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专题蒸腾光合碳氧平衡

专题蒸腾光合碳氧平衡

专题蒸腾光合碳氧平衡
专题蒸腾光合碳氧平衡

第二章植物的蒸腾作用

一、中考三维目标解读

近几年来主要省市的中考试题中,考点分布主要集中在“蒸腾作用的原理及应用”上,并且多以综合分析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原理、设计、操作和应用综合分析能力,也有选择题对小知识点的考查。对“叶片的结构”考查常为识记和理解的层次。

二、知识清单

1.植物的蒸腾作用

概念: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叶的气孔散失水分的过程。

2.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上有气孔,有保护作用。

叶肉:细胞内含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

叶脉:有导管和筛管组成,有支持和输导的作用。

重要结构:

气孔:是叶表皮上一对保卫细胞之间的空隙,是叶片散失水分以及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气孔开闭的原理:

细胞吸水气孔打开

细胞失水气孔关闭

3.蒸腾作用的意义:

(1)降低叶表面的温度,避免强烈阳光的灼烧。

(2)产生一种将水分向上运输的拉力,促进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3)参与水循环

(1)参与水循环的过程:

海洋、江河、湖泊和土壤中的一部分水通过蒸发变为水蒸气。陆生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进入大气中。而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以后,变为雨、雪、雹,但主要是通过降雨的形式又返回到地球表面,这样反复循环,使蒸发量与降水量相等。

4.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外界因素:

(1)光照和温度。较强的光照提高了空气温度和叶面温度,使叶内水分气化过程加速,蒸腾作用加强。

(2)温度。较大的湿度是水分气化速度减慢,蒸腾作用减弱。

(3)叶片周围的空气流动。

内部因素:

气孔的密度、气孔大小、气孔的构造、叶龄和叶面积等。

5.植物的蒸腾作用与农业生产

在生产实践中,应尽可能维持作物体内水分的平衡,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为此,一方面要培养壮苗,使其具有发达的根系,增强吸水能力;另一方面应适当控制蒸腾作用,以避免蒸腾过旺,造成失水过多,而导致作物萎焉或干枯死亡。三、考点攻略

考点一对蒸腾作用的原理及应用的考查近几年来对蒸腾作用原理及应用的考查已成为中考命题的重点内容。

【典例1】(2011·湖南株洲)据图3-1回答有关问题:

(1)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运输水分主要通过图1中标号【】。(2)植物吸收的水分,除了少部分用于

,制造有机物,其他的大部分通过图1标号【】散失。

(3)为了验证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孙悟同学设计图2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开始时,使简易天平

的两端保持平衡。一段时间后简易天平的甲端将 (上升或下降)。这是为什么,请帮助孙悟同学作出合理的解释:

图3-1

解析:图1中①②③④⑤的名称分别是导管、筛管、形成层、保卫细胞、气孔;蒸腾作用发生在含有气孔的茎、叶部位,主要器官是叶。 答案:(1)根 ① (2)光合作用 蒸腾作用 ⑤ 气孔 (3)下降

乙装置中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比甲多,导致乙装置的质量比甲小。 考点二 对叶的结构的考查

近几年中考对叶的结构的考查既是重点,又是一难点。

【典例2】图3-2为叶片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相关结构和功能,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④为上皮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B .②为基本组织,能制造营养物质

C .③为输导组织,起运输养料的作用

D .⑤为气孔,是植物蒸腾散失水分的“门户”

解析:①④属于保护组织,上皮组织属于动物组织。 答案:A

考点三 对气孔的考查 【典例3】如图3-3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的是(

A.叶片正面和背面的气孔是否一样

B.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C.叶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D.叶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解析:叶片中的水分散失时,水分比 较容易从上表皮气孔散失,如果上表皮气孔多于下表皮气孔,水分散失较快,在缺少水分的时期,对植物的生长很不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叶片结构趋向合理化,上表皮气孔少,有利于适应干旱的环境。 答案:A

考点四 对绿色植物与水循环关系的考查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典例4】绿色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 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进入大气中,形成 ,继而形成 或 再回到海洋或陆地,但是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将受到一定的 如陆地降雨量会 。

解析:此题考查对植物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的理解,水资源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循环的。如下图所示的水循环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的过程。整个过程一环扣一环。

图3-2

图3-3

气泡

大气

蒸 雨 蒸 腾 雪 发 植物 蒸 雪 海洋 发 雨 吸 水

陆地的河流及地下水 水循环示意图

答案:蒸腾作用 云 雨 雪 影响 减少

四、热点考题

对蒸腾作用的原理的理解及应用已成为当

今中考的热门考题。 例:(2010·枣庄)图4-1所示天平两端托盘上的盛水烧杯内各插有一根树枝,且两根树枝的树叶一多一少,开始时天平两端平衡。先将此装置移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发现天平左侧上升。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植物的( )

- - - - - - - - - - - -

图4-1

A .蒸腾作用

B .光合作用

C .呼吸作用

D .分解作用

解析:叶片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片越多,植物散失的水分就越多,从而导致天平左侧上升。 答案:A

五、中考仿真达标检测

一 选择题

1.(2011·四川乐山)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水往低处流,而植物体内的水则是往高处移动,水往高处移动的动力来( ) A .呼吸作用 B .光合作用 C .蒸腾作用 D .呼吸作用

2.(2010·山东威海)绿色植物蒸腾作用

的意义不包括( ) A .降低叶片的温度

B .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C .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量

D .有利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 3.观察叶片的结构图5-1,叶片散失水分及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是( )

A .①

B .③

C .④

D .⑤

4.(2010·苏州)继续观察图5-1,在“制作与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的临时装片”试验中,低倍镜视野下观察到数目最多的细胞是( )

A .②

B .③

C .①

D .⑤

5.(2010·烟台)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拥有世界最大的5000平方米生态绿墙,栽种上海本地的绿色植物,成为世博园里“绿色的明珠”。生态绿墙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够帮助吸收园区内二氧化碳,降低夏季温度,这一切能是由植物的哪些生命活动来实现的( ) A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B .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C .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D .气体扩散和蒸腾作用

6.(2009·长沙)热带雨林降水丰富,与其关系最密切的生理作用是(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生长作用 D.蒸腾作用

7.植物体在进行下列活动时,受到气孔开闭影响的是( )

①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②无机盐的运输 ③光合作用 ④呼吸作用 ⑤蒸腾作用

A .①②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8.(2010·恩施市)植物通过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如图所示,现有完全相同的甲、乙两个装置,装置内水面相同。将两装置放在阳光下照射1小时后,比较甲、乙装置中两细管底部的压强(压强用P 表示),正确的是( )

A .P 甲<P 乙

B .P 甲>P 乙

C .P 甲=P 乙

D .无法确定

9.(2011·河北保定)2011年6月5日是第40个世界环境日,主题为“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下列不属于森林生态价值的是( )

A .保护土壤和涵养水源

B .调节气候和制造氧气

C .净化空气和消除噪声

D .侵占人类生存空间

10.(2011·江苏苏州)取甲、乙、丙、丁四组大小、发育程度相似,质量相同的新鲜的菠菜叶,作如下处理:

组别 甲 乙 丙 丁 涂凡士林的部位

不涂

上表皮

下表皮

上下表皮

在将上述四组叶片置于通风处,则出现萎焉现象的先后顺序是( )

A .甲→乙→丙→丁

B .甲→丙→乙→丁

C .丁→乙→丙→甲 D

.丁→丙→乙→甲 二 非选择题

1.(2011·长春)进行“观察叶片的结构”

实验时,看到的菠菜叶横切面如图5-3所示,请分析回答:

(1)标号5是 。

(2)标号2、3组成的结构是 。

(3)标号6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叫 ,同时也是水、二氧化碳、氧气的通道。它的开闭受 控制。

(4)分别撕取一小块上、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气孔较多的是 。 2.下图5-4表示在晴天的上午,将一盆植物的部分枝叶用干燥的透明塑料袋罩住,扎紧袋口并置于阳光下。请回答:

图5-4

(1)一段时间后,塑料袋内壁上会出现小水珠,这是植物 作用的结果。 (2)下午打开袋口,迅速将一根带火星的卫生香伸进袋内,观察到卫生香复燃,说明袋内含有较多的 (气体),该气体是通过 作用产生的。

专题五 植物体内的物质转化

图5-3 图5-2

第一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中考三维目标解读

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绿色植物的三大作用逐渐成为中考的重点内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尤为突出,常常考查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和条件,并且常以实验题的形式出现。

二、知识清单

1﹒光合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2﹒光合作用的公式:(重点)

光能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叶绿体

3﹒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1)原料:二氧化碳、水

(2)产物:有机物、氧气

(3)条件:光能

(4)场所:叶绿体

注意:验证光合作用常用的实验方法

①滴加碘液,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

②选一叶片,部分遮光,验证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

③用氢氧化钠除去二氧化碳,或碳酸氢钠增加二氧化碳,验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

④选一叶片,切断主叶脉,验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

⑤用银边天竺葵,验证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⑥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或卫生香,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气。

4﹒光合作用的实质:

合成有机物(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

物质转变

贮存能量(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能量转变

5﹒主要器官-------叶

表皮----保护作用

叶片叶肉----贮藏、制造有机物的场所叶脉----运输和支持作用

6﹒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

(1)光照强度。光照增强,光合作用随之增强;但光照增强到一定程度后,光合作用不再加强。夏季中午,由于气孔关闭,影响二氧化碳的进入,光合作用反而下降,因而中午光照最强的时候,并不是光合作用强度最大的时候。

(2)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其浓度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温室种植蔬菜可适当提高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以提高产量。

(3)温度。植物在10~35℃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其中25~35℃最适宜,35℃以上光合作用开始下降,甚至停止。

7﹒光合作用的意义:

(1)制作的有机物为自身提供营养物质,也是动物和人的食物来源。

(2)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是地球上一切生命所必需的能量来源。

(3)提供氧,供动物和人呼吸。

8﹒应用:间作套种、合理密植。

三、考点攻略

本考点为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主要考查实验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时与叶片的结构一起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或考查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1﹒对光合作用的综合考查

【典例1】(2010·南通)下图3-1是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由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可知:水和二氧化碳进入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其中水是通过导管运输来的,二氧化碳是从空气中吸收来的。淀粉

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其中氧气是通过叶片进入空气的。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请据图回答: (1)图中【 】 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图中【 】

和【 】 。 (3)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图中【 】 和【 】 。 (4)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 解析: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淀粉)和氧气。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答案:(1)叶绿体 (2)水 二氧化碳 (3)有机物 氧气 (4)叶 2﹒探究光合作用原料——水、二氧化碳 探究原料——水 【典例2】(2009·贵州黔东南)一绿色植物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选择一片绿叶,把主叶脉(如图3-2所示),然后将植株放在阳光下照射2~4小时,发现B 区不能正常制造淀粉,其中原因是B 区叶片缺 少( ) A.叶绿素 B.光 C.二氧化碳 D.水 解析:水的运输方向是自上而下,运输渠道是导管,导管在叶脉中,切断主叶脉,B 区会由于缺水作原料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D 探究原料——二氧化碳 【典例3】(2010·济南)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以下实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请据图3-3分析回答(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1)首先将甲、乙两个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然后将甲、乙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从甲装置和乙装置中各取一叶片,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变蓝色的是 装置中的叶片。此实验现象可以证明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如果乙装置中的清水换成澄清的石灰水,要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乙装置必须放在 环境中,其目的是防止植物进行 。 (3)在实验过程中,玻璃罩内壁出现的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 ,水分是通过叶片上的 散失的。 答案:(1)将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乙 二氧化碳 (2)黑暗 光合作用

(3)蒸腾作用 气孔

图3-1

图3-2 图3-3

3﹒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光 实验过程分析:

暗处理

遮光

过程

脱色

染色

现象

结论

【典例4】下图3-4表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部分实验过程,

据图回答问题。

(1)实验操作的正确顺序是 。

(2)图⑥中,小烧杯中的液体是 , 起作用是 。 (3)图②中滴加的液体是 ,稍后片刻用清水冲洗,观察叶片见光部分变 成 色,说明有 产生。 (4)实验中将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5)对照叶片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 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解析:本实验的步骤可以简单概括为:暗处理一昼夜→光照几小时→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酒精隔水加热去掉叶绿素→冷却后滴加碘液→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酒精的作用就是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滴加碘液后,遮光部分不变蓝,说明没有淀粉产生,因为没有见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1)④①③⑥②⑤

(2)酒精 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 (3)碘液 蓝 淀粉 (4)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耗尽 (5)光

4.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 【典例5】(2010·济宁)如下图3-5是经

过暗处理后的银边天竺葵的叶子,甲为银边部分,乙为黑纸片遮光部分,丙为绿色部分。在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取下该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再漂洗。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处 蓝( 填“变”或“不变” ) 原因是 。 (2)乙处 蓝(填“变”或 “不变” )原因是 。

(3)丙处 蓝(填“变”或“不变”)原因是 。

解析: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只有含有叶绿体的植物细胞才能进行光合作

图3-5 目的是将叶片中

的淀粉运走耗尽

形成对照实验

隔水加热,将叶片叶绿

素溶解在酒精中,叶片

变成黄白色

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

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

叶片滴加碘液。

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蓝色不见光部分遇到碘液没有

变成蓝色。

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

可缺少的条件

图3-4

用。天竺葵叶片无叶绿体的银边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1)不变甲处不含叶绿体,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不变乙处无光,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3)变丙处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有机物。

(4)甲、丙乙、丙

5.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氧气、有机物

探究产物——氧气

【典例6】小龙同学在验证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时,设计了一组实验(如图3-6):将甲、乙两装置同时放在室外3~4小时后,取出试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试管内。结果伸入①试管的木条复燃了,伸入②试管的木条没复燃。请分析回答:

(1)伸入①试管的木条复燃了,说明金鱼藻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

(气体);伸入②试管的木条没复燃,说明金鱼藻在暗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2)设计乙装置的目的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其变量是。

(3)该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解析:氧气具有助燃的特性。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或快要熄灭的卫生香来检验它的存在。

答案:(1)氧气(2)光(3)金鱼藻在光下能产生氧气。

探究产物——有机物

【典例7】下图3-7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按图甲处理。光照几小时后,经脱色、漂洗再用碘液处理,结果如乙图所示。本实验说明()

3-7

①光合作用需要光

②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③光合作用吸收氧气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①⑤解析:甲图中通过锡箔形成了一组有光和无光的对照试验;乙图中见光部分遇碘变蓝,说明在光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答案:D

6.对光合作用原理及应用的考查

【典例8】如图3-8所示,农业生产上的许多做法其实质都是设法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据图回答问题。

(1)合理密植为什么产量高?

。(2)农作物排列整齐,为什么能提高产量?

图3-6

图甲图乙

图3-8

解析:此题是光合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1)植物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照射到叶片上的阳光,充分进行光合作用。(2)有利于空气流通,使农作物能获得更多的二氧化碳,有利于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提高产量。四、热点考题

近几年,植物的光合作用依然是中考命题的热点,问题的整合和实验探究将成为中考命题的主线。

【典例】图4-1中甲、乙、丙是放在阳光下的大小一样、密闭的玻璃装置。甲、丙中各放一盆发育阶段相同、生长良好的植物,乙、丙中各放一只同样年龄、相同性别和体质相同的小白鼠。

(1)图中的小白鼠比另一只生活的时间长,因为此图中的植物通过

产生了,从而使这只白鼠获得较多的。

(2)图中的植物比另一盆植物生活的时间短,因为这盆植物把密封罩内的用尽,植物就不能进行了。(3)某同学在做图丙所示的实验时失败了,请你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

。(4)在丙实验中,密闭的玻璃罩内壁上出现了小水珠,出现小水珠的原因是

解析:此题综合了植物的三大作用,是一类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此题中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小白鼠的呼吸作用提供氧气,小白鼠的呼吸作用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所以将两者放在一起时,存活时间最长。

答案:(1)丙光合作用氧气氧气(2)甲二氧化碳光合作用

(3)他是在黑暗中进行丙实验的

(4)植物蒸腾作用和花盆土壤中水分的散失,以及小白鼠呼吸作用产生的水分。五、中考仿真达标检测

(一)基础训练

1.玉米、大豆、高粱等种子内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

A.植物的呼吸作用 B.植物的光合作用C.茎的疏导作用 D.根的吸收作用2.(2011·湖北荆州)人类的下列活动中,能促进植物呼吸作用的是()A.将水稻和小麦的种子晒干后入库保存B.大雨过后,给棉花和蔬菜等作物松土C.夜间,给种植蔬菜大棚的温室降温D.向贮藏水果的地窖中通入二氧化碳

3.把新鲜的水草放在鱼缸中,其主要目的是()

A.清洁鱼缸里的水

B.使鱼缸更加美观

C.供给鱼新鲜的食料

D.增加鱼缸水里的氧气含量

图4-1

4.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的条件之一是必须要有光照

B.光合作用是一切生物生存的根本保证

C.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绿色植物所有的器官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5.合理密植能够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是因为()

A.充分利用了土壤肥力

B.充分利用了土壤水分

C.充分利用了阳光

D.增加了植株数目

6.下图5-1表示一昼夜中二氧化碳、氧气进出植物叶片的情况,你认为哪幅图所示的现象放在夜间()

CO2 CO2 O2 O2

A B

CO 2 CO2

O 2 O 2

C D

7. (2011·四川乐川)绿色植物在光下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①光合作用②吸收作用

③呼吸作用④蒸腾作用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8.(2010·江苏苏州)如图5-2是蚕豆叶不同切面结构示意图。在“制造与蚕豆叶片下表皮的临时装片”试验中,低倍镜视野下观察到数目最多的细胞是()A.② B.③ C.④ D.⑤

9.下图5-3所示为一个封闭透明的生态瓶,该瓶放在有光的地方,3天后小鱼仍能正常生活最关键的原因是()

A.水草能制造氧气

B.水草能制造有机物

C.水草能吸收二氧化碳

D.水草能提供充足的食物

10.(2010·中山)有人将90千克土壤盛在木桶里,将重23千克的柳树苗种在桶中,只浇灌纯净水5年后再次称重,发现土壤重量减少0.057千克,柳树重量增加74.5千克。柳树增加的重量主要来自()A.土壤中的无机盐

B.土壤中的有机物

C.空气中的氧气和土壤中的有机物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

11.(2010·福州)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A.叶绿体 B.线粒体 C.细胞壁 D.细胞核12.(2010·浙江金华)在验证“绿叶在光照下制造淀粉”试验中,说法错误的

是()

A.实验前应将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

B.脱色过程中应把叶片放到酒精中隔水加热

C.遮光时应用不透光的黑纸或铝箔

D.滴加碘液后未漂洗便直接观察

13.(2010·潍坊)小李穿的白裤子被绿色的菠菜弄脏,将裤子上的绿色除去的最佳材

图5-1

图5-2

图5-3

料是( )

A .普通洗衣粉

B .酒精

C .沸水

D .肥皂水

14.(2010·韶关)如果连续出现阴雨天,大棚蔬菜的产量会下降。这主要是因为阴雨天不利于大棚蔬菜的( )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 C .蒸腾作用 D .花的传粉

能力提升

15.(2011·山东淄博)下列坐标图5-4表示一生长着大量绿藻的池塘一天内池水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晴天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6:00和8:00) ( )

CO

2 CO 2

浓 浓

度 度

| | | | | | | | 0 6 12 18 24 0 6 12 18 24 A B

CO 2 CO 2

浓 浓 度 度

| | | | | | | | 0 6 12 18 24 0 6 12 18 24 C D 图5-4

16.(2008·广东)若将甲、乙两株形态、大小、长势相似及重量相同的同种植物在天气晴朗的早晨置于空旷处,傍晚时取甲植物烘干并称重,次日早晨取乙植物作相同处理。二者重量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甲比乙重 B .乙比甲重 C .甲、乙同重 D .不一定

17.(2010·中山)将经暗处理后的植物上的一片叶用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玻璃瓶套住,瓶口密封,放在阳光下(如图5-5)。几小时后,将叶摘下,经酒精脱色后滴 加碘液,发现整片叶都不变蓝。主要

因为( )

图5-5

A .氧气太多

B .缺乏二氧化碳

C .缺水

D .温度太高

18.(2010·盐城)某实验小组试图采用下图5-6中的部分装置来探究“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以观察装满水并倒置的试管中有无气泡产生作为实验指标),应选择( )

A .①和②

B .③和④

C .②和③

D .②和④

图5-6

二 非选择题

1.(2010·长春)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因为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请根据光合作用示意图5-7回答问题:

图5-7

(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

(2)请写出图中各序号所代表的物质

①②

(3)光合作用的条件是()A.有光无光均可 B.有光

(4)光合作用的场所是()A.线粒体 B.叶绿体

(5)图中的①和②进出叶片的“窗口”是由保卫细胞构成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填“导管”或“筛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

2.下图表示发生在绿色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示意图5-8请回答:

图5-8

(1)间作套种、合理密植是为了提高图中过程【C】的效率,写出这一过程的反应式。(2)植物生长、细胞分裂等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图中过程【】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

(3)据图依次写出A、B、C所代表的植物的三种生理过程:、

、。

3.某生物小组利用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的细胞无叶绿体,呈白色)进行了如下实验:(图5-9)

①将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②用不透光的黑纸片从上下两面遮盖在图中C处;用装有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透明塑料袋将部分枝叶密封。把天竺葵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后,摘下叶片M、N去掉遮光的黑纸片。

③将叶片M、N放入装有某种溶液的烧杯里,隔水加热,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

④把经过脱色的叶片放入清水中漂洗。

⑤将漂洗后的叶片放在培养皿里,滴加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请分析回答:

(1)实验前将植株放到黑暗环境中的目的是。(2)实验中用于脱色的某种溶液是

(3)滴加碘液后,发现只有B处变成蓝色,A、C、D处均未变蓝色。则

比较A、B两处,可以说明。比较B、C两处,可以说明。比较B、D两处,可以说明。(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银边天竺葵的细胞内始终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中考三维目标解读

本部分内容常考到绿色植物的三大生理作用,本专题针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介绍,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产物及场所,光合作用的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光合作用的意义;呼吸过程及意义,区分

图5-9

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质。

二、知识清单

1.区别: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原料: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物和氧气

条件:光有光无光都进行

场所:叶绿体活细胞

产物:有机物和氧气二氧化碳和水

实质:合成有机物,分解有机物,

贮存能量释放能量

光合作用公式: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叶绿体

呼吸作用公式: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 水+能量

意义:

光合作用:

(1)为生物贮存能量

(2)提供氧气

(3)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注意:植物体只有在有光的情况下进行,呼吸作用时刻进行。

2.联系:

(1)没有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就无法进行。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正是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2)没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也无法进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原料的吸收和产物的运输所需要的能量,正是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

(3)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3.绿色植物的重大作用: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气超过了自身的呼吸作用对氧气的需求,其余的氧气以气体的形式排到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平衡

三、考点攻略

考点一: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学科内综合考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呼吸作用的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做题时要紧扣着两个生理作用的实质。区分开其实质,这类题目就很简单了。【典题1】

1.研究人员发现菜豆种子在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体内储存的有机物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以下是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各阶段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图1中A→D阶段,种子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原因是有机物()

A.被呼吸作用消耗了

B.被光合作用消耗了

(2)图1中E→F阶段,幼苗体内的有机物又逐渐增加,原因是()

A.根从土壤吸收了有机物

B.叶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

(3)进一步研究发现,若该项实验始终在黑暗中进行,有机物含量不断减少,原因①

(4)以下哪幅图能表示图1中A→F过程,有机物含量变化的情况()

A B C D E F

图1

解析:(1)图4中A→D阶段是种子萌发过程,种子萌发时,吸水膨胀,种皮变软,呼吸作用逐渐增强,将贮藏在子叶或胚乳里的营养物质逐步分解减少;(2)图4中E→F阶段,植物长出绿叶,绿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幼苗体内有机物逐渐增加;(3)图4中A→F过程,有机物先由于种子的呼吸作用逐渐较少,长出叶片后又由于叶的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逐渐增加;(4)若该项实验始终在黑暗中进行,因为无光即使植物长出绿叶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会逐渐较少,同时植物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使有机物不断减少。

【答案】1)A (2)B (3)①呼吸作用持续进行,造成有机物不断减少②因为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法产生有机物。(4)A

四、热点考题:

本部分热点考题:

1.本部分内容常以选择题,分析说明题或探究题的形式来考察

2.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具体操作,运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解释农作物增产的原因,让我们分析解决问题

【典题1】.选取生长正常的牵牛花进行如图2所示的光合作用实验:

①将此装置经黑暗处理一昼夜后,移至光下数小时,再将这三片叶取下,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②用清水漂洗叶片后放入培养皿中,分别向这三片叶上滴加碘液,观察三片叶是否变蓝。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此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2)在光下放置数小时后,发现两玻璃瓶的内壁上有小水珠,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3)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一些有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结论。如,比较叶片甲不同部位的颜色变化,可以说明;比较叶片乙和丙,可以说明

。(4)根据以上实验所得结论,对温室里的农作物采取

等措施可以提高产量(至少答出两条)。

(5)绿色植物被称为“空气净化器”,对于维持生物圈中的起重要作用。

2

答案:(1)耗尽原有的有机物(2)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 (3)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4)延长光照时间,增加二氧化碳浓度。(5)碳氧平衡

解析:此题综合较强,考察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质,同时考察了探究实验的步骤,如何得出结论。

五、中考仿真达标检测 选择题

1. 我们行进在公园里时,经常发现草坪上有爱心提示牌:“请勿践踏,爱护我”。这是因为经常践踏草坪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其中的科学道理是( ) A .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 B .植物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

C .土壤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

D .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

2.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能量,太阳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B.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呼吸作用把化学能转变成光能

C.呼吸作用要消耗有机物,所以呼吸作用

旺盛对植物生长不利 D.没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无

法进行;没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可以进行

3.如下图所示,原来置于黑暗环境中的绿

色植物移植到光下,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发生了变化,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曲线AB段表示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B .曲线B

C 段表示绿色植物仅进行光合作用

C .在B点显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相等

D .整段曲线表示随着光照强度递

增光合作用递增,呼吸作用停止

4.甲乙两地出产同一种甜瓜,甲地的甜瓜比乙地的含糖量高。经调查,在瓜生长季节,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基本相同,而温度条件差别很大,详见下表:根据资料推理正确的选项是 ( ) A .甲地夜间温度较低,甜瓜的呼吸作用弱,有机物的消耗少 B .乙地夜间温度较高,甜瓜的呼吸作用弱,有机物的消耗多 C .甲地夜间温度较低,甜瓜的呼吸作用强,有机物的消耗多 D .乙地夜间温度较高,甜瓜的呼吸作用强,有机物的消耗少

5.过度密植,作物产量会减少,其原因主要是植物下部叶片 ( )

平均温度

甲地 乙地 白天 33℃ 33℃ 夜间

12℃

22℃

A.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旺盛

C.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微弱

D.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

6.几年前某市有一条绿化非常好的街道。炎热的夏日,人们走在绿阴道上,觉得心旷神怡,而今由于街道扩展,原来的绿化带被毁,而新的绿化带又没有成长起来,结果人们都不愿意在炎热的无遮的街道边走了。这说明森林能()

①遮阳光②释放氧气③调节气候④白天能释放CO2 ⑤晚上能产生氧气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⑤D.②④⑤

7.在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种起重要作用的是()

A 绿色植物

B 鱼类

C 人类

D 病毒填空题:

1.冬天,我省的许多菜农利用温室栽培蔬菜。在温室中,蔬菜可直接在土壤中栽培,也可利用人工配制的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上图是小明家的一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剖面图。请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帮助他解答下列问题:

(1)在蔬菜生产旺盛时期,透明塑料膜内常有一些水滴,这些水滴主要来自植物的。

(2)菜农常采用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夜晚适当降低室温的措施,以提高蔬菜产量。其中的科学道理是

。(3)菜农常常对温室内的土栽蔬菜施用有机肥,不但培育了绿色蔬菜,而且温室内的CO2浓度也大大增加。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4)某菜农在蔬菜大棚内种植的芹菜,出现了叶片发黄,且茎秆易倒伏的症状,你应该建议他多施含的肥料。

(5)上图是某温室从16点开始持续密封48小时,测得温室内C02体积分数的变化情况。试分析:

①曲线b~c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

,曲线c~d略有升高的原因是。

②检测结果表明,要提高温室内的蔬菜产量必须适时通风。你认为每天通风的时间最好选在曲线区段相对应的时间内进行。

2 .下图为种子呼吸作用和植物光合作用实验图,请据图回答:

(1)瓶中加适量水后,种子的__________会加强,致使玻璃瓶内_______气体浓度增大,从而使玻璃罩内幼苗的增强。

(2)如果用手触摸盛种子的玻璃瓶,会感到,这说明______ __________。(3)如果把漏斗和玻璃管都堵塞,种子的____________会减弱,从而引起幼苗的相关作用也会逐渐减弱,原因是

。3.请根据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知识回答:

(1).a、b表示植物的生理活动:

a是,

b是。

(2).A、B表示两种物质:

A是,

B是。

(3).a作用的意义:不但为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提供了,而且提供了呼吸作用需要的,同时减少了大气中的含量,维持了生物圈中的平衡。

(4).b作用的意义是释放,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

4.下图是同学们熟悉的三套实验装置,请认真分析并回答问题:

(1)A装置可以用来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要验证这个结论需要设置一个对照实验,则对照实验装置中烧杯里的液体应为。

(2)B装置是验证的实验,为了使实验获得良好的效果应选择的塑料袋。(填“无色”、“黑色”或“白色”)(3)如果要用C装置来验证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小组的同学认为该实验装置有不妥之处,请你加以改进

5.下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⑴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⑵图中甲代表的生物是,它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

⑶写出图中的食物链:,此食物链中含某些重金属浓度最高的生物是。

⑷此图中乙代表,在整个系统中起重要作用。

18

世界地理简答题语言总结

地理简答题的学科语言 世界总论 1、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的原因:①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水平落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2、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①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②全球大气环流;③国际性河流;④洋流。 3、世界水稻种植区导致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水质恶化,城市、工业、交通占地,使水稻种植空间缺乏;优良品种的推广使水稻单产大大提高。 4、世界五大都市圈(纽约~、北美五大湖~、东京~、巴黎~、伦敦~)共同的发展条件:交通便利。 5、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0—200米高度的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 6、法国、加拿大、德国能源消费构成的差异:法国煤、石油资源缺乏,核电比重最大;加拿大水能资源丰富,其能源以水电为主;德国褐煤储量丰富,其发电量以煤炭火电比重最大。 7、40°S—90°S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最小的主要原因:该纬度带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小;南极大陆因纬度高,气候酷寒,自然条件恶劣,至今无人定居。 8、世界人口分布规律:集中分布在地势低平、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 9、世界粮食问题: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发展中地区粮食匮乏,人民营养不足;少数发达国家商品粮大量积压。 10、世界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粮食地区生产不平衡;国际旧经济秩序没有彻底改变;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比较落后,国家比较贫穷;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 11、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2、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侧、澳大利亚东北侧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主要原因:受东南信风控制,信风从暖流上吹来,受陆地山地、高原地形的阻挡抬升,迎风坡降水丰富。 东亚 1、日本发展水稻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沿海地区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水源丰富;土壤肥沃。 2、日本传统工业的主要区位条件:矿产资源贫乏,工业原料和燃料需要从国外进口;工业产品大量出口到国际市场;太平洋沿岸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便于工业原料、燃料的运进和工业产品的运出。

初一生物教案: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七年级生物教案 课题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 --- 氧平衡 教师活动 教材 教育目标 1 、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 、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 --- 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学生活动 教材 重点、难点 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全过程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 --- 氧平衡 1 、 含义 2 、 如何维持平衡的 ●四、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 、光合作用公式 2 、光合作用过程 与呼吸作用的区别: 原料;产物;条件;部位;能量转变;物质转变 3

、、光合作用的应用 合理密植 课堂小结 课堂巩固 课外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吗? 启发引导:生物圈中哪些生物消耗氧气(二氧化碳),哪些生物不断向大气重视放养期(二氧化碳) 提问:为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永远清新,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含义; 出示插图,提出问题: 1 、 光合作用原料;产物; 2 、 二氧化碳、水、氧气、有机物的来龙去脉 指导学生列表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与区别。 提问:如何合理利用阳光? 你学到了什么? 答疑;纠错 技能训练 成功的关键: (光照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枝叶繁茂等) 学会自己独立设计探究实验; 氧气平衡: (生物呼吸消耗氧气,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二氧化碳平衡: (生物呼吸产生并释放二氧化碳,植物吸收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各抒己见,献计献策, 具有环保意识 理解公式含义 观察示意图, 结合已有知识,回答问题 1 、 二氧化碳,水;氧气,有机物; 2 、 二氧化碳从气孔进入;氧气从气孔排出;水分通过导管运来;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走。掌握列表比较的方法 知道合理密植的道理 自己总结归纳 课后练习 P131.3 学会分析实验结果

初中七年级(初一)生物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试题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考点一: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1.叶片中与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关的细胞结构是() A. 线粒体 B. 细胞核 C.叶绿体 D. 细胞质 答案:C 2.在鱼缸内放一些水草,在阳光照射下,水草会有气泡冒出,这些气泡里的主要气体是() A.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B. 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 C. 蒸腾作用产生的水蒸气 D. 以上三项全是 答案:A 3.养鱼缸里经常要放一些新鲜的水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水草呼吸作用增加鱼缸内二氧化碳的含量 B.新鲜的水草可以美化养鱼缸 C.水草是鱼的重要饵料 D.水草光合作用增加鱼缸内氧气的含量 答案:D 4.下图所示是测定金鱼藻光合作用的装置。对一定时间内金鱼藻产生的气泡数没有影响的因素 是( ) A.金鱼藻数量 B.试管的体积 C.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D.光源与金鱼藻间的距离 答案:B 考点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5.现有四个实验装置,若要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则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答案:B 6.在完全密闭的玻璃瓶中,蜡烛能够燃烧更长时间的一种实验装置是() A. 植物、动物和土壤中适量的水 B. 光照、动物和土壤中适量的水 C. 植物、光照和土壤中适量的水 D. 植物、动物和光照 答案:C 7.(2010·菏泽市)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玻璃温室内进行植物栽培实验,为此他们对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进行24小时测定,下图曲线能正确表示其测定结果的是(横坐标为日时间,纵坐标为二氧化碳浓度)( ) 答案:C 8.谷类植物在一定光照下,要增加产量,可以相对增加某物质在空气中的含量,这种物质是()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整理电子教案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最基本的生命现象 植物: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2.生长发育,由小长大 如:黑豆幼苗不断长大;小狐狸长成大狐狸。 3.繁殖后代 如:母鸡产卵;母猫生小猫;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4.遗传变异,相似和差异 遗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小猫的毛色和母猫的毛色相同。 变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一树结果,酸甜各异;小猫的毛色与母猫的毛色各不相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5.应激性: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应。 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葵花朵朵向太阳;植物的根向地生长;壁虎逃命时掉尾巴; 6.适应并影响环境 生物适应环境:仙人掌的叶变成刺;茎肥厚多汁;睡莲的根和茎都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鸭的趾尖长有皮肤构成的蹼;猫头鹰的脚长有钩爪;啄木鸟长有尖嘴;北极狐的耳朵短小,沙漠狐的耳朵长大。 生物影响环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树底下好乘凉;蚯蚓对土壤的翻耕;细菌分解枯枝落叶;植物光合作用是大气中的氧含量增加,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的湿度;地衣加速岩石的风化。环境影响生物:(阳光)兰花春天开花,荷花夏天开花,菊花秋天开花,梅花冬天开花; (温度)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春来江水绿如蓝(绿,指藻类植物);春江水暖鸭先知;秋季大雁南飞;(水分)雨露滋润禾苗壮;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空气)水淹没的种子不会发芽;(土壤)肥沃土地上的植物生长质量好,贫瘠土地上的植物生长质量差。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附:生物分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 二、生物的生活环境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海平面上下各10千米绝大多数生物生存范围: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 2.生物的生存基本条件: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 3.栖息地: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林地、草地、岩岸、沙滩、淡水溪涧环境因素(土壤类型、温度、湿度)决定栖息地特征; 人口数量剧增,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三、生物学探究方法 1.探究过程 ()→()→()→()→()→() 1)提出问题: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空气还是肉汤本身产生的?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2)作出假设:微生物来自空气。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探究成功的前提:提出有()的问题,作出()的假设3)制定计划:()计划是关键,探究计划包括(方法、步骤,材料、器具) 通常设置(),探究实验中的单一(),其他条件都相同。 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交流 2.探究方法:()、()、()、() 四、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1、光学显微镜各个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七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一课时练习( 含答案)

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是等; 产生氧气的途径是。大气中的氧气的含 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和物质的燃烧 等运动而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 复始地进行循环,这就是自然界的氧循环。自然界中的氧是在不断循环变化的。 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自然界中的碳可以以单质和化合物的形态出现,碳在自然界中也是可以循环的。碳的循环主要通过CO2来进行的。它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是植物经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化合生成有机物,在一作用中又以二氧化碳返回大气中被植物再度利用; (2)是植物被动物采食后,有机物被动物吸收,在体内氧化成二氧化硪,并通过释放回大气中又可植物利用。 (3)是动植物残体被分解,以及等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它返回大气中后重新进人生态系统和碳循环。 3.温室效应 大气中等温室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从而产生。在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55%,其他还包括水蒸气、臭氧、氧化亚氮、甲烷、氯氟烃等。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产生一系列的危害。 ①;②;③;④。 (1)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使用;②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面积减少。 (2)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②开发新能源;③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题型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转化。请回答以下问题:(1)铁生锈、动植物的呼吸(填“是”或“不是”)缓慢氧化。 (2)下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 ⑥中选择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产生氧气 的有。 (3)将沸点不同的气体分离开来,常采用液化分离 法。如,控制温度在-183℃时,可将空气中氮气(N2) 与氧气(O2)分离。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该 过程属于(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是,消耗氧气的途 径有(任写一点)。从氧循环的角度分析,早晨 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比傍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要, 你的理由是 。 题型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陈家集中学集体备课活页(主页) 课题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主备人罗林泉辅备人 学习目标1、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3、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 重点1、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实质。 2、设计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 难点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学习过程 环节、措施、时间分配(预习、反馈、展示)提纲 一、预习检测(10min)(小组讨论,并把题展示在黑板上,小组内完成,后全班归纳,得出结论) 二、课堂达标(20min)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巡回指导,个别辅导)【预习导学】预习127~130页知识 【预习检测,探究质疑】 (一)光合作用还产生氧气 1、教师按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回答: (1)装置里的金鱼藻在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 (2)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管口,看到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提示:氧气可以助燃) (3)尝试应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对自然界有什么好处? (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1、阅读教材P128,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并完成如下练习: (1)第一幅图中蜡烛会熄灭可能是缺少 小白鼠会死亡可能是缺少 (2)第二幅图与外界空气相比,由于蜡烛燃烧,玻璃罩内哪种气体的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蜡烛没有熄灭证明了罩内该气体含量,这种气体来自于,根据图中的情况,你推测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对植物可能有什么作用? (3)第三幅图中,小白鼠呼吸需要的氧气来自于植物的作用,而小白鼠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对植物可能有什么作用? 2、自读128页相关知识,小结重点 【课堂达标】 (一)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提示:(1)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2)为了证明有机物是在光下制造的而非植物体原有的,对 植物应如何处理? (3)植物应放在什么条件下?

《2.6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第二课时目标分层教学案

浙江省开化二中初中八年级下学期科学学科 《2.6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2课时)目标分层教学案一、目标分层双向表 二、教学案导学促教 情景问题 1、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中,你认为含有碳元素的是。 2、呼吸作用表达式为, 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为。 3、分析上述两个表达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后,教师转入新课 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之间有什么关系? 新知探究 一、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碳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可以是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在大气中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0.03%,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是通过来完成的。 [读图]P82:自然界中碳的循环,讨论分析:自然界中碳的循环主要有哪些途径? 1、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 1、CO2→作用→物→作用→CO2 2、CO2→作用→物→吸收→体内氧化→CO2 3、CO2→作用→物→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分解作用→CO2 4、CO2→作用→物→动植物残体→地下漫长反应→煤、石油、天然气→燃烧→` CO2 2、二氧化碳的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被消耗 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有机物的燃烧以及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数 量。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稳定含量对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二氧化碳在中

层大气的热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小组讨论: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这对碳循环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学生根据查阅到的资料回答后小结:增加了大气中的量,从而破坏了碳在自然界的平衡,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的后果。 二、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的含义:大气中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 作用,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学生分小组讨论:根据查阅的资料和课本内容,分析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其利弊,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治温室效应的加剧? 学生回答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和利弊 2、温室效应的成因:二氧化碳像温室玻璃一样,来自能很好地穿过到达大地使地面温度,而却很少能穿透这层二氧化碳,使得它具有 作用。 3、温室效应的利弊 利: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适于动植物生存。 弊:近百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加上森林面积因而急剧减少,使大气中的量增加较快,致使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恶果。 措施: 学习小结 一、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是通过来完成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 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有机物的燃烧以及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二、温室效应 近百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加上森林面积因而急剧减少,使大气中的量增加较快,致使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恶果。 三、分层效果检测题 课堂检测题 1.下列事例不属于碳循环过程中的某个环节的是: A.可燃物燃烧B.植物光合作用 C.植物呼吸作用D.微生物分解残体 E.植物的蒸腾作用 2.下列情况会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多() A.利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B.汽车数量增加 C.发展太阳能、水能以代替煤、石油等燃料 D.植树造林 3. 二氧化碳虽然只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但对动植物的生命 活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如右图所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学设计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2.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节的探究活动。 3.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设计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 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理解碳—氧平衡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感情。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碳—氧平衡。 2.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和观察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 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和观察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即碳—氧平衡。 教学策略 1.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资料一 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主要含有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氮气所占的容积比例虽很大,但由于它对人体既无用又无害,所以我们在讨论人体气体交换时可以不作考虑。附表如下。 少呢? 其中,教师故意设置了两个干扰项:呼出气体和肺泡气体两项为影响学生分析的干扰项,让学生略作思考便会发现吸入气体即是大气的成分,这样用排除法删繁就简就好分析了。 通过上述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和感性经验,思考分析空气中氧的含量问题,让学生得出空气的氧的含量及所占的比例不足21%的结论。 再提出“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但我们为什么没有感到缺氧呢?”唤起学生意识到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存在着碳-氧平衡的问题。另外,这里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圈的空气中氧如此之少,而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这样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感情。

齐齐哈尔市2018年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8年中考 生物真题 一、精心筛选 1. 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 A. 器官 B. 组织 C. 细胞 D. 系统 【答案】C 【解析】除病毒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组织,由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构成系统,进而构成生物体。 2. 某同学在使用显微镜时,在低倍镜视野中看到的图像如下图移到视野正中央,应将玻片标本 A. 向左下方移动 B. 向左上方移动 C. 向右上方移动 D. 向右下方移动 【答案】B 【解析】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此题中物像在视野的左上方,若要将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应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3.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总趋势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 从结构简单的生物到结构复杂的生物 B. 从水生生物到陆生生物 C. 从体型小的生物到体型大的生物 D. 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 【答案】C 【解析】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从体型小的生物到体型大的生物不属于生物进化的趋势,如高等生物也有体型较小的,如蜂鸟。

4. 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盖盖玻片的正确方法是 A. 将盖玻片放在载玻片一端,推向中间 B. 将盖玻片迅速盖在载玻片上 C. 将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迅速放下 D. 将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 【答案】D 【解析】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盖盖玻片的正确方法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将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以免产生气泡。 5. 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下列哪项 A. 大兴安岭森林 B. 扎龙自然保护区 C. 中国南海 D. 青藏髙原 【答案】A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所以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大兴安岭森林。 6. 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A. 阳光→草→牛→虎 B. 鼠→蛇→鹰 C. 鹰→蛇→青蛙→昆虫 D. 草→兔→鹰 【答案】D 【解析】阳光是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A错误;鼠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B错误;鹰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C错误;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草与消费者兔、鹰之间的捕食关系,D正确。 点睛: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7. 科学家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高产新品种,是利用了 A.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 基因的多样性 C.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 染色体的多样性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知识点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普利斯特利实验得出的结论: 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2、 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步骤: 暗处理、把插有天竺葵的两个小烧杯分别放入装有清水和25%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去,编号A、B 组,放在日光下、酒精脱色、漂洗叶片、滴加碘液、清洗叶片、观察叶片颜色。 3、光合作用表达式: 原料:二氧化碳、水, 条件:光, 场所:叶绿体, 产物有机物和氧气 4、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合理密植,让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2)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给温室里的农作物施用贮存在钢瓶中的二氧化碳,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这种方法称为气肥法,二氧化碳被称为“空中肥料”。 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卧室里摆放多盆绿色植物是不科学的原因是: 有光照时,绿色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以更新居室的空气。在黑暗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呼吸作用仍在进行,会消耗居室内的氧气,将二氧化碳排放到居室中,影响居室内的空气质量。 2、呼吸作用(概念): 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其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呼吸作用的表达式 4、呼吸作用意义: 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量散发出去。

5、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①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 ②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6、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范文】《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知识点梳理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知 识点梳理 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有什么应用?请同学们思考问题,归纳学习相关知识点。 一、普利斯特利实验 结果:①蜡烛的燃烧和鼠的呼吸都需要氧气;②绿色植物在阳光照射下能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③植物在黑暗的环境中不仅不能释放氧,还会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放出二氧化碳。所以,普利斯特利在深夜无光时做这个实验会失败。检验氧气的方法:用点燃的火星在有氧时能继续燃烧,在无氧时熄灭。 二、概述植物的光合作用 .概念 光合作用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藏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的过程就叫做光合作用。其中,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机物和氧气是产物;叶绿体(内含叶绿素)和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因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而光是光合作用的动力。人和动物细胞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体内只有含有叶绿素的细胞有光照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如果将绿叶比做制造有机物的“工厂”,它的机器是叶绿体,动力是光,原

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和叶绿体,具体部位(车间)是叶绿体的细胞。 2.公式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贮藏能量)+氧气 3.实质 合成有机物,贮藏能量。这包含两个转变:一是物质转变过程,即将二氧化碳和水这些简单的无机物转变成淀粉等有机物;二是能量转变过程,即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中。 4.意义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氧气、能量。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5.应用:在果树地面铺反光膜,增加光照、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立体种植、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以增加作物的产量,植物在暗处不能长久生活也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有关。 三、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 如果没有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就无法进行。这是因为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呼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补充习题解答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补充习题答案(最新版) 第1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 第一章周围的生物世界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 1.判断(1)×(2)√(3)× 2.简答 答:不同意。因为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虽不起眼,但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关,也应该受到我们的关爱。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判断(1)×(2)√(3)√ 2.简答 (1)答:这是一个有多种答案的问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只要回答得有道理。通常的回答可能是: 如果有一天太阳突然消失了,地球上首先死亡的将会是植物。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没有光合作用,不但植物本身不能生存,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的动物也难以生存,细菌等微生物的生存也将受到威胁。 (2)答: 此题具有开放性,要求学生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关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再提出有说服力的建议。 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1.判断(1)√(2)×(3)× 2.简答 指导:此题具有开放性,只要答出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即可。 第二章探索生命 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 1选择A、B 2填图(1)主要是目镜、物镜。(2)主要是遮光器、反光镜。 3简答 答: 移动玻片标本,如果污点也随着移动,说明污点在玻片标本上。转动目镜,如果污点也随着转动,说明污点在目镜上。排除了装片和目镜之外,就说明污点在物镜上。

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 1判断(1)×(2)√(3)× 2简答 答: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是保证实验只有一个变量,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利于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2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三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选择D 2判断(1)×(2)√(3)× 3简答 答:(1)注意尽量节约观察材料;(2) 非修剪季节,尽量选用黄杨等植物底部成熟的叶片作观察材料,修剪季节,要利用修剪时修剪下的黄杨等植物枝条上较成熟的叶片作观察材料;(3) 尽量不毁坏黄杨等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等。 第二节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选择(1)B(2)B 2简答 答:见下表。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不同点 结构 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大的液泡 无细胞壁、叶绿体、没有大的液泡 功能 能进行光合作用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第四章生物体的组成 第一节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七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一课时练习 含答案

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与碳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就是等; 产生氧气的途径就是。大气中的氧气的 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与物质的燃 烧等运动而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 复始地进行循环,这就就是自然界的氧循环。自然界中的氧就是在不断循环变化的。 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自然界中的碳可以以单质与化合物的形态出现,碳在自然界中也就是可以循环的。碳的循环主要通过CO2来进行的。它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就是植物经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有机物,在一作用中又以二氧化碳返回大气中被植物再度利用; (2)就是植物被动物采食后,有机物被动物吸收,在体内氧化成二氧化硪,并通过释放回大气中又可植物利用。 (3)就是动植物残体被分解,以及等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它返回大气中后重新进人生态系统与碳循环。 3.温室效应 大气中等温室气体具有吸热与隔热的功能,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就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从而产生。在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55%,其她还包括水蒸气、臭氧、氧化亚氮、甲烷、氯氟烃等。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产生一系列的危害。 ①;②;③;④。 (1)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使用;②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面积减少。 (2)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②开发新能源;③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题型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转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铁生锈、动植物的呼吸(填“就是”或“不就是”)缓慢氧化。 (2)下图就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 ⑥中选择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产生氧气的 有。 (3)将沸点不同的气体分离开来,常采用液化分离法。 如,控制温度在-183℃时,可将空气中氮气(N2)与氧气(O2) 分离。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该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就是,消耗氧气的途 径有(任写一点)。从氧循环的角度分析,早晨空气 中的氧气含量比傍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要,您的 理由就是 。 题型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教案示例 选自《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七年级上) 教学目标 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认识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探究活动的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自制的收集氧气的装置。 教学器材:金鱼藻在阳光下产生氧气的实验装置、卫生香、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装置。 教学课件:有关普利斯特利三个实验的课件、展示光合作用公式和示意图的课件、演示三种不同种植密度的植株结果情况的课件。 教学设计

2、探究活动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四、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程,获得结论。 通过课本或课件对普利斯特 利的三个实验分别进行分 析,初步获得光合作用不但 产生氧,而且利用了二氧化 碳的结论。 方案一:利用教师提供装置 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 划。 方案二:根据教师提示,选 择自己能够找到的合适材料 用具,制定探究计划,实施 探究计划。 方案:根据光合作用的有关 实验,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 念和总反应方程式,进而初 步认识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 的意义。而后根据教师或课 本上提供的数据,对教师提 问分组讨论,进一步认识光 合作用在维持碳-氧平衡中 的重要作用。 方案一:学生观察课件,对 在光照下种植过密、适中、 过稀的植物结果情况进行讨 论,分析原因,理解光合作 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方案二:观察教师出示的三 种种植密度不同的植株的果 实,进行讨论,分析原因, 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 的应用。 方案三:到田间进行观察和 访问有经验的老农,了解不 同种植密度的植株结果情 况,分析原因,理解光合作 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逐个分析,可设计针对性的问题引起 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讨论,例如,普 利斯特利为什么要设计三个实验才 能得出结论?帮助学生养成综合看 问题的意识。 为学生提供比较标准的实验装置,如 广口瓶、烧杯、氢氧化钠溶液、水槽 等,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装置的使用, 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提示学生一定的注意事项,鼓励学生 自己寻找材料用具,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归纳光合作用的总方程式 和概念。通过概念初步分析光合作用 对于生物圈的意义。而后为学生提供 数据,并设置思考题,启发学生从理 性上认识光合作用 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演示课件,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制造 有机物方面进行讨论,理解光合作用 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出示三种不同的植株,引导学生从光 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方面进行讨论,理 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方 面进行讨论,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 产上的应用。

2018年中考生物总复习提纲

1、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有: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4、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成两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5、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6、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 7、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8、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9、显微镜使用步骤: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清洁收镜。 10、目镜看到的是倒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10X30=300 11、在视野看到物像偏左下方,标本应朝左下方移动物像才能移到中央;标本朝右上方移动,在视野看到的物像朝左下方移动。 12、载玻片上写着‘上下’,视野里看到的是‘’。方法:把写着‘上下’的纸片左旋(或右旋)1800。 1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准备(擦干净、滴清水);制作(撕下内表皮、展平;盖盖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 14、染色:使细胞结构更清楚,但影响活细胞的生物活性,甚至使活细胞死亡;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不应染色。

15、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准备(擦干净、滴生理盐水);制作(刮几下、涂抹;盖盖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 16、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17、细胞由无机物(如水、无机盐、氧等)和有机物(如糖类、核酸、蛋白质)组成。 18、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叶绿体(植物有)和线粒体(动、植物有)是能量转换器。 19、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蛋白质和DNA组成染色体;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叫基因。 20、细胞分化形成组织。人体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植物体无系统。 12、21、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离开活细胞通常变成结晶体。 22、绿色植物可以分成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23、疯牛病和克雅氏病是由一种结构改变了的蛋白质-朊病毒引起的。 24、苔藓可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25、菜豆种子是由种皮和胚(胚根、胚轴、胚芽、子叶)构成,储存营养物质的结构是子叶(两片),能发育成新植株的是胚。我们平常吃的豆瓣酱主要是大豆的子叶。玉米种子是由种皮、胚(胚根、胚轴、胚芽、子叶)和胚乳构成,储存营养物质的结构是胚乳,子叶一片。我们平常吃的面粉成分主要来自小麦的胚乳。 26、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7、种子萌发过程中,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28、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伸长区。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分裂增加数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复习教学设计

第五章复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教案目标 认知目标 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情感目标 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案重点 1.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实质。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案难点 设计检验二氧化碳是否真的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 ●教案方法

观察、讨论、实验探究法。 ●教具准备 1.自制CAI光合作用课件及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在生物圈中维持碳—氧平衡课件。 2.实验材料用具准备:(1)按演示实验一装置提前两三天(或一周)准备,并每日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以收集足够的氧气,便于上课使用。 (2)另准备一套和实验一装置完全相同的材料用具,便于上课演示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地球上凡是生物都要呼吸,而凡呼吸,必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尤其是现在随着工业的发展和能源的开发利用,大量的燃料的燃烧也会消耗大量的氧,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可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感觉到缺氧呢?氧从何来?二氧化碳哪去了?大自然是怎样调节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的?要想破解这个谜,还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引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讲授新课]

一、光合作用还产生氧气 师:在第四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制造有机物——淀粉,那么,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只是有机物吗?还有没有其他成分,是什么成分?今天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探讨一下。 教师按演示实验操作,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看它在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 生:仔细观察实验,并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1:看到漏斗中的金鱼藻中有一个一个的小气泡产生。 学生2:看到漏斗中有气泡向试管中移动。 师:那么金鱼藻产生的小气泡是什么成分呢?下边大家接着看实验。 教师取出事先准备好的集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两个瓶子,并告诉学生甲瓶为氧气,乙瓶为二氧化碳,然后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分别伸入甲、乙两瓶中,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描述。 生:甲瓶中卫生香复燃,乙瓶中卫生香熄灭。 师:再将罩在金鱼藻上的集有大约1/2以上气体的试管取出来,迅速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管中,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卫生香的燃烧情况并与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进行对照比较,并预测金鱼藻在光下通过光合作用可能放出什么气体? 生:卫生香能复燃;与甲瓶中燃烧情况相同,所以金鱼藻在光下通过光合作用放出了氧气。 师:很好。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金鱼藻在光下能够产生氧气,可见,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有机物外,还有氧气。 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师:俗话说:巧妇难为无M之炊。即任何事物都不会凭空产生,也就是说,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有机物及氧气,而这有机物和氧气是由什么转化来的呢?下边请大家看大屏幕。 教师展示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课件: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知识点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得碳氧平衡知识点 一、普利斯特利实验结果:①蜡烛得燃烧与鼠得呼吸都需要氧气;②绿色植物在阳光照射下能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③植物在黑暗得环境中不仅不能释放氧,还会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放出二氧化碳。所以,普利斯特利在深夜无光时做这个实验会失败。检验氧气得方法:用点燃得火星在有氧时能继续燃烧,在无氧时熄灭。 二、概述植物得光合作用 1.概念光合作用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与水转化成贮藏着能量得有机物,并释放出氧得过程就叫做光合作用。其中,二氧化碳与水就是光合作用得原料;有机物与氧气就是产物;叶绿体(内含叶绿素)与光就是光合作用得条件,因为叶绿体就是光合作用得场所,而光就是光合作用得动力。人与动物细胞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体内只有含有叶绿素得细胞有光照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如果将绿叶比做制造有机物得“工厂”,它得机器就是叶绿体,动力就是光,原料就是二氧化碳与水,产物就是有机物与氧气,条件就是光与叶绿体,具体部位(车间)就是叶绿体得细胞。 2.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贮藏能量)+氧气 3.实质合成有机物,贮藏能量。这包含两个转变:一就是物质转变过程,即将二氧化碳与水这些简单得无机物转变成淀粉等有机物;二就是能量转变过程,即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中。 4.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得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得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得其她生物提供了基本得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得碳──氧平衡。 5.应用:在果树地面铺反光膜,增加光照、合理密植使作物得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立体种植、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以增加作物得产量,植物在暗处不能长久生活也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有关。

柳州市2018—2019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抽测高一地理

柳州市2018—2019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抽测 高一地理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1.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否则答题无效。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贴好条码或按规定填涂考号。 3.选择题,请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信息点涂黑。非选择题,请用0.5mm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作答。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图1是我国某地“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多从头顶过”的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形成这一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 A.风俗习惯 B.耕作制度 C.土壤性质 D.地质构造 2.对当地环境及人类活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通过植树种草进行有效水土保持 B.利用水草丰美的条件,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C.受热量条件制约,选择在河谷地区修路建村 D.发挥黄土肥沃的优势,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 北半球平均气温高于南半球。图2是近千年全球气温变化(以公元900年为基准) 模拟结果图。读图,完成3~4题。 3.公元1800年以来,北极海冰变化特点及成因分别是 A.海冰面积变大,气候变暖 B.海冰面积变小,气候变暖 C.海冰面积变大,气候变冷 D.海冰面积变小,气候变冷 4.近50年来,南北半球气温变化情况是 A.北半球变暖,南半球变冷 B.南北半球温差在逐年缩小 C.北半球变暖比南半球剧烈 D.南半球变暖比北半球剧烈 图3为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模式图。读图,完成5~7题。 5.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为 A.甲→乙→丁→丙 B.乙→甲→丁→丙 C.甲→丁→乙→丙 D.乙→丙→甲→丁 6.甲阶段总人口的变化特点是 A.缓慢增长 B.迅速增长 C.迅速下降 D.保持不变 7.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A.甲阶段 B.乙阶段 C.丙阶段 D.丁阶段 图4为人口与环境关系图。读图,完成8~9题。 8.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的是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9.乙点之后曲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的原因是 A.灾害频发 B.科技进步 C.劳动力增加 D.消费水平改变 “候鸟老人”是随季节变化而迁移居住地的老人。据统计,每年在海南省越冬 的“候鸟老人”已超百万人,主要来自东北三省、北京市和长三角地区。读图5, 完成10~11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