的经验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三.多层次的教学安排,丰富了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 培养空间观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我们往往在教学中发现有很多可意会难言传的东西。本课教学内容的文本性内容不多,需要教师以自己的目光审视,将教材深度解读,充分内化后,再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形式进行传达。吴老师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十分到位。 首先,吴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交流,认识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的三位视图。再认识现实生活中各种实物的三位视图,让学生知道,根据它们的特点,人们对于它们的正面的确定已经达成了共识,而一旦正面确定了,侧面、上面也就确定了。接着,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寻找它们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让学生明白,通常我们把正对自己的面叫做正面,它不是确定不变的。 当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三位视图后,吴老师引导学生将视角从“面”过渡到“体”。视角的开放,使学生对空间的感知维度增加了,但同时也增加了观察的难度。学生不习惯于这样的观察方式,所以,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成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何发现从一个角度最多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吴老师在[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https://www.wendangku.net/doc/ce16941179.html,]这方面花了大量的精力,值得一提的是,她运用照相机和摄像机,先引导学生自主拍摄,再通过录像回放验证,使不同位置的学生看到了从同一观测点才能看到的画面。同时照相机的定点观察到摄像机多角度观察,实现了从“面”到“体”的视角转换。 在学生观察发现“从一个角度最多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后,吴老师并没有止步于此。因为空间观念的培养不能仅限于用眼睛观察你能直接看到的,还要求能逐渐脱离实物,在脑海中建构你不能直接看到的图像。吴老师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在学生用两个同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之后,吴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继续在前面或后面添加一个,从正面看是什么形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看一看(一)教学设计

《观察物体看一看(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能正确辨认从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的过程,通过小组交流和游戏活动,继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主动参与观察活动,通过观察,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观察物体并指出物体的正面,反面和侧面。 难点: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2.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乐乐,乐乐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有

趣的新闻。(播放多视角艺术品视频。) 师: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从多个角度看这件艺术品,看到的面就不一样。老师这里还有几张有趣的图片。 师:这是什么?(球)是这样吗?(兔子抱着蘑菇)到底是什么呢?(储存罐) 师:看来想要了解一个人或者一个物体,就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他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看一看(一)。(板书课题) 二、探讨新知 1、出示长方体教具 (1)观察这个长方体,它有几个面?分别是上、下、前、后、左、右。 小组活动:4人为一小组,在你的位置上观察,在不移动长方体的情况下,你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完成学习卡上第1题。 生1:我看到了长方体1个面,是x号面。 生2:我通过观察,看到了长方体的2个面,分别是x号x号面。 生3:我看到了长方体的3个面,分别是x号x号面。 师:这个小组观察的是同一个长方体,为什么看到的面不一样? 教师小结: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面就不一样。(板书)技术:随观察随投屏用了手机拍照学生观察到的面的照片投屏。(2)有没有人看到了4个面?5个面?6个面?谁想上来挑战一下,找到一个位置可以看到长方体的4个面。 学生活动,30秒时间上台观察长方体。

三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说课稿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观察物体》说课稿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江苏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观察物体。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观察物体”时,主要是从简单生活用品(玩具、汽车、茶壶等)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进行观察,并选择合适的图形表示看到的物体形状。这部分内容则是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生活用品以及由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感受物体与平面图形。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学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能力目标: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本课难点是: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通过观察手机不同的面,让学生猜猜物体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复习旧知识,又为新知学习做准备,引出这节课的课题。接着通过观察福娃玩具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位置不同,所看到的形状不同。 2.演示法: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图形,通过电脑动态演示物体不同面的组成,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接着利用电脑演示生活中的物体的不

三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及解决问题

观察物体练习 一、看一看 1、一次最多能看见长方体的( )个面。 2、 从( )面看到的图形是 。 3、 从( )面看到的图形是 ;从( )面 看到的图形是 ;从( )面看到的图形 是 。 4、请分别在括号里注明下面四张照片是从房子的哪一面拍的。 5、 二、看到了什么?请连线。 ( ) ( ) ( ) ( ) ⑴ ⑵ 从( )面看 从( )面看 从( )面看 从( )面看

小华小杰小亮小明 两步计算应用题专练 知识点: 1、除法的应用 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②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③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要找准中间量,如果所求的问题是总数,就用乘法计算;如果所求的问题是份数或每份的个数,就用除法计算。 3、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

一、口算。 ()÷3=2 20÷()=4 12÷6=() ()÷4=1 12÷()=4 ()÷5=5 16÷()=4 24÷()=6 ()÷1=7 15÷()=5 二、列式计算。 1、24里面有几个6? 2、30个△,每5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3、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几? 三、解决问题。 1、果园里有8行苹果树,每行9棵,一共有多少棵?又种了28棵,一共有多少棵? 2、每个人做6朵小红花,4个人一共做多少朵?把这些小红花平均装在3个塑料袋里,每个塑料袋装几朵? 3、小光的爸爸买来24个苹果,妈妈买来16个苹果,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5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4、王刚看一本故事书,每天看6页,看了8天,还剩45页,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5、买来28米布,做上衣用去15米,做裤子用去9米,还剩多少米? 6、小朋友分巧克力糖,每4人分1块巧克力,有5块巧克力,可以分给多少人?如果一共有24个小朋友,还有几人没分到巧克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观察物体(一)》 平坝县乐平镇大屯中心小学郑刚 一、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一》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从不同方位观察简单的物体.初步把立体图与其视图联系起来。教材以学生观察熊猫玩具这一学生熟悉的事例入手,让学生体会到不同位置对同一物体进行观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体会不同结果和不同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虽处于初级阶段,但基本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二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教师上课组织课堂纪律并不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但每个班都有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 同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历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践,体验观察结果的不相同 1.具体实物的观察 (1)观察、体验 师:每小组一只小猪储蓄罐,仔细观察后,说说你看到了这只小猪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生1:我看到的是小猪的前面,有两只耳朵、两只眼睛、两条腿和一张嘴巴。学生2:我看到的是小猪的后面,有两条腿、一条尾巴和两只耳朵。 学生3:我看到的是小猪的左面,有一只耳朵、一只眼睛、一张嘴、一条尾巴和两条腿。 学生4:我看到的是小猪的右面,也有一只耳朵、一只眼睛、一张嘴、一条尾巴和两条腿。 师:现在请每位同学把你们看到的小猪的样子画下来。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其实倪老师的这节课确切的说我是听了3次,从第一次的准备到第二次的改进再到这次课的形成,我们也一起讨论修改好多具体细节。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倪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整节课他讲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分别坐在四个不同的位置,以活动课的形式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有些不足之处或者不到位的见解望谅解。 一、以活动形式开展教学,实物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倪老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在课堂一开始,倪老师就安排各个学生的座位,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模式,小朋友们很有兴趣,一个个热情高涨,老师顺势提上课的要求。倪老师将自己在家里的储蓄罐从各个不同角度拍了几张照片,让学生猜猜是什么物体,学生各抒己见,一步步接近实物,老师及时总结观察物体要全面。同时倪老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了一只不同颜色的小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次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开始仔细观察小象,这节有趣的数学课拉开了序幕。 二、教学环节生动有趣,步步紧扣。 分发小象完毕后,倪老师以一句“你愿意跟小象做朋友吗?”拉近了学生与小象的距离,也更加激发学生想要了解小象。“说说你在小象的什么位置”很自然的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倪老师多次安排小组讨论汇报,小组各个学生交换位置观察等活动,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才是全面的、有序的。 但整节课下来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板书的安排还可以再设计简洁明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量还不是很大,我们对板书的要求自然会更高。其次新课标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淡化方位点,避免出现前、后、左、右,以免引起歧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