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消除官僚主义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消除官僚主义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消除官僚主义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消除官僚主义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第一,思想僵化、墨守陈规的官僚主义。邓小平同志分析道,思想僵化,墨守陈规,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不求进步,不愿接受新事物,从而导致许多不应出现的怪现象,使条条、框框就多了起来,随风倒的现象就多了起来,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32页。)。可见,思想僵化、墨守陈规是官僚主义在思想上的表现。

第二,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最普遍的表现形式。我国有很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专制的官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只允许上级管理下级,而下级却不能制约上级,广大群众更无权过问、了解和监督各级官员。这种“金字塔”式的官僚等级制度所造成官僚作风,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成为一部分领导干部发扬民主、联系群众的羁绊、使他们逐步滋长了“贵族老爷式”(列宁语)的思想、作风和行为,他们好说空话,脱离实际,官气十足,动辄训人,压制民主,欺上瞒下,甚至对持不同意见的下级和群众实行打击报复。

第三,滥用权力、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权力的本源和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我们的干部应该是人民的“公仆”,他们被人民推选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本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向群众负责,一心为群众着想。然而官僚主义者却不是这样,他们滥用权力,不负责任,徇私行贿,贪赃枉法,为党纪国法所不容。

第四,人浮于事、办事拖拉的官僚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建立一个精干、高效、廉价、勤政的国家机构,一直是无产阶级政党努力探求的重大问题。从1949年到1980年,中国政府机构虽然经历了三次改革,但是,机构仍不断膨胀。到了1981年底,国务院共设100 个工作部门(注:在1982年第四次国家机构改革前,国务院设部委52个,直属机构43个,办公机构5个,共100个单位,机构数达建国以来的最高峰。参见刘智峰主编:《第七次革命》,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300页。),达到了建国以来的顶峰。机构林立,冗员庞大,必然造成互相推诿、办事拖拉、公文旅行、不讲效率的官僚主义。

邓小平同志强调,官僚主义所造成的种种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这种状况如不革除,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287页。)。

二、官僚主义产生的体制原因

邓小平同志不仅分析了官僚主义的主要表现和危害,而且还解剖了在党和国家机关中存在官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的根源,并特别对官僚主义存在的体制原因作了精辟的分析。

第一,与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有密切的关系。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长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管理制度必须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制度。这种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在党政关系上,权力过分集中于党的机关;在上下级关系上,权力过分集中于上级;在个人与集体关系上,权力过分集中于党政机关中的主要负责人。诚如邓小平同志所尖锐指出的那样:“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变成了个人领导。”(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288—289页。)“少数有权的人负担过重,必然造成官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288—289页。)。

邓小平同志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时说:“这种现象,同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也同共产国际实行的各国党的工作中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的传统有关”

(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288—289页。)。邓小平同志在这里谈到两大原因:一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二是共产国际的历史传统。事实也正是这样。从我国政治文化传统来看,从秦统一中国开始,我国基本上是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皇帝个人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这种制度乃是封建统治者巩固和强化君主专制制度的必要手段。而一般黎民百姓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已习惯并且愈益相信中央高度集权是保障国家安全、防御外敌入侵所必须的,并幻想靠它保护自身利益、限制地方权贵肆虐。这种历史积习和政治文化传统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及其运作机制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共产国际的影响来看,斯大林长期实行个人集权制,背弃了列宁在晚年所倡导的实行党的领导制与人民监督制相统一的国家权力制度,即一方面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权,坚持政党代表制和人民代表制的间接民主,另一方面又尽量扩大人民群众的直接民主权力。斯大林在苏联所建构的这种过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对中国造成了广泛而长期的影响。

第二,与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领导体制有关。

无产阶级的执政党应当如何正确处理党政关系,这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所面临的全新而又十分重要的现实课题。由于社会主义都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度里取得胜利的,广大劳动者文化水平和参政能力低下,因而,他们远没有达到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者只能是少数劳动群众的先进代表,即由“先锋队管理国家”,实际上是由党来管理国家。这样,势必导致双重结果:一方面党的机关滥用职权,一些党的干部不会做管理工作,却喜欢到处发号施令;另一方面政府机关无所事事。这两种结果都是官僚主义的严重表现。

邓小平同志针对这种党政不分的政治体制的严重弊端,提出要“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281页。)第三,与机构臃肿、冗员庞大、职责不清有关。

在20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的党政机关,机构臃肿,层次重叠,手续繁杂,办事效率极低(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40页。)。邓小平同志分析这种现象的根源及危害时指出:“干部缺少正常的录用、奖惩、退休、退职、淘汰办法,反正工作好坏都是铁饭碗,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这种情况,必然造成机构臃肿,层次多,副职多,闲职多,而机构臃肿又必然促成官僚主义的发展。”(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288页。)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在西汉时期,官民之比为1∶7945;唐朝为1∶3927;元朝为1∶2613;清朝康熙年间,已高达1∶911;而今天,我国的官民之比则创下了历史之最,为1∶30!(注:参见刘智峰主编:《第七次革命》,第24页。)在这庞大的官员大军中,“负责人”与“办事员”的比例是:1∶0.84。而美国为1∶1. 7,日本为1∶3.6,我国官多兵少,十羊九牧,恐为世界所罕见(注:参见刘智峰主编:《第七次革命》,第379页。)。因此,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1月13日中央政治局讨论中央机构精简问题会议上,发表了《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的重要讲话。邓小平同志把精简机构的性质和意义提到了“革命”的高度,这一方面表明这项工作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则意味着这项工作意义重大。他大声疾呼:“如果不搞这场革命,让党和国家的组织继续目前这样机构臃肿重叠、职责不清,许多人不称职、不负责,工作缺乏精力、知识和效率的状况,这是不可能得到人民赞同的,包括我们自己和我们下面的干部。”(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351页。)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强调指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

第四,与缺少严格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有关。

邓小平同志指出:“官僚主义的另一病根是,我们党政机构以及各种企业、事业领导机构中,长期缺少严格的从上而下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缺少对于每个机关乃至每个人的职责权限的严格明确的规定,以至事无大小,往往无章可循,绝大多数人往往不能独立负责地处理他所应当处理的问题,只好成天忙于请示报告,批转文件。”(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288页。)

在这里,邓小平同志从依法治国的角度,分析了加强行政立法的重要性。同时,在管理制度上,急需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包括扩大管理人员的权限;善于选用人才,量才授予职责;严格考核和奖惩制度等等(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41页。)。

三、官僚主义消解的主要途径

邓小平同志认为,反对官僚主义,改善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和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手段,特别是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从制度上、体制上和法制上防止和消解官僚主义。

邓小平同志在《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讲话中谈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清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7页。)“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义。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权力下放问题。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7页。)

在这里,邓小平同志把消解官僚主义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同时也指出了为达到此目的所要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一,实行党政分工,健全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

党政分工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制度学说的一项重要原则。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在领导苏维埃国家处理党政关系的过程中,经历了党政分工→党政合一→党政分工的演变过程。在列宁晚年的政治实践中,他看到党政不分给党的机关造成的行政化、集权化和官僚化的不良后果,因而多次重申党政分工的基本原则。列宁指出:“必须十分明确地划分党(及其中央)和苏维埃政权的职责”;“党的任务则是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不是像目前那样进行过分频繁的、不正常的、往往是琐碎的干预。”(注:《列宁全集》第43卷,第64页。)

邓小平同志关于党政分工的思想与列宁的上述思想一脉相承,不谋而合。邓小平同志指出:一定要“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296页。)在党政关系上,“今后凡属政府职权范围内的工作,都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讨论、决定和发布文件,不再由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发指示、作决定。”(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299页。)由于政府是在党的领导下工作的,因此,政府工作做好了,政府职能加强了,党的领导也就真正加强了(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299—300页。)。同时,邓小平倡导,“中央一部分领导同志不兼任政府职务,可以集中精力管党,管路线、方针、政策。这样做,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中央的统一领导,有利于建立各级政府自上而下的强有力的工作系统,管好政府职权范围的工作。”(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280页。)

第二,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有效地克服官僚主义,早在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就主张要把无产阶级自己的国

家机关建成一个没有“任何特权制”、“廉价”的政府(注:参见:《列宁全集》第31卷,第41—42页。)。十月革命以后,列宁针对国家机构臃肿膨胀、人浮于事的弊端,多次采取了减员增效的改革举措。他主张不要因机关去设事,而要因事去设机关,对于多余的不再适应的国家机关予以撤销,使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宁可数量少些,但要质量高些。”(注:《列宁全集》第43卷,第380页。)唯有如此,才能把苏维埃国家机关建设成一个在人民群众中最有威信的、高效率的、真正的模范机关。

邓小平同志从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来审视精简机构的重要意义。他说,如果再不精简机构,不仅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于要涉及到亡党亡国的问题。如果不进行精简机构这场革命,不论党和政府的整个方针政策怎样正确,工作怎样有成绩,我们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党和政府的机构这样地缺少朝气,缺少效率,正确的方针、政策不能充分贯彻,我们怎么能得到人民的谅解,我们自己又怎样能安心?(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352页。)

为了把精简工作做出成效,邓小平同志提出两条措施:一是决心要大。要坚定不移,遇到阻力不能妥协,遇到困难不能半途而废。二是工作要做细。精简机构涉及到千百万人的切身利益,要做好人员分流工作。

政府机构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改革,既受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制约,又受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进程的影响。这项改革能否进行下去并取得预期的目标,“关键是坚持党政分开、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的原则,合理界定政府职能,把属于政府的职能还给政府,把属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还给企业,属于市场调节的职能转移给市场,属于辅助性、技术性、服务性的职能交给事业单位和服务性组织。”(注:汪洋:《改革政府机构是实行政企分开的关键》,载《国有资产管理》1997年第11期。)否则,势必重蹈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覆辙。

第三,发扬民主,加强法制。

邓小平同志强调,反对官僚主义的根本途径是加强民主,实行法治。“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36页。)为此,必须做到:

(1)要加强立法,做到有法可依。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立法工作。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首先“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要使各民族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要改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等。关于不允许权力过分集中的原则,也将在宪法上表现出来。”(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299页。)其次要“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36页。),做到有法可依。

(2)为了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统一性和公正性,还必须要求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邓小平同志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不管谁犯了法,都要由公安机关依法侦查,司法机关依法办理,任何人都不允许干扰法律的实施,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遥于纪律制裁之外。”(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292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由个人(或少数人)享有特权的人治型政治体制向民主(或多数人)的法治型政治体制的转变。

(3)加强法律监督,建立和健全法律监督机制。反对官僚主义,还必须完善对法制工作的领导与监督机制。它要求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既要按照法律程序办案,做到执法公平、公正,还要求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特别是要用法律武器武

装群众,发挥人民群众依法监督官僚主义行为的主体作用。因为广大人民群众受官僚主义之害最深,只有他们参加监督工作,才能更有效地反对官僚主义。所以,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292页。)

四、结束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迅速地、全面地在神州大地蓬勃展开。尽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道路并不平坦,甚至充满荆棘,然而,它对中国大地、对中国人民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所取的成就也为世界所瞩目。这一切,充分说明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真理性。今天,在纪念该文发表20周年之际,我们深切地感到,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能变,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不动摇。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邓小平同志在三中全会召开不久就提出、并且在以后多次强调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我们有理由这样说: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相比,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原有政治体制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消解,它已严重地阻滞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开展,甚至严重地削弱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已有成果。正是这个原因,党的十五大又郑重地向世人提出了加快政治体制改革进程、坚决克服“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等原有政府体制弊端的历史性的任务。我们欣喜地看到,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以后,中央国家机关的改革大刀阔斧,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最后,我们再一次引用邓小平同志的一段语重心长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注:《邓小平文选》( 1975 —1982),第293页。)

我国领导体制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领导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和深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改革的大潮中,我国的领导体制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建立起的领导体制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人民的主人地位;二是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三是高度集权式的领导和管理。这种领导体制基本上适应了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但也逐步暴露出一些弊端。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主要是: 1.领导体制改革是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治本之策。我国领导体制存在的权力过分集中等弊端,影响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导致了官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家长制和搞特权、特殊化等现象。为了防止“文化大革命”一类错误重演,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对领导体制进行改革。 2.领导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要求。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需要和切实保障。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应大体同步,两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3.领导体制改革也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需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社会基层单位的领导体制。 (二)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性质 我国领导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国领导体制的改革是对领导体制中存在的弊端进行改革。领导体制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管理体制、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弊端进行改革,以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领导体制改革既然是对存有弊端的原有领导体制的革命,而不是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那么这种改革的性质就必然是也只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要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为充分地发挥出来。 我国领导体制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作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要改变我们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长期发展起来的那一套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模式,建立起适合于执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合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需要的新型领导体制。

健全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的思路举措

三中全会考点:健全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的思路举措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各级党委(党组)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强化责任担当,精准务实、优质高效完成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任务。 >> 为什么要健全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 一、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 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决定》要求,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加强党对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化党中央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非党组织中设立的党委(党组),要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更好发挥党的职能部门作用,优化党的部门、党委办事机构、党的派出机关机构设置和职责配置;统筹设置党政机构,职能相近、联系紧密的可以实行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方案》贯彻以上要求,专门对深化党中央机构改革作出部署,提出组建国家监察委员会等改革任务。实施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党中央政令畅通和工作高效,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二、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先后经历了七次比较集中的机构改革,为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提供了组织保障,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决定》要求,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和完善政府有关职能;合理配置宏观管理部门职能,强化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统一规划体系的职能,构建发展规划、财政、金融等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健全金融管理体系,构建统一高效审计监督体系;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清理和规范各类行政许可、资质资格、中介服务等管理事项,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决定》还提出要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行政效率等要求。《方案》贯彻以上要求,对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作出部署,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实施这些改革措施,目的就是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三、统筹各类机构改革 这是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的必然要求。《决定》要求,完善党政机构布局,理顺党政机构职责关系,系统谋划和确定党政机构改革事项,统筹调配资源;深化人大、政协和司法机构改革,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职能作用,推进人民政协履职能力建设,提高司法公信力;深化群团组织改革,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群团工作的制度,推动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更好发挥群团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学习贯彻宪法监察法,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下)课程的考试

学习贯彻宪法监察法,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下)课程的考试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 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 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 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 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 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 答案。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监察法建立了监察机关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 法部门()的机制。 A.互利共赢 B.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C.互相帮助、互相竞争 D.互相调查、互相监督 2. 监察法规定留置以后除了有碍调查的情形之外,应 当在()小时之内通知被留置人员的家属和所在单位。 A.36 B.48 C.24 D.12 3. 监察法规定,对监察机关移送案件,遇到证据不足,

犯罪行为较轻,或者是没有犯罪事实。检察院应报上一级()批准,依法做出不起诉的决定。 A.人大常委会 B.监察委员会 C.检察院 D.监察机关 4. 一般情况下留置的时间是()。 A.30天 B.60天 C.90天 D.180天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监察法主要针对()情况做了要全程录音录像、留存备查的要求。 A.讯问 B.调查取证 C.查封 D.扣押 2. 妨碍调查的情形包括()。 A.伪造证据 B.串供 C.毁灭证据 D.干扰证人作证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监察机关应当保障被留置人员的饮食休息,提供医疗服务。

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

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 继续完善党和国家机关职能体系 (2019年7月5日) 深化党和国家机关改革,是对党和国家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重构。我们全面推进改革各级各类机构在中央和地方水平,重组和改进党的领导制度,政府治理系统,军队系统和质量组织体系,系统地加强党的领导、政府的行政权力,武装部队的战斗力和生命力的群众组织。的功能系统的主要框架党和国家机关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已经初步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国家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要认真总结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大成果和宝贵经验,巩固机构改革成果,不断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测量来实现决策和部署19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主要行动,集中行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管理能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19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各地区、各部门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强化统一的努力,澄清了规章制度的改革,并进行了严格的纪律。就在一年多的改革任务安排的19日中共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完成后,和一系列的重要的理论、制度和实践成果。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得到有效落实,保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职能体系更加完善;党和国家机构履职更加顺畅高效,各类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更加适应推进“五个全面”总体布局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要的机构设置和

功能分配省、市、县是中央政府的相同我们应该保持基本的通信,建立一个平滑和动态工作系统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促进交叉军事和地方改革顺利,同时促进各种机构的改革,以进一步增强改革的整体效果。在党和国家机构深化改革,探索并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就是说,坚持党的领导制度改革,坚持不建立但不打破,首先建立,然后打破,坚持促进优化、协调和效率的制度功能,坚持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一个游戏,坚持改革和法治的统一和协调,并坚持在整个改革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证明,党中央的战略决定深化改革党和国家机关是完全正确的,和组织和实施改革的强大而强大,这充分反映了高思想,全党的政治意识和行动,充分体现了良好的政治影响,全面、严格管理党自18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充分体现了党和社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学说制度的政治优势。组织结构的重建和组织职能的调整的完成,只是解决了“一般性”问题。要真正发生“化学反应”,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指导,以促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协调高效为重点,把高校调整优化有机结合起来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读书笔记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读书笔记 一关于国务院负责人人选的调整的考虑 1是权力不宜过分集中。 2是兼职、副职不宜过多。 3是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 4是从长远着想,解决好交接班的问题。 二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要求 三个方面的要求:(1)经济上,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2)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健全革命法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打击一切敌对力量和犯罪活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为了实现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组织上,迫切需要大量培养、发现、提拔、使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比较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三党和国家现行具体制度中的弊端 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1官僚主义现象,2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3家长制现象,4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5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它的主要表现和危害是: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陈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上瞒下,专横跋扈,徇私行贿,贪赃枉法,等等。 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 革命队伍内的家长制作风,除了使个人高度集权以外,还使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组织成为个人的工具。 四肃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 推翻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彻底的。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没有能够完成。 1要划清社会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界限,决不允许借反封建主义之名来反社会主义,2 也要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

浅谈《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

浅谈《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 浅谈《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 近日,中办国办颁布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这是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又一重大举措,标志着这项涉及几千万专业人才的评价制度迎来了变革的重要 时刻。过去职称评价唯学历伦、唯资历论、唯论文的标准无法满足 现实要求,此次改革重要的方向,就是要给人才松绑,让人才有更 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更大 的贡献,突出“以德为先”、突出“科学性”、突出“业绩与贡献”为评价标准。《意见》明确:1、要完善职称系列,保持现有职称系 列总体稳定,取消个别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职称系列,整合职业 属性相近的职称系列,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探索在新兴职业 领域增设职称系列,职称系列可根据专业领域设置相应专业类别。2、健全层级设置,各职称系列均设置初级、中级、高级职称,其中高 级职称分为正高级和副高级,初级职称分为助理级和员级,可根据 需要仅设置助理级,目前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 高级,以拓展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3、促进职称制度与职业 资格制度有效衔接,在职称与职业资格密切相关的职业领域建立职 称与职业资格对应关系,专业技术人才取得职业资格即可认定其具 备相应系列和层级的职称,并可作为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条件。“具 体说,《意见》的含金量体现在五破五立”,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原院长、研究员吴江解释说:“在评价标准上,主要破除了‘一刀切’,建立了品德、才能、贡献导向的评价标准;在职称制度体系上,破除了过去有的系列没有正高的限制,畅通了各类人才的职业 生涯通道;在评价方式上,破除了‘一把尺子量到底’的问题,探 索建立更适合基层人才的评价方式;破除了评聘脱节,放权各用人 单位,让用人的人来评价;破除了体制内外的界限,更好地满足了 各类专业人才的需要,同时体现了人才评价社会化的问题。”总体 来看,《意见》对健全职称制度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规划。纵向来看,调整完善职称系列设置,拓展职称系列内容,尽可能涵盖更多

818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818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篇一:《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导读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导读 一、写作背景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这篇讲话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已经端正,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启动,政治体制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准备而迫切需要实施的情况下发表的。 (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改革政治体制 1.全国性的拨乱反正已经结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推行极左路线,导致许多理论和政策的极端错误。粉碎“四人帮”后,经过拨乱反正,实现了党的路线的彻底转变:思想路线从僵化教条、“两个凡是”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组织路线从拉帮结派、任人唯亲转为德才兼备、任人唯贤。为了兴利除弊、开创新局面,就必须进行首先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入手政治体制改革。 2.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启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启动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实行简政放权,企业推行利改税,在

深圳等地设立特区,对外实行开放、引进外资等。而改革经济体制、变革生产关系,必然要求改革政治体制,使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正如邓小平后来所指出的那样:“现在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得基本顺利。??重要的是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1][1]因而,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就是为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3.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集权政治的成效和弊端同时显现。 20世纪60—70年代,亚洲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普遍实行集权政治。韩国的朴正熙、卢泰愚,新加坡的李光耀,印尼的苏哈托,菲律宾的马科斯等,都被称作“政治强人”,实施集权统治,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经济迅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8%—10%,出现了经济奇迹,快速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另一方面,集权统治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在这一背景下,正在 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主动顺应时代,改革历史形成的以权力过分集中为主要特征和弊端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 (二)政治体制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准备,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奠定了基础 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确立和发展起来的。随着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进人和平建设时期,原有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与现代化建设的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读书笔记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1980年8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邓小平就我国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革问题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 今天我将这篇讲话认真读了一下,深受感悟。 这篇讲话深刻揭露和分析了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及其产生的根源,系统精辟地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标志着党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和理论纲领的基本形 成。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 一、国务院负责人人选的调整 二、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三、改革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 四、肃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五、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具体重大改革 第一部分先讲到“权力不宜过分集中”,就这点,我看到邓小平他老人 家分析的比较具体的,感触颇深。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我想这个权力的问题就是因为集中在高官权贵的手上,老百姓更谈上不“权”的问题了。这是一个,再一个,对政权的影响也是至关重大的。“兼职、副职不宜过多。简单些,也容易加重人民的负担。“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我想也是从封建王朝和民国时期吸取的经验,可以这么说,封建时代,权力集中于达官贵族,不管是官员也好,皇族也好,始终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认为老百姓是应该为他们付出的。邓小平他老人家这样说,给我们中国人民来说一个明确的认识,也显示了社会主义另一优点,权力是人民的、是集体的。“从长远利益着想,解决好交接班的问题”说明白点,大家读过历史的,即使不深入的,偶也见过历代王朝,一个皇帝,自己坐到老死,然后又儿子继承,这样的制度也涉及到皇权贵族,可能来说也是这样的,这也是封建王朝走向末落的原因之一吧。“长远”这个时间可能说是无限的,社会关系也是复杂的,但是必须这样制定,只能这样,如邓小平他老人家所说的,才能涌现了年轻有为的干部队伍,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的促进国家的发展,也能让那些年轻有用的人发挥他们的能力。这一点的提出呀,竞争是激烈的,也不像当坐高享受那么容易了。 第二部分中讲到要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及其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主要努力实现三个方面的要求:(一)经济上,迅速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二)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三)为了实现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组织上,迫切需要大量培养、发现、提拔、使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比较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第三部分讲到改革党和国家的一些具体制度。应为在当时的制度中,有不少的制度都有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其中弊端主要有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生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它的主要表现和危害是: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陈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

人社部 深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

人社部深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 2016-02-02 07:24:5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作者:赵兵责任编辑:张露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再次公布取消6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至此,职业资格集中清理工作基本完成。 解决证书太多、考试太滥问题 从2014年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报请国务院分五批取消272项职业资格,总量减少44%,超额完成本届政府确定的减少1/3职业资格的目标。这标志着集中清理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实现了国务院部门设置的、没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决定作为依据的准入类职业资格基本取消,国务院部门和全国性行业协会、学会未经批准自行设置的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基本取消。 近年来,一些地方、部门、行业自行设立了大量职业资格,据不完全统计,多达2000余项,职业资格证书太多、考试太滥的问题非常突出。这导致凡是就业创业者都在疲于赶考,负担很重。 对此,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表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一些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任意扩大和滥用国家职业资格许可权。此外,一些行业协会受利益驱动,设置了更多证书。” 这几年,通过集中清理工作,及时取消了一大批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职业资格,初步遏制了职业资格过多过滥的势头。 多措并举确保准入门槛降低 随着部分职业资格许可取消,一些行业相应降低了准入门槛。那么,如何确保各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降低? 实际上,这五批取消减少的职业资格大多是由国务院部门和行业协会自行设置,没有纳入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体系,一些资格专业性不强,不宜采用职业资格的管理方式。 为了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人社部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颁布实施新修订的职业分类大典,为职业教育培训提供了基本依据和参照,提升职业教育培训质量。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制度。推进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建立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指导各地、各行业企业加大竞赛表彰奖励力度。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推动技术、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吴江认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人才素质,还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大多数企业知道怎么在岗位培养锻炼员工素质,减少盲目考证,才能够将人才活力充分释放出来。” 全面建立人才评价多元机制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导读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导读 一、写作背景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这篇讲话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已经端正,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启动,政治体制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准备而迫切需要实施的情况下发表的。 (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改革政治体制 1.全国性的拨乱反正已经结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推行极左路线,导致许多理论和政策的极端错误。粉碎“四人帮”后,经过拨乱反正,实现了党的路线的彻底转变:思想路线从僵化教条、“两个凡是”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组织路线从拉帮结派、任人唯亲转为德才兼备、任人唯贤。为了兴利除弊、开创新局面,就必须进行首先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入手政治体制改革。 2.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启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启动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实行简政放权,企业推行利改税,在深圳等地设立特区,对外实行开放、引进外资等。而改革经济体制、变革生产关系,必然要求改革政治体制,使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正如邓小平后来所指出的那样:“现在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得基本顺利。……重要的是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1][1]因而,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就是为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3.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集权政治的成效和弊端同时显现。 20世纪60—70年代,亚洲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普遍实行集权政治。韩国的朴正熙、卢泰愚,新加坡的李光耀,印尼的苏哈托,菲律宾的马科斯等,都被称作“政治强人”,实施集权统治,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经济迅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8%—10%,出现了经济奇迹,快速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另一方面,集权统治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在这一背景下,正在

读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有感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读后感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国十年“文革”的深刻教训,尖锐地揭露和分析了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及其产生的原因,系统精辟地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因而,这篇讲话是指导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通过学习《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我明白了中国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为了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推动新的条件下产生官僚主义;一个人的知识、经验、精力有限,左右上下兼职过多,工作难以深入,特别是妨碍选拔更多更适当的同志来担任领导工作。副职过多,效率难以提高,容易助长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从长远着想,解决好交接班的问题。中央的这些考虑,是为了对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 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应当努力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一)经济上,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二)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健全革命法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打击一切敌对力量和犯罪活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三)为了实现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组织上,迫切需要大量培养、发现、提拔、使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比较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和国家也应当努力满足上述三个方面的要求,温家宝也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做出表示:中国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必须从组织上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改革特别是政治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出现了新的问题,矛盾逐渐凸显,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所存在不少的弊端开始浮出水面,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温家宝说,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党虽然做出了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行了改革开放。但是“文革”的错误和封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清除。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了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问题。“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他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每个有责任的党员和领导干部都应该有紧迫感。我们的亲民总理温家宝同志,曾连续5年记者会每次必提政治体制改革,这表明了我国急需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迫切性。

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汇报材料

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汇报材料 尊敬的市人社局领导干部: 我单位在认真学习职称制度改革工作的相关文件后,首先我们对这项政策表达感谢,同事也对市人社局领导干部表示欢迎,请指导我职称制度改革相关的工作。先介绍一下我单位现在的职称情况。 我单位共有5个下属事业单位,分别是图书馆、文化馆、文物管理所、青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其中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是参公管理事业单位,不涉及职称方面工作,图书馆有一人为工勤编制,也不在本次汇报中统计范围内。我单位现共有23个专业技术人员,其中3人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副高),7人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3人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详细编制情况请看下表: 下面将我单位在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建议做以下汇报:

一、贯彻落实云人社发【2014】106号文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在云人社发【2014】106号文件中,经过仔细解读政策后,有一点需要指导。“放宽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岗位数额限制。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女年满50周岁,男年满55周岁,或连续工作满30年者,因受单位高级专业技术数额限制未聘用到相应岗位等级的,可由单位先进行聘任,再进行岗位设置方案调整或自然消化。”其中“岗位设置方案调整”,达到文件中要求年龄或工龄的职工,岗位设置时,会占用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聘用名额吗? 二、开展职称评定和申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职称评定时,由于工作需要,我单位有时会借用职工到机关或者同系统其他事业单位工作,职工借用期间,并未一直在职称对应岗位上履职,相反在其他岗位上做出优异贡献。这种情况下,虽然在其他岗位做出优异成绩,但是对评定职称并不能起到作用,会打击职工工作积极性。 职称申报时,缺乏专业并且详细的指导,可能出现申报材料不全、材料掌握不到重点等问题,希望能够定期做一定的培训,学习强化职称和人事上的知识,更好服务好各位干部职工。 三、职称制度改革工作相关建议: 放宽岗位设置,鼓励更多的干部职工努力工作,获得高级职称。 评审职称时,除了根据本人履职情况、年度考核结果、获州市级以上表彰奖励,还可以结合职工因工作需要在其他岗位上的工作成果。由于年度考核名额有限,年度考核评审标准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读书笔记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国十年“文革”的深刻教训,尖锐地揭露和分析了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及其产生的原因,系统精辟地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因而,这篇讲话是指导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这篇讲话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国务院领导成员的调整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第一步。第二部分,主要讲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第三部分,主要讲党和国家现行的具体制度存在的弊端。第四部分,主要讲肃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问题。第五部分,主要讲近期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重大措施和原则方法 在本文中,邓小平同志科学地分析了我国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历史和现状,深刻地阐明了我国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迫切性、目的、基本内容以及应采取的根本性措施和方法。 26 年过去了,这篇讲话依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一、高瞻远瞩,阐明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必要性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首先指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必要性。邓小平同志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的揭露和批判,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针对性。所以邓小平同志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我们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深入调查研究,集中正确意见,从中央到地方,积极地、有步骤地继续进行改革。” 二、总结历史经验,指出制度更具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思考“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后指出,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从制度上解决问题。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今天,十六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强调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坚持依法执政,来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实际上也是这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担负历史重任,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邓小平同志在这篇讲话中,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五个方面的重大改革进行了部署。这些改革在我们今天看来,有些已经完成,有些正在进行,有些还远没有达到邓小平同志当时的设想和希望。邓小平同志在讲话中最后说:“这个任务,我们这一代人也许不能全部完成,但是,至少我们有责任为它的完成奠定巩固的基础,确立正确的方向。我相信,这一点是可以做到的。”沿着他的指引,思考他提出的一些问题,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担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和艰巨的历史重任,把他未完成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职称制度改革人员过渡办法及填表方法

巨野县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人员过渡办法 为稳步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搞好现有中小学、幼儿园及其他列入改革范围教师的过渡,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98号)、《关于印发山东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鲁人社发…2012?53号)和市人社…2012?131号文件精神及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过渡范围 凡在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以及县教学研究、电化教育和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中具有教师职称(职务)的在编教师,都要按照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规定和要求进行过渡。 民办中小学的教师可参照本办法过渡。 二、主要内容 (一)改变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制度体系,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统一后的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初级职务名称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中级职务名称为一级教师,高级职务名称为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按照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与统一后的职称(职务)对应

关系,直接过渡到统一后的职称(职务)体系,统一办理过渡手续。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与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对应关系是:原中学高级教师(含在小学中聘任的中学高级教师)对应高级教师;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对应一级教师;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对应二级教师;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级教师、小学三级教师对应三级教师。 (二)现已聘用为中小学高级、中级、初级教师职务的,按聘用的专业技术职务分别过渡到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等级。高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七级,一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级,二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三级。 (三)对于已经取得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但未聘用到相应岗位的人员,资格予以保留,先按现聘任岗位过渡,待相应岗位出现空缺时,可按规定程序参加竞聘上岗。 三、工作程序及要求 过渡工作在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由学校(单位)统一组织办理。具体程序是: (一)动员布署(2012年12月27日至2013年1月7日)。召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动员会议,将基本精神和政策规定传达到每个学校(单位)。过渡手续的办理要明确学校责任,由学校组织统一办理,由教师本人确认。除确认环节外,不允许增加教师本人的职责和工作量。这项工作要指定专人负责,明确责任,确保万无一失,不允许因为工作疏忽,漏填漏报,留下隐患,影响改革的大

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

深化党和国家体制改革,是对党和国家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进行系统、全面的重建。全面推进中央和地方各级机构改革,重构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政府治理体制、军队体制和小组工作体制,系统加强党的领导、政府执行力、军队战斗力和团体组织活力。初步建立了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党和国家机关职能体系主体框架,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执政体制和执政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认真总结深化党和国家体制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巩固体制改革成果,继续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推进国家执政体制和执政能力现代化。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执政能力现代化的集中行动。十九届三中全会闭幕后,各地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加强统一,明确改革规律,做好群众工作,严格纪律。 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十九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就基本完成,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制度和实践成果。加强党的总体领导得到有效落实,保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职能体系更加健全,党和国家机构更加顺畅高效地履行职责,各种制度设置和职能配置更加适合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综合”战略布局,省、市、县的主要制度设置和职能配置基本与中央对应,构建从中央到地

方的平稳有活力的工作体系,军队跨部门改革顺利推进,同时推进各项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改革的整体效果。 我们在深化党和国家体制改革中,探索和积累了坚持党对体制改革的全面领导,坚持不站不破,坚持协调高效推进体制机能优化,坚持中央与地方博弈,坚持改革与法治统一协调,坚持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改革全过程的宝贵经验。实践证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关改革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改革的组织实施是有力的,充分体现了全党高度的思想意识、政治意识和行动意识,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良好政治效应,充分体现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完成组织结构改造,实现制度功能调整,只是解决了“表面”问题,在“化学反应”真正发生之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指导,以促进党和国家机关职能的协调和效率为重点,把制度责任的调整和优化与制度机制的完善有机地统一起来,增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提高政府治理水平。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1980年8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邓小平就我国的 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革问题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总结了党在历史上所犯的 错误,尤其是“文革”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党和国家政治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指导方针,成为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到现在,32年过去了,这篇讲话依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这篇讲话深刻揭露和分析了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及 其产生的根源,系统精辟地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标志着党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和理论纲领的基本形成。 一、初步提出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在讲话中, 邓小平初步提出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分问题, 认为国家 不能干预社会事务。在此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强调,国家和社会的不分,这可以说是目前我们所特有的官僚主义的一个总病根。两种主体 要分清自己的角色, 各自的运行要有一定规章。在邓小平看来, 两者 的角色和功能不清, 是以前多次分权改革失败的原因。过去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分过几次权,但每次都没有涉及党同政府、经济组织、群众 团体等等之间如何划分职权范围的问题。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要实现国家和社会的二分, 构建二者的规范关系。许多事务国家在政治上要松绑, 要让其回归社会并逐步培养社会。

二、开始探讨中国行政科层制的完善问题 在我国, 由于封建的沉疴较深, 现代科层制发育还不成熟。在改革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公务员制度不健全、现代行政科层制运行机制不规范问题。并提出了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基础性原则。不能用坐火箭、坐直升机的办法提拔干部。干部要顺着台阶上,就是说, 干部要有深入群众、熟悉专业、积累经验和经受考验锻炼的过程。他还开始思考建立干部分类制度和职称考试制度, 以实现公共管理的 功能分化和角色专门化。他提出了规范公务员的录用、晋升、发展、管理等问题,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 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职务的任期, 以及离休、退休, 要按照不同情况做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邓小平的这些思想, 成为我们现在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三、思考现代政治文化的培育问题 邓小平特别注意到政治体制的运行与文化的关系问题, 认为数千年的封建文化, 使先进的政治制度难以运行, 二者的背离可以说是中国政治最大的问题。通过对封建政治文化的批判,邓小平提出了新型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培养问题。按照他的理解,封建残余植根于传统中国社会的家产制结构,是一种农业社会的以血缘和人际关系为前提的社会构建方式,其内生的人身依附关系导致政治和国家的落后。在邓小平看来,我国的官僚主义是一种体制性的官僚主义。要解决官僚主义问题,既要从制度上做出努力,也要进行文化的提升。邓小平明确提

学习贯彻宪法监察法,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上)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截至 2017 年 2 月底,全国省、市、县三级监察委员会全 部组建完成。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2. 无 正确答案:B
正确 √
监察体制改革推动了法治的实现。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3.
国家监察委员会负责对履行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督。 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4.
宪法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
正确 √
5.
实现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有机统一。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6. 截止到 2017 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监察委员会全部 组建完成。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 ×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7. 无
正确答案:B
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化需要法治的保障。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8. 十九大报告的相关内容,为制定监察法,深化国家监察体 正确 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9. 十八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正确 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10. 无 正确答案:B

宪法修正案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第二部分 ;单选题
1. 根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 建议》和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32 次会议提出的宪法修正案草 正确 案和议案, A. 十九届一中全会 B. 十九届二中全会 C. 十九届三中全会 D. 十九届四中全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