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光究竟是什么

光究竟是什么

光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困绕了科学家们很长的时间。

从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定律看,光很象是一种弹性良好的粒子流(用惯性、动量守恒可以解释)。而且,从光的折射方面考察,它和粒子之间似乎也有某种共性(速度改变导致运动方向改变),因此,十七世纪,人们提出:光就是实物粒子流(粒子足够小、弹性足够好),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是牛顿。

但是,光在传播时,也有一些用微粒说不能解释的现象,如衍射、干涉、偏振等——而这些都是波动的独有特征。于是在十七世纪中叶,光的波动说出现了,坚持波动说的代表人物则是惠更斯。

可能是由于惠更斯的波动说确实存在缺陷(解释直进、在真空中传播有困难),也可能是因为牛顿在十七~十八世纪形成的特殊地位——虽然没有足够的理由表明牛顿是微粒说的顽固坚持者(事实上,牛顿本人就在1675年做了牛顿环的实验,并提出了“波具有周期性”的观点),总之,但微粒说一度占据上风。甚至在整个十八世纪,波动说并没有实质性地得到发展。

直到十九世纪,人们对于光的本性研究才上了一个新台阶。这首先要得益于电磁场的理论的逐步成熟,其次是在研究手段上有了很大的进步。60年代,光的电磁波说被推了出来,它的代表人物就是麦克斯维。麦克斯维的电磁波说和惠更斯的以太(弹性)波学说有着质的区别,在解释各种光学现象时也几尽完美。以至于人们一度认为,对光的本性认识已经找到了终极真理。

但是,到十九世纪末,人们发现了光电效应,这使光的电磁波说遇到了空前的困难。在这种背景下,光的能量子说(光子说)应运而生,它的代表物理学家是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并不意味着电磁波说倒退到牛顿的微粒说,也不是对电磁波说的否定。爱因斯坦认为,光子说主要是偏重于解释光的能量传递特征,它和电磁说的关系与其说是一种矛盾,还不如说是一种丰富。

光究竟是什么?目前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光既具有量子性,也具有波动性,只是在某些条件下,一种属性表现强,在某些条件下,另一种属性表现则更为抢眼。也就是说,光是波和粒子的矛盾统一体,它具有波粒二象性。

而本章,我们主要介绍光的波动属性。

第二十章光的波动性

我们已经不止一次地听到光是一种电磁波的说法,但要接受这个观点,必须基于物理事实的总结。这是实现本章学习目的的基本手段。本章的实验大多数都是在我们现有的条件下能够做成的,大家在课堂上要注意观察、思考,必要的时候,我们还要自己动手进行分组实验——重复一百年前伟人们的研究历程。

本章可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第1、2节,讲光的干涉和衍射;第二单元:第3节,讲光的电磁说,电磁波谱;第三单元:第4节,讲光的偏振,进一步说明光是横波,是电磁波;第四单元:第5节,介绍激光。

本章的知识点在高考考纲中都是A级。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有关本章的内容多以选择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命题几率较高的是光的干涉、衍射,其次是波长、波速和频率的关系,有时还与几何光学中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授课时间:2007年4月21日星期六

§20-1 光的干涉

【教学目的】

1、认识光的干涉现象及光产生干涉的条件

2、理解(杨氏)双缝干涉形成的原理,以及条纹的特征

3、知道实现光的干涉的途径并不是唯一的,了解薄膜干涉形成的原理,以及它在工程物理领域的应用

【教学重点】

光产生干涉的条件,干涉条纹的特征

【教学难点】

(杨氏)双缝干涉形成的原理,以及条纹的特征分析

【教具】

(杨氏)双缝干涉仪,酒精灯,食盐,铁丝圈,肥皂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复习提问1:波动之所以有别于粒子运动,其重要特征是什么?

☆学生:能够发生干涉、衍射。

复习提问2:什么是机械波的干涉?发生波的干涉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两列波在叠加后,在空间形成稳定的振动加强和减弱的区域(而且它们彼此间隔);两列波的频率相等。

我们要确认光具有波动性,就必须拿出光能够干涉或衍射的事实。而根据刚才的物理学史介绍,在波动说已经提出的前提下,整个十八世纪都没有得到发展。是不是观察光的干涉、衍射现象很不容易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双缝干涉

为什么不容易,这得从两个角度去认识:一是干涉的条件是否容易达成,二是干涉形成后,其现象是否容易观察。

在第一个方面,就是一个难题。原来的一般的光源都含有多种颜色(即多种频率)的成分,即便是找到了“完全相同”的光源,但从发光的微观角度看,由于发出的光波具有不连续性(就不能保证相位差恒定),要保证它们能够发生干涉,也是很难的。光学上,把能够发生干涉的光源叫做——

1、相干光源:频率相等、相位差恒定的光源称为相干光源。为了确保这两个条件满足,人们想过很多办法,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是这样做的:将同一光源发出的光用一个只留两个孔(或两个缝)的挡板挡住,那么从这两个空(或两个缝)中射出的光就是相干光源了。

干涉现象形成后,如何方便观察?这个问题复杂一些,让我们将实验完成之后,再做定量分析。

2、双缝干涉

? 演示1:(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a 、学生观察双缝;

b 、学生预测实验现象(教师配合草稿板图——机械波干涉分析——类比);

c 、学生观察干涉条纹…

过渡:为了解决干涉现象形成后是否方便观察.............

的问题,下面进入双缝干涉的定量分析——(请同学们注意,我们这里并不仅仅是解释为什么形成干涉条纹——这一点,我们已经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预测了——而是要研究怎样形成方便观察....

的条纹,这就涉及到一个条纹宽度的计算问题。因此,我们今天对光的干涉的研究比起机械波干涉的研究必须更为深入。)

为了寻求条纹的宽

度,我们引进波程差的分

析法。

a 、定性阐述…

b 、定量(板图1)

分析

δ = 21S P -11S P

≈dsin θ = d ·l x

当δ = 0时(位置:

P 点),对应第一个最强点(事实上是一条线),此时 x = 0

当δ = λ时(位置:P 1点),对应第二个最强“线”,此时 x ′=d

l λ 当δ = 2λ时(位置:P 2点),对应第三个最强“线”,此时 x ″=

d l 2λ ……

同学们,最亮条纹之间的间距是多少?

☆学生:条纹间距Δx = x ′- x = x ″- x ′= d

l λ。 我们这里没有计算暗纹的位置和间距情况,暗纹的间距又是多少呢?

☆学生:当然和亮纹间距相等。 3、条纹间距 Δx =d

l λ 假设我们手头有两个相干光源(平行的线光源),它们相距1m ,供观察的屏到光源之间的距离为2m ,光的波长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钠黄光(λ = 58930

A ),那么干涉条纹的间距Δx 等于多少?

★师生共同计算:Δx = 1.18×10-6m = 0.00118mm 。

这样一个间距,肉眼观察容易吗?

☆学生:不容易。

那么,同样是钠黄光,杨氏双缝干涉装置的条纹间距有等于多少呢(杨氏双缝间距d = 0.2mm ,屏与双缝距离l = 1m)?

★学生:Δx = 2.95mm 。

很显然,这个间距观察起来是很“舒服”的,这个数据也和我们实际观察到的间距相符。

刚才我们事实上已经解释了双缝间距的宽窄会影响干涉条纹的间距,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验证——

?演示2:相同色光,改变双缝宽度,干涉条纹间距改变。

a、学生观察;

b、教材彩图对应。

下面,我们还要解释关于双缝干涉的另外两个事实——

1、不同色光,条纹间距不同。

a、介绍光的颜色和波长的一般对应规律(参照教材表格);

b、学生解释“事实”;

c、?演示3:不同色光的条纹间距不同…

d、参照教材彩图…

2、复色光会形成彩色条纹

a、原理介绍…

b、?演示4:复色光形成彩色条纹,学生观察。

过渡:从刚才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有相干光源,光的干涉就能够产生,但要观察到明显的干涉现象,则需要强弱(明暗)分布的距离适当——这就需要相干光源的波程差比较微妙(和波长的数量级差别不大)。

能够满足以上条件的装置是不是只有杨氏的双缝?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事实上,在十九世纪,探索光的波动性的物理学家很多,卓有成效的也绝不是只有托马斯〃杨一人。在物理学史上,比较有影响的干涉实验就有:菲涅耳双面镜(双棱镜)实验、洛埃单镜实验、法布里—珀罗标准具干涉实验、迈克尔逊干涉实验、平行平板干涉实验、楔形平板干涉实验等等。他们有些和杨氏实验的原理类似,有些则则差别较大。

为了强化对干涉的印象,我们这里再介绍一个——

二、薄膜干涉

?演示5:钠黄光在肥皂薄膜上的干涉。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明暗相间的规则条纹,它的形成是不是和杨氏干涉条纹一样呢?首先,光源同不同?

☆学生:不同。

为什么还需要一个肥皂薄膜?这里我们做一个分析——

a、楔性薄膜介绍;

b 、板图2定量分析

δ = 2h

若在P 处,δ = λ ,则P 处为亮纹,h = 2

λ 若在P 1处,δ = 2λ ,则P 1处为亮纹,h 1 = λ

若在P 2处,δ = 3λ ,则P 2处为亮纹,h 2 =23λ

……

启发:同学们,如果知道薄膜倾角α,我们是

否可以求出薄膜表面亮纹之间的宽度?

★师生共同计算:相临亮纹处的厚度差 Δh =

2λ 设亮纹间距为Δy ,由于α很小,tg α≈

y

h ?? ,所以—— 亮纹间距(即条纹间距)Δy =αλtg 2 应用: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在刚才的钠黄光薄膜干涉中,要求条纹的间距为3mm (这样观察起来不至于太吃力),则薄膜倾角约为多少? ☆学生:计算→得出结果tg α= 0.982×10-4 ,α= 0.00562°。

很显然,要造就这样一个微妙的夹角(而且基本恒定),是不容易的。

启发: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薄膜因某种原因形成了一个“横梗”(如图3甲所示)的状况,干涉条纹将是什么状况?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导引分析如图3乙和丙所示(1区倾角增大,2区倾角减小)…

启发:如果是局部凸起,条纹状况有怎样?

☆学生:思考、尝试…

事实上,这个原理已经被用于工程技术中的高精度的平面检测中,相关的细节请大家参看教材内容

☆学生:阅读教材…

薄膜干涉的应用除了平面检测,还有增透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一些相关的介绍。

三、小结

光的干涉实验的成功是光具有波动性的铁的证明。本节课,我们比较细致地讨论了光的干涉的规律。从相关的结果我们可以体会到,要做成效果显著的光的干涉实验是不容易的,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光的波动说在十八世纪没有得到发展的原因。

我们通过学习本节,需要弄清楚的是,光的干涉的条件是什么,形成显著的干涉在技术上有一些什么要求,双缝干涉和薄膜干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什么地方。学了光的干涉,我们还要能够解释一些基本自然现象,课后有这样的习题,大家要认真思考。

四、作业布置

阅读临时教材;

“教材”P23第(1)(2)(3)题,上作业本;

《同步教练》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注意“教学过程”的带框字符,即是板书计划。

【教后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