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阿德勒法

阿德勒法

阿德勒法
阿德勒法

三、阿德勒疗法

(一)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简介

阿德勒人格理论和治疗系统是由阿德勒创建的。1870年,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在6个孩子中排行第二,他在兄弟姐妹中的排行和童年身体疾病对其理论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与弗洛伊德共事8~10年后,因在性本能理论方面的明显分歧,阿德勒与其分道扬镳。1992年,阿德勒辞去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的职务,另创学派——个体心理学。之后,阿德勒陆续建立了儿童指导中心、集体和家庭治疗,将这一学派的理论应用于实践。1937年阿德勒逝世后,鲁道夫·德克兹将阿德勒心理学传播到了美国,并将阿德勒理论原理应用于教育、个体和团体治疗以及家庭咨询。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出生于维也纳,家里包括他在内共有6个男孩和2个女孩。他的一个哥哥很小就夭折了,他死的时候阿德勒就睡在他身边。阿德勒的童年早期并不快乐。他体弱多病,对死亡十分警惕。4岁时几乎因肺炎而毙命。他曾听到医生对他父亲说:“阿德勒要不行了”。阿德勒从此立志要做一个外科医生。由于早年的多病,阿德勒得到了母亲的娇惯。后来母亲对他的这种关心转移到了一个比他更小的弟弟的身上。他和父亲之间相互信任,而与母亲的关系并不是很亲密。基于他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早期关系也比较紧张,人们难免怀疑他的早期家庭关系在此重演。

阿德勒的早期生活可以概述为“一直在与疾病和自卑感做斗争”。尽管与哥哥和其他同龄人相比,阿德勒总是感到自卑,但是他下决心弥补身体上的缺陷,渐渐地克服了许多局限。

很显然,阿德勒地早期经历对他的理论形成有很大的影响。阿德勒本身就是一个不相信命运的鲜活例子。阿德勒的学习很差,他的老师曾经建议阿德勒的父亲不要指望阿德勒能做别的什么,就做一个鞋匠足矣。然而通过自己的努力,阿德勒最终成了班上最好的学生。后来,他进入了维也纳大学的医学院,一开始是作为眼科医生单独培训,后来转为普通医学的学习。他最终选择了神经学和精神医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尤其对难以治愈的儿童期疾病抱有极大的兴趣。阿德勒对有关普通人的问题十分关心,在涉及儿童教养实践,学校改革和偏见与冲突问题时十分健谈。他所著的《理解人性》一书,是一本专业心理学用书,并在美国销售达几十万册。一战期间,阿德勒曾担任过医学军官。此后,他在维也纳的公立学校建立了32所儿童指导诊所,并且开始培训教师,社会工作者,外科医生以及其他职业的从业人员。他首创了现场教学培训的方式,在大量观众面前演示如何和孩子及父母一起学习。他所建的

诊所数目日益增加,来访者也日益增加。他总是不知疲倦地进行讲座,向世人证实他的工作。

尽管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非常的忙碌,他仍然会抽出一些时间来唱歌、欣赏音乐,或者和朋友们一起聚会。19实际20年代中期,他开始在美国进行各种讲座,此后各种访问和旅行也日益频繁起来。朋友们都劝他注意休息,但是他没有听,终于1937年5月28日,在赶赴位于苏格兰的阿伯丁(Aberdeen)进行的一场讲座的途中,他倒下了,因心脏病逝世。

(二)阿德勒的基本理论

1、人性观

阿德勒人格理论假设:人是有责任心、创造力、统一的社会的人,其行为是有目的的并指向目标的。在承认遗传和环境对行为有很强作用的同时,阿德勒也认为自我设置的目标能够说明个体行为存在的最大差异。个体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个体面对生活挑战时,其思维、感受和行为的独特性。强烈的自卑感和社会兴趣的减少,可能导致生活方式出现问题,进而导致个体功能发挥失常。在他看来,生活方式出现问题的个体就会变得“沮丧”“灰心”

A.人主要是由社会关系所驱动的,而不是性驱动;阿德勒放弃了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他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仅仅强调人的生物本能决定论而过于狭窄。.行为发生于社会情景,因而具有社会意义。承认遗传和环境对行为有很强作用

B.行为是有目标的并指向目标;

个体心理学假设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人类自己设定目标,然后他们的行为依据这些目标而整合起来。行为的目的性概念是阿德勒理论的基石。阿德勒用目的论代替了决定论。个体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我们可以通过对自我目标的感知进行思维、感受和采取行动。只有先知道行为的目的和目标,才能够完全理解自己。阿德勒派关注个体的未来,但是并不忽略过去的影响。他们认为个体的决定是建立在个体的经历、现在的情形以及个体的运动方向的基础上的。他们寻求一种连续性,关注个体生命中的主题。

C.治疗更多的是关注意识而不是无意识。

他认为人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始于6岁前的某个时期。他所关注的是个体对过去的感知以及他对自己早期经历事件的解释如何对个体产生持续的影响。阿德勒的很多理论基础都是和弗洛伊德相对立的。

尽管弗洛伊德和阿德勒出生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时代,又在同一个大学接受外科

医生的教育,他们两者的理论却大相径庭。他们童年时期的不同家庭经历显然是形成他们不同人性观的关键因素。

D.由自卑到优越

阿德勒的理论关注的是自卑感,他认为自卑感是所有人的共同属性,也是人类一切奋斗的根源。各种行为的动机就是驱使人由不利到有利,由自卑到完美。

阿德勒强调通过寻求控制和掌握来达到完美和克服自卑是人类的本能。要理解人类行为,就要掌握有关自卑和补偿的基本概念。在生命的最初几年,我们认识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无能为力的,这就是自卑感。但是这种自卑并不是生命的消极因素。自卑不是对弱点和异常的叹息,而更多的是创造的源泉。阿德勒认为,当我们体验到自卑时,我们便被追求优越的力量所驱动。它会驱使我们努力追求掌握、成功(优越)和竞争。我们被驱使去努力克服各种自卑感,从而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事实上,到6岁左右,我们的理想自我,一种完美和完整的自我,开始形成一种生活目标。生活目标和人格一起成为人类动机的源泉;人的每一个努力都是与这个目标相一致的。

阿德勒强调成功目标驱使人们追求掌握和控制并且克服各种障碍。追求优越的目标促使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阿德勒所谓的这种“优越”并非一定是比他人优秀。而是说从一种知觉到的较低的位置发展到更高的位置,从感觉到不足到感觉到增强。人们通过追求能力、控制和完美从而克服无助感。例如,他们能够将一种弱势变成强势,再例如他们通过在某个领域的突出表现弥补在另一个领域的不足。人们追求能力的各种独特的方式就构成了个性。阿德勒的童年和青春期的行为方式就是他的理论的一个鲜活例子。

F. 强调选择和责任。根据阿德勒的理论,人类的行为并不仅仅是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事实上,我们是有能力进行解释、影响和创造事件的。阿德勒强调相对于与生俱有的东西,我们根据我们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的选择更为重要。阿德勒理论是一种“利用”而不是“拥有”的心理学。尽管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决定论观点,但他并没有走上另一个极端,即人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任何人。阿德勒意识到生物和环境条件限制着我们进行选择与创造的能力。

2、对现实的主观感受

阿德勒派尝试从来访者的主观参照系统去认识世界,因此被认为是现象主义取向的。它

的方法就是关注个体认识世界的方式。这种“主观现实”包括了个体的感觉、思维、感受、价值观、信仰、信念和结论。行为就是通过这种主观体验进行理解的。根据阿德勒派的观点,客观现实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现实的解释以及我们赋予我们经历的意义。

阿德勒派强调对个体进行再教育和对社会进行再改造,阿德勒是心理学主观主义取向的先锋,关注行为的内部决定因素如价值观、信仰、态度、目标、兴趣和对现实的主观感受。他也是整体取向、社会取向、目的取向、系统和人本取向的先驱。他也是第一个系统取向的治疗师,强调理解个体所在的系统是理解个体的关键。

很多现代的理论都结合了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来访者的主观世界观是解释其行为的基本因素。其他的具有现象主义取向的疗法还有:存在主义疗法,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格式塔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现实疗法、后现代主义以及一些系统取向疗法。

3、人体的整体性和风格

阿德勒派个体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格只有从整体的和系统的角度才能够被理解;也就是说,个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出生,被养育,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人是社会性的,创造性的,能自我决定的,他的行为是有目的性的,因此我们不可能脱离他所在的背景而去理解他这个人。

人格通过发展生活目标而逐渐整合。个体的思维、感受、信仰、信念、态度、性格和行为都是他的独特性的体现,都反映了一种人生计划。在这个计划的指导下,个体朝向自我选择的生活目标。这种人格整体观的一个提示就是来访者是一个社会系统下的一个完整的组成部分。因此它更关注于人际关系,而不是个体内在的心理动力。

4、生活方式

个体用以组织他的现实和解释各种生活事件的核心信仰与假设就构成了个体的生活方式。这个术语的同义词包括“生活计划”、“生活风格”、“生命运动”、“生活策略”和“生命地图”。生活方式是整合我们所有行为的主题。生活方式包括我们的价值观和对自己、他人和生命的知觉。它是我们追求生活目标的独特方式。阿德勒将我们看成是演员、创造者和艺术家。通过追求生活目标,我们发展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理解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就像是理解一个作曲家的方式:“我们可以选择从任何地方开始创作:任何表达方式都指导着我们通向同

一个方向――同一个主题,同一首旋律,围绕着这个方向建构了我们的人格”。因此,人们是对社会环境提前做出反应,而不是后摄反应。尽管环境中的事件影响着人格的形成,但是它并不是人格形成的原因。

阿德勒派认为,通过追求优越,一些人发展了他们的智慧;一些人发展了他们的艺术才能;一些人发展了他们的运动才能等等。这些生活方式包括了他们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以及他们在追求个人目标时发展的不同行为和习惯。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我们的家庭经历、与同胞的关系都会对我们的这种自我一致的觉察、思维、感受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

尽管我们的独特生活方式主要时在6岁前形成的,但是随后的生活事件会对我们的人格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经历本身并不是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反而是我们对这些事件的解释形成了我们的人格。错误的解释可能会导致我们个人逻辑的错误观念,而这些错误观念又明显影响着我们现在的行为。一旦意识到了我们生活的方式和连续性,我们便能够修改那些错误的假设并且产生很大的变化。我们能够重新建构我们的童年经历并且有意识地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5、社会兴趣和团体感觉社会兴趣和团体感觉可能是阿德勒最重要和最独特的概念。这些术语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意识以及个体对待社会的态度。

社会兴趣包括为了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奋斗。社会化过程起源于童年,包括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获得一种归属感和贡献感,社会兴趣是后天教授的、学习的和被运用的。阿德勒将社会兴趣等同于一种和他人的认同与同理:“用别人的眼睛去看,用别人的耳朵去听,用别人的心去感受,社会兴趣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指标。具有社会兴趣的人倾向于追求生活中健康的和对社会有益的方面。事实上,我们经常担心不被自己向往的团体所接受,我们经历的许多问题也和这种担心有关。如果我们的归属感不能得到满足,便会产生焦虑。只有当我们感到了和他人的一致性,我们才有勇气面对和解决我们的问题。

阿德勒认为,我们必须成功地掌握三件共同的生活任务:建立友谊(社会性任务),培养亲密感(爱情-婚姻任务)和奉献社会(职业任务)。所有的人,无论年龄、性别、历史时

期、文化和国籍,都必须面对这三个任务。这些任务对人类生活极其重要,任何一个任务没有完成好都可能导致某种精神疾病。”

6、排行和同胞关系

阿德勒学派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对个体在家庭中的同胞关系和心理的生日地位的关注。阿德勒定义了五种地位:最大者,两者中的较小者,中间小孩,最小者和独生子女。实际的排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个体对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的解释。阿德勒派认为人的大多数问题都和本性有关,因此他们强调家庭内部的关系。

阿德勒发现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相差甚大。因此他提出,同一个家庭中的孩子的外部环境是并非一样的。尽管家庭中的子女具有很多共同的环境,但是由于排行的不同,儿童的心理地位是不同的。

排行和个体对自己在家庭中地位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在成人世界的交往。个体在童年时期习得了和别人交往的特定方式,并且形成了对自己的一个固定的印象,他带着这种方式和印象进入成人交往世界。阿德勒疗法认为,如何利用家庭动力,尤其是与同胞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键因素。尽管我们要努力克服这种人格定型论,但是这种观点能够帮助我们看到起源于童年时期的某种人格趋势是如何受到同胞之间的关系影响的。

三、治疗技术

1、治疗目标

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发展个体的归属感,帮助个体采纳具有社会兴趣和团体感觉的行为方式。要到达这个主要目标,需要增加个体的自我意识,挑战和修改她/他的基本假设、生活目标和基本的概念。

阿德勒派并不将来访者看成是需要“治疗”的“病人”,而是将他们看成是“灰心、沮丧”的人。表现出的症状就是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在阿德勒看来,精神疾病是“沮丧、灰心”的一种反应而非疾病。当个体不能有效地应对低人一等的感觉时,他就会变得“沮丧、灰心”,结果,在他努力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时,就会形成扭曲的观念、情绪和行为。心理治疗与咨询本质上是鼓励和再教育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来访者获得直接面对生活任务和挑战的勇气,并激发他们的社会兴趣。使他能够在社会中平等的生活:既奉献社会又所取社会。因此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要形成积极的关系,咨询的过程关注于向来访者提供信息、技术、指导和鼓励。心理治疗既要分析来访者身上各种错误,扭曲或者夸张的目标,还要帮助来访者分析其

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行为中,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鼓励是改变个体信仰的最有用的方法。它能够帮助来访者建立自信,激发他们的勇气。勇气就是即便在感到害怕时还愿意采取与社会兴趣方向一致的行为。害怕和勇气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害怕,就没有勇气存在的必要。失去勇气,或者是灰心,就会导致错误的或者是障碍的行为。灰心的人不会采取与社会兴趣方向一致的行为。

阿德勒派咨询师教育他们的来访者用一种新的方式看待自己、他人和生活。咨询师们通过给来访者提供一种新的“认知地图”,一种对自己行为目的的深刻理解,从而帮助他们改变他们的知觉。具体目标如下:阿德勒疗法注重理解来访者,把心理治疗看作是一个再教育的过程,其具体目标为:

A.培养社会兴趣,帮助个体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B.帮助来访者克服灰心和自卑感,认识和利用自己的优势。

C.改变生活方式,即改变对生活的认识和改变生活目标。(改变那些使适应不良行为“合法”存在的错误观念和价值观点。)

D.帮助来访者获得一种和其他人平等的感觉

2、治疗师的功能和角色

阿德勒派咨询师认识到,由于错误的信仰、价值观和对生活无用的目标,都可以使来访者变得灰心和功能不全。他们认为一旦个体发现并且改变这些基本的错误,他们就能够获得更好的感受和行为表现。治疗师总是试图找出来访者在思维和价值观上的主要错误,如不信任感、自私、不现实的远大抱负以及缺乏自信。

治疗师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对来访者的各方面功能进行全面的评价。治疗师通过问卷收集来访者家庭成员的信息(包括父母、同胞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当进行总结和解释时,这个调查提供有关个体早期社会性世界的描述。这样,治疗师就能够对来访者主要的成功和失败的领域以及他们对自己角色的选择有一个把握。

治疗师也用童年回忆作为诊断工具。主要回忆的是我们能够再体验到的童年时期的一些独立事件。它们反映了我们现在的信念、评价、态度和偏好。这些回忆提供我们是如何看待我们自己和他人的信息,以及我们对我们的未来是如何期待的。在对这些回忆进行总结和解释以后,治疗师就会找出来访者生活中的主要的成功和失败。此举的目的就是找出一个治疗的分离点。这个过程就叫做生活方式评价。这个过程完了以后,来访者和治疗师就有了治疗的目标。

阿德勒派并不将来访者看成是“病人”,所以他们不会对来访者贴上各种诊断的标签。因此他们倾向于用一种发展的模式,而不是医学的模式来看待来访者。因此,阿德勒派治疗师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来访者更好地理解、挑战和改变他们地生活。“当来访者发展了一种充满问题和局限地生活方式地时候,治疗目标就是将他从现有地方式种跳出来,选择另一种更好地方式”。

3、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经历

来访者是如何保持他的生活方式的?他们为什么要拒绝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个体的生活方式总是保持稳定和连续的。换种说法,它是可以预料的。然而大多数时间,它也是难以改变的。一般来说,来访者拒绝改变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思维逻辑中的错误和行为的目的,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改变,并且害怕追求一种新的方式会导致一种不可知的结果。因此,尽管他们现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并不好,但是他们倾向于选择熟悉的方式。在阿德勒派咨询中,来访者主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想要得到的结果,从而为他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指导。

在治疗中,来访者探索着自己的“个人逻辑”,即关于自我、他人和生活的概念这些个体生活方式的哲学基础。当来访者基于自己的个体逻辑所得出的结论常常和社会生活的要求相冲突时,就导致了各种问题。治疗经历的核心就是来访者去发现自己行为的目的,以及他们解决问题方式上面的主要错误。治疗的核心就是改正这些错误的假设和结论。

4.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

心理咨询和治疗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要达到的目标,达到这些目标就可以达到上面列出的治疗结果。

阶段一:建立合作的咨询关系

阿德勒疗法认为,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关键在于咨询师进入来访者主观世界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咨询师必须具有并能显示共情。在阿德勒看来,共情是通过“我们必须站在他的立场看问题和倾听问题”。因此,在了解来访者的感受和经历的时候,咨询师要采取共情式倾听,同时,要相信来访者有改变的能力。在这个阶段,咨询师必须相信自己、来访者和咨询过程,对咨询取得效果充满期望,通过关心、尊重等表达对来访者的爱。

例如,有两位初三的学生,在班上成绩很差,平时经常不上课出来买东西吃,老师、同学们都用鄙视的目光看她们,家长对她们非打即骂。当咨询师非常仔细、认真、耐心地倾听她们的述说,无条件地接纳她们时,她们表示:“我们虽然成绩不好,但是我们也有我们的尊严,我们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觉得咨询师能理解她们,尊重她们,并对咨询师表示出信任,愿把她们的心里话告诉咨询师。

咨询师与来访者在咨询目标上的一致是建立咨询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咨询师

应与来访者公开讨论咨询目标,并达成一致意见。如果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在咨询目标上没有达成一致意见,那咨询过程就不可能开始,或者会因为方向不一致而遭到失败。

通过关注来访者的长处,使用鼓励等方法可以建立更为积极的咨询关系,因此,咨询师要对来访者的兴趣、成功、宝贵之处进行分析。上述案例中的两位来访者,她们在叙述过程中提到同年级的一位男生得了脑癌,她们把平时省下的几百元零用钱全部捐给了他,还动员家长们想办法为那男生找当地最优秀的脑外科医生,经常去看望、安慰他等等。咨询师对此表现出积极的关注,及时地鼓励和肯定她们。

良好的关系是促使改变的载体。充满关心,又有技巧的咨询师可为来访者提供自我反省的机会。

阶段二:分析与评价——揭示构成并反映来访者生活方式的信念、目标和行为

实际上,这个阶段从咨询师和来访者的第一次见面就已经开始了。即使阶段1的主要目的好像是在建立关系,咨询师也总是在观察能够反映来访者基本信念、价值和目标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阶段2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来访者的生活方式、生活目标。对生活方式的了解可从两个方面着手:(1)早期生活环境,即儿童在家庭、同伴、学校中的地位;(2)早期重要经历,这种经历常指儿童记事(6、7岁)前的某些事件。从中可以发现早年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方式对来访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影响,这有利于理解其以后形成的错误观点,能够揭示出来访者产生问题的原因。

对问题的分析要以开放地进入来访者内心的方式进行,咨询要针对某个问题提出一些具体问题。如:你是如何描述自己的?你喜欢自己的什么方面?你不喜欢自己的什么方面?谁是你的朋友?你是怎样看你的朋友的?等等。在评价青少年和成人时,可以使用“儿童早期记忆法”这种投射性技术。儿童早期记忆的理论基础是选择性假设,Edwards认为,“人们学习和记忆与现存参照系相一致的经验的效果要好于学习和记忆与现存参照系相冲突的经验”。因此,个体会有选择地回忆儿童早期与其生活方式一致的内容。如果咨询师能够了解儿童早期记忆的含义,那就能揭示来访者生活的“真相”。儿童早期记忆是对个体六、七岁以前所发生的事情进行回忆。

例如一位人际关系紧张,对人始终防备,不信任,经常会用言语攻击他人,敏感、多疑、易记仇的老人,他的早期记忆是这样的,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世界,对人的看法与态度:五岁那年,父亲死了,留下我和老实的母亲还有三岁的弟弟。有一次,母亲生了重病,请大夫看了,没能治好,又没钱再请大夫。有个看方的(类似巫师)说是我伯父家长的一棵半大的树妨着了,如果把树移走,我的母亲就会没事了。我去求伯父把树搬走,他不肯,怎么求都没用。没有办法,我就和弟弟在夜里偷偷地把树移走。我们人小,树又大,好不容易才把树搬走了。第二天早上,伯父发现我们把树偷着移走,带着他已长大成人的儿子们过来威胁说,要是我们再敢动他家的树,他们就把我们都砸死……。看着又搬回原处的树,我和弟弟没有任何办法,守着生病的母亲只是哭……。幸好,母亲的病终于好了……。

而一位弱女子在遭遇到有人陷害,诸多证据、因素都不利的情况下,坚持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合法的方法渡过难关。在看似绝境的情况下,始终有着“困难最终能解决”的信心和勇气。别人都感到奇怪:一个弱不禁风、安安静静的人,虽然也痛苦,焦虑不安,却怎能抵抗住如此的压力,不肯轻易地放弃,妥协?下面是她进行的回忆,反映出她面对困难与压力时的态度:

那年我上小学一年级,大概七岁,农村的孩子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拼音,到老师快教完拼音时,我前面所学的拼音还一个都没记住。当时懵懵懂懂的,不记得有什么难过。后来,我父亲发现我的拼音一个都没学会,他也没读过书,没法教我,周围也没有人懂拼音,好不容易才找来一个重读一年级的女孩子帮我。我记得那是一个下午,我一边哭,一边跟着那女孩读拼音,……。我的拼音就是这样在一个下午学会的。渡过最初的难关之后,我

的学习就比较好了。

她的早年经历让她对未来的预期很积极,觉得通过行动,通过努力,遇到的困难最终会解决。对她来说,成功就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坚持到底,永不放弃是非常重要的。

阶段三:通过解释产生顿悟

按照阿德勒疗法的观点,顿悟是指对所发生事情的理解,这种理解能转化为积极的行为。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来访者对自身行为和错误认识所要达到的目的的理解,一是对自身行为和错误认识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理解。

许多构成生活方式的信念、假设和目的是无意识的,因此很难意识到。在阶段3,咨询师的作用就是要增加来访者对自我意识的程度,将自我内隐的方面变成外显的,使之能够得到合理的检验。咨询师可以使用“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方法,通过一系列提问引导来访者形成对自己行为目的的假设。

例如,咨询师向一位严重偏科,极度憎恨现行教育制度,行为偏激又情绪化的来访者提问道:“你不喜欢理科,为什么又会为理科学不好这么痛苦呢?”

她回答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并不把理科当回事,反正我将来学文,但是成绩考不好,我却无法释然,真是没有道理。而且,我现在的文科成绩也不像初中时那样突出了,好像也遇到了问题。我真害怕,怕极了,天天晚上做恶梦,梦见厉鬼索命。

咨询师再问:“哦……,想象一下,如果考不好,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她答:“考不好……(认真思考了片刻),我的父母会很没面子,别人会笑他们,尤其是我妈妈。”

原来她认为她学习成绩好,能让父母自豪,面上有光,父母就会在乎她、重视她,即使离了婚,父母也不会离她而去。

最经常用来促进顿悟的方法是解释。阿德勒学派的解释并不关注原因,也不关注来访者曾经是个什么样子,而是关注目的,关注来访者现在是个什么样子,是用什么方法成为这个样子的。此外,解释还要探讨与特定目的以及来访者行为方式相联的后果(包括好的和不好的两方面)。阿德勒学派把心理解释看作是“暂时性的假设”,他们可能会这样说,“我有一种预感,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愿意听我讲一讲吗?其原因可能是你试图使他人喜欢你,赞同吗?”。

在另一个案例中,咨询师这样和来访者解释她总是牺牲自己利益,没有原则的对别人好,一旦别人回报了她的善意,她就会觉得难过、不舒服的感受与行为:“我有一种感觉,你这样做,是想让别人重视你、在乎你,只要能让别人喜欢你,你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你觉得呢?”。她认真思考后承认是这么回事。她说打小她的父母工作就很忙,没有时间照顾她,就是有时间休息,也是他们俩单独呆在卧室里,她一个人被关在客厅。她很想有机会和爸爸妈妈呆在一起,能得到父母的宠爱。所以,她一直很努力,想各方面都很优秀,什么都比别人好,她觉得那样父母就会重视她,喜欢她了。她非常害怕一个人独自地呆着。这是一个从小得到的关注太少的孩子。

阶段四:重新定向

在这个阶段,咨询师和来访者要一起努力用新的思维、感受和行为来替代原有的思维、感受和行为。只有到了这个阶段才可能使来访者积极投入到改变中去。只有到了这个阶段,才可能把自我击败的知觉(“生活是不公平的”),错误的价值观(“总想做第一”),夸大的目标(“我必须使每个人高兴”),认知扭曲(“你不能相信任何人”),无效的行为模式(过度控制,过分对立)等作为改变的目标。

在重新定向阶段,必须重新对咨询师和来访者已经达成一致的咨询目标进行分析。许多来访者都坚持认为,生活环境,以及其他人应该改变来使他们高兴。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一定要改变来访者看待生活和他人及自己的看法,只有改变了对生活和他人及自己的看法,

来访者才可能学习如何更好地应付生活中的困难,培养和发展社会兴趣。

咨询师可以用一种“好像”的咨询策略来帮助来访者将认识转变为行动。其操作过程可分三步:

一是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列出需要来访者表现的行为;

二是让来访者在咨询室中进行角色扮演,表现出他很棒、很自信等行为;

三是让来访者确定两三个现实生活情景,他可以在这些情景中表现出这些新的行为。

例如,一位八十年代后的来访者,有着其同龄人所特有的自我中心的倾向,与领导、同事关系非常紧张,出现了回避与人交往,频繁变动工作单位等现象。在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之后,他也想加以改善,但又担心别人对他持有成见,不敢付之于行动。咨询师首先肯定了他在自身痛苦的情况下对工作高度负责的职业素质,同时建议他在路上遇到领导时主动打招呼,暂时不要考虑领导态度。在他能做到这一点之后,进一步鼓励他为了工作中的事宜主动与人沟通交流。在小心翼翼地恢复与人正常交往的过程中,他也逐渐地发现并不是人人都和他过不去、别人总是会欺负他,世界还是公平的。他也因此学会了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将心比心地待人处世。

这一阶段,鼓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咨询师应抓住各种机会对来访者进行鼓励。当来访者发现了自己的力量,感到有希望,感到自己日常生活中还是有很多新的选择和可能性时,他们就获得了勇气。在获得初步的成功之后,来访者会开始建立合理的行为模式。一旦合理的行为模式开始形成,它的反馈信息就可以使来访者相信自己,进而确立满意的自我评价、合理的自我接纳和自我肯定,会具有勇气去冒险和改变现在的生活。

四、贡献和局限

1、贡献:

阿德勒疗法的一个优势时它的灵活性和整合性特征。阿德勒派治疗师在理论上是整合取向的,在技术上是灵活选择的。这种治疗方法可以运用大量的认知、行为和实验的技术。阿德勒派治疗师在运用各种方法方面是非常灵活和丰富的,这就使得他们根据来访者不同的背景与生活方式选择不同的方法。治疗师关注的是来访者自己最大的兴趣在哪里,而不是将来访者放进某个固定的理论模式中去咨询。

阿德勒疗法的另一个贡献是,它的疗程较短。阿德勒支持限时治疗,当代的许多简短疗法都和阿德勒派所创始或广泛使用的技术很相似。阿德勒疗法时心理教育取向的,现在取向和未来取向的,简短和限时的,并且结合了认知和系统的观点。

阿德勒的许多观点都是革命性的,是远远走在他的时代之前的。他的影响超出了个体咨询的范畴,扩展到社区精神健康运动。因为阿德勒认为人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并且是对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的。这个观点也使他成为心理学主观主义取向的先行者,主观主义关注个体行为的内部决定因素:价值观、信念、态度、目标、兴趣、个人意义、对现实的主观知觉,努力追求自我实现。

阿德勒的一个最大贡献就是他对其他咨询流派的影响。他的许多基本思想都被其他心理学派采用,如家庭系统疗法、格式塔疗法、个体中心疗法、存在主义疗法以及治疗的后现代主义流派。所有的这些疗法都是基于对人的一个相似的假设上的,即个体是有目的的、自我决定的和追求成长的。在很多方面来说,阿德勒都可以说是现代认知疗法和建构疗法的铺路人。阿德勒的基本假设是,如果个体能够改变自己的想法,那么他就能够改变他们的感受和行为。一个对现代咨询理论的研究表明,阿德勒的许多概念在很多流派中被广泛使用,只不过是换成了不同的术语而已,但都未给阿德勒以应有的荣誉。很显然,阿德勒理论和现在的大多数理论都有重要的联系。

2、局限

在建构自己的理论和普及个体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两件事情上,阿德勒得做出选择。阿德勒将教学和实践摆在了建构完整系统得理论之前。因此他的书面形式得东西比较难找,很多都是他的讲座手稿。一开始,很多人都认为他的理论太简单和松散。

对阿德勒理论的效果的研究证明太少,不过在最近的25年事件有所改进。然而,大部分理论还是需要实验证实和比较分析。特别是对于那些阿德勒认为是公理的理念。阿德勒理论对于两种来访者不太适用:需求立即解决问题的来访者和对探索儿童早期经历、早期记忆和梦没有兴趣的来访者。对于那些不能理解在处理当前问题时还得对生活方式进行详尽分析的来访者来说,这种疗法也是不太适用的。

阿德勒啊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和个体心理学的创始者。早期师从于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佛洛伊德,是弗洛伊德学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后来,由于阿德勒强调社会因素在人格动力中的作用而轻视了性因素,这与弗洛伊德的观点截然相反,故两人在合作的道路上分道扬镳。离开弗洛伊德之后,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其中社会兴趣在这个丰富的理论体系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主要思想有:一心理动力学,二生活风格,三创造性自我,四社会兴趣理论 (一)心理动力学包括:自卑感与补偿、追求优越等。自卑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他认为,当个体面对困难情景时,一种无法达成目标的无力感与无助感,对自己所具备的条件,作为和表现感到不满与失望,对周围生活的环境缺乏安全感,怀疑自己想要做的事,这就是自卑感。自卑感是人类普遍而正常的现象,与此同时,他认为普遍存在的自卑感才是行为与发展的最原始决定力量而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性因素。与自卑相关的还有器官自卑与自卑情结,器官自卑是指身体的某个器官没有得到正常发展的某种残疾状况。这种状况能刺激补偿或过度补偿。在他的理论当中,他把自卑感与身体缺陷联系起来。自卑情结是指个体被自卑感压抑以致一事无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补偿是指个人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或其他方面的不幸给精神上造成很大的痛苦,感觉低人一等,从而发奋图强,发挥其他方面的优势,使一定能力的缺陷由其他高度发展的能力所弥补。阿德勒认为当自卑感产生时,人们会设法克服自卑,满足自己优越的愿望。换而言之,个体对自卑感的对抗就是补偿作用,补偿作用就是推动一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基本动力。除了补偿之外还有过度补偿与超补偿。过度补偿指个体通过极大地努力,使以前的缺陷转变成优势的过程,超补偿是指个人为了克服缺陷,付出过分的努力,这是一种消极的克服自卑的方式。 追求优越,在阿德勒看来,人具有寻求优越的动机,总是力图从低劣地位上升到优越地位,从失败到成功,自卑到优越,这是人类普遍的基本动力。追求卓越是人追求的一种目标,包含着完满的发展、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是对完美的一种追求,伟大的向上驱力,同时也是人的一般目的。 (二)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是指个体在其环境中所表现的独特生活形态与方式,如面对问题时的处理方法。生活风格是有创造性自我发展并建立起来的,大多形成于4岁或 5岁之前,个人据以集合经验,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特质和个别人格的独特性,因此生活风格表现了一个人人格的整体性和独特性,同时也是人克服自卑追求优越的手段。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主要有1出生顺序:儿童的出生顺序会影响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2早期记忆:一个人生活的主要兴趣都会从其所记住的事件上反映出来,而最初记住的事件表现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3潜意识梦境:梦是一个人生活风格的反映,它定向与现在和未来。 (三)创造性自我 创造性自我是阿德勒晚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创造性自我是指人格中的自由成分,它促使个体在能够选择的生活和追求目标之间,自由选择对自己效用,最适合的一种组合。创造性自我是按照自己的创造性,构建独特的生活风格,是塑造人格中有意识的主动力量,创造性自我赋予生活以意义,为生活制造目标,并为达到目标提供手段。它也体现出人生的主动原则。 (四)社会兴趣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案例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案例 这是从我身边真实故事中提炼的并加以修色的一个案例:一位来自南京本地的小学五年级学生,是我在某专修学校兼职做助教时所认识的小男生。因为是我所负责的班级,从刚开始做辅导员时就发现不论是上课还是课间,他总喜欢在别人面前做一些特殊的行为,平时成绩一般,又不按时交作业且上课喜欢捣乱,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点名批评。后来多次与其父母打电话反映此事,其父亲都说不管孩子的事,让我们联系母亲,而其母亲则虽说会回去教训这孩子,但是多以工作忙的理由敷衍了事。后来,学校将其情况向心理老师反映,在学校心理老师多次的邀请下,小旭父母终于和孩子一起来就诊。 家庭成员:张先生、张太太、小旭 治疗过程: 第一阶段:接触期 1、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针对这个家庭的特点,布置一下接待室,使其有家的感觉,让案主无拘束感。 2、营造一个祥乐的氛围,例如将接待室中摆一些鲜花,灯光适当打得柔和一些。 3、案主家庭进入接待室 第一次会谈 师(起身迎向这个家庭,以表示自己的热忱):张先生,张太太还有可爱的 小旭,欢迎你们。 (然后他们一家落座在安排好的沙发上。师环顾了这个家庭,父母走在前面,儿子东张西望的跟在父母后面;父母坐下后几分钟才坐在父母旁边,不过中间有些许的间隙。时不时的小旭还会东摸摸西摸摸,看似很不专心,被母亲打断后才不情愿的坐好。) 母亲(很严厉地唤着儿子):小旭,别乱动,见了老师也不打招呼?不知道是谁教你的啊,这么没礼貌。 小旭(别过头去,很不情愿的对着另一边,故意很大声的):老师好! 母亲(见小旭不听话的样子,瞪了一眼,忙对老师笑着说):老师,这孩子就这样,您别介意啊! 师(微笑着):没关系的。现在我们可不可以请小旭来讲下你希望自己的家庭将来有什么样的改变呢?

【心理学大师的理论】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心理学大师的理论】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也是“个别心理学”的创始者。阿德勒曾与弗洛依 德合作过十年,后因不赞同弗氏的泛性论而与之决裂,继而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其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 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别心理学”。 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统一,认为人类可以通过整合与完整的观点来了解。此种看法强调人们的行为有其目的,认为我们的未来远比过去重要。我们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与创造者,并以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目标。我们创造自己,而不仅受到幼年经验的塑造。阿德勒心理学与行为科学 新进的发展有显著的相似点,而目前阿德勒学派再受到重视,不只是旧学派的复苏而已。事实上是其它治疗学派一直在想法与技术上受到阿德勒学派的影响。 (一)性格阿德勒将性格(character)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作风。性格特点是一个人的整体人格(personality)在获取认

同及意义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计策,其在人格中的存在就等于是生活“技巧”。性格特点并非遗传,他们好比是一种生存模式,使人能够不经过有意识的思考而活,并在任何情况下表现其人格。阿德勒认为,“凸显于人格中的任何一个性格特点,一定切合每个自幼即开始成形的心理发展方向,它可能是一条直线,也可能转折及改道;若是第一种情形,小孩就会沿着直线努力去了解他的目标,并发展、进取、勇敢的性格,性格发展的开端通常都有积极、前冲的特点;……若是第二种情形,我们就会看到完全不同的小孩,他知道有反对者存在,所以要小心,此时他会尝试改道(不直接接近,而是利用机巧),以达到被认同及获得一时权力的目标,他的心理发展与此改道的偏离程度有关,他是否因此变得过分小心、是否配合或逃避生活的需求,全视上述因素而定。……两个人行为表现虽不同,目标却可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小孩和环境中的任何互动,都会反映在他的人格中;因为小孩通常没办法对外界的影响表示任何批评,所以周围的大人既不了解他们、也无法帮助他们,再加上他自身对障碍的反应,就构成了他的人格。阿德勒对人类的分法有两种:分为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或攻击者与防卫者。他认为乐观主义者的性格发展大多是直接式,而悲观主义者则相反,是由儿时经验及印象而得到“自卑情结”的。同时,他认为睡眠也是衡量个人发展的绝佳标准,因为

结构家庭治疗案例

Lala,希望你健康快乐地成长 ——运用“结构家庭治疗法”做儿童个案社会工作(说明:本案为真实案例,为对案主负责,案主姓名采用其英文名字)一、接触案主 有个朋友在艺术设计学院读书,课余在外边做家教,教小孩子画画。一天她问我对教一个六岁孩子学外语有无兴趣。起初我说没有时间。但是听完她对那个孩子以及他的家庭状况的介绍后,我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可能是专业使然,推测出那个孩子受家庭的影响多少有些问题,最后同意了。于是开始接触到了一个叫lala的六岁的男孩。二、案主资料收集与问题诊断 Lala是他的英文名字,这个名字是他小姨kitty给他起的。后来我了解到在这个家庭里边,lala最爱的就是他的小姨。Kitty以前在经三路ef做外语培训工作,现在在北京新东方教口语,lala的外语一直都是跟她学的。 Lala的家在富田丽景花园(东风路与南阳路交叉口附近),** 市最具典型的富人社区,当然lala的家境相当好。Lala的爸爸有一家公司,Lala的妈妈也有一家公司,而且生意都很好,因此两人也都很忙。虽然两人已经离婚了,并且又有了各自的家庭,但他们依然爱着lala。

这个家庭平时就住着Lala和他的姥姥。Lala的姥姥很有修养,是个老年知识分子。她能够理解而且可以接受Lala父母的选择,直到现在他对Lala的爸爸依旧很好。只是后来我发现她不愿意让Lala 去他奶奶家,这是Lala不喜欢她的最大的原因。 我一直以为结构不全的家庭中的孩子精神上会受到影响而留有阴影,其必然在个人行为上有所古怪与异常。Lala表现的并不明显,但他并不是完全的健康正常,最突出的问题一个是他的想法,语言与年龄不符,可以说是提前畸形社会化了;一个是他不爱他的爸爸妈妈以及姥姥。下面举几个例子具体描述一下Lala所存在的问题:例一:一天谈到最喜欢的汽车,我问Lala是喜欢爸爸的现代还是妈妈的别克。他说都不喜欢,只喜欢楼下的法拉利跑车(后来听他的姥姥说每次Lala的爸爸来看他或带他出去玩,Lala总是嫌他爸爸的车破)。然后他又说了很多让我吃惊的话,比如他说,我最喜欢抽大中华烟,最喜欢喝茅台酒,我抽着烟,喝着酒,身边再有个美女。Oh-oh,我厉害吧。 例二:一次我问Lala最爱家里哪个人。他说最爱小姨kitty,因为kitty经常和我玩。不喜欢爸爸妈妈和姥姥吗?我问。不喜欢,他说。为什么?我问。就是不喜欢。然后他不说话了。

名词解释题

名词解释题 1专业沟通特权:有保密的咨询关系中,咨询准则允许咨询师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来访者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私人探讨。 2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潜意识:个体无法感知、不能意识到的精神活动。前意识:个体虽然当时意识不到,但可在集中注意、努力思索后同忆起来的那部分经验。 意识:个体可以觉察到的心理活动。 3本我、自我和超我: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本我: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部分,非理性,受本能支配,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自我:人格结构中的意识部分,遵守“现实原则”。超我:社会化的产物,遵守“至善原则”,主要在潜意识部分。 4.焦虑: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焦虑是由被压抑的精神力量转化而来的,分为三种: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5.自我防御机制: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当个体的自我无法借助理性用直接的方法去控制焦虑时,就逐渐发展出一些习惯性的反应方式,这就是自我防御机制。 6.空白屏幕: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精神分析中,强调咨询师的匿名立场,防止自我表露,对移情保持中立。 7.虚构目的论:阿德勒疗法的观点。人活在自己虚构的世界中,我们对现实的解释以及我们赋予我们经历的意义比客观现实更重要。 8.自卑情结与追求优越:阿德勒疗法的观点。随着诞生而产生的自卑感是人成长的力量,通过追求控制和掌握来达到完美和克服自卑足人的本能。其模式有两类:成长性模式和伤害性模式。 9.生活风格:阿德勒疗法的观点。生活风格是个体为了确保自己在世界上安全和生存而选择的抱负和目标。 10.社会兴趣:阿德勒疗法的观点。社会兴趣是指 人倾向与他人发生联系, 并愿意为社会福祉做出自 己的贡献。 11.现象场:以人为中心 疗法的观点。现象场是个 人特定的主观经验世界。 12.实现趋同:以人为中 心疗法的观点。表现为充 分实现在遗传限度内自己 的潜能。 13.机体智慧:以人为中 心疗法的观点。人类个体 借助机体智慧评价好坏, 以符合自我实现趋向。 14.自我概念:以人为中 心疗法的观点。足自我知 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 15.价值条件:以人为中 心疗法的观点。社会对个 体的尊重和关怀足有条件 的,这种条件就包含了礼 会的价值。 16.未完成事件:完形疗 法的观点。指未表达出来 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 怨恨、痛苦、焦虑、罪恶、 遗弃感等。 17.逃避:完形疗法的观 点。与未完成事件相关, 指人们用来避免面对未完 成事件、被免去体验未完 成情境所引发的不愉快情 绪所使用的工具。 18.品质世界:现实疗法 的观点。存在于大脑中的、 形象的、自我感觉良好的 事情,反映了个体需要得 到满足的状况。 19.行为:现实疗法的观 点。由行动、思考、感觉 和生理四个相互联系的要 素组成。 20.融入:现实疗法的观 点。是个体建立的一种有 意义的双向关系。融入关 系使个体具有成功的认 同。 21.画家谱图:家庭治疗 的观点。足一种将家庭现 实结果和关系直观化的方 法,既可以用作评估家庭, 也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技 术。 22.家庭雕塑:家庭治疗 的观点。是一种非语言的 经验性技术。方法足让家 庭成员将自己臵于一种空 间上的安排,构成一个戏 剧性的场面,家庭成员取 各种姿态。其场面象征家 庭成员对家庭关系的观 点。 23.广义的咨询目标:又 称一般目标,足指某一流 派或某一流派的咨询师所 持的,适用于其所有来访 者的目标。 24.狭义的咨询目标:又 称个别目标,是针对某个 特定来访者确定的咨询目 标,是一般目标在某个来 访者那里的具体化。 25.外部目标:咨询专业 组织或机构设定的咨询目 标,通常带有职业规范和 伦理要求的性质。 26.内部目标:咨询师个 人所持有的咨询目标。 27.终极目标:不针对来 访者需要协助解决的具体 问题,而是引导来访者走 向某种生活或成长之路的 咨询目标。终极目标即受 到咨询流派的理论影响, 又受到咨询师自身的价值 观影响。 28.中间目标:在具体的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和来 访者共同商定的目标。 29.直接目标:达到中间 目标过程中的每项工作。 30.漏斗效应:对心理健 康的观点有如漏斗,窄端 咨询师和来访者关于心理 异常的观点趋同,宽端_二 者关于心理健康的观点趋 异。 31.价值中立:咨询师小 对来访者进行价值评判, 也不强迫来访者服从治疗 师或咨询帅的价值观念, 而足要求咨询师对来访者 所持的价值观给予完全的 接纳和充分的尊重。 32.咨询关系:在心理咨 询过程中咨询师与来访者 之间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人 际关系,通过这种专业关 系咨询师帮助来访者获得 心理帮助,促进自我成长。 33.初级认同层次:来访 者认同咨询师的专业角色 和专业能力。 34.高级认同层次:来访 者认同咨询师的个人风格 和人格魅力。 35.共情:能体验他人的 精神世界,就好像那是自 己的精神世界一样的能 力。 36.具体化:在咨询会谈 中具体澄清重要的事实以 及特殊的情感。 37.即时化:咨询师对咨 询会谈中发生的事情作出 反应,引导来访者注意此 时此地的情况。 1.自我卷入性陈述:咨询 师在咨询过程中暴露自己 当时的想法和感情。 2.关系即时化:咨询师与 来访者讨论白己在咨询关 系中的感受及看法。 3.此时此地:咨询师与来 访者就会谈过程中发生的 事情展开讨论。 4.阻抗:伍咨询过程中来 访者反抗心理咨询的适宜 程序,并以此干扰产生领 悟性效果的所有努力。 5.积极关注:咨询师以积 极的态度看待来访者,注 意强调他们的长处,有选 择地突山来访者言语及行 为中的积极的方面,帮助 来访者认识并利用自身的 积极因素。 6.移情:在咨询关系中, 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的情 感和态度,即米访者将早 期对父母或重要他人的情 感转移到咨询师身上。 7.反移情:在咨询关系中, 咨询师对来访者产生的情 感和态度,即在咨询中咨 询师以不适当的行为对待 来访者。 8.收集资料:伞面而准确 的获知与来访肯求助的问 题相关的信息。 9.个案概念化:咨询师依 据某种心理理论对来坊者 的问题进行理论假设。 10.相倚性:在交流中一 方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依 赖于另一方的行为。 11.选择性知觉:人们倾 向十知觉并记住符合自己 需要的信息。 12.关注:咨询师能够与 来访者同在的方式,既包 括躯体方面,也包括心理 方面。 13.倾听:咨询师攫取和 理解米访肯所传达的信息 的能力,无论这些信息是 言语或非言语,足清晰或 含糊。 14.封闭式提问:提问给 对方的回答提供了备选答 案,具有非常明显的引导 性和强制性。 15.开放式提问:提问没 有限制米访肯的思路,无 备选答案,以引导短语提 提出,需要对方给与详细 的解释说明。 16.鼓励:咨询帅借助肯 定式的苦语或非言语,或 重复谈话关键语句等方 式,来强化来访者的叙述, 鼓肋其继续讲述。 17.澄清:要求来访者对 其陈述中含义模糊、意思

系统脱敏疗法一个经典案例

系统脱敏疗法的一个经典案例 1、一个中学生,他能够很好地完成家庭作业和自学任务。然而,只要一参加测验,他的大脑就僵住了。有时在考试前一天,他会因为紧张而想逃学。考试时过分的焦虑导致许多知识都回忆不起来,结果他的考试成绩总是很低。 一、假设王对数学课感到害怕并逃避,根据脱敏步骤应该如下进行: 1、告知原理:王,我们已经谈了你在上数学课之前和课上感到非常紧张不安,有时你甚至想逃课。但你认识到你并不是一直对数学课感到紧张,你对数学课的这种感觉是逐渐形成的。有一个叫做系统脱敏法的治疗程序可以帮助你化紧张为轻松,最终,上数学课将不再是令人紧张的事。这个方法已经成功地帮助许多人消除了对某一情境的恐惧。 在脱敏治疗中,你将学习如何放松。你放松了以后,我会让你想象上数学课的一些事情——从不太有压力的情况开始,逐渐接触更大的压力。当我们不断这样进行时,轻松将取代焦虑,数学课将不再令你紧张害怕。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2、识别引起情绪反应的情境: 咨询者:王,我们谈到数学课的一些情景时你感到焦虑不安。能具体谈一下吗? 求助者:嗯,上课前,只要想到不得不去上课就会使我烦躁。有时晚上回感到不安——做作业时不明显,考前复习时则很明显。 咨询者:好。你能列举出在数学课的那些情境下感到焦虑吗?

求助者:考试时总会紧张。有时当我遇到了难题,不得不请教老师时,也会紧张。当然,还有老师叫到我的时候,或者叫我到黑板前演算的时候,我也会紧张。 咨询者:很好。我记得你从前对自由发言也感到紧张。 求助者:是的,也害怕。 咨询者:然而这些情境在其他课上并不使你紧张不安,是吗? 求助者:是的。而且事实上,我在数学课上的感觉从没有像最近一年这样坏过。我想部分的原因是由于临近毕业带来的压力。我的老师让我不知所措,上课的第一天就被他弄得惊慌失措。而且我总是对数字有一种恐慌。 咨询者:看来你的恐慌一部分是针对你的老师,而还可能有一部分是由于希望得到较好的毕业成绩。 求助者:是的,虽然我知道我的成绩不会太差。 咨询者:好,你认识到,虽然不喜欢数学而且为之担心,但你还是会以较好的成绩毕业。求助者:不会比中等差。 咨询者:我希望这星期你能做一件事。你能否列一个清单,说明发生了哪些关于数学和数学课的事情使你感到紧张?写下有可能使你焦虑的、有关数学和数学课的所有事情。 求助者:好的。

精神分析疗法

第七章精神分析疗法 教学目标: 1、能够述评精神分析的咨询与治疗体系 2、能够为一个案例应用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设计咨询方案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是能够应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分析人类行为与心理活动的本质 2、难点是精神分析方法中如何去透视当事人的问题之根源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精神分析的历史与现状 心理分析是现代心理治疗的奠基石。但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心理治疗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本世纪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它的影响几可与达尔文学说媲美。就它在心理治疗狱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来说,它既是一个系统的疗法,又是整个现代心理至治疗的基础。 心理分析疗法整个体系的形成和完成,基本是在它的创立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有生之年完成的。综观它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说,经历了艰难的崛起、辉辉煌鼎盛和渐趋衰落这样几个时期。 心理分析的理论和治疗体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次较大的修正。第一次是在弗洛伊德还在世,弗氏自己的体系还未定型的时候,阿德勒(A·Adler)和荣格(c·Jung)因与弗洛伊德意见不合而分裂出去。阿德勒创立了自己的个体心理学,荣格创立了他的分析心理学。这两人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分歧各不相同,但都不赞成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动力的本源——里比多的看法。阿德勒认为心理动力的本源不是生物性的里比多,而是社会性的追求优越的要求;荣格则认为星比多的本质不是性的,而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性力只是这种普遍的生命力的一部分。这二次分裂并未导致弗洛伊德对自己的体系作重大修改,倒是促使阿德勒疗法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出现于心理治疗的舞台。不过。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分歧似乎预示着心理分析运动史上的第二次重大修正,即三四十年代一批新弗洛伊德主义者对传统心理分析理论的挑战。这批人在总的倾向上与阿德勒一致,强调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由于一批心理分析学者移居美国,加上欧洲本土上战火纷飞,30年代以后,美国成了心理分析发展的中心。由于时代精神的变化,一些新的学术思想影响着美国的心理分析研究。这些新思想认为应该把人看作是社会的动物而不是严格的生物学上的动物来加以研究(舒尔茨,1975)。所谓新弗洛伊德主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新弗洛伊德主义的几个代表人物是K·霍妮(Karen Horn— ey)、E·弗罗姆

阿德勒团体游戏治疗

2011年10月刊 改革与开放 浅析阿德勒团体游戏治疗 胡娜肖婷张秋菊(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发展与教育专业)作者简介:胡娜(1986.),女,硕士,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识别码】E【文章编号】1004-7069(2011)-10-0178-01 一、引言 儿童在言语表达和认知发展上发育不成熟,游戏是他们最善于表达自己的工具,因此在对儿童行为进行干预治疗时,游戏成了治疗师与儿童沟通的有效媒介,游戏治疗已成为儿童谘商新兴的趋势(梁培勇,1999)。团体作为儿童生活的缩影,儿童在团体治疗关系中能够经验和发现其同伴也有相同或类似问题,使得儿童有机会从同伴的立即反应中获得替代性学习,发展对他人的敏锐观察,提升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感、尝试在真实生活中使用新的人际交往技巧,学习与人建立关系的更有效方式(刘勇,2006)。因此,在儿童中开展团体游戏治疗是有效的辅导方式,必将在儿童心理辅导中广泛应用开来。 二、阿德勒游戏治疗 阿德勒学派游戏治疗是以个体心理学的理念和策略为基础,结合许多游戏治疗的观念和技术发展而成。该学派的游戏治疗师运用玩具、艺术活动和游戏材料与儿童来访者沟通。他们认为在分享游戏的乐趣时,儿童和冶疗师之间能架起沟通的桥梁,游戏治愈性的力量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儿童的游戏反映了他们的行为特点和生活方式,游戏、艺术活动、说故事是游戏治疗向有效方法,它们能使游戏治疗师理解儿童,并帮助儿童知道自己的想法、感情、态度、知觉、关系、行为和体现自我的重要性的方式,据此做出适当改变(Kottman,2001)。 三、阿德勒团体游戏治疗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人类所有的沟通、行为和感觉都是为了要在团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所以在团体中可以突显成员的内心冲突与适应不良的性质,并提供矫治的影响力。团体游戏辅导对儿童问题是最好的选择。 1.基本理论 阿德勒游戏治疗的理论主要有以下的五点(刘勇,2006):人是有社会性需求的;人的行为具有目标导向;人是具有创造性的;家庭星座;生活方式,具体如下。 (1)人是有社会性需求的。人具有与他人接触的本能,即社会兴趣,但必须学习如何通过积极的、有效的方式与他人建立关系。每个人都努力克服自卑以获得自信,有些人会过度补偿,有些人因沮丧和绝望放弃努力,另一些人则用自卑感以最有效的方式挑战人生。 (2)人的行为具有目标导向,不管行为健全与否都是有目的性且目标导向的。为了了解儿童用这些症状性行为是要达到什么目的,治疗师必须观察、分析其行为的影响和结果。儿童有不良偏差行为的目标是要获得注意,寻求报复,获得权利或克服无助感。 (3)人是具有创造性和选择性,人们对先天禀赋的运用比生来所具有的禀赋更重要,尽管人不可避免地受到遗传与环境的限制,但是在限制的范围内,个体有相当广泛的选择机会和创造能力,儿童被认为是从主观的角度来经验生活,每个儿童都是独特而具有创造力的。 (4)家庭星座,阿德勒认为,家庭过程和家庭气氛在儿童时期的人格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星座是指家庭团体的心理社会结构,它是一个关系系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环境,其包括:个人、父母、兄弟姐妹以及生中家庭的其他所有人,并由这些人来维持此系统的运作。通过收集当事人的家庭星座资料,就可以对其问题作出摘述和解释(王英珠,2000)。 (5)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一个人对生活的基本取向以及个性化存在的形态,它受到家庭星座与家庭气氛的影响,阿德勒将我们自身视为生活的演员,制作者和艺术家,个体在努力实现重要目标的过程中建立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我们对早期影响的解释可能会发展出一种不良的生活方式,人们一旦认识到自己生活的模式和连续性,尤其是某些错误的看法时,就可以予以矫正和改变,人们可以利用儿童期的经验有意识的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Kottman,2001)。 2.游戏治疗目标和实施 (1)游戏治疗目标,帮助儿童在以下几方面获得改善:对生活形态获得觉察及领悟;改变错误的自我挫败心态,从私人逻辑导向常识;朝向正向的行为目标;用正向策略取代负向策略来获得归属感和胜任感;增加社会兴趣;学习用新的方式应付自卑感;发挥创造力,善用个人潜能发展有关态度、感觉以及行为的自找提升决定(Kottman,2001)。 (2)游戏治疗的实施,阿德勒学派儿童团体谘商的重点在修正儿童错误的行为目标,团体进行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刘勇,2007)。第一阶段,与儿童建立平等共融的关系,良好的治疗关系是改变的起点,领导者要有耐心与儿童建立并维持合作的关系,传达接纳、了解、预期成功而非失败的感觉是建立团体关系的基础。第二阶段,评估和探索个体的生活形态即心理调查阶段,此阶段的目的是探察当事人的生活方式,揭示基本的错误模式。第三阶段,领悟与解释阶段,领悟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领悟的重心在于协助成员了解为什么自己现有的方式发挥功能,经由探索自我的目标,个人神话,生活方式来了解自己。第四阶段,提供案主重新导向和再教育,重新定向是阿德勒学派儿童团体谘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团体的行动阶段,其目的有二:一是教给成员更有效的应对生活任务的方法;二是激励当事人承担风险和作出改变,游戏治疗师鼓励成员重新体验自己的内在资源,矫正原来的错误目标,挑战自我限制的假设,采取积极的行为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那种人,成员的自我承诺在此阶段很关键。 阿德勒团体谘商的四个阶段是连续渐进且相互重叠的,并不是可分割开的。阿德勒学派团体谘商视建立合作的关系为一切的基础,游戏治疗师与当事人建立合作的关系,透过四个阶段的团体谘商过程,辅以专业的谘商技术,引导成员做出有效行为的选择,进而达成辅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粱培勇等.游戏治疗实务指南.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2】刘勇.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5 【3】王英珠.阿德勒学派游戏治团体对国小儿童行为困扰适应之辅导效果.国民教育研究集刊,2000(6),303-346 【4】K ot t m an,T.(2001).Play t herapy:B asics and beyond. A lexandria,V A:A m erican C ounseling A ssociat ion 178 --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一、人性观 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阿德勒重视选择、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 阿德勒持自由意志人性论,强调个人的行为能够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他认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类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和潜意识内的盲目的本能冲动。人是理性动物,具有相当的自主倾向,富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会选择目标与理想,并接受自己选择的目标与理想。人在自主意识的支配下,具有改变生活的能力,因而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生活。人类会在行为上遵循目标进行,从而获得需要的满足。 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有其目的。人们为自己定目标,有了这些目标以后,其行为变得统一。阿德勒以这种解释取代决定论的解释。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我们往何处去及追求什么是相当重要的,因此,阿德勒学派重视未来,但一方面并未低估过去经验的影响力。人们做决定时仍根据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状况,以及对未来所规划的方向,因此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连续性,均应予以重视。 二、人格界定 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他对人格的看法是广泛而开放的,不仅把个体看作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而且还强调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阿德勒强调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基本上是受社会驱力激励的。 个体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应以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了解人格。脱离了对个人有意义的背景关系,就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人。所以,阿德勒认为应该更重视来访者的人际关系,而非内在心理动力层面。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突出强调人格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他认为人的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标决定的,都带有生活目标的印记,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三、人格动力 他的早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他认为,自卑一方面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缺点。 1后来,阿德勒将强调的重点从生理学意义上的生理自卑转移到心理的自卑感。2他发现自卑感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3正常人一旦体会到自卑感,就会力求补偿不足而获得优越感,并力求完善。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不断地补偿而又不断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目标努力,如此持续不断,这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4因此,阿德勒理论把自卑感看作所有人类的正常心态,也是人类奋斗向上永恒的心理原动力,正是因为有了自卑感,个体要以补偿方式去克服自卑感。追求优越,克服自卑感,是人生的主导动力,也是人类的天性。 5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补偿。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挠时,他就能在另一方面找到新方式,争取优越感。6但是有些人却订了错误的目标,使用错误的方法来追求优越感,将他们的努力转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掩盖。人类追求优越感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因为我们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 四、人格结构 阿德勒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人格模型,而是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以描述和解释人

个案工作_家庭疗法_理论方面

家庭疗法 一、什么是家庭治疗 1、个体心理治疗的困惑:有心理问题的人在治疗室治疗的种种弊病。 (1)如何将治疗室中取得的效果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 如精神病患者的复发;吸毒者戒毒后重吸;劳改犯再犯。 (2)无法解决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因家庭环境不良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或症状。 2、家庭治疗的含义: (1)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问题或症状是由于家庭成员之间不良的交往模式或者不良的家庭结构引起、维持和发展的, (2)通过改变家庭成员之间不良的交往模式或者不良的家庭结构来改变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问题或症状。 3、家庭治疗分析的角度 (1)家庭结构 A、界线:用来规定哪些家庭成员可以参与到哪些家庭交往领域中去的规则。 a 界线清楚 b 界线混乱 c 界线僵硬

B、结盟:家庭成员之间结成的同盟关系。 a 稳定的同盟:无论何时何地何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家庭成员总是结成同统一战线来反对另外一个或一些家庭成员。 后果是:代际关系破坏;被反对的一方与结盟的一方关系疏远。 b 三角关系:家庭中的成员或者家庭外的成员卷入到家庭中其他两个成员的冲突中去。如:夫妻双方的矛盾,各自父母参与进去;又如:有的时候是小孩子参与到夫妻关系的冲突中去。 后果是:代际关系破坏。 c 迂回关系:矛盾或冲突不在应该发生矛盾或冲突的两个人中直接发生,而是通过家庭中的第三人发生。 C、权力:是指夫妻之间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权力分配。 如父母:要下放一些权力给孩子,信任孩子,让孩子在尝试错误中成长,而不能要求他从不犯错误。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孩子一些权力和任务。 二、家庭治疗与其他心理治疗流派的区别 1、症状成因:过去vs现在 精神分析疗法:重视过去,认为过去经历是现在问题的原因,治疗方法就是分析童年的心理创伤。 家庭治疗与行为主义:重视现在,认为过去并不要重要。 2、治疗方法:解释vs行动

萨提亚家庭治疗案例

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https://www.wendangku.net/doc/c718707355.html, 萨提亚家庭治疗案例 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她一生致力于探索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类本质上的各种问题。她在家族治疗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备受专业人士的尊崇与重视。她发展出的许多生动的技巧探索家庭关系,通过下面的萨提亚家庭治疗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去调解家庭关系。 那么,什么是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有什么特点、观念、方法呢?在进入主题之前,让我们来进入一个特别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窥见萨提亚家庭治疗的起源、特点及迷人之处。 1951年,萨提亚第一次尝试运用后来被称之为“萨提亚模式”的方法为一个家庭作治疗。一开始,她处理一个被诊断精神分裂症的少女,在进行六个月后,情况发展良好。可是之后她却接到女孩的母亲的电话,说萨提亚离间她们母女的感情。 萨提亚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觉察到母亲不满的言语背后的恳求意味。她要求这位母亲与女儿一起与她见面。当母亲和女儿一起来见萨提亚时,萨提亚发现她之前与女孩建立的良好关系竟然消失了,女孩又回到六个月前的状态。 这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对女孩施加了什么魔力呢?! 萨提亚继续为这两母女进行治疗。母亲、女孩、萨提亚之间慢慢建立起一个新的、良好的关系。这时萨提亚邀请家庭中的父亲/先生一起参与。结果,当他成为面谈中的一员时,本来建立起来的治疗关系又掉回原来的状态。 啊,这里面是什么缘故,这个家庭的成员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影响力呢?! 萨提亚了解到她可能已经接近了某个关键的问题。而正是这个问题,后来成为她创立新治疗模式的契机。 她询问这个家庭是否还有其他成员。当仅余的这位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儿子/兄弟来到治疗面谈中,并展现他在这家庭里举足轻重的地位时,萨提亚更清晰地看到女孩在家里被“力量架空”的角色,以及她在家庭里力求生存的痛苦挣扎。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疗法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1870.02.07-1937.05.28],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一个富裕的谷物商人的家庭,但却度过了一个不幸的儿童时代,从小因患脊柱症而身体孱弱、行动笨拙,喉部也常因哭叫而感觉窒息。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又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验,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然因父亲不断地支持、鼓励,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 ****** 阿德勒受到哲学家维欣格(Hans Vaihinger)一本名《虚假的心理学》的出版物影响,认为人们很容易活在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与虚幻的心理境况下,而这样的情况发生很大程度上源自“男性倾慕”(Masculine protest)这一貌似正常的社会现象。阿德勒同弗洛伊德的分歧开始在1911年的魏玛精神分析会上,阿德勒公然对当时的精神病理学权威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不同意见。强调社会因素在精神病理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不认同

弗洛伊德一直所推崇的性欲、生理等方面起决定性因素的论点。甚至很大程度上否决了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病理学的最重要元素:俄狄浦斯情结,阴茎羡妒等理论。随后阿德勒亦离开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自己创建了个体心理学派并组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自任会长,研究会又在1912年正式更名为个体心理学会。 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1902 年他参加弗洛伊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1910 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 指出成长期儿童经历的重要性,早期记忆是影响一个人的重要心理状态。并致力推广社会性在人生命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讲述合作才是人一生中必须努力遵循及学习的重点。阿德勒亦由此得以成为同弗洛伊德、荣格等齐名的重要心理学家的。阿德勒最重要的观点,"个人行为是否具有社会意义表现为:对于社会的责任性,工作中与旁人的联系以及是否很好的完成性别角色的扮演。" & 关于同性恋 同卖淫和犯罪一样,阿德勒将同性恋亦放在了所谓失败的生活的表现方式当中。在1917年,阿德勒出版一本52页说明同性恋以及比对各种同时期有关同性恋作品的刊物。荷兰的精神病理学家Gerard J. M. van den Aardweg特别提出在1917年阿德勒已经发现并指出了同性恋与自卑之间的必然联系。

认知疗法经典案例

认知疗法——阿德勒学派实例 本文原系心理治疗本科课程中阿德勒派的实例,堪称教学案例典范。哈罗德·莫萨克教授是一名技巧娴熟的阿德勒派治疗师,他把自己的工作拿给公众去审视,并敢于承担这样做所带来的风险,莫萨克教授以几次相对来讲并不算多的治疗使得一名陷入困境的青年男子获得了崭新的内省力及相应的行为改变。 比较而言,莫萨克教授的风格更为直接,治疗时限颇为明确,而且他的治疗也很有启发意义。这个案例属于认知治疗,重点放在对咨客的价值观、信仰及生活态度的探讨上。莫萨克和马内奇以他们出色的工作展示了个体心理治疗的精髓。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建的一整套心理学及心理治疗理论与时下的临床心理咨询实践联系甚密。阿德勒把他的体系命名为“个体心理学”,这来自拉丁文的“individuum”,意为“不可再分”,它突出了阿德勒心理学派的整体观点。其中一些关键的概念,如意识与潜意识、心灵与躯体、追求与逃避都属于主观感受,实际上,它们都属于一个统一的理性体系。在阿德勒派心理学中,个体被视为总在不断地朝向其主观既定的目标迈进,虽然个体的生活目标必定会受限于遗传与环境,但经过深入分析发现,这些目标是个体根据

自身特定的知觉(apperception)做出的选择的结果。这些特定的对自身、对他人及对世界的知觉形成了一整套自身和谐(self-consistent)的认知方式和态度,这种认知方式和态度对个体朝向既定目标的迈进具有组织和指导的作用,阿德勒派称之为“生活方式”(style of life)。对每个具体的人而言,由于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所做出的选择不同,其生活目标也因人而异,尽管如此,但总的来说,这个目标总是使得个体的主观感受由自卑向优越、完美、富有竞争力或是完整转变,从对处境的一种卑微之感转向一种强有力之感。个体的努力可能向两种方向发展:有用的(useful)与无用的(useless)。在阿德勒派看来,“有用的”是指在向目标迈进的过程中采取与他人平等、互助的态度;而“无用的”则是指个体的行为以自己为中心,对他人采取排斥的、非合作的态度。所有的行为,包括适应的和适应不良的,都是被设定在社会范围中来定义的。有用的行为是与社会趣旨(social interest)相一致的,是一种需要得到发展和鼓励的潜能。 而以那种无用的方式行事的个体虽不至被认为有病,但却是不被赞赏的;因为他们有违社会标准。他们选择的目标是自我中心的而非合作性的。在认知方面,他们多以一些特有的、被扭曲的、过度泛化的或是夸大的方式来看待事物,并且一点也不遵循大多数人

心理学家__阿德勒的生平及其主要理论 心理学史作业cl

阿德勒的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 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870年2月17日阿德勒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区。他的父亲是一名犹太商人,主要做谷物生意。由于父亲经营有方,他的家境颇为富裕,一家人热爱艺术,尤其是音乐。阿德勒从小生活舒适安逸,物质生活相对满足,但他却认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在6个兄弟妹中他排行老二,哥哥体格健壮,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而他自觉长相既矮又丑,与长兄有一种激烈的对抗情绪。母亲似乎偏爱哥哥,但阿德勒与父亲正处融洽。阿德勒是一个直到4岁才会走路的体弱多病的儿童。他患有佝偻病,无法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但他并没有让身体上的缺陷压倒自己,相反,这刺激了他的上进心。阿德勒喜欢交游,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在孩子们的游戏中也总是试图超过他的哥哥。他的父亲鼓励他说:“阿德勒,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就是告诉他,不能让眼前的困境束缚住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难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于突破,大胆地去创造自己的生活,这种坚强的信条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功名。 5岁时的一次遭遇几乎改变了他的一生。那年,他患上了致命的肺炎,医生认为他快死了,家人也不抱什么希望。但几天后,他竟奇迹般地康复了。这场病加上他3岁时大弟弟的死亡使他萌生了要当一名医生的愿望,他要用这个生活目标去克服童年的苦恼和对死亡的恐惧。所以,尽管他很喜欢音乐,也对许多艺术门类有很深的造诣,他还是选择了心理医生的职业,他许多个体心理学的观点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的这一遭遇。 刚上中学的时候,由于他数学不好而被老师视为差等生,老师因此看不起他,并建议他的父亲让他去当一名制鞋的工人。当然,他的父亲拒绝这样做,但这事也刺激了好强的阿德勒,促使他努力学习,在数学上有了很大进步。偶然的一个机会,他解决了一道连老师也感到头疼的数学题,成了班上的优等生,更增强了他的自信心。阿德勒后来经常提到这件事,在不无自豪的同时,也启示人们:人的潜力是没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个人都有成功和飞跃的机会,这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中学毕业后,阿德勒如愿以偿,进入维也纳医学院,系统学习了有关心理学、哲学的知识,并受到良好的医学训练。 1895 年进入维也那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初为一眼科医师,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 在这期间,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罗莎结婚。罗莎出生于莫斯科一个拥有特权的家庭,是个能说会道、擅长交际、也很能干的女人。但她突出的个性和热烈的有点社会主义意味的激情与阿德勒矜持而保守的贵族气质不太一致,以至他们的婚姻最初常有摩擦。阿德勒在回忆录中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但后来两人还是恩爱非常,白头偕老。 1895年,阿德勒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学位,成为眼科和内科医生。1900年,弗洛伊德的《释梦》出版后,他读到了此书,并对其深有好感。他认为此书对于了解人性有很大的贡献。于是他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著文为弗洛伊德的观点做辩护。或许正是这一缘故,当1902年弗洛伊德着手建立小组织——“星期三心理学会”后不久,阿德勒就被邀请加入,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但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在一开始就潜伏着有朝一日会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