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隆中对古今异义

隆中对古今异义

隆中对古今异义
隆中对古今异义

【将军宜枉驾顾之】古义:拜访今义:照顾

【凡三往】古义:总共今义:平凡

【孤不度德量力】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立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大概今义:危险

【遂用猖獗】古义:因此今义:使用

【遂用猖獗】古义:失败今义:凶狠而放肆

【抑亦人谋也】古义:而且今义:压抑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义:可以把今义:表示许可

【此人可就见】古义:接近,趋向今义:就是。

【利】古义:物资今义:利益;有利的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义:一天天今义:太阳

通假字

陇:通“垄”

夫:通“甫”

已:通“以”,表时间。

信:通“伸”,伸张。

蹶:通“獗”

词类活用

【时先主屯新野】时:名词作状语,当时。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箪食壶浆】箪、壶: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竹篮盛,用壶装。

【西和诸戎】名词作状语,向西

【南抚夷越】名词作状语,向南

【内修政理】名词作状语,向内

【外结好孙权】名词作状语,向外

【思贤如渴】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

【亮躬耕陇亩】名词作状语,亲自

【信义著于四海】名词作动词,讲信用

【先主器之】名词作动词,器重

一词多义

信:

【谓为信然】:确实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因:

【因屏人曰】:于是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

【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就

【然操遂能克绍】:终于、最终

【遂用猖蹶】:最终

诚:

【此诚不可与争锋】:加强肯定语气,的确、实在。【诚如是】:如果,果真。

已:

【然志犹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表时间。

【已历三世】:已经。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已经。

谓:

【谓为信然】:说

【谓先主曰】:对……说,告诉

【君谓计将安出】:认为

然:

【谓为信然】:这样

【然志犹未已】:然而,但是

用:

【遂用猖獗】:因此

【贤能为之用】:利用

【此用武之国】:任用

以:

【以弱为强者】:凭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用

【以迎将军者乎】:来

为:

【好为《梁父吟》】:唱

【谓为信然】:是

【以弱为强者】:战胜

【贤能为之用】:被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作为

之:

【时人莫之许也】:代词,代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先主器之】:代词,代徐庶

【此用武之地】:结构助词,的

【孤之有孔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身长八尺】:身体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亲自

好:

【好为《梁父吟》】:喜欢

【外结好孙权】:友好

于:

【欲信大义于天下】:为

【比于管仲】:跟.....

【至于今日】:到

【曹操比于袁绍】:跟.....

【于秦川】:打出。

将:

【则命一上将】:将军

【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带领

而:

【而智术浅短】:表转折,但是

【则名微而众寡】:表并列

国:

【国险而民附】:地势

【此用武之国】:地区,地方

文言句式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

君与俱来。【省略句】

孤不度德量力。【省略句】

时人莫之许也。【倒装句】

君谓计将安出。【倒装句】

贤能为之用。【被动句】

语文:备课资料【练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3课《隆中对》

《出师表》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 《出师表》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表, 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 一种文体,奏议的一种,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国政治家.军事家.主要著 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二、字词解释 1. 崩殂: 死 .崩.古时指皇帝死亡. 殂.. 死亡 2 秋: 时 3. 殊遇,优待.厚遇 4. 光:发扬光大 5. 开张圣听: 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 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6. 恢弘: 发扬扩大,也:作“恢宏.” 7. 引喻: 称引譬喻 8. 义: 适宜.恰当 9. 宫中: 皇宫中 10. 府中: 朝廷中 11. 臧否: 善恶12. .陟: 奖惩 13. 刑: 罚 14. 昭: 表明彰显 15 理: 治 16. 简拔: 选拔17. 遗: 给予 18. 咨: 询问 19 裨: 弥补 20 性行淑均: 淑: 善均: 平 21 猥: 辱 22 驱驰: 奔走效劳 23. 倾覆: 兵败 24 .尔来: 那时以来 25 .夙: 早晚 26 不毛:不长草的地方27.驽钝: 比喻才能平庸. 驽: 劣马,走不快的马. 钝: 刀刃不锋利28.攘除: 排除.铲除 29. 损: 除去 30 益: 兴办.增加 31. 慢: 怠慢. 疏忽 32.彰: 表明.显扬 33 .咎: 过失 34. 诹: 询问 35. 雅言:正言 36.效: 实现 37. 临: 面对 38. 诚: 确实 三、用原文语句回答: 1. 分析蜀国(益州)当时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 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2. 作者分析当时有力的主观条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3. 表达蜀国形势危机,令人担忧的语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4. 形成有力主观条件的原因是:盖追先帝之殊遇,预报之于陛下也 5. 作者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1)开张圣听(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罚臧 否,不宜异同; (3)亲贤臣,远小人 6. 作者提出“开张圣听”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以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8. 体现’赏罚分明”的句子(第二段中提出的建议的具体内容):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罚 臧否,不宜异同 9.《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本文中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甘肃省各地区近三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及备考建议(2016-2018)

甘肃省各地区近三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及备考建 议 甘肃省各地区中考语文试题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了“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稳中求进”的命题原则。试题的指导性、学科性、文本性等特色比较鲜明,既注重考查考 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又注重考查综合学习能力,充分体现了中考的选拔功能。 通过近几年的题型比对,预计2019年的中考试题导向、分值安排以及考点的难易程度不会有太 大变化,总体趋向稳定。近三年来使用省卷的地市在增加,下面以省卷和兰州卷为例进行分析。两套 试卷都设有基础知识积累、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四大板块。其中阅读与写作仍然是重 点考查内容,这体现了中学语文读写并重的原则。题型设置兼顾主观题和客观题。主观题所占分值 较大,主要注重对考生语文基本素养、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考查,这符合新课标对学生 素质方面的要求。 第一板块:积累与运用 (一)语文积累 范围: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词义、句式的理解和掌握,历年题型大致稳定。 备考建议:预测2019年此部分的考查形式不会有太大变化,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多注意多音字、同音字、形似字的差异,有重点地进行识记。汉字书写、词语的使用、病句的辨别或修改等题型在 训练中都要涉及,对新题型和题型变化也不容忽视。总体而言,这一部分题目难度不大,只要平时认真 训练,考场上规范答题,取得较为理想的分数并不难。 (二)名著阅读

范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了14部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骆驼祥子》 《红岩》《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简·爱》《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朝花夕拾》《繁星·春水》。估计2019年主体内容应该大致相同, 可能会有一两部名著篇目做调整。 内容:应涉及作家作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典型事件等。 形式:填空、简答。 备考建议:预测2019年中考“名著阅读”考查的内容比较细,也比较深入,但难度不大,容易得分。建议同学们在复习中,一定要阅读原著,要熟悉名著的基本内容及故事梗概;在浏览的基础上适当做些笔记,以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三)综合性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重视做相应的训练题。综合性学习的题目考查方式多样,多选用社会文化热点作为背景,可以结合历年常考题型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综合实践训练,这样才能在考试时遇题不慌。现在,综合性学习题备受中考命题人的关注,它以越来越灵活的方式出现在各地考卷上。 近年来“综合性学习”试题特点:生活性、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

隆中对阅读及答案

《隆中对》复习资料 解释重点词语 1、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自董卓已来()必能裨补阙漏()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词类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3、一词多义 已停止然志犹未已()遂由是先主遂诣亮() 自董卓已来()遂用猖蹶()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为好为《梁父吟》() 因屏人曰()谓为信然() 于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贤能为之用() 欲信大义于天下()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4、古今异义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古:今:】此人可就见【古:今:】 将军宜枉驾顾之【古:今:】主上蒙尘【古:今:】 遂用猖獗【古:今:】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今:】5、重点字词 躬耕陇亩()先主器之()此人可就见() 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因屛人曰() 汉室倾颓()君谓计将安出()() 度德量力()()曹操比与袁绍() 挟天子而令诸侯()此殆所以资将军()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总揽英雄()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内修政理()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先生解之曰()帝室之胄() 三.翻译句子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隆中对》习题及答案

第23课隆中对 班级:座号:姓名: (完成本作业用时:40分钟) 一、基础优梳理 1.一词多义: (1)谓谓为信然(说)谓先主曰(对……说) (2)已然志犹未已(停止)自董卓已来(通“以”)已历三世(已经)(3)信谓为信然(确实)信义著于四海(信用)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4)然谓为信然(……的样子)然志犹未已(可是) (5)用遂用猖獗(因此)贤能为之用(任用)此用武之国(运用)2.翻译句子: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诸葛孔明,是卧龙啊。 (2)省略句:君与俱来。您和他一起来吧。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二、探究新视点 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前三段,完成1-4题。 1.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三顾茅庐。在整部三国故事中,有一人与诸葛亮齐名,他是庞统,人称凤雏(凤雏先生)。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停止,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3.针对诸葛亮的自比,当时的人们有何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诸葛亮远大的政治抱负,同时也为下文徐庶的推荐做铺垫。 4.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说的一席话,这表明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雄心有抱负,坚持不懈,能虚心求贤,礼贤下士的人。 三、延伸提能力 课外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子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刘备惋惜不已。张飞说:“既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会

《隆中对》优质课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领会诸葛亮的宏韬伟略和超群才干,欣赏和仰慕历史天空永恒星座的光彩。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大屏幕展示: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展示“三顾茅庐”的画面。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这篇课文介绍卧龙怀才不遇,刘备思贤如渴的基础上,详细地叙述二人会面的对话,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隆中对” (用歌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借助画面引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回忆,为深入理解本课内容作了铺垫。) (二):在诵读中思考 方法是:指导朗读,通过范读、默读、自读来反复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一边听,一边理解大致含义,把不理解的语句画下来) 2:学生自由读(学生提疑难,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读不准的大家改正或教师指导读长句。 4:齐读 5:速读,请同学们思考:(1)概括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 (2)说说本文“记言”的史传写 (三):在合作中疏通 1:品读课文,说说文章各句的大意。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小组合作,互教互评) 2:小组解决不了的请提出来,大家来解答,教师点拨。(略) (四):在品读中发现 1:了解文意结构后,让我们欣赏令人景仰的“三顾茅庐”,这隆中对的关键就在于刘备与诸葛亮的一番对话,这对话是否让刘备如获至宝呢?你从文中哪些段落看出来的 (生分组讨论,师指导参与) 2:小组派代表发说说认识和收获,互相交流,让大家在鉴别中分享 生1:在分析形势时,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什么结论? 生2:从哪几方面分析孙全的? 生3: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师点拨,其 3:比较阅读。 今天读的是晋代《三国志》里的隆中对,明代的罗贯中《三国演义》的“隆中对”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读读。(大屏幕展示小说的“三顾茅庐”情节) 师提示:小说写了关羽、张飞的表现,特别是张飞大骂诸葛亮是“村夫”这样从侧面衬托了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课文中有侧面衬托吗?(学生答略)(此处教师点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略) (五):在评价中感悟。 1:课文中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你从哪些话语中感受到这些特点的? 生1:课文写诸葛亮为刘备确定政治路线时的一番话分析非常深刻。(举例略) 生2:诸葛亮还有点高傲,课文中写“时人莫之许也”可见常人不了解他的才干。 生3:诸葛亮的高傲还表现在“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他不向有权势的人低头。

2016秋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隆中对》练习题及答案

23 隆中对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句。 2、概括分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形势推断与战略方针。 3、学习文章突出重点裁剪材料的笔法。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就是____,____朝______家。 【词语解释】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 (1)亮躬.耕陇亩( ) ( ) (2)时人莫之许.也( ) (3)谓.为信然 ..( )( ) (4)先主器.之,谓.先主曰( )( ) (5)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 ) (6)将军宜枉驾顾 ...之( )( ) (7)因.屏人曰( ) (8)欲信.大义于天下( ) (9)遂用猖蹶 ..( ) (10)然志犹未已.( ) (11)自董卓已.来( ) (12)则名微而众寡 ..(.) (13)抑亦人谋也( ) (14)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 ) (15)利尽 ..南海( )( ) (1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 (17)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 ) (18)总揽.英雄( ) (19)保其岩阻 ..( ) (20)内修政理.( ) (21)诚.如就是( ) (2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 (23) 于就是 ...与亮情好日.密( )( ) (2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 (1)为:①好为.“梁父吟”( ) ②谓为.信然( )③以弱为强( ) ④贤能为之用( ) (2)之:①时人莫之.许也( )②先主器之.( )③将军宜枉驾顾之.( ) ④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划分句子节奏】 4、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只划一处。 (1)时人莫之许也。 (2)将军宜枉驾顾之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翻译句子】 5、翻译下列句子。 (1)时人莫之许也。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由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4)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进〈诸葛亮集〉表 隆中对 比较阅读答案附翻译

进〈诸葛亮集〉表隆中对比较阅读答案 附翻译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扶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选自陈寿《隆中对》) 【乙】亮少有逸群之才,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②,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③。权既宿服仰备又

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事。 (选自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有删改) 【注释】①魏武帝:曹操。②举州委质: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③吴会:吴国。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利尽南海,东连吴会尽:完全 B.信义著于四海著:闻名 C.身使孙权,求援吴会身:亲自 D.大破其军,乘胜克捷破:打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曹操比于袁绍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 C.扶天子而令诸侯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 D.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3.将两文中画线句子成现代汉语。(10分) (1)百姓孰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5分) (2)亮少有逸群之才,容貌甚伟,时人异焉。(5分) 4.请结合

隆中对教学设计

隆中对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了解“对”的有关知识,了解三国文化知识。 3、学习文中对天下形势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辨力。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语,介绍“对”的有关知识及三国文化。 2、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 1、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对本课的主人公诸葛亮应该已经有所了解。对《三顾茅庐》还有多少印象呢?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建时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 《三国志》、《史记》、《前汉书》与《后汉书》合称《四史》。 二、作家作品简介: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我们可以理解为《三国志》的扩展、充实。 三、学生阅读课文,辨析音、形、义 hào fǔ suì yì bǐng qīng tuí du? shēn chāngjué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 kuài dài yīn xù zh?u zhū r?ng dān 吴会殆民殷国富存恤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 四、课文讲解 翻译课文、解释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一、翻译课文、解释重点字词 二、再次默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一、(1)写诸葛亮年轻时的事情,表现他的抱负。二、(2)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三、(3—5)刘备问计,诸葛亮答对策。(重点)四、(6)写诸葛亮对刘备的重要性。 本文叙述了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分析的政治对策,表现了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塑造了一位政治家、军事家的光辉形象。

《隆中对》对比阅读

《隆中对》专题训练 一、课内阅读训练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羽、飞乃止。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弱为.强者贤能为.之用 B、曹操比于.袁绍信义著于.四海 C、此用武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此诚不可与争锋 ..争锋:⑵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资: ⑶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殷:⑷总揽.英雄揽: 3、诺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4、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国险.而民附益州险.塞 C、利.尽南海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将军岂.有意乎将军岂.愿见之乎 5、下面语句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 A、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这完全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能不用箪盛饭,用壶装酒来迎接您呢? 6、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 7、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 ①曹操:②孙权: ③荆州、益州:④诸戎、夷越: 8、“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隆中对出师表对比阅读(含答案)

《隆中对》《出师表》对比阅读(含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选自《隆中对》)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选自《出师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躬耕于南阳躬:(2)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3)由是先主遂诣亮诣:(4)此人可就见就: (5)挟天子而令诸侯挟:(6)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夙夜:(7)斟酌损益损:(8)临表涕零零: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两项是() A.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B. 北定中原北通巫峡 C. 还于旧都曹操比于袁绍 D. 则名微而众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下列与“咨臣以当世之事”句子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此三子者,皆布衣之世也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隆中对 教案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 1 一、备读,内引激趣 1.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的故事引出诸葛亮,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为下一步自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3.师生同读,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诵读,思考问题 1.根据课后习题一,明确自读要求。 2.学生诵读,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四、品读,探究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鼓励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设置问题,进一步交流:你如何评价诸葛亮,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读,比较延伸 参考问题: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对我们写作文有何启发?自由发表看法。 4.鼓励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文中涉及人物进行了解;阅读《三国演义》,研究“三步走”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解说:若想达到“缩小距离,贴近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的,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对三国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诵读认知、体会感悟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在自我解读、产生认同感基础上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掌握。为此,以上“自读程序”的设计力求突出学生参与、探究、发现的自读会读能力,力求达到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学效果。) 《隆中对》教学设计示例 2 设计思路: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 2.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是学习本文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来解决。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解决书后练习二。 2.深刻体会诸葛亮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二、整体感知

中考语文预测卷及答案7.doc

中考语文预测卷及答案7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4题)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__________________的一项是(3分) A .狡__________________jié 繁 __________________yǎn 窸窸窣 __________________suì __________________尽职守kè B .__________________渎 xiè __________________哑 àn 吹毛求__________________cī 面面相__________________qù C .__________________难jié __________________怒 chēn 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舍qì 心无旁__________________wù D .__________________落yǔn 抽__________________y ē __________________犊情深sh ì 重蹈覆__________________zh é 【答案】D 难度:中等 知识点:字音 2.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__________________的一项(3分) A .伏尔泰活过的八十四年,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 的君主政体和曙光初现的革命年代。 B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不断发展,文化建设不断前进,但与此同时,在某些城市,__________________在一些农村,封建迷信也在复苏。 C .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 __________________的作品来的。 D .墨子及其弟子__________________,热心救世,奔走于诸侯国之间,力阻战争的爆发。 【答案】B 难度:中等 知识点:词语 3.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此外,如同最优秀的小说一样,每个生命故事都带有跌宕和悬念,因为没人能够准确预测事情的演变。 ②回首过往,你很可能会从故事中分辨出一系列独立的章节,以及一份演员列表。 ③很多人都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一个故事。 ④这份演员列表无一例外地总是分为两派:正派(如最好的朋友、最喜欢的老师)和反派(如脾气暴躁的某个老师或家庭成员等)。 A .①②④③ B .③④②① C .③②④① D .③①②④ 【答案】C

《隆中对》教学设计1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3、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意。 4、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难点: 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233—297字示祚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2、时代背景简介: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徭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二、分析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语音,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翻译全文。 3、再次朗读全文,要求读得朗朗上口。 三、小结 1、一词多义。 谓认为调为信然 对-----说谓先主曰 已停止然志犹未已 通“以”自董卓已来 已经已历三世 信确实谓为信然 诚信信义著于四海 同“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这样谓为信然 但是然志犹未已 用因此遂用猖獗 利用贤能为之用 运用此用武之国 2、古今异义。 顾古义拜访将军宜枉驾顾之 今义照顾 凡古义总共凡三往 今义平凡 孤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孤不度德量力 今义孤立 殆古义大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今义危险 日古义一天天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今义太阳 3、词性活用。 箪名词作状语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名词作状语用水壶 4、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欲伸大义于天下

《阅读和写作》教学大纲完整版

《阅读和写作》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课程类别:中专段必选课 适用层次:本大纲适用于中专学前教育专业各方向 一、教学目的 1、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掌握比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具有适应从事幼儿教育的幼儿文学鉴赏能力和一定的幼儿文学改编、创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要求 (一)阅读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默读注重效率。阅读具有一定的速度。

2.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实用类、文学类、理论类等多种文本;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3.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 4.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5.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6.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 7.能使用多种语文工具书,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8.扩大阅读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二)写作 9.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10.能有意识地考虑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11.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12.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出师表》与《隆中对》的对比阅读

专题三:《出师表》《隆中对》对比阅读复习卷班级:____ 姓名:________ 【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礻韦、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奸凶,( ) ..顾之( ) ③攘除 ..( ) ②将军宜枉驾 ④由是先主遂诣.亮( ) ○5由是感激 ..( ) ○6欲信.大义于天下( ) ○7孤不度.德量力( ) ○8遂许先帝以驱驰 ..( ) 2、翻译下列的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问答题 (1)甲文第一段及乙文两段叙述了同一件事,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大意。并找出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 甲文: 乙文: 甲文与乙文相关句: (2)甲文两段诸葛亮回顾了与先帝之间的哪三件大事?回顾这些大事的目的是什么? (3)“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结合乙文说说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4)请用文中的6个字来概括甲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 思想感情:“ “忠”表现在:;; . 4、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 (1)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B. 诸葛亮写这篇表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隆中对》教学设计一

隆中对 教学建议 一、课文题解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标题为后人所加,有的选本亦题为《草庐对》。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以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的远见,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三、结构内容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诸葛亮的远大抱负,使人们对他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叙述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从侧面进一步写诸葛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物。 第三部分(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诸葛亮隆中对策。诸葛亮扼要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并推测了未来形势的发展。 第四部分(第六自然段)写刘备非常重视诸葛亮的才能。 课文中诸葛亮的规划和策略部分完全可以看作是严密的说理论事:首先他先分析曹操战胜袁绍,以弱制胜,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国险而民附”,“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然后基于对形势的分析,他规划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夺取“刘璋暗弱”的益州,以荆、益两州作根据地;最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国的第三步计划。整个规划严密合理,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说理方法。 四、课文中心与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文章先将“躬耕陇亩”与自比管、乐对比,设置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再引出俩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文章在起伏中推进,在矛盾中展开,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是本文中心,对话中提示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更使文章生动严密。 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 六、简洁生动的语言 课文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准确,朴素自然。 如刘备对诸葛亮隆中决策的反应只用一个字“善!”便将刘备的感动,敬佩、赞叹之情充分表达了出来,真可以说是惜默如金。又如,在《三国演义》中用了那么多篇幅描述三顾草庐,而在《三国志》中仅用了五个字:“凡三往,乃见。”刘备的思贤如渴,虔敬、殷勤,诸葛亮的自尊自重,清高自许,谨慎持重的心理、神态、身份特点都概括天遗地表达出来了,真是言简意赅,一字不可增删。此外,文章中不少字句如“天府之土”、“挟天子以令诸侯”、“犹鱼之有水也”等富有生命力的语汇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教学设计示例 一、备读,内引激趣 1.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的故事引出诸葛亮,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为下一步自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3.师生同读,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人教版九年级上《隆中对》中考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隆中对》中考试题(附答案) 一、【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 2、甲段中加点的两个字,“胄”的读音是------------ :“身”的意思是------------,乙段中加点词语“不毛”的意思是 --------------------------------------------------。 3、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4、“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 5、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 --------------------------------------------------------------------------------------------------二、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苑、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字可兴矣” 6.用“/”给下面语句标出正确的停顿(标2处)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7.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8、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①曹操:----------------------------------------------------------- ②诸戎、夷越:-------------------------------------------------------------------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自董卓已来 ( ) (2)名微而众寡 (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