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吴文化考察报告

吴文化考察报告

吴文化考察报告

梅里吴墟

泰伯庙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约在三千多年前,建立在长江下游的第一个文明古国——勾吴(即吴国),它的国都就在古梅里,即今梅村镇,史称故吴墟。建立这个文明古国的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次子仲雍。至今梅村有泰伯庙,鸿山有泰伯墓。这些遗迹是吴泰伯留下来的,是人们纪念开发江南始祖的名胜之地。梁刘昭注《后汉书·郡国志》写道,无锡县东皇山有泰伯冢,民世修敬焉;去墓十里有旧宅,井犹存,臣昭以为即宅置庙。吴泰伯在梅村的遗迹,可在不少古籍史书中

查到。

公元前十一世纪,黄河流域已进入商周文化时期,居住在岐山(今属陕西)周原的姬姓部落,在古公亶父的带领下,逐渐兴盛起来,准备翦商。古公亶父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有子名昌,少有圣德。古公亶父说:“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他把孙子昌择为继承人。泰伯、仲雍为了成全父意决定让位。他俩在古公亶父患病之日,托言到终南山为父采药,各骑烈马跋山涉水,南奔到江南荆蛮之地,定居下来,和当地土人一样,“断发纹身”。并在梅里筑了城,自号“勾吴”,成为开发江南的先祖。《史记》载:“泰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泰伯。”自泰伯作吴,至第五代周章,周武王克商,分封诸候,求泰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接受了周天子的伯爵封号,

成为西周在南方的同姓诸侯国。其后,周章少子赟,也受周武王分封为安阳侯。自泰伯至王僚,共二十三君,皆以梅里为国都。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阖闾称王,始迁都姑苏。四十一年后,吴国被越国所灭。在这段历史时期中,留在现无锡的吴文化古迹,除泰伯庙、泰伯墓外,还有以安阳侯周赟得名的安阳山,阖闾派刺客专诸刺王僚的专诸塔(在今无锡市区),派要离刺王僚之子庆忌的要离墓,以及吴越春秋时伍子胥筑在今无锡市滨湖区闾江村的阖闾城。

泰伯,孔子称他为“至德”,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列为“世家第一”。他的事迹被历代史学家载入史册,唐代诗人陆龟蒙诗云:

故国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奠湿中堂。

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

梅村镇作为古吴国的建都地,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吴泰伯的传说以及和吴泰伯有关的文物古迹。传说当年泰伯、仲雍,来到荆蛮之地,正值黄梅季节,洪水泛滥,一片泽国。泰伯、仲雍南奔到这里,前行时被一条大河挡住去路,泰伯纵马渡河,水流湍急,马夫下水托住马腹时,被恶浪卷走。如今这条河叫“皇渡河”;发现马夫尸首的河浜叫“马夫浜”。泰伯纵马渡河后择高地暂住,临时用来搭棚的杨树桩,几天就抽出了新芽,泰伯认定这里是个好地方,就定居下来,和土人一起劈荆棘,排洪水,种庄稼,传播中原文化。至今梅村镇尚有泰伯居住过的原始村名“荆村”和“蛮巷”。在梅村镇西北五里的地方,一名鸭城桥,一名猪羊巷,传说是泰伯教民养鸡鸭养猪羊的地方。还有泰伯排除水患开凿的一条河叫

“伯渎河”。泰伯殁于梅里,就葬在离今梅村九里的鸿山(皇山),泰伯居住留下来的旧宅就列为祀庙,即泰伯庙。每年正月初九日为泰伯诞

辰,形成传统庙会,至今不变。

东汉时,桓帝刘志于永兴二年(154),敕命吴郡太守糜豹于泰伯旧宅修泰伯庙。泰伯受皇帝圣命列入地方祀典。以后列代朝廷对泰伯都有封赐,并修葺和保护泰伯庙。北宋元佑七年(1092),诏称“至德”。元符三年(1100),谥泰伯为“至德侯”。崇宁年间,因泰伯庙小不合规制,无锡知县姜文魁在旧址扩建大殿,两庑、头门、坊表、照池。万历二十四年(1596),倪珵捐资重新修葺。天启年间,知县吴大朴重修。康熙元年(1662),知县吴兴祚又修,以后在康熙三十九年,乾隆三年,嘉庆六年,嘉庆二十三年,道光二十九年都有修葺,

庙宇更为辉煌。

泰伯殿,连同原有的玉皇殿、关帝殿是一组古典群体建筑,东院有三让堂、尊德堂、大夏堂、古吴社庙(让王小殿)。西院有德洽堂、采芝堂、云山深处、宝珠精舍、隔凡楼等建筑,后历经太平军之役、日军侵华、“文革”,泰伯庙遭到严重破坏。之后进行大修,基本保持了明、

清两代建筑风格。

梅村镇街口竖立着一座大牌楼,高大雄壮,上面大书“至德名邦”、“梅里高风”题额。前行跨过伯渎河桥,街西进入泰伯庙通道,广场前巍然屹立又一座大牌楼,二层,飞檐翘角,前列狮子。正面由书法家启功书

写的“江南第一古镇”金字匾。后有苏局仙书写的“勾吴古都”大匾。越过

广场,面南而立的就是泰伯庙了。

棂星门和享堂

泰伯庙,总面积为4000多平方米,四周筑黄石围墙。庙前一泓照池,上跨单孔拱圈小石桥,名“香花”。桥北立一座高大的花岗岩石牌坊,上镌“至德名邦”四字。石坊北为棂星门,竖立六根大石柱,青石质,分两截镶装而成。每根石柱高达六米,中间两根雕刻云龙花纹。两旁柱上饰有仙鹤云纹,形态自然,庄严古朴。

棂星门后为泰伯庙第一进建筑——享堂,面阔三间,进深六架。前院植松柏,立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泰伯庙碑。享堂前列石狮子一对,旁遗存石人一个,门檐上悬陆定一所书的“泰伯庙”匾。两旁一联:

庶子毋忘岁月蹉跎怀先圣,

苍天有灵荆蛮教化遇太伯。

享堂后壁,有明万历年间吴澄时所书的《重修泰伯庙记》碑、清康熙五十七年立的《重修至德祠庙》碑,以及今人立的《专诸纪念碑》。

二十五世吴王群像

享堂后有宽敞的院落,院内植松柏。两侧两庑,各有庑房九间,内塑继承吴泰伯的二十五世吴王和延陵季札,春秋战国时的吴国名人伍员、孙武、专诸、要离,以及东汉桓帝时修建泰伯庙、墓的吴郡太守糜

豹。泰伯二十五世世系塑像如下:

仲雍,泰伯弟,泰伯无子,弟继立。仲雍生于殷武丁四十四年,卒于殷帝乙二年,享年92岁。

季简,泰伯嗣子,生于殷祖甲十五年,在位三十一年。

叔达,季简长子,生于殷庚丁十三年,在位十八年。

周章,叔达长子,生于殷帝乙二十二年。周武王克殷,封吴伯,列为周王朝同姓诸侯,在位二十二年。

熊遂,周章长子,生于殷帝辛二十年,在位四十八年。

柯相,熊遂之子,生于周成王己巳年,在位三十年。

疆鸠夷,柯相之子,生于周康王年,在位五十一年。

余桥疑吾,疆鸠夷子,生于周昭王已末年,在位三十八年。

柯卢,疑吾次子,生于周穆王丙申年,在位五十九年。

周繇,柯卢之子,生于周穆王癸酉年,在位三十二年。

屈羽,周繇之子,生于周懿王庚戌年,在位三十四年。

夷吾,屈羽之子,生于周厉王丁亥年,在位三十三年。

禽处,夷吾之子,生于周共和行政甲子,在位三十九年。转,禽处之子,又名君转,生于周宣王庚子,在位四十一年。

颇高,转之子,生于周平王二十二年,在位九年。

句卑,颇高长子,又名毕轸,生于周庄王四年,在位五十一年。

去齐,句卑长子,生于周惠王二十年,在位三十五年。

寿梦,去齐子,生于周襄王二十年,称王,在位二十五年。

诸樊,寿梦长子,遵命让位弟季札,札不受始接王位,在位四年。

余祭,寿梦次子,遵兄终弟及接王位,在位四年。

余昧,寿梦三子,遵兄终弟及接王位,在位十七年。

僚,余昧长子。因季札不肯接王位离去,僚遂称王,后被诸樊长子

光派勇士专诸刺死,在位十二年。

光,诸樊长子,使专诸刺僚遂称王,即阖闾,在位十九年。

夫差,阖闾子,公元前473年,吴被越所灭,在位二十三年。

这些吴王塑像和四位吴国的历史人物季札、伍子胥、孙武、专诸或坐或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示出吴国历史风貌。

至德大殿

泰伯庙主建筑至德大殿,就雄立在两庑正中,前有广场,通大殿青石月台,周围石栏杆,中置宝鼎一只,高3.5米,重3.5吨,九节三层,下面一层为鼓腹,正面铸“泰伯庙至德殿”六个金字;东铸孔子的“泰伯其可为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的文字;西铸“江苏省人民政府暨无锡县人民政府1983年拨款修复”的文字。宝鼎中间一层和最高一层,刻赞崇泰伯高风的对联两副:

其一,

志让两家天下,

功辟万古江南。

其二,

让贤奔梅里,

至德泽荆蛮。

至德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架,台基东西22.25米,南北13.90米,单檐歇山顶木结构,正脊高大,屋顶曲线自然流畅,出檐奔放,周有檐廊,全殿檐柱皆用巨石凿成。殿内有14根楠木柱,上饰朱漆,下垫木櫍,立在复盆式石础上。大殿正中设汉白玉座,塑泰伯坐像一尊,身高4.5米,头戴冕冠,前垂十二冕旒,身穿玄衣纁裳,用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崇彝、藻、火、粉米、黼黻),脚穿赤舄,手捧玉圭。殿内嵌有清代修庙碑记13方,其中有康熙八年(1669)《免粮碑记》1方,康熙五十六年(1717)杜诏所撰《重修泰伯庙碑记》3方,乾隆六年(1741)金匮知县王允谦撰、南拙老人蒋衡所书的《重修泰伯庙碑记》5方,道光二十七年(1847)金匮知县朱子庚所撰《重修梅里泰伯古庙记》碑等。20世纪80年代大修,又将原立在至德殿前的屃贔连同明代碑刻二方移入大殿。东为明弘治十六年(1503)吏部右侍郎姑苏王鏊所撰的《重修泰伯庙记》,西为明正德十三年(1518)钱荣所书的《泰伯庙赡田记》。至德大殿前檐正中,有“至德殿”竖匾。两旁大柱上挂一联:

人间天上唱高义;

古往今来歌至德。

大殿内正中梁枋间,有清康熙所书的“至德无名”匾,乾隆所书的“三让高踪”匾。东间梁枋间有荣毅仁所书的“锡邑之光”匾,西间梁枋间有赵朴初所书的“至德高风”匾,其它还有台湾等泰伯后裔的匾多块,楹联若干。1985年3月,匡亚明所书的一联挂在中间:

孝亲在知亲,让位于弟,背井离乡,那怕披荆斩棘;

从俗而化俗,推己及人,启蛮迪夷,何忧断发纹身。

世界至德宗亲总会甲戌秋月题至德殿献一联云:立碑记,建牌坊,平添无锡衣冠,纪述前贤,留证千秋至德,

临太湖,止梅里,启迪江南文化,功垂后世,岂惟三让高风。

台湾高雄市吴氏宗亲会献一联云:

隐德昭世,名垂千秋史册;

让贤奔吴,功辟万古江南。

大殿后有全文记录汉司马迁的《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屏书。

泰伯井

至德殿外东北,有泰伯井。梁刘昭注《后汉书郡国志》载:“无锡县东皇山有太伯冢,民世修敬焉。去墓十里有旧宅,井犹存,臣昭以为即宅置庙。”《吴地记》载:“吴筑城于梅李(里)平墟,城内有宅旧址及井犹存。”这就是说,泰伯庙是在泰伯旧宅上修建起来的,旧宅内有井,

后人称“泰伯井”。今日遗存的井,四面有围栏,中为井台,圆井一眼,上覆青石井栏圈,留有吊水绳索磨损的沟纹。井后立四角亭,四面围栏,后墙有石刻,镌唐代无锡诗人李绅的一首诗:

至德今何在?平墟井有泉,

梁鸿重浚后,又历几多年。

至德殿后,原来的一些建筑已按原来的旧貌进行恢复。正中为玉皇殿,中塑玉皇像,两侧塑自伏羲三皇五帝至清代50尊历代有代表性的帝王像。二进为关帝殿,内塑关羽像,关平捧印,周仓持刀,侍立两侧。西为三宝殿,前塑弥勒佛和韦驮,后塑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旁列罗汉。西侧有观音殿,内塑千手观音像。东侧为三让堂,有泰伯牵着烈马、南奔荆蛮之像。后有伯渎河。伯渎河,是商朝末年吴泰伯在梅里建勾吴国后,为了灌溉、排洪,在无锡开凿的第一条人工河流。《读史方舆纪要》“常州府、无锡县”条目下有“泰伯渎”,文曰:“泰伯渎,县东南五里,西枕运河,东连蠡湖,入长洲(今苏州)界,渎长八十一里,相传泰伯所开。”已有3000多年历史。今称全长43公里,它西起古运河,流经坊前、梅村、荡口(鹅湖),直至漕湖(蠢洞)。吴王阖闾攻楚,夫差北上伐齐,都曾通过伯渎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