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与中国传统医德规范_王宜静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与中国传统医德规范_王宜静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与中国传统医德规范_王宜静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与中国传统医德规范_王宜静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与中国传统医德规范

王宜静1,张福利2,常存库1,解 颖3

(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 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史教研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3.中国医科大学,辽宁沈阳110001)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2)08-0034-03

医务道德,即医德,作为调整医务活动中人与人关系的行为准则,必然表现为一定的规范。医德的多方面性,决定了医德规范的多层次性。中国传统医德规范,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和医疗实践中形成、发展并逐渐完善的。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外在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和渗透,同时也离不开古代经验医学时期的主要医学模式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即朴素的整体医学模式)所特有的限定和要求,是内、外动因有机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在讨论中国传统医德规范形成的内、外动因时,将重点讨论作为内在动因的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对中国传统医德规范特别是具体的诊疗道德规范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传统医德规范的发展和更新问题。

1 中国传统医德规范形成的社会文化动因和科学模式动因

中国传统医学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母体之中,儒家的 仁爱 、墨家的 兼爱 及佛教的 悲慈 等各家伦理思想主张的强大影响,是促使中国古代医家们形成高尚的医德境界的外在社会文化动因。以精勤不倦、博极医源,勿避险峻、一心赴救,博施济众、普同一等,仪表端庄、温雅有礼,济世救人、不为名利等医务职业规范作为基本内容的医德范畴体系,即是上述各家伦理思想主张向传统医学领域渗透进而积淀后形成的。社会思想文化因素属于一种外在动因,反映了社会对医学的基本要求,它帮助构建了属于医生最高道德境界层次的基本医德规范,亦即总体医德规范。

但同时,不可忽略的是,处于经验医学阶段的中西方古代医学的许多专业性的具体医德规范,又体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这就提示我们:在医学伦理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来自于医学科学本身的内在性动因,在发挥着更为基本的规范和制约作用。

在医学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由于人们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有所不同,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原则、方法有所差异,因而相继产生了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各种不同的医学模式,即古代的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近、现代的生物医学模式和正在形成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医学模式一旦形成并处于稳定阶段,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先验性地决定了 医生用来组织他们的知识和经验的概念 [1]和特定方式,其中自然也包括蕴涵于不同医务活动过程中的特定医学伦理价值取向或具体医德规范。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中世纪以前的经验医学一样,自发地把人看成是生理、心理与环境的统一体,表现出鲜明的将医术与医德融于一体的特点;在医患关系上也具有直接性、稳定性和双向交流性的特征。而这些,又都必然地内含在古代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特定要求之中。和孔儒仁学等外在的社会思想文化因素的他律性作用相比,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因素则在中国传统医德规范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内力调控作用。

2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是形成中国传统医德规范的内在科学动因

如果把医学科学的真正确立放之于医学脱离原始宗教、开始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一历史时刻,则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就是人类医学发展的初始模式,是古代经验医学发展的最基本模式。中国传统的医德规范和医患关系也是适应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内在要求的必然产物。

以对医者在诊断、治疗过程中的道德要求而言,

34

M edicine an d Philosophy,August2002,Vol.23,No.8,Total No.255

由于这种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只是在引入并且凭借元气、阴阳、五行之类的朴素的自然哲学学说作为基本理论框架来构建个别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尚不能进行系统的解剖学观察、生理学实验并与临床诊疗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以构筑、发展医学科学知识体系,因此,作为宏观观察、体验对象的外在症状表现,就必然会成为该阶段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诊疗实践中所注目的焦点。进而,注重外界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对症状表现的影响以及各个症状之间的相互整体联系,并根据症状表现和变化推测机体内部的变化规律而予以相应的调整、治疗,就必然而惟一地成为临床诊疗的核心环节。由此出发,古代医家才把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作为对业医诊疗的专业素质要求和道德规范要求;把耐心、细致地观察、追索人体和自然之 象 的变化进而实施三因制宜、辨证施治,奉为最基本的诊疗道德规范。上述逻辑发展过程,正符合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的命题: 美德即知识 。即人们对于能够辨别和认识的事情就愿意而且能够去做,对于不能辨别和认识的事情就不愿做、也没有能力去做;人们只有借助于自己的知识才能变得明智,只有明智才能产生美德。传统中医之诊疗道德规范的形成,正是依赖于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给医家们在理性上带来的 认识 、 辨别 和 明智 而产生的群体高度自觉性的内控过程。

以医患关系的基本形式而言,由于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蕴涵的朴素辩证思维的综合性、模糊性特点,导致作为经验医学的中国传统医学并没有形成严密的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医学分科,因此,医者对患者从望、闻、问、切四诊开始,到处方、针灸、按摩治疗,整个诊疗过程都是在医者和患者的直接交往中完成的,并且要通盘考虑、全面负责。由此,导致该时期的医患关系具有鲜明的直接性、稳定性和双向交流性的特征。而这些医患关系特征又和精勤不倦、潜心体验、敏锐洞察、三因制宜、辨证施治的诊疗道德规范形成了相辅相成、良性循环的互动关系。

与中国传统医学之诸多专业性的具体医德规范以及呈现出的医患关系特征相类似并可以相互佐证的是,古希腊医学也表现为同样的医患关系特征。因严谨、客观和具备高尚医德从而被赞誉为 西方医学之父 的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以四元素自然哲学学说组建四体液生理与病理学说的前提下,也极为强调诊疗中缜密、细致的观察和治疗中调整平衡、建立和谐的重要性。他认为注意观察病人属于冷、热、干、湿之何种体质至关重要,给后世留下了 知道患者是什么样的人,比知道他患的是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 的千古医训;并且他也强调:医生每新到一地,应该先了解当地气候、环境、水土及居民生活方式等,这对于建立正确的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是万万不可忽视的。

可见,反映当时社会伦理文化所要求的体现医学总体目的的 广施惠泽 (语出希波克拉底 誓词 )、 仁爱救人 、 博施济众 的最高医学道德境界或总体规范,正是通过更具体的、和诊疗实践密切合一的、更专业化的伦理准则及医德规范来得到实施和体现的。强调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在形成古代经验医学医德规范中的内在动因作用,其根据和意义即在于此。

3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作用、局限与中国传统医德规范的缺憾、更新

西方16世纪以后,随着实验医学的诞生和生物医学模式的建立,医院大量涌现,医患关系由个人逐步扩大到社会群体关系,表现出医患关系的物化趋势,分解趋势以及病人与疾病、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分离趋势。生物医学以人的生物属性为着眼点,以物理化学等科学技术为手段,不断揭示生命和疾病的规律,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它在伦理价值取向和医德规范上的某些倒退也是不争的事实。以致于美国著名医学家霍尔 雷在其名著 病人 一书序言中感叹到: 从现代医学舞台不幸消失的旧式医生尚能充分地了解每一病人的人格、家庭、工作和生活方式,而我们今天却常常指责正在受医学教育和已经成为医生的人反而缺乏对病人道德和伦理方面的关怀 [2]。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古代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指导下的 旧式医生 之 全面关怀 式的整体诊疗方式再次受到了应有的肯定。随之,在医学模式上和伦理规范上都呈现出一种新的复归趋势。但当代中医学者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复归趋势仅仅是就基本精神而言的,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也是客观地评价中国传统医学之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及其道德规范的现代价值的基本点。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历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的建立,为古代的经验医学彻底摆脱原始宗教、走向独立发展道路创造了必要条件;它所提供的阴阳五行、四元素等自然哲学理论框架,为医药知识的积累、升华和继承提供了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不可或缺的有效载体;它以朴素的辩证思维指导着医者们从注重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以及人和外在环境之间的

35

医学与哲学2002年8月第23卷第8期总第255期

统一性中去观察人体和诊疗疾病,为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而具有重大而独特的科学价值的中国传统医学的 三因制宜 、 辨证施治 体系,也正是这一医学模式指导下取得的最高成果。同时,在医德规范和医学伦理价值取向上,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也蕴涵着鲜明的重视心理、自然、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影响的整体观念。因此,它和最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倡导的医学伦理思想及医德规范具有一致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生物医学模式带来的 跛足 [3]、片面、 见病不见人 的缺憾。

但是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局限也是明显的,理论上的模糊性、思辩性必然会带来临床诊疗中更多的猜测性和不确定性,也就包含了更多的风险性,预示着专业性的具体医德规范的不尽合理性。

以临床诊疗的医德规范为例,古代医家们要求诊察病人时应作到安神定志、无欲无求、潜心体验、敏锐洞察,是十分难得的高度负责精神。但是如以现代的标准来衡量,古代医家仁爱救人的高尚动机、精细入微的单层次宏观诊察和最终期待的效果之间两相分离的概率是无疑比较高的。因此,作为现代中医也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古人强调的 四诊 合参,细致诊察的诊察道德规范上,而必须把更科学、明确的现代医学诊断纳入其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每一位当代中医医生在多大程度上借助、使用、结合现代医学来诊疗病人的问题上,虽然可以有一定的学术上的自由度,但是如果完全与现代医学绝缘而仅凭四诊的宏观诊察来诊断疾病并据以治疗,那么,不管其观察过程怎样细致、缜密、精益求精,都是现代伦理学所不能允许的。现实中的合理做法应该是,例如对于一个以 胸痛 为主证就诊的患者,必须要利用心电图等现代医学诊断手段,明确区分其属于亚临床的第三状态还是心脏病(及其严重程度),以补充单纯中医 四诊 取得的宏观症状学诊断的不足;而同时如果又能注意到现代医学所忽略的 畏寒 (甚至往往因 寒冷 刺激而诱发、加重病情)等整体表现,从辨证施治的角度以 阳虚寒凝血瘀证型 论治,发挥传统中医 三因制宜 的优势,注意弥补现代医学的不足,就有可能取得更好的疗效;而检验治疗效果时也应把中医 四诊 所见和心电图检查结果合参,即所谓 辨证 和 辨病 相结合。如此,则会大大减少治疗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在上述诊疗过程中,如果因为患者对传统文化的过分崇信或者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以及医生因为知识结构上的缺陷不重视或不懂基本的心电图知识而不辅助心电图诊断,都是不够科学、严谨而违背伦理道德规范的。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现阶段采取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三条道路共同发展的医学发展政策,是符合医疗、科研行为选择中的自由度原则的,但决不等于现代中医就可以是不借鉴最基本的西医诊断的 旧式医生 ,纯粹 旧式医生 的行医方式。随着现代医学伦理学和医德规范的高要求以及法制化社会的到来,即便在中国这样的传统医学最发达的国度里也必将会逐渐消失。在对刑事犯罪或交通事故等造成的死亡或者伤残鉴定中,需要的是现代医学中的法医学给做出明确的鉴定结论,而生、死、病、残本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未来,百分之百纯中医式的诊断至少面对医疗事故中的医疗举证是极为被动、不利的。

同样,在中医治疗方面,对于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指导下的对中药 无毒 式的模糊性概括和经验性使用传统,也存在一个及时调整治疗过程中的医德规范,以争取 最大善果 和 最小恶果 的问题。

4 结语

中国传统医德规范的发展和创新,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要注意摈弃在孔儒仁学影响下形成的总体道德规范中所包含的封建伦理成分,使其发展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规范;同时更要反思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固有的局限性及其给具体的诊疗道德规范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自觉地寻求更合理的现代中医诊疗道德规范的发展方向。未来的以医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中医伦理学,不仅应该是和谐之学,而且也应该是进取之学,要能够提出道德评价及行为选择的标准、途径和方法,使其既有规范性、协调性,又有工具性、进取性,为推动中医学的合理发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艾刚阳.医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0.

[2] H OYLE LE IGH.病人[A].徐维廉.医学社会学概论[M].哈尔

滨:中国医院管理杂志社,1985.7.

[3] 张福利,马宏坤,徐维廉.为医学 会诊 当代医学的主要缺

憾[J].医学与哲学,2000,21(10):23-24.

作者简介:王宜静(1962 ),女,医学史专业硕士学位,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伦理学教研室讲师。

收稿日期:2002-04-08

(责任编辑:赵明杰)

36

M edicine an d Philosophy,August2002,Vol.23,No.8,Total No.255

2019年医德医风教育范文.doc

2019 年医德医风教育范文 篇一:医德医风教育培训内容 《医德医风》培训 时间:20XX 年5月15日 地点:主任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医护人员 主讲:张俊贤 培训内容:医德医风 一、以德为本,为病人提供诚信服务、全程服务、微笑服务医生在社会中担负维护人民健康、预防和诊治疾病的任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医生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医疗活动中,医疗效果不仅取决于医疗技术、医疗设备而且与医生的职业道德都直接相关。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纪念白求恩逝世70周年的活动中要求,广大医务工作者要以白求恩同志为榜样,“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对人们极端热忱”。我们要以此作为职业信条,时刻铭记,努力践行。 作为医生,我们应该时刻想到来到我们面前的是病人,是弱者需要帮助,不管他们是穷、是富、是官、是民、是老、是小、是丑、是俊,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去救治病人,而不是个人利益。 任何时候,都必须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并高于你个人及单位利益。 做人也好,做医生也好,都要有原则,有道德底线。有的医生品

性好,处处为病人着想,有的医生德性差,下手狠。任何事情都要有度,要适可而止,千万不能把利益看得太重。要为病人提供诚信服务,诚信服务就是我们医生职业道德的底线。每个医生都要养成文明行医、诚信服务,多为病人着想,多为病人着急的习惯。 病人从进我院大门到离开大门那一刻止,整个过程都要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服务,也就是我要说的全程服务,尽可能满足病人的一切合理需求,无论什么环节,什么岗位,出现疏漏都有可能对病人造成伤害,临床也好,医技也好,手术也好,检查也好,治疗也好都一样,你的疏漏都有可能对病人造成伤害,都有可能会引起病人的不满,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导致纠纷、事故的发生。 医疗行业因不注意细节造成事故、纠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细节决定成败,医院好、大家好,大家好、医院更好,这就要求医院每个岗位都须努力做到不出差错,达到“零错误”的工作目标,要把事情做细、做实、做好,确保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完美。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过“把每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不管你是临床还是医 技都一样。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条件的改善,病人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要求不断变化逐步提高。因此,我们也要改进,要提高,病人没有想到的,我们要想到,病人没有说出来的,我们先给予满足,只有这样病人才会感到舒心,实现了病人满意的最大值,也是对医院服务价值的最好认可,所以说满足病人的需求就是医院生存的最大理由。如果病人不满意,我们应先从自身服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诚如《河洛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阴阳五行始终被置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最根本最高的气范畴之内,即使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极盛时代,也没有成为宇宙观的主体,往往是气一元论宇宙观的构成部分。所以天地万物“本是一气,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五气即二气,二气即一气”(宋.吴澄《答人问性理》)。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故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庄子.知北游》)。人与天地之气通为一气,“人之生也,因阴阳五行之气而有形,形之中便具得阴阳五行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性”(吴澄《答田副使第二书》)。总之,中国古代哲学用气一元论的单一物质概念,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本原,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气)的不同形态,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根源于物质(气)的,这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 总之,气一元论是中医古代哲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特有传统。 一、气的基本概念 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应用于中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医学科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气一元论。 (一)气的哲学含义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但在中国古代哲学上,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世界上一切现象(自然和社会)的根本特性的最高概括,是指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把它同自然科学中关于物质的特殊属性、结构和形态的学说相混淆。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永恒的,既不会陈旧也不会改变,只会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但是,对具体科学的物质的概念、属性、结构和形态的认识,则是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和深化着的。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哲学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哲学源远流长,流派众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三大哲学传统中,中国哲学是唯一绵延数千年而未中断过的哲学。先秦时代就有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儒、墨、名、法、道、阴阳六家,特别是儒、道两家。继先秦哲学之后,又有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等。中国哲学致力于“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在宇宙论、本体论、知识论、历史观、人生观等方面,都建构了许多哲学范畴,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中国传统哲学的最大特点是关注天人关系、群己关系、人我关系、知行关系、理欲关系、义利关系等,注意对对象世界的整体把握,强调知识与德性、理智与情感、认识与行动、理性与信仰、责任与道德、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主张仁智双彰、美善相乐、德才兼备,讲中庸、仁义、和谐、礼义、统一、内省,重视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寻求智、真、美、善的有机统一。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在整个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引导和影响着文学、艺术、伦理、教育、科学等其他文化要素。 中国传统哲学有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既不能一概加以排斥,也不能无批判地继承,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综合创新。 中国哲学博大精深,其中一些优秀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相通之处。 中国传统哲学中有源远流长的唯物主义思想传统。如“五行”说起源很早,它概括了水、火、木、金、土“五行”及其相应的属性;水向下,润湿、味咸;火向上,燃烧,味苦;木可直可曲,味酸;金可顺从人意改变形状,味辣;土可以种植庄稼,收获百谷,味甜。“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由此阴阳“五行”说不但广泛地说明了各种事物成分、结构的差别和多样性,而且广泛地说明了各种事物的内外联系、关系的差别性与多样性。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其主要理论形式是“气”一元论。中国古代尚未形成科学的物质概念,但却提出了接近于物质要领的“气”。人们常常用阴阳“二气”和“六气”来概括说明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对这一现象与过程的高度概括。“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它和“五行”相配合,构成了世界的秩序。 中国哲学无论是观察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生活,以及探索人自身机体活动,都具有多方面的辩证思维、辩证观点和辩证方法。按照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观点,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阴阳相补、相依相持就是各种事物的基本联系和发展,而“五行”变化,相生、相克又表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天、地、人物,构成了一个包举万有、统摄万象、道生气出、变化日新的有机统一整体。中国传统哲学关于整体性思维方式,关于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矛盾观,都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中国哲学历史上的知行之说,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知与行的关系的观点。如行先后知、由行而致知的见解,强调了行是知的基础。有的哲学家还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认为在知与行这对矛盾中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行是知行统一的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 中国传统哲学常把对社会历史变迁的考察和把握,叫做通古今之变。社会历史皆是由古到今的,而变化的结果是今胜于古,这一思想提出了重视经济因素和民众力量的观点,如“仓凛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为邦本,本固邦安”等等,这些思想无疑是蕴涵着唯物史观的一些因素的。 实事求是地、科学地阐述中国哲学中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

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行为规范

一、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行为规范 1.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 2.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 3.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 4.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 5.为病人保守秘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 6.互学互尊,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 7.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二、医师工作职责 1.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技术操作规范。 2.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师职责,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 3.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4.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5.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三、护士工作职责 1.负责门诊医生处方各种针剂的注射、外伤处置工作、出诊以及各项医疗器械物品的消毒等工作。 2.认真做好“三查七对”尽量减少差错,杜绝事故的发生。 3.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常规,严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4.配合门诊、急诊的抢救工作。 5.负责领取、保管各种注射药品及其所属物品,经常清点注射药物,对超过治疗期的药物,应予及时处理。 6.发现差错事故及注射反应,要立即向医生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事后要进行检查原因,吸取教训,杜绝事故发生。 四、诊所(卫生所)工作制度 1.医师要坚持挂牌上岗。热情接待病人,详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体格检查,耐心向病人解释病情。 2.认真规范地做好就诊记录,真实详细地记录门诊日志、处方及处置单。 3.严格执行各项医疗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900试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论自然观与中医理论体系

900试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论自然观与中医理论体系 发表时间:2010-02-02T10:26:57.1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32期供稿作者:付慧1 马利2 [导读] 中国古代气论哲学基本成熟后与当时日益发展的医学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付慧1 马利2(指导老师) (1湖北中医学院07级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 430065) (2武汉市第一医院质控办湖北武汉 430000) 【中图分类号】R2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2-0260-02 【摘要】中国古代气论哲学基本成熟后与当时日益发展的医学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学理论体系。气论哲学作为自然观基础渗透到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医学建构理论体系的基石,并指导着中医的诊治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中医学中医理论自然观气论自然观气论 日川月落彰显阴阳;木长、火炎、水润、上生、金敛,蕴藏五行生克之理;风、寒、.暑、湿、燥、火,形成致病六邪,中医学是从“自然”中发祥的。 1 中医理论中的“自然观” 1.1《内经》认为,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人的生命规律服从它。“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木始”。这句话明确指出,万物的生成、变化、消灭是自然界内部所具有的阴阳作用的结果。 1.2“五行学说”从系统论的角度,说明“自然”与“人”这个母、子系统之间不仅有从属关系,且有鲜明的同构关系。《内经》认为,万物的运动随四时表现出循环性和周期性,以四时为中心,把五方、五色、五材、五味、五言、五星统一起来,通过取类比象的方法,使五行与人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志相结合,形成五行相生相胜规律,展开了一幅“自然五行图式”。 1.3运气学说将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物质、能量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高度概括,把对人的个体看法扩展到自然界中去。“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九星旋朗,七耀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成章。”指明生命的运化与自然运化的同一律的关系;“寒、暑、燥、湿、风、火……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指出人与自然生化的同物质关系;“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则指出运气对人生命活动作用的规律。 2 传统气论哲学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气论是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基础和核心。人们经过春秋以前漫长时期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对内外两个自然的观察思考,逐渐形成“气”这一表示世界普遍原理的观念。到秦汉时期,进一步以气论为基础建构了宇宙论体系。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黄帝内经》正是在汉代成书的,中医学不能不受到气论的深刻影响。事实上,气论是中医学建构自己理论体系的基石和原胚。气论使中医学走上了与西方医学完全相反的发展道路,规定了中医学的基本特征。 其一表现在以气的异常变化解释疾病发生的观点,.取代了鬼神致病观,使中医学建立在了一个较科学的基础上。《灵枢?贼风》篇详细说明:“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并进一步指出了百病皆生于气。 其二以气论为基础,构建了以人的生命活动为中心的天人合一整体医学宇宙观。气论哲学认为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以气为中介来传递的。事物之间存在着同类相应的规则。《素问·金匮真言论》记载:“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所谓“东方青色”就是木之精气。在人体肝属木,这是从结果来说的;从生成来说,就是天地之间的木气形成了人体的肝。在人体“目”为木气生成,所以肝“开窍于目”。肝的生理病理反映集中表现在眼目。在自然界,岁星为木之精气凝聚而成,所以岁星影响着人体的肝藏。其余四藏与四方及诸物的联系也同此。 其三,以秉气之厚薄多少,说明药性,为治疗提供依据。中医认为,天气形成了寒热温凉四气,地气形成了酸苦甘辛咸五味。由于药物生长的时间与地点的差异及自身的内在原因,不同的药物秉受的气味以及量的多少是不同的,正是这种差别决定了药物不同的治疗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3 气论与中医学的特征 3.1 重视系统整体—天人合一 中医对人体与疾病的研究是总体把握各个脏腑之间的功能联系和协调配合,认为脏腑之间存在着生克,即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样,主张对于疾病的认识治疗要结合发病时的天气、地理,从个人性格、体质状况等多因素,提出个性化治疗方案。“天人相应”是《内经》核心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之中。 3.2 重视功能与运动 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以气论为基石创立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也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人的生理、病理现象,也就是人体机能、功能的变化发展。因此,“功能”概念蕴涵着运动、发展、变化的思想。这就导致了中医学较之形体结构,更加重视人体的功能改变,形成重功能的特征。 中医学对运动的重视还体现在将天地、人的生命以及疾病看成是发展变化的过程。《素问·热论》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三阴三阳,五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内经》主张在疾病不同的发展阶段,依据病理改变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在治疗学上有着重要意义。 3.3 重视时间规律 运动是气论哲学的一个根本观点,而运动是在时间中展开的过程。这样就导致中国传统哲学对时间的重视。而《内经》的许多篇名,如《四气调神大论》、《藏气法时论》、《四时刺逆丛论》等都反映了重视时间规律这一中医学特征和基本学术观点。正因为中医认为人的生理、病理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因此在治疗学上非常强调“因时制宜”。《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书院是一种教学机构,也是一个学术研究场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书院最突出的办学特色之一。书院的教师大多是在各自领域造诣精深的知名学者,如讲学于象山书院的陆九渊,讲学于白鹿洞书院的朱熹,讲学于丽泽书院的吕祖谦等等。他们一方面致力于学术交流与研究,建立自己的学派,扩大影响;另一方面又收徒开课,宣传自己的理念,把学术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派的传承者。如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他在龙岗书院和稽山书院的教育实践中注重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与弟子一起批判程朱理学,发展心学,并取得了重大成果,编写了心学教材《传习录》,对阳明学派的形成起到重大作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书院不仅成为孕育新的学术思想、产生新学派的孵化器,也使书院成为培养杰出人才的摇篮。2.学术自由、兼容并蓄学术氛围 书院倡导学术自由,具有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不仅允许自己书院的教师不拘形式、不拘地域的讲学,还允许不同书院、不同学派的学者讲学。如“朱熹不持门户之见,延请陆九渊到自己主持的白鹿书院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还把他的讲义刻石立于院门”。同样朱熹也到其他书院讲学,宣扬自己的学说。如“乾道三年,朱熹从福建来到长沙,在城南、岳麓书院讲《孟子》“道性善”与“求放心”两章,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枯’。”书院盛行“讲会”制度,讲会是不同院之间或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研讨会,其目的是探求真理、争鸣学问。历史上最具盛名的讲会当推“鹅湖之会”,即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受吕祖谦之邀来到江西信州鹅湖寺举行讲会,就关系“理学”与“心学”的中心议题“教人之法”展开辩论,一时学者云集,盛况空前,成为我国学术交流史上的经典。学术自由可以使书院师生接触到不同学派的学说及其观点,在与各学派的比较中探求真知,增长学问,兼容并蓄可以使不同的学说共生、共存,在彼此的对立与交流中融合,衍生新知识、淘汰旧知识。 3.别具特色的日记教学法 书院在教学过程运用独特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指导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如圣堂讲学、习礼、分斋教学和集中讲授等。长江中下游龙门书院的日记教学法,特点也十分鲜明,“龙门书院章程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有两个笔记本,一本为行事日记册,另一本为读书日记册,规定学生每天的行事日记必须分四个时间记录:早起、午前、午后和灯下。读书日记与行事日记一起每五天上交一次。在书院没有课堂指导,也少有讲会的情况下,行事日记册能使山长了解学生们每五天所完成的功课。”[4]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和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养成自我监督与自我评估的好习惯,这与当今高等教育界所倡导的终身教育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4.独特的经营管理与筹款模式 书院有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根据《岳麓书院志》和《白鹿书院经久规模议》等资料记载,此时的管理体系已经基本完备,书院的最高负责人是山长,以下是副山长、助教、讲书、监院、首士等,每一个职务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分别管理书院生徒的授课、考核、生活和书院经费、祭祀、保卫安全等。这套体系虽然后来各代有一些变化,各个书院因为规模不同也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差别不大。”兴办书院首先要有办学经费,比如书院的修建与维修、聘请山长、聘请管理人员都要给束修和薪水,因而没有稳定的收入做基础是不可能发展书院教育的,具有私学性质的书院具有独特的自我筹款模式:将自己的学田租出或雇人耕种,直接收入用作办学和养学的经费;把以货币形式存在的书院财产划分为办学资金和养学资金两部分,办学资金用来创办书院和维持正常开支,养学资金用于发商生息;把多书院多余的房子租给他人,收取租金、出版书籍,获取收入。书院完备的管理和自我筹款模式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经济基础。

古代中医医德思想概述

古代中医医德思想概述 一般来说,中医医德深受儒家“仁”的伦理道德观念、墨家“兼爱”的道德原则以及佛教“大慈大悲”、“普救众生”的教义影响。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医德的特点是:注重医德和医术的统一、医德规范与医德实践相结合;强调主体的道德修养;强调天人合一,人际关系和谐,讲究中庸之道。 具体来说,我国古代医德有以下主要内容: 一、“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 “医乃仁术”意为医学是施行仁道主义的术业,它是儒家的仁义与医学本质的完美结合。我国儒家文化一直强调要“先知儒理”,“方知医理”。“儒医”代表了一般伦理学与医学密切结合的结果,仁既是一般伦理学的核心,也是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孟子·梁惠王上》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为医德的基本原则。唐代名医孙思邈强调医生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的“医家十要”篇中说:“一存仁心,……二通儒道,……三通脉理,……四识病原,……十勿重利”。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中的“医家五戒十要”篇中,提出第一“要”为: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医乃仁术”的命题即使在今天

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提示医学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做到“仁”与“医”相结合,医患相互合作。 二、尊重和珍视生命的“贵人”思想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它标志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是我国医学和医德教育方面的早期重要论著。书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内经·素向》中的《疏五过论》和《征四失论》篇也提到医生应避免五种过错、四种过失,告诫医生要从病理、心理等方面分析病因,这样才能为病人解除疾病。唐代孙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名言更说明了重视生命的珍贵和医德的重要性。 三、“普同一等”的行医原则 古代医家从“仁爱救人”、“医乃仁术”的道德观念出发,强调对病人一视同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孙思邈提出:作为一个医生要做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明代医生闵自成仁而好施,丐者盈门一一应之不厌。医生赵梦弼赴人之急百里之外,中夜叩门,无不应者,七八十岁时“犹救以往”。朱丹溪是金元时代四大医家之一。他行医时,“四方以疾迎候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仆人告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2009年03月24日 08:23:15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传统哲学是相对于中国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而言的。学术界一般把公元前11世纪的殷周时期,也就是传说周文王推演《周易》的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哲学称为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在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黑格尔把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哲学。今天,人们关注中国传统哲学,是期望能从中得到新的启示。 发展脉络 现在一般把中国传统哲学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 先秦子学。先秦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思想异常活跃,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先秦哲学探讨的重点侧重于政治、伦理、道德、人生等问题。可以说,先秦子学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掀起了中国哲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两汉经学。汉代统治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终于在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始定于一尊,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用了大约近400年时间。此外,在汉代,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这是外来文化第一次与中国本土文化接触。汉代的主要哲学家有董仲舒、王充等。 魏晋玄学。魏晋时期,一反两汉时期繁琐的经学及神学目的论,尊崇老子、庄子及《周易》,号称“三玄”。这一时期,在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出现了一次大的解放。

魏晋玄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一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二是本与末、有与无、动与静、一与多的关系;三是语言和思想的关系;四是肉体和精神的关系。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弼、裴(危页)、欧阳建、郭象、范缜等。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也在兴起,儒释道三教首次处于三足鼎立、势均力敌阶段。 隋唐佛学。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碰撞与融合,至隋唐时期出现了繁盛的局面,形成了众多的佛教流派。在隋唐佛教诸宗派中,禅宗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典范。隋唐佛学探讨的中心议题之一是佛性问题,也就是心性论问题,内容包括人的心理活动、感觉经验、道德观、社会观、认识论以及宗教实践等。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了释、道两家思想而创立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这是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次重大转折。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700年的指导思想。宋明理学主要有程朱(程颢、程颐、朱熹)理学、陆王(陆九渊、王阳明)心学和张王(张载、王夫之)气学三大流派。宋明理学探讨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如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心性论、知行观、修养论、境界论等。 明清实学。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大都反对宋明理学,把理学看作是虚学。明清实学反对空谈心性,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思想解放,因而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性质。实学思潮遍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主要代表人物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 乾嘉朴学。清王朝建立后,开始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人们不敢再谈论政治,因而转向了训诂考据。朴学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法,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少理论发挥,也称乾嘉汉学、乾嘉考据学。乾嘉朴学最突出的学术贡献就是对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并使之获得了空前发展。

医德医风考评的实施方案(精选3篇)

医德医风考评的实施方案(精选3篇) 医德医风考评的实施方案(精选3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以下是大熊猫壹号书店为大家收集的医德医风考评的实施方案(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医德医风考评的实施方案1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重点 按照卫生院医德医风规范化建设要求,建立起医务人员规范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树立行业新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工作目标: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为目标。 工作内容:以考核记录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状况为内容。 工作重点: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疗服务态度、优化医疗环境为重点。 二、考评对象 在我院执业的医师、护士及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及窗口服务人员(以下统称医务人员)为此次医德考评的实施对象。 三、考评时限 从20xx年起我院实行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考评每年进行一次,一年为一个考评周期。 四、考评方法 医德考评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坚持定性考评与量化考核相结合,与医务人员的年度考核、定期考核等工作相结合。 考评工作分为2个步骤: 1、自我评价。医务人员根据医德考评的内容和标准,结合自己实际表现,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 2、单位评价。由我院医德考评小组实施,根据自我评价的结果,将日常检查、问卷调查、患者反映、投诉举报、表扬奖励等记录反映出来的具体问题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对每个医务人员进行评价,作出医德考评结论并填写综合评语。院医德考评小组以个人为单位,为每位医务人员建立医德档案,考评结果要记入医务人员医德档案。 五、考评结果及应用 医德考评结果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一般、较差。优秀得分为95分及95分以上;良好得分为80-94分且无一项扣10分;一般得分为60-79分;较差得分为59分及59分以下。医德考评要严格坚持标准,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人数,占我院考评总人数的百分之十左右,最多不超过百分之十五。考评结果要在院内进行公示,并与医务人员的晋职晋级、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绩效工资、定期考核等直接挂钩。对本单位的医务人员进行年度考核时,职业道德考评应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医德考评结果为优秀或良好的,年度考核方有资格评选优秀;

谈中国传统的借自然之势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3 —20 14 学年第Ⅱ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改卷教师: 学号:126020290 姓名:杨业奇得分: 谈中国传统的“借自然之势”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我们的方方面面。所有的行为习惯,所有的思想和逻辑方式,国家政治生活以及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总有那么一种东西是我们遵循或者是想要遵循的。这种东西被称为“道”,是几千年来数亿万炎黄子孙所追求的的。而对于追求“道”,则离不开一个“借”字,借自然自力,顺天得道。这个“借”字,老祖宗理解,我们作为后人更应有深刻的理解。 诸葛亮借东风——对自然之力的深刻领悟 公元208年11月,三国时期。曹操率兵50万,号称80万,进攻孙权。孙权兵弱,他和曹操的敌人刘备联合,兵力也不过几万,只得凭借长江天险,据守在大江南岸。双方经过遭遇,在赤壁对峙开来,然而曹军多为北方兵士,不习水战,很多人得了疾病,士气低迷。两军刚一接触,曹操就吃了小的败仗。为了减轻战舰被风浪颠簸,曹操命令工匠把战船连接起来,在上面铺上木板,这样船身稳定多了,人可以在上面往来行走,甚至可以骑马。这就是所谓的“联合战船”,曹操认为这是一个渡江的好方法。 但是,连环战船目标大,行动不便。所以,有人提醒曹操防备吴军乘机火攻。曹操认为:“凡用火攻,必借东风,方令隆冬之际,但

有西北风,安有东南风耶?吾居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阳春之时,吾早已提被已。”周瑜耶看到了这个问题,只是由于气候条件不利于火攻,急的他“口吐鲜血,不省人事”。刘备军师诸葛亮用“天有不测风云”一语,点破了周瑜病因,并密书16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由此可知,对于火攻的条件,曹操、周瑜、诸葛亮三人都有着共同的认识。 然而,诸葛亮由于家住在离赤壁不远的南阳,对这一带的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加深刻。西北风只是气候现象,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当时诸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借自己的经验,已经准确的预报出出现偏东风的时间。 十一月的一个夜晚,果然刮起了东南风,而且锋利很大。周瑜派出黄盖,带领一支火攻船队,直驶曹军水寨,假装去投降。穿上转满了饱浸油类的芦苇和干柴,外面围着布幔加以伪装。等行至理曹军只有二里路时,黄盖放火令下,所有战船一齐烧起来,直冲曹军水寨。东南风愈刮愈猛,火借风力,曹军水寨全部起火。几十万大军,樯橹灰飞烟灭。 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了解自然天气变化的规律,借自然之力,而化用自然,顺应天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可谓快哉。 都江堰——借自然之力,顺自然之势的典范之作 我国古代有不少的治水佳作,细观古人治水,成功的多懂的“依高卑之宜。趋自然之势”的道理。从古代的大禹治水道李冰修建都江

试述我国医德基本原则、准则的主要内容

医学伦理学与医师职业道德修养作业 思考题: 1.试述我国医德基本原则、准则的主要内容? 答:医德基本原则是某一医学发展阶段及特定社会背景之中的医德基本精神的集中反映,是医德规范体系的构建基础和直接根据。医德准则是医学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普遍规律的反映,是社会对医务人员的基本道德要求,是医德原则的具体体现和补充。 我国当代医德原则: 既是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原则的内容包含分工互补的四个层次。 (1)防病治病,从宏观层面指明了医学服务必须承担完整的医德责任,即无论医务人员身在哪一个工作岗位,无论医疗卫生单位属于何种性质,都必须肩负起防病治病的使命。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克服狭隘的传统义务论,树立和形成由传统义务论与现代公益论整合而成的全新的医德义务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对病人个人、对健康人群、对生态环境、对每个人全面健康需求等多重义务之间的关系,彻底实现医学目的。医德基本原则把全面的医德责任作为其首要内容,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医学发展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要求。 (2)救死扶伤,是临床医疗服务的首要道德职责,即所有临床医务人员都应把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为病人谋利益。“救死扶伤是临床医务人员的天职”这一医德思想,是古今中外先进医家的共识。我国医界从“医乃活人之术”出发,以“医之使之生”的涵义来命名医生,一代又

一代的先进医家,以实践奠定和丰富了“仁爱救人”的优良传统。 (3)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这个原则中处理好医学人际关系必须遵循的最普遍、最现实的底线要求。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集古今中外医学人道精神之大成,也是对革命人道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它要求对人的生命加以敬畏和珍爱,对人的尊严予以理解和维护,对病人的权利给以尊重和保护,对病人的身心健康投以同情和关爱。 (4)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是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的最高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医学道德的核心内容。首先,为人民健康服务应该是全方位的。医学服务既要认真看病,更要真诚关心病人;既要给以生物学方面的救助,更要给以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照顾,从而满足人民大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使他们保持生理、心理、社会、道德诸方面的良好适应能力和状态。其次,为人民健康服务应该是分层次的。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是基本要求、基本境界,经过积极努力,多数医务人员都可以达到;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是最高要求、最高境界,医务人员只有执着追求、养成和坚守医学职业精神,才能够达到。 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的上述四个层次相互支撑、相互作用,共同传承和完善着我国“医乃仁术”、白求恩精神的医德思想精华。为更好适应我国医德建设现实的需求,其理念及表述等均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以求在实践中切实可行、彰显实效,而且有利于同世界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界的对话和接轨。 我国医德基本准则: 从我国医德现实需要出发,综合古今中外医德准则的精华,概括和阐

医务人员医德医风个人工作总结

医务人员医德医风个人工作总结(1) 20xx年即将过去,总结过去是为了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医德医风个人工作总结。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中除了顺利平稳完成本职技术工作以外,注重医德医风的培养,提升自身道德水准,以关怀服务为荣,主要从医患关系、医护关系、护际关系三个方面入手,踏踏实实步步为营。 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是我们医疗行业的终极目标,正是因为有了这盏明灯我们的努力才持之以恒,正是有了这份承诺社会对卫生行业肃然起敬。虽然医患关系愈来愈紧张,但是在临床工作中我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以人为本,病人首先是作为人存在的,文明礼貌、优质服务是最基本的要求,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权利,像对待朋友一样为患者保守医疗秘密,赢得病人的好感和信任,同时遵纪守法,廉洁行医,婉拒红包、礼物,医德医风个人工作总结。 医生和护士本来就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唇齿相依、唇亡齿寒,构建和谐的医护关系式整个医疗活动安全有效进行的基础。全国各地的病人纷至沓来,五湖四海的继续教育人员络绎不绝,在临床工作中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一切由临床出发,一切为了病人医生护士同心协力。在专业治疗方面尽可能多参加医生组查房交班深层次理解病情,同时对于新轮转的同事竭尽所能帮助他们熟悉环境规范流程,医生护士的关系和谐了,医患关系自然就稳固了。 优质的服务不仅仅是态度,更需要过硬专业素质作为坚强的后盾。过去的一年里我坚持本科课程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在临床工作中因病施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努力学习外语,并利用医院图书室资源定时查阅中、外文专业杂志,学习数据库检索知识,从而了解到本专业新动态开阔了视野,专业技术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医务人员医德医风个人工作总结(2) 一、今年本着巩固优势,稳步发展的原则,一年来做了能上能下下几点工作: 1、兼顾新厦、主楼,全院一盘棋,尤其在新厦抓操作规范,实现输液反应零突破;抓查对制度,全年查堵药品质量漏洞12例、一次性物品质量漏洞29例。 2、配合股份制绩效管理模式,抓护理质量和优秀服务,合理使用护工,保证患者基础护理到位率;强调病区环境管理,彻底杜绝了针灸科环境脏、乱、差,尿垫至处晾晒的问题。 3、从业务技能、管理理论等方面强化新厦年轻护士长的培训,使她们尽快成熟,成为管理骨干。今年通过考核评议,5名副护士长转正、3名被提升为病区副护士长。 4、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今年主持策划了5.12护士节大型庆典活动,得到市级领导及护理界专家同行的赞誉;积极开拓杏苑报、每日新报、天津日报、天津电台、电视台等多种媒体的宣传空间,通过健康教育、事迹报告会、作品展示会等形式表现护士的辛勤工作和爱心奉献。

浅谈无可说即是说也——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向度(一)

浅谈无可说即是说也——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向度(一) 论文关键词:天道;无言;直觉;体悟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哲学是通过人与天道的关系来理解和把握世界本原问题的。中国哲人从存在论角度来把握天或天道,认为天道无可说即是说也。一方面,天道无言。无言的天道通过人的活动呈现出来,通过人的活动赋予存在(天)以意义;另一方面,天道难以用名言表达出来。难以言说的天道,不能用概念思维来把握,而只能通过直觉思维来领悟和体悟。这种无可说即是说的天道观以及对天道的直觉体悟方式,显示了与西方传统哲学思维迥然不同的思维向度以及独特的把握存在(天道)的方式,在人类哲学文化史上具有鲜明的特色,有着自身存在的价值。哲学是人类思维的结晶。自先秦以来,中国传统哲学都是直接透过人与天道的关系来理解和把握世界本原问题的。中国传统哲学之思总是不断指向天道及其意义。由于对天道的“得”(获得)和“达”(表达)都难以离开名言的作用,于是对天道的探寻关联著名言之域与超名言之域,天道能否说以及如何说,“说”与“道”如何定位,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向度。 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天与道、神与人、性与命这些“形而上”的问题,已成为哲学思考的对象。人们在表达对这些形而上问题的感受和思考时,发现许多内心世界的感受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许多思想家都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了语词或概念在表达某些思想时的软弱无力,甚至无能为力,于是提出了天道无可说的思想。 孔子最早揭示了名言在把握天道或天意时的局限性,认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子贡曾感叹:“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性和天道皆形而上者,在孔子看来,它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因此“予欲无言”。“予欲无言”包含着相当复杂的心情:一方面,可道之道不是道德仁义、天道性命之全部精蕴所在,故欲无言;但另一方面,“不言,谁知其志?”故只能欲无言。子贡不解其心,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不言而四季运行,万物化生。人固然不可不言,但人所追求的却是超名言之域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和“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的“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境界。这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是一种超名言之域的“意境”,只能通过人的活动对天道的觉悟才能把握。 老子把道规定为“无名之朴”,更明确地突出了天道难以言说的性质。老子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隐无名。”在老子看来,“道”作为宇宙的本原,是无形无象无名的,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故“道”是不能用语言和名(概念)表达的。可道之道根本就不是“道”,而是“朴散则为器”的“器”。器是有限的、确定的,是可道可名的;而“道”是无限的,无确定性的,是不可道不可名的。“道”虽然无可说,但“道”作为一种总体性存在又是确实的存在,“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恍中有象,恍忽中有物。”因而,尽管“道”是不可以有所言说的,但为了显现它的存在又不能不对它有所言说,所以“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吾强为之名日大。”就是说,只好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进一步论述了“道不可言说”的观点。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玄妙难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且“道”是“无”,是处于混沌状态的整体。包括语言在内的任何具体事物,都属于“有”,“有”只能表现“道”的局部,而不能表现“道”的全体。因而,道是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语言、思想和道三者之间具有不完全对应性。由此,庄子提出了“言不尽意”论:“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认为,被意会到的“道”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言”不能尽“意”中之“道”,因而“言”也就不能尽“意”。 魏晋玄学对名教与自然、言与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为玄学的代表人物,王弼明确主张“言不尽意”说,认为“道”不可言、不可名。王弼贵“无”,他的“无”是在阐释老子的“道”

中华传统美德——医德

中华传统美德——高尚的医德 在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医德品质的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在当今社会和医学背景之下的优良医学品质体系。主要阐述五个方面的内容:仁慈、诚挚、严谨、公正和节操。 1、仁慈,就是仁爱慈善,具体说来就是医务人员具有人道精神的品德。医务人员是仁慈的化身,仁慈是医务人员的人格特征,仁慈最能体现医学人道主义思想和道德要求,仁慈是长期一贯遵守"医学人道"道德要求所形成的医德品质。 2、诚挚,就是医务人员具有的坚持真理、忠诚医学科学;诚心诚意对待病人的品德。 3、严谨就是医务人员具有的对待医学和医术严肃谨慎的品德。 4、公正就是医务人员具有的公平合理地协调医学伦理关系的品德。具体地讲,主要是具有的按照社会医学道德要求合情合理地对待服务对象、人己关系、公私关系的品德。 5、节操是医务人员扬善抑恶、坚定遵循医学道德规范的品德。 在医学史上,涌现出许多"富贵不能淫、贫富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具有节操的医德典范。如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不为权贵所屈服,一心为民除疾,宁死不屈;宋代名医何澄医不贪色;明代名医严乐善见利思义,坚决制止利用医学害人。 古代名医故事 华佗: 1、华佗曾在徐州地区漫游求学,通晓几种经书。他性情爽朗刚强,淡于功名利禄,曾先后拒绝太尉黄琬征召他出任做官和谢绝沛相陈珪举他当孝廉的请求,只愿作一个平凡的民间医生,以自己的医术来解除病人的痛苦。他乐于接近群众,足迹遍及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深得群众的信仰和爱戴。华佗懂得养生之道,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看上去还象壮年人一样。又精通医方药物,他治病时,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掌握着药物的分量、比例,用不着再称量,把药煮热,就让病人服饮,同时告诉服药的禁忌或注意事项,等到华佗一离开,病人也就好了。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不过烧灸七、八根艾条,病痛也就应手消除。 2、孙思邈《大医精诚》,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直到现在,我国的不少中医院校仍用它作为医学誓言,并用它作为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每个医生都秉承“大医精诚之心”,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然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