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化学天地

化学天地

化学天地
化学天地

新课标高考分析及2014年化学备考建议

2013年是甘肃实行新课改的第一年高考,也是检验课改成果的第一年,因此广受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分析课改省份的高考试卷,定能从中发现一些规律,对面临新课标高考的高三复习、备考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一、新课标试题特点

1.模块考查特点:

新课标卷有两类:一类是有选答题(比如:山东、海南),另一类是没有选答题。有选答题的试卷一般必答题涉及的模块是:必修Ⅰ、必修Ⅱ加选修(各省市侧重不同,但侧重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较普遍);选答题涉及的模块是: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三选一的还会加一个《化学与技术》。

2.试题考查特点:

新课标卷理综化学试题立足基础,注重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考点均为高中新课程核心知识和主干内容。试卷涉及的学科基础知识有化学研究基本方法、STS(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微粒结构等化学用语,元素周期表、反应热计算、原电池、电解池、物质的量、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平衡常数、平衡移动、转化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机化学基础中的有机合成路线涉及到物质名称、结构简式、限定条件写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有机反应方程式、核磁共振等内容。Ⅰ卷题主要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考查重点,始终以考查能力为主导,抓住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问题的能力。Ⅱ卷重在考查考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但命题范围未超出必考模块,相当部分试题直接源于课本,部分试题均是教材内容的延伸与拓展。

二、2013年备考建议

1.立足考试热点、关注新增考点

重要化学概念、化学用语、离子共存、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方程式、离子浓度比较、化学实验、电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理论、有机化学基础识等一直都是高考化学中的主演,新课标卷也没能改变这一事实。

从课改省份高考试卷分析发现:和大纲版试卷比较增加了很多考点,如:(1)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2)了解溶度积的含义及其表达式,能进行相关计算;(3)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分析方法,主要是红外光谱图、质谱图、核磁共振氢谱图的认识与应用。

2.立足基本实验、注重实验探究

高考一直都重视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以考查化学实验装置、仪器名称、基本操作以及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的物质的性质、制备、净化、分离和鉴别、实验安全等基础题。如2011年北京卷,非选择题4个,有两题都涉及化学实验,但都立足课本。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试题难度一般都很大,所以为了稳步推进,各省市都在浅尝,试探。将来可能会成为实验考查的主流。

3.注重精讲精练,提高备考实效

由于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无论是老师讲评,还是学生练习;无论是单元复习,还是综合练习,模拟测试,教师都要精心选编习题进行精练。在复习中,练习要针对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复习内容,采取不同的练习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真正理解,熟练掌握,准确无误,标准规范,即达到精练的目的。高三化学复习中应严格遵循训练适时,适量,精干,灵活,练有所得。而练的总体目标是穷实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切实注意练的方法和效果,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

4.注重答题规范、避免基础失分

高考试题中对化学用语规范性的考查一直是重点,所以在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键线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等基本化学用语的书写。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总之,近几年高考化学考题从总体来讲是稳中求变、推陈出新,既有规律可循,又能看出考点随教学内容更新,求创新、求变化、贴近生活的中心思想。在高考复习中重视高考热点,重视教材新增知识点,强化主干、突出重点,相信2013年师生携手定能创造新的辉煌。

影响世界的十大化学家诺贝尔

影响世界的十大化学家 10.勒沙特列(HenriLouisLeChatelier,1850~1936)法国科学家 勒沙特列一生中的大部分工作都和工程技术有关,唯一重要的化学理论贡献就是化学热力学中的勒沙特列原理,这一原理概括了化学平衡的根本性质。它甚至可以超越化学,成为和物质能量守恒定律相提并论的,描述自然世界的一般性规律。伟大的思想不在于他的篇幅,而在于他的深刻。只有两句话的勒沙特列原理足以使勒沙特列跻身一流化学家的行列。 9.凯库勒(Friedrich August Kekul?von Stradonitz,1829年9月7**-1896年7月13**)德国化学家 苯环,如此美丽的分子,它的对称和谐之美,足以使人陶醉。凯库勒最早论证了苯的环状结构,为以苯环为基本结构的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开辟了道路,这是有机化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同时,凯库勒还是一位卓越的领导者,他是第一届国际化学会议的发起人的主要组织者,为国际学术交流做了许多重要工作。另外,他也是一位成功的老师,他的学生之中,有三位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他本人没有获奖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与诺贝尔逝于同年。 8.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年10月21**-1896年12月10**)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 诺贝尔,一位杰出的化学工程师,一位成功的商人,不过至多只能算是二流的化学试剂卖卖家,他对于化学理论实在是没有什么重要的贡献。他大概是化学领域名气最大的人,不是因为他的科学成就,而是因为他的巨额遗产。现在,全世界的人都把能分到他的遗产看做一项至高的荣誉。他冒着生命危险,发明了安全炸药,成为人们开山劈石,进行各种工程建设的利器,极大的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同时,这项伟大的发明也被广泛用于战争,可以快速有效地杀伤敌人。诺贝尔,一个传奇,因为科学成就而获得大量财富,因为处理财富的伟大方式而不朽。 7.范霍夫(Jacobus Henricus van 't Hoff,1852年8月30**-1911年3月11**)荷兰化学家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1875年,他发表了《空间化学》一文,提出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的假说,首创“不对称碳原子”概念,以及碳的正四面体构型假说(又称范霍夫—勒?贝尔模型),这些观点成为立体化学的理论基础。正四面体构型的碳原子和平面构型的苯分子是千变万化的有机化学的两块基石。同时,他又在化学动力学和化学平衡理论领域颇多建树。1886年范霍夫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范霍夫定律——渗透压与溶液的浓度和温度成正比,它的比例常数就是气体状态方程式中的常数R。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 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将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了解化学在生产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给学生一些材料,让学生在其中发现化学的奥秘,体味学习化学,可以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弄清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并且可以控制化学变化,使其向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例如,懂得了燃烧的原理,就可以使燃烧充分,节约能源,并能有效地防火灭火等。 学习化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质,如可以从矿石中提炼出我们所需要的单质金属,从空气中提纯氧气等。 学习化学,可以帮助人们研制新的材料,研究新能源,研究生命现象、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增产,促进人体健康等。 学习化学,也有利于人们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或领域。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从来没有系统的接触过化学,可能只是在某些方面曾经产生过化学的火花,因此在本节课力求让学生产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化学对我们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新课讲解前,给学生布置调查问卷: 1.假设你是一名即将升入初四年级的同学,你对化学这门新学科有怎样的认识? 2.你最希望在这门学科中了解些什么样的认识? 3.请你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谈一谈对于化学应该如何学习? 学好初中化学,最重要的是要牢固地、系统地、熟悉地掌握好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好基本的实验技能。学习化学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只要了解学科的特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 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小魔术和分组实验,知道研究的内容,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通过趣味实验,让学生明确观察实验的方向。 (2).过程和方法:通过大家相互交流介绍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从而为学习化学做好充分准备。通过趣味实验和前言科技的介绍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并且在观察演示实验时,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化学知识,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感受生活的美好。通过教师对前言知识的介绍,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但同时也要引入化学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本节化学课让学生产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了解化学在生活、生产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了解化学是什么。 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何种方法突破:“激发学生兴趣”这个难点。 重点的突破:充分利用初中生的好奇心理,通过介绍古代人类利用化学的历史,当今社会人类的辉煌成果。让学生产生新鲜感、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化学知识的无限渴求;并且简单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难点的突破: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时要注意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进来。在介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时,可以寻找学生身边的,学生关心的,学生似懂非懂的内容。让学生实现儿时的梦想,大胆设想,认为自己就是大科学家,畅想未来的生活。

14-2 微观世界的结构

第二节微观世界的结构 北京市顺义区北石槽中学张常林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物理学史和科技发展为主线,以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为中心,使学生了解现代科学的认识过程,知道物理的学习内容不仅包括物理知识,而且还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让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对物质的微观结构进行探索,以便了解我们身处的物质世界是由什么构成,怎样构成。在古代,人们已经对物质世界的构成提出过许多设想。教科书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历程,包括电子的发现,原子核式结构的提出,质子、中子、夸克的发现,粒子家族的组成。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使他们感受探索的乐趣。学生在学习长度的测量时,对纳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这里结合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将纳米技术在信息、生物工程、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介绍给学生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人类面临着能源危机,原子核能的开发利用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学生应对这部分内容有所了解。 2.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物质微观结构的内容,学生在化学课中已有一定的基础,本节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物理学史的了解使学生体会科学方法。教学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引导,合理设计问题,让学生收集资料、寻找答案、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方式 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准备 视频资料:“宇宙之美——璀璨星空”、阴极射线管实验、α粒子散射实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3)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4)了解纳米科技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5)了解原子核能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交流讨论,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到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了解、感受科学发展过程中蕴藏着浓郁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操,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客观世界和人类的生活空间。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教学难点 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形成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

七项改变世界的化学分离技术

七项改变世界的化学分离技术 目录 1 从原油中分离碳氢化合物。 (1) 2 从海水中分离铀。 (2) 3 从烷烃中分离烯烃。 (2) 4 从稀释的排放物中分离温室气体。 (3) 5 从矿石中分离稀土金属。 (3) 6 苯环衍生物互相之间的分离。 (3) 7 从水中分离痕量杂质。 (3) 下面就是他们选出的“将影响世界的七大化学分离过程”: 1 从原油中分离碳氢化合物。 原油中的碳氢化合物是生产燃料、塑料、聚合物的主要原料,在世界经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章称,位于世界各地的炼油厂每天会加工总计约9千万桶的原油,而这些加工过程大多采用常压蒸馏,每年要消耗约23万兆瓦的能量,这些能量相当于英国在2014年一整年的能源消耗。在蒸馏的过程中,首先要将油加热,接着,由于不同化合物的沸点不同,在加热过程中它们的挥发速度也存在差异,利用这种挥发速度的差异就能收集得到不同的化合物。寻找其替代过程之所以非常困难,是因为油本身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而且该过程还需要维持高温,以保证粘稠的原油

能够不断流动传输。 2 从海水中分离铀。 核电能够在不增加碳排放的基础上为人类提供额外的能量,而全世界的铀燃料储量是有限的。但是,在海水中存在着超过40亿吨的铀元素。从海水中分离得到铀的过程非常复杂,主要是因为现有技术在分离出铀的同时,也引入了海水中的钒、钴等杂质。目前,有些从海水中分离铀的技术已经进行了小规模的了示范实验,但要想使该分离过程对核电的发展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仍然需要实现其大规模化的应用。 3 从烷烃中分离烯烃。 在一些塑料的生产过程中会用到烯烃,即乙烯、丙烯等碳氢化合物,而这些碳氢化合物的总年产量超过2亿吨。以乙烯从乙烷中的分离为例,该过程一般需要用到高压低温蒸馏。混合分离技术结合了薄膜与蒸馏过程,能够把能源消耗减小至原来的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仅仅一家化工厂就要用到多达一百万平方米的薄膜,因此,大规模化制备这类薄膜材料是该混合分离技术规模化的前提条件。

(完整版)十个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小故事

十个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小故事 一、牛顿的故事 牛顿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很喜欢动物。有一次,他的朋友送给他一只狗和一只猫,牛顿收到礼物非常高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的新朋友,为了便于狗和猫出入房间,牛顿在门边挖了两个洞,一个大一个小,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挖一大一小两个洞呢,牛顿回答说:“狗从猫洞里能过去吗?” 牛顿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个月爸爸就去世了。两岁时,妈妈又改嫁到邻村。牛顿只好与外婆相依为命。他从不乱花钱,唯一的爱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艺,把零用钱聚起来,买了锯子、钉锤等一类工具,一放学就躲在房子里敲敲打打。 牛顿学习时精神很专注。有一次煮鸡蛋,心里想着数学公式,竟误把手表当作鸡蛋丢进了锅里。还有一次,从早晨起就计算一个问题,中饭都忘了吃。当他感到肚子饿时,已暮色苍茫。他步出书房,一阵清风,感到异常的清新。突然想到:我不是去吃饭吗?怎么走到庭院中来了!于是他立即回头,又走进了书房。当他看到桌上摊开的算稿时,又把吃饭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立即又伏案紧张地计算起来。 二、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他小时候因为家里穷, 只上了3 个月学, 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 常常把钱节省下来, 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 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

爱迪生12 岁的时候, 在火车上卖报.火车上有一节给乘客吸烟的专用车厢, 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 卖完了报, 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 有一次, 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 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气马上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 和爱迪生一起把火扑灭了.车长气极了, 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 还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 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 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有一次, 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 还有一次, 硝酸差一点儿弄瞎了他的眼晴。他没有被危险吓倒, 还是顽强地做实验. 爱迪生试制电灯, 为了找到一种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 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 实在太累了, 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地努力, 终於找到了合适的灯丝, 发明了电灯.后来, 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1000多种. 三、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是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

(化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 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 教学方法 提供事例→教师引导→自学归纳→讨论归纳→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教具准备 投影仪、资料胶片(或录像)人工合成物质的样品(作实物展示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打开化学课本,你一定想知道:化学学什么?有趣吗?化学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怎样学化学?学了有什么用? 本单元,将引领我们走进化学世界. [板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讲述]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这些物质,有的是自然界原来就有的,如矿物、岩石、木材、棉花等;有的是通过科学家的智慧新合成的,如塑料、尼龙、药物、化肥、心脏起搏器、光导纤维等(注:最好展示这些新合成物质).到20世纪末,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 [总结]由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化学使人类得以享用更先进的科技成果,它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也就是说,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板书]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可引导学生看课本图1—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引言]那么,什么是化学?或者说化学到底研究什么? 一、什么是化学? [讲解]通俗地讲,化学研究的内容有:各种各样的物质是怎样构成的,用什么方法来制取,又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其变化规律又决定了它有什么样的用途等等.我们可以把它简单地概括如下:…… [讲解并板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讲解]例如食盐,在我们用化学的方法研究它之后,你会发现食盐除可用作调味品外,还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利用食盐可以制造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并进而制造盐酸、漂白粉、塑料、肥皂和农药等.其他如造纸、纺织、印染、有机合成和金属冶炼等,也都离不开由食盐制得的化工产品. 另外,像研制新型的半导体,电阻几乎为零的超导体,有记忆能力的新材料;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等等,都属化学研究的范畴. [过渡]那么,化学在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前,又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发展过程呢? 二、化学发展的历程

微观世界的化学

微观世界的化学 ——量子化学的发展 摘要:量子化学是理论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从薛定谔波函数理论出发而建立、发展、完善起来的。量子化学应用量子力学的原理,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得到原子及分子中电子运动、核运动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的微观图象,从而总结基元反应的规律,预测分子的稳定性和反应活性。本文将从量子化学的发展史及其研究内容入手,对量子化学作简单的讨论。关键词:量子化学发展研究内容 一、量子化学的诞生背景 19世纪临近终结时,不少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相信科学的重大规律已被发现无遗。当时一些有影响的物理学家曾经说过::“未来的物理学只是让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几位数的问题了。”化学家则运用原子不可分割和元素固定不变的理论终于使炼金术踪迹荡然无存。眼下,他们只要把大量时间用于制取新的化合物和研究它们的性能与反应就可以了。但是,所有这一切都只是暴风雨前的暂时平静。因为,化学家们并没有弄清元素周期表中存在的一些疑问,如在周期表中有几对元素的排列为什么不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周期律的科学依据究竟是什么?等等。 随着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等一系列新发现,物理学上空乌云密布,危机四伏,终于酿成了一场空前的物理学大革命,并随之也在化学的世界掀起了一场风暴。 1900年,普朗克提出辐射量子假说,假定电磁场和物质交换能量是以间断的形(能量子)实现的,能量子的大小同辐射频率成正比,比例常数称为普朗克常数,从而得出黑体辐射能量分布公式,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现象。 1905年,爱因斯坦引进光量子(光子)的概念,并给出了光子的能量、动量与辐射的频率和波长的关系,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其后,他又提出固体的振动能量也是量子化的,从而解释了低温下固体比热问题。 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有核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原子的量子理论;1923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说;1926年,薛定谔提出了描述微观粒子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波函数方程——薛定谔方程;1927年,海森伯得出了测不准关系,同时玻尔提出了并协原理,对量子力学给出了进一步的阐释;狄拉克、海森伯和泡利等人则发展了量子电动力学。20世纪30年代以后形成的描述各种粒子场的量子化理论——量子场论,构成了描述基本粒子现象的理论基础。 物理学家在量子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为量子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量子化学作为理论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应用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问题的一门基础科学,它正是从薛定谔波函数理论出发而建立、发展、完善起来的。1927年海特勒和伦敦用量子力

神奇的化学物质

神奇的化学物质 ——足球烯【C60】 一.感兴趣的材料 接触化学以来,我对碳这种化学元素很感兴趣,它可以组成柔软顺滑的石墨,也可组成坚硬无比的金刚石,还可以组成足球形状的C60.接下来我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C60,足球烯。 二.文献查找 基本介绍:C60分子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它形似足球,因此又名足球烯或巴基球。 C60是单纯由碳原子结合形成的稳定分子,它具有60个顶点和32个面,其中12个为正五边 形,20个为正六边形。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20。 C60是80年代中期新发现的一种碳原 子簇,它是单质,是石墨、金刚石的同素异形体。C60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来源:1985年,Rice大学的H.W.Kroto和R.E.Smalley等发现用激光束使石墨蒸发, 用10大气压的氦气产生超声波,在喷咀上能生成性质十分稳定的一种新的碳的同素异 形体。经过飞行时间质谱证实,它的确不含其它元素,其组成主要是C60。Kroto等为了纪念前驱研究者Buckminster Fuller,将这个球形分子称为Buckminsterfullerene或者简称为“布克球”(Buckyball) 详细介绍:们认为这种碳单质既然具有确定的组成,显然就不会像石墨或金刚石一样构成无限庞大的分子。按照碳原子价键的要求,它可能具有球形结构。它以60个碳原子作为顶点,组成一个32面体。其中12个面是正边形,20个面是六边形。正好是一个削20面体的每个顶点,像足球一样的多边形体,如图1所示。在这样的分子中,每个碳原子都满足sp2杂化轨道的要求:与其它三个碳原子相连,等价地组成一个五员环和两个六员环。由于它具有这种特殊结构,因此现在更形象地称它为足球烯(footballene soccerballene)。 按照正常的碳—碳键的键长计算,C60构成的球体直径大约为7 A0,它的内腔至少可以容纳一个直径为5A0的客体原子。根据这种思想,Smalley又设计将石墨板浸泡在沸腾的三氯化镧饱和溶液中,干燥后将它作为靶子,用激光蒸发,使镧原子嵌入球体内部。从而发现了一系列分别由44个到76个碳原子和一个镧原子组成的碳—镧化合物。显然这是一种包合物。 事实上,12个正五边形不仅只能和20个六边形构成C60的封闭壳,还可以和其它若干个六边形组成蛋形的多面体,而镧原子的存在,使其它形式的多面体也趋于稳定。 和C60分子有关的“碗烯”(corranulene)分子,C20H10,具有一个由五个正六边形环绕的正五边形结构,如图2所示。这个化合物早已于1966年由Michigan大学的https://www.wendangku.net/doc/c518656675.html,wton合成成功。它的分子构型像一个碗,有芳香性,而且很稳定。而足球烯分子的表面,就存在着这样的12个正五角形单元。C60分子具有Ih点群的对称性,是一个“非交替烃”(non-alternant hydrocarbon)。 曾经有好几位学者对C60作过HMO计算,并将C60和其它芳香烃的离域能(delocalization energy)和共振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其共振稳定性大约是苯分子中每个碳原子的平均共振能的两倍。虽然在这个分子中碳原子并不都是完全共平面的,因此会出现一些张力,但是它的共振结构数高达12500,因而可以使体系稳定化。如果考虑到C60多面体分子中π键与σ键的交角大约是11.60,用0.877校正其共振积分,按POAV1/3D HMO法计算,仍然可以明显地看出它具有较高的π电子能。 C60的超导型:1991年,赫巴德(Hebard)等首先提出掺钾C60具有超导性,超导起始温度为18 K,打破了有机超导体(Et)2Cu[N(CN)2]Cl超导起始温度为12.8 K的纪录。不久又制备出Rb3C60的超导体,超导起始温度为29 K。表6-1列出了已合成的各种掺杂C60的超导体和超导起始温度,说明掺杂C60的超导体已进入高温超导体的行列。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很有成就,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合作,成功地合成了K3C60和Rb3C60超导体,超导起始温度分别为8 K和28 K。有科学工作者预言,如果掺杂C240和掺杂C540,有可能合成出具有更高超导起始温度的超导体。

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位化学家

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位化学家 10031012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牛奔 一:约瑟夫.普里斯特列 约瑟夫·普里斯特利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他1733年3月13日生于英格兰约克郡兹市郊区的一个名叫菲尔德海德的农庄里。 在气体化学的研究成果中,普里斯特利最重要的是对氧气的发现。 纵观普里斯特利的一生,他37岁起研究气体化学,直到终生。他曾分离并论述过的大批气体,数目之多超过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人。他可以说是13世纪下半叶的一位业余化学大师。是他发明了带有酸味的气水。1772年出版了他的小册子《用排水集气法收集“空气”》,该书深受欢迎,非常畅销,当年就被译成法文。普里斯特利名扬世界, 1773年他荣获英国皇家学会的铜质奖章。他对气林化学的研究成果,一是以其强烈的求知欲与非凡的勤奋态度为基础的,二是他得益于自己精湛的实验技能。为此,皇家学会曾授予他卡普里奖。他出版过巨著《关于种种空气的实验与观察》(三卷).以后他的研究成果又汇集于《与自然科学各个部门有关的实验与观察》(三卷)。 二:拉瓦锡 他为后人留下的杰作是《化学概要》,这篇论文标志着现代化学的诞生。在这篇论文中,拉瓦锡除了正确地描述燃烧和吸收这两种现象之外,在历史上还第一次开列出化学元素的准确名称。名称的确立建立在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这个基础之上。而在此之前,这些元素有着不同的称谓。在书中,拉瓦锡将化学方面所有处于混乱状态的发明创造整理得有条有理。 拉瓦锡的对化学的第一个贡献便是从实验的角度验证并总结了质量守恒定律。早在拉瓦锡出生之时,多才多艺的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就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他当时称之为“物质不灭定律”,其中含有更多的哲学意蕴。但由于“物质不灭定律”缺乏丰富的实验根据,特别是当时俄罗斯的科学还很落后,西欧对沙俄的科学成果不重视,“物质不灭定律”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 三:道尔顿 化学是在近代兴起的一门学科,无数的科学先驱者为这门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约翰·道尔顿就是其中的一位。道尔顿既具有敏锐的理论思维头脑,又具有卓越的实验才能,尤其是在对原子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果,因而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成为近代化学的奠基人。 提出原子论:化学中的新时代是随着原子论开始的。1808年继承古希腊朴素原子论和牛顿微粒说,提出原子学说,其要点:(1)化学元素由不可分的微粒—原子构成,它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2)同种元素的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不同元素原子的性质和质量各不相同,原子质量是元素的基本特征之一。(3)不同元素化合时,原子以简单整数比结合。推导并用实验证明倍比定律。如果一种元素的质量固定时,那么另一元素在各种化合物中的质量一定成简单整数比 最先从事测定原子量工作,提出用相对比较的办法求取各元素的原子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练习题2

化学使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我夯基我达标 1?联合国卫生组织经过严密的科学分析,认为我国的铁锅是最理想的炊 具,并向全世界大力推广。其最主要原因是() A .价格便宜 B .烹饪的食物中留 有人体必需的铁元素 C.保温性能好 D .生铁导热性能最 好 思路解析:联合国卫生组织向全世界大力推广我国的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主要是烹饪过程中可以使得微量铁元素进入食物,增加人体对铁的摄入量,有利于人体健康。 答案:B 2.(2005北京中考)学习化学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生活和世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香烟烟气中含有尼古丁等有毒物质,吸烟有害健康 B.食用经甲醛水溶液浸泡过的水产品对人体有益 C.绿色食品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D.天然物质都无毒无害 思路解析:烟气中含有CO、尼古丁等有毒物质,吸烟有害健康;用甲醛溶液浸泡水产品会使蛋白质变性;绿色食品本身就是多种化学物质的混 合体;天然物质也会有毒有害。 答案:A 3?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请列举事例加以证明。

① 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 。 思路解析:结合生活中实际例子说明问题。 答案:①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②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③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④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4.化学不仅能研究自然界中已存在的物质,还能够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例如化学可以从石油中炼制出汽油、煤油、柴油等;可以合成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价廉耐用的塑料等等。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中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思路解析:主要注意要求中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必须是化学方法合成得到的。 答案:①制造化纤衣物;②将纯奶发酵成酸奶;③合成医用药物;④ 烧制瓷器;⑤生成高效肥料和高效农药;⑥酿酒;⑦制造火药等等。 5.2006年3月13日记者从哈尔滨市有关部门获悉,今年哈尔滨预计投入1.5亿元全力提高冰城绿化水平。城市空气污染相对农村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量的机动车辆排放尾气就是原因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某同学提出以下方案来减小城市空气污染,其中不可行的是()

九上化学4.走进微观世界一

一、选择题 第四讲 走进微观世界一 1. 若用“ ”表示氢原子,用“ ”表示氧原子,则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可表示为( ) A 、 B 、 C 、 D 、 2. 用分子或原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获得苯分子图象,是因为分子真实存在但体积很小 B 、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而在氧气中能燃烧,是因为空气和氧气中氧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C 、温度计内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体积随温度升高而变大 D 、降温能使水结成冰,是因为在低温下水分子静止不动 3.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原子呈电中性 B 、原子是不可以再分的 C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 成 D 、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4.下列有关原子结构的说 法中,错误的是( ) A 、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B 、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一定等于质子数或核外电子数 C 、 原子核带正电 D 、同类原子的质子数一定相同 5.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中 表示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 B 、 D 、 C 、 A 、

6.右图所示为硫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硫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硫原子第一电子层有6 个电子 B、硫原子核内有16 个质子 C、硫原子最外层电子 的能量低于第二层电子的能量D、硫原子在化学反 应中变成其他原子 7.推理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已发现反氢原子。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A、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B、 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C、由一个带负电的质 子和一个电子构成D、由一个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 电子构成 8. 两种不同的原子,一种核内有8 个质子、8 个中子,另一种核内有8 个质子、9 个中子,则它们不相等的是() A、核外电子数 B、核电荷 数C、原子的质量D、原 子的带电量 9.下列有关原子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氢、碳、氧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 成B、“毒大米”中含有金属铬(Cr)。铬的原子序数为24,则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为24 C、 原子的质量约等于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D、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每个质子、中子都带1 个单位正电荷10.下列关于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说法中,正确的 是() A、它们的电子层数相同 B、它们的化学性质完全相 同C、钠原子的质量比钠离子大得多D、钠离子的 最外层是相对稳定结构 11.下列关于“组成”和“构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氧气 是由氧原子构成的C、二氧化碳是由碳、 氧两种元素构成的D、纯净物不一定由 同种元素组成12.下列对原子的叙述正 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B.原子核都是 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C.原子不显电性 D.原子是静止不动的 13.粒子M 通过一定方式转化为N,如图所示,变化前后保持不变的是()。

初三化学第4讲 走进微观世界之分子原子(学生版)

第4讲走进微观世界之分子原子 (不用添加内容,也不做修改) 微观粒子的共性 1 微观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这么小,当然我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2.微观粒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微观粒子运动越快。 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一些现象:湿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变甜了、在花园经过会闻到花香、樟脑丸一段时间之后会消失。面对这些现象我们是否思考过为什么?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哪些特点呢? 3.微观粒子间有间隔,一般来说,气体>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 “1+1=2吗?” 那么5mL水与5mL酒精混合为什么小于等于10ml呢? 微观粒子的种类 微观粒子的种类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的分子。 混合物由不同分子构成 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 化学变化的本质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1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2.知道什么是分子、原子和离子(含常见原子团)。原子与分子原子与离子的关系和相互转化。 3.认识分子的主要性质。 4.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不用添加内容,任课老师根据学生情况自行添加) 例1.分子与原子的主要不同点是 ( )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能构成物质,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C.分子间有间隔,而原子是连在一起的没间隔 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分 例2 二氧化碳、双氧水(H2O2)和液氧中都含有 ( ) A.氧气 B.氧分子 C.氧元素 D.氧离子 例3 保持三氧化硫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 A.硫原子 B.氧原子 C.氧原子和硫原子 D.三氧化硫分子 例4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金秋十月,坐在教室里闻到飘进来的桂花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将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液体体积小于10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C.水不能燃烧,电解后生成的氢气能燃烧,说明分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D.分子和原子是不同的微粒,相互间没有联系 例5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分子的是 ( ) A.CO2 B.SO2 C.H2O2 D.O2 例6 用“原子”、“分子”、“元素”填空 水是由氢、氧两种_______组成的;水是由许多水________聚集而成的;电解水,水_______变成氧______、氢______,氧_______结合成氧________,氧 ______聚集成氧气,氢_______结合成_______,氢_______聚集成氢气;水加 热变成水蒸气,水_______向空气中扩散. 例7 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进行实验时我们都闻到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小明于是对原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如图2,实验装置如下: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二) 当代自然科学的基石—化学 180多年前,德国的数学家高斯和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进行过一场激烈的辩论,辩论的核心是化学究竟是不是一门真正的科学.高斯说: “科学规律只存在于数学之中,化学不在精密科学之列.” “数学虽然是自然科学之王,但没有其他科学,就会失去它的真正价值.”阿伏加德罗反驳道. 此话惹翻了高斯,这位数学权威竟发起怒来:“对数学来说,化学充其量只能起一个女仆的作用.” 阿伏加德罗并没有被压服,他用实验事实进一步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在将2升氢气放在1升氧气中燃烧得到2升水蒸气的结果给高斯时,他十分自豪地说: “请看吧!只要化学愿意,它就能使2加1等于2.数学能做到这一点吗?不过,遗憾的是我们对化学知道的太少了!” 科学的发展证明了阿伏加德罗的观点是正确的,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谁也不会再去怀疑化学的重要性了. 化学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它是在原子和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人类认识物质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武器.人类的衣食住行,防病治病,资源利用,能源利用……样样都离不开化学.近代科学的发展,则更要依赖于化学的发展.令人神往的宇宙航行,若没有以化学为基础的材料科学成果,是不可想象的;先进的计算机,若没有通过化学方法研制出的半导体材料,是不会成功的;环境科学是从化学中衍生出来的;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学也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化学已成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化学能否保持领先地位,已成为一个国家能否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纳米科技 纳米科学与技术是指在纳米尺度(0.1nm到100nm之间)上研究物质(包括原子、分子)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以及利用这些特性的多学科的科学和技术。它使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手段和能力延伸到原子和分子。纳米科技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分子及物质在纳米尺度上表现出来的新颖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实现生产方式的飞跃。 最早提出纳米尺度上科学和技术问题的专家是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Richard P·Feynman。1959年末,他预言,

(完整版)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物质的微观世界剖析

专题二:物质的微观世界(一)构成物质的微粒 1 分子原子 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1)分子很小(体积小、质量小) (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3)分子间有间隙 (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1)原子很小(体积小、质量小) (2)原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3)原子间有间隙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1) (2)原子的构成:由单原子构成的物质如:Fe、C、S、Cu等 (3)分子构成的描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如: 双原子分子:由2个原子构成的分子(如:H2、O2、N2、HCl等) 多原子分子:由2个以上的原子构成的分子(如H2O为三原了分子,) 2、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 (2)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m决定元素种类; ②n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密切; ③m=2+8+n; ④在化学反应中,n可变,m不可变。 (3)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4)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普通氢原子核内无中子。 (5)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离子 (1)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如Na+、Cl-、SO42-等。 (2)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如Na+、Mg2+、NH4+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如Cl-、S2-、SO42- (3)离子的形成:金属原子一般失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原子一般得电子形成阴离子。 (4)书写: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上离子所带电荷,数目在前,正负号在后。离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或1个单位负电荷时,“1”省略不写。如Na+、Cl-、Mg2+、S2-、SO42-等。 (5) 粒子种类原子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化学世界的10大未解之谜

化学世界的10大未解之谜 绝大部分最精深的科学问题,以及一些对人类而言最为紧迫的问题,都与原子或者分子有关。 1.生命从何而来? 距地球上第一种生物从无生命物质中诞生,至今已近40亿年,但最初的生命是如何出现的,至今仍是个谜。那些相对简单的分子,最初如何从“原始汤”里创生出来,并形成越来越复杂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又如何开始进行能量代谢,并完成自我复制(这两者是定义生命的两个特性)?当然,在分子水平上,所有这些步骤都是化学反应,也正因为如此,“生命从何而来”成了一个化学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对科学家的挑战不再是构想出那些看似合理的假说,因为这样的假说已经太多了。例如,有研究者推断,在第一种能够自我复制的聚合物(类似DNA或蛋白质一类的分子,是由许多更小单位构成的长链)的形成过程中,泥土等矿物质可能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还有人认为,正是因为深海热泉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才会产生结构复杂的化学物质。此外,还有研究者提出,地球上曾存在一个RNA(核糖核酸)世界,这个世界出现在DNA和蛋白质诞生之前。在这个世界中,DNA(脱氧核糖核酸)的近亲RNA(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酶,并且可以像蛋白质那样催化化学反应)无处不在。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找到一种方法,在加热的试管里面触发化学反应,验证上面提到的那些假说。科学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他们的研究表明,一些化学物质可以自发排列,形成更加复杂的结构——例如氨基酸,还有众所周知的核苷酸(nucleotides,DNA的组成单元)。2009年,现供职于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约翰·萨瑟兰德(John Sutherland)所带领的团队已经证实,在“原始汤”中,确实可能存在自发的核苷酸合成过程。[在2015年最新一期的《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上,萨瑟兰德的团队报道,要生 S)和紫外线(UV)就够了。此成核酸前体,只需要氰化氢(HCN)、硫化氢(H 2 外,萨瑟兰还称,能生成核酸前体的反应条件也可以生成构成天然氨基酸和脂质的基本物质。这意味着一个系列的反应可能就同时生成了生命形成所需的大部分基本构件。]

世界十大杰出科学家

世界十大杰出科学家 1 艾萨克·牛顿 牛顿爵士是一位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2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举世闻名德裔美国科学家,为犹太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提出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3 伽利略·伽利雷 伽利略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他创制了天文望远镜来观测天体,他发现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并亲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先后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等等。这些发现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 4 托马斯·爱迪生 爱迪生(1847~1931)是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爱迪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5 詹姆斯·瓦特 瓦特是英国著名的发明家,是工业**时期的重要人物。1763年瓦特到格拉斯大学工作,修理教学仪器。在大学里他经常和教授讨论理论和技术问题。1781年瓦特制造了从两边推动活塞的双动蒸汽机。1785年,他也因蒸汽机改进的重大贡献,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6 迈克尔·法拉第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在化学、电化学、电磁学等领域都做出过杰出贡献。在电学方面,法拉第研究负载直流电的导体与附近磁场之间的关系,在物理学中建立起磁场这个概念。他发现了电磁感应、抗磁性及电解。另外,他也发现磁场能对光线产生影响,进而发现两者间的基本关系。另外,法拉第还发明了一种依电磁转动的装置,为电动机的前身。 7 詹姆斯·麦克斯韦 麦克斯韦是19世纪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麦克斯韦主要从事电磁理论、分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光学、力学、弹性理论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他建立的电磁场理论,将电学、磁学、光学统一起来,是19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最光辉的成果,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综合之一。他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这种理论遇见后来得到了充分的实验验证。他为物理学树起了一座丰碑。造福于人类的无线电技术,就是以电磁场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8 路易斯·巴斯德 路易斯·巴斯德(1821-1895.9.25)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这位法国化学家发现用加热的方法可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的恼人的微生物。(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 (3)传染病的微菌,他意识到许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是建立起了细菌理论。 9 约翰·道尔顿 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1766-1844)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近代化学之父。1793年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