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等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中等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中等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中等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中等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计算机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各个专业都要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中等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各个专业的授课计划中都有计算机基础课程,各个学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中职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之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差异很大,使得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1.片面追求考证合格率,教学目标偏离

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都让各专业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而且把它与学生毕业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只有短短一学期的有限教学时间内,教师面对学校等级考试通过率的要求,必然忽略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片面追求考试的通过率。考证需要什么知识,老师就只教那些知识,学生为了通过等级考试,必须把精力投入到测试与学习中去,如大量题库的练习等等。这常导致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用学过的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例如,做一份自己的简历。很多学生毕业后还需花费大力气再学习。

2.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脱离,教学模式单一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是基础,时间是手段,应用是目的。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只注重上机操作,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课程 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本课程定位与性质 本课程是中级技工学校的公共基础课,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第一层次,本课程除了要 求学生通过结束课程考试外,还要求通过广东省高新技术办公软件中级考证。 (二)本课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最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2.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初步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办公软件文档的排版 和数据的处理能力。 3.为今后的后继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本课程任务 1.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掌握 Windows7 的使用方法, 具有操作微机系统的初步能力。 2.了解计算机文字和表格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 3. 掌握 Word 2003 文字编辑软件、 Excel 2003 表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Word 和 Excel 综合应用。 (四)课程适用专业、年级、开课时间 1.本课程适:中级技工学校各专业一年级 2.开课时间:第一学年(两学期) (五)课程总学时学分要求 本课程总共105 学时(理论44 学习,实践61 学时)见附表--学时分配表

附:学时分配表 学时分配 章次内容学时 讲授实践第一单元Windows 系统操作1055第二单元文字录入与编辑1046第三单元Word 格式设置与编排1046第四单元表格的制作与设置844第五单元Word 文档的版式1046第六单元Excel 工作簿操作1055第七单元Excel 数据管理1257第八单元Word 与 Excel 综合应用1055其他期中、期末、等级考试复习25817 合计1054461

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整理教学内容

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 整理

计算机基础知识 (初稿 2011/10/5) 1、计算机发展简史 第一代(1946-1957年)电子管 第二代(1958-1964年)晶体管 第三代(1964-1970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第四代(1971年至今)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2、我国计算机发展 我国电子计算机研究工作起步于1956年 1958年试制成功了第一台电子管数字计算机DSJ-1 3、计算机的特点 (1)运算速度快 (2)精确度高 (3)具有“记忆”功能和逻辑判断功能 (4)具有自动运行能力 4、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1)字长 (2)主频 (3)运行速度 (4)内存储容量 5、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1)科学计算

(2)数据处理 (3)过程控制 (4)计算机辅助系统 (5)人工只能 (6)网络应用 (7)多媒体应用 6、计算机的分类 (1)从计算机规模来分,有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和微型机。 (2)从信息表现形式和被处理的信息来分,有数字计算机(数字量、离散的)、模拟计算机(模拟量、连续的)、数字模拟混合计算机。 (3)按照用途来分,有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 (4)按采用操作系统来分,可分为单用户机系统、多用户机系统、网络系统和实时计算机系统。 (5)从字长来分,有4位、8位、16位、32位、64位计算机。 7、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冯·诺依曼体系模型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 8、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既为冯诺依曼原理,计算机体系设计思想是“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计算机硬件设备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

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及发展对 策分析 【摘要】计算机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成果体现,目前全国很多高校都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旨在培养大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全国范围内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影响下,很多学校都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改革措施,探索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规律,以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本文通过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现状、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在教学管理方面的改革手段、有效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方法对策三个方面的阐述,分析了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发展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高校,基础计算机,教学,对策 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现状 首先,当今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投入越来越大。教育部立项要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因此近几年在全国各地区很多高校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讨会不断地在召开,研讨的内容是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的改善。 其次,高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在全国已经取得成效,最近几年当中,全国多数高校在按照之前的改革文件进行对

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改革,其中有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三个体系,即计算机的应用基础和文化基础以及技术基础,并根据这些课程体系设置了相应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训有着积极和推动的作用,并在此方面取得了让人自豪的成效。 再次,虽然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这个时代中也有其局限性的问题存在并不断地发生。这也给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工作者摆出了很多困难。其一,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式上存在问题,教师的备课积极性很大程度上的降低,一味地在上课中按照电子屏幕来讲课,降低了沟通机会,使得上课气氛没有活力。而这种乏味的理论课程和上机课程的问题的出现,其根源就是由老师造成的,他们没有注意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没有发挥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其二,近几年很多高校在大量招生,造成了教学师资方面力量的不足,影响了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更高的学习。有些学生在未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基础教学的课程要求出,而对后期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反应能力有所降低。其三,如今的计算机教学基础课程仍然是在按照很多年前的教学方式和教材,而计算机的更新速度特别的快,导致很多计算机的性能很多大学生不会使用。其四,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的落后同时也影响了大学生对计算机现实生活

计算机教学案例

宁夏第一工业学校 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 杨晓春

“操作系统”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对Windows的概念、功能、特点和桌面初步了解 重点:Windows XP的桌面的操作 难点:Windows XP的桌面的操作 教学过程: Windows中文版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功能强大的多任务、多窗口的中文操作系统,它拥有强大的网络功能,可把桌面排版、图象处理、多媒体技术集为一体,成为一个集成化的操作系统,并且在系统中内置了许多相当有用的工具软件。 一、什么是操作系统(提问)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系统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计算机系统中所有硬件、软件资源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这里所谓的“资源”当然不是指自然资源,而是指计算机系统内可利用的各种能力。比如计算机运行程序的能力,存储能力,打印机的打印能力等,可以说计算机系统各种资源能够相互协调,有效地进行工作,都依赖于操作系统的统一控制,因此,一台电脑只有安装了操作系统,才能进入最基本的工作状态。用户通过操作系统来操纵计算机,可以省去很多具体细节,从而获得良好的应用环境。 二、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1、CPU管理 2、存储管理 3、设备管理 4、文件管理 5、用户接口 三、Windows XP的特点 Windows XP以其更直观的工作方式、更出色的系统性能、更快捷的运行速度,以及对硬件更好的支持,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它除了具有

Windows95的多任务处理模式、全32位完整的操作系统、虚拟内存管理、即插即用、支持长文件名等特点外,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更新的硬件及软件支持 2、更强的界面设置 3、更高的可靠性和管理性 4、Internet集成 四、Windows XP的桌面操作(教师演示) Windows XP桌面上放置了图标、“开始”按钮和任务栏。桌面占据了整个屏幕空间,它是使用者工作的地方,就像我们的写字台、办公桌。桌面上从上向下排列的图形就是图标,每个图标代表一个应用程序。由于放在桌面上的应用程序不需到处查找,直接双击就可运行,因此也称桌面上的图标为快捷方式或快捷图标。桌面的左小角有一个“开始”按钮,用来打开“开始”菜单,执行Windows XP的各种命令,以及启动应用程序。桌面的最下面有个任务栏,任务栏上一般放有工具、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按钮,它主要用来切换应用程序。 1、鼠标的使用 向学生演示不同状态下鼠标的不同指针形状及含义。 A、就绪状态 B、正在执行状态,需要用户等待 C、后台操作 D、移到窗口或图形边界时的状态,此时可以改变窗口或图形的大小 E、移动状态,此时可以拖动窗口或对话框 F、文字选择 G、链接选择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48(讲课32,上机实习16) 学分:2.5 授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适用专业:非计算机专业(不包括工学电类) 教材(名称、主编或译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大学计算机基础王保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8 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指导迟丽华,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8 主要参考资料: 大学计算机基础冯博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大学计算机基础李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 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教程刘春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 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程基础范慧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本课程是为全校非计算机专业(不包括工学电类)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必修课。内容涉及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工作原理、计算机的主要应用技术概述(包括日常办公处理、多媒体、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基础性、概念性知识及典型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信息安全和社会道德问题等。课程定位为计算机知识非零起点的大学新生,目的是从应用计算机的角度扩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在一个较高层次上认识和应用计算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技术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按照本大纲开课的各专业同一教材、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考试。 2.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基础性、概念性的知识应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进行讲解,并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通过典型软件工具的使用来加深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兴趣。 3.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

(1)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历程、发展趋势以及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软硬件基本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方法。 (3)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基本功能;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压缩软件、系统维护等实用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其他常用微机操作系统的特点。 (4)了解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基本组成和关键技术;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方法;基本掌握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 (5)理解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概念、术语;了解计算机网络协议、体系结构;了解Internet 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WWW浏览、收发E-mail、利用FTP下载文件等访问Internet资源的基本方法;掌握Windows网络功能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基本的网页设计方法和步骤。 (6)理解多媒体技术的相关概念和术语;了解动画的概念及动画制作过程。 (7)理解数据库的相关概念和术语;掌握利用Access建立数据库的基本使用方法。 (8)了解计算机及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防病毒软件的使用方法;了解防火墙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4.本课程无需先修课程 三.教学内容 1.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 信息与数据 信息技术及其主要特征 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 计算机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数据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信息安全技术及应用领域 了解信息与数据的关系和含义,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了解多媒体技术、数据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2.计算机组成及工作原理 冯式计算机结构 计算机指令与程序 计算机硬件概念及主要硬件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改造升级项目建议书 2017年

附件1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改造升级项目 一、总论 1、项目名称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改造升级项目(基于云计算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项目) 2、申报单位概况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下设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教科研实验室。中心现分布于不同的教学楼的3个楼层,实验室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设备总值280余万元。中心面向全校各二级学院,承担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实验及业余时间面向全校学生的开放性实验等任务,平均每学年开设实验课程接近100门,实验人数6500人以上,实验人时数25万次以上。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开展与应用都在对机房建设、实验环境、教师教学、实验室管理等都带来模式的革新。基于云计算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被越来越多的院校采纳,为打造我校数字化虚拟实验教学环境,建构学校实验教学云计算基础平台,加快推进数字化虚拟实验室建设,创新实验室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建立学校特色实验课程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探索数字化实验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创新;推动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完善工程化实验教学体系等要求,我中心现申请升级改造基础教学实验中心设备及环境、建设基于云计算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与考试平台,创建考试中心,提升学校实验实训教学面貌,加强教师人员培养档次。 3、拟建地点 拟建在综合楼5--6层,规模15间实验室、1个数据服务中心 4、建设内容与规模 建设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1)改造和升级原有计算机机房设备。 实验中心现有计算机600余台,实验室布局分散,该方案实施应前先搬迁现在所有实验室进行集中建设(搬迁方案见原提交的搬迁报告:综合楼或重型楼)。目前实验室有335台为2012年以前购置,故障率高,维护成本增加,在两年内需要进行更新换代。因此在此基础上利旧建设350点的智能云桌面平台,实现机房设备升级。建设内容:实验数字服务中心机房1间、数据存储服务器2台、网络管理服务器2台、云平台管理服务器8台、云终端控制器350台、移动管理平台5个、网络布线及实验室装修等。 (2)建设网络无纸化考试平台 目前无纸化考试平台的应用在许多高校中逐渐取代纸质试卷考试模式,今年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开始在部分省市高校试点,而今年计算机工程学院的中职对口高考技能测试的考核中已经开始试

(完整word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经验总结 襄汾职教中心杨爱红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职业高中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这门课基础性强又实用。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认识到计算机的功能和它在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配置,学习它的基本操作,了解多媒体技术;学会并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排版系统、数据库基础等;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及Windows环境下的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等常用的应用软件;了解因特网的初步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等。本人就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导读。提倡用以自学为主的“导读法”、“讨论法”进行叙述性内容的教学。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文字表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且图文并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自己学懂,对于这种类型的教材内容,采用以自学为主、阅读、讨论、演讲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事先编制自学提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学提纲自行阅读,读后解答自学提纲中提出的问题、练习题,然后学生互相讨论矫正,教师在学生自学时巡回辅导、重点指导、释疑解难、收集信息。在学生相互矫正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启发或讲解,最后也可让学生演讲、小结。这种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通过不断地培养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可得到逐步提高 二、看。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看计算机中的一些硬件设备或图片等,增强形象记忆;通过看书自学,教师适时点拨,培养他们养成自学的习惯;通过看网络,教会他们查找、收集、加工、存储信息,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玩。爱玩是职高学生的天性,把玩游戏与学习电脑知识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开发智力。尤其是各种益智游戏,应有尽有,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学会计算机的操作。当然,不能让学生一直玩,没有目的性的玩,应该给学生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内容改革: 目前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包含了《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四门课程。对于大一新生,全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进入大一下学期,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分别开设了《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从而使计算机公共课程与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有机衔接。形成了有序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教学学时数改革:见机房课表和教学任务书 三、课程教学管理改革 ●2008年成立公共课部,对全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进行统筹管理;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推进课程组建设,成立了四个课程组; ●在学生意见反馈上,利用教学管理QQ群和院系联系人制度保障 信息的沟通和教学中问题的处理; 四、教学师资力量: ●要求全院教师、特别是副高以上的教师带一个班的计算机基础

课程。引导尽量多的优秀专职教师担任计算机基础课程。 ●在校其他部门,挑选、聘用一批计算机专业的在职员工,作为 兼职的计算机基础教师。培养了一批稳定的师资队伍。 ●聘用在读研究生作为兼职教师,严格把关。坚持试讲制度, 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聘。 五、考核形式改革:采用无纸化考试 六、学生作业提交方式改革:教师在服务器建立班级账户,学生通 过局域网提交作业,教师随时可以查看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完成作业的时间;也方便学生在实验课内无法完成作业可以在其他时间补交。见实验档案文件夹。 七、课程建设: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四门课程中,《计算 机基础及应用》课程已经通过校级精品课程验收;《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建设依托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已经成功申报了校级精品课程,目前正在建设中;《程序设计基础》校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也已启动。 八、教材建设: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 员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意见(2007年),组织有多年计算机基础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编写相关课程的教材;并紧跟社会需求,每三年对教材进行重新编写;

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现代交换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规划)交换是整个通信网络的核心,《现代交换技术》课程主要讨论交换基础知识,电路交换技术、信令系统、分组交换和ATM交换技术、IP交换技术以及下一代网络与软交换等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交换技术与通信网的概念,理解交换技术的分类,掌握交换网络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掌握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系统,了解程控交换机的性能指标;掌握信令的概念和功能、信令方式和NO.7信令系统;了解通信工程设计与综合布线技术;掌握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和帧中继技术;理解ATM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掌握TCP/IP原理和IP交换技术。掌握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和软交换的工作原理及组网技术,熟悉当今电话通信发展的新技术,为今后各种专业课的学习和从事通信技术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总结多年课程教学的经验,在分析研究交换技术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建立一套既符合我院学生实际情况,又具备可操作性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课程建设使本课程的教学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形成立体化教学的新模式,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在将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使本课程的建设在我院达到先进水平。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体思路 《现代交换技术》作为一门公共专业课,所涉及的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影响大。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掌握必要的现代交换理论已成为我院学生必备的素质要求。 《现代交换技术》课程是面向我院所有高职高专学生的公共专业课。课程内容着重讲解交换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新交换技术,并努力增加最新交换技术如IP交换、软交换技术的比重。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现代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能对交换网络进行简单的数据配置;具备一定的设备和网管操作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交换技术》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1. 在教学观念上,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此利用了吴静老师在2009/2010学年第1学期的教改成果,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分组讨论环节,通过讨论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程录像等现代教学资源,注意声、文、图、动有机结合,将抽象内容形象化、深奥内容通俗化。在课堂教学中充分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教学学时:32(理论)+32(实践) 课程学分:3 先行课程: 适用专业:非计算机类专业 参考教材: 1. 《大学计算机基础》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年2月(主编:张洪明、陈环、刘玉菊、布瑞琴、朱有才) 2. 《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主编:周艳萍、施洋) 3.《大学计算机基础》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主编:张洪明) 4.《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年8月(主编:郭晔) 一、课程性质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课程。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规律,与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技能密切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向学生系统介绍以操作系统、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包括计算机系统构成、操作系统、办公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信息检索与安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网页设计等内容的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全面提升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层次,体现文化和信息意识,突出计算机知识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较全面和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和网络的基本概念,具备在网络环境下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信息处理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和信息处理原理。 2.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般知识和操作技术。 3.熟练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和操作。 4.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掌握简单的Html网页设计语言的使用,掌握 Dreamweaver 网页制作基本技术。 5.了解多媒体图像、音频、视频等基本原理,掌握Flash等软件的一般使用。 6.了解和掌握信息检索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 (二)职业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工具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信息获取三种能力。 (三)素质养成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和工作作风;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意识和职业道德 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信息化处理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四)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 获得云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一级C类考证)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涉及到几乎所有的机关、企业、事业、公司单位,任何有关IT行业的单位都需要用到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对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工作就变的十分重要,因此,该专业的适用领域非常广泛。由于计算机应用领域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高,要求从事该职业的人员要熟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具备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定的文化素养。为此,计算机应用专业现代化建设就成业推动我国各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动力资源。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人才,在全国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来源依赖于课程这个主渠道。而我们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的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在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专业建设不断完善、成熟,教育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从市场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我们的计算机教学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因此,课程建设是重点,它的建设要从修订教学计划入手,对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改革,构建素质、能力为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课程建设与改革是迫切的,必须的,同时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教育目标受某一社会发展阶段对文化优化、对人才就业的现代化影响,而教育既承担人的培养任务,又有文化发展的前瞩性目标。所以,教育目标既是现代化的课题,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改革。对我国现代化而言,还是一个由中国国情出发,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体转换过程。因而,在专业现代化建设的教育体系里,计算机应用专业对文化整体转换过程。因而,在专业现代化建设的教育体系里,计算机应用专业对文化整体现代化的需求,对教育内部现代化的评价标准,对教育外部赶超世界水平,产业发展优势的定位,都有许多亟待研究的现代目标。 (一)教学目标 1.明确培养目标。 针对当前我校学生基础理论相对薄弱,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社会需求较大的特点,对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改革,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其主要的培养方向是: (1)能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胜任计算机日常维护和保养的电脑操作人员; (2)能进行简单网页制作、网页动画设计、产品演示课件制作的企业Internet维护与应用人员; (3)能熟练使用PhotoShop等图形图片处理软件进行印刷图片、产品广告、网页图片及课件设计与制作的人员。 (4)能熟练运用电路基础及单片机课程的知识。 (5)能进行一定能力的软件设计与开发。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附件4: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情况总结

2009年《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情况总结《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同学必修的一门计算机课程,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提高计算机基本应用的水平,培养适应新世纪信息化社会要求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并将对学生以后进行有效的学习、生活、科研等产生很大影响。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实验教学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重要的环节,通过实验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今年(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们计算机系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实验内容进行了改革,学院非计算机专业的新生开始使用我们计算机系老师自主编写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经过半年实践,老师、学生均反映在实验中所作、课堂上所学、实际中所用的内容联系密切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明显。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实验改革的具体方法 (一)学情分析 一直以来,《计算机文化基础》是让学生从不懂计算机到初步应用计算机的一门课程,均采用传统的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近几年这门课程出现了一种较为尴尬的局面:一是课时不变但课程内容却在不断加深和增加;二是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城市或家庭里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接触到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当他们进入学院后,虽然学的知识更深入,但是表面看来学的内容是一样的,所以这部分学生就觉得枯燥、没有意义,学习积极性不高;与此相反,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来自经济条件一般或比较差的地区,他们可能从未接触过计算机,

对所学的内容掌握不透,综合应用能力较差。在学生水平如此参差不齐的情况下,科学合理教学方法、实验过程及内容是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二)转变教学思想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学生积极性较低,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较差。新的教学模式中应该建立“以学生为本”,建立以应用、培养兴趣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思想。将原来的“以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三)对课程定位进行了全方位调研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过后通常出现理论知识不通,实践技能又不到位的现象。通过对市场的调查分析、学生座谈会及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表明:目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为能熟练使用Office等办公常用软件,了解网络技术应用等。因此,本课程应该从专业入手,从就业需求入手,根据自身的特点,为各专业搭建计算机应用的公共平台,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现代办公技术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本为中心,按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实践中缺乏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规律。为此我们重组课程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模式。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培养目标,基于工作过程实施了任务驱动、多媒体授课和网络教学相结合、“教、

计算机教学案例

宁夏第一工业学校 计算机基础 教学案例 杨晓春 “操作系统”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对Windows的概念、功能、特点和桌面初步了解 重点:Windows XP的桌面的操作 难点:Windows XP的桌面的操作 教学过程: Windows中文版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功能强大的多任务、多窗口的中文操作系统,它拥有强大的网络功能,可把桌面排版、图象处理、多媒体技术集为一体,成为一个集成化的操作系统,并且在系统中内置了许多相当有用的工具软件。 一、什么是操作系统(提问)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系统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计算机系统中所有硬件、软件资源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这里所谓的“资源”当然不是指自然资源,而是指计算机系统内可利用的各种能力。比如计算机运行程序的能力,存储能力,打印机的打印能力等,可以说计算机系统各种资源能够相互协调,有效地进行工作,都依赖于操作系统的统一控制,因此,一台电脑只有安装了操作系统,才能进入最基本的工作状态。用户通过操作系统来操纵计算机,可以省去很多具体细节,从而获得良好的应用环境。 二、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1、CPU管理 2、存储管理 3、设备管理 4、文件管理 5、用户接口 三、Windows XP的特点

Windows XP以其更直观的工作方式、更出色的系统性能、更快捷的运行速度,以及对硬件更好的支持,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它除了具有Windows95的多任务处理模式、全32位完整的操作系统、虚拟内存管理、即插即用、支持长文件名等特点外,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更新的硬件及软件支持 2、更强的界面设置 3、更高的可靠性和管理性 4、Internet集成 四、Windows XP的桌面操作(教师演示) Windows XP桌面上放置了图标、“开始”按钮和任务栏。桌面占据了整个屏幕空间,它是使用者工作的地方,就像我们的写字台、办公桌。桌面上从上向下排列的图形就是图标,每个图标代表一个应用程序。由于放在桌面上的应用程序不需到处查找,直接双击就可运行,因此也称桌面上的图标为快捷方式或快捷图标。桌面的左小角有一个“开始”按钮,用来打开“开始”菜单,执行Windows XP的各种命令,以及启动应用程序。桌面的最下面有个任务栏,任务栏上一般放有工具、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按钮,它主要用来切换应用程序。 1、鼠标的使用 向学生演示不同状态下鼠标的不同指针形状及含义。 A、就绪状态 B、正在执行状态,需要用户等待 C、后台操作 D、移到窗口或图形边界时的状态,此时可以改变窗口或图形的大小 E、移动状态,此时可以拖动窗口或对话框 F、文字选择 G、链接选择 2鼠标操作方式及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方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课程教学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根本性体现。课程的精品化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从过程来看,精品课程建设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在全区各中等职业、技工学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程,也是自治区中职、技工学校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技能鉴定和等级考核大纲对应的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信息时代所要求的基本科学素质,并能站在信息时代发展的前列,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伐。该课程虽然多年来在多所学校已被列为省级精品课程,但作为一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类公共基础必修课,从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出发,着眼于推动我区信息化建设发展步伐,我们有必要把该课程的精品化建设作为一种社会责任秉承“系统工程建设”的理念,不断地去完善它。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经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突出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动理论与实践、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做人与学习做事的结合。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精品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课程建设总目标 本课程建设总体目标: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课程标准及课程考核体系、规范教学文件、教学资料和创建适用的实习实训基地,使得

教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三、课程建设依据 我校承担着我区商贸流通领域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不断重视,近年来学校生源结构变化较大,加上信息化技术更新频繁,信息技术类课程建设任务不断加大,特别是根据自治区教育厅2007年下发的《关于在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技能鉴定和等级考核的通知》(新教职成〔2007〕1号)文件和中职、技工学校在能否很好地推动我区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工作,提高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水平,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等工作的实施环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精品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四、课程建设思路及步骤实施阶段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持续改进,长期积累和沉淀。结合本课程特点,建设思路和步骤分如下阶段实施:分析就业需求和课程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总 体设计与步骤实施阶段-分析教学任务实施的可行性-明确课程建设 目标-确定课程建设内容-建设保障-实施-总结-持续改进。 (一)分析就业需求和课程培养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面向全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承载着培养全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潜在行业技能的双重教学任务,为使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接轨”的教学目标。通过深入学生实习、就业所在的企业进行调查并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培训,请毕业生返校座谈等与企业沟通方式,了解社会对技工学生的需求,从而使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根据教学目标,随时调整教学内容,保持与时俱进。同时,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计划(中职)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工作计划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课程的目标和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专业学生一门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也是以后计算机专业其他课程的入门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 1)计算机基础知识。 2)具备WindowsXP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掌握WindowsXP的基本 操作。 3)会使用因特网上网浏览、下载、收发邮件、聊天等。 4)熟练掌握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Powerpoint演示文稿及多媒体软件的应用。 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分为两部分:一是概念、功能、理论的学习,一是掌握操作过程的学习。结合学校工作计划,积极开展本科各项活动。旨在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使学生掌握WindowsXP操作系统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尤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所必须的职业技能。 二、学生情况分析

现任教的11级计算机专业学生是刚入学的新生,其中有少数没有使用过电脑的学生,他们和其他大部分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的基础相差较大。而绝大多数同学接触过Windows操作系统,但也没学习使用过集成办公软件诸如Word、Excel等软件,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比较肤浅,认为计算机就是用于游戏、聊天的一种工具,对于计算机的认知还不够,对于学习计算机的方法一无所知。表现在知识衔接不上,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 三、教材分析 学生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专为中等职业高中学生而编写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1、教材特点:教材实用性强,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是比较适合高一计算机学生的使用。 2、教材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总共有七章,第一章认识计算机,第二章WindowsXP操作系统,第三章因特网(Internet)应用,第四章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第五章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的应用,第六章多媒体软件应用,第七章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应用。 3、重、难点:重点在于使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Windows 的操作,会使用因特网上网浏览、下载、收发邮件、聊天,以及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难点在于对程度不一的学生,特别是从未操作过计算机的学生,要在短短几个课时中熟练掌握和运用,理论和操作两不误。 四、教学措施 学生光有兴趣,不一定就能学好这门课程知识,要想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计划采取以下措施: 1、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进行引导,端正其学习态度。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f831266.html,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作者:章树平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4期 摘要:现代教育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的作用要体现在引导上,服务学生 上。面对丰富多彩的计算机世界,每一个学生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认识。而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又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较既定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的作用要体现在引导上,服务学生上。面对丰富多彩的计算机世界,每一个学生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认识。而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又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较既定的教学任务。那么如何兼顾二者进行初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呢?在多年来从事计算机运用基础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总结了一些较实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模式 1、边讲边练,精讲多练 计算机基础运用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我常对学生说:“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掌,如同妇女打的毛线衣一样,多打多练,才能花样翻新,进而熟能生巧”,可见实践操作的重要性。而盲目的上机练习也难以保证学习效率,所以每当学习新的操作内容时,一堂课中我一般只安排10-15分钟左右进行讲解、示范。讲一个问题时就让学生同步操作,然后关键的一步就是布置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动手实,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终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有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调整讲课内容,精讲重点、难点、疑点,把时间最大限度的留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去亲身感受。重要的、较为烦琐复杂的操作,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这种直观、独特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自己尝试的兴趣,这样,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2、耐心辅导,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去学习获取相关的知识,才会将“要我学”的被动思想变为“我要学"的动力源泉。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每当接手一些新班级,总会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从未使用或极少使用过计算机,完完全全是个“电脑盲”。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绝大多数非常简单,甚至令人发笑。但是我深知:作为教师,不能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有效教学案例分析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有效教学案例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电子板报的制作》一节的教学案例,分析出有效教学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方法,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从而把有效教学的理念推广到所有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19-02 教学有没有效,是低效还是高效,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上,还体现在学生的学上,让每一个学生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仅是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所在。笔者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方法、策略等进行分析,并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些理念和策略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进行了有效课堂教学的应用实践。 Word软件的应用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应用较为广泛,因此笔者选取Word这一章中的内容作为案例,运用有效教学策略进行实践并进行了有效教学效果分析。

教学案例:电子板报的制作 教材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Word 的基本操作,为了能让学生创作出丰富多样、更具个人特色的电子板报作品,插入恰当的图片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学生也会十分感兴趣。教学中安排了对有无文本框下的不同图文排版方式作综合对比应用练习;增添了运用“衬于文字下方”版式时对图片的淡化处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还鼓励学生从网上搜索、下载图片,对图片版式设置的分类进行置疑等。这些都是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拓展。 学生分析:经过前三章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会加深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和制作“电子板报”,学生理解、掌握并能熟练运用WORD软件的相关知识。 过程方法目标:1、熟练运用WORD 软件进行复杂图文排版。2、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3、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技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