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不再做唠叨父母的十二个诀窍

不再做唠叨父母的十二个诀窍

不再做唠叨父母的十二个诀窍
不再做唠叨父母的十二个诀窍

不再做唠叨父母的十二个诀窍

在教育孩子上,如果家长唠叨多了,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不能解决孩子的实际问题。

在教育孩子上,如果家长唠叨多了,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不能解决孩子的实际问题。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唠叨是一种关心,也是父母“爱之切,恨之深”的表现,如果没有爱的关系,绝少出现唠叨的。非常有意思的是,许多喜欢唠叨的人,很少能主动发现自己是唠叨的人!不仅如此,很可能还感觉自己说的不多。所以,如果家长自己都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也就没有改变的可能。想验证自己是否是一个唠叨的人,方法上也很简单,去买一个录音笔或摄像机,让孩子或其他家人偷录,自己找时间听听或看看,立马就能得到答案。既然唠叨那么招人反感,都是什么原因导致父母唠叨?

第一,唠叨是一种畸形的“爱”。

许多父母为了自己孩子,可以说是“鞠躬尽瘁”,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心甘情愿为孩子吃苦受累,可惜唠叨只是费力不讨好的方法。另外,幼小孩子由于认知问题,很难理解家长的关心。所以,家长遇到孩子的问题,与其不停的唠叨,远不如用事实和行动来说服和教育孩子,反而效果会更好。

第二,过度关爱,和孩子的生长速度不匹配。

在孩子小的时候,由于他们什么都不会,父母对孩子事无巨细的照顾,那怕是不停地嘱咐也是应该的。但当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不再是“小不点”了,此时再对孩子已掌握的能力或他们想尝试的行为,家长不厌其烦地“说教”,孩子必然不愿意听。所以,家长该放手时要放手,千万别唠叨。

第三,家长缺乏安全感,或是一个自卑和不自信的人。

如果父母是这样的人,其生活的满意度必然较低,他们为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往往会借助品牌物质和炫耀孩子,以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赞许。于是,这些父母会

要求孩子做到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而孩子难于完成时,就开始无休止的评论、比较,甚至是抱怨、诉苦,以期孩子能够“达标”。

第四,父母会唠叨,重要原因之一是亲子关系不佳。

人与人关系疏远的重要标志,就是“无话可说”或不愿应对,于是就出现了一方高举“免战牌”,一方是“宜将剩勇追穷寇”,可这样的做法将进一步加深相互距离感。所以,与其说那么多“心里话”孩子不听,还不如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或自己是否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

第五,父母无法解决孩子的问题,不知不觉中唠叨越来越多。

每当孩子出现某些问题,家长既没有原则和界线,又舍不得按照事先约定惩罚孩子,或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解决,只好学习祥林嫂,不停的唠叨了。一般孩子对最初几次的唠叨,还是能听进去一部分的,家长就感觉“管用”会延续使用,可这无疑是饮鸩止渴。

第六,唠叨是父母有太多的惯性思维,没有耐心倾听孩子说话。

每当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家长总是按照成人的处事原则来判断孩子的对错,完全忽视孩子的发展特点。所以,只看结果的做法,不仅会用自己的话打断孩子的话,还认为孩子是“狡辩”。这直接导致父母失去信任,并使孩子自尊心遭到伤害,严重的会自我封闭,不再和家长说任何事情!

第七,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望太强。

不能否认,很多父母也真为孩子付出了一切,不管是时间、金钱和精力上。但父母这些做法的前提,是孩子要听自己的“话”,如果孩子幼小没有反抗力量而不啃声,父母就感觉自己没有威望,于是就不停的“苦口婆心”。当面对青春期反叛的孩子时,孩子的对立就让家长不停“诉苦”,变成了一个“怨妇”!

第八,父母的唠叨,往往是家长有过高的期望。

不少家长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所有希望,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和期望考入名校,并作为教育“成功”标志。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或没有按照自己期待的步骤去做,父母就忽视孩子丰富的感情世界,指望通过督促来促进孩子。其实,这种无情和过度强化的教育方式,反而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

第九,父母的唠叨,往往出于家长对孩子什么都想了解。

现在许多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物,也生怕孩子走上歧路,于是事无巨细地想知道孩子日常的一切。如果孩子不愿说,父母就会不停的唠叨追问。可问题是,幼小的孩子难于记住当天所发生的一切,而童年期以后的孩子,假设没有良好亲子关系,他们甚至连露脸的事都不愿说。

第十,唠叨的出现,是交谈双方的兴趣点不一致。

不少家长在和孩子交流过程中,往往是从成人的角度来说,比如关注孩子的成绩、人品、健康等,而这些对孩子都不是最重要的东西。若加上父母更看中结果而忽视过程,就使亲子交流缺乏共同的语言。所以,家长经常会插孩子的话,孩子由于思维被打断很难恢复,交谈直接变成了父母的唠叨。

上面啰嗦了这么多,其实,父母的唠叨都是一种负面情绪,也是一种焦虑的表现。从理论上说,适度的焦虑是比较好的现象,促使人们改变。只是当父母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变得唠叨时,要想一想弱小的孩子,他们是否能承受你的负面情绪宣泄?所以,父母要尽可能随时观察孩子的情绪,当孩子负面情绪已经累积时,就不要再絮叨了,因为此时你说的话,孩子已经听不进去了。

十二招让父母变得不再唠叨

第一招,父母要尊重、认同、接纳孩子,然后在真诚和热情的基础上积极关注孩子。

其实,这已不单是解决唠叨的问题了,而是整个儿童教育的核心。比如,如果父母能接纳孩子,那怕是孩子不足的地方,就不会采取打击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样,能积极关注孩子的父母,就能及时发现问题,甚至在事情发生以前,

就做好预防工作,防范于未然。

第二招,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唠叨的“天敌”。

俗语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就说明当交流双方有良好的关系,再多的话也不会感觉啰嗦。所以,在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就算父母属于多话的人,在孩子出现问题后无比的“碎道”,由于所说的话都是尊重孩子的,孩子也不会感觉到难听和反感,就愿意听家长唠叨了。

第三招,父母要善于放稳心态,在生活中自己要学会减压。

唠叨的根源是在于父母的焦虑,虽然适度的焦虑对人是有好处的,但不能在自己生活中的压力和不得志,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终归是孩子,要允许他们犯错和给予改过的机会,过高的期望与浮燥的情绪都不足取。另外,情绪轻松的父母,会使孩子降低“防御”心理,显得比较听话。

第四招,父母要注意说话语调,要低声和悦的说,不要带有抱怨情绪。

孩子判断父母的情绪,除了看表情和神态以外,主要靠说话的语调。当孩子接收到悦耳的话语,先感受到的是舒服,他们不会先采取“自我保护”的方式,就算家长话多孩子也不会感觉唠叨,也能按照家长所说的去做。所以,对孩子使用亲切的语言,远比采取命令、喝斥要好。

第五招,对认字的孩子,父母要学会留字条。

如果家长事无巨细,都对孩子反复强调和叮嘱,不仅使孩子听到后面就忘记前面,同时也因为话太多都没有讲到点子上,孩子也不知道到底那个是重点,结果会适得其反。所以,对一些孩子真不容易记住的事情,与其不停地用嘴说,还不如动用“烂笔头”,给孩子写一个备忘的纸条,放到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

第六招,父母要给孩子独处的时间,别没事找事地找孩子说话。

对于孩子学习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学会思考,以及做事认真和耐心。可实

际情况是,许多父母借着“关心”孩子,不停地对孩子问寒问暖,这就等于不断打扰孩子的注意力或影响思考。所以,在孩子学习时,父母不能因为过分关注分数,就不停地唠叨让孩子倍感压力。

第七招,当父母发现自己唠叨,可以强制自己采取分时说话方法。

也就是说,当自己有情绪而不停的说,容易变成情绪发泄,这对解决孩子的问题是于事无补的。所以,家长就暗中计时,说到1分钟就不再说了,把其他要说的话“咽”下去,告诉孩子他们现在有说话的权利,这不仅能调整自己的情绪,也给孩子留下辩解的时间。如果孩子不说,那也一定要等超过自己说的时间后,才能接着说。

第八招,父母要抛弃想当然的思维模式,学会倾听。

人的交流都是一个说一个听,两个都说是吵架,两个都不说是顶牛。让孩子多说一点,家长必然要少说,这不仅对判断孩子的实际情况和了解真实想法大有帮助,也对最后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方法。所以,家长要静下心来,让孩子把话说完,有不同的意见也不要着急打断和进行指责。

第九招,父母要教会孩子学会回应。

唠叨,从形式上看,正是因为对方没有回应,说话人为了避免过早结束而不得已采取的方法。所以,家长从孩子婴幼儿阶段,对他们的要求要有及时的响应,并根据要求是否合理进行说明。这样示范以后,孩子自然知道,父母说对时就要明确表示认可,对父母不正确的要明确表示不同意,并说明理由。父母得到回应,也就不会再唠叨了。

第十招,父母说话前,最好先打好腹稿,每次只重点说一个问题。

唠叨在表现上就是说车轱辘话,这就是其思维混乱、没有重点。长此以往,孩子也会分不清轻重缓急,还将直接影响到正常的学习。所以,父母不要指望孩子能一次改掉N个问题,他们每次能保证一个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同时,孩子在行动上自然会有轻重缓急。

第十一招,父母要学会放权,敢于放手,孩子的问题没有那么可怕的。

父母的唠叨,虽然说是畸形的“爱”,但出发点也是希望孩子好的。如果父母从小敢于撒手,孩子早一点摔跤、犯错误就比他们长大以后再出类似情况要好。当孩子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以后,也许家长就会发现,孩子根本就不给你唠叨的机会了,因为他们已经学会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了。

第十二招,父母要说孩子听得懂的话。

孩子的语言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他们无法按照成人的对话方式进行交谈。若父母经常说一些孩子听不懂的词语或句式,那你的真实意图很可能被孩子误解,这直接导致问题不能解决。比如,父母带有强烈假设性的提问,会使孩子感到被审问,那怕没有几句话,孩子依然感到父母在唠叨和不信任自己。

其实,家长想避免唠叨,核心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教育孩子要走进孩子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内心真实需求,在有界线的基础上择机而教。所以,与其不厌其烦的絮叨,不如多理解和认同孩子,给他们一些成长的空间,该放手时要放手,该住口的就住口。只要孩子能科学地进行散养,他们一定能茁壮成长的,且一定会超出你的预期!

父母喜欢唠叨的原因及改正措施

父母喜欢唠叨的原因及改正措施 在教育孩子上,如果家长唠叨多了,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不能解决孩子的实际问题。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唠叨是一种关心,也是父母“爱之切,恨之深”的表现,如果没有爱的关系,绝少出现唠叨的。非常有意思的是,许多喜欢唠叨的人,很少能主动发现自己是唠叨的人!不仅如此,很可能还感觉自己说的不多。所以,如果家长自己都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也就没有改变的可能。想验证自己是否是一个唠叨的人,方法上也很简单,去买一个录音笔或摄像机,让孩子或其他家人偷录,自己找时间听听或看看,立马就能得到答案。既然唠叨那么招人反感,都是什么原因导致父母唠叨? 第一,唠叨是一种畸形的“爱”。 许多父母为了自己孩子,可以说是“鞠躬尽瘁”,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心甘情愿为孩子吃苦受累,可惜唠叨只是费力不讨好的方法。另外,幼小孩子由于认知问题,很难理解家长的关心。所以,家长遇到孩子的问题,与其不停的唠叨,远不如用事实和行动来说服和教育孩子,反而效果会更好。 第二,过度关爱,和孩子的生长速度不匹配。 在孩子小的时候,由于他们什么都不会,父母对孩子事

无巨细的照顾,那怕是不停地嘱咐也是应该的。但当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不再是“小不点”了,此时再对孩子已掌握的能力或他们想尝试的行为,家长不厌其烦地“说教”,孩子必然不愿意听。所以,家长该放手时要放手,千万别唠叨。 第三,家长缺乏安全感,或是一个自卑和不自信的人。 如果父母是这样的人,其生活的满意度必然较低,他们为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往往会借助品牌物质和炫耀孩子,以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赞许。于是,这些父母会要求孩子做到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而孩子难于完成时,就开始无休止的评论、比较,甚至是抱怨、诉苦,以期孩子能够“达标”。 第四,父母会唠叨,重要原因之一是亲子关系不佳。 人与人关系疏远的重要标志,就是“无话可说”或不愿应对,于是就出现了一方高举“免战牌”,一方是“宜将剩勇追穷寇”,可这样的做法将进一步加深相互距离感。所以,与其说那么多“心里话”孩子不听,还不如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或自己是否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 第五,父母无法解决孩子的问题,不知不觉中唠叨越来越多。 每当孩子出现某些问题,家长既没有原则和界线,又舍不得按照事先约定惩罚孩子,或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解决,只好学习祥林嫂,不停的唠叨了。一般孩子对最初几次的唠叨,还是能听进去一部分的,家长就感觉“管用”会延续

面对父母的唠叨教案

8.面对父母的唠叨(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和培养自己的良苦用心,能从父母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理解父母。 2.学会应对父母唠叨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理解父母。 2.难点:学会应对父母唠叨的方法并使用。 三、教学准备:课件、白纸、红纸 四、教学过程: 1..小游戏:营造氛围 雨后春笋 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雨后春笋。一阵春雨吹过来,笋妈妈在呼唤她的孩子们快快钻出地面呢,现在我来做笋妈妈,同学们就是笋芽儿了,我说几个笋芽儿钻出来,每个小组就几位同学站起来。 准备好了吗?(游戏)笋妈妈看见自己的孩子一个个钻出地面,心里是多么高兴啊! 2.忆真情:铺垫情感 同学们,爸爸妈妈也在盼着你们健康快乐地长大,在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为你们做了很多很多,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他们关爱的点点滴滴。 看的时候,你们可以对着画面指指点点,也可以和伙伴交头接耳,想跟着唱也行。 (点击课件配上音乐) 这些似曾相识的画面让你想到了什么呢? 学生畅谈。 小结:爸爸妈妈把我们养大多不容易呀,他们要为生活奔波,要为我们操心,可能会有许多我们想不到的麻烦、苦恼和辛酸。 3.谈唠叨:宣泄不满 爸爸妈妈有那么多的烦心事,有时看到我们达不到他们的要求,难免会显得着急,有时就会不停地唠叨。你有这样的经历吗?做做“快乐测试”——课本P17。 你的爸爸妈妈还会什么时候在你耳边唠叨?爸爸妈妈的唠叨后,心里是一种什么感觉?读读《唠叨之歌》后心里的感受有改变吗?从中听出了什么? 让我来猜一猜爸爸妈妈“唠叨之歌”中的弦外之音吧——“快乐测试”P23 4.想策略:头脑风暴 爸爸妈妈对我的关心,导致唠叨,所以有时免不了我们会和爸爸妈妈之间产生一些摩擦,弄得他们不开心,自己也不开心,其实我们心里也不愿这样。商量一下:面对他

初中作文父母的唠叨作文

父母的唠叨作文(一)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庭的孩子都嫌父母很烦,说他们很唠叨,想着千方百计躲开父母。不想听他们整天的唠叨个没完没了。 有时侯,我放学回到家,书包还没有放下,父母就问怎么今天这么晚才放学一个女孩子这么晚回来很危险的。平时一大早,就听他们唠叨“快点起床了,再不起床就迟到了!”冬天的时候更烦,“多穿几件衣服,天气变冷了。”吃早餐又再说我,“快点吃了,上课了,不要慢吞吞的了。”晚上又说“你不用做功课呀!你不用复习吗这么有空看电视!”这些都是父母日复一日唠叨的内容,所以我不想回家,回到家就没有了自由,就像坐牢似的!真的没有一点私人空间,很想父母不唠叨,给我点自由! 我记得一次,父母又对着我唠叨个不停,还骂我,说我学习不好,再不用心就考不上高中了,你们这一代人考不上大学就根本没用了。然后,我实在受不了了,头脑发胀,不顾一切的说出了自己压抑已久的想法,“你们这么烦,考不上就考不上了!”说完就直接跑出去了,我不想回家。一个人在大街上来回游荡,当我看到别人跟着父母一起拖着手逛街的时候,我就想起了自己的家,想到父母的唠叨,我觉得自己没有家,就没有人理睬,没有了亲情,也就没有了幸福。 当我一个人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寂寞,没有了父母的唠叨,反而有点不习惯了!不由得冷静下来想,父母为什么要唠叨我呢在这个时候我知道了答案,原来父母的唠叨就是关心就是爱,因为他们希望我好,我现在终于明白了! 我想念父母对我的唠叨! 父母的唠叨作文(二) “孩子,快写作业,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办”我耳边又响起了这

熟悉的唠叨声。 那年寒假,我天天都要去奥数班。可要到学校,必经那条陡直的小坡,就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上去也会累的气喘吁吁,而那时我已上四年级了,虽个子不高,但分量挺重。背上还有个沉重的书包,当时自己竟心安理得地坐在妈妈的自行车上,妈妈顾不上累还反复叮咛我:“志伟,上课可要认真听讲,别开小差,上课别做小动作,还有”然后用尽力气把车子推了上去。 这一天,我终于忍不住唠叨,说:“妈妈,快不要说了,麻烦死了。”妈妈缓缓地回过头来,刚要伸出手打我,可又收了回去。晚上我清晰的听到了妈妈的哭泣声。 等到了第二天,我一睁开眼看到妈妈忙碌着为我准备早餐,好像一切回到了过去一样。从此,我也把这种唠叨当成了独一无二的爱。 这就是我的妈妈,一个长着长长的头发,黑黑的眼睛的女士,一位普普通通,任劳任怨的妇女。 父母的唠叨作文(三) 我想,每个人都妈妈都有对自己儿女的一份独特的“唠叨”,我的妈妈也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唠叨。 早晨,当我从梦中醒来,妈妈就开始对我唠叨了:“你怎么每次都这么晚啊?你都是几年级的学生啦,要起早一点”“知道啦!”我不耐烦地去刷牙了。然后,就去学校。妈妈在门口叫住了我:“课本带来吗?笔呢?作业呢?水壶呢?”我心不在焉的回答:“带来,哎呀,你烦不烦纳,每次都这样,没空理你了。”我气呼呼地走了,只剩下妈妈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门口。 晚上回到家,妈妈没有对外说什么,只是一味地在厨房里忙乎着。 我呆住了,心里总觉得好像少了些什么,但那种感觉却怎么也说

关于唠叨为何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关于唠叨为何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关于唠叨为何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什么是唠叨?很多家长都不察觉。唠叨就是同样的话反复地说,1天可以说800遍,有的形象的例子,就是唐僧对孙悟空的唠叨,最后把悟空逼疯。唠叨真的是最差的说教,看看有些什么害处吧。 1、父母唠叨,是采取了跟不上孩子发展节奏的教育方式。 当父母遇到孩子的问题,或是认为孩子一定要记住的事情,如果多次进行重复,这对已有自我概念的孩子来说,等于忽视孩子的感受和他们面子。过时的教育方式不会有什么效果,不仅自己白费口舌、劳而无功,还必然引发孩子的负面情绪,或出现家长眼中的“不听话”。 2、父母的唠叨,会使孩子失去倾听。 在许多时候,家长看到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孩子天性的表现,不全是错误。如果家长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而是自己不停的说,那孩子那怕有满腹的话,在这种情况下也说不出来。就算孩子说出一些,家长反以为是孩子狡辩。所以,人有两个耳朵和眼睛,却只有一张嘴,就是要大家多看、多听、少说话,还有会听! 3、父母的唠叨,会使孩子产生不自信。 唠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信任和带有指责的表现,是家长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将自己的期望和不满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长此以往,父母的不自信就传递给孩子,他们会承受巨大心理压力,严重的会使孩子产生不自信。当孩子的负面情绪积累过多,还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发展。 4、父母的唠叨,会使亲子沟通出现断裂,孩子失去对家的眷恋。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唠叨不仅伤害亲子关系,也使父母的焦虑和压力延伸到了孩子身上。如果家长还像小时候那样管教孩子,只能加深亲子关系的裂痕。于是,本来应该成为避风港的家,在孩子眼里反成为“风暴”中心。等到了青春期,孩子会发生“出走”现象。 5、父母的唠叨,是扼杀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长不停的唠叨和说教,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他们认为反正有人会提醒,便不会用心做事。而当问题出现以后,就会把责任推到家长身上,成为典型的外归因。所以,长期被唠叨的孩子,缺少责任感和独立意识,变得懒惰、散漫,通常会唯父母是瞻,难获得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 如果孩子长期被唠叨,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以及逃无可逃的处境,他们就会启动“选择性失聪”来保护自己。这样,家长的教育就不起作用了。因此,会教育孩子的`父母,是宽容、宽松、宽厚的,而不是对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指手画脚。 唠叨的人从来不顾及他人感受,这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使父母的地位和形象完全被扭曲。当这种示范被孩子接收,孩子也会变得消极,并对其他人产生很多误解。父母经常会借唠叨进行“宣泄”,直接引用和重复别人的话,或借别的孩子的长处来说自己孩子的问题。比如,老师对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的评价,都会“鹦鹉学舌”般地对孩子“述说”。 于是,唠叨就变成了时时的对比,让孩子总感觉到不如别人,很有可能会“破罐子破摔”,“听话”的孩子很受伤!

五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如何对待父母的唠叨 全国通用

《如何对待父母的唠叨》教学设计 一、活动设计背景: 十一、二岁的孩子已具有很强的自理能力,做事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开始想摆脱父母的左右。而生活中,这些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有很多是四个长辈守着一个孩子,长辈们喜欢过度关心孩子,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教训孩子。同样的内容重复多了,就变成了唠叨。孩子不爱听,发脾气,因而影响两代人的关系,甚至给孩子造成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父母的唠叨是很重要,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条件。 二、活动目标: 1、了解父母在什么情况下唠叨,明白父母的唠叨是关心、爱护孩子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父母的唠叨,共同探讨对待唠叨的好办法。 活动重难点: 明白父母的唠叨是关心、爱护孩子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 1、排练小品《东东在家》 2、教师课前做好一份采访录音。内容为父母对唠叨是什么看法,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有什么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小品表演引话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品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小品,这个小品是我们班同学自己创作和表演的,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小品《东东在家》。(播放视频) 师:看了这个小品,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据一份儿童的心理问卷分析显示:90%以上的孩子认为父母太唠叨,也惹来不少孩子的厌烦。同学们,你的爸爸妈妈爱唠叨吗?他们唠叨时,你是怎样处理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这个话题。(板书课题) (二)实话实说谈唠叨 师:同学们,你能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说一说你的爸爸妈妈经常在什么

情况下唠叨吗?他们经常喜欢说些什么?爸爸妈妈唠叨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谁愿意告诉老师?学生畅谈。 师结:从刚才同学们的讲述中,老师也体会到了大家的心情。我们父母都希望子女有出息,他们把自己所有未圆的梦,未完成的事业都深深寄托在了我们身上。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再大也仍旧是孩子,我们就像父母心中的风筝,永远让他们牵挂。引起的唠叨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一下,组长做好记录。哪个组愿意来交流一下?(学生交流) 师:虽然引起的唠叨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就有下面几种情况:(请看大屏幕) (1)学习方面:作业拖拉,书写不认真,成绩不理想。 (2)娱乐方面,无节制地玩电脑,看电视等。 (3)社交方面:外出玩耍不提前交待清楚,让父母担心。 (4)卫生方面:房间脏,乱。 (5)安全方面:行路安全,骑车安全,谨防陌生人等。 (6)饮食方面:挑食,暴饮暴食。 师:同学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你的父母是不是经常因为你某一方面做的不够好,才会一遍遍的叮咛嘱托,一次次的指点要求。 (三)社会调查来沟通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会因为这样的一些小事唠叨吗?老师这里做了一个采访调查。下面让我们来听听几位家长的真情告白。(播放录音) 师:听了这位家长的真情诉说,你想说些什么?学生交流。 师:孩子们,我们从呱呱坠地的无知婴儿,到牙牙学语再到现在的青春少年,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父母的辛勤养育和精心照顾下慢慢长大。生活中,你从哪些细节中可以体会父母的辛苦和不易?谁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 师结: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可以看出,同学们都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体会到他们的关心是最真诚的,最无私的,也是最不求回报的。 (四)共同探讨想办法 师:小品中东东对待父母唠叨的方法好吗?那平时你面对父母的唠叨,你是怎样处理的?你有更好的方法吗?同桌可以先交流一下。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的方法,哪些方法比较合理有效呢?老师给大家总结了一

父母的唠叨是首歌

《父母的唠叨是首歌》教学设计 莱阳市姜疃中心初级中学盖海华 一、设计理念: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正是自主意识提高的阶段,强烈的独立意识与父母充满关爱的唠叨经常会发生冲撞,学生往往以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长大了:有的粗暴相向,有的冷淡相对,有的干脆就离家出走。据调查,67.5%的初中生对父母的行为最烦心的就是唠叨。班上经常有学生跟我说,和父母在一起真郁闷,真不爱听父母唠叨。这种情况,若不及时加以妥善的引导和解决,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本次辅导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良苦用心,理解父母,正确看待父母的唠叨,共同探讨积极应对唠叨的好办法,从而改善亲子关系。 二、活动目标: 1、在体验中感受父母对自己的良苦用心,能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理解父母。 2、分析父母唠叨的原因,学会应对父母唠叨的方法。 3、培养尊重父母的品质,增加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唠叨,体会父母的爱; 难点——学会采用正确的方法和父母沟通。 四、活动方法: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标是助人自助。“活动”和“体验”是心理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所以,我采取以下活动方法:(一)以体验式活动为主,采用模拟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 (二)采用引导、鼓励等手段,激发学生共同参与。 五、活动准备: (一)教师准备:

1、布置教室。(图片展示) 2、编写小品《唠叨的爸妈》。 3、准备课件。 (二)学生准备: 三位同学排练小品《唠叨的爸妈》。 六、活动年级:初中三年级 七、活动过程: (一)听唠叨歌,导入主题。 播放近来在网络走红的《妈妈唠叨之歌》。师介绍:这是48岁美国喜剧女演员黑妮写的。作为3位孩子的母亲,为了照顾小家伙们的起居,她和天底下很多妈妈一样,整天唠叨不停。她将自己每天常唠叨的话写成简短的歌词。这位母亲在不到3分钟的时间里,几乎一口气唱出了多达八九百字的歌词,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把孩子管教了一遍。当这首歌被放到网上后,很快走红。 (二)欣赏小品,情景体验。 听完歌曲,师说:“原来美国妈妈这么能唠叨,不知我们的父母怎么样?”我说想请大家看一个小品《唠叨的爸妈》。 观赏小品《唠叨的爸妈》。 时间:星期天上午 地点:家里 人物:小明、妈妈、爸爸 场景:妈妈穿着围裙在拖地,在家里来回走,爸爸在看书,小明在写作业。 小明:带着耳机在听音乐,边写作业边晃着身体,一会拿着笔随着音乐节拍敲桌子。 妈妈:闻声赶过来,指着小明大喝一声:?小明,你在干什么?还边写作业边听音乐?哪有这样写作业的?能学习好才怪!?爸爸走过来:?你说说你,你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怎么办啊?你现在学习为了谁啊,不就是为你以后能上个好高中吗!我们能得到什

小学心理健康教案 面对父母唠叨

小学心理健康教案面对父母唠叨 山家湾子小学张志强 【活动构思】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有一种强烈追求自主的欲望。当强烈的独立意识与父母充满关爱的唠叨发生冲撞时,学生往往以自己的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长大了,有时心里明知父母的唠叨是为了自己好,也会反感,觉得父母麻烦多事,甚至和父母产生摩擦,破坏亲子关系。 理解,是改善亲子关系的第一步。通过本次辅导活动,让学生感受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正确看待父母的唠叨,共同探讨积极应对唠叨的好办法,从而改善亲子关系,是本次辅导的主要目的。 【活动目标】 1.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和培养自己的良苦用心,能从父母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理解父母。 2.学会应对父母唠叨的方法。 【活动对象】小学五年级 【活动过程】 一、营造氛围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排去紧张情绪,创设一种开放、安全、温暖的氛围。 二、忆真情:铺垫情感 同学们,爸爸妈妈也在盼着你们健康快乐地长大,在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为你们做了很多很多,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他们关爱的点点滴滴。 谈一些父母平时的唠叨事。 学生畅谈。 小结:爸爸妈妈把我们养大多不容易呀,他们要为生活奔波,要为我们操心,可能会有许多我们想不到的麻烦、苦恼和辛酸。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回忆起生活中一幕幕感人的细节,重温那份感动,感知父母的不易,为以下环节作铺垫。 三、谈唠叨:宣泄不满 爸爸妈妈有那么多的烦心事,有时看到我们达不到他们的要求,难免会显得着急,有时就会不停地唠叨。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他们还会什么时候在你耳边唠叨?你们听了爸爸妈妈的唠叨后,心里是一种什么感觉? 设计意图:让孩子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四、想策略:头脑风暴 所以有时就免不了会和爸爸妈妈之间产生一些摩擦,弄得他们不开心,自己也不开心,其实我们心里也不愿这样。商量一下:面对他们的唠叨,我们最好怎么办?这就是今天咱们要探讨的主题——《如何应对父母的唠叨》 ——大家各想各的主意,来一个头脑风暴,请一位同学快速记录在白纸上,然后在许多主意中挑选出最好的两条,用记号笔写在红色的纸上。 设计意图:通过生生互动,在思维的碰撞中,搜求多种应对父母唠叨的方法,在交流、筛选的过程中获得积极应对唠叨的方法,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五、说方法:积极应对 1.把各小组“头脑风暴”碰撞出来的两个好点子都贴在黑板上。 2.学生交流,勾出好的点子,问:这是谁的创意? 3.根据大家认同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归纳。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交流的空间,学生不断接受到新的信息和他人的反馈,学习应对父母唠叨的最佳方法。 五、师小结:情感升华 师结语:同学们,我还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呢,有一位教授已经60多岁

如何应对父母的唠叨

如何应对父母的唠叨 关键词:应对;父母;唠叨 【活动构思】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有一种强烈追求自主的欲望。当强烈的独立意识与父母充满关爱的唠叨发生冲撞时,学生往往以自己的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长大了,有时心里明知父母的唠叨是为了自己好,也会反感,觉得父母麻烦多事,甚至和父母产生摩擦,破坏亲子关系。 理解,是改善亲子关系的第一步。通过本次辅导活动,让学生感受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正确看待父母的唠叨,共同探讨积极应对唠叨的好办法,从而改善亲子关系,是本次辅导的主要目的。 【活动目标】 1.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和培养自己的良苦用心,能从父母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理解父母。 2.学会应对父母唠叨的方法。 【活动准备】 课件、白纸、红纸 【活动对象】小学高年级 【活动过程】 一、小游戏:营造氛围 雨后春笋 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雨后春笋。一阵春雨吹过来,笋妈妈在呼唤她的孩子们快快钻出地面呢,现在我来做笋妈妈,同学们就是笋芽儿了,我说几个笋芽儿钻出来,每个小组就几位同学站起来。 准备好了吗?(游戏) 笋妈妈看见自己的孩子一个个钻出地面,心里是多么高兴啊!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排去紧张情绪,创设一种开放、安全、温暖的氛围。 二、忆真情:铺垫情感 同学们,爸爸妈妈也在盼着你们健康快乐地长大,在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为你们做了很多很多,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他们关爱的点点滴滴。 看的时候,你们可以对着画面指指点点,也可以和伙伴交头接耳,想跟着唱也行。 (点击课件配上音乐) 这些似曾相识的画面让你想到了什么呢? 学生畅谈。 小结:爸爸妈妈把我们养大多不容易呀,他们要为生活奔波,要为我们操心,可能会有许多我们想不到的麻烦、苦恼和辛酸。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回忆起生活中一幕幕感人的细节,重温那份感动,感知父母的不易,为以下环节作铺垫。 三、谈唠叨:宣泄不满 爸爸妈妈有那么多的烦心事,有时看到我们达不到他们的要求,难免会显得着急,有时就会不停地唠叨。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面对父母的唠叨教案

面对父母的唠叨 【活动理念】 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身体、心理将发生重大变化。他们自主意识增强,改变了昔日对父母的依赖,开始有了更多自己的看法。表现如:不再对父母的话百依百顺,不再依附在父母身边,更多的怀疑世界,更多的开始人生思想、行动的冒险(青春的冲动爆发,成熟的理智还需很长时间才能到来)。而与此同时,学生的父母(家长)由于孩子学习等方面的追求,对孩子的要求日益增多,希望使孩子们快速养成习惯,代沟逐渐产生,细心的呵护变成多次的重复唠叨;善意的提醒换来孩子的反抗……我们希望通过班会课,让孩子了解父母唠叨的原因,理解他们,进而能够坦然的面对唠叨,承受唠叨,以合理的方式化解父母的唠叨。 【活动时间】 授课时间:1课时 【活动目标】 1.回想唠叨、体味唠叨、了解唠叨的原因。 2.换位思考,体会父母唠叨的出发点是什么。 3.分析唠叨的背后感情。 4.交流面对唠叨的正确方法。 5.理解父母,改善自己;做不让父母操心、唠叨的好少年。 【教学重点】 1.分析唠叨背后的情感因素。 2.找到面对唠叨的方法。 3.正确面对家长的唠叨。 【教学难点】 找到面对唠叨的方法 【活动准备】 1.音乐《相信自己》、《致爱丽丝》、《致爱丽丝》重复音乐制作 2. 生活小品 3.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团体热身阶段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聊聊天,话题就是“父母的唠叨”。首先让我们轻轻松松热热身,一起做个游戏。(缓解压力,游戏生情、入境)我们把同学分成六人一组,每个组象征一个家庭。我们每个家庭里的孩子都是一颗颗出土的春苗,总有一天被培养成参天的大树,成为家庭、国家的栋梁。 我将喊出每个组破土而出的春苗数量,请所在组站起相应数量的春苗。开始。 (每组都做一次;有的组会多人或少人,教师多鼓励,说说家长们看到自己的春苗没能破土的焦虑和多出土的意外欣喜,在欢乐中感受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体会父母的心情。) 老师总结:同学们,我们就是那颗寄托全家希望的春苗,在家人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没有一个家长希望他成为默默地小草,都希望他旺盛挺拔壮硕擎天。可是,这成长的路并不平坦,风雨雷电、风霜雨雪,少不了父母们的生生叮咛。一遍又一遍,你的耳朵是否一直接受,难免就觉得成了唠叨。 二、团体转换阶段 师:让我们继续轻松之旅,不如听会音乐吧。 播放音乐(相信自己),学生谈感受。(目的:音乐本身内容不是重点,重点是引学生谈感受,为下面谈感受铺垫----自然) 播放音乐《致爱丽丝》,学生谈感受。------美妙、享受等等。 播放音乐《致爱丽丝》5秒钟音乐的重复播放,学生谈感受。-----无聊烦。 师:相同的音乐为什么在前面是美妙,后面是无聊?(目的:让学生体会,重复的背后,那一段音乐本身是美的。进而引出“我们父母的唠叨又何尝不是如此,那一句唠叨是对我们的爱与关心,重复的多了就是唠叨,但是仔细回想,又如何让掩盖的了那份爱呢?”) 设计意图: 1.让学生放松,自然地进入情境,形成整体的氛围;心理活动不能强行将学生拉 入课堂。 2.自然了解父母的唠叨“爱”的本质,道理不宜讲,也不易讲,体悟很重要。 三、团体工作阶段 1 轻松唠嗑---父母的唠叨

父母的唠叨阅读答案

篇一:父母的唠叨阅读答案 父母的唠叨 “都六点了,你怎么还不起床?”每天早晨,妈妈的喊声把我从美梦中惊醒,真是扫兴。我打了个哈欠,不情愿地睁开睡眼。洗漱完毕,我刚打开电视机看新闻,爸爸叫道:“吃早饭了,别光顾着看电视。 晚上,我好不容易写完了作业,伸了个懒腰,随手拿起了一本科幻书看起来,正看得津津有味,爸爸走了进来,说:“你作文写得这么差,换本作文选看不行吗?”我拿起一本作文选,装了个样子,爸爸走后我又看起了科幻小说,我心想:看科幻书怎么了,能开拓自己的科幻思维,对写作文可有帮助了。“快十点了,儿子快睡觉去吧。”妈妈的唠叨又响起来了。 父母对我真的很唠叨,我理解他们望子成龙之心,但是他们又是否理解儿女的心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成就。 父母的唠叨“都六点了.你怎么还不起床? 每天早晨.妈妈的喊声把我从美梦中惊醒.真是扫兴.我打了个哈欠.不情愿地睁开睡眼.洗漱完毕.我刚打开电视机看新闻.爸爸叫道:“吃早饭了.别光顾着看电视. 我心想:管得真宽. 晚上.我好不容易写完了作业.伸了个懒腰.随手拿起了一本科幻书看起来.正看得津津有味.爸爸走了进来.说:“你作文写得这么差.换本作文选看不行吗? 我拿起一本作文选.装了个样子.爸爸走后我又看起了科幻小说.我心想:看科幻书怎么了.能开拓自己的科幻思维.对写作文可有帮助了.“快十点了.儿子快睡觉去吧. 妈妈的唠叨又响起来了.“什么.你不想睡?不行.我不是说过了吗?早睡早起身体好.快睡觉去-- 父母对我真的很唠叨.我理解他们望子成龙之心.但是他们又是否理解儿女的心呢? 1.联系上下文.理解“望子成龙的意思. 2.用“-- 画出“我听到父母的唠叨后的表现. 3.你有过类似的感受吗?你是如何来理解父母的唠叨的?请写下你的经历和看法. 作文我能行读后感--读所想到的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它主要写了生活在古井周围的乡亲们.在古井风格的陶冶下.长年不断地帮助两位孤寡老人挑水的事.赞扬了乡亲们无私地向别人奉献而对别人却一无所求的美好品德.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不禁想起了发生在我们邻里之间那种融洽的关系. 音爷爷是我家的邻居.他早年参加革命跟着毛主席打敌人.右腿负过好几次伤.走路很不方便.我们两家之间有两个垃圾桶.每天早晨.音爷爷去倒垃圾.总是顺便把我家的垃圾也一起倒了. 有一天早晨.我被门外的争执声吵醒了.就下床走出卧室.原来是我家爷爷和音爷爷争着去倒垃圾.从他们口中.我得知.我爷爷每天早晨起床后.总发现垃圾桶不见了.感到很奇怪.有一天.他起了个早.发现是音爷爷代我家倒垃圾.心里很过意不去.就抢在音爷爷前面.连同他家的垃圾也一起倒了.从此以后.两个爷爷就经常为这件事像讨论一个疑难问题似的.争得面红耳赤.今天早晨又是为此事争执起来. 我听了他们的话后.一把夺过垃圾桶.对爷爷和音爷爷说:“爷爷.音爷爷.你们别争了.应该我去倒! 没等两位老人反应过来.我已经飞快地跑下了楼梯. 从这以后.楼梯口再也听不到两位老人的争执声了.每天.当晨光微熹的时候.在花园旁的小道上.总有一个剪着运动式头的小姑娘.拎着两只垃圾桶向清洁箱走去.那是谁?不说.你们也知道. 事后.我没有多想什么.读了这篇文章.我掩卷沉思.如果我们的邻里之间.乡亲之间.都这么和谐友好.每一个人都尽力为他人多做好事.热情地向他人奉献自己的一切.却不计报酬.我们的社会将多么美好! (选自) 读后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 如今想来.这话一点不假. 有一天.我吃完中饭.闲着没事.于是拿

父母唠叨对孩子的十大致命毒害

说起唠叨,很多朋友都会想起《大话西游》,甚至是看过多遍。而这部电影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和罗家英饰演的唐僧是分不开的。在剧中唐僧的“啰嗦”和“唠叨”,其武力值丝毫不亚于孙悟空的金箍棒!大家对此深有共鸣,因为谁都不愿意被唠叨! 为了让一些没有看过《大话西游》的朋友明白,下面我摘引一段经典台词: 唐僧:唉唉唉!大家不要生气,生气会犯了嗔戒的!悟空你也太调皮了,我跟你说过,叫你不要乱扔东西。乱扔东西这么多……,你看我还没说完呢,你把棍子又给扔掉了!月光宝盒是宝物,你把它扔掉会污染环境。唉,要是砸到小朋友呢,怎么办?就算没有砸到小朋友,砸到那些花花草草也是不对的呀! (悟空一把抓住唐僧手中的月光宝盒) 唐僧:干什么? 悟空:放手! 唐僧:你想要啊?悟空,你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 悟空:我Kao! (悟空一拳将唐僧打倒) 观音:啊?孙悟空! 悟空:大家看到啦?这个家伙没事就长篇大论婆婆妈妈叽叽歪歪,就好像整天有一只苍蝇,嗡……,对不起,不是一只,是一堆苍蝇围着你呀,嗡、嗡、嗡,飞到你的耳朵里面。救命啊!救命啊! 看到这些经典的唠叨对话,虽然说有一点夸张的成分,但谁都想摆脱这种“孙悟空”式的苦难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成人之间较少出现唠叨,就算你遇到一个非常唠叨的人,总会找出各种借口进行躲避,让自己的耳根清净,实在不行,还可以使出“第三十六计”来。可是,如今的孩子可就没有这样幸福了,遇到唠叨的父母,真是和孙悟空一样,无处可逃! 唠叨,就是说话啰嗦,冗长,不简洁,对一件同样的事反复说个不停。在教育婴儿阶段的孩子的过程中,由于孩子记忆力不足和大脑的高速发展,以及大量信息的涌入,许多信息被遗忘。所以,多对孩子进行重复是非常有价值的,许多父母也能非常耐心地做“婆婆妈妈”的事情。但当孩子进入幼儿后期以后,已经出现自我意识,再这样做就不恰当了。参见《幼儿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 对4岁以上的孩子,许多父母为了强化孩子的记忆,依然认为自己重复的越多,孩子记住的越多。孩子一次不听,就说两次,两次不听,就说三次,认为只要多说几次,孩子总会听进去。重复是有很大用处的,但实际上,重复和效果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没完没了的重复是没有好效果的。所以,父母的重复一定要适度,多了反而会出现许多问题。 那父母“唠叨”都有什么样的危害? 第一,父母唠叨,是采取了跟不上孩子发展节奏的教育方式。当父母遇到孩子的问题,或是认为孩子一定要记住的事情,如果多次进行重复,这对已有自我概念的孩子来说,等于忽视孩子的感受和他们面子。过时的教育方式不会有什么效果,不仅自己白费口舌、劳而无功,还必然引发孩子的负面情绪,或出现家长眼中的“不听话”。参见《案例分析:好教育要适应孩子的节奏》。

控制不住的唠叨,是家庭教育最大的忌讳!

控制不住的唠叨,是家庭教育最大的忌讳! 01-04 有位老师问:“你最烦父母哪一点?” 一个学生说:“我妈简直就是一怨妇,整天埋怨、指责、唠叨,好像就没有一件让她顺心的事情,本来好好的心情,每天都被她的唠叨破坏了,现在我一听到她唠叨就有发疯的感觉,我真的受不了,我快要崩溃了。”这个学生刚刚说完,另一个学生接过话茬说:“父母说多了,自己会产生逆反情绪。每次只要一听到妈妈的唠叨,我就把自己的门锁住,再在耳朵里塞上小纸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数落自己的家长,就好像在开控诉大会一样。由此可见,唠叨是家庭教育的一大杀手…… 家庭生活中,并不是说话多就叫唠叨。称得上“唠叨”的,是那些随口而出的、不断重复的、总给人带来负面情绪的话语,既没用又不中听。最简单如这样一幕:奶奶带着刚学会走路的小孙子在一块空地上玩,孩子一迈步,奶奶就在旁边连声说“慢点慢点,别摔跤”。请设身处地想一想,这样的话对一个刚学走路的幼儿会有作用吗?学走路时候会摔跤真的是问题吗?奶奶的不断地叮嘱的话语,会让孩子走得更好,还是仅仅降低孩子的迈步信心的心,并让孩子有些难为情的羞愧? 唠叨的特点是负面、无效、重复,这些特点被加到被唠叨者身上,就是自我体验不断被干扰,心理不断受阻。 所以我们会观察到一种现象,一个人在什么事上被唠叨得越多,往往这方面做得越差。 例如有的孩子原本有音乐方面的天才和兴趣,这天才和兴趣被家长注意到,就希望能培养出一些成就来,于是购置钢琴、聘请老师,开始天天把学钢琴的事当成教育大事来抓,并为此开始不断批评和管制孩子,几年唠叨下来,孩子对钢琴既无兴趣,技法又平庸,学钢琴成为大人和孩子都痛苦的一件事。 唠叨的人总以为别人需要他这几句话,其实只是他自己需要。自己当食与饮的东西,到了别人那里实际上是残渣污水。 唠叨没有恶意,却是一种恶习,是对“控制”的不知不觉的上瘾。上面这个男孩的妈妈和姥姥一定希望男孩聪明好学,却不知道她们的唠叨是多么伤害孩子。 人当然不是脆弱到不能接受一点废话,每个人都有自我排毒本能,会自动化解唠叨带来的不适。就像扎一根小刺或割一个小伤口,只是痛一下,无关紧要,很快就自动愈合了。 人最怕的是经常性的唠叨,负面影响在深远的岁月中慢慢呈现,发生的过程几乎感觉不到,但对一个生命的抑制作用是肯定的。它如同一把小刀子,会一点点削去一个人体内的正面生长力量,如好奇心、自信心、责任感、判断力等。 父母过度“唠叨”对孩子造成的严重后果: 01 父母的过度唠叨,是采取了跟不上孩子发展节奏的教育方式。 当父母遇到孩子的问题,或是认为孩子一定要记住的事情,如果多次进行重

怎样看待父母的唠叨 -

怎样看待父母的唠叨(二稿) 高照实验学校朱建琴 【活动构思】 很多人做了父母后管不住自己的嘴,老是喜欢对着自己的孩子唠唠叨叨。孩子慢慢长大,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有一种强烈追求自主的欲望。当强烈的独立意识与父母充满关爱的唠叨发生冲撞时,他们往往以自己的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长大了,有时心里明知父母的唠叨是为了自己好,也会反感,觉得父母麻烦多事,甚至和父母产生摩擦,破坏亲子关系。通过本次辅导活动,让学生感受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正确看待父母的唠叨,共同探讨、积极应对唠叨的好办法,这也是本次辅导的主要目的。 【活动目标】 1.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父母唠叨的原因,理解父母培养自己的良苦用心。 2. 能从父母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学会应对父母唠叨的方法。 【活动准备】课件、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 热身活动:你帮我来梳梳头 同学两个一组,面对面站着,模仿梳头、扣纽扣,为体会父母的付出做铺垫。 一、日常问题是个大问题【团体进入角色A】 出示:世界第一难题婆媳关系, 世界第二大难题:作业和唠叨 1、师问:同学们,你们当中有哪些同学能主动把自己的作业给爸爸妈妈看呢? 2、学生:交流。(你不能、我要你、你必须……)

3、师评价:大家的这些表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你们长大了,都 希望自己能独立去做自己的事情。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排除紧张情绪,创设一 种开放、安全、温暖的氛围。) 二、衣食住行是一份大爱【团体进入角色B】 回忆刚才的热身活动 1、师:同学们,爸爸妈妈也在盼着你们健康快乐地长大,在成长过 程中,爸爸妈妈为你们做了很多很多,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他们关爱 的点点滴滴。 2、生:交流。(回忆起生活中一幕幕感人的细节,重温那份感动, 感知父母的不易,为以下环节作铺垫。) 3、师:总结:同学们都是会关心爸爸妈妈的孩子,能理解父母工作 的忙碌,也深刻地感受到了爸爸妈妈对我们的关爱。 三、父母唠唠叨叨大有文章【团体转换角色A】 爸爸妈妈有那么多的烦心事,有时看到我们达不到他们的要求,难免会显得着急,有时就会不停地唠叨。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1、请学生表演小品《放学回家后(第一篇)》。【剧本演绎角 色扮演内容信封中】 剧本内容:(阿亮放学回到家里,放下书包后打开电视机,津 津有味地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不久妈妈回来了。) “阿亮,在干什么呢?写完作业没有……”妈妈一边换拖鞋一 边问道。 “一会儿再写吧。”阿亮 “快写作业去,快去呀!” (妈妈话音刚落,爸爸也回来了。) 爸爸还没放好提包忙问:“亮亮,今天表现怎么样?还有……” 爸爸还没问完。亮亮就已经不耐烦了,没好气地说: “不怎么样,还不是老样子。”说完就看他的电视。

不再做唠叨父母的十二个诀窍

在教育孩子上,如果家长唠叨多了,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不能解决孩子的实际问题。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唠叨是一种关心,也是父母“爱之切,恨之深”的表现,如果没有爱的关系,绝少出现唠叨的。非常有意思的是,许多喜欢唠叨的人,很少能主动发现自己是唠叨的人!不仅如此,很可能还感觉自己说的不多。所以,如果家长自己都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也就没有改变的可能。想验证自己是否是一个唠叨的人,方法上也很简单,去买一个录音笔或摄像机,让孩子或其他家人偷录,自己找时间听听或看看,立马就能得到答案。既然唠叨那么招人反感,都是什么原因导致父母唠叨? 第一,唠叨是一种畸形的“爱”。 许多父母为了自己孩子,可以说是“鞠躬尽瘁”,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心甘情愿为孩子吃苦受累,可惜唠叨只是费力不讨好的方法。另外,幼小孩子由于认知问题,很难理解家长的关心。所以,家长遇到孩子的问题,与其不停的唠叨,远不如用事实和行动来说服和教育孩子,反而效果会更好。 第二,过度关爱,和孩子的生长速度不匹配。 在孩子小的时候,由于他们什么都不会,父母对孩子事无巨细的照顾,那怕是不停地嘱咐也是应该的。但当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不再是“小不点”了,此时再对孩子已掌握的能力或他们想尝试的行为,家长不厌其烦地“说教”,孩子必然不愿意听。所以,家长该放手时要放手,千万别唠叨。 第三,家长缺乏安全感,或是一个自卑和不自信的人。 如果父母是这样的人,其生活的满意度必然较低,他们为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往往会借助品牌物质和炫耀孩子,以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赞许。于是,这些父母会

要求孩子做到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而孩子难于完成时,就开始无休止的评论、比较,甚至是抱怨、诉苦,以期孩子能够“达标”。 第四,父母会唠叨,重要原因之一是亲子关系不佳。 人与人关系疏远的重要标志,就是“无话可说”或不愿应对,于是就出现了一方高举“免战牌”,一方是“宜将剩勇追穷寇”,可这样的做法将进一步加深相互距离感。所以,与其说那么多“心里话”孩子不听,还不如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或自己是否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 第五,父母无法解决孩子的问题,不知不觉中唠叨越来越多。 每当孩子出现某些问题,家长既没有原则和界线,又舍不得按照事先约定惩罚孩子,或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解决,只好学习祥林嫂,不停的唠叨了。一般孩子对最初几次的唠叨,还是能听进去一部分的,家长就感觉“管用”会延续使用,可这无疑是饮鸩止渴。 第六,唠叨是父母有太多的惯性思维,没有耐心倾听孩子说话。 每当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家长总是按照成人的处事原则来判断孩子的对错,完全忽视孩子的发展特点。所以,只看结果的做法,不仅会用自己的话打断孩子的话,还认为孩子是“狡辩”。这直接导致父母失去信任,并使孩子自尊心遭到伤害,严重的会自我封闭,不再和家长说任何事情! 第七,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望太强。 不能否认,很多父母也真为孩子付出了一切,不管是时间、金钱和精力上。但父母这些做法的前提,是孩子要听自己的“话”,如果孩子幼小没有反抗力量而不啃声,父母就感觉自己没有威望,于是就不停的“苦口婆心”。当面对青春期反叛的孩子时,孩子的对立就让家长不停“诉苦”,变成了一个“怨妇”! 第八,父母的唠叨,往往是家长有过高的期望。

父母唠叨害惨孩子 唠叨的十大致命毒害

父母唠叨害惨孩子唠叨的十大致命毒害 说起唠叨,很多朋友都会想起《大话西游》,甚至是看过多遍。而这部电影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和罗家英饰演的唐僧是分不开的。在剧中唐僧的“啰嗦”和“唠叨”,其武力值丝毫不亚于孙悟空的金箍棒!大家对此深有共鸣,因为谁都不愿意被唠叨! 为了让一些没有看过《大话西游》的朋友明白,下面我摘引一段经典台词: 唐僧:唉唉唉!大家不要生气,生气会犯了嗔戒的!悟空你也太调皮了,我跟你说过,叫你不要乱扔东西。乱扔东西这么多……,你看我还没说完呢,你把棍子又给扔掉了!月光宝盒是宝物,你把它扔掉会污染环境。唉,要是砸到小朋友呢,怎么办?就算没有砸到小朋友,砸到那些花花草草也是不对的呀! (悟空一把抓住唐僧手中的月光宝盒) 唐僧:干什么? 悟空:放手! 唐僧:你想要啊?悟空,你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 悟空:我Kao! (悟空一拳将唐僧打倒) 观音:啊?孙悟空! 悟空:大家看到啦?这个家伙没事就长篇大论婆婆妈妈叽叽歪歪,就好像整天有一只苍蝇,嗡……,对不起,不是一只,是一堆苍蝇围着你呀,嗡、嗡、嗡,飞到你的耳朵里面。救命啊!救命啊! 看到这些经典的唠叨对话,虽然说有一点夸张的成分,但谁都想摆脱这种“孙悟空”式的苦难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成人之间较少出现唠叨,就算你遇到一个非常唠叨的人,总会找出各种借口进行躲避,让自己的耳根清净,实在不行,还可以使出“第三十六计”来。可是,如今的孩子可就没有这样幸福了,遇到唠叨的父母,真是和孙悟空一样,无处可逃!

十二招让父母变得不再唠叨

十二招让父母变得不再唠叨 第一招,父母要尊重、认同、接纳孩子,然后在真诚和热情的基础上积极关注孩子。 其实,这已不单是解决唠叨的问题了,而是整个儿童教育的核心。比如,如果父母能接纳孩子,那怕是孩子不足的地方,就不会采取打击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样,能积极关注孩子的父母,就能及时发现问题,甚至在事情发生以前,就做好预防工作,防范于未然。 第二招,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唠叨的“天敌”。 俗语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就说明当交流双方有良好的关系,再多的话也不会感觉啰嗦。所以,在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就算父母属于多话的人,在孩子出现问题后无比的“碎道”,由于所说的话都是尊重孩子的,孩子也不会感觉到难听和反感,就愿意听家长唠叨了。 第三招,父母要善于放稳心态,在生活中自己要学会减压。 唠叨的根源是在于父母的焦虑,虽然适度的焦虑对人是有好处的,但不能在自己生活中的压力和不得志,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终归是孩子,要允许他们犯错和给予改过的机会,过高的期望与浮燥的情绪都不足取。另外,情绪轻松的父母,会使孩子降低“防御”心理,显得比较听话。 第四招,父母要注意说话语调,要低声和悦的说,不要带有

抱怨情绪。 孩子判断父母的情绪,除了看表情和神态以外,主要靠说话的语调。当孩子接收到悦耳的话语,先感受到的是舒服,他们不会先采取“自我保护”的方式,就算家长话多孩子也不会感觉唠叨,也能按照家长所说的去做。所以,对孩子使用亲切的语言,远比采取命令、喝斥要好。 第五招,对认字的孩子,父母要学会留字条。 如果家长事无巨细,都对孩子反复强调和叮嘱,不仅使孩子听到后面就忘记前面,同时也因为话太多都没有讲到点子上,孩子也不知道到底那个是重点,结果会适得其反。所以,对一些孩子真不容易记住的事情,与其不停地用嘴说,还不如动用“烂笔头”,给孩子写一个备忘的纸条,放到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 第六招,父母要给孩子独处的时间,别没事找事地找孩子说话。 对于孩子学习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学会思考,以及做事认真和耐心。可实际情况是,许多父母借着“关心”孩子,不停地对孩子问寒问暖,这就等于不断打扰孩子的注意力或影响思考。所以,在孩子学习时,父母不能因为过分关注分数,就不停地唠叨让孩子倍感压力。 第七招,当父母发现自己唠叨,可以强制自己采取分时说话方法。 也就是说,当自己有情绪而不停的说,容易变成情绪发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