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苯乳酸的抗菌作用及其抗菌机理的初步研究

苯乳酸的抗菌作用及其抗菌机理的初步研究

苯乳酸的抗菌作用及其抗菌机理的初步研究
苯乳酸的抗菌作用及其抗菌机理的初步研究

14

苯乳酸的抗菌作用及其抗菌机理的初步研究

袁景环,贡汉生,孟祥晨*

东北农业大学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食品学院 (哈尔滨 150030)

摘要以多种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为指示菌,研究苯乳酸的抗菌作用;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荧光假单胞菌为指示菌,研究苯乳酸对细菌的作用方式,并采用电镜观察苯乳酸作用前后指示菌株菌体形态的变化,初步探讨苯乳酸的抗菌机理。结果表明:苯乳酸能有效抑制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的生长;苯乳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荧光假单胞菌具有杀灭作用,并有一定的溶菌作用;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苯乳酸作用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荧光假单胞菌菌体严重变形,细胞结构明显破坏,部分细胞壁破裂,细胞质流出。推测苯乳酸的作用位点为细胞壁。关键词苯乳酸;抗菌作用;抗菌机理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nd Antibacterial Mechanism of the Phenyllactic Acid

Yuan Jing-huan,Gong Han-sheng,Meng Xiang-chen *

Key Laboratory of Dairy Scienc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College,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Abstract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phenyllactic acid (PLA) against some Gram-positive bacteria, Gram-negative bacteria and fungi was examined in this study; In order to initially investigate antimicrobial mechanisms of PLA against S. aureus and P. fluorescensa , we studied the mode of action of PLA against indicator bacteria and the morphology changes under electron microscopes of indicator bacteri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LA is able to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growth of Gram-positive bacteria, Gram-negative bacteria and fungi; PLA had strong bactericidal action against S. aureus and P. fluorescensa , and had bacteriolysis against S. aureus and P. ? uorescensa to certain degree; Observation under electron microscopes revealed that the shapes of S. aureus and P. ? uorescensa had obvious changes, and the structures of the cells were signi ? cantly destroyed. Some cell walls were broken, and cytoplasm effused. We speculated that the action site of PLA is cell wall.Keywords phenyllactic aci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ntibacterial mechanism *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资助(2006AA10Z344)

苯乳酸(phenyllactic acid, PLA),也称?-苯乳酸或3-苯基乳酸,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天然防腐剂[1]。与其他生物防腐剂相比,苯乳酸有很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这些优点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

1998年,Dieuleveux发现使用G. candidum 发酵的干酪在成熟过程中对食源性致病菌L. monotycogenes 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经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确定苯乳酸是其中的主要抑菌物质[3]。Lavermicocca从酸面团中分离到L. plantarum Strain 21B [4]。Strom等从青贮饲料中分离到了1株L. plantarum MiLAB 393[5];Magnusson从青草中分离出苯乳酸产生菌株,鉴定为棒状乳杆菌(L. coryniformis )[6];;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我国传统食品—自然发酵泡菜中分离、筛选获得1株高产菌株L. plantarum SK007[7]。

试验以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荧光假单胞菌作为指示菌,研究苯乳酸对细菌的作用方式,通过电镜观察苯乳酸对指示菌作用前后超

微结构的变化,对苯乳酸的抑菌机理进行初步探讨,为苯乳酸的进一步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NICPBP54002、鼠伤寒沙门氏菌ATCC14028、铜绿假单孢菌ATCC25783: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荧光假单胞菌1.1082、恶臭假单胞菌1.1819:中科院微生物所菌种保藏中心;大肠杆菌ATCC25922: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克鲁维酵母1771:中国发酵研究所;蜡样芽孢杆菌、福氏志贺氏菌、藤黄微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O157、嗜热链球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植物乳杆菌、马乳酒样乳杆菌、布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红酵母、葡萄酒酵母、啤酒酵母、黑曲霉、毛霉和青霉均由本实验室分离、鉴定和保存。1.2 主要仪器和试剂1.2.1 仪器

基础研究

15

BCN-1360生物洁净工作台:北京东联哈尔滨仪器制造有限公司;HVE-50型高压灭菌器:日本HIRAYAMA公司;DHP-9082电热恒温培养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S-3400N扫描电镜:日本日立公司;H-7650透射电镜:日本日立公司。1.2.2 试剂

苯乳酸(纯度为98%):Sigma公司。1.2.3 培养基

TSA-YE 培养基:英国Oxoid公司;M17培养基、MRS培养基:英国Oxoid公司;麦芽汁培养基和营养肉汤

及营养琼脂培养基:北京奥博星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 苯乳酸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8]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采用TSA-YE培养基培养,嗜热链球菌采用M17培养基培养,乳杆菌采用MRS培养基培养,酵母和霉菌采用麦芽汁培养基培养,其它菌株采用营养肉汤培养基培养。将1.1中各种指示菌种活化后接入10 mL相应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至对数期,然后离心(3 000×g,15 min,4℃),用灭菌的0.85%生理盐水洗涤菌体两次,再加入生理盐水制备成菌数约为1×108 cfu/mL的菌悬液。

将苯乳酸用相应的液体培养基稀释成浓度为12 mg/mL、10 mg/mL、6 mg/mL、5 mg/mL、3 mg/mL、2.5 mg/mL、1.5 mg/mL、1.25 mg/mL和0.75 mg/mL的溶液备用。分别将菌悬液加入到含有不同浓度苯乳酸的培养基中,使培养基中活菌数约为1×105 cfu/mL;以不加苯乳酸但接种菌的试管作为阳性对照,以不加苯乳酸并且不接种菌的试管作为阴性对照,每个浓度做三次重复。将接种乳酸菌的试管置于37℃培养箱培养12 h左右,将接种真菌的试管置于28℃培养箱培养20 h左右,其它各试管置于摇床(37℃,200 r/min)培养12 h左右,肉眼观察阳性对照管有菌生长(混浊),阴性对照管无菌生长(透明),无菌生长试验组所对应的苯乳酸的最低浓度,为最小抑菌浓度(MIC)。1.3.2 苯乳酸对细菌作用方式的研究[9]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荧光假单胞菌培养到对数生长期,分别以1%接种量接种于10 mL的营养肉汤培养基中,置于37℃摇床培养12 h,定时测定其OD 600,并稀释涂布平板进行菌落总数计数;试验组培养3 h后加入苯乳酸,使培养液中苯乳酸的终浓度分别为2.5 mg/mL和3 mg/mL,以不加苯乳酸的培养菌液为对照。1.3.3 用扫描电镜观察苯乳酸对指示菌形态超微结构的影响

分别接种对数生长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荧光假单胞菌至含有最小抑菌浓度苯乳酸的培养基中,使培养基中活菌数约为1×105 cfu/mL,于37℃摇床培养12 h后,离心弃上清,将菌体沉淀用戊二醛固定2 h,按照扫描电镜制备方法制备样品[10]。以经过同样处理

的正常培养12 h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荧光假单胞菌为对照。

1.3.4 用透射电镜观察苯乳酸对指示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接种对数生长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荧光假单胞菌至含有最小抑菌浓度苯乳酸的培养基中,使培养基中活菌数约为1×105 cfu/mL,置于37℃摇床培养12 h后,离心弃上清,按照透射电镜制备方法制备样品[11]。以经过同样处理的正常培养12 h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荧光假单胞菌为对照。2 结果与讨论

2.1 苯乳酸最小抑菌浓度(MIC)的确定

以多种革兰氏阳性菌(表1)、革兰氏阴性菌(表2)和真菌(表3)作为指示菌,测定苯乳酸对这些菌株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苯乳酸有较宽的抑菌谱,它对细菌(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在(1.25~5) mg/mL范围内。当培养基中苯乳酸浓度达到2.5 mg/mL时,可以抑制其中67%的细菌生长,当培养基中苯乳酸浓度达到3 mg/mL时,可以抑制95%的细菌生长,其中苯乳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苯乳酸对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较大,主要集中在(5~10) mg/mL范围内,对红酵母、克鲁维酵母和青霉抑制作用较强,其最小抑菌浓度为5 mg/mL,对毛霉的抑菌作用较弱,最小抑菌浓度为10 mg/mL。

表1 苯乳酸对部分G +-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菌种名称菌株编号MIC /mg mL -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NICPBP54002 2.50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1.50藤黄微球菌- 3.00枯草芽孢杆菌-

1.50嗜热链球菌

KLDS3.0203 2.50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KLDS1.9201 1.50植物乳杆菌KLDS1.0391 2.50马乳酒样乳杆菌KLDS1.0373 3.00布氏乳杆菌KLDS1.0364 3.00嗜酸乳杆菌KLDS1.8701 2.50干酪乳杆菌KLDS1.0319 5.00表2 苯乳酸对部分G -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菌种名称菌株编号MIC /mg mL -1

鼠伤寒沙门氏菌ATCC14028 3.00荧光假单胞菌As 1.1082 1.25恶臭假单胞菌1.1819 3.00铜绿假单孢菌ATCC25783

2.50蜡样芽孢杆菌-

2.50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1.50大肠杆菌O157- 1.25福氏志贺氏菌

2.50

2.2 苯乳酸对细菌的作用方式

分别将添加苯乳酸和未添加苯乳酸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荧光假单胞菌培养液在12 h内每隔1 h取样,测定OD 600,并进行菌落总数计数。以培养时间为横坐

基础研究

16

表3 苯乳酸对部分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菌种名称

菌株编号MIC /mg mL-1

红酵母- 5.00葡萄酒酵母- 6.00啤酒酵母- 6.00克鲁维酵母1771 5.00黑曲霉- 6.00青霉- 5.00毛霉

10.0

标,以OD 600和菌落总数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作图,以未添加苯乳酸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荧光假单胞菌为对

照,结果见图1和图2。

由图1和图2看出:加入苯乳酸后菌落总数迅速下降,8 h后下降趋势趋于平缓,说明苯乳酸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加入苯乳酸1 h内OD 600有所增加,第4 h 到第5 hOD 600迅速降低,从第5 h到第12 hOD 600缓慢下降,菌落总数也明显减少,这说明苯乳酸不仅有杀菌作用,还具有一定的溶菌作用。2.3 扫描电镜的菌体形态观察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未添加苯乳酸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和荧光假单胞菌1.1082,以及苯乳酸作用12 h后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和荧光假单胞菌1.1082的菌体形态,结果分别见图3和图4。扫描电镜下观察未添加苯乳酸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表面光滑、圆润,呈球状,细胞与细胞间界限分明,细胞排列呈明显的葡萄串状(图3A)。经苯乳酸作用12 h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排列变得松散,无规律,菌体形态改变,细胞与细胞间界限模糊,部分菌体破裂(图3B)。未添加苯乳酸的荧光假单胞菌细胞呈杆状,菌体大小基本一致,细胞表面光滑,排列紧凑(图4A)。经过苯乳酸作用12 h后的荧光假单胞菌排列不整齐,菌体大小不一,细胞与细胞间界限模糊,部分菌体聚集成团,而且表面有糊状物质出现(图4B)。

图3 扫描电镜下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的形态2.4 透射电镜的超微结构观察

在透射电镜下观察未添加苯乳酸的金黄色葡萄球

图4 扫描电镜下荧光假单胞菌1.1082的形态菌ATCC25923和荧光假单胞菌1.1082,以及苯乳酸作用12h后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和荧光假单胞菌1.1082的形态结构,结果分别见图5和图6。透射电镜下观察未添加苯乳酸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表面圆润,呈规则的球状,细胞间界限分明,细胞质均匀,细胞壁完整(图5A),经苯乳酸作用12 h后,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变形严重,呈不规则的球状,菌体表面不光滑,部分细胞壁缺失,细胞膜破裂,有些细胞质甚至溢出胞外(图5B);未添加苯乳酸的荧光假单胞菌呈长杆状,菌体表面光滑,细胞壁、细胞膜完整,细胞质均匀(图6A)。经苯乳酸作用12 h后,荧光假单胞菌菌体严重变形,菌体变粗变短,细胞质不均匀,并且发生严重的固缩,细胞中间出现成团物质,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细胞内部出现了透明的空腔(图6B)。

图5 透射电镜下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的形

态结构

图6 透射电镜下荧光假单胞菌As 1.1082 的形态结构

在此基础上推测苯乳酸的作用位点是细胞壁,与溶菌酶的抑菌机理相似,与细菌素作用于细胞膜不同,但是苯乳酸如何破坏细胞壁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Dieuleveux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苯乳酸作用前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 monocytogenes )的超微结构,首次报道其作用机理[3]。将L. monocytogenes 在含有

图1 苯乳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影响图2 苯乳酸对荧光假单胞菌生长的影响A: 正常培养12 h 的金黄色葡萄

球菌( ×8 000)

B: 苯乳酸作用12 h的金黄色葡

萄球菌( ×8 000)

A: 正常培养12 h的荧光假单

胞菌( ×8 000)

B: 苯乳酸作用12 h的荧光假

单胞菌( ×8 000)

A: 正常培养12 h的金黄色葡

萄球菌( ×50 000)

B: 苯乳酸作用12 h的金黄色葡

萄球菌( ×50 000)

A: 正常培养12 h的荧光假单胞菌( ×50 000)

B: 苯乳酸作用12 h的荧光假单胞

菌( ×50 000)

基础研究

17

不同苯乳酸浓度的培养基中培养14 h和27 h后观察发现,生长在1 mg/mL苯乳酸培养基中的菌体明显要比对照大,而且其细胞壁结构已被破坏或完全改变;而生长在含有7 mg/mL苯乳酸培养基中的菌体高度丝状化,并且细胞壁上有裂口,其细胞内含物流出而剩余细胞壁残留物。进一步研究苯乳酸对不同生长期菌体的作用,发现其抑菌性能与细胞的生长周期无关。3 结论

本研究测定苯乳酸对19株细菌和7株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苯乳酸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1.25~5) mg/mL,对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5~10) mg/mL。苯乳酸对细菌的作用方式是杀菌作用,并有一定的溶菌作用。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得出苯乳酸作用后的菌体形态严重改变,部分菌体破裂,细胞质流出,推测苯乳酸对细菌的作用位点为细胞壁。

参考文献

[1] 李兴峰, 江波, 潘蓓蕾, 等. 产苯乳酸的乳酸菌分离筛选及菌种鉴定[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7, 33(2): 1-4.

[2] SCHNURER J, MAGNUSSON J. Antifungal lactic acid bacteria as biopreservatives[J]. Trends Food Sci Technol, 2005, 16: 70-78.

[3] DIEULEVEUX V, DER VAN P, CHATAUD J, et al.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ti-Listeria compounds produced by Geotrichum candidum[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98, 64(2): 800-803.

[4] LAVERMICOCCA P, VALERIO F, VISCONTI A. Antifungal activity of phenyllactic acid against molds isolated from bakery products[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3, 69(1): 634?640.

[5] STROM K, SJOGREN J , BROBERG A , et al.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MiLAB 393 produces the antifungal cyclic dipeptides cyclo (L-Phe-L-Pro) and cyclo (L-Phe-t rans-4- OH-L-Pro) and 3-phenyllactic acid[J] .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 2002 , 68 (9) : 4 322~4 327.

[6] MAGNUSSON J. Antifungal activity of lactic acid bacteria[D]. Uppsala, Sweden: 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3.

[7] 李兴峰, 江波, 潘蓓蕾, 等. 产苯乳酸的乳酸菌分离筛选及菌种鉴定[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7, 33(2): 1-4.

[8] 姚淑敏, 池振明, 段效辉. 黄芪提取物对细菌抑制作用的研究[J]. 食品科学, 2006, 27(08): 90-92.

[9] 袁海涛, 芮汉明, 宁正祥. 尼泊全酯类和富马酸酯类抑菌效果的研究[J]. 食品科技, 2001, (5): 43-44.

[10] 汤雪明, 戴书文. 生物样品的环境扫描电镜观察[J]. 电子显微学报, 2001, 20(3): 217-223.

[11] 刘鲜林, 张博义. 透射电镜超薄切片法与负染法探讨[J]. 贵阳医学院学报, 1999, 24(3): 205-206.

新风味兔肉丝生产工艺的开发研究

张鹏,刘学文*,阮仁政

四川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 (成都 610065)

摘要以鲜兔肉为主要原料,添加天然香辛料,开发研究新风味兔肉丝休闲食品。分别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生产工艺中的关键因素,得出兔肉丝加工最佳工艺条件为:盐渍时间15 h,盐渍的盐水浓度2%,干燥时间50 min,干燥温度60℃。在此条件下,兔肉丝的口感和色泽较佳。关键词兔肉;兔肉丝;腌制

Development of New Flavour Rabbit Meat Silk Production Technology

Zhang Peng,Liu Xue-wen,Ruan Ren-zheng

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5)

Abstract Using the rabbit meat as the main raw material, add natural spices, the new-?

avour rabbit meat silk was developed. The key factors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were inspected by respectively using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and orthogonal experiment. The optimum conditions for processing of rabbit meat silk is as follow: time of salt cured is 12 h, consistence of salt is 3%, time of drying is 50 min and temperature of drying is 60℃. 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e color and texture of the rabbit meat silk is much better.Keywords rabbit meat ;rabbit meat sil k;salt cured 近年来,我国家兔养殖发展很快,兔肉的消费量逐渐增加,兔肉加工产品不断增多[1]。试验根据兔肉的加工特性,开发研究新风味兔肉丝休闲食品,力图为兔肉的精深加工开辟一条新途径[2]。

工艺技术

1.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

1.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

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 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抗菌药物可以按照它的化学结构,抗菌谱,以及药代动力学的PK/PD 来分类。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方案里边抗菌药物根据它的临床的实用级别,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级别。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按化学结构分类 通常常用的抗菌药物可以按照化学结构分为β内酰胺环类的、喹诺酮类的、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以及糖肽类、噁唑烷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等,以它的母核来做它的分类。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就是这几大类。 首先看一下β- 内酰胺环抗菌药物包括哪些?它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非典型的β- 内酰胺的抗菌药物。 β- 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以青霉素为例,青霉素按照它的抗菌谱又可以分为抗葡萄球菌的青

霉素类以及抗铜绿假单的氨基青霉素类,还有根据青霉素它是天然来源发酵得来的还是合成的,又分为天然的青霉素。随着青霉素在临床的广泛使用,逐渐出现了耐酶的青霉素。为了克服在临床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β- 内酰胺酶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做过化学的结构改造以后又出现了像甲氧西林一类的耐酶的青霉素。在化学结构上做了一定的修饰以后,又出现了广谱的青霉素类药物,比如刚才说的氨基青霉素类。像青霉素类的药物主要是针对的常见的阳性球菌。在青霉素的结构做了改造以后,它就有一个氨基,所以氨基青霉素类的药物都具有抗铜绿假单的作用。头孢菌素类的抗菌药物根据它的生产的年代不同,分为了临床上现在在一类手术切口广泛使用的头孢唑啉,第二代头孢菌素,比如头孢呋辛,以及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唑肟等等,还有第四代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吡肟。 β- 内酰胺环类的药物还包括一大类非典型 的β- 内酰胺环抗菌药物,比如β- 内酰胺酶

药理学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基本要求 重点难点 讲授学时 内容提要 1.1掌握①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②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③细菌耐药性。 1.2熟悉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2 重点难点 [TOP] 2.1 重点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细菌耐药性。 1. 抗菌药 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抗菌药包括人工 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等)和抗生素。 2. 抗生素 是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属)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 <5000), 低浓度时能杀灭或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抗生素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两类。 3?抗菌谱 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4?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可用体内和体外两种方法测定。 5.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 ) 是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 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 抗菌药物。 6.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 ) 是指不但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作用而且具有杀 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苷类等。 7. 最低抑菌浓度(MIC ) 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 ) 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3讲授学时 [TOP] 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

9.化疗指数一般可用动物实验的LD 50/ED 50或LD 5/ED 95的比值表示。 10.抗菌后效应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 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或抗生素后效应。 11.首次接触效应( first expose effect ) 是抗菌药物指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第二节各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 化疗药物对病原体的作用,主要是与干扰病原体的生化代谢过程,影响病原体的结构与功能。 2.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以及主要作用的药物 (1)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3 -内酰胺类抗生素。 (2)损伤细菌细胞膜及其功能:多肽类抗生素中的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E,多烯类抗生素的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3)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①影响核糖体循环多个环节:氨基苷类抗生素;②抑制 核糖体30s 亚基功能:四环素类抗生素;③抑制核糖体50s 亚基功能:氯霉素、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4)影响细菌体内叶酸和核酸的代谢合成:①影响细菌的叶酸代谢:磺胺类药物;② 抑制细菌的核酸合成:喹诺酮类抗菌药,利福平。 第三节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 (天然耐药性) 与获得耐药性两种。固有耐药性是指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内在的耐药性。获得耐药性是指某种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不具有固有耐药性,其耐药基因是后天获得的。使用抗菌药是形成获得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1.获得耐药性的几种表现 (1)产生灭活酶,水解酶:3 -内酰胺酶使3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 2)产生合成酶氨基苷类抗生素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3)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改变导致对3 -内酰胺类抗生 素的亲和力下降。 (4)细菌胞浆膜通透性改变:多黏菌素类抗生素难通过革兰阳性球菌的细胞壁。

抗菌药物分类

抗菌药物分类 第一节青霉素类抗菌药物 青霉素 【青霉素类药物】 1.天然青霉素——不耐酸、不耐青霉素酶,抗菌谱较窄。 2.半合成青霉素 (1)青霉素V——耐酸,可口服; (2)甲氧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产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3)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广谱,作用于G+性菌以及部分G-杆菌; (4)羧苄西林、哌拉西林——某些G-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 (5)抗G-杆菌——美西林、替莫西林。 [半合成青霉素] (1)青霉素V——耐酸,可口服; (2)甲氧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产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3)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广谱,作用于G+性菌以及部分G-杆菌; (4)羧苄西林、哌拉西林——某些G-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 (5)抗G-杆菌——美西林、替莫西林。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 第二节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G+菌G-菌对β-内酰胺酶肾毒性 头孢菌素第一代强弱不稳定大 第二代不如第一代增强较稳定较小第三代弱强,铜绿假单胞菌有效高度稳定基本无第四代强稳定无 第五代超广谱——超完美(TANG) 三、主要药品 1.头孢唑林——一代 2.头孢氨苄——一代 3.头孢拉定——一代 4.头孢呋辛——二代 5.头孢克洛——二代 6.头孢地尼——三代,避免与铁剂合用,如必须合用,应在服用本品3h后再服用铁剂。 7.头孢克肟——三代 8.头孢噻肟——三代,可作为儿童脑膜炎的选用药物。 9.头孢曲松——三代,不得用于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和早产儿;严禁与含钙注射液混合(尤其儿童)——增加发生结石的危险。 10.头孢哌酮舒巴坦——三代,主要经胆汁排泄。 11.头孢他啶——三代,加入万古霉素后,会出现沉淀。必须谨慎冲洗给药系统和静脉系统。 12.头孢吡肟——四代。 第三节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代表药特点(TANG) 1.头霉素类头孢西丁、 头孢美唑 对大多数超广谱β-内酰胺酶稳定,抗厌氧 菌作用强。 2.碳青霉烯类XX培南最广——G+菌、G-菌、需氧菌、厌氧菌。 3.单酰胺菌素类氨曲南氨基糖苷类的替代品。 窄,仅G-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杆菌。 4.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氟氧头孢广——多种G-菌及厌氧菌。

临床常用抗生素分类及化学名

临床常用抗生素分类及化学名、商品名 一、β-内酰胺类(β-lactams)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非典型类。 非典型β-内酰胺类:包括头霉素类如头孢西丁、头孢美唑等;氧头孢烯类如拉氧头孢、氟氧头孢等;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等;单环类如氨曲南、卡芦莫南等。 (一)青霉素类 1.阿莫西林(Amoxicillin):即羟氨苄青霉素,商品名:“阿莫仙”、“阿莫灵”、“弗莱莫星”。 2.哌拉西林(Piperacillin):氧哌嗪青霉素。 3.替卡西林(Ticarcillin):羧噻吩青霉素钠,是羧苄青霉素的替代药。 4.阿洛西林(Azlocillin):苯咪唑类广谱半合成青霉素新品,商品名:“阿乐欣”。 5.美洛西林(Mezlocillin):商品名:天林。 6.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棒酸;舒巴坦(Sulbactam)——青霉烷砜;三唑巴坦(Tazobactam)——他唑巴坦。 7.奥格门汀(Augmentin):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商品名:“安灭菌”、“力百汀”、“安奇”。 8.泰门汀(Timentin):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商品名:“特美汀”。 9.优立新(Unasyn):氨苄西林/舒巴坦。 10.克菌(Copliscan):阿莫西林/双氯西林,同类产品:新灭菌(Biflocin)。 11.他唑西林(Tazocillin):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商品名:“特治星”、“海他欣”。 (二)头孢菌素类 一代头孢 1.头孢唑啉(Cefazolin):先锋Ⅴ。 2.头孢拉定(Cephradine):先锋Ⅵ,商品名:“泛捷复”(Velosef)。 3.头孢噻吩(Cefinase): 二代头孢 1.头孢呋辛(Cefuroxime):又名头孢呋肟,商品名:“西力欣”(Zinacef)、“力复乐”。

各抗菌药物的抗菌谱

临床常见的病原体包括下面几大类: 真菌:念珠菌、曲霉、毛霉、隐球菌、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等 革兰阳性球菌: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糖菌与凝固酶葡萄糖球菌)、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化脓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等)、肠球菌等革兰阳性杆菌:结核分枝杆菌、非典型分枝杆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等 革兰阴性杆菌:肠杆菌科(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变形杆菌属、沙雷菌属、沙门菌属)、假单胞菌属(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产碱杆菌属、嗜血杆菌属等 厌氧菌:类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具核梭杆菌、丙酸杆菌、消化球菌等 非典型微生物: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立克次体等 1.青霉素类抗菌谱

青霉素为窄谱抗菌药物主要对革兰阳性菌起作用:包括革兰阳性球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革兰阳性杆菌(白喉杆菌),对革兰阴性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也有一定作用。对螺旋体(梅毒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钩端螺旋体)有抗菌作用,目前临床使用耐药率高。 苯唑西林抗菌谱同青霉素,它是筛查是否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标志性药物,如耐药应不选用任何β-内酰胺类的药物。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临床应用较多,抗菌谱偏革兰阳性菌,对链球菌效果好,临床常用于轻、中度呼吸道、尿路、胆道感染。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临床应用广泛,抗菌谱广,抗菌谱略偏革兰阴性菌,对淋病奈瑟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等等作用强,对阳性菌中肠球菌也有效,对厌氧菌有较好效果(如拟杆菌、梭菌、消化球菌)。 2.头孢类抗菌谱

头孢唑林第一代头孢,抗菌谱为革兰阳性菌,主要用于一类切口的预防用药。 头孢呋辛为第二代头孢,对革兰阳性菌抗菌作用低于第一代头孢,临床应用多偏向革兰阴性菌治疗。

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机制

各类抗菌药物及抗真菌、抗结核药作用机制 (手敲分享帖) 1、青霉素类(含头孢类)抗菌药物:干扰细菌细胞壁黏肽合成,使细菌细胞壁缺损。繁殖期杀菌剂,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2、氨基糖苷类:起始阶段能与细菌的30s核糖体结合;在肽链延伸阶段,可使mRNA 上密码错译;在中止阶段可阻碍以合成的肽链释放,还可阻止70s核糖体解离。对繁殖期和静止期均有杀菌作用,属于浓度依赖性速效杀菌剂。 3、大环内酯类: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竞争性阻断肽链延伸过程中的肽基转移与移位作用。红霉素也可能促进肽基-tRNA从核糖体的解离。大环内脂类,如红霉素,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使T大于MIC%达到40%以上。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属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使血浆峰浓度/最小抑菌浓度≥10-12.5或者AUC/MIC≥125。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4、四环素类: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结合,阻止蛋白质合成始动复合物并一直酰胺基-tRNA和mRNA-核糖体复合物结合,从而抑制肽链延长和蛋白质合成。还能引起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使细菌细胞内核苷酸和其他重要物质外漏,从而抑制细菌DNA的复制。浓度依赖型,使血浆峰浓度/最小抑菌浓度≥10-12.5或者AUC/MIC≥125。快速抑菌剂,常规浓度抑菌,高浓度呈杀菌。 5、林可霉素类:与大环内脂类相同。时间依赖型使T大于MIC%达到40%以上。 6、多肽类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属糖肽类抗菌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与细菌细胞壁前体肽聚糖末端的丙氨酰丙氨酸形成复合物,干扰甘氨酸五肽的链接,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同时对胞浆中RNA的合成也有抑制作用。)(杆菌肽和多粘菌素属多肽类抗菌药物,其中杆菌肽为抑制细胞壁合成的脱磷酸化过程,从而阻碍细胞壁合成,对细胞膜也有损伤作用,使胞浆外漏。;多粘菌素B/E药物插入到细菌细胞膜中,使细菌通透性屏障失效,导致胞浆外漏,只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效,口服不吸收)。杀菌剂

抗菌药物的分类及其机制 附抗菌表

抗菌药物的分类及其机制附抗菌表 (一)分类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4.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5.多肽类抗生素 6.喹诺酮类抗菌药 7.抗真菌药物 (二)简介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特点:结构上均含β-内酰胺环 包括:(1)青霉素类,(2)头孢菌素类,(3)头霉素类,(4)碳青霉烯类,(5)单环β-内酰胺类,(6)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合剂。 (1)青霉素类 青霉素G及口服青霉素V钾片 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等)针对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株(MRSA)对本品耐药。

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替卡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及哌拉西林等)抗G-杆菌活力强,对绿脓杆菌亦有良效。 美洛西林对G+球菌作用较强。 近年新合成的氨基酸青霉素阿扑西林(Aspoxicillin)抗菌谱更广,除MRSA及耐药肠球菌外,其他G+、G-球菌杆菌对本品均敏感,针对胞壁、胞膜有双重杀菌作用,生物利用度好。 抗G-菌青霉素有美洛西林、替莫西林(temocillin)及福米西林(fomidacilli n),前者仅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有高效,后两者对β-内酰胺酶稳定,对G-球、杆菌和绿脓杆菌活力强,比其他青霉素类强10~20倍。 (2)头孢菌素类 第一代头孢菌素对G+球菌作用强,炭疽杆菌和白喉杆菌也高度敏感,对G-菌中的脑膜炎球菌、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流感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也有活力。头孢唑啉和头孢拉定可作为第一代的代表。 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酶的稳定性增强,主要作用于大部分肠杆菌科、流感杆菌和奈瑟菌属等G-菌,对G+球菌略逊于第一代,对绿脓杆菌、沙雷杆菌、不动杆菌及阴沟杆菌多无效。品种有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及头孢替安(cefotian),后者抗菌谱广,对除脆弱类杆菌外的厌氧菌也有较高活力。头孢克洛为口服制剂,可抑制所有流感杆菌和90%卡他莫拉菌,常用于呼吸道感染。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β-内酰胺酶更稳定,抗G-菌作用更强,对沙雷杆菌、绿脓杆菌也有效,常用于重症感染、院内感染和颅内感染。

临床常用抗生素分类及化学名、商品名

(一)青霉素类 1.阿莫西林(Amoxicillin):即羟氨苄青霉素,商品名:“阿莫仙”、“阿莫灵”、“弗莱莫星”。 2.哌拉西林(Piperacillin):氧哌嗪青霉素。 3.替卡西林(Ticarcillin):羧噻吩青霉素钠,是羧苄青霉素的替代药。 4.阿洛西林(Azlocillin):苯咪唑类广谱半合成青霉素新品,商品名:“阿乐欣”。 5.美洛西林(Mezlocillin):商品名:天林。 6.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棒酸;舒巴坦(Sulbactam)——青霉烷砜;三唑巴坦(Tazobactam)——他唑巴坦。 7.奥格门汀(Augmentin):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商品名:“安灭菌”、“力百汀”、“安奇”。 8.泰门汀(Timentin):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商品名:“特美汀”。 9.优立新(Unasyn):氨苄西林/舒巴坦。 10.克菌(Copliscan):阿莫西林/双氯西林,同类产品:新灭菌(Biflocin)。 11.他唑西林(Tazocillin):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商品名:“特治星”、“海他欣”。 (二)头孢菌素类 一代头孢 1.头孢唑啉(Cefazolin):先锋Ⅴ。 2.头孢拉定(Cephradine):先锋Ⅵ,商品名:“泛捷复”(Velosef)。 3.头孢噻吩(Cefinase): 二代头孢 1.头孢呋辛(Cefuroxime):又名头孢呋肟,商品名:“西力欣”(Zinacef)、“力复乐”。 2.头孢克罗(Cefaclor):商品名:“希刻劳”(Ceclor)、“可福乐”(Keflor),为口服药。 3.头孢替安(Cefotiam):商品名:“泛可博林”。 4.头孢丙烯(Cefprozil):商品名:“施复捷”(Cefzil)。 三代头孢 1.头孢噻肟(Cefotaxime):商品名:“头孢氨噻肟钠”、“泰可欣”(Taxime)、“凯福隆”(Clafolan) 2.头孢曲松(Ceferiaxone):又名头孢三嗪,商品名:“罗氏芬”(Rocephin)。 3.头孢他啶(Ceftazidime):即头孢噻甲羧肟,商品名:“复达欣”(Fortum)、“凯福定”(Kefadim) 4.头孢哌酮(Cefoperazone):商品名:“先锋必”(Cefobid)、“赛必欣”。头孢哌酮/舒巴坦:商品名:“舒普深”、“海舒必”、“舒乐哌酮”。 5.头孢唑肟(Ceftizoxime):商品名:“益保世灵”(Epocelin)、“施福泽”(Cefizox)。 6.头孢甲肟(Cefmenoxime):商品名:“倍司特克”(Bestcall)。 7.头孢地嗪(Cefodizime):商品名:“莫敌”(Modivid)。 8.头孢泊肟酯(Cefpodoxime proxetil):口服药。 9.头孢克肟(Cefixime):商品名:“世福素”(Cerspan),口服药。 10.头孢布烯(Ceftibuten):商品名:“先力腾”,口服药。

抗菌药作用机制

1.抗菌药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壁形成 作用阶段事件抗生素作用环节 胞浆内阶段合成肽前体物 质—五肽 磷霉素阻碍五肽合成 胞浆膜阶段合成粘附单体 —支链十肽万古霉素 杆菌肽 阻碍粘附单体 的合成 胞浆膜外阶段粘肽单体交叉 联络B—内酰胺类阻碍单体的交 叉联络 一、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1、多肽类抗生素——细菌细胞膜 2、多烯类抗生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真菌细胞膜 3、多烯类抗生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真菌细胞膜 三、 作用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的抗生素:氨基糖苷类、四环素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抗生素:氯霉素、克林霉素、大环内酯类 1、抑制肽链延长: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 2、抑制蛋白质合成全过程:氨基糖苷类

四、影响核酸合成 1、DNA水平:抑制细菌DNA回旋酶,抑制细菌DNA的复制和mRNA的转录:喹诺酮类 2、RNA水平:抑制DNA依赖的RNA多聚酶,抑制mRNA 的形成:利福平 五、干扰叶酸代谢 1、竞争性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磺胺类 2、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甲氧苄啶 第二题. 过敏性反应及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过敏反应多发生于用药后20分钟内,也可发生于用药后7—12小时以后,快速发作也可在数秒钟或数分钟内出现以下症状:fBRU4q= ^T (1)呼吸道阻塞——因喉头水肿和肺水肿引起表现为,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紫绀、窒息、伴频危感。yo@S. 7[ / (2)循环衰竭症状——面色苍白、出冷汗、烦躁不安、脉搏细弱,血压急剧下降,甚至测不到。Z[pM lg 6Z (3)中枢神经症状——由脑组织缺氧,导致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0B7_6B+@ (4)皮肤过敏反应——皮肤瘙痒、荨麻疹、严重者剥脱性皮炎。D`-C#O 7.N

抗菌药物分类(新)

抗菌药物分类 主要分为八大类,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及单环酰胺类等;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叶酸途径抑制剂类;氯霉素;糖肽类:包括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应用需根据不同的感染性疾病进行合理选择。 青霉素类 常用的有青霉素G、青霉素V、甲氧西林(新青I)、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替卡西林(羧噻吩青霉素)、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等。适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道感染等。青霉素类药物的主要优点为杀菌作用强,毒副作用少,孕妇及儿童使用较为安全,不影响肝功能。但应注意的是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皮炎。血清病、皮疹、接触性皮炎等。严重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头孢菌素类 可分为四代。第一代头孢菌素注射用的有头孢唑啉(先锋5号)、头孢拉定(先锋6号)等,口服的有头孢氨苄(先锋4号)、头孢拉定(先锋6号)、头孢羟氨苄等。适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道感染等。

第二代头孢菌素较第一代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肾脏毒性低。注射用的有头孢呋辛(头孢呋肟)、头孢孟多、头孢西丁、头孢美唑等,口服的有头孢呋辛酯、头孢克洛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体内分布广、对人体毒性低等特点。注射用的有头孢噻肟、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唑肟、头孢地嗪等,口服的有头孢克肟。头孢泊肟脂、头孢特仑酯、头孢他美酯等。可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系、胃肠道感染和败血症等。 第四代头孢菌素以其特殊的作用方式、广泛的抗菌谱而优于前三代。因与青霉素发生交叉过敏的可能性很小,可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人。目前已上市的有注射用的头孢吡肟、头抱匹罗。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少等优点,但价格较为昂贵。有可能发生青霉素交叉过敏反应,有青霉素过敏史者慎用。应用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后因其可将体内正常有益细菌杀死,易发生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等,应引起重视。 另外有多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克拉维酸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组成的复方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舒巴坦等,联合使用时有增强抗菌作用和扩大抗菌谱的作用。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教案

一、抗菌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主要是干扰病原菌的生化代谢过程,从而影响其结构与功能,致使其失去生长繁殖的能力而产生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作用。见图20-1。 图20-1抗菌药物作用机制示意图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等抗生素通过抑制转肽酶的功能,干扰病原菌细胞壁基础成分黏肽的合成,造成新生细菌胞壁缺损。而受菌体的高渗透压影响,水分由外界不断渗入,致使细胞膨胀、变形,在自溶酶的影响下,细胞破裂溶解而死亡。 (2)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 多黏菌素、两性霉素B等能选择性地与病原菌胞浆膜中的磷脂或固醇类物质结合,使胞浆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菌体内蛋白质、核酸等重要物质外漏,造成细菌死亡。 (3)抑制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 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均对细菌的核蛋白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作用,从而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呈现抑菌或杀菌作用,但不影响哺乳动物的核蛋白体的功能和蛋白质的合成。 (4)抑制核酸合成 喹诺酮类、利福平等通过抑制菌体核酸合成,妨碍菌体细胞的正常分裂生长。 (5)抗叶酸代谢 磺胺类、甲氧苄啶(TMP)分别通过选择性抑制叶酸代谢过程中二氢叶酸合成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影响四氢叶酸合成,导致核酸合成障碍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二、耐药性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多指病原菌与抗菌药多次接触后,病原菌对抗菌药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的现象。一种病原菌仅对一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者称为单药耐药;一种病原菌同时对

两种以上抗菌药产生耐药性者称为多重耐药(又称交叉耐药性)。耐药性给临床用药带来困难,对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耐药性的产生大致有下列几种方式。 (1)细菌产生灭活酶 灭活酶可分为水解酶和合成酶两类。水解酶如β-内酰胺酶,能使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水解裂开而失活。但β-内酰胺酶有青霉素型和头孢菌素型,青霉素型主要水解青霉素类抗生素,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作用很微弱;头孢菌素型主要水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但对青霉素类抗生素也能水解。 合成酶又称钝化酶,多数对氨基苷类抗生素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能产生此种酶。该酶将某些基团转移到氨基苷类抗生素分子上,使其抗菌活性丧失。 (2)细菌改变外膜屏障及主动外排机制 细菌通过降低膜通透性而阻止药物进入菌体,如绿脓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或者通过增强主动排出系统,把已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菌体外,如金葡菌对大环内酯类耐药。 (3)细菌改变药物作用靶位 革兰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是菌体内作用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proteins,PBPs)与药物亲和力下降,PBPs数量减少,或出现新的低亲和力的PBPs 等,而使药物不能与靶部位结合。 (4)细菌改变代谢途经 细菌通过改变自身代谢途径而改变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如对磺胺耐药的细菌,不再利用对氨苯甲酸(PABA)及二氢蝶啶合成自身需要的叶酸,而是直接利用环境中的叶酸;也可能通过产生抗菌药的拮抗物(PABA)而呈现耐药。

汇总抗生素的作用机理.docx

专业课件 1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干扰病原体的生化代谢过程,影响其结构和功能,使其失去正常生长繁殖的能力而达到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作用。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细胞壁位于细胞浆膜之外,是人体细胞所不具有的。它是维持细菌细胞外形完整的坚韧结构,它能适应多样的环境变化,并能与宿主相互作用。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peptidoglycan ),又称粘肽,它构成网状巨大分子包围着整个细菌。革兰阳性菌细胞壁坚厚,肽聚糖含量大约50%~80%,菌体内含有多种氨基酸、核苷酸、蛋白质、维生素、糖、无机离子及其它代谢物,故菌体内渗透压高。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比较薄,肽聚糖仅占1%~10%,类脂质较多,占60%以上,且胞浆内没有大量的营养物质与代谢物,故菌体内渗透压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与阳性菌不同,在肽聚糖层外具有脂多糖,外膜及脂蛋白等特殊成分。外膜在肽聚糖层的外侧,由磷脂、脂多糖及一组特异蛋白组成,它是阴性菌对外界的保护屏障。革兰阴性菌的外膜能阻止penicillin 等抗生素、去污剂、胰蛋白酶与溶菌酶的进入,从而保护外膜内侧的肽聚糖。 青霉素类(penicillins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 )、磷霉素(fosfomycin )、环丝氨酸(cycloserine )、万古霉素(vancomycin )、杆菌肽(bacitracin )等通过抑制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作用。Penicillins 与cephalosporins 的化学结构相似,它们都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之一是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 ,PBPs )结合,抑制转肽作用,阻碍了肽聚糖的交叉联结,导致细菌细胞壁缺损,丧失屏障作用,使细菌细胞肿胀、变形、破裂而死亡。 二、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多肽类抗生素如多粘菌素E (polymyxins),含有多个阳离子极性基团和一个脂肪酸直链肽,其阳离子能与胞浆膜中的磷脂结合,使膜功能受损;抗真菌药物制霉菌素(nystatin )和两性霉素B (amphotericin )能选择性地与真菌胞浆膜中的麦角固醇结合,形成孔道,使膜通透性改变,细菌内的蛋白质、氨基酸、核苷酸等外漏,造成细菌死亡。 三、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细菌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70S ,可解离为50S 和30S 两个亚基,而人体细胞的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80S ,可解离为60S 和40S 两个亚基。人体细胞的核糖体与细菌核糖体的生理、生化功能不同,因此,抗菌药物能选择性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不影响人体细胞的功能。 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起始、肽链延伸及合成终止三阶段,在胞浆内通过核糖体循环完成。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分别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不同阶段: ①起始阶段:氨基苷类(aminoglycosides )抗生素阻止30S 亚基和70S 亚基合成始动复合物的形成;②肽链延伸阶段:四环素类(tetracyclines )抗生素能与核糖体30S 亚基结合,阻止氨基酰tRNA 在30S 亚基A 位的结合,阻碍了肽链的形成,产生抑菌作用;③终止阶段:氨基苷类(aminoglycosides )抗生素阻止终止因子与A 位结合,使合成的肽链不能从核糖体释放出来,致使核糖体循环受阻,合成不正常无功能的肽链,因而具有杀菌作用。 四、影响核酸代谢 喹诺酮类(quinolones )抑制DNA 回旋酶(gyrase),从而抑制细菌的DNA 复制和mRNA 的转录;利福平(rifampicin )特异性地抑制细菌DNA 依赖的RNA 多聚酶,阻碍mRNA 的合成;核酸类似物如抗病毒药物阿糖腺苷(vidarabine)、更昔洛韦(ganciclovir )等抑制病毒DNA 合成的酶,使病毒复制受阻,发挥抗病毒作用。 五、影响叶酸代谢 细菌不能利用环境中的叶酸(folic acid ),而必须利用对氨苯甲酸和二氢蝶啶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作用下合成二氢叶酸,再经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形成四氢叶酸,磺胺类(sulfonamides )和甲氧苄啶(trimethoprim )可分别抑制folacin 合成过程中的二氢叶酸合成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影响细菌体内的叶酸代谢,由于folacin 缺乏,细菌体内氨基酸、核苷酸的合成受阻,导致细菌生长繁殖不能进行。抗结核药对氨基水杨酸(para-aminosalicylic )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繁殖。 Ж-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β-lactams)抗生素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抗菌药物。它们的化学结构中均含有β-内酰胺环,最为常用的是青霉素类(penicillins )和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 ),近年来还开发了一类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s )、头霉素类(cephamycin )、氧头孢烯类(oxacephems )及单环β-内酰胺类(monobactamic acid )。它们的共同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合成,共同特点是除了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有作用外,还对部分厌氧菌有抗菌作用,具有抗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证广及临床疗效好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汇总

: 抗生素种类近年来内酰胺环。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 中含有β-一)β-内酰胺类:-β)、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 (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内酰酶抑制剂(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乙酰螺旋霉素、白霉素、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无味红霉素、(五)大环内脂类: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六)作用于G+ 菌肽等。 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七)作用于G 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lactams) 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等其他-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非典型β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 临本类药化学结构,的优点。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β-内酰胺类药的作用靶位,PBPs的功能及与抗生素结合情况归纳于图38-1。各种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 数目、分子量、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但分类学上相近的细菌,其PBPs类型及生理功能则相似。例如大肠杆菌有7种PBPs,PBP1A,PBP1B与细

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抗菌药物的使用详解

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抗菌药物的使用详解 一.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抗菌药物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当今全球关注的问题。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产生是当务之急。万古霉素是目前临床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万古霉素自1958年上市以来,经历了半个世纪,全球仅发现9株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万古霉素被誉为“抗生素的最后一道防线”。为了保护好这一有效的老药,使之对临床抗菌治疗的贡献更加持久、长远,处方点评工作组结合最近的指南共识及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万古霉素点评指南,旨在通过点评,发现临床使用中的不合理问题,及时进行干预,促进其合理应用。 万古霉素对多种革兰阳性菌有杀菌作用。万古霉素通过抑制细胞壁的合成、抑制细菌浆内RNA合成和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来发挥抗菌作用。三重杀菌机制可以延迟耐药菌的出现,是万古霉素持久敏感的基础。万古霉素对葡萄球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包括耐甲氧西林菌株)、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肠球菌具有抗菌作用,其中对葡萄球菌具有杀菌作用,但对肠球菌主要为抑菌作用。艰难梭状芽孢杆菌和其他梭状芽孢杆菌通常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芽孢杆菌、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乳杆菌、厌氧球菌和部分放线菌、棒状杆菌、乳酸杆菌常对万古霉素敏感。所有革兰阴性菌、明串珠菌、分支杆菌对万古霉素天然耐药。 2012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需严格控制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将万古霉素列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故需加强评估,保证合理使用。国内外专家对万古霉素的合理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于1995年发布了《预防和控制万古霉素耐药性》的指南,于2006年更新了《万古霉素中介/耐药金葡菌(VISA/VRSA)的监测和控制指南》。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美国卫生系统药师学会(ASHP)和感染病学药师学会(SIDP)的联合专家组于2009年共同制订了《万古霉素治疗成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监测实践指南》。IDSA于2011年1月发布了《成人与儿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 球(MRSA)感染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就成人及儿童各种MRSA感染

CAP抗菌药物

一、CAP 可选用的抗菌药物 1. 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是一类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结构的抗菌药物,这一类抗菌药物的其同特点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对人体的毒性很低,治疗剂量的青霉素对人体细胞几无影响。青霉素是发明最早的抗菌药物,目前通常将青霉素类按其抗菌谱分四类:(1) 天然青霉素如青霉素G,抗菌谱广,可作用于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球菌、以及部分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嗜血杆菌属等。(2) 氨基青霉素类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主要用于对青霉素敏感的革兰氏阳性菌以及部分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和流感杆菌等常有效。(3) 抗葡萄球菌青霉素类如苯唑西林、氟氯西林、甲氧西林、萘夫西林等,对产β-内酰胺酶葡萄球菌属具有抗菌作用。(4)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类如美洛西林、哌拉西林等,对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在内的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2. 头孢菌素类 头孢类是继青霉素类之后发明一类广谱半合成抗菌药物,化学结构中亦含有β-内酰胺结构。头孢类目前已发展到第四代,抗菌范围和抗菌活性也不断扩大和增强。第二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谱比一代头孢菌素广,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与第一代头孢菌素大致相当,而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范围比一代头孢菌素广,抗菌作用也强,对肝肾的毒性较小。可用于病原菌不太明确,不能肯定是革兰阳性菌感染或革兰阴性菌感染,以及混合感染情况。第三代头孢菌素主要是对革兰阴性菌有很强的杀菌用。部分头孢菌素对绿脓杆菌等抵抗力很强的细菌也有强大的杀菌力,但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却不如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比,第四代头孢菌素抗菌谱更广,抗菌活性更强,对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更稳定。 3. 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是一类合成抗菌药物。是指含有4-喹诺酮类母核的合成抗菌药物,属于静止期杀菌剂,以细菌的DNA 为靶点。作用于细菌的DNA回旋酶。喹诺酮类的特点是抗菌谱广、抗菌力强、组织浓度高、口服吸收较好、与其他常用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按问世先后可分为四代:第一代如萘啶酸等;第二代如吡哌酸等;第三代主要为氟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司帕沙星等;第四代,如莫西沙星(Moxifloxacin)、吉米沙星(Gemifloxacin)、加替沙星(Gatifloxacin)等。目前第一代喹诺酮类因吸收差、毒性大、抗菌作用差,已被淘汰。第二代喹诺酮类主要用于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泌尿道和消化道感染。第三代、第四代喹诺酮类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用药物。第三代喹诺酮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对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及结核杆菌亦有效。第四代喹诺酮的抗菌谱进一步扩大,对部分厌氧菌、革兰阳性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明显提高,并具有明显抗菌后效应。 4. 大环内酯类

糖肽类抗生素

糖肽类抗生素 糖肽类抗生素糖肽类抗生素主要有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是由东方链霉菌培养液中所得的一种无定形糖肽类抗生素而去甲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是由放线菌所产生的一类糖肽类抗生素。常用糖肽类抗生素品名剂型规格万古霉素胶囊针剂 20mg0.25 0.51.0 去甲万古霉素针剂 0.4相当于万古霉素0.5 替考拉宁针剂 0.20.4 注射用万古霉素药理作用万古霉素是由东方链霉菌菌株产生的一种糖肽类窄谱抗生素。主要敏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包括耐甲氧西林菌株、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厌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棒状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对难辨梭状芽胞杆菌高度敏感、放线菌、肠球菌、淋球菌、粪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等。在体外试验中对本品敏感的菌株有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氏菌、乳杆菌属、放线菌属、梭状杆菌属及杆菌属。对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分支杆菌或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等无效。体外试验显示本品与氨基苷类抗生素合用对肠球菌有协同抗菌作用。药代动力学本品口服不吸收肌肉注射可引起局部疼痛静脉注射后可广泛分布至全身大多数组织和体液内在血清、胸腔液、心包液、腹水、滑膜液、尿液、腹膜透析液和心房组织中可达到有效杀菌浓度但在胆汁中不能达到有效浓度。不易穿过正常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中当脑膜炎症时可渗入脑脊液并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本品也可通过胎盘。T1/2成人约6h411h小儿23h。给药量的8090在24h内由肾小球滤过经尿以原形排出少量经胆汁排泄。肾功能不全时T1/2延长。适应症本品静脉滴注主要用于治疗对甲氧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及不能使用其他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或使用后治疗无效的葡萄球菌、肠球菌和棒状杆菌、类白喉杆菌属等感染患者如心内膜炎、骨髓炎、败血症或软组织感染等。也可用于防治血液透析患者发生的葡萄球菌属所致的动、静脉血分流感染。本品口服用于治疗甲硝唑无效的由于长期服

糖肽类

糖肽类抗生素:作用靶点在细菌胞壁成分D-丙氨酰-D-丙氨酸上。 糖肽类抗生素:代表药物: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机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同,都是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交联,从而使细菌细胞发生溶解 所有的糖肽类抗生素都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活性,包括耐药葡萄球菌(MRSA MRSE等)、JK棒状杆菌、肠球菌、利斯特氏菌、耐药链球菌、梭状芽胞杆菌等致病菌。 临床使用: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有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和20世纪80年代后期上市的替考拉宁,后者在抗菌活性、药代特性及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前两者。 1 .抗菌活性 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抗菌谱相似,但其作用程度不同。一般而言,这两种药物对葡萄球菌、阳或阴性凝血酶、对甲氧西林敏感或抗药菌株及J K 组假白喉等显示相似的扰菌活性。替考拉宁对链球菌( 包括肠球菌) 和棱状芽孢杆菌的抗菌活性是万古霉素的2 ~8倍。替考拉宁对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具有杀灭作用,而万古霉素则无。来自正常供体或慢性肉芽肿病人的多形核细胞中也已证实这种结果。替考拉宁同位素标记证实,其在人体多形核细胞内的浓度是细胞外浓度的 4 O ~8 O倍,药物经转运后仍具抗菌活性。 重大副作用: 1)休克、过敏样症状(少于0.1%):因为可产生休克、过敏样症状(呼吸苦难、全身潮红、浮肿等),所以应留心观察,若出现症状则停止给药,采取适当处理措施。 2)急性肾功能不全(0.5%),间质性肾炎(频率不明):因可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间质性肾炎等重要的肾功能损害,所以有必要进行定期检查,若出现异常最好停止给药,若必须继续用药,则应减低药量慎重给药。 3)多种血细胞减少(少于0.1%)、无粒细胞血症、血小板减少(频率不明):因可出现再障、无粒细胞血症、血小板减少,若发现异常则停止给药,采取适当处理措施。 4)皮肤粘膜综合症(Stevens-Johnson综合症)、中毒性表皮坏死症(Lyell综合症)、脱落性皮炎(频率不明):因可出现皮肤粘膜综合症(Stevens-Johnson综合症)、中毒性表皮坏死症(Lyell综合症)、脱落性皮炎,所以应留心观察,若出现此种症状则停止给药,采取适当处理措施。 5)第8脑神经损伤(少于0.1%):因可出现眩晕、耳鸣、听力低下等第8脑神经损伤症状,所以有必要进行听力检查,而且若上述症状出现最好停止给药,若必须用药,则应慎重给药。 6)伪膜性大肠炎(频率不明):因可出现伴有血便的伪膜性大肠炎等严重的肠炎,所以在出现腹痛、腹泻症状时停止给药,采取适当处理措施。 7)肝功能损害、黄疸(频率不明) 【不良反应】 人们对他格适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一般轻微且短暂,很少需要中断治疗,严重不良反应罕见,已报道主要有以下不良反应: 局部反应:红斑、局部疼痛、血栓性静脉炎,可能会引起肌肉注射部分脓肿。 变态反应:皮疹、瘙痒、发热、僵直、支气管痉挛、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极少报告发生剥脱性皮炎、中毒性表皮溶解坏死、多形性红斑、包括Stevents-johnson综合症。另外,罕有报道在先前无替考拉宁暴露史者输注时可发生输液相关事件,如红斑或上身潮红。这类事件在降低输液速率和/或降低。 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