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庐山,人文圣山解说词

庐山,人文圣山解说词

庐山,人文圣山解说词
庐山,人文圣山解说词

庐山?人文圣山(第一集)开山

公元378年,前秦十万大军破襄阳城。一位僧侣为了避祸远走他乡,颠沛三年后机缘巧合落户庐山,并在山北建寺名为“东林”。从此,这位僧侣凭借超人的智慧与恒心,将彼时深奥晦涩的佛教改造得深受普罗大众所接受,并终成中国三大文化之一。直到今天,人们拜佛祈求平安幸福等朴素的理念莫不得益于这位僧侣对印度佛教的改造。他就是被后世尊为“净土宗”初祖的慧远大师。

无独有偶的是,几乎与慧远同一时代,南方道教宗师陆修静也逃离乱世来到庐山,在山南建“太虚观”。其间,他对散落在民间的道教各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使得道教得以统一,由民间升入殿堂,道教文化得以延续兴盛。山南山北,释、道两教的宗师,共同拉开了庐山人文历史的大幕。

两千多年来阅尽帝王将相,看罢天下文章,一生史家绝唱,两位佛道宗师,让我们梦回遥远的年代,共同见证庐山人文历史开天辟地的第一章。由于地质环境的演变,气候变暖,流水作用形成了庐山美貌的景观。据统计遍布庐山的摩崖石刻共有九百多处。位于庐山脚下的净土宗祖东林寺,它的奠基人就是1600年前远行至此的慧远。佛教作为外来宗教,逐渐融入本土文化,已成为中国的三大宗教之一。陆修静在庐山南麓修建的太虚观及至北宋一直都是南方道教规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宫观和修炼场。同一时代同处一山,佛道两教既对峙又同尊。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幸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自然界的开山

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里,庐山的诸峰在飘缈不定的云雾中忽隐忽现,仿佛天上的瑶池飘落人间,仍旧带着恋恋不舍的仙气。古往今来,这座大山不知折服了多少英雄和才子,亦不知见证过多少幕历史的大戏。

10亿年前这里原是浅海沉积的古老地层,经历反复几次的抬升和陆沉,最终才浮出水面。此后2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地层开始断裂,裂隙处在地壳的挤压下缓慢上升,初现山的样子。300万年前,这个山谷同星球上其他地方一样,正在经历着冰川世纪。

这时,大地忽然开始抖动。巨大的冰晶推搡着已经不堪重负的岩石和沙砾跌下山崖。沉睡的冰河开始苏醒,那些随波逐流的岩石用刀锋一样的棱角,切割着所经之处的每一寸浅滩和山体。这就是科学家所说的——第四纪冰川运动。

自然界的开山——特殊的地质和冰河运动塑造了庐山风景的独一无二。自然造化恩宠于斯。

据史学家考证,早在新石器晚期,庐山周围便有人类生活。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先民用无数的神话传说勾勒着他们看到的大千世界,那些传说至今仍在高山低谷间随风传颂……之所以叫庐山

庐山流传最广的当是匡俗的故事。周武烈王时代,一个叫匡俗的人进庐山求仙学道,天子想请他出山,匡俗拒不肯从,当人们找到匡俗的住处,却只见到一间茅庐,匡俗从此不知所终。庐山之所以叫庐山,又或叫匡庐,就是因为这个叫匡俗的人。

关于“庐山”二字何时最早见诸文字,说法不一。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考证得出,早在战国时代一本名为《竹书纪年》的书中就有“王南巡狩至九江庐山”的记载。可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庐山”这两个字之所以耳熟能详,却完全是始自一位书写历史的汉朝人。

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元朔三年,一个年轻人在远离中原的庐山上进行着他人生的探索。他站在山巅,眺望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疏理过的九江。30年后,他为这次经历写下了十字的感慨:“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

他,就是官居太史公的司马迁,而那部写下庐山名字的奇书便是被誉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直到今天,司马迁所登的庐山主峰大汉阳峰上仍有禹王台等遗迹及后世碑刻追忆大禹的对联。

“庐山”第一次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竟是由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和这样一部经典的史书来为它报幕,当是何等的幸运。正因为这十个字,庐山永别了蛮荒蒙昧的时代。

公元220年,辉煌了400余年的大汉王朝宣告谢幕,中国历史进入到继春秋战国时代之后的又一次离乱动荡。三国归晋、八王之乱、及至五胡乱华……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日渐强大,公元四世纪前叶,华夏文明的中心被迫由中原开始了向长江中下游的偏移。这场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的大迁徙,史称“永嘉南渡”。

据统计,遍布庐山的摩崖石刻共有900多处,在庐山剪刀峡,一块斑驳的岩壁上,竟然浮现着一副画像!纵是年代久远,风雨剥蚀,仍然可以看出,画中是一位端坐的僧人。为什么有人会把他的画像雕刻于岩壁之上?这位僧人与庐山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慧远来庐山来自遥远次大陆的佛教,在与中国本土文化2000年的融汇中,其深奥的哲理和晦涩的经义早已被重新诠释和改造,变得更为大众所接受。善恶因果,祈求世界圆满,家人平安幸福这些人类最纯朴的思想,在中国人心目中根植下来。如果追溯这一流变的源头,就必须提到这座位于庐山脚下的寺庙——净土宗祖庭东林寺。它的奠基人,就是1600年前,远行至此的慧远。

公元381年的晚春,庐山的小路上,行走着一个僧人。他就是离开襄阳,已经游历了3年的慧远。这一次,他是专程来看望西林寺的住持,他的同门师兄慧永。仿佛真的是机缘和因果,奇山与有缘人相遇了。

初到庐山的慧远,几乎遍游了山间的景致。史料记载,他经常来到庐山的幽谷中,共清泉流瀑之声,凝神于巨石之上,冥游于物我两忘的境界。他为庐山写下洋洋600字的《庐山记》,这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第一篇完整描述庐山景致的散文。佛教中国化

公元386年,久慕慧远大名的地方官在西林寺的东边为他建造了一座寺院,名为东林寺。从此,慧远卜居庐山36年,直至往生。

根据历史记载,慧远在出家之前,是位饱学的儒生,聪慧过人,《高僧传?卷六?释慧远传》是这样描述他的——“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老》、《庄》”。2l岁时,慧远被高僧道安讲经所折服,顿悟后

皈依佛门。也许正是少年养成的精神世界和知识结构促成了慧远在庐山东林寺所做出的一切——西元7世纪以前,悉昙梵文就已兴盛于印度,于魏晋时,随佛典传入中国。但当时大部分中国僧侣初见这些高深莫测的文字,既难读懂,又难口诵,加之解读方法的不一,导致了佛经翻译的混乱。于是,慧远派遣弟子西行取经求法。并亲自邀请来尼泊尔、古印度,甚至居住在长安的中外高僧齐聚庐山,他们在慧远的主持下,耗时数载将经书译成汉文。魏晋二百年间译出的佛教典籍有700多部,在东林寺翻译的几近三分之一。

慧远凭借渊博的学识并没有止步于对佛经的翻译。佛教至东晋时虽在中国已有了三百年历史。但是,却始终未能成为主流文化,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这是个晦涩难懂的外邦信仰。于是,在传播佛经的过程中,慧远开前人未有之先例,将当时本土最为流行的儒学、道学、玄学三门学问同外来佛家思想糅合在一起。自然渗透,悄然融合。这样一来,经过他重新解读后的佛学变得广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这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佛教中国化”与“佛教社会化”。结成白莲社

卜居东林寺的36年间,慧远还将佛教的业报轮回思想结合中国本土文化重新做出诠释,他告诉人们,因为精神不灭,所以有因果报应。这个观念,影响深远,直到如今。慧远还告诉大家,诚心向佛的人死后,可以转生西方“净土”,进入极乐世界。这就是今天“净土宗”的缘起。它正是被慧远在庐山创立并传播了出来。慧远也因此被后世奉为净土宗的初祖。为表

达传播佛学的决心,慧远还亲领一帮隐居在庐山的居士,结成白莲社,因此,净土宗后来又被世人称为“莲宗”。就这样,来自印度的佛教,在慧远的改造下,充满了中国文化的

元素,这为佛教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此,东晋时代,中国佛教史上便有了这样的划分——以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所居住的长安为中国北方佛教圣地。与之比肩的,就是高僧慧远居住的庐山,为南国佛教圣地。

慧远圆寂于公元416年,他的灵骨塔就安放在东林寺旁。

陆修静解纷挫锐

慧远走后将近半个世纪,中国进入到动荡离乱的南北朝分裂时期。因为乱世中人对于未来的不可预知,宗教热忱在大江南北尘嚣日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之间对主导宗教地位的争论日渐激烈。

公元444年,在中国北方,爆发了史称北魏灭佛的事件,而在中国南方,宗教辩论成为佛道争锋的主要方式。公元467年,南朝宋的都城建康迎来了全国瞩目的一次宗教论战,论战一方是号称南朝四百八十寺中遴选出的高僧,而另一边,却是在皇帝几道御诏之下,硬着头皮上场的一位道人。但他一开口,对佛道两教辨析之深刻,知识之渊博令所有人莫不叹服。

道教经典《三洞珠囊》用这样的词语形容了那位道人当时的表现——“标理约辞、解纷挫锐、众人皆服”。他叫陆修静,来自庐山。

公元461年,已年过半百的陆修静云游至庐山。自此,他便隐遁在这里,著书立说,采药炼丹,植松种竹。一呆便是七年。

收集整理道经

庐山东临鄱阳湖,北濒长江,这里有雄伟挺秀的山峰,瞬息万变的云海,飞流直下的瀑布,加上空气新鲜又宁静。有一种远离尘嚣,宁远尘世的林秘气氛。历来被道家、佛家视为修行的理想场所。

许久以来,仙人洞就是供奉道教吕祖的府第,人们来到这里焚香叩拜,祈求平安幸福。本土的道教文化能够至今兴盛不衰,莫不与1600年前,陆修静在庐山所做的一系列努力息息相关……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但一直以来,它却只是以简单的方式在民间流传。其谱系、仪式、方法以及思想,都显得零碎和杂乱。

面对道教经书散落民间的混乱局面,在庐山的7年里,陆修静对天下道藏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全面搜集和整理。历时数载,所收集整理的道经共计一千多卷。统一道教仪式在对道教典籍进行了大一统的汇总之后,陆修静又开始创制统一的道教仪式,编纂斋戒,仪范等书100余卷,使道教的神氏谱系及理论典籍,开始整齐划一。

陆修静天师提倡完善斋仪使道教在南方的宗教意识得以规范得到统一。

由于陆修静的一系列改革举措,道教由民间开始步入殿堂。陆修静也被后人尊为南方道教的宗师。而他在庐山南麓修建的太虚观,及至北宋,这里都一直是南方道教规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宫观和修炼场。

当庐山北麓经慧远的努力而成为南方佛教中心之后,庐山南麓随之也因陆修静的努力而成为南方的道教中心。同一时代,同处一山,佛道两教,既对峙,又同尊。

此后,陆修静被天子召入都城,讲理说法,直至卒于公元477年。弟子们遵照他生前的心愿将灵柩归葬庐山。辞世后,陆修静被追谥为“简寂先生”,太虚观也因此而更名为“简寂观”。一团和气

无论如何,庐山都不能忽略它的东晋时代。

外来佛教的中国化和民间道教的殿堂化,几乎同一时代在庐山完成,并由此走向各自的成熟。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件大事,也是中古文化结构的一次意义深远的调整。

如果说,司马迁的史记为庐山展开了人文历史的长卷,那慧远,陆修静,就是为庐山文化率先起笔的两位先贤。然而于无声处,一个属于伟大民族精神世界的山岳在层累堆积中

拔地而起。

一切,还仅仅是开始……

时间如白驹过隙,公元1464年,北京紫金城内,刚刚即位的明成化帝,面对着朝野上下内耗激烈的乱局,并没有挺身而出治理朝纲,而是亲笔绘制一幅图画,该图乍看上去为一人哈哈大笑,仔细看,却是三个紧紧抱在一起的古人。“合三人以为一,达一心之无二,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

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很喜欢这幅图画,因为它寓意着吉祥与和谐。这是人类千百年来不变的祈愿。而“一团和气”,也成为一个固定的成语。这幅《御制一团和气图》的题款清楚地交代了三位画中人的姓名——三个人都来自庐山。其中两个,正是慧远和陆修静。而那个身形模糊的第三个人又是什么身份呢?何以在帝王看来,他能够与两位开山的宗师比肩呢?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个人的到来,庐山“儒释道”和谐共处、色彩缤纷的人文历史方才拉开大幕。他,究竟是何许人呢?(长江周刊)

(第二集) 归来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家乡庐山的途中所作《归去来辞》,文中溢满对自由生活的渴望,直到今天人们仍把陶渊明奉为“千古第一大隐”。可陶渊明在13年里却有五次入仕做官又辞官的经历,是什么原因让他屡次尝试却屡次无果?他最终心满意得的田园生活,以及那个徘徊在现实与传说之间的“桃花源”又究竟是怎样的实况呢?我们将沿着陶渊明的生活轨迹去揭开中国隐士群体神秘的“冰山一角”。

陶渊明十三年间,五次辞官,抛下官印,登上潘阳湖,以一意孤行的姿态过起来隐居的生活。隐逸文化无比张扬的时代已经来临。但是他的作品表面看来清新淡雅,但是内在看来,却有一种对实事的愤世嫉俗与不满。以质朴的语言写出了中国人理想的对于家园的想象。【天地闭,贤人隐——《易经》】

公元405年,业已是东晋的尾声。秋天在这一年里已经走得很远。一个再也不愿卑躬屈膝事权贵的人,脱掉官服抛下官印,登上了鄱阳湖边的一叶小舟。

他一路长呼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以一意孤行的姿态,回到自己的家乡。从此他便永诀官场,开始过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如释重负的一声“归去来”,竟能穿越千年时空,一直激荡着后世者的心灵。与此同时,随着这位伟大隐者的归来,中国历史上隐逸文化无比张扬的时代亦宣告来临。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隐士思想与隐士们,是操持中国文化的幕后主角。”庐山最大的隐士

学术界普遍认为,“隐士”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彼时的社会政治生活息息相关的。魏晋南北朝,恰是中国历史最黑暗最混乱的时代之一。

匡庐的大山大水间孕育的壮阔之美不知令多少迷途的心灵得以释怀,于是,有人便再也不忍离去。著名的柴桑翟氏人家,据说在庐山一隐便是四代。慧远在东林寺发愿组织白莲社,据说半数以上的成员都是庐山周围的隐者。从古至今,庐山到底有多少隐士,没人数得清楚,但有一点人们是可以肯定的,迄今为止,庐山最大的隐士当属陶渊明。与其他隐士不同的是——庐山,并非陶渊明刻意选择的遁世场所,只因为这里是他实实在在的家。

陶渊明的家乡叫上京,位于庐山南麓。近山临水,平畴旷然。1645年前,陶渊明就出生在这里一个身世显赫的人家。就在魏晋清谈尚玄之风甚盛,隐逸文化几成显学的时候,此时的陶渊明却并不在其列。相反,他高唱着“猛志逸四海”,在年近30之际,终于等来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入仕的机会。不为五斗米折腰

庐山脚下的九江古称“江州”,又名“浔阳”。公元393年,陶渊明任江州祭酒。这是他第一次入仕和出仕。如果说,陶渊明第一次与官场的分手还算友好,那么随后几次不

欢而散却是伴随着整个魏晋时代的混乱与杀戮。

公元405年秋,他又一次在叔父介绍下出任彭泽县令。

算来,短短的13年里,陶渊明共有五次出仕,每一次都是任职不久便辞官归去。尤其是最后一次辞去才做了83天的彭泽县令,据《晋书?陶潜传》记载,只是因为他不肯穿上官服去迎接前来视察的官员。还留下了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这一次回乡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

梁启超说:“陶渊明在官场里混那几年,像一位一生爱好自然的千金小姐,强逼着去倚门卖笑。那种惭耻悲痛,真是深刻入骨。一直到摆脱之后,才算得着精神上的解放。”

无论怎样,“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公元405年,陶渊明归来故乡庐山,就再也没有离去。而他的这次归来,无意中对中国文化史起到了两个至关重要的作用:一、面对彼时醉心清谈尚玄,做寂寞孤傲状的中国隐士群体,陶渊明指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佳契合点——田园。与此同时,陶渊明所开创的田园诗也从此发扬于庐山,历经时光洗礼,成为中国诗歌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实,若果真是有遁世隐匿之心,又何妨做一个快快乐乐的农人呢?但奏无弦琴

现在,陶渊明可以闻鸡起舞,荷锄晚归;可以与邻人把酒议桑麻,同朋友登高而赋诗。更可以享受那种一醉方休的快意。即或无酒,近旁庐山的山气和鄱阳湖的水气,也会让他内心宁静。家中有无弦古琴一张,与朋友把酒相聚时,他竟也抱琴相和。

他的琴,据《南史?隐译传》记载叫做素琴,就是一根琴弦都没有,他弹得涕泗滂沲,自己喝多了,就跟朋友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后来的李太白写诗,“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虎溪三笑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陶渊明这份超越世俗的情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但此时,居住在庐山北麓的一个人已经将赞许的目光投向陶渊明,那个人就是东林寺的高僧慧远。正因为这两位文化巨人的相遇,中国历史上便有了一段流传至今的佳话——虎溪三笑。

据说,东林寺前原有一条小溪,因慧远大师驯养一头神虎,故名“虎溪”。相传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从不过溪。但有一次,因与陶渊明及山南的道长陆静修畅谈义理,兴犹未尽,不知不觉就过了虎溪,以致慧远所驯养的神虎马上鸣吼警告,三人相顾大笑,欣然道别。因为此三人恰分属三教,又均是开先河者,及至明代时,明成化帝还依此传说,亲笔绘有《一团和气图》,寓意儒释道三教合一,天下和谐的愿望。

自古以来,人们就总是把美好的夙愿寄托于传说之中。事实上,从时间来推算,陶渊明归隐时已经40有余,而陆修静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因此,“虎溪三笑”终究是个意味深远的传说。

但陶渊明与慧远大师却的确是相识的。陶渊明高风亮节,慧远学识渊博,此二人以文会友,彼此欣赏,过往甚密。于是,当慧远邀约123人结成“白莲社”,发愿诚心向佛时,便力邀陶渊明入社,可意想不到的是,陶渊明以自己喜喝酒,不方便修佛为由谢绝了邀请。为此,慧远竟然破戒允许陶渊明带酒入寺。

可纵是如此,陶渊明终究还是没有加入莲社。在他思想里,人的前生来世都不重要,如他诗中所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重要的是享受当下生活的快乐,做回真实的自己。模糊与世界的关联

陶渊明就在这样的生活中,登高呼啸,直抒胸臆;临流赋诗,真情如水。故居的东皋、斜川、康王谷都在他的诗中自然走出,匡庐的峰峦、烟云亦在他的诗中若隐若现。可在陶现存的诗文中,却从未提及“庐山”二字,这是为什么呢?陶渊明一辈子没有远离过庐山,他没有一次提到庐山的名字,这是一种忘却,这是一种淡远,他不需要拿着这座山,给他一

个名分,给他一种炫耀,给它一种和自己明确的关联。他尽可能地模糊掉了,他与世界的关联。

今天,上京小山上的石头上有人形凹印,竟传说有陶渊明当年喝酒长醉不醒而卧出的痕迹。栗里陶村取名“柴桑”二字的简易石板桥,据文物学者考证,魏晋时代就已存在,当地人坚信,当年陶渊明就是从这座桥上进出村庄的。

庐山到处布满陶渊明的足迹,也到处都有关于陶渊明的传说。他将尔虞我诈的官场、纷扰的尘世、乃至自己青年时的理想统统关在柴扉之外。静下心,喝酒。然而,他真能与尘世隔绝的如此彻底么?《桃花源记》

刘宋王朝建立的次年,陶渊明写出了一篇不足四百字的短文《桃花源记》。

我们无从求证,江山易帜、陶渊明改名、创作《桃花源记》,这三者之间是否有在内的关联。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是一幅与当实社会实况截然不同的画面。

在他所勾勒的那个桃花源里,一切的一切,与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寻常所见所闻如此接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稚天真,乡人热诚,来了客人,设酒杀鸡进行款待,恍然让人生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感觉。它的背景是随处可见的乡村风景,它的现实却是没有剥削压迫亦没有官家骚扰、无关世事变化的乡村生活。

1516年,英国作家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巧合的是,这两部作品与《桃花源记》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怡然忘情的理想家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却比摩尔早了1095年,比希尔顿早了1512年。

然而,对于桃花源究竟是否真实存在,又在哪里的猜测,历代的学者对此众说纷纭……他看到了田园

康王谷是庐山主峰大汉阳峰西面最长的一条山谷。从陶渊明的家走出,翻过一座山就是了。这道深长的峡谷沿清溪而行,山重水复处,时时有柳暗花明。行至深谷处,有泉水谷帘泉。它是被唐朝茶圣陆羽认定为“天下第一泉”的泉水。康王谷原是叫做庐山垅。当年秦国灭楚,楚怀王之子楚康王被秦将追逐到此。正在走投无路间,突然天下大雨,秦将却步,康王得以脱险。从此这位流亡的康王便隐居在了这里。康王谷由此而得名。这段传说,与陶渊明文中所述几一致。陶渊明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乡度过。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庐山及四周。直到今天,庐山附近的人们都坚信,陶渊明当年真的曾经来此漫游。他翻过了家门口的山,走进了深谷。他看到了田园,被邀请进了农舍。他享受到热诚的招待。他被童子所问,听老丈所答。他感慨万千,才从容命笔。康王谷的环境和氛围唤起他对理想生活的一种崭新诠释。在那个黑暗深沉、灾难重重的社会,其实一个人的最高理想,不过就是一种不被干扰的平凡而安宁的生活。桃花源当然只是一个空想。

但这个美丽的空想却将世人生活的理想以及价值观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境界。这是个让人无限憧憬的境界,是人们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可以抵达的彼岸。猛志固常在然而,怀着如此美妙之理想的陶渊明,却在贫病交加中走向生命的尽头。

公元427年的那个秋天里,初冬的寒气已经隐隐袭来。陶渊明仿佛心有所知,他以坦然的心情,为自己写下《挽歌诗》三首和《自祭文》一篇。他希望自己死后,“不封不树”,愿自然而来,自然而去。值得一提的是,垂暮之年的他却在阅读《山海经》后写下这样的诗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不知道这位已经躬耕半生的隐者为何在他生命的最后却忽又心生豪情?两个月后,他病逝于自己的家中。只有陶彭泽

陶渊明的离去,在魏晋时代并未引起关注,当时很多文人士大夫的眼里,他不过是个爱喝酒、能写诗的一介平民。南朝时的刘勰著《文心雕龙》搜尽前朝历代的名士佳作,却独

对陶渊明只字未提。但随着时光流转,陶渊明的诗到底流传开来。

自唐以来,众多诗家对他推崇备至。尤其是大诗人李白,更将陶渊明引为千古知音,恨生不能逢,只得寄情于诗中“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及至宋代,陶渊明的声名已如日中天。

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王安石对陶渊明的诗评价说“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已”。辛弃疾则赞道:“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文章12篇。

今天,庐山脚下,陶渊明的村庄仍在。村子里住着很多陶姓村民。他们供奉着祖宗家谱,以此证明自己是渊明后人。在庐山余脉面阳山一处偏僻的小山坡上,参天苍柏的掩映中,静静地矗立着迄今为止最古老的陶渊明墓碑,立于清乾隆年间。选址依据他生前的遗愿——葬于中野,足以安魂。庐山再也无法寂寞

逝者如斯。然而陶渊明与他那些洋溢着大隐之风的诗篇却从此再也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其实,陶渊明的意义远不止为中国田园诗歌开宗立派。更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的隐居和诗作展示了一个挣扎的人生——是成为既得利益者还是成为自己?但是最终,他以尊重个人的意愿战胜了世俗功名的追求。把个人从这个社会的整体中剥离了出来。他向后人宣告,一个压抑的人如何变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田园只在,人心之中。我们在今天都相信,陶渊明的那轮斜阳,温暖了后世每一朵带霜的菊花,他的南山自现,不仅仅是他离着匡庐近,而是因为他的眼光远。如果你愿意成为陶渊明,也许今天在你的都市,穿越水泥丛林,向着庐山远眺,你也可以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正因为有了陶渊明,从此,庐山再也无法寂寞。循着这位精神世界里巨人的足迹,它也渐渐成为后世历代隐者及文人墨客登临膜拜的圣山。

第三集)文火

正在编纂之中的《庐山历代诗词全集》显示,从东晋开始至今,历代诗人题写庐山或者在庐山创作的诗歌总量达到了16000余首。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历史中,庐山一直是一个神奇的坐标点,几千年来,它和历代诗人形成奇妙而密集的互动,自晋陶渊明,谢灵运起,庐山成为中国山水田园诗的滥觞之地,到唐宋,随着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等人庐山诗篇的广为传颂,庐山已经借着这些不世出的诗词奇才以及千古名篇成为耳熟能详的诗词圣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与庐山息息相关的千古名句成为汉语言文学中流传百代的经典。历代诗人,一如文火煮山,留下历久弥新的文明薪火。

【专气致柔,含光默默,温温不绝,绵绵若存为文火之要——《海琼传道集》】且认他乡作故乡

1937年秋,北平。印度诗人泰戈尔推崇备至的清末同光体诗派领袖,一代宗师——陈三立,无法在乱世隐遁。不久前,日本人借陈三立的好友,另一位诗坛巨匠郑孝胥之口,传递了邀请其出任日伪政府要职的信息。陈痛骂其“背叛中华,自图功利”,与50年的好友,割袍断交。愤懑不已的陈三立开始绝食拒药。

不忍离去的除了生命还有什么?如果是回忆,那么在庐山松林别墅“息影松林径,洗梦涧瀑流”的五年时光,无疑是老人生命里甜美的一段过往,在乱世之中,这里的一草一木,给了苍老而执著的诗人心灵极大的抚慰。遗憾的是,老人自1935年离开庐山便再也没有回去。 1937年,爱国诗人陈三立于北平寓所含恨离世。同年岁末,陈家三公子陈寅恪离开北平辗转南迁。

翌年,郑孝胥在伪满国都长春神秘死亡,据传,系日本人所为。

1945年4月,抗战胜利曙光依稀可见,双目失明的陈寅恪在流亡地成都百感交集的写下了《忆故居》“……破碎山河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凉。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山河破碎,乡关何处,那承载两代文人家园梦想的庐山,此时是那样遥不可及。

出生于江西修水的陈氏父子,一生中只是偶尔寓居于庐山,然而,和中国历史上难以计数的先贤一样,他们都把心留在了这匡庐之山。

几千年来,当中国的知识分子涉过历史险滩时,就像无根之草,找不到归途,也寻不见去路,有人以死持守,有人随波逐流,有人奋力挣脱重新去寻找心灵的自由。没有说明他们持守着修齐治平的理念,也怀抱着隐逸山水的梦想。

而对于这些行走中的赤子们来说,庐山,一如千年不变,默然守候的知己,抚慰他们孤独的心,陪伴他们求索的路。人与山,交相辉映,给整个民族文明史挥洒出闪亮的传奇。山水诗宗谢灵运

公元383年,正在弈棋的东晋宰相谢玄,接到前方捷报,8万晋军在淝水力胜前秦80万大军,它直接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长江以南的东晋王朝得以延续,来自中原的文化体系得以保存发扬。庐山,这座已经与儒释道结下了深远渊源的大山,也因此得以继续它的文化薪火……

公元411年,随着一串独特的木屐声响,谢氏家族的一位后人登上了庐山,和他前辈不同,这位名叫谢灵运的士族子弟并未延续位列公卿的家族传统。

在崇山峻岭之中,谢灵运吟诵着“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把胸中无尽的丘壑化做诗歌和丹青。肆意遨游山水的谢灵运,在不经意间,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一大流派山水诗。

谢灵运为庐山写下了11首诗。自那时起,江西成为中国山水诗派的主要策源地。而庐山,也因为“前有陶令,后有谢公”,渐渐成为历代诗人的磁场和诗歌的温床。

2007年开始,庐山管理局组织各界学者,着手编纂《庐山历代诗词全集》,这是一个试图将有史以来,所有关于庐山的诗歌全部收罗殆尽的巨大工程。在繁重细致的编纂梳理过程中,一座诗词圣山的形象越发清晰起来。绣口一吐半盛唐

在浩如烟海的典籍字纸中人们发现了一位诗人伟岸的身影——从他25岁到57岁,一生中曾经五次登临庐山。这是一个痛饮狂歌、扁舟破浪、乱发当风的独行者。

当代台湾学者余光中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而后世的人们对于他的称号是——诗仙。

今天庐山脚下的秀峰瀑布,因为李白诗的缘故依然吸引着众多游客。每一个来到此处的人都在回想当年诗仙仰望它的那一刻。

对于庐山,那次相遇也许只是恒河细沙的一瞬,然而,就在石破天惊的一刻,盛唐气度,诗人情怀和天造奇观一起把二十八个普通的汉字化成珠玑,永久地洒落在民族文明的银河中。吾将此地巢云松

很多人知道,因为有了这首诗,庐山瀑布才得以名扬天下。但人们却不知道,在李白命途多舛的一生中,庐山一直是一个神奇的坐标。

胸怀天下的儒家入世观点,归隐山野的道家隐遁思想,仗剑天涯的侠义精神,李白的一生都在与这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反复的羁绊纠结。

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仗剑出川,开始他大济苍生的梦想。他沿长江流域,东至庐山时,被山中景色深深吸引,从那时起便萌生“吾将此地巢云松”的愿望,有心若干年功成身退终老于此。

公元745年,45岁的李白南下漫游金陵,第二次游览庐山。就在一年前,他发誓永诀官场。这次,他看中了庐山一处名叫屏风叠的地方。

公元750年,李白携自己的第四位夫人——清丽雅致的名门之女宗氏,第三次登上了庐山。1200多年前同样的这样一个清晨,当他远眺自己最为钟爱的五老峰时,“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的诗句横空出世。从那时起,庐山成为李白夫妇共同的寄居之所和精神家园。

公元755年,大唐帝国经历了一次致命的动荡。三道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翌年便攻陷都城,国号大燕。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已经下定决心再也不问世事的李白偕夫人第四次登上庐山。看着清泉松石,想想山外的离愁乱世,这一次,李白真的下定决心,他在庐山九叠屏修筑草堂住了下来,起了隐逸的生活,并自我鼓励说:“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看上去,年近六旬的他似乎真的彻悟了。

然而,几个月后,镇守东南的永王李璘派使者请李白辅政,天真率性的李白兴高采烈地奉旨出山,不过,李白又一次错误地估计了形势。随军不久,他就糊里糊涂地被卷入了宫廷的皇位之争。永王兵败,李白背上了附逆的罪名,就在流放途中,遇到天子大赦,李白绝处逢生。《早发白帝城》也正是那次返乡途中所写,经历了大难不死的狂喜,途径九江时,他再一次登上庐山。

这一次,李白以饱经风霜的心重新审阅大山,写下著名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在诗中,几乎囊括了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所有庐山美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寻仙问道的心终究是代替不了马革裹尸的夙愿。离开庐山回到南昌家中不久,李白以62岁的老迈之躯,又一次随军东征平乱,翌年,病逝于返乡途中……

直到辞世,李白都未尝实现自己入仕报国的庙堂之梦,然而桀骜不驯的做派,豪迈奔放的风格,摧枯拉朽的热情,浩荡山河的气势,却从未因挫折与困顿而改变。这是命运对李白的捉弄,却是历史对于中华文明的成全。江州司马青衫湿

盛唐的光芒伴随着巨星的陨落一同暗淡下去,但庐山的文火却依旧在延续……

庐山脚下的这段长江,唐时被称为浔阳江,816年,正在辅佐太子的白居易因为越级上疏奏请严缉凶手,给了政治对手陷害的口实,被一贬再贬,一直贬到浔阳江边,做了一个品级低下的江州司马。对于才华横溢,满怀政治梦想的白居易来说,他的人生从此转折。

九江码头所在,在遥远的古代,是黄芦苦竹绕宅生的湓江湿地。1200年前的一个秋夜,两个不曾相识的人在这里相逢,在夜色波光中为彼此的人生以及后世的汉语言文学留下凄美的夜曲。

在那篇冠绝全唐的《琵琶行》里,白居易写出一份沦落天涯的忧伤和哀叹,从这时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成为每一个逆境中的客旅心底的咏叹。

白居易在江洲一呆便是四年,远离朝野的他夜听江水潮起潮落,昼看庐山云卷云舒。司马是个闲官,这使得他得以有闲暇经常走进山里。以一种逍遥而闲适的态度静观世界与人生。

在这里,白乐天的诗也变得从容优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山高谷深,挡不住他的诗情。每读这样的文字,山间的春色,扑面而来。

庐山以灵胜待我

对于陶渊明这位前辈,白居易一直是怀着仰慕和崇敬,在庐山日久,他也和陶公一样,有了隐居于此,终老一生的念头。有一天,他发现东林寺附近一处山凹,北傍遗爱寺,南靠香炉峰。有密林有流水,景色怡人。他当即决定,要在这里修筑一座草堂。

1200年前的草堂主人白居易,写下了《庐山草堂记》,“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字里行间,渗透着喜悦和惬意。

庐山的山水,让白居易受伤的内心慢慢愈合修复。对于厚待他的大山,白居易用深情的笔触写到“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座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在群山的怀抱里,从来温婉平和,惯于以长歌描绘爱情人生的白居易,把他所有令唐宋折腰的美好辞藻,聚成《庐山草堂记》篇首不容置疑,激越昂扬的八个大字——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这里的风水,洗去了他的忧伤。他渐渐地心静,也渐渐地淡定。悄然之间,诗人的人生观也得以改变。兼济天下淡出内心,独善其身渐入人生。

公元818年冬,守得云开的白居易结束了江州的生活,前往忠州任职。行前他为草堂写下了告别诗。“山色泉声莫惆怅,三年官满却归来。”

而此后,他只是经过草堂留宿了一晚。这以后,白居易再也没有机会回归庐山。

想必,这里的山泉溪流,也时常在这个异乡游子的梦乡里叮咚吧。不识庐山真面目自魏晋始,至唐宋,庐山已经成为中国诗人艺术生涯中必经的圣地,我们无法想象,没有了这自然的奇境,五千年的诗词殿堂该留下多大的缺憾。

在山脚下的西林寺墙壁,苏轼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名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诗出手,即成绝唱。转瞬便家喻户晓。对于面对宦海,茫然不知前程的苏轼来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还是不识人生和世界的真面目,后世莫衷一是。

西林寺几经毁建,当初的题壁已然不在,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诗句却被永久地题写在中国人的心灵中,人生百代无穷尽,然而对于世界和生命的困惑迷茫,古人有之,今人亦然。且将诗魂托青山

蓦然回首,在人生的高峰或低谷,在生命的豪迈与困惑中投入这莽莽群山怀抱的又岂止是东坡一人。李贺来过,诗云“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欧阳修来过,大呼:庐山高哉,几万仞兮。

黄庭坚来过,描绘“胜地东林十八公,庐山千古一清风。”康有为来过,高歌:“开士诛茅五老峰,手植匡山百万松。”

徐志摩来过,慨叹:“这眼前刹那间开朗——我仿佛感悟了造化的无常!”郭沫若来过,吟唱:“湖山云里锁,天籁雾中鸣。”

正是这些诗人一次次完美的登场和谢幕,庐山的诗歌才在沧海桑田中聚沙成塔,蔚为大观。

在古籍浩繁的庐山图书馆里,有本出版于1929年、薄薄的一本诗集是这里的至宝,工作人员会告诉你,它的作者就是那位在离乱年代对庐山毕生饱含眷恋的诗人——陈三立。

陈氏父子以及古往今来所有把心魂和诗篇交托这片青山的人们,是庐山永久的记忆与珍藏。

2009年夏天,庐山上又迎来一批贵客——散落于世界各地的陈氏后人,来到祖辈的心灵家园和安息之地,祭奠瞻仰。这里,就是国学巨匠陈寅恪先生的墓地。这位特立独行的学术大师,虽然和庐山只是匆匆的邂逅,但长眠于此一直是他内心深处的愿望。

墓碑采自庐山山谷中的冰川顽石,毫无雕琢、亘古不变。同样不变的也许还有几千年来,这座大山所见证的每一个伟大生命,付出一生去不懈追求的同一个夙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第四集)问学

依山林借静读书,择胜地纳徒讲学,曾是古代众多儒者的愿望。庐山多彩的人文历史之中也有着因儒兴学的一章。如果说周敦颐在庐山莲花峰下兴建濂溪书院起源于个人对庐山环境的钟爱,那么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则带有深重的个人使命感。他们共同奠定了理学思想、教学理念在中国传播至今的基石。这些儒学大家的功绩,不仅在于使庐山成为宋明理学萌芽和传承的家园,更使庐山成为中国古代不同哲学思想相互交流的学术乐土。而另一方面,陆

九渊、王阳明等思想大家,也在历史的不同时候,把人生的重要足迹留在了庐山,从而丰富了宋明哲学与庐山的渊源。

依山林借静读书,择胜地纳徒讲学,曾是古代众多儒者的愿望。庐山多彩的人文历史之中也有着因儒兴学的一章。如果说周敦颐在庐山莲花峰下兴建濂溪书院起源于个人对庐山环境的钟爱,那么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则带有深重的个人使命感。他们共同奠定了理学思想、教学理念在中国传播至今的基石。这些儒学大家的功绩,不仅在于使庐山成为宋明理学萌芽和传承的家园,更使庐山成为中国古代不同哲学思想相互交流的学术乐土。而另一方面,陆九渊、王阳明等思想大家,也在历史的不同时候,把人生的重要足迹留在了庐山,从而丰富了宋明哲学与庐山的渊源。【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拄杖夜撞青天开

明正德十四年八月初五戌时,庐山文殊台。

时值中秋,隐起的山风让人些许有些凉意,然而,家仆送来寒衣却丝毫不能引起那个夜观天象之人的注意。这个人,便是明代著名心学大师王阳明。

“老夫高卧文殊台,拄杖夜撞青天开。”王阳明参理星文,颇有几分仙风道骨的行为,成为文殊台上的传奇之一,一同流传下来的,还有种种猜测:那一晚王阳明独立秋风,有何心意呢?

王阳明,就在他登上庐山的几个月前,刚刚平定了危及大明江山的宁王之乱,赢得了“大明军神”的美誉,但同时也落下了功高盖主的结论,王阳明在重压之下,只得将全部功劳归于无能的皇帝明武宗。可以对话苍穹,参悟天地的他也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就在庐山秀峰脚下,王阳明亲自为平叛庆功撰写的记功碑就树立于此。记功碑上的通篇文字把本应该属于自己的战功,全部归于皇帝的英勇英明。这些文字根本无法让人联想到那个夜观天象的世外高人形象。

文殊台上通大道,秀峰脚下锁近忧。就在一山上下的两处,这位心学大师却留下了极其复杂矛盾的心理印记……生前战功无数的王明阳,死后只落得了“用诈任情,坏人心术”的评语。曾因际遇坎坷而发出“浮名于我迹何有”感慨的王阳明也许没有意识到,他的死对于自己可能是个解脱,但他所代表的儒家心学流派在他死后的渐渐没落,却是中国思想界一场影响深远的变化。

心学的没落成全了已经与之争锋了几百年的老对手——理学,从此,中国古代思想界的“双雄争锋”变为“一枝独秀”,理学确立了官方哲学的地位,统治中国达六百年之久。非但直接左右了当时人文、经济以及社会形态各个方面,及至今天,它对中国社会余存的影响力,也是千丝万缕,纠缠不清的。然而人们并不一定知道,理学的思想便发端于庐山。

出淤泥而不染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几句话,出自北宋思想家周敦颐撰写的名篇《爱莲说》。自从有了那篇传世佳作,后世文人的处世态度,就有了牡丹与菊花之外的另一种借喻。一生笃爱莲花的周敦颐,同样对庐山情有独钟。他曾做诗“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以抒发对庐山的热爱之情。自从他第一次游览庐山,便有了一见钟情之感,庐山清幽的环境,令平生恋慕自然的周敦颐念念不忘,以至在为官之时,就打算离开官职后,终老于庐山这青山绿水间。果不其然,在周敦颐告老辞官后,他并没有还乡湖南,而是留在了庐山莲花峰下。在当时,依山林借静读书,择胜地纳徒讲学,是很多儒者的梦想。周敦颐也不例外,他凿池种荷,同时开讲授徒,建立了供读书讲学之用的濂溪书院,因此周敦颐也被后世称为“濂溪先生”或周濂溪。周敦颐在庐山莲花峰,完成了宋代理学的奠基之作《太极图说》和《通书》,并且培养出了历史上两位理学鸿儒,程颢和程颐兄弟,日后更是得到了朱熹等人的顶礼膜拜,被后世称为理学的开山祖。

在庐山栗树岭,有个以周姓为主的村子,这里生活着周敦颐的后人。自明代弘治年间开始,周敦颐的子孙后裔,尊朝廷旨意,离开老家湖南道县,在庐山为周敦颐护坟守墓,到今天,已有五百余年历史。这里也曾是濂溪书院的一处旧址,曾几何时,黄庭坚、苏轼、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大家无不来此拜谒先儒。而庐山,也因为周敦颐和濂溪书院,开启了理学传播与书院教育相结合的趋势,为之后理学思想在庐山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海内书院第一

位于庐山身边,掩映于参天大树之下的白鹿洞书院,与衡阳石鼓书院、长沙岳麓书院、商丘应天书院并称中国四大书院,曾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白鹿洞”三个字,传闻是因为唐朝文人李渤豢养白鹿于此陪伴读书而得名。南唐时期,这里被称为“庐山国学”,或白鹿国学,兴盛一时。北宋时期这里更名为白鹿洞书院,但因那时执政的宋真宗规定“不入官学不能应举”,因此书院日渐凋落,风光不再。

及至公元1179年。这一年的秋天,已经荒废了125年的白鹿洞书院,终于等来了一位有缘之人。然而此时的白鹿洞书院,残砖断壁,杂草丛生,洞门犹在却已盛名不负,一切景物让这位来客心生感慨。这个人就是朱熹,后世把他尊为“朱子”,称其为“六百年理学集大成者”。

原本是慕名而来,结果却是怅然若失,白鹿洞书院的景象令朱熹辗转难寐。他上书朝廷:庐山佛堂数百,废坏者无不有人修复,而儒生读书之地,只白鹿洞书院一处,却破败百年无人过问,实在可惜。于是恳请重修白鹿洞。

就在这一年,中国的北方,历史上最伟大的可汗掀起了统一草原、开疆拓土的征战。而在南方,广州等地的农民暴动亦时有发生,令偏安一隅的南宋政权一筹莫展。因此可想而知,朱熹虽两次上书朝廷,得到的却是帝王的冷淡,和同僚的讥讽。所幸的是,朱熹并未因此而停止自己兴复书院的理想。他决心凭一己之力重修白鹿洞。从置田筑屋到筹措资金,从延请老师到发榜招生,朱熹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只为春天到来时,白鹿洞书院能够重新启用。这一年,朱熹已经49岁……朱熹重修白鹿洞春天,自然万物开始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庐山周边的村民们开始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光,整个严冬的乏味与慵懒被甩得一干二净。生命的芬芳开始荡漾在田间垅头,欢腾的流水在亿万条沟壑中穿行,把欢乐铺撒到满山遍野。这是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800多年前,同样充满希望的春天里,白鹿洞书院开学了。

在开学当天,第一个登上讲台的老师,便是朱熹本人,这一堂课所讲的是《中庸首章》。从此刻开始,白鹿洞书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朱熹推行的诸多教育理念,也为后世的人才培养塑造了重要的模式。

今天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在800多年前的朱子看来,正处于人一生中最危险的年纪。他认为,道德习惯如不在人的儿童阶段培养,不仅贻误个人,还有害于社会。

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密切关联的阶段。儿童教育在于培养“圣贤坯璞”,即雕琢璞玉,在朱熹看来,此时若不能正确教育,长大后就有可能做出违背伦理的事情来。具体方法是“教事”,即小到穿衣戴帽的规矩,大到孝悌忠信的纲常,当学子到了十五岁以后,即要接受大学教育,重点在于教理,即探求事物之所以然。白鹿洞书院教条

白鹿洞书院新的时代,不仅仅在于教学的恢复,朱熹还有效地把推广理学和书院教育结合起来,亲自为学院制订了学规,即今天在白鹿洞书院里可见的《白鹿洞书院教条》。这份学规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集教育目的、教育形式、教育法则于一身的教育方针。

《白鹿洞书院教条》充分体现了朱熹坚持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他针对当时的官学体系腐败,教育目的庸俗的混乱局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书院的办学和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们先明义理,尔后正其心、以修其身,然后行之于事,再推己及人,进而齐家、治国、

平天下。这是一个理学家的理想人生。

白鹿洞学规出台后,几乎得到同时期其他书院的仿效和推崇,乃至官办学校,也都参照此学规推广或运用。可以说,朱熹制定的白鹿洞学规,成为影响中国教育几百年的最高法则和唯一准绳。而在日本,学校学生至今仍把白鹿洞学规作为校训。朱熹教育思想中的树立远大理想,遵行道德规范等内容对于今天的教育仍有可借鉴的意义,但他推崇的收敛心性,“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显然与当代教育提倡的解放个性,鼓励发挥创造力的新内容有所出入。朱熹与陆九渊之辩

其实,天理与人性的矛盾,自古至今都是学者们争论不休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

朱熹与陆九渊关于“心性应该约束还是应该释放”的争辩也就是理学和心学这两大思想体系长达数百年学术争锋的焦点。

事实上,早在1175年,也就是朱熹重修白鹿洞的四年前,他与陆九渊在上饶鹅湖寺就有过一次意义深远的对话。在治学方面有着极大分歧的朱熹与陆九渊和陆九龄兄弟,进行了长达三天的激烈辩论,最终不欢而散。史称“鹅湖之会”。其实他们两个人的观点,分别在中国历史上代表了两个传统,朱熹代表了中国的传统叫“渐修”,就是逐渐修养,然后来领悟事物的道理和伦理至关重要的道理。而陆九渊代表的是我们另外一个观点是叫做“顿悟”,就是先体会道,这个道就在自己的心里面,或者是心当中的灵明,这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一个主要的区别。

公元1181年,白鹿洞书院恢复办学已经一年有余,书院的一切事务在朱熹的安排下有序地运行。朱熹自命白鹿洞洞主,主持学院教学。那时,理学初立,影响力尚小,但朱熹并不因为需要推广理学,而排斥其他学派。他不断邀请多方学者来白鹿洞讲学,以增添学子们的见识。就在众多邀请中,一个人的如约而至令他惊喜万分。此人就是心学掌门陆九渊。陆九渊在白鹿洞的讲演,名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讲到高潮时,朱熹与旁听者无不感动得为之流泪。朱熹令人记下陆九渊的讲义,刻于石上——这就是今天这块石碑的来历。

就在朱熹邀请陆九渊来白鹿洞讲学的同一年,朱熹因解职回乡,离开了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的兴复和扬名,成为朱熹推广理学思想的重要标志。

公元1198年的时候,朱熹的学说被朝廷称为伪学。到两年后,1200年朱熹去世了,当时只有辛弃疾一个人去送葬。非常凄凉,也就是说,朱熹在死的时候,他一定也不会想到,他修订的四书会成为科举考试的正式教科书。又过了九年南宋政府才给朱熹恢复名誉。思想界的一座丰碑

白鹿洞书院,不仅成为理学思想汇聚庐山的代表,更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一座丰碑。难怪近代学者胡适曾这样总结白鹿洞书院的价值——白鹿洞,代表着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

在今天的白鹿洞书院旁边,一座江西进士榜、状元柱引人注目。在这些因为个人努力获得功名的名字里,不乏一些在历史上彪炳千秋的名人,他们都曾访学或求学于此。他们让后人感叹白鹿洞书院的人才辈出,以及白鹿洞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做出的卓越贡献。

朱熹时代的小屋,已然完全不见,但是在书院自然环境里,却处处可见朱熹的痕迹。在石头上,在溪流下,在桥壁中。他遒劲有力的字迹,散发着来自遥远的气息,让人们回味无穷,也可以在这里瞻仰和凭吊当年。

更重要的是,因朱熹而复兴的白鹿洞书院,在近千年的历史更替中呈现出来的起伏兴衰,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成长和深化提供了真实的记忆。

依山林、寻僻静的书院读书方式,已经因为时代的变迁一去不复返了,然而人们却习惯抓住一些往事的影子,去解读过去的人和事。今天的管理者认为,既然此地叫白鹿洞,就应该有白鹿,所以专门从地中海买到一对白色麋鹿,来书院参观的人几乎都要去看看这对白鹿。直到今天,一场场因白鹿洞开办的文化讲座,仍然丰富着人们的视听,这些延续白鹿洞书院

兴学传统的活动,使现代人在获得新知的同时,将不自觉地沉浸在白鹿洞曾经的传说之中——书声琅琅之余,有呦呦鹿鸣为伴。(第五集)诰封

自明朝开始庐山成为皇家之山,这座名山的政治篇章拉开序幕。当中国北方在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反复拉锯战中成为主战场时,包括庐山在内的长江以南地区却幸而成为狼烟中的桃源乐土。公元1275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接到捷报南宋江州失守,蒙古铁骑驰骋庐山之麓,这是第一次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占据。在元朝的等级划分中,这里的居民被称为南人,属于最低贱的种群。历经战乱后1392年,庐山回归了平静。但是一道敕令的下达打破了庐山的静谧。【今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黄宗羲《原君》】 642年前,一位名叫朱元璋的孤儿登上帝国之巅,他的生前身后,人们至今还在争议,然而,自他开创的明帝国始,庐山成为赫赫皇家之山,这座名山的政治篇章便拉开了序幕。

明代以前,庐山已经家喻户晓,在中国人心目中,那里是活动的画境,现世的桃源,外边的一切纷扰,杀戮,离乱,都被隔绝在松涛之外。朱陈大战鄱湖

公元1275年,身处大都的蒙古大汗忽必烈接到前线捷报,南宋江州失守,蒙古铁骑驰骋庐山之麓,这是这座长江南岸的山岳第一次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占据。

在元朝的社会等级划分中,这里的居民被称作南人,属于最低贱的种群,在异族统治者眼中,他们与牛马无异。南人每20家被编为一甲,身为甲长的蒙古人,拥有对他们生命、财物、妻女肉体的绝对支配权。

在庐山余脉的黄岩鼓子寨,残存着600年前的营垒遗迹。元末,邢万户,张野鸡两名庐山脚下的山民率众扯起反旗,聚啸于此。

当时的中国南方,不甘屈辱压迫,揭竿而起的民间武装无法计数,经过数年征战,庐山脚下的九江城成为两支农民武装争夺的焦点地区。

控制长江中游的陈友谅,以及来自江淮地区的朱元璋,此时已渐成皇位的有力争夺者,经过一系列拉锯战,朱陈两大势力在九江对峙。

庐山脚下的这座江边古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363年初秋,朱元璋,陈友谅倾巢而出,会战于此,谁是王侯,谁是草寇,血战过后自见分晓。

鄱阳湖大桥下面,是长江和鄱阳湖交汇的所在,1363年7月初六,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鄱阳湖水战就在此拉开序幕。朱陈双方投入约80万兵力,经过37天鏖战,人数占劣势的朱元璋水军,利用古老的火攻战术,彻底歼灭了陈友谅主力部队,清除了权力顶峰途中最大障碍。

1392年,鄱阳湖和庐山又回归了平静,这时,统一的多民族的明帝国已经建立了24年。按照太祖朱元璋天下初定,要像爱护幼鸟小树一样爱护民生的理念,经历战乱多年的黎民终于有了难得的休养生息。

然而,随着一道敕令的传达,庐山方圆几百里的静谧顿时被打乱,人们无法预料到,他们个人的命运即将被卷入一项浩大持久的皇家工程,而他们的家园——庐山的历史也即将被改写。这一切,全都因为一个他们从未见过、也少有听闻的仙人。神秘的周癫仙人这个虚无缥缈,云遮雾罩的神仙是一名叫做周癫的游方僧人,没有人知道他的确切故事,但远在金陵的洪武皇帝,坚称周癫在庐山修行期间,大施神迹,帮助自己打赢了和陈友谅的生死之战。

为了怀念这位倾力相助的神人,在洪武26年,皇帝决定为他造像,并在高入云端的庐山之巅,树立御碑。对于一个已经掌握权力达20余载的君主来说,为什么要在此时怀念一个人30年前的功绩呢?

为表彰这子虚乌有的天命所归,在遥远的金陵,优质大理石的石碑打造完毕,著名书法家詹希源手书皇帝《周癫仙人传》全文两千余字,由当时最优秀的工匠镌刻在石碑上。

为了让巨大的石碑能运到庐山顶,负责整个工程的内务府决定,使用附近州府的民夫,

从山脚下的赛阳开始,到锦绣峰,修筑一条一直爬升到山顶的小路。这在庐山的历史上尚属首次。运送御碑到山巅

今天,这条建成的险峻道路,有一个叫人胆战心惊的名字——九十九道盘古道。当年,它是进出庐山的第一条人工道路。今天,行走其间,视线不时被葱郁的灌木遮挡,不过,即便走过600个年头,当年的许多印记依然向我们提示着那段艰苦的开路岁月。

放在路边的大石上,明显地可以看到打钎的痕迹,文物工作者认为,这很可能就是当年筑路民夫弃用的一块铺路石……在九十九道盘顶端,一块岩石上镌刻着“内府潘四修路”的字样。

历史学家基本认定,身为明朝内务府官员的潘四,正是当年修路工程的主要监督人。

在艰苦的工程即将告竣之际,受命监督的内务总管潘四,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在他的心目中,他理应和这青山古道一起,被后世铭记。

在所有官方典籍和资料中,并没有关于当年修路人的记载和描述,不过,那些被役使的民夫们,是不是也在大山里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呢?

带着这个疑问,庐山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从1982年开始,仔细考察了九十九道盘沿线的地貌,经过近30年的田野调查,发现了六处和当年修路人有关的明代石刻。那些被风霜磨砺的刻字,是关于那些卑微生命的唯一记忆。

经历了近一年时间的突击劳作,御道建成,而新的难题接踵而来,庞大的御碑如何上山?诸多史料中,并无关于运送御碑方式的详尽记录,然而,后世的历史工作者,却基本认定,庞大的御碑主要是由人力驮运到山巅的……碑在群山之巅竖立

对于习惯负重踏遍青山的当地男丁来说,这样极具挑战的任务他们也是第一次面对。

任务的第一步,是要在林莽中仔细挑选一棵质地紧密、强韧的大树,作为驮运御碑的负重主干。被当地人称为大龙的这根原木,是整个系统的中枢和集中承重部分。

运送御碑的负重系统,包括一根大龙,两根大牛,和八根小牛。在上路之前,经验丰富的山民要用绳索将所有部件紧密连接,绳索的分布实际上起到了分配重量的作用,而架龙高手们,自然知道怎样让驮运的同伴们更加轻省和高效。 1393年的一个清晨,四米高,1.3米宽,0.3米厚的御碑上路了。根据历史学家估计,当时整个庐山山麓的壮年男丁都被发动起来,轮流驮运这重达数吨的巨碑。

在苍莽群山中,驮运的队伍如蝼蚁般艰难行进。

整个工程从修路开始,到御碑被运上锦绣峰,历时近两年,明史上对此只有寥寥几笔描述,“太祖遣官祭庐山周癫仙立御制碑”,而参与民众多少,他们的命运如何,没有任何官方记载。

一块代表皇家最高威仪的纪念碑在群山之巅竖立,一个有情有义的开国明君形象也在四海之内彰显。

就在御碑落成的1393年秋天,战功卓著的凉国公蓝玉满门被诛,株连一万多人,史称蓝案。此时,跟随朱元璋征战多年,立下汗马功劳的一班文臣武将,已基本被他诛杀殆尽。

几年后,为御碑书写碑文的詹希源在为南京皇宫书写匾额时犯了忌讳,被斩首示众。

这个以日月光明作为国号的帝国,却以严酷和黑暗的专制压迫著称,它独创的厂卫制度,更是让人们闻风丧胆。扩建巨大寺庙群

而与此同时,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继续向仙界施恩。

据历史记载,朱元璋为纪念周癫敕令扩建巨大寺庙群,寺庙落成开光之际,皇帝亲赐乌金太子像、象皮鼓、铜钟、铁瓦四件宝贝,以示隆恩。在庐山博物馆暗淡的地下室里,我们见到了出土于天池寺旧址的仅存的明代铁瓦,现实存在的文物确凿地表明,史书所言不谬。

对于朱元璋来说,这一切还不够。庐山于他似乎有着特殊的意义。或许是他在庐山脚

下转败而胜,最终称帝的缘故;又或许庐山是他心目中可与上天沟通的地方;而锦绣峰和天池寺,云蒸霞蔚,具有让他的故事更为逼真的氛围,紧接着,他又加封庐山为岳,“爵以尊号,禄以秩祀”。

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最高统治者们对于山岳的敬拜和尊崇古已有之,且绵延不绝,在中国古代人的世界观中,高耸入云的山岳一向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和代表。

明代的庐山,在皇室殊恩之下,与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享有了同等尊荣。从此,自春秋以来便有五岳之说的中国,又多出一岳,这就是庐岳。加封庐岳的意义

很快,朱元璋下诏,命庐山脚下的南康的官员每年都要沿着九十九盘山路,登顶庐山,到天池寺躬祭。

今天的庐山,明朝遗留下来的古迹已经不多,不过,少数保存至今的明代建筑内,却留有一些耐人寻味的蛛丝马迹,让我们得以管窥当年的统治者们微妙的心理活动。

建于明代初期的天池塔,隶属于天池佛寺,不过,塔内部顶端的纹饰,却是典型的道教八卦图案,这是为什么呢?为了让政权看起来更加顺应天道,朱明皇室抱着彻底的实用主义态度,在皇家山岳——庐山上创造着一系列神话。根据明史的记载,整个明朝,在庐山曾13次出现蛟龙腾空的记载。龙,在封建社会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庐山是否真有蛟龙,也许无据可考,但从这样的描述中不难看出这座山在那个年代所享有的无上尊崇。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即位,新皇继承了父亲的江山,也承袭了先皇对于庐山的崇敬。

他即位不久,就下诏宣布把庐山天池为核心。“东至五老峰,南至白云峰,西至马鞍山,北至讲经堂”的广大区域,辟为皇家禁地,禁止任何形式的砍伐开垦狩猎,从此,庐山专属朱姓一家。

在此后200多年的时间里,因为这纸禁令,庐山的自然环境得到了宝贵的涵养机会。今天我们看到的青葱山谷,花香鸟语,也间接地受益于这漫长的山禁。

因为开国君王的垂青,明朝历代皇室都对这座大山眷顾有加。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笃信佛教,为了表示对庐山黄龙寺的尊敬,她亲赐藏经画卷以及镏金佛像等稀世珍品,以示皇家的器重。

为了报答皇太后的恩典,当地僧人特在黄龙寺附近的密林幽深之处,专建了一座石结构的亭子。亭中立有石碑,上面刻着皇帝亲自撰写的护藏敕和赞颂皇太后施舍佛经的文章,由万历朝重臣申十行亲笔题写。这便是著名的赐经亭。

三代皇帝的敕封,两座御碑的树立,让庐山在明代成为显赫一时的皇家山岳。在明代以前,庐山更多是为高僧名士,文人墨客所瞩目,明代以后,随着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高,庐山,已经开始成为华夏大地上一座政治名山。政治山从明代开始因为皇室的重视和仰慕,在整个明朝,瞻仰庐岳,成为文人雅士、上流社会的一种风尚,人们不远千里,纷至沓来。

雾绕庐山,是这里常见的景观。每到大雾降临,山中人往往不知身在何处,当明朝著名的才子唐寅走进庐山时,他遇到了同样的困惑。这年春天,投奔南昌宁王的唐伯虎敏锐的洞察到宁王朱辰濠造访的图谋,深谙政治规则的他,为了避祸脱身,不得已,只有装疯。

金蝉脱壳的唐寅,在回归故乡苏州的途中游历了庐山。迷茫大雾中,他写就了“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的诗句。在如山岳般浩大,如浓雾般迷离的皇权世界里,看清前路与未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7世纪中叶,明帝国的江山社稷遭遇了一场惨烈的动荡与震撼,皇土永固的梦终于惊醒了。1644年甲申,笃信天命所归的朱洪武亲手缔造的大明朝并没有逃脱中国历史上王朝兴衰的铁律,一个曾经浩大恢弘的帝国,大厦倾倒,烟消云散。盛衰兴亡的轮回之后,

历史又走回了离乱的起点。

而庐山,依旧在秋云冬雪中俯瞰社稷兴亡,静观世间沧桑。

中国人喜欢把天地自然看做有生命的实体,他们相信,万物的运行生息,人类社会的演进发展,都是天道使然。然而,一个个自命奉天承运的王朝却依次由盛及衰,灰飞烟灭。天道何在?天道又是什么?每代人都在思索和追寻。

明亡后16年,一个叫做黄宗羲的思想者走进了庐山。离开庐山后,他写下了《明夷待访录》,书中的第一章,叫做《原君》,皇帝是不是真的受命于天?王朝帝国盛衰的天道究竟在哪里?在经历2000余年皇权长夜之后,黄宗羲第一次画出中国人启蒙的问号。

又是300年过去,经历了天翻地覆变化的中国终于看到了黎明的到来,而这里的人们也即将走出历史怪圈,作出方向性的抉择。

历经人间沧桑的庐山,今天已经成为游人如织的旅游名胜。游客们大都淡忘了这里昔日的荣光,而不老的青山,也依旧在亘古不变的云卷云舒中走过春夏秋冬,对于庐山来说,所有的事情,或许只是它经历的一个瞬间。(第六集)牯岭

今天庐山上的牯岭镇俨然是一个隐藏在云中的国度,这里具备一座城市应有的一切,长住民两万多人。时光倒退到1886年,这里还只是荒无人烟的山谷,一个叫李德立的西方人,有人说他是贪婪的骗子,也有人说他是极富探险精神的商人,无论如何,因为他的到来,一场充满斗争和戏剧性,但终究是对庐山乃至中国近代文化史意义深远的土地变革发生了。

在中国,有两个“牯岭”,一个在台湾,一个在庐山。这两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呢?今天庐山上的牯岭镇俨然是一个隐藏在云中的国度,这里具备一座城市应有的一切,长住民两万多人。时光倒退到1886年,这里还只是荒无人烟的山谷,一个叫李德立的西方人,有人说他是贪婪的骗子,也有人说他是极富探险精神的商人,无论如何,因为他的到来,一场充满斗争和戏剧性,但终究是对庐山乃至中国近代文化史意义深远的土地变革发生了……【牯岭的开发代表了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胡适】

年轻探险者李德立

今天,初来庐山的游人总会惊诧于这里竟有一座如此设施完备的小镇,可以为游人提供一切日常所需。事实上,庐山周边的人们常会选择来这里度过周末。

然而,就在一个多世纪前,人们还不敢想象山谷里如何会出现一座城镇,当时除了砍柴的山民和零星的探险者,这里几乎就是人迹罕至。 1886年的初冬,一个来自西方的年轻探险者在中国向导的引领下,走上了99盘登山的路。这个西方人有个中国名字,李德立,他是从镇江到达汉口,又由汉口乘船抵达九江,此时的他只有22岁,这次登山的目的原本极其简单,他只想在这山中选一块地,建一座可以避暑消夏的房子。

就在李德立登山的这一年,中国正在经历着大难将至前的阵痛。无限风光的太平天国灰飞烟灭,击败洪秀全的曾国藩也患恶疾而终。中法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宣告结束。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运动颓势渐显。

一个无比巨大的诱惑

九江,正如长江沿岸的许多城市一样,因为交通便利,成为很多西方人的首选。但他们却很难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每到夏季,这里令人无法容忍的炎热。近一个世纪以前,因为炎热和卫生条件的不佳,导致有人中暑甚至患病的事情并不鲜见。遍数长江沿岸的上海、南京、武汉、九江等各城市,气候,成为妨碍那些水土不服的西方人,来此定居的最大阻力。好在,长江之畔还有一座清凉之山。千百年来,庐山的清凉一直是驰名天下的。尽管是舟车劳顿,尽管因酷热而带来心境的浮躁,但从你踏进这座大山那一刻起,一切都归于宁静。

庐山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域,北倚长江,东临鄱阳湖,山高谷深,具有显著的山地气候特色。一年中雨量充沛,气温则随山势高度而递减。因此,在炎热的夏季,山间的凉爽对于山外的人来说,实在是一个无比巨大的诱惑。早在1870年,法国传教士就在庐山脚下莲花洞

建起了第一幢别墅。此后,俄国人在庐山北麓龙门山南的九峰寺附近租下了九峰寺正殿背后的房屋,并将之改成洋房别墅。据说李德立也曾试图在九峰寺购地,但终究失败。

李德立租地

酷暑难耐的九江,清凉怡人的庐山,法国人和俄国人的成功先例,正因为这些原因,李德立才会坚持这次庐山之行。当李德立终于登上位于“牯牛”和“屋脊”两座山岭之间的“女儿城”,俯瞰到岭下开拓平坦的长冲谷,包括他在内的所有人都不会想到,庐山的人文历史将由此刻开始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山巅原为一片荒郊,豹虎野猪所出没的地方。间有一二烧野山者寄居其间。古庙遗迹隐约可见。孤寥的景象,更添上一点隐遁之风。据我们当时所知,这片荒地是从来没有主人的。

今天,庐山的别墅享誉海内外。600余栋遍布山间的别墅姿态各异,很多别墅已经存在了100多年,它们几经易手,主人的命运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相同的是,它们最初的主人都是从那个叫李德立的英国人手中购得建房的土地。事实上,自李德立登上女儿城的那一刻起,一次小范围的私人购地计划渐渐衍变成了影响了整个庐山历史的土地变革。他决定拥有这片广博土地,不仅是要建造几幢房屋,而是要建造一个可以容纳更多人的天堂乐园……他向当时的中国官方提出了租借庐山土地的请求。

李德立租地的过程。深谙中国官场的李德立很快就想出了办法,他一边借助英国领事的关系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一边极为隐晦的贿赂了负责此事的中国官员。又辗转几位中国人之手,几个月后终于如愿以偿地转租到庐山4500亩的土地。开辟莲牯路从九江市区到庐山脚下的莲花洞,原本有一条公路,名叫九莲公路。九莲公路号称江西第一条公路。清朝末年就已修通,总长只有十三公里。为了让人们更方便地从九江上庐山,李德立决定从莲花洞开辟一条道路,一头与九莲公路相连接,另一头直上牯岭。这条路总长约九公里,名为莲牯路。

在机械简陋的时代,山间修路,难度极大。莲牯路中途有一段悬崖,壁陡而石硬,没有工人敢接手这个工作。最后李德立咬咬牙,花了大价钱,才辗转从湖北大治请来高手艺的石工。石工们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硬是从这段峭壁上开凿出1200级台阶。这一千多级石阶路,便是庐山著名的“好汉坡”!也正因修了这段山路,大治石工在庐山闯响了名声。尔后的庐山别墅建造中,云集着大量的湖北大冶石工,也正是由此而始。

这样一来,居住在九江或者周边的西方人只需要从莲花洞雇一顶轿子,便可以一路欣赏着湖光山色,在不知不觉间到达牯岭。这与行走当年洪武帝敕令修建的九十九盘相比,简直是质的飞跃。今天,上下庐山已经有了更加便捷的交通,大多数游客没有勇气也没有时间走完这里。但在一个多世纪前,它却是通向庐山的最高级的道路。

有了这条路,李德立的梦想才可以变为现实。但在当时,对于庐山本地人来说,这个西方人的梦想让他们越发的不安起来。李德立精明的商业头脑,当地人的反对情。

重获租借权

就在李德立踌躇满志的时候,庐山以外的中国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痛楚。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战争,以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告终。清政府所表现的无能与懦弱愈来愈甚,而在更广泛中国平民中,一股仇视外国人的情绪却是愈演愈烈。当然,这种情绪也蔓延到了庐山。

一个下午,人群在山路上截住了李德立和他的家人,他们认为这个外国人的一系列做法危及到了祖宗的根脉。靠着随身的一杆火枪,李德立侥幸震慑住山民,得以逃脱。夜晚,愤怒的人们放火焚烧了他在山上的住所,被称为汉口峡一号的一幢木结构别墅。

浔阳道台把这件事情归为民间纠纷,一度搁置,但是汉口峡一案却惊动了英国政府,以致英国驻浔阳领事亲自出面督察。鉴于事态升级,迫于压力,浔阳道台与英方代表签订了合约。英国公民李德立重新获得牯岭土地的租借权,每年租金12千纹银,合约期限999年。 Cooling——牯岭

在牯岭的南端,这座隐匿在松林深处的房子叫做“玻璃屋”,在当年,它是李德立最得意的私人别墅。很多对庐山影响深远的计划都是在这幢房子里诞生。

拿到这份无比优惠,几乎就是一本万利的租约,李德立开始实现他梦想的最后一个阶段。他请来英国工程师甘约翰和德国籍工程师李博德与他共同开发牯岭。他们先是成立了牯岭公司。通过公司来管理和运作。

接着,他们将地皮按三万一千平方尺划成片,又将之编成号,然后,将规划好的土地划号出售。每号地售价300元,向全世界叫卖清凉。他们充分利用传媒,大做广告,极力称赞庐山的美丽纯静以及夏日的凉爽。李德立为这片原名长冲谷的土地重新取了一个名字,英语中的“cooling”,是“清凉”的意思,音译为汉语就是——牯岭。

洋人接踵而至

正如李德立的判断,几年的工夫,牯岭的土地便销售一空。

英国人李德立的成功,吊起了其他西方人的胃口。紧接着,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也都接踵而至,纷然以各种方式进入庐山。庐山的地皮也一点一点地被瓜分。一时间,放眼望去,山上尽是金发碧眼的洋人。 1896年,庐山成立了它的最高权力机构:大英执事会。七名英国传教士和两名美国传教士成为委员,他们的主席是李德立。1899年,庐山又成立了管理机构:牯岭市政议会即董事会。他们的主席仍然是李德立。这样,整个牯岭都有一套自治的机构,完全按西方人认定的民主方式来建设和治理庐山。今年游牯岭者,即能见到道路的改良,路灯的设立。沿路和私人地面植树有万株。森林增长,水源自不枯竭,牯岭原无羽类,去年曾见少数飞来,此后当更成群的翱翔歌舞于青青的山林。

别墅不必统一式样

李德立等人斥资打通了庐山与九江之间的第一条正规公路,闭塞的庐山从此敞开了一扇大门;他们顺着山势以石径铺就社区内的各条通道,形成道路网格;他们沿着长冲河呈轴线展开英国式自然园林,开辟步行的游览路线;他们在平坦的河滩上种植的大量的草坪和树林,让人们居住在风景之中;他们有章有法地修建了路灯,让山上的夜晚灯火通明;最重要的,他们编号出售的土地,每号3.7亩的面积上,只准盖一幢别墅,建筑密度控制在15%以下。还有一条更为要紧:所有别墅不必统一式样,完全由个人自行发挥。

带着强烈的民间自由姿态,别墅,出现在庐山之巅。它们富于生气的尖顶,敞开或封闭的回廊,精致的老虎窗和烟囱,粗犷而厚重的石头墙面,高耸的驳坎和低矮的短墙,一切一切的,带着鲜明的全然与中国风格不同的异域情调,使用着与中国建筑全然不同的语言符号,以一种几乎全盘西化的派头出现。这个地方就成了中国近代最美丽的花园城市。

有了别墅560栋

到了1927年,山上已有了别墅560栋,居民好几千人,分别来自世界十五个国家:英国、美国、法国、俄国、德国、瑞典、芬兰、挪威、日本、加拿大、意大利、葡萄牙、奥地利、丹麦、比利时。到1931年,又增加了荷兰、捷克和希腊人。这么多国家的人如此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像是一个微缩得小而又小的自成体系的世界。当然,这个世界的主人就是李德立。庐山从今日后,再不为野兽所居处了。它已成为有利之区了。它不但对于西国人,做了一个避暑区域,使他们不再受平原炎热之苦。同时,又能给予本地居民以工商的利益。本地居民的态度大大改变了,四乡传言,他们将要加冕于我,立我做牯岭之王。

随着别墅的繁荣,租借地以西的地盘,为配合西方人的生活和建设,也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城镇。中国人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些服务行业,如洗染店、理发店、绸布店、洋铁店、京果店、茶叶店诸如此类。靠了这些中国人的努力劳作,山上避暑、康复、疗养以及学习、游览、娱乐种种凡人生活所需设施,一应齐全。1921年出版的《庐山的历史》一书中说:“牯岭的娱乐设施是无与伦比的。”

最初的时候,牯岭俨然将自己也当作租界。西方人自行设置了巡警,维持治安。以致山

上一般百姓也都将租地称作为租界,这使得中国官方不能过问山上租地内的事宜。1927年,外交部特派驻九江交涉员林祖烈发现这种状态显然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便致电江西省政府。这时人们方恍然大悟:牯岭的洋人避暑地属于私人租赁,与租界的性质完全不一样。于是在这一年中,中国官方将警察行政权收了回来。牯岭被正名不是租界,而是特区。

代表西方文化侵入

其实,不论牯岭地皮的性质究竟是何,但有一点显而易见。正如学者胡适所说:“牯岭,代表着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李德立共在庐山牯岭度过了33年。这33年间,中国乃至世界都处在动荡不安之中,有多少惊天的大事都在山外发生。世界大战、推翻清朝、自然灾害、瘟疫流行、军阀混战诸如此类,每天都有枪炮在响,都有活人死去。

可在庐山的牯岭,却依然一派水波不兴的样子。所有的事情都进行得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仿佛整个世界都刮着龙卷风,而庐山这么一个小小天地包容着那么多国家的人,却悄然地呆在它的台风眼里。他们在鸡犬相闻中和平相处,生活就像庐山山谷中的早晨一样,那么淡泊、那么宁静、那么一派田园牧歌的景致。

对于这个改变了庐山历史的西方人。有人说他是哥伦布式伟大的探险家;有人说他是精明的商人,甚至说他是中国最早的房地产开发者;有人说他是无耻和贪婪的骗子;还有人说他是极富野心的殖民者,因为牯岭的成功开发,他后来在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拓张中被委以重任。 1921年,李德立离开中国。

1939年,死于新西兰,享年75岁。1935年,牯岭租借地被中国政府正式收回。

(第七集)别墅

本集以外国青年罗根在庐山寻访先辈故园为引子,牵扯出在中国二十世纪初期,庐山上显露出的世态、人情。由此进一步解读庐山千姿百态的别墅之中蕴藏的更多历史价值,以及从兴建别墅的庐山石工身上体现出的,坚韧和团结的精神价值。另一方面,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对庐山的留恋和割舍不断的中国情结,又是在外强我贫的历史背景下,另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庐山上多种多样的别墅被人津津乐道,而本集旨在通过这表象,探求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种族和不同视角下的人们和庐山的情感交织。

【每当六月,当秧草从旱地移插到水田的时候,也就是去牯岭的时候了。——赛珍珠】2009年,一个来自美国的十五岁青年罗根来到庐山,曾经的两次中国之行,庐山的牯岭都是他的目的地。

罗根来庐山的原因,除了欣赏优美的风景之外,还有在此寻找前辈生活的点滴故事。罗根的曾外祖父曾是牯岭一所中学的校长。罗根渴望在这片前辈念念不忘的景致中,寻找一些当年的影子。罗根知道,所有和中国人不同国籍的人在庐山牯岭的故事,都是从一个叫李德立的人出售牯岭地块开始的。

别墅的女儿——赛珍珠

1895年,牯岭又一块土地有了新的归属。

两年之后,庐山长冲东谷那块标号86A的地块上,有了一幢装饰一新的石头别墅。购买这座新别墅的人,是一位来自美国弗吉尼亚的传教士,他叫阿伯洛姆?希登斯特里然,几乎没有人能从这个名字联想到什么。而他的中文名字赛兆祥日后被人记住,多少与随他同来的女儿有关。

这个美国传教士的女儿,和她的父母一样,面对的是一座陌生的山地和新的石头房子。然而,几乎所有人都不会想到,这个孩子正在用别样的目光观察着这里,这座供一家人避暑的别墅以及它所在的这座山,从此刻开始,在她眼里有了非凡的意义,并有朝一日成为她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赛兆祥的女儿在成年之后,学会了用动情的文字回顾她在中国的生活,而庐山牯岭,几

关于庐山的导游词

关于庐山的导游词 庐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文化内涵深厚,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对于这样一个充满文化色彩的景点,大家是否很期待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篇关于庐山的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庐山导游词(一) 各位朋友,大家好! 在没有开始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有哪位朋友能记得苏东坡的那首诗《题西林壁》呢有谁记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也许说名字大家不熟悉,但内容,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许很多人都是从这两首诗中才知道庐山的,并且,“庐山真面目”已经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了。那么,庐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从我下面的介绍中也许能让大家略知一二。 庐山位于江西省的北部,屹立于长江的南岸、鄱阳湖的西北,南接星子县,北邻九江市。庐山虽非五岳之列,却有“庐岳”之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封)。自古就有“磅礴五百里,奇秀甲东南”的赞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他的《庐山草堂记》中赞之为“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庐山的山体呈长椭圆形,从高空鸟瞰,仿佛一个肾脏,山势由西北向东南

方向倾斜,长约20公里,宽约16公里,总面积约为300平方公里。庐山由99座山峰组成,最高峰为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是怎样形成的呢(秦始皇赶山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一地区是汪洋一片,大约在六千万年以前,经历了一场“燕山运动”的造山运动,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大致模样,又在200万年前,经历了第四纪冰川。简单的说,就是地壳运动,褶皱隆起,断裂上升而成,地质史上称之为“地垒式断块山”。 庐山属于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宜人,也许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尝试:地势每升高1000米,温度降低6度左右,而庐山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于是形成了庐山春迟,夏短,秋早,冬长的特点。年平均气温度,夏季平均气温度,历史上最高温度为32度,最低温度为16度,在炎热的夏季,庐山相对于山脚下的九江,南昌,南京武汉等几个火炉城市来说,是一片热海中的清凉岛屿。因此,庐山是有名的避暑胜地。常常有客人问:“庐山的房间里有没有空调呀”其实庐山顶上是不用空调的,用空调反倒是一种浪费和污染。因为庐山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大空调和大氧吧。只有冬天才有暖气,为了防止近几年,随着宾馆档次的提高,一些四星级的宾馆也安装了空调。 庐山是平地突起,山中的地形相对来说比较封闭,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庐山常年处于云雾缭绕之中,庐山的烟

谈温州商人的特点及经商特性

谈温州商人的特点及经商特性 本文首先总结了有关温州商人特性的相关研究,随后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商人的经商特性,以期能够给有关方面带来启发。 关键词:温州商人商业特性温州模式 温州商人特点相关研究综述 温州商人作为温州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鲜明的特点。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学者们在总结温州模式的同时,对温州商人的特点也开始了研究,进行回顾。 随着“温州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影响的迅速扩大和有关“温州模式”研究的深化,许多学者开始进一步认识到,温州经济的崛起,除了经济学分析所揭示的种种因素之外,事实上还与温州人具有区域特征的人文精神有着很大的关联。20世纪80年代中期,张仁寿等学者就己经论述到历史传统的影响在“温州模式”产生过程中的作用。他们指出,温州世世代代相传的工商业传统,使温州人具有经营工商业的独特优势。同时,温州还有提倡“功利”、“重商”的区域文化传统。深深地受“瓯越文化”熏陶的温州人,“重义轻利”、“崇本抑末”等因袭包袱较轻,形成了较强的讲究功利、经济进取、善于学习、敢于冒险、务实进取、敢于竞争的思想观念,注重发展工商业,具有吃苦耐劳、勤奋苦干的精神。这种文化传统,与发展商品经济所需要的观念和精神相吻合,成为推动温州农村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张仁寿,1990)。 上述这些观念就是企业家精神所在,有人称为之温州人精神(史晋川,2002),即温州商人精神。周晓虹(1996)、项飙(1998)、王春光(1999)等专门研究了流动在外的温州人群体,尤其是北京的“浙江村”现象;王春光(1999)还研究了巴黎的温州人在当地社会的融入方式,李明欢(1999)则专门研究了温州人在欧洲的移民情况。王晓毅(1996)则通过对温州苍南钱库镇项东村的调查,比较研究了广东和温州两地乡村工业化发展对家族制度的影响。马津龙(1999)对家族制问题及其对民营企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朱康对(1997)、廖意如(1997)、洪振宁(1998)、蔡克骄(1999)、李庆朋(1999)、陈中权(1999)、朱长丰(2000)等则对传统区域文化对温州人文精神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应云进(2002)提出了温州商人已由原先的无奈闯荡天下转变为现在的乐于争闯天下的看法,并将它视为温州人精神的重要内涵加以阐述,对它的基本涵义、基本特征、精神动力和根本原因进行了探讨,从中揭示温州人争闯天下的内在机理。

庐山实习报告范文

xx实习报告xx 实习目的:调查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貌、土壤和植被的概况。 实习时间:XX年8月1日至XX年8月8日 实习地点:xxxx 实习内容:xx的自然地理概况。 实习生:地理系XX级本科函授班xx [一]、概况: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阻与娟秀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庐山地处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光鲜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衡降水1917毫米,年平衡雾日191天,年平衡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衡温度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优良的气候和柔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出名的避暑胜地。 [二]、分述: xx植物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XX年8月1日至XX年8月8日 实习内容:调查庐山主要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 实习路线: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捷公路——植物园——含鄱口。沿途认识植物。8月3日上午:庐山会址——回龙路1000米处。下午:黄龙寺、三宝树简捷公路。土壤植物综合实习。8月8日:乘车下山,经秀峰观察常绿阔叶林。 一、植物概况:

庐山植物丰盛。森林覆盖率达%。高等植物近3000种,在钟灵娟秀的庐山,更有集庐山植物景观之大成的璀璨的“山中明珠”——庐山植物园。 1、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捷公路——植物园,沿途认识植物。其中,庐山牯岭街10种植物的科名、属名:①、黄山松:松科、直条型。②、扁柏:柏科。③、马挂木:木兰科。④、化香树:胡桃科,落叶阔叶树。⑤、金钱松:松科。⑥、小叶柏了树:安息香科、落叶阔叶树。 ⑦、灯台树:回照科,落叶阔叶树。⑧、大花金鸡菊:菊科。 ⑨、胡桐树:胡桐科。⑩、红豆杉、柳杉和冷杉:三尖杉科。 其次,庐山植物园10种植物科名、产地和用途:①、白花杜鹃:杜鹃花科,原产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用途:观赏。 ②、杉木:杉科,原产河南、安徽、广东、广西。用途:材用。③、金缕梅:金缕梅科,原产广西、湖北、江西。用途:观赏。④、山茶:山茶科,原产云南。用途:观赏及药用。⑤、平枝荀子:蔷薇科,原产陕西、四川、云南。用途:观赏。⑥、南方铁杉:松科,原产安徽、浙江、福建、湖南。用途:材用及观赏。⑦、青杆:松科,原产河北、山西、陕西。用途:材用及观赏。⑧、厚皮香:茶科。⑨、日本木槭:原产日本,用于观赏。⑩、么锦杜鹃:杜鹃科,原产云南、贵州、江西。用途:观赏、花作为药用。 二、xx群落类型: 庐山在自然植被上,由于它地处中亚热带,海拔1400多米,属于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离海700公里左右,在植被分布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导致植物群落类型多种多样。从大的方面来分,主要分为两部分:针叶林和阔叶林。 (一)、针叶林: 对于针叶林,我们所抽取的样方有两个点,一个是日照松林——黄山松群落。另一个是8月3日上午在回龙路1000米处的扁柏林——线状植被。 1、黄山松群落:分布在牯岭,属于落叶阔叶林的一个群落。

庐山旅游资源开发

庐山旅游经济开发摘要:深度开发庐山文化资源旅游、修学资源旅游、建筑博览旅游和地理水文资源旅游,彰显文化品味,盘活传统工艺;做大山水文章,奏响司机之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 一.庐山基本概况 (一)位置与范围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紧临鄱阳湖和长江,“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海拔1474米,山体面积280平方米,山体面积280平方公里,以雄、奇、险、秀闻名。1982年国务院批准庐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冬联合国批准庐山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自然条件 庐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巍峨峨的孤立形山系。它经过漫长复杂的地质运动:早在震旦纪就在浅海底开始沉积,经过“吕梁运动”慢慢升高露出水面受到锉磨,后下沉淹没汪洋海水继得洗礼,直至白垩纪时发生“燕山运动”,掀起“褶皱”波涛重新露出水面,断块续升,定型山的骨架,又经长期积雪覆盖,到四世纪末地球变暖,再经更强烈的冰川剥蚀,因而造就了崔嵬孤突,峥嵘潇洒,雄俊诡异,刻切剧烈。 庐山地形走向,东西伸张,南北收缩,像片枇杷树叶。东临高垄,西接赛阳,南濒黄龙山麓,北靠莲花。由于庐山所处在亚热带地方,土质潮湿肥沃,气候湿润,有利各种植物发

育。因此,在这广袤的300平方公里土地中,生长植物3000多种。概括说来,山上山下植物分布有亚热带竹林,有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温带落叶阔叶林,有寒带针叶林,以及一般灌木林、混交林,同时夹杂野花野草。形成竹木茂盛,花草芬芳,郁郁葱葱,好个植物荟萃之所以成为胜地,也与植被的功绩分不开。如此茂林修竹,不愧为幽雅翠境。 庐山气候温适,夏天凉爽,冬天也不太冷,这是庐山又一优越条件。节令特色:春迟、夏短、秋早、冬长。庐山气温适度。一至于四季,庐山顶端因处高空地带,加上江环湖绕,湿润气流在前进中受到山地阻挡,易于兴云作雨。所以,庐山雨量丰沛,全年平均降雨量1917毫米,年平均有雨日达168天。庐山云雾较多,全年平均有雾日达192天。更奇异的是庐山云雾常年此出彼没和变化莫测,给庐山增添了妙景。庐山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在雨量丰沛条件下,有多达90多座峰岭的庐山,因地壳运动和冰川剥蚀的巧琢,有的峰岭夹峙峡谷自然形成陡壁深壑,峭崖渊涧,构成众多的瀑床,加上水源四季不断,形成数量众多景观壮美的瀑布,此为庐山一奇。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历史沿革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在他的《史记·河渠书》中首载“庐山”,并记录秦始皇、汉武帝南巡时“浮江而下”、“过彭蠡,祀其名山川”以来,庐山在国家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唐玄宗建太平宫于庐山,并御书“九天使者之殿”匾。南唐中主李璟在庐山隐居读书,登基后舍宅为寺取名开先。南唐后李煜又建圆通寺。宋太祖赐白鹿洞书院国子监印本《九经》,敕书院为“白鹿国学”。又赐额开先寺“开先华藏”。明太祖朱元璋封庐山为“庐岳”,“爵以尊号,禄以秩祀”。明太祖、成祖、宣宗又三次分别为天池寺敕额。清太祖赐开先寺御书《般若心经》等。 庐山历代发生的重大的的文化演变、政治事件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古代至近代,庐山曾经有三个时期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著名学者胡适1928年指出:庐山有三处古迹代表三大趋势: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3年夏,周恩来两度上庐山与蒋介石谈判,提出了著名的《中共中央国共合作宣言》,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主战场之一的中国战场。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有关抗日战争的重要讲话。1959、1961、1970年,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影响的三次会议。 庐山和中国历史,特别是现代历史紧密相连。它与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信仰、事件和人物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为世界瞩目。 二.庐山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发展成就 旅游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总体运行良好 1.国内国际人气向旺 2.商品市场销售旺盛 3.固定资产投资略有回落 4.预算内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支出增加 5.金融形势继续保持平稳

庐山导游词文档4篇

庐山导游词文档4篇Lushan tour guide 编订:JinTai College

庐山导游词文档4篇 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庐山导游词文档 2、篇章2:庐山导游词作文范文 3、篇章3:庐山导游词作文范文 4、篇章4:庐山导游词作文范文 篇章1:庐山导游词文档 第一篇:庐山导游词 “大家好,我姓章,你们可以叫我章导游,现在我们要去目的地——庐山风景区。在那里不能乱涂乱画,而且也不能乱扔垃圾,请保管好你们手中的物品和看管好小孩。”

好,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庐山。庐山位于中国中部,江西 省九江市南,东接鄱阳湖,山体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南北长,东西窄全山共90多座山峰呢!最高为大汉阳峰,有海泼1473,4米。群峰间散有许多壡谷、岩洞瀑布溪间地貌复杂多样形成 了奇特瑰丽的山岳景观。 大家请看这边,看看下面,那个白白的颜色就是云气。 弥漫的云气为庐山增添了许多美丽的景色和神秘的色彩呢!庐 山风“奇、秀、险、雄”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山秀甲天下”的美誉。现在有12个风景区,37个景点和23个景物景观。 大家请听我说一个庐山“神仙之庐”的传说水气缭绕的万顷 江湖,众仙们在庐山游玩,那迷人的景色流连忘返。 庐山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你们自己去游赏 吧!希望我还是你们的导游,祝你幸福,祝你们一路顺风!再会!第二篇:庐山导游词 大家好!我很高兴来做你们的导游,我和唐代著名诗人杜 甫同姓,大家就叫我“杜导”吧! 今天由我来陪大家游览庐山的风景名胜。希望通过我的 讲解,你们能对庐山有一个美好的印象。

瓯越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瓯越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智仁和诚的瓯越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温州不仅区域经济格局自成一体,而且地域文化也独具特色。本文从海洋文化、山水文化、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学术文化等方面论述了瓯越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认为瓯越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温州出现了巨变,各项经济指标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温州模式”。温州 人像是在玩魔术一样变出了许多令国人惊讶、羡慕、嫉妒的东西,并一再成为国内舆论关注的热点和改革开放的晴雨表,以致“温州”、“温州人”成了著名的品牌,“温州模式”也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作为一座中等城市,一座长期远离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边缘城市,温州何以一再产生惊人之举?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推动温州经济发展背后 的动因,不少人认为,文化是温州经济发展的内驱力。 温州不仅区域经济格局自成一体,而且地域文化也独具特色,对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学术界对温州经济现象研究已相当深入,论著汗牛充栋,但对温州文化现象研究则相当薄弱。因而深入开展对温州文化的研究,

建立起比较系统、完整、科学的温州文化的理论,既是历史的回声,又是现实的召唤。文化是个极其宽泛的概念,地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试从山水文化、海洋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学术文化等方面来论述温州文化的内涵。 一、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是一种以自然山水为特质载体或对象而产生的各 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的总和。山水在为人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物质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开启人们的思维和智慧,洗涤人们的心灵。置身于秀丽的山水风光之中,“我们的胸襟象一朵朵花似的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影”。人们在利用山水、享受山水资源的同时,也不断地创造着、丰富着山水文化,山水文化是人们长期山水审美实践的产物。 温州是座山水典型城市,山水尽东南之美。温州有雁荡山(含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和楠溪江两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仙岩、百丈漈、瑶溪、泽雅、寨寮溪、洞头、滨海——玉苍山等七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十四处市县级风景 旅游区,有“中国城市四大孤屿”之一的江心屿,有南麂、乌岩岭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麂还是联合国生物保护圈。景区面积辽阔,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22.23%;景区种类众多,有奇山秀水、滨海岛屿、高山湖泊和原始森林等;景区景点秀美,大龙湫、合掌峰、楠浮标滩林等景观世人称绝。

庐山导游解说词

庐山导游解说词 庐山的导游解说词大家会写了吗? 下面是小雅WTT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庐山导游解说词,欢迎大家阅读! 庐山导游解说词【1】 各位游客,你们好!我姓徐,你们叫我小徐好了。 我先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庐山的概况年新中国成立,建国伊始,政府就开始谋划修筑庐山登山公路年7月组成庐山登山公路修建工程处,这年冬天,这条公路正式开工年8月1日,这条长36公里的登山公路便正式通车。后来,人们称这条公路为北山公路。北山公路盘山而进,有近四百处弯道,所以毛泽东在《登庐山》一诗中,有“跃上葱茏四百旋”之句,其实呀,这条公路的弯道只有399个弯,所以有人说,毛主席也是吹了一小点点牛的。这条公路庐山居民常称之为“毛泽东路线” 19XX年10月,庐山南部登山公路开工,第二年7月1日通车,人们把这条路称作南山公路。南山公路的修成,为上庐山的国内外游客,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以后,又有人在庐山修筑数条缆车道与公路。 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便这样赞美庐山:“予行天下,所游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 至今,庐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庙、道观、教堂多座。 庐山导游解说词【2】 欢迎大家来到风光秀丽、景色怡人的庐山,我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刘。 庐山的天气变化多端,苏东坡上庐山时刚好遇到的是云雾天气,什么都没有看见,所以他不由的感叹说:哎,这么大的雾,什么都看不见,连庐山是什么样都不知道。不过人家毕竟是诗人,虽然什么都没有看见,但还是写下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千古绝句。我们庐山的天气啊,就像是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说不定一会儿就下雨了。所以说,我们在一定要准备好雨具,以防万一。 我们先来看秀峰瀑布,这里有李白诗下的庐山秀峰瀑布,像白色的带子从天而降,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家坐好了,马上就要到气吐江湖的含鄱(pó)口,在那里可以看到翻腾的云海,非常壮观。还会经过风光秀丽的锦

小学三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原文】 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知识点】 生字词: 秀丽、幽谷、云雾、漫步、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重点句子: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

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lúshān pùbùlǒngzhào biànhuàn wúqióng sìhūmànbùtiānmùyìxièqiānlǐ 二、写出下列各字的部首。 系() 罩() 幻() 姿() 三、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1)“千姿百态”的意思是:。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句话在全段中的作用是()。然后,把云雾分别比喻成了()、()、()和() 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庐山导游词

庐山导游词范文 庐山导游词(一)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庐山牯岭镇的中心公园,这里是牯岭街的标志,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牯岭这座山城。 牯岭,庐山的中心。三面环山,一面临谷,海拔1164米,方圆公里,是一座桃源仙境般的山城。牯岭原名牯牛岭,因岭形如一头牯牛而得名。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入山,租用了牯牛岭的长冲,在这里兴建住宅别墅,逐步开发,并按其气候清凉的特点,据英文cooling的音译,把牯牛岭简称为牯岭。 这座钟灵毓秀的山城,以牯牛岭为界分为东西两谷,地势平坦,峰峦葱茏,溪流潺潺。青松、丹枫遮天蔽日。近千幢风格各异的各国别墅依山就势而筑,高低错落,潇洒雅致,点缀在万绿丛中,与周围环境十分和谐,为国内少有的高山建筑景观。 解放后东西谷均辟为疗、休养,旅游接待区。疗养院、休养所、宾馆、饭店星罗棋布,接待来山游客。山同城最繁华的地方是牯岭街。这条自东向西略成弧形的半面街道,

蜿蜒于牯牛岭西麓,依山而建。商店、旅社、餐厅、书店、酒楼、车站、咖啡厅、舞厅、商场等服务设施均掩映在绿荫丛中,形成天街云市般的山镇。这里不仅是庐山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接待和疗、休养的服务中心,而且是通往各景区、景点的交通枢纽。位于牯岭街中心的街心公园,辟建于1954年,后于1987年重修。公园南背牯牛岭,北临剪刀峡,傍岭临谷垒坝筑土而成,面积为5000平方米。XX年又扩建5000平方米。公园呈三角形。园内曲径小道,蘑菇亭昂然。茂林娇花,芳草萋萋。园中央筑有一个半月形大花坛,坛上安放着一头卧即待起的石牛。石牛由数块巨石镶嵌而成,约高2米,长4米。造型生动,融合雕凿、圆雕、浮雕等技法,具有抽象的神韵,使一头强劲有力的牯牛借石质而生。基座上镌有现代书法家启功题写的“牯岭”二字。这头石牛表达了鲜明的主题,是牯岭的象征。 如今盛夏时节,避暑消夏的游人云集这里,清晨看日出,午间戏碧水,傍晚观夕阳。待明月高悬时,漫步在林间小道上,欣赏那松涛、清泉汇成的美妙交响乐. 庐山导游词(二) 大家都是第一次来庐山吧有没有谁之前来过庐山呢在

从方言节目看温州地域文化特征

从方言节目看温州地域文化特征 【摘要】文章以温州家喻户晓的《百晓讲新闻》栏目为案例,试析温州方言节目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从方言节目兴起这一现象,不仅使温州方言走进了媒体,而且无论是节目的外在形式还是节目的内在要素,方方面面都映射着温州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征。 【关键词】方言节目节目内外形式温州地域文化特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中国的娱乐类电视节目中或多或少有了方言的参与。比较典型的就是泉州电视台第四频道一一闽南语频道的开办,它是首个经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准开办的方言频道,是住“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构建中发挥独特作用的重要载体。 而温州《百晓讲新闻》也已于2004年6月1日在温视经济科教频道推出,最初是由两位老温州人金城濠、金方翔合力打造一档温州含金量最高的品牌栏目,节目时长从原先的10分钟延长到今年的30多分钟,很有观众缘的。这档栏目以贴近百姓生活的社会新闻为主,以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制作与百姓有关的“民生新闻”。主持人用更真实、更生活、更幽默的温州话,讲述温州人身边大大小小的事情,并对新闻事件做个人化的评点。这种个性化的方言新闻播报方式被温州各个县市仿效,创造了温州电视节目新亮点。 一、方言节目兴起的合理性及积极意义 (一)是防止方言弱化和保护语言资源的积极措施。 在普通话语权下,大众对推广普通话的误解使富有独特魅力的汉语方言在一代人身上出现断层,方言的弱化甲已是不争的事实。2007年1月,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杨光指出了方言和普通话是共存的,这深刻体现出国家相关部门对语言政策的积极调整态度。 《百晓》可以较好地聚集本土受众,提升本土受众对本土方言、本地媒体的自豪感,体现了温州方言的整合力。通过温州《百晓》这档方言节目,人们可以住更大的区域内了解到温州的地域文化特征,可以给温州人一种归属感,产生一种温州文化认同。 (二)适应分众化趋势,尊重受众应享有的文化权利。 在“信息膨胀”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往往会根据自身的个性、需要选择信息,因此受众需求的多元分化正在充分形成。方言新闻对于年龄较大、文化层次较低、不熟悉普通话的人以及热衷于学习方言的人来说是种很好的信息传递工具。温州边缘地带的一些年长者听普通话很吃力,没有能力接受普通话节目;温州地区的一些老一辈少数民族存在着不懂汉语的语言障碍;“新温

云南元阳梯田导游解说词范文

云南元阳梯田导游解说词范文 元阳梯田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吸引了各地的游客来参观,导游要做好元阳梯田详细的解说,让游客了解元阳梯田的特色。下面是学识网带来的云南元阳梯田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云南元阳梯田导游词篇一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元阳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2013年(癸巳年)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5处世界遗产,使中国超越西班牙成第二大世界遗产国,仅次于意大利。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位于哀牢山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被誉为“哈尼人的天梯”的元阳梯田。每年晚冬是这里农民最忙的季节,因蓄水养田所呈现的光影色彩,也成为了看梯田最美的季节。元阳县以梯田稻作为主,被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早在1300年前的唐朝, 哈尼族就来到了哀牢山南部沟壑纵横、“地无三分平”的山区定居,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利用这里垂直气候明显、雨量充沛、适合稻种的特点,经过53代人的辛勤劳

作,在山间开垦出了梯田并沿用至今。元阳梯田有四绝:一是形式多,每片山坡上都布满了形状各异的梯田,大的可达10多亩,小者仅有簸箕大。 二是地势陡,我们知道,大于25度的耕地一般都要求退耕还林,但在这里,从15度的缓坡到75度的峭壁上都能看见梯田,可谓巧夺天工。 三是级数多,一面坡上竟能开垦3000多级阶梯,极大地提高了耕地质量和数量。四是海拔高, 山区地形呈“V”形分布,海拔高度2795米,达到水稻种植的最高点。这里的水稻品种上佳、不施农肥,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云南连续3年大旱,这里的山里看不到任何水源地,而梯田中的水是从何而来呢?哈尼人民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在低纬度河谷常年高温使江河的水大量蒸发,到了高空受到冷气团的冷却,形成云雾终年缠绕于山间,云雾钻入全县6万多公顷的森林中,形成水滴汇成小溪,形成骨干沟渠4653条,提供了全县所有梯田和人畜用水。这一结构被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位于哀牢山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被誉为“哈尼人的天梯”的元阳梯田。每年晚冬是这里农民最忙的季节,因蓄水养田所呈现的光影色彩,也成为了看梯田最美的季节。 元阳县以梯田稻作为主,被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早在1300年前的唐朝, 哈尼族就来到了哀牢山南部沟壑纵横、“地无三分平”的山区定居,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利用

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 一、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流连忘返”等四字词语表达的意思,积累词语,会用“流连忘返”造句。 2.默读课文,抓住中心句(或中心词)读懂每一段的内容。学习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总分构段方式,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清楚、具体地描写一处景物。 3.反复朗读课文,展开想象,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生动比喻等语言表达的意思,认识排比句,体会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美,感受课文中蕴含的语言美、画面美,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展开想象,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生动比喻等语言表达的意思,认识排比句,体会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美,感受课文中蕴含的语言美、画面美,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难点: 抓住中心句(或中心词)读懂每一段的内容,学习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总分构段方式.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清楚、具体地描写一处景物。 三、前置学习活动 1.通过自主预习课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自主预习课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大致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4.查找相当庐山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知——自读美文,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老师要给大家推荐一个不能不去地方:庐山。(板书)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庐山去欣赏庐山的云雾。 2.齐读课题,从题目看,这篇课文重点写什么? (二)强化初读整体感知

庐山导游词解说

庐山导游词解说 庐山导游词解说各位朋友,大家好! 在没有开始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有哪位朋友能记得苏东坡的那首诗《题西林壁》呢有谁记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也许说名字大家不熟悉,但内容,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许很多人都是从这两首诗中才知道庐山的,并且,“庐山真面目”已经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了。那么,庐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从我下面的介绍中也许能让大家略知一二。 庐山又称匡山、匡庐,地处江西省北部,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 庐山景区长约25公里,宽约20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牯岭街1167米,巍巍的庐山,远看有如一山飞峙大江边,近看千峰携手紧相连,横看铁壁钢墙立湖岸,侧看擎天一柱耸云间,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现主要有12个景区、37个景点、230个景物景观。庐山早有“神仙之庐”的传说,水气缭绕的万顷江湖,使庐山夏日清凉,雨水充沛,

云雾弥漫。庐山的年平均雾日多达191天,弥漫的云气为庐山平添了许多迷人秀色和神秘色彩。 庐山主要风景名胜有五老峰、三叠泉、含鄱口、芦林湖、大天池、花径、如琴湖、锦绣谷、仙人洞、小天池、东林寺、白鹿洞书院、庐山植物园、庐山博物院等。牯岭镇是庐山上一座奇特的山城,也是庐山风景名胜区的游览中心。 庐山的地质旅游既丰富又奇特,具有极高的美学、旅游与科学考察品位。在长逾1400m的“江南造山带”范围内,惟独在庐山出露了一小块古元古代中深变质岩系,成为扬子板块东部元古宙地质的窗口。庐山的南半部,几乎全由新元古代火山岩组成,北半部又几乎全由震旦纪砂岩组成,山之四周古生代海相地层发育齐全。中生代,庐山地区的断裂、岩浆活动特别强烈,形成了罕见的变质核杂岩构造,造就了庐山的雏形。至新生代新近纪后期,庐山才以断块山的形式快速上升为一座巍峨雄峻的高山。在第四纪大冰期来临之时,庐山在断块山的基础上,经过冰川的刻蚀及冰后期流水的冲蚀,使其地貌形态绚丽多姿、险峭绝伦,著名于世。因此,庐山地质旅游具有久远性、系统性、完整性、品位高、内容丰富的特点。 观音桥 庐山观音桥庐山观音桥景区风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音桥是我国最早的公母榫结合石拱桥,它建于宋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篇一: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因此,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其传统文化素质如何,影响着未来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高校,只有先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具有的发展创新性、融合性、凝聚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两面性等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特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是国人心灵的活水,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中华传统文化历经艰辛,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因此,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高校,要想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不仅是指“文化”,而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

指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的“文化”,则是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即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通常使用和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涵盖古今。所以,这里我们又要突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 “传统”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时间上的历史性、延续性以及空间上的拓展性和权威性的特点。 将“传统”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过程中形成的,影响着民族发展进程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从纵向分析主要指我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横向来看主要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外,还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如艺术、法律、哲学、道德等以及历史、地理、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天文、农学等古籍文书。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可概括为“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1]传统文化中有精华有糟粕,

庐山导游解说词(精选7篇)

庐山导游解说词(精选7篇) 庐山导游解说词1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旅游团的导游xxx,我很荣幸可以带着大家揭开唐代大诗人苏轼笔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庐山神秘面纱。 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庐山,北枕长江,南邻鄱阳湖,长约29公里,宽约16公里,景区302平方千米,海拔 1474米的汉阳峰为最高点,它以雄、奇、险、秀进入国家重点风景区。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花径风景区。这是一个山中公园,园门上为花径二字。园内有花径亭,亭中有花径二字刻石,相传为白居易所书,园中遍植桃花和各种名花。当时,白居易任江洲司马,曾于四月邀名士僧人共17人到庐山游玩,见大林寺桃花盛开,而山下桃花早已凋落,惊喜之下,写下这首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最后请各位注意以下事项: 1、由于游客多,一定要紧跟导游。 2、庐山的东西都很珍贵,请不要乱踩踏花草,乱扔东西。 祝大家旅途愉快! 庐山导游解说词2各位亲爱的游客: 你们好! 我是这次“游庐山”活动的导游——江海天,很高兴带大家一起游这个5A 级景区。大家有不明白的尽管部我。请各位注意以下事项:一、由于游人众多,游客们一定要紧跟导游,以免走散;二、有事先要告诉我,不要擅自行动。 我们先到这个20世纪初开辟的锦绣谷。这里因四季花开,犹如锦绣而得名,“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是王安石在此留下的,请各位跟我走。这是仙人洞,当此处云雾缭绕时,洞里会增添仙气,仿佛有仙人来临。毛泽东主席在此留下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无限风光在险峰。”使仙人洞名扬四海。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观三叠泉。三叠泉从五老峰顶流下来,潭里的水就是三叠泉水。由于泉水流淌时,一些大岩石使泉水流动方向改变,“三叠效果”就产

三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练习题2

第3课庐山的云雾 一、看拼音,写词语。 lú shān pù bù biàn huàn wú chánɡ lǒnɡ zhào sì hū qiān zī bǎi tài yí xia qiān lǐ liú lián wànɡ fǎn 二、多音字组词。 sì() xì()似系 shì() jì()三、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云雾()的色彩()的感觉()的轻烟()的庐山()的天幕()的白马()的大海 四、按要求写词语。 1、“似乎”的近义词有:、、

2、照样子写词语。 千(姿)百(态)千()百()千()百()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 。云雾弥漫山谷,它是 ;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 六、阅读练习。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漂)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泄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飘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坐座)冰山…… 1、联系句子,在括号里选择合适的字,用“√”标出。 2、这段话写出了庐山云雾的什么特点?用“”在文中画出。 3、庐山云雾还会变成什么?请你发挥想象,再学着写一写。 七、快乐阅读,请你欣赏。 庐山雾 像轻沙,像烟雨,挂在树梢,绕在房脊,漫在山路上,藏在草丛中,悄悄弥漫着,轻轻飘散着,把千山万壑,搂抱在怀里。 一会儿像奔涌的海潮,一会儿像白鸥在翻飞。顷刻之间,这乳白色的轻雾,又化成小小的水滴,洒在人的脸庞上,轻轻的,柔柔的,带点野花的香味。 你,庐山的雾啊。仿佛不可捉摸,一会儿毫光泛滥,铺天盖地,转眼间,却

庐山导游词(通用3篇)

庐山导游词(通用3篇) 庐山导游词 作为一名旅游从业人员,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导游词,导游词具有注重口语化、精简凝练、重点突出的特点。那么优秀的导游词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庐山导游词,欢迎大家分享。 庐山导游词1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您们来到风景秀丽的江西庐山游玩,我是庐山旅游公司的导游,大家可以称我为“小许”。非常荣幸能为大家提供服务,希望在我的陪伴下,能让你度过愉快的一天。 庐山位于江西省的北部,地处长江南岸,鄱阳湖西北,南接星子,北临长江。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他的《庐山草堂记》中,赞叹它是“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庐山的山体呈长椭圆形,从高空俯瞰,仿佛人的一个肾脏。山势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长约20公里,宽约16公里,总面积约300平公里。庐山是由99座山峰组成,最高峰为汉阳峰,海拔为1474米。 庐山最著名的景点就是三叠泉瀑布了。大家请跟我来,三叠泉的雄伟景观不同于其他的瀑布,它的特点在于一层叠一层地向下飞瀑,水映着山,山绕着水。“诗仙”李白曾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

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华美诗篇流传于世,这也给庐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 庐山还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浔阳楼。它为什么有名呢?是因为《水浒传》中有宋江浔阳楼题反诗和李逵劫法场的故事,大家也可以现场穿越感受一下。 最后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五老峰了。五老峰是庐山地势最为雄奇险峻的山峰。从不同角度看,五峰姿态各异,如诗人吟咏的那样:有的似武士高歌、有的像渔翁垂钓,还有的如老僧盘坐,其景自然天成,意境无穷。 好了,庐山大部分的景点都已经游完了,您的心情一定很愉悦吧!小许真诚地希望,您和您的家人能再次到庐山来游玩,祝您开心每一天,再见了! 庐山导游词2 大家好,我是带领你们游览庐山的导游晏梦真,大家就称我为晏导或小晏,请大家多多关照。 今天我们的行程包括庐山的三叠泉和白鹿洞书院,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游览美丽的庐山。庐山位于九江以南,耸立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自东向南延伸25公里,宽约15公里,它并不像泰山、黄山那样高大雄伟,它的闻名在于它美丽的景色。 好了,我们已经来到了大名鼎鼎的白鹿洞书院。这里被称作“庐山国学”名扬天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曾在这里讲学,大家请看,这栋房子就是朱熹讲学的场所,朱熹以“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

温州人文特点

温州人文特点 1.价值观: “以利和义” 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晚年则认为仁、义,必须表现在功利上,否则仁、义就会成为没有实际内容的空谈,仁、义本身也无法存在。并在永嘉学派的影响下,催生了以“商 文化”为代表的瓯越文化,具体表现为:重事功、图实惠、敢冒险、闯天下。 2.历史观: 继往开来: 虽然温州人敢为天下先,敢于创新,但是同时也有传统和保守的一面。时至今天,温州人的饮食文化仍很保守,与温州开放城市的形象很不协调。温州人的口味以清淡为主,可是十分单一,世代一贯制。不论谁家的酒席还是家宴,多少年下来都是全蹄全鸡全鸭的“老三篇”。改革开放后,天津的狗不理、广东的粤菜、客家的潮州菜、等先后进入温州,可是都在不久之后便撤出了温州市场,即便四川火锅红火些,可是在锅里沉浮滚动的还是传统的温州菜———敲打得薄薄的敲鱼和不成规则的粒粒鱼丸。这也反映了温州人比较封闭的心理特征。 落叶归根: 近年来,数以万计的温州人走南闯北,把市场建在了五湖四海,创造了“温州人经济”,但他们的根仍植在家乡,温州是他们永远的归宿之地,生活的大后方。很多温州人在常居海外的同时仍会选在在家乡置业,且温州人如果在海外过世,其子女多会将骨灰带回家乡安葬。他们的这种文化形态与当年的晋商、徽商是相似的。 3.性格特征: 敢为天下先 “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这是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民谣,流传了千百年,是温州先人创作的名声最大的歌谣之一,题目为《台温处树旗谣》。这是当地百姓面对腐败的政权和残酷压迫发出的战斗号角,也是敢作敢为的区域人文个性的体现。因此,在温州人身上一直就流淌着“天不怕地不怕,天掉下来箬笠大”的敢为的热血,是千年传承的文化基因。因此,小富即安不是温州人的个性,当他们手中有了钱,是不会将钱存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