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海方言

青海方言

青海方言
青海方言

青海方言

一、日常用语

(一)常用口语

阿么了———怎么了?

阿么个———怎么样?

一挂———(1)一会儿。如请您稍等,我一挂就来。(2)全部,所有的。

心疼———模样好看。多指小孩和少女。

发麻——厉害,牛逼。(褒义)

逮——也指厉害。(褒义)

夫着——语气助词。发麻夫着:厉害!

你好着撒———你好吗?

你忙啥着———你在忙啥?

阿来———应答词,表示同意对方说的。

喧———交谈、聊天。

阿个人———谁?

脑—————我

家门----- 他们

脑门----- 我们

组撒着啊----- 干吗呢?

偏(pian三声)传------别扭、麻烦

毛有——没有

求多俩----- 生气了(贬义)

你罚聊吗---- 你累了吗

搅沫末---罗嗦、胡搅蛮缠

你组撒者----- 你在做什么?

赞襟———极好。Zan jin。例句:那个小伙赞襟啊。

囊头、囊怂——笨蛋,懵头。音nang。例句:连这个都不会做,你真是个囊头。

你这个怂!——骂人的话(慎用)

瓦清———明白,知道。例句:脑再说一次,你挖清了没?

脑瓦不清——我不明白,不懂!

丫头————女孩

尕娃————男孩

浪————游玩、逛悠。去西宁浪一圈!

拉呼———打呼噜,不干练、拖拉

干散(san三声)———利索,麻利,痛快。例句———那个人干散。乔————请客例句:有空,脑乔你一顿!

啊起俩----- 到那里

阿扎两———在哪儿?

阿扎价———从哪儿?

啊扎———哪里。

扎哩———这里。

直扎俩----- 在这里

乃扎俩-----在附近

乃-扎-----很远处

鞭娃———小孩,臭小子。例句:这个鞭娃真坏。(贬义)

脬蛋娃———小孩(贬义)。脬,pao.例句:这个事儿肯定是那个脬蛋娃做下的。

娘娘———姑母,也可称呼中年的已婚妇女。

老阿奶——称呼老年妇女。

脑给家缶(fou一声)给——我和他说一下!缶给:说给!

吃中午——吃午饭

哈来——下来。西宁哈来料!

你忙桌,脑先走。——你忙着,我先走。

吃咒———发誓。

偏闲串、拉干蛋、囋刚拉———闲聊天。

讲古今儿———讲故事。

孽障拉拉———很可怜。

泼烦、熬煎———发愁。

实干念儿———确确实实。

孤家———自己。

谈嫌———指出缺点;嫌弃。

染缠、罗嗦———不干脆。

召悄悄儿———不要再说了。

将才、将头里———刚才。

停停儿———均匀地。如停停儿分给大家。

捣懂、捣拨、抓制、抓弄———哄骗欺人。

寻岔儿、寻岔头儿———有意闹事、找借口。

漫散、抹光墙、灌米汤———应付人、哄骗人、奉承人。

累持———负担重。

赚香隐———占便宜。

弄松、鸾给———粗制滥造,对付过去。

麻大———不顺利、麻烦、有问题。

滚串———不按约定的话办事。

转巴浪———说话不算数。

吃黑食———受贿。

搅搭、搅干、搅骚———捣乱、干扰。

点眼药———告状。

墩给了、杠给了———受到指责、训斥、抢白。

咒劲、冷捧、挣捧———指趾高气扬的人。

编弄、谎皮胎———指说话不老实。

攒匠、吹筒筒、胡擂———指说大话、吹牛皮。

待应、应酬———招待客人。

打平伙———几个人平均出钱吃喝。

咒世、洋浑、瓜子、傻干、囊尕、愣头、二郎保———指愚蠢、蛮横、鲁莽、头脑不清醒、笨拙的人。

干旦———不起作用,不抵事。

棒间———差不多,基本上可以。

攒麻、麻利、攒劲———指聪明干练。

悖善、瞎货、烂干、不胎核、不日代———指不正派、不成材、不上路的人。

撩乱、跌拌、烦乱、收就———指肯干勤俭之意。

犟板颈———固执,听不进别人之话。

咬巴———左性子的人。

样范———姿态、姿势、模样。

展板、大样、派来------体貌好看,态度大方。

热头(日头)红了———---天晴了。

明儿、明早儿———--明天。

夜来、夜来个儿———昨天。

今儿——————今天。

多早——————几时。

麻沙儿———----天刚黑。

晌午———------中午。

后晌———------中午以后。

旮旯------角落儿。

昂—————粗大。

喜查———和蔼殷勤。

尕眼眼、抠皮———吝啬、小气,过于精打细算的人。

受瘾———舒服。

思谋———考虑。

打划———计划。

操剥、整遭———整人、整东西。

谋量———估计。

撂掉、漫掉———扔掉。

卡码———泛指某种内涵联系和规矩。如有卡码,没卡码。脖板、板颈———脖子。

胳杵———胳膊弯后的骨节,肘。

跛膝盖———膝盖。

骨拐———踝骨。

干饼、脖根豆儿———指打耳光。

懒旦弯———大腿弯。

天门、额头———前额。

脸脑———面孔、脸。

一单吃、一卡吃———指一下子。

敦几捶———用拳头冲击几下。

一里麻拉、一挂、一挂麻拉———所有的,全部。

款款儿、将将儿———轻轻儿的意思。

美美价———狠狠地。

盘膝打脚———指盘膝而坐。

该———街

求多----- 遗憾

忽毒辣-----非常

忽毒辣求多-----非常遗憾

黑高儿.----昨天

鸟吧----- 不讲理

闹监 / 泡饭----- 心烦

抽地板-----不团结。

给杂-----烦

发拉拉-----质量不好的东西!

电报鸡———初出茅庐的司机

满皮胡搅----- 乱说话

闹边起里哇 / 距撒起俩-----去干吗

精脚———赤脚。例句———你精脚就往外跑,不怕扎吗?

精肚郎———光肚皮。例句———他不穿上衣,天天一个精肚郎。

奶目头———额眉头。例句———他在我奶目头一下,血就下来了。

卵蛋窝———男性阴部,大腿弯。

尻子———屁股。尻,青海话里发勾音,gou.

怕没有———不必害怕。倒装句。此语有明显藏语痕迹。例句:晚上路灯很亮,怕没有。

撂———扔。

绾疙瘩———系疙瘩。晚音,wan.

海纳———凤仙花。

棒尖———棒,极好。例句:哎,你棒尖啊。

漾———流淌。漾,原意液体太满向外流,yang。例句:水桶倒了,水漾掉了。

咂饭———吃饭。咂,原意仔细辨别滋味,音za。例句:你咂饭了吗?

谝———讽刺,挖苦,胡扯。谝,原意夸耀、显示,片音,三声,p ian。例句:好了好了,你再别谝我了,我知道错了。

咂瓶瓶———喝酒。例句:走,跟我‘咂瓶瓶’去。

年时———去年。例句:我年时冬里去过他家。

旦是———若是。例句:你旦是不给我,我也不要了。

跌绊———忙活,折腾。例句:他跌绊了半天,也没把事儿做好。殁———去世。墨音,mo。例句:他父亲刚殁了。

灵干———麻利,能干。例句:那个人做事儿灵干。

栽扎———嘱咐。例句:临走时,你给他多栽扎几句。

丁丁马勺———蝌蚪。例句:昨天他们在小水湾里看到很多丁丁马勺。孽障———可怜。原意邪恶。例句:他妈妈没人管,连饭吃不上,孽障啊。

背的杂面袋袋,放的饼干屁———比喻说着与身份不相符的话。例句:你刚上了两天学,进门就把阿大叫爸爸,把爸爸叫叔叔。我

说你还是别说洋话了,‘背的杂面袋袋,放的饼干屁’,不

象啊!

吃了碗酸奶,要牙签,上了碗面片,要买单,剩了点儿汤汤,要打包———比喻做与身份不相符、故意摆谱的事。例句:你进城

两天半,见了几次盘盘碟碟盆盆罐罐,就‘吃了碗酸奶,要

牙签,上了碗面片,要买单,剩了点儿汤汤,要打包’,装

啥啊装!

人梢子———人尖子。例句:妹妹是花里的俊牡丹,哥哥我就是人梢子。

年猪儿———准备过年宰杀的猪。例句:他因为困难,把年猪儿都早早卖掉了。

美咂了———美极了。例句:这是给我的奖金吗?美咂了。锛———用脚尖踢。奔音,ben。例句:他在我腿上锛了一脚。

咧哇———客气。例句:这是给你的,拿上吧,别咧哇了。

谩散———哄、夸、嘲讽。谩,原意欺骗、蒙敝,man。例句:大哥你再别谩散我了,我知道我做的不好啊。

谝闲传———闲聊天。谝,原意夸耀、显示,片音,三声,pian。例句:他们一天没事儿干,总在一起谝闲传。

咬巴———固执,死犟。例句:说的这么明白,你还咬巴啥?

展板———体貌好看,姿态大方。例句:那个人展板啊。

家什———打人的东西。例句:你家什都没拿,你能打过他吗?

拉展———快速。例句:他一听不好,拉展了就跑没影了。

吃烟———抽烟。

扁食———饺子。

胡墼———土坯。墼,击音,ji。难心———伤心、悲伤嚓————咬

晚夕———晚上

缓————休息,如?缓一挂?梢子———指人中的优秀者拌————摔打

咒世———呆、愚、蛮横、傻

骨拐———踝骨

干撩乱——瞎忙,白干,事倍工半谝椽———引申为闲聊、不正经花烦———热情、灵活

毛敦敦——毛茸茸

底箍儿———家产,家底儿

马爬————前倒、在跟斗

单单儿———专门

憨敦敦———天真可爱的样子

肘上———同?板上?,摆架子贼骨都——奸刁玩劣之人

(三)孩童用语

衲衲———衣服。

扎扎———走路。

牙牙———肉。

面面———饭。

丹丹———果子。

甜甜———糖。

扭扭———奶。

徐徐———洒尿。

更更———拉屎。

尕尕———脏物。

罕希———喜爱。

机溜———聪明。

阿物儿———指怪物、鬼怪,用来吓唬小孩。

(四)食物方面

捋面、拉条、长面———长面条。

哨子面、炸酱面———伴有菜汤的长面条。

面片、寸寸、旗花、寸面叶———指各种式样的短面条。

破布衫、巴罗、丁丁、疙瘩、搅团、搓鱼儿———指各种式样的杂面饭。

拌汤———白面或杂面、豆面做的面糊糊。

狗浇尿油饼、宽水油饼、蜜馓、果儿、麻花、翻跟头、馓子———指格式油炸面馍食物。

月饼、馒头、卷卷、油包儿———指各式用白面蒸制的馍馍。

油花、锅踏、砖包城———杂面蒸制的各式馍。

锅盔、焜锅、旋旋、亢亢———烙制的馍。

献子———奠祭神佛、亡灵用的大蒸馍。

曲连———女儿生子后娘家人等亲友做10 或满月时烙制或蒸制的大饼,中间有孔。

手抓———用手抓着吃的大块熟羊肉。

二、称谓用语

阿大、爹爹、阿爸(藏语用语)———父亲。

姆妈、阿妈———母亲。

达达———伯父。

嬷嬷———伯母。

阿爸(回族用语)、爸爸———叔父。或成年男子。

婶婶、新婶———婶母。

姑丈、姑大大(回族用语)———姑夫。

丈人———岳父(女婿当面随妻子称大大、阿大,不称丈人)。

丈母———岳母(女婿当面随妻子称姆妈、阿妈,不称丈母)。

姨夫———对姨娘丈夫的称谓。

姨娘———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谓。对父亲的小老婆亦称姨娘。

阿舅———舅舅,对母亲兄弟的称谓。

舅母———对舅舅妻子的称谓。

姑舅哥、姑舅———表兄、表弟或舅父、姑父之子。也可用来称呼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子。

姑舅姐———表兄弟的妻子。一般统称姑舅姐。

丫头———小女孩。

尕娃———小男孩。

公公———丈夫的父亲(媳妇当面称大大、阿大,不称公公)。

婆婆———媳妇当面称阿妈、姆妈,不称婆婆。

阿伯子———丈夫的哥哥(当面称哥哥)。

小叔子———丈夫的弟弟(年幼时当面称其名,年长时按排行称他爸)。如他三爸、四爸。

小姑儿、大姑儿———丈夫的妹妹、姐姐,不用于当面。

大舅子、小舅子———妻兄、妻弟,不直称。

阿爷、爷儿———祖父。

阿奶、奶奶、奶儿———祖母。

婆娘———泛指已婚妇女。带贬义。

外爷———外祖父。

外奶奶———外祖母。

奶干儿———最后生的孩子。

太爷———曾祖父。

太太———曾祖母。

重孙———玄孙。

挑担———连襟,妻的姊妹的丈夫,当面不称。

新姐———嫂子。

尕妹———弟妻。

隔山兄弟、姐妹———指同母异父所生的兄弟姐妹。

叔伯弟兄、姐妹———堂兄弟、堂姐妹。

先生———一般对医生的称谓,现称大夫。过去对读过书的人尊称先生。

婉子———女朋友。例句:那个丫头是我的婉子,你别乱动。

欢蛋———漂亮活泼的大姑娘。例句:那两个欢蛋是我们一个院里的。连手———情人。例句:去年的?花儿?会上,他们一人领了一个连手。

肉儿———爱人。例句:哎哟妹妹啊我的肉儿,想起你,我就心疼。猪脸宝宝———丑女孩。例句:那个丫头纯一个猪脸宝宝。

奘指头———庄稼人。奘,粗而大,壮音,三声,zhuang。例句:我们奘指头,天天在地里打交道。

三、房屋用具用语

(一)房屋

主房———亦称上房、大房,一般是老人、长辈住。

厢房———亦称偏房,在主房两侧。

对房———是主房对面的房。

角子———院落四角的房。

打泥炕———用红粘土加黄土合成草泥,打制而成的土炕。

烧炕———是锅灶连炕的打泥炕,烟囱通过炕里生热取暖。

(二)家具、用具

炕柜———设上下两层,下层正中有双扇门。

门箱———一般做一对,各设双扇门。

钱桌———长方形,上部有一对抽屉,下部有双扇门。

炕桌———四方形,也有长方形,常在炕上放置。

方桌———摆供杂物或当餐桌。

米柜———大小与方桌同,置于堂屋中间。

面柜———置于堂屋靠后墙处,一般置一对。

单桌———常设在炕沿根。

(三)灶具

案板———专门合面、擀面的木板。

切板———砧板,是切菜剁肉的小木板。

托笼———蒸笼。

筝蓖———蒸蓖,是加进蒸笼的小蒸具。也有放在锅中腾热食物的。

拉拉———从水井中打水用的小桶。

罗盆———喂猪用的食盆。

茶窝———有石臼、铁臼,用来粉碎调料等。

罗儿———筛选面粉时,隔除麸皮、杂物的用具。

焜锅———用铁、铜、铝铸成的小圆锅,是焜制馍馍的用具。

(四)农具

犁———旧式犁由铁铧、犁辕、犁头、犁箭组成。

笼头———用绳绾成,栓上缰绳,套在牲畜头上,可控制牲口行动。

辔头———亦叫嚼口或槎子。比笼头美观结实,有铁制嚼口套在牲畜嘴里,用辔头绳控制行动。使用与骡、马、公驴。

栽把———用小铁环、蓆芨、木棍做成的长把扫帚。

精杈———扬场时用的工具,可清除麦衣,倒出粮食。杈头有木制,铁制两种,都有四个杈条安在一横木上,再按长木把使用。

榔头———用一尺长、直径15公分左右的圆木一截,中间打眼安上长木把,是粉碎田地里土块的用具。

木车———车轮有辋子、辐条、车头、车串、车轴、键条组成。车棚、由辕条、枕木、栏杆、鹰架、平层板组成。

四、衣着用语

钻钻———小孩穿用的筒形棉制衣服,无袖,在两肩上系扣。

汗褡———衬衣。

坎肩———亦称夹夹、背心,有对门襟,也有斜襟。

布衫———单布斜襟长衫。

主腰———棉衣。

围肚———兜肚,同坎肩基本一样,上半截对襟,下半截斜襟,一般腹部有绣花兜儿。

绑身———斜襟棉长衣。

长袖———对门襟短棉褂。

鸡窝———棉布鞋。

筒袖子———是特制的半截棉袖,套进主腰袖口中,以加长袖子,防止冻坏手腕。

老衣———是家人对老年人或危重病人准备的衣服。

孝衫———是儿孙在举行丧礼期或服孝期上坟时穿的特制白长衫,形宽大。

孝布———是人死后家人或亲友服孝用的白布。除汉族外,回族、藏族均不使用。

穿布———是回族专门给亡人洗尸后,裹体用的白布,一般30

尺长。

皮套裤———用皮缝制成裤腿形,无裤腰,上端用绳系于腰部,打柴、碾场时用。

络蹄———旧时用牛皮缝制的简陋皮鞋,劳动者传穿用。

缠腰———长布腰带。

麻鞋———用手搓麻绳纳鞋底做的鞋。

五、家畜名称

加拉、牙麻———山羊。

骚加拉———公山羊。

骚胡———公绵羊。

羯羊———阉割的公绵羊。

叫驴———公驴。

草驴———母驴。

儿马———公马。

骒马———母马。

骟马———阉割的公马。

驴骡———公马与母驴交配生的骡。

马骡———公驴与母马交配生的骡。

毛公子———公牦牛。

坡拉子———公黄牛。

犏牛———黄牛与毛牛杂交的牛。

尕漏、尕力巴———犏母牛与黄公牛杂交的牛。

毛杂、毛尕拉———犏母牛与毛公牛杂交的牛。

脚猪———公猪。

克漏———架子猪。

奶劁———小时阉割的母猪。

牙猪———阉割的公猪。

克郎———老母猪。

大精羊———大公羊。

头口———大牲畜。

六、幽默青海话

《真的爱你》———--《实话把你希罕摘》

《我可以抱你吗》———-《把你抱个好成俩》

《未婚爸爸》———《毛媳妇字啊大》

《美酒加咖啡》———《互大加奶嚓》

《何日君再来》———《男人啊四会来俩》

《死了都要爱》———《猫哈号也乃俩》

《酒醉的探戈》———《吃拧字锅庄》

《勇气》———《歇子》

《突然的自我》———《猛杂杂子古家》《真实的谎言》———《这儿把进子皮谎》

青海方言《余罪》范文

第一篇青海方言《余罪》 《《余罪第三季》策划案》 第二篇青海方言《余罪》 《传余罪即将开拍网剧第三季余罪大电影已经启动》 传余罪即将开拍网剧第三季 余罪大电影已经启动最近很火的网剧《余罪》,目前总播放量突破20亿,而伴随网剧而来的原著与改编之争再次升级。《余罪》第二季播出后,原箸作者常书欣在微博上公开指责编剧没看小说,破坏原著的逻辑和人物关系,“第二季的故事很差,太差”。虽然受到批评,但出品方怎会放过这个热门IP,余罪大电影已经启动。 “为什么不照着原著扌白?”顶着第一季的光环,《余罪》第二季虽然点击量仍然节节攀升, 口碑却遭遇下滑,网友吐槽越来越多。豆瓣网最新数据显示,《余罪》第一季评分3分(满分10分),第二季只有0分。作家兼编剧君天评论说“第一季是美剧的疗奏,第二季是国产剧的水平。 ” [page] 常书欣也在微博上公开表示极度不满“编剧应该是没看小说,都是胡谄出来的。”大批网友聚集到常书欣微博下留言批评,常书欣表示自己很冤“这个版权不是我卖的,作者根本无权处理。侮辱了观众的智商,最后哭的肯左不是我。 针对常书欣的指责,《余罪》网剧总策划于淼回应称“为了规避政策上的风险”,将原著很多不适宜在影视剧中具体展现的内容拿掉了,但常书欣并不买账,他称“这位大哥真不容易,明明有买的版权,非要辛辛苦苦重新原创。 ” [page] 目前《余罪》第二季即将完结,会拍第三季吗?本报记者为此联系《余罪》播出方,对方工作人员说还未确左。随后记者向主演张一山的经纪人求证,他回答说,可能在筹备,“换主演的可能性不大”。 《余罪》小说的出版方读客图书却向本报记者透露第三季肯定会舶的消息。《余罪》责编说,第三季已经在启动中,'‘网剧两季内容只到小说的第二部,后续有大量可拍摄空间,而且 后而一部比一部精彩。”《余罪》网剧岀品方天神娱乐工作人员表示,《余罪》电影已经启动, 目前确泄柏摄的是《余罪》《余罪2》两部。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第四中学简介

风雨兼程励精图治 乐都区第四中学简介 乐都区第四中学始建于1958年,原址位于乐都区芦化乡寺院村,是全区办学较早的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方便了下北山学生的就读。随着时代的变迁,受师资、生源、交通等条件的制约, 1984年由区委区政府决定搬迁至乐都区高庙镇老鸦村,将原高庙二校扩建、改造、发展至今天的规模。为平衡、整合教育资源, 2003年9月高中部合并到乐都二中,将老鸦小学、郎家小学同时并入,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2008年,随着全区学校第二次布局调整,马营乡脑庄小学、高庙镇寺磨庄小学的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并入四中就读;2012年3月,第三次全区学校布局调整,将马营乡、芦花乡、马场乡三个中心学校的初中部一起合并到四中,至此,乐都四中完成了布局调整,也经历了50余年的办学历史。同时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建设者,也为乐都教育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校现有学生 688人,其中小学生280人,初中生408人;住校生394人。现有教职工67人,专任教师合格率达100%,高级职称教师7人,中级职称教师38人,其中区级以上教学名师有11人。现有教学班16个,学校占地面积23442平方米。2009年学校被确定为校安工程项目学校,新建了教学综合大楼,学生宿舍楼,教师公寓,食堂餐厅,建筑面积达12320平方米。学校教室里安装有电子白板,配备了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和心理咨询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图书阅览室等各种功能室;还有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长廊,标准化的塑胶跑道。校园绿化面积3800平方米,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清幽,是一所美丽的花园式学校。 学校非常重视环境育人和活动育人,确定“立德、博学、求真、务实”

[经典语录]青海方言200例

[经典语录]青海方言200例 青海方言 青海方言(一): 1、大大阿大:父亲 2、阿妈:母亲 3、小叔:丈夫的弟弟 4、姑舅:表兄弟 5、婶子:婶母 6、挑担:连襟,妻子姐妹的丈夫 7、太爷:曾祖父 8、达达:伯父 9、阿太太奶奶:曾祖母 10、外奶奶:外祖母新新妇:初婚少妇 11、丈母:岳母。女婿当面仍称阿妈 12、老阿奶:老年男子对自己老伴的称呼 13、阿爷:祖父或对老年男子的称呼 14、舅舅:妻子的兄弟 15、阿奶:祖母或对老年女子的称呼 16、姨娘:姨母,前房儿子称继母为姨娘 17、带羔子:贬称妇女改嫁带的子女 18、婆娘:一般指中年妇女 19、先后:妯娌 20、外爷:外祖父 21、丫头:女孩子 22、尕妹:弟妻(只流行于农牧区) 23、尕娃:男孩 24、巴巴:叔叔,回民叫“阿爸”,前房儿女称继父为巴巴 25、嬷嬷:伯母 26、阿哥:哥哥 27、新姐:嫂子(只流行农牧区) 28、娘娘:姑母 29、月娃娃:指刚出生或满月的婴儿 30、丈人:岳父。女婿当面仍称阿达 31、奶干:最后生的孩子 32、阿伯子:丈夫的哥哥 青海方言(二): 1、秀溜:秀气苗条 2、受瘾:舒服 3、高厥厥:突出的高 4、饥脸:贪食 5、红丢丢:很红 6、苦及及:苦涩 7、黑漆挖缺:又黑又脏 8、攒劲:有本领能干

9、麻骚:动作快 10、硬叫:说人厉害 11、绿湛湛:很绿 12、逮:说人有本领 13、蓝汪汪:很蓝 14、干散:办事利落漂亮 15、灰不楚楚:浅灰色 16、红不及及:不好看的红 17、辣嘘嘘:辣 18、黄不下下:病态的黄 19、跌拉:没本事 20、松泛:简单 21、黑洞马虎:很黑,看不清 22、明几溜光:干净,明亮 23、扎挖:厉害 24、黑乌乌:不明亮 25、展板:大方 26、活泛:不呆板 27、干旦:期望不大不济事 28、胡都:很,十分 29、岗掉了霎掉了:跑掉了 30、酸啾啾:适口的酸 31、款款:留意 32、心疼:希奇漂亮 33、旋旋:渐渐慢慢 34、不得济:弱智,体质差 35、白刺拉挂:不好的白 36、停停儿:平均 37、机溜:机灵 青海方言(三): 1、衣: 钻钻:小孩穿的无袖、筒形棉衣汗:衬衣 坎肩、夹夹:背心 主腰:棉袄 帮身:斜襟双层长衣 皮袄:长皮衣 皮褂:短皮衣 衫子:单层布大襟长衫 鸡窝:棉鞋 被儿:被子 老衣:老年人去世后穿的衣服孝衫:用白布制成的丧服 2、食:

青海省冻土深度表

台站名称地址海拔高度 (米) 建站时间 最大冻土深度(厘米) 标准冻结深度 西宁市区西宁市五四大街19号(市区)2261.21954.01123西宁西宁市二十里铺莫家泉湾(市郊)2295.21955.01120大同县大通县桥头镇景阳路2450.01956.11108湟中县湟中县鲁沙尔镇(城镇)2667.51958.11125湟源县湟源县城关镇湟嘉路5号(乡村)2634.31956.1197平安县平安县平安镇湟源路84号(城镇)2125.01989.01105互助县互助县威远镇(乡村)2480.01955.10105乐都县乐都县碾伯镇(城郊)1979.71956.1077华隆县华隆县巴燕城西郊2834.71957.12143 民和县民和县川口镇东垣滩相家大庄(乡 村) 1813.91956.11108 循化县循化县积石镇匠庄(郊外)1870.31958.1270 门源县门源县浩门镇(集镇)2850.01956.10183 祁连县祁连县二寺滩(草原)2787.41956.05250 海晏县海晏县银滩乡(乡村)3010.01955.01181 野牛沟祁连县野牛沟乡(草地)3320.01959.02301 托勒祁连县托勒牧场(草原)3367.01956.11极端最低气温-41.6℃刚察县刚察县沙柳河镇(草原)3301.51957.07288 同仁县同仁县年都乎地方(乡村)2491.41957.12147 尖扎县尖扎县马可克堂(郊外)2084.61958.1082 泽库县泽库县镇乃亥草原3662.81957.10281 河南县河南县优干滩(草原)3500.01960.01177 共和县共和县恰不恰镇新建街28号2835.01953.01150 贵南县贵南县南台路1号(城镇)3202.91957.01147 河卡兴海县河卡乡(草原)3245.61958.08135 江西沟共和县江西沟乡(草原)3239.41955.07164 兴海县兴海县子科滩(草原)3323.21960.01(211) 贵德县贵南县河阳镇郭拉村2237.11956.11113 铁卜加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卜加村(草原)269.01963.08210 同德县同德县巴滩(草原)3289.41954.02162 玛沁县果洛州大武滩(草地)玛沁3719.01959.01246 达日县果洛藏族自治州吉迈滩(草原)3967.51956.01238 青海省各市、县标准冻结深度数值表

青海方言教程

一、日常用语 (一)常用口语 阿么了———怎么了? 阿么个———怎么样? 一挂———(1)一会儿。如请您稍等,我一挂就来。(2)全部,所有的。 心疼———模样好看。多指小孩和少女。 发麻——厉害,牛逼。(褒义) 逮——也指厉害。(褒义) 夫着——语气助词。发麻夫着:厉害! 你好着撒———你好吗? 你忙啥着———你在忙啥? 阿来———应答词,表示同意对方说的。 喧———交谈、聊天。 阿个人———谁? 脑—————我 家门----- 他们 脑门----- 我们 组撒着啊----- 干吗呢? 偏(pian三声)传------别扭、麻烦 毛有——没有 求多俩----- 生气了(贬义)

你罚聊吗---- 你累了吗 搅沫末---罗嗦、胡搅蛮缠 你组撒者----- 你在做什么? 赞襟———极好。Zan jin。例句:那个小伙赞襟啊。 囊头、囊怂——笨蛋,懵头。音nang。例句:连这个都不会做,你真是个囊头。 你这个怂!——骂人的话(慎用) 瓦清———明白,知道。例句:脑再说一次,你挖清了没? 脑瓦不清——我不明白,不懂! 丫头————女孩 尕娃————男孩 浪————游玩、逛悠。去西宁浪一圈! 拉呼———打呼噜,不干练、拖拉 干散(san三声)———利索,麻利,痛快。例句———那个人干散。乔————请客例句:有空,脑乔你一顿! 啊起俩----- 到那里 阿扎两———在哪儿? 阿扎价———从哪儿? 啊扎———哪里。 扎哩———这里。 直扎俩----- 在这里 乃扎俩-----在附近

乃-扎-----很远处 鞭娃———小孩,臭小子。例句:这个鞭娃真坏。(贬义) 脬蛋娃———小孩(贬义)。脬,pao.例句:这个事儿肯定是那个脬蛋娃做下的。 娘娘———姑母,也可称呼中年的已婚妇女。 老阿奶——称呼老年妇女。 脑给家缶(fou一声)给——我和他说一下!缶给:说给! 吃中午——吃午饭 哈来——下来。西宁哈来料! 你忙桌,脑先走。——你忙着,我先走。 吃咒———发誓。 偏闲串、拉干蛋、囋刚拉———闲聊天。 讲古今儿———讲故事。 孽障拉拉———很可怜。 泼烦、熬煎———发愁。 实干念儿———确确实实。 孤家———自己。 谈嫌———指出缺点;嫌弃。 染缠、罗嗦———不干脆。 召悄悄儿———不要再说了。 将才、将头里———刚才。 停停儿———均匀地。如停停儿分给大家。

家有小女初长成

家有小女初长成 我喜欢在冬日的午后坐在阳台上,阳光照在我身上,将我暖暖的包围。我就这样享受着一种悠闲,一种宁静,一种安逸。一支荡气回肠的梁祝小提琴曲,一杯淡茶,一本喜欢的书,可以打发着一个安静的下午。 记得也是一个冬日的午后,女儿喊妈妈的声音从她屋子里传来,我从小提琴的优雅中醒来,走到她身边,只见女儿在看《庄子》,她问我,妈妈,鼓盆而歌是什么意思?庄子为什么妻子死了,还高兴的唱歌呢?庄子?鼓盆而歌?我脑子飞快运转,飞快地将有关庄子的材料在脑子里聚集。我费力地给她讲着,所谓的击盆而歌,并不是说庄子他妻子死了以后不痛苦,而是说他面对生死的超然态度和对生命的一种理解。看着她依旧的困惑,我一时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方式给她讲解庄子的人生态度,使她能明白这个道理。我还是自己再查资料看看吧。她撅着嘴,一脸的无奈。其实,我已经很惊讶了,昨天还在我怀里撒娇的小丫头,今天怎么会变成这样了呢?怎么会看庄子的故事? 女儿性格外向,活泼、顽皮、好动,有些男孩子的个性。我喜欢文学,而女儿完全遗传了她父亲的基因,任何课外书都不看,小学时候,作文一塌糊涂,字写得歪歪扭扭。无奈的我,最后采用了中国最传统的教育方式,逼着她看一些书,逼着她背诵一些小学生作文,以图来弥补写作的不足。但是,她依然不会看书,我只能用我自己的方式,当看到一些美文的时候,我会读给她听,给她讲一些故事,可女儿的作文依旧是一塌糊涂,名段名篇经常张冠李戴。我很感慨我教育的失败。无奈之下,随她去吧。 有一次冬日的午后,她跟我谈起了苏东坡,她说,对她印象最深的是我给他讲的关于苏东坡和那位和尚对话的故事,她从苏东坡的那首悼念亡妻王弗的词开始谈起,给我说着她多么崇拜苏东坡。我忽然惊讶她的小脑子里,现在装的不再是零食,不再是好玩的玩具,不再是好看的衣服,隐隐觉得,女儿开始学会思考,她开始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和思想来看世界,看人生。此时的我,好像不仅仅是她的母亲,而且是她的朋友,一个可以同她交流问题的朋友。哦,女儿,真得长大了! 在家闲来无事,她就换了我的裙子,穿了我的高跟鞋,踢嗒踢嗒的从个房间到另个房间,适时的摆一个模特儿的动作,惹得我和她爸爸捧腹大笑,有时我在想一句话,女儿是老公前世的情人,想想真是这样的。因为前世不能和老公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世投胎作了我的女儿,两个前世情敌,现在相亲相爱了,女儿很幸福,聚了我的爱,她爸的爱,有时看着她和她爸开心的打闹在起,搭着她爸爸的肩膀跟她爸爸称兄道弟。家人其乐融融,温馨祥和。家有小女初长成,看着阳光下小树苗似的女儿,作父母的心里一丝丝爱意涌动。 女儿从小身体健康,除了打过一次的预防针外,孩子在9岁以前是没去过医院。感冒了吃点药就能过去,不象别的孩子,不是今天住院就是明天挂吊瓶,在这点上我倒是省了不少心。

乐都县第六中学发展概况

乐都县第六中学发展概况 乐都县第六中学背依秀美的凤凰山,面临幽静的湟水河,依山傍水,环境优雅,是一所历史悠久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高级中学。 乐都六中最初为凤山书院,建于1841年,由江苏通州人冯爔(时任碾伯知县)募捐四乡筹建。凤山书院最初的格局比较简单,规模也不大,但环境极为幽雅,富有浓郁的书院气息。该书院设有院长、教习、主讲、教授等职。书院的主管部门是乾隆九年(1744年)设置的县训导署,其行政长官为教谕。入书院的学生主要学习《四书》《五经》。由于只有具备秀才资格的人才能入院深造,因之进书院求学人数较少。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颁布的学堂章程规定,全国各地私塾、书院都要改为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风山书院遂改为“碾伯县立高等小学堂”。学堂学制为四年,设校长、教习。废除八股的课程,设修身、算术、历史、地理、图画、体操、手工、格致(后称自然)等课程,但由于当时很难请到胜任相应课程的教师,所以课程仍以国文和历史为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翻后,要求将学堂更名为学校。1913年,“碾伯县立高等小学堂”便更名为“碾伯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同时在高庙和李家大洼分别设立了第二、第三高级小学校。由于课程设制的改革,学生人数大大增加,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在校学生人数均保持在百名以上。1928年,在三所学校就读的学生共233名,其中第二高级小学校86名,第三高级小学校93名。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校舍也相应得到扩建。当时的主管部门为乐都县教育科。 1933年,“碾伯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改称为“乐都县东关高级小学”,由李生香(字兰谷,马营湾塘人)任校长。随着学校不断扩建和课程设立逐步完善,到1936年在校学生已达380多名,教员有8名。当时在碾伯和高庙尚各开设一所女子学校,因此“乐都县东关高级小学校”的在校学生为清一色男生。课程开设有国文、历史、算术、自然等,且有很好的教学质量。 1946年,学校又更名为“乐都县东关中心国民学校”,由桃红营人李绳武(字景白)担任校长,主管部门仍是乐都县教育科。

青海乐都六中历史

青海乐都六中历史 六中的前身就是“凤山书院”,后来书院旁边有了老外的教堂(大概就那意思,反正是老外的聚集地),而那四棵柏树就是见证(当年老外所种)! 六中在1990年的时候,只有两座楼,教学楼和办公楼(转角楼)!当然校园里面两层的炮楼好像也有好几处,大门刚进去左右各一,水房那块也有一个。对了,还有宿舍楼,1990年—2000年一年的住校生应该都“享受”过,有时候一楼男生,二楼女生,有时候一楼女生,二楼男生。后来校园里陆陆续续的增添了不少楼,先是教职工的家属楼,两座,分三期工程;学生宿舍楼一座,刚建起来的时候很漂亮(2001年毕业的住校生享受过新宿舍,现在已经有点破败);办公楼一座,就是现在连着校门的楼。 青海省乐都县第六中学是1978年经县政府批准建立的一所普通高级中学。学校现有教学班25个,在校学生1603名,教职工108名,其中高级教师38名,一级教师59名,地区级学科带头人3名,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8名,研究生3名。学校地处县城,交通便利;校园内花草芳香,绿树成荫,环境优雅;综合楼、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布局合理。学校设有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备课室、图书室、现代化的理化生实验室和电视闭路系统,为师生提供了比较理想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乐都六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30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曾被授予“高考优秀学校”、“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重点课题实验校”、“全省五四红旗团委”和“文明单位”、“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今天,乐都六中有团结进取的领导集体,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有完善的教学设施,有优美的教学环境,有先进的管理模式。学校将继承优良的办学传统,发扬务实的办学精神,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依法治校,尚德树人”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在全体师生中大力开展“我为自己塑形象,我为班级塑形象,我为学校塑形象”的形象教育,全面实施学.

青海方言日常用语集锦

青海方言日常用语集锦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青海方言日常用语集锦,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称谓 父亲:汉族称爸爸、爹爹、大大、阿大。 回族称阿爸、阿大。 藏族称阿爸。 母亲:汉族称阿妈、妈妈、姆妈。 回、藏、蒙古族均称阿妈。 伯父:汉、回、藏族均称达达,蒙古族称阿麻。 伯母:汉、回、藏、蒙古族均称妈妈。 叔父:汉族、回族称爸爸。 蒙古族称阿奴后。藏族称阿库。 婶母:汉族、回族称婶婶。 藏族称阿奶。 蒙古族称安尼。 兄:汉、回族称哥哥,弟媳称阿伯子 蒙古族称阿哈,藏族称阿若。 嫂子:汉、回族称嫂子、新嫂。

藏族称阿姐、新姐、什冒。 蒙古族称外旦根。 姑父:汉、回、藏、蒙古族统称姑父 当面随夫称或随子女称。 姑母:汉、回、藏、蒙古族统称娘娘。也按姑父姓氏称赵娘娘、王娘 祖父:汉族、藏族、回族称阿爷。 蒙古族称阿尼爷。无忧范文网免费论-文-大全 祖母:汉族、回族称奶奶 藏族称阿丫。 蒙古族称尔吉。 外祖父:统称外爷。 外祖母:统称外奶奶。 舅父:统称阿舅 舅母:统称舅母。 表兄弟、表姐妹。 统称姑舅哥、姐、姑舅兄弟、妹子 姨父:对母亲姐妹丈夫的统称。 姨娘:对母亲姐妹的统称。 姻兄、姻弟:代称大舅子、小舅子,当面对姻兄随妻称大哥,随孩子称阿舅,姻弟直呼其名,或随孩子称阿舅。 襟兄弟:妻子的姐夫或妹夫,代称挑担,当面随妻称。

曾祖父:统称太爷。 曾祖母:统称太太。 二哥或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统称隔山兄弟、隔山姐妹。当面则以兄弟、姐继父、继母:统称大大、阿妈,对继母也有称姨娘的。 方言词语用语 庄廓:家庭房舍的围墙。 主房:按不同地区的地势环境确定主房位置,北为主的地区是北房、西为主的地区西房是主房。主房亦称上房。 对房:与主房对称的房屋。 角房:庭院四角的房屋。 过庭:前后两院,由前院进入后院走道两旁的中间一排两面有窗户的。 圈圈:厕所。 角院:四合院内靠主房两侧的小院。 照壁:建在大门内或门外的一块照墙: 门楼:建在大门顶端的楼房。 土炕:用土块砌起盖以石板的土炕。板炕:用木板做成的炕。 家具用语 炕柜:置炕侧,放衣物的柜子、柜上连做书架的叫书架炕柜 炕桌:置于炕上,吃饭用的桌子。 扁箱:平面开的长方形木箱。 联桌:四屉两门的柜。

学好汉语拼音,冲破方言羁绊

学好汉语拼音,冲破方言羁绊 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但是由于汉语方言的严重分歧,不同方言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是沟通信息的桥梁,也是隔断信息的屏障。要想去除屏障,架起桥梁,就需要“共同语”。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言,是规范的现代汉语。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字音,纠正不准确的发音。曾经看到魏元石老师的一篇文章《汉语拼音是什么》,对其中的几句话感触很深。“眼下,弘扬民族文化是很时髦的话了,然而,弘扬民族文化只靠汉字是不够的。”“汉语拼音同汉字一样是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长城’,而且是汉字走向世界的桥梁。”汉语拼音如此重要,在小学生刚刚踏入校门时,教师就应该认真指导,让学生准确地掌握汉语拼音这一重要的工具,为进一步学好普通话和其它知识打好基础。 青海地区的学生,在青海方言的影响下,说普通话最大的特点,也是缺点,即前后鼻音分不清楚。如:“春风(chūnfēng)”读成“冲锋(chōngfēng)”,“阴天(yīntiān)”读成“应天(yīng tiān)”等。虽然方言只是“失之毫厘”,但人与人之间想要传达的意思却“谬以千里”,导致了许多误会。要想冲破青海方言给我们语言之间的交流带来的羁绊,必须学好汉语拼音,尤其是后鼻韵母。 一、根据方言特点,深入研究教材教法 作为一年级学生,学习后鼻韵母是汉语拼音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但是根据青海地区的情况,前后鼻音的正确发音及区别是一个难点。所以要在学好前鼻韵母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后鼻韵母的准确发音。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备课时根据青海的实际情况,了解教学重点及难点,确定主要教法和大致教学思路。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如:讲方言笑话、摘苹果等方法,通过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前后鼻音区别读等,突出教学重点,突破发音难点,让学生轻松学会后鼻韵母及音节的拼读,最后达到能够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拼音的教学目的。与此同时,还通过教材向学生逐步渗透学习方法,如:怎样书写多字母组成的后鼻韵母,怎样才能更好的区别前后鼻音等,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仔细观察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写字注意书写姿势等。但是,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本课可以尝试师生互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当学生为主体时,即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时,教师一定要起到主导、指导的作用;反之,当教师是主体时,即教师在渗透一些学法、交代一些要求时,学生也要紧紧跟随教师的脚步。 二、利用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方式教学 教学的第一个是环节讲方言笑话,学习ang。用讲笑话的方法进入新课,让学生了解青海方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不便,从身边的生活入手,学生很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教给学生发音方法和书写方法,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第

乐都县城市建设呈现五大亮点

乐都县城市建设呈现五大亮点 根据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乐都建设成为青海东部新兴城市的定位,乐都县把加快城市建设作为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布局大框架、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的原则,本着“拉大框架、东进西扩、改造老城、开发新区”的建设思路,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一是拉开城市框架,城市发展初具规模。“十一五”以来,县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45亿元,县城规划区内六座跨湟水河桥梁和滨河南北路及鲁大线公路、109国道县城东西出口道路改扩建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有力带动了道路沿线公共建筑和住房等建设,促进了县城建成区面积的迅速扩大。目前,县城规划面积为3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7.97平方公里。 二是逐步完善市政配套设施,提高了城市服务功能。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中心广场、迎宾广场、碾伯广场和体育广场,实施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场和县城污水处理管网工程,采取改造更新街道路灯,铺装街道人行道,亮化临街建筑,整理河道环境,安装街道路示牌以及开通五条公交车线路等措施,使城市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变,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城市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借助乐都区位优势,将房地产业作为改善城市住房条件和人居环境、推动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通过拓宽投资领域、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房地产开发建设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截至目前,房地产开发建设共完成投资15.5亿元,已建成和在建住宅小区17处,高层商住楼13座,建筑面积55.64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3.51平方米。 四是县城绿地明显增加,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以创建省级园林县城为目标,加大了县城主要街道、休闲广场、单位和住宅小区及南北两山的绿化力度。县城绿化总面积达到233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29.23%。 五是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明形象得到提升。通过建立健全城市管理规章制度,深入开展以整顿倚门经营、马路市场、违章建筑、乱停乱放等为重点的市容环境卫生和街道秩序综合整治活动,市民素质得到了提高,市容市貌进一步改善。 榆林城市建设“十大"亮点(组图) 亮点一---三大广场提品位; 亮点二---开发区建设在腾飞; 亮点三---榆溪河滨景观美; 亮点四---“六楼骑街”品古味;

青海方言词语分析

青海方言词语分析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青海方言词语分析,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青海方言现在正逐步被全国人民熟悉着,青海花儿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正在影响着全国人民,大美青海的战略也正在逐步地吸引着广大游客,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此,本文拟对青海的部分方言词语的语源进行初步的分析。 一、于生活,精彩于生活。 任何方言都是民俗的产物,任何方言也都是民俗最精彩的呈现。方言于生活,精彩于生活。XX 站:青海方言中当然也指“站立”。另外,它还有一个意思:“住宿”。有个已经消失的词叫“站店”,就是“住旅舍”。青海花儿中有这样的唱词:“尕马儿拉上着下四川,夜黑着没处儿站了;热身子趴了个冷地方,命苦着把天哈怨了。” 杠:说一个词,大家就明白了,“烟杠火冒”。就是四处飘散的意思。刮风了,“风沙杠着”;下雪了,“雪渣儿杠着”;磨面去了,“面杠着”。还有一个意思,当“铲”解:“把土杠着架架车里”;“把粪杠着背斗里”。还当”踢”解:“尻门上杠给两脚”。就是不当它的原意“棍棒”或“垂直的道道”解。

绷:在青海方言中,它是指大睁着眼睛死盯着看。“眼睛绷成恨猴着”,这是青海人的一句俗语。“恨猴”是指猫头鹰,这又是一个被遗忘的词。农村婆婆时常这样抱怨儿媳妇:“大绷着两个眼睛看着,还叫猪娃把酵头儿坛坛毁掉了。” 世: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古曲中就有它的影子。就是“生就”、“长”的意思。“世下的骨都长下的肉”,这是我在元曲中看见过的。花儿中也有这样的唱词:“好看世在个眼睛上,心疼世在个嘴上。” 拓:这是一个非常古老又隽永的词,拓本、拓片、拓印,本是一件非常高雅的事情,青海人保留了这种高雅。在文书上盖印泥都叫“拓”。摁个手印叫“拓个手印”,盖个章子叫“拓个章章”。现录某天清早两个农民在巷道中的对话:“尕保娃,你阿去唡?”“我乡上拓个章章去,拉上点贷款了买个尕手扶儿说着打划着。” 吼:这个字谁都认识,大声喊叫的意思。在青海方言中却比大声喊叫要厉害得多,指雷霆万钧,暴跳如雷。有句俗话叫“吼成鸡儿”。是指在斗鸡场上鸡冠破裂,羽毛奓起的公鸡。可想而知这是多么大的愤怒。 掸:本意是轻轻去掉灰尘。青海方言中意思就深多了,把“抹”、“擦”、“筛”、“箩”都叫做掸。如花儿唱词:“越看尕妹着越俊了,脸蛋上掸了粉了”;“甘肃凉州的好白面,细底的箩儿掸了”。 岔:念作“恰”,迈开步子走的意思。记得我的孩子刚学会走路时,母亲跑到厨房拿了一把刀,在孩子的脚边一边剁一边念叨:“脚步儿岔开,腿腿儿硬气;走了走稳当,甭待绊下给。”说是在剁绊脚索,

青海省乐都县第六中学

青海乐都六中 中文名: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第六中学 简称:青海乐都六中 英文名:Sixth middle school middle city music area in qinghai province 学校类型:公办中学 所属地区: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 学校地址:海东市乐都区古城街 创办时间:1978年 主管部门:乐都区教育局 校训: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依法治校,尚德树人 校长:许乃乐 乐都六中简介 青海乐都六中坐落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六中的前身就是“凤山书院”,后来书院旁边有了老外的教堂,而那四棵柏树就是见证。 六中在1990年的时候,只有两座楼,教学楼和办公楼(转角楼)!当然校园里面两层的炮楼好像也有好几处,大门刚进去左右各一,水房那块也有一个。对了,还有宿舍楼,1990年—2000年一年的住校生应该都“享受”过,有时候一楼男生,二楼女生,有时候一楼女生,二楼男生。后来校园里陆陆续续的增添了不少楼,先是教职工的家属楼,两座,分三期工程;学生宿舍楼一座,刚建起来的时候很漂亮(2001年毕业的住校生享受过新宿舍,现在已经有点破败);办公楼一座,就是现在连着校门的楼。 青海省乐都县第六中学是1978年经县政府批准建立的一所普通高级中学。学校现有教学班25个,在校学生1603名,教职工108名,其中高级教师38名,一级教师59名,地区级学科带头人3名,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8名,研究生3名。学校地处县城,交通便利;校园内花草芳香,绿树成荫,环境优雅;综合楼、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布局合理。学校设有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备课室、图书室、现代化的理化生实验室和电视闭路系统,为师生提供了比较理想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乐都六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30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曾被授予“高考优秀学校”、“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重点课题实验校”、“全省五四红旗团委”和“文明单位”、“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今天,乐都六中有团结进取的领导集体,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有完善的教学设施,有优美的教学环境,有先进的管理模式。学校将继承优良的办学传统,发扬务实的办学精神,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依法治校,尚德树人”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在全体师生中大力开展“我为自己塑形象,我为班级塑形象,我为学校塑形象”的形象教育,全面实施学.

青海 生活习俗

青海生活习俗 主食青海汉族以麦类为主食,辅以豆类和马铃薯。主要品种有小麦、青稞、玉米、莜麦、蚕豆(大豆)、豌豆(小豆)、马铃薯(洋芋)等,城乡居民以擅长用麦类面粉做成各种面食而著称。 擀面类有长面、凉面、旗花面、拨刀子、寸寸子、麻食儿、破布衫。 揉面类有拉面、面片、疙瘩儿。 蒸面类有青海大月饼、灶卷、馒头、砖包城、刀把、油花、油包儿。 馅面类有馄饨、扁食、老鼠儿、黑油茶、韭合儿、菜瓜饼、春饼、糖饺儿、包子。 烘面类有馄锅、炉馍馍、锅盔、曲连、狗浇尿、旗子、花馍馍。 炸面类有馓子、花花子、翻跟头、果儿。 炒面类有炒面、梨儿炒面、熟面巴罗。 团面类有搅团、散饭、油搅团等。 风味小吃 青海风味小吃品种繁多,尤其地主民族特色,有杂碎、甜醅、羊肠面、蒸干鱼、奶酪、奶皮儿、酿皮儿。 饮茶青海城乡居民,很看重饮茶,其品种也颇具特色。 三炮台:又名盖碗茶。因茶具由茶碗、碗盖、碗托三部分组成,故名。先在碗中置茯茶或花茶、冰糖、桂圆(带壳)、核桃仁等,然后冲上俗称开花牡丹的沸水,加盖略焖片刻,即可饮用。 清茶:滚水沏茶,或砂罐中熬饮。此外还有枣儿茶、奶茶、酥油茶、荆芥茶。麦茶、面茶等。 饮酒青海汉族男性,几乎都能饮酒,酒的消耗量也大。解放前饮用的酒类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烧酒,即白酒,以互助酒为佳;一种是酩琉酒,即低度白酒,以青稞酿造而成,约30度以上40度以下,浸有狼毒根等增加酒力药物,故对常饮的酒客可致慢性中毒;再一种是黄酒,从宁夏、四川运来,常为某些妇女病患者饮用,有通经活血之功。 文体活动: 郊游记趣青海人民,酷爱效游野餐。每至杨柳吐芽直到秋风落叶之前,为郊游旺季。往往是一家一户为单位,自带酒肴、炊具,扶老携幼在近郊风景区游玩一天,以消除疲劳,尽情欣赏大自然的风光。 演唱大、小戏民间特别喜欢看秦腔、眉户戏,前者称之为“大戏”,后者称之为“小戏”。农民在演戏时,穿土法制作的名叫“挖泥儿皮鞋”的鞋演戏。一切因陋就简,重在自我娱乐,颇受群众厚爱。这种民间戏班尤以湟中县石灰沟最负盛名。青海眉户的演唱,与秦腔有所不同。在青海演秦腔,全用陕西秦腔的唱腔、音乐、作工,往往请来“秦腔正宗”师傅作指导。而眉户戏则糅进了浓郁的地方风味,特别是吐词造句、念唱道白用的青海方言,吸收了众多的民间小调、平弦音乐等,更加受到青海群众的欢迎。 唱平弦平弦是流行在西宁、湟中、湟源、大通、互助、乐都等地的一种民间曲艺,故又称“青海平弦”。是一种联曲体的坐唱艺术,曲牌丰富,有所谓“十八杂腔”、“二十四调”之说,传统曲目有200多个。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典名著等。曲调优美抒情,温柔典雅,尤善于表现哀怨悲凉的题材,加之用青海方言演唱,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唱影子影子即皮影子,是板腔体为主的地方戏。道具主要是“皮娃娃”、“亮子”(影幕)、灯盏(光源)等,乐器有四胡、三弦、曲笛、唢呐、长杆喇叭、小战鼓、干鼓、大钩

论电影对方言有关的取舍

论电影对方言有关的取舍 20世纪60年代,电界出现一部纯方言影——《抓壮丁》,该片以四川方为影视语言,揭露并讽刺了国民基层政权鱼肉乡民又互相倾的丑陋行径。之后,因国家广普通话,方言在银幕上乎销声匿迹。直至90代初,方言在电视小品等艺术形式显示其幽默效果,使观众再次方言产生兴趣。于是,大概从五代电影导演到第六代导演,方言为影片语言的影如雨后春笋般迅速侵占电空间。这种电影方言现象引人们对其热烈讨论,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就电影门娱乐艺术对方言的取舍作几个方探讨:电影究竟要不使用方言?究竟应选什么方言作电影语言?电影选方言究竟以多少使用量宜? 、电影对方言必要的取舍 对于电影否需使用方言,即影对方言必要的取舍,得从电影语言及方言本身寻找答案。 (一)电影言 电影运用的物质元素主要包括活动影像和与之相匹配的声音,它诉诸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共营造整个影像世界。电影中的声即电影语言,亦被为“视听语言”,是影片中必不可的元素,“这不仅是因为音的出现帮助营造更具真实感的影像世界,还为声音使得电影在叙事、抒情及意方面获得了更多的可能更丰富的效果。”1]因此,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在实践中都同样发现一个实:声音在打动观众感方面要比单纯视觉画面来得更接、更易实现,电影声在电影艺术诸多要素逐渐取得

了更显要的学地位。 (二)方言 “方言,俗地方话,在中国传统中,历来指的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话。”2]而所谓“一定的地域,其范围可大可小,大的可以是几个省,小的可以是一个村子只要“一定的地域”的言有明显差异,就会产生XX地方的XX话”的通俗法。方言有大有小,还有级、再下级的层次分类据调查,方言在任何民族或国都普遍存在,只是异大小不同而已。汉语方言尤为杂,当前我国大致存在七方言,即北方方言、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可见,我国方言丰富多,异彩纷呈。(三)方言的艺术魅力电影语言 我国艺术形式多种样,其艺术语言不少与方有密切关系。可见方言在艺术中一直都展着自己的独特魅力。拿戏曲而言,国戏曲有多种,如京剧、豫、越剧、川剧、闽剧、婺剧等但“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任何一种戏曲,其起源都局限于定的地域,采用当代的言,改造当地的民间歌舞而成[3]。事实上的确如此,如腔用陕西方言,粤用粤语,评弹用苏白,剧用京腔、京韵等,而区别方戏曲的根本特征不是声腔,而是方言。戏曲因言不同,字音调值不同,就会造不同戏曲的旋律、行腔上的变异从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因此,丰富的地方戏曲声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应归功于我国复杂的言,而地方戏曲的艺术力也当然得益于我国丰富样的方言。由此可,方言在艺术形式中确有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 电影,为一种新型的、以叙事主的视听娱乐艺术,依赖于活动的像和

青海方言漫谈

青海方言漫谈 【摘要】青海的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体系。由于历史上人口的迁徙、各民族长期相处,形成了青海汉语自己的独特风格。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在和共同语以及其他方言交流整合的过程中又必然的呈现出其作为弱势方言所具有的使用范围不断收缩,自身特色发掘艰难的困境。 【关键词】青海方言特点现状

青海方言(青海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大抵属于中原官话的秦陇片,其中西宁、乐都、民和、循化方言又有不同,主要通行于青海东部农业区,青海汉语方言的形成和文化内涵非常复杂,可谓化石级研究对象。对方言的研究有可靠记载是从西汉杨雄《方言》问世以后慢慢发展而来,受地域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对次方言青海方言的研究就更是相对薄弱,近乎一块处女地了,而这也是激发广大语言工作者关注青海方言、研究探索青海方言的原因。在研究过程中同这个地区发展的历史,同创造和使用这种方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考察,作为着眼点本文从下面几个方面对青海汉语方言的特点做一些探讨。 一、古汉语的大量保留 任何方言都是一种历史现象,不可能在三年五载之间形成,总要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才得以定型。因此,现今的方言系统是历史积累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到不同历史层次的语言特点的叠置。由于青海地区独特的地理、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语言不同历史层次叠置的特点更为明显。在这些不同时期的语言叠置中,沉淀着一部地区变迁史。青海方言的形成与青海汉族的来源、变化密不可分。 青海原始居民是古羌人,后臣服于匈奴,与诸胡杂居。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汉军相继进入青海。“羌乃去湟中,依西海盐池左右。汉遂因山为寨,河西地空,稍徙人以实之”(《后汉书?西羌传》)。随着西汉对河西的经营,汉族人成批移入河湟地区并繁衍生息。设郡、移民、屯田、修筑边塞是主要的形式。从汉武帝时起至东汉末,河湟地区的移民从未停止。魏晋南北朝吐谷浑时期,青海地区已成为东西方交通

青海湟水流域历史文化追忆之八——乐都篇(下)

青海湟水流域历史文化追忆之八——乐都篇(下) 没有文化,历史上不会有永存的事物。 历史和文化是地域的灵魂,是一个族群集体的记忆,是无形 的根,无价的宝。 当下,正当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刻,却遭遇了现代精 神的缺失,这已经是尽人皆知与不容回避的事实。 而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最精致也是最重要的精神现象,正在 商品大潮的冲击中溃不成军,处于坚难的境地。尽管如此,有良 知的知识精英们仍然在坚守着。 每个地域有此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乐都处在黄土高 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行政区划中的 县制一直延续至今,这在青海是一个独特现象,而且发生的许多 重大历史事件都被世人淡忘了。乐都值得关注。 认识乐都的第一站应该是5000年前的彩陶文化。在柳湾挖掘的1500多座墓葬中,出土的陶盆、陶罐等生活用具约30000余件,其中彩陶17000件,其数量之多,形式之丰富,造型之考 究,堪称中国彩陶之最。谁要把这一伟大的历史事实说成是先民 们的一种偶然选择,一定是不负责任的。这一历史事件至少说 明,在距今3000至5000间,乐都是河湟流域甚至在整个青海最 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时下也是如此。

认识乐都的第二站应该是西汉。西汉初年,汉军进入河湟地区,在湟水流域设置护羌校尉,是护羌校尉驻军屯粮的军事重镇。汉代以后,随着河湟地区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变化,乐都一度成为河湟地区乃至西北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中枢。 认识乐都的第三站应该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92年,后凉进据湟水流域,凉主吕光设乐都郡。公元399年,河西鲜卑秃发部在河右崛起,进入河湟,建立地跨河湟、河西的凉国(史称南凉),即以乐都郡城为都城,并开馆设立儒学。随后,南凉又大兴土木,大规模扩建城垣,修建宫苑街区,使乐都成为河湟第一重镇。 认识乐都的第四站应该是唐朝。唐初,在乐都设陇右道,监察陇右、河西、河湟地区21州府。后又设鄯州都督府,督领兰、河、廓、鄯等4州军政事务。开元二年(公元714年),设置陇右节度使于鄯州,领秦、河、渭、兰、临、洮、成、岷、叠、宕、廓、鄯等12州军政,鄯州一跃成为西北地区的军事政治中心和商贸城市。 让我们走进乐都。 乐都篇(下) 诗经遗风 山川不同,风俗有别。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一方文化。在青海这块土地上,就传统文化形式来说,有“花儿”、社火、秦腔、眉户之类,但社火、秦腔、眉胡的根在秦晋

青海方言古俗语词探例

第34卷 第6期2012年11月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34,No.6Nov.2012 收稿日期:2012-06- 20作者简介:廖贞(1972-) ,女,苗族,重庆人,青海民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教学与研究。青海方言古俗语词探例 廖 贞 (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摘 要:本文利用现代青海方言材料和文献材料相比较的方法,对青海方言中留存的一些古俗语词做了考释。并认为,作为语言的活化石,青海方言古俗语词对汉语词汇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关键词:青海方言;古俗语词;考释 中图分类号:H1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2012)06-0118-03 青海地处北方, 但青海的汉族人,并非来自当地的土著族属,青海汉语方言的形成与青海汉族的来源、 变化密不可分。青海湟水谷地的汉族移民史可追溯到汉代。[1]但是,因为青海的地理位置在很长一 段时间内都是中原的边疆, 又是多民族聚集的战乱之地,人口、民族的变动极为频繁,汉语方言难以延续,出现过很长一段“掉线”现象。真正促使青海现代方言形成, 影响最大的人口迁徙应该是在明代初期。[2]明军进入青海东部地区后,为建立统治秩序, 大量从内地移入军民。迄今为止,在西宁和青海东部,汉、回民族中,都有祖先迁自南京府的传说。事实也证明,青海方言与明清江淮官话有密切联系。 这些移民从内地迁到青海,必然把当地的语言也带到青海。青海地处偏远地区,受高山大川阻隔,与内地交通不便,周边均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客观地理环境使河湟汉族与中原文化很难有密切交往联系。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因使青海地区汉语方言基本上处于相对闭塞状态, 有些词语经历甚久而毫无变化,跟不上主流汉语的变化速度。这使得移民带入的古汉语,尤其是大量明代汉语的发音、词汇尽可能多得保存下来,尤其有些古代的俗语词,在后来的书面语中消失了,但被青海人民继承下来,变成 语言的活化石,就如同远古的生物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能继续生存一样。 这些古俗语词,就是古代口头语的真实面貌,反映在“正统”的文言文里非常少,而在民间创作以及文人汲取民间口语的作品中,可以窥见或多或少保存的口语材料。俗语词很多是从语言的本质———声音来记录词语的,因此所写之字和所记之词并无关系, 又加之文献中假借字和本字杂出,简体俗体字和正字并列,还有声音的转变,单独从字面很难知道其含义。又由于这些作品的通俗性及难登大雅之堂的传统观念,历来不受重视,不可能被系统的记录研究。随着主流汉语口语的迅速发展,很多俗语词逐渐变化消亡,而这些词语又非“小学”雅训旧义所能赅备,因此形成汉语史的薄弱环节。 保存在方言中的古俗语词如同语言的活化石,将词汇史的一部分重新复活,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台孩】(taihai,平声) 亦作“胎孩”、“抬颏”。在元曲、明清杂剧小说里“胎孩”是一个使用较广、出现的频率较高的叠韵连绵词。如: 畅好台孩,举止无俗态。(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 你觑他交椅上抬颏样儿,待的你不同前次。 · 81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