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肿瘤穿透肽介导的神经胶质瘤靶向脂质体递药系统研究

肿瘤穿透肽介导的神经胶质瘤靶向脂质体递药系统研究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 研究意义 (1)

1.2 研究背景 (1)

1.2.1 肿瘤靶向的生理学基础 (3)

1.2.2 靶向多肽的筛选: (4)

1.2.3 多肽介导的肿瘤靶向纳米递药系统 (5)

1.2.3.1第一代单功能靶向纳米递药系统 (5)

1.2.3.2第二代双功能靶向纳米递药系统 (9)

1.2.3.3第三代肿瘤穿透靶向纳米递药系统 (11)

1.2.3.4第四代智能化靶向纳米递药系统 (12)

1.2.3.5第五代D肽介导的肿瘤靶向纳米递药系统 (13)

1.2.4 多肽介导肿瘤靶向递药系统的优势 (14)

1.2.5 多肽介导的肿瘤靶向递药系统的缺点 (15)

1.2.6 多肽介导递药系统的总结 (16)

1.2.7 神经胶质瘤靶向治疗现状 (16)

1.2.8 NEUROPILIN-1受体 (17)

1.2.9 肿瘤穿透肽RGERPPR (18)

1.3 课题设计和研究内容 (18)

1.3.1 研究思路及目的 (18)

1.3.2 研究内容 (19)

第二章肿瘤穿透肽RGE合成及RGE-脂质体递药系统的构建 (20)

2.1 DSPE-PEG-RGERPPR的合成及表征 (20)

2.1.1 材料与仪器 (20)

2.1.1.1 材料 (20)

2.1.1.2 仪器 (20)

2.1.2 方法 (21)

2.1.2.1 肿瘤穿透肽C-RGERPPR的合成与表征 (21)

V

2.1.2.2 DSPE-PEG-RGERPPR的合成与表征 (21)

2.1.3 结果与讨论 (22)

2.1.3.1 C-RGERPPR的表征 (22)

2.1.3.2 DSPE-PEG-RGERPPR的表征 (22)

2.1.4 小结 (24)

2.2 RGE-脂质体递药系统的构建与表征 (24)

2.2.1 材料与仪器 (24)

2.2.1.1 材料 (24)

2.2.1.2 仪器 (24)

2.2.2 方法 (24)

2.2.2.1 RGE-脂质体递药系统的制备 (25)

2.2.3 结果与讨论 (26)

2.2.3.1 RGE-脂质体递药系统的粒度分析 (26)

2.2.3.2 RGE-脂质体递药系统的外观分析 (27)

2.2.3.3 脂质体的包封率 (28)

2.2.3.4 RGE-脂质体递药系统的泄漏率 (28)

2.2.4 小结 (29)

2.3本章小结 (29)

第三章RGE-脂质体的体内外神经胶质瘤靶向性评价 (30)

3.1 RGE-脂质体的体外神经胶质瘤靶向性评价 (30)

3.1.1 材料与仪器 (30)

3.1.1.1 材料 (30)

3.1.1.2 仪器 (30)

3.1.2 方法 (30)

3.1.2.1 肿瘤细胞培养 (30)

3.1.2.2 细胞摄取实验 (31)

3.1.2.3 流式细胞术 (31)

3.1.3 结果与讨论 (32)

3.1.3.1 细胞摄取荧光图片与流式细胞结果 (32)

3.1.4 小结 (33)

3.2 RGE-脂质体的体内神经胶质瘤靶向性评价 (33)

3.2.1 材料与仪器 (33)

VI

3.2.1.1 材料 (33)

3.2.1.2 仪器 (34)

3.2.2 方法 (35)

3.2.2.1 神经胶质瘤裸鼠动物模型构建 (35)

3.2.2.2 RGE-脂质体体内近红外活体荧光成像 (37)

3.2.3 结果与讨论 (37)

3.2.3.1 RGE-脂质体体内肿瘤靶向性 (38)

3.2.4 小结 (38)

3.3 本章小结 (38)

第四章RGE-阿霉素脂质体的抗神经胶质瘤活性评价 (40)

4.1 RGE-阿霉素脂质体体外抗神经胶质瘤细胞活性评价 (40)

4.1.1 材料与仪器 (40)

4.1.1.1 材料 (40)

4.1.1.2 仪器 (40)

4.1.2 方法 (41)

4.1.2.1 细胞培养 (41)

4.1.3 结果与讨论 (45)

4.1.4 小结 (46)

4.2 RGE-阿霉素脂质体的体内抗神经胶质瘤活性评价 (46)

4.2.1 材料与仪器 (46)

4.2.1.1 材料 (46)

4.2.1.2 仪器 (46)

4.2.2 方法 (46)

4.2.2.1 神经胶质瘤动物模型建立 (47)

4.2.2.2 给药方案与疗效观察 (47)

4.2.3 结果与讨论 (47)

4.2.4 小结 (48)

4.3 本章小结 (48)

第五章RGE-脂质体的肿瘤穿透性能评价 (49)

5.1 RGE-脂质体的肿瘤穿透性能评价 (49)

5.1.1 材料与仪器 (49)

5.1.1.1 材料 (49)

VII

5.1.1.2 仪器 (49)

5.1.2 方法 (49)

5.1.2.1 神经胶质瘤动物模型建立 (49)

5.1.2.2 给药方案和免疫荧光试验 (50)

5.1.3 结果与讨论 (54)

5.1.4 小结 (55)

5.2 本章小结 (55)

第六章结束语 (56)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56)

6.2 后续研究工作 (57)

参考文献 (58)

致谢 (6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及已申请的专利 (63)

VIII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意义

神经胶质瘤是最常见的脑部肿瘤之一,约占脑瘤发病率的40%,其恶化程度和术后复发率高且侵袭速度快,致使神经胶质瘤病人存活期短:临床上诊断出的Ⅰ期或者Ⅱ期病人存活时间为6-8年,Ⅲ期病人为3年,而Ⅳ期病人一般只有12-18个月[1]。由于胶质瘤常呈浸润性生长,且多接近中枢神经系统,手术难以完全清除、易导致肿瘤复发,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本课题针对神经胶质瘤的特点,构建主动靶向脂质体递药系统,旨在通过靶向分子主动寻靶功能,增加对神经胶质瘤的治疗作用,为神经胶质瘤的靶向治疗提供实验基础。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现实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1.2研究背景

肿瘤靶向纳米递药系统是指利用肿瘤组织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纳米载体包载肿瘤诊断或治疗药物构建而成的对肿瘤组织具有靶向定位功能的递药系统。

由于临床上常规化疗药物对肿瘤组织无靶向性,常导致对正常组织严重的毒副作用,为避免给病人造成伤害,从而限制了抗癌药物的给药用量。成功的肿瘤治疗的首要目标之一是在尽可能减少对正常组织伤害的同时传递足够量的药物到肿瘤。大部分化疗药物由于对肿瘤组织用药量低于最佳剂量会引起不完整肿瘤反应,将会导致疾病的复发和抗药性。但用添加了多肽靶向分子的肿瘤靶向纳米递药系统则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将抗癌药物封装在与高分子共轭的脂质体中,然后特殊靶向到肿瘤细胞和肿瘤血管。利用内部化配体的高分子共轭靶向脂质体可将被封装的化疗药物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传递到细胞溶质,以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纳米载体在改善药物的治疗指数方面很有潜力,它们能够增强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性,延长药物处于稳态治疗水平的时间,改善药物水溶性和稳定性,使得更多潜在有效的新化学实体得以开发,促进靶向递药系统的发展。靶向药物设计中使用的载体的选择取决于靶细胞和需要传递的药物。载体主要可分为脂质体、

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