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兵车行》学案教师版12级

《兵车行》学案教师版12级

《兵车行》学案教师版12级
《兵车行》学案教师版12级

《兵车行》学案

【课题】唐诗宋词第一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课型】新授课【学案序号】3 【课时】一课时【使用日期】11月1日

【学习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自主学习】

一.常识简介

1.“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

2.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以及组诗“三吏”、“三别”。

3.沉郁顿挫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

4.创作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二、自读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1.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它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并说明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为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

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2.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有何效果?

明确:看到的画面有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田亩荒芜健妇犁耕图、青海头上苍苍白骨冤鬼哭诉图。似乎可以听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诉。悲惨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

3. 造成这一切苦难的原因又是什么?

明确:“行人但云点行频”、“武皇开边意未已”“点行频”(诗眼)是频繁征兵的意思。

【合作探究】

一、品味诗歌,共同体合作交流

1.诗歌第一段中为什么是“耶娘妻子走相送”?“走”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两句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明确:从军的人既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四十多岁的成年人,所以送行的人有出征者的父母,也有妻子和孩子。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赶着上路,更写出家人闻讯赶来送别亲人,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焦急万分的神态。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两句,诗人从上文的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4个动词,“牵(衣)”“顿(足)”“拦(道)”“哭”,特写镜头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抓住读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

2.诗的第二段征人从哪些方面具体展现“点行频”所给征人带来的苦难?

明确:戍边——无休止家园——尽荒芜

索租——何太急青海——群鬼哭

3.谈一谈你对“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一句的理解。

明确:这是作者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是作者对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所发出的愤怒的反语。

4.你最喜欢其中哪些诗句,为什么?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样的不平常的心理变化实际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检测评价】

一、A级

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兵车行.(xíng) 声啾.(jiū)啾边庭.(tíng) B.车辚.(lín)辚生荆杞.(jǐ) 戍.(shù)边C.干.(gān)云霄生男恶.(wù) 村落.(lu?) D.马萧.(xiāo)萧急索.(suǒ)租陇.(lǒng)亩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

A.君不闻汉家山东

..走相送

..二百州 B.耶娘妻子

C.尘埃

..不见咸阳桥D.县官

..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3.对下列诗句用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人弓箭各在腰──“弓箭”不专指弓箭,这里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武器。

B.尘埃不见咸阳桥──车马扬起的灰尘,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用了夸张的手法。

C.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原指汉武帝,这里借指唐玄宗。

D.被驱不异犬与鸡──“犬与鸡”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役夫。

4.对下列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人但云点行频”,“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

B.“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句中,“汉家”是影射唐朝,“山东”即现在的山东省。

C.“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句是说壮丁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

D.“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句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逼索租税。

二、B级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干.云(gān)荆杞.(qǐ)发酵.(jiào)谆.谆教诲(chún)

B. 乾坤.(kūn)涕.泗(tì)干涸.(h?)苦心孤诣.(yì)

C. 危樯.(qiáng)潦.倒(liáo)浸渍.(zì)矫.揉造作(jiǎo)

D. 啾.啾(jiū)霓.裳(ní)谪居慑.服(sha)同仇敌忾.(kài)

2. 下列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 戍边家具骁勇枉费心机

B. 陇亩串通辑拿偃苗助长

C. 幽愁推诿毗邻明火执仗

D. 裂帛沦落戎马谈笑风生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他善于读书,常常能从书中断章取义

....,并恰如其分地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B. 时间真如行云流水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望着镜中的两鬓白发,他不由得发出“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感叹。

C. 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他珍藏多年自认为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了一块一文不

...名.的瓦片。

D. 这件事你现在做不了,不要勉为其难,以后努力学习,长了本事,干这个还不是轻而易举

....的事?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网络运作的自如、开放,使得网络小说在语言、风格和结构等方面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

因此,网络小说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年轻人。

B. 此次茶叶贸易洽谈推介会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与俄罗斯茶叶咖啡协会共同主办。

C. 今天中埃友好合作是深度是广度上,是前所未有,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D. 文博会将为国内外文化企业搭建一个产品展示、项目交易和信息交流的平台,为国内外客

商创造良好的合作。

5. 阅读杜甫的《登岳阳楼》,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诗人登楼为什么要流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联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

1. A(谆zhūn)

2. B(辑—缉偃—揠)

3. D(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而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含贬义;行云流水:比喻自然,不拘执,多指文章、唱歌等,不用于形容时间;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形容人贫穷。)

4. B(A 项搭配不当,最后一句改为“网络小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C项结构混乱,前两句改为“今天的中埃友好合作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D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机会”。)

5. (1)诗人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常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想到失去音信的亲友,想到自己四处漂泊的身世,不由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情怀。

(2)颔联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气象雄浑,内涵丰富,衬托了诗人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自己年老多病,却无所依托,加重了诗人自伤漂泊的感情。但诗人却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

国事为念,因此下联就联想到边境战事,使诗歌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突出了诗人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兵车行》学案

30兵车行 杜甫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杜甫的相关知识及其诗风。 2 ?联系背景知识,了解诗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难点】联系背景知识,了解诗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预习】 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并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搜集整理杜甫的资料和诗词,增加知识积累提高文化素养。 合作探究,擦出智慧火花

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背景介绍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 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 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 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 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 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 治通鉴?唐纪三 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 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 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 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 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关于“行”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耶娘妻子走相送( ) (2) 哭声直上干云霄( ) (3) 或从十五北防河( ) (4) 况复秦兵耐苦战( ) (5) 信知生男恶 ( ) 四、激情诵读,理解文意 4. 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停顿以及朗读的语气和情感) 5. 自由大声朗读,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6. 开展诗词朗读竞赛,男女同学各一组,选代表参赛。 五、整体感知 三、直击预 7?《兵车行》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 ,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它可 习,定向检 分为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测 部分,揭露了唐统治者发动长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争造成的恶果,教师出示 反映了人民的深重苦难,描写了他们怨恨的心情。 投影片。 课 衔接展示 环节,由作 者 导入。 学生板书 课题、作 者。 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 和背景资 料,指一名 A 类生朗 读。 学生速记 加 粗部分 的内 容 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三、直击预习,定向检测 1 ?给加粗字注音。 车辚辚() 云霄() 戍边()荆杞() 2 ?《兵车行》作者是 朝诗人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 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 他是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 ,他被称为“

兵车行导学案答案

兵车行导学案答案 一、【前置作业*我的自主学习】 (一)1、《杜少陵集》杜甫唐朝子美《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 2、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干.(gān )戍.(shù)荆杞.(qǐ)辚.(lín )啾.(jīu 陇.(lǒng)点行.(háng) (三)解释下列文中加线的字 1、车辚辚(象声词,形容车行走时的声音) 2、马啸啸(拟声词,马叫声) 3、耶娘妻子(父、母、妻子、儿女。耶,后来写作“爷”,父亲) 4、干(冲) 5、但云(只说) 6、或从十五北防河(有人) 7、纵有健妇把锄犁(纵然,即使。用手握住) 8、未休关西卒(罢遣)9、况复秦兵耐苦寒(能够) 10、信知生男恶(确实。坏、不好) 11 、生女犹得嫁比邻(靠近) 12、啾啾(这里指呜咽的声音) (五)略 二、【探究交流*我们相互提高】 (三)课文重点问题探究 1、第1段“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探究学习:诗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赶着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心情。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只写了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多么具体而又形象。这个“不见”,更“见”得“行人”之众多,送行者之众多了。更妙的是,接下去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衣)、顿(足)、拦(道)、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 2、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可是 《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3、“行人”直接倾诉,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答:主要包括三方面:从时间方面,不义战争消耗了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从人员伤亡方面,不义战争造成死伤惨重的后果;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面,不义战争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4、中国人传统观念是重男轻女的,“行人”为什么发出了“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 答:在封建社会里,重男轻女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然而无休无止的战争却使男子成了兵役制度的牺牲品,男子迟早要葬身战场,而女子还能保全性命,还能嫁给近邻有个依靠。所以“行人”发出了“信知生男恶,还是生女好”的感叹,这就更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兵役的繁重及其罪恶。 5、“君不见”之后描写战场景象,作者怎样使之具有更广阔的内涵? 答:结尾描写青海战场,环境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作者又从现实延伸到历史,以历史推证现实,同

单元写作 古风余韵 学案(含答案)

单元写作古风余韵学案(含答案) 单元写作提升单元写作提升训练目标人物小传的写法。小传,即人物小传,是传记文的一种,是一种简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写人物传记,必须有丰富的材料作依据;充分反映主人公的曲折人生,是人物传记给读者印象至深的内容;写好一个人物传记,除了写他的形,还应写出他的神,即传神。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突出人物的精神气质,使传主成为独特的“这一个”,而不是千人一面。借刻画抓住人物性格特征,突出其特质。选材精当,主题集中;既不给人物套上美丽的光环,又使这个人物形象具有独特性。人物性格抓准了,才能表现其精神气质,才能使传主与众有别。 二.将史料的真实性与描写的生动性有机结合,力求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换言之,要有文学性。传记文学不是纯客观的记载传主的生平经历,而是在尊重客观史实.遵循传主的生平经历的前提下,在一些具体的细节描写和细节安排上,可以根据作者的理解和作品主题的需要,而作恰如其分的虚构,在细节处理上要有文学性。细节不一定都有据可考,但读者不会怀疑其真实性,相反会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凸现人物品质。 三.择要介绍,不必面面俱到。可以介绍人物的主要贡献.成长经历.所受影响。所写人物生平经历或取一个截面,只要能突出主题即可。

具体而言,人物传记以记叙人物的活动.经历.事迹为主,写人重在刻画人物的性格,并通过这种性格的刻画来反映生活,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1通过人物的肖像写人。人物的肖像主要指人物的外貌,包括人物的容貌.服饰.姿态和神情等等。肖像描写可以写人物的静态,也可以写人物的动态。 2通过人物的语言写人。人物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能表现人物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3通过人物的行动写人。人物的行动要符合生活的本质,符合人物的性格发展的逻辑。 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显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4通过人物的心理写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慕.思念.苦闷.痛苦.怨恨.惊恐.嫉妒等等。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思忆联想.梦境幻觉.动作暗示等等。 5通过人物的活动环境写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人物的个性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写好环境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极为有用。 6通过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写人。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捕捉.挑选最具有特征的细节,进行准确.真实的描写,能够使人物的性格更鲜明.形象更丰满。通过相关人物的反映.评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_1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邓浩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杜甫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杜甫的品质; 3.能力培养目标:诵读、鉴赏。 教学重点:诗意。 教学难点:诗意。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出示诗歌—— 《全唐诗》卷216_11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一、诵读提示——(先范读;再指导;再范读;再生读) 这首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而这首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显然已超出感叹而变为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基调,才能读好这首诗。下面谈几点意见供参考: l·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土,这是诗人亲眼所见,要表达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感情,声音要沉重一些。前四句可用平调读,最后两句当用升调读——这是本段的高潮点,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 2.第二段开头两句是诗意转换处,可以读得平缓些,声音稍稍放低,但“点行频”王字为下文叙事总纲,须重读。 以下直至结尾皆用“行人”口气读,但其中的抒情语字字都融合着诗人的感情,要跟叙事语区别开来。

《兵车行》学案

《兵车行》学案 【学习目标】 1、培养诵读兴趣,能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能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3、体会并学习诗人关注民生,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 【学习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 2、能理解诗歌内容反映的悲惨现实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渲染铺垫的写作手法。 【学习课时】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后世又称他杜少陵、杜工部。(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其诗被称为“”。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辗转流离,最后抵达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筑草堂栖居。后来出川东下,贫病交加,病逝于湘江的破船上,终年59岁,文集有《杜工部集》。 2、识记体裁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行”的意思是。 《兵车行》属于歌行体。这种诗歌,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本诗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 3、熟识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二、自主学习 1、熟读诗歌。 2、杜甫的“三吏”是指什么? 3、杜甫的“三别”是指什么? 4、韩愈称赞杜甫:“,光焰万丈长。”杜甫自己说:“为人性僻耽佳句, 。”杜甫诗歌风格是。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2、你能叙述诗歌内容吗? 3、从结构上看,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4、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5、这首诗歌展现出许多触目惊心的画面,例如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血流成海图,你还能找出其它的画面吗? 6、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是什么? 7、“车辚辚,……哭声直上干云霄。”开头的场面描写表达了怎样的内容?辚辚萧萧的听觉形象给人什么感觉? 四、课堂测评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⑴耶娘妻子走相送⑵哭声直上干云霄 ⑶或从十五北防河⑷役夫敢申恨 ⑸信信知生男恶 ①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②低眉信首续续弹 ③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④言必信,行必果。 ⑤美言不信,信言不美。⑥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⑦烟涛微茫信难求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行人但云点行频”有何作用? 3、这首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杜甫导学案

课题:《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课时:第一课时编写人:马丽 审核:高二备课组上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体会杜甫 的人格追求。 2、难点: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 三.情境导入: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文体——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是杜甫逝世前一年对自己的写照。后人从这孤独的形象中看到了他包容乾坤的博大胸怀以及回旋天地,与元气同在的精神力量。 这篇冯至所写的传记,展现了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杜甫传》原有13节,大约3万字,限于篇幅,本文只选了其中的“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三节,部分段落有删节。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再次回到那个时代,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 四.学习过程 1.“自学”提示: 知识链接 本文写于1946年,历时三年。冯至从青年时代就非常热爱杜甫。抗战期间,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在1945年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两篇相关文章。 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课前预习 阅读文本,思考问题: ①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杜甫生活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 ②从杜诗入手,分析诗人、感情、社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从杜甫其人入手,分析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2.“研学”探究:写出自学过程中呈现的疑问并探究 3.“导学”引领: 阅读第一部分“长安十年”内容,填写下 表1:长安十年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诗歌特点: 代表作品: 4.“检验”部分: ①解读《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和《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二诗: ②解读《兵车行》: ③解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八下第一单元作文训练学案一学习仿写

梁开中学八年级第二学期作文训练学案(一) 班级组别姓名 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祝大家新学期学习进步!根据教材的单元安排,结合我级的实际,在过去已经懂得如何写人和写事的基础上,本学期将进行六次作文专题训练,分别是学习仿写、说明文(学会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学写读后感、学写游记、学写故事、学会升格作文。在每次训练中还需要认真落实“字数、卷面、分段、题目、开头、结尾、中心、”等作文的常规要求。具体安排如下:第一次: 第二周——学习仿写(片段作文) 第二次:第四周——学写读后感(周记、练笔) 第三次:第六周——说明的顺序(大作文) 第四次:第九周——中段检测(大作文) 第五次:第十一周——学写游记(周记、随笔) 第六次:第十三周——学写故事(大作文) 第七次:第十五周——升格作文(片段或整篇) 第八次:第十七周——模拟测试(大作文) 第一单元作文训练——学习仿写 一、仿写的好处: 仿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语文教材中的典范文章、中考考生的高分作文、班级同学的优秀习作,报刊杂志中文质兼美、思想积极的文章……都可以成为我们模仿的范本。懂得模仿写作的学生,其作文水平定能快速提升。 二、仿写的方法: (一)模仿篇章结构(请认真阅读《高分突破》P17的四种具体方法及范文。)(1)一线贯穿法——用一条主线,把几件事情串连起来; (2)画面组合法——按时间顺序或地点转移,把几个画面或场景组合起来; (3)欲扬先抑法——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先略写不喜欢的,或厌恶的情感,后详写喜欢的,赞扬的情感; (4)由物悟理法——描写某种景物,或与此物相关的事情,以物喻人,或托物言志,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人在诗中控诉战争的情感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3.品味语言,熟读成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鉴赏诗歌。 三、教学课时:第一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坛两位重量级的诗人,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李白的一些诗歌,今天我们将走进杜甫的诗歌。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关口,他的诗歌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动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因而被世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歌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杜甫诗歌的“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再具体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所谓沉,主要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主要是就情感的浓郁而言。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再具体就是说,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从结构上看,顿挫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间相融。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跌宕有致、徐疾相间的顿挫中,把沉郁顿挫昭然揭示在人们的面前。 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兵车行》中,亲身感受一下这首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背景及相关介绍 文体:“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我们学习过的:《燕歌行》《琵琶行》《走马川行》等。杜甫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青年时代是在盛唐社会中度过的,过了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生活,33岁在洛阳遇到了刚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建立了千古传颂的友谊,两人一路同游。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杜甫也有远大的抱负,自谓能立登要路,致君尧舜。但这幻想在到长安后彻底破灭了。当时他曾参加了由李林甫操纵的一次考试,落入骗局。李林甫因惧怕有识之士揭发他的奸邪行径,没有让一个人及第,且上表称“野无遗贤”。后来赠诗给皇上,并希望得到权贵的引荐,都落空了。十年长安,使杜甫历尽人生辛酸,他看到了民生疾苦,关心着国家安危,忠君爱国,仁民爱物的情怀愈加强烈。这段时间他创作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九首》等反映天宝后期动乱行将到来的社会风貌

杜甫《兵车行》学案设计

杜甫《兵车行》学案设计 杜甫《兵车行》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时代背景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通过阅读,理清本诗思路,了解本诗所写内容;通过诵读,体会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分析,把握本诗的艺术特色,初步体会杜甫诗歌“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4、背诵诗歌。 【学习重点】 目标2、3 【学习难点】 目标3 【学习时数】 2课时 【相关资料】 1、杜甫生平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

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他的生平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专题四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专题整合

专题整合 杜甫与律诗 一、律诗简介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即10句或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偶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二、杜甫与律诗 杜甫与李白,都是伟大的诗人,但又都是个性迥然不同的伟大诗人。表现在诗体上,李白喜欢自由、少束缚的歌行体,而杜甫则喜欢格律严谨、章法严密的律诗,尤其是七律。可以说,杜甫在这方面的成就,是古代诗人所难以企及的,对中国的诗歌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杜甫以前,七律多用于宫廷应制唱和,这类诗内容贫乏,其语言也平缓无力,佳作也不多。到了杜甫,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更主要的是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可能性。七律同五律一样,是固定的诗型。但杜甫将它用于比五律稍大的篇幅,使之能包含相当大的容量;在语言节奏方面,虽然七律每句只比五律多二字,但经过杜甫的精心调节,却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化。于是,七律成为一种既工丽严整,又开阖动荡,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的诗型。 三、如何鉴赏律诗 近年来,高考所选择的诗体有以绝句为主转向律诗的倾向。如果对律诗的结构、修辞、音律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把握,形成较为理性的认识,对应付高考大有禆益。那么如何去鉴赏

2020最新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修辞立其诚单元写作学案 语文版必修2(考试专用)

第三单元修辞立其诚 学会分析 训练目标在议论文写作中学会使用四种分析方法:概念分析、比较分析、因果分析、辩证分析。 学习写议论文,尤其是要学习论证。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总的来说,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同时也有多种的分析方法,今天重点探讨四种分析方法:概念分析、比较分析、因果分析、辩证分析。 文本借鉴 佳作赏读亮点评析 “倔”和“笨”的力量 大跃进时期,朱东润老先生作为复旦中文系主任,自然被推上讲 台作“多快好省”宣言。可是老先生却牙根紧咬,面色难看,简直要 上刑场似的,支吾了半天才说出话来:“我原计划五年完成的三本书,现计划三年完成!”话音刚落,台下便是一片哄笑之声。“太慢了!”可是老先生的倔劲却上来了,说什么都不肯再让步:“不行!不能再少了!最少三年!”(1) 这若是被日码万字的当代作家看见了,怕也是要笑掉大牙的。何必这么“倔”?何必跟“效率”较劲?简直是一根筋!(2) 的确,对于讲求效率的智慧的当代人来说,这样的做法,实在是不知变通,乃至于冥顽不灵了。三年,岂止是三本,著作等身怕也不是问题。只要愿意“坐家”,轻敲键盘,日码万字也能轻松搞定。只是,如此随缘、如此写作,其成果怕也如稀释过的咖啡,醇香不再,喝起来恰如变了质的白开水。(3) (1)举例论证。文章开头用朱东润老先生的事例形象地突出“倔”字,入题迅速。 (2)分析事例,从反面着笔增强分析说理力度。 (3)比较分析。联系现实,否定讲求效率的“智慧的”当代人的做法。

兵车行学案

《兵车行》学案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感悟理解作品内容。 2、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一、知人论世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漫游时期(35岁以前):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长安时期(35~44):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44~48):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漂泊西南时期(48~59):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鲁人版选修课《唐诗宋词》第一单元学案

鲁人版选修课《唐诗宋词》第一单元 总第期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 【单元导读】 【学有目标】

【学有计划】

理解诗歌复杂的思想情感,体会李白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诗风。 一、文学常识 1、知识卡片一——关于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属甘肃)。先世罪迁中亚碎叶,后随父迁居四川绵州隆昌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因号“青莲居士”。李白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二十五岁以前,是蜀中读书、习剑、隐居、学道和游历时期。这些特殊的生活经历,对其思想性格和浪漫诗风的形成,有着深刻影响。 二十五岁至四十二岁,是以安陆为中心的第一次漫游而兼求仕时期。青年李白雄心勃勃,十几年间游踪几遍大半中国,创作力亦非常旺盛,作品大都描写自然山水与漫游生活。《望庐山瀑布》《赠孟浩然之广陵》等诗皆作于此时。 四十二岁至四十四岁,是礼拜供奉翰林时期。但李白眼见朝廷的腐败与黑暗,自己的理想破灭,沉痛地离开长安,这成为李白思想和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开始写出像《行路难》那样具有深刻政治内容和思想性的作品。 四十四岁至五十五岁,是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时期。这期间他与杜甫结为挚友。人生的坎坷、世态的炎凉,虽使他更热衷于求仙访道,但他的反抗精神愈加强烈,诗歌带有更深广的忧愤,代表作有《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五十五岁至六十一岁,正值安史之乱,是李白晚年从璘、流放和遇赦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古风》十九(西岳莲花山)等。 2、知识卡片二——浪漫主义诗风 浪漫主义诗风传统为屈原所开创,并为李白、李贺、苏轼、辛弃疾、陆游、龚自珍等优秀诗人继承并发扬光大。主张创作自由,描写自然,注重民间文学艺术上尊创新反模仿,重奇特而轻平凡,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描写奇特的情节,塑造非凡的,独特的性格等特点,用热情奔放的语言,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浪漫主义诗歌形式新颖,格律自由,辞藻富丽,比喻动人。 二、文字知识 3、你能读准这些字音吗?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兵车行》教案设计

《兵车行》教案 教学目标:反复诵读,体味杜诗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品味语言,领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盛唐时期的诗坛,有两颗璀璨的明星,一颗叫李白,一颗叫杜甫。李白被人称作“诗仙”,因为是仙人,所以让人感觉他不食人间烟火,不接地气;杜甫被人称作“诗圣”,因为是圣人,所以人们说他悲悯天下百姓,关注社会现实。今天我们走进《兵车行》,让我们穿越1260年的时空,回到唐玄宗天宝十年,站在杜甫身旁,去感受那让圣人为之落泪的一幕。 二.写作背景 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 是信史,是实录。 三.一读诗歌——读全篇,感受整体情韵 1.说明要求:感受节奏韵律,体会整体情感. 2.教师配乐诵读 3.学生自由朗读 三.二读诗歌——读首尾,体会深深伤痛 1.两名学生分别朗读两部分:这首诗歌的基本结构是以送别出征战士图为开头,以行人对道旁过者的回答为主体,在行人回答的最后又描绘了一幅青海战场白骨遍野鬼哭啾啾的画面。我们先来试试朗诵这两部分内容。(学生读,评价) 2.诵读指导:朗读首先要确定采用怎样的语速语气-----慢一点,较沉重较悲伤。其次要注意重音-----每一句诗都会有一些字词特别具有表现力,着重处理他们,会使情感更加丰满可感。 3.两幅画面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幅? ①辚辚萧萧-------描绘行人出征的场面,连用两个叠音词,让人如临其境,单调, 轰鸣,嘈杂的巨大声响,一开篇就烘托出出征的苦痛和分离的悲伤。 ②走不见---------走,跑来相送,点出出征之急和送行之突然。不见,夸张手法,送别人多,可见会有多少人家庭离散!事情突然,打击沉重。 ③牵衣顿足拦道哭干----------牵衣顿足拦道哭,四个动词连用,点出了亲人的痛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成长如蜕单元写作思路与结构学案语文版必修 (1)

第三单元成长如蜕 训练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与结构的具体要求。2.学习文章思路与结构的布局技巧。 所谓“思路”,就是作者在思索并行文时思想发展、前进的路线。理清思路是作者思想认识系统化、明晰化的过程,也是作者对文章的整体构思,如怎样开头,如何承接、过渡,怎样围绕中心把选择的材料组织起来,哪些地方需要为文章的下一步发展做好铺垫,哪些地方要与文章的前一部分有所照应,怎样结尾等予以梳理,使之条理化、文字化的过程。这一系列的思索、谋划,即理清思路的工作。理清思路非常重要,思路清楚了,才能把文章写得流畅。而所谓“结构”,就是文章的组织构造、布局安排。它是作者思路的外化体现。 常见的文章结构模式有“纵向式”“横向式”和“纵横结合式”。 纵向式结构即按照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的过程结构文章。这种结构又有几种主要形式:文章完全按事件的发展过程来展开记叙,形成顺序承接的形式,如《散步》;也可以采用“现实——回忆——现实”的倒装承接形式,如《背影》。本单元中的《铸剑》则采用了插叙的方式安排结构。 横向式结构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关系或事物的性质和不同方面来安排材料,结构文章。 纵横结合式结构即在总体上采用纵向式(或横向式)结构,而局部又采用横向式(或纵向式)结构。 记叙类文体在结构安排上可采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几种方式。 《考试说明》中的作文部分对结构的两个基本要求是“结构完整”与“层次分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开头与结尾的构思;(2)段落与层次的安排;(3)过渡与照应的设置。 文本借鉴 佳作赏读亮点评析 路是月的痕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1)路的那头,连着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 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着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2)等着儿子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3)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唯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父亲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去吃草,本文思路明确,结构严谨。全文围绕着“笛声”展开,赞美了浓浓的父爱。 (1)通过描写小路的景象,自然地引出文章的主体——父亲。采用倒叙手法,奠定感情基调。 (2)点明文章抒情的载体——笛声。“哀怨”暗示着父亲、笛声、“我”之间必有关联。

《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学设计 枣庄八中南校高二语文组王慧第十五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文本研习与对话)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PPT) 齐读?课前小积累?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5、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7、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9、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师:知道这是谁的诗句吗? 生(齐):杜甫。 师:一代“诗圣”杜甫以他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在文坛上奠定了他的不朽地位。而他的诗歌也因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而被誉为“诗史”。韩愈曾这样评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PPT) 杜甫(712~770) 是我国____代_______诗人。字______。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________,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_________。 师:杜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承久的一道光彩。“诗史数千言,一腔君国河山泪。草堂三五里,沉郁顿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背诵。)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问题探究: 1、面对连年征战,民不聊生的惨况,役夫有怎样的心情呢? 明确: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役夫并非无恨,而是恨满胸臆。但这种恨却无处可申,且申也无益。故以?敢申恨?来表达自己的愤激之情。 2.在这首诗歌中,役夫都有哪些恨呢?讨论交流总结。 明确:恨征兵频繁,恨血流成海,恨开边未已,恨流离失所,恨田园荒芜,恨非人待遇,恨租税繁重,恨白骨无人收。 3、文中哪是沉痛语,令人不忍卒读? 明确:?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生女就真的很好吗?为人女、为人媳、为人母、为人妻的苦命女子啊,眼见着自己的丈夫、公婆的儿子、儿子的父亲即将被抓入伍,更是痛不欲生。丈夫这一走,今后的日子该怎样过啊?上有年已老迈的双亲,下有嗷嗷待哺的幼子,?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尽管如此,还有?县官急索租?,本来自己就已经家徒四壁,?出入无完裙?了,那些?租税从何出?啊!这样生不如死的日子该如何苟活下去啊! 师作诵读指导: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背诵。) 五、课堂小结 (PPT“穷年忧黎元,叹息热内肠。”“宁为太平犬,莫做乱离人!”诗圣杜甫怀着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以深沉、浓郁、一字一顿的笔触传达出了对战争的控诉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现在让我们怀着对人民的同情,对诗圣的崇敬,踏着杜甫的思想踪迹,再一次诵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一名导演,或是一名编剧,或是一位画家,你将如何来拍摄、编写或画出这一惨绝人寰,令人撕心裂肺的场面呢?请用文字把你心中的设想描述出来。 第二课时(文本研习与反馈练习) 一、自主阅读,美点寻踪 (PPT)前人评杜甫《兵车行》时说:“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请将诗中运用口语的句子抄出来,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明确:(1)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蝉联而下,累如贯珠,琅琅上口,铿锵和谐,优美动听。 (2)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被驱不异犬与鸡??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等,能收到清新自然、明白如话、生动鲜明的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些句子,体会其美感。) 二、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同学们在读这首诗时,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字?你认为文中都有哪些人在

兵车行学案

《兵车行》学案 杜甫 【学习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解读杜诗的钥匙: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诗人郭沫若题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杜甫是一位穷于一时、达于千秋的伟大诗人。 诗雄百代,光焰万丈,有如长江大河,万古长流。 海涵地负的艺术才力;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包罗万象的艺术成就 读破万卷的富赡才学;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渊渟岳峙的不凡气势 称雄百代的开创精神 一、测标:欣赏课文朗读方法: 1、找诗眼; 2、定基调 3、寻关键; 4、理脉络 5、明主旨; 6、知妙处 二.【达标】 (一)、导入 河山日月本平平 一触此老奇趣生 《杜诗详注》 (二)、简介作者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7)35岁前 祖父杜审言,是三朝宰相。杜甫24岁考进士未第。这一时期代表作《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却落得个“都市卖药,寄食友朋”。这一时期代表诗作《兵车行》、《丽人行》,对“安史之乱”前的开边政策进行讽刺,反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 亲历“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仕途几经辗转,生活充实,佳作较多《春望》。“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后 寓于成都杜甫草堂。诗作、《蜀相》《登高》《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三)、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

单元写作: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学案(含答案)

单元写作:写出你的真情实感学案(含答案) 写出你的真情实感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训练目标 1.学习感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在写作中能够落实“写真话.抒真情”的原则。 2.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是文章的灵魂。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求在作文中自然地表达内心对社会.人生.生活的真实感受,使感情的流露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文章,才可能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冰心说过“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儿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因为真情源于真人真事,所以写真人真事.亲身经历最容易做到感情真挚,最易写出动情点。 文本借鉴佳作赏读亮点评析打喷嚏课堂上,他如坐针毡,低着头,用手使劲地揉捏着鼻子。1一个喷嚏在他鼻腔里憋了很久了。要是在课余时间,他非要仰起头来,打个痛快不可。可是,这时候他不敢他知道,打出来肯定要出事的他是一个差生,老师们都这样讲。在老师眼中,他成了“坏”的同义词尽管他平时很守纪律,也关心集体。2前天,只有他一个人在班上,他看见一个

板凳的一条腿散了,就去拾起来,想把它重新装好就在这时,一位老师走进了教室。 “你干什么好端端的一个凳子,被你搞得不像个样子了”老师非常恼火。 他也有些恼火“不,这不是我搞坏的”但是,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31采用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写出了主人公内心的紧张和不安,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运用对比手法,把“差生”和“守纪律”“关心集体”作对比,为下文埋下伏笔。 3采用细节描写,这里是插叙,写出了一场误会,写出了老师的偏见和歧视,也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委屈和愤怒。 现在,他顾不得想这些了,因为鼻子已经越来越难受。 “真见鬼,怎么这样难憋”他更加使劲地揉捏起鼻子。4“啊啊啊嚏”他终于憋不住了一声惊天动地随即,同学们的笑声似山洪暴发。 接着,一声炸雷“滚出去”他出去了,尽管他很想继续听课。5到了室外,他不自觉地抬起头。天上,有一小块乌云遮住了又大又圆的太阳。6“不好,还有”凭直觉,他知道他的喷嚏会第二次惊天动地那么,山洪会第二次暴发,炸雷会 第二次爆炸终于,他决定要打个干净,打个痛快只有这样,他才舒服于是,他仰起头,等待即将冲出乌云的太阳4细节描写,与第一段相照应,写出了主人公内心的焦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