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塞急性期临床路径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梗塞:(ICD-10:I63.902,I63.801,I63.904,I66.903)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14天

住院第1天年月日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查看辅助检查:头颅CT或MRI

□初步诊断,确定药物治疗方案

□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

□开化验单及相关检查单

□神经功能状态评价

□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和病历记录

长期医嘱:

□神经内科护理常规

□护理级别选择:

□特级护理

□一级护理

□饮食选择:

□低盐低脂饮食、

□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

□监测生命体征:

□心电监护

□监测血压

□依据病情下达:

□持续吸氧

□病危

□病重

□鼻饲

□既往基础用药

□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

□拜阿司匹林 0.1 1/晚

□氯吡格雷 75mg 1/晚

□低分子肝素钠 0.4ml 皮下注射 2/日

□减轻脑水肿药物:

□甘露醇 125ml 2-4/日静滴

□甘油果糖 250ml 1-2/日静滴

□速尿 20-40mg 1-2/日静滴

□七叶皂苷钠 20mg 1/日入液静滴

□稳定血管内膜药物:

□阿托伐他汀 20mg 1/晚

□改善循环药物:

□舒血宁 20ml 1/日入液静滴

□疏血通 6ml 1/日入液静滴

□红花注射液 20ml 1/日入液静滴

□血栓通 500mg 1/日入液静滴

□瓜蒌皮 8ml 1/日入液静滴

□灯盏花素 40-50mg 1/日入液静滴

□丹参多酚酸盐200mg 1/日入液静滴

□丹红注射液 30ml 1/日入液静滴

□桂哌齐特 160mg 1/日入液静滴

□清除自由基药物:

□依达拉奉 30mg 2/日入液静滴

□脑保护治疗:

□醒脑静 20-30ml 1/日入液静滴、

□脑蛋白水解物 180mg 1/日入液静滴、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 20ml 1/日入液静滴

□脑苷肌肽 6-10ml 1/日入液静滴

□能量

□溶栓治疗:

□转脑梗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

□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水平、C反应蛋白

□胸片、心电图、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

□根据情况可选择:超声心动图、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Ⅲ,TCD,CTA、MRA或DSA,CT灌注或功能MRI,脑电图

住院第2天年月日

□上级医师查房,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评估辅助检查结果,分析病因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情

□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评价神经功能状态

□必要时相应科室会诊

长期医嘱:

□神经科护理常规

□护理级别选择:

□特级护理

□一级护理

□饮食

□既往基础用药

□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

□根据病情决定是否调整药物

□康复治疗

临时医嘱:

□必要时复查异常的检查

□如果使用华法令,每日测PT/INR;若使用普通肝素,每日监测APTT

□根据特殊病史选择相应检查

□相关科室会诊

住院第3-5天年月日至年月日

□上级医师查房,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诊断和治疗方案

□评价神经功能状态

□根据患者病情及辅助检查结果等,决定是否请外科或介入科会诊

□记录会诊意见

□必要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情变化及相关检查结果

长期医嘱:

□神经科护理常规

□护理级别选择

□特级护理

□一级护理

□二级护理

□饮食

□既往基础用药

□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

临时医嘱:

□必要时复查异常的检查

□如果使用华法令,每日测PT/INR,若使用普通肝素,每日监测APTT □依据病情需要下达

住院第6-13天年月日至年月日□三级医生查房

□评估辅助检查结果,评价神经功能状态

□有手术指征者转科治疗

□通知患者及其家属明天出院

□向患者交待出院后注意事项,预约复诊日期

□如果患者不能出院,在“病程记录”中说明原因和继续治疗的方案。

长期医嘱:

□神经科护理常规

□一~二级护理

□饮食

□既往基础用药

□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

临时医嘱:

□如果使用华法令,每日测PT/INR,若使用普通肝素,每日监测APTT □明日出院

住院第7-14天(出院日)年月日

□再次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出院后注意事项

□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出院

□转科病人办理转科手续

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脑梗死临床路径2016

脑梗死临床路径 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脑梗死(ICD-1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 1. 急性起病; 2.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 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 4. 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5. 脑CT/MRI排除脑出血 (三)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 1.一般治疗: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监测控制体温、血压、血糖 2.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溶栓、血管介入、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 3.神经保护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4.中医中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 5.并发症处理:监测控制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必要时选择手术;癫痫防治;感染及褥疮防治、深静脉血栓防治; 6.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 7.根据个体情况启动二级预防措施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疾病编码(ICD-10:I63)。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小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部X线片、心电图; (4)颈部动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5)颅脑CT,有条件的可行颅脑MRI+DWI(弥散加权成像)。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自身免疫抗体[抗核抗体(ANA)、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等]、红细胞沉降率、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易栓检查、抗心磷脂抗体、维生素B12、叶酸。 (2)TCD发泡试验。 (3)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监测、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 (4)头颅磁共振: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灌注加权成像(PWI)等。 (5)头颈CT血管造影(CTA)、CT灌注成像(CTP)。 (6)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七)选择用药。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药物。 1.溶栓治疗:可选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或尿激酶。 2.抗血小板治疗: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抗凝、降纤、扩容、神经保护、中药: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4.降低颅内压:可选择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噻米、高渗盐水和白蛋白等。 5.并发症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抗感染、控制癫痫发作及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140例 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采用制定好的临床护理路径,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三周Barthel指数、FAM积分、发 生肺部感染出血、泌尿系统感染出血、应激性溃疡出血及住院费用明显优于对照组,相互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差别无统计学 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有重要应用价值,使护理 质量大大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脑出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0-0289-02 临床护理路径已被证实可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1]。笔者对本院 14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组,探讨脑出血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3月-2012年6月急性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40例,男性81例,女性42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63.8±12.3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90例,丘脑23例,脑叶16例,小脑11例。出血量6-65ml,平均22.6±13.5ml。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0.2±11.1分。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均无发病超 过3d、脑疝、深度昏迷及严重心、肺、肝、肾等并发症。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 与对照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神经功能缺 损评分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70例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70例患者采用传统护理。 1.3 临床护理路径 1.3.1 做好评估对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意识状态、皮肤情况、 瞳孔、肢体肌力、大小便失禁、失语、呛咳、既往史、伴发病及神经功能缺损评 分等进行仔细评估,制定临床护理路径方案。耐心讲解病区的环境、相关制度、 各项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同时做好饮食指导。 1.3.2 基本护理如实讲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原因、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保持合适 体位、按摩受压皮肤。根据患者病情变化与治疗的有效性,嘱患者进行床上活动。慢慢过度到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给予心理护理,讲述成功病例,使其树立战胜 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1.3.3 出院指导重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给予针对性的出院指导,如定时定 量服药、药物的不良反应、注意饮食及定期复查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型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性,提示有统计学 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与FAM积分比较,见表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三周Barthel指数与FAM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相互比较,p<0.05,具有显著差异性,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临床路径(第一天): 一、急性脑梗塞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 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神经系统受损的局灶症状和体征者,伴或不伴 头晕头痛、意识障碍等。 2.头颅CT排除肿瘤脑内出血改变。 3.临床排除糖尿病、中毒等全身性疾病或颅内炎症、变性疾病所致神经系统 损害。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根据病情选择运 动处方。 2.调控血压。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原发病。 5.防治并发症。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吸氧。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ICD10:I63.9)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 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第一诊断不符合或患者及家人不配合而要求转诊者及溶栓治疗者不入本 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C-PR; (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MRA或DSA。 (七)选择治疗及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根据病情决定)。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康复治疗。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医院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

医院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 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脑梗死(ICD-1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 1. 急性起病; 2.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 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 4. 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5. 脑CT/MRI排除脑出血 (三)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 1.一般治疗: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监测控制体温、血压、血糖 2.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溶栓、血管介入、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

3.神经保护剂和侧支循环药物: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4.中医中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 5.并发症处理:监测控制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必要时选择手术;癫痫防治;感染及褥疮防治、深静脉血栓防治; 6.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 7.根据个体情况启动二级预防措施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疾病编码(ICD-10:I63)。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小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部X线片、心电图; (4)颈部动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5)颅脑CT,有条件的可行颅脑MRI+DWI(弥散加权成像)。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自身免疫抗体[抗核抗体(ANA)、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等]、红细胞沉降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脑出血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3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98例,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知识掌握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知识掌握率为93.9%,护理满意度为98%;对照组患者的知识掌握率为79.6%,护理满意度为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脑出血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知识掌握率与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应用 脑出血是高血压疾病的一种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1]。脑出血早期死亡率非常高,大约50%的患者均在发病数日内死亡,存活者大部分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2]。为此,脑出血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护理干预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脑出血患者98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脑出血患者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3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其中男51例,女47例;年龄40~66岁,平均年龄(51.5±9.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临床路径护理,主要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组建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成员主要包括科室主任、主治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内容主要有入院指导、病情检查、治疗、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出院指导。(2)护理方案实施。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融入临床护理路径表,由责任护士或者当班护士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内容完成相关护理工作,并且进行详细记录。与此同时,还要重视护理查房工作的落实,全面检查患者的治疗与护理状况,及时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建议,确保护理工作全面落实,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在患者出院之前,对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记录偏差,以此不断完善临床护理路径。 1.3 评价指标

脑梗死临床护理路径

阜南县人民医院 脑梗死临床护理路径记录单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神经内科住院号:床号: 诊断:住院日期:出院日期: 时间项目主要护理工作护士签名 住院第1天护理评估 □一般评估:生命体征、皮肤粘膜、心理状态等 □专科评估:意识、瞳孔、吞咽、语言、自理能力、肢体活动能力 执行医嘱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根据病情吸氧、吸痰。 □协助相关检查,如:CT、MRI、ECG,采集各项标本。 □正确使用药物。 □注意用药后的观察:如静滴甘露醇(注意快速滴入)、使用溶栓、降纤药 (注意有无出血现象) 活动□嘱患者卧床休息,保持良肢位。 指导饮食 □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忌辛辣刺激,戒烟、酒。预防误吸。 饮食种类:□普食□软食□半流□全流□鼻饲□禁食 营养筛选:□低脂□低盐□糖尿病饮食□其他 □根据需要选择是否高纤饮食,预防便秘 护理 □实施级别护理:□Ⅰ级护理□Ⅱ级护理□Ⅲ级护理 □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语言及肢体活动情况 □基础护理:卫生处置、皮肤护理、口腔护理、排便护理、协助进食/水。 □气道管理、管道护理、安全管理、心理护理等 □铺气垫床、建翻身卡、上床栏、保持良肢位。 健康教育 □入院宣教:主管护士自我介绍,病区环境及各种制度介绍 □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辅助检查相关知识、用药知识等 □安全知识:防坠床、防跌倒、防压疮、防烫伤、防导管滑脱、防误吸 病情变异 □无□有,原因: 住院第2天护理评估 □一般评估:生命体征、皮肤粘膜、心理状态等 □专科评估:意识、瞳孔、吞咽、语言、自理能力、肢体活动能力 执行医嘱□按医嘱执行治疗□协助完善相关检查□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活动□卧床时保持良肢位,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肢体被动或主动运动 指导饮食 饮食种类:□普食□软食□半流□全流□鼻饲□禁食 营养筛选:□低脂□低盐□糖尿病饮食□其他 □根据需要选择是否高纤饮食,预防便秘 护理 □实施级别护理:□Ⅰ级护理□Ⅱ级护理□Ⅲ级护理 □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语言及肢体活动情况 □基础护理:卫生处置、皮肤护理、口腔护理、排便护理、协助进食/水。 □气道管理、管道护理、安全管理、心理护理等 健康教育 □讲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与病人或家属共同制定活动计划 □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辅助检查相关知识、用药知识等 □安全知识:防坠床、防跌倒、防压疮、防烫伤、防导管滑脱、防误吸 病情变异 □无□有,原因: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指导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指导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0-08-10T14:58:31.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1期供稿作者:刘珠凤亓剑凤 [导读]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指导中的应用。 刘珠凤亓剑凤(莱芜市人民医院山东莱芜 27110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1-0293-02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指导中的应用。方法将17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传统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系统的康复指导,比较两组病人康复效果、掌握康复知识与技巧情况和对护理质量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系统康复指导后,康复效果,康复知识与技巧掌握情况以及护理质量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指导效果明显。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脑梗死偏瘫康复指导 2008年2月~2009年2月,我们对17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根据病程及住院日期,制定合理的临床护理路径,按护理路径的宣教模式进行康复指导,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172例病人,均首次发病,并经临床诊断和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脑梗死合并一侧肢体瘫痪,肌力均≤2级。男98例,女74例;年龄48~75岁,平均63岁;左侧瘫痪94例,右侧瘫痪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6例,两组患者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传统的随机健康教育方式,介绍病区环境,规章制度,及常规的医学疾病知识。观察组由责任护士评估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并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统一制定康复指导路径表,在此基础上又根据每例患者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路径。具体内容:第1~3天:责任护士或当班者向患者及家属了解病史、饮食及生活习惯,解释卧床休息的机制和重要意义。指导并示范肢体功能位的摆放及更换体位的方法。第4~7天:了解患者心理感受,并给与相应的指导,有针对性的做好解释工作,尽快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对疾病带来的不利影响。指导患者和家属进行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桥式运动。第7~14天:对患者进行离床期的康复指导及日常生活能力指导。对患者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第14~21天:对患者进行步行期康复指导,继续给予生活能力指导。请“老病人”现身说法,鼓励患者有恒心和毅力,坚持康复锻炼。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按照路径的指示进行康复指导。出院前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教育后康复效果,康复知识与技巧掌握情况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2 结果 2.1 评价标准依据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判断,有效:肢体运动功能基本恢复,肌力达Ⅳ~Ⅴ级,语言清晰,生活自理,能参加一般劳动及工作;显效: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肌力较护理前提高2级以上,可独步,语言较清晰,日常生活基本自理;有所恢复:肢体活动范围及功能有所好转,肌力较护理前提高1级。无效:经2~3个月的治疗护理未见好转 2.2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见 2.3 两组患者康复知识与技巧掌握情况及满意度比较 3 康复指导内容 3.1 心理康复脑梗死偏瘫患者往往对突然发生的生理功能障碍难以接受,易产生消极、易怒、悲观、失望心理,常表现为少言、淡漠、缺乏主动性,日常生活过分依赖他人,对治疗缺乏信心[2]。针对这种心理状态,责任护士要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不失时机的给予鼓励、赞赏、肯定的语言,以影响患者的认知、情绪和行动,唤起他们对肢体康复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康复意识。康复护理不宜采用一般临床护理中的“替代护理”模式,而应该更侧重于患者“自我护理”模式,护士应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鼓励、帮助、训练患者发挥其身体的残余功能,使患者最终能部分或全部照顾自己,为患者重返社会积极创造条件。 3.2 卧床期康复指导①卧位指导:保持良好体位和肢体功能位,应从患者入院开始,它是患者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康复的基础,可以是仰卧位或侧卧位,体位更换由护士帮助进行,每两小时一次。无论何种体位都要保持头平,患侧上肢肩向前,肘伸展,不垂腕,下肢髋前伸,膝微曲,脚掌与小腿保持垂直。切忌拖拉患肢,防止肩关节半脱位。②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桥式运动指导:被动运动由护士站于患侧,指导家属先拍患肢肌肉使其放松,然后自上肢的肩、肘、腕、指各关节做外展、外旋、内收、内旋、握拳、松拳,下肢髋、膝、踝、趾关节外展、外旋、内收、内旋、前伸等各个不同方向活动,每关节训练5~10次,每日2~3次。主动运动由患者执行,护士指导其以健侧上下肢带动患侧上下肢的活动和移动,每日交替运动4次。桥式运动使患者平卧,下肢屈曲,双脚底平放于床上,护士指导家属立于患侧,一手按住患者双脚,另一手托住臀部,指导患者由健侧上下肢带动患侧上下肢抬高臀部、躯干,训练次数10~20次。③日常生活指导:主要培养患者关心和使用患侧的习惯,把床头柜和日用品都放在患侧,使患者拿取物品从健侧跨过身体至患侧,以增加对患侧的关心和注意。进食、洗脸、刷牙、梳头等日常活动患肢不能进行时,应用健肢,尽量不依赖他人,同时指导患者在床上移动和起坐活动。 3.3 离床期的康复指导①平衡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坐位平衡训练,耐久耐力训练,起立训练,起立平衡,站立训练,站立平衡,床上转移,轮椅转移等。活动度不宜过大,以患者能支持为主,时间由短到长,循序渐进,最好每次能保持平衡30min,3次/d。②日常生活能力指导:此期瘫痪肢体肌力有所恢复,应指导患者穿脱衣服,穿时先患肢后健肢,脱则反之。进食时用患肢拿饼干、水果入口,拿杯子喝水,用梳子梳头,用厕整理衣服等。 3.4 步行期康复指导①站立行走训练:下肢功能的恢复一般较上肢早,因此在患病后2~3周可进行行走训练,站立平稳后有两人搀扶试走。走时抬头平视,按行走命令迈腿和身体重心转移,训练次数和时间应逐渐增加,然后进行上下楼梯、作业疗法等各项训练。②日常生活指导:除以上日常生活指导外,指导患者用患肢握汤勺进食或筷子夹菜、握笔写字、画圈、穿脱衣服、扣扣子、整理床铺。患者上下楼梯时双手扶杠,先健足后患足,尽量保持身体平衡,同时要求所有日常生活活动都用患肢进行或健、患交替进行。 4 讨论 有关研究表明,维持治疗与家庭社会支持是脑卒中患者有效康复的两个主要因素。由于脑血管病患者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进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9例。观察组29例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29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出院时Barthel指数与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有效缩短脑出血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标签: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价值 本文主要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相关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9例。观察组29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5:14;年龄为43~78岁,平均年龄(67.6± 2.3)岁;入院治疗时间为2~19d,平均治疗时间(10.6±2.2)d;对照组29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6:13;年龄为44~77岁,平均年龄(69.2±2.4)岁;入院治疗时间为2~20d,平均治疗时间(11.6±2.5)d。 58例患者均经临床病理以及脑部CT确诊为脑出血[1]。排除标准:患者有严重的肺、脏及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出现脑疝或深度昏迷。本次研究获得患者同意与配合。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全面检查,予以脱水降颅内压、降血压、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2]。为每位患者建立全面系统的档案资料,做好详细记录。 1.2.1对照组29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在患者入院后认真观察病情,并为患者或家属详细讲解脑出血的发病原理以及防治措施;患者卧床静养、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床铺整洁干燥,定时帮助患者翻身,防止压疮产生;保持低盐低脂饮食,症状严重者予以鼻饲,以混合奶浆类为主[3]。 1.2.2观察组29例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①成立专门的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科主任、护士长、专职医生、责任护士。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查阅相关文献和病例[4],制定合理的护理路径。明确护理内容,包括入院接待、指导、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日常活动、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方面。 ②参照制定好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合理分工,有序开展护理工作,对每日工作内

脑梗塞临床路径

. .. . 脑梗塞临床路径 一、脑梗塞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梗塞(ICD10:I63) (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7.01脑梗死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脑梗死的诊治重在根据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因及病理进行分型分期,综合全身状态,实施个体化治疗。在超急性期和急性期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措施尤为重要。 (一)一般性诊断 1、临床特点 (1)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TIA 发作。 (2)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3)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2、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血小板、凝血功能、血糖等。 (2)影像学检查:脑的影像学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脑梗死的围、部位、血管分布、有无出血、旧和新鲜梗死灶等,帮助临床判断组织缺血后是否可逆、血管状况,以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帮助选择溶栓患者、评估继发出血的危险程度。 ①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 ②头颅磁共振(MRI) ③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 .资料. ..

(二)临床分型(OCSP 分型) OCSP 临床分型标准: 1、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表现为三联征,即完全大脑中动脉(MCA)综合征的表现: 大脑较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意识障碍、失语、失算、空间定向力障碍等);同向偏盲;对侧三个部位(面、上肢与下肢)较严重的运动和(或)感觉障碍。多为MCA 近段主干,少数为颈动脉虹吸段闭塞引起的大片脑梗死。 2、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有以上三联征中的两个,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I 局限。提示是MCA 远段主干、各级分支或ACA 及分支闭塞引起的中、小梗死。 3、后循环梗死(POCI):表现为各种不同程度的椎-基动脉综合征:可表现为同侧脑神经瘫痪及对侧感觉运动障碍;双侧感觉运动障碍;双眼协同活动及小脑功能障碍,无长束征或视野缺损等。为椎-基动脉及分支闭塞引起的大小不等的脑干、小脑梗死。 4、腔隙性梗死(LACI):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如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脑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手笨拙-构音不良综合征等。大多是基底节或脑桥小穿通支病变引起的小腔隙灶。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7.01) 脑梗死的治疗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等确定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实施以分型、分期为核心的个体化治疗。 (一)科综合支持治疗:应特别注意血压的调控

脑梗死路径表

脑梗死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l0:I63)。 一: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局灶症状和体征,伴或不伴意识障碍。 2.头颅CT证实颅内无出血改变。 二:选择治疗方案: 1.整体治疗:(1)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预防感染等并发症;(2)维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吸氧;(3)不能经口喂食者给予鼻饲,以维持机体营养需要,避免吸入性肺炎;(4)控制血压;(5)降低颅内压。存在颅内压升高的征象时,采取降颅压措施,药物可选用20%甘露醇,严重时可考虑去骨瓣减压;(6)控制体温在正常水平,38℃以上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7)防治应激性溃疡;(8)早期康复治疗。 2.特殊治疗:(1)溶栓治疗(发病3-6小时之内);(2)抗凝治疗;(3)抗血小板治疗;(4)降纤治疗;(5)神经保护治疗;(6)中药治疗。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14天。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3脑梗死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3)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心肌酶谱、血脂、双颈动脉加双椎动脉彩超、TCD、头颅MRI。 五、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收缩压大于180mmHg或舒张压大于110mmHg时,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4.溶栓治疗:尿激酶等。 5.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肝素等。 6.抗血小板治疗:可选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7.缓泻药。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梗死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梗死临床路径 (2019年版) 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l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局灶症状和体征,伴或不伴意识障碍。 2.头颅CT证实颅内无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 1.整体治疗: (1)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2)维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吸氧; (3)不能经口喂食者给予鼻饲,以维持机体营养需要,避免吸入性肺炎; (4)控制血压; (5)降低颅内压。存在颅内压升高的征象时,采取降颅压措施,药物可选用20%甘露醇,严重时可考虑去骨瓣减压; (6)控制体温在正常水平,38℃以上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 (7)防治应激性溃疡; (8)早期康复治疗。 2.特殊治疗: (1)溶栓治疗(发病3-6小时之内); (2)抗凝治疗; (3)抗血小板治疗; (4)降纤治疗; (5)神经保护治疗; (6)中药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3脑梗死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 1 )血常规、尿常规; ( 2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心肌酶谱、血脂、双颈动脉加双椎动脉彩超、TCD、头颅MRI。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收缩压大于180mmHg或舒张压大于110mmHg时,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4.溶栓治疗:尿激酶等。 5.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肝素等。 6.抗血小板治疗:可选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7.缓泻药。 8.防治应激性溃疡: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9.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10.中药治疗。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监测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脑梗死病情危重者需转入lCU,转入相应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脑梗死可能导致既往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常规组与临床路径组,各30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临床路径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临床路径组的住院时间少于常规组,且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和护理总满意度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缩短住院时间,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脑出血;满意度 脑出血多发于中老年人,且致残率、死亡率极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大程度恢复患者的各项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研究重点[1]。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计划性护理模式,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护理工作,给患者提供最优质的临床护理服务,促进患者恢复健康。本科对30例脑出血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缩短了住院时间,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分成常规组和临床路径组,各30例。常规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9~68岁,平均年龄(6 2.2±5.4)岁;临床路径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62.5±5.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常规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常规检查、病情观察、基础功能锻炼、基础健康宣教等。临床路径组患者则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包括:①制订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成立由科主任、主管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主管护士组成的临床路径小组,参照脑出血的临床护理标准,制定护理路径,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改进护理路径。②护理人员培训。对科室所有护理人员进行知识培训,使护士彻底掌握临床护理路径的要点、关键点、操作方法,以及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情况的应对方法等。③临床路径的实施。在住院当天,护士热情接待意识清醒的患者,并向其做自我介绍,引导患者熟悉病房、医院环境、住院制度等,根据患者对病房的需求,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监测患者体温、呼吸、血压、瞳孔、吞咽功能等,要求患者卧床休息,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情绪给予适当心理辅导,稳定其情绪。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指导其大力咳嗽,并指导家属每2小时给患者翻身1次,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住院第2天,遵医嘱对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并向患者讲解检查的目的,护士全程陪同患者做检查,一方面稳定患者的情绪,另一方面缩短时间,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耐心解答。做完检查,向患者解释每项数据的意思。同时对患者进行系统健康教育,使患者对脑出血的病因、诱因、治疗、护理、预后、预

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路径完整版

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路径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路径表单 一、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单纯脑梗死无合并症或合并轻微无需特殊处理的合并症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1、曾有脑梗塞病史,遗留肢体偏瘫或者智能障碍,可近期加重。 2、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头晕、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3、头颅CT提示MRI提示有老年脑改变,或者多发性脑梗塞(陈旧性),腔隙性脑梗塞。 (三)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 疾病分期: 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2、无意识障碍 (四)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 2、有各种类型意识障碍 3,进展型 (五)治疗常规 1、内科综合支持治疗,应特别注意血压调控 2、抗血小板,调脂治疗 3、改善脑循环 4、神经保护治疗 5、中药活血化瘀治疗 6、康复治疗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液分析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 (3)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心肌酶谱、双颈动脉加双椎动脉彩超。 (七)选择用药。 1.降压药物:收缩压大于180mmHg或舒张压大于110mmHg时,可选用依那普利、赖诺普利.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缓释片等。 2.抗血小板治疗:可选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调脂药物:如他汀类。 4.中药治疗。 (八)标准住院日:7-10天 (九)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2、肢体或语言功能稳定或改善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合并症,进展性,病情危重,不能出院 2、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 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患者拒绝出院 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路径表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5-09-29T11:06:43.853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2期供稿作者:田静高丽张露[导读] 河南省淇县人民医院医疗发展部路径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一种护理模式,其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增加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1]。 田静高丽张露河南省淇县人民医院医疗发展部 456750 【摘要】目的: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100 例(2012 年1 月-2014 年1月),分为2组(随机)。实验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护理,对比2 组脑梗死患者护理的效果。结果:实验组脑梗死患者在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自我保护能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脑梗死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接受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可以缩短治疗的时间,提高治疗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脑梗死;效果临床护理 路径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一种护理模式,其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增加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1]。本文主要对50 例脑梗死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的效果作分析,详情如下文: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脑梗死患者100 例(2012 年1 月-2014 年1 月),这100 例脑梗死患者均已经确诊,且均无精神疾病史以及智力障碍。 随机将这100 例脑梗死患者分为2 组,实验组(50 例)和对照组(50 例)。 实验组年龄在41 岁-80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20±8.56)岁,女性患者占30%(15 例),男性患者占70%(35 例)。 对照组年龄在43 岁-78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89±8.71)岁,女性患者占32%(16 例),男性患者占68%(34 例)。 2 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等)相比,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对照组脑梗死患者给予传统的护理,即随机为患者实施护理、治疗、检查等。 实验组脑梗死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具体如下:1.2.1 患者入院第一天:护理人员为患者建立入院病例,帮助脑梗死患者整理床铺。同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心电、血糖、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进行检测。护理人员给予脑梗死患者氧气吸入治疗,并定时帮助脑梗死患者翻身。护理人员为患者留置导尿管,保证导尿管的畅通。护理人员在医疗人员的指导下,给予脑梗死患者相应的药物治疗,并密切注意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1.2.2 患者入院第二、第三天:护理人员为脑梗死患者抽取化验的标本,给予患者心电监测、氧气吸入治疗。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正确的咳嗽方式,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护理人员应保证脑梗死患者尿管的通畅。同时,护理人员给予患者正确的饮食指导,并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 患者入院第4 天至第十天:护理人员对脑梗死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观察,停止给予患者心电监测、氧气吸入治疗。同时,护理人员指导脑梗死患者进行相关的检查。 1.2.3 患者入院第十一天至第二十一天:此时,护理人员可根据脑梗死患者的具体情况,通知患者出院。护理人员应协助脑梗死患者办理出院手续,为患者完善消毒、出院文书等工作。 1.3 观察指标对2 组脑梗死患者护理后的效果比较分析,主要包括患者的自我保护能力、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患者的住院时间[2]。 1.4 数据处理本文研究数据均严格录入到SPSS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0.05 时,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2.1 实验组脑梗死患者在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自我保护能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情如表1 所示:表1 两组脑梗死患者护理情况对比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实验组脑梗死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2.58±2.35)天,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6.71±2.64)天。实验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3、讨论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临床中为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其可以使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更加的规范化以及标准化[3]。 临床护理路径可以培养护理人员的护理意识,增加患者对脑梗死知识的了解,使患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得以提高。临床护理路径使临床中的护理工作更加的规范、科学。护理人员可通过临床护理途径评价其是否达到相应的护理目标,同时脑梗死患者也可通过临床护理路径了解相关护理、治疗的具体流程,使患者可以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护理、治疗的过程[4],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脑梗死患者治疗的效果。 临床护理路径改变了传统的护理模式,提高了护理人员和脑梗死患者对护理、治疗过程的时间性、目的性、主动性,这样可以减少护理程序、方法不当所造成的误差,从而使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时间更加规范,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节约医疗资源[5]。 综上所述,为脑梗死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可以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增加患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1]何静,王霞,宋桂香,等.临床护理路径对首次脑梗死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2,52(21):96-97.[2]董燕鸿,余中祥,尹静波,等.脑梗死临床护理路径的持续质量改进[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7):71-73.[3]赵楠.品管圈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3):661-663.[4]祁金云.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2):2819-2821..[5]周在霞.基于PDCA 循环的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22):144-146.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发表时间:2016-01-15T13:54:10.887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7期供稿作者:陈惠[导读] 浙江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神经内科脑出血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将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陈惠 (浙江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神经内科浙江台州 318000)【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在脑出血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了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而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又给予了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一段时间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成本、住院时间、并发症发 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而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实验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为其提供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不仅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满意度。【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脑出血护理;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7-0210-02 脑出血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将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死亡率。而传统的临床干预,虽然可以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帮助,但是效果不太理想。而临床护理路径的引入,可以为患者提供一套高品质、低成本、高效率的护理服务,不仅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避免了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了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核磁和CT检查被确诊为脑出血,同时,排除严重肾、肺、肝、心肌病以及出现脑疝症状和深度昏迷的患者。按照抽签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35~73岁,平均(56.5±3.5)岁;实验组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在34~74岁,平均(55.8±3.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适当的宣传教育以及功能康复等。而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又给予了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具体方法为:(1)制定护理计划:要建立一个由科室主任、主管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等构成的临床护理小组,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主治医生的护理意见来制定科学的、合理的、系统的护理计划,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该计划实施护理工作。(2)基础护理:护理人员要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与脑出血相关的知识,并告知患者和家属相关临床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性,将一些成功的病例告知患者,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患者治疗疾病的自信心,而且还能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保证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3)心理护理:医护人员要尽可能的倾听患者心声,耐心向患者解答所有合理问题,经常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掌握患者病情变化,而且还能提高护理整体质量。(4)饮食护理:患者最好以果汁、牛奶、蔬菜汁为主,食物要保证密度均匀,粘稠适度,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这样有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主要观察指标有治疗成本、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工作满意度,同时还对两组患者入院前后进行了Barthel指数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了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研究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之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成本、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而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表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对比 组别例数(例)治疗成本(元)住院时间(d)并发症发生率(n/%)护理满意度(n/%)实验组 60 4165±22.5 12.05±1.34 1(1.67) 59(98.33)对照组 60 5654±24.7 16.45±1.42 5(8.33) 43(71.67)P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 住院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之后,实验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2 所示。表2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 组别例数(例)住院前住院后 实验组 60 33.8±13.5 78.6±17.5 对照组 60 34.1±13.4 45.6±17.5 P >0.05 <0.0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