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一、填空。

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温度和阳光。

2、我们猜想受到光照的种子比在黑暗中的种子发芽快。

3、在种子发芽实验中我们要控制的两组中相同的条件是温度、空气、个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不同的条件是水。

4、种子发芽分为四个阶段:种子膨大、破裂、出现根、长出叶、

5、绿豆种子发芽的实验中,首先发生的第一变化是种子膨大。

6、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7、如果实验的结论与预测额不完全一致,说明实验有误差,也是合理的。

8、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发芽不需要阳光。

9、“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水、温度、阳光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0、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11、在做“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实验时,应将植物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的植物数量相同,生长情况相同。然后让实验组的植物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让对照组的植物生长在黑暗的地方,还应保持水、温度等条件的相同。

12、动物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要求。

13、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企鹅喜欢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

14、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15、自然界的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候鸟为了寻找合适的环境条件会迁移,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1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1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18、生物之间向链环一样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1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地消费别人制造的事务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2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2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22、对于每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空气、土壤等。生物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需要的时候,它们才能生存下来。

23、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24、在自然环境下,池塘中的水生植物可能有水藻、水草等。

25、植物的光合作用会释放出氧气。

26、在“减少生态瓶里的水”的实验中,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27、过量地向生态瓶里添加动物,生态瓶里的生物会出现动物浮出水面的次数增多的情况。

28、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29、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天气现象,我们称为沙尘暴,这是严重危害我们生活的恶劣天气。

30、如果破坏了生物群落中的一环,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31、近年来,沙尘暴在我国北方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归根到底是由于草原的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失去了平衡。

32、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33、种子的发芽需要光、温度、水等条件。

34、动物在形态、构造和习性上都有它们各自适应环境的本领。

35、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36、池塘里,生物和非生物之间互相作用,互相依存。

37、在自然界,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38、食物链上的各种生物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环扣一环。

39、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第二单元光

1、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当阳光照射到物体上时,在物体的后面会出现影子。

3、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4、只改变物体与屏幕之间的距离,影子的大小会发生变化。当光源与屏幕之间的距离一定时,物体距离屏幕越近,产生的影子越大;物体距离屏幕越远,产生的影子越小。

5、太阳、物体、影子三者之间的关系:太阳在物体的左边,影子就在物体的右边;太阳在物体的右边,影子就在物体的左边;太阳、物体、影子三者的位置始终都在一条直线上。

6、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7、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日常生活中应用光的反射原理有潜望镜。

8、光是直线传播的,反射光也是以直线传播的。

9、太阳光在没有遇到物体之前是沿直线传播的。

10、把筷子斜放在水中,能明显看到筷子弯了,这是因为光的传播路线改变了。

11、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面镜能把光线汇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奥运会圣火火种就是用凹面镜取用的。

12、许多光源在发光的同时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等。

13、利用凹面镜和凸面镜聚光的特征,可以得到强光和高温。

14、物体表面的吸热本领与它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粗糙的物体比光滑的物体吸热快。

15、当阳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光会被物体反射和吸收。

16、为了多吸收热量,太阳能电池板都是黑色的。

17、地球上的能量大部分来源于太阳。

18、在一天当中,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能足够让全世界的人们用上40年。

19、太阳能与煤、石油、天然气这些地球上的能源不同,不会引起污染。

20、我们应该从材料、摆放方式、颜色等方面来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2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也给我们带来温暖。

23、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光的传播速度每秒约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8分钟。

24、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25、太阳光遇到物体,就会改变传播路线。

26、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曾用凸透镜会聚光线获得高温去加热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制得了氧气。

27、物体的颜色及阳光的直射、斜射都影响物体吸热的多少。

28、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

29、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约翰·里特尔又在紫色光的外面发现了“紫外光”,人们把它称为紫外线。

30、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呈阶梯状分布。

2、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和平原等。

3、吐鲁番属于盆地地形。

4、地球上的七大洲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欧洲、南极洲。

5、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6、地球内部可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7、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8、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9、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

10、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

11、岩石分化流程图:岩石经过气温变化到岩石碎裂,再通过植物作用变成土壤。

12、外力对岩石的分化作用分为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

13、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碎裂,这种现象叫做分化。

14、在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实验中,我们发现:陡坡处,水流速度快,土壤被流水侵蚀;缓坡处,水流速度慢,有土沉积。

15、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

16、除了流水的侵蚀以外,还有风的侵蚀、冰川的侵蚀和海浪的侵蚀等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蚀和沉积。

17、地球表面有陆地、海洋、高原、山脉、盆地、峡谷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18、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19、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20、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21、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22、除了流水,还有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都有侵蚀和沉积作用。

23、地质学家把在地表缓慢移动的大冰体称为冰川。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它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或压力。

2、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施加更大的力。

3、树上的苹果往下落,向上抛的球最终要落回地上,我们从滑梯上往下滑,水往地处流等,这些运动都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

4、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做反冲力。我们的气球小车就是被反冲力推动的。

5、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6、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施加力。

7、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在生活中常常被叫做弹簧秤。

8、弹簧测力计是由提环、指针、刻度板和挂钩等组成的。

9、科学技术上同一规定用牛顿做力的单位,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10、一个物体在里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摩擦,运动的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1、从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的实验中我们发现:物体的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摩擦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12、从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的实验中我们发现:物体越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就越大;物体越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就越小。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

14、古时候,人们搬运很重的物体时,往往在物体下面放上滚木,这样做是为了将滑动摩擦转化成滚动摩擦,达到省力的目的。

15、一个物体在另一种物体的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6、当人们需要摩擦力的时候,就想办法去增大它;当人们不需要摩擦力的时候,就想办法去减小它。

17、在车辆的车轮与轴之间都安装了滚珠轴承。

18、真正的赛车时速要达到300千米以上,同时要尽量做到平稳、安全。

19、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20、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

21、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

22、物体的运动有不同形式,如滚动、滑动、和反冲。

23、用橡皮筋作动力时,橡皮筋缠绕一圈时产生的力比缠绕多圈时产生的力小。

24、松紧带、弓箭、弹簧等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25、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26、真正的赛车,动力要大,空气阻力要小。

27、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28、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状况、物体重量都有关系。

29、摩擦力能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30、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反冲力、摩擦力等。

二、选择题。

1、(骆驼)生活在沙漠里。

2、有的动物为了适应环境,需要每年换毛一次或几次,这是为了(保温和保护自己)。

3、生态系统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周围的非生物环境)四大部分。

4、制作生态瓶时,应该先放入(水底淤泥)。

5、生态瓶做好后,应该放在(通风)的地方。

6、在生态瓶中,为动物提供氧气的是(植物)。

7、仙人掌的叶子进化成针刺,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

8、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9、光在空气中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10、光在空气中以每秒约(30万千米)的速度传播。

11、强光与弱光携带的热量相比较(强光携带的热量多)。

12、光越强,温度越(高)。

13、把红色、白色、黑色三个纸筒同时放在阳光下,温度上升最慢的是(白色),温度上升最快的是(黑色)。

14、深色物体反光能力与吸收热的能力为(反光能力弱,吸热能力强)。

15、同样材料的物体,颜色也相同,但放置的角度不同,吸热本领最强的是(倾斜与太阳光垂直)。

16、(金属)容器吸收的太阳能较多。

17、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时,应选在(楼顶上向阳处)较好。

18、三种简易太阳能热水器,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吸收太阳能最好的是(斜放式,黑色金属箱)。

19、向日葵在(中午12点)最直。

20、实验证明(金属太阳能热水器)效能最好。

21、如果我们买房子,最想买(坐北朝南)走向的。

22、平面镜里的像与物体的方向关系是(左右相反)。

23、物体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位置关系是(物体影子短,太阳位置高)。

24、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25、地球的最内部圈层是(地核)。

26、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27、(地球内部)的力量导致地壳的不断挤压、抬升,形成地表的高山和海洋。

28、绝大多数地震的原因是由于(岩层断裂)。

29、岩石受到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最终会变成(土壤)。

30、如果我们看到堆满了卵石的河床,就可以判断这是河的(中游)。

31、水流得慢,携带泥沙的能力就(弱),(颗粒大)的泥沙首先沉积下来。

32、为了防止山上的泥土流失,人们采取了(植树造林)的方法。

33、(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它们都是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

34、引起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热的作用)(植物的作用)(流水的作用)(动物的作用)。

35、土壤中的微粒按颗粒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砂砾—沙—粉沙—黏土)。

36、可以让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是(河流的沉积)(雨水的侵蚀)(岩石的分化)(火山和地震)。

37、地形中最容易发生侵蚀的是(山区)。

38、(盆地)的地形四周地势较高,中间较低。

39、我国的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西部多高原)。

40、把一个苹果放在手上掂一掂,我们会感觉到苹果对手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41、物体向下坠落是因为物体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42、在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的实验时,拉力越大,小车的速度(越快)。

43、(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44、在一定限度内,橡皮筋下端挂的挂钩越多,橡皮盘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45、用力压海绵,发现它的形状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海绵的形状(还原)。

46、将吹足气的气球放开,那么推动气球运动的力叫(反冲力)。

47、滚动轴承是一种将(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的装置。

48、用圆珠笔写字时,笔尖和纸的摩擦是(滚动摩擦)。

49、地球引力是(牛顿)研究发现的。

50、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

51、摩擦力(可以)感觉到。

52、在地面拉动一个物体,下面可以省力的是(改拉动为滚动)。

五年级科学上实验

五年级上册 1、渗水比赛 一、实验题目:渗水比赛 二、实验要求:渗水比赛 三、实验器材:塑料瓶、纱布、剪刀、线、烧杯、支架、沙质土、黏质土、壤土、水。 四、操作步骤: 1、取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立在支架上,在瓶口下面各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 2、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对三只烧杯收集到的从瓶子中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4、观察三个烧杯中的水量,记录在表中。 注意:要让瓶口流出的水全部注入到烧杯中。 2、测量水温的变化 一、实验题目:测量水温的变化 二、实验要求:测量水温的变化 三、实验器材:2支温度计、400ml烧杯、100ml锥形瓶、热水、冷水、铁架台、纸板。 四、操作步骤:

1、向锥形瓶中加入280ml热水(80℃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ml冷水。 2、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 3、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4、观察两个容品中水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 3、勺柄冷热的变化 一、实验题目:勺柄冷热的变化 二、实验要求:勺柄冷热的变化 三、实验器材:金属物品、酒精灯或蜡烛、凡士林、小木棍(或小豆子、小球等)、火柴。 四、操作步骤: 1、在金属片的一端粘上小木棍,用酒精灯给金属片加热,观察现象。 2、在锅的金属把上粘上豆子,用炉火加热铁锅,观察现象。 3、在杯壁上粘上豆子,用蜡烛给金属杯底加热,观察现象。 4、传热比赛(一) 一、实验题目:传热比赛。 二、实验要求:观察热可沿物体从温度高的一端向温度低的一端传递。 三、实验器材:粗金属丝、木制支架、玻璃管、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油(或蜡)、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照下图组装实验。 点燃酒精灯,在金属丝一端加热,观察哪根火柴先掉下来,以及几根火柴棍掉下的顺序。

【强烈推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题(1)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题(1) 实验一: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实验材料:手电筒、中间有等高等大孔的卡纸3张、白纸屏1个、支架4个。 实验步骤: 1、将3张有孔卡纸和纸屏用支架固定,按顺序摆放好。间距大约15厘米左右,摆放时有孔的3张卡纸必须放在同一直线上,纸屏放在最后。 2、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观察现象(手电筒的光透过3张卡纸上的小孔后射到纸屏上)。 3、移动带孔卡纸的任何一个,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最近的一张卡纸上的小孔,观察现象(手电筒的光不能透过三张带孔纸屏照射到最后的纸屏上)。 实验结论:实验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实验二:制作电磁铁并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长导线、铁芯、电池、电池盒、大头针若干。 实验步骤: 方法一: 1、将长导线按一个方向紧密缠绕在铁芯上,接通电源。接近大头针能吸引,断电后不能吸引大头针。说明: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2、用一节电池,在铁芯上先缠若干匝线圈,接近大头针,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 3、用同一节电池,改变铁芯上线圈的数量,接近大头针,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 4、实验结论:改变线圈匝数能改变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方法二: 1、制作一个电磁铁。接通电源,接近大头针时能吸引,断电后不能吸引大头针。说明: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2、在铁芯上缠若干匝线圈,用一节电池接通电源,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 3、用两节、三节电池,不改变线圈数,记录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 4、实验结论: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数也能改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电池数量越多,电磁铁磁力就越大。(说明:以上两种实验方法可任选其一来做)

湘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案

1、《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阅读资料及实验分析,初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 2、学习对比探究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对比实验与分析推理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含量变化的发现和推理。对比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教学难点]对比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理解呼出的气体比吸入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多,而氧含量少(不是没有) [教学准备] : 分组材料: 水槽、容积相同的两个集气瓶、两片毛玻璃、等高的两根蜡烛、火柴、大小一致的气球、打气筒、等量的两份澄清石灰水。演示材料: 呼出与吸入气体对照表。 [教学过程] 一、资料引入。(1) 谈话: 同学们喜欢做实验吗? (2) 实验可是我们学习科学的好办法, 我们先来看看英国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请同学们阅读 P5 普里斯特利的发现, 思考普里斯特利做了一个什么实验, 他有什么发现?拉瓦锡又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阅读, 汇报, 小结 (3) 谈话: 在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呼吸离不开周围的空

气,可人把空气吸进去又呼出来了,那为什么还要呼吸? (引导学生推测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变化) (4) 今天, 我们就来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板书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 . 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 1. 讨论收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方法 (1) 我们吸进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呢?你能收集一瓶这样的气体吗? (2) 我们再来看看呼出的气体, 你能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体气体吗? (3) 分组讨论: 这样收集来的气体怎么保存? 2 你能利用桌上的这些材料收集到呼出和吸入的气体吗? (4) 生汇报讨论情况,师引导学生利用排水法来收集呼出的气体 (学生分组收集不同的气体) 2、对比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讨论: 我们有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 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 (1) 阅读教材 P3,实验中那些条件相同呢?不同的条件是什么? (2) 交流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 学生实验, 汇报讨论: 蜡烛在哪一种气体中燃烧得久?原因是什么? (二) . 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氧气与二氧化碳含量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操作题

一、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吗? 我的猜测: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 实验材料:两个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 相同条件:温度、空气、各组3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 不同条件:水 实验方法:1.在两个种植盒中,垫上纸巾,各放3粒绿豆。 2.实验组让绿豆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 3.对照组让绿豆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 4.观察并作好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组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中的绿豆种子没有发芽。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 二、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光吗? 我的猜测:绿豆种子发芽不一定需要阳光。 实验材料:两个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黑塑料袋。相同条件:温度、空气、水、各组3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 不同条件:光 实验方法:1.在两个种植盒中,垫上纸巾并滴相同的水量,各放3粒绿豆。 2.实验组把一个种植盒放在窗台上 3.对照组用一个黑塑料袋把种植盒罩起来(留有气孔),放在窗台上。 4. 观察并作好记录。 实验现象:实验组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中的绿豆种子也发芽了。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不一定需要阳光。 三、提出问题: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我的猜测: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实验材料:发芽的绿豆种子、两个花盆。 相同条件:温度、空气、水 不同条件:阳光 实验方法:1.把发芽的绿豆种子种在两个花盆里。 2.实验组将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另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 3.对照组将另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 4. 观察并作好记录。实验现象: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的花盆绿豆芽长得茁壮且颜色深绿,放在黑暗地方的花盆中的绿豆芽比较嫩且颜色浅。实验结论: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四、提出问题:蚯蚓喜欢光明的生活环境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 我的猜测: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 实验材料:长方形纸盒、蚯蚓5条、吸水纸。 相同条件:空气、温度、湿度、10条蚯蚓 不同条件:光明、黑暗 实验方法:1. 把长方形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的盖子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 2. 把10条蚯蚓放在中间,盖好盖子。 3. 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反复做几次。实验现象:蚯蚓爬向纸盒阴暗的一边。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 五、提出问题:蚯蚓喜欢干燥的环境还是潮湿的环境? 我的猜测: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 实验材料:长方形纸盒、蚯蚓10条、干土和湿土。 相同条件:空气、温度、10条蚯蚓 不同条件:干燥、潮湿 实验方法:1.在长方形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 2.将蚯蚓10条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 3. 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反复做几次。 实验现象:蚯蚓爬向湿土的一边。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 六、实验名称:黑色、粉色、铝箔色、黑色蜡光、白色五种颜色的物体 吸热能力强弱对比研究实验设计. 实验器材:黑色、粉色、铝箔色、黑色蜡光、白色五种颜色纸和五支温度计。 操作过程:1. 将五种颜色的纸分别做成大小相同的纸袋。 2.五个纸袋中各放入一支温度计,并同时平放在阳光下, 3.过5分钟后观察各纸袋里的温度,并作好记录。 4.根据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整册)

第一单元植物身体的奥秘 第一课根里的抽水机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根的形态。 2. 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 3.了解根的作用。 能力培养 1.通过对植物根部的观察,学习观察的要点。 2.通过探究根的作用,学习运用模拟研究的方法探究根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神奇的植物世界,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2.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等活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和运用模拟研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完整植物的图片、不同根系的图片、根尖放大图片、不同环境中植物根系图及视频、废报纸、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你们见过叔叔阿姨种小树苗吗?为什么那些小树苗的根部都包着一些泥巴呢? 问题为什么要用泥巴保护根呢?根有这么重要吗? 目的联系生活中的情景,引出本课探究的主题。 二、活动一:观察植物的根 导入要了解根的作用,我们先来观察根的外形。 出示带根的草、白菜和葱的图片。

观察各小组观察根的形态并记录其特征。 交流各小组进行汇报与交流。 媒体先阅读课本资料,然后看一段“植物的根系及其分布特点”视频。 归纳植物的根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延伸出示一些植物的根,让学生判断这些根分别属于哪种根系,理由是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根系的分布 导入出示大风吹,树枝摇的图片。 讨论大树不容易被吹走的原因是什么? 观察出示一些树根1 树根2 图片,了解树根分布的情况。 思考植物能牢牢地“站稳”在地面上,确实是根的功劳吗? 四、活动三:扎根土壤的秘密 导入能设计研究植物是如何扎根土壤的方案吗? 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交流各小组交流并完善实验方案。 实验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表格。 交流各组汇报实验现象。 归纳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五、活动四:毛茸茸的根尖 导入出示根尖的放大图,介绍哪个部分是根尖,根毛长在什么地方。 观察各组选择一种植物的根尖图片,观察并画出简图。 问题你能用语言描述根尖的特点吗? 猜一猜,这些毛绒绒的根尖有什么作用呢? 六、拓展:不同环境里植物根 导入出示课本图中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示意图。 问题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有什么特点? 讨论根据图片进行分析,为什么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会有这些生长特点呢? 归纳植物的根系生长特点与其生长环境有关。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题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题 1、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的实验。 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 猜想: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 实验器材: 绿豆种子、有土的花盆 实验步骤: 把绿豆种子种到花盆里,每盆3粒,让第一盆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第二盆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过几天观察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 第一盆的种子发芽了,第二盆的种子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 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是∶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是∶水。 2、研究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 问题:绿豆芽的生长必须要有阳光吗? 猜想: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实验器材:两盆绿豆芽 实验步骤: 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放在黑暗处,几天后观察绿豆苗的生长情况。 观察到的现象: 阳光下的绿豆芽长得好,黑暗处的绿豆芽长得不好。

实验结论: 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是∶水、空气、温度、数量。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是∶阳光。 3、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的实验。 问题: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猜想: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实验器材:一个长方形的盒子、蚯蚓数条 实验步骤: 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的盖子的一端剪掉一块,将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5 分钟后打开盖子观察。 观察到的现象: 蚯蚓爬向黑暗的一边 实验结论: 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4、研究蚯蚓喜欢湿润还是干燥的环境的实验。 问题:蚯蚓喜欢湿润还是干燥的环境 猜想: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实验器材: 一个长方形的盒子、蚯蚓数条、干土和湿土各一些 实验步骤: 1、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在盒子的一端铺上干土,盒子的另一端铺上湿土。 2、盖

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清单

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知识清单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b17781538.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清单 第1课地球 1、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圆的(或球体的) 答:(1)出海的船只船身先消失在海平面,然后桅杆才消失; (2)进港的船只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3)月食时,月球上地球的影子是圆弧的; (4)卫星拍照的地球照片; (5)南北半球所见的星空不同,如在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6)登高望远,站得更高可以看到更远的地方; 2、最早证明地球是圆的人,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3、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用3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从而直接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4、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体,而是一个赤道处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 5、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球体 6、地球的直径约12800千米,半径约6400千米,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表面积约是5.1亿平方千米。(注意计量单位!) 7、世界第一高峰 --- 珠穆朗玛峰高8844.43米。 8、地球表面的海水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所以又有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说法。 9、平原面积只占陆地面积的 1/4左右。 10、因为地球表面71%被海水覆盖,所以有人把地球叫做水球。 11、地球的内部主要是熔岩,也叫做岩浆。 2

12、科学家推测地球由地壳(6---40千米)、地幔(约2900 千米)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13、地球的内部是不是都是岩浆?答:不是 14、人类有哪些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 答:(1)通过地下岩层钻探标本来推测; (2)通过观察火山喷发出的地下熔岩来推测; (3)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来推测。 第2课太阳 1.太阳照耀着大地,给地球带来了光和热。太阳每分钟向地球传输的能量相当于燃烧 4亿吨烟煤放出的热量,但如此巨大的能量仅相当于太阳放射出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2、有没有生物不依赖太阳而生存? 答:有,深海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依靠阳光,其中的微生物是依赖地热活动生存的。 3、太阳的核心部分直径不到50万千米,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而且压力极大。 4、太阳能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热源。 5、太阳能依靠什么发光发热产生能量?答:核聚变反应 6、太阳的寿命是100亿年,年龄是50亿年,正处于中年期。 7、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无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 8、太阳给地球带来什么(或问:太阳对地球万物的作用)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会是什么样子 答:太阳给地球带来了:(1)太阳直接给地球提供了光和热;(2)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成为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3)煤炭、石油等矿产的能量是古代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4)太阳能还可以通过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装置被人们直接利用。 3

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课题:《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实验目的: 1.增强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 2.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条件。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 一个放大镜,绿豆种子4粒,塑料盒2个,标签4张,纸巾1块,水1杯,滴管1个。 实验步骤: 一、学生猜测种子的发芽和什么有关 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1、准备好两个培养皿,在里面平铺上纸巾; 2、在每个纸巾上按三个洞,各放 3 粒绿豆; 3、往一个纸巾上滴水,另一个培养皿里的纸巾不滴水 现象和结论: 绿豆种子在有水、常温、有空气、没有阳光的室内发芽了,所以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实验名称:做一个生态瓶 课题:《做一个生态瓶》 实验目的: 1.依据生态系统的知识,学会设计并制作一个生态瓶 2.观察并记录自制的生态瓶中各种生物的生活情况 3.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相互关系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 做生态瓶的容器1个,半桶水,一些洗净的沙河小石子、小鱼或小虾、浮萍等。 实验步骤: 一、说明制作步骤 1、将玻璃瓶、石子、贝壳清洗干净凉干 2、准备自来水静置一天 3、将石子平铺于玻璃瓶的底部,高度在1-2cm,将大的石子、贝壳放置于白石子上 4、将隔夜水缓慢加入玻璃瓶至4/5处 5、将金鱼藻、垂盆草一端固定在贝壳上,放入水中,将莕菜放入水中 6、将小动物移入玻璃瓶中 7、调整水面水草位置,用保鲜膜封住玻璃瓶口 8、将生态瓶移植窗前书桌上 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瓶的方案。选择材料完成生态瓶的制作。 三、小组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

现象和结论: 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实验名称:影子的观察 课题:《光和影》 实验目的: 引导学生用对比的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解释影子产生的过程。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 一把尺子;手电筒1个,4K白卡纸1张,长方体小木块1个,铅笔1枝,橡皮擦,魔方,瓶。 实验步骤: 一、学生猜测影子是怎么产生的 二、分组进行试验,验证猜测 1、选择背景墙。 2、选择遮光体。 3、打开光源,观察影子的情况,做好记录。 4、更换遮光体,对比实验。 5、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现象和结论: 光源发出的光被遮光物体挡住,从而在背景墙上形成了影子。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实验基本操作 兰亭镇谢建华 1—1种子发芽实验(一) 一、实验内容: 种子发芽实验 二、器材: (每生)放大镜1个、绿豆种子4粒、塑料盒2个、标签4张、纸巾1块 (每组)水1杯、滴管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第4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实验。 四、操作建议: 1、实验前要先观察种子形状,记录下相关的特征和数据,并把它们画下来; 2、按照实验计划用标签给种子分组编号; 3、要告诉学生隔一段时间就去观察一次,及时做记录。 五、还需要配什么器材: 盒子或黑色塑料袋1个、一些潮湿的土壤、(冰箱)。 1—2种子发芽实验(二) 一、实验内容: 整理分析实验记录的信息 二、器材: (每组)实验后发芽的和不发芽的种子、放大镜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略。 1—4蚯蚓的选择 一、实验内容: 探究蚯蚓生长环境实验 二、器材: (每组)长方形扁纸盒2个、蚯蚓10条左右、干土和湿土若干。 三、规范操作要点: 1、学生先谈谈对蚯蚓生活环境的了解,做出自己的猜测。 2、分组设计对比实验方案,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1—6做一个生态瓶 一、实验内容: 生态瓶的设计和制作 二、器材: (每组)做生态瓶的容器1个、半桶水、一些洗净的沙和小石子、一些捕捞工具。 三、规范操作要点: 1、讨论建造生态瓶所需的的生物和非生物自然环境。 2、准备材料,做一个生态瓶。 四、操作建议: 1、讨论时要考虑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食物和其他关系等。 2、建造好的生态瓶要进行管理和长期的观察、记录。 1—7改变生态瓶 一、实验内容: 改变生态瓶的生态环境实验 二、器材:

(每组)已建造好的生态瓶1个、小鱼若干、水草若干、漏网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进行预测、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 2—1光和影 一、实验内容: 研究影子变化的规律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手电筒1个、4K白卡纸1张、长方体小木块1个、铅笔1枝、尺子1根。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25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实验。 四、操作建议: 1、活动1要控制手电筒到木块的距离不变,只改变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这个活 动难度较大,教师要演示实验和记录的方法。其中,手电筒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提高物体,才能看到影子。 2、活动2中屏最好垂直竖起来,屏和手电筒的位置保持不变,只改变木块到手 电筒的距离。 3、实验时要求学生先在屏上用铅笔画下实际的影子,再把结果画在课本上。 2—2阳光下的影子 一、实验内容: 观测阳光下的影子及变化 二、器材: (每组)10厘米长的筷子1根、平滑的木板1块、白纸1张、橡皮泥1块铅笔1枝、尺子1根。 三、规范操作要点: 1、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并把它放在校园能照到阳光的地方。 2、记录时,先看看太阳的位置和方向,再量出影子的长度,然后在白纸上描下 影子。 四、操作建议: 课堂上每10分钟观察1次,课后每1小时观察1次。 2—3光是怎样传播的 一、实验内容: 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手电筒1个、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3张、无孔卡纸1张、票夹4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28-29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实验。 四、操作建议: 1、每张卡纸之间距离最好为15厘米左右,并保持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高度上; 2、教材要求画出光前进的路线有一定难度,第一次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五、还需要配什么器材: 空心弯管2个、直管3根等。 2—4光的反射 一、实验内容: 光的反射实验 二、器材: (每组)手电筒1个、小镜子1面、书1本。 三、规范操作要点: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复习知识要点

备课本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复习知识要点 教师吴栋才 日期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复习知识要点 吴栋才整理 第一单元植物身体的奥秘 构成种子植物的六大主要器官是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第1课: 1、一株植物所有根的总和,就是一个根系。 2、植物的根系通常有两类:直根系和须根系。 3、直根系的特点是有一条较长的主根和许多短而细的侧根,如大豆、白菜、榕树等。 4、须根系的特点是没有明显的主根,而是长着许多长度差不多的像胡须一样的根,像玉米、水稻、甘蔗等。 5、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主要是依靠根系从土壤里吸收的。根系分布得越深、越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就越强。 6、根深扎土壤是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7、根毛的作用:可以增加植物与土壤接触的面积,吸收更多的水分和矿物质,向茎和叶子输送,供给植物生长所需。 8、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可以固定植物,让高大的植物稳定地站在地面上; (2 可以吸收并输送水分和矿物质,供给植物生长。 9、比较不同环境里植物的根。 草原上的植物的根密密麻麻联成一个网状,既可以固定泥土,也可以使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

沙漠中由于傻子松散又缺水,所以植物的根系都十分发达,有的尽可能往下伸展,有的尽可能向周围扩大,既可以较好地固定自己,又有利于自己充分吸收水分。 第2课: 1、植物茎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水分。此外,还有支持植物体的作用。 2、茎分匍匐茎、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 3、为什么树怕剥皮? 叶子能制造养分,这些养分是通过树皮向下运输到根部的。如果把树皮都剥了,这条运输养分的通道就会中断,根部得不到营养就会“饿死”,而茎、叶因为得不到水分而不能生长,甚至死亡。 4、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许多时候都会在茎上得到体现。 第3课: 1、植物的叶子,其大小、形状各不相同,排列也各有特点。 2、叶子有互不遮蔽的规律,是为了尽可能吸收更多的阳光。 3、植物为什么需要阳光呢? 植物的叶片是制造淀粉的“加工厂”,太阳光是这座“加工厂”的能量来源。植物通过根吸收土壤里的水分,通过茎把水分输送到叶片里。叶片借助太阳光的能量,利用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出淀粉,并释放氧气。 4、绿色植物的叶片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吸入二氧化碳,制造淀粉,并释放氧气。 5、植物对人类以其他生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练习题(附答案)

1.种子发芽实验(一) 1.(1)农民伯伯往往在下一场大雨后再进行播种,这是因为种子发芽需要(水分)。 2.正确的在“()”里打“√”,错误的在“()”里打“×”。 (1)将绿豆种子煮熟后放在温暖潮湿的地方,绿豆种子会很快发芽。(×)(2)在对比试验中要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 (3)种子发芽只与水有关,所以我们只需要设计水的对比试验就可以了。(×) (4)处于不同条件下的种子的发芽情况是不同的。(√) (5)冬季生绿豆芽时,要在温暖的地方才能成功。(√) 3.如果我们要探究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是时,其中要改变的条件是(A) A温度B水分C肥料D光照 2.种子发芽实验(二) 1.(1). 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2. 正确的在“()”里打“√”,错误的在“()”里打“×”。 (1)绿豆种子发芽与阳光没有关系。(√) (2)做种子发芽实验只要一次就可以得出正确结论。(×) (3)实验后与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可以了解更多的实验情况。(√)(4)不同植物的种子其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也是有区别的。(√) (5)温度越高种子发芽越快。(×) 3.(1)种子发芽的必需的条件是(C) A.土壤、空气和水 B.阳光、温度和水 C.水分、温度和空气 D.空气、光和温度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种子只有在土壤里才能发芽 B、种子发芽一定要有阳光 C、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4.将几粒完好的绿豆种子放入一个玻璃杯中,然后向玻璃杯中倒满水,将其放在温暖的地方,过几天后,浸没在水中的绿豆种子会发芽吗?为什么? 浸没在水中的绿豆种子不会发芽。因为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是:充足的水分和空气、适宜的温度;而在此实验中,种子不能得到充足的空气,所以不会发芽。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1.(1)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温度、空气、阳光、水、土壤、养料。 (2)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向地性、向化(肥)性、向光性。 (3)绿豆发芽(不需要)阳光,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4)植物生长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环境会(影响)植物,植物能够(适应)环境。 2.判断 (1)绿豆芽的根总是向着湿润的地方生长,是为了吸收水分。(√) (2)为了给绿豆芽提供充足的水分,可以把绿豆芽的根中在水中。(×)

完整word版,五年级科学复习粤教版上册

粤教版五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复习专训 1、构成种子植物的六大器官是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2、直根系的植物有大豆、白菜、榕树;须根系的植物有玉米、水稻、甘蔗。 3、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叫根尖。 4、植物的根具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作用。 5、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分的作用,还有支持植物体的作用。 6、根在土壤里的分布越广,植物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就越多。 7、植物的生长都需要阳光,植物通过叶片来接受阳光。 8、大多数生物的呼吸都需要氧气,并排放出二氧化碳,而绿色植物的叶片在阳光 的照射下,会吸入二氧化碳,制造淀粉,并释放出氧气。 9、叶片互不遮蔽的规律,是为了尽可能吸收更多的阳光。 10、叶片借助太阳光的能量,利用水分和二氧化碳,制造出淀粉,并释放出氧气。 11、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花,属于完全花,缺少其中 某些部分的花,则属于不完全花。 12、在植物的繁殖过程中,雄蕊和雌蕊起着重要的作用。雄蕊上的花粉传到 雌蕊上,植物的新生命就会在雌蕊的子房这个“育婴房”里孕育成长。13、雌蕊位于花的中央,是花的雌性生殖器官,内有胚珠,发育后成为种子, 发育成熟后即为果实。 14、不同的果实,虽然颜色和形状各不一样,但它们里面一般都含有种子,还有包裹着种子的果皮。 15、果实包括果皮和种子。果实是由花的子房形成的。我们吃的苹果是它的果皮。 16、完全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不完全花是缺少某些部分的花。 17、细菌是一种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它是一种微生物,每个细菌由 1 个 细胞组成。 18、病毒是目前人类所了解的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一类生物。病毒不能独立生活, 只能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内,利用这些细胞进行繁殖。 19、人类的非典、艾滋病、流行性感冒、禽流感等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20、酸奶是人们利用牛奶作原料制成的一种美味食品。 21、在合适的温度下,乳酸菌可以让牛奶变酸,它是一种细菌。 22、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在微生物的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3、在干酵母里,有一种特殊的微生物—酵母菌,它是一种真菌。 24、酵母菌可以把面粉中的淀粉分解,在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题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题 实验一: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实验材料:手电筒、中间有等高等大孔的卡纸3张、白纸屏1个、支架4个。 实验步骤: 1、将3张有孔卡纸和纸屏用支架固定,按顺序摆放好。间距大约15厘米左右,摆放时有孔的3张卡纸必须放在同一直线上,纸屏放在最后。 2、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观察现象(手电筒的光透过3张卡纸上的小孔后射到纸屏上)。 3、移动带孔卡纸的任何一个,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最近的一张卡纸上的小孔,观察现象(手电筒的光不能透过三张带孔纸屏照射到最后的纸屏上)。 实验结论:实验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实验二:制作电磁铁并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长导线、铁芯、电池、电池盒、大头针若干。 实验步骤: 方法一: 1、将长导线按一个方向紧密缠绕在铁芯上,接通电源。接近大头针能吸引,断电后不能吸引大头针。说明: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2、用一节电池,在铁芯上先缠若干匝线圈,接近大头针,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 3、用同一节电池,改变铁芯上线圈的数量,接近大头针,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 4、实验结论:改变线圈匝数能改变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方法二: 1、制作一个电磁铁。接通电源,接近大头针时能吸引,断电后不能吸引大头针。说明: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2、在铁芯上缠若干匝线圈,用一节电池接通电源,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 3、用两节、三节电池,不改变线圈数,记录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 4、实验结论: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数也能改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电池数量越多,电磁铁磁力就越大。(说明:以上两种实验方法可任选其一来做) 1 / 1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1、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用(3)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从而直接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 2、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半径约为(6400)千米。 3、地球叫(“水球”),也叫(蓝色星球),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 4、根据地震波的数据,科学家推测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组成。 5、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8844.43)米。 6、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体,而是一个(赤道处)略为隆起,(两级)略微扁平的(椭球体)。 7、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绕赤道一周大约需要(两)天的时间。 8、出海的渔船,慢慢地由船身到桅杆先后消失在海平面的现象说明:(地球不是平面的、地球的表面是弧形) 9、我们居住的星球叫(地球),可有人说应该叫(水球)。 10、地球表面既有坚硬的(岩石),也有松软的(泥土),更有浩瀚的(大海)。 11、太阳是自己会(发光发热)的大火球。太阳照耀着大地,给地球带来了(光)和(热)。太阳每分钟向地球传输的能量相当于燃烧(4亿)吨烟煤放出的热量。 12、太阳的核心部分直径不到50万千米,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而且压力极大。 13、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据估计太阳的寿命可达(110亿)年,太阳现有的年龄约(50亿)年,目前正处于稳定的“中年时期”。太阳是一个天然的(核反应堆),它通过(核聚变)释放出惊人的能量。 14、(太阳)能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能源。太阳给地球带来光和热仅相当于太阳放射出的总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15、月相变化的原因是(月球围绕地球在公转)。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 16、(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经过4天多的飞行,终于降落月球,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迈出的一小步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步。 17、月球体积不足太阳体积的六千万分之一。(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约(30)天绕地球公转一周,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个月。农历的每个月的(十五)我们看到的月亮都像个圆盘。 18、在茫茫宇宙中,(月球)是地球最近的邻居,也是人类探测与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外星球。 19、天空中的月亮常常改变模样,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这就是(月相)的变化。月亮的圆缺有规律的变化叫(月相)。 20、人类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就提出过“浑天说”的思想,公元15世纪,波兰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理论。 21、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约(24)小时,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天。 22、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也是(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 23、公元15世纪前后,人们逐渐开始怀疑“地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理论,第一次科学地论述了昼夜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全套实验

小学科学五上第二单元实验题 1、影子的特点(P25) 实验名称:影子的特点 实验器材: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我的猜想: 1、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2、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3、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实验方法: 1、将木块放在桌面上,用手电筒从不同的位置照射。在桌面上分别画出木块的影子。 2、用手电筒照射距离墙面不同远的三个木块。在桌面上分别画出他们的影子。 3、用手电筒从上面和侧面照射一个长方体,分别画出他们在前上或桌面上的影子。实验现象: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形状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实验结论:1、(1)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2)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高度有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高度越大,影子越短。(3)影子的方向和光源照射的方向始终相反,影子和光源分列在遮挡物两侧。2、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距离光源越近,影子越大,物体距离光源越远,影子越小。3、物体投影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侧面是什么形状,投影就是什么形状。 2、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实验名称: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一根10厘米长的铅笔、一块平滑的模板、一张和木板一样大小的白纸、橡皮泥。 实验过程: 1、把白纸粘在木板上,再把铅笔用橡皮泥垂直地固定在木板上,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然后把它放在校园里能照到阳光的地方。 2、先看看太阳在什么方向,量量铅笔影子的长度是多少,然后在白纸上描下铅笔的影子。 3、在课堂上每隔10分钟观察、记录一次。 4、课后继续观察,每隔一小时观察一次,把太阳的位置和方向、铅笔影子的长度都记录下来。 模拟物体影子变化记录表 结论:影子的长短变化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上午影子逐渐变短,正午影子最短,下午影子又逐渐变长。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照射的方向始终相反。 3.光的传播路线 光的传播路线a 提出问题:光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 实验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不同条件:通光孔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相同条件:同一组打孔的纸、同一个手电筒、相同的场地 实验材料:手电筒、3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卡纸、一张大一些的长方形卡纸、4个夹子。 实验过程:①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孔,约为一枚硬币大小。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 ②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观察在纸屏上出现的现象,并画出光前进的路线。 ③把第二张卡纸向左移动5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上的小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学期科学知识点打印版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学期科学知识点(打印版) 五年级上学期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植物身体的奥秘 构成种子植物的六大主要器官是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第1课: 1> 一株植物所有根的总和,就是一个根系。 2、植物的根系通常有两类:直根系和须根系。 3、直根系的特点是有一条较长的主根和许多短而细的侧根,如大豆、白菜、榕树等。 4、须根系的特点是没有明显的主根,而是长着许多长度差不多的像胡须一样的根,像玉米、水稻、甘蔗等。 5、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主要是依靠根系从土壤里吸收的。根系分布得越深、越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就越强。 6、根深扎土壤是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7、根毛的作用:可以增加植物与土壤接触的面积,吸收更多的水分和矿物质,向茎和叶子输送,供给植物生长所需。 &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可以固定植物,让高大的植物稳定地站在地面上; (2可以吸收并输送水分和矿物质,供给植物生长。

9、比较不同环境里植物的根。 草原上的植物的根密密麻麻联成一个网状,既可以固定泥土,也可以使自己牢牢地 固定在地面上。 沙漠中由于傻子松散又缺水,所以植物的根系都十分发达,有的尽可能往下伸展, 有的尽可能向周围扩大,既可以较好地固定自己,又有利于自己充分吸收水分。 第2课: 1、植物茎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水分。此外,还有支持植物体的作用。 2、茎分匍匐茎、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 3、为什么树怕剥皮? 叶子能制造养分,这些养分是通过树皮向下运输到根部的。如果把树皮都剥了,这条运输养分的通道就会中断,根部得不到营养就会“饿死”, 而茎、叶因为得不 到水分而不能生长,甚至死亡。 4、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许多时候都会在茎上得到体现。 第3课: 植物的叶子,其大小、形状各不相同,排列也各有特点。 2、叶子有互不遮蔽的规律,是为了尽可能吸收更多的阳光。 3、植物为什么需要阳光呢? 植物的叶片是制造淀粉的“加工厂”,太阳光是这座“加工厂”的能量来源。植 物通过根吸收土壤里的水分,通过茎把水分输送到叶片里。叶1 /8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汇总

新教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汇总 一、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吗?3 我的猜测: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 实验材料:两个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 相同条件:温度、空气、各组3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不同条件:水 实验方法: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叫对照组。都放在温暖的地方。实验至少要有两个小组同时进行。 实验现彖:得到水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得不到水的绿豆种子没有发芽。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 二、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光吗?6右图 我的猜测:绿豆种子发芽不一定需要阳光。 实验材料:两个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黑色塑料袋。 相同条件:温度、空气、水、各组3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 不同条件:光 实验方法:让一组种子见光,叫实验组;让另一组种子不见光,叫对照组。都放在温暖的地方。实验至少要有两个小组同时进行。 实验现象:见光和不见光的种子都发芽了。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不一定需要阳光。 三、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吗?6左图 我的猜测: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 实验材料:两个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密封袋。相同条件:温度、水、光照、各3粒完全同的绿豆种子。 不同条件:空气 实验方法:六粒绿豆种子,平均分成两组,都放在潮湿的吸水纸上。让一组种子得到空气,叫实验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空气,叫对照组。都放在温暖的地方。实验至少要有两个小组同时进行。 实验现象:得到空气的种子发芽了,得不到空气的种子没有发芽。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 四、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吗? 我的猜测: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题

2015学年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题 姓名:学号:成绩:A 一、填空: 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的条件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 和 _____ ___ 。 2 、地球内部可以分为__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_ 三部分。 3、光是沿_______ 传播的,当它碰到物体后会发生_________ 。 4、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___________ 最长,_______ 最短。 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_________ 和__________ 两种方式。 6 、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 __________________ 。 7、地球表面有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丘陵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8、地震和火山是地球__________ 引起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________ 的运动有关。 9、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___________ ,从而使地形,地貌发生________ 。 10、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 _______ ,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 的食物的生物叫______ 。 11、影子产生需要的条件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

12、常见的力有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 和 _________ 。判断: 1、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2、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3、摩擦力的大小只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及物体的轻重有关。() 4、用滑动代替滚动可以较大地减少摩擦力。() 5、在地球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6 、光的多少与强弱与温度的高低没有关系。() 7、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地进行的,是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的。() 8、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9、所有的光源在发光时都会发热。() 10、皮影戏、手影游戏都是利用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三、选择题: 1、()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A、水源 B、黄金 C、土壤 2、如果太阳在物体的左边,那么影子在物体的() A、右边 B、左边 C、后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