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海河流域水环境的历史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海河流域水环境的历史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北系的水定河直到9世纪末一直是由地下清泉和地表水汇流的清水河流,11世纪以后由于上游森林植被破坏,逐渐变成多沙河流,14~19世纪演变成善淤善徙的悬河。南系的大清河和南运河在14世纪以前,上游有良好的植被,也一直是清水河流,明清(14—17世纪)以来含沙量才逐渐提高。南运河是当时南粮北运的主要水道,在中央政府不遗余力保证漕运的政策下,通过河道疏浚和堤防建设,确保河道畅通,没有成为悬河。

2.2湖泊洼淀的演变

从更新世最后一个寒冷期结束并进入全新世以后(约当12000年前),气温上升,雨量增多,海河平原开始出现湖泊洼淀。到全新世中期(约5000年前)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海河流域的湖沼洼淀发育。在汉代(公元零年前后数百年间)面积最大,唐宋时(7一13世纪)略有缩小。

14世纪后随着高含沙水流入湖,湖区迅速淤高,湖面萎缩,至20世纪中叶基本消失。

白洋淀是河北平原中部许多淀泊的总称。在淀区内大小洼地星罗棋布,古河道纵横交织。从遥感合成图像看,9世纪湖泊水域面积约10000km2(图2)”。。约公元1000年前后,北宋王朝为了抵御辽兵进犯,引诸水人淀,使平原大小淀泊串通一体,形成了水域连片的白洋淀,即历史上著名的塘泺防线。这时白洋淀范围达到历史时期的最大,水域至少有25,000km2,总容量近210亿m3。当时中央政府通过水利措施使平原的塘泊洼淀达到历史时期最大范围,并维持了100多年,之后失去水利措施维护的水域迅速恢复了自然状态。

明清各洼淀逐渐缩小,至清光绪十七年(1881年)水域面积较宋代缩小了7/10(图3)。20世纪60年代,流域上游陆续修建水库,水库的容积接近北宋湖泊总蓄水量。80年代后,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居民区占地面积增加,水面面积急剧缩小,自洋淀连续出现干淀。表1为1:50万遥感分析图量测得到的海河流域历代湖沼洼淀面积”。。表2为不同遥感影像反映的土地覆盖类型”J。

一海河;10一黄河;1l一黄河北流;12一黄阿东流

图2北宋海河河流湖泊分布图图3清代海河河流湖泊分布图

3.1自然因素

3.1.1降水变化。大量历史文献记载表明,近3000年来年降水的年际变化显著,但逐年的年降水量围绕一个均值上下波动,年降水量的多年平均值并不呈现显著地向干燥化发展。王邮的研究成果”1表明了这个趋势。研究者分析了2000多年二十四史和地方志中有关气候的资料,绘制了多年平均滑动曲线,得出了定性和粗略定量的近3000年的降水量变化曲线(图4),其中显示了最湿润多雨期为公元630年至800年的唐朝时期。而位于中原地区的黄河在此期间却处于显著的平稳时期,黄河决溢频繁的五代和北宋年间,中原地区降水有时低于平均值或偏丰。唐代河北中部的九十九淀当然也不及北宋塘泊那样的广大。东汉末年至魏晋时代也有一个丰水时期,在此期间也未见有河流泛滥严重的记载。

注:横坐标为公元纪年;纵坐标为丰枯级别:l一降雨特多,5一降雨正常,9一严重干旱

图4中原地区近300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

汤仲鑫(1990年)和郑斯中(1977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图5)”1:①雨涝阶段平均76年,最长约150年(13世纪后期至15世纪前期);②干旱阶段平均105年,最长的约160年(16世纪后期至18世纪中期)。无论是旱或涝的大周期,最长能持续一个多世纪。海河流域水资源近2000年没有显著地变化。可以认为,近2000年间气候对水环境的影响并不显著。

捞2等3绒

3\。。一.,。一.,。广≮篡—_:执rsaoA...。,。~,。八.。;~~坳w州~剀

图5海河流域1000年旱涝阶段划分图

3.1.2黄河迁徙。公元11世纪以前,黄河由渤海人海,大量泥沙淤积抬高流经区的地形。1128年黄河南决冲入淮河流域后,逐渐退出海河流域。在此过程中,海河流域诸河频繁决口改道,在华北平原上留下了众多的古河道,成为浅层地下水汇集带。地面沙垄、沙岗、槽形洼地,使平原微地貌复杂化。

3.2人类活动的干扰

3.2.1人口变化。华北平原在两汉时是当时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仅次于关中平原。公元300—500年与900—1200年(即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至北宋),这两个时期是华北平原的北部和西北部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居住区的分界地带,也是移民戍边的地区。北方地区长时期战争,造成长达数百年的人口南移。这两个时期华北平原人口急剧减少,部分耕地变成牧场。唐代以后人口下降.金元时(10世纪前后),海河流域人口为全国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辽金占据北方后,北方和东北人口移民至今河北境内,海河流

域人口数量开始回升。

元明清时期移民使得海河流域人口迅速增加。至20世纪京津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300人.成为人VI密集的地区(见图6)…。人口激增带来对耕地、木材、水资源极大的需求。

图6历史时期海河流域人口密度变化情况

3.2.2山林植被破坏和土地开垦。明代以前华北山区曾以森林茂盛闻名。公元1368年明代建都北京以后,统治者为营建皇宫,又建冬季取暖炭厂,大量采集成材林木和幼树。明代中期以来,玉米、甘薯、马铃薯相继引进,较之稻、麦、黍、稷,这些作物都耐旱耐瘠和高产,加速了山地开垦的进程。这些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下游河道淤塞。至清代已经有一些河道季节性断流,洪水灾害日益严重。据统计,海河流域水灾在唐宋平均30年1次,元明清三代平均5年1次。

3.2.3水利建设。海河流域是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海河流域的水利发展经历了4次高潮:春秋战国至汉代时期,三国至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和现代。

?春秋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500年~公元200年)

这一时期,河北平原成为我国基本农业经济区。西汉以来,华北平原开发程度仅次于关中平原,是当时农业发达的经济中心。流经今海河流域的黄河、漳河等河流沿岸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堤防工程。排水是当时重要的工程措施。

黄河系统堤防建成后,经过数百年的堆积,河床已高出地面。西汉中期黄河下游经常决口,河北平原洪水灾害频繁。西汉王朝每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应付黄河堵口工程。西汉末年,就黄河水灾问题向全国征集治河方略。至东汉初年本区的水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此后历经近800年黄河少有决溢记载。

?三国至唐宋时期(约公元200年~1100年)

黄河下游河道大致维持在今黄河经行的附近,河北平原人口密度小,人为干涉也较少。水环境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调整。

?元明清时期(1270—1900年)

元明清各朝均建都今北京。河北平原为畿辅重地,政府对诸河治理和开发更为关注。永定河经行北京,治理用力最多。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自卢沟桥以下大筑堤防,将河道固定在今固安、永清之北、安次之南,始更名为永定河。但类似黄河一样多沙的永定河被堤防固定后,由于河床淤积,下游又被北运河堤阻挡,只能人三角淀,再向东汇人海河。三角淀区南北两堤宽达24km,总面积达750km2,经过乾隆以后100多年的淤积,至20世纪30年代,淀区堤内已比堤外高出3—6m。用三角淀的淤积,换取了永定河的稳定。

清代在大清河及东、西淀(白洋淀)进行疏浚和筑堤,减轻了东淀淤积。元明清以来,中央政府主要依靠京杭运河南粮北运来解决京畿地区粮食的供应。为缓解南粮北运的沉重负担,曾尝试海河流域下游种植水稻,主要由于水资源不足,水稻种植并未真正推广。运行500多年的京杭运河的漕运,南粮北运每年400万石,大大地减小了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占用。另一方面,土地的开发和围垦造田削弱了湖泊的蓄滞洪作用。1664—1981年的217年问,仅白洋淀区的水域面积就因围垦造田损失了90%。

?现代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北京、天津等中心城市急剧扩展,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程度,水利建设的投资和工程规模也超过了历史的任何时期。50年间全流域各主要河流的上游陆续兴建了大中小型水库约1900多座,总库容294亿m3,控制海河流域径流量的95%。水利在保障北京、天津等中心城市生活供水、全流域工农业供水和防洪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60年代海河流域结束了依靠南粮北运维持本地粮食需求,但也导致流域内农业用水大幅度增长。.1“.

海河流域水环境的历史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周魁一, 谭徐明, 王连祥

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减灾所(北京)

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

1.李红有.Li Hongyou历史上森林变迁对永定河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水利2005(18)

2.程大珍.陈民.史世平.马志尊永定河上游人类活动对降雨径流关系的影响[期刊论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2001,20(2)

3.张金堂.乔光建.ZHANG Jin-tang.QIAO Guang-jian气候变化对海河流域降水量影响机理分析[期刊论文]-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7(3)

4.王新娟.周训.WANG Xinjuan.ZHOU Xun北京市永定河流域地下水14C年龄的初步分析[期刊论文]-地质论评2006,52(2)

5.谭徐明海河流域水环境的历史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期刊论文]-水利发展研究2002,2(12)

6.刘春波浅析永定河泛区在永定河防洪体系中的作用[期刊论文]-中国水利2003(4)

7.阎战友.Yan Zhanyou加强水资源管理立法促进永定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期刊论文]-中国水利2011(4)

8.燕华云.贾绍风青海湖水量平衡分析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期刊论文]-湖泊科学2003,15(1)

引用本文格式:周魁一.谭徐明.王连祥海河流域水环境的历史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会议论文] 200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