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

第二节跨文化交际学

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历史

1、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美国

原因: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外交政策有紧密的联系。P8

美国有重要的社会文化背景: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多元化是它突出的特

点;美国作为世界上教育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国际交流非常频繁。

2、跨文化交际学的创立

1959年,霍尔出版了《无声的语言》一书,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

3、跨文化交际学的确立

20世纪70年代。主要表现为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跨文化交际专著的出现,专

业协会的成立和跨文化交际研究专业期刊的创刊。

4、跨文化交际学的成熟

20世纪80年代。其标志是各种理论模式的诞生和研究方法的探索。

二、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基础

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P10

三、跨文化交际学的主要内容

文化与交际、价值观与文化模式、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身份/认同、文化适应、跨文化交际的心理因素、不同领域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训练

四、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1、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方法P14

2、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被引入中国。

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重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语言与交际的关系

(2)非语言交际

(3)中西习俗对比

(4)中西经营管理模式比较

(5)国民性研究

(6)价值观研究

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起步晚,历史比较短,研究范围还比较窄,重要集中在外语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研究的成果是跨文化语用学。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一般性探讨比较多,而基于大量数据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

第三节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教育

一、汉语教师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

1、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2、建立更敏锐的跨文化意识

3、提高文化适应的能力

4、建立开放宽容尊重的文化态度

5、提高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汉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6、掌握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二、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分两种:

(1)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种与文化语言不同的的人们惊醒有效而得体的交往所需的综合能力。

其包括四个要素:①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②跨文化交际的技能

③跨文化交际的态度

④跨文化意识(核心)

(2)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的教学能力:

①了解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具有跨文

化交际意识。

②能解释在课文和教学材料中出现的各种文化概念。

③能在安排课堂任务和课堂活动时考虑学习者的文化背景。

④能根据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⑤能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下有效地开展语言教学。

⑥能够帮助学习者客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由文化不同和交际失误引起的各种

困难。

⑦能够在跨文化交际的场合下帮助学习者建立文化敏感意识。

三、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建议

1、学好一门外语

2、正确看待跨文化交际的经历和遇到的挑战及困难。

3、尽量更多的去了解教学对象所来自的国家和你任教国家的文化及知识。

4、接受跨文化交际训练。

5、刘新身边周围的跨文化交际的事件和现象。

第一节文化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大多数说同一种语言和住一起的人们所分享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世代相传的而且为人们提供对日常行为的指导。

二、文化的要素

1、第一种分类:(与跨文化交际有密切的关系)

历史、宗教、社会组织、语言(核心)

2、第二种分类:

象征符号、英雄人物、礼仪、价值观(核心)

三、文化的分类

1、客观文化与主文化。

2、主导文化与亚文化

四、文化的特点

1、文化不是后天习得的。

2、文化是共享的,并世代相传。

3、大部分文化是无意识的。

4、文化是象征性的。

5、文化是动态的。

第二节交际

一、交际的定义

1、交际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试图通过使用象征符号与他人分享自

己的内在状态。

2、交际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但是这种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并非单纯的传递和接收的过

程,而包含着意义的协商和共建。

3、交通是双方经由交换符号,来建立一个有相互依赖关系的互相影响的系统。

二、交际的要素

1、传送者。信息的来源和发送者。

2、信息。交际的内容。

3、编码。指信息传送者在发出信息之前,在内心考虑要怎么样表达的过程。

4、解码。指在信息发出后,接收信息的人对信息进行解读并赋予意义。

5、媒介。

6、反馈。接收信息的人在解读信息后,做出的反应。

7、噪音。可能阻碍交际进行的因素。

三、交际的特点

1、交际是象征性的。

2、交际是动态的过程。

3、交际涉及意义的协商和共建。

4、交际发生在意识的各个层面。

5、交际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发生的。

第三节文化对交际的影响

一、交际与文化的关系

1、SMP:文化影响人们的感知;文化影响人们的语言行为;文化影响人们的非语言行

为。

2、GK:文化指导人们的交际行为;文化指导人们如何解释别人的交际行为。

二、文化与感知

感知是人们选择、组织、和解释外部客观刺激(信息)的方式,它赋予周围的世界以意义。人们感知的世界并不完全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他经过了人的感觉器官的过滤,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看来差别可能很大。这种感知的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受文化制约的,文化影响人们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认识。

1、首先,文化影响人们对外部刺激的选择。

2、其次,文化影响人们对外部刺激的分类。

3、文化影响人们对外部刺激的意义联想。

4、最后,文化影响人们对外部刺激的解释。

三、文化与交际行为

四、关于本章,对汉语教师的建议

1、理解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意识到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产物

3、意识到人的交际行为受到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不是实际的行为,而是关于行为的规则;价值观是一套关于什么是真善美的标准系统;这些规则和标准是用来判断和指导人们行为的;价值观不是个人的喜好或者倾向,而是一种集体的文化意识。

二、价值观的种类

1、终极性价值观:关于生命、生存等终极目标的价值观

2、工具性价值观:关于道德和能力的价值观。

三、价值观的特点

1、价值观属于深层文化

2、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指南

3、价值观既是稳定的也是变化的

4、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既有相同也有不同

5、价值观被违背时会引起感情上的强烈反应

第二节价值观的理论研究

一、K&S的价值取向理论

1、人性的本质

2、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3、时间的取向

4、行动的取向

5、人与人的关系

二、H的文化尺度理论

1、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2、权力距离

3、男性文化与女性文化

4、不确定性回避

5、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三、霍尔的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理论

1、定义: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指的是,当人们进行交际时,他们对于倾听者知道

多少所交谈内容的一种理作当然的想法。

在低语境交际中,倾听者对于所交谈内容知之甚少,必须明确被告知所有事情。

在高语境交际中,听者已了解了语境,并不需要提供背景信息。

2、低语境交流倾向于使用直接的语言交际风格。有如下方面

(1)不特别强调情景或语境

(2)重要的信息通常靠明确的语言交流来传递

(3)自我表达、流利的语言和雄辩的讲话收到推崇

(4)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试图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3、高语境文化的交际特点

(1)不强调明晰的语言信息

(2)重要的信息通常靠情景性的线索来传递(地点时机情景关系)

(3)崇尚人际关系的和谐,在交流中有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和保持沉默的倾向

(4)人们试图绕圈子,不直接说不

第三节中美文化模式

一、中国文化模式

1、集体主义

2、以家庭为中心

3、尊重传统

4、等级观念

5、面子观念

6、重视人情

二、美国文化模式

1、个体主义

2、平等观念

3、强调变化或进步

4、物质享受

5、科学与技术

6、工作与娱乐

7、竞争意识

三、对汉语教师的建议

1、当出现跨文化交际的误解或者障碍的时候,要先尝试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解释原因,

而不要简单地吧交际失败归结为人性的缺点或不良的动机。

2、要理解被人的文化,首先要理解自己的文化。

3、文化模式和价值观是动态的,具有多样性,每种文化中都会存在逾期主流文化完全

不相同的亚文化,应避免对一种文化模式作简单化的概括。

4、以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来看文化的不同,学会站在对方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文化价值

观的差异,要避免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作为唯一标准来评判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的行

文对错或好坏

5、到一种新的文化中去的时候,要接触更多的人群,观察更多的事物。

第一节语言与文化

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1、基本观点:语言不仅表达和反映了思想,而且还塑造了人们的思想和世界观。

2、三层含义:(1)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感知和划分现实世界。

(2)一个人所使用的语言结构影响他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3)讲不同语言的人感知到的世界是不同的。

二、语言与价值观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表达了文化;语言体现了文化;语言象征了文化

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最直接的表现是语言表达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态度和价值取向。

第二节语义与文化

一、词义与文化

1、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的往往不是词语的概念的意义,而是附加意义。

词汇意义被大多数人分为指示意义和内涵意义

2、根据词汇的指示意义和内涵意义把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的词汇分为五种情况:重合词

汇、平行词汇、全空缺词汇、半空缺词汇、冲突词汇。其中做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

误解的词汇是那些半空缺词汇和冲突词汇。

二、颜色词、动物词、数字词

1、颜色词:

2、动物词:

3、数字词:

三、禁忌与委婉语

四、敬语与谦词

第三节语用与文化

一、礼貌原则与策略

1、礼貌原则:得体准则;慷慨原则;赞扬原则;谦虚原则;一致原则;同情原则

2、(1)中国人礼貌的四个特征:尊重谦逊热情文雅

(2)中国人的五条礼貌准则:

①贬己尊人原则(最重要)②称呼原则③文雅原则

④求同原则⑤德、言、行原则

3、礼貌策略的使用程度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

(1)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权力距离

(2)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

(3)言语行为的加强程度

二、称呼语

三、称赞语

四、道歉语

五、请求语

第四节语言交际风格与文化

交际风格是指说话的特点。

一、直接与间接的交际风格

直接与间接的交际风格是低语境文化和高语境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中西方文化在交际风格方面最为显著的差别。

1、语言交际风格往往是价值观的外在反映。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对交际风格有直

接的影响。

个体主义文化强调尊重个人隐私,喜欢使用直截了当的方式表明自己的看法。

集体主义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喜欢采取委婉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

2、交际风格还与面子的观念有关。东亚国家的人多采用间接的交际方式,主要是出于

维护自己和对方面子的考虑。直接请求别人而别拒绝会让自己丢了面子,而且对方拒绝自己的请求也会感到不好意思。

二、谦虚与自信的交际风格

谦虚或自信的交际风格也是价值观的体现。

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人的自信和争先精神,追求与众不同。

集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崇尚谦虚的美德和含蓄的表达方式。

三、归纳与演绎的交际风格

四、对汉语教师的建议

1、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汉语教师要充分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善于思考和发

现蕴含在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培养敏锐的“文化意识”。

2、语言的含义与文化有密切关系。汉语教师要特别关注词语的内涵意义,特别是

处于的象征意义联想意义风格意义感情色彩等与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意义。

3、语境交际风格的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重要因素。

4、语言的含义和使用规则具有跨文化的差异性。

第一节非语言交际

一、什么是非语言交际

1、定义:

(1)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

(2)通过多种交际渠道进行有意和无意的编码与解码的非语言行为。

(3)非语言交际涉及所有在一种交际情境中发出这自己生成的以及他对环境利用形成的非语言刺激。这些刺激对发出者或接受者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

2、分类:

(1)体态语(2)副语言(3)时间观念(4)空间利用。

二、非语言交际的特点

1、非语言行为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

2、非语言行为具有文化规约性

非语言行为与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它的含义受到特定文化的影响。也就是说

每种非语言行为都有特定的含义和规则。

3、非语言行为受到语境制约

语境因素包括交际双方的社会阶层、地位、教育程度、性别、年龄、个人爱好等。

4、非语言行为具有模糊性

三、非语言交际的功能

1、传达真实的内在感情

2、营造交际印象

3、进行会话管理

四、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的关系

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相辅相成,非语言行为一般伴随着语言交际的进行而发生。

非语言焦急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支援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对于语言信息起着

重复(非语言行为重复语言信息)、补充(非语言行为对语言行为进行补充)、代替(非语言行为代替语言行为进行表达)、规范和否定(非语言行为可以体现出表达者口是心非的心理)的作用。

第二节体态语与文化(看书)

体态语,又称为身体语言。包括外贸服饰、面部表情、眼神交流、首饰、姿势、身体接触等。

第三节时间观念与文化(看书)

时间观念,指的是人们如何对待和使用非正式的时间,例如人们对于准时、预约、计划性、最后期限等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第四节空间利用与文化(看书)

一、文化适应的模式

跨文化心理学把文化适应的研究对象分为四大类:旅游者、旅居者、移民者和难民。

旅居者是指在国外短暂居住的人,他们一段时间之后会回到自己的国家。主要注意这一种人群。

1、BR认为文化适应的过程是个人改变自我的过程,而个人处理文化适应的策略主要是

由两个因素组成:一是个人对保持自己原有文化传统和身份的态度;二是个人寻求

与新环境主流文化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模式。这两种因素的不断互相作用,形成了

四种不同的文化适应策略或模式:

(1)同化:这种模式是个人不希望保持原来的文化传统和身份,寻求新环境中的人们多进行日常交往,试图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2)分离:采取这种适应模式的人希望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身份、文化习惯和文化传统。

(3)融合:采取这种适应模式的人希望在保持自己的原有文化,同时也接受新的文化的一些价值还念和行为方式,它们吸收和融合了两种文化中积极的

方面。

(4)边缘化:采取这种适应模式的人对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没有兴趣,也不认同文墓地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2、融合模式是最成功和最具适应性的策略。

3、了解旅居者的文化适应模式对我们具有启发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了解汉语教师在国外任教期间文化适应的特点,并寻找最佳的适应

策略。

其次可以理解在中国留学学习的留学生文化适应的模式以及汉语学习的关系,从而

更好地了解汉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并为他们创造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有利条件。

二、文化适应的过程

1、蜜月期:适应度最高,心情愉悦,对新文化持正面态度。

2、挫折期:又称“文化休克”阶段。心情最低谷,负面情绪极重。

3、恢复期: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在慢慢接受,负面情绪逐渐消失。

4、适应期:对文化差的了解更加深入,对文化差异持有更客观、更宽容的态度。心情

平和愉快

三、影响文化适应的因素

1、文化距离:指自身文化与目的文化之间的差异。越大越大越小越小。

2、个人性格特点:指个人性格因素中,与文化适应能力有密切关系的对模糊性的忍受

度,内在动机、灵活性、幽默感、内向与外向的性格特点。

3、期望值:过高则会形成负面影响,过低则会形成正面影响

4、社交支持:指包括家人、朋友以及其他人士的人的支持。没有社会网络的支持,人

们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

5、目的文化的知识:掌握越多目的文化的知识,越能促进文化适应。流利的目的国语

言水平对文化适应有直接的积极影响。

一、什么是文化休克

1、文化休克是指由于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而引起的焦虑。文化休克是一种心理

焦虑。

2、文化休克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过去熟悉的文化规则在新的环境中不再适用,而新

的文化模式对于陌生人来说不是庇护所而是冒险的场所。这种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使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

二、文化休克的表现

三、文化休克与跨文化交际

1、文化休克是一种心理问题,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交际能力降低、与别人的紧张关系更加严重。

2、文化休克是跨文化交际的必然经历,是个人成长的积极因素。(看书)

四、文化休克的应对策略

1、广交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学习目的国语言。

3、了解目的文化的知识。

4、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5、参加社会为文化的活动

6、改变自己的思维

五、返乡休克(看书)

第三节文化适应与第二语言学习

一、文化适应假说

1、S提出了“文化适应假说”。他认为,学习者只有适应了第二文化后才能系的第二语

言,文化适应的程度决定第二语言学习的程度。

2、社会距离,指的是学习者原有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社会距离”是

决定第二语言学习者文化适应模式的主要因素。

(1)社会距离包含的要素:

①有文化地位vs目的语文化地位

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文化适应模式是融合、通话、分离还是边缘化?

③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

④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原有文化是否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它的规模有多大?

⑤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原有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在价值观和信仰方面是否一致

⑥两种文化对彼此的态度怎么样

⑦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目的语文化中居住的时间有多久?

(2)社会距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主要影响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者与目的与接触的数量

二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者对于可获得语言输入的开放程度

二、文化关键期假说

1、含义:指一个人从出生到青春期(12岁)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一旦错过这个时

期,第二语言学习者很难达到母语者的水平。

2、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出现在文化适应的第三个阶段——恢复期。

三、对汉语教师的建议

1、了解学生可能处于的文化适应阶段。

2、了解学生可能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

3、为学生创造更加有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

4、培养学生对于中国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态度。

5、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心理焦虑

第一节刻板印象

一、什么是刻板印象

1、含义:刻板印象又叫做“成见”或“定向观念”,是指对一个群体成员的概括性看

法。

2、特点:

(1)刻板印象是人们正常思维的一部分。

(2)刻板印象是文化的一部分。

(3)刻板印象的最大局限是以偏概全。

二、刻板印象的来源

三种来源:家庭和周围人的影响、大众传媒、个人的真实经历。

三、刻板印象与跨文化交际(看书)

四、如何克服刻板印象

1、意识到刻板印象的存在

2、改变懒惰和简单化的思维习惯,使概括的过程更加复杂。

3、扩大与不同文化的人的接触范围

4、试图寻找充分的证据和例外的情况

5、对于来自其他文化的个人行为的描述,应采用叙述性语言,而不是对这一文化群体

进行评价的简单概括。

第二节偏见

一、什么是偏见

1、含义:偏见是对一个群体的成员建立在错误而僵化的概括基础上的负面感情。

2、特点:

(1)偏见的核心是负面或敌对的感情的态度。

(2)偏见很容易导致歧视

(3)偏见非常顽固

二、偏见与跨文化交际

偏见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负面的影响比刻板印象所带来的更加严重。

1、诅咒

2、规避

3、歧视

4、人身攻击

5、灭族

三、如何克服偏见

1、坦诚面对自己的偏见

2、扩大与不同文化的人的接触范围

3、参加课程学习和培训

4、在交际中避免使用带有偏见或歧视色彩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对弱势群体要注意使用

委婉而礼貌的称呼

第三节种族中心主义

一、什么是种族中心主义

1、含义:又叫“民族中心主义”或“文化中心主义”,是人类学的一个概念。

种族中心主义指的是在思考和评价别的文化时,把自己的文化放在一切事物的中心位置,并且以自己文化的框架作为衡量的标准

2、表现:一是认为自己的文化比别的文化优越;二是以自己文化的价值观或规范来衡

量或评价别的文化。

3、特点:

(1)种族中心主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2)种族中心主义具有毫无意识性。

(3)种族中心主义有消极和积极之分。

二、种族中心主义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

1、种族中心主义的形成与爱国主义有一定关系。

2、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相比,爱国主义是褒义的,民族主义则时有贬义,意

味着狭隘和偏执。

种族中心主义VS民族主义(看书202)

三、种族中心主义与跨文化交际

L用“交集的距离”来说明种族中心主义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1、漠然的交际距离。指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对对方的视角和感受不敏感,这是一

种轻度的种族中心主义。

2、回避的交际距离。指尽量避免或减少与其它文化的成员的交往,这使中等程度的

种族中心主义的表现。

3、贬低的交际距离。指使用语言表达对其他文化或群体的人的嘲笑、贬低、轻视的

态度,这是比较严重的种族中心主义。

第四节文化相对主义

一、什么是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包括两个方面:

一,每种文化中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独特历史,其形态并无高低之分。二,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思想、道德观、世界观,人们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

二、从种族中心主义到文化相对主义的转变(看书)

否定阶段→辩护阶段→轻视阶段→接受阶段→适应阶段→融合阶段

三、发展移情能力

移情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

1、关注和留心

2、接受并欣赏文化差异

3、了解自己的文化

4、以移情方式去交际

第一节教学理念与方式

一、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

1、以学生为中心

(1)主要体现:第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第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2)特点:

①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求、风格和目标

②教学方法赋予学生一切控制权

③课程安排吸收了学生的意见,而不是教师自行确定教学目标

④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

⑤教学方法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

2、以教师为中心

(1)教师节定课程的设置、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没有充分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2)教师是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和控制者。

二、教诲式教学与体验型学习

1、以教师为中心和一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大多采用教诲式教学方式,知识学习

的内容和结果。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知识的传授更系统明晰,但使学生少有思考、讨论和质疑的机会。

2、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大多采用体验型学习的教学模式,重

视学习的过程。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

三、以语言结构为中心与以意义和交际为中心(教学理念)

1、以语言结构为中心的汉语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以讲解和练习语法及词汇为中心内容

②大多采用演绎法来讲授语言形式

③课堂活动以语言练习为主

④大量使用句型操练或翻译练习

⑤强调语言的准确性,纠错行为较多

⑥课堂上缺少学生之间的真实的交际性活动

2、以意义和交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多被西方第二语言教学所采用。主要采用交际法和

任务型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有三个原则:交际原则、任务原则、意义原则。任务型教学法则是交际法的延伸和发展。任务型教学法的主要特征如下

①任务把学生的关注点从单纯的语言形式引向真实世界的语境

②任务特别强调交际目标

③任务的要素是精心设计的,而不是随意放在一起的

④任务的目标是具体的,所以能够准确确定哪个人物更成功

⑤任务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第二节教师的角色和师生关系(看书)

一、教师的角色与素质

二、师生关系

第三节课堂交际(看书)

一、课堂环境

二、课堂行为

三、课堂管理

第五节学习的动机、风格与策略

一、学习动机

1、工具性动机和融合性动机(动机取向)

工具性动机是指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实际的目的,比如得到学分、获得文凭、能够阅读相关资料等。工具性动机在母语环境下的外语学习中更加普遍。

融合性动机是指学生对于目的语国家的人们和文化感兴趣,希望与目的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或融入目的语社会。融合性动机更适合目的语环境中的第二语言教学。

2、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学习完全处于内在的需要或者欲望。

外在动机是指为了追求外在的奖励或逃避惩罚而学习。

二、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人们对所学的信息进行感知、记忆、处理和反应的一般方式。

下面分析集中有明显跨文化差异的学习风格进行分析。

(1)场独立与场依存风格

(2)分析型与整体型风格

(3)冲动型与深思型风格

(4)视觉性、听觉型与动感型风格

三、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是个人独特而具体的学习行为、步骤或技巧。

2、外语学习策略又可分为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1)学习策略与语言的输入有关。

学习策略可分为三大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社会情感策略。

(2)交际策略与语言的输出有关。

交际策略主要包括回避策略和补偿策略。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ainly refers to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native speakers and non-native speakers, as well a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ho differ in any aspect of language or culture background.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surroundings, societies and religion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each language community results in its own code of language, social culture, customs and practices and so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situations wh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s interact. Aside from language, IC focuses on social attributes, thought patterns and the cultures of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IC also involves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t cultures, languages and customs of people from other countries. There are three formats of IC: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when source and receiver are different races),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in which the parties are of the same race but of different ethnic origins) and intra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members of the same culture including racial, ethnic and other co-cultures). The term translation itself has several meanings: it can refer to the general subject field, the product (the text that has been translated) or the process (the act of producing the translation, otherwise known as translat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between two different written languages involves the translator changing an original written text (the source text) in the original verbal language (the source language) into a written text (the target text) in a different verbal language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type corresponds to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and is one of the three Roman Jakobson in his seminal paper. Jakobson’s categories are: 1.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or “rewording”–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other signs of the same language; 2.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or “translation proper”–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some other language; 3.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or “transmuta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signs of non-verbal sign systems.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would occur when we rephrase an expression or text in the same language to explain or clarify something we might have said or written.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would occur if a written text were translated, for example, into music, film or painting. It is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which is the traditional, although by no means exclusive, focu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t is easily seen that the three form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three types of translation are partly corresponding to each other, especially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which both attach attention o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native and non-native, and where different cultur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 To conduct effecti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e ha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nations and then to look for them and pay attention to in ever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By doing this, the high-context communicators can learn to use and respond words, emotions, postures differently, and low-context communicators can learn to

跨文化交际知识点

跨文化交际知识点: 1.L.S.Hams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20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交际为特征的。 2.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3.Edwar Hall《无声的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奠基之作。 4.1970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 5.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召开。 6.70年代影响最大的书籍是《跨文化交际学选读》。 7.Jenny Thomas《跨文化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社交—语用失误。 8.前苏联的跨文化交际学主要表现在国情语言学方面。 9.传播种类:(1)人类传播①社会传播A交集传播B组织传播C大众传播②非社会传播(2)非人类传播 10.早期影响最大的传播模式是Harold Lasswell提出的5w模式。即who、say what、in what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rffects。 11.1949年Claude Shannon和Warren Weaver共同提出了线性模式,增加了“噪音”(干扰因素),把媒介分解。 12.50年代,Charles Osgood和Wilbur Schramm提出循环式的模式,加入“反馈”。 13.社会学家Jack Lyle与M.Lyle把传播过程看作是社会过程之一,特点是把传播放在社会环境中考察。 14.我国最早的辞书《尔雅》。 15.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基于对印第安语的研究。 16.red caipet treatment用红毯接待red-light district红灯区red flags提高警惕预防出事的状况in the red赤字 17.politics—“中性”含贬义,为争权夺利不惜采取各种手段的意思;政治—“中性”,实际用时有褒义。 18.intellectual—致力于研究的人,衍生出纸上谈兵的贬义;知识分子—受过大学教育的脑力劳动者。 19.peasant—没有受过教育,举止粗鲁、思想狭隘的人;农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 20.dragon—表示罪恶、邪恶,令人感到恐怖,战争的旗帜,形容人指飞扬跋扈令人讨厌;龙—用于好的意思。 21.phoenix—“再生”、“复活”;凤凰—天下太平,有圣德的人。 22.owl—智慧的鸟,比喻人聪明;猫头鹰—不详之鸟。 23.peacock—通常是贬义,含有骄傲、炫耀、洋洋得意的意思;孔雀—吉祥的象征,大吉大利。 24.dog—中性褒义的情况多;狗—一般用于贬义。 25.Cinderella(灰姑娘)泛指不受重视的人或部门或指有才干但一时未被赏识的人。 26.Shylock(夏洛克)指心肠狠毒唯利是图的小人。 27.to meet one’s Waterloo遭到决定性失败 28.Catch-22进退维谷,左右为难 29.韩国人写文章—归纳法;美国人写文章—演绎法。 30.美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桥式”,直接明白地传达给对方。 31.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是“垫脚石式”,采取迂回、隐含的手法。 32.非语言交际的特点:(1)没有正式的规则和模式,没有固定的结构(2)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3)有连续性的(4)一部分是本能,一部分是后天习得(5)信息右脑处理 33.阿拉伯人在讲话时总是盯着对方的眼睛。 34.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中国指杀头,英国指吃饱了。 35.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广东指感谢,北方表示不耐烦。 36.美国人站在公路旁边伸出拇指(thunb a ride)表示希望搭车。 37.英美人把中指放在食指上面(let’s keep our fingers crossed.)表示希望某事成功。 38.手兜起来,放在耳后,表示听不见或听不清楚。

(完整word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教学论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类别:考试 适用对象:本科 适用专业:英语 总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 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用, 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 减少和避免误解。 1

二、课程教学要求 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 是在完成了精读、泛读、综合英语、写作等基本技能训练后开设的,旨在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先期完成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基本课程,如《基础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 2

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 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六、课程教学内容 Unit 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4学时) 3

(完整版)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翻译1-10单元

1 Translation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由于彼此所处地域、意识形态、容貌服饰和行为举止上存在的差异,而长久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和睦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许多挫折,既是个人的,又是全球性的;人类历史进程总是充满了个人间的直接冲突和民族间的误解——从骂骂咧咧到孤立主义直至到武装冲突,大大小小争端不绝。 很显然,文化间以及亚文化间的交往比以前多了,这迫切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去理解有着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与之和睦相处。通过加深认识和理解,我们能够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们和平共处;这不但有益于我们周遭环境的安定,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因素。 2 Translation 文化有时候被称为我们的心智程序,我们“头脑的软件”。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这个用电脑所做的类比,把文化看作是支持运行的操作环境。文化就像电脑使用的DOS或者Unix或者“视窗”(Windows)等操作系统一样,使我们能在各种各样的实际应用中处理信息。用“视窗”这个比喻来描述文化似乎也很有吸引力。文化就是我们心灵的视窗,透过它我们审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社会中不同个体的视窗是不大一样的,但都有着一些重要的共同特征。 文化就好像是鱼畅游于其中的水一般,人们想当然地把文化看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很少去研究它。文化存在于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之中,文化对于我们了解我们自身之为何物是必不可少的,就正如生命离不开空气一样。文化是特定群体的共有财产,而不单是个体的特征。社会按照文化设定的程序运作,这种程序来自于相似的生活体验以及对这种生活体验之含义的相似阐释。 如果文化是一种心智程序,那么它也是现实的心灵地图。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开始,文化就告诉我们应该看重什么、偏好什么、规避什么和做些什么,文化还告诉我们事物应该是什么样。文化为我们提供超越个体经验可能的理想典范,帮助我们决定应该优先考虑的人或事。文化为我们建立起行为准则,并视遵守这些准则的行为为正当、合法。 3 Translation 43

新编跨文化交际期末复习资料

1.Iceberg:{Edward. 7. Hall.--标志着“跨文化交流”学科的开始} Culture can be viewed as an iceberg. Nine-tenths of an iceberg is out of sight (below the water line). Likewise, nine-tenths of culture is outside of conscious awareness. The part of the cultural iceberg that above the water is easy to be noticed. The out-of-awareness part is sometimes called “deep culture”. This part of the cultural iceberg is hidden below the water and is thus below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People learn this part of culture through imitating models. / Above the water: what to eat, how to dress, how to keep healthy;Below the water: belief, values, worldview and lifeview, moral emotion, attitude personalty 2.Stereotype:定型主义 a stereotype is a fixed notion about persons in a certain category, with no distinctions made among individuals. In other words, it is an overgeneralized and oversimplified belief we use to categorize a group of people. 3.Ethnocentrism: 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 is the technical name for the view of things in which one’s own group is the center of everything, and all others are scaled and rated with reference to it. It refers to our tendency to identify with our in-group and to evaluate out-groups and their members according to its standard. 4.Culture:Culture can be defined as the coherent, learned, shared view of group of people about life’s concerns that ranks what is important, furnishes attitudes about what things are appropriate, and dictates behavior. 5.Cultural values: Values inform a member of a culture about what is good and bad, right and wrong, true and fals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nd the like. Cultural values defines what is worth dying for, what is worth protecting, what frightens people, what are proper subjects for study and for ridicule, and what types of events lead individuals to group solidarity. 6.Worldview: A worldview is a culture’s orientation toward such things as God, nature, life, death, the universe, and other philosophical issues that are concerned with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with “being”. 7.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manner in which a culture organizes itself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institution within that culture. The families who raise you and the goverments with which you associate and hold allegiance to all help determine hoe you perceive the world and how you behave within that world. 8.Globalization: refer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world economy, in which national borders are becoming less and less important a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existing everywhere and nowhere, do business in a global marke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f17843216.html,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is any behavior that is perceived by others. So it can be verbal and nonverbal, informative or persuasive, frightening or amusing, clear or unclear, purposeful or accidental, communication is our link to the rest of the humanity. It pervades everything we do. 10.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process:交流过程的基本原理 (1).context: The interrelated conditions of communication make up what is known as context.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 U2Pa课文翻译定稿2014

Unit 2 Passage A 1. 中国的核心价值与儒家思想有关,儒家思想的道德准则是对人际关系中道德品质的总结,孔子就用它来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统治阶级用这五伦来处理每件事,这就形成了一个分级的社会,即臣忠于君,子孝于亲的社会。 2. 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强调人的尊严以及现实生活的重要性。他们提倡人不仅有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更要具备完善自己和创造奇迹的能力。这就是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自那以后,人们开始尊重人性,随即有发展出了我们今日称之为“自由”的思想,即民主。 3. 以美国为例,优秀的个人价值观就是独立、努力以及生活成功、个人成就与乐于助人三方面实现平衡。就社会价值观而言,美国人在这6方面领先:言论自由、个人自由、个人权利、公开争论、独立思考和。而中国的价值观则提倡努力工作、尊重学习、诚实守信、独立自由和持久忍耐。亚洲人值得推崇的6个社会价值观是社会有序、和谐一致、政府问责、开拓思路、言论自由和尊重权威。 4. 与美国人不同的是,东亚人通常更尊重权威,赞誉社会有序,可与他们一致的是亚洲人也尊重新观念,政府问责及言论自由。 5.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体文化密不可分。 6. 个人主义就是人们注重个体、强调个体需要。一般来说,西方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 7. 集体主义文化即把自身当作是集体(家庭、单位、部落、国家)的一员,一般认为集体的需要高于个体。大多数亚洲文化,包括中国在内,倾向于集体主义。 8.个人主义是指在一个社会里个人权利是首要的。大多数西方人士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身份和人格,这应该得到认可并强化。因此,如果不理解个人主义,则无法理解西方的文化和西方人。唯有理解了个人主义,我们才能明白西方人对家庭、友谊和隐私的看法。个人主义的核心是追求个人利益和成就,作为一项社会的基本品质,它被高度地重视,并被人们真心铭记和认真领会。 9. 在基督教的传统文化中,个人主义不但对彼此重要,而且对社会对上帝都重要。个人主义从他们的祖先那里传承下来,因而对西方人而言,个人主义不是自私而是正直。他们如此重视个人主义,以至于他们认为如果有人不去实践个人主义,那就是错的行为。“自助者天助”,从这句谚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对个人主义的态度。可是对中国人来说,个人主义是贬义词,是利己主义,它就意味着自私的人品和散漫的纪律。 10.传统的中国信条,尤其是儒家思想,欣赏集体主义。它强调群体合作,强调个体的成功归功于单位、组织或社团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中国人认为为了集体而牺牲个人利益是非常高尚的品质,继而谦逊待人、善解人意的品质也受到高度赞扬。 11. 让我们从这两个事例来看文化的基本差异:学校 学校的组织形式可以看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的差异。例,中国的中学、甚至大学,学生通常群体组合,他们被编成班,所有同班同学学习同一课程。相反,美国高中和大学的学生都是个体的组合,他们通常根据自己的兴趣至少选择几门课程,因此他们经常到不同的班级上不同的课,也没有类似中国的“班” 12. 另一个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区别的例子就是宴会。比如,在中国,宴会通常是大家围坐在一起享受美食或观赏节目,有的观看,有的会亲自参与节目。相反,美国典型的宴会就是鸡尾酒会。在晚会中大家成双成对,或三五成群一起聊天,间或走动走动,换换聊天对象。 13.下面是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更具体的区别。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复习指南】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及较为常见的日常交际礼仪,在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中所占比例较少,但与案例分析部分紧密结合;建议考生复习此块内容时,注意相关理论概念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考生可重点看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或吴为善的《跨文化概论》,这两本书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等都有全面介绍。 【知识点归纳】 1.重点概念: (1)文化:culture,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研究者有不同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到的定义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其特性是:人类独有;来自后天习得;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动态,与一定历史时期相联系。 (2)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活动,文化在交际中得到发展与传播。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主要指人际间通过语言等交际工具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 (3)编码与解码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是把思想、感情、意识等编成语码的过程,解码是对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

“他定势” 定势概念应用到跨文化交际上后,称为文化定势(又译文化定型或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研究或跨文化实际交往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成员的笼统的、先验的看法。 (4)文化冲突 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最早由由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 (5)文化曲解 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其他文化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会有不顾客观事实歪曲原意或作错误理解。文化曲解既是文化冲突的诱发因素,也是文化冲突的表现。 (6)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具有群体认同的文化。 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小文化、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 (7)文化距离 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主要包括语言方面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等。 (8)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当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

中文地址翻译成英文地址方法和技巧

中文地址翻译成英文地址的方法和技巧 中文地址的排列顺序是由大到小,如:X国X省X市X区X路X号,而英文地址则刚好相反,是由小到大。如上例写成英文就是:X号,X路,X区,X市,X省,X国。 1.各部分写法 ●X室:Room X ●X号:No. X ●X单元:Unit X ●X楼/层:X/F ●X号楼:Building No. X ●住宅区/小区:ResidentialQuater ●X街:XStreet ●X路:X Road East/Central/West东路 / 中路 / 西路 芙蓉西二路 / West 2nd Furong Road Central Dalian Rd. /大连中路 芙蓉中路的“中”可以用Central,也有用Middle的,一般用Mid比较简洁。 ●X区:X District ●X镇:X Town ●X县:X County ●X市:X City ●X省:X Province ●国家(State)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hina、 P.R.C.、China ●X信箱:Mailbox X 请注意:翻译人名、路名、街道名等,最好用拼音。 各地址单元间要加逗号隔开。

2.英文通信地址常用翻译 201室/房 Room 201 二单元 Unit 2 马塘村MatangVallage 一号楼/栋 Building 1

华为科技公司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xx公司 xx Corp. / xx Co., Ltd. 宿舍 Dormitory 厂 Factory 楼/层 Floor 酒楼/酒店 Hotel 住宅区/小区 Residential Quater 县 County 甲/乙/丙/丁 A/B/C/D 镇 Town 巷/弄 Lane 市 City 路 Road(也简写作Rd.,注意后面的点不能省略) 一环路 1st Ring Road 省 Province(也简写作Prov.) 花园 Garden 院 Yard 街 Street/Avenue 大学 College/University 信箱 Mailbox 区 District A座 Suite A 广场 Square 州 State 大厦/写字楼 Tower/Center/Plaza 胡同 Alley(北京地名中的条即是胡同的意思) 中国部分行政区划对照 自治区 Autonomous Region 直辖市 Municipality 特别行政区 Special Administration Region 简称SAR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读后感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读后感 AP0802325 钟欣奕 在学习《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和看完《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之前,我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是: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组织或是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就是跨文化交际,而同一个国家的两个不同地区的文化的交流并不是跨文化交际。因为我认为既然是“‘跨’文化”,那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应该是很大的,有非常不一样的文化来源和文化背景,有不一样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形成了两种很不一样的文化内涵。比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幼发拉底河孕育的文化、黄河孕育的文化都是各有各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成了人们的需求,成为经济全球化和“地球村”的需求。 但是,《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中的第一部分第一章中提到:任何两份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这让我对“跨文化交际”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有些学者就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探讨。地区之间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在饮食方面还是比较明显的。在肇庆一些地方,番薯和南瓜是很少被当做是一道菜,更多的是当早餐或者是相当于正餐的米饭,但是同属广东,有一些地方又偏爱“蒜炒南瓜”。又比如,在我的家乡—海南,人们很爱吃生芒果,吃法也很特别:有的人会蘸盐吃,但更多人,包括我,更喜欢蘸调料吃,这种调料是用酱油、白砂糖、海南灯笼椒、或虾酱调制而成的。我周围的朋友都觉得这种吃法很奇怪,无法想象竟然用水果蘸酱油吃。不过我们当地人觉得味道还挺不错的。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每种行业之间虽然有互通的知识,但是之间的差别还是挺大的。对大多数学习文史类的人来说,理工科的公式换算简直就是“鬼画符”一样难懂。具体来说,要一个只专长与计算机编程的人去欣赏充满意境、“形散神聚”的散文,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新编跨文化交际课后翻译中英对照

Translation1 The growth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a field of study is based on a view of history that clearly demonstrates people and cultures have been troubled by a persistent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get along with groups and societies removed by space, ideology, appearance, and behavior from their own. What is intriguing about many of human civilization’s failure is that they appear to be personal as well as global. The story of humankind is punctuated with instances of face-to-face conflicts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misunderstanding--major and minor quarrels that range from simple name-calling to isolationism tr even armed conflict. It is obvious that increases contact with other cultures and subcultures make it imperative for us to make a concerted effort to understand and get along with people whose beliefs and backgrounds may be vastly different from our own. The ability, through increased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to peacefully coexist with people who do not necessarily share our lifestyles or values could benefit us not only in our own neighborhoods but could be the decisive factor in maintaining would peace.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各民族与文化由于彼此所处地域、意识形态、容貌服饰和行为举止上存在的差异,而长久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和睦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许多挫折,既是个人的,又是全球性的;人类历史进程总是充满了个人间的直接冲突和民族间的误解--从骂骂咧咧到孤立主义甚至到武装冲突,大大小小争端不绝。 很显然,文化间以及亚文化间的交往日益增多,这迫切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去理解与我们有着天壤之别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与之和睦相处。通过加深认识和理解,我们能够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们和平共处;这不但有益于我们周遭环境的安定,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因素。 Translation 2 Culture is something referred to as our mental programming, our “software of the mind.”But we can take that computer analogy further and say that culture is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that enables software programs to run. Culture is like DOS or Unix or Windows:it is what enables us to process information in various specific applications. The metaphor of windows seems to be very appealing to describe culture:culture is a mental set of windows through which all of life is viewed. It varies from individual to individual within a society, but it shares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with members of a society. Culture is like the water fish swim in--a reality that is taken for granted and rarely examined. It is in the air we breathe and is as necessary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who we are as air is to our physical life. Culture is the property of a community people, not simply a characteristic of individuals. Societies are programmed by culture, and that programming comes from similar life experiences and similar interpretations of what those experiences mean. If culture is mental programming, it is also a mental map of reality. It tells us from early childhood what matters, what o prefer, what to avoid, and what to do. Culture also tells us what ought to be . It gives us assumptions about the ideal beyond what individuals may experience. It helps us in setting priorities. It establishes codes for behavior and provides

如何将汉语翻译成英语.doc

如何将汉语翻译成英语 将汉语翻译成英语的技巧 一、代入法 这是进行英语写作时最常用的方法。同学们在掌握一定的词汇和短语之后,结合一定的语法知识,按照句子的结构特点,直接用英语代入相应的句式即可。如: ◎他从不承认自己的失败。 He never admits his failure. ◎那项比赛吸引了大批观众。 The match attracted a large crowd. ◎他把蛋糕分成4块。 He divided the cake intofour pieces. 二、还原法 即把疑问句、强调句、倒装句等还原成基本结构。这是避免写错句子的一种有效的办法。如: ◎这是开往格拉斯哥的火车吗? Is this the train forGlasgow? 还原为陈述句:This isthe train for Glasgow. ◎他是因为爱我的钱才同我结了婚。 It was because he lovedmy money that he married me. 还原为非强调句:Becausehe loved my money, he married me.

◎光速很快,我们几乎没法想象它的速度。 So fast does lighttravel that we can hardly imagine its speed. 还原为正常语序:Lighttravels so fast that we can hardly imagine its speed. 三、分解法 就是把一个句子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这样既能把意思表达得更明了,又能减少写错句子的几率。如: ◎我们要干就要干好。 If we do a thing, weshould do it well. ◎从各地来的学生中有许多是北方人。 There are students fromall over the country. Many of them are from the North. 四、合并法 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用一个复合句或较复杂的简单句表达出来。这种方法最能体现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最能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如: ◎我们迷路了,这使我们的野营旅行变成了一次冒险。 Our camping trip turnedinto an adventure when we got lost. ◎天气转晴了,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The weather turned outto be very good, which was more than we could expect. ◎狼是高度群体化的动物,它们的成功依赖于合作。 Wolves are highly socialanimals whose success depends upon their cooperation.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