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七节 针灸对血液成分的调节 - 第三章 针灸效应及机理 -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第七节 针灸对血液成分的调节 - 第三章 针灸效应及机理 -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第七节 针灸对血液成分的调节 - 第三章 针灸效应及机理 -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第七节 针灸对血液成分的调节 - 第三章 针灸效应及机理 -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第七节针灸对血液成分的调节- 第三章针灸效应及机理

-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血液(blood)是由血浆、血细胞及各种有形面成份组成的流体组织,在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组成血液的各种成份对于维持生命和机体各部分正常生理功能的实现是极其重要的。各种内外因素的刺激会导致血液成分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可以通过针灸作用得到调整。针灸对血液成分的调节,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使血液各种有形成分、化学成分以及血液酶系及各种电解质等趋向生理平衡。

一、针灸对血液成分的调节作用

(一)针灸对红细胞、血红蛋白的调节

实验研究表明,针灸对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红细胞数目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针刺正常人的足三里、合谷穴,可见红细胞总数一过性增多,血红蛋白含量上升,但维持时间不久,即恢复正常。隔蒜灸治疗,可使难治性肺结核患者的红细胞数目及血红蛋白明显升高。急性阑尾炎患者,针刺后则出现网织红细胞逐渐增多,针后第5日又逐渐恢复。

针灸对各类贫血患者红细胞数目的调节更为显著而持久。缺铁性贫血患者,针刺膈俞、膏肓、足三里穴后,网状红细胞剧增,病理性异染红细胞色调复常。针灸治疗脾亢性全血细

胞减少症,也可使红细胞和其它血细胞明显升高。针灸对疟疾感染引起的小儿贫血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疟疾所致贫血患儿在药物治疗同时,取穴三阴交、足三里、太溪、合谷,进行针灸治疗,连续4周检测外周血中红细胞(RBC)、网织红细胞(Ret)计数及血红蛋白(Hb)定量。患儿Hb和RBC明显升高,针药组升高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第4周末,Hb水平从52.2±9.1g/L提高至基本正常的125.3±18.6g/L,RBC 升高至正常水平(4.30±0.51)×1012/L,Ret的变化则有所不同,第1周末,增至23.2±2.8(%),然后逐渐下降,至第4周末降至接近正常水平1.0±0.4(%)。针刺膏肓穴治疗恶性贫血,在针灸治疗后第5日,即观察到红细胞由针前的1×1012/L上升至3.37×1012/L。穴位注射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使患者的红细胞、血小板数目明显增加。不同治疗方法可使针灸对红细胞的调节产生差异。药物与针灸结合治疗贫血,比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更为明显。

针灸治疗红细胞过多症也有疗效,针刺膈俞、气海、三阴交、肝俞穴后,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红细胞数目减少,血红蛋白含量下降。

尽管大量研究证实,针灸对红细胞的调节作用是肯定的,并具有双向性和良性调节的特点。但有研究者报道,肿瘤化疗患者在进行穴位贴敷后,虽然红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却无统计学意义。电针“人中”穴对失血性休克家兔的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也无明显影响。这可能与观察对象及治疗方法有一定关系。

针灸对血红蛋白含量也会产生影响。神阙穴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明显,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血红蛋白含量也有明显提高。“井穴”刺血能明显降低发热家兔体温,并维持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含量的稳定。在脊柱皮肤进行铺灸,也可使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红蛋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针灸还可影响红细胞沉降率。针刺或电针正常人或动物的“足三里”、“合谷”穴,可引起血沉增快,2~8天方可恢复正常。电针狗的坐骨神经,更可使血沉加速2~6倍。而对某些血沉增快的炎症患者,针灸治疗后,除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外,血沉却比治疗前明显减慢。穴位注射可使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沉明显减慢。难治性肺结核患者经隔蒜灸治疗后,血沉明显减慢,并有部分患者血沉恢复正常。针灸对血沉的影响与治疗方法、病程长短及治疗时间有一定联系。将血沉增快的风湿病患者随机分为艾条固定穴位悬灸组和单纯针刺组,取穴均用大椎、曲池、阴陵泉、丰隆、曲池穴。可以发现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使患者血沉降低,而艾条固定穴位悬灸,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治疗。针刺加火罐治疗也可使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沉降低,与单纯针刺相比,疗效更为明显。风湿活动期患者,艾灸大椎、阳陵泉穴后,血沉可明显

减慢,其中病程短、连续治疗多次的患者,效果尤为显著。针灸也可影响红细胞膜的流动性,并呈现相对的穴位特异性。动物实验发现,电针“内关”可显著提高红细胞膜的流动性,而电针“足三里”穴则无影响。但如果同时电针“足三里”和“内关”,则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协同作用。

针灸可使红细胞的变形能力(red cell deformability ,RCD)发生改变。以日本快速老化痴呆模型小白鼠SAM-P/8为实验动物,针刺双侧“内关”、“太冲”、“水沟”穴,可以观察到8月龄进入老年期并出现痴呆症状SAM-P/8小鼠RCD明显下降,针刺能够明显提高其RCD水平。这说明针刺对RCD 的改善作用,可能是针刺治疗老年期痴呆的作用机制之一。(二)针灸对白细胞的调节

针灸对血液中白细胞的计数、分类及吞噬作用都有显著的影响,并因机体功能状态不同而异。针刺正常动物的“足三里”、“合谷”穴后,可使白细胞总数上升,针后3小时达最高水平,分类计数显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上升,而淋巴细胞及嗜酸性比例相应下降,24小时后复原。电针刺激进行腹式输卵管结扎手术时,受术者末梢血液中白细胞总数,较手术前有所增高。化疗引起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在针刺合谷、大椎、足三里等穴位后,其白细胞计数明显回升。在肿瘤化疗患者的大椎、膈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穴进行药物贴敷,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5、10天采血进行检验,也可发现治

疗后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显著提高。足三里穴位脐血注射,可使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白细胞计数WBC得到一定的恢复,其效果与骨髓抑制程度有关。Ⅰ、Ⅱ度骨髓抑制患者效果明显,恢复较快,而Ⅲ度、Ⅳ度骨髓抑制患者的效果则较差。研究证实,针灸升高化疗患者白细胞数目的主要机理在于提高血清中集落刺激因子的含

量和活性,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增殖,从而使白细胞集落生成增多,骨髓中幼稚粒细胞和成熟粒细胞显著增加,最终促使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增加。各种急性炎症白细胞数增高者,针后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阑尾炎、胰腺炎患者针刺后,血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由炎症期的增高状态逐渐降回正常水平。金津、玉液穴放血治疗急性扁桃腺炎患者,不仅症状减轻,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也有明显下降。针刺或艾灸正常人的足三里、内关等穴后,白细胞吞噬功能增强。细菌性痢疾和阑尾炎患者在针灸或电针后白细胞吞噬功能的增强更为明显。针刺对白细胞的调节与穴位特异性有很大关系。针刺哑门、华盖穴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具有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针脑户穴及督脉C5~C6间部位则引起白细胞总数下降。针刺脑户、哑门等穴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减少。针刺陶道、华盖穴则可观察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针刺动物“足三里”穴可使白细胞数明显上升,而针“丰隆”穴或非穴位对

照点则无此变化或变化甚微。

针灸效应与刺激方法、针刺手法及留针时间密切相关。针刺家兔“足三里”穴可使白细胞先减少后增加;改用电针则有抑制白细胞增高的趋势。实验性白细胞减少症动物,针刺“足三里”穴可使白细胞升高;艾灸则无作用。应用烧山火手法针刺足三里,可使嗜酸性白细胞减少;改用透天凉手法,则可使之上升。刺络放血方法对实验性发热家兔降温和降低白细胞的作用明显优于针刺疗法。

(三)针灸对血小板的调节

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针灸对血小板计数和凝血过程也有明显的双向调整作用。针刺合谷、内关穴可使正常人血小板数升高。针刺大椎、血海、足三里、内关、曲池等穴则可使脾切除后血小板过高症患者的血小板,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对全血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针刺肝俞、脾俞、合谷、足三里等穴可使血小板计数增高。采用隔药饼灸结合137CSγ射线放射疗法,对实体瘤(HAC)小鼠进行研究,发现肿瘤放疗后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数目明显降低,而隔药饼灸可使白细胞、血小板数目显著提高,有利于放射线治疗造成的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淋巴细胞系损伤的恢复。穴位贴敷也可明显促进化疗后,肿瘤患者的血小板生成。运用透射电镜技术,可更准确地观察到针灸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肌缺血区的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影响。家兔急性心肌缺

血后,缺血区血小板呈不规则形,时有脱颗粒发生,而在电针“内关”穴后,血小板未出现脱颗粒现象。针灸对血小板的影响与针灸时间有一定关系。在巳、申、亥时辰采用针灸“三阴交”穴治疗脾阳虚证的疗效进行观察。虽然在三个时辰针灸均可提高脾阳虚家兔血小板计数,但疗效存在一定的差异。巳时治疗效果最佳,申时次之,亥时最差。针灸对血小板的影响还与治疗方法密切相关。不同灸量对不同诱导物诱发的血小板凝集影响各异。总量5mg、10mg艾炷灸小鼠“期门”穴3小时后,花生四烯酸(AA)100um诱导的血小板凝集亢进。总量15mg艾炷施灸24小时后,AA100um使凝集能减少。因胶原引起的血小板凝集,在5mg艾炷施灸后1.5小时,出现抑制倾向,15mg施灸后1~5小时,延迟时间有缩短倾向,多次灸则无上述现象出现。针灸具有一定的抗凝作用。针刺治疗三期高血压合并脑血栓形成的患者,可明显降低血液凝固性,有利于溶栓过程。灸足三里穴前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均见明显降低。说明古人艾灸足三里、风市等穴预防中风确有其科学依据。不同治疗次数对血液凝固及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影响也不相同。总量15mg艾炷灸1次后1小时,纤维蛋白溶酶原含量明显下降,灸1次后3小时,部分凝血激酶时间轻度缩短,而纤维蛋白原含量和凝血因子的活性几乎无变化;灸5次后,凝血酶原时间明显缩短,部分凝血激酶时间无变化;

灸10次后纤维蛋白溶酶原含量增加;灸15次后纤维蛋白原含量上升,凝血因子的活性轻度下降。针灸还会对凝血时间产生影响。出血性疾病患者针刺30分钟后,大多数患者的凝血时间明显缩短,凝血酶原指数升高。不同的穴位作用的范围有所不同,膈俞、膏肓对一切出血症状均有效,针刺伏兔穴则对血尿、毛细血管出血有效,针刺太渊穴对咯血及脑出血有显著疗效。

(四)针灸对血液化学成分的调节

实验研究表明,针灸对血液中多种化学成分具有良性的双向调整作用。

1.针灸对血浆蛋白的调节急性阑尾炎患者针灸治疗前白蛋白明显减少,α和β球蛋白明显增加,针灸治疗后,随着炎症消除,这些变化渐趋正常。疲劳、衰弱患者针刺治疗后,随症状的改善,血浆白蛋白上升而球蛋白下降,A/G比值增高。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采用小剂量干扰素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升高,球蛋白降低,而且与大剂量干扰素治疗的效果相近。

2.针灸对血氨及非蛋白质的调节正常人电针或针刺后血中非蛋白氮水平多数出现升高,但对血中非蛋白氮水平过高的孕妇,针刺合谷、三阴交、关元、曲骨等穴后,高者针后下降,而低者上升。针刺犬的近正中神经与坐骨神经则可见其血中非蛋白氮、尿素、肌酐等上升,而尿酸下降。慢性肾功

能衰竭患者,在血液透析同时进行隔药灸,选用大椎、命门、肾俞、脾俞、中脘、中极、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隔药灸结合血透治疗不仅可以减轻长期透析出现的透析后综合征,肌酐含量也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这说明艾灸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慢性肾衰患者的肾功能。

3.针灸对血脂的调节针灸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针三阴交、足三里、丰隆、太白、阳陵泉、内关可使患者血脂明显下降。针太冲、足三里、内关等穴也可使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清胆固醇(TC)明显下降。高血压患者针刺治疗总胆固醇含量下降。艾灸关元、丰隆穴35天后,可以发现高脂血症患者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TG)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升高。同期的药理试验亦表明,艾灸可明显降低正常及给食高脂食物造模大白鼠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针灸对正常人和家兔的甘油三脂和胆固醇的作用不如患者显著。针灸对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并不相同。研究者发现针灸治疗后中风偏瘫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明显下降,而对高密度脂蛋白无明显影响。而对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后,不仅能明显降低LDL、TC、TG,还可显著升高HDL。针灸降脂的效应可持续较长的时间。针刺内关、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胆固醇可显著下降,β-脂蛋白有非常显著降低。其效应可持续半年。针灸的降脂作用还与选穴密切相关。分别采用益肾调督法取穴和

普通取穴方法,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后2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下降,但益肾调督取穴组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幅度明显大于普通取穴组。不同的治疗方法降脂作用也有一定差异。赤芍注射液穴位注射后,可使中风患者的血脂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B)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及载脂蛋白A1(apoA1)水平增高,其降脂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疗法。高血脂症患者温针治疗后,TC、TG和低密度脂蛋白C(LDL-C)皆较治疗前降低,HDL-C 较治疗前升高,载脂蛋白A1升高,载脂蛋白B100(apoB100)无明显改变,治疗效果也比单纯体针治疗明显。

4.针灸对血糖的调节针灸对血糖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正常人出现运动疲劳征后进行针刺,可使血糖有一定幅度的升高。针刺“素髎”穴可使休克患者血糖水平明显升高。用胰岛素造成家兔或犬低血糖状态后,针刺或电针可使其血糖明显升高。而对糖尿病患者针灸则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取膈俞、脾俞、足三里等穴,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尿糖明显减少。在三阴交穴注射黄芪注射液,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小时血糖(P2hBG)明显降低。用肾上腺素造成高血糖状态后,针刺或电针可使血糖明显降低。针灸对血糖的调节与针刺手法关系密切。针刺足三里穴,行烧山火手法使血糖和血枸橼酸(糖代谢的中间产物)含量

上升;行透天凉手法,则使之下降,但平补平泻手法则无影响。目前研究认为,针灸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机理在于针灸刺激胰岛细胞受体对葡萄糖的敏感性,使胰岛素(INS)分泌增加,加快了血糖的利用和转化从而控制了血糖的升高,或同时提高外周组织对INS的反应性而发挥作用,包括增加INS 受体(IR)对INS的亲和力(详见本章第三节)。

5.针灸对血液电解质、酶活性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的调节

针灸对血液中电解质也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如钙、磷、钠、镁、钾等,特别是对血钙作用更明显。血钙对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有重要的作用,若血钙过低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增高,从而导致手足抽搐症的发生。针灸治疗因血钙过低引起的痉挛,可使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血钙明显增高。营养不良合并佝偻病的患者针刺四缝穴后,血清中钙、磷含量均有上升,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针灸对血钾的影响目前还不完全一致。观察电针“内关”对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室颤阈值(VFT)的影响及其与血钾的关系可以发现,冠状动脉结扎后VFT

明显降低,并出现一过性低血钾,电针“内关”穴后可明显提高急性心肌缺血早期VFT的作用,但仍然出现一过性低血钾。而针刺可使阳虚患者血浆钾浓度显著下降,以降低神经及痛觉感受器的兴奋性,有利于这些患者的镇痛针麻效果。以手足阳明经及足厥阴肝经的腧穴为主治疗偏头痛,可以发现治疗3个疗程后,血清镁显著升高。

针灸对血液中乳酸、丙酮酸、柠檬酸、组织胺、转氨酶及胆碱酯酶也有一定的调整作用。针麻效果优良的患者,血中乳酸含量显著下降。针刺家兔“足三里”、“环跳”等穴,可使血中乳酸、丙酮酸显著增高。急性胰腺炎患者针刺后血清淀粉酶明显降低。针刺治疗阑尾炎可因增强血液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使血内乙酰胆碱含量下降。针刺治疗3日后,可使急性菌痢模型猴,血浆中组织胺浓度由6.67%下降至4.99%。针刺治疗运动疲劳征,可以观察到针刺后血乳酸浓度(Bla)、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肌酶(CPK)有明显改变。治疗后Bla、LDH、CPK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针刺可以加快乳酸代谢,减少运动造成的乳酸堆积,从而使肌肉的酸中毒得到迅速缓解。

另外,针灸的调节作用与机体功能状态密切相关。灸“足三里”穴对健康家兔血中5-HT、组织胺含量无明显影响,而对脾阳虚大鼠血中5-HT则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且弱刺激优于强刺激。治疗方法也会对针灸效应产生影响。穴位注射不仅可使降低造模动物的成石率,还可减轻胆石症动物模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碱性磷酸酶(AKP)的升高幅度,有利于减轻肝细胞的损伤,改善胆汁淤滞现象,保持胆道通畅,防止胆汁中有形成分的沉积,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针刺。补泻手法与刺激的强弱也是影响针灸调节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针灸治疗传染性肝炎,用呼吸补法或轻刺激手法多使其转氨酶

增高,用泻法则使之下降。强刺激艾条灸可使正常家兔全血组胺含量明显升高,强刺激小艾炷灸则使组胺含量下降,弱刺激艾条灸及大艾炷灸则对家兔全血组胺含量变化的影响不大。

总之,针灸不仅可以对血液细胞及各种成分产生调节效应,而且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针灸调节血液成分的作用机制

针灸对血液细胞及各种成分,尤其是病理状况下的改变产生明显影响。但其调节血液成分的作用机制尚未有明确的结论。

已有的研究证实针刺可提高人体血清铁含量,表明针灸有可能是通过促进铁或其它造血物质的吸收、转运、利用等代谢途径,促进Hb的合成而改善贫血。近年的研究认为,肾脏所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调节和稳定RBC的主要体液物质,针灸也可能是通过某种途径,使EPO分泌增多刺激了骨髓造血过程,促进了RBC与Ret的生成与释放而缓解了机体的贫血状态,从而达到治疗效果。有人认为针刺对血液成分的调节作用必须在中枢和传入、传出神经系统机能和结构完整的条件下才能产生效应。研究者认为针刺是借助于血管周围交感神经纤维传入的针刺局部刺激冲动,并在垂体、肾上腺以及自主神经等系统的参与作用和影响下,完成对血

液成分的生成与分配的综合调节的。

针灸对血液有形成分及化学成分,具有良性、双向性的调节作用,这一作用受到机体的功能状态、针灸方法、穴位特异性、时间因素等多种因素影响。进一步用神经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来研究针灸对血液成分的调节,对全面揭示针灸调节血液成分的机制有重要价值。

从针刺人迎穴降压谈针灸学的原始创新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从针刺人迎穴降压谈针灸学的原始创新 作者:石学敏, 申鹏飞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刊名: 上海针灸杂志 英文刊名:SHANGHAI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年,卷(期):2010,29(2) 被引用次数:8次 参考文献(2条) 1.Bisognano JD;de Leeuw P;Bach DS Improved Functional Capacity and Cardiovascular Structure after Baroreflex Activation Therapy(TM)in Resistant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Heart Failure:Results from European and United States Trials of the Rheos (R) System 2009(06) 2.Baroreflex Hypertension Therapy improves cardiac structure and arterial compliance in resistant hypertension:results from European and United States Trials of the Rheos System 2009(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张玥.王舒人迎穴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0) 2.夏秋芳.XIA Qiu-fang人迎穴考证及现代临床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2010,26(6) 3.申鹏飞.卞金玲.孟志宏.石学敏.SHEN Peng-fei.BIAN Jin-ling.MENG Zhi-hong.SHI Xue-min捻转补法针刺人迎穴干预原发性高血压亚急症的效应观察[期刊论文]-上海针灸杂志2010,29(2) 4.迟玉花.葛宝和.CHI Yu-hua.GE Bao-he人迎穴的针刺临床应用[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2007,23(10) 5.邢瀚.张春红人迎穴临床研究近况[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2010,26(2) 6.郭芳.GUO Fang人迎穴临床应用探要[期刊论文]-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2) 7.李华东.李红.Li Huadong.Li Hong按揉配合针刺新人迎穴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研究[期刊论文]-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0,01(12) 8.刘向东针刺人迎穴为主治疗气血两虚型面瘫48例[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2007,23(7) 9.卫彦.孙忠人.寇吉友.郭莹针刺人迎穴治疗高血压病120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2006,22(2) 10.戢杨.吴沅皥.赵锦声赵锦声针刺人迎穴治疗头面部功能障碍医案2则[期刊论文]-新中医2008,40(4) 引证文献(8条) 1.张丽丽.张春红.王舒针刺降压临证举隅[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 2013(6) 2.张春红.邢瀚.乔波石学敏治疗高血压病经验[期刊论文]-中医杂志 2011(20) 3.李会娟.申鹏飞针刺降低血压变异性[期刊论文]-吉林中医药 2011(1) 4.张春红.卞金玲.杜宇征针刺治疗高血压60例[期刊论文]-上海针灸杂志 2010(8) 5.刘丽伟.杜宇征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伴耳鸣及先天性高脂血症1例[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 2012(1) 6.李美罗.李垠和.吴焕淦.常小荣.刘慧荣.王晓梅灸法治疗高血压的研究概述[期刊论文]-环球中医药 2012(2) 7.乔波.张春红针刺人迎穴治疗高血压病的近代研究概况[期刊论文]-吉林中医药 2011(6) 8.王莹.李阳.郭琳近几年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通览[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 2013(9) 引用本文格式:石学敏.申鹏飞从针刺人迎穴降压谈针灸学的原始创新[期刊论文]-上海针灸杂志 2010(2)

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

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 [摘要]目的:阐明针刺穴位产生效应的途径,揭开人体穴位与细胞间的奥秘,明确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方法:立足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总结针灸医学界、国内外三十多年来的针灸科学实验研究成果,用来证实经络穴位的客观存在,证实针刺穴位的治病作用,是经络穴位、神经、内分泌、激素、血管、酶类和细胞作用的综合结果,而确立了针刺穴位产生效应的途径模式。结果:人体由细胞组成,人类要健康生存,最根本的是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人体生病是细胞生理功能发生改变,针灸能治病,是经络传递针刺穴位产生的、细胞功能改变信息(经气)于神经,使细胞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治愈疾病。 我们从生理学知道,大脑皮层胶质细胞总数是神经元的10倍,神经元的空间除了突触接触处以外,都被胶质细胞突起所占领,胶质细胞从各个方面包绕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电子显微镜下见到少突胶质细胞的突起和包浆膜,包卷着神经纤维,生成明暗相间的髓鞘,成为中枢轴突信息传导通路。毛细血管表面积的85%被胶质细胞突起澎大的未端所包绕,并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接。从微血管、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密切关系,我们清楚了胶质细胞位于微血管和神经元之间,具有集中而不堆积、不重叠、连接排列的分布特点,具有连接微血管细胞和神经元细胞的生理功能特性。根据安徽针灸临床学院2013年研究证实,是胶质细胞构成了神经元细胞和微血管细胞间的生物电信息传导通路。胶质细胞是神经元细胞和微血管细胞间信息传导通路的物质基础成为事实。胶质细胞对毛细血管的包绕、并与内皮细胞紧密相接,有利于细胞的电信息传递,对神经元的包绕,是神经接收细胞电信息的功能作用,也是神经接收针刺穴位产生的、细胞功能改变信息(经气)的功能作用。推测这些包绕毛细血管和神经元的胶质细胞与经络线路直接相连,经络也是由胶质细胞保持着不堆积、不重叠、链条式自行有序的连接排列分布,循行于脏腑、组织、器官和四肢细胞之间,成为联络传导信息的生物电线路——经络系统。结论:穴位——神经——内分泌——激素——酶类——细胞,是针刺穴位产生效应的途径模式。是人体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九版《针灸学》必背

一、经脉循行原文 手太阴肺经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足阳明胃经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口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太阴脾经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手少阴心经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9 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足少阴肾经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第四章 针灸效应及机理

※<第一节习题> 第一节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和。 2.伤害性感受器分为和,前者传导,后者传导。 3.疼痛信号在进入高位中枢以前已在受到调控,即对疼痛信息的量、性质和时速进行调节、转换和控制。 4.在疼痛报告中,最常用的两个指标是、。 5.针刺穴位具有降低和提高的双重效应。 6.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的一种方法,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 7.炎症性痛是指由、或以及外科手术引起的外周组织损伤导致炎症时所发生的疼痛,包括、、和继发痛。 8.经典的闸门控制学说认为,节段性调制的神经网络由初级传入和纤维、背角投射神经元(T细胞)和组成。 9.临床上利用针灸的镇痛作用,可有效地进行、、等的治疗,针刺还可用于。10.中医认为疼痛的机理主要是“、、。 二、选择题 型题 (一)A 1 1.针刺镇痛是指用针刺的方法对疼痛进行怎样的影响 A.转移和消除 B. 减轻和去除 C. 防止和治疗 D.治疗和消除 E. 麻痹和消除 2.针刺麻醉时针刺止痛效应主要体现在 A.麻醉 B. 消除疼痛 C.预防疼痛 D.治疗疼痛 E.降低痛阈 3.人类的疼痛包含下列哪种感觉 A.痛反应和痛感觉 B.伤害性感觉和痛反应 C.伤害性感觉和痛感觉 D.非伤害性感觉和痛反应 E.非伤害性感觉和痛感觉 4.针刺麻醉的应用中,最大的缺点是: A.诱导快,患者反应平静 B.费用昂贵 C.操作繁琐 D.镇痛不全 E.针麻效果的个体差异大 5.针刺麻醉时针刺止痛主要体现在 A.麻醉 B.消除疼痛 C.预防疼痛 D.治疗疼痛 E.降低痛阈 4.针药复合麻醉中,针刺与麻醉药剂量的关系是

1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1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1)血浆(形态):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的透明液体。(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2)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A.红细胞:(形态)血液分层后,红细胞在下层,呈红色。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特性)它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功能):有运输氧的功能。B.白细胞:(形态):有细胞核,成圆球状。功能:防御和保护作用特性: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C.血小板:形态: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功能: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1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血管种类概念和功能管壁动脉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液流速快静脉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输送到心脏去的血管管壁薄,弹性小,管内血液流慢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少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管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液流速最慢 3心脏的结构和功能(P68图)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脏有左心房、右心房和左心室、右心室四个腔,只有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P69图)主动脉连左心室,肺动脉连右心室,同侧的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和动脉之间都有瓣膜,这些瓣膜单向开放的,只能沿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4人体的体循环和肺循环(P70图)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流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的循环经过体循环,鲜红的动脉血变成暗红的静脉血。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再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最后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经过肺循环,暗红的静脉血又变成了鲜红的动脉血。 5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 6输血、血型和无偿献血输血是时候,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P76表)血型可接受的血型可输给的血型A、B、O 、AB 一次失血﹥1200~1500 毫升发生生命危险﹥800~1000毫升出现头晕、心跳、眼前发黑和出冷汗﹥400毫升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短期内会恢复正常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身体。 7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输尿管、膀胱和尿管是排尿的通道,而膀胱还有暂时贮存尿液的作用。(书P80)

针灸医学的发展前景.

1.针灸现状与发展特点 在20世纪70年代,以中国向全世界公布针刺麻醉的研究成就为契机,国际社会掀起一股渴望了解针灸和应用针灸治病的热潮。西方医学界通过对中国、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的针灸研究情况的了解,逐渐消除了对针灸的误解,并开始接触到针灸临床实际。很多人还对针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应用、研究与推广针灸的重要力量。在针灸国际化的进程中,世界卫生组织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与引导作用,如在一些国家设立针灸研究培训合作中心,支持创建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公布43种针灸适应症,制订经络穴位名称国际标准,制订针灸临床研究规范等。据了解,目前全世界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针灸医疗,从事针灸的人数约20-30万人。有些国家和地区还开展针灸教育与研究工作,国际针灸教育出现了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趋势。 1.1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进行的针灸理论研究,其着眼点侧重于两大方面即针灸作用机理研究和经络腧穴研究。大量研究工作是围绕针灸的基本作用展开的,包括针灸对全身各系统各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镇痛作用、增强免疫作用和促进组织修复作用。研究资料表明,针灸的调整作用是最根本的作用,它贯穿于所有作用之中。经络腧穴研究,是通过对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学术界对经络现象的客观性基本上取得共识,但对经络实质的看法则存在着神经论与非神经论的根

本分歧。 1.2 针灸方法不断创新 在针灸临床当中,以毫针和艾灸为主的传统疗法,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在传统针灸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的过程中创新出许多新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电针、电热针、磁极针、耳针、头皮针、面针、穴位注射、针刀疗法、药物贴敷、俞穴药物离子导入以及生物全息诊疗法等。 1.3临床范围日益扩大 目前,针灸治疗的病症已从上个世纪的200多种上升到800种左右,其中约30%-40%疗效显著。临床应用范围已经扩大到四个方面,即经络诊断、针刺麻醉、针灸保健与针灸治疗。事实证明,针灸有效的病症遍及临床各科,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病、慢性病,而且还可以治疗某些疑难病、器质性疾病和急性病。国际上有一部分人以为针灸只适用于治疗疼痛和瘫痪,实则是对针灸医学的很大误解。 3.针灸医学的发展前景 从针灸发展史来看,现代针灸医学将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将沿着国际化与现代化的方向向着更高层次不断发展,并将对医学乃至生命科学产生重大影响。 3.1理论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新世纪将是针灸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并推动临床实践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时代。针灸理论研究,将以经络研究为突破口取得重大进展。其主要成就,将是对经络实质的解谜,随着研究的进

针灸的现状与未来

针灸的现状与未来 作者:王雪苔来源:本站点击: 564次更新:2007-3-1 15:11:42 〖字体:小大〗 21世纪即将结束,全世界都在准备以崭新的姿态迎接21世纪的到来。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来临,各行各业都在回顾20世纪已经走过的历程,瞻望21世纪的发展前景。我们针灸医学界为了加快针灸在全世界的发展进程,也很有必要在回顾过去与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对于针灸的未来加以顶测,以期使我们的思想与行为更符合针灸的发展规律。 1 20世纪的针灸发展特点与现状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针灸学,进入20世纪以来,其发展历程具有两个明显的时代特点,其一是走向世界,其二是与现代科学结合。前者促进了针灸国际化,后者推进了针灸现代化。尽管18、19世纪在欧洲已经有人试用针灸治病,19世纪末叶在中国和日本又有人把西医解剖学和动物实验方法引入针灸学术领域,但都只能算作个别事例。就世界范围而言,针灸的国际化与现代化,真正起步于20世纪20-30年代,发展于50年代,掀起高潮于70年代。国际化进程促进了传统针灸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现代化的进展又促进了针灸向世界各地的传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以下就针灸国际化与现代化的现状,加以概括介绍。 1.1 国际化的局面迅速展开 在70年代,以中国向全世界公布针刺麻醉的研究成就为契机,国际社会掀起一股渴望了解针灸和应用针灸治病的热潮西方医学界开始接触到针灸临床实际,并通过对中国、日本、法国、前苏联等国的针灸研究情况的了解,逐渐消除了对针灸的误解,一部分人还对针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应用、研究与推广针灸的重要力量。在针灸国际化的进程中,世界卫生组织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与引导作用,如在一些国家设立

针灸镇痛的原理及其发展

方兴未艾的外治法之针刺灸镇痛疗法 摘要笔者运用中医和西医理论观点,以针刺麻醉镇痛,针灸治疗体表和脏腑疼痛为实例,从针刺对神经和神经递质的作用方面,阐述了针灸镇痛的原理,并将其与现代镇痛手段相比较。 关键词针灸痛症治疗针刺效应 绪论临床实践与资料及针刺麻醉的应用已经证明针刺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被国内外医家所公认,相比药物和外科手术镇痛的方法,针刺镇痛发展前景光明,潜力巨大。 人们通常所说的针灸包括广义狭义两种不同的概念。狭义的针灸指的是医疗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到的针灸疗法,广义概念指的是完整学科,即针灸学。针灸疗法属于中医疗法中的外治法类。其中包括了针法,灸法和发展而成的枢穴特种疗法。这些医疗方法虽然技术手段和作用方式不同,却都建立在同一理论之上,这就是中医基础理论,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经络枢穴理论。 针灸镇痛是一种治疗方法。讲将毫针刺入体表特定穴位,然后在穴位施加温热刺激,或施加电刺激等物理刺激以求达到治疗病痛目的。针灸疗法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砭石疗法,最初就是以治疗疼痛为基点的。当时,人们就在实践中学会了使用砭石刺破劳作时的脓殇,这种手段后来又进而发展成为刺络泻血的方法。 《内经》在针刺镇痛方面有着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奠定了后世针刺镇痛研究的基础。“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泣而不行,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是书中提出的引起疼痛的原因。对此《灵枢》首次提出了“以痛为俞,以知为度”的针刺镇痛方法。此后,经过《难经》发展了奇经八脉与疼痛的临床,人们广泛认同奇经八脉逆乱阻滞同样可以出现疼痛病症。从此,针灸结束了单纯作为经验

疗法的历史,实现了理论的升华,形成了以经络为核心的针灸基础理论。此后,针灸镇痛疗法也逐渐成型。 金元时期,窦汉卿《针经指南》又补充了八脉交会穴治疗不同痛症的理论,为后世针刺镇痛选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此后,在此基础上针刺镇痛逐步趋于成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强有力地指导着针灸对临床各科病症的治疗。 1.针灸麻醉镇痛 针灸麻醉镇痛是以针刺穴位为主,辅以少量药物,依据筋络脏腑基础理论和针刺麻醉临床经验,使病人能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的一种麻醉方法,是针灸学理论与实践在现代麻醉学中的成功运用与发展,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成功典范。 2.针灸治疗体表及脏腑疼痛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引起疼痛的原因可概括为气血。《素问》说“风寒湿三期杂至合二位痹”《千金方》说:“凡病皆于气血壅滞步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可见各种痛症杰克归结为气血的病变,气血的病变不外乎“不通”,“不荣”,或因气血不通,或因气血不容。不论何种邪气壅滞经络脏腑,“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就是体表疼痛性病症的基本病因病机。 ①现代针灸临床 体表疼痛如肌肉痛以及各种骨关节病扭伤等,占据了针灸临床的绝大部分。而大量数据表明,针灸对于治疗急性腰扭伤等外伤性急症有显著的疗效。 ②针灸治疗脏腑疼痛 1957年我国成功实施了世界上首例针灸麻醉的扁桃体摘除手术,60年代公布后即在全国范围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70至80年代初,针刺麻醉在国内外的内科手术中逐渐被推广使用,这既是针灸发展是上的一个飞跃,也是外科麻醉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此后从最初的肺,胃且切除术必须用80多个穴位,几个针灸师连续捻针7~8个小时,到如今结合经络腧穴加上耳穴的介入可以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专科介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针灸部简介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针灸学专家、博士生导师石学敏教授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针刺手法量学及刺络疗法等一系列成果的临床应用为主要特色,使针灸部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针灸临床、教学和科研基地。 针灸部共有针灸病床数600张,病床使用率超过100%,年住院量4400余人次,26个门诊诊室,年门诊量25万余人次;年业务收入近7000万元。针灸临床还设立了15个专科专病。针灸学科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针灸医疗和临床教学基地,成为我国针灸推拿医疗基地发展状况和规模的标志,为全国针灸推拿医疗行业起到了示范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本学科是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针灸专科医疗中心所在地,目前已在全国建立了29个针灸临床研究分中心,使全国针灸医疗网络逐渐形成,带动了针灸医疗的发展。 此外,根据针灸学科建设的需要,于2007年成立了DME中心,主要负责临床科研的设计、实施、衡量以及评价等工作,为临床科研提供了技术平台。 创立了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特色的“石氏中风单元”,开辟了中风病治疗的新模式,此模式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十大推广新技术之首。 1.学术地位:针灸部是“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和“国家教委针灸重点学科”所在地,是医院的龙头科室,技术力量雄厚,专科齐全,医疗特色突出,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她代表着我国当今针灸临床医疗和科研的最高水平。 2.学术水平:针灸部全面继承了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形成了中风病的诊断、急救、针灸治疗、中西药治疗、康复医疗等系列的规范疗法。“醒脑开窍”针法也已被收入新世纪七版教材中,并普及推广到国内20余个省区和国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于99年度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大医药推广项目,2000年被授予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该法的研究从细胞、亚细胞水平逐步深入到DNA、RNA基因水平,使针刺治疗中风病的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结合本学科优势开展的针刺急救医学、针刺延缓衰老和治疗老年期痴呆、经络腧穴学等方面多课题的研究课题,共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10项,省部级科研成果30项。 3.学术队伍:针灸部是国家培养针灸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定点单位。135名专业人员;400张普通病床,200张特需病床,年收治病人达6000余人次;26 间门诊

康复与针灸(一)

康复与针灸(一) 【关键词】康复针灸 医学模式的转变、康复医学的兴起及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及重新认识,为针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发展平台。但是目前国内针灸临床的领域呈现出逐渐萎缩的趋势,大多数针灸科室的病种较为单一,主要局限于中风后偏瘫、面神经炎及颈肩腰腿痛等,针灸的很多优势没能充分发挥。本文简述康复与针灸的相关性。 1康复的概念 从历史文献来看,中医学最早使用了“康复”一词。据《尔雅·释诂》:“康,安也”;《尔雅·释言》:“复,返也”。即康复为恢复平安或健康。古代医籍中的“康复”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1)指疾病的治愈和恢复。如《续名医类案·带下》载:“毛达可妇人罹患带下病,如法调理,康复如常”。(2)指精神情志的康复。(3)指正气的复原。进入80年代,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和康复治疗技术大量引入中国,以及现代康复医学学科在我国确立,康复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于1981年对康复定义进行修订的解释:“康复是指一切有关的措施,以减轻致残因素或条件造成的影响,并使残疾者能重新回到社会中去。”功能是康复的立足点,康复的对象主要是残疾者,以及慢性病、老年病等有各种功能障碍者。 2康复医学与中医康复学 现代康复医学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逐步确立。康复医学是促

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治疗、训练)等问题,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现代医学体系。随着现代康复观念及康复医学的引入,中医开始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的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治疗方法,出现了中医康复学这一概念,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中医康复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康复医学理论、医疗方法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具体地说,它是一门以中医理论基础为指导,运用调摄情志、娱乐、传统体育、沐浴、饮食、针灸推拿、药物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伤残诸证、老年病证、恶性肿瘤及热病瘥后诸证等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与中医养生学和中医临床学构成了完整的中医体系。 尽管中医康复学与现代康复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康复治疗技术,但二者都是以人的功能为研究对象,以改善功能障碍,促进病、伤、残者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

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

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 [摘要]目的:阐明针刺穴位产生效应的途径,揭开人体穴位与细胞间的奥秘,明确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方法:立足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总结针灸医学界、国内外三十多年来的针灸科学实验研究成果,用来证实经络穴位的客观存在,证实针刺穴位的治病作用,是经络穴位、神经、内分泌、激素、血管、酶类和细胞作用的综合结果,而确立了针刺穴位产生效应的途径模式。结果:人体由细胞组成,人类要健康生存,最根本的是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人体生病是细胞生理功能发生改变,针灸能治病,是经络传递针刺穴位产生的、细胞功能改变信息(经气)于神经,使细胞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治愈疾病。 我们从生理学知道,大脑皮层胶质细胞总数是神经元的10倍,神经元的空间除了突触接触处以外,都被胶质细胞突起所占领,胶质细胞从各个方面包绕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电子显微镜下见到少突胶质细胞的突起和包浆膜,包卷着神经纤维,生成明暗相间的髓鞘,成为中枢轴突信息传导通路。毛细血管表面积的85%被胶质细胞突起澎大的未端所包绕,并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接。从微血管、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密切关系,我们清楚了胶质细胞位于微血管和神经元之间,具有集中而不堆积、不重叠、连接排列的分布特点,

具有连接微血管细胞和神经元细胞的生理功能特性。根据安徽针灸临床学院2013年研究证实,是胶质细胞构成了神经元细胞和微血管细胞间的生物电信息传导通路。胶质细胞是神经元细胞和微血管细胞间信息传导通路的物质基础成为事实。胶质细胞对毛细血管的包绕、并与内皮细胞紧密相接,有利于细胞的电信息传递,对神经元的包绕,是神经接收细胞电信息的功能作用,也是神经接收针刺穴位产生的、细胞功能改变信息(经气)的功能作用。推测这些包绕毛细血管和神经元的胶质细胞与经络线路直接相连,经络也是由胶质细胞保持着不堆积、不重叠、链条式自行有序的连接排列分布,循行于脏腑、组织、器官和四肢细胞之间,成为联络传导信息的生物电线路——经络系统。结论:穴位——神经——内分泌——激素——酶类——细胞,是针刺穴位产生效应的途径模式。是人体穴位与细胞间的奥秘,也是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推测经络是人体的生物电信息传导通路,胶质细胞是构成体内电子信息传导通路的物质基础,即经络的实质。 [关键词]穴位、细胞、途径模式、新陈代谢、经络、胶质细胞、生物电信息传导通路。 2013年8月8日 河南省蒋湾针灸研究所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医籍选2

【终始】 1.针刺补泻操作方法和运用、针刺反应 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刺诸痛者,其脉皆实。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针下感应。《灵枢注证发微》注:“盖邪气之来,其针下必紧而疾;谷气之来,其针下必徐而和,可得而验者也。”针刺反应分两类:一类出现于由浅入深的针刺过程中,认为不属针刺治疗效应,故称为“邪气”;一类出现于刺至一定深度或当刺的深度时,认为是针刺产生治疗效应的表现,故称为“谷气”。 2.针穴主治范围、选穴原则与方法 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 3.病分阴阳,治有不同 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痒者阳也,浅刺之。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 【四时气】 1.灸刺之法,必合四时 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得气穴为定:得,彼此契合之意;气穴,指腧穴;定,宝。 2. 着痹、骨为干、肠中不便、疠风治法 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疠风:麻风病 方食:孙鼎宜曰此为“食以所宜之食”,适宜病情的普通食物(不吃油腻助湿生痰的食物) 3.腹中常鸣治法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寒热病】 1.论述皮寒热、肌寒热、骨寒热治疗和预后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飞扬),以补手太阴。 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荥大都、 原太白)以出其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 已槁,死不治。 槁腊:槁,枯干;腊,干肉,引申为干燥。 2. 天牖五部穴证治 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暴瘖气鞭,取扶突与舌本出血。暴袭气蒙,耳目 不明,取天牖。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

实验针灸学(全集)

实验针灸学(全集) 主讲:郭义 类型: 中医教学 在线观看地址第一集第 二集 第五集第六集第七集 第八集第九集第十集 第十三集 第十五集

第十六集 第十七集 第十八集 第十九集 第二- 卜集 第二- 卜集 第二- 卜二集 第二- 卜二 集 第二- 卜四集 第二- 」五集 第二- 卜六集 第二- 卜七集 第二- 卜八集 第二- 卜九集 第三- 卜集 第三- H 集 第三- 卜一集 第三- 卜二集 第三- 卜四集 第三- 」五集

详细剧情介绍 实验针灸学 主讲人:郭义 主讲人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目录: 第一集实验针灸学: 第二集实验针灸学: 第三集实验针灸学: 第四集实验针灸学:(四 ) 第五集实验针灸学:五 ) 第六集实验针灸学: 第七集实验针灸学:第八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一) 第九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二) 第十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三) 第十三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 研究程序、 研究程序、 方法和技术 方法和技术 方法和技术 第十四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第十五集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五)

第十六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九)第十七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十)第十八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 九集针灸作用理论(一) 第二十一集针灸作用理论(三) 第二 十 二集针灸作用理论(四)第二 十 三集针灸作用理论(五)第二 十 卜四集针灸作用理论(六)第二 十 」五集针灸作用理论(七)第二 十 六集针灸作用理论(八)第究() 第二 十 八集穴位的现代研究(二)第二 十 九集穴位的现代研究(三)第三- 卜集穴位的现代研究(四) 第三- 一集穴位的现代研究(五)第三 十 二集穴位的现代研究(六)第三 十 三集穴位的现代研究(七)第三 十 四集穴位的现代研究(八) 第三十五集穴位的现代研究(九) 第二十集针灸作用理论(二) )第 七集穴位的现代研

针灸效应及机理

第三章针灸效应及机理 第一节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 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是指用针刺的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它是在传统中医针刺治疗疼痛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针刺麻醉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临 床治疗技术,对这一技术的作用机制的研究,称为针刺镇痛原理研究。 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是指用针刺止痛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 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研究证实针刺是 通过调节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而起作用的。 教学目的:掌握针刺麻醉,熟悉镇痛原理 三、针刺麻醉 (一) 针刺麻醉及其临床价值 针刺治疗疾病引起的疼痛是传统针灸学的宝贵经验,把针刺应用于外科手术的针刺麻醉则是20世纪50年代的创新技术,1958年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的研究者公开发表了《针刺替代麻醉为临床麻醉开辟了新道路》的临床研究成果,从而开辟了针刺麻醉和针刺镇痛研究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并为针灸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在其后的40多年中,针麻经历了由当初的普遍应用到有选择地应用、从单纯针刺麻醉代替药物麻醉到针刺与药物复合麻醉的发展历

程,其积累的资料为针灸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现代麻醉技术是19世纪初发明的,极大地推动了外科学的发展,但现代麻醉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干扰仍不可能完全避免,况且现代手术对病人生理功能的侵袭更非以往可与相比。优良的麻醉处理不仅可保证病人的安全,并能使之平顺而迅速地康复;麻醉处理之不当甚或失误,轻则延迟病人的恢复或引起某些器官的病理改变或功能障碍,重则危及病人的安全。因此,现代麻醉也同样有着风险问题。寻找更符合生理功能状态的麻醉方法一直是临床麻醉学的重大课题。 针刺的镇痛作用使之成为保证这些手术成功进行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新喉再造术中,针麻优良率达到95%,发音功能、吞咽功能的成功率达100%,在大脑功能区及深部肿瘤手术中,针麻成功率达到98%,在肾移植手术中,针药复合麻醉优良率为88%,由于手术中有效地减少了麻醉药对循环和呼吸功能的影响,术后泌尿时间明显提前。 研究表明,针刺麻醉具有五个方面的作用:①镇痛作用;②抗内脏牵拉反应的作用;③抗创伤性休克的作用;④抗手术感染的作用; ⑤促进术后创伤组织的修复的作用。 由于以上的作用及针刺自身的特点,使针麻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使用安全,适用范围广;便于术中医患的配合;生理干扰少,利于术后恢复;简便、经济、便于推广。 尽管研究表明针刺并不能完全达到临床麻醉的要求,尚有以下几方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 针灸学专科作业1答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针灸学专科作业1答案 (2012-12-19 09:12:46) A型题 1 .《针经》是指下列哪部书:[1分] A.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 B.《内经·灵枢》 C.《内经·素问》 D.《针灸甲乙经》 E.《针灸大成》 2 .《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1分] A. 皇甫谧 B.王叔和 C.华佗 D. 孙思邈 E. 杨继洲 3 .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1分] A.《内经·素问》 B.《内经·灵枢》 C.《针灸甲乙经》 D.《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E.《难经》 4 .首先提出“十四经”这一名称的医家是:[1分] A. 滑伯仁 B.王惟一 C.王冰 D. 杨继洲 E.王焘 5 .我国第一位铸造针灸铜人的医家是:[1分] A.李学川 B.孙思邈 C.王焘 D. 王惟一 E.滑伯仁

6 .我国最早的两具针灸铜人铸造于何朝代:[1分] A. 晋朝 B.北宋 C. 唐朝 D.元朝 E. 明朝 7 .继《内经》之后针灸学的第二次总结的代表著作是:[1分] A.《难经》 B.《千金方》 C.《外台秘要》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甲乙经》 8 . 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的代表著作是:[1分] A.《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聚英》 D.《十四经发挥》 E.《针灸大成》 9 . 我国的针灸何时传到日本和朝鲜:[1分] A. 公元4世纪 B.公元5世纪 C. 公元6世纪 D.公元7世纪 E.公元8世纪 10 . 我国的针灸何时传到欧洲:[1分] A. 公元13世纪末14世纪初 B. 公元14世纪末15世纪初 C.公元15世纪末16世纪初 D.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E. 公元17世纪末18世纪初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教案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主备: 集体备课组: 上课时间: 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观察图片,区分白细胞、红细胞与血小板; 3.说出血液中几种成分含量的正常值,学会利用正常值和检测值的对比判断病情;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体血液等知识的学习,了解有关血液的常识。 教学重、难点: 1.说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病到医院看病时,医生经常要求我们通过化验血液来诊断病情。那么, 血液有哪些成份组成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出示血液化验单激发 学生的兴趣来导入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活动一:观看视频,思考下列问题: 1.血液是人体的什么组织,它有什么功能? 2.血液是由什么组成的?血细胞包括哪几种?各成分有什么功能? 3.血浆的成分是什么,它有什么功能?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有问题的各小组讨论。 1.血液是结缔组织,是人体内重要的组成物质。它在人体内不停的流动,把氧气和养 料输送到全身各处,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 2.血液的组成 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 。看一看,血液出现了什么现象? 想一想,血液的成分由哪些 物质组成?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血液的组成 : 血浆(淡黄色)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3.血浆的主要成分及功能 成分:通过观察血浆的组成图片总结血浆的成分与功能 水(约占91%~92%) 蛋白质(约占7%) 葡萄糖(约占0.1%) 无机盐(约占0.9%) 废物(少量) 功能: a.运载血细胞; b.运输养料和废物. 4.血细胞的组成及功能 活动二:观察血细胞彩图。 看一看,各类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数量有什么不同? 想 一想,人的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 学生讨论填“血细胞特征比较”表。

神经调节与免疫调节的关系

第三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主备:杨宏伟审核:高二生物组 知识目标: 1、简述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 2、理解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 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问题讨论: 1、什么体液调节? 2、比较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特点 3、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的实质是什么? 4、产热途径是什么?主要产热器官是什么? 5、散热途径用那些? 6、体温调节中枢和感觉中枢各是什么? 7、你知道与产热相关的主要激素吗? 8、感受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叫温度感受器。分为哪两类?分布在什么部位? 9、当你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会表现出那些现象?能说出发生那些生理过程吗?处于炎热环境中呢? 10、尝试构建体温调节过程。 练习:导学案知识点一第一题知识点二1题 11、掌握水盐平衡调节过程。完成课本讨论。 1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如何? 13、总结下丘脑的功能。 练习:导学案第二题 知识总结: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内环境中渗透压的变化;也有效应器,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 小试牛刀: 1.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常有明显的出汗现象,说明() A.此时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失调 B.此时人体激素分泌没有变化 C.汗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活动影响 D.这种情况下出汗不影响人体散热 2.下列关于动物机体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 B.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 C.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需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

神经调节与免疫调节..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1)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2)传入神经:将感受器的兴奋传至神经中枢。 (3)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4) 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的指令传至效应器。(5)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反射 定义 形成 反射中枢 举例 非条件反射 生来就有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 通过遗传获得 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 眨眼反射 条件发射 生活中通过训练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通过训练逐渐形成 大脑皮层 望梅止渴 感受器: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入神经: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4. 反射弧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神经中枢: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出神经:只有感觉无效应 效应器:只有感觉无效应 4、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 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 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 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实验条件下,神经纤维上的兴奋是可以双向传导的。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吸钾排钠: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受刺激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吸钠排钾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方向:与神经元的细胞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传导: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局部电流形成。 5、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突触小泡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只能是: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通过扩散作用传递)→突触前膜(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突出间隙→突出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单向传递: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出后膜; 方向: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一氧化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