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宗教旅游

宗教旅游

宗教旅游
宗教旅游

宗教旅游

编辑

宗教旅游是一种以宗教朝觐为主要动机的旅游活动。自古以来世界上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信徒都有朝圣的历史传统。凡宗教创始者的诞生地、墓葬地及其遗迹遗物甚至传说“显圣”地以及各教派的中心,都可成为教徒们的朝拜圣地。如耶路撒冷,由于基督徒认为是救世主耶稣的诞生地,犹太人认为是大卫王的故乡、第一座犹太教圣殿所在地,穆斯林认为“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曾在此“登霄”升天,故成为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吸引了大批的海外朝圣者。

目录

1简介

2开发中的问题

3其他相关

1简介

现代比较著名的基督教圣地有罗马教廷梵蒂冈,传说“圣母玛丽亚显圣”的法蒂玛(葡萄牙)以及联邦德国的奥柏拉格尔高和法国的卢尔德;佛教圣地集中在东南亚和中国,如斯里兰卡的佛牙寺和克拉尼亚大佛寺,中国的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九华山、五台山和普陀山)以及新近发现的佛祖指骨的扶风法门寺;伊斯兰教有四大圣地: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和凯鲁万。其中麦加是所有宗教旅游中规模最大、朝觐人效最多的一处圣地。该城中心的清真寺面积16万平方米,可容纳30万穆斯林同时做礼拜。将宗教旅游作为一种对寺院、道观古建筑的“观光旅游”来发展,处于一种物质性的开发层次上,同时表现出过多的商业化成分。而宗教能启迪智慧、唤起道德、重塑人生价值等功能却很少挖掘开发,没有展示出其精神层次的价值来。

2开发中的问题

(一)宗教场所的管理较乱由于绝大多数佛寺、道观是前代存留下来的古建筑,作为宗教管理。笔者认为开发宗教旅游活动中,旅游管理部门不应仅仅着眼于短期内可获得的旅游收益,而应该更多地从维护宗教正常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尽量多与宗教部门沟通,并遵守宗教活动场所的规则,把对正常宗教活动的干扰减少到最小程度。一般宗教场所的门票价格也不宜过高,以方便信徒、香客的到访。笔者认为可以参考当地城市公园的票价。

场所一般在管理上隶属宗教部门,在某些具体环节上又有文化局、依托的资源。旅游局等部门参与管理,这就存在着多头管理的局面。而且开发成旅游景点后,一般会成立专门的风景区管理部门,成为凌驾于原先管理景观的宗教团体组织之上的机构,一些情况下,在旅游开发工作中并没有足够照顾到宗教组织的利益。很多寺观的门票过高。2005 年中国不少景区又刮起了涨价风,不少宗教景点也不甘落后,门票有的甚至翻了几倍。有些地方的管理部门为了发展旅游业,在已无出家人住持的寺院里,安排职工冒充僧人接待游客,并出售所谓“开光”过的商品,或大搞“捐功德”活动,以此敛财。这些现象引起了人们的不满,也引发了宗教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争论。

(二)宗教旅游中的导游素质不够高许多导游并没有受到多少专门培训,对佛道两教的哲学思想也没有足够的了解。在导游讲解中,很多时候只是在简单地介绍各文物、遗迹的历史传说,没有能够进一步阐述传统宗教的内涵,并引导游客进行哲理性的思考,无法向游客传播传统宗教博大精深的智慧。有的导游甚至直接将游客领进旅游商店,竭力劝说游客采购,给

游客留下了不良影响。

(三)游客对佛道两教的文化缺乏足够了解参加宗教旅游的游客,一般是抱着增长见闻的目的而来的,想在旅游的同时多学习了解些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由于建国以来宗教发展长期遭到压抑,很多国人对传统的佛道两教文化缺乏足够了解;同时,很多国内游客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旅游习惯,他们多是热衷于在所到景点照相留念,而并不主动去深入思考其中的文化内涵。所以当他们在参加宗教旅游时,所观所想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在没有人引导启发下,他们很难领会佛道两教那饱含智慧的哲学思想。

3其他相关

一、前言自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开始反思西方文明的“进攻性”及其所带来的巨大的负面影响,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古老的东方文明,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并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又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复兴民族传统文化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宗教旅游作为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发展宗教旅游有助于增加旅游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道教哲学思想的认识,尤其是有助于中国年轻一代对“民族性”的回归。到目前为止,已有很多专家学者论述过开发宗教旅游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当前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可行性建议。但是他们一般更多的是关注宗教旅游的商业化开发,很少有人从可持续性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待宗教旅游,将开发宗教旅游与维护传统宗教的正常发展联系起来,进而帮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国传统的佛、道两教的宗教智慧和哲学观。

二、佛教与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佛、道两教长期兴盛,广泛传播,并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不断衍生出众多宗教流派。并与儒家思想长期共存,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深入了中国人的内心,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民族性”。中国古代文人,一般都是在接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同时兼修佛、道思想。在他们青年时代,一般都会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积极入世,读书求仕;中年之后更多地研习佛经、道藏,安于平淡,注重自省,修炼己身。传统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一般都有儒、佛、道三种哲学观的综合影响。儒、佛、道的相互交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但随着近代中国的衰落,佛教、道教也在长期战乱的时代里渐渐势衰。新中国建立后,传统文化和宗教长期缺乏正常发展的生存空间,其负面影响一直保留至今,使得当今不少国人对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政策得到重新落实,传统宗教渐渐又走向社会,重新回到中国人的视野里。随着中国旅游业兴起,很多宗教场所开始与旅游部门合作,作为旅游资源而向游客开放。

三、宗教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应当说我国宗教旅游的发展并不尽人意,仍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宗教旅游活动内容单调浮浅,很难令游客满意。很多情况下,仅仅资源管理能力是指政府部门获取、配置并有效使用管理创新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的能力。每个公共组织至少都应该拥有四种。

简介

宝峰寺位于江西省靖安县城以北20公里的宝峰镇宝珠峰下、泐潭之滨。初名为“泐潭寺”,又名“法林寺”,因坐落在石门山内,故有“石门古刹”之称。该寺为江南著名古刹,向来在东南亚、日本、朝鲜等地享有盛名。

2历史沿革

唐大中四年(850)宣宗赐“宝峰”匾额,遂易名“宝峰寺”,沿用至今。宝峰寺周围层峦叠嶂,危崖壁立,树木葱茏,山川回合。寺后七岭奔来,左右两峰环抱,俗称“九龙聚会”之地,

宝峰寺

宝峰寺

气势灵奇,环境清幽。与宝峰寺历史有关的著名人物是马祖。马祖,中国佛教著名禅师,俗名马,僧名道一。他根据六祖惠能的主张,提倡心性本静,佛性本有,觉悟不假求外,宣扬“自心是佛”,对中国的哲学思想、民族文化、道德观念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宝峰寺是马祖道一的重要道场,自唐贞元元年(785)起,马祖曾多次率徒来此弘法。唐贞元四年(788年)二月初一,马祖圆寂,世寿八十,弟子奉灵骨归寺于建昌石门山泐潭等。贞元七年(791),左仆射德尔奉德宗圣旨来为马祖建舍得塔。唐宪宗赐马祖谥号为“大寂禅师”。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世宗加封马祖为“普照大寂禅师”。

宝峰寺自创建1200余年来,几度兴废,历尽沧桑,“文革”中列蒙厄运,香火中断。1992年秋,江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真如寺方丈一诚禅师倡议修复宝峰寺,得到靖安县人民政府的鼎力支持。1993年开始兴工重建。一诚禅师亲自设计,所有资金也由他向海内外募化。

宝峰寺在修建过程中,海内外诸山长老,十方大德,檀越信士,四众弟子,随缘解囊,鼎力襄助。全县上下,有关部门、各界人士大力支持。因而各项工程进行顺利,很快完成。农历九月十二日,为虚公和尚圆寂四十周年之纪念,大雄宝殿暨山门殿等落成开光,法会隆重,僧俗共喜,同日举行,以绍马祖之宗风,重振宝峰。

3特点

建筑格局严格

宝峰寺整个建筑格局严格按照佛教寺庙的定式,寺门朝南,建有高达13米的仿古牌坊,额枋正中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的“马祖道场”四个大字。牌坊前有一处呈半月形放生池,池南建有九龙壁一座,用青石雕制而成,造型古朴,与牌坊交相辉映。进入牌坊后,向西行数十步,在南北纵向的一条中轴线有正殿四重:一进为山门殿,单层翘角,门楣上镌有“宝峰禅寺”四字,为赵朴初先生所书;二进为天王殿,两侧有虚怀楼、云海楼、;三进为大雄宝殿,系砖木结构,面积1100平方米,双重复檐,檐下斗拱密致。歇山式屋顶,覆盖黄琉璃瓦,翼角悬铃,随风作响。殿内正中塑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尊大佛像,高13米,全身贴金,庄严如法。龛后塑有观音海岛,大殿四壁塑有五百罗汉,起伏坐卧,喜怒哀乐,形态逼真,服饰鲜艳,富有艺术美感,全国少见;四进为法堂、藏经楼,为两层阁楼,建于高处,登楼凭眺,全寺殿堂历历在目。正殿两边有厢房、配殿,均为两层,砖木结构。东侧自南北,依次为钟楼、客房、功德堂、伽蓝殿、斋堂、上客堂、影堂。外侧与之平等的有内客堂、祖堂、韦驮殿、学戒楼、方丈室。其外侧有禅堂。总建筑面积有一万余平方米,整个殿宇布局为长方形,所有殿堂与厢房均建有游廊,在雨天绕殿一周不致湿鞋。

4马祖塔

寺内珍贵文物为马祖塔,始建于唐朝中期,宋代重建,为马祖舍利处,全称为“宝峰马祖一大寂禅师

马祖塔亭

舍利之塔”,并建有一石亭,护罩塔身,曾于1957年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塔被毁,亭尚存。1993年,马祖塔重建。全部采用从山东运来的汉白玉构建。塔高4.5米,底层为正方形须弥座造型,塔身是正方形,正面碑石上刻有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所书:“马祖道一大寂禅师舍利之塔”东西两面的碑石上,分别刻有唐朝权德舆和当代一诚禅师所撰写塔铭。塔亭以花冈石为原料,六柱六角宝盖式造型,用石板覆盖,檐首六角均有昂首龙头状饰物。

5佛法胜地

弘扬佛法道场的世界游览胜地

寺内古柏参天,树木成荫,花圃星罗棋布,形成园林式寺庙。近年来江西佛学院就

马祖塔亭

办在此处,培养了不少佛门弟子,成为江西佛教文化的中心地之一。此外,全国各寺和香港、台湾、朝鲜、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以色列、苏联、美国、加拿大等地僧侣、居士、游客纷纷前来礼佛、参观,已成为弘扬佛法道场,游览观光胜地。

现任方丈一诚法师,原籍湖南省望城县人。现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宝峰寺位于江西省靖安县城以北20公里的宝峰镇宝珠峰下、泐潭之宝。初名为“泐潭寺”,又称“法林寺”,国坐落在石门山内,故有“石门古刹”炎之称。唐大中四年(850年)宣宗赐“宝峰”匾额,遂易名“宝峰寺”,沿用至今。该寺为江南著名古刹,向来在东南亚、日本、朝鲜等地享有盛名。

宝峰寺周围层峦叠嶂,危崖壁立,树木葱茏,山川回合。寺后七岭奔来,左右两峰环抱,俗称“九龙聚会”之地,气势灵奇,环境清幽。与宝峰寺历史有关的著名人物是马祖。马祖,中国佛教著名禅师,俗称马,僧名道一。他根据六祖慧能的主张,提倡心性本静,佛性本有,觉悟不假求外,宣扬“自心是佛”,对中国的哲理思想、民族文化、道德观念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宝峰寺是马祖道一的重要道场,自唐贞元年(785年)起,马祖曾多次率徒来此弘法。唐贞元四年(788年)二月初一,马祖圆寂,世寿八十,弟子奉灵骨归寺于建昌石门山泐潭等。贞元七年(791年),左仆射德尔奉德宗圣旨来为马祖建舍得塔。唐宪宗赐马祖谥号为“大寂禅师”。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世宗加封马祖为“普照大寂禅师”。

宝峰寺自创建一千二百余年来,几度兴废,历尽沧桑,“文革”中列蒙厄运,香火中断。1992年秋,江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真如寺方丈一诚禅师倡议修复宝峰寺,得到靖安县人民政府的鼎力支持,立即着手筹备,1993年开始兴工重建。每栋殿堂均由一诚禅师亲自设计,所有资金亦由他向海内外募化。

1993年6月,靖安县政府为宝峰禅寺落实山林450亩,并颁山林权政。旋即实施勘定寺界,并隆重举办宝塔修复落成开光暨重建大雄宝殿奠基大会。1994年初,因陋就简,随顺因缘,以简室为禅堂,悬临济钟板,扬十方宗风,恢复坐香,选佛育才。年内,动工兴建“马祖道场”牌楼,次年告竣。1996年天王殿工程开工,6日上梁,同时,重建禅堂奠基法会隆重举行。8月,大雄宝殿土建工程告竣,开始塑建佛像。在修建过程中,海内外诸山长老,十方大德,檀越信士,四众弟子,随缘解囊,鼎力襄助。全县上下,有关部门、各界人士大力支持。因而各项工程顺利进行,陆续完成。1997年新建禅堂上梁,钟楼、鼓楼、斋堂重建奠基。7月,重铸铜钟及千僧锅四口。年底,新建禅堂完工,交付使用。1998年6月,天王殿四大天王及韦驮殿韦驮菩萨圣像先后落成,九龙壁竣工,法堂、藏经楼改建开始。同年冬,方丈寮、海会塔、山门殿动工。宝鼎、香炉次第安放。1999年,法堂、藏经楼、方丈寮、山门殿相继完成。各殿诸佛、菩萨像塑建造竣,装金饰彩,庄严无比。高达2.2米的铁瓶,矗立藏经楼前,镇邪护寺,所度非凡。农历九月十二日,为虚公和尚圆寂四十周年之纪念,大雄宝殿暨山门殿等落成开光,法会隆重,僧俗共喜,同日举行,以绍马祖之宗风,重振宝峰。

宝峰寺整个建筑格局严格按照佛教寺庙的定式,寺门朝南,建有高达13米的仿古牌坊,额枋正中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的“马祖道场”四个大字。牌坊前有一处呈半月形放生池,池南建有九龙壁一座,用青石雕制而成,造型古朴,与牌坊交相辉映。进入牌坊后,向西行数十步,在南北纵向的一条中轴线有正殿四重:一进为山门殿,单层翘角,门楣上镌有“宝峰禅寺”四字,为赵朴被初先生所书;二进为天王殿,两侧有虚怀楼、云海楼、;三进为大雄宝殿,系砖木结构,面积一千一百平方米,双重复檐,檐下斗拱密致。歇山式屋顶,覆盖黄琉璃瓦,翼角悬铃,随风作响。殿内正中塑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尊大佛像,高13米,全身贴金,庄严如法。龛后塑有观音海岛,大殿四壁塑有五百罗汉,起伏坐卧,喜怒哀乐,形熊逼真,服饰鲜艳,富有艺术美敢,在全国亦属少见;四进为法堂、藏经楼,为两层阁楼,建于高处,登楼凭眺,全寺殿堂庑历历在目。正殿两边有厢房、配殿,均为两层,砖木结构。东侧自南北,依次为钟楼、客房、功德堂、伽蓝殿、斋堂、上客堂、影堂。外侧与之平等的有内客堂、祖堂、韦驮殿、学戒楼、方丈室。其外侧有禅堂。总建筑面积有一万余平方米,整个殿宇布局为长方形,所有殿堂与厢房均建有游廊,在雨天绕殿一周不致湿鞋。

寺内珍贵文物为马祖塔,始建于唐朝中期,宋代重建,为马祖舍利处,全称为“宝峰马祖一大寂禅师舍利之塔”,并建有一石亭,护罩塔身,曾与1957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塔被毁,亭尚存。1993年,马祖塔重建。全部采用从山东运来的汉白玉构建。塔高4.5米,底层为正方形须弥座造型,塔身是正方形,正面碑石上刻有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所书:“马祖道一大寂禅师舍利之塔”东西两面的碑石上,分别刻有唐朝权德舆和当代一诚禅师所撰写塔铭。塔亭以花冈石为原料,六柱六角宝盖式造型,用石板覆盖,檐首六角均有昂首龙头状饰物。

寺内古柏参天,树木成荫,花圃星棋布,形成圆林式寺庙。近年来。全国各寺和香港、台湾、朝鲜、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以色列、苏联、美国、加拿大等地僧侣、居士、游客纷纷前来礼佛、参观,已成为弘扬佛法道场,游览观光胜地。

试论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试论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摘要]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的而又极具魅力的文化资源,以其建筑、活动、音乐、文化传说和武术等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具有强大的旅游潜质。宗教文化旅游在我国旅游业中也占有极具重要的地位。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应努力开发利用宗教文化,促进旅游文化的蓬勃发展。本文就宗教的旅游文化价值进行尝试探讨,对其价值提升提出几条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宗教;宗教文化;宗教旅游;旅游价值 1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1.1 宗教与文化相互促进 宗教和旅游自古就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从教徒们为了朝圣拜祭而离开常住地前往宗教名胜所进行的简单的前夕游历活动,到今天旅游者为了观赏宗教山川、领略宗教文化、感受宗教氛围以及学术的考察和交流等目的而进行的各种综合性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已经成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旅游价值,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游客,带动了宗教旅游景区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文明和文化行为,到现在的一种经济行为,是与人类历史共同演进的。旅游的本质其实是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反映在宗教文化方面就是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不仅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且依靠宗教旅游的收入,还为修复和重建寺内景观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而良好的寺内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的支持,又会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游客,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因而,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在宗教名胜古迹的修复,研究和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就使宗教与旅游结缘,宗教促成旅游,而旅游又推动了宗教的发展。宗教与旅游具有双向促进和依赖作用。 1.2 旅游对宗教的负面影响

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的关系

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的关系 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的关系 吴欣 近年来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本文专指景区内的)之间常生间隙,关系不和,甚至偶有不愉快的事件发生。这既不利于旅游景区的经营开发,也会伤害信教群众的感情,影响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宗教工作的进行。如不及时妥善处理,势必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正确处理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的关系,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 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之间之所以会产生矛盾,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思想认识方面存在偏差。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在管理旅游上是行家里手,但对宗教知识、宗教政策、宗教法规和宗教问题往往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加上当前有些地方的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未来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来抓,难免产生“重旅游、轻宗教”的思想,致使在作决策时不注意听取宗教活动场所及宗教工作部门的意见、建议,不注意维护宗教方面的合法权益。而宗教方面往往也过多地强调自身的特殊性,不愿主动与旅游部门加强联系沟通,不愿接受旅游部门在某些方面的指导。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了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机构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不够,当然会导致二者关系不睦。 二、管理方面存在“越位”。把宗教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无可非议,但宗教活动场所应在政府宗教王作部门领导下由宗教界人士自主管理,旅游行业管理部门不能干涉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这是党的宗教政策规定的。但一些地方的旅游管理部门往往不顾政策、法规,把宗教活动场所视作普通景点进行“越位”管理。比如有些地方,未经政府宗教部门登记开放,就摆设了神像、供台、公德箱,由旅游部门组织管理小组进行日常管理,严重违反了现行政策、法规。这些“越位”行为,引起了宗教界人士的强烈不满,自然也就造成了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之间的矛盾。 三、在利益分配上存在分歧。旅游风景区的建设,多由政府及社会进行投资,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对景区收取适当门票是名正言顺的。但对宗教活动场所而言,其建设主要靠信教群众自筹资金,而且还要进行自养。因此,宗教场所收取门票及香油钱用于场所修缮,自养,既受政策、法律保护,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有些旅游管理部门为了增加收入,擅自提高门票价格,却没有给予宗教场所适当比例的分成;或者为了方便游客而实行套票制度,取消景区内各景点包括宗教活动场所的门票,这些做法使宗教场所感到难以接受。同时,有些景区大额的门票加重了信教群众的负担,影响了宗教场所的香客流量,减少了场所的经济收入,从而造成场所自养困难,这必然也会引起宗教场所及信教群众对景区管理机构的不满。 针对以上情况,要正确处理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的关系,笔者认为可从如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在思想上提高认识,既要重视发展旅游,也要做好宗教工作。 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日益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现在许多地方部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及未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宗教工作作为党的统战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等特点。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形势下,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事实证明,宗教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极易引发事端,从而危害社会稳定,不利于两个文明建设。所以说,做好宗教工作与搞好旅游事业一样,最终目的都是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服务的。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强调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切不可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这是正确处

浅谈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浅谈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1.1宗教与文化相促进 宗教和旅游自就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从教徒们为了朝圣拜而离开常住地前往宗名胜所进行的简单的夕游历活动,到今旅游者为了观赏宗教山川、领宗教文化、感受宗教氛围以及学术考察和交流等目的而进行各种综合性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特的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已经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的旅游价值,特色的旅游产,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吸引众多的信徒和游客,带动了宗教游景区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旅游业的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作为人类一种文明和文化行为,到现在的一经济行为,是与人类历史共同演进。旅游的本质其实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源的开发利用,反映在教文化方面就是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游览、朝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仅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且依靠宗教旅游收入,还为修复和重建寺景观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而良好的寺内景观和旅基础设施的支持,又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游客,而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因,宗教作为一种重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在宗教名胜古迹修复,研究和文化交流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使宗教与旅游结缘,宗教促成旅,而旅游又推动了教的发展。宗教与旅具有双向促进和依赖作用。 1.2旅游对宗教负面影响 在我国发展旅游业的初,人们往往只看到旅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没有

进行综合效益的估,随着大众旅游的进一盛行,人们逐渐发现,旅游业过度发展正严重破坏着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宗旅游也是如此。我看到:宗教旅游为地区带来了可观经济利益,促进了宗教文交流,也对宗教文化遗迹的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游客的增多,带来对景区的些人为破坏和环境污;游人到处乱写乱画,文化迹遭游客践踏破坏有的地方没有合理的规,无序的建设宾馆和商,严重影响了宗教庄的氛围;更严重的是态环境的破坏的问题,宗教景观都名山胜水之间,环境清幽,而在宗教旅游景区游客可说是人满为患,文物古、建筑和花草树木人为坏严重,生态环境正经受着重的威胁。保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防止和消除这些不利的东西,是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2宗教文化的旅价值 宗教文化艺术和名胜遗迹是我国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巨大的旅游价值。宗教信众进香、拜佛、朝圣活动产生巨大的旅游流,宗教筑、雕塑、活动、围等也强烈吸引着许多非徒的普通游客。它区别于一般旅游,呈现出其独特的力,比如,体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源形式;客源市场相对稳定;引功能强大,重游率高;生周期长;参与程度高游客集中、受外界影较小,加上其巨大的影响力及广的涉及领域等。可以说,迷的宗教文化激发了人们的求知审美、猎奇的心理需求;它对现实界人类的启迪、安慰、寄情作用则满足了现代对精神生活的强烈需;另外,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教派别的差异,全世界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对于宗教信徒来说,能够到这些方朝圣可以算是一生的愿望而且,虔诚的宗教信仰情结促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前心目中的圣

浅析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

封面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一、前言 (1) 二、旅游与宗教发展历程 (1) (一)旅游的发展历程 (1) 1、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 (1) 2、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2) (二)宗教的发展历程 (2) 1、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2) 2、宗教仪式与宗教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3) 3、宗教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 (3) 三、引起旅游动机的宗教因素分析 (3) (一)宗教的文化内涵 (3) 1、宗教包含多种艺术表达形式 (4) 2、宗教是软性制度约束 (4) 3、宗教是一种关于世界、自然与人的观念学说 (4) 4、宗教兼具政治色彩与经济表征 (4) 5、宗教习俗丰富多彩 (4) 6、宗教自身包含事业 (4) (二)宗教的审美内涵 (4)

1、宗教建筑审美 (4) 2、宗教雕塑审美 (5) 3、宗教文学创作审美 (5) 四、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 (6) (一)宗教为旅游提供物质支撑 (6) (二)宗教为旅游提供文化内涵 (7) (三)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8) 1、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增长 (8) 2、宗教文化的神秘色彩 (8) 3、宗教自身发展的需要 (8) 4、中国的良好宗教政策 (8) 五、基于宗教文化的旅游产品开发建议 (8) 1、依法发展我国的宗教旅游 (8) 2、科学发展我国的宗教旅游 (9) 3、培养高素质的宗教旅游人才 (9) 4、建立健全宗教旅游管理体制 (9) 六、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浅析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 【摘要】:宗教在人类发展中是信仰也是文化现象。近年来我国对宗教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发展,旅游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活动。本文沿着宗教与旅游两者的发展历程,分析宗教与旅游的发展现状以及宗教的引起旅游动机的文化因素与审美因素,进而研究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提供了物质支撑和文化内涵,以宗教为目的旅游活动也提升了人们的精神文化。同时得出结论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文章最后对以宗教文化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四点建议。 【关键词】:宗教旅游发展地位

宗教旅游异化

宗教旅游异化 “异化”一词源于拉丁语“alienation”,是一个哲学概念,其本意指人的产物(包括宗教、意识形态、国家、商品等等)对人而言发生了背离,即摆脱了人的控制,成为与人相对立的、相敌对的、格格不入的异己的独立力量[1]。黑格尔和马克思都曾从不同角度对异化进行过阐释,其本质都是指人的产物(客体)违背人(主体)的主观愿望和目的的变异[1-2]。田勇和祝顺保将异化理论引入旅游研究领域,用以批判旅游发展中“偏离了旅游业的产业属性及发展初衷”的现象[3]。曹诗图从哲学角度对旅游异化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异化是人们在通过旅游活动实现自己真正价值的过程中,旅游反而以一种异己的敌对力量或负价值作用,给人们自身带来危害[4]。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异化现象在旅游的各个领域中不断显现。近年来,研究者们已经开始关注国内生态旅游[5-7]、乡村旅游[8]、民族文化旅游[9]以及旅游消费行为[10-11]中存在的异化现象。宗教旅游异化是指宗教旅游的政策制订者、开发经营者、旅游者等利益相关主体的行为所导致的宗教旅游发展偏离旅游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致使宗教旅游发展不可持续的过程及结果。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宗教旅游发展迅速,形成了一股全国性的“宗教旅游热”[12]。然而,当我们检视宗教旅游发展历程时却发现,在我国宗教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盲目的宗教旅游开发,宗教文化庸俗化、商品化,旅游者迷信消费等异化现象十分突出,严重阻碍了我

国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鉴于国内还未有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笔者试图对宗教旅游异化的表现、原因等基本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以期对国内宗教旅游的发展和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一宗教旅游异化的表现 (一)宗教旅游开发行为异化 原真性(authenticity)和完整性(integrity)是国际公认的遗产保护原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查世界文化遗产的首要原则[13],也是文化旅游开发中必须恪守的基本原则。然而,国内部分宗教旅游开发却严重违背了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在没有进行历史考证的情况下,盲目地恢复、重建或新建寺庙、宫观、佛塔,塑造佛像、神像等宗教建筑。更有甚者,有些开发商竟然在非宗教活动区域凭空“就地取材”,新建各种佛塔、道观、寺庙等伪宗教建筑,漠视宗教文化本身的历史延续性,从根本上违背了文化遗产资源的原真性。其次,有些宗教旅游景区过度兴建现代化旅游服务设施,破坏了宗教景区的宗教文化氛围,文化环境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例如,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浙江普陀山这一“海天佛国”圣地已经变成了拥有“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的综合性旅游城市。昔日“见屋皆寺庵,逢人尽僧尼”的宗教文化气氛

旅游宗教定义

第一部分旅游的定义 1.旅游活动自古就有, 信徒的朝拜、帝王的巡幸、文人雅士的游历都属于早期的旅游形式。 ——张素威<宗教与旅游关系浅论> 2.旅游从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1927年由德国蒙根.罗德提出,强调旅游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3.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引起永久居留,并且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强调旅游的综合性,指出旅游活动中必将产生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4.旅游发生在人们前往和逗留在各地,旅游的活动是人们离开他平时工作和居住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旅游目的地运动和逗留该地的各种活动。 ——1974年英国学者伯卡特和梅特列克提出,强调了旅游本质特征是异地性和暂时性。 5.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 ——中国学者于光远1985年提出,强调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 6.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娱乐、运动、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等,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活动,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一年,且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 ——世界旅游组织1995年对旅游的定义 7.旅游是要符合三个要素的:异地性,暂时性,综合性。即旅游是旅游者在一段时间内离开惯常环境所发生的所有活动。 ——艾斯特及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宗教的定义 宗教是一种古老而久远的历史文化现象, 人类社会在诞生之初, 便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张素威<宗教与旅游关系浅论> 由宗教节日、宗教仪式、宗教伦理和宗教圣地组成了今日的宗教文化景观。 ——颜亚玉 1. 宗教实在论(宗教的实质为神性感受) a) 新教神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 年)的“绝对依 赖感”(‘a feeling of absolute dependence’) b) 神学家兼宗教现象学者奥托(Rudolph Otto,1869-1937 年)“对神性的感受”(‘the sense of the numinous’)

宗教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其开发

摘要:宗教旅游资源是一类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它具有境界玄奇神秘,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倾向性强,知名度高,层次丰富,旅游基础深厚等一系列鲜明特征.其开发工作较他类旅游资源的开发更为复杂,必须遵循科学性,历史性,综合性,效益性,可持续性等开发原则,同时还应注意深化认识,加强管理,以确保开发工作取得成效 关键词:宗教宗教旅游资源开发 作为一种特色鲜明,意境独特,文化内涵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宗教旅游资源在我国旅游业 发展中一直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加速发展,宗教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许多地方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这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无疑是积极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宗教旅游资源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旅游资源,其开发相当复杂,应谨慎对待,而不少人对这一点尚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这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拟对宗教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其开发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讨. 一,宗教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旅游价值 宗教旅游资源一般是指因宗教观念,宗教活 动而形成的对人们具有旅游吸引力并且具有经济 开发价值的各种事物,因素和现象.其范围相当 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宗教圣地,宗教 名山,宗教建筑,宗教艺术文物,宗教节庆,宗 教名人,宗教饮食等.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人文 旅游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 1.宗教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这里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着眼于宗教 旅游资源本身的特性,二是着眼于它所具有的旅 游开发优势条件. 从宗教旅游资源本身的特性来看,它具有境 界玄奇神秘,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倾向性强3个 特征. (1)境界玄奇,神秘这是宗教旅游资源 最突出的特征,也是它区别于他类旅游资源的根 本之处.宗教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对超自然,超人 间,超现实力量的崇拜与信仰.从宗教教义到宗 教建筑到各类宗教艺术,仪式,活动,宗教用品 以及那异常丰富的宗教神话传说故事等,宗教的 各个方面都含有虚幻,想象,夸张,荒诞成分以 及超现实世界的神秘感.这使宗教旅游资源带有 强烈的玄奇,神秘的特征和氛围. (2)文化底蕴深厚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 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多种表现 形态和丰富的内涵.而宗教旅游资源的形成,一 般都是宗教与当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多种因素的互动 及长期积淀才形成了现存的宗教旅游资源.所 以,它们既具有宗教内涵,又具有丰富的历史,

宗教旅游文献综述

当今社会是文化多元的社会,文化内容形式多样,各种文化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中。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文化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宗教信仰已经不仅是一种纯粹的信仰活动,也成为了一种旅游休闲方式。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成为了极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 1.1宗教文化旅游 1.1.1宗教与宗教文化旅游 宗教 对于宗教的界定, 由于人们立场的不同和理解态度上的差异, 以至于众说纷纭。宗教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给宗教下的最低限度的定义是“对于精灵实体的信仰”宗教学家密尔顿·英格则把宗教定义于“人们藉以和生活中的终极问题进行斗争的信仰和行动的体系”;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宗教“就是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种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如果我们不固执于用某一个定义理解宗教, 而是多视角、多层面地考察, 就不难发现, 对宗教的界定, 虽出多门, 但都不否认宗教具有“对某种无限者的信仰”这一主要特征,“宗教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其最主要特征是对神明的信仰和崇拜”。 张挺平指出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宗教为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不仅仅表现在信仰主张上,而且表现在相关的一切方面:建筑、雕刻、绘画、文学、艺术、音乐、哲学、医学、天文学等等—举凡人类文化的所有分支与精华,基本上在宗教文化中都有相应的表现。宗教在全部文化中,努力扩张自己的影响,并且积淀在民族内部,构成了各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所以说,不了解宗教,就不能透彻地了解人类的科学、文化及其发展。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又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宗教史人类文化早期表现,与人类文化同时存在,是人类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产物。宗教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文化也影响着人类的物质文化。宗教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各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它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生活方式和风俗民情的形成与发展(夏欢,2012) 杨刚的《关于南岳旅游文化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2001)中指出宗教文化是南岳文化及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具吸引力,并利用其开展了一系列的宗教文化旅游活动。 旅游动机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旅游动机的主要因素是来自心理以及社会方面的。人们是社会的成员,他们的心里要素趋势是受限于并且被一些社会要素影响着,这些要素来自政治、经济、上层建筑、文化、教育、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当今社会,经济、技术高速发

论泉州市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论泉州市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旅游管理本科(1)班陈红梅120070701109 摘要:泉州宗教文化发达,宗教文化旅游是泉州旅游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详细分析了泉州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分析旅游产品的策略和旅游路线的整合,阐述了泉州宗教旅游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泉州、宗教文化旅游、佛教、道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发展方向 正文: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夕日的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过广泛而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泉州文化也受到这些外来文化,特别是外来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而泉州以其博大的胸襟容纳了世界的各大宗教,并与泉州当地文化和谐相处和发展,直到今天,尽管有些宗教已濒临消失,有些宗教思想还在继续传播,但他们都给泉州留下了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因而泉州也被称为“宗教胜地”,“世界宗教博物馆”。 一、泉州市宗教文化资源概况 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海滨,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港口。唐、宋、元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世界各种宗教的传教士纷至沓来,传教于此。在这里,中西文化长期和谐相处,多元共存,深厚的宗教文化积淀,使泉州成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一)泉州佛教。 泉州素有“泉南佛国”之称。东汉末年,中国江南地区也有了外来的僧侣译经传教者。后来,又有隋末皇泰年间建的安海“龙山寺”,唐垂拱二年建的开元寺等佛教寺院出现。唐、五代时,泉州的佛教发展呈上升兴旺态势。在增修建开元寺之后,又在城东一隅增建了“承天寺”等。至唐末,佛教建筑寺庙在“泉州”辖区内,就有数十座。而且出现不少高僧,翻译大量经典,佛学著作也不少。宋时,与“泉州港”的兴盛相呼应的缘故,佛教发展仍呈上升态势。宋代以后,泉州的佛教渐趋世俗化,但仍继续发展。 泉州历代建造的佛寺有名称可考的多达800多座,现尚存339座。泉州的佛寺,大多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巍峨壮观,具有特色,许多寺院被列为各种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佛寺,并且是重要的旅游景点。 (二)泉州道教。 西晋太康三年,在泉州府治南建置了该地最早的道教宫观,称白云庙(玄妙观的前身),这是泉州道教历史发展最重要的里程碑。位于涂门街的通淮关岳庙,始建于宋代,因为主祀关帝,附祀岳王而得名。泉州的东凤山下,有东岳行宫;万岁山下有真武庙;著名的老君岩在清源山下;泉州城内还有天后宫、龙宫庙、净真观等。可见,泉州的道观散布很广,信奉者不在少数。 道教对泉州建筑、绘画、雕刻艺术的影响。神佛造像、庙宇的出现使泉州雕塑、建筑出现新的气象。明代道士董伯华所绘的“风、云、雷、雨”4幅道教神像,即被称为“四顾眼”的珍品,是古代泉州道教艺术的代表作。 此外,元妙观、东岳行宫的主殿建筑形式,都采用重檐歇山顶建筑,整体美观稳重,内部空间廓大。元妙观、东岳行宫、府城隍庙和法石真武庙的山门,都采用牌坊体建筑,且多为三开间庙门,气派恢宏,十分壮观,是闽南地区的典型古建筑群。 (三)泉州摩尼教。

浅谈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浅谈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摘要】宗教文化和旅游业具有密切的关系,开发宗教文化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承、交流和研究。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关键词】宗教文化旅游业相互影响 作为人类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文化,它渗透到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领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对宗教文化所起的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已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一、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耶路撒冷、意大利罗马、梵蒂冈等都成了国际旅游业发达的地方。中国宗教种类齐全,既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如道教;也有外来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更有受外来宗教影响而产生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宗教如明教、白莲教等。仅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各种宗教名胜古迹就有150多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共有3000多处。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吸引了海内外信徒、专家学者和一般游客。因此,宗教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旅游商品,为增收创汇做出了贡献。宗教文化不仅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直接的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另外,宗教文化还可以通过间接的形式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宗教文化中的许多人物、故事和传说非常生动,被搬上了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并广为传播。从而激起一些潜在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 二、旅游业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新的旅游市场的开拓,吸引了更多的客人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都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对宗教文物古迹也起着保

论中国佛教旅游资源及开发

论中国佛教旅游资源及开发 姓名蒙燕媚 学号201201805142 专业班别12级旅游管理1班 梧州学院 二○一四年五月

论中国佛教旅游资源及开发 摘要 佛教与旅游的关系源远流长,佛教在其产生、发展、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佛教旅游资源。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宗教旅游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佛教旅游成为当今极受游客欢迎的旅游形式之一,所以开发佛教旅游资源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学习佛教和旅游的密切关系,以及对当今佛教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的研究,更深地了解佛教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原则,使其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佛教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ON THE BUDDHIST TOURISM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CHINA ABSTRACT Relationship of Buddhism and tourism has a long history, Buddhism in 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dissemination of Buddhism formed in the course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ourism has gradually become a kind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 religion, Buddhist tourism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forms of tourism today, so the relevance of developing tourist resources of Buddhism. Close relationships through the study of Buddhism and tourism, as well as the study on the exploitation of tourist resources of Buddhism today,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reasonable exploitation of tourist resources of Buddhist principles, so that it is conduciv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Buddhist principles of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30年境内外宗教旅游研究综述_谢若龄

30年境内外宗教旅游研究综述 谢若龄1,2,吴必虎2 (1.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海南海口570228;2.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北京100871) [摘要]宗教旅游是一个既古老又缺乏深入研究的旅游方向。30年来,境内对宗教旅游的研究,仍然仅限于对宗教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宗教旅游产品开发的探讨;反观境外的研究则较为全面,除了对宗教游客的理论、游客群体、活动、动机等各方面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外,更在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方面进行更多样化的研究,包括对宗教旅游资源的管理和营销等。文章通过6个研究方向,即宗教旅游资源发展与规划研究、宗教场所的旅游发展与管理研究、宗教旅游的影响研究、宗教旅游营销与产品开发研究、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宗教旅游者相关研究,对境内外1981—2015年间所发表的宗教旅游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最后结合境内外研究的结果,从5个方面探讨境内宗教旅游研究面对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宗教旅游;综述;宗教资源发展;宗教旅游者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6)01-0111-15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6.01.016 笔者认为,宗教旅游是一种神圣的旅游模式。在早期的旅游研究中,“宗教”与“旅游”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旅游是一个以享受放纵、寻找快乐和满足感为目的的旅行,而宗教则是一个严谨自守、寻找安静和神圣感为宗旨的信仰;两者在活动、规则和概念上,都显得背道而驰[1]。因此,当宗教与旅游结合时,宗教旅游更倾向于以“宗教”为主要目的,被认为是一个古老[2]、以朝拜、求法[3-4]、传道[5]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其中,大旅游(Grand Tour)被认为是最早的宗教旅游模式[6],一个以传道为目的,从欧洲大陆向外传播西方宗教思想和社会文明的大型旅游活动。然而,宗教与旅游对立的观点,在1973年被著名的旅游社会学家Dean MacCannell否定了。MacCannell[7]认为,旅游者在观赏“旅游吸引物”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种爱慕和“崇敬”的心态来欣赏旅游吸引物,可称为是一位“世俗的朝圣者”在进行一次虔诚的“崇拜”之旅。Turner和Turner[8]支持MacCannell的观点,认为:每一位旅游者都是旅游者和朝圣者的共同存在体(A tourist is half a pilgrim,if a pilgrim is half a tourist)。所以,今天的宗教旅游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简单的朝圣旅游活动,更是一个以游览“旅游吸引物”,尤其是以参观宗教场所为中心,来普及宗教思想、传播和谐概念和提升并净化心灵境界的一次宗教旅游活动,而且,这种宗教旅游是每一个旅游者都能体验到的旅游经历。 本文欲以泛宗教旅游作为出发点,探讨境内外近30年来,在宗教旅游研究过程中的发展及变化。本文除了对境内外宗教旅游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外,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希望为未来境内宗教旅游的发展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1宗教旅游的定义 宗教旅游,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最早对宗教旅游下定义的是境外学者Rinschede[9],他认为宗教旅游是: ?一个与其他旅游类型,如休闲度假、文化旅游、大众旅游等可兼容的旅游模式。 ?一个多功能的旅游活动;在古代,宗教是主要的推动因素,而现代旅游,宗教的动机相对要减弱些。 ?短期宗教旅游可以采取到附近的宗教场所进行一日游的旅游模式。 ?长期宗教旅游则是几天至几个星期,到境内外的宗教场所进行观光旅游的模式。 ?通常以团队旅游的模式进行。 境内最早的宗教旅游研究始于1986年陈传康和徐君亮所发表的《陆丰县的海滨资源开发层次结构》一文,文中提到开发宗教为旅游资源的可能性[10]。 [收稿日期]2013-12-24;[修订日期]2015-06-09 [作者简介]谢若龄(1975—),女,马来西亚华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宗教旅游、文化旅游、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E-mail: rosalindsya@https://www.wendangku.net/doc/c517236638.html,;吴必虎(1962—),男,江苏盐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规划。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以佛教为例 旅游管理专业薛元课程老师潘芬萍 摘要:中国宗教在其发展历史中,始终与中国文化的整体及其各个组成部分处于动态互补的关系之中。考察中国文化的整体构建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宗教形态的存在,而这些不同形式的宗教文化的互相冲突与融合,共同构筑起多元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宗教以制度化的宗教为主,此外还有大量的民间宗教信仰,后者虽不具备制度化宗教所具有的完整的构成要素,却含有宗教性与世俗性相融合的双重社会功能,其强度、广度及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往往超过制度化的宗教。中国佛教在其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也实现了分化,其中许多佛教文化因子与中国社会固有的文化因子相融合,形成独具世俗色彩的宗教形态,也对中国旅游文化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本篇论文立足于佛教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以便我们对佛教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从而推动我国旅游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宗教;佛教;旅游 1绪论 1.1宗教与旅游 宗教与旅游具有某种近乎天然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旅游是宗教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宗教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和动力。世界宗教的早期发展史无不印证了这一点。释迦牟尼也在印度中部恒河流域托钵化缘、游走传教;道教徒也大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可以说,旅游天然就是宗教的传播方式,是宗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第二,宗教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则促进这一资源价值的实现,将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宗教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和辉煌的物质文明,开拓了大量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很多宗教景区因此成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第三,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与旅游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兴旺发达,不仅有利于修复和保护古老的宗教遗产,还能有力推动宗教复兴和健康发展;宗教的健康发展反过来又赋予旅游新的文化内涵和开发领域。优质宗教文化资源与健康旅游活动充分良性互动,能够更好地弘扬传统宗教文化的精华,发挥宗教净化人心灵、规范人行为、提升人境界的积极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四,宗教与旅游还有深层的内在联系。在人与社会日益疏离的今天,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厌倦与逃避,他们想离开和逃脱日常的世俗世界,到外面去寻求一种真实的、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宗教与旅游的天然密切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我们不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它们照常自然联姻。由于宗教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再加上旅游的过分市场化运作,放任自流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上高度重视,对宗教旅游的特点、规律进行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思路,引导宗教旅游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1.2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宗教场所旅游化

胡雅楠 201300113016 化院 论宗教场所旅游化 宗教的产生,是来源于人的欲望所带来的苦恼后果。为了思考这些苦恼,才产生了思想;为了发扬思想或者解释疑惑,才产生了原始的宗教和哲学概念;为了使这些原始的宗教、哲学概念成为指导生活的潜在意识,所以才有了仪式化程序化的宗教。宗教的价值在于让一个人得到一种对人生对世界的认知、判断、理解、以及实践的方式。 在日益强调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中国宗教文化的作用得到不断提升。因为中国宗教文化既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重要源泉。几乎所有的中国宗教圣地都成了重要的宗教旅游胜地,宗教旅游胜地不仅肩负着旅游休闲的直接功能,同时也肩负着传播和谐文化、引人向善、慰藉心灵、稳定社会的间接功能。 宗教文化旅游,主要指以宗教活动或宗教景点为主要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者的参与,为旅游业所利用并产生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旅游活动。国际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耶路撒冷(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共同的圣地)、意大利的罗马、梵蒂冈(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在过去和现在都是世界旅游业相当发达的地方。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旅游热在中国老百姓中正悄然兴起。在旅游资源中,宗教文化可谓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无论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宗教文化作为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关的统计资料表明:“著名的旅游景点中,宗教名胜所占的比例,在中国达到了55%”;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宗教名胜竟占了90%”。 开展宗教文化旅游,有利于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扩大对外文化交流。通过宗教文化旅游,让众多的中外游客接触、了解、保护宗教文化遗产与合法有序的宗教活动,消除他们的一些偏见和误解。同时,积极开展宗教文化旅游也可以为中外宗教界人士提供加强联系的机会,使外国友人加深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真实状况和改革开放成就的认识,从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和平发展环

浅谈福建的宗教文化与旅游业

浅谈福建的宗教文化与旅游业 11旅游与管理曾玉香学号 摘要:福建有着悠久的宗教历史和门类繁多的宗教及其流派。目前,除了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五大宗教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地方性宗教和民间信仰。这些宗教和民间信仰,不仅在历史上对福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还影响着福建的旅游业。宗教名胜古迹的开发具有保护传播宗教文化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双重意义,旅游业也促进了福建宗教文化的发扬和传播。 关键词:福建概况宗教文化旅游业结合 一、福建宗教文化概况 福建宗教格局最为显著的特色,是民间信仰的发达。福建省传统的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可统计的教徒人数为112 万人,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6000多座。与此同时,福建省是全国唯一试行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登记制度的省份,根据2007年的数据,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数以10万计,其中10平方米以上者2.6 万多座,均在政府部门登记;纳入宗教部门试点管理的场所852 座,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场所328 座。 将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纳入宗教事务管理的范畴,是福建省的首创,其全面性的的探索已有10年之久。与此相应,奔驰在八闽大地,最突出的景观就是民间信仰神高度发达。动物神、植物神、风神、雨神、天神、地神、石头神、生殖神、医个村、瘟神、海神、祖先崇拜、忠臣崇拜、乡贤崇拜,不一而足,应有尽有。而一庄拥有10个以上的民间信仰场所,亦毫不鲜见。 福建主流文化与制度性宗教的情况又如何呢?首先看官方教育的情况。现存者史籍最早记载的办学是西晋永嘉年间(307-312 年),直到唐代以前福建人居官通都甚少;有宋一代,以儒学为核心的主流文化才在福建扎根,私学与官学并兴,过科举而走上仕途者剧增。两宋300 多年间,福建人中进士者达5900多人,按人口比例居全国之首。新儒学旗手朱熹的出现,则标志着福建文化达到了主流文寺化的高峰。佛教的情况如何呢?西晋年间佛教传入福建,但到唐朝建立之时,佛才有50多座,不曾对福建民风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佛教对福建社会的信仰格局真正产生作用,应该是唐代以后的事情。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是中华文化的塑型时期,之后又有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佛教与还有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产生。唐宋时期,已臻中华文化的鼎盛。而直到此时,儒家文化才对福建产生真正的影响。此前漫长的历史时期,滋养福建人民界精神世界的,就是斑斓多彩的民间信仰,并由此形成了闽越人独特的精神文化世文。及俟中原文化进入,虽努力“去淫祀,传道统”,但已难以动摇民间信仰的化根基,并由此形成了福建多元宗教信仰并荣的格局。 二、福建旅游业的发展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与浙江、江西、广东交界,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与台湾省隔海相望,海陆兼备,具有较好的旅游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从旅游区位来看,福建是连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中地区及台湾旅游网络的纽带,在开展闽—台—港—澳、闽—澳、闽—江—浙—赣旅游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沿海山区省份,福建的地质、水文、生物环境颇具特色,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山川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全省共有2个旅游度假区,9个国家

宗教与旅游

宗教与旅游 期末考试 姓名:芮正翔班级:物联网111 学号11133113 1、自选一处佛教景点,向前来进行佛教文化考察的旅行团介绍该景点,将佛教知识融入到景点介绍中去 灵山胜境坐落于山清水秀的无锡太湖之滨,是一座规模宏大、文化精深、意境空灵的佛教主题园区五明桥 现在我们所走的桥叫五明桥,(顾名思义分别为声明、因明、内明、医学明、和工巧明)桥为汉白玉桥身,仿造自天安门金水桥,佛教把人类文明分为五类。分别为:1、内明:明白自己、明悟人生。2、声明:语音语调、语言之学;3、因明:逻辑、论辩之学;4、医方明:医药、养生之学;5、工巧明: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各行各业的技艺学问,如农业、工业、建筑 “灵山胜境”门楼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灵山胜境门楼,他的题名也是我国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门楼的反面呢,是用梵文书写的“灵山胜境”匾额,由研究梵文的泰斗季羡林教授亲笔题写的。“灵山”,梵文名耆(qí)崛山,这里的原指印度“灵鹫山”,简称“灵山”,据说,“灵山”之称源于唐朝初年玄奘法师从天竺(印度)取经回国,经过这里,看到这里景色秀异,堪比灵山可媲印度灵山之美,于是就将马山赐名为“小灵山”,此后,玄奘大弟子窥(kuī)基法师就在此始建小灵山寺(宋时改名为“祥符禅院”),历经沧桑变迁,直至97年建造灵山大佛、恢复祥符禅寺、这样才恢复今天的规模。 洗心池 各位朋友这里就是洗心池了。佛教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本来是清净光明,尤如明镜,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烦恼和困扰越来越多,就好像一面洁净的镜子有了尘污,也就不能清楚地照彻万物了。因此佛教才通过修行,恢复本来的清净光明,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达到真正的觉悟。各位朋友今天我们有幸到此,就让我们用这个水来洗掉凡尘的苦恼 佛足坛 这里就是佛足坛了,这就是千百年来佛教徒膜拜的圣物,据说,佛祖在世时,不主张世人为他造像膜拜,在他即将圆寂时佛祖留下脚印,并对其弟子说:“见到足印,如同见我”。日后,信众便以佛足作为膜拜之圣物。据说玄奘走过释迦牟尼成道的足迹一一隆重膜拜,并将图案带回中国,呈给唐太宗,后奉旨按图刻石供奉。大家不妨走近瞻观,佛祖底有法轮和万字符,这些都属于佛祖不同于常人的祥瑞之相。 五智门 现在我们所走的们叫五智门,又名智慧们,门额上刻有佛教六度内容,所谓六度是佛教所要求遵循的六个方面的行为规范,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通俗的说就是学佛之人达到佛法大智慧的六种行为准则。“六度”通俗的说就是学佛之人达到佛法大智慧的六种行为准则。“布施”就是叫人放下自私心,多为别人着想,把有价值的东西施舍给别人。多为别人着想,不求回报。“持戒”通俗的将就是遵守寺庙里的戒律。“忍辱”则是指要甘于忍受痛苦和屈辱,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要做到能忍之人,在“五智门”的另一面居中的是“精进”,是要修行人努力不懈、持之以恒、这样才可以有大的作为“禅定”就是让我们学会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学会以平常心对待每一件事情。也只有真正把前五个“度”融会贯通,才有可能达到“般若”的境界,也就是获得了佛教的大智慧。也就真正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菩提大道 这里就是“菩提大道”。相传佛祖就是在菩提树下得道的。这两边种植有百余棵银杏树,在我国历来是把银杏树视为佛门圣树来代替菩提树的。因银杏树的树龄很长,可以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也象征着佛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